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03-26 01:25: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篇1

(一)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提高医疗救助标准。

到2011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面覆盖城乡居民,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率均提高并稳定在90%以上,城乡医疗救助制度覆盖所有困难人群。

1、2009年,将未参保的国有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医保,到2011年,城镇职工医保参保率达90%以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市国资委配合)

2、2009年,在校大学生基本纳入城镇居民医保;到2011年,四个城区和三个开发区范围内的城乡居民都应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市财政局配合)

3、巩固新农合的参合覆盖面,2011年实现参合率98%以上。(市卫生局负责,市财政局配合)

4、逐步加大医疗救助资金的投入。2010年起,重点资助城乡一类低保对象、农村五保户和重点优抚对象等困难人群参加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市民政局负责,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财政局配合)

(二)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5、到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市财政局负责,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配合)

6、到2010年,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在政策范围内的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要分别提高到75%、60%和50%以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分别负责,市国资委、财政局配合)

7、推广建立新农合普通门诊费用统筹机制,门诊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30%。探索城镇居民医保门诊费用统筹机制。(市卫生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分别负责,市财政局配合)

8、到2010年,城镇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上一年度城镇职工平均工资、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的6倍以上。(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分别负责,市财政局、国资委配合)

(三)提高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管理能力。

9、建立医保基金风险调剂制度,确保基金安全、有效、透明。2009年开展城镇居民医保与新农合统筹一体化试点,2011年,实现全市三县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并轨。到2011年,实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市级统筹,逐步开展市、县城镇职工医保市级统筹。(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市卫生局、财政局配合)

10、2010年,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和缴费年限在市、县之间互认。(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市卫生局、财政局配合)

11、到2011年,实现全市参保人员就医“一卡通”,做到市内流动人员异地就医现场结报,实现异地就医管理服务由参保地向就医地转移。(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市卫生局、财政局配合)

12、建立覆盖全市各级经办机构、连接各级各类定点医疗机构的基本医疗保障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市卫生局、财政局配合)

13、2009年开展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经办机构整合试点,2011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管理体制。(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市卫生局、财政局配合)

14、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通过公开招投标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和其他所有制医疗服务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障管理服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市财政局配合)

二、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

进一步完善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网络。(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局、财政局配合)

15、全市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2009年达到40%,2010年达到60%,2011达到80%。其中,建制乡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到2011年达标率100%。2010年,县医院和中医院达到标准化建设。(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市卫生局、财政局配合)

16、对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重新规划布点,精减社区卫生服务站,加快推进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化建设。2011年示范化建设完成率100%,并按万分之五至七配备社区工作人员。(市发展改革委,市人事局、卫生局、财政局配合)

(五)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17、实施基层在职卫生人员培训。每年对村卫生室卫技人员进行一次轮训;每年对乡镇卫生院实施“315”培训计划(每年为乡镇卫生院培训150名专业技术人员、150名临床医生、150名管理人员);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科医师、社区护士进行培训。(市卫生局负责)

18、实施“三百”工程,(每年选聘100名临床专业本、专科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选派100名二级以上医院医生支援卫生院(室)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织100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到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为期三个月的临床技能培训。(市卫生局负责)

19、从2009年起,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市卫生局负责,市财政局、人事局配合)

20、实施基层卫生人员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优惠政策;落实城市医院和疾控、妇幼机构医生晋升中、高级职称到农村或社区服务1年以上的政策。(市卫生局负责,市人事局配合)

21、鼓励返聘退休医生到乡镇、社区基层医疗机构工作。建立基层医师津贴制度,对有资质的卫生专业人员到乡镇及其以下农村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从业,经县(区)卫生局考核确认,由县(区)级财政给予津贴补助。(市卫生局负责,市财政局、人事局配合)

22、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根据不同发展方向,制定相应的培养措施。本着个人、签约单位和承训医院共同承担的原则,完善住院医师培训的保障机制。(市卫生局负责,市财政局、人事局配合)

(六)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和运行机制。

23、制定行业管理政策,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探索政府招标、委托等方式购买医疗卫生服务。对各类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由基本医疗保障基金等渠道按照定额定项标准给予补偿。基层医疗服务价格,按扣除政府补助后核算成本制定。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政府补助标准。(市卫生局负责,市财政局配合)

24、2010年乡镇卫生院(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部纳入医保定点医疗机构范围;2011年,全市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市财政局负责,市卫生局配合)

25、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职能任务,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到2011年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建立以服务质量和数量为核心,以岗位责任和绩效为基础的考核、激励机制,逐步承担起城乡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市人事局负责,市卫生局、财政局配合)

26、2010年,制定分级诊疗标准,引导一般诊疗下到基层,并在社区开展首诊制试点;2011年,完善双向转诊制度。(市卫生局负责,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配合)

