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04-01 22:09: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1

通过剪纸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升审美、观察、动手等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小学剪纸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小学剪纸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1教材材料:《剪纸》中的部分内容

主讲教师:美术教师

授课对象:3——6年级部分学生

授课时间:每周五第七节课

课程开发:

剪纸是我国优秀的民间传统艺术。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学生应有剪纸的机会。”他认为剪纸可以使学生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美,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小学美术教材也已将剪纸内容列入其中,学生已从美术课上对剪纸有了初步的接触。由于它制作材料、工具极其普通,方法简便,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很多学生都喜爱有加。但现实的局限性无法满足他们对剪纸艺术的了解和更进一步的探究。根据教学的实际,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自主探究、展现个性创造及感受、体验剪纸艺术的平台,我校现已把剪纸作为一门校本课程进行开发、研究,让同学们享受剪纸艺术的快乐。

一、指导思想:

继承我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更有利于教育教学,同时从自己动手动脑的活动中,体味到生活的乐趣,更加热爱生活,提到审美的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构图能力、想象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到,更让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

二、实施过程:

(一)课程目标

1、了解剪纸艺术的历史,教育学生继承民俗文化,激发对剪纸艺术的追求。

2、了解剪纸的相关知识,认识一定的剪纸语言和表现手法;

3、掌握一定的剪纸(或刻纸)技法;

4、培养学习兴趣,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升审美、观察、动手等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

5、发展学生的个性,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学习使用的材料

以剪刀为主,刻刀为辅,自备彩色纸张等。

(三)学习内容

第一学期:每节课讲授剪纸文化常识和基本功技法,在以学习简单图案为主,如对折窗花、小动物等剪法。

第二学期:在学习剪纸知识和基本功的同时,自己创设简单的剪纸图案,进行综合性的训练。

(四)实施建议

剪纸艺术的创作、实践活动,它集绘画、手工的教育功效于一体,剪纸有的是天马行空不拘一格,有的又需要一丝不苟,不能有一丝的马虎,有的需要长时间的剪刻,要很大的毅力和耐力。这不仅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而且还是培养孩子细心、静心、耐心的极好方式。

首先,要积极培养学生对剪纸的兴趣,兴趣是感受力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孩子对剪纸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的看,注意的听,耐心的体验、观察、感受,才会对剪纸的感情越深。

其次,要在引导学生有兴趣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和升华。引导学生了解剪纸的相关知识,教给学生掌握一定的剪纸(刻纸)技法;认识一定的剪纸语言和表现手法;让学生进行剪纸(刻纸)的练习与临摹。

再次,要开展多种多样的展览,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提高。教师的表扬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建立一种自信,而周围同学的赞扬与认可将能在更大程度上给这个学生极大的自信,最终培养学生对剪刻纸这门艺术的基本感觉。

通过剪纸活动,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提升审美、观察、动手等综合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发展学生的个性,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快乐,享受愉快的童年生活,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五)评价建议

1、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

在重视教师与他人的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采用建立学生学习档案的方式。学生通过建立美术学习档案提高美术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在原有的水平上的发展,有效地提高学习质量。教师通过学生的美术学习档案,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特点,了解学生对美术知识、技能技巧的掌握情况以及在观念和方法上的进步,发现学生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真正需求,给予及时的指导。

2、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

对学生的美术作业应采取多样的评价方法。学生美术作业评价呈现方式可以是分数或等级,可以是评语,也可以采用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还可以采用互评或座谈等方式,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并使学生明确需要克服的弱点与发展方向。最大限度的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小学剪纸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2一、指导思想

以《双峰乡素质教育五年规划》为指针,以剪纸文化为载体,以学生学习剪纸基础知识、剪纸基本技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目标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二、培养目标

1、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文精神。

2、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

3、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进身心健康。

4、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

5、拓展知识领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学习剪纸基础知识,掌握基本的剪纸技术。

7、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确立其发展目标;

发挥教师专长和才艺,体现其创新精神;提高教师的目标认同感,增强责任心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原则

校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一样,都是由学生全员参与的学校教育活动,在遵循一般教学原则

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组织教学和活动时,还应注意以下原则:

1、自主性原则:以活动为主的课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

即使是学习有关剪纸知识,也要少讲少传授知识,让学生带着已有经验参与学习。教师要加大有效指导,多给学生以尽可能多的时间思考、想象、创造,自主地活动、实践。

2、灵活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都要有很周密的计划,教学内容、方法和活动形式都要预设,否则就失去了开发和实施的保障。

因此,要计划先行。但是,以活动为主的校本课程,更多的是要根据当时的学生和当时的环境的具体情况而定,要灵活处理,及时调整,并给生成的课程资源留有充分的活动时间。

3、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四、教学活动形式

1、班级授课制:《剪纸》自编课程内容,各年级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安排教学活动、内容,在教学时间内班级组织教学活动。

2、集体活动式:

1)、学校统一组织开展的集体活动和主题活动。

2)、小组式

3)、个体式

五、课时安排

1、一年级课表内每周安排一课时,其它年级每周半课时。

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该课时为弹性课时,具体教学活动时间安排具有灵活性,但不得挤占挪用。

2、一学期两次的主题活动:

春学期四月份:剪纸文学周;六月份:剪纸艺术周

秋学期十月份:剪纸展示周;十二月:剪纸交流周

六、课程内容

1、课程开发方式及实施途径

1)、课程创新---开发新的课程项目《剪纸》,并自编教材。

2)、设计体现校本课程目标的校园环境和开发综合实践活动主题。

3)、学科和剪纸文化的整合。如美术与剪纸,品德与社会和剪纸等的整合。

4)、以校级、年级)、班级的主题活动作为《剪纸》的载体,承载或体现校本课程的实施。

5)、用好宣传橱窗,发挥媒体作用。

2、课程开发和实施的范围

1)、让学生学习基础的剪纸知识和掌握基本的剪纸技能。

2)、在音乐、美术、写字、科学、思品与生活、思品和社会、劳技等学科中开发和剪纸文化有关的素材,如声乐、舞美、戏剧、画画、书法、美术欣赏、摄影、刻纸、手工制作和信息技术等。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综合性学习和编故事、学曲艺、排练课本剧、儿歌创作、编缉小报等活动结合起来。

