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19 01:2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案

篇1

关键词 高校;研究生;招生宣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4-0073-02

研究生招生之阶处于整个研究生培养大厦的入口。研究生招生历来倚重宣传,高校与考生之间的联系常常由此发端并逐步深入。好的招生宣传,应该能够充分展示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水平,明显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因此,如何采用多样、高效的宣传方式,积极探索新的招生宣传模式,是研究生招生工作亟待解决的关键难题。

1 现有的主要招生举措

目前,国内外研究生招生宣传的主要策略有国家层面的高校信息会,就业情况展示,师生专题报告,招生指南手册,对外开放日(如俄罗斯),向生源单位定时寄发招生简章等招生宣传资料,实地宣讲,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微信等新兴平台展开宣传,通过高校宣传视频进一步增强影响力,充分利用校友资源等[1]。国内外通过类似上述持之以恒的举措,对高校招生宣传策略做了有益探索,制订了内容丰富的宣传方案

实践证明,招生宣传方法的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研究生的报考人数[2],但是并没有注重宣传的持续性和经常性,宣传重点不突出[3]。

2 系统总结历年经验,创新研究生招生宣传模式

研究生招生工作集中于特定的时间段[4],因此,招生宣传工作要务实、求成效,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更新招生宣传策略。如通过对近几年报考生源状况系统分析,归纳招生宣传产生的实际效应,扬长避短,对产生效果好的招生宣传要加以推行,对产生效果较小的方法、措施要及时改进;通过对近几年录取生源状况进行分析,从中得出对于下年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的指导意见,然后反复比照招生宣传材料与实际效果之间的内在对应联系,找出历年宣传方面存在的不足和优点,扬长去短,不断完善宣传工作,从而切实增强招生宣传的效果。

3 建立全方位的研究招生宣传模式,提高生源质量

生源质量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也为高校学科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学科发展了,导师的国际国内知名度会随之提高,对考生的吸引力会进一步加强,如此一来,研究生招录工作将处于良性循环之中。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趋优走强,毫无疑义地将使研究生生源质量得以提高。高校广泛开拓渠道,利用多种方式,增强研究生招生宣传力度,稳步建成招生宣传长效机制,既扩大生源数量,又力保生源质量,做到两者兼顾。同时,虽然研究生招生是有时间性的,但是研究生招生宣传不应该受此局限,不应该仅是“临时抱佛脚”,而应该做到时间轴线上的常年宣传、长期宣传,人力投入上的全员宣传,逐步建立起一个纵横有机交织、结构立体多元呈现的全方位全新宣传模式,如图1所示。

纵向宣传 纵向宣传是指高校充分发挥各级各层次的人力资源力量,鼓动校招生部门、二级学院、研究生导师和在校大学生等层面的主人翁责任感,形成校、院、系、师、生五级宣传联动模式。尤其是着重调动院、系、师、生的集体力量,上下联动,形成研究生招生宣传的强大力量和良好氛围。同时重视校友工作,建立畅通的、高效的、高质的校友链,尽量发挥校友能力,往届生在校生人人争当宣传员,多渠道地进行招生宣传工作。

横向宣传 横向宣传是指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及时提供高校招生信息,如电视媒介、新兴网络等,善打组合拳,充分展示学科特色、就业情况和研究生奖助体系等,使学生家长及学生及时获取招生信息。通过导师或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会议、前往外出讲学等机会,大力介绍和推广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以此吸引更多优质生源。

立体宣传 立体宣传是指竭尽全力,为考生家长及考生本人提供全方位招生相关信息以及高水平的招生宣传服务工作,促使高校美誉流传,声誉日隆。开展QQ或者微信咨询,为广大考生答疑,始终坚持以考生为本的理念,提高服务意识,通过人文关怀,着眼招生宣传的长期性,彰显学校的学科和人文特色,使考生及家长更多地了解和认同高校文化氛围,从而提高本校保研学生就读力度,同时吸引校内外优秀生源积极报考本校研究生。

4 研究生招生宣传对策

高校要将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的紧迫性和竞争性,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勇探宣传策略,获取更佳研究生招生宣传效果,争取到更多、更为优质的研究生生源。

早安排、早准备,逐步做到宣传的潜移默化 在日益激烈的生源争夺赛中,高校应主动出击,尽早完成招生宣传方案,编制招生宣传材料。同时,注重研究生招生宣传的持续性和经常性,尤其注重最佳的研究生宣传时间,可常年多地开展连续不间断的宣传,采取灵活和生动的宣传方式,这样更有利于达到研究生招生宣传的预期效果,建立研究生招生宣传的长效机制。同时,每年的推荐免试研究生阶段,主动搭建校际推免生交流平台,吸引校外推免生保送本校。

进行调查分析,制订合理的招生宣传方案 面对形形的考生,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分析考生择校的思维模式,得出其看重的信息方面,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展开招生宣传;掌握考生报考研究生的初衷及对高校研究生教育的期望,有的放矢,据实、灵活地制定和实施招生宣传策略。

“请进来”和“走出去”,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通过暑假夏令营活动让考生深入了解学校建设、科研实力、导师队伍、人才培养、研招政策和就业等方面的信息[5],留住本校优秀生源和吸引校外优秀学生。通过学科交流为平台,广泛建立合作关系,充分调动学院和学科的积极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招生宣传,与考生进行面对面的互动,使招生宣传深入相关院校的本科生中,更好地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近年来,研究生招生规模保持逐年扩大态势,生源数量却逐年减少,这就必然导致高校间生源竞争日趋激烈。研究生质量首在生源质量。扩大生源离不开招生宣传,提升生源质量更是离不开优质的招生宣传模式。通过创新研究生招生宣传模式,建立横向、纵向及立体的全方位宣传模式,注重宣传的持续性,以期达到扩大生源并有效提升其质量的双重目的。

参考文献

[1]刘玉芳,刘浩.多学科视角下高校研究生招生宣传策略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14(1):39-42.

[2]李远颂,张银东,朱国鹏,等.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生源状况分析及对策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4):373-379.

[3]马玉平,卫茂荣,韩连玉.非热门专业研究生招生宣传方法的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8):56-59.

篇2

关键词:都市型农业院校;全日制;专业学位;招生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126-03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居民对农业提出了多元化的服务要求。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社会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时,以城市为依托,形成服务于城市的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综合农业体系。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教育部自2009年起,着力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区别于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学位,主要培养有特定职业背景的高级专门应用型人才。2015年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比例将控制在1∶1。招生作为研究生教育的首要环节,招生质量直接影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质量。我国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是由国家主导,自上而下,有着统一的标准、要求和进度。我国进行硕士研究生招生的高校分为中央部属院校和地方院校,中央部属院校实力较强、学科特色鲜明,尤其是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享受国家政策和财政的支持,在硕士招生中拥有充足的生源,具有自划线的权限,有较多自。地方院校在硕士招生过程中必须严格按国家划定的分数线进行复试录取,生源数量和质量均处于劣势。因此,为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地方院校要切实提高硕士研究生招生质量,从而在高校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这关乎地方院校的生存和发展。北京农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多科融合的北京市属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于2008年4月获得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权,虽然专业学位工作在学校起步较晚,发展时间较短,但经过努力和建设,已成为学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具有其特殊性,再加上北京大都市的特殊地位,如何立足都市型农业特点,办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尤为重要。

一、北京农学院提高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质量的实践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需要高质量的生源,招生就在于吸引和挑选出高素质的学生。作为地方院校,在名气上和综合实力上较中央部属院校明显处于劣势,如何争取优质生源成为招生工作的工作难点和重点。近年来北京农学院结合自身特点创新机制,通过采取以下有效措施,较好地把握招生工作的主动权。

1.以学科特色吸引优秀生源。北京农学院紧密围绕首都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和科学研究,努力打造和完善都市型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近年来,学校承担了“973”、“863”、支撑计划、国家重大转基因专项、农业行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批高水平国家项目。在都市型现代农业理论研究、作物品种研究、肉牛转基因体细胞克隆技术、中兽药和生物农药等方面在国内行业处于领先水平。尤其是近三年,学校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重点解决了一批北京乃至全国都市农业、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通过加强学科建设,突出特色,以点带面,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从而吸引优秀生源。

2.以名师魅力吸引优秀生源。北京农学院现有教授90人,副教授202人。教师中受聘为“外籍院士”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北京市高层次人才2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6人,北京市创新人才7人,北京市长城学者2人,北京市级中青年骨干教师65人,北京市创新团队1个,北京市优秀学术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13个,兼职博士生导师12人。通过名师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吸引优秀考生报考。