三、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

自2009年起,三类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所需费用纳入政府预算范围。

27、完成针对全体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

为辖区常住人口建立统一、规范的居民健康档案。到2011年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农村达30%,城市达50%。(市卫生局负责)

向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教育宣传信息和健康教育咨询服务,市电视台开设公益性健康频道,加强健康知识的宣传。(市委宣传部负责,市卫生局配合)

28、完成针对重点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

为0-36个月婴幼儿建立儿童保健手册,开展新生儿访视及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市卫生局负责)

为孕产妇开展至少5次孕期保健服务和2次产后访视;(市卫生局负责)

对辖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指导服务。(市卫生局负责,市财政局配合)

29、完成针对疾病预防控制的公共卫生服务。

为适龄儿童接种乙肝、卡介苗、脊灰等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市卫生局负责)

及时发现、登记并报告辖区内发现的传染病病例和疑似病例,参与现场疫点处理,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咨询服务。(市卫生局负责)

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指导,对确诊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进行登记,定期进行随访;(市卫生局负责,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配合)

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登记管理,在专业机构的指导下,对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治疗随访和康复指导。(市卫生局负责,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配合)

(八)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覆盖城乡居民。

继续实施结核病、艾滋病等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与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

30、到2011年,完成为全市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任务;2009年,完成8月龄至14周岁儿童麻疹强化免疫接种任务。(市卫生局负责,市财政局配合)

31、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提供300元医疗补助,并逐步提高住院分娩补助标准。(市卫生局负责,市财政局配合)

32、免费为农村育龄妇女在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预防出生缺陷。(市卫生局负责,市计生委、财政局配合)

33、启动农村35-59岁妇女常见病检查项目,完成乳腺癌、宫颈癌普查任务。(市卫生局负责)

34、免费提供婚前保健服务,2009年婚检率达到30%,在此基础上采取积极措施,使全市婚检率逐年上升。(市民政局、卫生局负责,市财政局配合)

35、2009年,为110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市卫生局、残联负责,市财政局配合)

36、实施农村改水改厕项目。农村改厕2009年4200所、2010年20000所、2011年10000所。2011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60%。以县为单位,农村卫生饮用水卫生监测县达到100%。(市卫生局、团市委、水务局负责,市农委、建委、财政局配合)

(九)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经费保障机制。

37、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2009年全市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到2011年不低于20元。(市财政局负责,市发展改革委、卫生局配合)

38、到2011年,全市建制乡卫生院基本完成乡镇卫生服务中心的转型任务,疾控、卫监、妇幼等公共卫生服务职能纳入卫生服务中心管理。按需要合理配备120救护站,采供血点和牙防点等网络,保证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市卫生局负责,市人事局、财政局配合)

39、专业公共卫生机构按需聘任疾控、卫监、妇幼等人员,其人员经费、发展建设经费、公用经费和业务经费,由各级政府预算全额安排,实行绩效考核制度;所取得的服务性收入上缴财政专户,并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市财政局负责,市卫生局配合)

40、加大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投入,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市财政局负责,市卫生局配合)

四、加快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十)积极稳妥地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41、建立科学测算和评估机制,适时出台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补偿机制、监管机制的改革。(市发展改革委、卫生局、国资委负责,市人事局、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配合)

42、对新建公立医院一律实行法人治理结构。对现有公立医院,明确管理主体责任,完善院长负责制。加强运行管理,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监管制度。全面推行电子医疗档案和常见病临床路径。(市发展改革委、卫生局、国资委负责,市人事局、财政局配合)

43、完善区域卫生规划,明确辖区内公立医院的设置数量、布局、床位规模、大型医疗设备和主要功能。(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市卫生局、规划局、国资委配合)

(十一)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44、遵循区域卫生规划,除应保留的公立医院外,积极探索公立医院转型为民营或股份制医院。积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方式参与公立医院的改制重组,使其成为独资或股份制。县(区)主要举办县级医院、乡村卫生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制定公平公正的行业管理政策,建立公共财政激励办医机制,力争到2011年民营医疗机构占20%。形成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市发展改革委负责,市人事局、财政局、卫生局配合)

五、全面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十二)建立健全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

45、充分发挥市场机制,推动药品生产流通企业兼并重组,发展统一配送,实现规模经营;鼓励发展零售连锁经营。到2011年,全市药品零售企业全部配备执业药师,为顾客提供购药咨询和指导。(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

46、严格审核基本药物生产和配送企业资格,加强生产和配送监管。对基本用药目录品种定期进行质量抽检,并向社会公布抽检结果。(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市财政局配合)

47、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药械使用的监管,全面推进医疗机构“规范药房”建设;建立农村药品监督体系。(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市财政局、卫生局配合)