3)、成立学生兴趣小组

七、教学评价

1、学生评价

①、活动考勤

②在活动中的态度

③实践操作技能

④专长、特长及动态发展情况、特殊表现等

⑤物化的成果,如作品展示或获奖、竞赛获奖、汇报演出等成绩

⑥人文精神表现

学生评价通过学生本人、小组伙伴、教师(辅导老师)、家长四方面的意见综合定性评价。各项评价呈现不同,有的是等第,有的是分值,有的是描述性语言。最后的总评价为定性评语。

2、教师评价

学校对实施校本课程教师进行考核评价,主要考核评价以下几方面内容:

①、有无教学及教学活动计划、进度,备课及必要的教学准备工作情况。

②、课时使用和组织活动、辅导活动情况。

③、按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方案要求,在规定课时内教学任务完成情况。

④、开发课程和处理生成课程资源情况,在实施过程中有无创新的工作表现。

⑤、辅导学生活动和取得成绩情况。

⑥、学生对于该课程的态度和情感。

学校对实施校本课程教师进行考核评价,主要有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领导小组及教导处负责教师考责、考勤和考绩。通过听课、查阅有关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支撑材料、问卷座谈等形式,对教师进行定性评价,并参考教师的自评,评出相应等第,作为教师工作表现和业绩的一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有突出成绩和贡献的教师给以重奖。

八、教师培训

1、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有关新课程的理论,学习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的理论,提高教师理论水平和实施操作水平,并形成共识。

2、聘请教研部门专业人员指导校本课程开发论证和辅导实施操作。

3、加强校本教研,开设讲座,能者为师;

培养骨干并发挥其带头作用。

4、每个教师确定本人在一定时间内掌握至少一门校本课程教学、辅导的本领或专长。

学校尽可能提供学习机会,提高有关书籍、资料和器材。

5、充分发挥社会上有专长人员和退休教师的指导作用。

九、配套措施

1、学校大力宣传实施校本课程的意义,使这项新课程能得到社会和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2、学校在完善实施规划的前提下,认真切实的制定学年、学期实施计划,提供给教师。

教导处、年级组、教研组加强有效的教研活动,并帮助每个教师制定教学和活动计划。

3、加强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

每一学年修订、调整,并做深入一步的开发;对教师个体开发的校本课程,也进行修订、调整,并继续研究开发。加强实施过程中的研讨,不断的进行研究、总结。学校制定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工作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奖励制度,规范管理。校本课程与学科课程一视同仁,计算课时,计入教师工作量,工作实绩载入业务档案。

小学剪纸校本课程实施方案范文3作为美术课的延伸与辅助的校本剪纸课程,是根据我校的教学实际,通过教编、整合、补充、拓展、对原有的教材的消化与加工、较之更能培养个体差异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充分挖掘我校学生在美术特长方面的潜力,为以后的专业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确保学生的终身审美目标的实现。综上所述,剪纸的根本课程主要特点如下:

一、开发背景

我们之所以选择剪纸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内容,是出于以下几点的考虑:

1、剪纸是我国一种具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奇葩,是最具群众性的、大众艺术形式之一,与民族民俗的关系密切。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剪纸是当地乡民的一种风俗。乡民逢年过节或喜庆活动,都要在墙上和窗前贴上纸花,或大红“喜”、“福”等。小学生都十分喜爱剪纸,加上剪纸工具简单,材料易找,为此剪纸成为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

2、剪纸是一项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具有单纯、明快、朴实、富有装饰性的艺术风格和夸张变形、大胆的构图、简练生动的艺术造型特点。

学习剪纸不仅能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

3、学校开展了“剪纸兴趣小组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校形成了一定的剪纸氛围,剪纸活动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家长的认同。

4、学校在初级阶段开展的剪纸兴趣小组活动,发现一些问题。

首先,“兴趣小组活动”侧重于学生模仿操作,少创作性作品,不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如何进一步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成了我们必须研究解决的问题。其次,兴趣小组活动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教学安排缺乏整体的计划,活动比较随意。学生不能有效地展开学习,获得完整的知识与技能,不能得到比较完满的情感熏陶。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剪纸活动进行教学内容的系统编排。再次,兴趣小组活动作为一种课外活动,组织形式上的松散,也难以得到课时上的充分保证。小学剪纸活动课程的开发,纠正了剪纸活动在这方面的不足。

二、设计剪纸课程目标:

剪纸是以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与中学美术教育的整合为切入点,拓宽传统剪纸审美文化和表现内容,构建适合学生的剪纸活动体系。通过剪纸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它是指以综合活动课程的方式组织,以活动课程理论指导开展小学剪纸教学。它以学生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强调剪纸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以主动探索、变革、改造活动对象为特征,以实现学生主体能力综合发展为目的的主体实践活动。

我们开发剪纸活动课程需要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临摹期:重技能,轻知识;第二阶段为萌芽期:从临摹转向创作,主要分根据剪纸艺术本身的层次性以及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可设立剪纸初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要求能掌握剪纸艺术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技法,能够“临作”。高级班则在此基础上,能够“创作”;第三阶段为成长期:既重视剪纸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意识。我们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发展剪纸校本课程。

开设剪纸活动课,把“剪纸”引入课堂。

以往剪纸兴趣小组活动明显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教学安排缺乏整体的计划,活动比较随意。因此,学校领导和课题组成员一起对“剪纸”校本课程的可行性做了理性的分析,对剪纸活动教学进行了系统安排。首先,师资配备上:安排有一定剪纸特长的教师担任剪纸教学的实验工作进行开发剪纸活动校本课程。其次,时间安排上:由教导处专门将每周三开设为剪纸活动课,保证剪纸校本课程的实践研究。再次,对象和组织上:打破原有班级制,完成由同年级的学生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选修剪纸活动课,形成固定的剪纸班。剪纸校本课程开发在拓宽课程范围、适应学生的个别需要和发挥教师的创新意识等方面显然有着显著的优点。

