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4-03 02:16: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安全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篇1

从业人员健康管理制度和培训管理制度

1.食品经营从业人员每年必须按时进行健康检查,新参加工作和临时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先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不得先上岗后体检。

2.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等消化道传染病的人员,以及患有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等有碍食品安全疾病的人员,不得从事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工作。餐饮服务经营者应当将其调整到其他不影响食品安全的工作岗位。

3.食品经营服务提供者应依法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管理制度,对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及时组织健康年检及新上岗人员健康检查,组织每日人员晨检,督促以上“五病”人员调离。

4.从业人员必须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掌握本岗位要求,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规范操作。经营餐饮食品时,应当将手洗净,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头发梳理整齐置于帽后,销售无包装的直接入口食品时,应当使用无毒、清洁的售货工具、戴口罩。不得用手抓取直接入口食品或用勺直接尝味,用后的操作工具不得随处乱放。

5.严格按规范洗手。工作人员操作前、便后以及与食品无关的其他活动后应洗手,按消毒液使用方法正确操作。

6.工作人员不得留过长头发、长指甲、涂指甲油、戴戒指、耳环等饰物。不得面对食品打喷嚏、咳嗽,不得在食品加工场所或销售场所内吸烟、吃东西、随地吐痰、穿工作服入厕及存在其他有碍食品安全的行为。

7.食品经营服务提供者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组织职工参.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学习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食品安全知识,明确食品安全责任,并建立培训档案。加强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相关食品安全管理知识的培训。

8.从业人员必须接受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直接从事餐饮服务工作。从业人员包括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从事食品采购、保存、加工、供餐服务等工作的人员。

9.建立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档案,将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考核结果等有关信息记录归档,并明细每人培训记录,以备查验。

食品安全管理员制度

1、制定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安全责任制管理措施。

2、制定本单位食品经营场所卫生设施改善的规划。

3、按有关发放食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办理领取或换发食品经营许可证,无食品经营许可证不得从事食品经营。做到亮证、亮照经营。

4、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应认真制订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含新参加和临时人员)开展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及职业道德培训,使每名员工均能掌握岗位食品安全知识及要求。

5、培训方式以集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定期考核,不合格者应待考试合格后再上岗。

6、对本单位贯彻执行《食品安全法》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总结、推广经验,批评和奖励,制止违法行为。

7、执行食品安全标准。

8、协助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机构实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

食品安全自检自查与报告制度

1、建立健全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装裱上墙张贴在相应功能区;建立本单位食品安全管理组织机构,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经过培训合格的食品安全管理员,对餐饮服务经营全过程实施内部检查管理并记录,落实责任到人和员工奖罚制度管理,积极预防和控制食品安全事件,严格落实监管部门的监管意见和整改要求。

2、食品安全管理员须认真按照职责要求,组织贯彻落实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员工健康管理、索证索票、餐具清洗消毒、综合检查、设备管理、环境卫生管理等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并进行相关记录,备查。

3、制订定期或不定期食品安全检查计划,采用全面检查、抽查与自查形式相结合,实行层层监管,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4、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天在操作加工时段至少进行一次食品安全检查,检查各岗位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改进,并做好食品安全检查记录备查。

5、各岗位负责人、主管人员每天开展岗位或部门自查,指导、督促、检查员工进行日常食品安全操作程序和操作规范。

6、食品安全管理组织及食品安全管理员每周1-2次对各餐饮部位进行全面现场检查,同时检查各部门的自查记录,对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进意见,做好检查记录。

食品经营过程与控制制度

食品经营过程从食品采购、运输、验收、贮存、销售各环节以及现场加工食品的场所、设施、人员的基本卫生要求和管理准则。

1、食品经营卫生管理要求

食品经营者应保证经营环境、设施设备、人员满足食品经营卫生要求。 食品经营者应对所经营食品安全进行承诺。 经营单位应设立食品安全控制管理部门或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食品经营卫生管理。 食品经营者应当接受每年一次的食品安全培训。 经营单位应建立与食品经营相关的卫生管理制度。

2、采购

应建立食品采购制度。包括供货商的选择和评价、采购流程、食品验收标准等内容。应设立食品采购质量控制部门,对供应商的合法资质、生产能力、加工条件、卫生状况、质量管理水平、信用资质等进行评价,并建立合格供方档案。应查验供货者的营业执照、生产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等相关证明文件,并存档备案。采购实行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品应具有食品生产许可证 QS 标志。

3、运输

应建立食品运输制度。明确送货人员在食品运输过程中对于车辆卫生、食品卫生的质量安全职责。食品运输应采用符合卫生标准的运输工具,应保持清洁和定期消毒。车厢内无不良气味、异味。不得将食品与有毒、有害物品一同运输。运输包装材料或容器应完整、清洁、无污染、无异味、无有毒有害物质,达到相关食品卫生标准要求,且应具有一定的保护性,在装卸、运输和储存过程中能够避免内部食品受到机械或其他损伤。散装的食品应该具备符合安全卫生和运输要求的独立外包装。冷藏食品的运输可采用冷藏车、保温车、冷藏列车、冷藏船、冷藏集装箱等运输工具。一般情况下,允许冷藏温度接近的多种食品拼箱装运.应查验索取供应商提供的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合格证明及认证证书,并备案。实行统一配送经营方式的食品经营企业,可以由企业总部统一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证明文件,进行食品进货查验记录。货证不符的应拒收或单独存放并做好标识; 应检查标识是否清楚、正确,标识不清楚的单独应存放。

4、销售

应建立食品安全销售管理制度。明确销售人员在食品销售过程中的质量安全责任。应有与经营食品品种、规模相适应的销售场所。营业场所应布局合理,与生活等区域分开。应有与经营食品品种、数量相适应的销售设施设备。食品销售有温度要求的应配备销售冷冻食品必备的冷藏库(柜)、冷冻(库)柜等设施设备。销售场所应有照明、通风、防腐、防尘、防蝇、防鼠、防虫和消毒的设施设备。照明设备安装在食品的正上方应使用防爆型照明设备。与食品表面接触的设备与用具,应无毒、无害或无异味、耐腐蚀、不易发霉、表面平滑且可承受重复清洗和消毒的材质制造。销售场所应进行定期卫生检查和清洁,冷藏、冷冻库(柜)应当定期维护保养、清洗、清除异味,温度指示装置应当定期校验。销售冷藏、冷冻食品应按食品标签明示的温度进行控制,超出温度、湿度规定应及时采取措施。应当按照食品标签标示的警示标志、警示说明或者注意事项的要求,销售预包装食品。销售的食品应分类上架摆放或垫离,不应落地码放。上架销售的食品必须严格控制在保质期内,做到先进先出,并为消费者预留合理的存放和使用期。销售预包装食品不应延长原有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限,不应拆封后重新包装或散装销售。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应以破坏性方式处理销毁,并记录。应建立食品销售台账,记录销售食品的基本情况。

5、设备与工具卫生要求

加工用设备和工具的构造应有利于保证食品卫生、易于清洗消毒、易于检查,避免因构造原因造成油、金属碎屑、污水或其他可能引起污染的物质滞留于设备和工具中。 食品容器、工具和设备与食品的接触面应平滑、无凹陷或裂缝,设备内部角落部位应避免有尖角,以避免食品碎屑、污垢等的聚积。 设备的摆放位置应便于操作、清洁、维护和减少交叉污染。 用于原料、半成品、成品的工具和容器,应分开并有明显的区分标志;原料加工中切配动物性和植物性食品的工具和容器,宜分开并有明显的区分标志。

