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4 18:3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思政实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们生活在农村,对农村情况本来就比较了解,这是我们选择这个课题的原因。因为上了大学以来很少回家的原因,这次回去发现我们那小村变了。其实不仅仅是我们小楼村变了,我们这个镇子都是一样的。因为我们这个镇子的特点:干炒之乡。根据围着全村看过之后发现的变化我们下定了所要调查的几个问题,这些问题足以体现农村生活到底怎么样了。
(一)村中的主路已经由石头路修成水泥路。xx年8月1日,我们去村里支部调查修路金额来源,原来是每户300元底线,在此基础上任意捐助,其余政府补贴。于是我们随机到几户邻居家调查捐助金额,高的1000元,低的50,100。这就体现了农村贫富还是有差距的。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路修好了,村中的轿车,货车果然多了不少。
(二)每户人家都统一了厕所。原来的农村虽然也是绿数环绕,鸟语花香。但处处都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厕所。这是农村一个不太好的现象,因为时不时的会飘过一阵臭味。现在,政府补贴,各家出资,为各家造了比较合适的厕所。xx年8月2日,我们调查了村民对政府这一政策的满意度如何,除了几个常年在外的村民,其他人全部表示肯定!
(三)村子边缘空地开始建厂。由于我们镇子是干炒之乡,有句话说:一把铲子一口锅,瓜子炒遍全中国。所以村中青年全都外出奔波,村中大多为老的少的了,所以留守儿童也是一大问题,这里留守儿童的问题我们就不予调查了。xx年8月4号,我们通过父母带领找到厂长,调查了建厂安排。这是在外奔波回乡的成功人士,看到了本村优势后决定回乡自理。建好场子后,决定继续干炒,而这次就在村里炒,本村农民就是工人。厂长还要我们继续调查下村中愿意不出去在村中干炒的人数和满意工资,并提供问卷,我们就一同到下发给村民调查。也许是村民不太敢相信在村子里赚钱还是有自己的摊位,仅有30%的村民接受。要求基本上是50元每天并管一顿午饭。这也许就是农村的朴实,从来不讲什么基本工资+加成吧。我相信,这厂子办的起来!
(四)政府补贴农民种地落实了。xx年8月6日到7日休息整理了两天资料,去网上看了看政府对农村政策,决定调查下对农民种地补助情况。8日,我们对我们村第六,七组农户进行询问,政府的补贴按亩下发,没有拖欠,我们家也有收获。虽然种上了树,但毕竟也细心培育了嘛!还有村民说,不要钱已经很感激了,还送钱,明年多包两亩。今年种大蒜就赚了5,6万,比外出打工还强!
(五)最后,我们还想了解农村的一个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由于这个问题村民一般是不会告诉我们的,只有问至亲之人了。农村的妇人还是很会闲聊的。我们了解到,虽然国家强制实行计划生育策略,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等等较为理想的生育策略,但是我们发现真正做到的不能说没有还是很少的。我们发现农村还是存在着重男轻女的陈旧思想,还是有很多家庭想要生个男孩。而且,农村家庭还是想要一男一女为最美。
篇2
一、活动宗旨
全面推动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推动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建设深度融合,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紧密围绕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理论困惑和实践难题,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切实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二、活动对象
全日制在校学生
三、参考选题
1、调研报告:十以来老百姓民生方面幸福感提升调研报告
2、调研报告:十以来我眼中的变化(某一方面)
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重大修订:白山黑水十四年-----寻访东北抗联
4、调研黑龙江省兴十四村,《暴风骤雨》小说原型:尚志市元宝村
5、东北老工业基地调研
6、龙江红色文化资源寻根之路,龙江丝路带实践行
7、从生产关系看黑龙江林权体制改革的意义
8、从辩证法的角度理解“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9、关于社会安全感现状和原因调查
10、关于老年人家庭赡养问题调查
11、关于中国梦实现进程中中国人幸福指数调查
12、平凡中的辉煌——身边的优秀老党员调查
13、关于所居住社区服务问题调查
14、现阶段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状况调查
15、关于大学生考证情况及成本效益调查
16、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与满意度调查
17、关于农村留守人员的调查研究
18、关于大学生网络阅读习惯调查
四、时间安排
申报阶段:7月20日至7月25日。
审批阶段:7月26日至7月30日。
实践阶段:7月31日至8月20日
总结阶段:8月20日至9月1日。
评比表彰:9月2日至9月10日。
五、活动要求与活动内容
1. 积极参与。各社会实践小组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社会实践题目,邀请带队教师、辅导员参与组织实施,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2. 创新形式。围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认真确定实践主题和形式,力求通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拓宽视野、了解国情、深化认识、增长才干,并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思政课学习收获。
3. 注重总结。请认真组织、注重安全、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形成活动总结、调研报告、小论文等不同方式的学习成果。
篇3
关键词:网络时代;思政课教学;语言艺术
高校思政教育是转播马哲思想的主要途径,如何将生硬的理论知识进行现代化语言的加工,怎样把传统的哲学教育转变成贴近学生生活的教育方式,是高校思政课的一门难题。分析当下高校网络文化特征,了解大学生网络语言的使用频率,是把握获得改善教育主动权的最佳方式。如何发挥语言艺术的魅力,时刻握牢政治思想教育的话语权,是一门大学思政教育教师需要掌握的语言艺术。
一、 网络时代的特点
互联网在高校的普及,快速的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其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令人目不暇接。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了《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中显示:截止到 2011 年 12 月日,我们网民规模已经达到 5.13 亿人,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 2011 年已达 96.1% 。这以数据足以显示网络时代已经来临。网络时代带来的网络文化在大学生的生活、学习领域都有不可替代的影响力。了解大学生的思维变化,有助于教师掌握课堂引导的主动权,不至于被动接受导致不尴不尬的境界,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
探讨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语言艺术举要先了解网络时代的三大特征,再对症下药。第一,虚拟性。网络平台的虚拟形式和不要求上网者真实姓名于身份的特征,给了高校大学生一个自由自在毫无约束的虚幻世界。道德的约束力在虚拟的身份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即使是法律的影响力在互联网的平台上也相对薄弱。在这样的环境下,会给大学生健康思想的成长带来太多诱惑和不稳定因素。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也展示了出来。第二,隐蔽性。在现实生活中,高校大学生的沟通方式基本以面对面为主。在互联网的世界,距离和虚拟的身份将有用的信息都隐藏了起来。网络时代的隐藏性间也虚化了互联网道德观和世界观的限制作用,网民可以肆无忌惮的做自己想做的事,对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极具诱惑性,这对于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是一种挑战和威胁。第三,开放性。网络时代的最大特点和网络普及的根本原因。开放性促进了信息共享,大量的信息资源可以让大学生足不出户的了解、接受和专递信息。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因此离不开互联网。信息共享的好处是可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但是负面信息中的极端思想与马哲教育的核心思想相冲突,也给大学思政教育带来不大不小的麻烦。
二、 思政教育语言艺术的转换
马克思说过:“我们的阐述自然取决于我们的阐述对象。”当阐述的对象发生转变时,马哲教育的方式也要跟着发生改变。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有着电子阅读快、信息接收广、互联网使用时间长的特点。根据这样的变化,教师在教导思政教育的时候也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脚步。否则,就只有等着被时代被淘汰的结局。
(一)转换思政教育中的案例分析,
其实只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马哲教育并不是要求老师必须根据历史的事例来讲解课程。教师在阐述的时候,可以加入最近发生的大事件进行观点解剖、案例分析、立场阐述。从网络上找到近期最受关注的话题并不是难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对思政教育的展开,能有效的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社会哲学科学。例如马加爵事件的分析,就可以从道德审判和法律制度等不同的角度进行讨论,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教师再从中进行目的性的引导,潜移默化的灌输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适当引用网络用语,转变表达形式
讲课的过程中,适当成加入一些学生熟悉的网络语言,可以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也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思政教育。网络语言虽然稍显浮夸,但基本上也符合精简幽默的规律。实践表明,幽默的语言能使课堂的质量有效提高。恰当的使用网络语言,是课堂的点睛之笔,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三) 扩宽知识框架,丰富语言内容