三、课程内容

众所周知,只有当教学内容系统的加以传授时,学生才能合乎目的地有效地展开学习,获得完整的知识,才能得到比较完满的情感熏陶,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我们将传统民间剪纸与中学美术教育进行了整合,在中学美术教育的价值目标下追求民间剪纸艺术的精髓,吸收和借鉴民间剪纸的语言风格、造型手法和表现技法等的基础上融入学校美术教育的方法和价值目标,拓宽剪纸活动内容体系。通过对民间剪纸艺术特点,学生认知接受能力和课程本身严密的体系以及教育的价值等分析,我们对剪纸活动内容进行了系统编排,反复实验研究,在多次筛选与修改,逐步完善,最终设计了剪纸活动课程内容框架体系,即“三维一体”框架体系。“三维”指剪纸的主题性层面、剪纸知识技能层面、学生自身发展层次;“一体”指剪纸活动课程教学的指导纲要。在这个框架体系指导下,我们设计了不同阶段的剪纸活动内容体系,让学生亲近自然、体验生活、认识自我、了解周围世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探索灵活多样,富有实效的剪纸教学方法

民间传授剪纸技艺让初学者剪熏样(类似复印),强调由临摹起步,先描后画再剪刻的技法,与我们所提倡的剪纸活动教学不太适宜。中学剪纸活动课程教学力求改变单一的剪纸学科知识体系,构建活动课程的思路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现活动教育的价值取向是情感能力知识。剪纸教学方法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教师主导型教学方法、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型教学方法。

1、教师主导型教学方法

主要指由教师向学生传授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呈现法等。如讲授法(其结构是讲解----释疑):教师向学生系统地描述剪纸史的发展,分析优秀的剪纸作品,介绍剪纸艺术家的生平,通过教师强有力的情绪作用使学生获得深切感受。教师还可以对一些学生存在的知识问题和现象进行评论和分析,如讲解作业,课堂小结等。

2、师生互动型教学方法

主要指借助师生对话与活动,共同思考、共同操作、共同解决问题,痛痛快快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方法,但必须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判断分析能力下,或具备一定的基本技能和相应的操作能力下方可运用,采用写生法、情境法、参观法等互动型教学方法。如情境法(其结构是创设----激发----想象):剪纸教学时,一段录像可将学生带入民俗活动中,一幅剪纸向学生描绘了一段生动的民俗文化故事,都能唤起学生无限的想象……

3、学生自主型教学方法

剪纸教学可以通过协作法让学生接受教育,如在创作一幅剪纸作品时,可以让学生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与能力创造性自己确定表现主题,根据主题选择素材,将图案剪纸化,学生分工协作,完成作品。让协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升学习效率与学习动机,掌握剪纸知识和技能。

四、课程的评价

篇2

关键词:毕节学院;安全工程;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范育青(1980-),男,江苏灌云人,毕节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讲师;汪华君(1970-),男,山东聊城人,毕节学院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副教授。(贵州 毕节 551700)

基金项目:本文系毕节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JG201000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1-0077-02

一、我国安全工程专业现状及其课程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安全专业的高等教育是培养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安全科学发展的基础和搞好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保障。我国安全工程教育始于1958年,并于当年设置了工业安全技术、工业卫生技术专业,1983年根据需求建立了矿山通风与安全本科专业,1984年在前面3个专业的基础上确立安全工程本科专业。[1]近年来,我国的安全专业高等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全国开设了安全工程本(专)科专业的院校有100多所,但由于安全学科是一门综合理、工、文、法、管、医等学科的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全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各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较大分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高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开设专业基础课总共有74 门,专业课113 门,差别非常大。

此外,安全科学的交叉学科特性及各高校本身具有的不同行业特色,使得不同院校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呈现出不同的特色。[2,3]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人才培养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用人机制的变化,传统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4]

因此,如何从本校、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构建合理且具有特色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已经成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

毕节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坐落在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是毕节试验区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承担着为毕节试验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的重要功能。2010年8月4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出席毕节学院“创先争优”座谈会上时也指出:“服务毕节试验区是毕节学院的根脉所系。”

随着试验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以及“工业强区”战略的实施,毕节对安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为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校2010年增设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开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高级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服务。

1.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指出:“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

我校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培养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知识,具备安全监察与管理、安全检测与监测、安全设计与生产、安全评价理论与方法、安全教育与培训等工作能力,并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在学校本科教学思想与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在充分调研国内其他院校的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提出了2011版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案,将课程体系分为五大模块:通识教育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主干课程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安排上,对各类课程学时学分做了重新分配,主要为了减少专业主干课学时、总学时及总学分,增加通识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学时及实践教学环节学分。

(1)通识教育模块。旨在进一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

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等课程,占总学时40%。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分为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与技术类、体育艺术与素质拓展类等系列。该类课程每学期由学校教务处统一修订,要求学生至少选修8学分,占总学时6%。

(2)专业基础模块。旨在为学生打造一个宽阔的专业知识基础平台,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基础与制图、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C语言程序设计、工程力学、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工程燃烧学、流体力学与流体机械、工程地质学、测量学、电工与电子技术等课程,占总学时21%。

篇3

关键词:西南地区;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4-0053-10

新课程改革的突出亮点就是三级课程的实行。有关何为三级课程,大家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理解为课程管理体制的,有理解为课程政策的。其实,从不同的主体来看,三级课程有不同的内涵:从国家层面来看,三级课程可以理解为一种课程政策或体制;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来看,三级课程可以理解为一种管理体制或模式;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三级课程则是一种课程体系,即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体系集合。三级课程自提出之日起,许多研究者就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探讨。本文无意对三级课程的内涵进行深究,侧重于从教师的角度对三级课程的实施进行观照。

一、调查目标、工具及样本

调研主要围绕西南五省(市/区)(即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广西)教师对三级课程内涵的理解及认同、国家课程在西南地区农村学校的落实情况、西南五省(市/区)针对农村地区的地方课程开况及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西南五省(市/区)农村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情况四个方面展开。