3.以改革培养机制吸引优秀生源。为吸引优秀生源,同时激励研究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加大校外培养基地建设,增加校外实践的时间与机会。同时保证研究生在学期间基本学习、科研和生活的需要,我校不断提高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在学待遇,2012年9月起将在学待遇发放标准提高到900元/月/生,我校硕士研究生在学待遇一直列于全国院校前列。

4.以规范管理制度吸引优秀生源。①拓宽宣传途径,提高生源质量和数量,作为地方院校,加大宣传力度,采取主动进行多形式立体式地宣传,吸引优秀考生。应届本科毕业生对专业学位性质认识的转变是招生前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新生事物,由于应届本科毕业生对这一新生事物缺乏了解,存在“比侧重理论和研究的学术型研究生低一等”的偏见认识,造成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率偏低。例如,北京农学院第一届全日制园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第一志愿不足10%。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加大了宣传力度,使应届本科毕业生明确专业学位是与学术型学位没有本质的区别,均属于同一学历层次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区别仅在于培养目标不同,即专业学位教育突出与职业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主要不是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而是从事具有明显职业背景的工作。北京农学院还加大了就读专业学位的优势:由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一般为2年,毕业后直接就业可以节省1年;由于培养更注重应用,因而就业更有针对性,成功率更高;在培养过程中,个别学生如果发现自己对学术更感兴趣,想继续深造,也可直接考博士,同样可以节省1年。通过宣传,北京农学院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报考率由过去不足10%到目前已超过200%。学校组织各学院积极动员本校本科毕业生报考本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召开专场动员大会,将相关信息及时传递给在校本科生;充分利用教师本身资源优势,发挥推广教授下乡服务的优势,将招生信息传递给个郊区县的人员;同时开拓京外渠道,每年组织多支小分队到京外高校招生宣传,扩大学校影响力。②充分利用网络,畅通沟通途径,提高招生工作效率,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以时间紧任务重而著称,作为地方院校,除了一志愿考生的录取外,关键是出色地完成调剂任务,调剂工作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性增加了工作的艰难性,因此,北京农学院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展示自身,并通过高效工作来吸引考生。通过北京农学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及时向广大考生公布招生进程、招生规章制度、招生复试工作规定等,实现硕士研究生导师介绍、初试成绩、复试结果、录取情况、档案到达情况等考生密切关注信息的网上查询,得到考生的好评。③遵循“按需招生、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原则,严格招生程序,我校坚持公正选拔的原则,详细制定招生工作方案,成立校复试录取工作领导小组,再由各学科制定复试工作细则,成立学科复试工作小组,各复试小组中每一位成员参与评分,取平均值作为考生的复试成绩,复试过程全程录音,由初试成绩和复试成绩各占50%加权折算成综评成绩,根据考生综评成绩在本学科中的排名确定拟录取名单,最后在拟录取考生中进行双向选择确定导师。另外复试名单和拟录取名单要在北京农学院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网上公示,纪委全程监督。④人性化管理,提高招生服务质量,我校招生工作一方面坚持公正选拔的原则,另一方面尽量人性化和细致化,对考生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高度重视并尽快解决,从而吸引优秀的考生。复试时间尽早安排,努力争取一部分尚处犹豫状态的优秀考生;设置专人接听电话,耐心细致地回答考生的问题;复试报到流程明晰流畅;复试录取工作时间紧凑有序,复试结束后三天内公示录取结果,保障未录取考生能尽早再次调剂。

5.以建设强大的都市型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吸引优秀生源。由于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更注重将理论运用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而都市型人才培养“用武之地”实践平台的建设显得特别重要。近年来,北京农学院针对这一新的农业需求现象,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和办学优势,率先开展一系列适应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硬件和软件建设。在硬件上,学校有3个北京市人才培养基地和3个北京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有果树学、临床兽医学、农业经济管理、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5个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有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中心、兽医学(中医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业应用新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农产品有害微生物及农残安全检测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新农村建设研究基地、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首都农产品安全产业技术研究院、北京市大学科技园等9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在软件上,学校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积极尝试。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创建实施“政产学研推”教育和服务新农村建设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意大利、澳大利亚、日本等11个国家的17所大学签署合作协议,并进行硕士的人才联合培养。学校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加强校校联合、教科联合和校企联合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优势和作用,先后与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农业职业技术职院签署“三院联动”协议,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签订了合作协议,建立有效的联动与合作机制;学校与首农农业集团、北京雷利集团、北京金六环农业园、内蒙古永业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新疆天海绿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绿都林科技园有限公司等多个省市的涉农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农业技术攻关和示范应用,形成了校企联合的研发体系。

二、北京农学院提高研究生招生质量的成效

1.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自2004年以来,学校从无到有,现有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覆盖了2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2个类别涉及12个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从2009年的30人,到2012年的116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4%。招生规模稳步扩大促进了学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

2.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质量不断提高。2009―2012四年录取初试成绩高出国家分数线50分以上(含)的研究生平均占15%,高于国家分数线30~49分的研究生平均占30%,高于国家分数线10~29分的研究生平均占62%。同时我校录取的考生中来自“985工程”、“211工程”建设高校的毕业生逐年增多。

3.提高招生效率和师生满意度。通过招生网站,增加了招生工作的透明度,加强了与考生的沟通和交流,提高招生工作效率,得到师生的广泛好评。充分发挥导师组在复试选拔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导师组和导师在复试当中尤其是业务考核等方面的意见。坚持第一志愿优先,并兼顾选拔优秀。对于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提高招生质量和效率的思考

1.建议改变国家硕士招生政策文件下达方式。目前国家教育部硕士招生文件实行一年一发,常常又滞后于招生进程,不利于安排招生工作。因此建议硕士招生政策文件更宏观和更稳定,避免地方院校一直处于被动期望中,不利于招生效率的提高。

2.建议硕士招生计划下达时间提前。建议招生计划应在国家分数线下达前,最好能在考生报考前,对考生更具参考性。

3.切实加强高校自身的特色建设。高校之间招生的竞争最终都是各校综合实力的竞争,在综合实力上地方院校无法与综合性部属

院校比拟,因此地方院校需扬长避短,突出特色,不断加强自身的内涵建设,以特色立身,在高校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

4.加强专业学位论文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学位硕士论文更强调所学的理论和知识要应用于实际的工作。刘爱荣等认为专业学位硕

士论文应具有实、新、高的特点:“实”是指论文选题来源于企业生产、科研实际,论文研究结果直接应用于生产;“新”是指论文选题要应用学科前沿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解决都市型农业中急需解决的难题;“高”是指硕士论文的科学水平、创新水平都要达到较高的水平,科研成果能取得较高的实际价值。

专业学位教育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是由政府、学校、企业、社会构成的关系链上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任何变化都是受这个关系链上其他环节状况牵动。北京农学院利用其办学优势和地理优势,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看作是一次发展机遇,通过加强人才培养硬件和软件建设,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不仅推动了学校的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而且了促进本科生教育。

参考文献:

[1]方志权,吴方卫,王王威.中国都市农业理论研究若干争议问题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8):521-525.

篇3

【关键词】专业学位研究生 培养模式 导师队伍

一、专业研究生教育的现状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随着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一些特定社会职业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向高层次延展的背景下发展起来,是时展的必然产物和普遍趋势。它是以一定的职业领域为背景,以加强人才基础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相结合为培养目标和衡量尺度的教育模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中一种新兴和重要的力量,在社会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009年,为进一步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步伐,增强研究生重基础、厚实践的能力,增强所培养人才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的能力,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10年教育部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与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将达到1:1的比例。此外,《教育部关于做好2011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的通知》中明确要求各招生单位制定下一年度招生工作计划时,除将当年招生计划的增量部分主要安排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外,还应将当年学术型研究生招生规模按原则上不少于5%的比例调至全日制专业学位。上述一系列政策的出台,显示出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战略性调整,以及大力发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总体趋势。

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蓬勃发展的形式下,由于办学理念、社会认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健康发展,为此,应在教育理念的树立、培养模式的改革、双师型导师队伍的建立等方面进行强化,以期提高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具有重基础、厚实践能力高层次专业人次的需求。

二、树立正确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理念

为适应社会对特定职业领域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应用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运而生,它具有特定的职业倾向性和专业实践性的特征。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是并重的两类研究生教育体系,它们的功能定位不同,即学术型研究生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于“学”――理论与研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则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侧重于“术”――实践与应用。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结合,重视实践和工程应用。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认同度不高。在有些人的心目中专业学位研究生和学术型研究生相比“矮了一头”,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质量持怀疑态度,同时有些用人单位亦尚未认同专业学位研究生。基于此,首先应加强宣传,增强社会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和认同,使之认识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实践与应用能力、具有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等优势;其次,应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力度,提升其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增强其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使之逐步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

三、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为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必须加强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适合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培养体现,提升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内涵,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基础、厚实践的能力。

