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经营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11 23:0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经营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各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
1、至六月末,储蓄存款净增3699万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80.4,较上年同期减少2051万元;对公存款下降14986万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956.3,较上年同期减少7375万元。
2、新增个人综合消费贷款58万元,完成年度任务的32。个人综合消费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43万元。
3、理财产品销售额40446万元,完成年度任务1900万元的2129,其中,保险251万元,发行各类基金100万元,销售“稳得利”理财产品35万元,国债40060万元。新增个人中高端优质客户657户,
4、新增牡丹信用卡497张(含换卡101张),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34.3,超额完成分行下达的年度任务。新增牡丹灵通卡2160张,完成年度任务6000张的36。
5、新增企业网上银行证书客户3户,企业网上银行普通客户14户,个人网银证书客户26户,个人网银普通客户749户,个人电话银行350户,手机银行30户。
6、实现利息收入16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2万元,完成年度任务的48.8。
7、实现中间此文来源于是文秘站网:业务收入14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80万元,完成全年中间此文来源于是文秘站网:业务收入任务的67.8。(若计算今年第二、三期国债手续费,中间此文来源于是文秘站网:业务收入实际完成337万元,已超额完成全年208万元任务)。
8、实现账面利润530万元(去年481万元),实现拨备前利润522万元。
二,上半年主要工作总结:
年初,我行将各项业务的营销和发展作为经营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支行积极根据县域经济的发展,整合内部机构,进一步加大考核,制定符合我行实际的业务营销方案,实施以项目产品带动业务发展。
1,整合内部机构,进一步实施“大个金”经营战略,
支行按照上级行加快发展个人金融业务的要求,结合我行实际,对原信贷管理部、资产风险部、营业管理部进行了统一整合,成立个人金融业务中心,分设个人金融业务服务部和个人金融业务营销部。为进一步加快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密切银企关系,狠抓各项存款工作
年初,支行组织相关业务营销人员利用闲暇时间此文来源于是文秘站网:,深入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等,以公司业务为依托,对我行工资的优质客户逐一进行了上门拜访、慰问,加深了银企之间此文来源于是文秘站网:的关系,稳固了现有工资客户。
3,制定营销方案,全力实施项目产品带动业务发展
为了全力构建“大个金”经营格局,我们提前筹划,提早动手,开展业务营销工作,制定了一季度业务营销方案,明确了营销目标,确定了以建立中高端客户营销系统为龙头的七个营销项目,实行行级领导带头,业务部门具体参与的营销体系,充分发挥个人业务和公司业务的联动效应,增强整体服务能力。先后集体营销__县石油公司中油牡丹国际卡62张,__粮库23张,为____集团有限公司营销国债40000万元。同时,为__宏源机械厂、桥梁厂开立企业网上银行,为__县居家乐超市、城区加油站、__酒楼安装pos机,目前,除__酒楼手续正在办理外,其他已全部安装到位,有力的改善了银行卡消费环境。
3,进一步加大个人客户营销系统的维护工作
为了促进个人客户营销系统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进一步筛选中高端优质客户,支行积极制定个人客户营销系统客户信息采集奖励办法,对通过前台业务操作中发现的优质客户,要求柜员讲究策略,与客户拉近关系,尽最大可能的采集客户的详细信息,为下一步个人客户经理的营销提供详细的资料。
4,积极制定银行卡业务营销考核办法,促进此文来源于是文秘站网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为了不断拓宽市场份额,充分挖掘资源,我们积极制定银行卡业务营销竞赛考核办法,要求每位员工在一季度末完成牡丹信用卡或贷记卡2张,按照“早营销、早收益、多劳多得”的原则,根据营销月份的不同分别给与50元和30元的奖励,活动的开展,有效的调动了全行员工营销的积极性,至六月末,新增信用卡396张。换卡101张,提前完成了分行下达的年度计划任务。
5,强化中间此文来源于是文秘站网:业务收入,不断促进经营效益的提高
为了提高中间此文来源于是文秘站网:业务收入占比,不断调整收入结构,一季度,按照支行实施的项目带动发展战略部署,⑴是重点抓住了为金堆钼业公司营销国债一亿元,⑵是与__公司签订代保管国债凭证业务,收取手续费2万元,及时收回了陕化代保管、__县 邮政局、__县农发行现金手续费3.3万元,与__县烟草公司积极协商,收回自去年10月份以来烟草访销手续费1.2万元,⑶积极开展银行保险,基金、理财产品的销售,努力扩大类中间此文来源于是文秘站网:业务收入。⑷是积极开展牡丹中油联名卡营销,借助刷中油联名卡加油优惠的有利时机,积极与__县二运司、__出租公司等单位联系,大力宣传,推广中油联名卡,有效的提高了银行卡业务收入。
三,经营工作中存在问题:
1,信贷营销有待于进一步加大力度,目前,在我行公司贷款业务难以投放的情况下,唯有大力发展个人消费贷款、住房贷款,才能有效地解决我行资产结构,提高经营效益。
2,电子银行业务营销发展缓慢,从分行通报各支行任务完成情况看,我行电子银行开户处于落后位置,电子银行交易额仅完成年度任务的13,任务差距较大,
3,对公存款起伏较大,从一季度任务完成情况看,我行对公存款虽日均存款较高,但未完成时点任务数。对公存款主要依赖于__业公司的局面未有明显改观。
4,个人中高端优质客户维护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优质客户信息采集新增218户,但是,优质客户的维护及对优质客户的营销工作还未能充分的发挥作用。
三,下半年经营工作措施
从上半年各项任务完成情况看,我行距离序时进度任务还有较大的差距,下半年,经营工作的重点主要是认真分析经营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加大业务营销,缩小差距,确保年度各项任务的全面完成。
㈠是狠抓存款工作不放松,
从上半年任务完成情况看,我行储蓄存款工作增长势头较好,下半年,储蓄存款工作仍要坚持以工资为重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挖掘单位工资业务。对公存款重点营销__公司,在抓好优质客户的同时,紧盯新的公司客户和县级机构客户,制定营销措施,不断强化业务营销,逐步改善对公存款优质客户结构。力争在年末完成对公存款任务
㈡是下大力气,强化各项业务,
一是不断加强传统结算业务收入,加大人民币结算账户的开立,大力宣传我行汇款直通车即时到帐和代收大专院校学杂费业务,为客户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二是加大各项业务的全面发展,继续坚持以保险为主的各项业务,同时积极营销各类基金和理财产品,促进各项业务的健康、稳定的发展。三是借助电子银行示范区的推广,坚持发展新型的电子银行业务,逐步减轻柜面业务操作压力,继续加大电子银行业务营销单项考核力度,对营销企业网银证书客户、普通客户、个人证书客户、普通客户等按照产品贡献度给于不同的奖励,以充分调动全员营销电子银行的积极性,
篇2
【关键词】贷款 风险分类 五级
贷款“五级分类法”自2001年12月随着《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的颁布后,全国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在试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全面实施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管理。
一、贷款五级分类的定义
贷款五级分类法是指银行根据审慎的原则和风险管理的需要,定期至少每半年对全部贷款采用以风险为基础的分类法,即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类,后三类合称为不良贷款。五类贷款的定义分别为:1.正常: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2.关注: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3.次级: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4.可疑: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5.损失: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
二、贷款五级分类制度执行的分类标准及程序
依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我国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从2002年初开始,全面实施贷款五级分类方法,对贷款按季进行分类。从对四家商业银行调查的情况来看,各行掌握并执行的风险分类程序主要是分四步进行。
(一)阅读贷款档案,编制信贷状况报告表。主要内容有(1)基本情况:包括贷款的申请书、审批报告、合同;(2)财务状况:包括借款人和担保人的连续的、不同时期的财务报表、财务分析、信用分析报告、融资项目效益分析的报告;(3)担保抵押文件:包括具有法律效力的抵押和担保文件、抵押品所有权的证明、保险单据;(4)分析报告:包括信贷人员对借款人的跟踪情况和定期的分析报告以及年审报告;(5)备忘录:包括还款记录、借款人的业务前景信息、借款人的行业总体趋势信息;(6)信函:包括与其他银行往来咨询的信函、与借款人其他债务的往来信函。
(二)审查贷款基本情况:包括详细地掌握借款人的贷款目的、还款来源、资产转换周期、还款记录等方面。
(三)确定还款的可能性:(1)通过财务分析和现金流量分析评估还款能力;(2)评估担保抵押状况;(3)通过还款意愿,银行管理、法律问题等非财务因素进行分析;(4)实行现在、过去、现有和潜在、未来多时段综合分析。
(四)确定贷款分类结果:依据贷款五级分类特征,综合借款人相关资料分析,参考标准分类要求及标准之后,确定贷款分类结果。
三、贷款五级分类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贷款五级分类的划分受经济因素影响
在我国中小城市,由于项目贷款、银团贷款较少,加之各行授权授信制度的集中,营销贷款主要集中在消费贷款。存量贷款主要是国有借款人贷款、政策性贷款、信用透支等。在执行贷款风险划分时,银行无法了解借款人的财务状况,仍根据贷款逾期分类,失去五级分类应有的作用。
(二)金融法律法规滞后,金融监管困难。