场所及设施设备清洗消毒和维修保养制度

1、制定定期或不定期卫生检查计划,将全面检查与抽查、问查相结合,主要检查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情况。

2、卫生管理人员负责各项卫生管理制度的落实,每天在营业后检查一次卫生,检查各岗是否有违反制度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指导改进,并做好卫生检查记录备查。

3、各岗负责人应跟随检查、指导,严格从业人员卫生操作程序,逐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卫生操作习惯。

4、单位卫生管理人员每周1-2次全面现场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提出限期改进意见,做好检查记录。

5、建立加工操作设备及工具清洁制度,各岗位相关人员按规定开展清洁工作,使场所及其内部各项设施随时保持清洁。用于食品加工的设备及工具使用后应洗净,接触直接入口食品的还应进行消毒(推荐的场所、设施、设备及工具的清洁计划见附件5),清洗消毒时应注意防止污染食品、食品接触面。

6、应建立加工经营场所及设施维修保养制度,并按规定进行维护或检修,以使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7、品加工经营场所内不得存放与食品加工无关的物品,各项设施也不得用作与食品加工无关的用途。

8、用化学消毒的设备及工具消毒后要彻底清洗。已清洗和消毒过的设备和工具,应在保洁设施内定位存放,避免再次受到污染。

9、食品加工操作的设备及工具不得用作与食品加工无关的用途。

10、食品用具、容器、包装材料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无毒无害,便于洗刷、消毒、保洁。

11、用具每天班前、班后要清洗、消毒一次,运行过程要有序、保持清洁、无污垢、见本色。

12、用具要有专人保管、不混用不乱用。

13、冷藏、冷冻工具应每天保洁一次,每周洗刷、消毒一次,专人负责、专人管理。

14、品用具清洗、消毒应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对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的用具及时更换。

进货查验和查验记录制度

1、公司严禁采购下列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

(一)用非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或者添加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食品,或者用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的食品;

(二)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含量超过食品安全标准限量的食品;

(三)营养成分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

(四)腐败变质、油脂酸败、霉变生虫、污秽不洁、混有异物、掺假掺杂或者感官性状异常的食品;

(五)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肉类及其制品;

(六)未经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检疫或者检疫不合格的肉类,或者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肉类制品;

(七)被包装材料、容器、运输工具等污染的食品;

(八)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九)无标签的预包装食品;

(十)国家为防病等特殊需要明令禁止经营的食品;

(十一)食品的标签、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四十八条第三款规定的食品;

(十二)没有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或中文标签、中文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六条规定的进口的预包装食品;

(十三)其他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或者要求的食品。

2、检查预包装食品包装的标签是否标明下列事项。

(一)名称、规格、净含量、生产日期;

(二)成分或者配料表;

(三)生产者的名称、地址、联系方式;

(四)保质期;

(五)产品标准代号;

(六)贮存条件;

(七)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在国家标准中的通用名称;

(八)生产许可证编号;

(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必须标明的其他事项。

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其标签还应当标明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含量。

3、采购食品时应查验供货者的许可证和食品合格的证明文件。注意生产日期或保存期等食品标识,不应采购快到期或超期食品。禁止采购《食品安全法》规定的禁止采购的不合格食品。

4、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

如实记录食品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批号、保质期、供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进货日期等内容。进货采用计算机管理,须建立电子台帐。

设立一个存放上一级批发商或厂家相关资质和台账的资料柜,按照供货商、进货时间、商品类别等不同内容,将供货凭证进行分类整理,定期装订成册,落实台账管理。

食品进货查验记录、票据应当真实,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二年。

食品贮存管理制度

1、贮存场所、容器、工具和设备应当安全、无害,保持清洁,设置纱窗、防鼠网、挡鼠板等有效防鼠、防虫、防蝇、防蟑螂设施,不得存放有毒、有害物品及个人生活用品。

2、食品和非食品(不会导致食品污染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工具等物品除外)库房应分开设置。同一库房内贮存不同性质食品和物品的应区分存放区域,不同区域应有明显的标识。

3、食品应当分类、分架存放,距离墙壁、地面均在10cm以上,并定期检查,使用应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变质和过期食品应及时清除。

4、有专门的食品库房储存食品,库房周围保证无污染源。食品贮存场所应当防止食品污染,有良好的防潮、防火、防鼠、防虫、防尘等设施。库房内的温度、湿度应符合原辅材料、成品及其他物品的存放要求。食品与非食品、原料与成品、直接入口食品与非直接入口食品应分开贮存,整齐放置,防止交叉污染。食品存放隔墙、离地距离均应在10厘米以上。

5、建立入、出库食品登记制度。按入库时间先后分类存放,先进先出。各类食品要按品种分开存放。冷藏、冷冻的温度应分别符合冷藏和冷冻的温度范围要求。

6、对贮存、销售的食品应当定期进行检查,查验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及时清理变质、超过保质期及其它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主动将其退出市场,并做好相关记录。

7、冷藏、冷冻柜(库)应有明显区分标识,设可正确指示温度的温度计,定期除霜(不得超过1cm)、清洁和保养,保证设施正常运转,符合相应的温度范围要求。

8、冷藏、冷冻贮存应做到原料、半成品、成品严格分开,植物性食品、动物性食品和水产品分类摆放。不得将食品堆积、挤压存放。

9、散装食品应盛装于容器内,在贮存位置标明食品的名称、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者名称及联系方式等内容。

10、除冷库外的库房应有良好的通风、防潮设施。

废弃物处置制度

1、与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服务企业签订餐厨废弃物收集、运输经营协议。

2、安排专人负责餐厨废弃物的处置、收运、台账管理工作。

3、餐厨废弃物分类放置,做到日产日清。

4、禁止乱堆餐厨废弃物,禁止将餐厨废弃物直接排入公共水域或公共厕所和生活垃圾收集设施。

5、废弃物应当实行密闭化运输,运输设备和容器应当具有餐厨废弃物标识,整洁完好,运输中不得泄漏、撒落;

6、禁止将餐厨废弃物交给未经相关部门许可或备案的餐厨废弃物收运、处置单位或个人处理。

7、不得用未经无害化处理的餐厨废弃物喂养畜禽。

8、建立餐厨废弃物产生、收运、处置台账,详细记录餐厨废弃物的种类、数量、去向、用途等情况,并定期向餐饮监督部门及环保部门报告。

9、发现餐饮服务环节违法违规处置餐厨废弃物的,应第一时间向当地餐饮监督部门及环保部门举报。

10、企业负责人应实时监测单位餐厨废弃的处置管理,并对处置行为负责。

不合格食品处置制度

定期检查所经营的食品中是否有不合格食品,发现不合格食品,要及时退市。对保质期不足一个月的食品,每周检查一次;对保质期不足一周的食品,每日检查一次。

设立不合格食品下架存放专区,及时将不合格食品及有关部门公告的不合格食品下架,放入专区以待处理。

设立不合格食品退市登记台帐,对不合格食品的下架日期、食品名称、规格、退市原因、处理情况等如实记录,对过期食品不得更改生产日期、保质期。要与上级批发商之间履行交接手续,由批发商或者生产者在退市登记台帐中填写有关内容并签字。

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

1、如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要立即启动应急处理工作预案。

2、如发生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必须在第一时间(自事故发生之时起2小时之内)向所在地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卫生局报告。

