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6 12:5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77-02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政理论课所有课程都应加强实践环节,把理论武装和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一、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突出了实训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高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的主阵地。教师在授课时,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加深学生对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课堂实践教学宜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可以辩论演讲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方式开展。第二,校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是指思政理论课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指导学生在上述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协调与管理,进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校内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充实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传播先进校园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和必要措施。第三,基地教学模式。基地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调研。充分挖掘和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资源,使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可以拓展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视野,丰富其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四,社会实践模式。把实践教学的空间从课堂、校园拓展到社会中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切实体验、锤炼,使其加深对思政理论课的理解;在了解省情、国情、民情的过程中,亲身感触改革开放的成就;向人民群众学习,和人民群众建立感情;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达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实效。
此外,还应注重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走与专业实践结合的路子。一方面,在校内,与实习实训有机融合。高职院校校内都有自己的实习实训场所,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机融合,要在内容上找到交融点,特别是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世界观等,相互推进,共同发展。让大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并立足职业行业,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在校外,和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离开学校融入所在企业。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将校外顶岗实习时期的思想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范畴中来,引导学生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践行职业道德,知行统一,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实现高职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涉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平时与假期,受到经费支持、组织形式、安全隐患等因素制约。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一)领导组织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和管理难度要大于理论教学,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高职院校应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直接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各相关职能部门相应互协调,配合支持,以推进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
(二)实践教学管理
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实践教学。一是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单独安排课时,明确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实施途径等。二是要注重全程监控,细化考核标准。
(三)经费管理
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决定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应根据实践教学项目进行论证,对教育意义大、社会价值高、可行性强、实效性显著的实践项目予以立项,并制定经费管理制度,使实践教学经费的使用最优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需要稳定的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教学场所主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形式。课内主要有专题研讨、主题发言、辩论比赛、影视影像、专家报告等;课外则有勤工助学、学生社团、义务劳动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革命圣地、名人故居、大型国企、工业园区、现代农村、合作企业为依托,挂牌成立实践教学基地。
(五)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关键靠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走出去”,先让教师走向社会;二是实施“请进来”,邀请企业家、专家名人、优秀校友等来校举办各种主题讲座,拓展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视野。
三、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例
(一)圣地延安红色之旅
2010年暑期,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理论课教研部成立了“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小分队”,与院团委共同组织了“重走路,和谐社会行”实践调查活动。通过实践,学生调研路上的新农村建设情况,深入了解陕甘地区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成就,体会当地风土民情、民间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实践教学活动成果参加了第八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了三等奖的佳绩,带队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二)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重要途径,对发挥大学生人才的智力优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的重要抓手。每年暑期各大中专院校都会有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广大学生通过调研、宣传、支教、文艺演出等形式,加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认识到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重任,更加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三)在会宁会师旧址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2010年9月,学院领导、思政理论课教研部、基础教学部的教师代表和全院2010级新生代表共50人赴会宁会师旧址参加学院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师生对继承和发扬精神,以及会宁人民艰苦创业、不断进取、创新发展的历程感同身受,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爱党、爱国教育。
(四)甘肃省情教育――参观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地方博物馆之一,馆藏丰富,现有文物约35万余件。藏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甘肃佛教艺术展”、“红色甘肃”等展览,为学生提供跨时空交流,亲密接触红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与精华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五)伟大抗震精神教育――参观兰州地震博物馆
兰州地震博物馆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收藏最丰富的唯一专业地震博物馆,有许多国内外罕见的地震文物和史料。学生通过参观了解了地震及其防护、自救的基本知识,如通过壁画馆绘制的真实地震故事,体会到大自然的破坏力;通过“5・12”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相关介绍,感受到现代社会和我国抗震救灾的快速、全面。鲜活的图片、细致的解说,让学生看到了废墟上的生命奇迹,认识到,灾难面前,只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就一定能战胜灾难。
(六)传统文化教育――参观兰州国学馆
兰州国学馆是依托皋兰县文庙古建筑群,经改建、充实而成。馆内四十余尊历代国学代表人物的石雕像,涵盖了先秦诸子及后世在哲学、医学、农学、文物、书画及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国学伟人。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近现代虽有反复,但其对国人的思想影响谁都不能否认。近年来,国学大热引起公众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反思,国学的弘扬对社会的文化传承、道德遵循都有推动作用。学生参观后,对国学发展的大致脉络、国学精华都有了系统了解,帮助他们在传承民族精神与开拓时代精神中找到连接点,开拓了视野。
(七)走近庭审―感受法律威严
篇2
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的优势与传统的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方法相比,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部的优势明显:1.主题教育活动的针对性强。主题教育活动每次都有明确而具体的目标,可针对某种现象或某类问题进行教育,做到有的放矢。2.主题教育活动的时效性强。主题教育活动不局限在重要纪念日前后组织,也可以按需要随时举办,达到及时有效教育的效果。3.主题教育活动的互动性强。主题教育活动可以让受教育者同时成为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摆脱以往的灌输式说教模式束缚,有利于提高主题教育的效果。4.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多样。主题教育活动适用于各种规模、各种条件、各种时段,并可以打破年级、专业、班级的界限,谋求更广的覆盖面。由于主题教育的这些特性,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快节奏、期望展示自我的个性特征,因而学生参与的热情相对较高,效果也相对较好。
主题教育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形势的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工作的要求和对象都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传统的思政工作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亟待改进。此时此刻,我们应该认识到要勇于实践,与时俱进,切忌墨守成规。现实的问题已摆在眼前,例如,在传统的思政教育中,教学过程基本都是采用传统教学手法,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只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面很难取得教学上真的成功,一个学科的成功是不能单拿成绩来定论的,因为大部分学生因为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普遍存在,根本没有达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这门知识,勉强地认可只能流于表面,不能对学习和教学有太多正面的影响;还有就是,现在使用的教材、资料和理论知识,很多都是从以前沿袭下来的,虽然有了继承,但是创新和更新的地方却寥寥无几,导致现实与理论的差距越来越大,更多的大学生在面对生活、就业、工作前景等压力下,更加无心关注这个他们眼中可有可无的学科,消极和排斥情绪必定日发高涨。基于现在的思政课教育的现状,开创新型有效的教学新途径,已经成为各高校迫切的任务。基于这种种需求和现实,走以主题教育为载体的大学生思政教育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偶然中的必然,必然中的偶然。