自《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颁布后,贷款五级分类制度在各行全面实施。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不良贷款认定暂行办法》等这些金融监管必须遵循的法规尚停留在按“一逾两呆”标准考核的规定之中。金融法律法规的滞后,影响了金融监管部门对各行执行五级分类的依法监管,而各行将五级分类结果仅做参考。
(三)执行部门和监管部门重视不够
贷款五级分类部门即各类商业银行,因完成“双降”任务艰巨,在采取一切可行措施后,也难以顺利完成按照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的标准划分不良贷款“双降”任务。如果按照五级分类考核,余额和占比明显增大,实现“双降”考核指标将更为困难,因此各行系统对按五级分类考核不够重视。
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推进贷款五级分类的意见
(一)实事求是的制定相应的贷款分类制度。
在我们西部欠发达地区,商业银行信贷支持的对象主要是财务制度不健全,经营管理相对落后,经营效益差的个体、集体及股份制企业。对全部贷款严格按风险分类标准执行,既不切合实际,又将面临搜集材料困难,耗时,浪费物力人力等诸多问题。因此,应适当对分类制度做一调整,按时段、分贷款种类确定具体的划分方法,就既能遵循五级分类,确定贷款实际损失,又能节省大量劳动。
(二)修订和完善金融法律法规,依法监督贷款分类制度的执行
目前,在金融管理的重要法规中,依然只强调“一逾两呆”分类方法,而忽视“五级分类”方法。这种法规滞后现象给推行贷款风险分类方法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为确保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贯彻实施,必须对相关监督内容进行修订,增加五级分类内容。这样才能使各类金融机构有法可依,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现场和非现场检查工作也才能依法监管。
(三)实事调整考核指标,推进五级分类制度运行
在现有的资产质量考核指标中,各行系统下达的考核任务均以“一逾两呆”口径,督促不良贷款实现“双降”,而无视贷款损失的实际发生,根本上不利于经营信贷管理工作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同时也不利于经营行调整信贷营销策略、现代银行制度的建立。因此,应重点监督五级分类划分的不良资产作为直接的考核和监管对象,才能更准确地体现执行者和监管者的初衷和体现贷款实际价值及风险程度,加强信贷管理的贷款分类总体目标,才能积极稳妥地进一步推进贷款五级分类制度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李晓平.对贷款五级分类偏离度的思考[J].中国农村信用合作.2007(12).
篇3
关键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
1银行会计行为风险的表现
(1)内控风险。会计工作是保证商业银行健康运行的基础件工作,风险的反映、预测和分析均依赖于及时、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若会计行为违规,信息失真,不仅无法满足防范风险的信息需求,而且将带来风破损失加大的可能性。如收入不报、成本不实、截留利润、搞两本账等,将造成银行资金被截留、贪污、盗窃的风险。会计内控制度执行不严,使假造票据、伪造凭证等在法违纪行为得不到控制,必然造成结算资金、内部往来资金被套取、侵吞、挪用、骗取的风险。会计行为违规是经济犯罪的护身符和温床。
(2)财务评价风险。国有商业银行以效益为核心的经营目标的确立,客观上要求其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前提下,有健全的以财务业绩考核为中心的科学的管理制度。财务报告作为考核各级行经营业绩的主要依据,其合理性、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财务定量评价最直接、最更要的资料是财务报表提供的会计信。如果会计行为违规,经济效益不真实,必然使财务评价失真。
(3)计划风险。会计行为为风险的影响渗透于国有商业银行经营计划全过程。信贷计划,既要包括对未来项目市场的预测,又要建立在对过去信贷资产收益的分析基础之上,如果会计行为违规,夸大信贷资产收益率,使一份非可行性论证分析报告在虚假会计信息的掩盖下通过,就会造成信贷资产损失的风险;又如,对高息揽存不能及时监督和反映,不仅会造成到期不能支付的风险,而且使筹资计划失去科学性,甚至会诱发信贷计划无资金来源保证的信贷风险。总之,会计行为违规,会影响到综合经营计划的正确编制,造成资金使用风险。
(4)市场风险。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是市场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会计工作漏洞百出,假账泛滥,不仅破坏了市场竞争的有序性,干扰市场运行,而且依据失真的会计信息无法准确进行市场定计,必将造成经营风险,最终受到市场无情的惩罚。会计信息对内部资源配置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错误的会计信息会误导资金流向,使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置缺乏效率,竞争能力下降,在市场竞争中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2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管理的建议和措施
(1)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要教育员工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通过对各类案件的剖析,正视经营管理中的风险环节,既不要对风险产生恐惧,更不能麻痹轻视风险,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按规定程序进行操作,必能有效控制风险的发生。(2)加强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建设
加强银行会计内控制度建设首先要建立相应的内控责任机制,如岗位经济责任控制机制、稽核部门的日常监督机制、权力制衡机制、财务监测机制等。并注意树立三个观念:一是树立风险防范观念。内部控制的设计,要从以防止银行业务人员工作差错为主,转变为以防范银行风险为出发点;二是树立全局观念,将内部控制系统建设成各项制度、措施有机的连接,既相对稳定,又能随环境、目标的变化相应进行调整的有机整体;三是树立信息安全观念。在信息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加强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已成为内部控制有效与否最为关键的一环。
(3)建立会计行为风险预警系统。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电子化、网络化设施得到普及,已具备了现代化信息处理的物质基础,但还没有形成会计行为风险预警系统。随着会计行为风险的日益增加,有必要在电子化网络的基础上开发预警系统软件,将预警与核算建立在一个平台上,在核算数据录入的同时,预警系统能够及时跟踪分析。跟踪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结算票据的处理是否符合内控制度、要素是否齐全合规,有无压票行为;账证、账账、账表、表表是否勾稽一致;往来类科目是否配对相符等。通过会计定出预测技术和方法,对会计核算全过程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研究分析,对带苗头性、有疑点的问题实时报警,实现有效监测。
篇4
一、国外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的主要特点
1.会计管理集权化程度较高,会计机构布局侧重于总行。
会计管理涉及商业银行前、中、后台的业务运行,会计管理的模式与商业银行的经营特点密切相关。目前,美国主要的商业银行大都采取“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经营模式,大量业务、特别是高端的投行咨询业务、资金托管业务、大型企业集团服务等均集中于总行的各相关部门完成。商业银行的分行虽然很多,但主要是营销中心企业和个人客户,职能相对单一。这种经营模式的形成主要是出于提高效率、控制风险、降低成本的需要。在各个分行,其职能重合率较高,如按“块块管理”的业务运行模式来进行操作,一方面分散了全行有限的专业力量,另一方面,加大了全行的成本支出。而按产品线、业务线由总行各个部门来进行“条条式管理”,可以节约成本,也更有效率。这种经营模式决定了美国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具有集权化程度高,机构布局侧重于总行的特点。以美国历史最悠久的纽约银行为例,其各个领域的业务主要集中于总行及总行直属机构。只有中小企业业务、个人业务由总行和分行共同完成。与之相应,纽约银行的会计管理机构设置高度集权,布局侧重于总行。该行在总行设有庞大的财务会计部,其下又划分了多个二级部。纽约银行总行财务会计部完成了全行主要的会计管理工作,而在各国内分行与海外分行,由于其主要任务是营销客户和确保本分行的经营合法且与总行的经营目标一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产生与管理主要通过计算机自动完成,只有很少的专职会计管理人员。
2.会计业务的处理集约化程度高,主要业务均通过后台处理中心完成。
后台处理中心的设置是专业化管理的重要表现,它可以充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强化风险控制。近20年来,现代信息技术在美国、欧盟及日本的商业银行得到了大规模的应用,各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超大型计算机和商业智能等技术来处理跨空间、跨部门、跨产品的数据集成问题,这使高度集中的后台业务处理中心的建立成为一种潮流。在美国的主要商业银行,总行可以通过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将全球范围内所有客户资料信息、单据审查、账务处理等后台工作集中完成,专业人员进行24小时的集中处理。分行不再分散进行电脑系统的开发和建设,分行的前台部门的主要职能是营销客户,而不是业务处理。总行不仅将全行的业务处理集中完成,还可以通过将后台业务处理中心选择建在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地区,在提高业务运作效率的同时,大大降低运作成本。仍以纽约银行为例。该行将各个业务领域的所有操作性的职能分离出来,通过设置专门的后台业务操作中心,实现一般业务操作和处置的集约化管理。该中心于1988年由纽约市的纽约分行总部,搬迁到远离纽约市的一个小城Utica,此中心由此就称作“Utica Operations Center”(优特卡业务操作中心)。Utica在安全和环境方面都要优于纽约市区,而且人力成本较低,仅此在成本费用方面就为纽约银行节约大笔开支。
3.高度发达、细致全面的内部管理会计体系
