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04-01 15:59: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生管理制度

篇1

(一)尊重个体差异

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和管理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他们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教育环境,还有差异性强的成长方式和个性因素,特别是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们来说,这样的差距更为突出。由于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文化成绩普遍较差,观念较为多元,管理起来也比较难。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现实,在探讨人类情感和实践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方式,使其在学生内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把构建意识转变为学生自动去做的行为。“人”是实施管理制度的重中之重、聚焦之点,得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做到“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现如今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强,那么学校应当积极鼓励并通过创业计划和企业比赛等平台去引导他们,为他们指明方向,创造更多与企业进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真正地有实战经验和理论知识。学生人数众多,有些学生比较内向,有些学生比较开朗,有些学生比较细心,也有些学生容易粗心大意,对于不同的学生,我们必须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和管理。

(二)聚焦于学生的细节

尊重学生内心,注重交流和传递爱心在制定学校的规章制度过程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在职业院校的很多学生心目中,职业院校不如某些重点院校有发展前途,大部分学生心理会有芥蒂,很不自信,导致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该高度重视,要努力构造一个专业导师制度,塑造一个高层次、高知识、贴近实际的专业教师为主的导师队伍,对学生跟踪训练、引导,理解学生的叛逆张扬,把握学生动态,细心观察,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真正做学生良师益友,做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导师。对于学生出现的反叛心理,教师应该理性对待,要静下心来劝导学生。在整个学生管理过程中,班干部是我们开展课堂工作的主要枢纽。

(三)平等民主的师生沟通

科学发展新型师生关系一直以来,在学生管理制度中,教师给的自比较少。要加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要地位,发挥其自我教育、科学管理作用。在学校、班级中,学生才是主角。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很多院校的学生管理中,学生变成了木偶,成了教师控制的玩具。这样一来,学生的自由空间和决定权就很少,这种情况对我们的教育管理工作是很不利的。因此,我们应当转变教学工作思路,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总之,职业院校中学生管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发展,把人本理念全面贯彻到校园建设中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推进产业文化进入校园,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

(四)构建全面的育人机制人文关怀

就体现在以人为本上,要想以人为本,就必须建立一个全方位的育人机制,这个育人机制应包括三个方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在全员育人中,职业院校需要充分利用一切资源,要大力开发校内资源,同时,还要利用校外资源,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全过程育人中,要注重“过程”二字,关怀学生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而在全方位育人中,则要把握一个重要的目标,即培养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工作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德育教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二、结束语

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管理制度;变革研究

当前,高职教育在变革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主要表现在从学校扩大规模到提升内涵所需的一系列师资、经费等问题急需解决。这些挑战也激发了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改革前行的动力。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变革管理机制、建立现代化的大学管理制度迫在眉睫。

一、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1.管理模式刚性化

高职院校发展中出现了师资、设备不足等问题,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校过于强调面子工程建设,没有设法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师方面来看,面子工程的建设给教师评职称带来便利。教师为通过审核,将心思放在申报课题上,导致教师难以全心投入教学中来。所以,刚性的管理是必需的。

2.管理方法简单化

管理有效是指共性和个性统一、继承和创新统一、外在表现和内在质量和统一, 这是现代学生管理的要求。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惯性较大,传统的管理模式仍然存在,现代的管理手段与理念难以实施。某些学校为管理方便, 管理中注重学生要绝对服从教师,不许学生转专业,不许学生自己排课。这些措施虽然方便了管理,却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因为学不到较多的知识而对学习失去动力;那些对所学专业不喜欢的学生,容易产生消极对待学习的情绪。为迎合上级领导只看成绩的喜好,教师在报告中夸大成绩,忽视提升内涵的建设,这值得教育管理者深思。

3.管理制度形式化与管理过程的封闭

管理过程封闭性体现在教学同行之间交流信息的封闭,体现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经验交流的封闭。学校与学校之间因为互相是竞争对手,所以资源难以共享。制度执行力低,工作当中某些管理部门凭经验做事,不按规矩来。甚至多数管理人员不知道学校有什么规定,更不用说严格执行制度。学校制度的形式化,对学校的发展没有帮助。

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的教育本质是通过教育提高学生的素质,进而提高全社会的生产水平。高职院校不仅要考虑到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还应该考虑到家长和学生的想法,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要全面综合培养学生,使他们在社会中有发展的能力,能不断提升自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

《国务院关于大力地发展高职教育的规定》中提出把就业作为导向和把服务作为宗旨的高职办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管理模式就是这种理念的体现。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在学校期间不能在僵化的管理制度中生活和学习。学校的各部门要根据自己部门的相关职责与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服务。

学校领导与管理者的观念转变对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高职院校管理模式是至关重要的。传统的学生被动接受的管理模式需要打破,学校是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而不是控制学生的。只有理解教育就是服务的含义,才能使学校管理机构与工作人员自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意识。

学校是教育单位,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服务与商家给顾客提供的服务是不同的,学校提供的是教育服务,需要严格的管理与纪律的约束。学生缴纳学费学习知识,培养能力,谋求提高自身素质。教育市场的竞争相当激烈,学生与家长选择的范围扩大,学校只有提供好的教育服务才可能被学生与家长选择。所以,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美国的一位现代管理学专家提出:“变革是管理的最大特点――不断的、迅速的和根本性的变革,而唯一不需要改变的事情是变革。”社会在不断进步,生产力在不断发展,物质条件也在不断改善,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念同样在不断改变。因此,管理活动也必须不断进行改革。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是任重道远的,社会的发展需要高职院校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开放的学生管理制度。但是,任何变革都是曲折和痛苦的,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实践与探索,才能够找到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特点的管理模式。同时,也期待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变革能够为我国高职院校的教育改革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小梅.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管理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7(2).