3、保护现场,保留样品。(立即停止销售和食用可疑食物;封存造成食物中毒或可能导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设备和现场,无关人员不得进入厨房操作间。病人的排泄物(呕吐物、大便)要留样,以便有关部门采样检验,为确定食物中毒提供依据)。

4. 负责组织将病人送往医院进行抢救,确保在第一时间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并采取有效措施把病人控制在最小的范围。

5、如实反映情况(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局执法人员到达后立即提取42小时的留样并配合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进行调查;配合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工作)。

6、事后应根据卫生监督部门的指导对场所物品进行消毒处理。

篇2

1.1井下挖掘方面的安全管理制度

1.1.1一线工人的安全操作。在煤矿企业井下挖掘作业前,应该根据前期科学的测定和相关经验方法,编制合理的挖掘作业流程,确定挖掘方式方法,并根据挖掘面积及挖掘手段,制定适宜的安全技术措施。在正式挖掘前,应该就挖掘方法与一线工人、领班、技术骨干等做好技术交底工作,让所有下井挖掘的人都了解挖掘面积、挖掘流程。虽然挖掘流程是事先制定好的,但在实际的井下作业过程中,可以随时根据井下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调整挖掘进度和挖掘方法。在井下作业时,一旦发现有工人违规操作,要及时停止作业,做好整顿教育工作。

1.1.2做好测绘测量工作。在煤矿生产前,应该做好科学的测绘测量工作,督促测绘测量人员严格执行测量测绘方法,深入井下,仔细排查,科学测量,为挖掘工人提供准确的技术参数和地质资料。

1.1.3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在煤矿企业下井挖掘作业时,要严格落实安全员的安全管理职责。安全员应该明确挖掘流程、挖掘技术方法等,在一线工人挖掘作业时,如果安全员发现有工人存在违规操作或者不按照挖掘流程作业时,应予以制止。同时在遇到比较困难的挖掘作业时,安全员还应该协助一线工人,共同处理。

1.1.4做好瓦斯检查工作。在井下作业的过程中,瓦斯检测员的工作非常重要。瓦斯检测员要做好作业面瓦斯监测和检测工作,确保井下环境的安全。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出现瓦斯超标或者存在其他危险气体,要及时通知工人撤离,同时在煤矿生产过程中,瓦斯检测员还应该做好通风口的管理工作,定期定时为作业面通风。

1.2严格落实煤矿生产的机电运输管理工作

1.2.1加强机电设备的安全检查工作。为了确保煤矿生产的机电运行安全,有必要加强对井下作业面及井上等所有机电设备的安全检修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对机电设备进行安全巡检,一旦发现机电设备出现故障,要及时解决,避免机电设备损毁。同时做好机电设备的安全保养工作,对于有可能影响煤矿生产效率的机电设备要及时进行淘汰。

1.2.2加强煤矿的运输管理工作。保证煤矿运输环节的安全是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强对煤矿运输设备的维修与保养,定期检查煤矿传输带、运输车辆等运输设备是否处在良性运转的状态下,防止掉轨、翻车等安全事故的发生。斜井提升则要做到钢丝绳、矿车碰头、三环链、绞车、钩头等提升设备的检查工作。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运输设备存在安全隐患,要及时排查及时检修,并将容易出现问题的运输设备登记在案,在后期的跟踪检查中,重点做好安全检修工作。

2合理划分安全责任区域和签署安全责任书

2.1划分安全责任区域

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根据不同的级别、不同领域、不同作业面,要合理划分安全责任区域,在该区域内由指定负责人做好区域安全管理工作,同时由煤矿企业的安全总负责人做好区域安全的统筹管理工作。这样可以将安全责任明确到个人头上,在煤矿生产过程中,更有利于安全制度和安全技术等的落实和推进。

2.2签署安全责任书

为了将区域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在区域安全管理过程中,有必要由区域安全负责人签署各自的安全责任书。在责任书上要明确区域安全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并明确出现安全事故后的处罚条例,通过安全责任书,能够提升区域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心。

3做好灾害预警管理工作

3.1做好火灾防范措施

火灾对于煤矿井下作业面来说,其危害是致命性的。在煤矿生产过程中,要做好火灾防范措施。禁止明火进入作业面,严禁煤矿职工在作业面及出矿口等附近抽烟、在井下使用明火需做好安全防范措施。在井下作业面要做好消防器具的设置和摆放,以便在发生火灾后能第一时间进行消防扑救。

3.2做好水灾的预防

篇3

11、对从事锅炉、压力容器、电气、起重、焊接、车辆驾驶(含厂内机动车)的员工,需经有资质的培训单位进行和考试并取得相关的资格证书后,才能从事该项操作。对特殊工种的在岗人员,必须进行经常性的安全培训教育。

四、工程、设备仪器

1、各种设备和仪器不得超负荷和带病运行,并要做到正确使用,经常维护、定期检修,不符合要求的陈旧设备,应有计划地更新和改造。

2、电气设备和线路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规定。电气设备有可熔保险和漏电保护,绝缘性能必须良好,并有可靠的接地和接零保护措施。

3、产生大量蒸汽、腐蚀易燃易爆的工作场所,应使用密闭型电气设备;潮湿场所和移动式的电气设备,应采用安全电压。电气设备必须符合相应保护等级的技术要求。

4、引进国外设备时,对国内不能配套的安全附件,必须同时引进,引进的安全附件应符合我国的安全要求。

5、凡新建、扩建、改建、迁建的生产场地以及技术改造工程,都必须安排劳动保护设施的建设,并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称三同时)。

6、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在组织工程设计和竣工验收时,应提出劳保护设施的设计方案、完成情况和品质评价报告,经有关部门审查验收,并签名盖章后,方可施工、投产。未经同意而强行施工、投产的,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7、劳动场所布局要合理,保持清洁、整齐。有毒有害的作业,必须有防护设备。

8、生产用房、建筑物必须坚固、安全:通道平坦、畅通,要有足够的光线;为生产所设的坑、壕、池、平台、升降口等有危险的处所,必须有安全设施和明显的安全标志。

9、有高压、高温、低温、潮湿、雷电、静电等危险的劳动场所,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防护措施。

10、雇请外单位人员在本公司的场所进行施工作业时,主管部门应加强管理,对违反作业规定并造成公司严重损失者,需索赔并严加处理。

11、被雇请的施工人员作业时,须在保安处登记,需明火作业者须备案登记。

12、易燃、易爆物品的运输、贮存、使用、废品处理等必须有防火、防爆设备,严格执行安全操作守则和定员、定量、定品种的安全规定。

13、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地和贮存点,要严禁烟火,要严格消除可能发生火种的一切隐患。检查设备需要动用明火时,必须采取妥善防护措施,并经有关部门批准,在专人监护下进行。

五、员工劳动安全和保护

1、根据工作性质和劳动条例,为员工配备或发放个人防护用品,各部必须教育职工正确使用品,不懂得防护用品用途和性能的,不准上岗操作。

2、努力做好防尘、防毒、防辐射、防暑降温工作和防噪声工程,进行经常性的卫生监督测。对超国家卫生标准的有毒、有害作业点,应进行技术改造和采取卫生防护措施,不断改善劳动条件,提高有毒有害作业人员的健康水平。

3、从事有毒有害作业人员,要实行每年一次定期职业体检制度,对确诊为职业病的患者,应上报上级调整工作岗位,并及时做出治疗。

4、禁止年龄未满18周岁的员工,女职工在怀孕期、哺乳期从事有害有毒的作业。

5、坚持定期或不定期的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办公室组织全公司的安全检查,每年不少于四次。各生产部门每月安全检查,每年不少于四次。各生产部门每月安全检查不少于一次,各年间和生产班组应实行班前班后检查制度,每天不少于两次。特殊工种和设备的操作者应进行每天检查。