(十三)建立基本药物优先选择和合理使用制度。

48、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包括县级医疗机构)从2009年起,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用药目录的品种;2011年,实行零差率销售。其他各类医疗机构也必须按照规定将基本用药目录的品种作为首选药品,使用比例逐年提高。(市卫生局负责,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配合)

篇2

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于5月18日召开。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指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维护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是今年上海最重要的改革工作。必须思想认识到位、改革措施到位,按照国家要求,紧密结合上海实际,循序渐进,建立健全惠及更广大群众、调动医务工作者积极性、符合发展阶段实际的体制机制,向全市人民交出一张满意答卷。

上海设定更高的目标

上海市医改方案5月17日正式出台。根据上海医改《实施意见》、《近期重点实施方案》,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覆盖常住人口。2012年,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覆盖全市城乡居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

上海医改《实施意见》和《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均体现出鲜明的上海特色:在完成了国家有关医改任务后,上海为自己设定了更高的目标。本次上海市医改的《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明确,2011~2012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国家规定的21项的基础上增加为42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国家9个项目的基础上逐年增加3个项目;上海市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新农合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职工年平均工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上海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从7万元提高到28万元,上海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住院费用平均报销比例达到70%左右;到2012年底,基本医保制度参保率达到90%以上等。

公立医院补偿

上海医改方案的征求意见稿中曾表示,剥离特需病房,把公立医院的床位资源还给公众。上海市分管副市长沈晓明也曾透露,这项工作“有三年时间作为过渡”,上海市政府已经为新医改方案配套了一笔资金,对公立医院的补偿“一定会比较到位”。

上述改革设想的蓝本,应该是上海医改酝酿过程中,“复旦―交大”版平行方案提出的 “以商补公”对策,即让公立三级医院开展一部分非公共品的高端医疗服务,比如医学康复、高档护理等,用这些高利润的业务来补贴提供医疗公共品的收入不足。在方案的最终版中这个思路没有被采纳。上海医改《近期重点实施方案》表示,“在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完善政府投入机制,逐步实现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向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转变”。

试行总额预付

在二级医院与一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纵向联合平稳运行近六年的基础上,上海医改方案提出组建“1+2+3”纵向医疗联合体的设想。上海医改值得关注的一个举动是组建纵向医疗联合体。

直接参与方案规划的上海交大蔡仁华院长认为,考虑提高区域优质卫生资源的整体利用效能,卫生部早年就曾讨论过纵向医疗联合体的构建,但因为其中的利益调整缺乏设计而搁浅。

从《实施意见》中看出,上海的对策是健全转诊系统、医保支付等配套改革的措施。以前上海市民用医保卡可以在全市所有的医院就医,而医疗联合体成立后,每个参保人员只能在每一级别中选择固定的医疗机构就医。

统筹规划与分步推进

篇3

一、以公共医疗卫生公益性为主线深化“新医改”

2008年以来的新医改,以保障公共利益为基点,明确指出“政府主导”,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看做是一种公共产品,使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成为一种连最低收入阶层也能获得的惠及全民、人人受益的公共产品,从而保障医改的成功。到目前已经取得显著的突破与进展。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公共卫生、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加快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局。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重大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比如:城乡和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合理,公共卫生和农村、社区医疗卫生工作比较薄弱,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药品生产流通秩序不规范,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药费用上涨过快,人民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等等。从现在到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医药卫生工作肩负着繁重的任务。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等,都给医药卫生工作带来一系列新的严峻挑战。但是,我国人口多,人均收入水平低,城乡、区域差距大,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任务,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探索,才能逐步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医药卫生体制。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把公共利益作为改革不可偏离的基点。通过市场和政府“两条腿”走路,实现改革的目标。

二、以市场和政府“两手抓”实现“新医改”中的公共利益

我国医疗体制需要解决的公共利益有:第一,公共卫生的保障体制,重点解决法定传染病的预防与救助;第二,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体系;第三,通过医疗保险制度实现重大疾病救治的保障体系。这三个问题都体现公共利益,如果不能界定这三个利益所在,仅凭市场化运作,其结果必然是医药市场化中忽视公共利益,追求利润最大化。界定这种公共利益要求政府在保障公共利益方面有所作为:一是投入要到位,钱要花在公共利益上;二是为了公共利益,要用制度约束医和药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极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