篇3

关键词:学生管理;以人为本;以法治校

1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的意义

1.1 高校作为学生文化知识、品德素质建设的基地,强化其学生管理机制,实现科学管理,对学生成才有决定性的作用

在以往高校的管理模式中,高校工作者与学生的关系经常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在管理工作中就会忽略了学生的作用,习惯上就是授之以教,言听计从,墨守成规的形势。这样不仅仅会造成学生在心理上的不成熟,处理事务的经验匮乏,同时也会造成高校管理工作的固化,负担过重致使并不能贯穿教学体系的工作领域。通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强化,管理模式的科学化,教学中人性化,工作中的平等化,促使我们可以直视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将学生管理工作的弊端与不足之处得以改善,营造一个高校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

1.2 秉承落实了高校培养人才根本任务的需要

如今的时代,“90后、00后”逐渐成了频率更高的词汇,自然被委以重任,从某一方面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大学生群体,中国社会未来的希望。然而他们身上挂着的是“叛逆”、“轻狂”、“富二代”的标签,被挂上了“不学无术”的烙印,被众人熟识的同时,几乎淹没了在他们身上所寄予的厚望。在这个时展,潮流涌进的社会,需要一种力量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文化、意识形态的认知上做更正确的引导。从高校自身而言,本身肩负着孕育社会主义新青年的使命,是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根本任务,不是义务,亦非权利。高校教育人才能够体现时代要求,与当前社会发展要求相结合。在如今学生思想状态活跃,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策略,进行个性化培养,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2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的研究

2.1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普遍落后,未能与时代同步。

传统的高校管理理念往往就是以教学为中心,所有的工作围绕此来进行划分,将最终的目的过于纸面化,而忽视了过程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由于教学科研是硬任务,容易量化,学生管理工作成效相对滞后,难以量化,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许多高校形成了重教学、重科研、重业务、轻学生工作的倾向。导致的后果易于显现,无外乎是教师和学生扮演着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上下级的阶级划分尤其明显。在学生的思想中,习惯性地将老师视为权威者,普遍的认为所给的任务,要求便是硬性的,固定的,在过程中已经缺失了自主性和积极性。另外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因人而异,面对大学生群体思想的日新月异,硬性强调统一性而忽视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一味地用标准的理论束缚大学生思维的拓展,不仅仅造成大学生文化知识的局限,往往会使其思想道德的陈旧,政治修养的固化。

2.2 管理工作团队的建设规范化,职业性有待完善,知识的专业性有待提高

现如今很多高校的管理工作人员与高校学生队伍的数量比例严重失衡,学生与学生管理工作人员的比例由原来的150:1上升到300:1,甚至更高,这往往会造成高校管理体系的过于简单,相反是事务上的繁琐,高校辅导员的负担过重,工作效率低,导致不能在生活和精神上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除此之外,部分高校中的辅导员的整体素质亟需提高。由于对选聘辅导员专业水准的门槛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在学历、岗位的认知、整体的素质上没有进行详细的考核,导致部分院校的辅导员对自己承担的责任感认识不强。总是习惯上重视学生的纪律、出勤率等,因为自身专业性知识的匮乏,未能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上、心理上的问题。辅导员团队建设不仅仅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关键环节,亦是学生中所信任,所依赖的导师。所以在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形势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应对现时代人才观、质量观要求的核心。

3 如何做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

3.1 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规范职能体系,明确角色定位

建设辅导员队伍,健全管理制度,努力培训塑造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和学生管理工作的成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高校需要严格把控辅导员队伍的引入与建设,做到宁缺毋滥,强加专业性考核,道德标准的衡量,争取引进适应岗位需求的全能型人才。岗位培训中,加强辅导员思想道德素质的建设,全方位能力的提高,适应现时代高校学生思想的差异性,引导学生的思想教育、政治感悟、生活态度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3.2 塑造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高校管理工作面向的主要对象,也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元素。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运行建设中,要切实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辅导员或教师切勿扮演“指挥官”的角色,而是辅助学生的工作,让学生能够在此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以及在管理工作运行中,需要明确学生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让他们可以参与到学校的建设中去,发挥自己的能力献计献策。同时应对学生给予信任以及尊重学生的自益,培养及锻炼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高校学生管理的建设中存在着诸多不足,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高校寻求改善管理的趋势,在坚持以人为本,法制道德结合寻求创新管理模式的原则下,高校学生管理建设会摆脱传统模式的束缚,为高校学生的成才提供更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时长江,黄玉霞.高校学生工作发展的内涵、途径及机制[J].思想教育研究,2010(8).

篇4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的结构

1.1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主要构成

(1)招生制度。(2)学生学习活动管理制度。(3)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4)就业制度。(5)权益保障制度。

1.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层次

1.2.1 国家管理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章第三十六条至四十四条的规定,涉及内容是受教育者享有的权利及义务。

(2)《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六章第五十三条至五十九条的规定,涉及内容是学生学习活动管理、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权益保障等方面。

(3) 2005年9月1日新颁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全面论述学生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

(4)《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是为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管理,制订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制度。

(5)《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是为做好毕业生就业相关工作制订的就业制度。

(6)《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是为规范对国家教育考试违规行为的认定与处理,制订相关的考核、考试制度以及申述制度。

1.2.2 学校管理制度

(1)教学管理制度。属于这一内容的制度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规定》、《高职院校学分实施细则》、《高职院校学生课程考核管理办法》等。

(2)学生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涉及的范围很广,具体而言,包括:《高职院校教室文明守则》、《高职院校学生宿舍管理规定》、《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条例》、《高职院校学生评优评先和奖学金评定实施办法》、《高职院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处理规定》、《高职院校学生违纪处分条例》、《高职院校学生证、校徽管理规定》、《高职院校学生勤工助学管理规定》、《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高职院校学生申诉处理办法》、《高职院校国家助学贷款实施细则》以及《高职院校学生婚育管理若干规定》等。