1.培养方案的制定

优化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是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的关键一环,是决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针对与学生型研究生培养的不同之处,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应基于社会对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需求出发,结合专业基础知识结构、科技创新能力及工程实践素养,以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为核心,以培养社会特定职业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指导性方案为依据,以学科专业为背景,以相关企业为依托,共同制定以基础理论学习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采用学校+企业相结合的模式,通过不同学位论文表现形式为综合评价指标。

2.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中,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质量的基础,而重基础、厚实践能力则是课程体系设置中的主线要求。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基础、厚实践能力的要求,采用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无疑是一种较好的方式。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具有较高实践能力的专业技能人才,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中应注重基础性知识和实践环节的有效结合性,为此,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设置中采用“理论基础模块+专业实践模块”的设置,而理论基础模块又主要包含公共基础知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学科专业模块及人文素质模块等部分。专业实践模块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实际工作经验、培养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源泉。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模块的有效运行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通过该种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设置,不仅能够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基础理论知识体系的建立,更能在此基础上,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将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应用于专业实践过程中,大大提高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奠定了良好基础。

3.应用型实践基地建设

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显著不同的一点便是要借助专业实践基地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理论联系实践及解决工程应用问题的能力。结合模块化的课程设置体系,建设应用型专业实践基地便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必由之路。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建设实践基地过程中应注重层次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首先是实践基地建设的层次性,为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不同需求,应分别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内实践基地和校企联合实践基地等多层次的基地建设。通过充分利用学校导师科研工作优势,不断建设和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为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能力及科研思维培养创设条件,不断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在此基础上建立校企联合创新基地,在培养了创新意识的前提下,专业学位研究生在校企联合创新基地可以从事学位论文工作,从而增强其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其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四、建立、健全双师型导师队伍

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一环便是要具有一支既有较高学术水平,又有明显职业背景、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需要的做法是采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相结合的方法,该种体制下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针对学生的特点和专业方向,共同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和学位论文。采用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有助于发挥校内导师的专业知识、科研优势和企业导师实践优势,能集中双方特长,切实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重基础、厚实践的能力。

但是,目前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增长,校企导师相结合的指导方式并未完全实施,校企导师在指导过程从存在较大的脱节情况。校内导师主要承担的是学术型研究生的指导工作,而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多是辅质的,而企业导师多是兼职导师,其自身多工作较为繁忙。无法全身心投入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指导过程中来,从而导致了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两不靠的尴尬境地。为此,需要建立和健全校内外导师联合指导制度,以充分发挥双方结合的优势。为此一方面需要培养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成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以此来改变目前高校专职研究生导师的结构。其次,需要不断创造条件,积极邀请企业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校担任专业学位研究生相关课程的授课任务,搭建校企联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平台。再次,加强校企双方导师的不断沟通,以相关的项目合作作为出发点和切入点,建立长效的校企双方导师合作机制,不断为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和良好的环境。

五、结束语

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的不断扩大,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基础、厚实践能力的提升无疑是重中之重。通过适合社会需求的培养方案制定,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建立符合实际状况的双师型导师队伍等一系列措施,可在当前形势下稳步推进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增强其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提升其竞争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研究生;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体系

一、历史概况

2009年,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开启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新纪元。该类型研究生以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将传统、半脱产的专业学位全日制,颁发双证(学历证、学位证),并确定逐年增加招生计划,同时减少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计划,争取到2015年,使全日制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的在校生比例达到1:1,与学术型硕士招生并驾齐驱。2010年9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关于下达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通知》(学位〔2010〕32号)中公布了新增的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名单,新增专业学位授权点1431个(新增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按照工程领域统计),分布在全国350所学位授予单位。从2011年开始,专业学位的招生类别由过去的19个扩大到39个。

二、现状与存在问题

(一)招生存在的问题

国家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目的是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多类型人才的需要,加快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优化。①近年来,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正快速发展,但专业学位硕士相对传统的学术型硕士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考生对其的认识不足,导致目前一志愿报考人数偏少,优秀生源缺乏。2010年以前,我国已有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教育硕士等19种学位类别。②但招生人群多以在职人员为主,实行半脱产学习,毕业只颁发学位证而不颁发学历证,致使这种半脱产的专业学位教育长期游离于主流的研究生教育之外。加之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往往更加注重学历,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相对于学术型学位而言入口宽松、培养流程不严谨、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学位证书含金量不高,就连很多考生自己都认为专业型肯定不如学术型。因此,很多人将全日制专业学位和传统意义上的半脱产的专业学位混为一谈。另外,地方高校的教育质量、办学水平不如“985”、“211”等重点院校,因此应届本科生在报考研究生时,绝大多数考生都会优先报考重点院校,选择学术型研究生,而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数很少。2009年全国首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其招生任务就全部通过调剂工作来完成。③

第一志愿报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生少,调剂就成了地方高校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主要方式。目前调剂主要通过“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进行。该网作为全国性的功能强大的网络平台,在网上填报调剂志愿环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同时申请2个招生单位,48小时后还可以更换,最终考生最多能接收2个招生单位的复试通知。部分一志愿上线考生因为担心复试被淘汰,在没有参加一志愿单位复试前就选择调剂。这些情况都带给调剂单位一些虚假信息,认为生源充足,但真正来参加复试的考生却不多。调剂中的“一女二嫁”甚至“多嫁”现象时有发生。

(二)培养环节出现的问题

1、对实践的要求落不到实处

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考生多为全日制应届本科生,许多院校在本科阶段多倾向学术授课,对实践训练重视不够。而当前而真正具备较强动手能力和相对丰富实践经验的高职、高专学生,则必须毕业满一年后,才能以同等学力的身份报考研究生。特别是随着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经济产业过渡,很多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十分抢手,有的已成为高级技工,他们工作繁忙,往往缺乏读研深造的动力和精力。

2、缺乏规范的专业学位学科目录指导④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起步较晚和发展迟缓。从2010年新设置的19种研究生专业学位可以看出,我国的专业学位学科开始关注人才需求结构,以市场需求、人才供应、企业发展为导向。后来又扩展到39个领域,但专业学位并没有按照我国现行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划分,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规范,无法有效地进行评价和参考。

3、课程体系设置和授予学位条件不协调,就业前景不乐观

目前,招生院校多是参考原有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较为急促地制定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案,还未有成熟的培养模式可参考。其实,若按照现行的“学术化”培养模式,完全可以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但全日制专业学位又有对实践的要求,又区别于传统的研究生培养,因此很多高校在制定培养方案和学位管理规定时,形而上地缩小了学术知识学习范围,却未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等于变相地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如此循环,势必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增加了难度,也不利于实现规模扩大的目标。

三、构建开放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

专业学位和学术学位都是建立在共同的学科基础之上的,攻读两类学位者都需要接受共同的学科基础教育,都需要掌握学科基本理论和技能。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两类学位获得者进一步深造可以交叉发展,如图1。⑤

高等教育越成熟,两个体系的划分越明晰。学术学位主要面向学科专业需求、培养在高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专业人才,其目的重在学术创新。专业学位主要面向经济社会产业部门专业需求,培养各行各业特定职业的专业人才,其目的重在知识、技术的应用能力,如工程师、医师、教师、律师等。

(一)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出台有利的招生政策

国家应加大全日制专业学位这一招生类别的宣传力度,要配套出台相关政策。当前最主要的政策是落实全日制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双证制度。证书含金量要体现在学籍注册系统中,社会用人单位要对专业学位的毕业证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福利待遇方面,视同学术学位证书。

1、完善网上录取调剂平台

根据目前招生中出现的问题,“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应改进一些功能。在填报调剂志愿环节,考生可以同时填写两所调剂单位,招生单位可查阅考生信息,并及时向合格考生发送复试通知,平台目前设置的回复有效期是48小时。考生在有效期内决定是否愿意参加复试,一旦确认,考生的信息将进入该调剂单位的复试备选库中,此后其他招生单位将无法看到该生的调剂信息。考生只有放弃复试邀请,才可以再次恢复到自由挑选调剂单位的状态。这样就避免了同时参加多个单位复试的可能。对于达到复试资格的考生,招生单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考生多于招生计划,可按大于计划的比例(如1.2:1)进行复试,淘汰多余考生;一种情况是计划多于上线考生,需要调剂。对于前者,要早对考生安排复试,以便让不能录取的考生早日进入系统,参加其他院校的调剂。对于第二种情况,只需对上线考生进行“是否淘汰”的复试,一般不淘汰的,就赶紧根据缺额对二志愿考生进行补充调剂,早发“拟录取确认”以稳定住上线考生,然后招生单位要上传一志愿录取信息锁定,这样就可减少“一女多嫁”的情况。考生一旦接受了“拟录取”通知,就可认为录取工作已初步完成,调剂单位也无需再调取考生的初试试卷,考生网上的确认结果就是考生最终的录取去向,这样就可避免考生的去向由初试试卷决定的情况。