6、发现不安全隐患,必须及时整改,如本部门不能进行整改的要立即报告安全办统一安排整改。

六、事故的处理和奖惩

1、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应每年总结一

次,在总结的基础上,由公司安全办组织评选安全生产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加以表彰。

2、对发生重大事故或死亡事故(含交通事故),对事故直接责任人视情节轻重给予的责任,对触及法律的追究其法律责任。

3、凡发生事故,要按有关规定报告。如有瞒报、虚报、漏报或故意延迟不报的,除责成补报外,对有关人员给予处罚,并追究其法律责任。

4、对事故责任者视其情节给予批评教育、经济处罚、行政处分,触及法律者依法论处。

5、发生事故的单位必须按照事故处理程序进行事故处理。

(1)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抢救伤员,保护现场,如因抢救伤员或防止事故扩大,需要移动现场物件时,必须做出标志,详细记录或拍照和绘制事故现场图。

篇4

【关键词】概述;现状;重要性;存在问题;解决措施

1 对电力调度运行风险管理的总体概述

电力技术发展促进电力系统更新, 电力系统的优化适应了市场需求,但电力系统不稳定性会使企业运营产生风险,企业运营产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我们要加强对电力调度运行的风险管理, 首先要全面认识在电力调度时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风险。电力调度运行遇到的风险一方面来自市场变动造成的风险, 电力价格不统一或电力负荷的不稳定性会使电力调度运行出现很多问题。企业对风险认识不到位会导致合作交易过程更加复杂,严重的甚至中止交易。电力调度遇到的风险另一个方面是备用风险, 市场经济发展促使电力企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使人们加大了对生活用电的需求量,传统电力设备不能有效保证电力调度正常运行,无法满足人们对电力资源大量的需求,所以老旧的电力设备应逐步淘汰,要引用新的能适应实际需要的电力设备。

2 我国新形势下的电力调度运行工作的现状

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完善大大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居民的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要用到电力资源, 电力资源已经成为群众家庭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现如今,电力企业多元化发展使企业在电力调度管理工作方面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只要完善电力调度机制才能跟上时展形势, 才能解决人们对电力的大量需求。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来促进电力行业发展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地理环境的变化会促使我国社会政策改变, 新形势下电力行业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都比较复杂, 也无疑加大了电力系统的电力调度难度和管理难度。

3 调度安全风险与运行机制对电力企业的重要性

电力企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 提高电力系统的运作效率能直接提升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进行调度运行是复杂的电力系统运营中的一个关键的环节,调度运行得好,电网就能正常运行,人们就能使用到优质、稳固的电能资源,调度运行得不好,电网就无法正常运行,这不仅会给社会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 因此调度人员必须要提高职业职能和责任意识,保证电网调度系统良好运行。

电网系统的完善,电网覆盖面积的扩大,以及电网操作系统的复杂使电网故障发生的概率增加,使电网故障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扩大。用户对供电质量要求的提高促使调度人员掌握更加复杂的电网调度运行技术,电网调度运行技术的复杂化同样也会增加电网故障发生的概率。调度人员在调度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失误,一旦出现失误就会出现停电等电网故障,严重的会给企业造成大量的经济损失,会损坏大型设备,会造成人员伤亡,所以调度人员要高度警惕,对调度工作认真负责。

我们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电网调度运行情况进行探讨的时候,电力系统往往显示出技术密集、生产密集的特点,运行人员只有具备专业技能,了解现场各种设备操作规范,及时发现电网运行中遇到的问题才能编写出科学的操作流程。如果在紧急情况下要求工作人员快速开出操作流程,工作人员再采用传统人工填票模式就大大了费力费时了,针对这个情况,我们要反复审核各个操作票的操作流程, 我们要积极开发新的自动生成操作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减轻调度人员工作负担,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电网系统不同层次的有效管理, 才能避免因失误产生经济效益的损失。

4 电力企业调度管理运行面临的问题

4.1 电力调度人员的专业素养不高,技术水平差

电力调度人员只有提高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才能把电力调度工作做好, 现在许多电力调度人员在工作中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没有强烈的责任心,没有对风险防范的安全意识,自身不按照工作流程工作,比如交接工作时对交代的任务模糊不清,不能按规范要求来核对现场,在拟写调度指令时不使用专业术语,只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进行工程决策,这些都阻碍了电力调度的有效运行。另外, 工作许可没及时办理,汇报工作情况时没有获得调度许可就直接送电,这也会发生安全事故。调度员工作状态懒散,不能深入了解电力系统运营情况,给电力运营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4.2 电力设备运作效率差

未及时更新和养护电力设备导致设备超负荷运行是电力设备快速老化的重要原因, 电力设备老化降低了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如果设备不及时更新,运行环境的变化会增加设备发生故障的机率。电子科技的发展促进了电网长足发展,促进了电网结构和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但我国电力方面调度软件不同意,不够成熟,不成熟的调度软件在工作时容易出现失误,电力调度指标的不确定、指标体系覆盖面不足等问题都需成熟的软件来解决。比如调度系统警告信息类型很多,无用的事故信号常在实际调度过程中被听到,它遮掩了真实的事故信号,加大了电力运营的安全隐患。

4.3 外部环境增加电力调度安全隐患

我国国土面积大,自然条件复杂,恶劣的外部环境会降低电网安全,增加电力调度难度。恶劣的自然现象比如地震、洪灾、泥石流、冰凌等都会给电力调度工作带来巨大阻力,严重的会使电力设备受到损坏。

5 电力调度运行问题的应对措施

5.1 提高电力调度员综合素质

增强电力调度员责任意识能提高电力调度的安全性,高度的责任心是一个工作人员无论在哪个行业都必须具备的工作态度, 电力调度员若不认真传达指令就容易产生延误送电情况。所以电力调度员工作要遵守规章制度,使用术语下达命令,电力调度用要做好交接班工作,明确交接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电力调度效率。

5.2 提高设备管理水平

规范规章制度能使电力调度过程更加严格和流程,避免出现漏洞,企业要安排人员加强对设备运行的监督,检修人员要加强对设备的检修和防护以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同时企业要及时更新设备,淘汰旧设备,避免电网因老化出现安全事故。

5.3 优化外部环境

电力调度需要好的外部环境, 好的外部环境能提高电力调度人员工作效率,企业要加强对员工关怀和激励,另外需要对电网定期检修, 调度人员能够设计合理的调度处理方案和问题应对方法能提高设备自动化运行质量。

6 结束语

电力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调度出现新的特点,加大对电力调度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能有效提高电力调度的安全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对设备及时检修和防护也可以提高电力调度的安全性。科技进步促进电网不断改革, 全面认识电力调度运行的风险,采取合理安全措施能提高电力调度运行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企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一、安全法制是决定安全的重要因素。

建筑行业事故频发的原因与劳动者的主观心理因素、劳动条件、生产环境的好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创造和维护良好的劳动条件,成为保障劳动者的安全与健康的根本途径,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基础的一部分,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是国家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在企业的延伸和细化,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科学性、可行性和现实性。

我国是法制国家,是以法治国,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实施,使我国建筑行业安全管理真正的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依法管理安全有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国家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企业应建立以下几项安全管理基本制度。

