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数据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3 14:37: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项目数据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据分析;数字决策;市场
Abstract: today, if someone asked, what is the most popular in the 21 st century career? The answer may be varied, but the world famous periodicals time magazine gives results may make people strange, it is called "project data analysts", seven big money in the global industry leader. Project data analyst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the English CPDA) is the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engaged in investment and operation of the project data analysis of the senior decision-making and a colourful for the career. The data shows, in the United States alone, project data analysis of the field workers already close to 200000, the year the camp forehead billions of dollars. In data analysis profession development mature countries, 90% of the market decision and management decision is through the data analysis research certain, so it is called it is-and the 21 st century gold career.
Key words: data analysis; Digital decision; market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项目数据分析是通过对项目数据全方位的科学分析来评估项目的可行性,为投资方决策提供科学、严谨的依据,从而降低项目投资风险的一种先进的方法论和科学分析体系,在业界向以“数据精准”、“分析客观”及分析评价“权威独立”称誉。国际上,项目数据分析师主要从事数据挖掘和投资两大领域,在投资分析、信贷融资、企业经营管理、企业战略规划、决策管理等影响政府和企业重大决策中,提供科学、真实和准确的依据,是社会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地位的高端技术人才。一名经验丰富的高级项目数据分析师的年薪可达几十、上百万元。成立于1948年的美国兰德公司旗下就拥有2000多世界顶尖级的数据分析专家和专业研究人员,他们每年完成的各类项目数据分析报告高达700多项,已发表的研究报告达18 000多篇,这些分析成果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左右着美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一系列重大事务的决策,享有很高的声誉。
项目数据分析报告讲求“科学、客观、准确、公正”。一份完整的数据分析报告,必须围绕目标,确定范围,遵循一定的前提和原则,在项目各项数据分析中,选取真实性、合法性指标,构建相关模型,进行专业科学的分析,要求体现的基础数据应真实完整,分析过程要科学合理全面,分析结果可靠,建议内容实事求是,能系统地、真实地反映行业基本慨貌,从而达到推动该行业进一步发展的目的。
项目数据分析的整个编制、评价过程十分严谨。数据分析师通过项目数据分析技术的运用,对项目进行科学合理的定量分析,可预测项目未来的发展及风险,帮助项目投资方节约运营成本,减少资源浪费,提升综合竞争力,实现资金收益最大化。兰德分析家认为,世界上每100家破产倒闭的大企业中,85%是因为企业管理者决策不慎造成的。随着全球商业化竞争的加剧,一个企业管理者决策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世界发达国家对项目的最终决策,都是以科学定量分析的项目数据分析报告作为其判断项目是否可行及是否值得投资的重要依据。数据分析工作不仅广泛应用于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而且贯穿市场运行的各个阶段,成为政府和企业在经营、决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和工具,其分析结果直接影响着决策的成败。从一定意义上说,项目数据分析质量的高低反映着一个国家投资领域的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
项目数据分析以专业技术的身份出现在经济、管理和投资金融等领域,成为21世纪信息化时展的新宠,被业界认为是未来十年内最有发展“钱景”的黄金职业,然而――
数据分析在我国仍属朝阳行业
数据分析在国外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在中国仍属于朝阳行业。据2010年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数据分析行业从业人员迄今为止不足万人,正式注册登记的项目数据分析事务所只有80家,其中专职数据分析师仅一半多点,长三角经济发展较快地区也仅占3%。而在美国,年平均雇用项目分析师的职位占所有社会岗位高达7%到13%。总体上说,我国数据分析行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经营规模不大,制度建设和软硬件设施薄弱,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还较小,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彻底改变我国“项目数据分析”专业技术人才紧缺的现状,2003年,国家信息产业部根据国家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规范长期投资项目数据分析方法、与国际接轨的总体精神,制定出了我国项目数据分析专业技术考试管理办法,加快了我国数据分析专业人才培养步伐。2008年6月,数据分析行业的全国性唯一行业组织――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为我国数据分析行业发展开新篇。从2005年4月,全国第一家数据分析事务所经工商部门批准在陕西成立到目前,我国相继己有北京、陕西、江苏、新疆、甘肃、山东、浙江、上海、黑龙江等14个省、市、自治区约80家项目数据分析专业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经济舞台,涉及项目己从最初的分析评估业和金融业,扩展至会计师、投融资机构、政府审批和企业管理等众多领域。
项目数据分析作为国内新起步的朝阳产业,它充分弥补了旧有融资评估体系的诸多漏洞和不足。随着我国经济决策由“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的不断规范,越来越多的政府机构和企业开始意识到数据决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和重要性,数据分析运用技术正逐渐走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决策视野。据了解,目前,仅投资咨询项目领域,我国每年就有逾百亿美元的市场份额。有专家预测,按照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未来15年中国项目数据分析师的需求量将突破30万人,尤其是政府经济部门、金融机构、投资公司、房产开发以及创新型企业对项目数据分析师的需求正与日俱增。诚如一位老资格项目评估师所说:“之前凭经验办事,现在是用数据说话!”