国外商业银行经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凡是竞争力强、利润高的银行都有自己的核心业务和领域。国外的商业银行几乎可以从事任何金融,但几年下来,发展最快的商业银行并不是在所有的领域全面出击的所谓“全能型”银行,而是那些根据自身的特点,不断强化自己的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的银行。与核心产品与业务战略相对应,国外商业银行在资源安排、机构设置、业务流程、风险控制等方面均紧紧围绕自己的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进行布局。这就需要有一套强有力的、能够客观公正地进行业绩评价,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并提高银行成本控制的能力的管理会计体系。如:在美国的商业银行中,管理会计体系的主要职能是协助银行实现对各个层面的客户、产品、业务部门的收入、成本和效益分析和计算,使管理层能及时掌握哪些产品、哪些部门以及哪些客户是能够为银行带来收益的,收益的大小是多少;哪些产品、部门是亏损的,亏损的程度有多高。据此,管理层可以科学地作出有关核心产品或业务的扩张、维持、收缩或退出的决策。在纽约银行的财务会计部中,专门有一个管理会计部门,其主要任务就是定期考核各产品和各部门的收益和成本支出情况,该部门提供的管理会计信息是纽约银行确定自己的核心业务与产品的重要依据。除了对核心业务与产品进行深入细致的成本收益核算,美国商业银行中的管理会计部门还要参与经营目标的制订、经营方案的决策、计划预算的编制、预算的执行情况分析等经营活动,从而把成本的控制纳入日常的管理过程,并使业绩的评价可以更加客观和公正,以更好地处理内部利益关系。
4.规范而精炼的对外财务会计报告体系
国外的商业银行每个月要向其央行和监管机构报告合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另外,凡是在纽约证交所上市的银行,每个季度,要公开披露其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损益表及其他会计报表。合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主要由商业银行本部、各子公司与海外分行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合并而成。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在美国的商业银行中,对外会计报表的编制主要集中在总行,并不需要很多的人力。例如,纽约银行财务会计部的会计部门下分四个组:财务报告组,负责全行会计报表的汇总和分析(这种分析工作主要集中于各种比率分析,如资产回报率、成本收益比等);国际会计组,主要负责收集海外分行与子公司的会计报告,汇总后交给财务报告组;成本计算组,主要负责全行成本的计算与分摊;会计制度组,主要负责根据监管部门和职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制定全行会计核算的主要原则。
耐人深思的是,美国的商业银行在国内的各分支经营机构大多没有单独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这些经营性分支机构所形成的只是一种统计性的报表。其统计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指标:本行的个人客户及公司客户存款额、本行对个人客户及公司客户的贷款额、本行的中间业务收费额。这些指标实际就是对分行进行考核的主要标准。对美国的商业银行来说,在现代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与联网的情况下,分支经营机构实际上只不过是分布在不同区域的业务延伸柜台,对他们来说,单项的业务考核指标比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要有意义得多。只有很高级别的大区分行和总行才编制对外报告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二、美国商业银行会计管理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启示
1.强化管理会计,使会计部门的主要职能与全行的发展战略相一致
对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改革目标是通过综合改革,转换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实现以效益为中心的可持续增长。效益型增长主要是通过优化收入结构和风险成本管理来实现,而不是主要依赖于扩张贷款、增加利差收入来实现,效益型增长意味着要依靠产品、技术和服务的创新来适应市场和开发新的发展空间。
为尽早建立我国商业银行效益型增长模式,应强化对各部门、各产品的效益核算,在现行的财务会计体系以外,应另外建立一套管理会计体系。该套体系主要是满足于银行内部的管理需要而不是银行外部使用者的需要,其数据来源为主机集成数据,而不一定非要是总账与会计科目。
2.加快业务中心建设,提高商业银行会计业务处理的集约化程度
会计业务是商业银行各项经济活动的基础,具有业务量大、专业性强的特点。要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再造和优化业务流程,通过建立后台业务处理中心提高各行会计处理的集约化水平。
建立后台业务中心意味着再造业务处理流程,科学组织前、后台的业务布局,将各种非柜面业务以及需通过柜面但无须即时办理的业务(如托收承付)、操作风险较高的业务(如各种信用证的审单业务)逐步纳入后台会计业务处理中心,不断充实业务处理中心的职能。这样,一方面不断提高业务处理的集约化水平和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改变目前各行会计操作风险点多面广、难以监控的现象,提高商业银行的风险防范能力。
3.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科技,形成自上而下的会计信息体系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在技术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建设,建设的模式基本上都是围绕着“数据大集中”这条主线进行的。目前,在国内银行业,工商银行的数据系统已经集中到了北京和上海,并很快实现全行一个数据中心。与此同时,其他商业银行的数据系统也正在从分布式架构改造为集中式架构。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集中式的数据系统正在形成,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各行会计业务信息自上而下产生的机制仍未形成,管理数据仍然分割,无法实现各部门的共享。随着数据中心的建立,各行的业务数据和信息资源也将高度集中,因此,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按部门、分专业“自下而上”层层上报汇总、编制各种会计信息报表的模式,而代之以自上而下的会计信息集中形成机制。各行会计信息报告部门的职能不应是信息的汇总和传送,而应逐步将主要精力放在数据的集中处理和分析上。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审计对策
一、健全审计体制,加强审计独立性
首先,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独立、垂直的审计管理模式。设立董事会直接领导下的相对独立的银行内部审计机构,负责全行内部审计工作。各分行设立了相对独立的审计部门和审计岗,主要负责对分行各个部门经理及支行行长的经济责任审计与业务经营的专项审计,并完成上级审计部门要求的审计任务;其次,建立明确的内部审计章程,确立内部审计部门的宗旨地位、组织架构、职责权限和报告路径等;再次,确保审计机构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并根据授权进行管理,同时配备一定数量具有相应的专业从业资格的审计人员,确保审计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最后,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在管理层不干涉的情况下进行自由的审计工作,确保其拥有足够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确定审计重点,拓宽审计领域
首先,商业银行要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银监会的管理要求,遵守关于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各项法律法规,制定内部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全面质量管理和考评制度,提高审计质量;其次,审计机构应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全面的部署,在年度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根据本行管理需要和审计资源,编制年度审计计划,确定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第三,要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全局观念,对经营管理、经营行为、经营绩效进行审计和评价的同时,对全行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等有关问题提供咨询服务,改善本行经营管理活动及其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提高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有效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三、创新审计方法,引进计算机审计技术
随着金融市场飞速发展,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商业银行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改变传统的审计方法,扩大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引入先进、科学的审计技术,比如说加强对审计项目管理方法、审计管理信息系统、满足金融业务活动,利用计算机及其相应技术对各类庞大的金融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通过对信息进行及时的识别、获取、加工、应用,实现对有关信息的优良管理,审计信息传输网络化,审计过程电子化。提高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不断发展和前进,有助于内审部门的审计工作更加健全、完善,使得内部审计工作可以高效的、科学的实行其职能。由传统的手工审计到计算机辅助审计,内部审计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但目前商业银行的计算机审计系统主要功能还是执行查证业务,所得到的数据在来源与结构方面都比较单一,仅具有一些核心基础业务的数据信息,而严重缺乏其他一些业务系统及综合经营系统、经营分析报告等非数据信息。与此同时,审计系统正在逐步由查账的方法向分析的方法进行转变,通过建立合理的审计模型,对各种经营业务审计指标进行定量的计算、分析与评价,使审计人员不仅能履行在审计工作中纠错防弊的监督职能,并且可以对银行的经营管理做出全面的、合理的的分析、评价,从而提出有建设性的管理建议,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职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该运用科学化、系统化的内部审计方法来使内部审计工作高效的起到监督、评价等方面的作用。
