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贷款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1 18:02: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不良贷款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粤东地区分行存量不良贷款总体情况
1.不良贷款规模: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不良贷款余额(五级分类)在全省占比大,贷款余额仅占7.08%,而不良贷款占全省的9.83%,高出2.75个百分点。
粤东地区五个分行截止2003年12月31日,贷款余额为118.27亿元,占全省贷款余额1670.85亿元的7.08%,五级分类口径不良贷款为24.23亿元,占全省不良贷款额246.06亿元的9.83%;一逾两呆不良贷款为23.61亿元,占同口径全省不良贷款223.52亿元的10.56%。可见,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的占比高于贷款余额的占比,信贷资产质量较差。
2003年底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额比年初下降7.98亿元,不良额比年初下降24.8%,而同期全省不良贷款下降95.92亿元,不良额比年初下降28%,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额下降幅度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不良额压缩力度未达到全省的平均水平。
2.不良贷款率:粤东地区五个分行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率在全省排名居前,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24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5.76个百分点。
2003年底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为不良贷款率为20.49%,不良贷款率比全国X银行系统平均不良贷款率(9.25%)高11.24个百分点,比全省14.73%的不良率水平高5.76个百分点,比全省不良贷款率最低的广州地区(12.51%)高7.98个百分点,比粤西地区(21.23%)低0.74个百分点。同期粤东地区分行一逾两呆不良率为19.96%,比全省同口径不良率(13.37%)高6.59个百分点。可见信贷资产质量不容乐观。
3.不良贷款损失可能性:粤东地区五个分行各类不良贷款的损失可能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03年底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中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为22.55亿元,占同口径不良贷款比重为93%,同期全省五级分类中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为200.98亿元,占同口径不良贷款比重为81.7%,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中可疑类贷款和损失类贷款所占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3.64个百分点;同期粤东地区分行“双呆”贷款余额为21.49亿元,占同口径不良贷款的91%,全省“双呆”贷款为202.23亿元,占同口径不良贷款的90%。由此可见粤东地区贷款损失的可能性较大。
二、粤东地区分行存量不良贷款的结构分析
截止2003年12月31日,粤东地区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96.15亿元,占全部贷款余额的81.3%;企业类不良贷款22.98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94.8%,企业类贷款不良率23.9%;个人类贷款22.12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8.7%,个人类不良贷款1.25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5.2%,个人类贷款不良率5.7%。以下结构分析,除特指外,仅对企业类贷款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结构进行分析。
1.不良贷款的行业结构分析:国家重点支持和大力发展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较低,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不良贷款占比高,应加强对其风险控制
(1)不良贷款的行业集中在房地产、其他批发业等19个行业,占81%。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不良贷款分布在89个行业,不良贷款超3000万元的行业共有19个行业,合计不良贷款18.63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81%,其中不良贷款额超过1亿元的行业共有4类,分别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5.72亿元)、“其他批发业”(3.03亿元)、“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5亿元)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6亿元),这4类行业不良贷款总额合计11.71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余额的51%。
(2)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不良贷款7.9亿元,占34.4%。房地产及其相关行业共有7个,分别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57236万元)、“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4952万元)、“建筑装饰业”(3276万元)、“其他建筑业”(950万元)“房地产管理业”(863万元)、房地产经纪与(827万元)和建造安装业(802万元),这7类相关行业不良贷款合计7.9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34.4%,总体不良率为41.89%,比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高18个百分点。这7类行业的不良贷款情况反映出房地产及相关行业的信贷质量状况堪忧。
(3)不良贷款余额排前十位的行业不良贷款额15.35亿元,占66.8%。
粤东地区五个分行前10大不良贷款行业的贷款余额为66.75亿元,占全部企业类贷款的69.43%,不良贷款余额为15.35亿元,占全部企业类不良贷款的66.81%,不良率为23%,低于企业类不良贷款率0.9个百分点。在10大行业中,各行业的贷款质量差异较大,电力发电、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道路运输业等三个行业不良贷款率较低;而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其他批发业、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零售业、商业经纪与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能源行业等七个行业不良贷款率都超过20%,零售业不良贷款率最高(77.22%)。
表1:粤东地区不良贷款余额排前十位的行业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行业(新)不良贷款额不良额占比不良率贷款余额贷款余额占比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57235.9724.91%55.87%102443.76510.66%
其他批发业30349.5513.21%65.96%46011.650284.79%
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14951.766.51%22.62%66105.76136.8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4632.816.37%22.03%66432.81156.91%
电力发电业7299.763.18%8.15%89590.75949.32%
商业经纪与业6986.833.04%38.57%18112.825021.88%
能源、材料和电子批发业5970.302.60%60.12%9930.2977631.03%
装卸和其他运输服务业5943.82.59%6.27%94843.24759.86%
道路运输业57322.49%3.41%168265.485417.50%
零售业4429.041.93%77.22%5735.6433760.60%
合计153531.8166.81%23.00%667472.2569.43%
(4)国家重点支持和大力发展行业的不良贷款率较低。如电力、电力供应、电信、道路、石油、新闻出版、广播媒体、教育、烟草等9个行业不良率都低于10%,这9类行业全部属于国家垄断行业,且行业现金流量稳定,是我分行重点营销的对象。
(5)贷款规模较小的行业不良贷款率在全部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只有少数贷款规模较小的行业其信贷资产质量好。贷款规模较大行业贷款质量普遍较好。
不良率超过70%的信贷质量较差的28个行业贷款余额31624万元,仅占全部企业贷款的3.3%,不良贷款为26307万元,占全部企业类不良贷款的11.45%,贷款不良率为83.2%,高于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23.9%)59.3个百分点,其中只有2个行业的贷款规模超过5000万元,有20个行业贷款规模不到1000万元。从这种不良率的行业表现看,说明我分行大部分重点投放的贷款行业信贷质量相对其他行业较好。
贷款规模排名前10位的行业贷款余额71901万元,仅占全部企业贷款的74.8%,不良贷款为14766万元,占全部企业存款的6.4%,贷款不良率为20.5%,低于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23.9%)3.4个百分点,如在贷款规模超过5亿元的6个行业中,只有“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55.87%)不良率高于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23.9%)。可见,规模较大行业信贷质量相对较优。
表2:不良率及贷款余额排在前10位的行业不良贷款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不良率前10位行业情况贷款余额10位行业情况
