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4-02 15:4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抗菌药物; 分级管理; 抗菌药物管理; 合理用药
目前,我国各个医院中普遍存在着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2011年4月卫生部了“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1-2],通知中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努力的开展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为了考察本院抗菌药物的分级使用情况,以西药房作为示范,采用WHO推荐的金额排序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分析方法[3],对本院自2011-2012年西药房中抗菌药物的品种的使用进行分级管理,以观察该制度在本院西药房抗菌药物管理中的临床效果,现将研究统计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西药房自2011-2012年的药物的出库数据,以抗菌药物作为统计的主要药物。抗菌药物的数据主要包括药品的名称、规格、数量以及金额。
1.2 方法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指导方案》将本院中常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分级,采用用药使用金额排序方法以及用药频度(DDDs)对药物进行归类统计分析。抗菌药物的用药频度(DDDs)=某药年消耗总剂量/DDD值。其中DDD值以《新编药物学》第17版或者按照药品的说明书作为标准。
2 结果
2.1 2011-2012年分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数量、用药金额、百分比以及DDDs情况,见表1。
2.2 2011-2012年分级使用抗菌药物,其中抗菌药物DDDs排序前10位药物的用药金额,用药频度,具体使用情况结果见表2。
3 讨论
目前,根据我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以及中华医学会联合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规定[4],从药品的安全性、临床疗效、对细菌的耐药性以及价格等方面的因素考虑,对本院目前使用的抗菌药物按照药物的分级管理主要分为三类,主要为:(1)非限制使用的药物(一线药物),该类抗菌药物经过临床中长期的应用后,其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少、价格经济合理,同时对细菌的耐药性影响较小;(2)限制使用的药物(二线药物),该类型的抗菌药物的临床疗效较好、但是不良反应较为明显、价格昂贵[5],需要经过主治以上的临床医师进行签字后方可使用,例如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3)特殊使用的药物(三线药物),该类药物对具有针对性的患者疾病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但是毒副作用尤其明显,价格昂贵,本品必须有详细的用药说明书以及药理检验以及临床检验合格的标志方可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者科主任的签名条件下开据应用[6],如万古霉素、第四代头孢菌素类、碳青烯类药物、两性霉素等。
其中,非限制使用的抗菌药物是临床及西药房中感染患者首选的药物,因此,非限制使用的药物的用药频度每年都有明显的增加趋势。自2011年开始,本院西药房通过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措施,非限制使用的药物的用药频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增多,随着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方案的实施而减少,限制使用的药品的用药频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而特殊使用的药品因为临床医师对其用药过程中产生的适应证进行了严格的控制,因此,用药频度也逐年下降。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制度是西药房以及各个科室中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否在发药品的过程中管理的透彻性[7]。本院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有效的控制方法,主要分为:(1)按照对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条件,同时结合本院的用药实际情况,将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抗菌药物分为三级(非限制使用药物、限制使用药物、特殊使用药物);西药房工作人员在发药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生的职称规定其可以开据的抗菌药物,同时将可以应用的抗菌药物范围发放到各个科室医生的手中[8];(2)对西药房中工作的人员,学习本院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同时开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的抗菌药物工作者进行详细的讲述,降低出现不合理用药的比例;(3)建立健全更加详细有效的规章制度,强化药师在发药过程中对处方的审核力度,严格把关科室医师不负责任的越权开具抗菌药物、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使用的剂量问题、使用途径的等[9];(4)药剂科的工作人员定期的开展处方的点评工作,在条件允许的条件下,成立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审查本院抗菌药物处方的合理性,每个月均向院内领导进行汇报,总结出有效的控制办法。加强对抗菌药物处方的审查力度,可以减少广谱抗菌药物以及增加窄谱抗菌药物的使用频度,从而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降低抗菌药物对细菌的耐药性,改善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10]。
综合上述分析可知,医院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可以有效地推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但是也会存在一些问题,某些医师总会凭借对某种疾病的累积的用药经验而开具处方,也有医师由于经验的欠缺、专业知识的不扎实导致联合用药方案的不合理,因此,对西药房工作的人员来说,仔细审核处方至关重要。应该加强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的宣传教育[11],制定可行的奖罚措施,建立完善分级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使本院西药房的抗菌药物的管理达到科学化、规范化以及有效的合理化程度。
参考文献
[1]肖永红.我国临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现状与思考[J].中国执业药师,2011,8(4):4-9.
[2]孟菊英,孟秀英.抗菌药物在临床使用中的不合理表现及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6):58,65.
[3]邹豪,邵元福,朱才娟.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管理及利用[J].中国药房,2004,7(5):215-217.
[4]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J].中华医学杂志,2006,90(23):94-124.
[5]谢选亮.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使用分析[J].海峡药学,2008,19(12):140-142.
[6]张蓉蓉,计瑛,江静舟,等.上海市26家二、三级医院2007-2009年抗菌药物应用分析[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1,11(4):258-261.
[7]范高路,刘玲.我院2008-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8):137-138.
[8]陈晓辉,唐开福,顾琛梁,等.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与结果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8,27(1):41-43.
[9]廖秋霞.抗微生物药物分线使用分级管理实施措施与结果分析[J].医药导报,2007,23(11):870-871.
