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分析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1 19:1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政策分析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供热管网;故障;保证措施
1 前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供热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现如今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都采用的是热水采暖系统,将天然气与暖气统一结合在一起,通过管道实现供热。但在长期的供热过程中,出现管道的损坏、腐蚀等现象非常的常见,一旦供热系统出现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到供热质量,甚至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而,在是实行供暖时,如果有问题出现及时对故障进行处理,倘若处理不当发生管道破裂引起热水横流,将会给人们带来很大的不便。因此,对供热管网的常见问题进行系统的分析,采取有效的解决办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2 供热管网常见的故障及原因
一般情况下,供热管网出现问题都是发生在管道或者是管道附件,在供热系统过程中由于运行时间较长,管道或管道附件很容易就会发生损坏或者腐蚀的现象,下面对管道及管道附件的故障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及时解决。
2.1 管道故障
通常所说的管道故障指的是供热管道出现破损、裂缝、堵塞或者是管道内部及外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管道被腐蚀,进而使管道不能正常的运行。
管道的破裂现象在管道所出现的故障中是非常常见的,部分管道在对其进行安装或者维修时,焊接方式采取不当或操作人员的操作失误,就会使得焊接的部位出现参差不齐、夹有泥沙或者是焊接的厚度没有达到标准等不良状况,当系统正常运行时,水压过大会使得焊接处出现破裂,从而导致管道出现故障,影响正常的运行。
管道腐蚀分为管道的内部腐蚀和管道的外部腐蚀。一般来讲管道的内部腐蚀主要是由于管道内相关的介质及运行参数所引发的腐蚀现象。管内腐蚀还可以分为气泡腐蚀和溶解氧腐蚀,其中气泡腐蚀针对的是不连续运行的热力管道,由于管道网停止运行后,管内会有空气泡形成,这样就会使管内出现气泡点腐蚀。而溶解氧腐蚀指的是系统管网中的水没有经过除氧操作,就将管道内表面造成了严重的腐蚀,相对来说溶解氧腐蚀是供热管道内部腐蚀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旦时间过长就会很容易导致管道出现漏水现象。而供热管道的外部腐蚀大部分是与管道所在的环境、温度以及管道的质量有关。如果管道所处的环境或通风条件较差,使管道潮湿不通风的环境下,就会导致管道的外部遭到腐蚀,进而就会出现管道漏水的现象。此外,管道本身的质量好坏也会严重影响到管道的运行,如果管材质量较差或者保温方式结构不够完善,也会导致管道发生外部腐蚀。
管道堵塞也是管道出现故障的其中一种情况,造成管道堵塞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就是在管网系统施工完毕后,没有对管道进行系统有效地清洗,时间一长,各种杂志堆积到一起,就造成了管道堵塞。
2.2 管道附件故障
一般情况下,引起供热管网出现问题的不仅仅只是管道出现故障,其管道的附件出现故障也会导致供热管网不能正常运行。管道附件故障主要是指闸阀、补偿器或者其他附件发生损坏,从而引起供热管网出现问题。闸阀故障主要包括闸阀的破裂、腐蚀、脱落等,一旦这样的问题出现,其后果也是很严重的。另外,补偿器的破损也是导致管道附件故障的一种,需要引起注意。
当然,引起管道故障的因素不仅是以上所详细介绍的这几种,还有很多其它的因素也会造成管道的故障,它们对管道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例如:在管网正常运行过程中突然发生停电停泵现象,很容易会造成水击等等。
3 提高供热质量的措施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已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城市管道供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为提高城市生活水平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已逐渐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基础设施,一旦供热管网出现故障,一定要找出原因,采取恰当的措施及时对其进行处理,以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这就要求有关部门加强对供热管网的日常维护与管理,尽最大可能避免其故障发生。通过对供热管网常见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下面提出几点提高供热质量的建议和措施,供读者参考。
3.1 供热管网的设计与施工方面
在供热管网的设计与施工方面我们应该采取划分主次、分段控制以及安装备用供热管网的措施。
划分供热管网主次不仅减少了为提高供热可靠性而增加的投资,与此同时,也使得供热管网的可控性有了显著提高。一旦故障发生可以很方便的对发生故障的部分加以控制,并且能够实现限额供热。而在供热管网上安装分段控制阀,对供热管网进行分段控制更有效的对管网的各个部分进行控制,进而提高了供热管网的可靠性。此外,安装备用供热管网的目的就是可以保证在不停暖的情况下对所发生的故障进行修复,确保供热管网的供热质量。
3.2 对供热管网的运行管理方面
有关部门应加强对供热管网的日常管理,这对减少管网故障是非常有必要的预防措施。当管网不再运行时,要对其进行系统全面的检修,对于出现问题的部分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相应的处理,对于腐蚀的管道要进行加固,损坏的闸阀要及时更换,确保供暖系统的正常运行。
4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供暖技术也在进一步的提高,各项管理制度也在进一步的完善,供热管网发生故障的频率会不断地较少。我们应该从设计施工、运行管理方面积极努力,尽最大可能减少故障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张立伟,高健.有关高层建筑供热管网系统的常见故障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
篇2
一、智库的定义
智库是什么?现代社会中,有人将智库称为与立法、行政、司法并立的第四大机构,可见其对社会决策的巨大效用。简单来说,智库的本质并不在于非营利性和独立性,而在于提供高质量的思想产品。这种思想产品既包括为公共决策服务的政策、建议和分析报告,还包括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公共知识。我们认为,智库是指一种专门为公共政策和公共决策服务、生产公共思想和公共知识的社会组织,它的基本特征包括思想创新性、政策影响力和公众关注度。它的主要功能包括提供思想产品(政策、建议、公共知识等)、搭建交流平台(举办论坛、报告会、碰头会等)、培养公共人才(提供大学、企业、政府之间的人才流动平台)、引导社会舆论(为权威媒体提供思想素材等)。
当前,国内外一些有名的智库都是具有营利性特点的公司化组织,如美国的麦肯锡咨询公司和波士顿咨询公司,再如近年来在国内公共政策分析领域声名鹊起的零点调查公司和安邦咨询公司。但是,在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智库基本上都是官方智库或者半官方智库。在2006年举办的“中国首届智库论坛”上,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代表的中国十大著名智库集体展示在人们面前,它们均为官方和半官方智库。同时,各级党委政府、党政机关以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内设的政策研究机构更是不为公众所知的真正推动公共决策形成的“隐形”智库。以忻州市为例,这样的官方智库包括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委党校及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等,它们的主要职能就是研究和出台公共政策,并将研究成果直接呈报上级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
二、加快新型智库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何为新型智库?如何加快地区智库建设,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谈:
(一)深化智库功能认识
过去,人们更多地认为智库功能只是为政府提供决策服务。专家指出从整个社会发展历史来看,智库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是,带领社会未来发展的、主流的和先进的思想和精神。对于未来先进性和主流思想的阐述,尽管可能是多元的,也可能是矛盾的,但总是朝着进步的方向。对于智库这个非常重要的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应当给予更多的重视。
(二)创新智库人才培育管理机制
智库是产生思想品、产生智慧的人才库。现在“库”很多,“智”的质量不高,库里边的生产品、思想品也不够。对此,主流观点认为,一要要引导一部分官方、半官方智库去行政化,变成第三方独立智库,使之在深入研究和持续性研究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逐步走向市场,并且在向决策层和市场需求者提供思想品方面,形成平等的智库竞争机制。谁的思想品有影响力,谁的观点和建设性意见或战略设计对国家战略、国家决策、国家政策及其社会作出的贡献大,谁就应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二要拓宽决策需求,实现决策的多元化。决策行政机制决定了思想市场的规模、供给渠道和市场的多样性。没有决策的需求,不可能创造出一个多样化、大规模的、严肃的思想市场。最后,人才是关键。新型智库建设根本上要靠人才建设。应通过改善人才结构、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培养管理运营人才、完善人才管理机制等途径,进一步激活智库内生动力并最大限度整合外部资源,有力提升智库人才市场化和专业化水平。
(三)创新智库运管机制
良好的智库运行管理机制是建设新型智库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智库的科研和人员的管理、成果等方面。对此,专家主张应借鉴发达国家智库运行管理经验,引进他们的制度设计,消化吸收再创新,由一个部门负责设计、转化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在顶层设计中,应给智库参与决策的机会,只有了解本地区需要什么,才能提供出适应需求的智库产品。此外,智库还要建立转化机制,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决策报告、重要论文和有影响力的著作等,拓宽转化的方法和路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为决策服务。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葛延风强调,要推进智库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其中包括待遇水平、发展机会、平等自由的研究氛围和环境、研究视野、成果渠道等,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当然,也需要建立必要的约束机制,规范行为。
三、智库建设助力忻州发展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型智库建设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智库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将大有可为。忻州作为多个国定贫困县所在地,要想早日脱贫不返贫,除了加强经济建设这个根本,更要从哲学的思想深度出发,紧跟时代潮流,加快本地区新型智库建设,让智库理念应用于各行各业,学校教育,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以及政府决策等各个体系。
(一)多方联动,群策群力
目前,忻州智库主要以政府内部机构,如市委市政府政研室,市发展研究中心以及忻州师院等高校为主体。单一某个机构对于整个经济运行、市场状态必然无法全面了解,此时就需要各个机构协调联动,主动调查研究,相互配合,搜集资料,反复商讨,才能使得决策建议更加富有地区特色,对于忻州全面发展更要成效。
(二)建立良好激励与评价机制
要推进新型智库发展,必须建立良好的激励评价机制。一方面不断提高待遇水平,增加发展机会,有利于形成平等自由的研究氛围和环境,拓宽研究视野、成果渠道等,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措施,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必要的约束评价机制,奖惩结合,多劳多得,对于有重大创新思路和行为的人才给予相应奖励和荣誉,对于“懒,怠,推”等行为要给予警告批评。两相结合,全面推动忻州智库的人才主动性和创造性。
篇3
关键词:课程运作;课程咨询;课程咨询机制
Abstract: The setup of the consultative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is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for the normal operation of curriculum.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fic procedures and methods, this consultative mechanism helps policymakers to predict and analyze some situations, optimize policymaking aims, draw up possible programs for policymakers to choose so as to avoid the mistakes in making policies,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technological guidance for policymaking. Some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or better consultative mechanism in China based on analyzing the functions and operational methods of the mechanism.