四、加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培养
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涉及领域广泛,因此,对于参加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专业性知识的扩展和技能的提升有着迫切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审计工作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
(一)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
通过明确职责分工和健全的激励机制,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再教育和再培训。内部审计人员要尽可能的体验不同岗位工作,了解银行业务的品种,银行业务操作流程,各业务会计数据处理的关系,各项规章制度,银行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方式,定期开展全体人员对于内部审计知识和业务的学习,增加对内部审计目标认识的统一性和必要性,所以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是当代内部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二)加强对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和方法的培训
在面对崭新的新型业务和发展的挑战,使商业银行不断提高对审计环境的风险意识,审时度势地分析和研究国际、国内宏观金融政策和局势,重点关注高风险业务领域和项目的审计。因此,不断加强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的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审计专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使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全方位、多角度的审计知识与审计方法,熟练掌握审计专业的新型技术水平,加强计算机等先进的审计研究工具,大量地运用分析性程序,合理的做出审计结论以及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性的建议。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
商业银行对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商业银行不仅要做到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再教育、在培训,而且商业银行应该提供优越的条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吸引优秀的内部审计人才,从根本上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吉良.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风险和对策研究[J].金融经济,2013,04:58-59.
[2]罗明清.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策略探析[J].现代商业,2011,14:144.
[3]张静.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及防范措施[J].企业导报,2011,06:123-124.
篇6
建设高效的董事会核心机制
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的核心,是提升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基础。泰州农商银行董事会承担了法人治理的核心角色。为提升董事会履职能力,泰州农商银行重点突出了董事会战略管理职能建设。
首先是战略制订。董事会初步形成了《泰州农商银行2013~2017年转型升级五年发展规划》,确立了战略转型阶段资产和负债的结构、质态、运营、金融增加值、核心竞争力等10个方面的总体目标,通过推进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业务发展、服务方式等6个方面的转型,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其次是战略实施。泰州农商银行董事会在推进决策的贯彻执行中,重点突出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突出董事会办公室建设。该行董事会办公室作为董事会及各委员会的常设秘书机构,负责董事会决策和年度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反馈和督查。二是突出行务会建设。董事会办公室每月牵头召开一次以董事长、董事会秘书、行长室以及财务总监、审计稽核部总经理参加的行务会。三是突出董事会非决策性会议制度建设。董事会按月召开非决策性会议,听取董事会办公室以及专门委员会工作汇报;围绕年度工作重点和经营层及监督层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定期召开非决策性会议,对经营层、监督层工作进行分析与探讨。
再次是能力提升。泰州农商银行从优化董事团队结构入手,引进在经济、金融、国际商务等方面具有多年从业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企业高管人员,组成董事和独立董事团队。同时,根据各位董事的专业能力、技能和经验等,对专门委员会委员进行合理搭配。此外,强化董事履职培训,保证董事们始终能保持履职意识、履职能力,拥有较高的履职水平。
完善“三会一层”运行机制
泰州农商银行成立后,通过构建“三会一层”制衡机制、强化履职评价,保障“三会一层”既各司其职又相互配合,有效提高了公司治理的执行效率和运作效果。
一是明晰“三会一层”职责边界。在决策、管理、监督等各个环节,对公司章程和议事规则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完善,并以《章程》和《议事规则》的形式对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专门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职责作出明确的规定,对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作出更加清晰、严格的界定,逐步形成了各负其责、协调共事、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运行模式。
二是畅通“三会一层”沟通渠道。建立完善了经营管理层面向董事会的经营报告制度及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定期向董事会报送财务、风险、经营信息,不定期报送相关专题分析报告,及时报送重大事项落实情况。此外还建立了董事会调研检查机制。
三是强化“三会一层”履职评价。从建立高管人员履职尽职考评制度入手,对高管人员实行年薪制管理办法,将管理人员薪酬收入与管理水平、经营业绩挂钩。同时,在考核中着重增加了内部风险控制等内容,引导高管层重视资产风险、内部控制、综合管理。
健全有力的监督机制
从健全“三会一层”监督机制入手,泰州农商银行着力构建保障全体股东利益和促进银行安全稳健运行的监督管理体系。
加强股东大会外部监督约束机制建设。泰州农商银行进一步制定、明晰了《授权管理办法》和《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保障股东大会对董事会、董事会对高管层、高管层对条线部门和网点充分授权,同时进一步明晰了董事会及经营管理层权责,规范信息披露,使广大股东、监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及时了解和掌握银行的业务经营和发展现状。
篇7
1 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本质及定位
跨专业综合实验是指由不同专业的学生协同完成同一跨专业实验任务的实验,具有教学目标跨专业、教学内容跨专业、教学组织形式跨专业3个特点。
(1)教学目标跨专业。与专业综合实验、专业基础实验相比,跨专业综合实验关注人才培养的高层次目标,具体包括:构建融会专业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运用相关专业理论进行经济管理决策、解决复杂动态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田;养成跨专业的视野与跨专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叫;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与自组织学习能力等川。跨专业综合实验以本专业为基础,拓宽多个领域,加深学生对本专业与相关专业关系的认知,从而增加专业的弹性川。
(2)教学内容跨专业。跨专业综合实验的实验任务本身是跨专业的,它需要由多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应用各自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协同完成。
(3)教学组织形式跨专业。跨专业综合实验突破专业的限制,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共同完成实验。
教学目标跨专业是跨专业综合实验的本质特征,教学内容跨专业、教学组织形式跨专业是教学目标跨专业的必然要求。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使各专业在实践环节走向融合,是校内专业学习走向校外实践的桥梁,是应用型本科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
2 建设金融业全景仿真实验室
金融业全景仿真实验室是学校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主要场所(见图1),为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实施提供了软硬件环境支撑。该实验室面向金融业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按照“场景仿真、机构仿真、业务仿真”的理念建设,下设实验银行(营业部、理财中心、国际业务部、信贷业务部、风险管理部、会计管理部)、实验证券公司、实验保险公司,总面积807.3 m2。实验银行配有商业银行综合会计核算系统、信贷管理系统、国际业务系统3套实务软件和学校自主开发的金融理财实验教学系统,实验证券公司配有世华实时行情系统和模拟交易软件、新华(08数据库,实验保险公司配有模拟寿险系统、模拟财险系统。
3 建设金融特色经营模拟沙盘课程