在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学生想要丰富现有的信息积累相对比较方便快捷。教师在授课过程要注意自己知识储备的积累,不能让学生产生不信任感。这样容易让学生怀疑已接受的知识,不利于思政教育的开展和实施。,例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讲课过程中,不宜局限于课本的案例分析。应该将中国近代史的百年历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进行对比理解,也可以加入近代史的发展对现代的影响,可以纵向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横向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见解。这样的授课方式丰富着理论知识的内容,还能促进学生了解近代史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这样的教学课堂,不仅能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也能在实践中进行创新。完善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马哲理论知识积累。还能引导学生在网络时代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使用互联网。通过教师授课过程语言的转换,就能将枯燥乏味的思政教育变得灵活有趣,不仅可以挽救网络时代带给马哲文化的冲击,还能顺应时代的变化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宁丽新,樊东霞. 网络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困境及对策[J]. 北方文学(下半月),2012,10:151-152.
[2]谭文华.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提升途径[J]. 河西学院学报,2012,06:109-113.
[3]伊文婷. 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适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探讨[J].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05:31-34.
篇4
关键词:创新素质;思政课;实践教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64-02
21世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说到底是国民创造力的竞争,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并造就一大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是中国在知识经济时代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的基本条件。因而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既是社会进步、时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迫切需要。高校思政课要紧跟时代步伐,关注学生的发展诉求,在教学中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一个核心目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人们不断要求教育把所有人类意识的一切创造潜能都解放出来。”然而长期以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注不够,有时甚至抑制一些喜欢独立思考、标新立异的学生,偏重于培养“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价值重视有余, 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素质的培养关注不够。“05方案”实施以来,实践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如何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创新素质, 使他们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应该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独特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它能培养大学生创新的觉悟、创新的情感、创新的意志,还能够培养大学生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智慧,同时指引着大学生创新的方向。而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实践教学在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等方面,都具有比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独特优势[1]。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的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受大班额教学的限制,教师处于主动灌输和引领教学的地位,学生主要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常处于主动探索的状态,在活动中真正获得主体地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导和参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潜能。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思政课的课堂教学受教学时间和教学场地的限制,很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思政课每项实践教学任务的完成,都需要学生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个人创意、小组合作、团队竞争,发挥出每个人的创新潜能,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在竞争与合作中,不同程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思政课实践教学,给大学生提供更大的创新空间
创新需要一定的空间,而思政课的课堂教学真正留给学生思考和发挥的空间并不多。实践教学很多利用学生课外时间,场地也不受限制,形式更加灵活,学生可以自由掌握的空间大大增加。有了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学生就能够各展所能、优势互补,大大增强创新的热情。
二、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策略
创新素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内容[2]。其中,创新能力是创新素质的综合体现。创新能力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水平,以及创新主体的经验水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开展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形式。
(一)以激发创新主体意识为目的,借别教育创新实践教学
创新主体意识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开始,大学生只有被激发出积极的创新意识,主动自觉地参与创新过程,才可能产生创新活动。性别教育针对不同性别的社会期待、社会角色、性别优势开展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了解和认识。思政课在开展实践教学的同时,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开展性别教育,强化性别主体意识,继而激发创新主体意识。例如针对女大学生可以布置“我最欣赏的女大学生”节目制作、“最美女性大家谈”专题论坛、“现代气质女性之我见”宣传展览、“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吗”辩论赛等实践教学作业,通过让学生去思考、搜集、对比、筛选、点评、概括等,获得对自身性别的认同,从而激发女性主体意识,克服潜在的被动服从心理,主动投入创新的实践活动中去。同样,针对男大学生也可以布置类似的性别作业,通过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学习模仿增强创新主体意识。
(二)以启发创新思维为目的,借鉴同伴智慧创新实践教学
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中介,创新思维要求在思维过程中, 破除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积极采取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联想思维等思维方法。思政课实践教学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任务,充分借助同伴教育的力量,多角度碰撞学生的固有思维,促动学生的创新灵感。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可以结合第三章开展“我的人生”“我的大一生活”等征文比赛活动,学生通过同伴之间不同的选择,对比别人解决困难的态度,从而启发自己的人生道路,改变自己旧的思维模式;结合绪论部分和第一章开展“我的职业生涯设计”“我的理想”等设计大赛或演讲比赛,促成学生对未来思考的创新;结合道德和法律部分开展“道德之我见”演讲比赛、“老人摔倒扶不扶”辩论赛等,通过对社会现象多角度解读,对道德法律的不同理解,触动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创新道德法律思维。
(三)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的,借助任务驱动创新实践教学
创新能力决定了创新活动的最终成功。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包括自学能力、分析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思政课实践教学可以借助任务驱动以分组完成的方式多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布置“网上红色之旅”“我爱我家乡”等任务,请学生担任导游,规划线路,介绍景点;布置“心海拾贝”杂志、博客撰写任务,让学生尝试担任编辑、策划、博主、作者;布置“时事魔镜”“一周有话说”等主持栏目,请学生担当主持人、节目策划、撰稿人等;还可以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布置相应任务,如服装设计专业可以布置“中国风”服装设计展;多媒体与网络制作专业,请他们制作“大学生道德、法律”网站,承担网站编程、美工、设计等职务。以上种种完成不同职业任务、担任不同职业角色的实践教学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有利于学生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
三、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的途径
(一)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掌握创新方法