要有效保障“新医改”中的公共利益,必须依照我国国情,在医改过程中兼顾“效率与公平”,通过“市场实现效率,政府安排公平”来体现。不论政府最终选择哪种改革方案,公共利益都必须优先考虑。无论赞同还是反对市场化,医疗市场本身是客观存在的。市场化绝不是洪水猛兽,我们不能因为一个领域的改革遭遇挫折,就简单地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不能遇到困难就否认市场化取向,市场化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我们在操作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很多方面没有真正坚持市场化的方向。针对“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不少人开始置疑医疗体制的市场化取向,其实是没有道理的,应当反对的是把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完全排斥出公共利益之外。不能一味反对医药市场化,而是需要界定在公共利益这一部分不能实现市场化,也就是公共卫生保障体系――通过国家投入建立的公共卫生体系;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体系――公民和国家共同承担的医疗体制,其中国家要通过投入建立社区医疗体系;重大疾病的救治保障体系――通过社会保险制度建立的公共救助体系。这些都是不能实现市场化的。有必要通过法律界定这种公共利益所在,否则无法依法保护这种公共利益。依照中国目前的情况,上述三个体系都是低水平的,不能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如果这种低水平的保障制度都不能实现而要通过市场化来促进医疗事业发展是不可能的,长期存在于医疗行业中的公平和效率问题不能解决,那么新一轮医疗改革可能又会面临挫折。这种低水平的医疗救治和保障体系不完善,老百姓看病问题就不能得到解决,社会安定和谐就难以实现。

三、以公共利益为依归破除新医改中的“症结性”问题

目前,各地在落实过程中取得很大的进展和突破,但也存在观望情绪、部门利益问题、改革创新问题、决策民主公开问题、医改问责问题,等等。必须以公共利益为依归,坚决破除医改推进中的这些“症结性”问题,才能使这项“维护十几亿人民健康的重大民生工程”成为真正的“民心工程”。

第一,必须限制部门利益,保障公共利益。在操作中如果大量的时间花在各个部门利益的协调、分配上,很可能忽视了其他利益群体的利益。医改所处的制度环境也不容忽视。调查发现,地方层面,医改中普遍存在着部门利益的冲突。发改委、卫生、财政、社保是各省医改领导小组中最重要的4个部门。本轮医改,发改委成为牵头部门,这与卫生厅长期主管医药卫生行业管理的现状有一定的矛盾。卫生厅对于行业状况、基层情况、相关政策掌握全面,医改无疑涉及卫生部门的利益。在财政、社保与卫生部门之间也会发生类似的博弈。卫生部门常常希望财政能为卫生投入更多支持,但是财政部门又不得不在一个更大盘子里考虑。另外,如何对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资金统筹和统一管理。这是未来全民医保的最终方向,但目前遇到的具体困难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目前这三大保险是基于地域和居民身份分别进行统筹的,而且各自的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不一,短期内难以做到相互融合;二是目前的管理体制是分割的,新农合是各级卫生部门分管,城镇居民医保和城镇职工医保则是各级人保部门分管,如果这三个保险要合并,就必然涉及到这两个部门之间的合并。总之,医改方案中存在一些模糊地带,这是不确定因素,其执行取决于各地、各方面的利益博弈。为了有效地推进医疗改革,最好是在管办分开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相对集中的医疗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把涉及医疗保险、价格管理、公共卫生、药品监管、医疗监管等事权统合在一起,在一个部门之下来决策,这样谈判成本要少,利益冲突没有那么大,协调也会更容易。

第二,各地在落实中必须合各地特点,大胆改革创新。医疗改革的推进中,各地有很大的空间进行自己的探索,仅仅再把国家新医改方案中的目标重申一下,是不够的。对于推进改革实施,有的地方还表现出畏难情绪,有的还在等待观望。不少人将本省医改方案迟迟未能出台的原因解释为中央配套文件的“姗姗来迟”。但是许多中央的配套文件也不一定能把模棱两可的地方全部澄清,即便等中央的配套文件全部出来,地方政府再制订实施方案,许多问题还是不能解决,有可能地方的手脚会捆得更死。事实上,本次医改特别强调实践探索,在政策制定时也给地方留下了操作空间,鼓励地方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国家新医改方案中的很多内容,只是提出了一些方向和目标,具体的改革措施并没有明确,这相当于告诉了目的地,但是有多条道路可供地方选择。因此,各地有很大的空间进行自己的探索。问题在于,各省必须制订实施方案,仅仅再把国家新医改方案中的目标重申一下,是不够的,关键要把达成目标的路线图说清楚。比如,公立医院改革,国家的医改方案并未对公立医院改革给出明确的方向,这被视为给予各地试点的空间,但是各地医改实施方案中普遍缺乏有关公立医院改革的实质性内容。公立医院走向法人化,即通过政事分开、管办分开落实公立医院的独立法人地位,载入了国家新医改方案。但是,与此相反的改革思路,即公立医院回归行政化,也存留在国家新医改方案之中。中央政府希望通过鼓励地方政府“积极探索”来进一步寻找公立医院改革的切实之路。

篇4

辽宁的医改政策变动较快,而且脉络较为清晰,就很多辽宁省内制药企业和辽宁省外企业来说,必须看清晰辽宁的新医改政策后进行相应的区域营销策略调整以便跟随政府导向型的新医改市场。

目前就辽宁新医改动向来看可以针对性的进行分析:

资料:

辽宁省积极部署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

一、成立辽宁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办公厅、发改委、卫生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统筹组织指导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

二、制定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具体实施方案。由省发改、财政、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五部门联合制定的《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具体实施方案》已初步形成讨论稿,待国家相关配套文件出台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三、认真做好医改投入资金的测算工作。有关部门正在抓紧测算今后三年内实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需要投入资金的情况,经初步测算,要实现新医改各项改革量化目标,省各级政府需增加资金投入285.76亿元,主要用于基本医疗保障、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支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工作。

四、抓紧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改革。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各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成立了省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应机构,招标采购工作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组织实施全省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稳步推进健康档案、慢病管理、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工作。选择确定了部分地区,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运行机制、补偿机制、监管机制改革试点工作,及时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总结和积累经验,逐步在全省推广。

五、辽宁省还将贯彻落实国家统一规定的近600种基本药物制度。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吃药的问题。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对于解决百姓看病难,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保障作用。

六、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百姓的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现在,中国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等已经有目的地将优势教育资源向农村基层医院的卫生技术人员倾斜,

分析:

1. 辽宁省成立专门的改革领导小组会加快辽宁的医改进程,这对在辽宁经销的制药企业、医药流通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和其他相关企业来说是个不好的消息,因为大多数企业都在观望中,系统性的采取应对的措施的企业很少。

2. 《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具体实施方案》讨论稿的确立会对辽宁的医改导向产生指导性的措施,医药企业必须对这份讨论稿仔细研讨。

3. “抓紧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改革。不断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各项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就新医改的进程来说,辽宁在全国的医改进程并不快,这使得很多医药企业在辽宁可以凭借以前的渠道以前的模式进行销售,但是随着辽宁的医改进程加快,单一的市场运行模式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必须加快建立企业的公共关系体系。

4. “成立了省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应机构,招标采购工作已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虽然目前很多省份都在建立省级集中招标采购,但是辽宁肯定尤其不同之处,具体怎样不同,这里不便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很多企业的招投标体系很弱,在辽宁的招投标和采购中企业的相关体系关乎着企业能否在辽宁市场生存。辽宁省实施网上集中药品采购,切断中间环节,直接面向药品生产厂家进行采购,这对在辽宁运营的药品生产企业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国有的大型的制药企业会收益颇多,民营企业会被拒之门坎之外。

5. “稳步推进健康档案、慢病管理、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工作。”医药企业能否参与到相关的政府医改工作中去,或者成为辽宁医改的推手,都会为企业在辽宁的医药市场竞争力加分。

6. “600种基本药物制度的贯彻落实。”制药企业应审视自己的产品线结构,不能用单个的产品或者罗列的产品去竞标,根据国家的基本药物的目录确定情况适时规划自己的产品线结构,在各个省份都会形成较为强势的竞争力。

7.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大医院携手县级医院。”这是最应该值得关注的,换句话说,大型的省级医院的用药将影响基层医院,县级医院的处方会发生变化,制药企业必须予以密切的关注,或者能够参与其中,医生教育的做法和学术推广也要进行调整,如果这一趋势明显加快,那么学术推广的重点就应随之发生倾斜和重点关注。

根据目前掌握的辽宁省医改进展情况,在辽宁有营销体系的制药企业必须进行辽宁营销体系的调整,以往单方面的营销策略已经不再适合今天的实际需要,单纯的市场竞争转向政府公关和政策导向的半市场化竞争。据此笔者史立臣认为制药企业必须进行辽宁营销体系的调整,当然,一家企业不会因为一个辽宁市场就进行营销体系的大调整,而是顺应国家医改潮流进行企业整个营销体系的深度变革,那种冷眼观望,走一步是一步的想法会逐渐把企业推向死胡同。

1. 辽宁省内制药企业的营销体系重组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辽宁省内的制药企业是不是要重点关注本省的医改布局的变化?自己家门口的市场如果被别人抢了,实在说不过去。

辽宁省内的制药企业本身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企业建立至今,在政府关系上都是很从容的,况且,政府部门也会优先照顾自己的企业,所以,医改对辽宁制药企业来说正是做大辽宁市场的好时机。

重组建议:

⑴强化企业的公共关系体系。一般公关工作都是老板自己事,尤其是本省的公共关系的建立和维护都由老板来做,老板做公共关系不过是拉拉关系,多认识几个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但是这种初级的公共关系是不能适应做大辽宁市场的,在企业的传播、学术推广、事件营销等方面已经力所不及,要做大本地市场必须进行公共关系专业化和职业化转变。