2 新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特点

2005年9月1日起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下简称《规定》和《准则》)正式实施。新的《规定》和《准则》,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现代大学管理理念,特别是法制和人性化管理理念,它的出台,关系着千万学子的切身利益,标志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创新的新起点。

(1)新《规定》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强化了高校育人功能,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品质规范在高校学生成人成才中的作用。在具体规定中增写了学生要“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成为遵守公民道德的模范,不得参与有损大学生形象、有损社会公德活动”等道德行为方面的具体要求。

(2)新《规定》固化了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鼓励和引导高校建立并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等新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管理制度。如针对学分制等更加灵活的管理改革经验,新《规定》取消原来升、留、降级等具体规定。

(3)新《规定》确立了一系列依法治校、维护学生合法权益的新规则。①明确学生权利与义务。学生是公民,学校要充分尊重他们的申诉权,但也不允许违法乱纪行为通过诉讼得到变相的张扬。依法治校的不仅仅是学生,更应该是学校管理者和教育者。②对学生处理和违纪处分标准更加明确清晰,对学生违纪处理程序更加规范。③取消了与目前国家基本法律不一致的特殊规定。

(4)新《规定》进一步扩大了高校依法办学的自。新《规定》在明确学校的管理职能、职责和自基础上,给予高校以教学管理自为核心的多项自,给予高校根据办学层次、办学类型、办学特色创新管理制度,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活力,扩大学校的管理空间。总括全文,有五处直接明确为“由学校规定”,有十三处要求明确为“按学校规定”执行。

(5)新《规定》针对当前的突出问题,强化了相关管理。针对考试作弊屡禁不止的问题,增写考试作弊或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可予以开除学籍等规定,并细化了作弊开除学籍的种类。

3 学校制度:学校的制度建设体现高职学生管理的特殊性

新《规定》实施至今已有五年时间,它的适用范围广,具有一定的宏观性和原则性。为便于实施,有必要进行必要的细化和具体化,即制订实施细则。新《规定》将制订实施细则的权力授予各高等学校,同时要求,实施细则应当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及时向学生公布,接受学生、社会和政府的监督。

(1)对条例内容的扩展。如在新《规定》第三章第十六条中规定:“严重违反考核纪律或者作弊的,该课程考核成绩记为无效,并由学校视其违纪或者作弊情节,给予批评教育和相应的纪律处分。”各高职院校均制订了本校的《学生考试作弊行为处理规定》,并且做了详细的处分规定,如:“发现夹带与该课程内容有关的文字材料,但未实施偷看的。给予严重警告处分,该课程作零分计,不得参加补考。”“偷看夹带资料的,给予记过处分,该课程作零分计,不得参加补考。”

(2)对时间、条件、程序等具体规定。新《规定》的许多提法是原则性的,需要可操作化。如:“学生因故不能按时入学与注册,应当向学校请假。”在高职学生管理制度中作了补充:“请假一般不得超过两周。”另外还对请假条件作出补充说明:“因故不能按期报到者,须凭原单位或街道、乡镇证明,向学校请假。”补充规定以后,使制度条例更加明确,同时减少了制度实施的随意性。

(3)在“自由裁量权”的领域自己订规章。新《规定》有许多“由学校规定”的授权性条款,授权高校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制订相应的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的校内规范性文件,并依此进行管理,以适应学校教育管理自身的需要。因此在部分规定中,我们就看到各高职院校的区别。如在新《规定》第三章第十二条中规定:“考核和成绩评定方式,以及考核不合格的课程是否重修或者补考,由学校规定。”某高职院制订的具体规定是:“ 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允许补考一次;补考后仍不及格者,必须参加该课程的重修。试验课、实践性教学环节考核不及格者,必须随下一年级或由系安排时间重修。”而另一高职院关于这方面的规定则是:“考核成绩不合格者,必须参加该课程的重修。实践性教学环节考核不及格者,允许现场补考一次。”再如新《规定》第三章第三十二条中规定:“学生结业后是否可以补考、重修或者补作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以及是否颁发毕业证书,由学校规定。”某高职院制订的具体规定是:“因未获得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者,结业后一年内可向学校申请重修或重考(单独开设的试验、设计、实习等实践性课程为重修)一次,及格者可换发毕业证书。经重修仍有不及格的课程,以后不再重修,不再换发毕业证书。”另一高职院的规定是:“学科课程不及格者,结业后半年内可向学校申请重修,经重修仍不及格者,以后不再重修,不再换发毕业证书。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不及格者,不单独安排重修,直接随下一年级学生的考核要求同时安排重修,仍不及格者,不再换发毕业证书。”关于在校学习年限问题,新《规定》第三章第二十二条也授权由学校规定,因此各高职院校就把学生在校的最长年限(含休学)规定为“五年”或“六年”。高职院校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在不违反上位法(包括原则、精神、规定)的前提下,对某些具体规定作出一些调整和变通。

虽然高职院校在落实新《规定》的过程中对它进行了部分修改,但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规定还是照搬照套普通高等学校那一套,这显然不能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人才培养模式都是和普通高等院校不一样的,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制订一套学生管理制度,这需要我们学生工作管理者在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做出调整。

参考文献

[1]新华社.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新规定出台. ,2005-03-30.

[2]卢丽君.高校管理求变:给学生更大空间.中国教育报,2004.5.