沙盘模拟在教学中的应用始于上世纪70年代,后被引入哈佛商学院的MBA的教学中。1995年,北京大学自主研发国内首个企业模拟经营沙盘软件川。2003年,用友公司推出“创业者”电子沙盘,并在全国经管类专业中推广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教学。如今,企业模拟经营沙盘已成为一门常见的经济管理跨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课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团队合作、沙盘推演,协同制定企业经营战略、参与市场竞争、感知企业运作过程、完成企业经营管理。
商业银行是一种特殊的企业。一方面,它与一般的企业相同,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标;另一方面,它与一般的企业不同,以金融资产与负债为主要经营对象,承担服务实体经济的社会责任,受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较大。了解企业、了解商业银行、了解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竞合关系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总结传统的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特征,自主设计了商业银行经营模拟手工沙盘与配套辅助教学软件(见图2),开发了“商业银行经营模拟沙盘”课程;从商业银行为生产制造企业提供的融资服务、结算服务出发,对传统的生产制造企业经营模拟沙盘以及沙盘课程进行了改造;创新性地将生产制造企业经营模拟沙盘与商业银行经营模拟沙盘教学相结合,开发了“银行一企业经营模拟沙盘”课程。
4 建设现代金融服务综合仿真实习平台
企业综合仿真实习是广东财经大学首创的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模式,它通过构建模拟企业运作的仿真环境,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运用已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企业运作的模拟演练,熟悉企业的运作川。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企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有用友新道虚拟商业社会、方宇博业的经管类虚拟仿真跨专业综合实训平台川、四川师大的跨专业综合仿真实习平台,这3类平台均构造了以现代制造业为核心的仿真商业社会环境,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代表,是这个生态圈中的一个辅机构。受企业综合仿真实习建设思路启发,学校提出了在校内构建以金融机构为核心的仿真金融生态圈的设想,并于2015年正式启动现代金融服务综合仿真实习平台建设。该平台以我国现代金融机构体系为原型,以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公司为一体的“金融控股公司”为核心,在校内构建了虚拟仿真的现代金融服务生态体系
仿真实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分组经营6~8家竞争的金融集团、1~2家担保公司、1~2家融资租赁公司、1家信用评级机构、1家会计事务所,1家律师事务所,1家金融监管机构,体验各类金融机构核心业务的办理过程,了解其中的重要风控点与合规要求;感知各类金融机构的盈利模式、经营风险与监管模式;感知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与协作;增强金融服务意识、风险意识、合规意识。学生仿真实习扮演的各类角色与处理的主要业务见表。
5 建设“实验超市”开放性实验教学平台
开放性实验是对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补充,它改变了传统实验教学的封闭性,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所要进行的实验项目,并利用实验室资源自主开展实验。为进一步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参与实验项目,学校启动了“实验超市”开放性实验项目建设
实验超市的实验项目短小精悍,一般为8课时或16课时;项目选题面向经济管理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要求体现前沿性、实务性,尤其推荐需要由跨专业学生协同解决的现实问题。比如:“上海迪斯尼项目亮点项目分析”实验要求学生结合中国游客的需求,设计中国迪斯尼项目,并关注政治、经济、法律等因素对项目选择的影响;“信用分析数据采集与管理”实验要求学生采集企业征信数据,并撰写信用分析报告。目前,“实验超市”已形成管理者职业能力、公司财务管理、商业银行业务、金融理财、国贸与物流、金融数据分析6大类40个项目。实验超市的教学组织采用跨年级、跨专业组班,滚动开班的形式,每位本科生需完成2学分的实验超市开放性实验项目的学习。
6 建立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保障体系
跨专业综合实验突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的班级建制,改变了一个教师主讲全部课程的模式,组织实施成为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的难点之一。为确保跨专业综合实验的顺利实施,学校进行了相关配套改革。首先,在组织建设方面,学校成立了校级的实验教学中心,并由实验教学中心统筹规划、建设与实施全校的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工作;其次,在队伍建设方面,学校以项目为抓手,吸引院系教师参与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同时,由实验教学中心牵头组织实验中心实验教师、院系教师、校外实务界人士共同组建跨专业综合实验教学团队。最后,在制度建设方面,将跨专业实验课程纳入本科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实验超市’开放性实验管理办法”等。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金融深化;利率风险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基本摆脱了商品匮乏的时代,商品市场己日益完善。但在金融市场方面,其价格一利率仍旧主要由中央银行计划确定。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由此也加快了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完善并同世界接轨的步伐。
一、利率市场化的效用传导机制
利率市场化发挥效用的传导机制是利率放开一利率上升一储蓄增加一投资增加一经济增长。可见,以上传导机制得以实现并达到预期效果则必须满足(1)利率放开后,利率一定要升高,否则储蓄不会增加;但又不能太高,否则就会导致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进而演变成金融危机。那么,这个储蓄的增加一定要转化为投资,如果储蓄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其对经济增长的效果就要打折扣了。(2)投资增加一定要是实物投资,如果大量投资用于证券市场,则只会吹起经济泡沫。(3)实物投资一定要排除那些报酬率较低的项目,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二、对理论的实证检验
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自提出后,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不少国家已开展了实证研究。如A—IanH.Gelb(1989)的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实际利率低于一5%的国家,其经济增长率比保持正实际利率的国家平均低1.4%;MaxwellFry(1989)认为,实际存款利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提高0.5%。在我国,实证研究的关注点在于利率与居民储蓄的关系。李焰(1999)认为,白1978年以来,收入增长对居民储蓄率的影响并不确定:从名义利率看,有微弱的负效应,从实际利率看,有不显著的正效应。王国松(2001)运用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对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率与利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单变量线形回归检验,发现中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的增长率与名义存款利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实际利率水平变动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许东江(2002)对储蓄存款和利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储蓄存款与名义利率相关度较大,而在加入收入变量和人均GDP增长因素后,名义利率与储蓄额成负相关。另外,曾宪久(2001)对中国货币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利率弹性做了研究,认为中国货币需求和投资需求大部分年份都具有明显的负利率弹性,但弹性的绝对值很小,不足于表明利率对投资需求的重要作用。
在金融抑制和深化理论的指引下,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掀起了一场金融自由化的浪潮。但是,结果却出入意料,众多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对此,麦金农(1997)认为,内部价格水平的稳定是获得金融实际利率高增长而又不至于引起严重金融恐慌和崩溃等过度风险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初拉丁美洲以及前东欧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国家未能恰当地实施足够的内部财政控制和货币控制。斯蒂格里茨和威斯(1981)则认为高的通货膨胀以及价格不稳定会使事后实现的实际利率变的难以确定,诱发商业银行出现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进而导致银行恐慌与危机。
Hellmann,Murdock和sti(1998)强调发展中国家中央银行的监管能力有限,发展中国家应实行利率管制,这样有利于消除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道德风险,维持银行业的稳定和促进经济增长。而以肖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坚持认为,利率自由化带来的危机是改革前或改革中的宏观经济不稳定、缺乏监管以及不当战略造成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应稳步推进利率自由化,消除金融抑制现象。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正如—把双刃剑,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又有负面的消极影响。其积极影响表现在:
1、促使商业银行改善内部经营管理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在官方利率制度下,无论是利率水平还是计息方法都由中央银行决定,各商业银行只能在央行利率改变后,被动地根据其经营状况进行局部调整,且常常不能奏效。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可以根据不同的贷款对象、金额、期限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这不但提高了商业银行经营的灵活性,而且促使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的经营管理,不断致力完善风险约束机制和利润激励机制,根据风险加成原则及风险与效益的权衡对贷款利率实行合理定价。
2、促使商业银行不断面向市场开展经营。第一,商业银行可根据市场利率变动趋势主动地调节资金头寸,优化资产负债比例。第二,商业银行更加关注利率的市场走向对自身效益的综合影响。对于贷款部门,能够促使其自觉注重贷款的收益;对于存款部门,则能促使其改善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第三,促使银行客户结构逐步优化,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运营的开展,银行就会根据经济效益原则,按照客户的经营状况、自身的资金成本、违约成本、管理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对优质大客户采取优惠利率,对违约风险高的客户采取较高利率。从而逐步优化客户群。
3、促使商业银行为适应竞争需要,不断加强金融创新。根据麦金农和肖(1973)的理论,发展中国家实施利率市场化后,其实际利率一般都将升高,尤其是存款利率。而各家商业银行为了降低资金成本,必然要在金融产品、服务手段、营销策略上各展所长。加大创新力度,以适应激烈金融竞争的需要。当然,其结果还将增加一国的金融总量和推动金融不断深化。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不仅是机遇,同时更多的是挑战。黄金老将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分为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并认为阶段性风险是指利率放开管制的初期,商业银行不能适应市场化利率环境所产生的金融风险。恒久性风险是源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黄金老,2001)笔者认为,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以下风险:
1、利率飞涨引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在利率管制放松后,“其朝向瓦尔拉斯均衡水平回归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一国宏观经济与价格水平极不稳定,名义利率的上升和通涨率一起将会诱发银行产生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诱发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如阿根廷、智利、乌拉圭、墨西哥等国,在实行利率市场化后就引发了异常的高利率,一些商业银行纷纷破产倒闭。目前我国虽宏观经济较稳定,但大量的不良资产和资本充足率低下问题一直是商业银行正常运营的隐患。再加上长期以来,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不匹配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一旦放开利率,发生经营危机的可能性会较大。
2、利率预测风险加大。也就是黄金老所说的恒久性风险,在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四类基本风险——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汇率风险中,利率风险将逐渐成为最主要的风险。Sprague(1986)认为,80年代以前,大多数银行经营失败,都是由于对利率的预测发生了错误,因此在西方,利率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主要内容。在我国,由于利率的高低及其结构变
动长期以来一直由央行统一确定,商业银行只是被动执行,因此从来没有应付利率变动的经验。一旦市场化后,利率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决定,由于在开放环境下影响利率变动的要素较多,所以要想准确预测利率的变动是相当困难的。况且对于商业银行而言,贷款利息收入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利息预测风险加大将直接引起利息净收入的变化,继而影响银行的收支。
3、商业银行传统业务受到冲击的风险。在市场化的利率管理体制下,商业银行拥有利率决策的自,为了争夺客户,竞争势必相当激烈。从银行角度看,为了增加存款,存款利率就要有一定程度的上涨,而为了争取贷款客户尤其是优质客户,贷款利率又要下降。这样,银行的利差空间将会缩减。为了生存,银行必然要发展中间业务拓展业务空间,增强赢利能力,由此导致传统存贷款业务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从市场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带来了金融市场的繁荣,尤其是相当一部分投资将从间接融资转化为直接融资。大量的资金投放至资本市场,使居民对储蓄这种资产形式渐渐漠视,而会更多地关心形式灵活、品种多样的资本市场。使银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冲击。
4、宏观经营环境可能恶化。利率市场化后,由于受利率、汇率以及产品市场价格等多重因素影响,宏观经济环境可能变的不如过去稳定,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进而加大银行面临的违约风险。
5、资金定价风险。目前。多数商业银行没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资金定价机制,对各种类型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定价中需要考虑的因素、遵循的原则、依照的程序、定价的技术等知之不多,对利率定价模型中需要的大量基础性数据和资料.如对客户的营销成本和存款帐户管理成本、对借款人的信用等级分类等数据相当缺乏,使存贷款的定价缺乏依据,在定价时无法在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按费用、风险、期限、客户贡献、目标利润等要素进行加成另外,随着商业银行利率浮动范围被大大放宽,放款人的道德风险也随之产生。由于初期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人情贷款”、“关系贷款”和借机提高贷款利率的政策性漏洞又将浮出水面,而不是真正依据利率市场化所规定的按风险加成的原则对贷款利率实施合理定价。
四、商业银行防范利率市场化风险的对策
1、建立风险防范组织。在西方,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组织——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sset/L~bnityCommittee,ALC0)——来管理利率风险。其目的在于将利率风险水平控制在事先规定的限度内,并尽可能提高银行的净利息收入。目前,我国一些银行己建立了资产负债管理部,可以发挥ALCO的职能。但由于专业水平不够,因此,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R&D的投入,及时把握宏观经济变动形势,准确预测利率。
2、科学识别利率风险。识别利率风险,即分析银行现有的资产负债状况承担了多大的利率风险。识别利率风险的基本方法有:编制缺口分析报告、净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动态收入模拟四种。可利用计算机建立起来的模型,根据系统提供的各时期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总额、缺口大小和方向、资产负债存续期等,用编制缺口分析报告、净持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和动态收入模拟等方法来识别利率风险。
3、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利率市场化后,商业银行将面临多重利率风险,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势在必行。从内部来讲,就是通过对资金来源的利率水平与期限的分析来确定贷款利率与转移资金利率。在确定资金利率的过程中要主要考虑四方面的因素:一是资金和服务成本;二是预期利润;三是企业形象,四是客户结构。通过不同的利率水映政策导向,引导资金的流向与流量,使资金向低风险、高收益的地域、项目集中,降低总体风险水平;从外部来讲,就是要把多余的资金投放在货币市场,获取短期利益,弥补资金来源与运用中的期限缺口。
篇9
关键词:金融生态环境商业银行
一、引言
金融以其资金融通以及解决跨期消费和跨期投资问题的巨大优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大提高了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的核心部门,其生存和发展更是关乎社会利益。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三期叠加”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并且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仍将维持新常态,社会经济在不断改革和发展变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在中国金融行业的市场化、脱媒化、综合化、数字化、国际化等进程继续加快、金融监管不断完善、金融法制不断健全的金融生态环境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部挑战。虽然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趋势下,外部面临着保险、券商、信托、基金等非银金融机构的竞争,加上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更多的互联网企业加入金融市场的竞争中,但商业银行仍显示出较大的竞争优势。
