个人成长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9 23:27: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成长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个人成长分析报告

篇1

(广西区黎塘监狱)

摘 要:回顾自己三十年的成长,有欢乐、有艰苦、有成功,也有挫折,使我学会了关爱、感恩,学会了坚强,也学会了珍惜,更学会了积极进取。让我不断深入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继续感受助人自助带来的快乐与幸福。

关键词 :成长与收获 付出与快乐

一、自我成长分析

(一)回首快乐童年

我出生在广西博白县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据族谱记载,祖辈是广东迁徙过来的客家人,祖辈们都继承了客家人勤劳勇敢、善良朴实、真诚团结、热情好客的优点和传统。在我的记忆中,奶奶、父亲、母亲、姑姑、叔叔们都是这样的好人,我就是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在他们的关爱、呵护和熏陶下,也培养了我自信、乐观、真诚、坚韧的意志和个性。

童年中的我是很幸福的,无忧无虑,整天想着的就是玩,与村里的小朋友在房屋间,田地里,晒谷场玩捉迷藏、过家家等各种各样的游戏,其中最爱玩的游戏是几个小朋友分成两组模仿电影的镜头在房屋间隐藏进行枪战游戏,还用木头修成了枪。有时玩起来不分昼夜,也忘了饥饿。这也是让大人们最头痛的事情,家长们常常遍村在寻找自己的孩子回家吃饭和睡觉,在他们看来,我们就是一群“野小子”。父亲对我自小就很严厉,要求严格,母亲善良贤淑,还生怕我和小朋友打架,常常给我讲故事,教导我如何尊重人,与小朋友们相处好,要乐于帮助别人等等,好孩子的形象常常在我脑子浮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的我也学会了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大人们都喜欢我,还把我当做他们家小孩的学习榜样,小朋友们也喜欢和我在一起玩,我享受到了别样的快乐。

(二)艰苦的求学、成长路

进入中专阶段,是我人生中最“苦”、最难忘的阶段,也是我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回想起来,历历在目。那时,年纪小小的我,远离了家乡,怀着我的梦想迈进了警校的大门,让我揣着既害怕,又惊喜的心情,踏上一个陌生的土地。警校的军事化管理,每天除了学习,训练,还要洗衣服、洗鞋子,叠被子,各项要求都非常严格,让我很难适应,我经常躲在角落偷偷的哭,让我更加思念家乡,思念爸爸妈妈。但是每次父母的来信,信中母亲不停的念叨和关心,父亲的鼓励,让我欣感安慰。父亲担心我吃不消,专业挑选了一些名人成功的故事,什么司马迁、陈景润、爱迪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书刊让我阅读,让我深刻体会到父亲的用苦良心,使我深深坚信 “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也使我冲破了内心的障碍,坚定了自己的自信心,并朝着目标跨步向前进,经过警校的学习生活,培养了我独立的生活能力,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造就了坚韧的意志品质,练就了一身警体技能,掌握了专业知识。

这是我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在警校毕业后我被分配到广西的一所监狱工作,地处偏辟,刚开始时,那里还没有通自来水,通讯设施也很少,唯一的就是办公室的一个电话。我并没有抱怨,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困难,认真对待自己的工作。因为是刚参加工作的新警察,对监狱的一切都很陌生,所幸的是周围的老同志都很关心我,不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都给予我很大帮助,让我很快习惯了这里艰苦的环境。刚开始安排我负责内勤管教工作,由一名老管教带我,由于我的勤奋好学,积极肯干,很快掌握内勤管教基本的业务知识,同时还能把办公室的其它业务整理得有条不紊,得到了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认同,先后让我兼做物资管理员,团支部、女工委的工作,由于业务精通、工作认真、细心,成绩突出,2002年至2004年连续评为优秀工作者及“三八”红旗手、优秀团干。2005年从监区调到刑罚执行科工作,主要负责罪犯的减刑、假释工作,到了新的岗位,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要求也更高了,需要的知识更加专业,我深深的认识到自己的知识有限,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业务知识,由于业务精通、拔萃,2012被提拔为副科长,我更加坚信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对于我来说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儿,这些主要得益于我儿时家庭的教养,学校的培养,组织的培养和曾经的人生经历及人生态度,得益我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工作13年来,我始终把加强学习,掌握新知识放在重要位置,2005年我通过函授拿到了法律大专文凭,之后又拿到了东北林业大学法律本科文凭, 2014年5月通过了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获得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这些,都是我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努力工作,不断历练自我的体现。

工作的收获,同时也让我收获了爱情。由于共同的爱好乒乓球,让我认识了我生命中的他,性格缅甸的他有着一双大大的眼睛,笑起来眼角边深深的纹,却是那么的可爱。他为我买菜、下厨,还在我生病的时候,细心的照顾着我。一路走过来,我们一起做饭,一起打球,一起学习,一起聊着天南地北,看到他为我着急,为我担心,为我做的一切,我坚信他就是我一生的依靠。即将步入婚姻殿堂的我,向着幸福出发。

二、职业行为分析

我单位先后安排我参加了三级、二级国家心理咨询师的培训,通过林秉贤、李晖、徐晓锋、孙绍强、武国成、郭勇、张嫦、刘惠珍等知名教授、专家的授课与指导,我受益很深,一个不期而遇的机会使我从此真正走入了心理咨询这一领域,也得到了这么多心理学教授专家的点拨,对于我来说感到是幸福来敲门。参加心理咨询师培训,主要原因有:第一,我自身对于心理咨询这门研究人本身的科学有兴趣。为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断探索人的本质,正确的认识自己的内外世界,增强自我修复能力,提高调节自身不良情绪,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稳定情绪、自我平衡。第二,在未人人母的我对婴幼儿了解太少,学习心理咨询能让我随时了解孩子是否需要我的帮助,引导他更好的成长。第三,心理咨询是一份高尚的职业,心理咨询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帮助自己的时候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别人。

篇2

一份轰动北京的问卷

据权威数据统计,在美国,所有公民都有接受心理测试的习惯,包括上学、就业、其他人生选择及在生活中遇到各种问题时,平均一生达70次之多。而在中国,人们对于心理测试的应用至少要比国外晚100年。许多时候,人们宁可求助于“江湖术士”,也不愿相信真正的科学。

1993年,国内著名心理学家张贵良教授申请成立“高考生专业选择潜能测试”专项研究小组,在他的申请报告中有这样一些阐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选择大学专业就是在选择职业,就是在选择未来。虽然专业并不能决定某个人将来从事某项特定的具体职业,却基本上确定了未来职业的范围。因此填报高考志愿对于高考生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大事。然而,如今的高三学生在面临报考高考志愿时,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误区,有的完全听从家长和老师的,有的只凭一时的兴趣,有的是看哪个专业赚钱多就报哪个,由于在报考志愿时缺乏对自身特点及专业的客观认识及科学指导,一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开始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不喜欢、厌学,甚至有的退学;也有一部分人工作后根本不从事自己所学的专业,而是重新选择其他的专业继续学习。这不仅影响个人发展,造成了个人成才时间的浪费和国家教育资源的浪费。潜能测试可以为学生认识自己、了解专业信息提供专业、科学的指导,在国外已普及多年,在国内势在必行……”张教授的报告字字中肯,很快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快批准立项,并将其列入“国家863计划项目”。随后,一大批来自中科院、北京教科院、北师大的教育学、心理学、人才学专家投身其中……