篇5

法治理念的普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高校改革带来的学生与学校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价值矛盾和权利冲突。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经历一场适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深刻变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用法治意识和法律思维的理性,通过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程序和制度,构筑起化解学校纠纷的有效系统,规范学校秩序,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实现法治状态下的学生管理。

一、形势发展呼唤着依法管理学生

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公众维权意识日益觉醒和增强的法制环境,面临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后勤管理逐步社会化的高校大发展背景。形势的发展更加凸显高校学生管理依法而行的迫切性。

1、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加快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和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现有高校管理所依据的是1991)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十几年来,国家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靠这一规定显然不足以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迫切需要在立法上予以适当补充和支持,增强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实践过程中,一些原来就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例如高等学校的组织属性与法律地位问题,高校管理权力的来源及其合法性问题,高校部分学生管理制度、尤其是对学生的处罚(分)的合法性问题等等。这些都要求做出符合新形势的制度回应。

2.大学生不断增强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呼唤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制度设计。随着人权时代的到来,权利主张和要求平等对话在大学生中的呼声日益提高。权利观念的强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告老师、学生告学校的法律纠纷,正在冲破以往某些约定俗成的禁忌;学生与学校关系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的单方制约关系,正在受到法治原则所引导的公民基本权利理念的强烈冲击,学生对学校管理过程中认为侵犯自己权利的诉讼明显增多。新的时代下,学校环境中呈现出更加明显的法治状态。

3.高等教育改革促使管理法制化。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大学不再是交不交学费的问题,而变成了一种投资,相当一部分学生必须付出一定的、甚至昂贵的成本才能进人大学。大学毕业后,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就业竞争越来越大。自费就学、自主择业使得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当自己觉得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就更多地利用法律去寻求保护。

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学分制的实行,学生管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加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依法强化和规范管理。后勤管理社会化打破了原有较为封闭的象牙塔式的校园管理模式,公寓这种新型的社区生活,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教育客体,变为一种主动关系,由原来只有义务和服从的个体变为有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个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双方关系的协调要通过法律来调整规范。学分制增大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打破了原来的班集体界限,原有的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教育功能弱化,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法德相济。

二、高校现有学生管理制度的非法治表现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注重的是完成国家的任务,对学生的管理上强调意志的统一,强调学生的服从,较少从法律角度认真思考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足。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倾向是,重视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忽略学生公民权的完整性,对高校学生公民权完整性的关注很不平衡。

表现之一:学生义务为本位的教育管理制度。由于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的管理总是重义务,轻权利。在高校管理也表现为以学生义务为本位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以道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行为,用学生应当或不应当等限制或禁止的义务性规范来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并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构筑学生管理规则—即德治。当然,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中,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我国学校传统的道德文化,也保证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但这种教育管理理念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够,主观随意性大,特别是在从严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在制定或执行一些规章制度时,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而忽视学生的权利,从而与依法治校和“教育法治化”的理念在有关学生权益的保护方面发生冲突,导致学校不能及时区分道德和法的界限,以至于现行高校管理规范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表现之二:某些制度不符合法治精神。近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例中可窥见一斑,田永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以学校侵权为由将北京科技大学推上法庭,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接受法院司法审查的事实,终结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由来已久的特殊内部权力关系;武雅诉暨南大学拒绝颁发学位案件,进一步证实高校的规章制度绝对不能背离法律保留原则,否则学校依此作出的具体管理行为不受法律的保护;重庆某高校因学生恋爱怀孕而勒令退学的处理决定,引发在校大学生公民权的争论,呈现出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及公民权的冲突。天津师范大学一女生的婚礼冲破了高校传统的管理制度底线,引发全社会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审视。这些都是现有学生管理制度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发生冲突而引发的诉讼,凸显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非法治成分。

再自审一下高校内部的规定,我们也能发现一些与法治精神不符的内容,如各项评优制度中限定名额的做法,既违背了“凡符合条件者皆优秀”的法治要求,剥夺了部分符合条件学生的评优权利,又与高校自身制定的评优制度背道则驰;又如对学生的处罚(分)制度公开不够,规定欠详细,人为因素太重;再如侵犯学生的名誉权(将学生考试成绩公之于众,把对学生的处分决定公开张贴)、财产权(乱收费)、隐私权,侵犯学生公正评价权,等等。

在程序方面,尤其是涉及处罚(分)学生的程序上,也显得不规范。程序保证公正,公正依赖程序牙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最为缺乏的是没有明示李空.申辩的权利、途径和期限,对学生的异议权没脊蛤: 予足够的保障,造成学生第一不敢申辩,害怕存在学校以自己认错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的风险,第二学生不知道怎样申辩,学校没有设立由学生代表、专家组成的专门接受和负责处理学生申辩的组织,没有健全的申辩处理答复机制。

三、以法治要求改革完善现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性文化包含着“公平”(Fair)“分享”(S})和“关怀”(c})等“公正原则”,这应成为学校文化的背景和支撑。“公平”强调的是公平的竞争和公平的参与;“分享”是指全体成员分享公共资源,每一个人都享有获得平等对待的权利;“关怀”则主要是指照顾弱势群体,“正义的法律制度就应该给予那些困难的人以特殊的关注”。学校制度文化的存续和再造是整个国家法律文化发展变化的一部分。

t.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学生权利本位是指在肯定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的前提下,以学生的权利为起点、轴心和重心的学生管理。大学生处于“边际公民”和“准成年人”的状态,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定时期,他既是一个“社会人”,又是一个“学校人”,换言之,大学生有双重身份,其一,他们是国家公民,其二,他们是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公民。因此,他们既享有作为公民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应享有的特殊法定权利。作为受教育者,大学有受教育的权利,如学习权、听课权、结社权、勤工助学权、毕业权、获取学位权等;作为公民,大学生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如人格权、人身权、结婚权、选举权、财产权、司法救济权等。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制度设计时,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正确对待和处理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公民权,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自主的合法行为。

从行政法学角度看,高校学生管理属于学校管理的抽象行为规范,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所作出的学校管理行为规则。这种管理行为规则一般包括二个方面的具体制度:一是实现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教育救助制度、教学公开制度、生活保障制度;二是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学生处分等级、处分决定、处分告之等程序制度;三是学生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如校内申诉制度、听证制度、司法救济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重点应放在规范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与受教育权密切相关的公民权方面,而对他们的公民权则由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直接调整。在程序规范上,要做到学校处理程序不越权,遵守处理决定的层级程序;学校的处理决定以书面形式作出,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告之和送达学生本人;尊重和保障学生的陈述权、申辩权;保障学生的救济权。