[10]黄华斌,郭淑敏,杨艳玲,等.分科分级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促进医院抗菌药物管理[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2,32(4):309-311.
篇2
【关键词】 临床药学;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抑制或杀灭细菌功能, 常常用来预防以及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 是临床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药物之一。临床对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 一方面为治疗细菌感染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另一方面由于滥用抗菌药物, 造成耐药菌株大量出现的不良影响[1]。促进临床抗菌药物使用规范化、合理化, 可有效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以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因此, 临床药学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干预在医院管理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对有、无临床药学干预下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90例, 将其分为2012年未实施临床药学的未干预组45例, 2013年实施临床药学的干预组45例。干预组中, 男27例, 女18例, 年龄5~72岁, 平均年龄(46.3±9.4)岁, 病程1 d~33年;未干预组45例, 男23例, 女22例, 年龄3~78岁, 平均年龄(42.4±9.2)岁, 病程2 d~35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未干预组患者仅进行一般性抗菌药物用药宣教。干预组患者实施临床药学干预, 具体如下。
1. 2. 1 建立规章制度 成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专家组, 以本院领导为首, 以药师为主要负责人。根据《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制订出一系列适合本院的管理制度, 涉及各科抗菌药物使用规范、使用率、送检率等。强调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管理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尽最大努力取得院领导、相关科室以及医师的大力配合。
1. 2. 2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临床药师全员参与遏制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定期抽查处方和病历, 及时收集抗菌药物使用信息, 对用药指征不明确、使用次数不当、不恰当的合用、剂量过大等不合理、疗程过短或长应用现象, 要时刻予以关注并及时上报[2]。发现个别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要及时反馈到临床科室和临床医师, 加强抗菌药物的干预措施, 限制使用量过大品种的临床使用, 防止发生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
1. 2. 3 对药师医师进行培训与考核 采取专题讲座、教学性参观、学术研讨等形式开展培训工作, 宣传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由于抗菌药物不属于专科用药, 且种类繁多, 更新速度快, 使得医师缺乏足够的用药知识。对医务人员进行教育和培训, 不仅能提高其专业知识, 而且提高了医务人员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范的依从性, 更加能够贯彻执行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相关规定[3]。本院对具有处方权的医师进行全员培训, 并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培训方式, 结合国内外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深入普及有关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相关知识, 培训内容包括各类抗菌药物特点以及选用原则、各部位常见病原菌、细菌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等。同时组织培训相关知识考试, 对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定期考核。
1. 2. 4 对抗菌药物使用的分级管理 结合本院临床实际情况, 根据不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特性, 制订抗菌药物分级使用规定。将抗菌药物分为一级、二级、三级等, 分级给予不同类抗菌药物的使用权限。一级抗菌药物:有处方权的医师可根据临床情况使用;二级抗菌药物:须经过主治医师审核, 并签字后方能使用; 三级抗菌药物:由副主任医师以上或指定专家会诊后方可应用[4]。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强化完善分级管理制度, 对抗菌药物使用频率进行不断更新统计, 有效限制抗菌药物的使用。
1. 2. 5 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进行检查反馈 根据本院制订的抗菌药物使用制度, 采取出院病历检查、运行病历监督等形式, 对全院落实执行抗菌药物使用各个方面进行专项检查和考评, 包括抗菌药物使用原则、分级管理制度、治疗用药、预防用药及专科抗菌药物用药。根据检查结果写出总结报告, 将分析结果反馈给临床并进行沟通, 采取与科室目标管理挂钩的方法, 奖罚分明。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年度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医嘱病历。从选药不当、不合理联合用药、无适应证用药、药品更换频繁、用法用量不当等方面将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进行对比。
1. 4 统计学方法 对文中所得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相对于未干预组, 干预组在实施抗菌药物使用干预后选药不当、不合理联合用药、无适应证用药、药品更换频繁、用法用量不当等5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明显较低,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人工合成抗菌药, 在预防与治疗人类细菌感染性疾病方面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 被广泛地应用于全球。近年来, 抗菌药物的队伍逐渐庞大, 造成抗菌药物的普遍滥用, 新抗菌药物的耐药也随之伴行, 使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日益复杂。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会导致广泛的细菌耐药, 治疗效果下降, 甚至会引起超级细菌的产生, 其后果难以想象;其次药物的使用寿命也普遍缩短, 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增高[5]。可见, 临床药学干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势在必行。
本研究结果表明, 经临床药学的干预, 选药不当、不合理联合用药、无适应证用药、药品更换频繁、用法用量不当等5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明显低于未干预组, 本院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得到一定改善。充分说明在干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中, 药学技术人员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抗菌药的合理使用能减少不必要的医药资源浪费, 同时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徐欣昌, 周长芳, 吴晓阜.住院患者抗菌药使用临床药学干预研究及效果评价.求医问药(学术版), 2013, 11(3):288-289.
[2] 彭芳辰, 李颖, 郝杰, 等.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干预调查研究.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2, 12(5):610-612.
[3] 徐文科, 汪魏平, 汪琳, 等.干预前后三种清洁手术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的调查分析.中国药事, 2010, 24(9):933-936.
[4] 彭鹤, 易靖茹.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干预前后对比分析.中南药学, 2012, 10(9):713-715.