思政教师是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引导整个创新过程、激发学生创新热情的主体。思政教师首先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改革精神,掌握相应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方法,同时不断拓宽学术视野,善于吸收和综合各学科的最前沿知识,把握时展对学生创新能力的需求,才能不断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多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看世界[3]。思政教师可以逐渐积累创建一个实践教学创新实例库,每位教师每学期都在案例库中储存几个和学生专业相关、反映时下热点话题的又能与思政教学内容结合起来的实践教学案例,这样搭建出来的案例库既方便教师相互借鉴,又容易激发出更多的创新灵感,不断完善创新方案,更好地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服务。
(二)改革考试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学生是实践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创新活动的全程参与者。他们的参与热情、积极主动、认真实践都是保障教学的最后成效和创新成果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学生在参与实践教学时并不主动,特别是一些小组完成的作业,有些学生更是全程围观,出力甚少甚至没有参与。考核评价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运用考核评价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整个实践教学过程,是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如果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考核无关,则部分比较功利的学生就不会积极参与。所以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必须加大实践教学成绩在整个考核体系中所占的比重,教师在考核时除小组成绩外,还要综合评价每个学生的小组协作精神、实践参与程度、成果创新贡献等。
(三)学校应创设宽松环境,支持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表面上看学生是活动主体,教师相对轻松,但实际上任务量要大大多于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前方案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主持、活动后的总结概括和收集整理。但是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和工作计量办法,并不利于鼓励教师积极投入时间和精力创新实践教学。同时一些实践教学活动,需要一定的场地、资金、人力和物力,这些都需要学校给予大力支持。高校应该高瞻远瞩,以培养创新人才为核心,,对教师工作量的计量和考核增加其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做的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增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安排要更有弹性,为教师的校内外实践提供便利。高校还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对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培训和再教育,搭建各种创新教育的学习和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卿敏.论创新能力与实践教学的关系[J].当代教育论
坛,2004,(11).
[2]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
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1).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2-0077-02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实践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政理论课所有课程都应加强实践环节,把理论武装和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和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
一、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突出了实训性、实用性和综合性,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高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第一,课堂实践教学。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的主阵地。教师在授课时,要理论联系实际,针对社会问题的分析,加深学生对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课堂实践教学宜采用小组合作形式,可以辩论演讲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方式开展。第二,校内实践教学。校内实践教学是指思政理论课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学生社团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指导学生在上述活动中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关心和帮助他人、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协调与管理,进而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校内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充实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传播先进校园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渠道和必要措施。第三,基地教学模式。基地教学模式是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组织学生参观、考察、调研。充分挖掘和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优势资源,使其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相结合,可以拓展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视野,丰富其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第四,社会实践模式。把实践教学的空间从课堂、校园拓展到社会中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切实体验、锤炼,使其加深对思政理论课的理解;在了解省情、国情、民情的过程中,亲身感触改革开放的成就;向人民群众学习,和人民群众建立感情;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达到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实效。
此外,还应注重与专业相结合的实践模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要走与专业实践结合的路子。一方面,在校内,与实习实训有机融合。高职院校校内都有自己的实习实训场所,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机融合,要在内容上找到交融点,特别是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世界观等,相互推进,共同发展。让大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去思考、解决问题,并立足职业行业,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另一方面,在校外,和顶岗实习有机结合。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离开学校融入所在企业。思政课实践教学要将校外顶岗实习时期的思想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实践教学范畴中来,引导学生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践行职业道德,知行统一,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实现高职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
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保障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涉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平时与假期,受到经费支持、组织形式、安全隐患等因素制约。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必须建立有效的保障机制。
(一)领导组织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和管理难度要大于理论教学,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高职院校应成立以党委书记为直接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推进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保障。各相关职能部门相应互协调,配合支持,以推进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
(二)实践教学管理
思政理论课教学部门必须制定严格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实践教学。一是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单独安排课时,明确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及实施途径等。二是要注重全程监控,细化考核标准。
(三)经费管理
实践教学的特殊性决定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应根据实践教学项目进行论证,对教育意义大、社会价值高、可行性强、实效性显著的实践项目予以立项,并制定经费管理制度,使实践教学经费的使用最优化、社会效益最大化。
(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开展需要稳定的实践教学场所。实践教学场所主要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等形式。课内主要有专题研讨、主题发言、辩论比赛、影视影像、专家报告等;课外则有勤工助学、学生社团、义务劳动等。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可以革命圣地、名人故居、大型国企、工业园区、现代农村、合作企业为依托,挂牌成立实践教学基地。
(五)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关键靠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一是“走出去”,先让教师走向社会;二是实施“请进来”,邀请企业家、专家名人、优秀校友等来校举办各种主题讲座,拓展思政理论课教师的视野。