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内容定位
(一)理论内容导向
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内容选择上一定要符合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需要。主题教育活动可以一些重要的纪念活动为契机,积极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平台,紧扣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高职院校集中组织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教育活动,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理国教育等。这样做,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才可以紧扣时代脉搏;才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共鸣;才能够真正达到为高校思政教育服务的目的。
(二)具体内容纲要
组织好主题教育活动,首先要精选主题。它决定了主题教育活动的方向和预期效果。主题教育的组织者和参与者都是学生,所以主题教育活动必须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实际,贴近他们的生活,涵盖他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针对他们中普遍存在的典型问题开展。笔者认为,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大约可以从以下几点挑选:
1.结合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每个高职院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为了使新生了解学院的发展历史,可通过组织听专题报告、参观校史馆等活动,让新生尽快地融入到学校这个大家庭中;也可以结合高职院校的建设工作,适当开展以“创先争优”“、我为评估做贡献,我与学院共发展”、“宿舍是我家,管理靠大家”等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母校、关心集体的感情,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
2.适时进行法律法规教育。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思想很容易被敌对势力利用,因此要在大学生中搞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宣传工作,使大学生了解到在党的领导下,各地区所取得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客观的态度对待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自觉维护和谐社会和民族团结的局面,实现理国。
3.利用重要节日与活动。充分利用重要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3月开展学习雷锋、5月开展争做文明好青年、十月开展共话祖国大发展等活动。活动中结合革命先烈的事迹,用历史教育人。通过对祖国近代的屈辱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发展史的回顾,使大学生了解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图片展、各种新媒体的宣传,展示出党领导下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从而培养学生的报国远大理想和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他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建设21世纪现代化强国打好基础。此外,每个学校都会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特色,由团委组织策划一系列学习活动,以增强学生的爱国爱校之情,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以学生为本,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活动的意义融入自己的思想中去。
4.切合时代,关注时政。主题教育活动需要用时代精神来引导,如大力宣传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使大学生认识到时代所赋予的崇高历史责任,继承和发扬先辈们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创业意识,确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努力走在全社会的前列,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此外,适时针对社会时事、社会热点问题,展开主题教育,学生不仅能就“事”论事,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且能自我体验、自我总结、自我提升,更深刻地看待社会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更是一个感化的过程。
创新高职院校思政主题教育实施要点
(一)队伍创新是基础
“高校主题教育活动需要加强策划人才、教师等队伍素质,在队伍建设上,要走专业化、职业化之路”,这是高校主题教育活动的基础。队伍创新就要注重主题教育活动策划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策划人就应该具有一定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调研能力、组织能力、洞察能力、竞争能力、整合能力和执行能力。因此,负责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策划人无疑也需要定期的交流和培训。
(二)方法创新是手段
“思政教育具体方法,即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为达到思政教育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操作技巧等,即进行思政教育的‘桥’和‘船’,应成为思政教育方法体系的重要内容。”大学生思想较活跃,参与意识强,应注重教育方法的创新,可以采取丰富多彩、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教育活动搞得生动活泼、扎实有效。好的方法对高校主题教育活动创新有重要意义。新时期推进高校主题教育活动创新,呼唤应变方法。网络发展迅速,高职院校要及时建立相关的主题教育网站,引导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大趋势,使学生在享受现代网络技术的同时得到教育,寓教于乐。如:对主题教育活动的相关思政教育内容,建立主题教育网络互动平台,积极避免网络的负面影响,发挥网络在主题教育活动中的作用,以积极健康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贴近学生的思想和生活,真正发挥网络育人的强大功能。
(三)制度创新是保证
高职院校要建立制定主题教育方案和实施主题教育活动的制度,只有坚持不懈,才能保证主题教育的长期功效。首先,作为主题教育实施者,不能急功近利,而要遵循高职院校建设的客观规律,并充分考虑到教育对象的承受能力,合理安排主题教育时间,不是教育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好的。只有这样,主题教育活动才能有助于高校更好地开展其他各项工作,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效果。
(四)评价创新是助力
主题教育活动是大学生思政工作的有效载体之一。以往对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大多是采取定性评价的模式。受到评价者学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定性评价中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这会使主题教育的评价不够准确。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判断。它具有客观、标准、精确、量化、简便等特征。为了提高对主题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价的准确性、合理性和公平性,必须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模式。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把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的评价已改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模式。这是一种对于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评价模式的非常有意义的摸索。
结语
篇3
[关键词] 新时期 完善核心价值教育 提升思政课教学
我们教研团队结合历年的资料累积继续深入现实,在杭州的多所高校各个年级的学生当中同时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研究。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现状与形象
在我们所接触的3.9万人次的学生当中,基本上都毫不犹豫地认为思政课是有用的、甚至是很有用的一门课。但是,也有少数几位同学认为思政课无用――虽然从比例上讲微乎其微,可是管中窥豹,所反映的问题还是很有代表性的。同时我们发现,认为思政课有用的学生当中也有将近一成的学生感觉思政课虽然有用但是用不出来。这很典型,学无以致用。那么学生们又是如何对待“有用的思政课”的呢?学生们实事求是地认为自己和同学们的态度不够认真,甚至很有一种轻视。学生们在探寻原因的时候强调得最多的就是课程设置的重复、内容的反复以及枯燥乏味、落伍脱节、缺少新意又空洞说教等方面。有3.1万人次的学生表示,自己上课的认真程度取决于授课老师的个人魅力和上课技巧;剩余的0.8万人次则表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认真听讲的;而这3.9万人次的学生都认可上课是可以开小差、做小动作的。有兴趣就听,没兴趣就不听,是大家的共识。所以上思政课还可以各忙各的,甚至直接就不去上课,自由主义蔚然成风。在建议方面,有近2万人次的学生建议,上思政课的时候多放放图片多播播视频,因为这样可以大大吸引学生的眼球;有1.2万人次的学生要求老师设置完美的奖惩机制,胡萝卜和大棒轮番上阵,逼迫学生认真上课;余下的0.7万人次学生则以为老师一定要严厉,传道授业解惑之上首先是纪律威严,必要时还要会发飙。基本上这3.9万人次的学生一致认为要搞好思政课教学需要学生、老师、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的多方协同努力。
综上调研结果:目前,由于种种原因,高校学生对于思政课的认识存在着诸多不够理性和客观的评价。结合我们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十几年的经历,我们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思政课只是辅课,远不及专业课重要。专业课都是独立的小班上课,思政课却基本上是合成大班上的,教学效果自然逊色多了。同时学生们又极其主观地认为思政课内容枯燥、反复、落伍、说教,在内心都比较排斥上思政课。我们做过一个时间上连续的系列调查,发现一般情况下,思政课的迟到、早退以及缺旷课现象要比专业课来得多,学生们学习的认真程度、活跃程度也不及专业课,甚至有一小部分学生还将思政课课堂当作了休息课、英语课、短信课、娱乐课。相当多的学生来不来上课、课上认不认真完全视任课老师的态度和个人魅力而定,致使高校思政课教师特别心力憔悴。高校思政课的地位尴尬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虽然当时学生们先入为主地不喜欢思政课,但是后来他们感触最深的、最感谢的恰恰却是思政课。所以我们认为破解思政课尴尬难题重点是要扭转正在接受思政课教学的学生的认识和态度。
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
高校中,核心价值观教育主要是蕴含在思政课教学当中的,有鉴于前面所诉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的种种问题,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也未如人意。“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未来总是我们现在的学生的。然而,我们的学生莫名地对敬而远之,普遍缺失远大的理想,价值观出现紊乱,比较急功近利,而创新则流于标新立异。
的指导思想:我们学生都十分明确是作为永远的指导思想的,但是都带有几分不屑。3.9万人次的学生之中近0.5万人次曾经直言不怎么喜欢,没有任何的政治色彩,只是觉得世界变化快而年代久远或者是接受灌输多了嫌烦。这对于我们一贯来的教学模式是一个极大的警醒。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们的学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想、抱负;可是说到共同理想,恐怕就没有那么远大了。道理人人懂,行动盼他人问题还是不少的。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的学生都非常爱国,因此忧国忧民。我们曾经就“出国与爱国”展开激烈的辩论,可惜一叶障目,又走上容易偏激的绝径。
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教育可以说是深入人心的,但是也的的确确折射出“知易行难”的问题。大道理大家都知道,小事情都等着别人去做。在我们的调查和访谈中还颇为感慨的是,我们学生的知识面欠宽广、我们学生的知与行存在比较大的落差。
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一如与之紧密相关的思政课教学一样,小问题迭出,未必尽如人意。
三、完善核心价值教育,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