篇3
【摘要】:目的:为了强化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管理,有效控制抗菌药物的滥用。方法:通过制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管理办法,执行抗菌药物分级分线管理,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等多种形式综合管理,引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强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监督,积极开展药物经济学和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结果: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持续督查,使其逐步规范和合理,初步达到预期效果。结论: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提供操作依据,避免抗菌药物滥用,强化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
目前,抗菌药物是临床应用中使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其使用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病人的康复和医院的医疗质量。但是随着其广泛使用,抗菌药物滥用现象也不断出现。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针对我院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自2009年6月起制订了一系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相关管理办法,强化临床抗菌药物管理,提高医务人员合理应用水平。本人结合工作实践体会,对强化合理抗菌药物管理作初步总结,现报告如下:
1,医院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办法
1.1成立相关管理机构,并制定和施行相关管理,建立管理网络:我院设立专门的临床合理用药督查小组,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结合我院具体情况先后制定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级分线管理制度》和《处方点评制度》等考评奖惩制度[1]。并建立临床药师查房制,应用“定期定点”模式实施专职药师查房制[2]。由督查小组筛选每个月疑似不合理门诊处方和住院医嘱,按科室和个人进行分类统计汇总成表,上交医疗专家组。由医疗专家组定期组织点评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处方,并将点评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以督促各科室改进。药剂科负责药品用量动态监测和超常预警,每季度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对门诊和住院使用金额和数量前10位的抗菌药物进行排名,并按照每个月使用金额排名首位抗菌药物药品前10位医生进行排名,如有异常使用药品情况,启动预警机制,情况严重的交予用药督查小组,用药督查小组可按医院的相关制度作出严肃处理。另外,药剂科还应在临床作好密切监测和药学宣传。比如,“克林霉素针剂”门诊连续3个月排名第一,经调查因不做皮试,经验性地应用于一般外伤和急诊病人,我院启动预警机制,并督促临床合理性地针对适应证应用。
1.2实行分线管理:按照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分线管理制度》要求,将我院抗菌药物分为一、二、三线,对抗菌药物实施分级分线管理。结合HIS系统实行电子处方和电子病历管理,我院程序自行实行分级管理,即对医师使用权限进行限制,高级职称可使用所有抗菌药物,中级职称使用一、二线抗菌药物,初级职称只能使用一线抗菌药物,从药品库存和系统程序上控制。
2,普及管理知识,强化医护人员教育
为了更好的实施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管理,将我院制定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规则和管理制度下发到各科,组织医护人员定期学习执行,使全体医务人员在思想上重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在管理上做到有章可循。在药物应用方面,结合临床ADR监测,每季度编辑一期医院《临床药讯》,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按照临床用药情况,组织科室内对各类抗菌药物特点、选用原则、各部位常见病原菌耐药性和耐药机制的学习讨论,强化医护人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思想。
3,强化对病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知识的宣传
部分病人因外界的宣传和传统习惯的影响,对抗菌药物的认识存在误区,认为“越新越好、越高级越好、越贵越好”。药师能够通过电话和咨询窗口,就病人使用的抗菌药物给药最佳途径、时间、剂量和疗程等进行全面咨询,宣传抗菌药物个体化用药的重要性,让病人正确地配合医生治疗,达到合理用药的目的。
4,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逐步引入药物经济学概念
药物经济学的概念将经济学方法应用于评价临床治疗过程,我院应用持续质量改进(CQI)理论强化抗菌药物应用过程中的环节控制,以达到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地降低就医人群的医疗费用的目的[3]。并按照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内涵“符合临床指征且功效明确,价格适中”,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监测、分析、评价抗菌药物用药过程和用药后的疗效,探索优化治疗方案,使单病种中使用抗菌药物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5,效果
我院2年来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持续督查,引导临床合理安全有效使用抗菌药物,使其逐步规范和合理,初步达到预期效果。领导重视建立相关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是做好抗菌药物合理管理工作的必要条件。持续改进的管理办法是强化管理的重要条件,HIS系统自动化管理抗菌药物的三级使用;通过不同层面、反复的不合理处方点评和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执行,督导临床医师主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通过警示谈话、知识培训、科室通报和处罚等手段,督促临床提高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水平,达到管理的目的。
结语
总之,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是医院医疗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院应进一步强化抗菌药物的使用监督,医院各科室应结合临床路径治疗方案研究,强化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管理,积极参加、主动协调和沟通医、药、护、患关系,避免抗菌药物滥用,不断改进和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参考文献
篇4
作者单位:130051长春市中心医院药剂科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和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当今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已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课题[1]。为了解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关注手术患者与非手术患者如何合理、安全、有效使用抗菌药物,针对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高的现状,对部分手术与非手术患者病例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2010年7月至2011年1月我院各科手术与非手术患者90例,其中手术患者45例,非手术患者45例。