行业贷款规模不良率行业贷款规模不良率
仓储业989100.00%道路运输业1682653.41%
信息、咨询服务业6440100.00%房地产开发与经营业10244455.87%
渔业554100.00%装卸搬运和其他运输服务业948436.27%
人民政协和派512100.00%电力发电业895918.15%
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305100.00%非金属矿物制品业6643322.03%
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163100.00%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66105822.62%
其他金融活动100100.00%其他批发业4601265.96%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90100.00%教育414064.29%
基层群众自治组织69100.00%水的生产和供应业2579910.67%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50100.00%商业经纪与业1811338.57%
2.区域结构分析:汕头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和不良余额均排名首位,汕尾分行贷款余额最少,但不良率78.63%,全省排名第一
(1)汕头市分行和梅州市分行不良额占比小于贷款余额占比,其他三个分行不良额占比高于贷款余额占比
2003年底,汕头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为360679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贷款余额的37.5%,不良贷款为68053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余额的29.62%,排名首位;潮州市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58968为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贷款余额的6.13%,不良贷款为19056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余额的8.28%,不良余额占比最小;汕尾分行企业类贷款余额为45338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贷款余额的4.72%,不良贷款为35647万元,占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余额的15.51%。
(2)粤东地区五个分行企业类贷款不良率全部高于全省企业类贷款不良率(17.24%):汕头市分行和梅州市分行贷款不良率低于粤东地区平均不良率,其他三个分行不良率高于平均水平,汕尾分行不良贷款率高居全省之首。
汕头市分行和梅州市分行企业类贷款不良率分别为18.87%和18.18%,接近全省企业类贷款平均不良率(17.24%),低于粤东地区23.9%的平均不良率;企业类贷款不良率在粤东排名第一的分行是汕尾分行78.63%,第二、三名依次为潮州市分行32.32%,揭阳市分行27.37%。
表3:粤东地区各分行企业类贷款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类别贷款余额贷款额占比不良贷款不良占比不良率
汕头360679.39137.52%68053.5710529.62%18.87%
梅州314163.28832.68%57111.7954924.86%18.18%
揭阳182270.80618.96%49893.133421.72%27.37%
潮州58967.996.13%19056.228.29%32.32%
汕尾453384.72%35647.415.51%78.63%
合计961419.475100.00%229762.1199100.00%23.90%
3.不良贷款的产品特征:粤东地区五市分行固定资产贷款总体质量较好,流动资金贷款质量较差,其中基本建设贷款不良率低于全省基本建设贷款不良率平均水平
(1)从不良贷款的产品分布看,流动资金不良贷款余额占全部企业类不良贷款89.4%,固定资产不良贷款占全部不良贷款的10.6%
2003年底,流动资金不良贷款余额为20.5亿元,占全部不良贷款的89.4%,固定资产类不良贷款为2.48亿元,占10.6%。前十大信贷产品中,有3类产品的不良贷款占比超过10%,分别是商业流动资金不良贷款6.78亿元(占29.51%)、工业流动资金不良贷款4.45亿元(占19.36%)和房地产业流动资金不良贷款2.75亿元(占11.98%)。
(2)从贷款的不良率看,基本建设贷款和商业承兑汇票贴现的质量较好,技术改造贷款不良率在全省技术改造贷款不良率排名居首
2003年底基本建设贷款余额为38.09亿元,占粤东地区五个分行贷款的39.6%,高于全省基本建设贷款平均占比(21.8%)17.8个百分点,结构比较合理;粤东地区基本建设贷款不良率为2.2%,低于全省基本建设贷款平均不良率(2.99%)0.79个百分点,质量较好。技术改造贷款余额1.59亿元,占粤东地区不良贷款6.94%,不良贷款率为77.8%,高于全省技术改造平均不良率(22.3%)55.8个百分点。商业承兑汇票贴现余额6505万元,占全省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余额(38.81亿元)的1.7%,规模较小,但没有不良贷款。
表4:粤东地区信贷品种结构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类别贷款余额余额占比不良贷款不良占比不良率
基本建设贷款380861.3639.61%8376.363.65%2.20%
技术改造贷款20495.902.13%15945.906.94%77.80%
房地产业流动资金贷款65635.326.83%27535.5211.98%41.95%
建筑业流动资金贷款38470.454.00%13733.455.98%35.70%
商业流动资金贷款114255.6311.88%67803.1329.51%59.34%
公共企业流动资金贷款52888.205.50%9674.204.21%18.29%
其他流动资金贷款87875.079.14%11892.485.18%13.53%
住房开发贷款7800.000.81%100.000.04%1.28%
工业流动资金贷款146015.7115.19%44479.8519.36%30.46%
其他贷款9603.661.00%6308.062.75%65.68%
其余贷款种类37518.053.90%23913.0510.41%63.74%
合计961419.35100.00%229762.00100.00%23.90%
4.新老帐结构:粤东地区老帐不良贷款消化力度较大,新帐贷款不良贷款占比有所提高,需关注重组贷款质量
截止2003年底,粤东地区五个分行新帐贷款余额为551713万元,余额占比为57.39%;不良贷款额为22068万元,余额占比为9.6%,比年初减少1215万元,占粤东不良贷款下降总额的1.52%;不良率为4%,比年初下降1.23个百分点。老帐贷款余额为409706万元,余额占比为42.61%;不良贷款额为207694万元,不良余额占比为90.4%,比年初减少78587万元,占粤东不良贷款下降总额的98.48%;不良率为50.7%,比年初下降7.83个百分点。
粤东地区五个分行重组贷款(借新还旧、债务转移、贷款展期)余额181834万元,占贷款总额的18.91%,,不良贷款为56106万元,比年初下降9391万元,贷款不良率为30.85%,比年初下降5.2个百分点。由于重组贷款主要通过重新认定方式使不良贷款下降,且不良率高于贷款平均不良率(23.9%)7个百分点,需加大重组类贷款的回收力度。
从新老帐贷款的类别看,1998年底以前发生的老信贷业务不良贷款余额为149136万元,占比64.91%,不良率为86%;1999年发放不良贷款余额14606.18万元,占比6.36%,不良率为36.92%;2000年以来发放的不良贷款额66019.01万元,占比28.73%,不良率为8.82%;另外,超额借新还旧和新贷款债务转移两类贷款不良率达到100%,应加强对办理这两类贷款的贷前调查,对化解风险的有效进行详细评估。
表5:粤东地区贷款新老帐结构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类别贷款余额余额占比不良贷款不良占比不良率
1998年底以前发生的老信贷业务173636.8118.06%149136.8164.91%85.89%
1999年当年发生的老信贷业务39566.184.12%14606.186.36%36.92%
超额借新还旧442.000.05%442.000.19%100.00%
回收再贷93632.469.74%3601.361.57%3.85%
老贷款借新还旧87481.599.10%36426.7115.85%41.64%
老贷款债务转移6992.000.73%946.000.41%13.53%
老贷款展期7955.000.83%2535.001.10%31.87%
其他新信贷业务472307.6349.13%5869.332.55%1.24%
新贷款借新还旧76035.687.91%16128.607.02%21.21%
新贷款债务转移33.000.00%33.000.01%100.00%
新贷款展期3337.000.35%37.000.02%1.11%
合计961419.35100.00%229762.00100.00%23.90%
5.贷款方式结构:抵押贷款是主要的贷款方式,占全部贷款的37.13%,质押贷款和票据贴现贷款质量较好,信用贷款不良率排名居全省首位
2003年底,粤东地区企业类贷款中抵押贷款占比最高,达37.13%,不良率为30.14%,;保证贷款占比排名第二,为25.33%,不良率也排名第二位,为35.18%。信用贷款不良率为43.36%,不良率排名居全省首位,高于全省信用贷款平均不良率(5.57%)37.79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汕尾市分行信用贷款额为23603万元,不良率高达97%所致,目前汕尾市分行信用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率已经达到47.26%,远远高于省分行信用贷款余额占比控制在8%以内的要求。票据贴现贷款没有不良贷款,余额为6505万元,比年初增加4859万元,增加195%,增加速度较快,但规模仍然较小,余额仅占企业类贷款0.68%;质押贷款余额为287922万元,占比为29.95%,不良率仅为2.66%,质量较好。质押贷款主要投向公路行业,贷款余额为218520万元,占76%,没有不良贷款,担保方式是以路桥收费权作为质押。
表6:粤东地区企业类贷款方式结构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类别贷款余额占比不良额占比不良率
抵押35694937.13%10757146.82%30.14%
质押28792229.95%76683.34%2.66%
保证24355625.33%8569337.30%35.18%
信用664876.92%2883012.55%43.36%
票据贴现65050.68%0.00%0.00%
合计961419100.00%229762100.00%23.90%
6.贷款规模结构:5000万元以上贷款规模大、质量好;芝麻户贷款质量差