2.实现从行政管理为主导向法治化为主导的转变,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法律意义上包含着两重内容:一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即学校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法律赋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这种法律关系强调的是管理与服从,是一种纵向关系,双方主体地位不平等;二是一种具有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在法理上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主要属于民法、合同法等法律的调整范围。有鉴于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律,如行政许可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管理经验,按照“育人为本、依法建章、规范管理”的基本精神进行改革。并且在这过程中始终贯穿“法治”观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首先做到依法治校,高校的管理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其次在管理制度中明确学生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需要承担哪些义务,明白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该管什么,如何去管。另一方面,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对学生的处分,要做到程度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

篇6

学生遵纪守规意识或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学校的规范管理。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执行和管理行为的不规范,将直接导致法治教育正功能的弱化与泛化。本研究在对天津4所院校的4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的基础上,揭示了学校管理制度运行与大学生遵纪守规行为养成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提出了改善高校管理制度运行的重要建议。

关键词:

制度运行;正当程序;遵纪守规;行为养成

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离不开和谐有序的校园氛围的熏陶和影响。学生遵纪守规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离不开学校的治理规范。法治建设作为高校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也是高校教育管理活动实现育人功能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运行的法治化,是高校管理实现民主化以及法治化的必然内容。随着依法治校进程的加快及当代大学生维权意识的增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逐渐显露。近年,大学生频频状告母校并且屡屡胜诉,比如,2013年“艾秋池诉重庆医科大学因重考被降格、留级处理案”,2014年新疆两名学生不服学校做出的开除学籍决定案等。这些现象引起了人们对高校管理规章制度的关注和思考——高校校纪校规的运行应如何注重对大学生权利的保护?高校管理制度运行的法治化对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遵纪守规的意识有什么意义?对于规范学生行为有什么样的价值?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为此,以高校管理制度的规范运行对学生遵纪守规行为的影响为出发点,以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为主旨,我们深入地做了一些定性及定量的调查研究工作,采取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分别抽取天津2所普通高校、2所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向这四所高校的400名大学生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4份,回收率为96%。回收有效资料为370份,有效率92.5%,分析主要围绕370份有效样本展开。

一、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运行现状及大学生遵纪守规意识现状

(一)校纪校规总体执行情况

调查显示,有58%的受访学生认为所在学校的校纪校规执行情况一般。只有23.1%的受访学生认为执行得很好,也只有18.2%的受访学生认为执行得很差或者说不清楚。

(二)大学生遵纪守规意识现状

调查显示:在校期间遵纪守规意识“较强或很强的”仅有78人,仅为全部有效回答数的21.2%;而相反认为“很弱、较弱的”比例为34.8%;认为大学生的遵纪守规意识一般的比例为44%。

(三)大学生对违纪行为的认识

对“你怎么看待受到校纪校规处分的同学”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68.8%的受访学生对违纪同学抱有同情心理,认为违纪受处罚是倒霉而已或者面子上不光彩。只有27.1%的受访学生认为违纪就理所应当地要受到处罚。显然多数学生对制度或规则本质的认识得不够充分。

(四)大学生遵纪守规的价值取向

调查显示,当学校制度在实施时与自己的便利或者利益起冲突时,仅有34.3%的受访者表示“坚决遵守和执行”,有24%的受访者表示会“随大众见机行事”,26.8%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好”,还有14.9%的受访学生认为规章制度“对自身造成不便而不予理会”。

二、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运行存在的问题

(一)校纪校规制定时学生参与度不够

此次调查结果揭示:有68.5%的受访学生认为,学校在出台学生管理制度时,并未或很少征求他们的意见,反映学生在与其相关的学校管理制度制定时的参与度并不高。

(二)高校管理制度的执行,缺乏对学生实体权利的有效救济

《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指出,“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职员工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讼”。以处分学生为例,调查发现,有42.8%的受访者没听说过学校在做出处分决定时会给受处分学生申诉机会,有24%的受访者虽然认为学校有这样的制度安排,但并不会认为会起作用。只有20.2%的受访者认为有且起作用。管理制度实施的正当程序包括告知、陈述和申辩、、听证、送达等,大学生对这些程序要求本身持有什么看法?调查发现,有66.6%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在学校作出处分决定前,“必须”给与学生答辩或陈述的机会,选择“没必要”的仅有12.2%,“无所谓”的占21.2%。由此可见,大学生比较重视自身享有的程序性权利及救济。