如何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完善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又如何通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完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地位以及效果。这部分内容在本课题中是很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我们认为首先应该保证学生们人到、心到、头脑到,也就是说,要让学生们自觉自愿地走进思政课讲堂、快快乐乐地学习思政课内容、认认真真地思考思政课问题。要做到这“三到”,不仅需要国家政策的倾斜、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校方的大力关注,更加需要借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与人格魅力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
国家政策的倾斜、社会舆论的引导,恐怕已经超出了本课题所涉及的范围。我们重点探讨校方大力关注以及借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与人格魅力以及学生主体性的充分展现等方面的策略措施。
校方的大力关注与支持是相当关键的。我们的学生对于学校的方针政策具有相当的敏感度,他们善于从相关的细枝末节中搜索和猜测校方的具体意思――哪怕他们很可能猜错了事、会错了意。校方不妨酌情限制合班大课的人数上限,当然这个我们还需要经过科学的论证;校方可以适当调整思政课的上课时间,给与一定的自主处置权限;校方可以配合开展一些相关的活动,由思政课教师担纲;甚至有学生建议思政课老师应该在学生考评上拥有“一票否决权”……其实,校方不需要为我们思政课颁布很多的特殊条文,只要有个很好的姿态就可以了。我们曾经开设过精品课教学模式,请相关校领导担当主讲,效果相当不错,也赢得了很好的口碑。校方可以考虑经过改善之后进行推广。
思政课教师在其中起到枢纽的作用。思政课教师特别需要保证教书育人的思想观念、专业知识、教学手法等的与时俱进,合理尊重并适度体现学生的教学主体性。我们发现注意授课技巧、增加课堂互动还是很有效的。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考核与奖惩模式的适度调整适当地组织学生开展相关调查研究、进行主题发言或者主题讨论、小讲课等活动,让学生融合进来,从而达到全面完善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目的。我们课题组已经开展多年的小讲课模式和专题讲解模式,从目前来看,是十分成功的。在最近的1.2万人次学生的调查和访谈中,有1.19万人次的学生表示小讲课模式和专题讲解模式对他们帮助很大,强烈建议保留,并给出了多方面的完善意见。
学生,始终是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其教学主体性开发的程度关系到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以及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进展。学生教学主体性的激发除却校方和老师的努力之外,重点还是在学生本身。学生进入大学之后应该尽快调整心态和状态,学会自主学习,学会独立思维。我们可以感性看问题,甚至于可以率性,但是解决问题终究要回归到理性的港湾之中。我们学生应该尽快学会分析、学会探索、学会交融、学会理解、学会挖潜、学会提炼……
高校的思政课教学要求深入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并全面研究和阐释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部署,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全面、深刻、准确地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现实意义。我们须知思政课在整个思想教育中的地位十分显著,应当谨记思政课的功能,但是在高校教学中又身处尴尬,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估计不宜过高――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着思政课认识上的误区,高校学生心目中思政课的实际地位普遍偏低,甚至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辛勤耕耘还存在某些腹诽乃至不屑。我们认为可以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尊重包容存异,努力贯彻以人为本,达成社会思想的共识、整合多元价值,从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和谐互动、共同提升。我们须知思政课教学只有在学生参与的情况下才有效。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不宜采取灌输的方式方法,而应当多多倚重于合理、合适、合宜的疏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研究,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转变对高校思政课的错误认识和错误态度;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走进高校思政课讲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转化,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感召力,使得学生自觉自愿地探索高校思政课问题。在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的过程中又可以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效果与地位。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是系统梳理了相关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理论研究的完满,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够很好地解决我们杭州大专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进课堂、进头脑的问题,同时又大大提高了在杭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地位、形象和效果。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N].人民日报,2008-4-21.
[2]韩振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三观”教育[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篇4
【关键词】优秀文化;思想智慧;实用价值;主流思想
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高校学生能够接触的思想愈加多元化,就业压力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提高,高校学生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感愈加浓烈,对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也在不断加深,因此,运用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1高校思政教育多途径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进步,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借助传统文化进行途径大大增多。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教材和多媒体,在课堂之外的教育可以通过讲座、报告的形式进行,长期的传统文化熏陶,一定程度上促使传统文化植根于高校学生的脑海深处。
当前环境下,高校可以将“古代哲学”、“伦理学”和“美学”等传统文化课程融于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还可定期举办“传统道德大讲堂”、“优秀传统文化讲坛”等主体活动,聘请有威望有学识的专家学者到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此外,各个高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陆续开展有关传统文化的比赛,设立传统文化宣传月,尽量让更多的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除此以外,学校还可运用当代高校学生喜爱的方式进行传统文化宣传,如在学校官网进行定期宣传,思政教师可以建立微信公众账号,向学生传播传统文化。
2在思政教育中增加传统文化课程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一直是我国高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课程设置,但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定弊端,无法实现课程开设的教育目标,这是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过于单一,教师教学时仅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未能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氛围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听讲兴趣,因此,也无法促使学生重视教学内容,理论知识也难以发挥作用,无法引导高校学生思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自此时,若教师能将传统文化知识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必然会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传统思想与现代因素的结合,对学生而言,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思想认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还能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1]。
例如,高校可以增设一门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程。目前,高校中各种思想混杂,传统文化没有完全被纳入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体系之中,此时,在学校中开设传统文化课程,督促每一名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一方面能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传统文化课程,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另一方面也能通过教学,让高校学生更多的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并从中汲取养分,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程的责任,也是其他课程和教师的责任,因此,除了在思政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师还可以与其他课程的教师进行沟通,让传统文化与其他课程的内容相结合,进一步实现传统文化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2]。
3加强传统文化教师队伍建设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想要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加高校教师的师德建设。随着西方思想的涌入,中外文化矛盾日益凸显,一部人的思想意识不够坚定,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受其影响发生偏颇,这为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这一情况下,加强高校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想要切实将传统文化运用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学校就要组建一支传统文化水平突出,教学能力突出、责任意识强烈的教师队伍。组建教师队伍的过程中,要注重对教师工作态度和责任意识的考察,保证授课教师能够立足思想政治教学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除此以外,授课教师自身还要具备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如此方可在授课过程中,始终以饱满的精神态度面对学生,方可对学生的诸多问题与疑惑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以此加深高校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逐渐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发挥榜样作用,以身作则,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融于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3]。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闪烁着古人智慧的光辉,承载这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通过传统文化教学,能够让高校学生真切的感知到传统文化传递出的力量与美德,增强高校学生抵御不良思想的能力,培养高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民族自豪感,同时,还能丰富高校学生的文化知识,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
参考文献:
[1]汪鹤.高校思政教育运用传统文化的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1):189.