中国数据分析行业正处在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的大好环境和有利时机,然而,与国内数据分析行业先进地区比较,福建数据分析市场还是一片“荒地”。在中国东南部,目前只有福建还没有成立数据分析事务所,福建专业数据分析人才几乎是空白,这与福建经济快速发展及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都极不相宜。要实现福建跨越式发展――
福建数据分析市场亟待开发
2011年4月23日,经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批准,福建省福州项目数据分析师授权管理中心在福州正式挂牌成立,结束了我省项目数据分析师没有专业管理机构的历史。中心负责人黄诗茂说:“自授权管理中心挂牌以来,咨询、报名参加数据分析师培训的人数日趋火爆。省经贸委、省信息化局、省质量协会等部门都为中心工作开展提供强力支持,这充分表明了政府和社会各界对数据分析行业的高度重视和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的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今年初省委、省政府提出以发展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福建省“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部署,以及国务院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省一系列鼓励民间投资政策出台,都为数据分析行业在我省发展带来新机遇、新机会。记者从省有关部门了解到,仅今年福建安排的重点项目就有526个,其中在建重点367个、预备重点159个,年度计划投资达2300亿元。福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石建平指出,今年福建在建重点项目建设快于去年同期4.7个百分点,城建环保、服务业、工业科技、农林水围垦、社会事业、交通、能源行业同比大幅增长,进度过半的项目有78个。一大批带动力强的重量级项目落地生根,推动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集群,成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跨越发展的强大引擎。有关人士分析,以这些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和拉动,未来全省对数据分析专业工作者和数据分析专业团队必将带来空前的需求和商机,在这个大环境下,数据分析行业作为一个为科学决策、合理投资提供重要的参考和数据支持的我省新兴行业,肩负着更大的责任。
篇2
关键词:财务分析;不足;改进
一、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财务分析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能够为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及时、前瞻性的依据,有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有大型的、管理手段先进的公司,都非常重视财务分析的作用,定期进行财务分析或召开经济活动分析例会。本文旨在结合企业财务分析实际,指出现行企业财务分析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提升财务分析的地位,强化财务分析在企业决策中的作用。
二、现有企业财务分析的不足
财务分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财务人员具备专业财务素养和一定的生产经营综合知识。然而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分析人员倾注大量时间和精力撰写出来的分析报告常常得不到领导的重视和其他部门管理者的关注,财务分析变成了仅仅为了分析而分析,例行公事,应付差事;另一方面,公司的管理层和各个管理部门却常常为缺乏决策数据参考而苦恼,财务分析与公司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严重脱节。现有企业财务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1.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存在着局限性。基本的分析方法主要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趋势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首先,这些分析方法的基本思路无非是取实际数据与历史数据、预算数据、行业平均数据进行对比,而往往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指标或者公式是否合理,是否切合本公司的实际,比对指标是否科学等。其次,常用的财务分析指标主要是利用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的相关资料,忽略了对反映企业一定期间内现金和现金等价物的流人、流出的分析和评价,忽视了企业价值的增加,而片面地沉迷于利润表数字的增大,导致决策者误判形势,错误决策。
2.重历史数据分析,轻前瞻性分析。企业财务分析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通过对历史数据的分析了解企业的过去和现状,更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未来,为未来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依据。而现有财务分析是对已经发生的历史数据的分析,对于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影响生产经营决策的各个因素的变化等缺乏有意义的分析,失去了财务分析的导航作用。
3.重数据比较,分析不够深入。大部分企业的财务分析,一般而言都是数字描述较多,但数据分析的力度很小。通篇大多是比绝对值的大小,比相对值的大小,有深入一点的,也只是拿某个比率的分子分母比较一下,简单分析一下因素的影响,没有继续深入追究比率大小背后的深层原因,即产、供、销上的问题,没有归纳、提炼出有价值的结论,或者因为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等缺乏了解,结论与生产经营脱节。
4.模式和方法单一,缺乏灵活性。
5.缺乏可比性。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的不同期间因为计算指标的口径不一致,财务指标缺乏可比性。
三、现有企业财务分析的改进
1.进一步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根据现行财务报告体系的模式,静态指标主要是反映历史成本的财务状况,动态指标主要是反映不能直接体现现金质量的收益成果。因此,企业应考虑完善财务报表体系,一是要重视企业财务状况说明书的编制,对一些格式报表上无法反映的情况进行说明。二是要尽量完善表外披露模式,应反映企业的生产状况、采用的会计政策、或有事项、非货币性的与财务事项密不可分的信息,以及企业未来发展前景预测、受物价变动的影响因素等。三是考虑增加专用报表,如对于人力资源、公允价值模式下的财务状况等进行专项报告。