2001年,经历了八年漫长而艰辛的研究,“IMAP高考生专业选择潜能测试”系统终于通过各项检测,正式投入应用。该系统以一份问卷的形式体现,涵盖500道选择题,分别测试学生的27大学科兴趣、7大生涯动机、9大能力优势、16种个性特点,通过将学生的答案输入特定电脑程序进行综合评析,最终给出最适合学生自身的10大专业及各专业未来就业前景分析等,并提供30―50页左右的专家分析报告,深入细致、科学全面地指导学生进行高考专业的选择。据各阶段实验结果显示,系统的测试准确率可达90%以上,从而成为国内专业选择潜能测试领域最早和最权威的研究成果。

出成果了,研究小组的专家、教授都非常激动,迫不及待地奔走于市内各重点中学,将其介绍给正为“择业”苦恼的考生。没想到,竟遭到学校、老师和学生的一致质疑和误解,更有甚者将其与封建迷信相提并论。于是,引发了《北京青年报》第一次失实的报道。对于媒体如此不负责任的行为,专家们都异常气愤,决定诉诸法律。研究小组的周亚楼研究员却不赞同大家的做法:“诉诸法律只是不得已的做法,不如因势利导,借助媒体的力量来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正式将‘IMAP高考生专业选择潜能测试’介绍给社会。”他的提议让大家眼前一亮。

今年47岁的周亚楼是国内人力资源资深专家,曾担任过国内外多家大型企业集团人力资源总监及其他高级职位。参与过许多企业、项目战略规划设计和运作执行,对职业生涯设计、人才测评、甄别、定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造诣,并有着对大学生及成人学习、培训、专业选择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成功案例。谈到将研究成果产品化及市场运作,周亚楼无论从以往业绩还是个人能力,都是不二人选。

一项赞誉广泛的科研成果

2001年5月,《北京青年报》负面报道出来的第三天,周亚楼就代表研究小组找到《北京青年报》社,出具了“IMAP高考生专业选择潜能测试”隶属“国家863计划项目”,是国内最早获得中国教育学会科研成果技术鉴定认证、唯一获得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统计与测量分会的应用测定认证、最先申请商标注册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潜能测试成果的相关书面证明。果然引起报社负责人的高度重视,当即表示一经核实,定当妥善处理。与此同时,《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媒体都争先与院方取得了联系,就此事予以报道,只不过,这一次都是肯定的声音。

几天后,《北京青年报》经多方面调查,正式在报纸上对自己之前的报道作出更正。没想到,这一举动竟然引爆了更大规模的媒体宣传热潮。《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30多家国家主流媒体纷纷对“IMAP高考生专业选择潜能测试”进行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中央电视台2套节目及北京电视台对研究组首席专家张贵良教授作了专题采访;新浪网青少年频道邀请潜能测试专家雪颖老师作为嘉宾主持,为新浪教育潜能测试专栏提供技术支持;基于科技创新的贡献和广泛的影响力,该成果还被载入2000年《北京年鉴》和《北京史志》,被国家税务局批准为免征所得税项目。

由于媒体争议聚焦引发了北京市空前的“高考生专业选择潜能测试风潮”,许多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参加测试,希望为孩子指点迷津。仅2002年测试人数就超过1万人,占北京市当年参加高考总数8万人的10%―20%。经过五年的发展,IMAP专业测试范围覆盖了全市含北京四中、101中学、清华附中、北师大附中等在内的120余所中学。一位接受过测试的学生家长拉着周亚楼的手动情地说:“在孩子专业选择问题上,我们一家人都很迷茫,不知什么样的专业才真正适合孩子以后的发展。一旦选得不对,大学就白考了,这么多年的书也白念了。你们的测试真的很科学,一下子解开了我和儿子心中的疑团。”周亚楼说:“我们现在的家长爱孩子,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把所有的希望和压力都压在孩子身上,相对于家长来说,孩子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据统计,在参加测试的学生中有90%都觉得IMAP潜能测试真正帮助他们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专业。杨帆是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源专业大四的学生,2001年做了“IMAP高考生专业选择潜能测试”,当时的分析报告表明她非常适合学习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出于学校名气的因素,她在填报志愿时,第一志愿选择了清华大学中文系。由于高考发挥不理想,她与清华失之交臂,考上了第二志愿的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在四年后对她进行回访时,杨帆表示IMAP专业测试的结果非常准确,她入学后不久就发觉这个专业真的非常适合自己,她不但很快学完了所修课程,而且成绩非常优秀。再加上她性格开朗、善于言谈,又参加过许多社会活动,现在被选中到诺基亚公司人力资源部进行实习。她感叹道,如果当初学了中文专业,虽然学校的名气大一些,但是并不一定会比现在学得出色,干得开心。

一份振奋人心的创业计划

周亚楼和其他研究组成员深深体会到要想推动这一科技成果的迅速普及,为更多的学生指明人生的方向,必须借助正规的市场运作。2004年,中国第一家专门从事学生潜能测试科学研究及产业推广的专门机构――北京易迈步教育研究院正式成立。一本汇集了易迈步多年研究成果的理论专著――《高考生专业选择潜能测试》,也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正如周亚楼所预料的,这一年,又有1万多名来自北京市100多所中学的考生接受了IMAP专业测试;家长们表示:“十几万元的教育费都花了,这个测试能给孩子做正确引导,让他们得到最需要的专业、最准确的指导,花二三百元算什么!”周亚楼说:“这种准确率高,科学性强的测试,目前在国内只有我们能做到。”

随着时间的推移易迈步赢得了更多的认可和赞誉。看到易迈步五年来在北京的成功推广和数万个成功案例,一个又一个家长的电话从全国各地打来,有的甚至把孩子带到北京来测试。周亚楼感觉到社会太需要我们了,可我们的精力有限,怎样才能方便全国各地的需求呢?IMAP高考生专业选择潜能测试产品的直接切入对象为全国应届高中毕业生,2004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723万,按年增长10%的正常比例,2008年中国高考人数将呈持续高增长期,高考适龄人数将达上亿人。年市场的潜在利润就达几百亿,如此广阔的市场,如何才能全面铺开呢?既然肯德基、麦当劳能通过加盟连锁的形式将快餐店开遍世界各地,我们为什么不能借助这一形式让专业的潜能测试服务中心扎根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呢?为此,周亚楼和研究院商定,专门成立了北京市易迈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负责招商工作。与传统教育咨询指导服务不同的是,易迈步测试系统从测量题量,内容的准确可靠率、合理性到系统分析报告设计之科学性、规范性以及全程计算机模块作业编制及测后咨询指导,将软科学知识服务演绎成了实在成熟的计算机软件这一有形产品。因此可以不受时空影响,高效规模批量复制,完全符合连锁加盟的基本条件,成为一种操作简单、利润可观的投资项目,为每一位普通投资者提供创业良机。

上海一位孙先生面临自己的孩子今年高考毕业,苦于无法指导孩子正确选择学科,春节前几经周折,才找到了易迈步教育咨询公司,经过考察和与院方的沟通,感觉孩子的测试结果非常准确,而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孩子的高度认可,过完春节孙先生又飞到了北京,表示要把这个项目引到上海,让更多的家长和孩子面对人生重大的选择时走进科学,可是又担心自己对教育潜能测试一窍不通不知能否做起来。周亚楼告诉孙先生,总部运作北京市场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加盟商准备好了成熟可行的市场运作方案,同时提供权威机构及专家文章推荐、权威媒体广告、高层次轰动效应的科普教育专题演讲会支持和不断更新的校长家长联谊会、学生会员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方案。加盟商只需按步执行,即可轻松启动市场。此外,总部还有国内一流的心理学、教育学研发咨询专家顾问团队作为加盟商的专业技术后盾,有高水平的市场顾问团队和资深经营管理人才团队为加盟商提供营销支持,随时帮助加盟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降低加盟商的投资风险。孙先生表示等院方招商工作一开始就第一个做。