2003年12月底,5000万元以上贷款客户只有20户,占贷款户数的0.6%,但贷款余额为43.9亿元,占全部企业类贷款45.7%,不良贷款率仅为5.5%。粤东地区五个分行100万元(含)以下贷款客户2318户,占客户总数的74%,贷款余额为48989万元,不良贷款额41060万元,不良率为83.85%。100万元以下客户由于金额小,笔数多,工作量大。100万元至300万元区间贷款客户357户,占客户总数的11.4%,贷款余额为69107万元,不良贷款47819万元,不良率为69.19%,同样也存在笔数多,质量差等特点。
表7:企业类客户贷款规模结构情况表
截止:2003年12月单位:万元
区间客户数贷款总额不良贷款不良率
5000万元以上20439142.524132.55.5%
1000万元至5000元(含)582465874539418.4%
500万元至1000万元(含)881149893591531.2%
100万元至500万元(含)6431117308326174.5%
100万元(含)以下2318489714106083.85%
三、对盘活回收存量不良贷款的建议
1.推行不良贷款集中经营,加大力度处置存量不良贷款
实践证明,不良资产的实际价值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贬值,这就是所谓的“冰棍”效应。加大力度处置存量不良贷款,首先要摸清底数,集中经营。省分行决定在粤东地区成立不良资产粤东经营小组,对不良贷款实行集中管理、分帐核算、专业化经营。其次要因户施策,分类清收。对于有还款能力但缺乏还款意愿,恶意拖欠贷款本息的“钉子户”、“赖债户”,通过变卖抵押物或追究保证人的连带清偿责任等法律手段依法清收;对于办理了资产抵押的贷款,企业已无法回生的,采取以物抵债,挽回部分贷款损失;对有一定的有效资产或保证人具有担保能力的,采取改变抵押或变换借款主体、追索保证人等办法,降低贷款风险;对能正常生产经营、能正常付息、发展前景较好的,但因自有资金不足,贷款成为铺底资金的企业进行贷款重组,采取收回再贷、借新还旧等措施来降低不良贷款余额。第三要做好贷款核销工作,逐步消化不良贷款。
2.提高不良贷款的现金回收比例
从粤东地区五个分行2003年不良贷款处置情况看,2003年,粤东地区分行五级分类不良贷款减少7.98亿元,其中现金回收为1.76亿元,占22%,现金回收比例仍然不太高。今后,要将现金回收作为不良贷款处置、管理的首要目标加以关注,坚决破除重利息收入、轻本金回收,重增量控制、轻存量消化,重核销认定、轻回收再贷等观念和操作习惯,确实提高不良贷款盘活的实际效果。
3.债务重组是盘活不良贷款的重要手段
债务重组盘活不良贷款包含以下几种形式:债务转移、借新还旧、转贷、修改债务偿还条款、发行可转换债券、减免利息、租赁融资、追加贷款、追加调整担保与抵押等等。从2003年粤东地区不良贷款回收盘活成果看,债务转移和以物抵债共盘活3910万元,仅占2003年不良贷款下降额5%,须加大债务重组手段的直接运用,。运用债务重组手段,对我分行盘活不良贷款意义重大。目前,由于我分行不良贷款在行业分布、地区分布上差异性较大,各种信贷产品的不良状况又千差万别,同一客户的不良贷款又有不同的贷款方式、期限和品种等特点。因此,新一轮不良贷款回收盘活,必须综合运用债务重组手段,夺取胜利。
债务重组中要做到:(1)X银行作为债权人时,应坚持将贷款本息的回收作为贷款重组的主要目标,重组要以增强借款人的经营能力和发展后劲为出发点,从而使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得到提高。(2)在重组手段的选择上,要充分发挥债权人的优势地位,而不是委曲求全,由企业牵着鼻子走。(3)建立自身的重组分类项目库和重组方案库,对重大项目的债务重组方案,必须综合考虑,进行多种设计,从中择优;对其他项目可进行分类,直接从方案库中选择对应方案,提高处理效率。
4.抵债资产的变现能力是决定“以物抵债”成功与否的关键
从粤东地区分行不良贷款的特点可以发现,有相当部分的不良贷款是采取了抵押或质押。运用“以物抵债”是取得货币资金的一种重要债务重组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对提高不良贷款现金回收比率具有积极意义。实际上,在实施“以物抵债”时,资产的认定收取阶段就考虑抵债资产的变现价值,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二者并重。
抵债资产收取时,宜尽量接受易保管、易变现的抵债物,同时在估价上要做到:一是防止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银行被动接受情况;二是防止因评估机构评估不客观,且缺乏制约和救济机制造成的资产高估风险,尽可能确定一些规模大、信誉好的评估机构作为评估定点单位;三是在法律诉讼手段收回不良贷款过程中,要防止抵债资产的价格被法院提高。
收取抵债资产之后,(1)应组织专业队伍进行管理,适度投入维护性费用,做好资产的保值增值工作,并尽快进入处置变现环节。(2)抵债资产进入变现环节前,必须对资产进行重新评估,进而确定处置底价。(3)所有抵债资产处置方案未经审批,一律不得处置,处置资产时尽量采用公开竞卖形式,防止场外交易和防范相关操作人员的道德风险。
5.加大对单户贷款金额300万元以下贷款的退出力度
截止2003年12月底,粤东地区分行贷款芝麻户情况较为严重,贷款质量差,单户300万元以下贷款金额为118073万元,不良贷款为88879万元,平均不良率为75.3%。对300万元以下贷款客户,应采取包括现金回收、呆帐核销、以物抵债、诉讼催收等强力手段加快退出。
各分行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尽快退出芝麻户贷款。对金额100万元以下贷款或者核准未通过的芝麻户贷款原则上按100%比率退出;对于贷款金额在100万元以上,300万元以下的贷款应实行有序退出,其中正常贷款到期原则退出比率不少于10%,不良贷款退出比率不少于40%。
6.加大通过法律诉讼回收不良贷款的力度
篇2
一、完善资产保全工作机制,提高资产保全意识
一是编制不良贷款及置换不良贷款清收计划,指导落实到社、分户到人,并协助各社制定清收考核办法,随时深入基层检查督促清收工作,严格考核逗硬,并督促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二是强化资产保全意识,要求基层信用社对到逾期贷款签发催收通知书,并检查督促签发质量;
三是加强对不良贷款的成因分析,查找症结,及时制定解决办法,要求各社按月、按季拟写了不良贷款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真实可靠的依据;
四是加强对不良贷款的统计上报工作,及时、准备、真实反映不良贷款情况。
二、做好了非信贷资产分类工作
一是制定和完善了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实施方案,细化了风险识别标准,使风险识别更具可操作性,减少了风险分类的人为误差。
二是现场指导部分信用社(分社)准确识别风险,确保风险分类做实做准。今年一季度我部所有人员先后深入基层社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进行了指导,现场指出了风险分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进行了纠正,从而较好的完成了非信贷资产分类工作。
三、对历年的已胜诉案件进行了清理
我部对全县农村信用社已胜诉讼案件进行了清理,摸清了全辖积案的基本情况,共清理出全县信用社以胜诉案件件,金额万元,判决调解金额万元,其中在执行期内的有件,金额万元,超执行期的件,金额万元,贷款主体发生变化的件,金额万元。对在时效内的我部已向法院申请,要求执行,对超时效的正在联系法院要求办理债权凭证。
四、组织开展了贷款催收通知书的发放工作
我部草拟了《关于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催收通知书发放工作的通知》,并以文件下发各地执行。从发放的结果看我县信用社应发催收通知书户,金额万元,实发户,金额万元。未发放户,金额万元,其中拒签的户,金额万元。通过开展这项活动,有效地保全了贷款的诉讼时效,同时为下一步保全资产提供了相关依据。
五、开展了新增不良贷款五级分类工作
由于受“”影响,我县农村信用社部分贷款占用形态向下迁徙,信贷资产质量有所下降。为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不良贷款占用形态,我部及时安排各社根据五级分类的核心定义对新增不良贷款重新进行了分类。从分类的结果看,截止今年月末,全县各项贷款余额为万元,按五级分类口径统计不良贷款余额为万元,比年初净增万元,其中:次级、可疑、损失类贷款余额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分别比年初上升万元、万元、万元。
六、积极协助央行做好了票据后续监测工作。
根据央行票据后续监测的相关要求,我部按季协助做好了央行票据后续监测工作,按时上报了相关报表和后续监测报告。
上半年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还有一些差距和问题。反映在:一、全县不良贷款四级分类和五级分类都在年初的基础上不降反升,其中四级分类比年初净增万元,五级分类比年初净增了万元,离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差距大;二是风险控制能力还不能适应风险管理和业务发展的需要,部分信用社执行案件的执行效果不明显,执行回收率不高,案件执行的连续跟踪性不强;三是员工的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部分信用社对依法收贷工作重视不够,碍于情面,怕得罪人,不想公诉、执行,特别是对责任贷款,能拖就拖,能不问就不问,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以解决。四是忙于日常事务较多,深入基层调研、指导较少。
针对上述问题,下半年我部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努力开展不良贷款清收工作,督促各社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二是继续完善资产保全部的职能机制,增强依法管贷意识,提高依法收贷水平。
三是逐社制定诉讼、执行计划,帮助落实依法收贷措施。
篇3
第一条为建立适应现代商业银行运作的经营管理机制,进一步规范客户经理及风险经理管理考核,充分调动客户经理及风险经理积极性,特制定本方法。
第二条本方法考核对象为全县农行所有客户经理,即各营业机构负责人、副主任、一般信贷人员、风险经理。
第三条考核原则。
1.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员工个人业绩应定期公布,并与员工本人见面。
2.坚持目标管理、量化考核的原则。各项经营目标要分解落实到每个客户经理,量化任务目标,本人签字认可。
3.坚持收入与业绩挂钩的原则。打破档案工资和平均分配制度,客户经理的收入与业绩勾挂,少劳少得,多劳多得。
4.全员考核。按照省分行工资分配方法规定,所有参与绩效工资分配的在岗员工由客户部逐人建立个人业绩考核台帐,上至行长、下至一线员工,重点是各单位客户经理、清收盘活队员、柜员、风险经理。
5.突出创收。县行客户部建立个人业绩考核台帐,及时、准确、完整登记个人业绩台帐,员工个人收入分配按员工当期创收和统一含量参与单位绩效工资考核。
第二章客户经理考核
第四条考核内容为贷款质量,基础管理,客户营销,综合利息收回率等四项内容。经营考核目标与客户经理的奖金挂钩,按季考核。
1.贷款质量(30分)。考核客户经理在履职期间,新增不良贷款的笔数和新增不良贷款的占比,因管理不力形成不良的按笔扣分。