1.2 调查方法 以回顾性调查方法对90份病例进行登记,填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与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表。项目包括科室、基本情况、诊断、过敏史、实验室检查、用药目的、用药情况、费用等。手术患者增加手术情况的填写,非手术患者增加临床的与感染有关的症状的填写。
2 结果
2.1 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有6例患者为化脓性阑尾炎、弥漫性腹膜炎、双足拇趾嵌甲等,由于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排除了此6例患者。注意:所有手术患者都使用了抗生素。其中有28.2%为>2 h预防用药,无切皮前0.5~2 h预防用药,2.6%72 h的为89.7%,手术用药时间为48~72 h的为10.3%(为Ⅰ类切口手术患者),无低于48 h的用药患者。
2.2 非手术患者有46.7%的患者无用药指征,未使用抗菌药物。6.7%无用药指征使用了抗菌药物。46.7%的患者有用药指征且使用了抗菌药物。
2.3 手术与非手术患者药物的给药次数错误的有33.3%,63.6%的患者药物使用选择过高。其中还有个别的药物的溶剂应随药物的剂量增加,但却没有增加。
2.4 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为1.1%。
2.5 限制使用级大部分没有提供细菌感染诊断程度的依据,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没有提供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证据。
2.6 抗菌药物使用费用 住院总费用103.5万元,住院药品总费用37.2万元,住院抗菌药物总费用11.7万元。抗菌药物费用占总药品费用的31.45%,占住院总费用的11.30%。
3 讨论
3.1 存在问题
3.1.1 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偏高。我院住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76.7%,超过了国家规定的住院患者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不超过60%的标准,本次调查中手术预防用药为100%,根据规定:Ⅰ类切口手术为清洁手术,原则上不需预防用药,对有感染高危因素的或一旦感染后果严重的情况才主张使用;Ⅱ类切口为清洁污染手术,Ⅲ类切口为污染手术可以使用抗菌药物。但我院Ⅰ类切口手术预防使用率为100%。
3.1.2 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不准确,且时间过长。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 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入侵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如果手术时间>3 h,或失血量大(>1500 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 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 h。手术时间较短(2 h用药,造成了没必要的浪费,而却没有在术前0.5~2 h内给药的患者。3.1.3 抗菌药物应用选药不合理 表现为用药起点较高,价格昂贵,广谱、高档药物使用较多;预防用药前五名都用了限制和特殊级药物,起点太高。预防用药首选三代头孢类及不合理的联合用药,并发现有抗菌药物应用剂量、配伍缺陷及不按药代动力学原则给药现象。手术切口部位感染主要是由G+ 杆菌引起,头孢三代抗菌药物是针对G杆菌作用强的广谱抗生素。所以,手术预防感染应选用对G+杆菌作用强的,对G杆菌兼有作用的一、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对于一些治疗药物的联用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对于已有抗厌氧菌的某些二、三、四代头孢菌素还加用甲硝唑。对于半衰期短的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应一日多次给药,而有的医生用药在给药后7 d后改为1次/d给药。造成抗菌药物的浪费和诱导了细菌的耐药性。
3.1.4 细菌学检查率低 我院的送检率为1.1%,主要为经验治疗。大大低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定的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对某些特殊使用级药物,必须提供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我院的特殊级药物如头孢甲肟和头孢米诺使用率过高,不符合管理办法的规定。
3.2 解决办法
3.2.1 加强管理制度的落实 我院与2011年5月公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处罚制度》等。其中明确了组织机构、工作职责、指控要点、质控指标和处罚措施。在组织实施的过程中应加大监督力度,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估,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发现问题采取诫勉谈话、警告和罚款以及更严重的惩罚。
3.2.2 加强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 如①召开动员大会,认清形势。②请专家进行政策和业务培训。③把具体的政策、文件、指导原则等印刷成册,人手一份加以普及。
3.2.3
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技术体系和抗菌药物管理制度的落实 如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和临床微生物室;配备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加强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和细菌耐药监测。
篇5
根据XXX卫生局关于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医疗质量安全整顿活动的要求,我院对重点科室、重点部门进行了全面的检查。现就自查结果及整改措施汇报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某些医疗管理制度还有落实不到位
个别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意识不够高,对首诊医师负责制、查对制度、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转科转院制度等核心制度不能很好的落实。
(二)抗菌药物的应用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
个别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如普通感冒也使用抗生素;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不合理,抗生素使用时间过长。
(三)住院病历书写中还存在的问题。
1、字迹潦草,有涂改,姓名、住院号不相符等情况。
2、病程记录中对修改的医嘱、阳性化验结果缺少分析,查房记录内容分析少,过于形式化。
3、存在知情同意书告知、签字不规范、药品及一次性高低值耗材等自费项目未签知情同意书。
二、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安全、质量意识。
医务人员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知识而轻视质量管理知识的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缺乏,质量意识不强,这样就不能自觉地、主动地将质量要求应用于日常医疗工作中,就难以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质量管理是一门学科,要想提高医疗质量,不但要学习医学理论、医疗技术,还要学习质量管理的基本知识,不断更新质量管理理念,适应社会的需求。只有使医务人员树立起正确的质量管理意识,掌握质量管理方法,才能变被动的质量控制为主动的自我质量控制。因此,培训全体医务人员质量管理知识,增强质量意识是提高医疗质量的基础工作之一。首先要加强医疗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医务人员务必掌握相关法律法规、医疗质量核心制度,提高医务人员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与防范意识。
(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保证核心制度的落实。
1、进一步加强质量查房和运行病历检查工作,注重实效,不能流于形式,对查到的问题除了当面讲解以外,对屡犯的一定要通过经济处罚,给予惩戒。