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传统载体;网络载体;环境载体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74
1 优化提升传统载体
职业院校思政工作的传统载体,包括各种规范化的管理活动,如制度化、规范化的党团组织活动、“双文明”评比竞赛等,具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要努力提升与优化。可以利用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和举办主题报告会、文艺汇演、志愿服务等形式,将这些传统载体的内容丰富起来,形式活泼起来。寓教于活动中,藉以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全面准确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主流和面貌、职业教育及学校的发展变化,以保证及时而正确的舆论引导。
近年来,学院着眼构建“全员参与、全程贯通,全面开花、全新格局”的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坚持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结合,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相结合,与学生自身特点和成长规律相结合,与学生社会实践与服务相结合,与地域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思政工作的新途径。
职能部门牵头引领,管理干部用心推动。成立了主管教职工思政工作的党群工作部,以及主抓课堂教学的思政课教学部,在理论研究、课程设置和队伍建设方面精耕细作。强化管理层的“一岗双责”意识,以主动适应从严治党和改进作风新常态。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联系基层做到了常态化,经常深入到系部一线,和师生深入交流交心,了解其思想动态,把脉所思所想、所需所求,提炼经验,梳理不足。
形势任务教育和量化考核结合。煤市持续不振,师生思想波动大。坚持主旋律,整合多声部。提出“稳中求进、固本培元、聚焦双效、转型发展”总基调,以改革转型为红线,以内涵建设为根本,以“明形势、知危机、提信心、强执行”为主题,通过政策理论学习和形势任务等的宣贯着力推动教职工思想转型;以提出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四点要求为基础,订立师德考核指标,建立师德示范岗,设立师德师风意见箱,开展学生评教活动;通过集中学习讨论宣传等途径,广泛开展师德教育,用伟大的中国梦和学院发展、个人进步的美好愿景把大家团结和凝聚起来。
摒弃单纯说教,思政工作虚功实做。着力把学院的思政工作和化解思想疙瘩相结合,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以“文明创建,建设和谐稳定校园”为抓手,多渠道进行舆论引导、智力支持和信息交流的同时,节日送温暖、金秋助学、结对子帮扶、教职工体检、大病医疗救助等温暖了教职工的心,“书香五月”校园文化艺术节滋养了书香气和学院味,“我的学院梦”金点子征集活动、庆“七一”系列活动、举办春季运动等,增强了教职工的民主参与度,提振了精气神,凝聚了正能量。
坚持立德树人,学生教育多轮驱动。以生为本、立德树人,坚持教书、管理、服务、环境、实践、文化育人相结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学生工作人员的作用,实施全面素质教育。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阳光心态;定期开办学生业余党校和发展党员前培训活动,增强爱国爱党观念;经常组织学生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和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举办职业生涯规划比赛,让学生认识到“心有多大,舞台有多大”的理想支撑作用;“道德讲堂”、“中华经典诵读”、“放飞梦想”主持人大赛等等活动,着力加强了学生的文明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自主发展。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长流水、不断线,以每年春季开学后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为契机,扩展开来,延续下去,坚持走进车站、市场、残疾人学校和福利院开展扶危济困、助残慰老活动,共青团、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社团活动也在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户外阳光运动、摄影比赛,等等,这些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激发了其参与的积极性。活动的有效开展及其展现出的蓬勃生机与潜力对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2 开发利用网络载体
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网络越来越重要,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思维、行为方式,传统的思政工作大可搭乘互联网之翼,在时代的天空翱翔。
正视网络时代的机遇和挑战。网络的开放性、交互性、全面性、综合性是优势,而虚拟、开放、难以掌握和监控又是新矛盾新问题。由于职业院校学生的思想活跃,观念超前,行事直率,敢想敢干;同时,思想素质相对较低,情绪不稳,心理波动大,行为好偏激,思想的功利性较强,容易受到不良诱惑,进入思想的空洞或死胡同,所以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把双刃剑,职业院校注重网络载体建设,着力拓展思政教育新空间的同时又要牢牢掌握网络宣传的引导权。
扩展网络的思政教育功能。互联网海量、快速、交互、生动。运用得当,可以让其成为民意的“晴雨表”、校园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促进学院事业良性发展。一直以来,学院校园网建设坚持“喉舌”作用,着力突出阵地、窗口和桥梁功能,坚持宣传政策和文化引领并重、舆论引导与思想教育并重、信息公开与互动交流并重、载体建设与条块管理并重,加大正面、成就、亮点、典型宣传的力度,唱好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加强网上信息监督,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供有力舆论支持,构建了和谐文明的发展环境。利用校园网努力做到思政教育和网络交往、学习、娱乐、购物四个结合,和受教育者平等沟通对话,及时把脉思想动向,做好活血化瘀的工作;加强学习内容设计,开设学习专栏、精品课程等,为师生学习提供高效便捷的途径,比如学院思政工作人员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以及媒介素养和运用新媒体的能力,确保了有效利用新媒体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思政课教学中,能积极发掘网络资源,更新教育素材,善于利用图片、动画等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生动,形式更活泼。寓教于乐,把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等教育内容制成生动形象的网络娱乐软件,增强了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过研究网络消费的趋势、特点及消费因素,教育网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价值观,倡导健康文化消费,引导绿色消费习惯。
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门户网站经过几次改版后,栏目设置更加科学合理,大力宣传教学、招生、就业、资助等方面工作的新举措,并通过校内公告、党务公开等,保证师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学习园地、文明创建等专栏让师生员工不断呼吸到新鲜空气,陶冶思想情操。出台《校园信息管理办法和》和《计算机及网络管理暂行规定》,健全了通讯员工作网络,建立新闻审核和竞争激励机制,安排专人加强动态维护,保证及时更新,并重视新闻稿的质量,从精从细从严从快,把好政治关、文字关、图片关,不断提高网络新闻质量,重时效、重实效、提高综合性,着力强化了网络宣传教育的话语权;完善网络宣传机制,打造数字化平台,通过资源“大数据”的集成分析,把握住网络宣传的主动权。面对多媒体和自媒体时代,学院注重面向手机移动的短、频、快的“轻阵地”建设,比如,建立功能性强的QQ群、开设公众微信号、论坛、开通微博平台等流行传播手段,动态及时地做好新闻报道及舆论引导工作,开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天地,方便快捷性使得教育效果倍增。
3 打造维护环境载体
环境教育是一种隐性的渗透性教育,是用间接的教育方法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变教育者直接的说教为良好环境对人的陶冶和影响,从中消除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相互之间的隔阂,减少受教育者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通过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对置身其中的人进行熏陶感染,寓教育于文化、科技、娱乐之中,以开发心智,培养能力,塑造性格,陶冶情操。
学院本着“结构得体,布局合理,色调和谐”的原则,以增强“系统性、传承性、辨识度”为目标,突出“固根铸魂、崇德尚能”的学院精神,制定了校园文化建设方案,努力打造新颖的育人环境。
夯实硬环境,优化软环境。硬环境作为物质环境是基础,重视校园形象设计,让视觉形象识别系统化,实训基地和运动场地建设和管理、生活环境和公共场所建设体现了职业学校环境建设的专业和职业特色。软环境是精神上的飞扬。进行校园的绿化美化亮化净化,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企业文化理念,设计布置教室、装饰学生公寓、图书馆进行功能板块分类、实训基地和教室走廊墙壁的装饰等,有德、劳、勤、学、能、廉、美等的牌板阐释,有本校的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优秀毕业生、大赛获奖选手的形象展示,让其网上有名,橱窗有像,电视有声,并融入了名家名言和温馨生动的提醒语,综合载体的运用,体现了深邃旷达、高雅厚重、丰富活泼的基调,不断刷新视觉形象的整体冲击力。倡导“学习改变命运,技能成就未来”,在宣传教育中有机融入了企业文化,精心设计建造了紫藤文化长廊、仿古亭、荷塘雕塑等,花草树木、雕塑亭台错落有致,搭配得当,典雅庄重,渗透了“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的企业文化元素,给学生以艺术享受和思想启迪。在精神性突出的软环境的打造中,着力体现了团结向上的校风学风、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高效严明的规章制度、丰富雅致的校园文化。以美化人,以德育人,软环境与硬环境配合补充,渗透支撑,共同发挥着陶冶人们心灵的功能。
优化小环境,融入大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大小环境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学院注重利用好传统舆论阵地,也着力打造以职工之家、家长学校、业余党校等为主体的培养阵地。特别注重发挥关工委的独特育人作用,近年来,关工委陆续开展了“理想点亮人生”、“感动中国人物”、“安全避险”、“成长驿站”、《二十四孝》、《弟子规》等内容丰富的理想信念和爱心感恩教育,有个别和集体座谈,有一对一和多对一帮教,有主题报告。每次听完大课后,同学们纷纷拿起笔来写下心得体会,感触颇深,入脑入心化行,效果很好。在优化小环境的同时,延伸利用好以淮北市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南山汉文化博物馆、刘开渠纪念馆、石榴博物馆、南黎“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公园、时代公园“廉政”清风苑,桓谭廉洁文化主题公园、法制广场为主体的文化娱乐阵地。学院通过内部文化阵地建设,和目的性强的外部搭船出海,寓教于乐、寓教于游,营造了浓厚的思想政治工作氛围,环境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思想政治工作也要结合本身特点,把握科学发展规律,在载体创新、协调发展、文明绿色、开放共享等方面有所作为。作为职业院校的思政工作者尤其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前进和科技的进步,去选择不同的适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尽快改进一些传统的载体,并着力发掘一些新的载体,更好地适应和开展思想政治文化工作,努力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素养和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
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这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文化的多元化走势对高职院校学生思想的挑战