二、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商业银行拥有完善的运营网络和丰富的客户基础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商业银行拥有完善的运营网络资源并累积了丰富的客户基础。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运营网络覆盖全国、股份制银行运营网络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城商行和农村金融机构在所在城市的运营网络覆盖更加深入,各种商业银行运营网络资源既有竞争又有优势互补,能够很好地服务社会。同时,受中国传统储蓄文化的影响,社会大众在储蓄时对商业银行的依赖度非常高,即使是在目前各种非银金融机构包括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大量理财产品充斥市场和存款保险制度出台的环境下,商业银行仍然是人们的信赖之选。加上,商业银行的自身创新,其产品亦不断丰富,能够极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从而维护其客户资源。
(二)资金实力雄厚、资金使用灵活
商业银行同时经营存、贷款业务,使其具有了跨期融资的功能,且商业银行资金规模巨大,商业银行成为央行货币调节工具的重要环节。而且在银行负债成为信用货币供应主体的情况下,使商业银行体系获得了超越存款来源进行信贷扩张的能力,进一步强化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根据人行2015年的统计数据,存款类金融机构(包含银行、信用社和财务公司)的各项存款余额达136.81万亿元,占全社会货币供应量(M2)的98.26%。商业银行在资金的使用方面,较保险、信托、基金、券商等传统非银金融机构的限制少,资金的使用更为灵活、效率更高。尽管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主体发展迅猛,但其资产规模、交易规模等各项指标都还无法与商业银行抗衡。
(三)专业的风险控制体系、监管体系更为健全
风险管理是贯穿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的主线,面对复杂多变的风险环境,在日趋严格的外部监管约束与日益激烈的同业竞争推动下,商业银行已高度重视风险管理问题,在实践中不断优化风险管理流程,建立了完善、专业风险控制体系,通过健全各项风险控制规章制度,严控各类风险。根据2013年起开始实施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需要在2018年底前达到《巴塞尔协议Ⅲ》的要求,将推动商业银行进一步完善其风险控制体系。
(四)较高的准入门槛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业历史最为悠久、业务范围最为广泛的金融机构,在现代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运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它不仅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更承担着整个社会的支付和结算媒介、支持经济金融活动顺利运行的社会职能,因此商业银行具有较高的准入门槛,采取特许经营的模式。虽然随着金融自由化趋势的发展,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逐渐放松,旧有的高度垄断和集中的市场结构逐渐改变,但商业银行仍享受国家在资金、政策、调控等方面的支持,以及拥有合法的金融牌照,其特许权价值仍具有很大的市场优势。
(五)拥有较为完善的征信体系
在人民银行牵头的银行征信体系建设下,加上开放第三方征信市场,商业银行通过征信系统、尽职调查、抵质押担保等方法可以较大程度地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拥有较其他金融机构及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加完善的征信体系。
三、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机遇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金融脱媒以及直接融资程度的不断提高,商业银行经营发展压力空前巨大;与此同时,同业业务作为可以打通货币市场、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三个市场的特殊业务,其复合性和交叉性的特点突出,使得同业业务具备了极大的创新潜力,同业业务在内业银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成为继零售、公司业务后,商业银行第三个重要业务板块,成为银行获取利润、调节流动性的重要工具。同业业务经过2010至2013年的蓬勃发展,也出现了流动性风险上升、逃避监管、扰乱市场秩序等问题;在近两年监管机构不断出台同业监管规范的环境下,同业业务发展进入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银行竞争力为目的、以标准产品创新为主线的新阶段,呈现新的发展机遇。
(一)资产证券化发展迅猛
在2013年国务院对金融业提出“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指导意见以来,资产证券化备案制落地、市场扩容,资产证券化市场日渐常态化,规模持续增长,流动性明显提升,创新迭出,产品结构更加丰富。根据中央结算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共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6,032亿元,市场存量7,704亿元,预计2016年将继续保持发展势头,发行规模预计超万亿元。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繁华,将为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FICC业务发展空间巨大
固定收益、外汇以及大宗商品业务(FICC)在国外金融机构中已经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国外大投行中均占据较重要的业务地位,且对企业的利润贡献较大,而在国内金融中仍处于起步阶段。部分投资交易工具,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衍生品交易等都还不活跃,FICC业务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将成为银行同业业务的利润的重要来源。
(三)利率市场化进程一步加快
在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人们的储蓄需求逐步变成理财需求,为此银行需提供各种风险偏好的理财产品,货币基金、债券基金、FOF基金、MOM基金、公募基金、分级基金、私募基金、信托理财等各种各样的投资产品越来越丰富,成为银行资产管理、同业投资的重要标的。
(四)城市产业基金模式成为新的创新热点
政府与社会合作模式(PPP模式)代替政府融资平台,成为基础设施建设运营的重要融资模式,2015年国家部委、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PPP政策文件、部门规章,促进和规范PPP运作,各级政府推出了海量PPP项目,PPP投资新机会凸显,商业银行通过成立城市产业基金或通过同业非标资产投资的参与PPP项目成为商业银行的创新热点。
(五)节约税负
在金融机构营改增的税制改革下,短期同业拆借、质押式买入返售金融产品和持有政策性金融债券享受免赠增值税的税收优惠,因此大力发展同业业务,可使得商业银行提高利润的同时降低税收负担。
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经营战略分析
随着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完善,同业业务具有适应利率市场化、熨平市场波动、承担银行业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逐步转变的尝试等功能,在目前的金融生态环境下,同业业务的经营战略主要有:首先,回归同业业务本源,实现银行资产负债调节功能,已实现银行资产规模、负债规模的快速增长。其次,由非标资产向标准资产业务转变。通过以短套长、期限错配的方式挖掘同业拆借的利润空间,抓住资产证券化和FICC业务快速发展的机遇,大力拓展资产证券化、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衍生品交易等标准资产业务,提升同业业务的利润空间。再次,推进票据业务发展,开拓上市重点大企业的商业汇票业务,开拓利润来源。最后,强化风险控制、合规建设,严防操作风险;加快业务创新,提高与公司、投行、资管等部门的协同发展,申请各项业务的承办资格,向全牌照经营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建平.“十三五”时期中国银行业转型发展的思考.福建金融,2016(03):09-12.
[2]翟永会.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融合发展路径.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42(3):46-50.
[3]石中心,梁彧.对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的思考.南方金融,2014(9):8-12.
[4]陈德胜,邓莉.回归本源: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的新变化.南方金融,2015(8):71-74.
[5]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证券化研究组.2015年资产证券化发展报告.债券,2016(1):42-49.
[6]梁琰.国内外FICC业务的发展现状.期货日报,2015年9月29日:003.
篇10
一、外资银行监管的宏观方面
(一) 我国对外资银行监管应采取的政策原则
我国在今后较长的时期内仍宜采取三种政策混合,即采取“对等互惠为主,适当保护为辅”的政策,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向“公平竞争为主,对等互惠为辅”的政策过渡。具体来说,在外资银行准入方面采取保护主义和对等互惠两者并重的作法,在具体运用方面采取灵活态度,达到对外资银行既有一定限制又充分利用的目的,在业务监管方面,目前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宜采取非完全的“国民待遇”政策。
(二) 进一步建立健全外资银行的法制体系
由于我国外资银行监管立法的相对滞后,因此难以有效地以法律手段规范外资银行的行为,导致了对外资银行监管的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外资银行的违规行为。因此,我们应加快外资银行监管立法的修正、完善工作。一方面,要立即着手清理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分清哪些规定是WTO基本原则所禁止的,那些规定是需要修改的,并及时向国内外公布清理结果。对于需要修改的,抓紧完成修改工作。另一方面,我国应在《中国人民银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基础上,遵照《巴塞尔协议》关于东道国与母国监管的合理分工原则,并针对外资银行在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根据WTO协议的要求,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法》及其《实施细则》,作为与《商业银行法》平行的基本法律,使对外资银行的监管有法可依。在《外资银行法》中可对外资银行的监管目标、监管原则、外资银行的市场准入条件、业务经营及风险管理、市场退出条件、违法处理等方面做出详尽的规定,并保证这些规定和要求的科学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三) 强化中央银行的监管职能,建立以风险性监管为主导的审慎监管制度