2.基础管理(20分)。客户经理是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的经办人。基础管理考核内容包括:是否按照信贷新规则要求办理信贷业务;是否按总、分行要求履行贷后管理职责;贷后管理是否实行“管户到人,责任到人,目标到人”;是否按规定对客户风险及时分析、准确认定,做好贷款动态变化的五级分类工作;根据基础管理考核内容,细化考核内容,定期对客户经理基础管理工作检查评比。
3.客户营销(20分)。包括贷款、存款、银行卡、外汇业务及中间业务营销目标,相关目标逐项量化指标,按目标完成进度按比例加扣分。
4.综合利息收回率(30分)。
第三章风险经理考核
第五条通过cms系统在线监测。(50分)
第六条对客户部门贷后管理的监管。(50分)
第八条凡未按规定对贷后管理进行监控检查的;凡未按规定进行风险分析并客户风险分析报告和相关信息的;凡隐瞒问题或发现预警信号未及时报告,造成风险加大或损失的;凡未及时发现应发现的重大风险预警信号的,给予风险经理相应的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警告至记过纪律处分,形成不良信贷资产要负责清收。
第四章奖罚规定
第九条客户经理个人收入由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组成,县行根据管户数量、难易程度和目标任务,分别确定客户经理的基本工资;基本工资按月发放,绩效工资由县行集中管理,每季按业绩考核兑现。
第十条客户经理发生信贷违规行为,按照《中国农业银行员工违反规章制度处理暂行方法》、《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处罚处理规定》、《中国农业银行关于进一步加强贷后管理的若干规定(试行)》进行处理。其中经济罚款从客户经理基本工资中扣除。罚款由县行集中管理,用于客户经理专项奖励。
篇4
一、抓源头建内控防风险
在多年的业务发展实践中,我行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要保持资产质量的长期稳定和持续提高,一定要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发展业务。自2000年总行实行新的授信决策机制以来,我行严格遵循“业务发起——尽职调查——授信评审——有权审批人审批决策”的决策程序,严格杜绝了反程序操作的现象,提高了授信决策的公正、健康、透明程度,实现了对决策过程的程序制约和制度制约。从源头上控制授信风险,对我行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且后评价制度实施以来,我行严格按照后评价要求通过对授信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总结和评价,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整个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为此,我行先后出台了《XX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规则》、《XX分行授信评审委员会规则》等内控规章。并时刻对以上制度进行评价、总结。在近四年中,我行新增贷款174,155万元。截止2004年7月我行贷款余额398,829万元,不良贷款3,606万元,其中2000年以来新新账贷款余额123,116万元,不良贷款800万元,不良比率0.6%。
特别是今年,借助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逐步好转、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宏观经济状况改善、国企改革推进的大好时机,在省分行领导下,我行建立了有效的风险贷款退出和风险预警机制,前移风险关口,主动化解潜在风险。风险贷款退出机制的建立,也为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起到了推动作用。我们还实行每季贷款预警分析制度,对潜在不良进行预测分析,针对风险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
XX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前身是XX煤炭集运站,成立于1990年,是一家国有中型企业,在历任领导和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其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如不进行改制,今后发展必将受到限制,我行贷款也就无法保证偿还,针对此情况,我行领导高度重视,亲自出马,和企业领导多次协商沟通,最终在我行的支持下顺利实现了改制,效益明显提高,我行债务已全部承接,运营良好,实现了银企的双赢。
在具体操作上,我行制定了“四定”方针,即定客户、定基数、定时间、定领导,要求各支行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各自明确的退出客户名单和相应的贷款金额,对分类定为次级类贷款又在期限上属正常贷款形态的客户,逐户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通过分支行的两级讨论确定退出客户名单和相应的贷款金额,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工作。同时,对拟退出名单中的客户进行逐户分析,采取一户多策的办法,领导亲自抓的措施,将退出计划落实到每一个客户、每一笔贷款。
在业务拓展中时刻不忘风险防范。重点介入投资主体和借款主体的确认、注册资本的到位情况、贷款发放的条件、抵押和担保的选择、法律纠纷的处理方式和法律适用等,从风险控制角度对重大项目的文本提出法律意见,对企业融资计划作出风险评估,写出客户综合评价报告及风险分析报告,全面掌握贷款投放的主动权,从调查、审查阶段开始防范项目贷款可能产生的各类风险。
去年以来,我行又先后出台了《XX分行个人投资经营贷款实施细则》、《XX分行银行承兑汇票实施细则》以及各种信贷业务品种的业务操作暂行办法。并从加强和改进管理入手,坚持开展长期的三项检查,即绩效检查、安全检查、制度检查。这是我行业务得以稳健发展的保障。
二、求发展,保质量,优结构版权所有
篇5
进入2009年下半年,银行业基本面改善的趋势更加明显,上市银行09年全年净利润正增长也逐渐被市场认同。我们预期09年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5%以上,净息差(NIM)在2季度见底并在下半年回升,资产质量继续随着经济复苏加快和银行风险管控能力的提高而保持平稳,非息收入随着资本市场回暖、银行卡业务快速发展、债券承销和基建项目相关的顾问咨询费增长等将实现全年15-20%的增长,银行业09年净利润增速有望达8.3%。
此外,银行股的相对估值仍具明显优势,周边市场回暖带来银行股估值恢复,央行在经济的复苏途中仍将保持较为充裕的流动性,这些构成了对A股银行股估值进一步提升的支持。
经济刺激带动中长期贷款
09年以来,随着政府各项刺激经济方案的实施,各项经济数据显示国内实体经济不断回暖,复苏之势已逐步确立。经济基本面的改善主要来自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拉动,1-5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增长32.9%。房市回暖带来房地产开发投资的明显回升,1-5月累计同比增速提高至6.8%。但与此同时,海外经济尚无实质性回暖,导致国内出口持续低迷,5月份出口同比降幅扩大至26.4%,也为经济复苏的形态增添了一定的不确定性。
央行将保持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至09年底2010年初可能转向稳健经济和货币信贷数据显示央行的宽松货币政策效果明显,货币供应量和人民币贷款增长保持高位,市场对实体经济复苏的信心有所增强。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由于国内经济仍处在复苏回升的初期,且仍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私人部门投资被拉动的程度和欧美经济体复苏进程对国内出口影响的不确定上。因此,央行在09年下半年的多数时间内,仍将保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中小银行信贷投放发力
从3、4月份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信贷增长来看,主要体现了以下两个趋势:(1)中小商业银行的信贷投放开始发力,4月份国有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在全部银行业新增贷款中的比例明显下降,国有银行新增中长期贷款占全部新增中长期贷款比例也有所下降。(2)非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结构改善更加明显。我们认为这主要与两个原因有关,一方面,国有银行在年初的中央政府投资项目集中期具有明显的优势,而股份制和其他类银行目前在地方政府项目上的竞争力增强;另一方面,国有银行前期信贷投放力度大,自身信贷投放步伐放缓,而部分中小银行规模扩张的压力仍存,经济复苏带动了项目贷款外其他信贷需求(如住房按揭、居民消费贷款)的增长,从而为这类银行提供了发展机会。
净息差2季度见底
净息差在09年1季度超预期大幅收窄,以生息资产期初期末余额计算的上市银行平均NIM同比减小80bp至2.38%,并已十分接近净息差的历史低点。
我们在4月份2季度策略报告中曾指出09年1季度是银行净息差(NIM)压力最大的时期,随后将在5月初的上市银行08年年报和09年1季报业绩汇总分析报告中指出净息差将在2季度见底。支持净息差2季度见底的因素包括:
(1)大多数银行的资产重定价进行过半,而负债重定价相对滞后;
(2)银行存款定期化大幅放缓,正开始向活期化转化;
(3)资产结构优化:09年以来银行业贷存比提升明显,从08年11月的低点提高了2.3个百分点至09年5月的66.3%。贷款结构明显改善,3月份以来新增贷款中票据融资占比大幅回落至正常水平,而新增中长期贷款占比大幅提高,中长期贷款在贷款余额中的占比略有增加。
(4)债券收益率曲线陡峭上行:银行间市场债券收益率和票据收益率曲线短端企稳、中长端回升,同业拆借利率低位企稳;
(5)央行货币政策将从实际上的“过度宽松”转变为“适度宽松”,再择机转向稳健。
资产质量将好于预期
08年末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与07年同比双降,分别由3699.9亿元、2.50%下降到3531.5亿元、2.04%。09年1季度不良贷款环比双降,除了未披露资产质量数据的华夏和南京银行,其他12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分别由08年末的3460亿、2.05%下降至09年l季度的3412亿,1.75%。同时上市银行08年4季度普遍多提拨备,08年信贷成本同比增加0.22pc至0.85%,拨备覆盖率提高26pc至134%,09年1季度继续提高至140%。
随着国内宏观经济进一步复苏的趋势增强和银行风险管控能力的提高,我们维持年初以来的观点,即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将大大低于市场普遍预期。
另外,1季度上市银行手续费净收入同比增长5%、非利息净收入同比增长34%,较07、08年的高增长相比明显放缓。全年来看,我们预计随着资本市场景气程度的提升,基金托管和销售、理财产品手续费收入将有恢复性增长,银行卡和财务顾问咨询业务仍将保持较快增长,非息业务净收入有望实现15-20%的增长。
安全边际高