Key words: curriculum operation; curriculum consultation; consultative mechanism of curriculum
一、为什么咨询
现代咨询制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当时美国主要在军事和经济领域,开始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设立咨询机构、引入咨询制度,以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的咨询制度逐渐开始在各个领域运用,非官方咨询机构的地位开始得到认可,涌现出一批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咨询机构。20世纪80年代以后,度过一段停滞期的欧洲国家开始迎头赶上,现在的欧洲决策咨询业形成了以英、法、德为中心的格局,开始与美、日三分天下。
当前随着社会的转型,公共决策越来越具有民主化、科学化的特征,它要求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迅速、准确地作出应对,因此建立咨询机制就成了各个国家的必然选择。课程领域也不例外,目前许多国家,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咨询已经成为一项制度。
通过对一些国家的课程咨询机构的了解,我们发现,虽然课程开发的行为最终落实在政府层面,但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不同国家的一致的选择,就是通过尽可能地向不同群体进行咨询,让各种利益群体参与到课程开发过程之中,为课程改革出谋划策。当然由于各国的教育行政体制不一样,咨询机构的主体和职责权限也不尽相同。概括而言,课程咨询方式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其一,由国家专设的一些咨询机构负责,负责咨询,为课程决策提供建议,如法国、日本、越南等国家;其二,依托一些专业的咨询组织,收集信息,辅助政策决定,如德国、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国家;其三,吸纳一线教师参与咨询和课程决策,如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等国家;其四,听取父母和社区的意见,如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其五,让股东及工商界人士对课改发表意见,如斐济、印度、美国等国家。
1978年以来,我国的决策咨询开始发展起来,目前已经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轨道。就我国目前的课程咨询机构而言,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其一,国家专设的一些研究机构。例如,以往承担课程咨询的机构主要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央教科所,以及省市的教科所、基教处、督导室、教研中心等等。在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加大咨询力度,教育部设立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作为国家级课程改革的常设组织机构,并组成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教育专家以及教育实践工作者共同参加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为课程改革的国家决策提供研究咨询意见,负责新课程体系的研究和新课程实验的指导。其二,高校以及地方研究院。以往这类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专家、学者通过自己的理论研究,为政府决策提供间接的指导。在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国家进一步赋予这些机构课程咨询的权力。例如,教育部在部分师范大学建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承担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委托的课程改革任务,开展课程改革的研究和实验,进行课程研究人员及实验教师的培训,提供课程研究信息和咨询服务。目前,这类机构已经达到18个,他们在推进地方课改试验,修订国家课程改革方案过程中,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其三,各类学术团体,例如中国教育学会及其下属的课程论专业委员会以及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等,为推进课程改革,作为一个专业团体,他们利用自己的理论特长,从不同层面,提供建议,出谋划策。就我国目前的课程咨询而言,虽然比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仍有许多地方有待改进。课程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在课改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修订意见,那将是很危险的事情。因此,为了保障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咨询机制,发挥课程咨询的功能。
二、课程咨询的功能
(一)有利于促进课程决策的民主化
“社会逐步信息化,人民群众对重大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咨询的过程,就是走群众路线,发扬民主,宣传民主的过程。决策咨询机构的重要职责是为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服务。”[1](21)2001年开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个基本的理念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显学生的个体价值。在这种定位之下,课程决策更多地开始关注不同利益群体的意见。这次课程改革的蓝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出台,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先后历经了27稿的修订,仅2000年就举行了上百次的研讨会。在此基础上,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了《纲要》的征求意见稿,在全国广泛征求意见,并召开了有多方面专业人士参加的咨询会议。这次课程改革之所以得到各阶层人士的高度心理认同,就充分体现了课程决策的功能。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目前的课程咨询已经完美无瑕了,我认为至少还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当前的课程咨询缺乏一个透明的反馈与公开机制。我们在课程决策的过程中已经有咨询的意识,但是我们并不清楚民众意见,尤其是第一线教师的意见是否被充分反映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在课程决策之中。其二,当前的课程咨询缺乏一个制度化的程式。课程咨询应该是一个经常性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偶然为之,可有可无的点缀。完善课程咨询制度,仍然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只有这样,课程咨询才能真正促进课程决策的民主化。
(二)有利于加强课程决策的科学性
在现代的课程决策过程中“完全理性”的决策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在政府的授权下,仅仅依靠某些人或某个机构进行决策虽然可以保证其权威性,却不一定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真实的需要,现代决策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在决策的过程中,必须有课程专家参与咨询,专家团体所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理论素养能够为决策提供更合理、科学的建议。目前西方国家的“思想库”与“智囊团”正是这一需求的产物。有学者称“思想库是现代国家决策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思想库卓有成效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就会在公共政策上束手无策。在美国,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思想库的研究成果,决定着美国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生。思想库已成为现代公共决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思想库的成熟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公共决策水平高低的重要尺度。[2](87)“思想库”的一个总的特点就是利用集体智慧,研究公共政策问题,为决策者提供最优的理论指导、政策措施和解决方案,以保证决策的科学化。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思想库”“智囊团”参与公共决策已经成为政府决策的一个重要途径。譬如,仅在美国形形的“思想库”就有1600多家,其中起影响作用的大致有300多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思想库”当数“兰德公司”,兰德公司是一个相对独立于政府的中介机构,有理事近30人,其中1/3为政府官员,1/3为企业界人士,1/3为本公司成员。人数虽少,但是因其拥有先进的理论与技术,近些年在美国公共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系统工程。运用咨询顾问方法进行课程管理,能够发挥各学科人才优化组合的“思想库”的智能优势,为管理决策提交可供选择的多种设计方案,使管理决策更趋科学合理;能够发挥咨询顾问专家独立研究、客观诊断的长处,管理者可以听到各种意见和建议,特别是相反的意见,使管理者能够发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偏差和问题,及时采取调控改进措施,保证课程实施的正常运行”。[3]
(三)有利于增加课程决策的可行性
在课程决策过程中,由于广泛吸收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参与咨询,专家、学者运用知识和智慧为决策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而且通过其研究与实践活动能够进一步扩大影响,使课程政策较快地为公众所接受和认同。此外,专家、学者的独立地位,使其能够客观地审视政府与民众的利益冲突,进而通过其影响,使决策者有意识地、合理地进行决策序列设计和安排,,谋求共识。再次,决策咨询机构还可以对决策执行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对发展趋势作出进一步的科学预测,研究相应的应变保障措施,提出修改、变更决策的建议,从而增进教育行政决策执行的效力。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法、管理策略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变革,作为这么一项庞大的工程,在改革的过程中出现争议和分歧是很正常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在课程决策的过程中一定要发挥课程咨询的功能,慎重地对待改革中的不同声音,理性地作出决策,只有这样课程改革才可能在其预定的轨道上顺利前行。
转贴于 (四)有利于保障课程决策的现代性
在公共决策领域,咨询有利于保障决策的现代性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决策咨询要以现代科学理论和先进技术为基础。人类通过长期社会实践,已经掌握和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形成了知识体系,主要包括感性和经验知识、科学知识以及哲学知识。但是,现代社会实践越来越丰富,空间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时间变化越来越快,层次结构越来越复杂,效果和影响越来越深远。特别是以建立信息高速公路为标志的第二次信息革命的到来,给人类的实践活动带来了全新的观念。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以及整个人类知识体系所提供的知识,采取现代化研究手段,增大咨询的科技含量,能够研究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复杂性问题,实现决策的现代化。”[1](22)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性工程,其决策过程要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许多专业的咨询机构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分析工具以及大规模的信息资源库。在课程决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些咨询机构的作用能够保证决策的现代性。目前我国在课程咨询过程中,仍然停留在经验阶段,还没有相对独立的课程咨询中介机构。今后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课程咨询机制,增加咨询的技术含量,强化咨询的专业特性,在课程咨询过程中,注重运用电子计算机、缩微胶片、表盘和全息图片、数据库等强有力的工具,充分体现课程决策咨询的现代性。
三、课程咨询的运用方式
第一,问题界定。不管是授权性的课程咨询还是创意性的课程咨询,首先是从问题开始。在咨询的过程中,需要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问题的性质、问题的价值,在分析的基础上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明晰问题的结构,澄清各种影响因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第二,收集信息。课程咨询的目的之一是为课程决策提供预测,信息的准确性与全面性至关重要,所以在课程咨询的过程中收集信息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目前我国的课程改革过程中也比较重视信息收集,在改革方案出台前后我们都通过问卷调查、调研、评估等手段,了解各方人士对课程改革的态度和意见。为了推进课程改革,专门成立“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评价研究”项目组,负责调研方案的设计,在调研工作中与各标准组、大学中心和有关实验区保持经常性联系、沟通信息并获取调研资料,在此基础上汇总、分析,向各标准组提供反馈意见和建议,向教育部提交调研总报告。这些举措确实为课程决策提供了比较有价值的信息,而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目前大家对课程改革的高度心理认同,可以说和我们咨询过程中广泛的意见征集密不可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使用的方法,还稍显简单,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做法,在许多发达国家信息收集已经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做法,比如,特尔斐法、环境预测法、头脑风暴法。其中兰德公司创立的特尔斐法在咨询过程中运用比较广泛。特尔菲法是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向与所预测问题有关领域的专家分别提出问题,使专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而后将他们回答的意见综合、整理、归纳、匿名反馈给各个专家,再次征求意见,然后再加以综合反馈,这样经过多次反复循环、技术处理,最后得到一个比较一致且可靠性较大的预测结果。特尔菲法的具体工作程序是设计意见征询表;确定专家名单,组成专家调查小组;在预测小组的领导下,发出和收回意见征询表;统计结果分析。[2](546—548)这套方法因为有比较规范的程式,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能够更客观、准确地反映问题,因此比较受咨询者青睐。
第三,方案设计和论证。这是课程咨询比较重要的一个任务,课程咨询作为课程决策的辅助手段,在方案设计和论证过程中担负着重要的职责。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制定,就充分发挥了课程咨询的这种功能,《纲要》的出台是在教育部党组的直接领导下,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负责同志及有关的课程专家学者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经验总结、专题研讨、比较研究、文献研究、社会咨询等方式,经过达一年多的努力形成草稿,并经反复推敲修改,由教育部领导亲自审定,报经国务院同意后正式形成。在这一过程中,咨询者直接向决策者提供知识、技术的支持以及具体的决策建议。这一过程有助于估计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论证客观性及供需关系,确定选择的条件和策略,核算成本与效益,明确执行决策时的行政责任等,从而使出台的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
第四,参与政策评估并反馈信息。课程咨询不是一次性的工作,随着课程决策的出台,咨询机构还有责任对决策效果进行跟踪监测,并进行评估决策,及时发现问题,进行反馈调整。这样有助于决策者知道如何最佳地执行当前及今后的决策,保证决策质量。目前我们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已经开始关注这一环节,配合课程改革,我们于2002年建立了教育部义务教育监测系统,当然目前该系统的工作主要集中在县初中生辍学情况监测、县学校公用经费现状监测、县中小学生变动情况监测等方面。但是随着该系统的不断完善,我们觉得它应该逐步担负起课程决策执行情况的监测工作,及时为咨询机构提供信息,成为课程咨询有力的工具。
四、完善我国课程咨询机制的策略
第一,强化课程咨询意识。课程咨询作为课程决策的辅环节,是避免决策失误的有效措施和手段。这就要求课程咨询要有批判和质疑的特性,它要对课程决策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甚至决策立论基础的合理性进行判断和建议,而且课程咨询作为课程运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常规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后才可能正常发挥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课程咨询意识,使咨询真正在课程决策过程中发挥参谋职能。
第二,健全课程咨询制度。课程咨询涉及面广、业务性强、效用较大,这就要求课程咨询机构必须得到政府的授权与认可,即通过立法或制度化的形式保证其存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这样它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目前在公共政策咨询领域,已经有学者提出这方面的呼吁。他们建议“把咨询纳入决策的正常程序,要求重大决策实行先咨询、后决策,重大建设项目实行先研究、后审批,重大投资项目实行先论证、后投资,重大合资项目先评估、后确认等,确立公共决策咨询的法律地位,明确决策者与咨询者的义务、责任和利益,保护知识产权,真正落实行政论辩制度。建立咨询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认定注册登记制度、信息服务和咨询业统计报告制度、咨询成果评估及奖励制度,制定独立咨询机构财税优惠办法、外商投资项目的咨询和办法等,为公共决策咨询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2](23)课程咨询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同样迫切需要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化予以保证,这样才能使课程咨询走向一个良性化的发展道路。
第三,完善课程咨询机构。我国课程咨询机构通常包括三种类型:官办的咨询机构、半官方的咨询机构以及民间的咨询机构,从形式上而言,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咨询机构体系。但是,由于我国的课程咨询还处在起步与探索阶段,各种类型咨询机构的职能、权限定位还不是非常明确。我国目前官办的课程咨询机构是决策咨询的主要力量,目前已基本上形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自上而下的庞大体系。在这次课程改革过程中,它们确实为课程决策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建议,但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不少:权威性不够高,它们之间的协调合作有待加强;职能发挥不全,或者是从事比较抽象的理论研究,往往局限于搞一些“论证式”的咨询。[4]半官方的咨询机构主要是指由政府拨款或通过接受政府资助来研究政策问题。在我国,半官方的决策咨询机构主要包括部分高校成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以及一些学术委员会。当前这类咨询机构在我国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其研究成果受到政府机构和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这类咨询机构过分重视理论研究,而对于现实的需求状况了解不够,在提供的方案和建议方面理想化色彩比较浓,而现实针对性不够。至于民办的课程咨询机构,在我国目前发展比较缓慢,至今还没有出现类似“美国兰德公司”一样的课程咨询机构,根据我们对国外咨询机构的考察,正是这类咨询机构因其相对独立性和专业性,在咨询决策过程中起着重要影响作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培育“中国的兰德公司”正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第四,改进课程咨询途径。决策咨询不同于一般的理论探讨,不能只坐在办公室里查资料、看数字,闭门造车,而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断总结新经验,发现新问题。同时,应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咨询技术和手段。在发达国家,咨询业是一个知识密集、技术手段更新快、发展速度迅猛的行业,其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借鉴。“国外的教育决策咨询,咨询者通过调查研究以及对未来教育发展趋势的预测,为决策者提供未来教育发展的信息和分析报告,及早发现未被决策者认识的问题,考虑决策者没来得及思考或未仔细思考的问题,向决策者提出建议,以供决策者甄别问题,准确地确定决策目标。咨询者还根据决策者的目的和要求,提供经过科学分析和可行性论证的若干方案,并且提供非本咨询机构对方案的评估审定意见,以便使决策者收到兼听则明的效果。在决策开始执行后,咨询者还可协助决策者设计和调整教育决策实施的具体行动计划,客观、适时地进行反馈,遇到意外情况,及时拿出应变或备用方案,以便决策者果断、及时地予以矫正”。[5]在课程咨询的过程中,除了以上的途径以外,我们还应该进一步拓宽咨询的范围,建立专家咨询、民众咨询和雇主咨询等多种咨询形式,力求保证课程咨询的权威性、民主性和现实性。
参考文献
[1]曹益民.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决策咨询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1,(1):21—23.
[2]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75.
篇4
〔关键词〕网络舆情监测;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2.02.019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2-0071-02
How the Library Should be Involved in the 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WorkYu Huixin1 Ruan Jianhai2
(1.Faculty of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2.Librar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Abstract〕In the web2.0 environment,the network to become one of the main carrier of public opinion.By analyzing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opinion,features,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 work who needs,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the main method used and the current problems,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the library,giving a opinion on how the library should be involved in the 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work.