2、要加强三基训练与考核,要不断完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注重考核的实效,不流于形式。
3、加强病案质量的管理。
在全院开展病历书写规范培训,进一步健全相关制度及病历检查标准,保证住院病历的及时归档和安全流转。
4、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的监控。
严格执行各项医院感染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大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和宣传力度,让每个医务人员都要认识到医院感染控制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无菌操作技术,做好个人控制环节发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职责,积极开展工作,杜绝医院感染事件的漏报。
5、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根据《转发关于印发XX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成立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小组》组织,严格开展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工作,注重监控围手术期预防用药情况。进一步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设置处方权限,保证制度的落实,提高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率,保证合理使用抗菌药。
(三)进一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切实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水平。
根据卫生部《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的要求,对医务人员进行医德教育。培养谦虚谨慎,不骄不傲的工作作风,立志做一个医德高尚,受老百姓尊敬的医务工作者,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要真正做到将病人当成自己的亲人,不谋私利。
篇6
关键词:抗生素滥用;措施
抗生素是指细菌霉素或其他微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能够杀灭或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类物质及其衍物,用于治疗敏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抗生素滥用是指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目前有十大余类,几百个品种。抗生素在治疗感染性疾病中起到重要用用。然而我国目前使用抗生素的状况不容乐观,甚至令人担忧。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医疗机构的抗生素的住院使用率达到80%,两种以上联用58%,远高于30%国际水平。范围广,起点高,使用时间长。虽然国家2000年已规定精神类、大输液类、粉针剂类药品必须凭处方购买后,对2004年7月1日起规定未列入非处方的抗生素也要凭处方购买。然而抗生素滥用现状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40%死于抗菌药物滥用 ,由滥用抗菌芗造成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其后果、危险程度更是令人担忧。
1 滥用抗生素药物的原因
1.1医生对抗菌药物滥用危害性认识不够,医疗知识及诊治经验不够,不完全了解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特点,在给药剂量、途径、间隔时间上不规范操作,对患者使用抗生素之前很少做或不做药敏试验,细菌耐药检查。凭经验,凭习惯应用抗生素,甚至抱有"有病治病,无病防病"的概念,导致抗生素使用过频、过滥,这是根本原因。
1.2抗生素药品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生产厂家达数百家甚至上千家。一些厂商为了市场份额,往往采取不正当手段,通过促销等形式不断提升抗生素的应用面,使用量,对抗生素滥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1.3不少患者就医心态有问题 认为药与其他商品一样,越新越好,越贵越好,希望药到病除;无形中成为了医生滥用抗生素的又一个充分的理由,甚至有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2 为遏制医疗机构的抗生素滥用现象采取的措施
2.1制订医院抗生素合理应用管理制度
2.1.1将常用抗感染药物进行分级管理、分级使用抗生素 规定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及主任医师处方权限和住院医生、主治医师在值班或急诊遇到严重感染情况使用抗生素的方法以及联合应用的情况.规定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可能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学鉴定和药敏试验。若情况紧急,可依经验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及时调整给药方案.若越级使用应得到上级医师或主任的签字认可。
2.1.2临床药师应加强临床用药指导,主动为临床用药服务,参加抗菌药物使用的查房,并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有关抗感染药物的信息。
2.1.3实行定期检查,与不定时抽查相结合。检查组由医务处、药剂科,检验科成员组成,检查内容包括病历、病原学鉴定及药敏试验项目及抗生素应用情况等。检查结果予以通报,对不合格应开展学习班,并与奖金挂钩。
2.2建立医院基本用药目录 各医疗机构应根据自已特点,由药剂科与药事委员会共同制订一个基本药品目录,对于作用相同或相似的品种不宜订得太多,能满足临床需要即可。目录应定期更换,并对目录药品(抗菌)根据作用效果及价格相结合的方式 ,对其进行分级,初步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并将目录分发到各临床科室。
2.3对临床医生加强学习、培训 提高医生的觉悟,大力对医生宣传抗菌药物滥用的危害性,让医生从根本上意识到自已是遏制滥用抗生素的主力军,树立对社会负责,对人类负责的强烈责任感 ,对医疗知识、药学知识缺乏的医生,鼓励其多学习。临床药师应定期开展咨询平台,及时地为临床医生提供药学信息服务。
2.4医疗机构的行政领导机构卫生局及相关机构药品监督管理局应家强其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的检查,采取经常性检查与不定时抽查的方式,对有滥用抗生素的医疗机构进行经济处罚,并对其负责人进行行政处罚。
2.5药品生产部门的抗生素品种的确定由国家统筹安排,避免过多重复造成浪费,抗生素价格的确立应更合理,不宜太高,使药品供应商的不法促销从源头上得以遏制。
2.6建立监督机制,规范用药程序,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管理。一线抗菌药物医师们都可使用,药事委员会制定结合医院抗菌药物具体使用细则,医院把合理用药定为对科室管理考核的硬性指标,通过制定详细的药物使用细则来约束用药行为,使其必须严格坚持抗菌药物使用原则。药房发药窗口进行合理用药质量控制,同时注意与医生沟通,并提供建议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根据当前抗菌药临床应用的实际情况,以下抗菌药作为"特殊使用"的品种:①第四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吡肟、头孢匹罗;②碳青霉烯类抗菌药,如:亚安培南/西司他丁;③甘酰胺类抗菌药,如:替加环素;④糖肽类与唑酮类抗菌药,如:去甲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多粘菌素;⑤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等,由主管医师填写"特殊使用"抗菌药申请单,经科主任签字后,交医务处审批后方可使用。
3 讨论
滥用抗生素药物现象是由我们自己 (特别是医生)造成的应是可控的。遏制抗生素药物滥用刻不容缓,医务工作者(特别是医生)应从根本上树立遏制滥用抗生素药物的决心,成为人类的健康的真正卫士。医疗机构也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抗菌药物的合理健康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魏间新,许静,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工作的考评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7,27(5):383-384.