国内银行股相对估值优势明显有望提升至18倍PE和3倍PB在年初以来的市场反弹中,银行股的市盈率和市净率估值水平都有所恢复,以6月12日股价计算,14家上市银行09动态平均PE和PB已分别升至14倍和2.3倍。尽管如此,银行股估值水平与整个市场估值水平的剪刀差在2季度略有扩大,银行股逐渐成为了市场的“估值洼地”。在银行股走出不确定性的迷雾、逐步转向稳健增长的情况下,我们比较分析了国内银行股和境外银行股相对估值,认为国内银行股估值仍存提升空间,银行业的合理估值水平为18倍PE和3倍PB。
我国上市银行具有较高的潜在股息率,在工行45%、其他银行30%的分红比例的假设下,多数银行09年潜在股息率明显高于目前2.25%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
篇6
非现场监管是有效银行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持续银行监管的重要手段和。2003年,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银监会”)承接银行监管职责后,有必要针对非现场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修改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银行监管的质量和效率。鉴于此,笔者对非现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建议,供决策。
一、非现场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监管制度不完善,监管随意性较大。一是监管制度深度有待突破。监管责任制中仅对监管信息收集以及信息的处理和监管报告作了规定,对风险评价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没有规范性的要求,致使非现场监管工作随意性较大。监管人员即使没有准确判断风险,并及时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在制度上也缺乏相应的责任追究机制;二是监管制度广度仍需扩展。《商业银行法》和《违法行为处罚办法》仅对商业银行违反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规定做出明确的处理规定,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指标仅是监管指标的一部分,对其他监管指标尚未从法规上进行约束。
2.监管指标体系设计欠合理,风险反映不够充分。一是注重对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监管,弱化对表外业务和新业务的监管。如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担保等表外业务,监管体系虽有所涉猎,但仅限于表面。对于见证、代客理财、外汇交易等新业务,监管体系尚未涉及;二是注重对信贷资产的监管,忽视对非信贷资产的监管。监管部门每月对信贷资产质量进行监测分析,但是对债券投资、抵债资产和递延资产等非信贷资产分析较少;三是注重对即时风险的监管,弱化对潜在风险的监管。对资产负债结构不匹配潜在的流动性风险、资金运用效率较低潜在的收益风险缺乏深入分析的工具和能力;四是注重对单个指标的考核,忽视对指标间联系的分析。对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指标间,缺乏互动性的分析指标,如流动性比例和存贷比例的关系、资本充足率与资本利润率的关系等;五是重点考虑对商业银行总行的监管,忽视各级监管机构监管指标的设计。对法人机构和非法人使用相同的监管指标,体现不出不同层级的监管机构不同的监管重点。
3.监管技术较为落后,信息共享率低。,监管部门机的水平远落后于商业银行,由于应用水平较低,降低了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一是风险反映滞后。非现场监管资料主要依靠手工报表和磁盘传递,尚没有建立监管数据的传输以及自动核对、汇总、分析和报送监管资料,使监管部门无法实时掌握被监管机构的经营状况,特别是大额交易及风险状况,以便及时采取监管措施;二是信息共享率低。人民银行监管、统计、货币信贷、等部门均要求商业银行报送报表资料,由于监管部门电子技术应用率较低,信息共享率不高,导致商业银行和人民银行相关部门重复劳动,增加了工作量。三是数据吻合性差。监管部门从商业银行获取的数据往往与人民银行统计部门获取的数据差距较大,特别是不良贷款数据。四是工作效率较低。人民银行与商业银行报表资料主要靠手工报送,工作量大、速度慢,监管部门没有充足的时间分析监管信息并完成风险评价工作,使非现场监管工作难以做深,了监管的质量。
4.监管资料报送内容多,商业银行负担较重。一是监管报表涵盖量过大。商业银行和各级监管机构普遍反映报表数量多、数据涵盖量大,使基层行忙于采集数据,无暇深入分析原因、对策。二是报表报送时间紧。商业银行报送资料的时间很紧,统计、信贷、会计部门的综合统计岗位,每月上旬要完成上级行和监管部门数十份报表,对于分析资料,由于时间过紧,只能作简要分析,深度不够,质量欠佳,导致监管部门经常简单地把商业银行报送的资料略微补充修改即上报。三是不良贷款清单设计欠合理。国有银行不良贷款清单要求不论金额大小逐户逐笔填报,而且要对每个客户的不同贷款笔数和利息进行拆分,各商业银行普遍反映工作量大,特别是贷款笔数利息进行拆分操作难度大且不准确。
二、改进非现场监管工作的建议
银监会全面负责银行监管后,要改变监管工作主要依靠手工操作和低水平化的现状,尽快建立在电子化、化基础上的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实现对监管数据、资料进行全面、系统、持续、动态的比较,及时发现银行存在的潜在,发挥非现场监管的风险预警作用。
1.完善非现场监管工作管理办法,规范非现场监管工作。一是建立监管人员定期走访制度。监管人员通过定期走访,对商业银行提供的非现场监管数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完成月度分析报告(而不仅仅是半年一次的监管报告),同时,对潜在的风险提出进一步采取的监管措施和建议;二是建立信息共享制度。要从制度上规定非现场监管信息必须实施统一采集、集中处理和信息共享,规定信息采集的、形式和要求,规定监管部门必须及时将监管信息资料和日常监管情况放人非现场监管信息平台。同时,通过监管平台与被监管机构的联网,实现实时监管,扩大监管的覆盖面,以便在更宽的层面上让监管部门共享监管信息。三是建立非现场监管工作失职追究责任制度。要完善监管人员非现场监管各个环节的工作责任制(包括信息收集、整理、分析以及采取的监管措施),对是否及时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要有硬性的责任约束机制,对未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风险等监管不力的行为要建立监管失职追究责任制度,提高非现场监管工作的效率。
2.建立监管体系,提高监管制度的稳定性。一是建立分层次、分机构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不同层次的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监管重点应该不同,因此,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不同层级的监管指标体系。同时,要结合不同类型银行机构的经营特点,将或有资产负债风险、非信贷资产风险等纳入非现场监管指标体系;二是建立以风险分析模型为主要内容的风险评价体系。我国尚没有建立商业银行风险评价系统,使银行间缺乏比较和评价标准。笔者建议借鉴新加坡的评级系统,该系统在美国骆驼评级系统的基础上,引入了新的监管理念,较为适用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评级。我国监管部门在借鉴国外风险评级体系的基础上定期对单个银行机构和整个银行体系的风险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综合评级,根据商业银行不同的评级结果实施分类监管,以节约监管资源,提高效率。
篇7
一、立足岗位,健全架构,促进发展
为配合全行实现抑制经营亏损目标,该同志充分发挥其信贷工作经验,广泛吸取新知识,探索工作新途径,立足岗位,为行内当好参谋,收到较好效果。
1、进一步完善管理架构,形成以制度规范操作、监督的制约机制。今年年初以来,***同志先后组织起草下发了《法人客户精细化管理实施细则》、《信贷员工贷后管理不良积分制度》、《****分行个人消费信贷审查委[网文章-员会工作规则》、《***分行消费信贷审查中心管理办法》、《***加强贷后监督管理办法》、《关于规范提取信贷档案管理的补充规定》、《公司客户信贷资产质量和潜在风险贷款压缩退出考评办法》、《***分行法人客户信贷业务操作及核保操作中心工作规则》等有关制度、规定共16项,有效加强了我行信贷管理工作,为我行信贷业务的科学、有序、健康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2、抓好信贷基础管理工作。在日常工作中该同志注重对基层行的工作指导以及问题的解答,在推广新知识、新业务上,能够首先做到本人熟知,以带动全行推广;同时加强对重点客户、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信贷调查与分析,全年共组织参与撰写钢铁行业、汽车配件企业、固定资产贷款、开发区贷款等有价值的调查分析报告60余份,有力地指导了我行公司业务开展,为本级行经营决策当好了参谋,也为上级行制定行业信贷政策创造了条件。
3、定期组织召开信贷管理工作分析会议。对贷后管理中发现的重大难点问题,通过定期召开信贷管理工作分析会议的形式,及时分析问题成因,制定整改规划,并以《信贷管理工作会议纪要》、《信贷业务整改通知书》等方式通知问题相关行,限期落实整改。一年来共组织召开信贷管理工作会议8次,下发《信贷业务整改通知书》62份,均收到较好效果。在业务指导方面,严格执行贷后管理“有请必复”工作制度,全年共答复各支行报请的信贷管理难点问题46启,答复率100%,有力地推动了我行信贷管理工作。
二、恪尽职守,真抓实干,勇挑重担
1、严格信贷管理,遏制滋生不良。年初以来,***同志通过从信贷基础工作抓起,在信贷业务前后台分离的基础上,实行了含法人、消费业务全口径统一规范管理,组建了“信贷业务核保及操作中心,全面推行信贷“一对一“监督,实行了大客户分析制度、风险预警、提示等制度,及时发现并解决了影响信贷资金正常运行症结。全年共组织下发《加强管理工作意见》25份,实现整改不规范操作问题24项,构建了防范风险的坚实屏障。为防范信贷风险,在XX年对全行信贷资产质量夯实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开展资产质量认证,先后三次开展质量分类,对部分风险隐患较大的贷款下达清收处置计划,查清、查实责任人,赋予必要的管理,取得较好效果。
2、全力压缩潜在风险贷款,进一步夯实信贷资产质量。***同志针对贷款剥离后潜在风险贷款日益显露的现象,及时组织全行进行潜在风险贷款阶段式排查,加大压降工作力度。期间共锁定潜在风险贷款**户,金额**亿元,截止2011年年底已实现压缩**亿元,处置率列全省第*位。对暂时无法收回和消费信贷存在批量还款问题的**亿元贷款,开展了管理责任认定,逐笔制定了处置预案,将其列入不良贷款管理,进一步夯实了信贷资产质量。