〔Key words〕network monitoring public opinion;university library;information service
在Web2.0环境下,每个人都成为了网络的生力军,网民不再单纯的是信息的接受者,不再仅仅处于信息链条的末端,不再单纯的被动接收信息,而是成为整个信息网上的一个结点,可以是信息的者,也可以是信息的传播者,还可以是信息的存储者和利用者,因此,网络作为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的最好平台,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1 网络舆情的定义
当前学者对舆情概念的认识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上,王来华认为舆情指在一定的社会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民众对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1]。
广义上,张克生认为舆情指国家管理者在决策活动中所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众生活(民情)、社会生产(民力)、民众中蕴涵的知识和智力(民智)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观社会政治态度(民意)[2]。简而言之,广义的舆情,就是指民众的全部生活状况、社会环境和民众的主观意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社情民意”。
刘毅著的《网络舆情研究概论》是国内在网络舆情研究理论方面的第一本专著。他认为舆情是由个人以及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多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3]。而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总结前人的观点,笔者认为网络舆情就是通过互联网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舆情主体的网民表达和传播各种情绪、态度和意见的总和。主要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
2 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舆情具有舆情所具备的特点外还具备自身的特点。
2.1 网络舆情的场所特点
Web2.0以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更加注重交互性为特点引导起互联网革命,使互联网变为“可写可读互联网”,每个人都参与信息供稿。网络舆情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主要通过以下手段实现:发播各类信息的网站,网页,以及论坛,留言板,BBS,博客,SNS社区以及新兴的微博等交互式栏目。依靠网民的浏览,发帖,跟帖和转载形成人气,可以迅速集中地反映公众的意见和言论,是民间舆论或者民意得以展现。
2012年2月第32卷第2期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网络舆情监测工作Feb.,2012Vol.32 No.22.2 网络舆情发展的阶段性
一般网络舆情的发展可划分为4个阶段:舆情议题发展阶段、舆论平稳向消退发展阶段、网络舆情爆发阶段、控制和引导阶段。有关网络言论能否成为网络舆情,很大程度上由议题的敏感性和活跃性所决定的。在网络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是网络舆论由潜性舆情向显性舆情转化的关键阶段,为网络舆论引导提供了良好的时机。如果在舆论处于潜舆论的时候进行适当的引导,容易得到较好的效果;而引导显舆论的困难程度,则远大于潜舆论。
2.3 网络舆情具备互联网的特性
言论的匿名性:每一个网络用户在互联网上均可以有自己所设计的任何一种身份出现。这样舆论人可以在完全公开、完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尽情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交流的平等性:言论的匿名性导致了意见交流的平等性。过程的速成性:与传统舆论相比,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更加迅速。网络的传播特性使网络舆论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在全球范围内聚集起相当数量的人群。
网络舆情的主要传播途径:电子邮件及新闻组;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飞信等;电子公告板(BBS论坛)、聊天室;博客、微博;维客、聚合新闻、播客等。
3 网络舆情工作的主要需求者
市场上对于网络舆情监测有需求的主要是企业和政府。企业进行舆情监测的目的主要有了解用户使用公司的产品或服务的反馈情况了解用户的需求和产品或服务需要改进的地方、出现危机是民众的态度以便做好应对动作、竞争对手的动态等。政府进行网络舆情监测主要了解个别政府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涉及司法系统法制建设等;涉及部分政府部门公共政策公共产品城管队伍等;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衣食住行等系列民生问题;涉及社会收入分配等;涉及国家利益、国家安全、民族自豪感;重要或敏感国家地区的突发性事件等。
4 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中国石油大学李子儒认为对不良网络舆情预警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社会公平公正和民主政治的建设,而且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4]。
据笔者实际工作了解,社会上一些做网络舆情监测的企业将不良网络舆情定位负面舆论,主要分为4个等级:红色等级(危险)、橙色等级(亚危险)、黄色等级(可控)和绿色等级(安全)。不同的网站因为其日均IP访问量、日均PV浏览量、网站受众范围、类型的不同,具有不同的权重。不同权重的网站其舆论影响力也是不同的,所以要对网站进行分析管理,划分为核心监控阵地、重点监控阵地和普通监控阵地。根据舆论所属的阵地、访问量、回复量、转载量和是否出现在首页重要板块来确定负面舆论所属的等级。
天津社科院刘毅指出做好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是有效引导网络言论的前提[5]。
目前网络舆情监控分析主要采用人工监测和运用舆情软件监测两种方法进行。人工监测方法主要流程是:监测员接到任务,通过对专题的分析、查找关键词、确定关键词,然后对搜索引擎、门户网站、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站等进行查找、搜集信息,经过多次的关于这一个专题的监测,总结出核心监控阵地、重点监控阵地和普通监控阵地,以后的监测主要针对这些网站进行,不同的阵地监控的频率也不同,最后汇总监控到的信息,撰写监测报告。人工监测的方法的优点是搜集的信息精确;缺点是监控的频率低,容易漏掉信息。人工监测主要适合与对专题进行监测分析。运用舆情监测软件是现在主要的监控方法,市场上有很多公司开发了舆情监测软件,这些软件通过融合最新的海量信息搜集、全文搜索和数据挖掘技术24小时监控成千上万的网站、论坛、微博舆情和博客,帮助用户及时、全面的掌握各种信息。舆情软件监测的优点是监测的范围广、信息搜集全;缺点是信息的相关性小。总结上述情况,好的舆情监测分析应该是运用舆情监测软件和人工监测相结合,运用舆情监测软件搜集信息,然后人工进行筛选、汇总、撰写分析报告。
5 网络舆情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相关部门在掌握舆情方面,存在巨大的困难
华中科技大学纪红则从舆情信息的角度提出要科学地搜集和分析网络舆情、掌握网上舆论主动权[6]。而目前无论是政府还是一部分企业,对于网络舆情监测,没有专业的人员,不能及时掌握舆情信息。有些选择外包给专门做网络舆情监测的单位,有些甚至任其随意发展。
5.1 缺乏专业人员
网络舆情监控员大多数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各种学历各种专业人员混杂,只要掌握基本电脑操作的,再经过做舆情监测的公司简单的培训,就可以上任工作,导致搜集的舆情有漏报、相关性小、延时报道等问题的出现。
5.2 缺乏理论指导
市场上众多舆情监测公司,缺少专业的信息服务人员,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一些有实力的公司选择与高校合作,从高校专业人员中获取理论帮助,制定科学完善的舆情监测指标体系、计算出合理的舆情指数。而大多公司只是凭经验进行监控,撰写分析报告,使得报告的精准度降低、相应体系没有科学的根据。
6 高校图书馆如何参与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高校图书馆应该适应市场需求,扩大信息服务内容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图书馆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参与到舆情监测工作中来。
6.1 完善的工作机制、技术和方法
建设专业的重大事件舆情数据库,一方面丰富了馆藏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总结网络舆情的特点、借鉴成功经验。建立与完善危机舆情应对方案,完善网络舆情工作的工作机制、技术和方法。推动各馆资源共享,打造舆情监测专业平台。
6.2 雄厚的理论基础指导舆情监测的实践工作
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有其成熟的理论基础,多年实践工作经验,应参与舆情监测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拓展信息服务工作内容。
6.3 丰富的信息服务专业人力资源
图书馆有大量的信息服务专业人员,他们是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的信息资源检索与开发人才,长期从事信息服务工作的图情人员具有善于通过检索、观察、阅读发现隐性、连带的新信息能及时、全面、准确的获取舆情信息;通过思考、归纳概括、发现本质、找出规律应对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总之图书馆充分发挥自己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理论基础优势,适应市场需求,参与到网络舆情监测中来将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王来华.舆情研究概论:理论、方法与现实热点[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5-8.
[2]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17-19.
[3]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53-54.
[4]李子德.论和谐社会视野中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8,(4):37-39.
篇5
危机后中小企业的融资状况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及相关资料,2008年下半年至今,中小企业融资先抑后扬,中小企业贷款在全部贷款总量中实现同比例增长。
自2008年下半年我国因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而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以来,银行信贷增长迅速,2009年第一季度,我国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6万亿元,但中小企业受惠并不明显。这是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小企业有效贷款需求和融资能力有所下降。加之由于贷款成本、承担的风险和责任等方面存在差异,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贷款投向大型项目或大型企业,而对中小企业贷款则较为谨慎,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长。
对此,国务院迅速做出反应,加强政策引导,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央行和银监会顺势推出诸多政策措施。例如,人民银行通过下调中小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率、 窗口指导等多项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监管部门出台了多项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差别化监管政策,如提出了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六项机制以及要求大中型银行成立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专营机构,推出中小企业创业板,以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等等。这些措施很快见到成效,截至2009年9月末,我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为3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3万亿元。其中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14.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3.08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8%。
当前中小企业融资中的几个问题
统计数据和实际状况的差异
根据央行数据,我国中小企业贷款增长稳定,贷款存量已经占到全部企业贷款的50%左右,中小企业贷款增长甚至超过企业贷款增长平均水平。然而,依据中小企业协会的调查,规模以下小型和微小型企业贷款覆盖率不足5%,绝大多数小企业和微型企业与银行从未建立过信贷关系。
其他一些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调查也表明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要大于数据反映的结果。这样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我国的统计标准中,中小企业往往被视为一个整体对待,忽视了小企业和中型企业的差异,真正陷入困境的往往是小企业,因此统计数据与现实产生了一定的差异。基于这样的现象,应当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尽快重新制订中小企业的划分标准,确保有关政策的优惠措施能够真正落实到需要支持的小企业。
对中小企业支持力度的持续性尚存疑虑
对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执行报告的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为了保证本年度的贷款计划以及出于对大企业和大项目的偏爱,历年来各家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贷款在年初贷款投放主要集中在大额贷款项目,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往往是是在期中和期末随着中小银行的贷款增速的不断增加而加以体现。因此本年度的中小企业融资在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增长并不能完全说明中小企业在本阶段面临的融资问题在已经得到缓解。根据中信证券分析报告,美国金融危机对其国内经济的影响将持续到2010年上半年,国际经济形势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综合国内外的因素,对小企业的融资支持应当继续保证。
政府与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的风险比例亟待厘定
帮助小企业解决融资的问题具有准公共产品的性质,发达经济体大都建立了以帮助其融资为主的扶持性制度。在此次危机中,国有银行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主动承担了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加大了对中小企业的融资力度。这是政府行为而非市场的选择结果,因此可能会出现由于政府压力导致银行机构资产质量变差,产生不良资产率上升的风险。因此在政府大力推行支持政策,对中小企业实行差异化监管的同时,应当注意明确政府和银行在小企业信贷融资业务中的责任,在要求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承担一定比例的情况下,确定政府承担的风险比例,以激励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
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政策建议
就总体而言,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建设是以破除小企业融资约束为中心,涉及金融体系结构、法律体系、征信体系、财税政策等各个方面在内的综合性改革。一方面,中小企业由于其信息约束必然造成其融资难的局面,因此需要政策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中国正处于经济的转轨时期,小企业融资难与市场机制不成熟以及政府管制过严造成内生性融资制度的缺乏是有一定关系的。因此,我们认为改革的主要原则是市场与政府相结合,利用当前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形成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长效机制。即政府在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应当适时地放松管制, 积极引导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使得更多市场内生性制度安排得以建立,构建一个各种经济主体都能有效、平等获得资源的金融体系。基于这样的思路,结合我国国情,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优化金融支持体系
目前,我国应当逐渐打破银行业垄断格局,引入竞争机制,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扩大小企业的金融资源供给。
放松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鼓励因地制宜地设立多种形式的地方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首先应当认识当前银行融资与民间融资在小企业融资中发挥的不同作用,确立民间融资的合法地位,规范其融资行为,遏制民间金融犯罪,通过有效的监管措施,把民间融资从无组织、私人性的直接借贷转向连续性、集中化和专业化的民营金融。与此同时,结合各地区的特点,为民间金融导入正规的金融机构创造条件,建立各种形式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引入公平竞争机制,积极引导现有各类银行的市场定位。从世界各国的银行制度来看,尽管银行集中化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建立和发展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因此政府应当积极引导金融市场细分,以经济效益确定规模,通过推进银行业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形成各具特色与优势、各自拥有自己的业务领域,良好分工与协作的市场结构体系,使各类银行能够正确确立自己的市场定位,保持银行业的适度竞争,鼓励中小银行利用自身的经营优势,积极创新,发展新的市场空间,寻求与具有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建立长期的金融服务关系。