三、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实例
(一)圣地延安红色之旅
2010年暑期,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理论课教研部成立了“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小分队”,与院团委共同组织了“重走路,和谐社会行”实践调查活动。通过实践,学生调研路上的新农村建设情况,深入了解陕甘地区改革开放以后所取得的成就,体会当地风土民情、民间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实践教学活动成果参加了第八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得了三等奖的佳绩,带队老师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二)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
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重要途径,对发挥大学生人才的智力优势,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更大贡献的重要抓手。每年暑期各大中专院校都会有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实践活动。广大学生通过调研、宣传、支教、文艺演出等形式,加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激发爱国主义热情,认识到自己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历史重任,更加热情地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
(三)在会宁会师旧址建立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2010年9月,学院领导、思政理论课教研部、基础教学部的教师代表和全院2010级新生代表共50人赴会宁会师旧址参加学院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师生对继承和发扬精神,以及会宁人民艰苦创业、不断进取、创新发展的历程感同身受,接受了一场深刻的爱党、爱国教育。
(四)甘肃省情教育――参观甘肃省博物馆
甘肃省博物馆是国内最早成立的综合性地方博物馆之一,馆藏丰富,现有文物约35万余件。藏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特别是“甘肃丝绸之路文明”、“甘肃彩陶”、“甘肃古生物化石”、“甘肃佛教艺术展”、“红色甘肃”等展览,为学生提供跨时空交流,亲密接触红色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与精华的机会,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五)伟大抗震精神教育――参观兰州地震博物馆
兰州地震博物馆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收藏最丰富的唯一专业地震博物馆,有许多国内外罕见的地震文物和史料。学生通过参观了解了地震及其防护、自救的基本知识,如通过壁画馆绘制的真实地震故事,体会到大自然的破坏力;通过“5・12”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相关介绍,感受到现代社会和我国抗震救灾的快速、全面。鲜活的图片、细致的解说,让学生看到了废墟上的生命奇迹,认识到,灾难面前,只要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就一定能战胜灾难。
(六)传统文化教育――参观兰州国学馆
兰州国学馆是依托皋兰县文庙古建筑群,经改建、充实而成。馆内四十余尊历代国学代表人物的石雕像,涵盖了先秦诸子及后世在哲学、医学、农学、文物、书画及科技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国学伟人。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近现代虽有反复,但其对国人的思想影响谁都不能否认。近年来,国学大热引起公众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反思,国学的弘扬对社会的文化传承、道德遵循都有推动作用。学生参观后,对国学发展的大致脉络、国学精华都有了系统了解,帮助他们在传承民族精神与开拓时代精神中找到连接点,开拓了视野。
(七)走近庭审―感受法律威严
篇6
关键词:思政课 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
对于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许多高校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在改革开放稳肯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所面对的社会环境、社会思潮,以及获得信息的途径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对思政课教学也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一、转变教学理念
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冲动,鉴别力不强,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具有多面性的特点,他们既藐视权威、反叛传统,同时确缺乏自我认同;既有很强的法制观念,又有偏离法规道德的行为冲动;既对国民身份有整体的认同感,又非常强调自身的利益追求;既喜欢独立判断,却又缺乏独立判断的能力等。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在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方面不足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角度出发,以教学改革为推动,进行教学方法、方式的探索和实践,找到一种适于教师自身特点的有效的方法手段。
二、创新教学方式
(一)团队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思政课教学改革,在教学方式上应探索新的模式。比如团队教学的方式。团队教学模式能实现资源的高效组合,进而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更灵活,教学效果更突出。在教学团队中,每位教师应该依据自己的专业背景,选择最善长的章节内容进行专题式讲解,更能有效发挥任课教师自身的专业优势,有效提高授课效果。同团队教师可以共同备课,共同探讨,还可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进行科研,从而提高教师科研能力和专题讲解的含金量,促进教学科研水平的提升。
(二)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
一直以来,高校理论课教学,包括思政课都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灌输式和填鸭式的理论讲解的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缺乏灵活性和趣味性,容易使学生对思政课感到乏味和枯燥。结合实际情况,思政课改革势在必然,针对当下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所带来社会转型,国际社会不确定因素增多所带来的危及和平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对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新挑战。如何做到有的放矢,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思政教学由单向灌输变炎双向互动。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提些时下的热点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与思辨热情。在学生热烈讨论过程中,加以正确引导,并深入指导看问题分析问题的正确方法。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基本的理论讲解必不可少,但也要在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课外学习的主动性。再次,还可以采用专题讨论、阅读原著并撰写读书报告、组织演讲与辩论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常实践模式,达到激发学生兴趣和参与热情的目的。
(三)理论联系实际,开展“第二课堂”
马克思理论的精髓便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应该紧密联系现实生活,增加思想理论的生命力和说服力,更容易使学生产生认同感。为此,任课教师要努力将理论与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现实的案例,具体的理论分析,境强学生切实感受。另外,思政课也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而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社会实践环节,影响了课程整体的教学效果与质量。所以,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还应重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一定的时间预备专门的经费用于社会实践。
高校思政课,课堂理论教学是基本方法,积极保留改进的同时也应拓展“第二课堂”。任课教师可以专题开式,举办辩论、演讲、参观、调研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将课堂理论讲授与课外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发挥思政课教学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优势。总之,任课教师要转变思想,打破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最终达到理解所学理论、提高理论的应用能力。
(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以其声音、图像、文字三合一的特点和优势,在现代高校教学中已广泛应用。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在教室的编排上,安排多媒体教室供思政课教学使用。此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的技术平台,将课堂教学延伸到网络,建立网络互动平台、网络答疑平台、网络题库等,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理论学习和学术探讨,从而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主动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探索,首先要继承和保持以往教学中好的经验方法,例如对一些基本理论精确到位的解读,好的课堂教学方法手段等。同时也应该做到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现实脚步,挖掘出更好的案例应用于教学过程,引起学生的共鸣;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丰富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切身体会书本理论,更好的掌握理论和灵活运用理论。