2.财务分析人员应提高职业判断力,加强对生产经营的了解,以便使分析更有针对性。一方面由于对企业生产经营了解不深入,做出的分析不能切中要害;另一方面现在企业财务信息化进程深入推进,财务人员工作细化、专业化程度加深,每名财务人员不仅对企业生产经营不够了解,对其他同事的工作接触也很少,对财务各个模块的衔接关系所致甚少,因此不能有效的发现问题所在。
3.拓宽财务分析内涵。
(1)基本财务报表数据结合附注内容进行分析。如财务报表中揭示的存货信息,实际上是众多产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等明细科目汇总而成的,因而在财务分析时,必须结合附注中存货的构成进行分析。
(2)表内分析与表外分析相结合。企业财务经营成果的变化,其起因并非都是财务方面的,更多的是企业非财务性的因素导致的。
(3)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都是定量的,而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复杂化,使定量标准经常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必须结合定性标准的应用。
(4)企业内部分析与外部分析相结合。企业经营和理财的过程和效果往往受制于一定的外部环境。
4.专项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财务分析不再局限于每月一次的综合分析,而是将专项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在现有月度财务分析的基础上,如果发现某些项目数据异常,可随时发现,随时分析,形成专项分析报告。在对高度概括的报表数据进行分析时,可针对某一指标的异常变动进行深入挖掘。
5.注重前瞻性分析。前瞻性分析需要了解未来的市场状况、生产经营状况、流动负债尤其是需要到期立即偿还的借款、企业的投资计划、企业现有现金流和未来现金流状况,在此基础上分析企业是否面临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是否需要调整生产经营策略和投资计划等。
6.注重分析的有效性。任何财务分析,到最终要形成有价值的结论、提出改进的建议,并注意跟踪落实建议的执行,在执行过程中对分析结论进行验证,对分析工作不断改进。
篇3
1.1人员因素
一个项目执行的好坏,与其执行该项目的人员素质、责任心、项目负责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人是项目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多年来,各项目单位能按照师级实施方案制定本单位项目工作计划,责任落实到人。但由于专业设置、人员分工不均衡,承担的项目数量、任务量不等,业务人员的频繁变更,最多的一个人要承担4个项目。承担项目少的专业人员,对项目工作各项指标的认识理解到位、思路清晰,工作进展顺利。反之,项目工作的进度、时间安排、工作质量、资料完整性等均缓慢,以至忙于应付完成任务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项目工作的质量。
1.2项目补助
项目工作经费下拔滞后于项目工作,是多年以来存在的问题。在经费下拔未到位时,项目会计乃至各项目负责人会在人员培训、车辆使用、督导检查、检验检测、物资采购等预算上压缩开支,当经费到位时,项目工作已接近尾声,因而造成工作补助经费沉淀。为达到项目经费的使用率,又突击使用,没有真正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应。部分基层单位擅自改变工作补助经费的使用方向,如个别单位将下拔的补助经费作为一笔收入,使部分项目工作补助经费无法按照方案要求进行使用并发放到现场工作人员手中。如氟中毒病情入户调查费、包虫病犬粪采样补助、家犬管理及犬月月驱虫补助费等。
1.3信息资料的利用
信息利用率低,把完成项目工作作为终点,对项目执行中发现的问题没有提出正确、科学、合理化的意见,未能充分利用项目工作中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预测,转化成科研,以指导来年的工作,而是将历年资料装订成册,在上级部门检查考核后放入档案室,年复一年,失去了信息资料的利用价值。
2提高和完善公共卫生项目管理工作的对策
2.1成立项目工作组织机构(或项目办公室)项目
工作组织机构在结构上可分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个层次。决策层由中心主任或副主任组成、管理层由学科带头人组成(质量管理与项目负责人)、执行层由具有专业水平的各类专家、专业技术人员及普通员工组成。根据项目工作涉及的学科,以专业科室为主,可跨专业、跨科室组建项目工作团队。改变科室人员少、承担项目不等、人员忙闲不均现象,充分发挥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各专业人员的水平。
2.2采取分层培训模式
国家对各省、市项目负责人进行一级培训,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则按照上级下达的任务指标制定科学、规范、可行的本级项目工作实施方案和经费预算后,可根据职责分工和侧重点不同,至少要进行管理层和执行层两个层次的培训,使管理层明确本单位所承担的项目数量、任务量、完成时间,以便进行人员的合力调配。对执行层的培训应现场操作性强,懂得如何去做,发现问题后如何处理。
2.3发挥培训项目资金的最大效应
整合类别相似或重复的培训项目,利用电视电话会议、网络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避免理论上的重复和灌输,增加实用性强的现场操作模拟培训。随着机构改革,基层专业人员更换频繁,理论联系实际显得更为重要。例如: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项目中氟中毒项目,近年来项目内容基本上是病情监测、外环境水质氟化物监测、改水降氟工程运转情况监测以及健康教育等。因此,在内容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在培训计划中,应多涉及现场培训内容,选择调查点,入户进行氟病情调查的模拟操作培训。
2.4注重督导的实际效果
督导工作要求督导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管理水平和人际交流技能,而且要熟悉项目工作的内容。因此,督导人员至少应该是项目的管理层或者是执行层成员,在督导现场要说实话、讲实效,更重要的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不断的督导检查,改进薄弱环节,总结好的经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在督导形式上可采取重点督导、抽查督导、资料督导、网络督导等。对历年项目执行好的单位,可减少督导次数或者采取电话督导方式,询问项目工作进展情况;而对于项目工作执行相对薄弱的单位,可加大督导检查次数,甚至于参与到现场工作中进行指导。
2.5完善项目档案管理实现信息资料的科研转化
2007—2013年石河子市所承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从数量上居兵团之首。从各项目工作的调查与监测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直接地了解疾病的发生、分布、发展,控制措施的效果等,同时这些监测数据也是今后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取控制措施的基本依据。对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政府部门决策具有参考价值。项目工作结束后,不仅仅是整理成册的资料和总结,还要提交高质量的项目工作技术分析报告。