1.建立健全安全生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安全管理的核心,是保障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有效的预防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责任制是根据“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原则。明确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及各类人员在生产活动中应负的安全职责。有了安全生产责任制,就能把安全与生产从组织形式上统一起来,把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从制度上固定下来,从而增强了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心,使安全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专管成线、群管成网、责任明确、协调配合、共同努力,真正把安全生产工作落到实处。

2.制定安全检查制度。安全检查是发现隐患、消除隐患、防止事故、改善劳动条件和环境的重要措施,是企业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一项重要手段。

3.制定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教育制度是企业对职工进行安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教育的规定,是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安全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4.制定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工种安全操作规程是消除和控制劳动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预防伤亡事故,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和健康,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制度之一。安全操作规程的内容应根据国家和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根据现场使用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并监督其实施。

5.制定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机械设备是指目前建筑施工普遍使用的垂直运输和加工机具,由于机械设备本身存在一定的危险性,如果管理不当可能造成机毁人亡,所以它是目前施工安全管理的重点。

6.制定安全生产奖罚办法。企业必须制定安全生产奖罚办法,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劳动者进行安全生产的自觉性,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防止和纠正违反法律、法规和劳动纪律的行为,也是企业安全管理重要制度之一。

7.制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制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目的是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主要为查明事故原因,吸取教训,采取改进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

8.制定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制度。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是目前建筑施工现场离不开的一项设备,由于其使用广泛、危险性比较大,因此它牵涉到每个劳动者的安全,也是施工现场一项重点的安全管理制度。

9.制定劳动防险用品管理制度。劳动防险用品是为了减轻或避免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受到的伤害和职业危害,是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的一项预防性辅助措施,使安全生产防止职业性伤害的需要,对于减少职业危害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10.建立应急救援预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应急救援组织,建立应急救援的目的是保障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迅速的启动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11.其它的制度。除以上主要的安全管理制度外,企业还应建立有关的安全管理制度,如安全值班制度、班前安全活动制度、特种作业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资料管理制度、总、分包安全管理制度等,使企业安全管理更加完善和有效,达到以制度管理安全。

二、落实是抓好安全工作的关键。

企业制定的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再全再细,如果贯彻落实不好也是一句空话,因此,要保证制度的贯彻和执行还必须有贯彻落实制度的措施。

1.成立生产安全管理组织。企业要成立安全管理组织和部门,及时的修订、补充、完善安全管理制度,保证安全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完整有效。同时要加强安全管理制度的宣传和学习,使劳动者掌握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提高劳动者对安全管理制度的认知程度,懂得安全管理制度是保证劳动者的安全和健康,从而变被动的执行安全管理制度为自觉遵守安全管理制度。

2.企业第一责任人要以身作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负责人是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只有第一责任人以身作则带头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提高其他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执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3.发挥全体劳动者的作用。要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劳动者在工作中相互监督、严格遵守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才能保证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

篇6

关键词:煤炭企业 安全管理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X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前提,也是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保障,现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了将安全生产能够有效落实,国家提出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但从目前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执行情况来看,仍存在很多管理的薄弱环节,安全事故发生频率居高不下。基于此,探讨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问题已刻不容缓。

1 我国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安全管理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当前,煤炭企业改革如火如荼的开展,但安全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的步伐却稍显迟缓。对于煤炭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来说,安全生产责任制是其中的关键。就目前实际情况来看,安全生产责任制与企业的部门未能有效衔接,在横向管理明显不足;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实施,需要一系列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为依托,但目前配套制度仍有待完善,对担负职责的履行要求、规范等未明确规定[1]。此外,煤炭企业各部门之间配合、协调的力度不够,致使在企业改革过程中,出现安全管理的死角。

1.2 煤炭事故预控管理未充分发挥作用

近几年,煤矿企业在管理方面有了长足进步,安全管理和行政管理都日趋完善,但同经济发展的程度来看,安全管理工作仍有待提高,与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尚存在一段距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安全事故发生的事后处理比较重视,但却忽视对安全隐患的排查、管控,未能从源头上解决安全问题;部分煤炭企业存在事故预控管理的意识,构建了相应的管理系统,但却流于形式,未将预控管理落到实处,致使预控管理的效用未能

体现[2]。

1.3 安全管理的对象存在偏差

长期以来,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侧重点为对人和物的不安全表象进行控制,为煤炭企业安全管理起到了一部分作用,却未起到根本作用,原因在于企业未对事故引发的原因进行重视,仅能够治标,但本的问题仍存在。以2009年的山西屯兰煤矿瓦斯事故为例,引起事故主要是由于企业对于现场和技术的管理力度不足。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安全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前提,如何先进的设备,如何优秀的操作人员,如何良好的现场环境,没有科学、完善的安全管理做基础,一切都无从谈起。

1.4 安全教育培训不够到位

教育培训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所在,但目前煤炭企业在培训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安全教育培训未能实现全员培训,对员工的培训力度尚可,对管理人员的培训却流于形式;教训形式不丰富,培训常以说教形式开展,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员工的学习热情难以调动;煤炭企业培训的目的不明确,对于培训工作权当一项任务,未能从心理上给予重视,培训的有效性未能发挥。

2 煤炭企业安全生产的科学管理对策

2.1 积极建立健全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

健全、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是煤炭企业实现安全生产的基础和前提。煤炭企业应以自身情况为出发点,对企业原有的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以适应不断变换的市场环境。首先,煤炭企业应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不懈改进,将制度中与企业现状不符的部分进行创新或剔除,使安全管理按章行事、规范操作,构筑安全管理的严密网络[3]。其次,要对安全管理制度的核心―安全责任制度进行完善,将安全管理的责任落实到每个管理者,每位员工头上。最后,再完美的制度没有贯彻执行也是空谈,因此,要对安全管理制度进行严格落实,增强员工的执行力。将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的责任按管理级别进行下放,形成层次分明的安全管理网。

2.2 完善事故预控系统

在事故发生前便能对事故进行预警是安全管理的最高境界,事故预控系统便是实现事前预警的管理系统。当前,部分煤炭企业事故预控系统形同虚设,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煤炭企业要对事故预控系统进行合理完善,对信息进行网络化监控,以确保得到可靠的管理数据,对责任落实部门的预防和监控情况进行适度督促,以保障企业安全生产能够顺利进行。

2.3 积极建立起具有科技含量的安全管理系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于煤炭企业来说,科学技术是企业发展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煤炭企业应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探索出一套适应企业发展的现代化、科学化的安全管理系统。这套安全管理系统应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载体,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实现全过程动态管理,这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在人工管理具有主观倾向性的弊端。安全管理系统以准确、翔实的信息为基础,对现场管理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在事故发生前,对事故的产生进行预控;在事故发生后,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从预防事故和处理事故两方面解决安全问题。

2.4 积极强化素质教育与安全培训

安全培训是煤炭企业强化安全管理的有效手段。对于煤炭企业来说,培训的资金投入不高,却卓有成效,对企业的回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可以体现;对于管理者来说,可以提高其安全责任意识和管理协调水平;对于下属员工来说,可以加深其安全管理的知识和操作技能。煤炭企业在开展培训工作时,要对全体人员进行有重点的培训,在对员工培训工作予以重视的同时,对管理者的培训同样不能忽视,立足多种角度,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同时,对安全培训的内容和模式要不断进行丰富和创新,以提升培训工作的有效性,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得到学习的机会,在学习中能够完满的完成工作,实现全员培训的目标。

3 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生产是煤炭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管理的重之中重,也是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保障。煤炭企业安全生产是一项集复杂性、综合性、动态性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作为煤炭企业的管理者,要对煤炭安全管理的制度进行不断完善,构建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创新安全管理机制,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使煤炭企业能够健康、有序、可持续的发展,为构建和谐、文明社会尽一份力。