一方面,在当今全球化和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中,互联网的开放性使意识形态领域多元化。在多种社会思潮并存的形势下,互联网已成为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意识形态竞争的集中地。在大量的思想潮流中,有些是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一种很好的补充,有些则是反和产党的思潮,影响了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年龄段一般是在18至22岁左右,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容易接受一些新思想、新观念。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必定会引起一些思想、观念的冲突和交锋,西方敌对势力通过各种媒体渠道,利用机会把西方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进行传播,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一些学生由于放松对最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分辨不出对与错,因此在复杂的思潮和信息的影响下,迷失了自我,甚至在价值观取向上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二)迎接社会发展与实现职业院校学生使命的需要
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有两门必修课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比本科院校少两门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这两门课中均有涉及,它是引领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成长就业的根本指针。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方面来看,用人单位近年来青睐的高职毕业生主要具备的条件是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同时,很多已就业的高职院校学生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敬业精神也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实现学校教学目标的需要和学生全面成才的自身需求。高职院校一般以培养现代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致力于提高学生职业素质。这里的提高素质离不开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三)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现实要求
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体现时代性。实践证明,运用最新理论成果对高职学生进行教育是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点。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的“摇篮”。
二、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高职院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要有两类,一种类型是高水平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在这支队伍里涌现出很多优秀教师;另外一种类型是深受学生喜爱,德才兼备的辅导员队伍。这支拥有近百人的队伍融思想教育、管理服务及科学研究于一体,活跃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各个领域,这两种类型的教师队伍都要准确定位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立足点。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核心价值观在2012年有更新,这就需要教师与时俱进,学习并深入理解最新的核心价值观。与此同时,每一届学生的思想都有细微的差别,现在的高职院校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对最新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还要结合他们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等。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大部分属于“双师型教师”,他们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和指导者,只有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才能将高职院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施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担负着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任。教师要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全过程中融入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元素,把专业教育与高职院校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可以采用教学相长式的理论教育与现实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使高职院校学生掌握最新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在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品质,向学生深刻挖掘其价值意义,解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学生的意义。
在高职院校理论课教学中,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使高职院校学生自觉并主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的行为规则相结合,与高职院校学生的成才相联系,例如: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爱国有很多仪式化的符号,包括升国旗、唱国歌和参加一些大型的集会等各种宣示对祖国忠诚的行为,此外还要告诉学生爱国要理性。因此,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的行为规则相结合,能够增加高职院校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在个人生活中践行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要加强思政课体系和教学方法创新,使大学生全面把握和深刻理解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内涵,从大学生日常生活出发,结合现实中具体细微的场景和身边具体可感的故事,通过感知、领悟和实践,使核心价值观由“知识体系”转变为“情感体系”, 然后转变为“认同系统”,使核心价值观真正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的指南针,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实践育人功能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参加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学生了解社会、把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如果要高职院校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紧地结合。高职院校可以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够加深对我国国情和社会状况进一步的了解,从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高职院校举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日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讨论会和成果分享会等,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项活动之中,与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以勤于学习、善于创造、提升群的实际行动,锻炼提高综合素质,争取全面优质发展,同时也显示了新的和谐、文明的校园风貌。
高职院校还可以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教育活动,通过学生向社会宣传核心价值观的活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普及推向全面化。
(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
篇7
我是带着问题去的长沙理工大学,临行前学生工作部的樊部长特别要求我们就长沙理工“基础+主题”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建筑工程系李立波书记要求我在学生宿舍管理和安全工作方面、张敏主任要求我在体现土建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竞赛文化方面多调查研究,取得真经。时间紧,任务重,我先后走访了学工部、团委并在土建学院参与了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我随该院辅导员下宿舍、下班级,深入到学生中去调查研究,认真做好笔记;晚上回到宿舍,我们四位同志就一天的所学各抒己见,气氛热烈而友好。三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我过的很充实,兄弟院校同事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学生积极向上、尊重师长的精神风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走访笔记、收集到的电子和书面资料有待我在工作中整理消化。下面我将在主题教育活动、学生党建、宿舍管理、竞赛文化四个方面介绍长沙理工大学的做法,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批评指正。
一、分层次、讲实效,“基础+主题”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立体化,使全体学生受益
中央16号文件颁发以后,长沙理工大学在实践探索和创新中,形成了“基础+主题”大学生思政教育新模式,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坚持以树立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做到主题教育活动目标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主题教育活动针对性和思政教育实效性二个相结合;注重活动内容“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活动方式做到“注重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统一、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统一、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统一”,活动要求“全体教师参与育人,全体学生参加活动,全体学生思想受益”的“三个三”原则。我所在的土木与建筑学院是长沙理工大学主干学院之一,学院现有本科学生2400余人,研究生230余名。专职辅导员8人,师生比为1:300,基本达到中央要求。土建学院针对各年级和各群体的不同特点,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在诚信教育中对一年级新生注重进行适应大学生活的诚信学习、诚信考试的教育;对四年级毕业生注重进行诚信签约、守约的教育等。收到较好的效果。“诚信”主题教育紧密结合学风、考风建设,举办手绘大赛、英语四六级模拟考试、“诚信”主题教育辩论赛、“诚信”小故事征集、手抄报比赛,发出《诚信是通往成功的绿卡》的网络倡议书、《学生诚信公约》征集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又如在“我与祖国同奋进”主题教育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实施教育活动,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启动仪式、主题班会、祖国改革开放30周年成就展、 “让历史告诉未来”演讲大赛、 “我爱长沙理工大学”摄影比赛、“榜样的力量”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在党员中,主要开展了 “我与祖国同发展——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专题报告会、“我为党旗添光彩”党员教育示范活动;在团员青年中,主要开展了“我与祖国同奋进、与学校同发展”主题团日活动、“我爱美丽校园”环保公益劳动。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学生全面了解祖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成果和发展蓝图,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为祖国繁荣、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