2.6加强公共卫生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和执行情况的考核、监督机制
篇4
信息化发展给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人民银行当前的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在体系构建、功能开发、辅助工具、配套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多短板,亟须形成一套明确的信息化体系框架。本文在研究内部审计信息化典型结构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人民银行自身需求,提出了构建“一个平台、四个系统、两项基础、两组互联”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框架体系,并对其内部结构进行了解析,对配套建设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内部审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审计对象数字化、审计线索模糊化、审计风险多样化、审计信息海量化。面对新的审计环境,传统的审计方式方法和审计管理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内部审计发展需要。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程度较低,将推进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纳入内部审计发展整体布局已经成为必然要求。如何构建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框架,推动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发展,成为人民银行提升内部审计管理质效应当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现状
(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构成从现状看,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系统结构比较简单,主要包括总行层面的系统建设与分支机构层面系统建设两个层次。从内容上讲,总行层面为“1+1”模式,即内部审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CAMS)和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CAAS);分支行层面则为“n+n”模式,即各分支行自行开发运用的审计管理系统和自行运用及本土化的多种辅助审计工具(见表1)。1.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2009年,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业务综合管理系统平台正式上线,并在2012年完成系统升级。该系统依托于人民银行内联网,主要具有审计项目进展、培训管理、优秀审计项目管理、审计报告上报、业务信息交流等模块。从功能上看,该系统更偏向于集审计文档管理、学习培训、审计依据于一体的审计支持平台,基本实现了系统内部审计计工作流程和审计档案管理的电子化、审计项目历史信息与审计管理信息的集约化储存以及优秀审计成果交流共享的目的。但是该系统在审计分析、追踪反馈方面的功能较为欠缺,难以满足当前审计管理信息化较高层次的需求。2.人民银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2012年,人民银行计算机辅助审计系统正式上线运行。该系统主要包括数据采集实施、数据分析、审计日志、审计建模及管理、综合查询、疑点和问题管理等功能。通过运用该系统,审计人员能够实现从海量业务数据中,迅速筛选出所需数据,并通过建模等方式分析和锁定疑点数据。系统上线后,各分支机构以此为依托,开展了国库TCBS会计核算及系统运行审计试点,作为人民银行系统首个全行性计算机辅助审计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果。从系统适用领域看,目前主要适用于国库业务,可用范围较为局限。此外,受数据可获得性、审计模型编写完善程度等限制,该系统较审计作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3.分支行层面条线化的系统开发和辅助工具应用模式。多年来,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围绕内部审计信息化不断探索,形成了既包括区域性内部审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成果,也涵盖对审计辅助手段的转化与应用的基层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格局。前者如武汉分行围绕内部审计成果运用,开发内部审计检查发现问题信息管理系统,旨在建立本辖区审计成果集中、查询、分析、风险提示平台;围绕提升风险防控水平,建立风险评估管理系统,旨在实现动态、实时的风险评估,以此为基础确立审计项目,开展内部审计监督。后者如各分支机构围绕审计辅助手段开发或移植数据处理工具,将Excel、ACL、SPSS、EViews、QPL等数据处理程序应用于内部审计操作,或者将其“本土化”为便于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实务运用的辅助程序。
(二)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障碍
当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体系构建、功能开发、辅助工具、配套建设等方面存在一些短板,亟须形成一套明确的信息化体系框架,作为基础引导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改进与完善。1.体系构建方面,构成较为单一,系统整合不足。目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在总行层面仅包括两项独立管理的系统,在系统门户、信息获取等方面尚处于孤立状态,集约化程度较低;各分支机构相继自主开发的区域性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将部分总行系统中已经具有的功能和信息重复设计或收集至本级系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系统建设的资源浪费和审计信息的重复导入。2.功能开发方面,部分核心功能开发不足。从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业务综合系统看,该系统信息储备功能突出,但是审计介入的阶段较为滞后,其他重要功能开发不足。具体表现为,审计功能主要集中在审计成果形成之后的管理,审前、审中阶段的预警、风险疑点提示功能欠缺。对于审计流程跟踪、审计发现分析、审计监督预警等重要功能体现较差,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系统可用性。