基于以上目标,主要采用问卷和访谈的方法进行调研,并辅之以观察法。本次调查共选择了5省(市/区)农村地区16个县79所中小学作为样本。

在以上样本中,共发放教师问卷1109份,回收1077份,其中有效问卷1029份,有效率92.8%;共发放校长问卷124份,回收120份,其中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94.5%。

二、西南地区农村三级课程实施现状

新课程实施初期,研究者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城市,而农村往往被人忽视。而偏居祖国西南的云、贵、川、渝、桂5省(市/区)的农村地区则更易被忽略,而实际上这5省(市/区)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突出的地位,其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20%左右,面积占全国14.3%,因此选择该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意义重大。

(一)西南地区农村教师对三级课程的认知情况

教师对三级课程的认知包含三个层面的意蕴:一是对三级课程内涵的理解与认识,二是对三级课程实施状况的把握,三是对实施三级课程影响因素的关注。内涵的理解直接影响后面两层含义的把握。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1.各省基本建立三级课程体系,教师认为三级课程符合教育发展需要

通过资料的收集,发现云、贵、川、渝、桂5省(市/区)都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制定了本省的课程实施方案,基本建立起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体系,并对具体的课时比例进行了规定。同时发现:云南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1-2年级和9年级全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缺失;四川省是五省(市/区)中唯一对地方和校本课程的课时比例进行严格划分的省份。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来看。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国家课程所占比例在80%以上,而新增加的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和校本课程占16 %-20%。观察右图发现:云南省综合实践活动、地方和校本课程占总课时的比例未达到规定要求;贵州省各年级都规定了地方和校本课程的比例,总体上亦没有达到规定的要求;四川省是唯一与国家颁布。的课程方案中所规定的课时匹配的省份;重庆市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未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且在五个省份中处于最低水平;广西则恰恰相反,从颁布的方案来看,其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所占比例超过了20%。总的来说,五省(市/区)的课程方案存在差异性,四川省是唯一符合国家规定要求的,其他省份与规定都有一定差距,但基本上都建立了三级课程体系。

从对教师和校长的调查来看,70%以上的教师认为三级课程是符合当前教育发展需要的,其中四川省最高,基本同意以上教师占96.9%。这说明绝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教师认为三级课程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需求;在三级课程的组织机构建设方面,超过45%以上的教师认为是健全的,其中四川达到84.7%。这说明三级课程的组织建设还有待于加强。

2.三级课程实施不容乐观,执行监察不够

三级课程作为新生事物,其有力推行需要多方面条件和制度保障。从教师的反映来看,总体上义务教育阶段国家课程能做到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但小学,尤其是村小,专业教师比较缺乏,特别是音、体、美、科学等课程,一般都是语文、数学教师兼任;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方面,总体上小学实施得比初中好,进一步追问发现,由于初中面临升学压力,学校和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需要考试科目的学习上。教师在回答“三级课程执行监察不够”时。

从以上结果看来,除四川省外,其余省份都有超过50%的教师认为三级课程执行监察不够,这与实地走访所得的结论比较一致。在调研中发现,四川省教育管理部门在新课程实施中非常注重课程的制度建设和资源建设。尤其是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面,四川省教育管理部门出台了系列相关的文件和具体的实施方案,并开发了配套的课程资源。这些做法得到了教师的认可。而其他省份在三级课程的实施方面,对课程的监察则相对不够,尤其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基本处于被忽视的状态。

篇4

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原则

特色性原则:充分体现我校“以美育美”的特色办学理念,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特长和优势,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色发展。

兴趣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置课程,使学生学习起来更轻松、更有效。

协调性原则:课程的设置体现民主化和多样化,学生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有参与课程决策的权利。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步骤

首先,成立校本课程开发评审小组。小组成员由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共同组成。拟定《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对校本课程开发全程监管。

其次,全面动员,组织教师培训。倡导教师个人或群体根据自身爱好、兴趣特长,确定拟开设的课程,撰写所开设课程的可行性计划,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课程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评价建议。

再次,展示与评审。校本课程开发者首先对自己的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进行说明,之后由评审小组进行打分,90分以上通过,70~90分整改再评审,70分以下的为不合格。

最后,评价与改进。每学期结束,组织学生座谈,征求学生选课意见,进一步完善课程开发方案。

三、校本课程的实施流程

选课与志愿填报。教务处在学期开学前一周,公布每个年级开设的“校本课程选课说明”及授课教师,供学生选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填报选课志愿表。每位学生可选报两个专题,分为第一志愿和第二志愿。

排课与时间安排。教务处制订各年级校本课程开设计划,并将校本课程的开设排入总课表。在公布课表的同时,公布授课教师和学习地点。

授课与班级建设。教师和教师小组根据学校安排,在指定地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校本课程教学组织的要求与国家、地方课程的要求相同。建立临时班级、组,加强考勤和考核。教师精心备课,认真上课,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完善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学生应按照教师的要求,严格遵守学习纪律,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考核与成果展示。每一专题学习结束后,教师可通过测试、实验、设计、竞赛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并向教务处提交课程实施总结。考核成绩纳入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和学生个人成长档案。

四、探索具有实效性的过程性评价方法

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教案的可操作性、课前准备、教学效果、资料留存等,评价形式包括教师自评、学生评价、校领导检查评价等。评价方法有调查问卷、课堂观察、量化考核、教学研究等。

篇5

1.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时代性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以学校主体的,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自由性,在建设开发过程中,在提升学生各方面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可以尽可能多地体现时展的特征与要求。旅游作为一种比较特别的社会文化活动,是现代社会很多人都了解或者想了解的一种生活方式,而旅游文化作为旅游生活的一种独特文化形态,具有深刻的内涵,把其引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来是极具时代教育意义的。旅游文化在每一课程中或多或少的都有所涉及,在地理学科与历史学科的学习与教学中,体现的则较为明显,由此来看,没有必要单独开设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其实不然,近年来,旅游热不断掀起,也成为社会比较普遍关注的一个时代性话题,加之旅游文化是在当代特定的空间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在当代特定的时间内创造与成长起来的,具有浓重的时代气息。虽然旅游文化在目前课程中有所体现,但毕竟不是那么的准确、系统。把其适当引入课程建设与开发中,或者说以此为中心建设与开发一门旅游文化的校本课程,是有一定现实意义的。现今,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古老的建筑和文物古迹都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可以进一步引起大家对这一现实问题的注视,使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和演进性,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修养有着极大的潜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可以全面地了解外来文化,以使他们形成一个正确的文化价值观。