2、贯通高等职业教育,吸引优秀生源⑥

在1996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也就是说,文件确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的属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探索高职高专起点4-6年制的招生项目。⑦高职高专学生因动手能力强、深受企业欢迎,考生录取后,先进行1-2年的理论学习,然后按照要求,进企业或单位实践1-2年,最后一年在校进行论文写作或毕业设计,常规为4年,最晚6年可毕业。这样一是有利于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二是学生经过企业实践,可提高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冲动,便于在实践中发现选题,三是有助于学生就业。

(二)明确培养目标,强化实用价值取向⑧

相对于学术型学位硕士培养偏重于进一步深入的理论研究,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则更强调“实用、创新、复合”,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一致。在具体培养过程中,专业学位硕士主要通过理论研读、自主实践、专业参与等多种教育举措,努力使学生达到专业操守与专业素养的二维平衡。使学生不仅知道科研是咋回事,而且要掌握特定行业的先进技术手段与方法,并能结合社会实践,具备独立解决某一领域的设计、实施、研发与管理的能力。

(三)突出培养特色,创新组织形式

学校在实施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过程中,应积极搭建产、学、研深度互动的平台,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与学校的组织优势,以特定的合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学习成果社会化的转化过程中,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统一,彰显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特色。而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上,大力提倡“双师”培养,发挥行业工作人员作为辅助导师的作用,提升培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四)完善培养载体,优化课程设置

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的课程设置,应充分考量社会对于某领域人才的特殊需要,注重提升课程的实践性与操作性,引导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在对专业知识有所了解之外,重点培养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专业类课程应满足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要求,是体现课程特色的部分。行业基础类课程,主要指学生在数学、物理等基础方面的课程支撑。人文社科类课程,主要满足学生在道德修养、法律素养乃至基本哲学观方面的要求。工具类课程是实用型的,重点满足学生在行业应用领域,掌握后能马上用到的技能课程,是专业课程的补充。以上四类课程,以工具类课程为主,学以致用。

(五)创新实践性环节设计,提升综合水平

实践性环节设计应遵循社会、地区发展的现状,遵循高校的基本校情,遵循学生的生情,遵循实践教学规律。构建起教育成本最低、教学效果最好的比例结构。实践环节有两点,一是一般课程的课程设计与实践,要求教师把课程结合实际来上好;另一方面就是要有必须的、充分的实践时间来保证,要设定独立的实践性环节。鼓励师生在实践中拟定某项开放性、发散性、多维性的研究课题,指导学生通过亲身调研的方式,积累素材、收集数据、形成感受,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将实践的组织权、参与权、话语权真正还给学生。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还应注重发挥对实践环节的反思。学生要根据学校、导师的要求,提交实践报告。高校应十分注重实践基地建设,基地不仅要挂牌,而且对来自企业的导师要发证,要真正派学生到基地呆住,要基地的导师长时间指导学生。

(六)加强学位论文管理,提升总体质量

论文创作应在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进行。避免选那些只阐述理论的题目,重点在解决现实问题中选题,使课题具有明确的行业背景、职业背景和使用价值。学校在学位论文的管理与考核上,也须遵循开题报告、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和评审环节的要求。但对论文的要求,要指定包容的标准。对于那些解决了实际问题的论文,就不要太侧重理论的创新程度,而是着眼专业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进行综合评判。

(七)建立、完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下转第14页)(上接第11页)研究生资助办法⑨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历多年的发展,目前已从非全日制发展为全日制,从只发学位证的单证教育到发双证。2010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切实做好普通高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资助工作的通知》(教财厅[2010]2号),将家庭经济困难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资助纳入全校资助工作范围。另外,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国家奖学金等资助政策,在各部门的共同推进下,也都陆续普及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保证了全日制专业学位学生在政策措施、经费投入、条件保障等方面与普通研究生一视同仁。

(八)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

2010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构建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服务体系有关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10]3号),要求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就业工作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内容,执行普通高校毕业生的有关管理和就业政策。各培养单位要努力构建就业服务体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政策,为他们办理派遣、报到等相关就业手续。要求积极探索建立针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发展课程体系,加强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尽可能多地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另外改变社会单位用人上的偏见,在就业待遇上,要真正做到与学术型研究生一视同仁。

四、结语

国家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培养、管理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制定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充分反映了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决心,也充分体现了对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高度共识、重视和支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必将极大地促进其又好又快地发展。

注 释:

①黄宝印: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新时代.《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年第10期.

②姜金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对策研究.《中国轻工教育》2011年第2期.

③魏玮等 地方高校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现状及对策.《中国校外教育》下旬刊.

④张振刚 许颖: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结构问题.《现代教育管理》2011年第6期.

⑤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关系,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2010-10-13,http:///xwyyjsjyxx/gjjl/szfa/267336.shtml.

⑥常宝英:对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年第1期.

⑦姜金生: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思考与对策研究.《中国轻工教育》2011年第2期.

篇5

【导语】

1月6日上午,重庆市2020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全国统考科目评卷指导委员会会议在重庆大学召开。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纪委监委驻市教委纪检监察组长陈光海,重庆大学副校长王时龙、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唐力、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张勇华出席会议,市委教育工委委员,市教育考试院党组书记、院长黄腾蛟主持会议。全体指导委员、学科组正副组长,市教委、市教育考试院有关处室负责人和重大研究生院有关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重庆市2020年研究生统考科目评卷工作正式启幕。

会上,王时龙副校长在致辞表示,将不负众望精心组织承办好研究生统考科目评卷工作,切实把握好评卷工作尺度;张勇华副院长在会上通报了2020年重庆市研究生招考工作基本情况,就评卷场工作进行了安排,对做好评卷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陈光海组长在讲话中对做好2020年研究生统考科目评卷工作提出了5点要求:一是责任意识务必始终增强。要务必牢固树立起对国家和社会、对考生和家长、对教育和考试高度负责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切实履行好评卷工作职责,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评卷工作任务。二是安全保密务必严密管控。要突出人防技防、强化环节管控,抓好评卷场封闭管理、试卷及数据管理、新闻宣传管理以及应急处置,严防发生任何泄密事件,确保整个评卷工作都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既定程序开展。三是评卷统分务必准确规范。严格遵守并切实做到“严格公正,准确规范”,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标准,精益求精,确保评卷统分工作不出丝毫差错。四是组织保障务必落实到位。评卷工作一定要在评卷指导委员会以及评卷场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领导小组要切实承担责任、发挥作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各学科评卷指导小组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确保评卷工作顺利进行。五是纪律规矩务必严格执行。要完善保密、巡查等各项安全制度,细化流程和方案,做到全程留痕,以便责任倒查和追究。对存在舞弊行为的人,要按照相关规定一查到底、严肃处理,绝不姑息迁就。

黄腾蛟院长在主持会议时,代表市教育考试院对全体指导委员、学科组正副组长以及评卷教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提出了3点要求。一是要加强培训。要通过扎扎实实的培训,进一步加强对评卷教师及工作人员教育,让每个评卷教师、每一个工作人员都明确责任、严明纪律、掌握标准、熟悉流程。二是要注重质量。要制定科学有效的试卷切割方案和评分细则,严格遵守教育部的规定,坚持严格的评判制度,确保评卷质量。三是要确保安全。严格数据管理,每天的数据要及时、定期进行备份,确保试卷、答题卡及相关数据的安全保密,确保网络安全、消防安全,确保数据准确无误。

篇6

【关键词】加强管理 提高 研究生 培养质量 途径

前言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新世纪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双重任务,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成为我国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举措。研究生教育必须牢固地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上下功夫。当前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扩大规模、加速发展的同时,切实保证和提高培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学院近年来随着研究生规模逐渐扩大,本文就研究生管理工作中几个环节,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方面进行剖析,找出差距、规范管理,促进我院研究生教育又快又好发展。

1.严把招生质量关,选拔合格人才

招生是保证和提高研究生培养教育质量的第一环节,所以精心选苗,抓好研究生生源的质量和数量是基础。我们必须采取措施,一方面扩大生源,另一方面挑选优质生源。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近几年各行各业对研究生的需求大大增加,报考研究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如此充足的生源,既为研究生的选拔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对研究生招生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研究生是高层次的人才,招收研究生时应更注重对考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在招生方面采取“守株待兔”策略是不可取的,必须积极进行宣传。我院通过网络宣传,还以学科分专业召开考研动员大会,由学科带头人、导师进行招生宣传,并且积极鼓励本校优秀本科生报考;调剂优秀生源、完善入学考试和复试中各个环节,选拔优秀人才。