参考文献

篇7

效能指的是事物内部所蕴含的能力与组织内在功能的体现。安全管理效能指的是安全管理工作开展的能力与安全生产目标实现的成效。企业安全管理效能主要是通过管理手段、规章制度、安全文化氛围等调动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安全生产能力与安全执行效率的提高来降低企业安全事故的发生几率。确保企业的安全生产。企业安全生产效能的高低主要体现在安全管理生效速度与安全管理程度两个方面。员工的安全知识水平影响着企业安全管理中的安全生产工作能力,安全工作执行者的主动性决定着安全工作的效率。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的安全事故都是由于员工安全知识水平不高而导致的。员工安全主动性指的是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为了确保安全而采取的相关措施。不同的员工有着不同的安全主动性水平,较高的安全主动性才能够促进安全管理效果的提升。

2企业安全文化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2.1企业安全文化对安全管理理念的影响安全理念文化是安全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企业的安全生产精神中有所体现,属于企业安全生产的内在价值体系。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发挥的主要作用为引导管理者树立正确的安全观,提高责任意识与更新安全管理理念;引导员工树立积极的安全生产价值观,提高安全责任意识。通过这些方面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效能建设成效的进一步发展。

2.2企业安全文化对安全管理行为的影响企业安全文化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在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与安全生产实践中更好地融合管理者与员工的安全文化理念,实现他律性与自律性相互结合,将安全理念转化为安全行为。企业安全文化对企业管理行为存在约束作用,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实现管理行为与安全行为的巩固,促进安全管理工作效率与效果的进一步提高。

2.3企业安全文化对安全管理制度的影响企业利用安全管理制度的约束性与规范性特点来对员工的安全生产行为进行引导、约束与规范。不同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中的安全管理制度有着不同的特征,部分企业强调运用惩罚代替管理,导致安全管理效能较低;部分企业强调安全生产数量、不重视安全生产质量,安全管理效能同样不理想。企业安全管理不仅要重视管理制度内容的科学、严密,还要重视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方面才能够实现安全管理制度实施成效的提高。企业在进行安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方面要重视制定与完善安全生产制度,另一方面要重视安全生产制度执行力的提高,从而实现安全管理制度效用最大化。

3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相关措施

3.1重视文化模因,促进安全管理效能的提高文化模因对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都存在重要的影响作用。企业文化模因指的是能够对企业安全生产与管理进行传递的信息形式,具有非常强大的感染力与传播力。积极的安全文化模因能够促进企业安全文化氛围的营造,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效能。

3.2防范文化退化,促进安全文化建设的深化法治安全文化建设属于长期的发展过程,在其建设的过程中要通过不断坚持的观念,实现在安全生产与安全管理各个环节中的有效渗透,树立非常牢固的安全观念,从而实现企业安全生产效能提高。如果发现企业安全文化出现退化的情况,要通过相应的措施进行及时的处理,防止各种连锁反应的出现。一旦出现安全文化退化而又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很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巨大的安全事故损失。

3.3强化安全反思,注重企业文化发展社会的不断发展使行动情境更加复杂与不确定,因此要通过知识对行动情境进行再次定义与监控,通过反思来降低风险产生的可能性。反思实际上就是自身风险意识的强化,应该在企业安全管理工作与安全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得到贯彻。同时,需要通过反思来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实现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结构与方向的调整,控制同类安全事故的再次发生。

4结语

篇8

重视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素质

安全教育是保证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施工企业建设良好安全生产文化的必经之路。安全事故的发生,除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安全意识薄弱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的自觉安全防范行为失缺、自我防范能力不强。因此要重视、加强安全教育培训,坚持重安全意识、重安全操作规程、重安全行为规范、重细节养成;安全教育应以安全意识教育为先,以提高安全技能为重,以养成安全生产行为规范为目的的安全教育理念;全面培养员工的安全行为规范,全面提升安全防范技能,确保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是施工企业安全管理的源头,安全教育首先要求施工企业的管理人员学习和遵守安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安全意识首先要提高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使施工企业各级管理人员掌握依法进行安全管理的知识和能力。只有施工企业领导及管理人员重视安全,公司各种安全管理制度才能有效地得到最大限度的贯彻实施。施工班组是施工企业安全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施工企业要对施工班组进行涉及到保障职工安全与健康等内容的法律法规、制度、规定,安全操作规程、施工规范的教育培训与考试,严格履行、落实三级安全教育,依法规范、强化责任;同时要立足班组,提高班组职工互教互学,互帮互爱,自保互控能力,全面提高施工班组的整体素质。施工班组是安全生产最直接的承担者和参与者,要打好班组的安全基础,一要结合各种案例进行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意识;二要加强一线职工的安全操作技能教育培训,提高一线职工认识能力、应变能力和安全操作技能,以适应岗位工作要求。同时要建立班组自保互控体系,以自保为主,互控为辅,不断增强一线职工保安全、反违章的主管能动性,在班组形成安全生产人人有责的安全管理氛围。

建立安全管理制度,推行科学安全管理

安全管理制度是执行安全管理任务的重要保障,一个好的制度对安全管理起到指导作用,所以在法律的框架下科学合理地建立和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施工企业根据行业特点制定包括《安全生产管理流程》《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奖惩制度》等在内的安全管理系列制度。对施工企业安全管理进行指导和规范。落实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人的行为对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极其重要。首先施工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要抓好制度的学习教育,安全管理制度要上墙并组织员工经常学习,对公司员工进行安全管理制度的内容知识的普及教育,对新员工在“三级安全教育”阶段进行安全管理制度的培训教育和考试。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要“严”,要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必须“严”字当头。人既是安全工作的受益者,又是安全事故的受害者,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只有“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才能体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才能正确执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才能排除干扰,维护安全管理秩序。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过程,也是对违规、违章者的再教育过程,教育就要体现以理服人,有些安全管理者抓违章、违规更多依赖的是批评教育和经济处罚。不可否认,批评和罚款能使违章、违规职工的思想受到触动,但仅仅通过经济处罚手段,以“罚”代管,控制违章指挥、违规操作现象是不现实的。尤其是个别管理人员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方法简单粗暴,很容易伤害职工感情,进而对安全管理产生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使经济处罚的有效作用大打折扣。为了增强安全管理效果,管理者应该在严格执行刚性制度的同时,注重柔性管理方法的使用。