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运行对学生遵纪守规行为方式养成的重要影响

高校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是高校发展的内在支撑,是调节高校与学生关系的稳定器。遵纪守规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制度规范正是这一过程的初始阶段。良好的法治教育和法治环境对学生依法行为的形成具有极大的熏陶作用,高校各项规章制度对学生养成教育具有直接导向作用。首先,管理制度运行的规范和有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对学校管理行为的可接受性,从而督促其自身自觉遵纪守规。制度的实施是严格依法依章办事,还是任意妄为?处分决定做出,是履行必要法定正当程序后的决定,还是校方独断的结果?这将从根本上影响大学生对校方管理行为的态度:是该积极主动去符合学校的管理要求,还是被迫无奈的选择?是诚恳接受决定处罚?还是为自己的违纪行为寻找借口?调查显示,50.9%的受访学生认为,让一个不该承担责任的人受到惩罚,是不公正的。且多数学生对他人被不公正对待和自身被不公正对待的态度基本一致。规章制度如果没有得到有效运行或者运行出现偏差,将会弱化制度对大学生在校期间规范行为的养成功能。其次,为让学生形成对制度本身公正性的合理信赖,需要规范高校的制度运行与管理行为。如果规章制度不能得到有效运行,会对学生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调查显示:只有38.8%的受访学生,在看到其他同学考试作弊而未受到处罚后,会自律而不会作弊;有16.4%的受访学生有一种法不责众、你可以我也可以作弊的心理;还有44.8%的高比例受访者摇摆不定。从中可以看出,规章制度的运行讲究的是“一碗水”端平,遵循“要不都有,要不都无”的原则。如果出现了偏差,会让受管理者丧失对规章制度公正性的信赖。既然管理不“公正”我就可能以我自己的方式(也作弊)找回所谓的这种“公正”。这就有可能将学生的行为导向了遵规守纪的反面。再次,为让学生形成主动遵规守纪的意识,需要将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运行法治化。调查显示有76.4%的受访学生认为在校期间教师的不规范行为,会对其在校行为造成很大影响或一定影响;只有17.6%的学生认为没有影响。由此可见,高校制度的运行更加规范、管理更尊重程序,可以增强学生对管理体系的认同感。以听证为例,它建立在公开、透明、民主基础上,使得多方面意见得以表达、充分讨论和论证,使学生在这里得以与校方平等交流。这样会增加师生对于学校相关决定的认同感,让学生更加愿意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

四、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运行法治化,提升学生遵纪守规行为自觉性的建议

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就如同国家法律一样,只要合法合理的规章制度制定完善,有章可依,就应该被严格遵守和运行。只有在管理制度的实施与运行过程中,一所大学所遵循的管理理念才能得到师生的普遍理解和广泛认同,才能深入师生内心并得以传承和弘扬。只有在运行上做到位,规章制度的各种潜在的功能才能够充分发挥。制度运行好坏的关键在于如何基于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实现高等学校的法治。首先,确立严格依法办事的法治思想。以纪律处分学生为例,“依法办事”应包括:第一,处罚主体与权限要合法。作出处罚决定的人,必须是对规章制度规定有权做出决定的人。第二,内容要合法。即处分所依据的事实要清楚,证据要真实、充分,条件不能低于制度中规定的条件,种类必须在制度规定的范围之内,幅度不能严于制度规定的幅度。第三,目的要合法。处分学生必须是为了教育学生、维护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等公共目的,不能纯粹是教训不听话的人,也不能单单只为了学校本身的利益。其次,规章制度的实施和运行要注意遵循正当法律程序的基本要求。正当程序是法治的基本原则,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制度运行的程序化要克服管理工作重实体,轻程序的不良倾向,防止管理方法简单粗暴。规范和约束管理行为,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建立正当的管理程序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要注意加强以下几方面:第一,要对重大规章制度的执行或者严重处分实行听证制度。听证可以作为违纪处分作出前的救济手段。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听证机构,设计公正合理的听证程序,允许相对人在听证时进行抗辩、质证。利害关系方参与听证,不但有利于维护学生的正当权利,保障决策结果的最大公正性、合理性,真正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而且可以及时发现和完善学校规章制度执行中存在的不足。规范学校行为,更能让师生感受到具有法治氛围的大学校园,师生的遵纪守规意识在这样良好的法治环境中才更能好的培养。第二,规范管理事项执行或决定拟定后的告知行为。有关学生的学籍处理、奖惩评优、申请课程、奖学金发放等等事项有关学生利益的决定做出之前,应当将拟定的意见告知学生相对人,应包括事由、依据、结果及权利告知等事项。第三,规章制度执行涉及对学生的处分时,需听取学生的申辩。作出不利于学生的处分决定时(如不发给其学历证书、不授予其学位等),应听取作为相对人的学生的意见,学生有为自己申辩的权利,以防止制度执行时因过于采纳一方意见而造成的偏听偏信。总之,一种制度的成败不仅仅取决于制度的设计,更重要的是实际运行过程中的运行力。有了规章制度,不认真去运行,规章制度就会形同虚设。而制度如果在运行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把握其法治原则,很可能就会走向反面——不仅起不到规范师生行为的目的,反而会引起更多的纷争。综观国内外各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实际发现,凡是制度得以有效施行的地方,必然有法治来保驾护航。凡是学生养成规范行为的地方,必然是法治化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郑奇茹,曹红珍.高校制度文化建设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35).

[2]李润青,高校校园的法治环境与法制建设[J].南方论刊,2010,(7).

篇7

职业学院学生管理制度完善方法相比于普通的高等院校来说,职业学院的成立则更具有特殊性,职业学院的学生也更具个性,如此等等,给职业学院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难度,在当前形势下,职业学院管理制度有待完善,本文就职业学院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希望能对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所帮助。

一、职业院校的学生

由于职业院校的特殊性,其生源本身也具有一些显著的特点:

1.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质量有高有低。相对于普通高等院校来说,职业院校的招生更具随意性,对学生的要求相对较低,不论分数的高低,不管其以前的档案,不需要审核,只要报名,几乎就等于录取入学,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就造成了职业院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素质不一,则给校方增大了管理难度。

2.思维方式活跃。这是他们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的优点,同时也是自身的一个缺点。普通高校学生往往更受管制,而职业院校的学生思维活跃,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强,也善于创新,但如果不好好控制,也会成为他们不服管制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充分利用它们的这一特点,打造创新型人才。

3.思想道德素质偏下,自控能力较弱。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自控能力则相对要弱一些。随着电脑的普及,大多数学生往往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对现实漠不关心,整天抱着混日子的心态度过学生生涯,在很多事情上,他们往往会禁不住诱惑,更有甚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4.自卑心理较为明显。和考上好的学校的学生相比,职业院校的学生会以成绩不如人来否定自己,在同学面前表现得很自卑,有的甚至破罐子破摔,再加上有的学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不好,就更加剧了他们的自卑心理。