推进制度和业务创新,有效增加中小企业金融资源的供给。我国间接融资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大企业融资也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大大挤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空间。因此应当加快整合债券市场,增加大企业直接融资份额。适时扩大创业板市场容量,增加中小企业资本金在金融市场的可获得性,同时支持银行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推广针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产品。如知识产权、动产、林权、承包权、股权质押贷款。通过各种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有效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供给。
加强基层监管力量,积极推动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良好有序的金融运行需要全面有效的监管加以保证。在宏观审慎监管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利用人民银行在各基层的人员力量加强对机构的微观审慎监管,同时考虑尽快建立中小银行市场退出机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积极创造有利于中小型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
市场化运作为主导和政策性补偿相结合,推进信用担保制度
第三方信用担保有利于为小企业融资创造条件。担保承担了一定的公共政策职能,具有一定的准公共产品的特征。在政府提供政策支持的同时,根据许多国家的运作经验,应当充分发展商业化担保模式,以免政府对担保机构的业务运作干预过多。针对我国目前担保规模有限和发展滞后,担保机构发展不规范、担保期限过短、担保方式单一以及资本金补偿制度缺位等问题,政府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信用担保制度。
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明确相应监管责任。目前我国信用担保的专业法规建设滞后,缺乏明确的监管部门,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政府应当尽快整合《中小企业促进法》、《担保法》和《公司法》中相关内容,尽快出台适合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业务的专门法律法规。在银监会监管力量允许的条件下,将担保公司纳入监管范围,实现银行与担保公司的统一监管,从而改变目前担保公司被迫承担100%代偿责任的情形,形成更为合理的责任分担机制。
借鉴国外模式,在全国与省一级建立政策性再担保机构。从国外经验来看,担保机构一般都是双层结构,包括再担保与担保两级体系,再担保通常均由财政出资,通过建立严格的监管体系,对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融资实施再担保业务,分担担保机构担保风险,降低代偿损失,提高信誉担保能力,再担保制度的建设可以强化对担保公司的规范运作和风险管理, 有利于担保机构的规范发展。2008年11月,全国首家省市级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北京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已经成立,政府应当在及时跟踪其发展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尽快推进再担保制度在全国的实行,为危机后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
积极发展商业性担保机构,建立符合地方发展的担保机构体系。目前我国主要有四种担保机构模式,即商业性担保、政策性担保、互助型担保和混合性担保。这四种模式在实践中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鉴于担保企业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自身的信息优势和灵活的风险管理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贷款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高风险性, 因此地方在担保公司模式的选择上必须紧密结合地方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经营特点,防止发展不切实际的一刀切现象。此外要针对各种担保机构的特点进行市场定位,充分发挥担保机构的优势,对于政策性担保和混合性担保机构,其性质上带有一定政策性,因此除了贷款担保以外不应从事以盈利为目的的业务,而互助型担保机构由于其目的是弥补会员信用不足,因此也不应以盈利为主。目前我国商业型担保机构在担保费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如果不能降低承担风险的比例或者提供其他收入来源,那么担保机构可能会陷入困境,无法实现对小企业融资担保的供给,因此对于商业性担保机构,无论是从引导民间资本加入中小企业融资,还是充分发挥市场化主导作用角度,都不应对其业务范围作过多的干预。
多渠道解决商业型担保公司的风险补偿。鉴于小企业的经济贡献和担保的准公共品的性质,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注资、税收优惠、利润返还等方式,或者在担保机构为企业融资出现代偿后,经调查符合有关规定的,由政府代偿一定比例。此外为了进一步降低商业性担保机构的风险,可以通过解决银行与担保机构之间的风险分担,引入第四方分担违约风险等方式,减少担保机构的代偿风险。
改善金融制度设施与社会信用基础,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
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条件的同时,应当从法制结构、信用文化、管理体制等多方面改善中小企业的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推进中小企业金融支持体系的改革。
完善中小企业相关法律。考虑将《中小企业促进法》修改为《中小企业法》, 理顺中小企业的管理机制和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方面的责任,规范与中小企业相关的各项基金管理体系。各地应制订《中小企业实施细则》,建立与调整相关配套的法规、规章和政策。
设立“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管理局”。负责研究、统筹、规划和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与行动计划,宣传中小企业的作用,调查并解决中小企业存在的问题,并可以直接参与中小企业金融活动,以全面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强化信用文化,建立和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征信体系。当前,央行正在着力建设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信体系。在资源整合、数据共享的原则下,应当尽快建立全国范围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的信息约束。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树立企业信用文化,改变中小企业信用形象。
加大税收优惠力度。在发达国家,中小企业的所得税率一般不及大企业的一半,而我国对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免力度远小于这一水平。对中小企业可采取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标准、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税收优惠形式,还要避免重复课税。
篇6
当今社会,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家的核心战略资源,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以及未来的知识经济都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正如总理所言:世界未来的竞争就是知识产权的竞争。知识产权关系到国家长远的、战略的、深层次的发展问题。然而,由于我国知识产权工作起步较晚,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在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方面,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还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转轨阶段,因知识产权引发的这些问题还难以完全依赖市场或者企业自身来解决,因而形成了强烈的公共需求。因此,在重大经济活动领域,建立知识产权审议机制是贯彻“服务型政府”理念、提供知识产权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目前,在国家层面,针对重大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审议,我国尚未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文件,也未建立规范的审议机制,仅有少量关于知识产权审议的条款,散见于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当中。通过对国内已有的知识产权审议实践进行实证分析,本文拟对这一机制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以期能为我国知识产权审议活动的法律化和制度化提供可行的建议,为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的性质和服务对象
审议的性质:公共服务。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是指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重大经济活动时,有关部门和专家应当对申报单位提交的知识产权评价报告予以审查论证,从而为重大经济活动的决策和实施提供合理的对策和建议。它的理论内核就在于强调公共协商与理性论辩,是审议民主理念在我国政府决策领域的具体体现。
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活动属于公共服务。在现代社会中,专业的提供通常来自三个方面:公共服务、私人服务与社会服务。由公共组织机构使用公共权力与公共资源提供的属于公共服务,由营利性的私人企业使用私人资源提供的属于私人服务,由非营利的社会组织使用社会资源提供的属于社会服务。可见,判断一种服务是否属于公共服务,关键在于其提供方以及其所使用的权力与资源的性质。所以,现代社会中的公共服务就是指使用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向公众所提供的各项服务,它是一种能够满足公民直接需求的由国家介入的服务活动。公共服务根据其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基础公共服务、经济公共服务、社会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服务。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活动属于其中的经济公共服务,它是通过国家权力介入或公共资源投入为政府决策、为企业从事经济发展活动所提供的一种专业性咨询服务。
对重大经济活动实施知识产权审议,是有机整合知识产权制度与发展政策的一项创新实践。建立这一机制可以发挥以下功效:其一,防范知识产权风险。通过对重大经济活动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审查论证和跟踪监督,可以提高经济活动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有效地防范知识产权风险,减少知识产权纠纷。其二,促进政府的民主决策和科学决策。鉴于知识产权所涉及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审批部门所拥有的有限信息和有限理性,可能难以满足正确决策的需要。在知识产权审议过程中,通过不同部门代表和专家学者的共同参与,可以最大限度地集思广益,使政府部门对问题的本质有更加深入和完整的认识,从而尽可能地降低决策错误的风险。其三,培育知识产权文化。通过引导企业进行知识产权评价,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进行审查论证,使大家在真实、直接的知识产权参与和辩论协商中加强知识产权观念、掌握知识产权技巧、提高知识产权的运用能力,从而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文化。
审议服务的对象: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的对象是重大经济活动,经济活动的“重大”程度如何界定,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一般而言,经济活动的“重大”程度,可以从“强度”和“背景”两个标准来判定。涉及国家财政资金的大量投入,达到一定的金额,可以反映出经济活动的重要性。但是,也应包括那些虽然没有达到规定的金额起点,却对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的经济活动。从国内已有的实践来看,界定重大经济活动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对重大经济活动予以定性规定。例如,贵州省知识产权特别审查机制规定,“使用财政及国有资金数额巨大或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经济活动,属于重大经济活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灵活性大,覆盖面比较广;缺点是此类规定过于主观,由于没有客观的判断标准,具有较大随意性,操作性不强。其二,对重大经济活动予以定量规定。例如,江苏省规定,重大项目是指省财政资助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的技术项目。这种模式的优点是,通过规定起点金额,可以使重大经济活动得以量化、客观化,强化了可操作性;缺点是覆盖面有限,不能容纳那些虽然没有达到起点金额却具有重要公共利益价值的经济活动。
笔者认为,在实践中,对于重大经济活动的界定可以分两步走:首先,对重大经济活动予以概括式定义,即“重大经济活动,是指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单体项目中,使用财政性资金、涉及国有资产数额巨大或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的经济活动。”由此明确其内涵和性质,强调知识产权审议的对象主要是针对政府投资为主的项目和涉及公共利益的项目。其次,在抽象概括定义的基础上,再对重大经济活动进行具体列举,并且在列举时可以采取定量规定与定性规定相结合的方式。知识产权审议活动的开展需量力而行,突出重点。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不同类型重大经济活动认定的标准不一样,对于涉及的财政性资金或国有资产数额,不能一概适用同一金额标准。笔者仅尝试对重大经济活动类型化提供一个建议:第一类是设立较高起点金额的重大经济活动。此类经济活动,例如重大建设项目、重大并购项目、重点引进项目、重大国际科技合作项目等,知识产权可能是其构成要素,只有数额较大时才需要进行知识产权审议。第二类是设较低起点金额的重大经济活动。此类活动,例如重大科研项目,核心技术转让项目、重点装备进口等,其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将直接影响到经济活动的成败,故不宜设过高的起点金额。第三类是其他对经济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经济活动。此类情形不设起点金额的限制,由政府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进行审议,由此也可以为以后扩大知识产权审议范围预留空间。
另外还要说明的是,通过开展知识产权审议活动,不仅可以为政府部门提供必要的公共政策建议,也可以为企业开展经济活动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考虑到在当今社会知识产权已逐步成为经济活动成败的关键因素,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分析评价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没有在列举范围之内的其他重大经济活动,同样鼓励有关部门和企业积极开展知识产权审议活动。
审议服务主体和服务内容
审议服务主体:组成成员多元化。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及现代化的推进,“公共行政”的理念逐渐被广泛接受。西方“福利国家”神话的破灭及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论,已从现实和理论层面揭示了政府不是万能的。在公共服务领域,应当让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承担相应的公共服务职能。作为审议服务的主体,审议机构的组成成员应当多元化,不仅包括公务员,还应包括法律、技术和管理等领域的专家。这不仅可以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对经济、社会的整合能力和监管能力,还可以深化公民的参与型行政理念,从而确保审议活动能提供独立、专业、高效的咨询服务。
鉴于知识产权审议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重要领域,为了保障知识产权审议工作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应整合知识产权、经济、贸易、科技、投资管理等领域的公共资源,建立一个跨部门的综合性协调管理机构。与此同时,考虑到知识产权审议主要涉及的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因此建议以各级政府的名义设立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委员会(以下简称审议委员会),组织开展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工作。审议委员会主任由当地政府的主要领导担任,组成成员应包括公务人员和非公务人员。审议委员会与其他机关没有行政隶属上的管理关系,可以不受其它行政机关的干涉独立开展审议活动。此外,该机构本身具有协调优势,在涉及跨行业、跨部门的经济活动时,可以解决单一主体难以解决的综合性知识产权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优化审议服务的主体不仅要从组织设置上着手,而且要有一支高素质、强能力的审议队伍。为培养一批专家学者及科研人员成为知识产权审议的骨干,应组建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专家库。专家库组成成员应包括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分析、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法等领域的专家以及相关技术领域的专家。只有不断提高审议队伍的素质,才能确保所提供的审议服务具有权威性、独立性,才能推进审议活动向专门化方向发展。
审议服务内容:知识产权问题。知识产权审议的内容是重大经济活动涉及的知识产权问题,主要包括重大经济活动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状况、知识产权转让或实施许可状况、重大经济活动涉及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主要技术的知识产权状况、承担单位的知识产权管理状况、采取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等内容。如果不审议重大经济活动的知识产权状况,那么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很可能会存在没有被合法授权、已超过有效保护期、权属不明或者是与核心技术无关的专利等诸多问题,由此将直接影响到重大经济活动的成败。因此,必须对重大经济活动中的知识产权因素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预防或减轻知识产权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项目申报单位应当对重大经济活动涉及的知识产权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并编制知识产权评价报告书。在实际工作中,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制定专利、商标、版权等领域的知识产权评价指导意见,形成完整的知识产权评价准则体系,以加强对知识产权评价的管理和规范。