加强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安全检查是安全管理工作最重要环节,安全检查的目的就是要依据法律法规、规范、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等,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阶段进行安全检查,消除安全隐患,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人员健康安全和财产免受损失。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改造项目在施工前的设计阶段,就要根据现场勘查资料,统筹考虑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如设计过程中要考虑路由的走向,线路敷设方式可能遇到安全以及村重要建筑保护问题,并对安全施工提出明确要求。如架空线路的电杆所立位置要考虑设计在便于安全操作、不影响交通的地方。在施工图会审时要进行检查发现并纠正。同时在项目施工作业前,要对施工企业各项目部劳务班组的人员组成情况进行检查,检查熟练工人数是否满足安全施工要求所需的人数,特殊工种是否持有效证件。并且要在项目施工作业前对施工企业各项目部劳务班组施工用的设施、设备、主要劳动工具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查。在施工过程中要检查施工管理人员是否在位,是否存在违法用工,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上岗;要检查安全作业技术交底及施工工具设备的安全情况,如有个别施工班组立杆使用的起重设备采用木质自制立杆机,存在安全隐患;并且要检查个体防护工具、用具的穿戴情况和安全性能,各种安全设施、施工警示标志的使用与摆放情况;同时要时刻注意检查环境给施工带来的安全影响,农村自然环境差、施工环境恶劣,如受地理环境影响,立杆、路由线路敷设受到限制;如有些地方空间有限,各种线路交织敷设在一起,“三电”交越严重,有些线路借用原有广电杆路,有些要跨越沟壑、山谷、小溪、交通道路等,要求施工企业采取可靠的安全施工措施,必须加强安全检查,消除各种隐患,才能全面预防触电、高空坠落、倒塌、落物伤人等安全事故的发生;还要检查在恶劣气候条件下是否有施工班组在违规作业等情况。对关键工序的施工、重要设备安装依据有关施工规范和标准进行专项安全检查。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改造工程竣工验收移交阶段的安全管理必须要注意成品保护,检查保护措施是否到位并且有效,成品保护可以与《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的宣传结合起来,激发村民自觉爱护广电设施的热情,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广电设施不受人为的破坏。

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运行业率先实现开放化,“有水大家行船”,无论个体、集体、国有企业都可以从事水上运输,水运生产力得到迅猛发展。但同时,由于市场准入标准等种种原因,也给水上安全埋下了不少事故隐患。

跑马行船三分险。水上安全管理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直接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水上安全形势好坏,既影响国家经济健康快速持续发展,又影响到社会稳定。然而,水上安全形势依然比较严峻。如1999年“11.24”海难,导致“大舜号”沉没,死亡282人。2001年1月29日,重庆合川市一艘个体客船因严重超载触礁翻沉,死亡46人。这些事故的发生,不但使国家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蒙受了巨大损失,而且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为社会所震惊,冲击了良好的社会秩序。

而这些事故的发生与我国的水上安全管理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领导干部安全意识淡薄,疏于管理,致使安全责任制落空、安全管理措施不力是主要的原因。同时,部分水运企业对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毫不关心,重经济效益,轻安全生产,“要钱不要命”,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麻木不仁也是重要的原因。

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对社会水运资源的配置、社会分配公平性的提高是起着根本性动因的作用的。因为水上安全管理制度是作为前提条件规定了水运经济运行与社会交互关系的特征的,制度所决定的选择取向对水运企业等经济主体所追求的稳定的均衡更能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对水运生产力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要避免负面影响的出现,就必须减少对制度的人为干扰。

无可非议,水上安全管理与我国经济发展相伴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后生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水上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和人员流动性的加剧;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管理机构的改革等,使水上安全生产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诸多问题,为水运安全管理的制度变迁造就了空间。因此,我们必须掌握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对社会心理进行充分的分析的基础上,对水上安全管理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技术必须进行矫正,从而使管理更加合乎人类社会内在发展规律。

根据制度变迁中各主体所发挥作用的区别,笔者认为水运安全管理制度变迁的思路应该是:水上安全管理机构要发挥其积极的主导作用,推动市场力量以提高资产的共性程度,特别是游戏规则的普遍适用程度,要通过法律程序构建游戏规则,使游戏规则具有公开性、普遍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在最大限度上减少败德性机会主义的内在冲动,增加理性行为动机。具体地说,就是以法律制度为基础,以事故预防为目标,通过提高败德成本,提高企业自我约束力,以科技进步和管理方式现代化为手段,督促水运企业及有关经济主体提高素质,构建现代的水运安全管理机制。总结以上思路,笔者认为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必须进行五个方面的创新。

一、以人为本,创新安全文化

以人为本,体现在水上安全管理上,就是必须以保障从事水运的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为最高原则,杜绝以危害人的生命与健康去换取物的安全和经济效益的非人道行为。水上安全管理机构要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必须做到:一是要利用各种媒体和网络向全社会宣传安全知识,继续开展 “安全生产月”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应急能力,创造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二是要切实加强水运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突出抓好水运企业经营人的安全教育和培训。使从事水运业的所有人员在心理、思想和行为上形成安全生产的自我意识。

二、转变理念, 创新管理方式

一是要实现水上安全管理从事后控制向事前控制的转变。

1999年“11.24”海难,因天气恶劣、救援力量有限等原因,长达7个小时都没有救援成功,导致“大舜号”沉没,死亡282人。就是随后不久的12月12日,在法国海域,一艘马耳他籍油轮断为两截,在风力10级环境下,船上20多名员工在很短时间全部救走。如果11.24海难救援更得力,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完全可以降到最低限度。这个事故所带来的惨痛教训,再一次提示水上安全管理机构必须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应急管理水平,以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求。

目前,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建立了符合自己国家特点的应急救援体系,包括建立了国家统一指挥的应急救援协调机构、拥有精良的应急救援装备、充足的应急救援队伍、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国外应急救援体系的发展过程既有先进的经验值得借鉴,也有一些教训应当汲取:如应急救援工作的组织实施必须具有坚实的法律保障;应急救援指挥应当实行国家集中领导、统一指挥的基本原则; 国家要大幅度地增加应急体系建设的整体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要确保应急救援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位置; 应急救援的主要基础是全社会总动员等等。

二是要实现由经验型管理向技术型、专业化管理转变。

过去,水上安全管理更多的是凭借规章制度的约束。诚然这种管理方式起到一定作用,但是,随着当今水运行业的日益专业化,这一传统管理方式,无疑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应更多地依靠专业化、职业化队伍来实施有效的监管。

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的角色的重新定位是其中的核心,水上安全管理机构不是万能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的知识是有限的,知识的有限性和专用性决定了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理性的有限性。因此,水上安全管理机构要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以摆脱其“救火队”的职能与形象定位。在提高行政效率方面,专家会议制是弥补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知识缺陷的合理选择。当然,在举行专家会议时,参与者的广泛代表性和会议程序的高度透明性是必不可少的两大要件。

三是管理客体应由船舶个体为主的“小安全”管理向水运企业的“大安全”管理转变。

近年来发生的重特大水上交通事故集中在乡镇、个体运输企业占80%以上。因此,水上安全管理方式必须适应经济市场化和所有制结构的新变化及事故多发的特点,即由过去只注重对大水运经济主体的管理转向对各种所有制的经济主体,尤其是要强化对非公有制中小经济主体的安全监督管理。

三、科学管理,创新水运企业自我管理制度

水运企业是水运经济的细胞,是水运先进生产力的载体和经济增长的主体。水运安全工作的落脚点是企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水运安全管理制度创新的基础。只要水运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了,水运安全生产形势才能有一个根本性的好转。当前,要逐步实现水运企业经营管理者和船员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转变,并形成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通过强化水运企业的安全管理,提高水运企业安全管理水平,是建立现代水运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水运企业安全生产,提高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措施。

四、结合先进科技,创新管理途径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要实现水上安全形势的根本性好转,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安全管理技术,如使用CCTV、AIS等技术,从硬件上做到安全管理更快、更全面、更直接、更有效,从本质上为遏制或减少重特大事故发生提供技术手段,使安全管理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从而减少伤亡事故的发生。

五、完善法制,创新管理手段

水上安全管理职责的本质就是依据国家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及行政规章对安全生产主体实施监督管理和监察的行政行为。目前,水上安全管理机构必须以安全生产基本法为依据,清理、修改和完善过去各有关部门制定的行政法规、条例,并同时废除与安全生产基本法不符合和不适应现实生活的现行法律、法规和条例等。