二、加强学生党建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土建学院积极引导,加强教育,举办分党校普及班和提高班,两期党校都邀请校内外资深专家、教授讲述,普及班以党的基本知识为授课内容,而提高班重点放在理论提高和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层次,结合中央党建工作,定期开展学习研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在每次党课开班之前做好问卷调查,把学生反映或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纳入党课学习中,并且改革考试制度,充分利用网上党校优势,要求学员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考试。
2、坚持党员下班制度,建立“每学期学生党员进行个人总结、群众评议”制度,加强监督机制,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所有发展对象都首先在学院进行公示,以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已经列为发展对象的同学,充分发挥广大同学,加强对他们的日常监督,对评定不合格的同学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从而保证了学生党员的质量。
3、土建学院比较有特色的是举办学生党支部书记培训班,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同时对他们的工作进行考核,加强他们学习、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新性。
4、开展系列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例如,邀请专家为全体入党积极分子做“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报告,组织学生参观纪念馆、展览,结合奥运会成功举办、神七成功发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事件组织开展讨论,深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5、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特殊防护期保证信息畅通,将不稳定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
三、日常管理工作规范,学生日常行为自律意识强
1、积极开展法纪、安全稳定教育。注重建立学生安全教育、预防和处置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在制度、机制方面,土建学院学生会、各年级分会设立纪检保卫部,各班设治安保卫委员,各寝室的寝室长为安全信息员;层层建立了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制定并实施了《学生集体课外活动安全教育和管理实施细则》。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法纪教育、安全教育活动,如考风考纪、反传销、防火防盗、交通安全、文明离校等教育。组织新生进行了《学生手册》考试。加大了对学生日常行为检查和违纪处理的力度,全院学生的日常违纪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做好违纪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同时积极配合学校调查处理,及时向学工部上报情况和处理意见。
【1】
2、重视宿舍文明建设。土建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如开展优良学生寝室评比、寝室设计大赛等活动,促进宿舍文明建设。加大了针对学生宿舍防火、学生晚归和外宿、外租房等情况的检查力度,并形成了长效机制。值得一提的是严格落实学生宿舍熄灯制度和计算机使用制度。土建学院每晚11点熄灯,熄灯后学生反正正常,未发生群体性起哄、打砸事件;针对该院学生宿舍计算机过多的情况,他们修订了《学生宿舍计算机管理办法》,并制定了《土建学院学生计算机管理协议》,首次以协议的形式限制了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娱乐的时间、制定了违反规定的惩罚措施,比较有效的制止了学院因计算机而引起的学风下滑现象。
四、学生竞赛活动蓬勃发展,提高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1、土建学院积极推动建立符合学生竞赛活动实际的培训、交流、实践、激励立体综合模式。从XX年开始学院就推出学生科技创新立项、申报制度,配套了奖励等政策以及相关的鼓励措施,目前学院已初步形成了“学生竞赛活动领导小组+基地+专业协会+课程+以大学生科技创新为导向的管理体系+开放实验室+指导老师+丰富多彩的科技创新活动”八位一体的格局。
2.积极引导,树立典型,积极营造良好的竞赛活动氛围。结合土建学院的专业特点,开办“每周一模”和“每周一展”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参加到学生科技活动中来。每年组织全校“土木类结构模型大赛”,建筑学毕业生毕业设计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各位同仁,当前我院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委要求全院师生员工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提倡跨越发展的精神、奋勇争先的精神、锐意改革的精神,对于一所刚升格的本科院校,如何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破解湖南工学院学生工作的发展难题,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努力开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新局面,科学规划,扎实推进,谋划学院新的科学跨越发展,特别是为系党政领导分忧,谋划建筑工程系学生工作新的科学跨越发展,做好辅导员本职工作是我在学习过程中反复思考的问题。长沙理工大学和我院同属合并院校,同样面临新老校区建设和管理的问题,在学生工作方面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在短时间内跻身同类高校前列,为我院的学生工作提供了难得经验和范本。
篇8
一、重点工作
1.各专业教学水平提升工作
(1)完成时限
2021年12月
(2)工作目标
提高各专业教师教学水平,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习效果与自主学习能力。
(3)主要措施
l 加强教育科学理论学习,了解先进科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探索与实践。
l 鼓励教师参加线上或线下教学类讲座或培训活动。
l 开展观摩线上或线下的优秀教师课堂活动。
l 开展教学工作坊,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研究如何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相互学习。
(4)推进计划
l 1-2月、7-8月: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参加线上或线下教学类讲座或培训
l 3-6月、9-12月: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教学理念、模式和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l 3月、9月学期初观摩线上或线下的优秀教师课堂活动。
l 学期初与学期中开展教学工作坊,交流学生学习问题和教学问题,分享经验,提出解决方案。
2.培训优秀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
(1)完成时限
2021年12月
(2)工作目标
各专业筛选并培训优秀学生参加比赛
例:西语专业 “永旺杯”多语种全国口译大赛。
朝鲜语专业 山东省大学生服务外包韩语大赛。
(3)主要措施
由相关任课教师组成指导教师小组,组织面试,筛选优秀学生参赛,并制定培训计划,对参赛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
(4)推进计划
l 7月末或9月初:面试筛选出优秀学生参赛。
l 10月-11月:制定培训计划,对参赛学生进行培训和指导。
3.西班牙和朝鲜语四级考试工作
(1)完成时限
2021年6月
(2)工作目标
提高专四通过率
(3)主要措施
开展专四考试辅导
(4)推进计划
3月-6月:相关任课教师以线下、线上或随堂等方式进行专四考试辅导
4.2021届毕业论文指导、答辩工作(俄语专业、西班牙语专业、阿拉伯语专业)
(1)完成时限
2021年6月
(2)工作目标
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指导、答辩工作。
(3)主要措施
指导教师安排好论文指导计划,与学生保持好联系,
(4)推进计划
l 1-4月:论文撰写指导,完成毕业论文系统上传和审核工作。
l 5月:完成毕业论文、答辩。
l 6月:完成毕业论文所有相关工作。
5.2022届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分配和论文选题工作
(1)完成时限
2021年6月-12月
(2)工作目标
按照学校进度要求节点,完成毕业论文选题、开题、初稿等工作。
(3)主要措施
以通过专业教师会议、论文题库建设,选题报告、写作提纲制订等方式确保开题工作的严密性与科学性。
(4)推进计划
2021年6月召开各教研室会议,布置毕业生论文选题工作,集体商讨建设并下发论文题库。
2021年9月汇总论文选题后根据选题情况分配指导教师,完成师生互选。选题确定后,指导教师认真听取学生想法,了解学生思路并给予有针对性的辅导。
2021年10月帮助学生完成开题工作并拟定写作提纲。对于学生的论文初稿严格要求,仔细审阅确保无严重抄袭现象。
6. 毕业生考研
(1)完成时限
2021年11月
(2)工作目标
上线率突破往年成绩。
(3)主要措施
召开动员会帮助学生分析就业前景、并选择合适的方向与学校。各专业联系优秀考研毕业生组织经验介绍会。
(4)推进计划
2021年9月召开专业动员会,鼓励学生报名考试,并组织往届优秀学生介绍考研经验。从考研与就业、参考书的选择、复习时间的安排、复习方法、考研心态、考研信息的收集、应试技巧等方面进行交流。安排专业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并根据笔试成绩进行面试指导。
7.专业科研工作
(1)完成时限
2021年12月
(2)工作目标
加强教师科研能力,促进科研成果产出
(3)主要措施
l 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线上线下学术研讨会,加强学术交流,提升学术能力。
l 探索教学与科研融合的道路,依托教学实践,学习教学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开展教学类科学研究。积极申报教改类课题项目,撰写研究论文。
(4)推进计划
积极推进科研工作贯穿整个学年,重点抓住寒暑假,形成科研与日常教学融合并进的状态。
(5)补充内容
阿拉伯语专业本年度内完成国家语委委托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海湾国家语言生态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创伤记忆下的寻路之旅-阿拉伯新生代小说家研究》结项。专业内2篇以上。
俄语专业重点开展申请校级教学质量工程和临沂大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作
二、创新工作
1. 教育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融合研究
(1)完成时限
2021年12月
(2)工作目标
专业教师积极探索教育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有效融合的路径,促进信息技术背景下专业教学发展。
(3)主要措施
加强理论学习,调查研究信息技术背景下专业教学的现状,发现问题,并学习国内外优秀的融合方式,探索本专业与教育信息技术融合的有效路径。
(4)推进计划
l 1-3月:理论学习
l 4-7月:调查研究本专业教育信息技术使用的现状。
l 8-12月:积极学习国内外优秀的融合方式,并提出本专业与教育信息技术融合的有效路径。
2.俄语专业举办“弘扬沂蒙精神口语大赛”
(1)完成时限
2021年5月前
(2)工作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的俄语口语水平,考查学生的俄语实际运用能力,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俄语专业将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目标举办口语大赛。