2.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丰富性旅游是一部直观而生动的自然、社会和文化教科书,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和完善学生的文化素质结构,又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学习和认知水平,可以学到许多课堂中学不来的东西,但由于诸多的现实因素,比如:时间、经济等,很少有学生能够更多地进行一些比较有意义的旅游,然而旅游文化作为旅游和文化的一种深层次结合,在今天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把其引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在现实学校学习的某些缺陷。旅游文化形态多样,既有物质文化形态,如:具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民宅、具有相当文化内涵的名菜名点等;还有精神文化形态,比如:各种民间故事传说、楹联碑刻、各样戏曲等。总而言之,旅游文化形态五花八门。这样一个丰富多彩的综合体,或者说人类社会众多文化现象的一个复合体,引进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可以选择的面就很广,可以只以某一方面的内容为主,也可以兼顾多种文化形态……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学校校本课程的自主性与自由性,又可以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

3.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综合性旅游文化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明显地涉及多种相关知识体系的交叉和多种学科方法的应用。在现代学科综合化、整体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趋势下,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与学习方式处于特殊而重要的地位,中学的分科教学使许多学生对学科的综合没有一个合理的认识,在学习中也很少有意识尝试性的应用一下多学科结合的分析方法,比如:分析一场历史战争胜败的原因的时候,大多学生只会从双方力量对比、战前准备等具体的相关情况进行分析,很少有学生从地理环境、气候等角度进行分析,当然了,这样说并不是要求学生要达到这样一个高度,这显然是不合实际的,也没那个必要要求中学生达到这个深度,只是让学生对多学科交叉研究与学习的方式有个初步的了解。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应该多注重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一种比较欢乐的气氛中感受多学科交叉学习与研究的方式,应起到一个启发学生多角度思维方式的作用,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应过严,只能作为一门辅课程。

4.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灵活性旅游文化外延是相当广泛的,如果作为校本课程来建设、开设,明显具有很强的灵活性。(1)内容选择内容可大可小、可宽可窄、可中可外,也可中外兼顾,可以很轻松地就选择出大多数学生都喜爱的内容。(2)课程形式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体现课内、课外学生学习的结合,在允许的范围内,可以自由发挥,不拘一格的教学形式也可做出一些尝试。(3)学生的学习方式旅游文化日新月异,学生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各种搜索工具掌握大量的旅游文化信息,也可适当的外出,对提升学生文化素养当是有极大作用的。

二、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

通过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教学视野,而且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几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通过对该课题的研究,我们总结了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方法:

1.关注学生,开发他们感兴趣的旅游文化资源(1)筛选大多数学生喜爱的旅游文化资源随着网络、交通等通讯工具的迅猛发展,旅游文化资源内容传播的信息量、速度等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和方法搜集相关信息,这就大大丰富了学生获取资源的广度和深度,甚至有些资源学生了解的、搜集的比教师搜集的还要多、还要广,所以,在搜集信息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喜好,这样才能搜集到一些比较适用的资源,为建设和开发好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做足、做好铺垫工作。(2)给学生推荐比较有价值的旅游文化资源现在旅游也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很多学生都喜欢外出旅游,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旅游文化资源,在建设、开发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同时,针对不同年级、年龄等具体情况,向学生推荐一些比较有价值的旅游文化资源,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合理取舍旅游文化资源,而且对促进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具有良好的影响。

2.关注必修课程的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的资源其他科目的教材应该给予适当的关注,用好、用活学生手中现成的教材,不失为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的较为便利、有效的途径,让旅游文化资源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起到一个启发学生学习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实现各学科间的简单糅合,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个有效途径。(1)深入分析其他科目的教材主要从内容与呈现方式上研究,但在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中,不可过分地依赖校本教材,如有可能,校本课程教材尽可不必编写,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努力开拓出新意。(2)重视旅游文化资源应用的范例为了认知贯彻落实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弥补实际操作中的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课题组应注意吸收现成的相关范例,并在此基础上自己开发有价值的创新范例。

3.关注教学,巧妙地挖掘新的有意义的动态资源从现今旅游文化发展变化多样的特征来看,旅游文化资源的更新换代在不断加速,相关课程负责人应当随时注意旅游文化资源的变化发展动态,充分引领追求和谐文化素养,及时发现课程内容新鲜点,通过各种巧妙地安排,从而去创新课程、改造课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该课程的各项功能。

三、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1.课程目标的制订(1)学生方面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走访调查等方式收集自己感兴趣的旅游文化资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分组,分析所搜集的旅游文化资源的特点和价值等内容,此过程教师做相应的指导即可,尽量由学生独立完成。之后,可开展各种各样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形成具有一定综合体系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2)教师方面通过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促进对旅游文化校本课程的探索,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和领导水平。另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指导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课程的实施。

2.课程内容构建选取内容的原则一般包括:(1)针对性课程内容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要积极发挥校本课程建设、开发的自由性与自主性。(2)实用性课程内容要有实用性,选择较好的内容对学生、教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在实施时就会带来种种不必要的困难,也很难到达教学目标。(3)时代性旅游文化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特征,在选取内容时务必充分关注,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资源的深刻内涵。(4)实践性旅游文化校本课程提倡的是一种体验,教学方法不应太拘谨,选择的内容最好是有实践性较强的,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张扬个性。(5)典型性旅游文化资源的内容是繁杂多样的,但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利用价值,教师应选择性地选取课程内容让学生参与实施。

3.内容体系的建构步骤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程序主要有五大步骤:课程内容分析—确定教学目标—编制具体方案—组织实施课程—总结评价课程的实施并反馈相关信息。这五步环环相扣,每一次课程实施的结束点,都可以作为下一次课程实施的起点,如此不断地完善、不断地提升课程质量。