3、实行信贷业务精细化管理。为推进信贷资产精细化管理,下半年着手组织对剥离后的**户企业,金额为***万元的贷款全面进行了精细化管理。根据总行制定的行业信贷政策和信贷管理规定,结合客户实际情况,从规避信贷风险入手细分客户,适时划定支持、维持、压缩、退出四个类别,按不同贷款方式和形态,逐户、逐笔制定和落实管理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4、规范消费信贷管理,夯实资产质量。消费信贷实行统一后台管理后,***同志立即着手组织资产质量清查。按总省行要求,及时将具有违约和批量还款特征的贷款***万元转入不良贷款管理,并采取了定期深入基层调研指导、规范催收、风险、依法诉讼等13项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措施,仅下半年即实现清收任务***万元,清收处置率列全省同系统之首。
5、组织好信贷员工业务技能培训。为提高信贷员工素质,***同志认真组织制定全年培训工作计划,协调相关专业,确定主讲人、审定教案、制作幻灯片,全年共组织两期由支行信贷主管行长和市行相关部室人员参加的信贷管理脱产培训班,向参加培训的信贷人员讲解了《现代商业银行信贷营销与管理》、《信贷审查要点》、《客户财务报表解读与分析》、《客户评价规则》、《统一综合授信申请与审查》等信贷业务涉及的内容,及时下发新业务幻灯片和讲义四套,开阔了信贷员工业务视野,推动了信贷人员学知识、比干劲氛围的形成。
三、廉洁奉公,服务员工,服务社会
篇8
一、调查内容
(一)华夏银行贷款审查层次、程序和授信业务风险分布情况
1、信贷审批层次
华夏银行实行一级法人、总分支行垂直管理体制。其中,风险管理委员会由董事会直接负责,并与审计委员(监事会负责)会分离。而信贷政策委员会与信贷审批委员会则实行行长负责制。信贷政策委员会负责在中国人民银行相关制度的允许范围内根据银行自身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并负责政策制度的推广和监督执行等。信贷审批委员会则是负责具体的贷款审查业务,主要由委员会的专职授信审批人员对授信审查业务部门审查人员报送的资料进行贷款项目的决策。
2、信贷审批程序以及授信业务风险分布情况
信贷业务的全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准入―运行―退出
其操作全过程分解为授信调查环节、审查审批环节、放款环节、运行管理环节和退出环节等五个环节。以下是总行稽核部2005年《全行授信业务核查综合分析报告》中对授信业务风险分布情况的具体分析:
从核查结果看(如图1、图2),授信审查审批问题金额63.8亿元,排在第一位,占比45.3%;问题个数61个,排在第二位,占比35.3%。运行管理环节的问题金额51.2亿元,排在第二位,占比36.5%;问题个数63个,排在第一位,占比达36.4%。这两个环节存在“问题多、风险大”的特征。从2005年新贷不良尽职调查结果看(如图4),审查审批环节的问题也最多。上述数据都显示,审查审批环节问题最为严重,造成的损失最大,属于风险最突出的环节。
(二)华夏银行信贷风险控制指标
履约能力,是一个相对比较全面的审核指标,是否达标对授信项目能否审批通过影响较大。华夏银行发展研究部张亚涛在内刊《华夏金融》中对这一指标的情况作了详细说明,概括如下:
信用损失的分布用以对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进行度量,对于特定债项:信用损失=PD×LGD×EAD
PD…… 违约概率
LGD…… 特定违约下的损失
EAD…… 违约敞口
违约风险是信用风险的主要起因,用违约概率(PD)来表示,PD是指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发生违约的可能性。当违约发生时,其实际的损失是特定违约下的损失(LGD)和违约敞口(EAD)的组合。其中,LGD是指因债务人违约而预计对银行造成损失的比率,它与债项特征有关,如贷款是否有抵押品,抵押品的类型以及银行从违约债务人处获得清偿的优先性;EAD也是针对特定债项而言的,是指违约风险发生时对交易对手的求偿权的经济或市场价值。
除了对企业本身信用等级的评估以外,银行还需要对贷款的项目整体质量、项目实施成功性(风险)进行全面评价。项目风险评估指标与一般企业财务决策中所使用的指标大体相同,主要指标:产品市场供需状况、市场原材料供应、项目净现金流量(NCF)、投资回收期(PI)、净现值(NPV)等。
项目风险的评价在财务管理学中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体系,关键就在企业或是银行在实际运用这些指标时,如何确定其中各项目的数值,以及对指标本身标准的制定。
二、调查结果分析――信贷风险控制对华夏银行整体风险管理的影响
如前所述,信贷风险控制是银行业风险管理体系的命脉。信贷业务的优劣,直接影响银行自身的资本数量与质量。而资本是金融企业经营发展的血液,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华夏银行信贷业务从准入到退出,从授信审查到授信审批,整个过程的操作与管理方法,能够一定程度上防范风险,从而使银行整体风险降低。以下是近年来华夏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不良贷款率的变动情况。
不良贷款率变动表(数据来自华夏银行2005年、2007年年报)
从图中可以看出,华夏银行上市以来,不良贷款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最为直接的反映了华夏银行在信贷审批方面对风险控制成效显著。
然而,从资本充足率的情况来看,华夏银行融资的需求还很大,风险控制的要求还很高。
三、几点启示
(一)商业银行应严格防范合同风险,加强担保管理
授信业务风险一般是围绕合同而发生的,因此,合同是防范和控制授信业务风险的基础工具。担保是提升银行资产质量和客户还款的重要保障,是降低授信业务风险的基本手段。一要注重保证人有无担保实力;二要看抵押人、出质人是否真正拥有抵质押物的实际处置权;三要看银行是否在法律上或实质上控制了抵质押物;四要检查抵质押物是否足值,尤其应关注其市值。
(二)我国商业银行应明确“创新”的方向
篇9
在今年上半年的信贷狂潮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毫不逊色于主要商业银行,信贷增长创下天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来自银监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新增贷款7459亿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包括5000家农信社、200多家已改制的农村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总体各项贷款余额、总资产等数据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的农行相近。
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整体孱弱的资本实力,如此放贷无异于放大了高杠杆的风险。截至今年6月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总体的资本充足率仅为4.3%,距离最低8%的资本监管要求尚远。
事实上,此轮农信社信贷投放已超乎监管当局的预期。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在当前地方政府主导投资拉动模式下,农信社的放贷也正向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倾斜,风险正在暗暗积聚。
“我们已预期农信社贷款会有高增长,但远没料到增长这么多。”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部人士坦言。监管当局目前正从资本达标、风险控制等多方面对农信社定规,并继续摸索深化改革之路。
信贷高杠杆
一位监管部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往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贷款增速一般为14%。今年以来信贷扩张迅速,达到20%,创下历史记录,但增幅略低于整个银行业水平。上半年全部新增人民币贷款7.37万亿元,6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7.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近24.3%。
截至6月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核心充足率分别提高到4.3%和3.7%,资本充足率为负数的省份由10个减少到6个。但是,这轮信贷高增长,暴露出资本缺口实际放大了杠杆率的风险。上半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信贷增速为20%,但资本总额仅增长9.7%。其中,710家资本充足率为负的农村信用社,新增贷款1382亿元,而同期资本总额仅增加10亿元。
监管部门人士认为,尽管今年以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资本实力有所提升,但仍应强化资本监管对信贷投放的约束力。对于资本充足率未达标,特别是资本充足率为负数的机构,原则上不允许新增大额贷款。
监管当局也要求各家法人机构制定资本补充计划,在利用留存收益转增股本的同时,实施增资扩股,并且支持地方性投资公司按照监管要求阶段性入股高风险金融机构帮助化解金融风险。不过,目前除上海等农商行,大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尚未根据信贷规模扩张对资本充足状况的影响,制定相应的资本补充计划。
“农信社整体经营水平毕竟还远不如商业银行审慎,我们担心,一旦明年经济形势二次探底,以及不良贷款的翘尾因素,将会影响明年农信社整体经营指标的达标计划。”按照银监会提出的为期三年的农村信用社监管达标升级规划要求,农信社至2009年底,资本充足率提高到5.5%,不良贷款率下降到13%,拨备充足率提高到52%以上,消化挂亏200亿元。
到2010年底,农信社主要监管指标达到监管要求,即资本充足率达到8%,不良贷款率降至10%,贷款损失专项拨备充足率达到70%。
“从目前来看,今年达标升级工作总体进展顺利,主要风险指标的改善很可能超过预期。”银监会人士表示。今年年初,在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年内力保实现不良贷款“双控”目标的情况下,监管部门认为,应把不良贷款“双降”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目标。
今年上半年,农信社已提前完成今年“双降”目标,不良贷款较年初减少535亿元,是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总压降额的61%;不良贷款率也较年初下降3.9%,至12.1%。不良率在10%以下的省份,由10个增加到15个。拨备覆盖率首次超过30%。
银监会的数据也显示,在整个银行业面对息差收窄对利润挤压的情况下,上半年农信社整体的资产收益水平较为稳定。截至今年6月末,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资产利润率为0.91%,与2008年同期持平;与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差距也在不断缩小,已由2008年末的0.44个百分点缩小至今年6月末的0.2个百分点。上半年,农信社仍实现税前利润402亿元,同比增长两成;亏损机构亏损额17.3亿元,同比下降两成。
“黄牌”警告