3.数据整合方面,内部审计数据整合不充分,与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程度较低。目前,总行两个系统的储备数据主要为内部审计工作形成的自有信息,且由于独立管理,两系统间信息整合互通不足。此外,内部审计系统在获取业务信息方面仍有很多障碍,包括制度支撑不足、业务系统接口技术不支持等,严重影响了审计数据的获取和整合,也给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平添阻碍。4.应用操作方面,便捷程度不足。一方面,总行系统主要针对审计人员设计,对于管理者、业务部门的使用需求响应不足,影响了系统的受益范围;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业务综合系统的设计模式仍以审计后信息导入为主,没有建立系统脱机模式,既无法服务于审计现场的数据查询,也无法直接形成能够对接系统的审计文书模板,操作便捷度有待提高。5.辅助工具方面,可用种类与应用领域较为局限。辅助审计工具的普遍应用是审计工作信息化的重要标志与必然要求。当前人民银行辅助审计工具的应用还比较零散,总行辅助审计系统仅能应用于国库业务,辅助审计软件开发与应用程度也较低,对优秀审计辅助软件的“本土化”以及对试用有效辅助软件的推广普及都显不足。6.配套建设方面,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当前人民银行有关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的制度,普遍偏重于具体系统的微观操作,而宏观指导性不强。如总行针对两系统出台了操作手册,但对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缺少总体纲领性的指导意见,对于业务数据缺少相应的管理办法,客观上阻碍了对业务部门数据的获取,影响了审计信息化发展。
二、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构想
(一)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构建原则
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体系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有效发挥其系统作用,在系统构建时应当遵循统筹规划、整体设计、互联互通、操作便捷等基本原则。1.统筹规划原则。在构建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时,应当从大处着眼,在充分分析人民银行内部审计战略、机制等宏观要素以及人民银行整体信息化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信息化体系构建,而不是一开始就从审计流程、审计工具、辅助软件等细节入手考虑信息化体系设计。2.整体设计原则。体系构建尽可能从顶层入手,综合考虑人民银行组织机构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履职要求以及各级内部审计部门对信息化的应用需求;避免各级内部审计部门同时开发信息化系统,造成功能重叠和资源浪费。所建立的信息化体系应当能够满足多方主体,包括管理层、内部审计部门、审计对象的需要。3.互联互通原则。建立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系统应充分考虑系统内外部的关联性,避免“信息孤岛”。一方面,应明确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信息化将审计管理、审计作业、审计分析、追踪预警等功能在工作要求、工作流程、数据交换等方面结合起来,形成内部审计信息的互通互联;另一方面,要考虑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与人民银行业务系统的交互,实现内部审计与业务信息的互通、互联、互服务。4.操作便捷原则。系统设计应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内在需求,在界面设计、信息获取、资讯整合、跟踪查找方面,能够满足从管理层到操作层,从审计主体到被审计主体对系统应用的多重需要。通过简洁的信息转达和简单的操作设计扩大系统应用受益面。
(二)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的功能定位
借鉴成熟的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并充分考虑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内在需求,一个符合信息化发展趋势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应当至少具备四项核心功能,即审计管理、审计作业辅助、审计分析处理和风险预警。1.审计管理功能。该项功能主要体现为对审计信息的整合与管理,表现在系统模块上,应当至少涵盖审计组织、审计人员、审计计划、项目档案、质量控制、审计依据、经验成果、审计培训、案例资料等信息。简言之,该功能是对审计工作基础信息与审计成果的汇集,也是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构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石。2.审计作业辅助功能。该项功能旨在为审计业务提供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在审计作业进行过程中,能够提供现场辅助工具,对财务、业务、内部控制、经济责任等审计领域开展数据收集、整合与分析;同时能够通过审计流程的设置,实现审计作业流程的质量控制。3.审计分析处理功能。该项功能要求系统能够依据基础审计数据开展审计分析,包括对有关数据的对比分析、自动计算有关分析指标、根据成熟分析模型提取数据并生成结果等。随着审计理念由简单的“查错纠弊”向风险防范和价值增值转变,审计工作对信息系统的分析处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分析处理功能强大和成熟与否,也决定了系统自动化应用水平。4.风险预警功能。该项功能旨在建立预警反馈机制,实现持续地审计监督与实时跟踪。通过建立多维度的纵横向审计分析预警模型,在第一时间将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发送给相关人员进行处理;通过审计数据分析结果报告功能,将数据分析与管理层关注、业务部门关注和审计关注有机结合,按照审计对象、审计事项、风险级别、资金规模等多角度对数据分析报告进行分类,实现对具体风险事件和趋势性风险的展示与预警。
(三)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构建设想
借鉴典型的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构架,结合自身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基本原则和功能定位,人民银行应当建立“一个平台、四个系统、两项基础、两组互联”的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框架。概言之,要利用统一的系统平台,建立涵盖内部审计管理、审计作业与分析、风险预警系统,同时开发单机版运行程序,完善基础数据库和基础设备设施,实现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与人民银行业务网办公系统及人民银行各项业务运行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审计监督全程介入、内联网线上线下同步应用的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设想(见图2)。