1.1 规范入学考试科目及命题工作。

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及命题工作是招生工作中最主要的环节。对于硕士生入学考试,考前学校应组织好各招生的学科、专业的带头人或负责人把好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考试这一关。让学科、专业带头人或负责人召集学科领导小组进行深入研究,根据新的学科、专业目录,从学科发展的角度以二级学科为基础,以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核心,做出科学合理的考试科目设置。

对于命题工作更不可忽视,在内容上要有难有易,保证具有一定水平的学生能够考试合格,且较难得到高分才行。学科领导小组应每年召开一次这样的会议,使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及命题工作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并要不断总结经验,严把这一环节的质量关。

1.2 加强复试,选拔综合能力强的学生。

研究生招生统一考试结束后,应加强对合格考生的复试工作。这一环节不能流于形式。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察,对学科内容与发展方向和相关学科内容的测试,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复试成绩在录取成绩中的比重,复试应着重考察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反应能力、外语口语和听力能力,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2.改进完善培养过程管理

培养过程管理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在这一环节中,中心是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位论文水平的提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抓好课程建设和研究生的论文选题,形成奖优罚劣的机制。要使教师感到有责任,使学生感到有压力,让学生尽快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发展前沿,提高各方面的能力,为将来胜任本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2.1 完善课程设置,优化培养方案。

新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颁布后,学院组织各有关学科、专业针对本学科的特点,在原有基础上,对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进行修订,确定相对稳定且不同院校相兼容和符合市场要求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学位课程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对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做出明确的要求。在内容上应不断补充新知识,并要具有相应的层次结构,使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内容要与本科课程相区别,博士研究生课程的内容要与硕士研究生课程的内容分开档次,博士生课程要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订,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依据学科的知识系统与有关先行课、后继课之间的联系,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并能反映出本学科的新成就和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要提出本门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的原则和学时数,并分列讲授课、习题课、实验课及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等的教学时数的分配。教学大纲不仅是讲授大纲,还是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我院召开学科带头人会议,抓好教学大纲的建设工作,在学时及学分的分配上、开课时间及听课人员所需基础方面做出明确说明。鼓励各学科专业的教师开设新课和一定的选修课,但新课需经试讲和论证方可开设,选修课要在有一定数量的研究生选修的情况下才能允许开课。

2.2 改进教学方法,完善考试方式。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的扩招,我院一些研究生专业课人数增加较多,针对这种变化,提出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并不单纯是传授知识,而是采用有一定开放度的教学内容,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传授获取知识的技能,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作用,研究生学位课按照学校要求采用闭卷笔试,专业课、选修课考试方法不断完善,采用笔试、论文等形式的考试方式,让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

2.3 加强学术交流,营造创新氛围。

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鼓励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学术活动,聆听国内外知名专家的学术报告,不仅能使研究生了解本领域的前沿工作,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表达能力,而且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眼界、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在学术活动中提倡和鼓励研究生提问,形成一种交互式的开放环境,是提高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萌发和完善创新思想的重要途径。在课题组内的学术讨论可使导师了解、把握学生的科研工作进展,使学生有紧迫感,启发、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和研究热点,并使有不同背景的学生可以互相交流和借鉴,能够从不同视角审视自己的科研工作。学术活动的作用是单纯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研究所不能替代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导师应安排博士生参加大型、高水平的国内、国际学术会议。

我院从2001年起每年要求研究生参加由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主办,我院承办的“机械设计、制造及测控技术”会议,并出版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年7月,我校主办“2009年大气光散射及遥测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本次国际会议是我校近年来主办的规模最大、国内学术水平最高的一次国际性学术会议,国内外许多专家都是慕名而来。研究生参加这些学术交流极大地开阔眼界,拓宽了知识面。

2.4 理论学习与科研实践相结合。

为进一步提高机仪学院研究生同学的科研创新能力、拓宽学术视野、促进优秀学术成果的交流,在学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我院于每年下半年创办了研究生学术论坛。研究生学术论坛由主管科研院长牵头,学生工作副书记负责,学院团委、研究生会承办。

论坛凝聚了机仪学院最优秀的研究生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学术活动,通过“研究生主讲,青年教师点评”的模式,将理论与科研实践相结合,促进青年教师和青年学子的成长成才,进一步繁荣了学术发展。

3.重视导师队伍建设

导师是教书育人的典范,导师的水平和素质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成材过程。对导师遴选制定相应规范,对导师的管理工作主要是加强导师的负责制。

导师应对研究生的培养计划、论文的选题及论文的质量负责,要定期了解研究生的学习情况、科研工作情况及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指导学生向学科发展的前沿迈进。在日常学习中,导师应要求学生多阅读一些重要原著及有关的中外文期刊,写一些读书心得,开展学习讲座与讨论,逐步要求学生参与一些课题研究,写一些学术论文,寻找学科发展的突破点,为学位论文选题奠定基础。

4.严把论文质量关,严格学位授予

4.1 规范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保证论文质量的重要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首先,对研究生是否具备开题条件进行审查,具体安排是:由学院研究生秘书对研究生课程学习情况进行审查;由导师负责审查学生开题前的文献阅读、方案论证等准备工作是否达到开题应具备的条件;由院系主管领导综合考核学生在校表现,如认为不宜继续培养则不能开题。其次,认真做好开题报告的审查组织工作。开题报告由学院统一组织进行,实行集中开题,以学科为单位成立学位论文开题质量检查领导小组,分学科组织专家对论文开题进行检查,并在指定时间内完成。对于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各专家小组应从选题意义、设计方案、论文进度安排等方面提出审查意见,研究生和导师要认真听取意见,并采取相应措施。开题审查不通过的要在两个月内补做,重新审查合格后方可正式进入课题,否则取消进入论文资格。

4.2 做好论文中期检查。

整个论文工作过程要进行一年,工作过程较长,难以控制,有很大随意性,容易出现前松后紧的现象,到论文答辩时才严格要求,往往为时已晚。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论文中期检查的方式,保证论文完成质量。论文研究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明确以后,导师和学生还要确定每一时期的子目标。在中期检查时,有关领导和导师对学生的论文进度进行检查,帮助学生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对未认真完成进度的学生给予批评警告,并督促其限期完成。

4.3 做好预答辩工作。

认真听取专家们对论文提出的各种建议,并进行认真修改,对预答辩实行末位淘汰,各学科对预答辩要求的各个方面进行评分,按5%~7%进行末位淘汰,要求限期重新修改,或者直接推迟答辩。

研究生在正式答辩前,要抓好预答辩这一环节,我院采取集中预答辩方式,在学生入学第四学期末全部完成。研究生必须在通过学位论文预答辩之后方可提出学位申请。我院由主管研究生院长召集学科带头人,对预答辩的具体安排如下:

预答辩要求:

硕士研究生必须完成培养计划规定的各个环节内容,成绩合格,且学位论文须获得导师认可,才能参加预答辩。导师应在预答辩之前在《学位申请及评定书》中填写指导教师意见并签名。

预答辩时间安排:

本次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集中预答辩时间,安排在学生入学第四学期末或寒假假期内进行,在第五学期春季学期开学2天内应全部完成集中预答辩;每名硕士生预答辩总时间不少于30分钟,其中硕士生论文陈述时间为15分钟左右。

预答辩结论及处理办法。

(1)预答辩结论为通过者,由学科、学院审核签字后可正式提出学位申请(《评定书》第4页);如预答辩结论为通过,但预答辩小组认为论文需要进一步完善,由预答辩小组填写《论文修改意见书》,送达学位申请人,学位申请人根据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完善,经原预答辩小组指定专家审查通过后,学科、学院审核签字后正式提出学位申请。

(2)预答辩结论为不通过者,由预答辩小组在《论文修改意见书》中说明修改意见,学位申请人参照修改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补充,三个月后,提交论文修改说明和预答辩申请,再次参加学科组织的预答辩。

如再次预答辩仍为不通过,三个月后,学位申请人可第三次申请预答辩。三次预答辩不通过的硕士研究生,学科将不再受理其预答辩申请,按研究生结业处理。

推迟预答辩的处理办法:

如有因不满足集中预答辩条件,不能参加集中预答辩的硕士研究生,其预答辩可以单独举行,但必须推迟至少二个月,其学位申请应推迟到五月份以后。

4.4 严格评审论文。

在研究生的论文评审过程中,应加强导师对研究生的回避制。学校按规定比例抽查进行论文盲审,学院对每个学生论文请相关学科的评审专家来进行评审。请专家对学位论文的选题、选材、实验条件、分析方法、所得的结论、文献综述等做出科学公正的评价,对相应的项目进行定量评分,判断论文是否达到相应的学位水平。对专家反馈的意见,应进行认真的分析,更要重视对论文的否定方面的意见。如对某篇学位论文评审后,意见分歧较大,则应整理后,反馈给导师和研究生,加强论文的修改工作。