9月5日,在全国省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理(董)事长联席会议上,银监会合作金融机构部主任臧景范高调通报当前全国农信社在风险防控中面临的严峻形势,告诫全国农信社应注意控制信贷投向、加强信贷风险防范,特别指出当前形势下的几大风险防控焦点,包括授信集中度风险、政府平台融资风险、资本缺口风险、行业结构性风险等。
在此次会议上,不少地区的农信社由于在信贷投放上的冒进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弱化,遭到银监会的“黄牌”警告。
“以贷款集中度来说,这一直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展中令人头疼的问题。”监管当局有关人士说。自2008年底这轮信贷投放兴起时,监管部门即反复提醒各家农信社要坚守贷款集中度底线,严守单一客户10%、集团客户15%的监管标准。
“贷款集中度超标的农信社比较多,已经改制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超标的不多。”银监会合作金融部人士告诉《财经》记者。
相对于股权分散的农信社,经历了彻底股份制改造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公司治理规范,权属关系明确,能较好地严守贷款集中度底线。比如江苏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农合行,自律意识很强,因为一旦触碰红线,不仅遭受监管处罚,监管评级就无法达到三级标准,“得不偿失”。
“这恰恰说明农信社产权改革不到位。这是促使农信社脱胎换骨的核心。”上述监管部门人士感慨。目前,股份制改造仍是农信社下一步“难啃的骨头”。如何加快资格股改造、降低资格股比例,以解决严重的内部人控制问题,依然步履维艰,特别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目前,资格股全部转换为投资股的仅有山东省。
贷款高速投放之下,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出现了冲动贷款、粗放经营,“贷工不贷农”“贷大不贷小”,乃至贷款偏离“三农”的势头有所抬升。
“大中银行按照各自的产业目录,逐步从‘两高一资’(即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退出时,一些农村金融机构却进去补了空缺。”上述监管部门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
过去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涉足不深的贷款领域,部分机构也“勇往直前”。以房地产贷款为例,过去六个月,广西、上海、甘肃、江苏、宁波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增幅均超过50%;陕西、湖南和天津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个人住房按揭贷款增幅甚至超过100%。
臧景范在此次会议上表示,房地产贷款并非不能涉足,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大一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房地产行业贷款风险分析不足,甚至违规向无房地产开发资质的企业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这都埋下了隐患。
更令人忧心的,是农信社向地方政府平台公司的贷款风险。在自2008年“4万亿”政府经济刺激计划以来,银行信贷投放多数流向各类基建项目。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平台公司“多头融资”、还款来源不清晰、财政担保等备受诟病。
其中,地县级项目数量增长迅速。百瑞信托的《2009年第一季度信托行业分析报告》显示,一季度投向基础设施建设的26个项目中,有17个投向地县级基础设施项目,数量明显增多。
显然,地县级财政收入存在相当的不稳定性,还款渠道欠缺,农信社不得不承担较大风险,只有考虑通过产品设计及项目现金流控制等手段来实现收益和风险的配比。
来自银监会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4月末,全国有26个省份、746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向政府及政府背景平台公司进行了授信,其中,签订贷款投放合作意向约1704亿元,授信总额约2224亿元,发放贷款约1508亿元。今年一季度的“银信政”产品的规模已达1000多亿元,而农信社恰为县域主要银行网络之一,这与前述农信社针对地方贷款平台发放的1500多亿元贷款规模相差不远。可以推测,这1000多亿元的“银信政”产品中,农信社可能占据相当大的比例。
所谓“银信政”产品(常被简称为“信政产品”),今年一季度在银行业风行一时,是指银行发行理财产品,购买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投资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股权或债权,同时政府向银行和信托出具回购的承诺函。由于这种模式可以规避商业银行贷款不能用于资本金贷款的规定,而且为进一步贷款绑定了项目,因而深受地方政府青睐,但高度杠杆化和短债长用的弊端也日渐显露。
最为典型的案例来自河北省。今年4月初,河北省联社决定向辖内134家县联社定向募集资金约397亿元,通过信托渠道投向河北省各类政府融资平台。
对此,银监会于4月末向各信托公司发出风险提示,河北农村信用社联社向政府平台公司的融资已经被叫停。
改革困境
“前述河北省联社‘银信政’项目叫停的时候,部分资金已经流出去了。”接近银监会的人士透露。已开工的项目一旦遭遇后续资金短缺的风险,“烂尾工程”的风险必然也会波及农信社。由银监会出面与河北省政府最后协商的结果是,390多亿元的农信社资金依旧通过信托渠道流出,但担保函的出具人从基层政府升级到省政府,通过项目还款来源纳入财政预算或提供土地抵押权等作为还款保障手段;省政府并承诺,项目资金将严格符合信托资金使用投向以及监管程序。
臧景范对此指出,此类政府平台融资项目,由于采用的是众多项目打包方式运作,因此,信贷资金实际上并不是与信贷项目形成“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很难准确评估信贷项目的实际真实投资价值;另外,此类政府投资项目往往负债比例极高,一般在80%左右,因此其潜在风险较高。
他同时表示,不少金融机构认为,此类有政府背景的投资项目有着良好的还贷保证,这实际上是一厢情愿的想法。首先,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陆续进入还债高峰期,由于自2008年以来各地政府的土地类财税收入和其他经济收入减少,导致其还债能力减弱;此外,不少项目由于投资规模大、周期长、项目偿债能力差,加之在信息透明度方面不高,极易给信贷资金的偿还带来风险。因此,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应该尽量避免参与此类打包式信贷项目,坚持“一对一”的信贷项目遴选原则,坚持适度参与的原则,不能忘记农信社的首要任务是为“三农”服务。
针对平台公司融资风险,监管部门已对各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提示风险,并要求强化对平台公司和项目贷款的贷后检查,防止资金挪用。
对于未经批准立项、资本金不达比例要求、存在风险隐患的项目,应积极协调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对已经发放的配套贷款进行清收;对已经签订的合同采取措施终止,并限制追加授信。
不过,“河北项目”的这一妥协的结局,亦折射出监管部门的无奈。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农信社的历史包袱有一部分是地方政府行政干预造成,但农信社5000多亿元巨额不良资产的化解,也有赖于地方政府的支持。2008年是农信社不良资产化解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这主要归功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但目前由地方政府控制的省联社体制,又必然对农信社产生新的行政干预。
一位农信社基层联社的稽核人员告诉《财经》记者,农信社的操作风险向来严重,但是地方政府干预甚至主导农信社的信贷投向,对农信社的伤害更大。
此轮经济刺激计划出台之始,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机构主导的政府投资扩张强劲。“县域的一些基建项目、平台公司,既不能从‘4万亿’中分一杯羹,主要商业银行又认为风险大不愿介入,加上地方财政薄弱,融资从哪里来?只能让农信社帮忙。”上述农信社人员认为,这种“三不沾”项目贷款,即使地方政府出具了相应的财政“担保函”“安慰函”,但并无明确的还款来源,极容易最终形成不良贷款。
在这一过程中,省联社扮演的角色备受诟病。不是出资人却承担着县市一级农信社的法人的管理;省联社“亲政府”性容易干扰基层联社的经营。
一位监管部门人士认为,当前农信社改革中“换牌子快、换机制慢”,有股东但却无话语权。重大决策和经营管理权掌握在不是股东推选、不代表股东利益的高管人员手中,而高管任免权又在上级主管单位手中,“内部人控制问题仍很严重”。
《财经》记者了解到,近期银监会组织起草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并向东、中、西部15个省份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透露的信息表明,未来农信社改革的定位,明确为社区型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而非一味走向一级法人制大银行“重庆模式”。上次改革以来饱受诟病、定位模糊的省联社,也将从目前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农信社产权改革方面,将稳定提高单个法人投资者持股比例度,并鼓励引进战略投资者和财务投资者,以优化股本股权结构。
篇10
关键词:农业银行;支农小额信贷;现状;对策
一、农业银行支农小额信贷现状研究
1 农业银行近年来运行状况逐渐好转,有能力支持三农信贷业务。中国农业银行2011年年度报告显示,目前总资产已达116,775.77亿元,各项存款96,220.26亿元,各项贷款56,287.05亿元,资本充足率11.94%,不良贷款率1.55%,全年实现净利润1,219.56亿元。目前,农业银行已经步入了稳定快速的发展轨道,农业银行作为中国农村唯一的一个信息网络与经营网点齐全的国有商业银行,充分发挥着其在农村的积极作用。完善农业银行的服务三农功能和市场定位是农业银行义不容辞的义务与任务。
2 农村金融市场对信贷的需求缺口加大,农业银行支农信贷力度不够。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农业金融市场小额信贷的缺口大约在3万亿元左右。我国有9亿多农户,对于小额信贷的需求数量相当大,但目前相关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农的贷款额度却非常少,难以满足三农的快速发展需求。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市场和经营的变化,涉农贷款比重逐年呈降低趋势,目前农业银行的支农农业贷款占所有贷款的比重已降至10%左右。促成上述的原因是:因过去农业信贷存在的种种问题,农业银行经过商业化改革以后,基本都不发放贷款给农户,同时,面向农户吸收储蓄存款,使本来就缺少资金的农村雪上加霜,大量的资金游离在农户与农业之外,农民的资金最终不能服务于三农的生产与发展。