参考文献:
[1] 许会明. 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党史文苑. 2008(20)
[2] 王春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探析. 沧桑. 2011(01)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072-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实践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激发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依据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和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实际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形成正确的社会认知和人生观,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教学活动,对于如何使理论真正进入头脑并内化为学生成长的动力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
1.提高思政课的教育作用力。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大学生能否真心实意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内化为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素质,靠单纯的理论灌输,知行分离,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实践教学要求大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调查、参观、参与生产劳动等方式参与实际活动,可以对社会上的一些问题、现象或事件进行积极探索,主动获取直接经验,加深对已有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认同,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并把科学理论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与品质,最后养成行为习惯,实现“灌”与“启”、“输”与“导”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提高学生认识社会的能力。目前,随着国家建设的深入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矛盾、新问题,如城乡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难问题等,这是学生普遍关注但又很困惑的问题,很容易导致学生对社会产生偏激看法,而要改变这些偏激的看法,单靠课堂上理论教育和引导,把学生置于理想的环境之中很难奏效。实践教学使学生与社会直接接触,有利于他们在亲身感受中去思考,去理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采纳”,变“要我怎样”为“我要怎样”。通过了解认识国情和发展现实,解决思想中存在的一些对社会问题认识上的错误观念,使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3.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校教育现在处于一个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大多数学生又缺乏社会经验,对国情了解不够,有些消息难辨是非,很容易被误导。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还可以让他们懂得社会需要什么,自己缺少什么,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成为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思政课实践教学现状及原因
思政课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但实施过程中其实效性却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以下一些现状:形式单一。目前的实践教学大部分是教师“单兵作战”或“闭门造车”,形式比较单调,多以参观为主,学生以接受者的身份被动听、看,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难以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覆盖面窄。组织实践教学涉及诸多方面,如经费、安全、师资等,这必然影响参与学生的人数,使实践教学不能覆盖大多数学生,缺乏参与上的广泛性。时间不连续。很多时候实践活动安排在寒暑假进行或集中起来搞一些突击性活动,没有连续广泛的开展,断断续续,缺少稳定一贯的运行机制,带有随意性和随机性。实效性不强。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如主题讨论时感兴趣的同学积极参与,不感兴趣的睡大觉,参观考察一路留影拍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不自己写而是在网上抄袭,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思政课实践教学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思想观念不正确。部分教师认为思政课是理论性、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学生政治素质、思想意识等培养要靠“灌输”;部分领导认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没必要开展,或者虽同意开展,但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一些学生存在“重课堂,轻课外”,“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保障机制有欠缺。比起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组织起来更复杂,涉及诸多保障条件,如时间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安全保障等,这些保障条件的欠缺,使实践教学基本处于无章可循、可有可无的状态。协调合作不畅通。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不仅仅是依靠任课教师,它还涉及宣传、团委等诸多部门,没有建立通力合作的协作机制,得不到认真的关注,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必然造成资源浪费,效果不好。考评体系缺乏科学。考核的标准、完成的质量、学生的动态、参与的积极性等缺乏一个客观、明确的规定,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操控性,很难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与动态性,看不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提高思政课实践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实践教学是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培养品格的重要途径,它不仅要让学生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更要让他们懂得“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就达不到让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在实践体验中自我思考与提升的效果。要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从观念到行动都进行革新。
1.转变思想观念。思政课主管部门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对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意义,提高重视程度,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有效整合校内校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积极动员一切有利因素科学合理地参与到实践教学环节中,不断优化实施体系,同时加大经费投入,将实践教学经费列入预算,专款专用,保障实践教学开展的经费支持。
2.完善课程管理。根据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制定实践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标准,明确实践教学在考核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对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作出具体的规定,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树立他们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和信心。
3.加强教学组织。任课教师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主要承担者,应转变教学观念,多渠道多路径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路。(1)安排合理灵活的实践教学内容,既要把握理论教育的核心,又要面向社会现实。针对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分析,避免理论与现实脱节。(2)坚持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增强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3)明确成绩考核标准。实践教学结束后要对学生表现进行评价,并纳入平时考核成绩,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大学生理论素质和道德品质。
4.建立实践基地。大学生毕业后都要走向社会,从事社会性工作,建立实践基地,可以不断拓展社会实践的活动领域,为实践教学提供可靠载体,真正做到课外课内相结合,理论实践相促进。
思政课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增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还在于引导学生将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认识落实于行动。开展实践教学,是提高大学生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根本途径,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水平和效果,切实发挥思政课教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篇8