审议服务程序及监督
审议服务程序:具有任意性。知识产权审议程序,就是采用怎样的方式和机制协调申报单位、审批部门和知识产权审议部门的关系,使知识产权审议得以有效推进。从国内已有的实践来看,主要有两种模式:其一,项目申请单位承担知识产权评价义务,项目审批单位承担必要的审核义务。例如,武汉市规定,项目申请单位将评价报告与其他申请材料提交行政审批部门,项目审批部门承担知识产权审查具体工作。贵州省规定,行政主管部门在审批前,应责成申请单位提供知识产权分析报告,主管部门或国有企业认为重大、复杂的知识产权问题,应向特别审查机制专门委员会申请审查。其二,项目申请单位承担知识产权评价义务,项目审批单位不承担审核义务。例如,济南市规定,行政审批部门进行前期审查,向项目申请单位提出知识产权审查要求。项目申请单位到知识产权局办理备案审查,市知识产权局受理后5个工作日完成备案。
为了设置一个科学、规范的审议程序,笔者建议,首先应当明确知识产权审议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即客观公正、分工合作、数据共享、信息保密原则,以指导审议工作的正常开展。申报单位提交的知识产权评价资料应具有真实性、全面性;审议部门进行审议时,应当分工协作、集体研究、科学分析,实事求是地对重大经济活动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因素进行审查和论证;重大经济活动审批部门、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行政部门之间应当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和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对知识产权审议所需的数据资料实行共享;参与知识产权审议的相关部门、中介机构和专家应当保守重大经济活动涉及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相关的秘密信息。
其次,应当对知识产权审议的性质有明确的定位。鉴于知识产权审议的目的在于为政府决策提供充分的参考和建议,因此,在重大经济活动审批程序中,知识产权审议程序应当是一个公共服务程序,而不是一个行政审批程序。如果将其规定为行政审批程序,不仅与当前简化审批程序、审批手续行政立法趋势相冲突,而且也找不到相关上位法依据。况且许多地方政府所下发的文件也是明确强调了项目主管部门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应当建立信息沟通和配合机制。可见,将知识产权审议程序定位为公共服务程序,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与当前政府所倡导的服务型政府理念完全相吻合。
篇7
一、现阶段我国政府理财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居民收入在全国GDP中的比重偏低且分配不公平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但在我国经济总量在不断攀升的同时,资本收益过分压低劳动报酬的现象已成为当前全社会面临的严峻问题。1980年、1990年和2000年我国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7%、16%和12%,2000年至2005年这一比重依然徘徊在12%~12.5%之间。与之相对应,美国2000年以后这一比重一直稳定在50%左右。从1999年以来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最终分配比例上看,政府最终可支配收入的规模迅速扩大,企业的份额进一步上升,居民的份额则明显下降,相应地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明显削弱。有很多学者认为,仅能勉强糊口的“生存工资”使我国产业具有低成本国际竞争优势是一种错误认识。在我国2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本应由全社会合理分摊的改革成本过多地由“弱势群体”承载了;本应由全社会合理分享的经济成果,过多地由所谓“精英团体”瓜分了。概括起来,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具有如下特点:(1)目前反映全国收入分配差异的基尼系数为0.46,收入分配相当不均;(2)收入差距拉开的速度非常快,短短20多年时间从相当均等拉开到如此差距,在世界范围内较罕见;(3)与收入分配结果相比,起点不公平较过程不公平更严重。起点不公平主要指有关社会政策的选择,表现为人们接受教育的机会、就业的机会、健康的机会等的不公平;过程不公平主要指进入市场和发展事业的机会不平等,表现为不同所有制企业实行区别对待的企业所得税,国有企业改制中内外勾结低价处置资产,利用内部信息或散布虚假信息恶意炒作股票获取暴利,通过征地剥夺农民,通过关系或贿赂低价获得国有土地等;(4)公共政策对起点不公平和过程不公平关注得不够,民众只能接受效率优先形成的结果不均等,每万元GDP增长所包含的就业机会在最近若干年内不断减少,就业机会减少进一步恶化了收入分配;(5)农民工的工资增长缓慢,工资水平普遍偏低,如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GDP年增长率平均在20%以上,但目前珠江三角洲农民工的工资绝大多数在600元左右,最近12年仅增长68元。
(二)优势产业占垄断地位导致行业发展差距过大目前我国各行业的发展不平衡,某些产业得益于先天性或行政性垄断而获得高速发展,行业收入也远高于其他竞争性行业。电信、铁路、电力、民航、金融和烟草等垄断性行业职工平均工资较轻纺、建材、采掘、塑料制品、林业等行业职工平均工资高2倍~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别,实际收入差距可能在5倍~10倍之间。垄断行业囤积的巨额资源及利润,使其应对国家宏观管理的能力和空间大大增加,客观上减弱、阻碍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效果,这在房地产业表现得最为突出。另外,一些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垄断价格,强制交易;一些地方政府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企业间的合并、重组日趋活跃,部分地区、行业垄断苗头开始显现,形形的限制性竞争行为不仅损害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而且阻碍了国家经济和技术创新的发展。
(三)国有企业的发展没有体现全民利益的增加1994年税制改革后,国有企业的税后利润全部归企业所有,因此有些企业既垄断了国有资源又享受税收返还等财政支持政策。对这些企业而言,它们不需支付任何资本成本,但对市场中的其他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来说,客观上形成了不公平竞争。财政部统计的数字显示,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1.1万亿元,同比增长19.7%。同时,由于未建立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制度,效益好的企业职工收入不断膨胀,困难企业职工收入却不断减低,以至2006年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专门下发通知,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加强对国有企业工资总额发放的调控,避免工资水平过快增长,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平。国有企业利润持续增长,与国有企业大多属各种形式的垄断行业、享有对诸多资源和要素的垄断特权不无关系。与此同时,国有企业虽然源源不断地获取了高额利润,却并未按国际惯例向企业的所有者——国家分红。2006年初,世界银行发表的一份分析报告指出,尽管我国中央国有企业近年来利润持续大幅度增长,但是不论财政部、国资委还是其他任何中央政府部门,都未从中央国有企业获得股利,这与其他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在德国、法国、丹麦、新加坡等国家,国有企业向国家上缴红利是十分普遍的现象。这部分收入可以用来解决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事业改革中的资金短缺问题。197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提出的“社会分红”理论认为,在一定地域内,政府从投入国有企业或社会化企业的资金和土地中获得利润后,应将一部分作为“社会红利”分给全体公民,以体现公民对企业或资源的全民所有性质。“社会分红”在一些国家已成为现实。从操作层面看,中央国有企业的利润应向国家分红,省市级国有企业的利润应应向社会分红。因此应理顺机制,创造条件,认真解决与落实国家和人民对国有企业的所有权与收益权。
(四)政府参与分切房地产利润蛋糕无助于降低房价我国目前高昂的房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在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不多的情况下,房地产价格却高歌猛进。近10年来,大学毕业生的起薪几乎没有增长,但房地产价格同期却上涨了至少5倍以上。造成房价上升的原因很多,但囤积土地是开发商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待机获取高额利润的重要方式。土地本应受政府有关部门的严格监管,但在国家整顿土地批租背景下愈演愈烈的囤地风潮显示有关部门对此缺乏有效的制约手段。土地资源的流失,导致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手段减弱,而房地产商对楼市的操纵空间更大。大规模的圈地囤地使房地产商通过垄断土地垄断房价,形成区域性房地产主导价格。一些地方政府将土地作为城市经营的重要手段,也为开发商圈地囤地提供了机会。开发商大肆囤地的背后,是地方政府谋求通过房地产开发创造GDP增量纵容的。被囤积的土地长期处于待开发或闲置状态,对国土资源造成了巨大浪费,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公共利益的瓜分。在房价调控上,国家开征土地增值税、房产交易所得税等税收政策无法抑制房价上升的势头,相反推动了房价上升。古往今来,征税从不能压低商品的价格。拉姆齐说:在食盐的交易中,由于需求者好歹都得吃盐,需求较缺乏弹性,所以政府即使向供应者征税,税负也必定会转嫁给需求者;而在青菜交易中,由于供应者好歹都得把当天的青菜卖掉,供给较缺乏弹性,所以即使政府向需求者征税,税负也必定会转嫁给供应者。房地产属于食盐类商品。在房地产市场总体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开发商或卖房者定会将这部分税收转嫁给买房者负担,在这点上,所有的开发商或卖房者是利益一致的。因此,政府通过征税方式调控房地产,税收最终会转嫁给购房者,加重购房者的负担。降低房价需要灵活的调控手段,“一刀切”的征税办法只会加重普通购房者的负担。
二、现阶段我国政府理财中应把握的原则和战略
篇8
2007年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导致了美国和欧盟国家的经济下滑、失业、财政恶化和债务危机,但这些只是经济社会表现出的问题。难道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没有相应防范危机的法律法规的制度安排和保障措施?这个问题并不易回答,实践中存在多种因素。如果有,可能是法律法规未能发挥防范危机和保障安全作用,可能是执法部门执行不力,可能是社会行为主体未完全遵守,可能是法律法规不完善存在灰色地带,可能是法律法规框架性原则缺少操作性,可能是法律法规设计的制度规则与市场机制不匹配,也可能是法律法规设计的制度规则已经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广度和深度。那么美国和欧盟对这些法律法规和制度是否有关键性或者根本的修改与改革?
奥巴马面对这样的问题,提出了变革法律进程的白宫与国会参众两院几经辩论,众多利益集团的参与,国会以微弱多数相继通过了《美国复苏和再投资法案》(American Recovery and Reinvestment Act of 2009, Public Law 111-5)、《保护病患及可支付的医疗保障法案》(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 Public Law 111-148)、《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Dodd-Frank 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 Public Law 111-203)。与此同时,奥巴马从2009年1月30日提出施政理念的八点建议,供大家讨论,在收到184封意见反馈的基础上,于2011年1月签署了《13563号行政命令:促进监管和监管审核》,①旨在处理政府监管与市场机制的行为边界,关键在立法前评估依据法律制定规章设立制度和规则的必要性、正当性和协调性,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成本有效性分析方法和风险评估方法,评估设计的制度和规则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维护市场秩序。
欧盟委员会、欧盟理事会和欧盟议会面临的问题更复杂。欧盟面对希腊债务危机、意大利债务危机和成员国整体经济下滑、失业率上升、财政赤字及高额债务,欧元似乎危在旦夕。对欧盟复苏经济、增加就业、防范财政风险和降低希腊和意大利债务规模的规则尽管有不同意见,但欧盟委员会仍于2009年1月通过了修改2006年版的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立法前影响评估指引《影响评估指引SEC(2009)92》,2009年9月通过了《金融系统的宏观审慎监督和建立系统性风险委员会规章SEC(2009)1235》,2010年10月通过了《欧盟明智的监管COM(2010)543 final》,这些规范性文件,实质是统一和规范欧盟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前的评估框架和评估方法,评估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使其有必要性、合法性、可操作性和前瞻性,欧盟机构和欧盟成员国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稳定预期。②
美国和欧盟的立法前评估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的制度框架基本一致,设计的规则和评估方法基本相同。虽然规则的细致性不同,但都是以法律制度为框架,行政系统必须制定详细的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授权立法或者委托立法是法律的基本模式。行政系统既是上位法的执法主体,也是下位法的立法主体。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最终影响到个人、企业和政府,经济影响包括个人的就业、收入和消费等,企业的成本、生产、价格、利润和创新等,政府的建设规划、财政预算和社会保障规模等;社会影响包括社会公正、机会平等、人的尊严、安全、健康和社会稳定等。简言之,法律法规最终影响市场机制、资源重新配置、收入再分配和社会公正。因此,立法前要评估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需要评估所立之法影响的经济成本和经济收益,使法律法规和政策具有必要性、合法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市场竞争。因此,本文重点讨论金融危机后,美国和欧盟立法前评估制度的改革,关键是评估什么与如何评估,评估什么主要关注的是评估内容,如何评估重在运用什么方法评估。
一、美国立法前评估: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
美国历届总统上任后有一个惯例,施政理念的行政命令,这个行政命令或者坚持前任总统施政理念的行政命令的原则框架,只是做些技术性修改,或者废止前任总统施政理念的行政命令。总统施政理念的行政命令,规范市场机制与政府监管的关系,行政内阁部门和独立监管机构在总统这个行政命令框架的范围内,制定规章,实施监管。但奥巴马例外。首先,奥巴马于2009年1月30日了13497号行政命令,③该行政命令废止了乔治·W.布什的13258号和13422号行政命令,恢复实施1993年的克林顿的12866号行政命令,提出了施政理念的八个问题,这八个问题是:一是关于信息和监管事务办公室(Office of Information and Regulatory Affairs,简称OIRA,职能相当于中国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和行政机构的关系;二是制定信息披露与透明性指引;三是鼓励公众参与行政机构规章的讨论;四是讨论市场机制与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有效性分析等评估方法的作用;五是重视资源分配、公正和相关问题对后代的利益;六是防止监管审查出现不必要的延误;七是行为科学在制定监管政策时的作用;八是监管程序(成本信息公开与收益信息公开)与公共目标最佳工具的选择。行政命令要求OIRA负责,征求行政机构、独立监管机构、游说集团、企业和专家学者的讨论意见,在征求意见和讨论的基础上,准备新的行政命令。然后,奥巴马全力推进了经济复苏与再投资法、医疗保障法和华尔街金融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在国会的先后通过,这些法律基本上符合他的施政理念。最后,奥巴马于2011年1月18日(执政差2天两年)签署了《13563号行政命令:提高监管和监管审核》,该行政命令重申执行克林顿于1993年签发的《12866号行政命令:监管计划和审核》,④但强调了评估规章设立的制度和规则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对安全、健康、收入分配、社会公正和风险防范的影响。因此,行政机构和独立监管机构在根据法律的相关委托立法制定规章时,要遵守克林顿12866号行政命令和奥巴马13563号行政命令规定的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
(一)立法前评估:评估什么?
立法前评估,是评估法律法规和规章设计的制度、规则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根据克林顿12866号行政命令和奥巴马13563号行政命令规定,依据法律制定的规章对经济、社会和环 境有重大影响和重要监管行为的规章,定性为重要规章(Significant Regulation)。重要规章的立项、讨论和公布草案,立项机构要评估重要规章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评估规章影响的总成本、总收益、净收益。如果重要规章的影响不能够量化收益,也要说明不能量化的理由。因此,行政机构和独立监管机构在提交一件认为是重要规章的立项议案时,同时要提交一份评估重要规章立项议案的成本收益分析报告。判断行政机构和独立监管机构制定的规章是否是一个重要规章,具有四个标准:一是数量判断标准。规章在一年内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或超过1亿美元,包括成本、收益和转移支付;二是资源配置影响判断标准。规章对经济部门、生产力、市场竞争、就业、公共健康、安全和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三是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影响判断标准。州政府、地区政府和原住民机构在执行和落实规章时发生了严重的财政预算平衡和经济负担。四是引发冲突判断标准。在法律、总统行政命令所确定的原则之外,规章引发了新的法律问题或政策问题。行政机构和独立监管机构建议制定的规章,只要符合其中一个判断标准,可以决定是一个重要规章,就要评估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评估总成本、总收益和净收益。
重要规章需要进行立法前评估。立法前评估的内容,一是评估对行为主体的影响,包括个人的就业与薪酬、企业的生产与创新、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财政预算。二是评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包括经济增长、就业增加、物价稳定、国际国内财政收支均衡、金融不确地性和风险的影响。三是评估对社会公正的影响,包括人的尊严、健康、安全、机会均等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四是评估对环境保护的影响,包括空气质量、土地污染、水资源清洁和生态平衡。⑤
(二)立法前评估:如何评估?