⑵强化本省的营销系统,也许有企业领导认为,有了良好的政府资源就能做好市场了,其他的都不重要,这是极端错误的想法。招投标工作会因强大的公关体系而成功,但这只是未来市场竞争成功的第一步,只是取得了资格问题。才企业公关体系的配合下,企业的营销体系也要强化,毕竟药物的使用和选择权不在政府部门。强化营销体系首先要强化市场部门,值得提醒的是,不要把市场部和公共关系部门混淆,这个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职能,虽然其中有非常多的协作的地方,但是各自的部门职责和定位是不同的。市场部在企业和产品的传播、市场竞争、营销规划、营销策略、产品线规划等方面要配置合适的人才,不能再把市场部高高挂起。销售系统也要强化,具体怎样强化,鉴于篇幅有限,这里不表。

⑶重新进行企业的战略审视,市场环境变了,企业的战略也要重新思考。随之,企业的营销规划,产品战略,竞争战略,组织战略等也要随之变动。

⑷审视竞品在辽宁市场的表现,采取多重策略进行堵截,从目录、招投标、集中配送到医生用药等多方面下手,尽可能的对竞品进行干扰和围堵,利用手中的政府资源进行竞品围堵是新时期的竞争策略,运用良好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 辽宁省外制药企业的营销体系重组

由于辽宁市场不是自家的门前市场,那么在辽宁进行药品营销的外地企业更要关注辽宁医改的动态。由于企业自身在辽宁政府资源的局限性,企业要注重在辽宁市场的传播,单纯的和辽宁本地企业进行政府资源的博弈是不明智的,单纯的依靠市场竞争策略是短视的。

⑴建立良好的传播体系。对辽宁市场的传播对象要进行改变,重要的是影响政府人员和医生。

⑵构建一级营销平台。由于多年来形成的省级销售体系的运作,辽宁省内的营销体系薄弱,所以不能称之为区域营销体系,只能称之为销售体系。现在,必须加大省内的营销力度,从人员配置、政府公关、企业传播到体系财务管理等都要强化,这样就要建立一级营销平台,这个平台对辽宁市场具有很大的话语权和决策权,以便于辽宁营销体系的高效运作。

⑶内部强化公共关系体系,外部协助辽宁营销体系构建辽宁的关系网。

⑷针对辽宁市场和政府采购规划针对性的产品线结构。

⑸了解辽宁市场的医药流通情况,利用经销商的资源进行市场和政府资源的争夺。

⑹建立专业化的学术推广体系。

3. 目的性深度分销

无论辽宁省内制药企业还是省外制药企业,都要进行目的性的深度分销。但是,这种深度分销不是所有终端一起抓,要有目的性和策略性,否则就会陷入成本的泥沼。关于如何进行目的性和可控成本的深度分销,笔者史立臣有相关的文章进行阐述,各位可以搜索我的名字去阅读。

4. 顺应辽宁医改重构渠道结构

篇5

情况的调研报告

医药卫生事业关系全县人民的健康,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践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维护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为了充分发挥委员界别优势,更好地围绕深化全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言献策,根据县政协常委会2014年重点工作安排和省政协《关于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调研的安排意见》精神,近日,县政协组织部分教育、文化、卫生界委员,先后深入县人民医院、李二堡镇中心卫生院、核桃庄乡里长村卫生室等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和座谈交流等形式就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并就进一步促进医改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展情况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启动以来,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落实中央、省、市统一安排,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主线,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医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至2013年底,全县共有医疗卫生机构641个,其中:县级医院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妇幼保健院1个,卫生监督所1个,乡镇卫生院29个,村级卫生室、医疗点528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22个,民营医院7个,个体诊所、医务室49个。机构改革中上级编制部门核定我县卫生系统岗位906个,其中县人民医院岗位300个,县中医院岗位150个,县二医院岗位31个,乡镇卫生院岗位总量425个,现有职工889人,其中同工同酬401人。

(一)

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成效明显。医改工作启动后,我县充分利用国家扩大内需、促进发展的有利条件,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县、乡医疗机构和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设备得到逐步改善。在加强县级医疗机构综合能力建设的同时,投资3160万元完成了松树、转导、李二堡、巴州等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和职工生活用房建设。为29个乡镇卫生院配发了价值约1300余万元的小型救护车、电脑、DR数字影像系统等医疗设备,极大地改善了乡镇卫生院医疗设备陈旧落后问题。拟投资15508万元的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项目工程正在加紧实施。总投资2100万元的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中心业务楼建设项目、核桃庄等3个乡镇卫生院的规范化建设项目、峡门等18个乡镇卫生院的职工生活用房建设项目、32个村卫生室的扩建项目在2014年全面实施。