一、高校思政课体验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政课运用体验式教学,是对传统思政课教学理念和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但目前仍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主体问题
目前在学术界关于思政课体验式教学中关于主体的论述占主流观点的是“双主体说,,,即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然而,也有相当部分学者包括专家和思政课教师对i观点提出质疑有学者认为,思政课不同于其他课程,课程本身的性k决定了教师是主体,教学活动主要体现的是思政课教师的活动,不能简单地看成是师生的共同活动也有学者认为,思政课体验式教学的目的是更好地让大学生通过亲历性活动将思想政治理论内化为理念、外化为行为,而所有的体验活动都是大学生自身的活都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积极情感,因此大学生是主体对思政课体验式教学中的主体问题的不同解释,某种程度上使思政课教师对体验式教学的认识陷入混乱,不利于体验式教学的研究实践。
2. 体验问题
如何体验是思政课教学采用此教学模式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实际情况是有的思政课教师“充当了旁观者的角色:在体验教学中对学生完全放任,放弃了自己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的思政课教师“把体验教学理解为单一的实践活动,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聪之,无论哪种方式,这样的体验式教学,都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 效率问题
思政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可获得的直接经验相对较少,体验活动的设计和操作难度相对较大如果一味地追求直接经验,对于具有一定社会和生i经验的大学生来说,会存在着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因此,如何在价值和效率之间找到契合点,做到二者兼顾,是思政课体验式教学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 评价问题
思政课体验式教学和其他的教学改革一样,同样面临着怎样对学生进行科学考核与评价的问题科学的考核方式和方法,有利于大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思政课;有利于大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构建起立体的信仰^系反如果只是关注了体验式教学的方式方法,而没有对考核方式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体验式教学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甚至会导致大学生的功利化思想。
上思政课体验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内或者一两个探索方式就能解决的笔者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k解决一些问题进行了尝试。
二、积极心理学理念对思政课研究体验式教学模k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坚持积极的人性观,注重人内在动机的激发与自我建构,包括积极的情绪及体验积极的人格以及积极的组织系统用积极心理学的^念启发思政课研究体验式教育教可以从关注大学生的积极力量入手,提升大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的积极性;创设一定的教育教学情景,增强大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建立积极的组织系统,确保研究体验式教学的实效性。
1. 大学生的积极心理是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动力
高校思政课的着力点并非只是知识的传授,而要强调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内省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心理状态有助¥研究体验&教学模式的构建“90后,,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自主性较强,在思政i果大班教学中,对教师的提问和讨论等愿意思考但不愿意当众发表意见积极心理学的基础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因此,思k课教师要从学生固有的积极潜质出发,满足大学生寻求积极体验的动机和实现个人目标、被尊重被信任的需求,同时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状塑造k积极人格,增强其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
2. 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是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核心
思政课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是边研究边体验,边体验边研究,可见,积极情绪体验是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核心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大学生对课题的研究充满信心和希望,能对研究的课题寻求更为贴切的答案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正是他们的理性思¥力创造力和批判力得以展示的过程大学生通过对热点¥点问题进行研究,或者结合自己学习理论的经历回答问题,或者通过日常生活体验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疑惑提出问题,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的积极情绪体现出来。
3. 积极组织系统为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奠定基础
思政课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需要积极的组织系统。这一积极的组织系统,一方面,要有利于大学生进一^社会化;另一方面,要有利于大学生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还要有利于激发其获得积ti的情绪体验等。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设i十与实施
思政课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将大学生的研究和体验放在同一个学习过程中,研究过程就是体验过程,体验过程也就是研究过程.这一模式需要遵循的原则为3里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人格为目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在积极心理学理念下,这一模式教学设计至““布置选题方向”,到最后的“研究成果评价与总结”,都属于教师主导的环节从学生拿到“选题方向,,到“研究成果展示”,是学生^主体进行研究体验的环节,以下只围绕着学生为主体的环节进行讨论。
1.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设计能够激发大学生的积极心理
首先,学生要在选题方向下确定自己小组的研究课题,这是激发其兴趣和积极心理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以选题方向为思维,通过查阅资料,联想多个问k,进行小组讨论,或者在教师启发下从新的、多个角度进行深层研究,挑选出可能进行研究的课题)再进行研究体验,分析资料,反复比较,从中凝练出最终要研究的课题其次,学生自己制定研究方案,确保研究成果的科学和规范性.再次,学生通过课下研究体验,查阅资料,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咨询教师和助教,确定课堂成果展示的形式和辅工具(如课件、视频和音频等),撰写研究报告,课题研究的感想与^会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科学评价,既对学生的研究体验参与度进行评价,也要评价学生的研究体验展示成果的效果,评价要充分体现出对学生的鼓励与肯定,这一过程是思政课教师从学生固有的积极潜质出发,建立在尊重学生学习兴趣和需要的基础上,满足了大学生寻求积极体验的动机和实现个人目标、被尊重、被信任的需求,因此为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供了动力。
2. 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及体验
思政课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具有边研究边体验、边体验边研究的特点,有利于大学生获得积极愉悦^情绪体验和情感体验
一是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体现在课下研究和研究成果的课堂展示中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学生对问题研究的情况:引导学生用乐观向上的心态看待研究和体验过程中遇到的压力和困难,激发其积极进取的正能量,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感受和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相互合作友好帮助的氛围中产生更加积极的情感学生通过€下研究,在小组中展示了才能,获得了积极情绪体验;通过在课堂上用讲授演讲、表演小品等形式展示研究成果,体验了不同&角色'学i在研究体验的所有环节中,都会得到师生的认可、鼓励和肯定这一心理享受类积极体验,最终使思政i果教学的实效性得以提高二是满足学生获得承担责任的心理需要及新体验大学生有承担责任的心理需要,希望通过一定的机会和平台获得更新的体验而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方面需要思政课教师有能力并尽可能发现学生的优势、潜能,满足其心理需求,并及时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k主性、创造性及研究能力予以鼓励;另一方面,要提供一切可能的机会让大学生体验社会体验人生,并树立承担相应责任的自觉性。
3. 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搭建了积极组织系统思政课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需要