(3)主要措施
比赛的第一个环节是参赛选手的自我介绍,比赛的第二个环节就“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主题进行演讲,题目自拟。大赛设评委5名,其中外籍教师2名,预设特等奖1名,1等奖2名,2等奖3名,3等奖5名字。
(4)推进计划
2021年3月1日向学生发放参赛报名通知;
2021年3月7日报名截止;
2021年3月7日-3月27日准备比赛;
2021年3月28日公布分组名单;
2021年3月29日预赛;
2021年4月6日决赛。
3.鼓励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1)完成时限
2021年5月
(2)工作目标
2019年立项项目全部结项。在此基础上2021年争取立项3项以上。
(3)主要措施
调研已立项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督促指导教师联系项目负责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
(4)推进计划
2021年寒假调研已立项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督促指导教师联系项目负责学生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
2021年寒假启动2021年项目宣传工作,鼓励学生利用寒假时间进行调研为项目申报做好准备。开学后根据学校工作安排,辅导学生撰写申报书并开展创新项目建设。
4.精品课程群建设
(1)完成时限
2021年12月
(2)工作目标
建设重点课程2-3门
(3)主要措施
调研已立项项目的进展情况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督促主持人按时保质保量完成项目。在此基础上根据课程特点建设线上(线上线下混合)课程一门以上、精品课程一门以上。
(4)推进计划
2021年3月召开专业会议,已立项主持人对目前项目推进情况进行说明并对结项工作进行规划。
2021年4月根据学校工作计划撰写相应项目的立项申报书,进行专业内论证修改。
篇9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现状
1.社会实践的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相对单一
从20世纪80年代起,各高校落实上级文件精神,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经过30年的发展,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得到改进,但运行模式和活动类型基本固化为“主题式”和“模块式”实践为主。无论是“主题式”还是“模块式”,大多数高校主要采取的是“点面结合,以点带面”的组织方式,将大部分资源投在少数队伍中,这种“精英实践”的做法导致学生参与面不广,实践内容局限。
2.社会实践的延续性和整体性较差
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和寒暑假由团委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绝大部分院校都缺乏合理安排和组织实施,整体流于形式。寒暑假集中的团委社会实践,则往往局限于“全面动员———计划组织———具体开展———总结表彰”的固定流程,实践活动阶段性特征明显,社会实践缺少整体性和和延续性。历年的实践活动大同小异,各实践团队和具体项目都相对独立,缺少内在逻辑性和关联度。
3.社会实践的教育资源和保障不足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一项参与人数众多、涉及面较广的复杂教育工作,主要由各高校的团委负责具体落实,在指导师资、经费保障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教育资源整合明显不足,导致学生在实践内容设计、实践地点选择和实践行程安排上受到一定限制。实践活动的协调管理和资源整合局限,可持续性发展空间不足。因此需要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真正参与其中,制定相应的制度,进一步协调管理和整合资源。
二、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的必要性
1.课程化建设是实践活动到实践教学的过渡,体现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各高校积极响应号召,努力在实践活动到实践教学的转型道路上不断探索,并不断丰富实践的形式和内容。社会实践课程化发展,有益于实践教学对课堂理论教学的深化、拓展和延伸,同时有益于以课程的形式整合和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发挥实践育人的整体效应,体现了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时代需求和必然趋势。
2.课程化建设是实践教学到实践教育的提升,促进实践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十以来,多次提出要组织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接受锻炼,从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形式和实施载体,只有推进社会实践的课程化建设,以课程的标准和要求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各环节的规范化、系统化,才能提升实践教学真正的育人功能,达到实践教育科学、有序的最终效果。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构建
1.建立全程化课程内容和目标体系,实现全员化育人
课程化建设首要任务就是根据实践活动主体的差异性,构建分层推进的课程目标体系。具体来说,一年级以思想教育为主,实践课程目标是帮助大学生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完成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适应和过渡;二年级以专业养成为主,实践课程目标是指导大学生提高技能熟悉度和专业认可度,同时加深社会活动的参与度,以更深入地看待社会问题和社会现象;三年级以社会服务为主,实践课程目标是培养大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社会问题、专业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及创新精神;四年级以就业服务为主,实践课程目标是通过专业实习见习帮助学生端正就业思想,提升增强就业竞争力。同时,社会实践课程目标体现的全程化特点也要求在实施对象上做到全员化,即从一年级到四年级,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甚至博士生,均可以加入到社会实践活动中,接受锻炼、增长才干。
2.创新“三三三”课程组织,实现形式立体化、全覆盖
社会实践课程的全程化目标要求在课程组织上,既要做到综合训练和专业训练相结合,又要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过渡和提升,具体实现形式上可依托“三个课堂”、抓好“三个时段”、搭建“三级网络”。“三个课堂”主要是指课程形式上,通过第一课堂的集中授课,完成社会实践的历史背景和基本理论、实践活动基本方法和原理、实践项目构成和管理、调研报告撰写等内容的理论教学。第二课堂主要是结合日常专业课程,完成课外实践、见习实习,强化专业知识掌握和技能操作。第三课堂主要指新媒体时期的网络课堂,即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拓展实践场地及宣传空间,开展线上线下互动式实践,创新实践形式。“三个时段”主要是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上,要综合立体利用时间,具体抓好寒暑假、双休日以及特殊活动日这三个时段。寒暑假时间较长,适合开展大规模、大面积的研究型、考察型集中社会实践活动;双休日适合开展社会实践前期课堂教学,或者开展调研类、服务类的分散实践活动;特殊活动日指公众节假日或纪念日如志愿者服务日、学雷锋纪念日等,开展切合日期主题的校内外宣讲型、服务型实践活动,可在校内外形成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达到思想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双重效果。针对高校学生数多,指导教师人员配备不足的情况,社会实践课程化在具体组织实施上要做好“学校———学院———团支部”三级网络的搭建工作。学校层面由学校团委和教务处主要牵头,负责实践主题确定以及整体规划协调;学院层面由分团委负责,主要承担宣传发动、团队组建协调以及考核表彰等工作;而班团支部层面则由班主任和团支书主要负责,开展具体实践活动,同时承担材料收集、成绩核定等工作。校———院———班三级网络职责明确、分工协作,能有效确保社会实践课程实施对象全覆盖,同时实施过程有序规范,效果有保障。
3.优化“三位一体”师资队伍,整合教学资源
社会实践课程化要求构建“三位一体”的全员化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广义上“三位一体”指“高校———社会———家庭”,高校是主体,开展具体和专业化指导;社会是依托,包含实践单位的社会责任、新闻媒体的文化宣传导向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协助作用;家庭是支撑,主要在家庭实践的生活保障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狭义的社会实践课程教师,指构建“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实践单位”三位一体的师资,取长补短,协同指导。学校思政教师,作为各高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和直接负责人,凭借其丰富的经验和权威,在实践活动宣传动员、组织实施及总结表彰等环节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专业教师因具备扎实的理论背景和知识技能,在学生心目中具有绝对的专业威信,在学生社会实践团队项目申报、调研报告撰写等环节中发挥重要作用。实践单位和基地,则在场地保障、岗位提供以及服务对象联系等环节中发挥作用,共同纳入师资队伍,可以更好地协调社会实践活动计划的落实,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过渡。
4.完善过程性和多样性课程评价与考核方式
推进社会实践课程化建设,就必须以高等教育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建立和完善一套科学的课程教学评价与考核方式。首先要体现过程性原则,即在评定成绩时,既兼顾学生在社会实践课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实践强度和服务时间等现实表现,也考察学生实践结束后上交的宣传报道、活动总结、调查报告等相关材料和成果。还可配合开发“大学生社会实践网络平台”或设计《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记载本》等,由学生自行记载参与社会课程和相关活动情况,并在毕业前予以学分认定,真正将社会实践课程融入高等教育全过程。其次,在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上体现多样性。综合采用实践基地指导教师、校内专职教师和学生三方评价机制。采用自评、互评、兼职教师评定、实践活动对象评定等途径,个人评价和团队评价交叉结合,学校评价和社会评价兼顾,科学合理地体现多种评价的综合运用,并定期对课程评价结果进行反馈,不断完善课程的具体组织和考核,加强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5.确保课程化建设的教学管理与制度保障
篇10
教师立德树人心得体会1
教师道德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而且还是作用于学生的教育手段。我们下洼二实特别注重对师德的规范和培养,通过对师德主题教育的学习,我对师德的含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我认识到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要想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人为本,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学生,关心爱护学生。
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困难。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一个教师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激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育人之果。热爱学生,是教师全部职业活动中最宝贵的一种情感,没有对学生的爱,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成功的教育。这种爱,是不能以血缘关系和个人好恶为转移的,教师应当把它无私地奉献给全体学生。爱是一种责任。要把真挚的爱融在整个班级之中,不仅要爱那些好学生,更要爱那些缺点较多的学生,要让每一个学生都从教师这里得到一份爱,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更加自爱、自尊、自强和自信。如果他们切实地感到老师是在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关心自己,帮助自己,他们就会很自然地对你产生欢迎的倾向,喜欢接近你,并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教育和指导。反之,如果他们感觉到你有爱生之心,他们就会在情感上对你采取冷漠、猜疑、反感甚至抵触的消极态度,那样的话,无论你怎样苦口婆心,他们也不会接受。所以,具有爱心,是教师取得教育成果的极为重要的前提,对学生爱之愈深,教育效果愈好。