篇7
关键词:门诊处方;不合格处方;点评分析
处方是由注册的执业医师在诊疗活动中为患者开具的,由药学专业技术人员审核、调配、核对,并作为患者用药凭证的医疗文书,具有法律上、技术上、经济上的责任[1]。不合理处方导致不合理用药。处方点评是通过对处方的规范性书写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对抽取的3983张处方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抽取我院2012年每月16日门诊处方共计3983张,基本覆盖全院各科,根据《处方管理办法》、《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2]、药品说明书等资料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点评。
2 结果
3983张处方中,不规范处方485张,占抽查总处方的12.12%;用药不适宜处方125张,占抽查总处方的3.14%;超常处方28张,占抽查总处方的1%;处方合格率为83.98%。不合理处方居前三位的依次是抗菌药物超权限使用125张(占不合格处方比例19.6%),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124张(占不合格处方比例17.55%),药品剂量、用法不清48张(占不合格处方比例7.52%),见表1。
3 讨论
3.1 抗菌药物超权限使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3-4] ,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我院自开展临床医师门急诊抗菌药物分级管理权限来,仍有部分医生超权限开具抗菌药。虽然临床医师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但需填写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申请单,经申请医师所在的科室主任签字后提交至药事办,药事办审核后给予越级使用抗菌药物权限,但仅限一天用量。
3.2 临床诊断与用药不符 如诊断为糖尿病,但处方中有用于急性瘙痒性皮肤疾病炉甘石洗剂,从该诊断中无法看出炉甘石洗剂使用适应症。
3.3 药品剂量、用法不清 少数医师药品剂量不写,用法使用“遵医嘱”字样或用法不准确。如醋氯芬酸钠肠溶片50mg,2次/d,100mg/次,少数医师用法为3次/d,100mg/次,超说明书使用。
3.4 门诊处方超过7日用量 《处方管理办法》规定:门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d用量;对于某些慢性病、老年病或特殊情况,处方用量可适当延长,但医师应注明理由。在我院抽查处方中,存在有些患者为避免多次繁琐取药,要求医师超量开药,医师未能坚持处方管理办法开出初剂量大于常用量的处方,且在处方上未注明原因。
3.5 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不准确 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克林霉素类抗菌药物首次接触效应弱,当抗菌药物浓度达到最小抑菌浓度时即可发挥作用。但该类抗菌药物半衰期较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规定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以及克林霉素类抗菌药物使用频度为3~4次/d。在我院处方中,存在3~4次/d的用药模式变成1~2次/d,这与规定及说明书用药频度不符。
3.6 重复用药 重复用药主要表现在相同类型重复给药,或相同成分重复给药。这会增加不良反应及潜在相互作用发生率。如西替利嗪和非索非那丁均为H1受体拮抗剂,两者合用,潜在风险增加。
3.7 联合用药不合理 如盐酸索他洛尔和加替沙星联用易诱导Q-T间期延长和又发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并进而发展为心室颤动及猝死。因此,应分开使用盐酸索他洛尔片及加替沙星。
4 小结
造成以上不合格处方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是因为部分医务人员责任心不强,不重视处方质量,还有部分是因为医务人员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缺乏合理用药知识等原因。因此,医务人员应提高责任心,加强专业知识学习,严格按照适应症使用抗菌药物,加强药师与医师的沟通合作,规范处方书写,全面提高处方质量,从而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 [S] 卫医发 [2007] 53 号.