4.5 实行论文集中答辩,严格管理。

篇7

关键词: 国外专业学位教育 我国专业学位教育 教育启示

近年来,随着职业分化越来越细,职业的技术含量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规格、大批量、高层次的特点。专业学位的设立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是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积极尝试,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发展专业硕士学位的历史较长,积累了丰富的成功经验,而我国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发展时间较短,因此发达国家的相关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很好地研究总结并合理借鉴。

1.专业学位的特性。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二条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深入理解专业学位的特性,是开展相关的招生和培养工作的前提。从目标来看,学位大体上可归纳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学术”研究为方向的学位,另一类是以“专业”实践为方向的学位。它们分别体现两种不同的倾向和价值观念。学术学位教育以学术研究为导向,侧重“学”,即理论与研究;而专业学位教育则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侧重“术”,即实践与应用。

专业学位教育的突出特点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紧密结合,获得专业学位的人是从事带有明显的某种特定职业背景的工作,如教师、医师、会计师、律师等。这些专业人士一般来说具有六个方面的特点: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责任;深入掌握某一专业领域知识;具备熟练技能及出色的实践表现;在理论、实践活动中不断学习;在不确定情境下的判断及决策能力;整合知识及管理控制能力。

2.国外专业学位教育发展状况。

2.1美国。

美国是世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最发达的国家。美国在二战后专业研究生教育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已经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层次分为专业硕士和专业博士两个层次。在博士研究生层次,全美有500多个学科领域可授予博士学位,除传统的哲学博士以外,有56种博士专业学位。在硕士层次,专业性硕士学位种类众多,建筑硕士、工商管理硕士、教育硕士、艺术硕士、图书馆科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科学硕士、社会工作硕士等专业硕士培养规模很大。到90年代,美国硕士专业学位获得者的比例已占整个硕士学位获得者总数的55%以上。

2.2英国。

英国硕士和博士层次也按研究型和专业型两个导向培养,其教育质量基于毕业生学习产出维度进行评估。英国工程硕士毕业生学习产出分为一般学习产出和专业学习产出。英国工程博士的能力评估包括:运用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工业设计与社会需要的判断能力;团队精神与领导能力等。根据英国教育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2003年至2008年期间,英国每年授予的专业学位数占授予研究生学位总数比重的75%左右。

2.3日本。

近年日本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点是发展专业学位,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日本专业学位发展过程中,显著特点是将专业学位的设置与相关职业资格准入直接挂钩。根据日本文部科学省定义,专业学位教育是以培养专业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硕士研究生课程,它一般根据某一特定行业而设,而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具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等基本准入条件。

1999年9月文部省(2001年后改名为文部科学省)修改研究生院设置基准,创设专业研究生院。2010年,日本在会计、法律、公共政策、教育、公共卫生、技术管理、知识产权7个领域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院84所。

3.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教育规模较小。

虽然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在最近几年有较大的发展,但专业学位教育规模与实际需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目前攻读专业学位的在校研究生数量,仅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25%左右。

3.2社会认同度不高,就业前景不清晰。

在很多考生和家长的心中,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和学术硕士相比,还是“矮了一截”。很多人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画等号,认为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新出台的政策,毕业后就业与学术型研究生相比肯定会处于劣势,用人单位尚未认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

3.3教师的不全适应,专业学位教育的学术化倾向。

专业学位应运而兴,但是问题还是存在: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由谁来培养?现在的大学教师,大都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重科学轻技术,以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重点还是以课程教学为主,对实践环节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用型要求。

3.4专业学位与职业或岗位任职资格之间的衔接不紧密。

目前,我国除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与国家“注册风景园林师”职业资格有一定联系外,其他专业学位都没有与职业或职业资格相关联。我国在《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第十条中明确规定:各专业学位所涉及的有关行业部门应逐步把专业学位作为相应职业岗位(职位)任职资格优先考虑的条件之一。

4.国外专业学位教育对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启示

4.1加强媒体宣传,增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认同。

利用强势媒体进行正面引导,逐步增强人们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教育的认识。要使人们认识到全日制专业学位的自身特点: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人才理论基础扎实,实践与应用能力强;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授予相应专业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4.2推行人性化和弹性化的专业硕士学位教育。

首先,逐步扩大高校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的自和灵活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属于选拔性考试,需要突出个性化的特征。高校应按照自身情况合理设置招生专业,招生考试需要更多的灵活度和自由度。其次,学习与教学方式体现灵活性。可采用多样化和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教学方式,弥补课堂教学时间和知识容量有限性的缺陷。老师可通过各种网络资源来指导学生学习,也可以采用远程教育的手段进行教学,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信息交流、答疑和论文指导。

4.3实现培养理念与培养目标的创新。

我国高校应借鉴国外先进培养模式和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树立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教育理念。在制订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和培养计划等方面,应依据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需求而定,做到针对性强,学有所用,多为地方培养具有高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4.4加强培养环节,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自身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单位要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要使所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能被社会接纳,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要在培养环节上下工夫,不仅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要深入研究与专业学位相适应的相应职业领域的特点和需求。同时,教学还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使培养的研究生不仅能很快在用人单位里成为独当一面的骨干,同时还具有一定的独立研发能力。这样才能使用人单位充分认同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才能使毕业生更具价值、更有社会吸引力。

4.5调整课程体系,将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匹配。

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匹配,就实质而言是一种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我国有很多种行业资格考试,如司法考试、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在研究生培养环节中将这些执业要求列入研究生培养体系中,既能让学生学到标准要求或行业规范,又能增强其取得执业资格的能力或从业能力。具体的衔接方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参加职业资格考试的必要条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职业资格考试的优惠条件,即参加资格考试时可免除部分(或全部)科目考试。

4.6实现专业学位论文的创新。

根据专业学位教育的特点,有些专业可以不要求写学位论文,而以有一定技术性、创新性和应用推广价值的调查报告、毕业设计、技术革新方案等形式代替毕业论文;有的专业适宜要求做学位论文的,论文撰写则可以以工作岗位和承担课题等为依托,使研究与工作实际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保证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和应用价值。

4.7大力加强基地建设,推广“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离不开相关职业领域的支持。要加强与地方行业的联系,研究行业的特点、需求,将相关专家引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来,实行校地联合、校企联合。培养单位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观念,重视构建一支适应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立健全合理的教学科研评价体系。可聘请相关行业领域的专家担任教学实践指导,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培养;对“双导师制”中校内导师和行业导师职责进行细化,实施各司其职、相互合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Kelly,G.A.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ructs[M].NewYork:Norton,1955.

[2][美]B·R·赫根汉.文一,郑雪,郑敦淳,等译.现代人格心理学历史导引[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324.

[3]乔益华.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探索[J].科技信息,2010(13).

篇8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457)

摘 要:伴随高校研究生的持续扩招,女性硕士研究生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女硕士研究生面临就业、学业、婚恋、人际交往和家庭等不同压力源,心理健康状况承受着巨大挑战.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压力源的影响程度以及面对压力所采取的应对方式,探索女硕士研究生的主要压力源,并有针对性的给予相应的心理疏导,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研究生辅导员分类指导女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就业指导;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01-03

基金项目: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生工作研究分会2014年高校学生工作课题(LX2014Y216);天津科技大学学生工作特色基地建设项目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招收研究生数量已高达56万人.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统计数据显示,自2009年至2012年,全国女硕士招生规模连续4年高于男硕士,女硕士增幅达18%左右[1].另一方面,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727万人,硕士研究生就业率和就业能力连续下降,就业与学历呈现出“倒挂”现象[2].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女研究生相对男研究生承受来自社会、家庭、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造成女硕士研究生内心冲突、矛盾和失衡比男性更为复杂、强烈和隐蔽.女硕士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产生心理、行为偏差的研究生日益增多,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有研究显示女研究生在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等七个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全国青年的日常规模[3],这给高校学生工作者敲响了警钟,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针对B在校女硕士研究生进行调研,探究造成女研究生的主要压力来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对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和分类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1 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状况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压力源及应对方式进行分析.问卷由32个项目组成,7个因子包括:学业、就业、婚恋、家庭、经济、人际交往以及其他.压力源量表使用的是肖计划等人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和《研究生压力源量表》,6个维度分别是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问卷实际发放320份,效率达82.2%.