5.对未来迷茫,怕将来找不到工作。大多数上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心态就是学个一技之长,以便将来找个对口的工作。职业院校,就是为了毕业直接分配工作,但现在就业形势严峻,有的本科生也找不到工作,职业院校的学生则更加没有自信,心理压力极大。

二、当前学生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职业院校的设立条件则较为宽松,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院校越来越多,质量却在逐步下降。他们的办学目的往往以盈利为主,因此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少问题:

1.办学态度不端正,不能为学生着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职业院校的设置营利性大于教育性,不能很好地为学生考虑,缺乏完善合理的管理体系,对学生采取放任的态度,导致办学效果极差。

2.部分老师责任意识淡薄。职业院校的老师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的老师学历高,水平高,还对学生负责,而有的老师就是抱着混口饭吃的心态对学生进行教学,这样的做法是极大的对学生不负责。

3.现行管理制度过于宽松,这是导致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校规校纪不完善,对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方面漠不关心,惩罚措施不到位,使得很多学生不服管教,屡教不改。

4.不注重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一个学生,不论他将来是否成才,是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在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面前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学会做人,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任务,最起码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害的人。近些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普遍下降,缺乏诚信意识,不遵纪守法,这很大程度上与学校不注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有关。

三、职业院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完善方法

针对当前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提出以下建议: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生为本。俗话说,态度决定一切,只有学校首先转变对学生的态度问题,制度层面的问题才能够从根源上得到解决。学校管理应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来开展工作。以生为本,要求学校能够不仅仅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益,还要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学生培养好了,生源素质得到提高,就业率也会随之变好,学校的经济利益也就会得到保障,这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举措,因此学校管理这应该端正自身的办学态度

2.提高教学质量,定期组织老师进修。做好教师培养这一块儿的工作,在师资队伍上多花工夫,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完善教学条件。一个学校最具竞争力的优势就是这所学校的师资力量,师资力量上去了,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就会多,生源质量就会明显改善,那么就会得到理想的效果。同时还应该加强教师的师德培训,要求每一位老师做到对每一位学生负责,用心教好每一位学生。

3.加强制度建设,制定更为严格的管理制度,要奖罚分明。正所谓严师出高徒,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教出综合素质优秀的学生,还得用严格的管理机制来约束他们。职业院校学生想对于普通高等院校学生来说更难于去管理,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强,因此,当学生犯错误时,应严加惩罚,避免其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而对于那些成绩好,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应该给与适当的奖励,不仅能鼓励他们努力变得更优秀,还可以给周围的同学做好带头作用,使校风校纪得到改善。

4.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诚信观念。职业院校近年生源素质不断下降,部分学生缺乏诚信观念,不懂得尊老爱幼,以自我为中心,这些都非常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学校在注重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外,还应该积极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诚信意识。

5.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学生入校以后,并不仅仅是把孩子完全交给老师来管,作为孩子的父母,有权利也有义务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校的表现,其实教好一个学生,仅靠学校自身的努力远远不够,学校还应及时做好与家长的沟通,毕竟作为父母,家长更为了解自己的孩子,这样双管齐下,更能使学生得到有效的管理。

6.注重个性教育。校方在制定各种规章制度时,应全面征求学生意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态度,制定更为合理的,学生更容易接受的管理制度,由于职业院校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校方还可以抓住学生的这一优势,注重个性培育,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这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还适应了市场经济环境下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7.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信心教育,使学生拜托自卑心理,树立健康向上的良好心态,对未来充满信心,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综合素质高的学生。

总之,职业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更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制度的完善不仅对自身有很大的意义,同时还能够给其他院校带来借鉴作用。因此,要不断努力,建立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制度;问题及对策

一、民办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管理工作思想僵化,管理制度落后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讲“以人为本”的管理口号,但事实上却多是传统封闭式和半封闭式的管理模式,并制订了一系列针对学生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需要学生遵守的规定。因为思想观念保守,致使对学生的管理是重管理,轻服务。殊不知民办高校学生也多是成年人,对很多事情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和看法,加上他们的个性鲜明,喜欢自由和不拘一格,这样做的结果更容易压抑学生张扬的个性,甚至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使效果适得其反。

2.管理重心偏移,且方法单一

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管理的内容主要分为学籍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两部分,现实中,我们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重心偏重于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就管理方法而言,目前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主要表现为管理过于精细化,不仅给管理人员带来了诸多麻烦,给学校增加了许多不必要的开支,也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由,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3.学生心理需求高与高校办学层次低的矛盾

民办高校的学生年龄多处于18~24岁之间,正处于身心成长成熟的关键时期,学生管理工作显得特别重要。由于多数学生意识到自己高中成绩与公立大学里的同学之间存在着差距,内心会产生一种自卑或者自我否定感,感觉自己和同类高校的学生有差距,他们的身心有着强烈的被肯定和被接收的需求感,整体上缺少成就感和归属感,思想上的包袱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和学业。不仅如此,刚进大学时的期待、好奇和憧憬,也逐渐被现实和这些思想观念逐步消磨,诸多疑问和困难在学校里也得不到有效解决。长此以往,会变得精神低迷,随波逐流,慢慢地开始放弃学业而混日子。这种思想和心理方面的学生管理工作往往被忽视,这也是目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所亟须加强的。

二、完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的对策

1.管理与服务并重

民办高校应该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改变传统的管理机制,扭转思想观念,增强服务意识,让更多的“管理”转化为更多的“服务”。在学生管理制度的制订上,切实从学生的年龄和思想观念的现实出发,使得相关制度更加符合学生成长的天性,更加能够被学生所接收。学校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应充当宏观方向指导人的角色,不应该过多插手生活细节的管理。在管理学生的同时,依赖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使他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来自学校的贴心服务。

2.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让有着强烈被认同和被肯定需求特点的民办大学学生参与到自身管理中来,放开学生的话语权和自,不仅有利于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责任感及合作意识和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可以更快适应社会,同时也有利于节省学校经费开支,提高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效力。让学生“自治”――自己管理自己,放手让学生去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资源,会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取得突破和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和热情,即使出现错误也应正确看待,在失败和不足中总结经验教训,从而凝练出更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法和技巧。

3.加强学生工作管理队伍建设

一方面,民办高校应该不断优化学生管理队伍的年龄结构,降低年龄偏大而又思想保守的老教师的比例,加大年轻又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和辅导员所占比重,使他们成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当前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由辅导员担任,而辅导员不仅要负责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还要负责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使得他们的工作不能质量与数量并重。故对辅导员工作的精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其管理质量。另外,民办高校还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教育和财力投入力度,提高教师课堂管理及对学生言传身教及“传道”与“解惑”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倪胜巧.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1):87-89.