二、要为人师表。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视孩子的行为习惯,教授做人的道理,“要立业,先树人。”学生时代是世界观、品质、性格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作用,为学生树起前进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火种。教师不仅要有做人的威望,人格的力量,令学生所敬佩,还要以最佳的思想境界,精神状况和行为表现,积极地影响教育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现在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的宠爱,从小养成了事事占先,以自己为中心的坏习惯。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言传,更要身教。我们教师在热爱学生的同时,还要注意,让每个孩子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宽容他人。比如:有时学生犯了错误,家长来说情,学校的纪律是严肃的,学生是平等的,可面对家长,我们得尊重,得给面子,我们需要他们支持,我们的目的是教育好学生。因此,在不影响原则的前提下,为了工作,我们教师可以退一退,让家长释怀,有面子,同时,也让学生看到老师胸怀宽广的一面,赢得家长的尊重和学生的尊敬。家长是学生家庭的中心,尊重家长,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配合,对我们的教育和学生的成长都是非常有利的。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进一步走投无路。因此,教师处处都要为人师表,这是师德的重要表现形式。
三、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
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当然很重要。因为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更多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但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显得更为重要。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因此,教师要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素质,要以科学的施教知识,深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把教育理论最新研究成果,引入教学过程,使教育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高度完整地统一起来。能够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恰当有效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方式,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知识传授与创新思想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要有创新精神,积极开展教育和科学研究。探索新的科学教育模式,在耕耘中拓展视野,在执教教学中提炼师艺、升华师技。
四、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
教师的工作需要竞争,更需要合作。竞争促进了教育发展的繁荣,为教育增添了活力。但教师又要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学生的成长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决不是一个教师的劳动成果。教师只有善于处理好教师于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及社会积极力量的关系,才能减少教育过程中的内耗,从而形成取向一致的教育力量。教师的劳动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效率,因此,教师的团结协作精神也是当代师德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之一。
“一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是辛苦的,教师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平凡琐碎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但是,我们应该立足现今,着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勤勤恳恳。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师是“燃烧的蜡烛”……教师的工作就是奉献,让我们牢记学无止境,为人师表,让我们用行动去播撒爱,让我们用爱去培育心灵,让我们站的新的历史高度,在教育、教学的工作实践中,用高标准的师德观念,规范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的素质。
教师立德树人心得体会2
立德树人的语境宏阔、语意深远。如何理解“立德树人”的含义?立德,就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就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来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学校思政和德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学校作为青少年学生培养的重要阵地,学校的思政和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做好这一工作,最为核心的是在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高水平的师资和管理队伍。形成以德修身、以德服众、以德领才、以德润才、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这为我们学校的师资建设明确了标准。学校应要坚持这一思想并贯彻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用“德”字来培养教师和学生,依“德”字来评价教师和学生,凭“德”字来任用教师和学生干部,以“德”字来监督教师和学生。要围绕“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要求,从落细、落小、落实入手,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促进青少年学生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让我们明白了如何立德树人。
立德树人是根本,内涵建设促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意味着我们的教育要培育青少年学生健康的人格、美好的心灵,让学生拥有终身学习和成长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意味着学生从学校门走出时,能够树立或是更加接近自己的理想,能够担当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我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要终身学习,为师者先善其德。
立德树人,我们要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这样充分肯定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在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深化课程新理念,不断完善有机衔接、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把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细化为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习质量标准,融入中学各学科课堂教学之中。要在课堂教学中强化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创新,引导各学科教师在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将积极的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自然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及时宣传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好经验好做法。
立德树人,我们要积极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校园文化氛围。要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主题教育和“节粮、节水、节电”专题教育活动,将其作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礼节礼仪等主题教育活动;着力创造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校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管理,形成良好校园文化环境。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引导作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
教师立德树人心得体会3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永恒主题。人们不会忘记那个寓言般的故事:“您在哪所学校学到了最重要的东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样回答:“在幼儿园,我学到了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道歉、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幼儿园?最重要的东西?看似矛盾的回答中,这位诺奖获得者道出了教育的根本——立德树人。
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首次确立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十七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立德树人,即教育事业不仅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
然而,透视目前教育中的一些现象,似乎与立德树人的目标南辕北辙。比如,门庭若市的“培优班”,挤破头的“小升初”,减不下来的大书包,追逐名利的办学机构……种种现象似乎都指向一点,“育分”远比“育人”更具诱惑力。结果呢?孩子们的考试分数上去了,整个社会的文化水平上去了,但社会的道德水准却没有同步上去。否则,扶起摔倒的老人还需要大讨论?“小悦悦”事件还会发生?爱因斯坦的一句话令人难忘:“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要成才,先成人!十报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立德树人,“德”字为先。立德即树立德业,《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学校把学生日常表现纳入考核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开展德育教育。舍己救人的“最美中学生”龚钰犇,剐蹭宝马后留言赔偿的扬州小伙徐砺寒……道德模范的力量远胜只知读书的考试状元。
立德树人,入心为要。多元的价值观,日新月异的社会,海量信息的包围,让德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照本宣科式的德育教育,或许能用分数“考出”高低,但无法将“德”字镌刻在孩子们心头。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是立德树人面临的重要课题。只有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亲和力、感染力,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才能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入脑入心。
- 上一篇: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
- 下一篇:畜牧兽医社会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