积极的组织系统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构建了积极组织系统:由任课教师和专家学者组成的教学科研团队,负责从“设置教学专题?,到“布置选题方向?,等环节,最后的“研究成果评价与总结,,环节,主导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由8-10名学生组成的合作研究小组,是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主体;由研究生助教组成的助教团队,重点负责研究体验式教学的准备与协调工作其中,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研究体验,是最主要的积极组织'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不但将研究与体验结合在一起,而且将竞争与协同也结合在一起在合作研究小组(组与组之间存在竞争)研究课题的程中,学生要通过相互讨论,形成研究方案并最终达成研究成果(组员之间的交流即是相互竞争,而通过交流达成的方案和成果则是协同)每次课进行一个小组的成果展示(小组间竞争),教师给予指导性和方向性的点评与总结,给予其他未展示的小组以经验教训,各个小组都会在参考其他小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修改各自的研究成果每一个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也会不断调整与内化自己对热点与难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可见,合作学习、合作研究,一方面有利于大学生的进一步社会化;另一方面,能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促进大学生最佳水平的发挥。
同时,研究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人际交流活动,是师生尤其是生生之间在课堂和课下的交流方式“人们在借助于人际交往进行课堂教学时,也培养了学生人际交往的态度和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研究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基础,是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上进行认知、情感体验和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善人际关系、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篇9
【关键词】翻转课堂 高校思政课 教学改革 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069-02
2015年1月19日,国办中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全面深化课程建设综合改革,编好教材,建好队伍,抓好教学,切实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此可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必须深化课程改革,将抓好教学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这就需要持续创新教学模式,注重思政课教学载体建设,不断实现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的嵌合,以彰显高校思政课“教育信息化”的国家战略要求。
2012年,一种以网络为基本依托,针对大众人群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席卷全球,其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传统高等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这就是“翻转课堂”。“翻转课堂”的产生是互联网与现实课堂相结合的创新成果,将信息技术的即时性、在线性、互动性、共享性、反馈性等功能嵌入到课程教学中来,将原本的教学场域由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变,让学生能够开展自主学习、泛在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成为影响课堂教学的重大技术变革。基于此,探讨将“翻转课堂”应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将“翻转课堂”嵌入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当中来,无疑对增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与特点
“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师生角色、学习决定权、课堂时间等方面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颠覆性改变。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习资源不是基于印刷术的有纸化教材,而是基于信息技术的视频流;知识信息获取的最大化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基于项目任务而开展的协作学习、研究学习、互动学习,而学习知识信息的获取,可以在课外通过视频学习资源的观看来习得。值得一提的是,教师的角色已经实现从“知识灌输者”向“教学组织者、问题答疑者”转变,传统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将不复存在。“翻转课堂”这种对传统课堂教学结构与教学流程的彻底颠覆,被誉为是课堂教学的革命,在师生角色、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呈现其鲜明的特点。
(一)师生角色的互换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教师是课堂的核心,开展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学生处于知识被动接受者的地位。“翻转课堂”则不然,坚持以学生为本位,使思政课教学真正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学生的成长成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从被动知识接受向主动知识研究转变,成为课堂的“主角”。
(二)教学手段的丰富性。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开始是“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形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思政课教学进入多媒体时代,开展以教师讲授为主的PPT教学模式,但教学手段仍然略显单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以视频资源作为知识传播的主体,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小组讨论学习、合作学习、在线学习,师生、生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即时交流,实现了教学手段的丰富性。
(三)教学评价的及时性。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一本采用考试+社会实践报告+平时成绩的方式来进行,其中,考试在成绩比例中的份额是最大的,但不能忽略的是,考试不能代表学生真正掌握了思政知识,“考试攻一攻,平时放轻松”的考试心态恰好说明了这一点。“翻转课堂”将信息技术嵌入考试评价当中来,将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成果展示等以学生点赞、信息整合的方式记录下来,并给予及时的评价,真正考查学生是否将知识内化。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高校思政课作为传播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渠道、主阵地,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要将高校思政课建设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必须做好两个转化,即教学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认知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才能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厚实根基。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以“灌输论”为理论指导,其理论根源与经典作家列宁对于工人社会民主主义意识确立的论述有关。列宁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正是基于此,以“灌输论”为基本教学手段的高校思政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即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线,以教师为主体的知识单向灌输,确实对大学生现实生活、现实问题的人文关怀,导致教学实效性不尽如人意。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互动性难以凸显,仅是教师的“一言堂”,难以调动学生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气氛沉闷。此外,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过分注重考试结果,而非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实践锻炼和精神养成。由此可见,以“灌输论”为主体而缺少相应教学模式配套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手段在提升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道德水平以及辩证思维能力是不得法的。
当前,在信息快速变化、知识深入变革的时代场域下,大学生性格特征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个体意识强烈,表达欲望浓厚,思想开放活跃,信息素养极强。对此,在“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理念日渐深入人心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有必要建构一种切合大学生性格特点以及与时展相贴近的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的构建不是抛弃“灌输论”,而是解决“如何更好地灌输,如何更优地实现灌输效果”的基本问题,更加凸显无意识性、隐蔽性和渗透性,实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考虑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搭建大学生乐看、乐学、乐思、乐言的思政课教学平台,强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参与、师生互动、信息反馈等环节,才能引导大学生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教育目标。
三、“翻转课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相融合的路径探索
要切实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走“翻转课堂”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相融合的路径,搭建新的教学平台,形成新的教学模式,通过围绕教材,制作教学资源;围绕问题,强化师生对话;围绕对话,完善教学评价等等方式,使高校思政课真正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课程。