第一步,学校首先必须组织相关人员对课程内容进行一个较为透彻的分析,课程内容的分析是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基础,也是起点。它直接影响着旅游文化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的定位、进展等关键问题,还要对校内、校外的许多因素进行充分的科学调研、讨论和分析。

第二步,根据上述步骤分析的结果制订合理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的制订可以参照现行校本课标,在其基础上有所损益,要认真全面地考虑学生的发展方向,明确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校本课程,这样的课程目标才会比较有意义。

第三步,编制课程实施方案。课程目标只是为课程实施方案的编制提供了方向。所编制的课程实施方案需十分的具体,要说明教学活动的具体内容、教学人员的安排和课时的设置等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行该课程。在编制课程方案的时候,不可忽视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方案则可根据实际情况作出不同的调整。

第四步,组织实施课程。这是课程推行的关键,教师要把建设开发出来的旅游文化资源校本课程应用到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初期要注重试验、总结,除了教师自己发现问题外,更多的要让学生说出问题,不断改善,并可及时做一定的推广工作。第五步,总结评价课程的实施并反馈相关信息。最主要的就是对课程的评价,课程评价所包括的内容应该适当地增加,不可只从学生学习情况、课程实施情况等常用的评价方式来评价,比如:可增加家长的反映等内容,而且也不一定只是在课程实施结束后才对课程进行评价,在实施过程中也应该进行多次评价,及时获得反馈意见,在评价的基础上对课程进行调整与重建。

篇6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应达到的具体目标,而没有规定具体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由各个学校进行选择。这一方面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发展的地域差异较大,这就给了体育校本课程发展的空间。但由于人们对于校本课程的界定有不同的认识,因此对于体育校本课程概念的界定也存在不同观点,笔者比较赞同董翠香和周登高的观点即:“体育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体育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对本校学生体育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在充分利用社会和学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所设计的以促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方案。”此体育校本课程概念的界定为系统的阐述体育校本课程提出的缘由和必要性,说明了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性,提出了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基础。

2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观和学生观。

(1)课程观。

由于长期接受凯洛夫教育学的影响,我国大部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存在着偏颇,课程即学科总合这一观念根深蒂固,其课程的涵盖范围极为广泛,它包括学生的学习进程,学校中进行的各种活动与劳动,个体在学校教育中获得的一系列经验,生活周围所有具有教育价值的人或事物都应该纳入课程的范畴。抛弃“课程即书本”的片面认识,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发展要求开发出不同的课程以促进其成才,课程开发不再是课程专家的权利,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不同人士均要参与到课程开发中来,课程开发可以成为一项全民性的社会活动。

(2)学生观。

学生是教育成果的体现者,只有树立起新型的学生观,使教育活动与学生有目的学习活动配合起来才能实现成功的教育。传统教育多关注于有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现行教育侧重培养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真正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和平等化。学生的学习不仅是获得认知结构上的调整,更多的是为终身教育和未来生活作准备,要求学生认知的同时“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3 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1)体育校本课程的健康第一原则。

新体育课程标准实施的核心理念就是要突出健康第一课程思想,因此在体育校本课程中要围绕这一课程理念做文章,选择的课程内容、课程组织与实施都要体现体育课程的主要教育思想,不仅体现身体健康。更要使学生身心融和,使学生全面发展。当前一些学校对一些运动项目的改造,只是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忽略学生的身体感受,使体育课堂出现一玩到底,学生没有感到丝毫生理上的刺激,达不到锻炼体质的要求,所以体育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中,在注重兴趣的同时,更要注重教学的目的性和传授体育文化的知识性。

(2)体育校本课程要突出学校的特点。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根据本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方向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因此,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以学校为本,它解决的课程问题要反映出学校的体育特点和实践情况,它所贯彻的是本学校的体育教学的特色和体育课程标准的理念。校本课程开发一旦脱离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就很难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校本课程,这对体育校本课程而言同样尤为重要。

(3)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原则。

应当根据学校和周边环境,合理规划,充分利用空地,使学生能进行安全、适宜的体育活动。合理的使用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使每一件设施都起到尽可能大的作用。可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民族风格,开展多种多样的民族体育活动,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了解本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惯。在实际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应突出特点,贯彻体育课程的教学思想,注重体育的教育本质。不能本末倒置,使体育课失去原有的教育意义。

篇7

一、统筹规划,提高校本研究科学性

校本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的校本研究工作必需要认真规划。校本研究方案的科学规划和精心设计,可以有效地避免校本培训的随意性,又可与学校的常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整合,确保了校本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使校本研究的内涵日益丰富。我校在设计校本研究实施方案时,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1.教师队伍发展状况。

校本培训力求要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几个方面重点突破,在新课程背景下,重点是教师科研意识的培养、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课程理念的转变、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骨干教师的培养等。

2.学校课改的现状和推进。

以全面提高课改整体水平为指导思想,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关校本研究活动。

3.评价改革的要求。

通过校本研究,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重新设计学校管理的制度、要求和考核机制。

从2003年开始,学校每学年都要认真制订《港口学校校本研究实施方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本研究活动,通过系统规划、步步推进与有效整合,主要开展了如下“六大板块”的系列活动:

板块一:教育信息化研训活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信息化已成为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的核心之一。创建省示范学校以来,学校积极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在张家港市农村学校实现了三个“第一”,即“第一个安装校园网,第一批创建成教育信息化实验学校、先进学校,第一个建立校园网站”。围绕教育信息化,我们主要开展了“网络、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研讨”、“教育博客与教师成长”、“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情感研讨”等校本研究活动。通过研讨,结合学校相应的培训活动,全校青年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蒋俭学老师于2005年获全国初中多媒体课展评一等奖,曹勇、朱敏江、周晓明、钱丽雅、徐春方、何正才等一大批青年教师在苏州市各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比赛中获奖。

板块二:实践新课程系列活动

为全面实施新课程服务是我校校本研究的一个重点。根据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几年来,我们主要进行了考试评价改革研讨活动、“一个课例,三次研讨”活动、青年教师评优课活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展示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资源库式电子备课试点、“讲学稿”课堂教学改革等十多个专题的校本研究活动,通过这些专题化校本研究活动,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在近几年的中考中,学校的体育、“艺术、生物、历史”综合等学科的满分率多次列全市同类学校榜首。