1.1 影响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的压力源排序

整份问卷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7,各维度的信度在0.432至0.837之间,大部分维度的信度值较好.由表1可以看出依照各类因子的均值对比显示,压力对个体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排序为:就业与前途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关系压力>其它>人际交往压力>婚恋爱情压力.就业压力成为首要心理压力来源与近期研究调查结果相一致,伴随硕士研究生的扩招与近年来就业形势的严峻,研究生肩负着个人、家庭、社会的诸多期待,特别是女研究生,在大部分同龄人已进入事业稳定、婚姻和睦的特殊时期,投入就业大军对女研究生来说更容易产生心理冲突.与此同时,女硕士研究生还有可能面临年龄或性别上的歧视,高学历的身份反而成为女研究生就业的额外负担.其次是学业压力,据了解B大学对研究生毕业数量和质量都有相关要求,对不符合毕业要求的研究生推迟答辩或者延期.排在第三位的是经济压力,伴随年龄的增长,在大部分同龄人工作稳定并可能已经升职加薪赡养父母的阶段,无经济收入的女研究生无法独自赡养父母、无法养育子女,随着年龄的增加,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女研究生渴望早日投入社会,用自己的能力维持研究生阶段的贷款和生活开支.

1.2 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不同来源地差异比较

根据不同来源地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差异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只有经济压力因子的方差分析结果显著,其他因子均不显著.对经济压力因子进行LSD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和城镇分析结果不显著,农村和城市分析结果显著,城镇和城市分析结果显著.对不同来源的女硕士研究生来说,经济方面的压力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压力来源.B高校的地理位置都较为优越,对于农村生源的研究生来说,农村与城市、城镇与城市的经济差异可能使来自农村的女硕士研究生感到更大的压力.

1.3 B高校不同学科类型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差异

不同学科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差异表的数据结果显示,在学科类型上,文科生的各方面压力均高于理科生,除了理科女硕士研究生在就业与前途压力上和文科女硕士研究生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因子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

1.4 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不同培养类型差异比较

不同培养类型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差异表的数据结果显示,在培养类型方面,在婚恋爱情压力与人际关系压力上,专业型女硕士研究生和学术型女硕士研究生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因子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两年学制的专业硕士与三年制的学术型硕士相比,缺乏一年的缓冲期,学业安排的更加紧凑,没有充裕的时间去维持婚恋关系,因此婚恋爱情压力更大,社交圈相对更窄一些.

1.5 B高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差异

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差异表的数据显示,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上,除了在经济压力上,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女硕士研究生存在显著差异外,其他因子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非独生子女的女硕士研究生在经济方面承受的压力大于独生子女的女硕士研究生,为保证两个或多个孩子拥有相同的资源,父母难免会更加辛劳,承担着更大的经济负担.

1.6 B高校不同年级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差异

对B高校不同年级间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学业压力因子方面方差分析结果不显著,其余因子方差分析结果均为显著.经过进一步事后分析(LSD)可以看出,在就业与前途压力方面研一分别与研二、研三差异显著,在经济压力方面研一与研二差异显著,在家庭关系压力方面研三分别与研一、研二差异显著,在婚恋爱情压力方面研二与研三差异显著,在人际关系方面研三分别与研一、研二差异显著,在其它方面研二分别与研一、研三差异显著.随年级的增长,较高年级的就业与前途压力增加,同时还可能面临继续深造、选择就业城市、选择行业等多重困扰.而在经济、家庭关系、婚恋爱情、人际关系、其它五个方面,研二的压力都高于研一和研三的同学.研二没有研一学业的压力、没有研三就业的压力,自主支配时间和经济的空间比较充裕,但对于未来的规划、人际关系的维系充满着不确定性,研究生二年级是最为充实且复杂的一个学年.

2 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量表研究结果

2.1 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情况及排序

由表2可以看出,女硕士研究生的应对方式排序为: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退避>幻想>自责.数据显示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应对压力方式首选解决问题,其次就是求助,在高校女硕士解决问题和求出的对象则是身边的导师、辅导员、同学,问题的解决和正确的疏导对女硕士研究生应对压力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2 B高校不同来源地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

对不同来源地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进行分析,只有合理化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著,经过LSD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和城镇显著,农村和城市显著,城镇和城市不显著.数据说明农村生源的女硕士研究生在应对方式方面更加不容易掌握,导师和辅导员在对特殊群体的心理辅导应该加以重视.

2.3 B高校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

根据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分析的数据结果显示,在是否是独生子女方面上,所有因子的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与是否是独生子女无关.

2.4 B高校不同年级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

根据不同年级女硕士研究生应对方式差异表的数据结果显示,只有解决问题因子方差分析结果显著,其余因子方差分析结果均为不显著.经过进一步事后分析(LSD)可以看出,研一和研三差异显著,研一和研二、研二和研三差异不显著.B高校女研究生研一和研三在压力应对方式有明显差异,可能由于研一刚入学仍处于适应环境的阶段,学业和就业的压力主要集中在三年级的学术性研究生和二年级的专业型研究生.

3 研究B高校女硕士研究生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启示与建议

3.1 倡导公平,完善法律法规,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应逐步完善女性就业的立法、执法以及监督制度.用法律规范劳动力市场的健康运行,消除劳动力市场的性别歧视[4].其次,鼓励中小型企业招纳女研究生,鼓励女研究生自主创业,将女职员的生育成本部分地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相应的补偿制度,政府在税收、项目扶持等相关政策中有适当的政策倾斜,减轻雇佣女研究生的后顾之忧.再次,制定并实施男女平等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就业和劳动力市场的相关法律政策,在招聘、录用及任用、职前职后培训等环节能真正体现男女平等的原则.例如:成立诸如“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等机构,制定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或法规,积极推动平等就业各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5].最后,加大女性维权意识的教育与宣传,增强女研究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在女性权利受到侵害时,国家和高校应给予女研究生法律援助.

3.2 以人为本,尊重市场规律,社会需求倒逼高校教育改革

在研究生扩招步伐越来越大的形势下,学校严格把好“入学关”和“就业关”,一入一出彰显大学办学质量,高校尽可能地与市场接轨,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数量,设置适应市场、适应女性的专业,制定更加灵活自主选择课程和研究课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其次,在课程设置方面,根据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调整课程结构,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专业型硕士加大实用知识和技能的输入,注重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动手能力、语言能力、写作能力的综合培养,并加强与社会的沟通,加大研究生社会实践环节.同时,加强对研究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和分类辅导,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加强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减少必须课程,增加碎片化课程和网络化课程的内容,加强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对于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而言,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增加导师负责研究生就业的职责,作为评教和考核的重要指标,针对就业困难的女研究生,悉心排查,重点关注,心理疏导,分类建档,政策倾斜,提供就业信息.

3.3 发挥校友资源,构建女硕士研究生社会支持平台

研究表明,个体所拥有的社会资源的多少影响着女硕士研究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来自于家庭、恋人、同学及导师的关系对于女硕士研究生的压力有很大的影响.要建立政府——学校——导师——家庭——校友“五维一体”的支撑平台.教师不仅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就业等显性的方面,内在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加值得关注,需要学校、学院、任课教师、导师、校友的通力合作,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到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贯穿于研究生培养阶段的始终.针对女硕士研究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了解女硕士研究生的自身与外在压力源影响因素之后,需要重点关注来自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且即将面临就业和婚姻压力的专业型女硕士研究生,这一部分群体更需要政府、社会、学校、教师的关心和理解,帮助其解决问题,给予合理化建议和鼓励,而非责备和强化教育,使其更好的自我调节,在即将踏入社会之际,保持乐观、自信,积极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参考文献:

〔1〕2015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

〔2〕肖潇,刘霞.女研究生群体心理压力探析[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3〕陈昕.浅谈在校女研究生的压力与辅导员工作的应对措施[J].新西部,2008(14).