三、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
信息化体系运行机制如图2所示,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体系体系主要包括四个层面、九项要素。四个层面分别为:平台门户层、应用系统层、运行基础层和交互连同层。具体功能与运行机制如下:
(一)平台门户层
主要指应建立起统一的系统门户,将分散的各项内部审计管理应用系统整合至统一门户,将包括总行现有两个系统和分支行可继续使用的系统作为子系统嵌入其中,为人民银行各级行审计管理和审计作业提供集成化的工作界面。
(二)应用系统层
该层面集中体现了对审计管理信息化功能的响应,包括三个系统和一项单机程序,即审计管理系统、审计作业系统、风险预警系统与单机版应用程序。1.审计管理系统。对应审计管理功能,主要负责审计基础信息和审计成果的收集和储存,具体可包括审计项目管理子系统、审计知识管理子系统等。2.审计作业系统。对应审计作业辅助与审计分析处理两项功能,可包括现场审计作业系统、辅助审计子系统、风险分析子系统等,通过提供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和辅助工具,支持现场或非现场的审计业务,并及时完成对审计发现的风险分析,形成较为成熟、完整的审计结论。3.风险预警系统。对应风险预警功能。在审计管理系统收集审计项目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功能梳理人民银行主要业务及重点环节的风险控制点,建立风险监测指标和监测模型,实现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持续跟踪,对风险点和敏感领域进行预警。4.单机应用程序。该程序是对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的线下延伸,主要便于审计人员在无法接入内联网系统时,仍然能够实现对辅助工具和相关数据库的应用,并能够在可以接入内联网时,便捷地将审计成果导入系统数据库,实现网络审计与单机辅助审计的有机结合。
(三)运行基础层
该层面主要包括审计数据库和信息化基础设施。1.审计数据库。既是审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也是审计信息化的一项重要表现。从内容上看,应当包括审计组织和人员信息数据库、审计项目数据库、审计作业数据库、审计依据数据库、审计案例数据库、审计对象或者相关业务数据库等。2.信息化基础设施。是审计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外在表现主要为电子设备配置、系统开发等,基础设施状况直接影响系统运行程度与效果
(四)交互联通层
该层面通过预留系统接口,实现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主要包括与人民银行内联网的互联互通以及与人民银行各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1.与内联网的互联互通。通过与内联网办公系统、邮件系统建立互联互通,可以实现风险预警功能的延伸,针对特定邮箱用户或IP地址,推送风险提示信息,达到风险事件实时预警效果。2.与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通过与业务系统建立互联互通,实现业务数据向内部审计系统的导入。同时,使内部审计发现问题和风险预警向业务部门的及时反馈成为可能。
四、人民银行内部审计管理信息化配套建设
(一)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制度建设
中长期的内部审计信息化规划是人民银行当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所亟须的制度支撑和方向指导。建议总行制定出台《人民银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发展指导意见》和中长期发展规划等制度,明确信息化发展目标和责任,有序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工作。同时,应当加强对自主研发辅助审计软件的制度支持,引导各级分支机构积极引进先进审计技术,探索将优秀审计工具“本土化”为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工作使用的程序,进一步完善当前信息系统和辅助工具的操作说明书,提高审计人员应用系统实施审计作业的能力。
(二)改进内部审计运行机制
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专注事后监督,以审计报告的生产为主要工作过程。随着审计理念的发展、审计范围的拓展,内部审计也应当通过自身流程再造,应对审计环境变化的挑战。审计工作应当更加着眼于未来、着眼于风险的防控和预警,逐步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监督、事后跟踪相结合的全程介入的内部审计模式,并将内部审计运行机制的改进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有机结合,在系统中增加响应功能,提高审计作业水平。
(三)内化审计质量控制要求
质量是内部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质量控制是内部审计的永恒课题。内部审计信息化过程应将审计质量控制纳入系统建设目标,将审计质量控制要求内化为信息化体系的模块或功能。比如,可以通过审计计划信息化管理,提高审计工作立项的准确性;通过审计项目流程及文书的标准化管理,提高审计作业的规范性和完整性;通过审计依据数据库的建立与定期更新,提高审计发现定性的准确性等。总之,审计管理信息化系统,要能够内化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程序和方法,还能够保障审计关注不脱离焦点、审计过程符合目标、重大问题不忽视放过等审计质量基本要求。
(四)解决“信息孤岛”问题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功能在于信息的“互联”,借助信息系统,将大量的信息集成为能够便捷提取应用的数据库。同时,得以将所形成的工作成果反馈给相关方用于改进管理和防御风险。而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内部审计系统内外部“信息孤岛”却长期存在。在建立内部审计信息系统时,一方面,要加强利益关系的协调,统一信息建设规划,减少内部审计系统内的“信息孤岛”。要改变各级行内部审计部门自行其是的现象,通过技术解决现有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相互不兼容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入业务系统的嵌入式审计模块,解决外部“信息孤岛”问题。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中“系统开发时应考虑监督检查的需要,必要时应预留有关审计接口”的要求,由总行统一组织在目前运行的重要业务系统中开发嵌入式审计窗口程序,实现内部审计信息与业务信息的互通,加强非现场监管.