(二)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一是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医疗水平。采取县级医院到省内外三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到县级医院、乡村医生和妇幼保健员到乡镇卫生院派员学习培训的方式,有效促进了各级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了县乡村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仅2013年,县级医院选送63名业务骨干到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解放军205医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垂杨柳医院进行学习培训,乡镇卫生院选派85人到县级医院进修学习,636名乡村医生和妇幼保健员到乡镇卫生院开展了为期3个月的业务培训。二是开展对口帮扶,提升服务能力。通过解放军205医院、**市中心医院、省人民医院等省内外三级医院派专家到我县县乡医疗机构开展对口帮扶,县级医院选派医务人员对口帮扶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三是通过组建“医联体”、建立双向转诊流程、开展“家庭医生团队式医疗服务”、实施“先住院后结账”服务模式等,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创建县域内“优质、方便、快捷”医疗服务体系。四是加强村级卫生室管理,采取村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履行行政、人员、业务、药械和财务“五统一”管理,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率达到100%,提高了村级医疗服务水平。五是吸引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使社会资本成为推动我县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我县现有博爱、仁德等7家民营医院。

(三)基本医疗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乡医疗救助为主体、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已初步形成,并逐步完善。全县城镇居民实际参保18408人,参保率99.4%;新农合实际参合336628人,参合率达99.5%。城乡居民医保在三、二、一级定点医疗机构住院费用报付标准分别提高到70%、80%、90%。坚持医疗保险周转金和医疗救助资金预付制度,通过“金保工程”建设,实现了省内异地医疗费用及时结算。同时,开展了以临床路径管理为主的按病种控费、付费方式,完善了监控管理机制。

(四)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2010年10月起全县乡、村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2011年12月起县人民医院实行药品和一般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2012年12月县中医院、二医院实行药品和一般医用耗材零差率销售。乡村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率均达到100%,县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配备率达到90%。自2011年12月执行药品网上统一集中采购以来,截止今年2月底,已在网上集中采购药品及一般医用耗材10857.6万元,其中基本药物4519.6万元,配送率达86.91%。

(五)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有序推进。一是加大政府医改投入。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25元提高到4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4类44项。二是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29640名65岁以上老年人进行管理并进行健康检查,完成体检23910人。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人数分别达到24601人和8577人。发现的642例重性精神病患者全部纳入管理范围。建立居民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41.3万份,建档率达95%。三是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宣传手册、在电视媒体开办专题栏目、制作宣传栏文化墙等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有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健康意识和防病意识。

(六)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县人民医院作为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医院,2011年全面完成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工作。从改革人事制度,实施全员聘用;加强学科建设,发展特色科室;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开展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疗行为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为我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积累了有益经验。调研中了解到,医改后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医院药品总收入比例、门诊和住院每人次药品费用明显下降,公立医院开始回归公益性质。2013年县中医院、二医院借鉴县人民医院试点改革经验,根据《民和县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案》,制定了岗位设置方案和竞聘上岗实施方案,全面启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此项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以改进和完善。

(一)医疗岗位不能满足需求。随着医疗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和群众医疗保健意识的增强,县乡医疗机构就诊及住院患者逐年增加,现有的医疗岗位已无法满足正常的工作需求和广大群众的医疗需求。

(二)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县级医疗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特别是骨干人才、学科带头人和中医人才匮乏,致危急重患者因县级医院救治能力不足、得不到有效诊治转至省级医院就诊。基层卫生院医护人员队伍在结构、数量和技术上还未达标,医务人才缺乏,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难以取得群众信赖。尤其是村医素质普遍较低,服务能力不强,县乡村服务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

(三)财政补偿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随着医改工作的深入推进,县乡医疗机构的投入不断加大。由于我县属国定贫困县,县级财政保障能力薄弱,在公立医院基础设施建设、设备购置、药品零差率补助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

(四)信息化建设亟待加强。医疗机构之间信息化建设因成本高,实现跨区域、跨机构的信息互联、互通、共享难度较大,尤其是村级卫生室联网仅为20%,严重制约县域内“优质、方便、快捷”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三、几点建议

为了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全县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

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是要按照有关规定和我县实际足额定编,并以实用为核心放宽人才引进门槛,研究出台留住人才的机制和政策。二是加强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夯实人才培养机制,建立健全对口帮扶长效机制,加大医院学科建设和医务人员及村医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快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建设整体水平,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医疗机构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抓手,进一步规范医务人员诊疗行为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实现跨地区、跨机构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

(二)认真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网上集中采购、配送和政府补助补偿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基本药品零差率销售政策,保障广大患者用药需要,减轻群众负担,确保基本药物制度顺利实施。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加快网上采购的药品配送速度,缩短药品配送周期,保障基层医疗机构用药需要。

篇6

1.全面推进政事分开、权责清晰、运转顺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在南瑞和__桥两中心试点做法的基础上,继续在马塘、中南、白马等实施新医改政策的各中心财务管理权限和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各中心须上报改革申请报告及相关职工会议记录,确保中心的改革拥有充分的群众基础。