板块三:课题研究活动

课题研究是整体提高教师科研能力,推进群众性科研活动的有效平台。针对我校科研方面较为薄弱的状况,我校在“十一五”期间,申请了三项张家港市级以上研究课题:两项是学校德育工作方面的,一项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应用方面的。几年来,全校大部分教师参与了课题研究活动。经过全体课题成员的共同努力,三项研究课题均顺利进行,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有两项课题成果获得了苏州市一等奖,一项课题成果获得了江苏省一等奖。

板块四:新教育实验活动

我校参与《新教育实验》的项目初中部是“依托信息技术环境,师生共写成长随笔”,小学部是“营造书香校园”。2004年以来,学校在青年教师中开展写教育随笔活动,还成立了“自主、实践、互动”、“青年教师成长训练营”等青年教师沙龙。近两年来,共组织了30多次沙龙活动,30余位青年教师撰写了100余万字、1000余篇随笔,较好地调整了他们的教育状态。同时,通过一批骨干教师的成长,带动了全校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板块五:青少年教育有效性研讨活动

本板块重点是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提高班主任的育人能力,增强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几年来,主要开展了学生课余生活指导研讨、写育人案例活动、“班级公约”自己订、失败的“优秀”学生反思、每日“三省”等活动。通过几年打造,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已成为我校的一道亮丽风景。

板块六:校本课程开发研讨

本板块重点是为了提高学校新课程实施的整体水平。几年来,学校先后组织教师成功开发了《擦亮你的心灵》、《“河阳文化”主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提高了一批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丰富了学校课程内涵。

二、务实管理,增强校本研究实效性

在校本研究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加强了对校本研究工作的管理,确保每一个主题、每一个具体培训项目均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为了便于实施,在制订方案时,每一个培训项目,都明确责任人和承担人。责任人在子项目实施过程中,还要制订出相应的活动计划,要参与培训的全过程,并根据实施情况,适当调整活动的时间、内容等,确保校本研究活动的有效实施。

篇8

【关键词】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1 加强课程管理,全面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方案

1.1 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国家课程方案是国家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中小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齐开足课程。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普通高中要在开齐开足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保障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要给学生留有更多的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1.2 加强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管理。做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省教育厅负责全省地方课程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市、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本地地方课程的开发、管理,市、县(区)地方课程必须报给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校本课程由学校根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着眼于学生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开发或选用。校本课程一般不为学生提供教科书,可以开展讲义。各级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鼓励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相融合,与本地风土人情、本地特色相结合。学校要根据要求对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做出统筹安排,确保课时。

2 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

2.1 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学校要严格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得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课时安排和课程评价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2 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把教学改革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使新课程的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要优化教学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的教学环境,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动力。

2.3 加强教学研究和指导。进一步加强教研指导,引导教师重视学生学科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切实纠正盲目增加内容和难度的倾向。积极开展送课下乡、优质课评选与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和实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及时推广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深化现代教育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积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科学应用,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中的学习能力。

3 健全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构建符合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

3.1 扎实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各地要根据省教育厅《江西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试行)》,做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评价工作,并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完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评价实施方案。要将综合素质评价与教育教学管理有机结合,科学、公平、公正地全面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充分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的激励和诊断功能,为学生发展提供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健全诚信机制,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公示制度,不断提升评价的信度与效度。省里将进一步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电子信息系统,推进评价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

3.2 深入推进考试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行中考制度改革,着力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力争到2014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实行初中毕业学生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加强对中考改革的评估和指导,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保证学生全面完成国家规定的各学科课程。深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建立有利于创新人才选拔的高校招生模式,逐步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3.3 积极推进学校和教师评价制度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政绩观,切实改变以升学率为唯一标准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做法,着力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校评价体系,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健全完善新课程背景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学校领导、同事、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将教师承担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综合素质评价、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等纳入教师评价范畴。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

4.1 充实优化教师队伍。配齐配足各学科教师,特别要多形式、多渠道配备好体育、艺术、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任教师。要优先补充农村小学紧缺学科教师,使农村学校能够开齐开足国家课程。进一步实施教育对口帮扶工作,大力推进城区教师支援农村,实施“送培下乡”和“跟岗学习”,提高农村教师整体水平。充分发挥广大教师在深化课程改革中的主力军作用,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目标和任务。

4.2 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总结新课程培训工作经验,针对教师发展需要,组织开发以教学实际问题为核心,以优秀教学案例为载体的培训课程,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改进培训模式,提倡以参与式为主的多元培训模式,避免单纯理论说教,增强培训的过程性体验,努力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加大培训经费投入,扩大培训规模。

篇9

关键词:综合实践 校本课程 课程开发 高效课堂

一、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的背景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必修课的身份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该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的意识,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社会责任感。这符合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需要的,教师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开发的,符合学校办学理念的课程。

基于以上背景,我校一直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工作,特制定了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的方案,确定了一系列校本课程开发主题,其中水系列课程作为课程开发的试点,进行了课程开发一般流程的研究与教学实践,为打造高效综合实践课堂总结出诸多宝贵经验与教训。

二、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的过程

为了更有效的开展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工作,我校确定了研究目标:依据小学各年级段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与扩充符合我校办学理念的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下面就每个步骤所完成的工作做一说明。

(一)研发阶段

1.组织建立,制定方案

在校长的带领下,学校成立了课程开发小组,聘请专家做专门指导,确保课程开发工作的顺利进行。随后,学校制定了详尽的课程开发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课程开发工作的任务目标、实施步骤,并召开工作会议全面传达方案,做到统一思想,加强认识。

2.现状分析与需求评估

课程开发小组首先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内容与结构进行了全面分析与整合,经研究发现我校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能够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教学内容都是宏观世界的现象,并没有涉及物质微观世界的知识。

3.确立主题

开发方向确立后,小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查阅、收集大量综合实践校本课程开发和物质微观世界方面的资料,开阔视野,丰富头脑,提高认识。