参考文献
鲍声荣,王起.人民银行内审工作转型与发展探索(第三辑)[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
河南省审计厅课题组.信息化条件下国家审计组织方式创新研究[J].审计研究,2013(2):3-9
吕劲松,王忠.金融审计中的数据分析[J].金融研究,2014(5):28-31
审计署金融审计司课题组.信息化条件下金融审计组织管理模式研究[J].审计研究,2013(6):12-18
篇5
【关键词】决策支持系统 财务分析 五力模型
企业管理思想进步到当下的阶段,很难想象一家没有上马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或SAP(Systems Applications and Products in Data Processing)的公司是如何将物资资源管理(物流)、人力资源管理(人流)、财务资源管理(现金流)、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流)等集成一体化,进而推进生产、营销、供应、人力、资金等业务互相融合而顺畅运转的。当今企业在信息化方面面临的问题不是争论ERP的必要性,也不是讨论ERP的可行性,而是纠结于对ERP产生的海量数据如何进行进一步的收集、加工、处理。因为收集的数据多到无法甄别哪些是对决策有效的。
企业建立一套旨在全方位提升管理广度和深度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必需的:利用统一规划的数据集成,以全面预算为主导,以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以资金为主线,整合财务、人事、营销、科研、生产等管理职能,重组优化业务流程,连接信息孤岛,建立关键内部控制点,极大改善组织内部的信息不对称,大幅降低管理成本,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但是,国内应用现状是大部分企业正在运行的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仍旧停留在处理大量的日常业务流程上,仅实现了中层管理的功能,并未上升到支持决策的高度。本文尝试通过对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以下简称“DSS”)运行原理、特点和功能的阐述,结合企业实际,充分利用已成熟运行的通用ERP并以此为基础,模拟建立DSS的实施方案。
一、DSS的原理、特点和功能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S・斯科特(Michael S.Scott)和彼德・G・W・基恩(Peter G.W.Keen)首次提出了“DSS”一词。DSS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计算机应用系统,为决策者提供分析问题、建立模型、模拟决策过程和方案的环境,调用各种信息资源和分析辅助决策工具,帮助决策者提高决策水平和质量(张茜,2006)。DSS是管理信息系统(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MIS)向更高一级的发展,标志着利用计算机与信息支持决策的研究与应用进入了崭新的阶段,并形成了决策支持系统新学科(王剑东,2003;万林,2008)。
DSS的特点体现在:(1)DSS的交互性表现在通过管理者同系统之间的多次对话,使决策得以完成;(2)DSS解决的问题属于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问题;(3)系统具有专门的结构存储和研究备用的模型及方法,提供模型的比较、联结和合成的功能;(4)DSS只是起辅助决策的作用,并不完全取代管理者的判断,应当让管理者处于主动地位;(5)DSS应当便于学习、使用和修改,因而要对用户的需求进行动态性的分析,做到及时完善DSS的各种功能(迟殿委,2008;徐强,2008)。DSS的应用原理体现了决策支持系统本质的演变:DSS初期是利用数据资料(数据库DB) 和模型资源(模型库MB)支持决策,发展到IDSS利用知识资源 (方法库MEB)和模型资源(模型库MB)结合支持决策,再到利用数据资源(数据仓库DW)支持决策。这样,决策支持系统概念就更明确为:针对决策问题,利用决策资源(数据、模型、知识等)(侯少然,2010)进行组合和集成,建立解决方案;通过方案的模型计算、知识推理、多维数据分析以及方案的修改,逐步逼近解决决策问题的系统。
数据资源(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模型资源和知识资源在网络上都是共享资源。决策支持系统就在于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决策资源,针对决策问题,把决策资源有机地组合成解决方案,既可以建立多个方案,又可以修改方案,再通过大量的计算或推理,最终达到支持决策的效果(张胤杰,2009)。DSS所实现的功能主要表现在:(1)管理并随时提供与决策问题有关的组织内部和外部消息;(2)收集、管理并提供各项决策方案执行情况的反馈信息,例如订货单、合同执行进程、物料供应计划的落实情况、生产计划的完成情况等;(3)能以一定的方式存储和管理与决策问题有关的各种数学模型,例如定价模型、库存控制模型与生产调度模型等;(4)能够存储并提供常用的数学方法(张世芳,2006),例如回归分析方法、线性规划、最短路径法等;(5)数据、模型与方法能容易地修改和添加,例如数据模式的变更、模型的连接或修改、算法的修改等(王剑东,2003;孙艳胜,2007);(6)具有方便的人机对话和图像输出功能,能满足随机的数据查询要求,回答“if…what…”之类的问题(冯罡,2003;孙艳胜,2007)。
二、DSS的总体框架和表现方式
DSS的总体框架是:将来源于不同子系统、不同管理软件的数据收集于数据集成平台或数据仓库,选取各项决策分析主题的关键指标,注入事先建立的数学模型,最终生成可进行人机对话、不断修改决策变量的结果。其系统规划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数据来源:可读取多种格式(如Excel、Access、以Tab分割的txt和固定长的txt等)的文件,同时可读取关系型数据库 (对应ODBC)中的数据。使用报表管理平台进行所需数据报表的上传收集,财务数据来源于财务核算软件,经营和项目数据来源于合同管理、PDM产品设计、生产作业管理软件等,人力资源数据来源于人员信息、薪酬统计软件等,其他未能进入系统的数据可考虑通过平面文件的形式进行采集。通过数据整合平台建立数据仓库,装载来源于各个系统的数据,包括历史数据的一次性装入、日常发生数据的定时抽取。