打市场的同时,易迈步的科研创新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相继推出了“IMAP学习潜能测试”系统、“IMAP成人职业潜能测试”系统等产品,能为大学生及成人提供报考专业和选择职业的指导、中小学生学习潜能开发及心理疑难问题咨询等多方面的服务。为了加大市场推广力度,研究院和易迈步公司决定于近期在北京召开隆重的新闻会和招商恳谈会,周亚楼说:“易迈步的目标是与教育界及社会相关资源共生共荣,促进个人成长的个性化、教育界育人的针对化、企业界用人的适配化,为每一个人都打开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

地址:100088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外大街8号金丰和物业B座408室

篇3

一、概念界定

(一)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是指一种专门向他人提供帮助与寻求这种帮助的人们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助人者的手段及其所创造的气氛使人们逐步学会以更积极的方法对待自己和他人,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纳对咨询的一种定义。在我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中明确规定:心理咨询师是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其职业定义为“心理咨询师是运用心理学以及相关知识,遵循心理学原则,通过心理咨询的技术与方法,帮助求助者解除心理问题的专业人员”。

(二)人格

对于人格的定义,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表述。1937年G.W.奥尔波特曾列举出50种人格定义,故本文仅列举出两种笔者最为支持的人格定义。

人格是指个体行为的内部倾向,表现为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个人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所谓的人格特征,从字面上说就是自己本身的性格,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自己的想法,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

人格指个体在对人、对事、对己等方面的社会适应中行为上的内部倾向性和心理特征。表现为能力、气质、性格、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价值观、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心身组织。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是人格的基本特征。

二、心理咨询师人格特质研究

心理咨询师究竟应该拥有哪些人格特质才能胜任心理咨询工作?对此,许多学者也各自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孔珊珊(2011)总结了心理咨询师绩效水平的特征,有如下几项:富有爱心、幽默感、良好的倾听能力、有宽容心、咨询的经验、必要的人生阅历、洞察力、敏感性、随机应变的能力、富有激情、感染力强、较强的亲和力、奉献精神、对自我角色的清晰定位、个人魅力、主动学习的能力、有责任感、富有爱心、宽容心、责任感、亲和力。

曹玉红(2011)认为心理成长只要包括自我概念清晰化、价值观提升、情绪处理、职业枯竭现象处理等。

张书帷(2010)运用半结构性访谈法与问卷调查法发现,以下15个个人特质词语的选择率均为100%: 真诚、细心、机智、尊重、共情、包容、耐心、亲和、温暖、创造性、乐观、接纳、理智、礼貌、专注。

吴垠(2010)通过对比心理咨询师绩优组与一般组,得出二者在建立关系的基本态度、人际理解和洞察、弹性、影响力、自我觉察、自我控制力、人格健全与完善上存在差异。

李小艳(2012)经多次分析,把内容相近的个人成长分析归类,最终形成总结出:人格特征包括自信、能客观认识自己、接纳身边不同观点、对他人能力和潜力有正面期待,能坦言自己的失败感受,善于倾听,有耐心,有亲和力,让人感到温暖。

陈贞兰等(2011)指出成功咨询对心理咨询师的人格特征有以下要求:乐观、积极、理解、宽容、接纳、共情、尊重、热情、幸福感强、客观、高道德标准等。

笔者检索到2010-2013年28篇心理咨询师个人分析报告,并对其提及的人格特征词汇进行了统计,列举出前五位,如下表。

对于心理咨询师人格特质的要求,一直是学者们热衷于讨论的。某些已经公认,但是更多的人格词汇被提及。鉴于此,笔者不胜惶恐,也提出了自己心中的心理咨询师人格标准:自我觉察、洞察力、健康的心态、尊重、价值观中立、人性观自知、乐观积极、真诚。

三、心理咨询师人格成长途径

作为心理咨询师,不能只专注于专业成长。人格的完善亦不可忽略,只有双管齐下,心理咨询师才能更好服务来访者。如韦耀阳所说,人格成长是心理咨询师助人自助的必要前提。心理咨询师有哪些途径可以促进自身人格成长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的自己的看法。

(一)自我觉察

心理咨询师进行自我觉察的途径主要有:自我提问、写咨询日记、填写个案评核、观摩咨询录像、参加培训和学术研讨、接受相互咨询和朋辈辅导、寻求专业督导、收集来访者回馈意见及分析他人对自己言行的模仿行为等。自我觉察可以让心理咨询师积累经验,提高咨询技能,降低挫败感。这对于初期进行心理咨询的心理咨询非常必要,也是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种途径。

(二)洞察力

自我觉察主要是指心理咨询师对自我心理咨询工作的意识,是对如何更为出色地帮助求助者自助并更好完成心理咨询工作的意识。而洞察力则是指对其他人的洞察,特别对心理咨询师来说,是对来访者的洞察。在这方面,心理咨询师可以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先从一系列的视频资料开始,对人物表情、行为等进行分析;直到足够熟练再对自己周围的人进行“训练”,并与亲朋好友直接交流是否完全正确。

(三)尊重

真正的尊重,意味着对来访者不仰不俯地平等对待,同时也是一种对其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一个真正懂得尊重来访者的咨询师,必然会以平等的心态去面对他的来访者,不论他是幸运抑或不幸、成功还是不成功。心理咨询师可试着从尊重自己开始,不看轻自己和自己的职业;在生活中尊重每个人。每个人都是平等的,这一点心理咨询师应牢记在心。即使是来访者,他被一些事情所困扰,这也改变不了他跟你一样同是个人的事实。

(四)价值观

在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师个人的价值观会影响来访者,心理咨询师甚至会陷入用自己的价值观来评判并教育来访者的黑洞。关于长幼尊卑秩序,关于自私或者奉献,关于公平,关于性别角色,关于重要人际关系中的权利关系,关于进取、努力或者退缩、安适,这些是中国心理咨询师常面对的一些价值主题。在面对来访者这些问题时,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理解其之所以这样做的想法以及事后的所有情绪,而不是指责其错误,并如父母般教导其往左还是往右。心理咨询师可以拥有自己的价值观,但这并不代表可以对来访者指手画脚。

(五)人性观

篇4

眼下,很多大学新生走进大学校门的激动心情还没有消减,就已经有老师提醒他们要了解必须面对的就业现实,并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麦可思公司7月公布的调研报告显示,全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67%,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7%,较上届均下降4个百分点。这意味着,当前有三成以上本科毕业生、四成以上高职高专毕业生从事着与专业不对口的工作。有人说,这说明大学生开始跳出传统思维,逐渐转向选择“虽然专业不对口,但是适合自己”的工作;有人说,这说明大学生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从选择专业到选择工作都非常盲目。总之,人们把目光聚焦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上。

2007年,教育部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等进行详细规定,但课程设置则由高校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安排。现实中,很多高校也是在大三、大四年级开设系统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很多人认为,这时开设已经晚了,而且目前的教学模式也有待改进。

本期《话题》“职业规划教育,从何时开始”旨在通过大家的讨论使人们认识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时机和方式,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职业规划教育,从大一开始

张 威

大学生就业难,究竟难在哪里?在多年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有以下因素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就业: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能做什么;不了解社会上的职业类型,不清楚职位的具体要求;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过于依赖学校和政府;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临近毕业仍在迷茫中徘徊;求职择业缺乏思路和方法,导致获得的面试机会不多。

分析以上因素可见,不少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有三个问题一直没有弄清楚:第一,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怎么读;第二,大学阶段如何进行系统的职业规划和全面的就业准备;第三,求职择业准备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正是因为这三个“不清楚”,不少在校大学生都处于没有目标或者即使有目标也不清晰的状态,被动地适应大学生活,找工作时自然会四处碰壁。