〔4〕罗渝川,杜学元.未婚女研究生婚恋现状分析与思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

篇9

1.卫生方面

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0元,服务项目增加到11类。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率进一步提高。社会资本办医审批程序不断简化,截至今年7月,新增民营医院808所。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推动解决无负担能力患者医疗急救保障问题。继续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推动各地巩固基层综合改革成果。

2.文化旅游方面

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全面发展。预计前3个季度,我国电影票房达到170亿元,同比增长40%。文化体制改革成果显著,支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激发转制院团发展活力。出台《国民旅游休闲纲要》和《旅游法》,推动保障旅游休闲时间、规范旅游市场、拉动居民消费。预计前3季度旅游总收入2.1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国内旅游约为24.5亿人次,增长10%;国内旅游收入1.87万亿元,增长12%。出境旅游7255万人次,增长18%;但入境旅游发展低于预期,入境旅游9620万人次,下降3%;入境过夜旅游4155万人次,下降4%;旅游外汇收入356亿美元,下降5%。

3.人口民政体育方面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妥扎实有序推动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已扩大至全国所有县。《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促进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截至8月底,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分别为2085.9万人和5304.8万人,其中,城乡低保月人均支出水平分别达到238.7元和104元,同比增长1.8%和0.3%。

4.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方面

目前,财政口径下公共服务支出继续增加。今年1~8月,教育、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城乡社区事务财政支出同比分别增长8.3%、8.5%、16.5%、20.3%。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实施工作机制运转顺利,已有近50%的省份实施了基本公共服务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严把食品药品安全。厘清利用信息网络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推进网络法治化建设。全国城乡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31.3%,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基层服务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社会发展领域还面临不少突出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政收入增长放缓背景下,民生支出压力增大,特别是新型养老保险、新型医疗保险、农村公共卫生、计划生育扶助奖励等刚性支出大幅上调,配套政策也在增多,导致一些基层财力保障十分困难。二是现有公共服务资源主要按人口总量配置,对于人口流入较多的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总量不足,开放性不够,外来人口难以均等享有;对于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而出现空心化、老龄化的农村,迫切需要在满足农村群众服务需求的同时,避免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三是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犯罪行为增多,社会心态整体浮躁,食品药品质量安全事件仍有发生,微博、微信、网络等舆情复杂。四是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效果不明显。1~8月,社会领域四大行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行业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和全社会民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仅为34.6%和2.5%。社会办医床位数和服务量也与达到总量的20%的目标还有一定差距。

二、下一步重点工作安排及政策建议

1.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一是加快制定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规划综合评估方案,指导督促地方尽快出台专项规划或行动计划,启动评估指标试算和“十二五”中期评估工作。二是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细化、实化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社会事业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出台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三是统筹城乡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改善社会事业设施条件,加强2013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监督检查,做好2014年投资需求测算和项目储备。四是重点研究推进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资源整合,统筹条块管理服务,加强共建共享共用,避免零打碎敲和分散建设。

2.落实促进社会领域服务消费的政策措施

一是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体作用,健全养老服务体系,使养老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二是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展多元化医疗服务、健康养老服务、商业健康保险,培育相关支撑产业。三是推动文化创意与制造、建筑、信息、旅游、文化体育、特色农业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四是推动落实《旅游法》和《国民旅游休闲纲要》,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创新旅游经营和消费模式;改进创新境外旅游宣传方式,逐步扭转入境旅游下降趋势。

3.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发展

研究改进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逐步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招生计划实行统一管理,取消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中的国家计划和自筹经费“双轨制”。编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3-2020年)》,推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基本药物制度拓展延伸到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提高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有序推进三项基本医保管理职能整合。研究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进一步深化假日制度改革。推动出台《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制定实施《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儿童福利设施建设规划二期》、《殡葬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加强社会发展薄弱环节建设和弱势群体服务保障。

4.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源头治理

一是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作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凝聚共识,自觉履行社会责任。二是加强基层社会管理与服务,增强城乡社区服务功能,构建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平台,提高服务群众、解决诉求、化解矛盾的能力。三是根据服务半径和常住人口,优化社会领域公共资源配置,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解决城乡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积极推动有关农村社区建设、社会组织发展、户籍制度改革等政策措施的出台。

5.做好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监管

篇10

研究生教学秘书就是高校院系中的教学管理者,是高校院系研究生教学管理中链接纽带,是实施者,因此教学秘书就影响着高校院系的研究生教学质量。

一、研究生教学秘书工作特点

(一)对象广泛

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工作对象主要是研究生和导师。根据社会进步的要求,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所以对研究生教学秘书的要求就会增高。面对大规模的研究生和研究生的多样化,如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社会阅历以及思想水平等等会对研究生教学秘书的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二)内容繁杂

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是一项综合工作,具有较多的常规性工作:招生、教务、考务、学籍管理、成绩、档案、教师等考核等等,并且这些工作都是需要研究生教学秘书需要参与,而且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工作。

(三)责任重大

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工作需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实施,而且教学秘书的工作看似简单实际则是复杂的工作,工作中难免遇到问题,有时这些问题还是复杂的重要的问题,稍有疏忽就会犯下错误酿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小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大到影响学生的事业和发展。所以这项任务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生教学秘书也是责任重大的职位。

二、研究生教学秘书管理的职责和作用

(一)研究生需要协助进行日常的教学管理

帮助制定培养方案,根据培养方案分配教学任务,以及制定开课计划,同时还要按照课程表及时了解教师和和研究生的上课情况,协调教师和学生解决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课程结束后需要教师及时填报研究生的成绩并上交研究生的成绩单,同时协助分管领导和教学的领导进行论文开题、中期考核、综合考试以及答辩等等工作。帮助学位评定委员会做好研究生毕业和学位资格的相关申报和 审核工作,做好相关材料的填写、统计、归档等日常管理工作。

(二)需要负责招生和档案管理的相关工作

需要进行高校院系的研究生招生宣传,面试和复试等等工作,协同分管领导编写硕士生的招生简章,进行学籍的档案管理,新入学研究生培养计划的填写,完成研究生培养的审核工作以确保中期考核顺利进行。在档案管理中还要进行研究生成绩、试卷、教学文件的整理和存档工作。

(三)确保实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

向学生和导师传达学校的相关文件的精神,通过各种渠道征求学生和导师对于管理工作的建议,及时向分管的院长和研究生院反馈,在他们之间做好沟通和协调,让各自的效率达到最大。同时需要按时参加各项相关研究生教学秘书会议,详细记录会议要求并向各方传达会议精神,做好学校与学院的沟通作用。

(四)要切实起到服务和育人两方面的作用

研究生教学秘书其实是一项服务和管理兼顾的工作。既要协助分管院长处理各项工作也要为研究生管理提出意见和建议,积极主动的提出改革完善管理体制的建议为领导提供参考。同时还需要为学生和导师服务,在平时与研究生联系和接触是可以进行引导和疏解,也需要向导师反映学生的情况,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在以上的工作特点和工作的职责和作用后,可以看出作为一位优秀的研究生教学秘书是非常不易的,因此我觉得要想提高研究生的管理水平,可以从几个方面努力:

1.提高研究生教学秘书的基本素质。基本素质包括多方面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文化修养素质、心理素质等等。研究生教学秘书要注重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热爱教学秘书事业,能够有正确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工作。提高职业素质水平,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正确协调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之间的关系。研究生教学秘书是处理各学院专业的研究生教学管理的具体事件,那么要做好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掌握所在院系的专业知识。同时秘书专业知识对于从事教学秘书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文化素养时候教学秘书应该着重提高的同时还要在工作中加以利用。心理素质也是教学秘书的必备要求,在教学管理中需要时刻保持轻松的心态,沉着冷静的处理事件,多于教师和学生交流,换位思考,能够很好的解决很多问题。

2.学校学院需要重视研究生教学秘书的作用。通常很多人认为教学秘书并不是什么重要的教学角色,认为就是要管成绩排课而已,但是事实并给如此,优秀的研究生教学秘书是需要秘书和管理方面只是你的同时还需要具备专业相关的知识,同时向上述的多种素质。首先,这样有利于招生,能够很好的介绍本专业的相关知识,使适合本专业的考生更加了解本专业,加入本校本专业的研究队伍当中。另外,在日常工作中,与研究生和教师的沟通交流能够更加方便,在档案管理过程中更加顺利。在小的方面也具有较大的优势,例如有时需要修改材料或者注册相关证件时,具有一定了解能够更加出色的完成,如果不了解就不利于同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3.增强服务意识。研究生教学秘书管理的工作就是服务者的一员,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工作性质,要主动的、积极的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将学校的政策传达给院系师生,将院系师生的新想法和意见反映给学校,沟通教师和研究生,在这三者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对待教师要尊敬同时要及时反映他们的需要和问题,对于上级部门要聆听,多传达师生的诉求,对于研究生,要多了解情况为他们提供需要的帮助。做到不拖延,不推诿,为研究生教学顺利开展服务。

4.教学秘书管理的创新思路。我国教育发展迅速,教学管理方式也在进行改革,教学秘书也就不仅仅是做好领导的助手,更加需要的是积极主动的做好参谋、合理解决突发小事件。研究生教学管理秘书需要有创新的思维,积极提出自己对教学管理的改革新观点。所表达既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又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教学管理思维,充分体现出现代教学秘书的新思维。同时还需要在服务上进行创新。深入教学一线,广泛收集学生的意见,进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和情况。积极主动发现教学中产生矛盾并在自己掌握的情况向相关机关汇报同时提出相关意见辅助决策。秘书事务繁复,所以需要利用新的手段来各种通知和文件。可以通过Email形式来进行会议通知以及通报等;利用网络QQ群来进行交流沟通,以及信息。依据来概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来增强领导、导师、研究生之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