如何评估是运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估。12866号行政命令和13563号行政命令,规定要运用量化方法,包括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成本有效性分析方法、风险分析方法和敏感性分析方法,评估重要规章的制度设计和规则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产生的成本和收益。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收益包括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13563号行政命令强调,每一个机构尽可能准确地量化现在和预测将来重要规章和政府监管产生的成本和收益,也要考虑和讨论定性的、难以量化、或者不可能量化的价值,如人的尊严、健康、社会公正、公平和收入分配对后代的影响。OIRA制定了规范性指引文件“监管分析”(Circular A4, Regulatory Analysis),该指引文件对行政机构和独立监管机构评估规章立项报告,统一了假设条件、统计口径、成本和收益概念、基准日期、贴现率和分析方法,如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有效性分析、风险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等等。⑥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评估的核心是对可行的替代方案进行选择和评估。行政机关和独立监管机构需要对这些可行的替代方案进行深入的信息数据收集和讨论,所选择的替代性方案应该至少包括两个:一个是更加严格的监管规章,监管收益更大;另一个是较为宽松的监管规章,监管成本更小。针对预期采取的方案以及相关的潜在方案之间的比较,不仅仅是针对成本和收益大小的简单比较,而是应该按照监管强度,逐一与次优(Next Best)监管规章进行比较,并计算相关指标的变化,从而选择接近实际的制度与规则设计的方案。⑦
但这种制度规定执行的如何呢?笔者比较了从2004—2009年行政机构和独立监管机构的重要规章,发现并没有完全进行成本和收益的评估。重要规章中评估了成本
实际上,美国要求行政机关和独立监管机构对重要规章进行立法前评估,是基于委托—理论的假设。在委托—理论中,假设委托人是国会(总统),人是行政机构和独立监管机构,由于委托人和人之间存在委托风险,包括利益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契约不完备,人可能会做出损害委托人而有利于自己的制度选择,如发生于美国电力监管委员会、铁路监管委员会高速公路监管委员会中的监管者被被监管者俘获的问题。因为法律的框架性原则性立法,法律必然授权行政机构或者独立监管机构制定规章,具体细化法律的操作性。但作为人的行政机关或者独立监管机构,是否完全按照委托人的意愿制定规章,作为委托人又通过什么方法控制人行为,避免和克服由于利益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而产生的问题,委托人就规定,人在制定重要规章时,要提供重要规章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的信息,对个人、企业和政府影响的信息,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总成本、总收益、净收益的信息。而只有在评估的重要规章能够证明为其支付成本的正当性时,重要规章才能获得通过。⑧
从这个视角审视美国立法前评估法律法规和规章,信息的公开、透明以及衡量信息的标准和可靠性,意义重大。同时,通过法律法规和规章提供的总成本、总收益、净收益,也为社会提供了一个稳定预期。
二、欧盟立法前评估: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
2009年1月15日,欧盟委员会公布了最新修正的法律、规章、指引和政策制定的立法前的《影响评估指引SEC(2009)92》,宗旨是界定法律、监管与市场的关系,为欧盟和成员国建构一个评估法律法规制定的制度框架,促使欧盟法律法规在议案的提出、讨论、通过、执行和检查等方面更为规范、协调和有效,促进市场竞争、经济增长、就业、社会公正和环境保护。相对美国立法前评估的改革,欧盟立法前体制的改革,涉及欧盟层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涉及欧盟与成员国之间的主权分割和让渡,事关欧盟和成员国之间的法律法规的趋同和转化,磋商、妥协和达到一致,走的是一条不断探索和渐进改革的道路,更为复杂和艰难。
2003年,欧盟委员会、议会、理事会通过的法律《更好地制定法律》,规定欧盟法律法规和政策议案,要进行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评估。⑨欧盟委员会于2006年了对2005年《影响评估指引》的修正和更新。⑩2007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欧盟整体经济下滑,成员国财政赤字严重,失业率上升,尤其是希腊和意大利的债务危机。严重的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交织,确实需要法律法规保障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在这个背景下,欧盟委员会进一步修正立法前影响评估指引,加强了评估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的效率指标与公正指标, 2009年1月了最新的立法前影响评估指引。(11)
欧盟委员会在2005年至2009年的4年时间中,三次修正立法前影响评估指引,说明立法前评估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的重要性。为了执行以及发现监管影响评估指引问题,欧盟委员会于2010年10月了“明智的监管”,提高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前瞻性,保障经济社会稳定。
(一)欧盟立法前评估:评估什么
立法前影响评估是立法主体准备法律法规和政策建议时,应遵循的一系列步骤,评估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潜在影响,比较可供选择的制度方案,为立法主体提供决策依据。因此,欧盟非常强调立法制度规范什么问题、问题的性质与范围的界定、谁得益、谁受损以及谁受影响最大。
欧盟的立法前评估,适用于大多数重要的欧盟委员会立法草案以及有重要影响的政策。包括欧盟委员会的全部立法和工作计划(Commission's Legislative and Work Programme, CLWP)中的立法提案、非CLWP立法提案中对经济、社会和环境有重要影响的政策,如白皮书(White Papers)、行动计划(Action Plans)、开支计划(Expenditure Programmes)和国际协议谈判指引(Negotiating Guidelines for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等。为了方便行政机构对于这些不同提案进行评估,欧盟还特别制定了针对交流文件(Communications)、试点项目(Pilot Projects)和白皮书等欧盟战略性文件的影响评估。欧盟的法律法规旨在解决因市场失灵和政府监管失灵产生的问题,因此,评估的范围和内容较为全面。
立法前影响评估主要分析和评估法律、法规和政策可能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欧盟委员会已列举式列举了评估指标,包括经济影响指标、社会影响指标和环境影响指标。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从影响方式看,有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从影响结果看,有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影响范围看,有欧盟内部影响和欧盟以外影响;从影响时间看,有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立法前评估的步骤和具体影响见表2)。
欧盟影响评估指引在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分析中,确定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对法律法规和政策议案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界定与描述性分析,指引文件提供了一系列的关键问题(Key Questions),使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立项机关认识到,立法是对资源配置的重新分配,是利益关系的重大调整,个人、企业和政府都受到影响。第二步是关于较为重要的影响分析,指引的规定也主要是描述性的分析,包括确定影响发生的可能性、发生领域、影响范围、影响程度,关键是受影响的行为主体是否接受法律法规和政策议案设计的制度和规则。第三步是对法律法规和政策议案最为重要的影响进行量化评估,通过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成本有效性分析方法和风险分析方法,量化预期的成本、收益和净收益。欧盟委员会相关职能部门建立了成本收益评估模型,对成员国进行定量分析提供参考。如果定量或货币化是不可行的,立项部门需要解释原因。
下表是从欧盟第一步骤的经济影响、社会影响、环境影响中提取的,说明欧盟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影响评估的具体与细化(见表3)。
欧盟影响评估指引强调,尽管影响评估主要评估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但法律法规和政策设计的制度或者规则,可能在一个或者多个领域有特殊显著的影响,有些影响是单一的,有些影响是叠加的,有些影响可能是几部法律法规和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可能对人的基本权利、某些经济部门、经济行为者、公民团体、大企业、中小型企业、或者对地区结构、文化产品、栖息地等产生影响。在评估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影响时,要考虑到种种复杂的因素。
从上面经济影响、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中列举的问题可以看出,欧盟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立法前评估,不是评估抽象的必要性、公正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而是评估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具体影响,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中,分析谁受益、谁受损,影响的程度与范围社会是否可以接受。在对社会资源重新调整与分配中,判断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效率与公正。在评估什么问题上,注重数据分析、影响因素解析、实证检验。
(二)立法前评估:如何评估
影响评估包括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和货币化方式评估,评估包括成本、收益、净收益,如果有些影响不能量化或者不能货币化评估,要解释不能量化或者不能货币化评估的原因。欧盟委员会认为,立法前影响评估如果能够对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量化和货币化的评估分析,影响评估结论越有说服力。同时,也要对法律法规和政策选择的制度安排、措施和方法的不确定性、风险以及执行和遵守的困难,进行评估分析。
欧盟委员会在评估法律法规和政策议案的可行性时,主要运用了三种评估方法。
第一,成本收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成本收益分析是评估法律法规和政策提案可能对经济、社会、环境影响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它既是一种评估程序,又是一种评估方法,实质是对法律法规和政策设计的制度安排、规则措施实施后产生的总成本、总收益、净收益进行预测。衡量的标准是,政府监管所预期的净收益是适当的(A measure is considered justified where net benefits can be expected from the intervention.)。政府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干预经济,解决市场失灵和监管失灵的问题,目的是增加社会总福利。但只有通过量化社会为其支付的成本和社会取得的收益,才能衡量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的正当性。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作为评估法律法规和政策议案的一种工具,它首先要求议案立法主体提供一种信息,谁支付成本,支付多少,谁获得收益,获得多少。如果法律法规或者政策设计的一项制度,影响企业的投入或产出(前提是企业不存在负的外部性),影响消费者就业机会或消费选择,影响政府财政预算或转移支付,就要比较制度预期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在既定成本约束下,实现立法预期收益最大化,或者在既定立法目标约束下,支付成本的最小化。成本收益分析评估方法,是市场方法,是效率原则,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成本收益分析评估方法并不适用非量化、非货币性的信息和统计资料,尤其是评估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影响的对象本身没有市场价格、没有交易市场,而又非常重要的如 人的安全、卫生、健康和环境保护等,因此,需要使用成本有效性分析评估方法。
第二,成本有效性分析(Cost-effectiveness analysis)。成本有效性分析是对法律法规和政策设计的制度、规则之间比较投入成本的一种分析方法。社会性监管中的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健康、环境保护,它们本身不是商品,不能用价格表示货币数量,也不存在交易市场。在这种情况下,成本有效性分析可以作为成本—收益分析的替代工具,比较不同制度设计和规则措施方案发生的成本,选择达到立法目标可以接受的成本支出方案,对制度设计选择做出评价和比较。
相对于成本收益分析,成本有效性分析是一种较为宽松的成本收益衡量方法,可以用于分析比较达到相同目标,但成本费用较少的制度设计措施。但在分析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增加社会总收益方面,说服力并不充分(欧盟对成本分类见表4)。
第三,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风险分析用于分析评估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是否会发生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若发生,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可能会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后果。因此,风险分析可以用于防范和化解风险。进行风险分析需要界定风险类型,如食品安全法规中的色素风险和比例风险,金融法规中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系统性风险;分析风险出现的可能性,从不确定性转化为风险的概率,以及防火墙设置;分析风险可能造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分析应对风险的措施。(12)
风险分析对涉及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国家安全尤为重要,法律法规和政策是否能以有效的方式防范和化解风险,是设计制度安排和规则时必须考虑的关键因素。
若将欧盟委员会的成本分类,实际上就是立法成本、执法成本和守法成本。立法成本主要产生在立法主体内部,或者是欧盟委员会、议会、理事会,或者是欧盟成员国的立法机构。立法成本包括立法工作人员的薪酬、办公场地和办公设备支出、立法调研和座谈会、讨论会、听证会、征求意见会、审议会的支出、立法文本印刷、宣传等支出。执法成本包括欧盟或者成员国执法机关的工作人员薪酬、执法机关办公场地和设备支出、执法调研、执法处理等支出。关键在守法成本,包括个人、企业和政府,个人为遵守法律需要调整收入预算、就业机会和消费行为,企业为遵守法律需要提高技术更新设备把负的外部性内生化的支付成本(如环保法、食品安全法等)、支付员工社会保障中属于企业支付的支付成本(如社会保险法等)、利润分成发生变化或提高员工最低工资水平或上缴税收而影响企业预算约束(如最低工资法、各种税法)等。法律法规不直接影响欧盟机构一级的财政,因为欧盟机构一级没有税收职能,但影响成员国的税收和财政预算,成员国财政预算的收支均衡问题,影响欧盟整体的财政安全与风险。
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所有发生在立法准备、立法草案公布、立法征求意见、立法审议和立法通过这个过程中的立法博弈、立法游说、立法妥协、立法均衡等的各种争论和活动,都因为立法是社会资源的又一次分配,社会利益关系的又一次调整,行为主体有的支付成本、有的获得收益。因此,法律是稀缺资源,对稀缺资源的争夺、维护和平衡,既要支付很高的成本,也能产生很高的收益。
欧盟立法达到平衡的关键是,欧盟层面的立法最常用的形式是联合决定程序(Codecision Procedure)。欧盟委员会负责拟定立法草案,并提交给欧盟议会和理事会。欧盟委员会负责起草立法草案的办公室将一同负责进行影响评估分析,保证立法草案和影响分析的一致性。欧盟议会对委员会的提案进行讨论,并提出修改意见。随后将修改后的提案提交给欧盟理事会,若理事会同意则将其在官方杂志上,即生效为法律。如果欧盟议会和理事会对委员会的提案进行重大修改,那么同样需要对修改的部分进行影响评估分析,以支持修改建议。因此,欧盟委员会、议会和理事会三方都有可能主导进行影响评估。在立法过程中,这三个机构通过影响评估相互制衡和监督,无论哪一方需要进行一项重大的制度设计和调整,都需要运用影响评估来说服其他机构。欧盟立法评估在欧盟三个机构的流程如下所示(见表5)。
表5 欧盟立法评估在欧盟三个机构的流程
欧盟委员会2006年建立了影响评估理事会(Regulation Assessment Board,简称RAB),集中审核立法前影响评估的方法、程序、模型,向欧盟委员会、理事会和议会提供立法前影响评估报告,RAB相当于美国OIRA的职能。
欧盟的立法前影响评估指引的制度性框架,建立了立法、修法和废法的理念、原则、程序和方法。在这个框架下,欧盟委员会提出立法的议案或者草案影响评估报告,议案以欧盟委员会COM文件形式,影响评估报告以欧盟委员会SEC文件形式,提交欧盟理事会和欧洲议会。SEC文件评估立法议案和草案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包含了社会的总成本、总收益、净收益,论证该法律法规出台的条件和时机,为欧盟立法、修法和废法的顺利审议,提供信息,减少障碍,铺平道路,加快了欧盟立法与成员国立法的趋同与转化。从2009年起,欧盟委员会立法建议的COM文件、立法建议的立法前影响评估报告的SEC文件,趋于规范和完善。
四、总结
文章分析了美国和欧盟从法律法规、行政命令和规范性文件上建立立法前评估法律法规和规章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的制度框架,主要分析了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即评估的内容和评估的方法。建立这些法律法规立法前的评估制度,规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出台前,评估立法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国内影响和国际影响,目的是,预警和防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保障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行为主体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一个稳定预期。
假设,如果美国的监管机构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分析,评估了美国当时次级贷款的各种规则和措施的成本、收益、风险和可行性,评估了经济周期、企业经营、个人就业、收入分配对银行信贷与偿还期限的影响,评估了次级贷款客户的风险承受级别和能力,评估了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评估了金融风险对实体经济的传导机制和影响,那么,会发生由次级贷款引发的金融危机吗?(13)
假设,如果希腊和意大利的财政部、中央银行、议会、欧盟央行和欧盟理事会 ,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分析,评估了希腊和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率和就业的相关性关系、评估了收入分配与消费水平的相关性关系,评估了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非均衡增长、评估了财政补贴与社会保障项目的相关性关系、评估了国债总额占GDP的合理比率和规模,那么,还会发生由希腊和意大利的债务危机引起的国内经济社会不满情绪,以及欧元区的货币与财政恐慌吗?