因此,大学生要围绕自己的职业目标科学、合理地规划大学生活。那么,如何才能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呢?我们认为,从大学新生入校开始,学校就应该引导学生积极应对三个职业准备清单(职业准入条件、核心知识结构和必备的职业技能),帮助大一学生逐步树立职业目标,并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只有这样,大学生的学习才有清晰的目标和充足的动力。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专题报告会、讲座等指导型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但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就业能力的提高仅靠这些方式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大学生最需要的是由“知道”转变为“做到”的思路、方法和技巧。

基于此,如何增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实效性?我们认为,有两大关键因素:一是让大学生“知道”,二是帮助大学生由“知道”转变为“做到”。

专题报告会、讲座、就业指导课等指导方式基本实现了帮助大学生“知道”的目的,而团体辅导、个体咨询、校内网络信息平台辅导等辅导型指导方式则可以帮助大学生实现由“知道”到“做到”的转变。

团体辅导,就是把有相同问题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围绕着问题,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学之间的探讨、分析,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其核心是帮助大学生分析困扰他们的问题,并理出头绪,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个体咨询,即一对一咨询。这对大多数高校来说都难以实现,因为高校能做专业咨询的辅导老师很少。但是,如果能对某些普遍性问题进行一定数量的一对一研究性咨询,并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成解决该类问题的手册提供给有类似问题的学生参考,应该是可行的。

校内网络信息平台也就是高校各院系网站。在该平台上,各院系通过将各专业职业准入条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例及毕业生去向分析报告等信息上传,供全体学生查询,以此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目标的标准,提高求职择业能力。

(作者系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河南省大学生就业指导师资培训专家)

责编:思 齐

职业规划教育,创新才能发展

王 兴

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004年6月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中有超过50%的人毕业后一年内更换工作,可见当前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显得被动、盲从。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会对工作岗位的要求,从而导致自身定位不准,学习针对性不强,缺乏长远规划,就业竞争力下降。

基于此,高校职业规划教育模式改革和创新是亟须教育工作者思考和解决的现实课题。学校作为实施职业规划教育的主体,应充分结合自己的办学特色,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探索切实可行的途径和方法,以保证职业规划教育的有效实施。一是将学科教育渗透到职业规划教育。在学科教学中,以拓展学科内容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职业价值观、职业规划意识等,如核心课程与德育课、大学语文课、心理辅导课等相关内容的融合。二是建立“全程式”职业规划教育长效机制。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开展合理的规划指导,如大一时侧重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市场对职业的需求,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大二、大三时通过课堂教学、各种职业测试、咨询、社会实践等,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职业意向和职业潜能,制定出符合个人成长与发展的目标,同时建立学生职业生涯档案,便于定期了解学生职业发展情况,完善相应的就业跟踪机制。三是要创建本土化的职业规划理论和测评工具。目前,我国职业规划教育所运用的理论和测评工具多是从西方引进的,其适用性存在一定差异。高校要从国家、地区的实际需要出发,采用有效的研究方法揭示客观规律,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特色。四是培养高水平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高校应积极投入,培养熟悉心理学、管理学等理论基础并拥有职业规划师资质的“专家”型教师。五是知行统一,强化大学生职业活动体验。高校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如互动座谈、自我测评、范例引导、模拟职场、辩论会等,让学生亲自体验职业生活,加深对职业世界的了解,进而使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科学准确决策,确立自己生涯发展目标,最终达到人与职业的最优结合和个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系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师)

“符号大学”折射的职业规划教育

何红兵

有人曾问,如果用标点符号表现大学生活每一年的特点,该如何表现?有人回答:大一是“?”,因为那时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凡事都想问为什么;大二是“――”,因为大二是分化的一年,有的同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有的则浑浑噩噩过日子;大三是“!”,你会突然发现时间飞逝,得到的和失去的都是那么明显;大四是“……”,意味着当时的一切既是结束也是开始。

上面的回答,我们暂且称之为“符号大学”理论。透过“符号大学”理论,我们可以好好分析一下职业规划教育何时开始的问题。

对于大一的学生,他们刚刚走入大学校园,经历过高考的洗礼,暂获难得的轻松,激动的心情溢满心间,对大学生活有着美好的憧憬。在这个时候,如果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可能较为困难。毕竟,理想中的大学是伊甸园,丢掉了压力,获得了自由,他们并不能够也不愿意想象接踵而至的就业压力,只是想享受大学生活的轻松与自由。可以想象,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怎会去思考那么多看似遥远的现实困境呢?苦口婆心的说教毫无用处。

大三的时候,回首走过的两年,望向毕业的前方,很多大学生会感到时光飞逝,遗憾自身知识的不足,并产生挫败感和失落感。在我看来,此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是有必要的,却有点晚。一方面,剩下的大学光景不多,难以收到理想中的效果;另一方面,临近毕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学生的浮躁情绪变得浓重,难以静下心来给自己设定目标。而到了大四,大学生活即将成为历史,各方面的压力接踵而至,职业规划的缺失也只能成为碌碌无为者的遗憾。

“符号大学”理论中说大二是分化的一年,这个分化是双向的,既有人找到方向奋发崛起,也有人浑浑噩噩一无所获。而在此时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是极为必要的。一方面,大学生分化形成的现实差距会让他们产生紧迫感,很多人渴望改变现实,却不知从何下手;另一方面,很多同学已经在学校各类社团、各种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方向,需要专业的指导帮他们实现这个目标。在这样的情况下,职业规划教育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意义更大,效果也更好。

其实,职业规划教育并不是一种灌输式教育,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与现实的交叉很多,离不开现实。职业规划教育的内容属于比较枯燥的文科类知识,难以让学生产生很高的兴趣。但要是结合现实,让大学生了解到就业形势之紧迫、职业规划教育之重要,他们的兴趣自然会大大增加,教育也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当然,职业规划教育何时开始只是一个相对的问题。它是个长期工程,对每一个在校大学生来说,在大学的任何时间段进行职业规划教育都是必要的,只要认真对待,付出努力,职业规划的目标终将成为现实。告别大一的懵懂,淡化大三、大四的无奈,在大二的时候将职业规划教育列入教学计划,既结合现实又注入希望,因而可助学生勇往直前,收获成功。

篇5

那为什么施耐德(中国)公司不愿重新录用离职的员工?“我们认为,公司辞职的一些员工除了私人的原因外,大部分都到了公司竞争对手那里。从竞争对手单位再回到公司是我们比较忌讳的。因为在几个竞争企业之间人员过分频繁的来回流动是不利于公司的良性发展;再有,你既然离开我们公司了,你再回来的话等于是对那些踏踏实实在施耐德长期发展的员工是一种不公平,一般跳槽的员工大都追求更高的职位,再跳回来也会要求更高的职位,这对个人事业发展来说等于是走了一个捷径。

“好马回头”玉难抵

Jason是北大中文专业的毕业生,1999年7月加入R公司——一个采取销售和技术为双驱动战略的高科技公司。Jason学习能力很强、很聪明,但是受专业所限无法从事技术工作,受性格决定也对销售工作不感兴趣。虽然得到老总的欣赏,但长期只能从事行政、公共关系等边缘性的工作。由于感到自己的特长不能够发挥,2000年6月,Jason离开并加入了深圳一家软件公司。