选择以“水”作为载体展开课程,基于以下几点考虑:“水”在生活中十分常见,容易获取;学生对“水”熟视无睹,然而“水”有许多有趣特征值得研究;“水”安全,无腐蚀性,是极好的实验材料;“水”环保,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确立了主题之后,教师们就开始了对“水”进行了全方位研究。

4.确立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关于水的内容很多,比如水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水具有稳定性、还原性氧化性,水具有表面张力、压力、浮力等等。如此繁杂的内容,要选择不但易于体现物质构成的知识,而且便于学生动手实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内容。

经过筛选,最终确立了三维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有根据地进行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生沿着问题的轨迹观察、实验、制作,自己探究,自己发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在动手实验的系列活动中,体验到实验成功的乐趣,初步建立微观世界观念,逐步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的志趣,并能够安全合作,交流学习。

5.准备课程硬、软件资源

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验内容,教师确定了相关教学器材。我校用于学生动手实践的器材较为齐全,能满足开设新课程的需要。在专业教室里,备齐了桌椅、电脑、投影仪、冰箱、酒精灯等实验仪器。

微观世界的知识是抽象的,不直观,无法用肉眼观察到,对青少年来说也难于想象的。因此,若在青少年阶段开展物质世界知识的教学,就必须要将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化,复杂的理论简单化。为此,教师只做了大量课件,将微观世界的现象显性化,便于学生了解和感知。

6.确立教学模式,完成教学设计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本课程是以研究性学习为主线,构建新的“教与学”模式,即四阶段教学模式,导课激趣阶段、问题探究阶段、升华总结阶段和思维延伸阶段。

经过反复推敲和修改,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器材、教法学法,到教学流程、问题设计、学生记录,再到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做了详细预设和构想。

(二)教学实施阶段

1.试教与课程调整

经历了三个月的前期准备,课程开发进入实施阶段。为了更好的实施教学,学校选取适合年龄的学生进行了小范围的试课,并聘请专家听课评课,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评价反馈,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生实验、课件、教具等进行调整和完善,为正式开课提供了宝贵经验。

2.开展多元评价,完善教学内容

随着小范围试课工作的开展,评价工作也随着同步展开了。本课的评价与我校的评价体系相吻合,坚持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和激励性原则。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标准,对学生活动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以教师观察评价、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三种方式进行。

学生在每堂课结束,要填写“学生活动自我评价表”,回顾自身在活动中的表现,找出优点与不足,建立自信,确定努力方向。

3.纳入课程体系,总结提升

经过一年多开发与实践,水课程终于纳入了我校的常规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一起轮转,成为我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近一年的课程开发与实践,课程的结构更佳紧密,内容更为适宜,目标更具体,方法更得当,课件更精彩,教学手段更多彩,效果更轻松自然。为学生呈现了一堂生动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三、 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中的思考

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课程开发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单一的教授者角色,而要把自己定位为既是教学的实践者同时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教师逐渐具备了课程改革与开发意识,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理解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旨与精髓。与此同时,教师的课程知识得到积累,课程开发能力与科研水平得到提高。另外,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及其伴随的教育科研,教师中很快掀起了互动热潮,浓厚的的教科研氛围逐渐形成,从而进一步丰富了我校特色与内涵。

参考文献:

篇10

1.现行的中考没有把校本课程作为考试内容,得不到学校的真正重视

中考制度就象一根指挥棒,中考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现在初中毕业生考省一级重点中学竞争十分激烈,考上重点中学则意味着考上重点大学的希望很大。在这种竞争激烈的背景下,社会对一所学校的评价标准是把升学率作为重中之重。对于一所初级中学来说,生源是学校的生存之本,升学率高,本施教区的学生不会流失,特别是优质生源不会流失,又可吸引施教区以外的优质生源到学校就读,为学校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这样学校既有充足而优质的生源,又有富裕的办学经费,顺利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中考不考的内容,学校只能放置在一边。

2.学生家长对校本课程的抵触情绪

许多学生家长认为:中考都不考校本课程,你学校要我孩子学习校本课程不是浪费时间吗?你学校只要把中考要考的内容教好了,我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就行了。面对学生家长的不合作态度和压力,学校只能全力以赴抓好应考内容的教学。

3.学生没有时间学

我对学生做过调查,几乎所有的学生认为作业太多,课程内容难度大。新课程改革后,有的课程难度加深了,例如人教版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把原来的历史、地理、政治三科合在一起,知识点分散,容量大,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材难度大,学生对教材理解上所花费时间多,再加上作业多,学生也没有时间学。

4.教师没有精力

新课改后,课程种类多,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由于对新课程不熟悉,教师备课花费的时间长。有的教师既要教国家课程,又要教地方课程。还要教校本课程,而且经常变换不同版本的教材,显得力不从心。再加上评职评先、奖金的发放,都与本人的中考成绩挂钩,教国师只能集中精力抓好学生的成绩。

针对目前许多初级中学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开而不发”的现象,我们应该立足实际,研究解决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校本课程的顺利实施。

第一、加大中考制度改革的力度,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内容的一个部分

目前,中学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之所以困难重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受升学考试制度瓶颈的制约。校本课程是不同于传统国家课程的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其评价、考核手段也都有自己的特点。而目前国家的升学考试制度并没有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管理体制的实施而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考试分数仍然是升高中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衡量标准,从而忽视其他综合素质能力的考查。目前许多地区对校本课程评价只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个内容,由各县(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评价实施方案,学校具体操作。这种评价实际操作上随意性大,对校本课程开发起不到推动作用。因此,只有把校本课程作为中考的一个考试内容,各个学校才会重视起来,校本课程开发才会走上正轨。

第二、争取早日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

校本课程的设置是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提高教育效益和人才素质的重要举措,其意义是深远而广泛的。它打破了传统的必修课一统天下的格局,为学校办出个性特色注入了活力,拓宽了渠道,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供了“阵地”,同时也为教师“一专多能”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但由于全国大部分地区高级中学的招生数量不足,只有通过统一考试选拔部分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只要有选拔性考试制度,学校存在应试教育的问题就很难解决,开发校本课程也就成为纸上谈兵。只有早日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初中生免试升人高中,初级中学不存在过重升学的压力,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校本课程的开发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