[2]马烨.民办高等学校学生管理问题分析及途径探讨[D].长春:吉林大学,2011.

篇9

1.办学思想端正,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实施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质量观,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坚持依法治校,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不乱办学,不乱收费,不举办“校中校”,不分重点班和非重点班。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

3.实行校长负责制,完善全员聘用制、岗位责任制。坚持民主管理学校,推行校务公开。

二、教师管理

4.执行教师资格制度,所有教师持证上岗。组织教师进修,开展校本培训和教研活动,建立集体备课制度。

5.加强师德建设。教育教师遵章守纪,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和组织课外活动;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搞有偿家教。

三、学生管理

6.德育为首。开展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法律纪律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7.规范学生行为。教育学生自觉遵守《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8.坚持全员育人。学校有健全的党团和少先队组织,有班主任制度,有与家庭、社会联系与合作制度。

四、教学科研管理

9.严格按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创造条件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有秩序安排教育教学工作,不随意停课,不组织学生参加商业性的庆典、演出活动。上好体育课、艺术课,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10.改进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

力,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11.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小学、初中、高中学生每天在校活动总量分别不超过6小时、7小时、8小时;家庭作业量分别不超过1小时、1.5小时、2小时。

12.建立科学的学校评价制度。评价学生,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实行等级记分制,中学推行综合素质评定。不为班级和学生排名次,不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育教学工作的唯一标准。

13.健全校本教研制度。研究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14.执行学籍管理规定。小学、初中学生免试入学,不留级,不开除。小学、初中每班学生数不超过50人,高中不超过54人。不举办复读班。

五、安全管理

15.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及时消除隐患,预防发生事故。建立校园突发事件预警机制,落实各项应急措施。加强安全教育,增强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护自救能力。

16.定期对校舍、设施进行安全检查,防火、防盗、防触电、防滋扰、防中毒、防意外伤害等措施落实到位。加强门卫管理,禁止无关人员和校外机动车辆进入校园。校车必须定期经公安交管部门检测。组织学生户外活动有安全措施。

六、校园管理

17.建设平安、文明、和谐校园。优化校园环境,力求净化、绿化、美化、人文化。校内车辆停放整齐,地面无杂物,墙面无污损。环境布置富有文化内涵,体现教育功能。

七、后勤管理

18.坚持服务育人、管理育人。制定食堂卫生制度和采购验收制度,确保食品卫生安全;建立学生宿舍值日制度,保证整洁卫生;建立宿舍管理制度,坚持夜间值班、巡查;建立发生群体性传染病、食物中毒应急制度,及时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19.建立健全学校财产管理制度。建立校舍定期检查、维修制度,及时消除危房。图书、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计算机设备等分类登记造册,定期清查、检修、维护。民主理财,财务公开。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

篇10

近年来各地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密切合作,在建立健全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制度、食物中毒报告制度与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学校食品卫生的监督检查力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学校食品卫生安全总体形势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和学校对食品卫生工作不重视,学校食品卫生管理水平低下,特别是对承包食堂疏于管理、缺乏严格的承包资质和准入要求,一些农村学校食堂卫生设施简陋,达不到发放卫生许可证要求,一些地方对学校食品卫生监督不力,特别是对新建、改建食堂缺乏预防性卫生监督或未严格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审核等。为进一步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完善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有效预防学校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发生,保证师生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现提出以下工作要求:

一、全面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自年卫生部在部分地区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以来,各地以学校食堂和餐饮业为切入点,结合当地情况积极落实,取得初步成效,积累了宝贵经验,实践证明,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对提高食品卫生监管效能、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守法意识,促进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自身管理和诚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各地要根据《卫生部关于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通知》精神,在学校食堂全面实施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各自的职责,制定工作方案,部署工作要求,确保此项制度在学校食堂顺利推行。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食品卫生许可证管理办法》和《餐饮业和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卫生规范》,加强和规范学校食堂及小卖部食品卫生许可证的申请与发放。省级卫生、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力量对本省农村学校食品卫生现状进行调研,特别要对达不到卫生许可证发放条件的农村学校食堂存在问题认真进行分析研究,本着依法管理和实事求是的原则,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分类管理办法和要求。

三、加强对学校承包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的监督与指导。省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要按照《学校食物中毒事故行政责任追究暂行规定》、《学校食堂与学生集体用餐规定》要求,研究制定学校食堂承包经营者资质的规定,要对学校食堂承包合同中学校及食堂承包者在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中的职责进行明确和细化,并统一合同范本,以确保各项食品卫生管理责任落实到位。

四、强化学校新建、改建和扩建食堂的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学校在新建、改建和扩建食堂前,应主动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审核申请并提供建筑图纸等相关资料,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履行预防性卫生监督的职责,严格依照有关法规和规范的要求进行资料和现场审核,提出审核意见。要督促建筑施工单位按照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核意见对建筑设计进行修改。工程竣工验收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参加,以消除新建、改建和扩建食堂在选址设施布局等硬件改造上的卫生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