2001年11月,Jason向老总婉转表达了重回R公司的意愿。当时仅是出于对其人的认可和昔日的感情,老总同意了他的请求。这可是R公司成立至今唯一一匹“回头马”。

但让R公司没料到的是,在这一年多,Jason在计算机技术,特别是数据库技术上有了较深的修为,并成功实施过数个ERP项目。而这时候,R公司正准备上Oracle的ERP系统,在和咨询公司的合作中正缺少己方项目负责人的人选。

接下去的事情,相信大家也猜得到。R公司的ERP项目由于有了Jason的领导,在实施、上线和后期开发上都受益非浅。

由于行业特点,管理咨询行业在业内和业外的员工流动率都很高。一方面,顾问们出于个人成长的需要,会跳到同业或实业的公司里去工作,或者选择到大学里去深造或任教;另一方面,在很多咨询项目结束时,客户会力邀请优秀的咨询顾问担任高管。但很多时候,这些走出去的“千里马”出于对咨询的热情和对原公司的感情,都会重回公司服务。

我所服务的营销管理咨询公司,更是一个充满着“回头马”的公司,甚至有“三进三出”的例子。Nancy就是离开而加入过西门子的老员工,现在已是公司的高级合伙人。她从西门子回来之后,给公司带来了很多IT咨询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并在跨国公司经营和管理方面与同事分享了众多有价值的体会。

所以,对“回头马”,咨询公司一直是持欢迎的态度。其实,在一些培训和咨询项目上,老员工都会经常性的以兼职顾问的身份参与。有时候,这些兼职顾问,在某些行业经验、知识结构等方面比专职顾问更胜一畴。

中国有句古话:“浪子回头金不换”。其实,对于企业来说,好马回头更是玉难抵。

“好马回头”好在那

在招聘广告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字眼:“经验丰富、有相关行业经验、认同企业文化……”等。对于回头的好马来说,这些条件是再符合不过了。

1. 熟悉企业的内外环境

回头马在企业中有过实在的工作经验,无论是对行业的大环境(宏观政策、消费者、竞争者等),还是对企业的小环境(制度、文化等),都是非常熟悉的。这时候,企业基本上不用对其进行培训,他就能很快融入团队并承担起自己的工作。

2. 企业了解回头马

在招聘中,很多潜在的特质是无法通过简历、笔试和面试等了解的。特别是象销售、市场、管理这样的岗位,对一些素质性的东西要求很高,而不是象技术性岗位,主要是考察一些技能性的知识。这时候,回聘老员工比招聘新员工风险要小得多。

因为,“回头马”在原企业有过实际的工作记录,成功业绩、失败案例、员工评价等使得企业很明白他的特长和不足。

如果是一匹有着良好成功记录的好马,为什么不去重新聘用他呢?

3. 新的知识、经验和视野

离开的马受聘了新的公司或自己创办了企业,或进入了新的行业,或从事新的职位,他们必能将新的经验和知识带到企业中来,特别是考虑问题的新思路和新视野。这些即了解企业情况,又学习了新东西的回头马,甚至有点象“海龟”一样,能为企业带来新风尚和新气息,象一股新鲜的血液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

特别是很多回头马,在职业发展和知识水平上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可以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比如,象Jason那样,重新学习了一门公司急需的新技能,对企业更是雪中送炭。

如何挑选“回头马”

好坏的标准是最基本的标准,要挑选的肯定是回头的“好马”。简而言之,那些在企业工作业绩不佳、因为不适应或能力不足而主动或被动离开的员工,基本上不在考虑之列。特别是,一些在工作态度和道德品质方面有严重问题的离开者,更是避之不及。

除此之外,如何挑选和使用回头马呢?

1. 与离开者保持联系

笔者所在的咨询公司历来和员工都是好合好散还好聚。所以,在员工离开期间,双方都保持着比较密切的联系。甚至公司一些活动,都会邀请老员工参加。这样,当公司需要某方面的人力支持时,就可以在老员工中选择。因为,老员工过去和现在的情况,公司都了然于胸,可以运用自如。

所以,与离开的员工保持联系是随时准备召回“好马”的一个基础性工作。

2. 记录和考查离开的原因

在员工离开时,企业应该询问并记录其内在原因。这一方面是出于企业反醒自己的必要,另一方面是寻找员工召回的信息积累。

当决定要请好马回头时,除了能力之外,还需要了解曾经让其离开的原因是否依然存在。比如,有的员工是因为家庭或私人原因离开的,那么这个原因存在吗?或者,有的员工是追求个人能力或职业生涯发展而离开的,那么现在他的目标达到了吗?他的下一步目标是什么?企业是否能满足其进一步发展?

所以,一定要再次考查这些原因。只有这些原因基本上不存在了,召回其重新为企业服务才是合适的,才能保证任职的稳定性和投入度。

3. 了解回头马的期望

很大一部分员工离开,都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职位和更好的发展。而通常经过几年在外的历练,职位和经验都和离开时不可同日语。这时候,无论是主动要求回来,还是被动被接受邀请,其期望值肯定是不同的。

这时候,企业就需要与回头马交流这方面的要求和想法,最终达成双方愉快的结果。

4. 沟通和平衡员工间的利益

正如施耐德担心的,老员工被召回委以重任,对于那些忠诚的员工是一个打击。特别是本来同级的员工,回头马通过“一出一进”得到了更高的职位,这不仅仅是鼓励员工的向外流动那么简单,潜在的危害是可能“得一人而失天下心”。

所以,这时加强与相关人员的沟通,并平衡回头马和员工之间的利益就非常重要了。

首先,相关人主要是指回头马未来的上下级、流程相关部门的员工和与其有相当参照对比意义的员工。企业管理者需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看法,在充分了解了员工的真实想法后,再决定下一步的决定。

其次,应优先从内部选拔。当有人可以胜任该岗位时,如果选择召回老员工,其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即使对于回头马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面对的将是一个棘手的环境,有可能会因此而不得不再次离开。

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 A

自20世纪90年代由国资委推动在国有大型集团型公司开展全面预算管理以来,全面预算管理的可行性已经通过许多企业的运用得到证实并取得很好的效果,支持现代战略预算的ERP系统的计算功能也使全面预算成为可能,它的快速计算数据功能,能快速计算可利用产能下的生产预算、采购预算、制造费用预算、生产成本预算、产品成本预算、资金预算等,从而为全面预算管理的实施搭建了平台,它虽不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必经之路,但它加速了全面预算管理的及时性与准确性,为全面预算管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率。ERP系统以外,IE工程学的人机物消耗定额、平衡计分卡的财务量度绩效评价体系,更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了全过程操作指南。

一、大型国有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全面预算管理起步较晚,目前,无论大中小企业,多多少少都在实行全面预算管理,但大多数企业的预算管理只停留在费用预算、局部预算的层次,通常只把预算当作一个参考值,无法细分目标,使之环环相扣,更无法成为一个高绩效的管理工具。

(一)全面预算管理没有与战略发展目标相结合

预算是企业完成战略目标的一个有力工具。为了完成战略目标,需要配置各种资源,包括时间上的从年到季到月到日,也包括实物流转环节的供、产、销,还包括资金环节上的收与支。每个细节都有对应的资源与之匹配,每个节点都有对应绩效进行考核,每个点每个面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这样,层层落实之后,首先实现的是每个月的目标,继而实现季度目标,最后实现年度目标,因此全面预算管理必须以战略发展为导向,并据此为原则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目前,我国国有大型集团公司很多都没有自己的战略发展目标,有的即使拥有自己的良好定位的、科学完整的战略目标,但没有能够通过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来保障目标的实施,导致全面预算年年做,但是都不是围绕统一的战略目标来推进或战略目标与全面预算管理相脱节,进而无法保障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预算组织机构体系不完善、不合理,导致预算编制及执行均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预算管理是将企业的目标定量化,并通过有效地配置和使用企业资源来实现其目标的过程。要做好预算管理工作,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必须要有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就我国目前实际情况来看,预算组织机构不健全,职责不明确,不能有效地履行各自职责。部分企业未设置专门的全面预算管理机构或设置不合理,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方案未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董事会未能关注预算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盲目审批,预算管理工作机构未能就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科学分析,及时对预算进行调整,未能严格执行预算考核制度,做到奖惩分明,致使企业在预算管理中面临巨大风险。