3 农业银行因经营转型使信贷资金偏离农村。农业银行在服从市场规律运作的同时,以寻求经营安全性、经济效益性为目标作为发展方向,将经营重点转向经济发达地区、重点企业、重点产品优先的发展战略。一些地区的县市支行信贷管理权限也上交,各支行、营业网点的经营以负债、开展中间业务、清收不良资产贷款为主,对于一些信誉较好的法人客户的信贷投放,需要报上级银行审批后方可放贷,这样一来,使本应为三农服务的农业银行,将资金信贷业务逐渐投入大中型企业和金融资源丰富的城市和地区,导致支农信贷资金与业务总量上逐年呈弱化发展趋势。
4 农户个人贷款与扶贫贷款门槛高,准入难。由于金融市场信贷风险较大,特别是面向农村的信贷开展,因影响因素更多,曾经使农业银行背上了很重的不良资产的包袱,使银行对三农的信贷业务的操作非常谨慎。因此,农行针对农户小额贷款项目,在贷款上采取了信贷金额、评级授信、立项、上级行审批准入等很多门槛限制,加大了农户信贷的难度。再者,农行贷款融资渠道较少,缺少诸如农信社小额信用农贷品种,目前农户个人贷款基本都是由农村信用社经营,农行现有的融资渠道不能满足农户的信贷需求。另外,在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一些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等,很多企业难以得到有效的信贷支持,农行对于农村的信息、技术、市场金融服务基本上是空白。由此可知,农行目前的运行机制与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很不适应。
5 农户小额贷款风险较大,是促成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源之一。随着农行投入农户小额贷款力度不断加大,相伴而生的贷款风险也随之增加,具体表现在:1)缺乏调查摸底,信息采集困难。随着支农服务的逐步扩大和贷款农户对小额信贷需求的不断增加,农行各网点对农户的摸底调查工作量很大,比如要对每一个小额信贷户逐一去调查、了解生产经营情况、确认放贷资格、后期要还贷催收工作等,并且由于农户分散、信息采集量大、人员力量不足等种种原因,以及贷后管理跟不上和信贷资料的不准确,给农户小额贷款留下极大的隐患。2)部分农户信用意识差,还贷观念不强。由于农户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责任意识与信用意识较差,有时行为不计后果,往往是贷款时是积极主动,一旦生产经营出现问题,还贷时就不积极不主动。3)自然灾害与农副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农产品价格波动,或因自然灾害导致的的风险直接转化为贷款风险。农民贷款主要是用于种植、养殖业的投入,受自然条件和市场波动影响较大,风险把握难度大,加之农民自身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农产品市场行情波动都会直接影响农民收入,影响农民按期还贷,因此也给银行造成贷款风险。
5 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金融配套改革措施滞后。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育尚不成熟,因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很大,信贷规模与市场发展的差距,国家很难出台适合不同地区的政策与法规,加上地方政府的政策干预较多,使农业银行的支农信贷业务受到冲击。使农业银行的支农信贷业务受到冲击。并且,一些地区依法借贷、依约还贷的意识有待于加强,需要更新观念和提高认识。还有的地区,借改制、破产甩包袱和放纵、包庇企业的欺诈行为,损害银行利益。再者,因金融配套措施滞后,目前政策性金融以对特定机构的特定业务进行直接补贴为主,对商业金融机构的担保、抵押、保险、减免税等措施缺乏,吸引金融资金及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农业银行在金融生态环境不佳的状况下,支持小额信贷业务同样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农业银行支农小额贷款业务的发展对策
1 农业银行要树立金融服务农村、市场定位农村的战略发展目标。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又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与基础,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的小额贷款业务与扶贫贷款业务的需求会不断增加,同时农业银行的支农小额贷款业务也会进一步的增加。农业银行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具一定的资金实力,开展农户小额信贷不会构成农业银行的资金压力,从整体运营来看,银行的流动资金还是很宽松的。中国农业银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多措并举,强化以“三农”和县域小企业为主要客户群的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必将对支持小额贷款业务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农行在通过财务重组、剥离不良贷款后,要充分运用好相应的注入资金,在缴足法定保证金、留足备用金后,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小额贷款的业务发展。
2 农业银行要面向三农服务,开展多品种的小额贷款业务。农业银行发展的目标应立足于农村,围绕农村金融市场的需要,为支农提供所需要的金融品种服务。可根据农民小额贷款的需求特点,开发地上作物收获权、存栏牲畜抵押等贷款业务。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植与养殖大户和个体经济户,可通过评定信誉等级、采取联保贷款等方式提供资金支持服务。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可以实行更多的融资方式,如票据贴现、项目融资、科研贷款、订单贷款等,实行资产、负债、中间业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除流动资金贷款外,可运用应收账款融资、仓单质押贷款等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
3 强化服务功能,加强支农小额贷款的管理。农业银行要将支农服务作为发展的主要方向,
可结合地区差异分别授权管理,适当给予基层行一定的贷款审批权,完善支农信贷运作流程管理,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支农小额贷款业务建立绿色通道,来适应支农贷款业务“小、频、急”特点的需要。再着,就是建立利率风险定价机制,根据支农贷款风险及所预期收益灵活的制定利率,实行差别利率政策,充分调动经营行发展支农业务的积极性。此外,要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制定农业客户贷款、存款、票据贴现、中间业务、等激励措施,充分调动职能人员积极性。对贷款已经形成不良的,也要综合各种因素加以分析,实事求是地落实相关责任,使基层行和信贷人员轻装上阵,增强信贷人员对支农贷款的责任。建立支农贷款风险管理机制。每半年组织一次对信贷客户进行评估和检查,排出退出客户清单,建立支农信贷客户诚信记录,强化贷款责任追究,有效防范经营带来的风险。
4 建立支农小额贷款的信用担保制度。针对支农小额贷款的担保难的问题,农行应依据《中国农业银行信贷业务担保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并且经一级分行批准,还可采用多户联保等多种担保方式;采用信用担保机构保证担保方式的,经一级分行批准,仅为小企业信贷业务提供担保的担保机构实缴到位的资本金可适度调低到1000万元;采用抵押担保方式的,抵押物除《办法》明确列出可以抵押的财产外,还可扩展到大中型机具、农副产品(不易保管的除外)、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荒山、荒丘等承包经营权、林权和法律、行政法规未禁止抵押的其他财产抵押。
5 引进支农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降低风险水平。建立农户的小额贷款的风险管理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情况,进行对于风险的水平、风险程度的评估,提出完善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建立风险管理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度,建立风险风险管理工具,量化评估与分析报告等,要依法合规办农村金融,减少乃至杜绝不必要的行政干扰。要尽快开办“三农”商业保险,健全县域信用担保体系,并加强县域发展环境治理,优化县域信用环境,维护县域农行的合法权益,真正建立和谐、互信的银政、银企、银农关系。
6 动员社会力量加强农户小额贷款的清收,借以规避银行贷款风险。1)委托村组干部清收。根据村组干部对清收工作支持力度、工作能力、责任心和农户中的信誉度,利用村组干部对辖内农户底子清、情况明的优势,对额小、面广的散户存量不良贷款,采取"发包"方式,与村干部签订委托清收协议,通过合理核定清收费用,按照现金到账金额进行结算并收回不良贷款数额。2)引入社会力量,实施招标清收。充分利用一些外部人员与贷(保)户之间的特殊利害关系(比如上下级关系、利益互惠关系、招投标关系等)进行清收,利用贷户害怕政治前途、经济利益受损、工程承包受阻等心理,积极争取其所在组织的支持,对贷(保)户进行施压,促其归还贷款本息。
7要建立支农小额贷款的数据库,完善客户信息管理。要高度重视客户经理、柜面人员的信息收集作用,多渠道搜集客户资料、客户消费偏好、经营特点及其历史交易记录,按照“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以产品为中心”的原则来整理、集成并有机整合客户信息资料,建立和完善以客户为核心的包括账户、交易情况和个人资信在内的完整信息库,并且形成完备的信息传递、沟通和共享制度。要在二级分行以上营销部门专门组织人员对客户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包括对客户需求信息的分类整理,对客户交易行为的分析、客户对银行综合贡献度的评价等,充分地了解客户、发现客户,从而为实施综合营销提供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参考文献:
[1]常红华 《浅谈农业银行对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 中国金融网 2011年8月2日
作者个人资料
作者姓名: 李民成
工作单位:无锡太湖学院
职 务:学生
专 业:工商管理
学 历:本科
论文题目:《农业银行支农小额信贷业务的发展研究》
地 址:江苏省无锡市钱荣路68号
邮政编码:214064
单 位:无锡太湖学院经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