(一)围绕教材,制作教学资源。“翻转课堂”教学的实施,丰富的教学资源是基础和前提。教学资源的制作,必须从质量和效果上着眼,以适应信息时代学生学习为关键,打造精品化教学资源。对此,必须紧扣教材,注重对思政课教材进行理论梳理,彰显逻辑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提炼关键知识点,探索用“碎片化”的知识点来串联成富于理论性和逻辑性的知识图谱,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同时,教学资源制作的时长要考虑每堂课课时长度和学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以少于15分钟为宜,实现教学资源制作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有助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
(二)围绕问题,强化师生对话。高校思政课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必须凸显问题意识,发挥“翻转课堂”的教学优势,强化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对话,呈现“真理越辩越明”的教学效果,才能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互化于众的功能。对此,需要教师在“翻转课堂”中以问题提出为逻辑起点,围绕问题设置师生互动交流情境,实施课堂辩论和讨论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实践锻炼,并在“辩”的过程中不是达成理论内化,引发学生对于人生、道德、社会的积极思考。同时,教师在互动交流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观点矫正,有利于学生树立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围绕对话,完善评价体系。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下,传统高校思政课教学评价手段应顺势而为,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锻炼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不仅仅注重考试结果的考核,更应重视教学过程的考核。对此,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必须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团队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要关注学生在互动对话中的表现,坚持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话质量提高的原则,积极探索更能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方式,才能真正实现促进大学生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华.大学生思政课翻转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 2014(6)
[2]刘震,曹泽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技术,2013(8)
[3]林江梅.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应用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普教版,2014(11)
[4]徐华伟.试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S1)
[5]朱磊.逆序创新: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
篇10
【关键词】新媒体 思想政治教育
在2014 年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即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我们面临着复杂的经济和社会环境,切实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其迫切。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面临的机遇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了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48.8%;手机网民5.94亿。根据调查,网民中10-39岁年龄段占比为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占比为31.4%,大学生网民占比最高,为24.6%。此数据充分说明,大学生上网获取信息咨询已经成为常态化生活方式。。
(一)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渠道
随着互联网的大力发展,逐步打破了以报刊、广播、电视等为代表的传统媒介,代之以灵活多样的传播渠道,同时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模式。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介工具以其普及性、快捷性、可移动性等特点弥补了传统媒介传播渠道单一,传播方式呆板,时间、地点限制等缺陷。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传播搭建了新平台,拓宽了新路径。这种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多元化的传播平台,不仅为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途径,还进一步深化了理论传播者和学习者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
(二)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具有交互性
传统的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其传播方式主要以一对一的单向模式传播,信息接收者只能单方面地被动接受,不能即时反馈和互动交流,其时效性较差。网络的传播方式打破了原来的单向传播模式,平衡了传播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跨越了信息传播的壁垒屏障,形成一种双向互动的平等对话模式。思政教育教学主客体可以借助网站、论坛、sbs 等媒体平台不仅可以选择接受或拒绝信息,还可以交流讨论彼此的观点,一些新颖独到的见解,为新思想的形成提供诸多可能。通过这种活跃又不失能动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强化了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又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储备,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符合实际,兼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三)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更具有形象性
思想政治理论的学术性、政治性较强,语言难免有些晦涩,对其理论的实践运用也欠缺经验,因此加大了大学生对其深入理解的难度。互联网利用多媒体技术,以文字内容为主体,配以声音 、图像、视频等形式,大大加强了文字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活泼性,极大地激发了受众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主客体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网络工具制作图文并茂、声像俱备的精良作品并加以多方面、多领域的宣传,使思想政治理论在大众化的传播过程中,从抽象到具体,使信息宣传更富有质感与立体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使思政理论教育教学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虽然传统媒体逐渐走向亲民路线,吸纳了很多来自群众的声音和意见,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但新媒体仍以不可阻挡的趋势冲击着传统媒体。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兴起使得“点对点”双向互动的传播方式成为了现实,人们在各个社交平台上发表着意见不同的言论,传达着个人的思想和不同文化语境中的价值观念,消解了原来统一的价值观,重新建构起了多元化的价值观。
(二)导致当代大学生认识的偏差和价值冲突
在消费和新媒体叠加的时代,人们更喜欢“快捷式”、“碎片化”的消费方式。随着互联网文化的形成,“非主流”和“金钱至上”等价值观念逐渐影响着社会的风气。大学生作为社会最为敏感、思想最为活跃而又富有文化知识的群体,更容易成为接受、关注、理解乃至创造新文化、新事物的先锋。有调查显示,80%以上的大学生在浏览网上信息的时候都更喜欢去关注非主流的思想和信息,而对于主流的思想和信息往往都是持排斥态度。面对网络上各种各样的信息洪流,新时代的大学生是否具备有效的甄别和筛选信息的能力就成为了关键。由此,信息爆炸可能导致传统教育权威的丧失,导致当代大学生认识的偏差。
三、新媒体时代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教学的对策建议
新媒体为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这些挑战和机遇,我们就应该制定出相应的对策来加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和教学工作。
(一)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思政理论教育教学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重要思想阵地,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水平提高的保证。高校应以能力为准绳,创新选拔方式,拓宽选拔渠道,建设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思政教师队伍。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科研平台、物质待遇、晋升途径,鼓励思政教师参加业务培训、社会实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强化课堂主要渠道,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政教师要在更新教学内容引入当前的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同时,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从大学生大学生自身情况为出发点,积极拓展校外课堂,鼓励教师带领学生走出去以,进而深刻体会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各方面的发展成就,增强国家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自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 上一篇:活动宣传方案
- 下一篇:爱国主题思政实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