(三)全面预算管理不全面,大部分企业只是把预算管理当作一个参考值。

许多国有大型集团公司由于规模较大或涉及的行业较多,全面预算管理通常实行条线管理,即预算被分解为生产经营预算、资本性预算、资产性预算、人力资源预算、财务预算等,从而导致全面预算管理缺乏整体性、全面性,在分散管理的过程中降低了全面预算管理整体作用的发挥。许多企业的预算管理只停留在费用预算和控制上,费用项目的预算相对于其他项目,是最简单的预算,也是最好控制的。资金预算较少,资金管理不到位,不到位的结果是该花钱的时候没钱花,不需要花钱的时候,钱多得不知道怎么用,结果必然造成生产经营紊乱,从而降低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全面预算管理如果不全面,就无法将目标、参考值细化,既然无法细化,也就无法实施有效控制,到最后,预算只能是一种摆设。没有一个完美的过程,很难有一个完美的结果。

(四)在预算管理过程中重预算编制,轻预算控制和考核评价

从企业战略管理的角度看,好的企业管理等于好的战略制定加好的战略执行。预算管理可以使企业的长短期目标、战略和企业的年度行动计划很好的协调,可以整合企业集团及其各个分部的目标,通过预算的编制、实施和修正,可以促使企业战略更好的落到实处。因而预算管理要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主要环节是三个,一是预算的编制环节,二是预算执行与控制环节,三是预算考核环节。预算就是一个组织体系完整的系统,要求企业各个点都能连接成线形成面,各个方面都要求逻辑严密、勾稽性强。 “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将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编制、执行、控制、考核评价缺一不可。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集团尚未建立完善的预算管理网络和科学的管理程序,缺乏严格的监督制度,使得预算执行的随意性很大,这就造成编制的预算与执行的结果偏差很大。在分析预算执行情况时,对预算差异往往也不能进行深入分析,难以确定预算差异产生的原因。而且,预算调整权力也没有相应的制衡机制,预算形同虚设。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预算考评制度,预算不能成为企业的硬约束,预算往往失去其应有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五)全面预算仅做参考,预算指标的有效性差

我国企业预算编制过程中普遍存在预算松弛现象,所谓预算松弛,是指下级通过故意低估收入或高估成本进行预算虚报,使收入或成本预算与真实的收入或成本之间出现不合理的差异。一般来说,产生预算松弛主要有如下几种诱因:其一,管理者企图通过压低产出预算指标的手段,来相应地增大其实际业绩指标,使其业绩在高层领导眼里看起来更好些,从而可以谋取较高的奖励性报酬,并争取升迁机会;其二,管理者通过虚报预算,可以防范因经营中的某些不确定性因素而导致的无法完成预算的风险;其三,管理者企图通过虚报预算成本计划来占取更多的企业资源,从而降低本部门完成全面预算指标的难度。预算松弛有利于下级实现预算目标,但会损害集团整体的利益,主要表现为:其一,预算松弛使企业的资源过多地流向虚报预算的部门,造成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其二,预算松弛使各部门之间传递的信息失真,可能会导致决策部门决策失误;其三,预算松弛使全面预算的控制标准过宽,不利于全面预算差异分析,掩盖了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其四,预算松弛使业绩虚增,缺乏客观、公正性,致使企业实施的基于完成全面预算目标的激励方案的效果适得其反。

二、完善企业集团全面预算管理的对策

企业为了实现各个阶段的战略目标,需要对企业的人、财、物、供、产、销进行统筹安排。销售部门编制销售预算,确定将要销售的产品品种、数量、单价、回款时点与金额;生产部门编制生产预算,确定将要生产和结存的产品品种、数量;采购部门编制采购预算,确定将要采购原料的品种、数量、单价、付款时点与金额;各部门根据战略发展的需要编制费用预算;人力资源部门编制直接人工成本预算等等,财务部门汇总各种预算,编制产品成本预算表,最后,形成盈亏预算表与资金预算表、预计资产负责表。企业就是通过对这些预算报表的编制,来统筹和分配资源,目的是为了保证每项作业都能在最及时的时点上配置最恰当数量的资源,最后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并且,所有预算报表在编制过程中均要求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否则不予批准。所有经过批准后的预算报表,均要求落实目标责任制,将各责任人的利益与目标的实现进行捆绑,来保证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这就是我们要实现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一)强化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的预算管理理念

不管任何企业有任何的价值观与使命感,企业的战略始终逃离不了追逐企业价值最大化,而企业价值最大化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长期盈利的最大化,而全面预算管理正是一种使企业资源取得最佳生产率和获利率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基础是公司治理结构,起点是企业的发展战略,核心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是一种以人为本的集成式管理。它的核心职能就在于利用价值量指标与非价值量指标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全面整合,实现企业运行和管理的高度信息共享化。作为一种全面管理行为,没有战略引导为基础的预算是没有目标的预算,也就难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价值;而没有预算支撑的战略是不具有操作性的、空洞的战略。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必须取得从集团公司高层到员工的支持和参与,注重各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促进合作与交流,保证预算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的一致性及各部门、各环节和人员行为观念的高度统一。

(二)建立全面预算控制管理机制

预算管理的本质要求是一切经济活动都围绕企业目标的实现而开展,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落实从预算编制到审批、过程控制、调整、考评等一系列程序。要保证这套程序能得到贯彻执行,必须要建立一套内部控制框架来加强对预算的控制。

1.完善集团公司治理结构及各权力机构职责。全面预算管理是在企业治理结构下界定出资者与经理层权、责、利关系的管理方式,一个健全的企业预算制度实际上是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的体现,也是一种企业文化的体现。良好、有效的预算管理必须以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条件,以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为前提。因此,集团公司要不断营造、优化有利于预算管理与控制的环境。否则,预算管理可能成为一纸空谈。

2.贯彻落实全面预算管理的强制运行机制。预算是约束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刚性原则,一经确定,在企业内部即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在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环境变化以及相关事项、业务流程的结构性变化对预算执行的影响,而且要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预算调整,对例外事项进行管理,杜绝违规操作,保证预算的准确性和预算控制的有效性。

3.以信息反馈系统的完善加强预算的执行与控制。预算执行信息的及时反馈,有利于及时反映预算执行的差异,企业需要在预算实际执行中不断收集、分析信息,根据反馈信息作出相应的决策,做好事中控制,从而保证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实时的调节和控制,以保证预算目标的完成。预算控制应以成本控制为基础,以现金流量控制为核心,通过实施重点业务控制和现金流量控制,确保资金运用权力的高度集中,形成资金合力,降低财务风险。

4.做好预算监督。预算监督是预算执行的有力保证,所以企业要加强内审机构的权威和职能,健全内部审计监督控制制度。内部审计的监督不仅仅是对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真实性与合法性的结果进行审计与监督,更重要的还要对预算制度和预算贯彻执行情况的过程进行审计和监督,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使经营管理处处有章可循、事事受程序制度制约。

(三)完善预算的考核与激励机制

预算考核是整个企业预算管理中的重要一环,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对预算执行单位的预算完成结果进行检查、考核与评估,为企业实施奖惩和激励提供依据,为改进预算管理提供建议和意见,是全面预算管理中闭环操作的重要环节。