1.建立外资银行分级牌照制,对外资银行网点实行总量控制。
分级牌照制符合国际惯例,以本、外币业务开放为主线,客户对象为辅线,对外资银行业务分级限制。实行分级牌照制既可将抗风险能力不同的银行进行区别监管,又能充分调动外资银行抵御风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自觉性。对外资银行的网点(现代技术条件下的网点还包括ATM、自助银行和网络银行终端)进行总量控制,还要考虑到收购兼并和现代技术对网点的影响。
2.在属地监管的基础上全面实施并表监管。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关于跨国银行国际监管交流和合作的原则要求,并表监管有利于实现对外资银行在华业务总体经营状况进行监督和控制,保证外资银行整体在华系统稳定的目标。另外,外资银行也将带来纷纭复杂的金融创新工具和产品,中央银行必须充分重视监管方法多元化和现代化,吸收国外银行业监管的先进经验,利用现代化和统计、分析方法进行风险监管的量化,尽快建立起早期风险监测、识别、预警和控制系统。
(四) 积极创建社会监督机制
对外资银行的监管,需要借助于市场力量的制约,即除企业自身在合理有效的监管下的反向激励因素外,银行监管还应该借助于企业和监管主体之外的市场监督。市场主体中的投资者以及其他各种中介机构,如提供交易服务的交易所,提供为银行业务配套的审计、法律服务等专业中介机构等等,都由于自身的利益地位而产生了对银行经营进行监督的自发动力。而作为金融服务接受对象的消费者群体,对所面对的金融服务和服务提供者行为的知情权的诉求,是“用脚投票”力量的典型主体,对金融机构的供给行为起着重要的促进与制约作用。因而,国内的银行监管当局,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充分培育外资银行的外部市场力量,以合理,充分的信息披露要求来放大外资银行的自我风险管理效应。
(五) 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
在全球金融市场日益融合的环境中,对跨国银行的有效监管必须依赖各国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我们应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确定的跨境银行业监管原则,加强同在华外资银行母国的监管当局的沟通和联系,以便从全球角度分析该机构。同时我们也有义务向其母国的监管机关提供信息。
二、外资银行监管的微观方面
外资银行监管的微观方面即是监管的具体策略和措施,一般说来有:
(一) 外资银行市场准入监管。对市场准入的适当限制目的是引进雄厚、信誉卓著、经营作风稳健的外资银行以及坚持适度引进的原则,以适应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市场准入一般包括:
1.资格要求。当前一些外资银行将营运资金调往国外,与我国引进外资的初衷相悖,因此,我们应该严格要求其按营运资金的30%以中央银行指定的生息资产形式存于央行或其指定银行,杜绝外资银行做无本生意。另外,关于经营状况要求,一般允许经营业绩良好的外国银行进入,如加拿大将最近5年内经营状况良好、收益较佳作为准入条件之一,后者一般要求母国金融监管体系较完善,母行实力雄厚且与我国银行或企业有一定年限的业务往来关系。
2.设立的限制。包括地域限制、数量限制和形式限制,引进外资银行要适当考虑当地经济金融发展需要和全国整体布局的需要,切不可盲目引进,在数量上也要适度,否则非但达不到引进的目的,反而还会给国内金融业乃至经济带来冲击。目前,外资银行分行占在华外资银行的绝对主导地位,占90.8%,而合资、独资银行占4.6%,这主要由于我国监管体系还不完善,但随着我国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今后应适当多发展中外合资银行。
(二) 业务经营监管。对外资银行业务经营监管的目的是减少或消除外资银行经营风险,保护国内尚缺乏竞争力的金融业。具体有如下两个方面:
1.限制业务经营范围。
鉴于放开人民币业务对我国金融业的负面影响比较大,因此在不违背WTO规则前提下制定一些限制措施是有必要的:①在人民币资金来源上限制。资金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渠道:一是部分资金按外汇牌价兑换成人民币,作为营运资金使用;二是以其从母行调入的外汇向当地人民银行抵押取得人民币;三是吸引三资企业人民币存款,外资银行人民币贷款企业的转存款;四是利用同业拆借取得人民币资金。人民银行可制定措施从上述渠道限制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金来源。②在人民币资金运用上限制。规定贷款只能用于对三资企业和其他经批准的企业贷款。同时要求其贷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制定一系列控制比例,包括准备金比例与国内银行一致、本外币业务量比例,存贷款比例等,并要求人民币利率符合人民银行有关的规定。
2.再贴现和同业拆借市场进入限制。严格限制外资银行利用向中央银行再贴现或再贷款的权利。目前在上海已允许外资银行有条件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但要对拆借资格、金额及用途进行跟踪监管。
(三) 强调预防性风险监管。我国的《管理条例》虽对外资银行的风险监管有一些具体规定,但仍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风险监管的主要环节是稽核检查,防止和减少外资银行违法违规、违章违纪行为,我国应根据巴塞尔委员会的《新资本协议》及各国国际监管合作上达成的默契建立一套严密的风险及资产监管的报表体系,要求外资银行按规定递送财务报表及有关资料,定期对资本风险资产比例进行考察,逐步建立起对外资银行的经营风险的预警和监测系统,从而使稽核检查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四) 做好对金融机构非常时期的监管。所谓非常时期的监管是指当金融机构的风险显象化,必须在短期内予以解决时,监管当局采取的救助、接管、兼并和关闭破产等监管措施,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建立风险处置安全网以防止个别机构的风险扩散为区域性甚至系统性金融风险,保障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该安全网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合乎国家法律和国际惯例的市场退出机制和存款保险制度等。
(五) 完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检查相结合的制度。目前,我国金融监管有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两种方式,即稽核监督部门负责现场检查,职能监督部门负责非现场检查。整体上,这一做法有利于监管部门对外检查的统筹安排,避免重复检查或检查遗漏,有利于连续地、系统地对某一机构或某一具体问题开展跟踪监管,但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具体来说,须注意如下几点:
1.明确和协调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的职责分工。一般而言,综合性现场检查在被检查单位、检查频率和检查步骤安排上要与职能部门协调一致,检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因为问题的处理还需要职能监督部门督促落实。与此同时,职能监督部门仍需根据非现场检查发现的某些具体问题开展专题性现场检查,以增强监管的针对性和及时性。这样才能形成有分有合,规范运作
的规范体系。
2.合理确定检查内容。以往的检查大都倾向合理性、合法性检查,而对外资银行的测评和监控似显不足,有必要加大对外资银行风险性检查力度。
3.规范检查方法,建立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考核相结合的现场检查制度。我们可以引入CAMEL和ROCA标准进行评审。每次检查后都根据评级结果给予银行一个综合评价,如稳健的银行、一个被发现有缺陷的银行、有问题的银行、处境艰难的银行、极可能倒闭的银行,并分别不同情况确定相应的监管措施。
(六) 借鉴国外监管经验
1.加强对监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专业化分工,提高监管的深度。
以美国为例,美联储已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培训体系,从初级到高级有不同的培训目标、内容及教材。要想成为一名有签字权的检查人员,必须经过2到3年的培训,经过两次正式的考试才能拿到华盛顿总部签发的检查员证书。另外,美联储在对监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的同时,还实行了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将非现场财务分析人员和机构联络人分开,机构联络人员和现场检查人员分开。
相对于我国,监管人员多数是在工作实践中学习,没有针对监管人员的培训计划,这就造成监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无法达到统一的监管标准。而且,我国目前的外资银行监管人员是全能型监管人员,既是财务分析员,又是现场检查人员,还负责机构的日常联络,由于监管人员涉及的环节过多,监管工作无法深入进行。
2.设置在华外资银行综合监管员,负责协调对外资银行所有在华分支机构的监管工作。
我国对外资银行在华分支机构的监管实行属地监管的原则,各地人民银行分行分别负责对所辖范围内外资银行分行的监管,很多人力、精力用在对分行具体业务的监管检查上,而没有从总体风险控制角度来把握外资银行在华业务风险。而设置外资银行综合监管岗位,可以获得外资银行在华风险暴露的总体状况。
3.强化监管的量化分析:我国监管的最大弊端在于大多停留在定性分析和简单的定量分析上,而要进行有效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管,量化指标是关键。
美联储为各外国银行分行及子公司建立了一个的评级体系,从风险管理、业务管理、法规遵守、资产质量等几方面对外国银行分行及子公司进行评级,以此作为掌握外资银行经营状况和系统地把握其潜在风险的一种工具,并且对不同类型的外资银行采用不同的监管方法。
外资银行在中国既有分行,也有法人附属机构,外资银行的机构类型不同,风险也有所不同,因此,对分行的监管和对独立法人的银行的监管应有不同的侧重。但我们目前对所有的外资银行都使用CAMEL评级方法,并没有根据监管对象的具体情况修正相应的评价标准。例如CAMEL评级体系中的C和L,即资本和流动性分析对分行并不适用,因为分行没有自己的资本结构,而且由于存款来源的限制,流动性更多依赖于总行,因此,对于分行,监管当局更应注意其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
4.对外资银行分行要加强对其母国母行风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