金融危机后,美国和欧盟修改了法律法规和政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评估制度,强调了立法前评估法律法规议案和草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能防范经济社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这仅仅是可能性,在信息不对称和利益集团的博弈中,我们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又知之多少呢?但如果没有立法前的评估,情况又将会是什么样呢?
注释:
①奥巴马,行政命令第13563号:“促进监管和监管审查”,《联邦登记》(第76卷)。(Obama, Executive Order 13563: Improving Regulation and Regulatory Review, Federal Register, Vol. 76, No. 14, January 21, 2011.
②欧盟委员会:《影响评估指引SEC(2009)92》[European Commission, Impact Assessment Guidelines, SEC(2009)92.];欧盟委员会:《金融系统的宏观审慎监督和建立系统性风险委员会规章SEC(2009)1235》[European Commission, Macro Prudential Oversight of The Financial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 European Systemic Risk Board, SEC(2009)1235.];欧盟委员会:《欧盟明智的监管COM(2010)543 Final》[European commission, Smart Regulation in the European Union, COM(2010)543 final.]
③奥巴马,行政命令第13497号:“关于监管计划和审核的特定命令的废止”。
④克林顿,行政命令第12866号:“监管的计划和审核”,《联邦登记》(第58卷)。
⑤[美]哈恩、赫德:“监管的成本和收益:审查与合成”,《耶鲁监管杂志》(第8卷)。
⑥联邦管理和预算办公室、信息和监管事务办公室,A-4号通知:“监管分析”[OMB and OIRA, Circular A-4: Regulatory Analysis(2003).]建立了一个立法前评估规章的分析框架。通知指出“监管分析是行政机构和监管机构用来评估和预算规章和政策可能性结果的一种工具。在制定监管规章和政策时,监管分析提供了一种规范的方法,各种应该予以考虑的可能性结果的一种工具。在制定监管规章和政策时,监管分析提供了一种规范的方法,各种应该予以考虑的可行性方案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立法前评估的监管分析报告,第一,是要知道监管的收益是否能够证明为其支付成本的正当性;第二,在各种监管可能性选择方案中,发现具有成本有效性的监管方案”。第16页。
⑦[美]施瓦茨:“系统性风险”,载《乔治城法律评论》第97卷。Schwarcz的文章运用成本收益分析方法和成本有效性分析方法评估了美国金融制度的几个规则。
⑧同注⑤引文,Posner在文章中建构了一 个委托-模型,分析了委托人、人的利益关系,委托人控制人的办法是,人提供成本、收益的信息。
⑨欧盟委员会、议会、理事会:《更好地制定法律》。(EU inter-institutional Agreement on Better Law-Making,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the European Council of Ministers,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2003/C 321/01. )其中25-31条为“提高立法质量”规定,欧盟议会、理事会和委员会同意,运用影响评估程序、原则和方法,提高立法质量。影响评估主要评估所有法律对经济、社会和环境影响,包括立法前评估和立法后评估,但重视立法前评估,这个法律奠定了欧盟影响评估的制度基础。
⑩欧盟委员会:《影响评估指引SEC(2005)791》
(11)欧盟委员会:《影响评估指引SEC(2009)92》Wiener教授的这篇文章,比较了美国、欧盟关于立法前评估的法律规定、实施机制、成本收益方法、成本有效性方法和风险分析方法。他认为,法律移植对各国法律改革起很大作用,学者在法律移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学者通过论文、国际会议和学校互访等方式,讨论一个相关的法律概念或法律框架,逐步达成一致。立法前评估是欧盟从美国、欧盟成员国的英国、芬兰和荷兰,以及OECD等国家运用监管影响分析、成本收益方法和成本有效性方法移植引入的一项制度。他也认为,相同的立法前监管影响分析(RIA)的木桶,并不必然产生同样的红酒。第453页。
(12)[美]阿德勒:“风险平衡:一个新的建议”,《哈佛环境法律评论》(第32卷)。
篇9
摘要:教育评价的目的在于改进。笔者以在富阳职高进行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中引入第三方评价的实践,就在中职学校开展第三方评价、以推进教学改革、提升质量成效的意义和探究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等对策等问题,做了验证形式等探究。
关键词 :中职教育:第三方评价: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2-0105-03
一、中职学校开展第三方评价意义
1.中职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现状。中职学校毕业的学生主要从事生产、建设、服务等一线工作,其职业能力高低直接决定其就业成功与否。要使学生职业能力得到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认可,就必须让企业、行业专家参与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当前,主要是由学校一方对学生职业能力和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教师、教育管理部门成为主要评价主体。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价,主要以学校自行组织实施的考试为主,整个评价过程基本上是按照学校意愿进行,缺乏企业、行业、用人单位的参与和监督,因而难以充分考虑行业高素质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未根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单元来制定科学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及评价方法等,从而造成整个评价流于形式,评价结果得不到企业、行业等用人单位的认可,甚至影响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2.中职教育实施第三方评价的必要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要满足这一需求,职业教育就应“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而保证中职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纲要》明确指出,建立起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吸收企业参加教育质量评估”,这就有必要开展中职教育第三方评价实践,从而健全中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3.中职教育实施第三方评价的可行性。
(1)第三方评价。第三方评价又称社会评价,它是一种有别于学校内部评价的外部评估形式。第三方评价主要包括公民个人、社会团体、社会舆论机构、中介评估机构等,通过一定的程序和途径,采取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正式或非正式地评价被评估部门的绩效,其特点是评价活动由与被评价部门无隶属关系和利益关系的第三方主持和组织实施,评价的标准也由主持方拟定。在国外如美、英、法等发达国家,教育评估一般由政府、高校委托非官方的教育评估机构来开展。如美国,早在19世纪就以形成并完善了由民间的(私立)非盈利性机构作为评估机构,实施社会独立评估:英国的评估机构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代表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双重利益,同时又独立于政府和高校,其成员主要来自高校和社会专业人士;法国一般则是由政府提供维持费用和资助,委托中介机构——不是政府的职能部门,也不是政府的附庸,是在既定法规或政策框架下具有一定独立性的实体,不受政府干预自主开展评估活动的机构——开展评估。由此看来,教育评价机构一般不属于政府,而是在既定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框架下具有一定独立地位的实体,其独立运行于政府管理部门之外,以很强的独立性、专业性的“第三方”出现在评估过程中。
(2)国内的第三方评价。大约在2000年左右,第三方评价概念传人国内,最早是在商业领域实施,为保证了产品的质量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后逐步在政府绩效考核领域应用。如兰州大学政府绩效评价中心,率先于2004年受甘肃省委托对省内各市州和省直部门的绩效做了评价:又如2007年,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自主完成对广东省市、县两级政府的绩效评价活动。第三方评价在我国属于刚起步阶段,现实大环境还不够成熟,自身理论建设也有很多问题,但在实践中还是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3)第三方评价的内涵及优点。在国内,第三方评价的概念首先是由兰州大学中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价中心课题组提出的。该课题组认为,第三方评价是指由独立于政府及其部门之外的、由第三方组织实施的依据适用原则和标准,按照专门规范和程序,应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项目有关活动和效果进行专业化评判的过程。
第三方评价的优点有三:①独立性:第三方评价的独立性主要是指评价主体必须独立于被评价的对象之外,两者无隶属和利益关系。评价主体独立于被评价对象,能不受干扰地独立进行评价,可避免在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和做结论时避重就轻、不做出客观评价:②客观公正性:第三方评价独立性的特点有助于保障评价过程的公开、透明,从而可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公信力,使评价结果客观公正:③专业性,第三方评价机构拥有专业的评价人才和评价技术,具有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优势。在评价内容的选择、评价指标的制定、评价数据的处理、评价结果的判断等方面拥有相应的理论基础和专业化工具,可大大提高评价的科学化水平,且有利于增强评价结果的权威性。而且第三方评价由于其评价人员的专业性及科学性,可以有效利用资源,控制成本,实现收益最大化。
二、第三方评价参与的富阳职高“锐蓝领“职业人培养实践
1.富阳职高“锐蓝领”职业人培养实践概况。富阳职高坚持以人为本,因校制宜,提出并实践“锐蓝领”职业人培养模式,以“首岗胜任、多岗适应、终身发展”为培养目标,注重综合职业素养培养:学校通过实施“3Q7S”管理等举措,着重于学生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职业个性等方面能力的养成。学校注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通过开展自我辅导教学,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设《与人沟通》课程提升学生与人交流能力;开展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提升学生职业核心能力,采用“现代学徒制”、“四位一体”实训模式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架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在培养学生具有“首岗胜任”、“多岗适应”的能力基础上,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创新创业教育及建立学生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体系等,奠定其“终生发展”基础。
通过大胆探索与实践, “锐蓝领“职业人培养取得显著成效,学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保持在在98%以上,对口率达81%。在充分就业基础上,毕业生“名企就业、高薪就业、自主创业”比例与人数逐年扩大。从技能大赛效果看,近三年,累计有718人次在地市级以上大赛中获奖,其中国家、省级以上获奖25人次。部分优秀毕业生凭借专业特长,积极参与了企业产品研发与技术革新或走上了自主创业大道,学校师生获得国家专利已达35项。学校财会、电子、汽修等专业积极承担省专业课程改革,财会专业被确认为省专业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责任单位,学校荣获省专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称号、省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校与杭州市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称号。2012—20113年《浙江职业技术教育通讯》、 《浙江教育报》对学校“锐蓝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得到了广泛赞誉,吸引了30余所国内外学校参观交流。
2.富阳职高以职教集团依托,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平台,实施第三方评价。学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组建了融合中职学校、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等利益相关、专业密切度高的共计24家单位的职教集团,由行业专家、企业骨干、学校专业带头人等组成各主干专业的建设指导委员会(简称专指委),从课程改革、教学方法、技能鉴定、实习就业等环节,以第三方的身份全面参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1)课程改革。从2010年开始,浙江省全面开展中职专业课程改革,学校会计专业发挥专指委的优势,通过开展高校研讨、赴企业调研等活动,在充分了解企业行业用人需求的基础,制定《浙江省中职会计专业课程标准》,以理实一体、项目引领等为编排理念,一举通过省课改专家组的鉴定,进入编写教材的下一步实施环节。专指委进行了课程标准的研讨,作为第三方机构,其至关重要的意见,尤其是行业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意见,被充分考虑和吸纳在内。
(2)教法学法。中职生职业技能的高低决定了实习就业的好坏,教法和学法的改革在专指委的参与下,有的放矢,富有成效。如学校汽修专业,在企业骨干的帮助下,合作探究,总结出“四位一体”实训模式,即结合汽修专业就业实际情境,在实训设备周围设置了操作、观察、记录、评价四个岗位,四人一组,通过轮换操作的形式,同时开展操作、观察、记录、评价等技能训练,全面有效地掌握专业技能。如数控专业,集合现代数控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创建了数字化实训应用工厂,实施“五员六步”信息化实训教学,即按照产品的生产周期设立五个不同的岗位(设计岗位、工艺岗位、编程岗位、制造岗位、管理岗位),按照六步法(项目引入、信息搜集、分析规划、动手实践、质量检测、任务汇总与展示)组织实施项目教学,帮助学生在体验不同的岗位角色中掌握现代制造业的产品设计制造管理流程,学生技能水平明显提高。专指委作为评价第三方全面参与学生技能提高的过程。
(3)技能鉴定。中职生毕业就业除了毕业证书外,还应具有相应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学校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中级工以上技能资格等级。专指委中行业专家、企业骨干等作为职业技能资格考试的考评员,一方面可以给学生充分的指导,同时也严格执行技能资格等级的评定。学校很多专业教师都具备考评员资格,在充分调研和深入企业实际的基础,充分指导学生技能鉴定考试培训,学生通过的职业资格等级能充分适应企业需求和实际操作需要。专指委作为第三方在障学生学业结果性评价质量上起到关键的作用。
(4)实习就业。近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81%以上。一方面,学校在专业技能训练与就业岗位上实现无缝对接:另一方面,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切实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通过专指委的联合调研,得到结论是:企业认为个人综合素质和工作态度比学历和资历更加重要,在众多他们注重的因素中,专业技能占18.48%,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团队合作意识和持续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子项分别占17.69%、13.27%、13.27%。因此,专指委在开展课程设置讨论中,建议开展《与人沟通》、职业生涯规划等注重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课程,还结合学校开展职业素养实践周等德育项目,注重过程评价,有效地促进职业综合素养的提升,学生在实习就业选择中的相对优势较大。
3.富阳职高落实“锐蓝领“职业人培养实践中第三方评价小结。
(1)制度保障。学校全面落实办学质量,内涵提升,其中重要的制度就是毕业生质量保障机制。在全面贯彻浙江省中小学学分制的基础上,严格把关学分认定,并制定学分补修、选修等制度,落实学业学分的有效性。其次是职业资格等级与毕业挂钩的规定,通过严格的第三方评价机制,学生的职业资格等级充分体现其实际的技能水平。
(2)机构落实。学校主要依托职教集团,通过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机构设施和扩大职责范围,在学校办学质量提高和办学效益提升的过程中,专指委作为第三评价机构有效地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3)利益关联。第三方评价机构既要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也应保证其相对独立性,但也不能完全与学校企业等无关。首先在保证机构人员的专业性外,利益关联就尤为重要。富阳职高以专指委作为第三方评价的执行机构,在职教集团内相关企业、行业、专业间选拔人员组成,既可以保证其专业性,又由于利益关联而促使其保持独立性。
(4)评估标准。对中职学生质量的评定,关键指向是就业,就业所需即评价指标所在。通过专指委,较全面地掌握了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制定评价标准过程中能充分反映职业需求,从而及时反馈学校调整教育教学思路,改进学生学习,达到教育评价的真正作用,帮助改进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三、从富阳职高实践看中职学校实施第三方评价的对策