2.分析主题:构成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分析内容,按照管理者的思维逻辑建立跨流程、跨职能的主题和分析路径,对重要经营管理问题和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及时发现影响企业经营和管理的问题所在。考虑初步建立财务主题、营销主题、项目主题、关键指标等几部分。
3.决策模型:决策模型是决策支持系统的重要分析基础,为企业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的科学管理工具,包括成本预算模拟、现金流模拟预测、盈利模拟预测等。
4.门户表示:是专门为企业管理者和决策者设计的观察企业的窗口,提供整个决策支持系统的展示界面,包括智能分析、模拟预测、绩效管理等多种展现形式与门户集成。所需要的输出被显示出来时,进行定型登录,自动将所要的列表、视图和图表显示出来。
三、DSS的财务实施方案
DSS的财务主题部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其实施方案立足于从时间跨度(年度、季度、月度)、项目类型(研究、开发、制造)、决策深度(作业层、战术层、战略层)等不同维度进行趋势分析、结构分析、因素分析,通过这样一个路径完成由低端财务分析向高端辅助决策支持的过渡。实施方案的对象包括:收入成本分析(收入构成、趋势、预算执行、费用趋势、费用构成等)、利润分析(利润因素、敏感性)、资金分析(资金协调性、贷款、融资成本)和综合评价(经营指标考核、五能力综合评价)。
实施方案必须注入以下因子:分析范围(集团内部关联方、集团外部竞争对手、国外竞争对手等);分析角度(全周期项目预算、年度财务预算、市场经营预测、人力资源投入等);分析指标(绝对数、相对数,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数据来源;分析周期;分析内容。
四、财务决策模型的导入
决策支持系统财务应用的最终目的聚焦在综合评价,无论是讨论重大项目的取舍还是辅助企业的整体决策,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经营指标考核和五能力综合评价。
目前大部分企业对财务管理软件的使用,依旧停留在账务处理阶段,软件本身对收集的数据不加工、不处理、不分析。如果从最基础的财务指标分析入手进行适当改进,那么对于决策层而言可增强财务数据的可理解性和拓展性,对于财务人员而言可提高操作的可行性,都是受益匪浅的。财务分析包括盈利能力(收益力,总资产报酬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销售净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偿债能力(安定力,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所有者(股东)权益比率)、运营能力(活动力,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发展能力(成长力,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资本积累率、总资产增长率)和生产能力(生产力,人均主营业务收入、人均净利润、人均资产总额)五部分(即五力),通常以完整、真实、及时的财务数据为起点,借助不同的财务指标进行诠释。大部分企业通过对正在运行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进行适当的改进,就足以在完成指标计算的基础上提供简单的财务分析报告。
计算完成后,进一步引入由哈佛大学商学院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1979年提出的,现今被广泛应用于全球企业竞争战略决策的五力模型,该五力模型对决策层更加清晰、透彻地了解企业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的帮助是显著的。
综上所述,决策支持系统作为新兴的信息技术,能够为企业提供各类决策信息以及许多商业问题的解决方案,从而减轻了管理者从事低层次信息处理和分析的负担,使得他们专注于更需要决策智慧和行业积累的工作,实现了决策质量和效率的提升(侯少然,2010)。虽然DSS在国内大部分企业的开发与应用依然处于初级阶段,决策本身是复杂的、变化的、综合的,但以ERP为基础对DSS的设计和实现是可行的,成功是可以预见的。
(作者为CPA、会计师、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高洪深.决策支持系统(DSS)理论与方法(第4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 潘飞,文东华.实证管理会计研究现状及中国未来的研究方向――基于价值管理视角[J].北京:会计研究,2006(2).
[3] 陈文伟.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开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徐强.企业绿色管理决策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8-03-01.
[5] 冯罡.企业整合管理能力评价和提升[D].北京:沈阳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3-03-07.
[6] 孙艳胜.基于B超数据心脏病辅助诊断系统[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7-04-01.
[7] 侯少然.企业物流资源协调优化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硕士论文,2010-06-01.
[8] 张茜.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10-01.
[9] 王剑东.基于C/S结构的备品配件管理系统研究与应用[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硕士论文,2003-12-26.
[10] 迟殿委.基于数据挖掘的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008-06-30.
[11] 万林.可视化运行决策支持系统在PDA现场校表中的应用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