[2] 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J].世界临床药物 ,2010.31(3) :194-194.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2~2014年临床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288份临床使用效果观察表。其中,男180例(占62.5%),女108例(占37.5%);年龄15 ~85岁,平均年龄(54.5士7.5)岁。
1. 2方法对各年度的288份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效果观察表进行分析。对患者的临床诊断、基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 2012~2014年各年度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效果观察表288份,比较显示观察表数量逐年递减,百分比下降。2012 ~2014年各年度提交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效
2.2 2012~2014年度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科室比较应用主要涉及病种有淋巴瘤、白血病、肿瘤化疗、呼吸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重症肺炎、脑出血、脑梗死、颅脑损伤和泌尿系感染等。提交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效果观察表的前5名科室比较。
3讨论
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履属于p一内酞胺类抗菌药物的一类强效杀菌剂[0,主要用于病原菌耐青霉素、头抱菌素类药物时的替代品,主要品种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属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自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活动以来,本院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小断加强,特别是特殊使用级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要求特别严格,严格按照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使用流程填写审批单、经科室讨论、经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和临床药师会诊同意、报医务科审批方可使用,并且填写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观察表,报药学部备案,定期汇总点评并纳入考核。
篇9
【关键词】抗菌药物 使用强度 效果评价
【摘 要】目的:分析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规范化管理的成效。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法,对我院两个阶段(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前:2012年7-9月,加强抗菌药物后:2013年7-9月)抗菌药物使用金额、使用强度(AUD)、使用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管理前相比,全院住院病人抗菌药物使用金额为669.37万元(实施前同期:1036.41万元),同比下降35.41%;AUD为29.65(实施前同期:46.78),同比下降36.62%;使用率为43.47%(实施前同期59.87%),同比下降27.39%;抗菌药物使用频度为61274.8DDD(实施前同期:89877DDD),同比下降31.82%。结论:该抗菌药物管理模式实施后,我院抗菌药物应用各项监测指标达到了国家卫生计生委要求,抗菌药物AUD与全球应用最低的北欧地区已相近,值得在其他医院推广使用。
我院自2011年起探索抗菌药物管理的新模式,2012年9月正式开始通过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的管理模式以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各项监测指标显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成效显著,本研究对我院两个阶段(2012年7-9月,2013年7-9月)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应用前后的抗菌药物AUD变动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介绍如下:
1 研究背景与干预措施
1.1 研究背景
经过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我院抗菌药物品规由118种降低至60种(2012年1月数据),抗菌药物使用率由69.57%降至65.6%(2012年1月数据),使用强度由62.89DDDs/100人降至58.3DDDs/100人(2012年1月数据),抗菌药物月平均使用费用由476万(2011年月平均费用)降至409万(2012年1月数据),虽然各项指标均有所降低,但临床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需出台新的管理措施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1.2 干预措施
根据卫生计生委关于抗菌药物管理的要求,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医院制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制度与质控标准,具体如下:
1 . 2 . 1 抗菌药物处方集管理:根据本院临床诊疗需要和细菌耐药性监测结果,编写抗菌药物处方集,对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进行调整。实行分级管理制度,确定限制使用和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类别。
1.2.2 加强对执业医师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专业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经过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调剂资格,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机制,对于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出现问题较多的医生进行约谈并处以一定处罚。
1.2.3 加强内科及儿科预防用抗菌药物规范管理:①病程记录中应对预防用药适应症分析且依据充分;②应根据预防的目标细菌选择窄谱抗菌药物;③给药时间、给药剂量及给药频次应符合要求,应用不超过72小时[2,3]。
1.2.4 规范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①清洁手术具备高危因素才能预防用抗菌药物,术前小结有分析;②介入诊疗除心脏起搏器植入等应用内置材料的手术外无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指征。③预防用抗菌药物品种选择、给药时机、术后用药时间应符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4]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5]的规定;④未按规定选择药物或超时间应用病程应有分析且依据充分。
1.2.5 开展临床药学服务:建立临床药师日常查房制度,临床药师直接参与药物治疗,协助医师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参与全院抗菌药物治疗会诊。
1 . 2 . 6 联合督查:由医务部、抗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和临床专家小组共同组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专家组,定期对临床科室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督查,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集中讨论,制订整改措施。
2 评估方法
2.1 调查资料
根据信息科提供的我院2012年7-9月与2013年7-9月的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资料,加强抗菌药物管理前(2012年7-9月)、后(2013年7-9月)进行分组,2012年7-9月住院作为对照组,男9966份、女10213份,平均年龄43.08±23.16岁;2013年7-9月住院监测组,男10907份、女11515;平均年龄为44.23±19.41岁。资料信息包括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零售价格和每月销售数量。
2.2 数据分析
计算各科室、不同药理分类、不同使用级别的抗菌药物用药金额、使用强度(AUD)、用药频度(DDDs)按照WHO推荐的药物应用日处方协定剂量(DDD)和《新编药物学》推荐的成人平均日剂量确定DDD值,计算抗菌药物使用频度(DDDs)和使用强度(AUD)。AUD以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的DDD表示,AUD=(DDDs/住院患者累计住院日数)×100[5]。
3 结果
3.1 临床各病房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使用率变化
与2 0 1 2 年同期相比, 临床各病房2 0 1 3 年7 - 9 月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及使用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全院2 0 1 3 年7 - 9 月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为29.65DDDs/100人/天,比2012 年同期( 4 6 . 7 8 D D D s / 1 0 0 人/ 天) 下降了3 6 . 6 2 % , 重点监测科室中变化比较明显的科室如中医科使用强度由47.26 DDDs/100人/天下降到了12.41DDDs/100人/天,使用率从49.63%下降到了1 4 . 3 3 % , 神经外科使用强度由34.91 DDDs/100人/天下降到了12.9DDDs/100人/天,使用率从82.34%下降到了49.23%。结果见表1。
3.2 全院抗菌药物使用金额、使用强度情况
与2012年比较,全院抗菌药物总用药金额下降明显,其中,头霉素类用药金额从314.35万元下降到了69.01万元, 同比下降7 8 . 0 5 % , 青霉素类用药金额从53.28万元下降到了26.72万元;头孢菌素类使用金额及使用频率变化比较明显,其中用药金额有所增加的是第一代头孢菌素,用药金额从1.71万元上升到了48.72万元,累加DDDs增加明显,从2012年3.456%上升至10.20%,第二代、三代头孢菌素使用金额降低,DDDs升高,第四代头孢用药金额及DDDs均明显下降。
3.3 各级别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及DDDs变化情况
在住院病人总数有所增加的情况下,2013年抗菌药物使用金额从2012年的1036.41万元下降到了669.37万元,下降35.41%,DDDs从89877下降到了61274.8。其中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及DDDs占比有所增加,而非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占比显著下降。
4 讨论
整体来看,通过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规范化管理,我院在住院患者总人数增加的情况下,抗菌药物的总消耗量大幅下降,抗菌药物人均费用明显降低,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等监测指标低于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要求,其中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已与使用最为规范的北欧地区相近,而医院总感染率未见增加,反映我院结合自己医院的具体情况及常见问题,细化管理措施,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原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S].2011-04-18.