另外,水上安全管理机构应根据新形势和水上安全生产特点及发展趋势,研究和制定产业政策与中长期规划,切实改变安全管理工作只注重眼前应急,而忽视对未来防范的被动管理状况。水上安全管理工作既要立足当前,更应着眼未来,具有前瞻性,以增强对安全管理工作的预测性和指导性。

再有,应依法强化水上安全管理监察,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戒力度,维护生产正常秩序。在制度创新中,水上安全管理机构的主导作用,就是制定安全方面的游戏规则。游戏规则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且社会中任何经济主体所面临的规则应该是统一的。如果一方出现严重违反安全管理的行为能够不受制裁或只被轻微处罚,那么严守规则的另一方会陷入何等的困境是可想而知的。规则也就会被所有经济主体视作“空头纸文”,安全管理秩序必然无从谈起。

在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变迁中,因环境的变化,从事水运业的经济主体在不改变其行为动机的前提下,必将改变其行为模式,以便更好地与已经改变了的环境因素相适应。因此,在实施创新的变迁时,水上管理机构还必须不断对新制度进行评价。就转变后的体制而言,是鼓励一种生产性努力的行为,还是鼓励分配性的努力就是评价水上安全管理制度变迁绩效的主要标准。

参考文献

篇10

针对我国当前的建筑工程施工中较多的脚手架安全管理问题,对于建筑工程中的脚手架安全管理才能将具体的脚手架安全管理制度进行落实,保障脚手架的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提高,而且在进行日常施工的安全检查过程中更加的注重对于脚手架设备的检查,提高脚手架的利用价值,避免施工中因脚手架质量问题导致的工程进度延误和施工缓慢的结果。所以再进一步脚手架事故分析中才能综合的将脚手架的事故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应对解决,避免人为原因、脚手架的质量构造、环境问题等脚手架问题造成的施工事故。同时实施对于建筑工程中的脚手架安全管理,才能将脚手架的安全管理内容和要求进行全面的制定,并根据脚手架的安全管理内容讲原则进行制定,认真的贯彻和执行国家和地方建筑施工中的脚手架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制定安全制度,并构建组织结构明确的组织结构和明确的职责权限。及时的进行对于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避免施工安全事故的产生。

2建筑施工中脚手架安全管理的方法

2.1制定脚手架的安全管理原则

实施对于施工过程中的脚手架安全管理原则的落实,才能有效地将脚手架的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全面的突出和改进,将脚手架的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保证施工人员的专业能力,从而形成对于脚手架的安全管理原则的全面落实和开展。具体的安全管理原则要求是,进行对于生产安全和管理安全的全面落实,体现建筑工程施工中生产和安全的统一。在实际的工程施工和建设中还要首先考虑安全生产的指标完成情况,安全指标具有一票否决的作用,并且在进行安全管理的时候实施对于脚手架的安全管理原则,要从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进行落实,将安全指标进行全面的时间,做到施工企业内从上到下全面一致的对于脚手架安全管理的落实。

2.2落实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

建筑工程事业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在时下对建筑企业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基础设施、住宅和钢结构、建筑装饰装修、机电设备安装等专业工程中,对于安全管理体系的全面制定才能维护工程施工中对于企业生产和发展中安全管理要求的落实,形成企业内安全管理体系完备,安全管理有效开展的局面。并且拥有安全管理体系的情况下,才能将企业的安全生产落实到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中,做到文明安全施工。脚手架最为工程建设中最主要的工程施工设备,再进一步的安全生产中才能负起相应的安全管理责任,促进施工企业能够从基础上开展对于工程施工和建设的其他施工设备的重视。

2.3实施对于脚手架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

脚手架的安全管理制度要实施各级生产岗位的责任制度,才能将脚手架的安全管理要求进行全面的落实,而且在对脚手架的安全管理制度开展中才能形成施工建设企业形成从上到下全局面各阶层相互联系的局面,从安全管理要求、安全生产、施工技术引进、施工设备的配置、施工材料的选择中进行对施工过程中的基本管理制度落实,促使脚手架安全管理制度的贯彻。脚手架的安全管理制度能够进一步的将各个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管理责任制度进行划分,并制定对脚手架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实,促使文明施工、环保管理制度的进一步开展,相对应的工程施工设备才能被进一步的保护。

2.4全面的规划企业的生产安全管理方案

实施对于企业安全生产和安全管理制度的落实,才能将更多的企业生产安全管理方案进行落实,而且在基础的施工设备中将安全生产的资金投入更多,全面的维护现场施工的安全防护用品,进一步的为建筑施工企业实施安全生产管理的规划落实进行全面的保障,而且在更多的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划中,实施施工组织的设计和事故的应急救援,才能将施工中的安全隐患进行排除。从对脚手架的安全管理实施中更加全面的要求了安全检查工作制度的进一步落实,促使施工企业的安全检查制度能够进一步的被落实,并形成对于施工企业安全生产中的安全管理流程落实,从施工准备、施工管理、施工实践、竣工验收阶段上进行全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设定对脚手架安全管理的预期目标制定设定的脚手架安全管理预期目标的制定能够根据工程施工中的重点工作,将事故发生的原因和频率大小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根据设定的目标将以往施工管理中的同类系统故障进行落实,及时的调查事故产生的原因,并定性的进行分析。实施对于脚手架安全管理预期目标制定能够将脚手架的种类和质量标准进行全面的规定。而且在脚手架的投入使用中,在实际利用的脚手架工作中,才能保证脚手架的设计更加的符合设计的具体要求,从而将整个的脚手架施工作业环境和施工搭建前后进行全面的分析,提高施工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并有效地将现场施工的安全隐患降低到最小,保障高水准的脚手架进行安全管理,增强施工作业中脚手架的可操作性,规范现场施工中的要求,而且在进一步的工程施工中,注重对于脚手架的安全管理,才能保障工程的高效率零事故,促使脚手架的工程施工能够顺利的开展。

2.5提高脚手架施工的安全技术措施

脚手架的搭建需要较为实际可行的科学合理的安全搭建技术,促使在脚手架搭建完毕之后能够和工程施工建设的实际要求相互结合,因此在脚手架的施工安全技术中,要进一步的保障施工技术的落实,从脚手架搭建的质量保障、安全保障、安全检查等方面中,形成脚手架的搭建工作的标准性要求,所以在进行对于脚手架的工程安全施工中才能将脚手架的实际搭建技术提升。安全技术措施能够有效地控制脚手架在施工过程中的荷载,确保工程搭建的脚手架设备更加的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再进一步的脚手架拆除安全措施中才能进一步的保障脚手架的拆除安全,在技术措施的指导下脚手架的搭建和拆除才能更加的具有可靠性。同时在脚手架的拆除中要避免接近电源线路,防止触电事故的产生,而且在进行拆架时要保持同一班施工人员,严禁将拆除后的材料进行抛掷,实施对脚手架安全施工的管理就是要进行全过程的控制,确保工程施工中的安全纪律要求更加的明确,所以在进行对于脚手架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要求中,才能将更多实际的施工方式和技术进行创新,确保整个工程的施工建设质量。

3在建筑工程中实施施工脚手架安全管理的意义

3.1全面的保障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

因为建筑工程一般的特点就是施工期较长,工程建设过程中脚手架承载着不光是施工人员的人身,更重要的是代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所以脚手架的安全管理杜绝脚手架的质量问题,再进一步的工程施工中才能将安全事故进行有效的控制,确保脚手架施工顺利,各种材料得以有效的利用。

3.2促进施工单位的工程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