1.建立绩效考核的多重标准,妥善解决预算管理中的行为问题。企业的预算考核要与预算的目标体系有良好的协调,应建立绩效考核的多重标准,不仅有收入、利润指标,还要有客户满意度、市场占有率等非财务指标。同时,在预算目标下达时,就明确指标含义,这样,预算考核的主要内容就是比较预算目标与实际执行结果,避免考核中的意见分歧和讨价还价。

2.加强对预算体系运行情况的考核。预算考核的内容分为两类:一是预算完成情况的考核;二是预算体系运行情况的考核。预算完成情况的考核应侧重经营的效率与效果,包括收入、利润、资产周转率等财务指标,以及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等非财务指标。预算体系运行情况的考核内容包括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与及时性、预算调整是否按程序进行、预算分析报告的质量等等。

篇7

[关键词] 少年刑法;定罪量刑 ;特殊性问题

[中图分类号] C913[文献标识码]A

我国从1984年上海长宁区人民法院建立第一个少年刑事审判庭以来,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已经走过了22个春秋。随着少年司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少年司法实践的开拓创新,一些带有未成年人刑事审判特色的举措与制度不断推出,刑法的修订与司法解释的出台也逐步吸收了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与经验,创建少年法院的步伐亦正在加快。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们认为对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中的特殊问题

进行梳理总结十分必要。

一、对未成年人犯罪构成要件特殊性的认识

在未成年刑事审判中,认定未成年人构成犯罪亦坚持犯罪构成要件完备说,但与成年人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构成具有特殊性,由于“少年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认定犯罪之时,其社会危害性的度应当大于成人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构成刑事违法的可能性应当小于成人犯罪,刑罚当罚性则为刑罚可能性所替代。”[1]因此在认定未成年人犯罪时,既要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依法认定;又要坚持刑法的谦抑性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慎罪慎刑。

1. 犯罪主体的特殊性。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是作案时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尽管存在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趋势,但据我们统计17周岁的未成年人仍是未成年人犯罪的高发群体。

未成年人犯罪时年龄的认定,一直是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重点把握的问题。它涉及到未成年人是否承担刑事责任,刑事责任的大小,适用何种刑罚的问题。我们认为在未成年人年龄的确定影响到其罪与非罪、罪重与罪轻时,应当坚持有利于被告人的原则,就低认定。对于确实无法查明被告人实施犯罪时的年龄的,分两种情况进行处理:不能查明是否达到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三个关键年龄点的,应当推定其没有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能查明被告人已经达到14周岁、不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三个关键年龄点的但不能查明具体出生日期的,应当认定其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未成年人身心发育不成熟,头脑相对简单,辨认、控制行为的能力相对较弱,冲动型犯罪、简单型犯罪成为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态。而未成年人社会生存能力较差、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喜欢抱团聚群的特点,又使其常常受到他人操纵和唆使,共同犯罪的比例较成年人高得多。另外,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犯罪未成年人文化程度不高,许多甚至未完成义务教育,家庭监管失控或者较少,更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和人员的影响。城市失学、失业、失管的闲散未成年人与农村盲目流向城市打工、工作生活无着的未成年人成为当前上海等大城市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群体。

当前值得注意的是一个趋势外来未成年人犯罪急剧上升。从1999年以来,上海外来未成年人犯罪不断上升,尤其是2004年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已突破上海未成年人犯罪总人数的50%,达到55%,从2002年以来上升了30个百分点。①外来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以暴力型、财产型犯罪为主,无业、失学、流浪的多,被人操纵,团伙犯罪的多,“民工二代”违法犯罪情况突出等特点。

2. 犯罪主观方面的特殊性。由于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使得未成年人的犯罪动机往往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较少预谋,盲目讲求江湖义气,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念,盲从色彩浓厚,对犯罪后果考虑较少,主观恶性较成年人为弱。根据刑法对于未成年人刑事责任能力年龄的相关规定,已满16周岁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的主观方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而已满14周岁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过失不构成犯罪。

当前本地未成年人犯罪与外来未成年人犯罪的动机与目的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本地未成年人犯罪多为“逞强好胜”型和“贪图享受型”,如为帮助朋友出气而随意殴打他人,为获取上网、玩游戏、买衣服的钱抢劫,为好玩盗窃他人摩托车等;外来未成年人犯罪多为“受人操纵型”和“迫于生计型”,以摩托车、助动车为盗窃对象的盗窃团伙和以聋哑未成年人为主体的盗窃团伙基本上都是由成年人操纵的外来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而盲目来沪后求业无门、生活无着的外来未成年人走上抢劫、盗窃犯罪道路的具有相当数量。

网吧、游戏机房已成为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重要诱因。从许多案件来看,网吧、游戏机房已成为涉案未成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玩暴力性电脑游戏、浏览不良网页内容、上网聊天成为他们的主要活动。而这些消费都需要大量金钱来支持,这是诱使青少年实施财产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不良青少年就是以网吧、游戏机房为主要的聚集地和犯罪策划、实施地。如多起利用网络进行抢劫的案件中,几名男女未成年人就是利用少女在网吧与他人聊天,然后打电话将男网友诱至他们指定的偏僻地点进行抢劫。

3. 犯罪客体的特殊性。尽管当前未成年人犯罪侵犯的客体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总的来讲,未成年人犯罪侵犯的客体和具体对象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集中的,主要是侵犯财产类犯罪(盗窃、抢劫、抢夺等)、侵犯人身类犯罪(故意伤害、等)、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寻衅滋事、聚众斗殴等)这三大类型。且长期以来,未成年人财产犯罪仍十分突出,占案件总数的80%左右。我们认为,这与未成年犯罪人经济上处于不独立或者弱势地位(失学失业、生活无着者占绝大多数),对金钱存在急切需要(如以盗窃为业、迫于生计或沉溺于网吧、游戏机房),是非观念和控制行为能力不强(年龄上未成年人、文化程度绝大多数在初中及以下)有密切联系。

具体来说,在抢劫犯罪中,外来未成年人拦路抢劫现象突出,本市闲散未成年人对在校未成年人的“拗分”强索行为(当然根据现行司法解释,此类行为一般不作为犯罪处理或者以寻衅滋事罪定罪)亦是长期存在;在盗窃犯罪,入户盗窃,盗窃电动车、助动车,公共交通工具上扒窃是三大主要盗窃行为。在寻衅滋事犯罪中,主要是因琐事报复或者朋友义气而随意殴打他人,并致人轻伤。②

因此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未成年人犯罪侵犯的客体较为集中、范围较为狭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未成年人的犯罪能力有限,对社会的危害程度存在局限性。

4. 犯罪客观方面的特殊性。在司法实践中,未成年人犯罪客观行为体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共同犯罪多,由于未成年人喜欢聚群、结伙,主要以哥们义气为纽带,以邻居、同学、亲朋关系为桥梁,拉帮结派、交叉影响,在相互不良刺激中很容易一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且与他人共同实施犯罪行为,能够减轻未成年人的恐惧感与罪错感。另外由于未成年人的社会经验与生存能力不足,容易受到成年人的操纵与控制实施犯罪;二是作案手段相对简单。作案前有预谋、有准备的少,临时起意、一时冲动的多。有组织、有分工的少,简单共同犯罪的多;三是作案对象中未成年人占有相当比例。未成年被害人反抗能力和反抗意识较弱,而犯罪未成年人对同龄人的情况亦更为熟悉,实施犯罪更容易成功。

二、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定罪的特殊性原则

我们认为,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定罪时必须慎之又慎,坚持刑法谦抑原则,能够用其他法律手段调整的尽量不用刑法手段调整,能够用较轻的刑法罪名调整的尽量不用较重罪名调整。