[ 2 ] 原卫生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S].2012-04-24.
[3] Kim BN.Compliance with an infectiousd i s e a s e s p e c i a l i s t ´ s a d v i s o r y c o n s u l t a t i o n so n t a r g e t e d a n t i b i o t i c u s a g e [ J ] . J I n f e c tChemother,2005,11(2):84-88.
篇10
xx年12月23日,省厅纠正医药购销和办医行医中不正之风“九不准“专项整治工作视频会议召开后,我院高度重视,杨淑光院长第一时间召开院长书记办公会,传达了刘奇厅长的重要讲话精神,12月30日,又结合卫生部出台的《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组织召开了全院中层干部大会,进行了专题解读学习,并根据市卫生局党委的安排,迅速在全院启动了专项整治工作。1月7日,医院安装了反统方软件系统,院纪委牵头组织药学部、招标办、物资配送中心、设备科、计算机网络中心等重点科室进行了具体部署。目前我院专项整治和贯彻落实“九不准“工作正有力有序推进。近年来,在省卫生厅和市卫生局的正确领导下,我院以行风建设为着力点,针对医药购销和办医行医重点环节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硬措施,在规范医疗行为的同时,也为今年成功创建“三甲“医院提供了有力保障,在此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关于用药管理通过加大药品招标、询价采购的执行力度,加强合理用药的监控评价,规范医师用药行为,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全院除中药饮片和医学专用药品精神药品外,其他1300余种药品均严格参加网上集中招标采购,同时加大临床医师基本药物使用知识培训,优先合理应用基本药物,目前基本药物配备比为71%,使用率为18.9%。积极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院长与各临床科室主任签订xx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目标责任书,明确各临床科室主任的第一责任人责任。添置临床应用软件系统,设立网络监控平台,强化临床合理用药监控,实行分级管理、推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通报公示、严格奖惩管理和诫勉谈话等制度,自xx年年至今奖励17万元,处罚21.9万元。在《质量管理简报》开设抗菌药物专项整治专栏,汇总公示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金额、使用频度排序,以及抗菌药物使用量排名前10位相对应前5位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金额前10位相对应前10位临床医师。每月针对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和感染病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抽查病历500余份,xx年年发放用药评价反馈单317份。今年3月份至今,合理用药情况均达到国家卫计委要求,全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别为39.8%、30.1ddds,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分别为13%、27%,治疗性应用限制级、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分别为56%、98%,ⅰ类切口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比例已控制在30%以下。积极推行临床药师制,参与临床日常查房、会诊和病例讨论,严格处方医嘱审核及处方点评制度,近3年共点评处方4万张,处方合格率达93%。1月7日,采购安装了反统方软件系统,在计算机网络中心机房配置了门禁和监控摄像头,建立机房出入登记制度,网络和服务器指定专人维护,医院内外网络物理隔离,对药品和耗材相关的统计查询实行分级权限控制,由专人负责查询并报院纪委监察室备案,严控不法统方行为。
二、关于招标采购医院始终坚持医疗设备、医用耗材统一招标采购供应。
院内设立了招标办公室,制定了《招标管理工作制度》、《医用耗材医疗设备采购管理制度》,出台了《关于规范医疗设备购置工作的通知》、《医疗设备(高值耗材、维修配件)招标采购补充管理办法》,严格程序,规范行为,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由临床科室根据工作需要向设备科提出下一xx采购计划,并写出可行性论证报告,依据成本效益分析,本着轻重缓急的原则及财务状况,医院做出招标采购计划。依据《招标法》,凡10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均由市政府采购中心集中招投标购进,10万元以下的一次性医疗用品及各种医疗设备通过集中采购、比价招标、集体决策方式进行,确保全程公开、公正、透明。自xx年年起,根据省卫生厅“双控、双降、范“工作要求,本着减轻病人负担、降低耗材占业务收入比的原则,医院进一步加强了医用耗材使用管理,出台了《医用高值耗材使用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各类高值材料的使用,同时对各类医用耗材重新进行公开招标采购,降低各类耗材价格,取得明显效果。xx年年8月份起又依次对低值医用耗材、高值医用耗材及体外诊断试剂等各类医用耗材进行了xx分类招标采购,涉及各类医用耗材供应商74家,供货品种3867个,各类医用耗材的中标供货价格在原有供货价格的基础上整体平均下浮10个百分点。仅此一项年让利患者约7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