中职学校实施第三方评价,应依据“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理念,按照“谁来评价、评价什么、怎样评价、评价结果”的思路来开展,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结论”四个方面来实施第三方评价。
1.建立评价机构。为了有效地实施中职学校第三方评价,有必要成立由政府监督、各行业协会主管、独立于学校的评价委员会,成员由行业专家、行业技术专家、中职学校专业负责人等组成,负责对相应专业的学生职业能力进行评价。其主要工作包括制定中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标准、评价时间及方法、出具评价报告,等等。
篇10
随着人们对这一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有必要对人民法院审理的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作一初步的梳理。课题组以最大的努力在全国范围内搜集到涉及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纠纷的五十件典型案例3,本文对此作一全貌的概述。
一、案件基本特点分析
(一)案件受理量呈逐年上升态势。
以受理时间划分,人民法院审理的有关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纠纷案件大多发生在2008年之后的四年间,并且呈逐年上升态势4。
(二)案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
从纠纷产生及案件管辖的区域分布来看,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以及内陆经济发达省、市,这主要是由于被告住所地或者侵权行为地为此类案件的主要管辖依据,而目前国内从事电子商务的经营者集中在北京、上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经济较为发达和活跃的地区的缘故。受理此类案件较多的有北京市(占50%)、浙江省(占24%)、上海市(占12%)、广东省(占6%)、江苏省(占4%)等地的人民法院。
(三)大部分案件为侵犯著作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纠纷案件。在案件类型方面,绝大多数纠纷为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占案件总数的98%。涉及的权利客体包括注册商标专用权、著作权、专利权、企业名称权、知名商品特有包装装潢等几乎所有类型的知识产权。从分布上看,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纠纷案件5占42%,侵犯著作权纠纷案件占42%,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占6%,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占8%,其他案件类型占2%。由此可见,大多数的案件类型为侵犯著作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纠纷,二者的比例大致相当,而侵犯专利权、其他知识产权类型的纠纷较少。
(四)涉案标的额普遍不高,但社会影响较大。案件的标的额大多在数万元至数十万元之间,数万元的案件比例较高。然而,虽然涉案标的额普遍不高,但此类案件引发了较为广泛的关注。关注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电子商务为迅猛发展的新生事物,面临着众多法律空白,案件的处理引发了诸多探讨;二是对于众多的权利人来说,许多案件为“试水”性质的诉讼,诉讼的矛头直指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一旦针对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诉讼成功,那么对于其他权利人而言无疑具有重大的示范效应,维权的成本将大大降低,而收益将大大增加;三是对于电子商务行业而言,可谓寸土必争,其担心法院在个案中对其加重责任的判决,会引发潜在的维权诉讼的爆发,从而危及行业的发展和生存;四是这些案件的审理结果在国际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从影响面而言,目前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案件影响最大,受关注的程度最高。例如,在2011年3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受理的欧米茄有限公司、浪琴钟表有限公司、雷达表有限公司分别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等被告的四件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纠纷案6中,原告不仅要求平台与其网络用户(销售者)承担高达200万元人民币的连带责任,而且明确提出要求平台设置价格过滤机制这一各方极为关注、影响面较广的诉讼请求。
(五)争议最大的案件为涉及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纠纷案件。关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案件中的争议焦点和难点问题,在下文中予以展开。
二、电子商务平台侵权责任的认定情况
由于电子商务的开展总是依托建立在互联网络上层的电子商务应用——各种电子商务平台来进行的,因此电子商务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中所反映出来的最突出问题是电子商务平台是否构成侵权、是否具有主观过错、是否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等问题。
(一)涉诉电子商务平台的主要类型。
依照划分标准的不同,电子商务平台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依据交易主体的性质,电子商务平台可划分为BtoB(商户对商户)、BtoC(商户对消费者)、CtoC(消费者对消费者)等多种类型7;依据平台所提供服务内容性质的不同,可划分为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电子商务支付平台8;依据平台是否直接参与内容的或者商品和服务的交易,可分为自营型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居间型电子商务平台等。平台所应承担的知识产权审查义务,与其归属于何种类型、或者其所进行的具体涉案行为归属于何性质密切相关。就侵犯知识产权的责任承担问题而言,上述的第二种、第三种分类方式更为重要。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在实践中,电子商务平台同时存在着“混合业务经营”和“业务分拆”两种发展方向。对于混业经营的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同一主体可能经营不同性质的平台,同一平台也可能同时提供不同性质的平台服务,对其责任判定应当以其具体所从事的涉案行为为依据进行区别对待。
(二)自营型平台、第三方平台、居间型平台的性质和责任界分。
1.自营型平台的性质和责任
自营型电子商务平台,也称直营型电子商务平台,是指平台运营者兼具平台运营维护方以及平台商业信息者(于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之情形)、平台之上商品和服务的提供者(于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之情形)双重身份的电子商务平台。自营型电子商务平台可分为自营型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自营型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自营型电子商务平台所可能承担的知识产权侵权责任并非基于其所扮演的平台服务者的角色,而基于其平台内容提供者、平台商品或服务交易供给方的身份。自营型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9,是指通过收集、选择、编排、整理、制作市场分析报告、对平台用户进行信用分析和评价等方式,为用户提供咨询信息和供求信息等深度交易信息的电子商务平台。自营型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一般仅提供资讯服务,交易过程由用户自行通过线下的方式完成,其属于线上与线下相互结合,以完成最终交易的电子商务。一般情况下仅涉及平台信息是否侵犯他人信息网络传播权的问题,平台的法律性质等同于ICP(互联网内容提供者),对在其平台上的侵权信息承担直接侵权责任。自营型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10,是指由平台经营者直接向需方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电子商务平台。其与下文所要阐述的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均完全采用线上交易的方式完成交易全过程11,是纯粹意义上的电子商务。其法律性质对应于线下交易的销售商,对于其平台上交易的商品和服务至少承担销售商责任。自营型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对其平台上的侵权商业信息承担直接侵权责任,自营型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的责任界分在于平台是否明知或者应知侵权,以及是否能够提供合法来源证明。由于自营型电子商务平台的义务与责任较为明确,且实践中自营型电子商务平台对于其的信息、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管控力较强,因此此类纠纷比重较小(占案件总数的28%),且主要为侵犯著作权纠纷(占此类纠纷的93%),平台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情况也较少(占此类纠纷的28.6%)。如在孙某诉天津人民出版社、北京当当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侵犯专有出版权纠纷案12中,当当网公司提供了合法的进货凭证,法院认定其不具有过错,不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2.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性质和责任
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是指平台不直接参与信息的、商品或服务的交易,由平台用户(信息者或销售者)依照平台所预先设置的特定规则,在平台上商业信息(于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之情形)、或者提供商品和服务(于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之情形),平台以独立的第三方身份仅提供线上商业信息空间存储服务或者商品和服务的交易环境的电子商务平台。依照平台内容的不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也可分为第三方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13的法律性质等同于ISP(互联网服务提供者)中的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其损害赔偿责任可参照《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确定。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14的法律性质较为复杂,目前有“卖方合营方”说、“柜台出租方”说、“居间人”说、“市场管理者”说等多种争论。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权利义务在目前的法律构架下缺乏明确的规定,其行为性质与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有一定的差别,所涉及的知识产权客体远远超出了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范畴,并不能当然参照适用《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在绝大多数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案件中,被侵权人同时将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平台用户(销售者)作为共同被告予以,在其中大多数案件中,法院均认定销售者侵权成立,应当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各方对此均无太大争议,但案件的争议焦点在于,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除了停止为销售者提供涉案商品的网络服务(如删除链接)之外,是否需要与销售者承担全部或者部分的连带赔偿责任,即争议焦点在于平台是否应当承担损害赔偿的侵权责任。
3.居间型电子商务平台的性质和责任
在自营型电子商务平台和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之外,以经营模式区分,还存在着介于二者之间的居间型电子商务平台15,但以法律责任的分类标准来看,其与自营型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清晰,其法律责任是否具有区别于上述两类平台特点,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也尚未发生涉及居间型电子商务平台的知识产权纠纷。
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责任认定和法律分析
1.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一般不负有事前审查义务。
在所有类型的平台纠纷案件中,争议最大、最缺乏法律规范规制的是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纠纷案件,此类案件占案件总量的72%,并且,与自营型平台案件主要涉及著作权不同,第三方平台涵盖的知识产权客体极为广泛。在许多案件中,作为被侵权人一方的原告,在中往往主张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应当承担平台上销售的商品或服务的合法性审查义务,而涉案侵权行为的存在恰恰说明平台未履行相应的义务,因此主观上存在过错,应当与平台用户(销售者)承担连带责任。但到目前为止,上述主张均未获得法院的支持。法院一般赞同平台服务商应当承担事前卖家主体身份审查、事后补救措施实施等义务,但不同意平台服务商在海量的商品信息面前,应当对每一项商品承担合法性审查义务。在鲁道夫•达斯勒体育用品彪马股份公司诉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陈某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纠纷一案16中,法院在判决中认为:“关于事前的审查义务履行该项审查义务超出网络服务商的能力范围。由于网络的容量近乎无限,网络商店及其销售的商品数量是惊人的。例如,至2005年12月30日,淘宝网在线商品数量超过1400万,至2006年5月其注册会员为2050万。而且,由于网络延伸空间的全球性,网络服务商不可能对网络商店所售商品商标的合法性进行当面审查。在这种情况下,要求网络服务商对每一个网络商店销售的每一种商品的商标合法性负责,超出了其能力范围。”
在中国友谊出版公司诉浙江淘宝网络有限公司、杨某侵犯著作权纠纷一案17中,一审法院认为,淘宝公司负有对交易平台上经营信息销售主体的资质审查义务,但对交易平台上商品报价是否畸低以及商品质量是否合格等则不负有事前审查义务,只有在权利人提出确有证据的主张后予以及时删除的义务,因淘宝公司在本案中未以任何形式履行主体资质审查义务,因此在侵权行为发生的过程中存在过失,故判令二被告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二审法院同意一审法院关于平台不负有事前审查义务的观点,但其同时认为,淘宝网公司作为网络交易平台的提供者,对于作为个人卖家的第二被告的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进行了核实,由于目前法律、行政法规中并无具体明确的规定要求网络交易平台的提供者负有区分各种情况的义务,故淘宝网公司未要求第二被告提供经营资质证明的做法没有违反相关规定。淘宝网公司不具有审查个人卖家的法定义务和审查能力、无法界定和判断个人卖家是否具有经营目的、已尽合理的主体审查义务,故判决撤销一审判决关于淘宝公司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判项,并驳回原告针对淘宝公司的诉讼请求。
2.过错是平台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要件。
在涉及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的案件中,法院在某种程度上确立了“避风港”规则。人民法院判决平台承担损害赔偿侵权责任的案件共计9件,占案件总数的18%。其中,自营型平台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共计4件,占该类案件的28.6%;第三方平台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共计5件,占该类案件的13.9%。所有案件的共同特点是存在主观过错系平台方就涉案的侵权行为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要件。依照平台所提供服务类型的不同,过错的指向也不完全相同。以下对9起案件之所以判决平台承担损害赔偿责任逐一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涉及自营型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的案件,共计3件。在北京中煤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诉北京中企联讯科技有限公司、中煤远大(北京)电子商务股份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一案18中,被告未经许可在其经营的“煤炭网”自营型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平台上擅自转载原告“中国煤炭市场网”上刊载并享有著作权的文章,法院认定构成侵权并承担停止侵权、损害赔偿等侵权责任。同类案件还有上海汉涛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诉北京搜狐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案19、上海汉涛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诉爱帮聚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案20等。
第二,涉及自营型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的案件,共计1件。在孔某诉吉林摄影出版社、北京慧聪建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侵犯著作权纠纷一案21中,北京慧聪建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其经营的“慧聪网”自营型电子商务交易服务平台上销售了抄袭原告作品的侵权图书,其所提交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其销售的侵权图书具有合法来源,因此法院判令其承担停止侵权、损害赔偿的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