1. 非犯罪化原则。在少年刑法中,刑法不再只是报应的手段,更应当是教育的方式,通过刑罚的科处与执行,来达到教育与矫正未成年人的效果。但由于刑法的严厉性和社会最终防线的性质,尤其是我国未成年人仍然是适用以成年人为对象制定的刑法,对身心发育不成熟、可塑性较强的未成年人来说,应当谨慎适用① ,并与成年人区别对待。具体体现在定罪上即便是同样的行为,如果是成年人实施,构成犯罪,而由未成年人实施,就可能不视为是犯罪。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2006年司法解释)的出台,较明显地体现了对未成年人谨慎入罪的思想,在多项条文中规定了对一些未成年人常见,而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的行为进行非犯罪化处理。如相对刑事责任能力人偶尔与发生,情节轻微、未造成严重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未成年人强索类案件,情节轻微、未造成较严重危害后果的,不认为是犯罪;对未成年人盗窃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的具体情形进行了明确。

2. 从轻定罪原则。我们在未成年人司法实践中经常产生这样的困惑:某些未成年人案件,从表面上看完全符合我国刑法所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但是在行为的动机与目的、侵害的对象、行为的特征、造成的社会危害后果上又与典型的犯罪存在较大差异,如果严格依照刑法定罪量刑,则刑罚明显过重,不利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如果不定罪,则未成年人的行为又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且有违反刑法保护社会之目的。从而陷入两难境地。

我们认为,在不定罪难以为法律和社会所容忍,定罪又明显过重的情况下,对未成年人犯罪可以采用轻罪名替换重罪名的方法以降低刑罚适用的标准。2006年司法解释亦是采用从轻定罪的方法,如对情节较轻、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强索案件不认为是犯罪的同时,对情节严重的则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②。对情节轻微的转化抢劫亦可不以抢劫罪定罪,仍然依照原来的盗窃、诈骗、抢夺罪定罪处罚。

三、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量刑的特殊性问题研究

对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量刑时应当注重发现未成年人个体差异、保障未成年人人格、维护未成年人合法利益,通过个别化的刑罚来实现对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和对社会利益的保护。因此对未成年人量刑时,除了犯罪的事实、性质与情节等客观因素外,对平时表现、成长经历、悔罪表现等主观因素的考量亦占有相当比例。2006年司法解释第11条第2款规定“对未成年罪犯的量刑应当依照刑法第61条的规定,并充分考虑未成年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动机和目的、犯罪时的年龄、是否初次犯罪、犯罪后的悔罪表现、个人成长经历和一贯表现等因素。”这一规定在注重罪行相适应的同时,充分注重了未成年人的个别情况,体现了刑罚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之结合。因此笔者主张,对于未成年人犯罪的刑罚政策,应结合我国国情,加强对未成年人个体情况的考虑,以特殊预防的教育刑为基本理念,重视个别化的刑罚与矫治。

1.非监禁化、非刑罚化原则。随着现代文明的进步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发展,以实现犯罪行为人的成功转化和回归及社会秩序的良性和谐为终极目标和以教育刑为核心的刑罚体系占据刑罚思想的主导地位,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未成年人由于独特的生理、心理特点,行为控制能力较差,而刑罚对他们的身心影响较成年人更为深刻,犯罪未成年人一旦受到刑罚制裁后,会被贴上无形的“犯罪标签”,影响犯罪未成年人的后续行为和态度,甚至影响其一生的命运。而非刑罚化、非监禁刑化使得法律对未成年罪犯的处理具有了更多灵活性和人道性,尽可能地减少了对犯罪未成年人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审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对未成年犯罪人的量刑,尤其是初犯、偶犯的未成年人,我们应当确立非刑罚化优于刑罚处罚、非监禁刑优于监禁刑的刑罚理念。当前,部分的因为我国法律体系中没有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的转处措施,因而缓刑成为未成年人刑罚适用中最为得力的措施之一。[2]而社会服务令、监管令亦在实际中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因此完善制度内容,放宽适用条件,扩大缓刑为主的非监禁刑、社会服务令为主的非刑罚措施的适用,进一步形成未成年人特有的犯罪处遇体系,已成为当前少年司法的发展趋势。

2.自由刑慎重原则。不可否认,当前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刑罚体系还是以自由刑为中心的,少年刑法也不例外。但是一般来说,少年刑法中的自由刑是作了严格限制,体现保护色彩的。我国的未成年人适用的自由刑的设置却限制甚少,刑罚跨度过大,因此少年法庭的法官在适用自由刑时往往有刑罚过于严厉之感,甚至可能因为考虑到某些罪名的法定刑过于严厉而改为适用法定刑相对轻缓的罪名。

我们认为,对自由刑的适用,一是要慎重判处,能够适用非监禁刑或非刑罚处理的应当予以优先适用;二是要慎重量刑,避免刑罚的过量适用,从而尽量减少自由刑对未成年人适用的弊端。

3.综合考量、灵活适用从轻减轻原则。对未成年人从轻减轻处罚是少年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我国刑法第17条的规定是对未成年人这一年龄事实本身视为法定从宽情节,但是仅作笼统规定,并不明确具体从宽的幅度。[3]我们认为对未成年人从轻减轻处罚是一项基本原则,但不能机械适用,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坚持综合考量、灵活适用的原则,实现刑罚的个别适用,达到有利于未成年人罪犯的改过自新和健康成长的最佳效果。

第一,从轻减轻处罚原则以犯罪的情节和社会危害性为客观基础。我们在对未成年人量刑时,必须以现行刑法的规定为依据,坚持罪刑法定原则。未成年人犯罪的情节和造成的社会危害后果是我们量刑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也是从轻减轻处罚原则适用的客观事实基础。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在对未成年人量刑时,一般亦是先根据未成年人的罪行初步确定其刑罚的基准范围。

第二,从轻减轻处罚原则必须更多注重未成年罪犯的人格与动机等主观因素。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基于其犯罪时人生观、世界观尚未形成,可塑性强,容易矫治,其犯罪有多种原因。因此我们对未成年人实施刑罚更多地主张教育,而刑罚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而已。我们在量刑时,不但要考虑未成年犯罪人在犯罪前、犯罪中、犯罪后的表现,而且要考虑未成年犯罪人的人格及人身危险性方面的因素,即犯罪动机与目的、故意与过失、认罪悔罪的态度、自首立功、退赔赃款赃物及赔偿被害人的情况,评估其再犯可能性,进而对以客观危害性为基础的第一次量刑予以二次修正,并最终确定是从轻处罚还是减轻处罚,以及从轻处罚和减轻处罚的幅度。因此在量刑中未成年犯罪人的酌定情节应当占有相当的比重。

第三,从轻减轻原则的适用应当与保护社会和被害人利益的需要相一致。虽然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犯罪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宽容度正在不断提高,但是对未成年罪犯适用从轻减轻处罚时还应当充分考虑当前保护社会的需要和被害人的安抚,如能否平息民愤、能否避免再次受到该未成年人的侵害等等。对于社会危害性严重,损失未挽回或大部未挽回的未成年人罪犯,可不予减轻或者从轻的幅度较小,仍可判处较重刑罚甚至无期徒刑;而对于积极退赃或者赔偿被害人损失,与被害人达成和解的未成年罪犯,则可相应从轻减轻处罚甚至免除处罚。

[参考文献]

[1] 姚建龙.少年刑法与刑法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112.

[2] 阮齐林等.北京市朝阳区1999年度公诉案件量刑的分析报告[J].政法论坛,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