2.按照稳步推进原则,进一步深化区域医联体建设工作,出台医联体相关规程和制度,建设并试运行区域影像中心、心电中心、检验中心和消毒供应中心。

3.制定无院籍化管理具体实施细则及区域卫生技术人员交流实施办法(即实施细则),同时做好无院籍化管理宣传工作。

4.出台全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及培养实施方案,建立卫生系统反应性和满意度“月评”制度,并做好与360度绩效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和人员聘用管理的衔接工作。

1、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报”制度,即年初报送卫生技术人员岗位设置和聘用计划、报送人才培训和培养计划、报送基建项目计划、报送医疗相关设备采购计划。

2、修改和完善360度绩效管理评估方案及实施手册,合理调整群众知晓率和满意度评估分值,结合2015年工作目标相应调整各项指标赋值和权重。

3、各中心制定详尽的内部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并报送区医改办备案。

4、完善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药物使用保障方案,确保参与改革的各中心用药需求。

5、进一步加大对村卫生室基本药物制度执行情况监督和检查力度,严禁体外循环和加成销售现象。

6、有效利用现有信息系统,在公卫考核及绩效考核时,从现有信息系统采集数据,促使信息化工作与相关工作同步发展。

1、抓两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促发展,打造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以十一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中医药服务为重点,努力打造__卫生服务模式,逐步形成“一中心、一特色”。

1、 加强区医院特色专科建设。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抓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素质。

3、 评选区级名医,设置相关奖励。

4、 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5、 加大医政管理和医疗单位监管工作力度,确保医疗市场的规范化及医疗单位安全生产。

1、积极发挥国家级、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能力、服务意识、服务水平 、以创建为抓手,为动力,全面提升我区卫生服务水平。

2、积极探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管理模式,努力使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整体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3、 加强卫生行风建设,树立卫生行业良好形象。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认真做好卫生监督、疾病预防、妇幼保健、群众健康宣传教育,遏制重、特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和食品、药品安全事故。

篇7

新医改方案公布10个月后,医改深度新方案――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出炉。

2月23日,卫生部等五部委对外公布了《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从而正式开启了医改中最艰难、最复杂、最困惑的新闸门。在达成改革共识的基础上,公立医院如何破冰,试点城市将采取何种措施进行,改革的路径到底在哪里?备受关注。其中,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最具社会争议,这也是本次医改成功与否的关键点。对上述问题,《财经国家周刊》专访了卫生部。

医改试点地方经验

《财经国家周刊》:《意见》出台,今年将在全国部分城市开始试点。请问在这方面推进的改革措施是什么?

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任务重、难度大,要充分认识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对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领导。试点工作由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领导,试点城市人民政府和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负责实施,卫生部组织推动试点工作,其他有关部门积极支持配合。

目前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已经分别选择1-2个城市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国家在各地试点城市范围内选出16个有代表性的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从今年开始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

《财经国家周刊》:公立医院的改革为什么现在还要先试点?

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涉及的面广、特别是涉及到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结构调整等问题,为了探索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公立医院发展路径,妥善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需求,国家决定对公立医院进行改革,所以要先行试点,然后再稳步推广。

重建政府补偿机制

《财经国家周刊》:公立医院改革的复杂性备受瞩目,其具体实施方案更令人关注。国务院通过的只是指导意

见,具体如何操作还需要看主管部门及各地方的情况和实施方案,初期是否会出现多种不同的改革方式,而最终也可能不是全国一刀切的方式?

卫生部:试点城市要制订试点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措施,突出重点方面和关键环节,深入探索,大胆尝试,力求有所突破,取得实效。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评估和监督,及时总结试点情况,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推进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在具体改革方式方法选择上可能会出现一些地方特点特色。

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是,明确各级政府举办公立医院的职责,积极探索管办分开的有效形式,逐步实现公立医院统一管理,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财经国家周刊》:公立医院改革的原则是要坚持公益性质。当前公立医院存在的一些逐利行为,以及医疗服务体系的趋利性与此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和冲突,造成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和医患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那么,这个公益性质该如何界定?实现公益性的最核心问题又是什么?

卫生部:改革要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把维护人民健康权益放在第一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提高公立医院运行效率,努力让群众看好病。要按照“适度规模、优化结构、合理布局、提高质量、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统筹配置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医疗资源,促进公立医院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医疗服务需求,切实缓解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

《财经国家周刊》:“管办分开”有无具体思路和举措?

卫生部:实行“管办分开”,成立医院管理局等专门的公立医院的管理机构有助于加强公立医院的治理和管理,推动公立医院提高运作绩效。我们鼓励各地积极探索,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公立医院的资产管理、财务监督和医院主要负责人的聘任这样的模式,建立协调、统一、高效的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

《财经国家周刊》:《意见》指出,要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实现由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来补偿的机制。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的重中之重,“以药养医”是公立医院不争的事实,也是医改最核心的难题。那么,政府补偿机制能否有效解决这一难题?财政补贴是否是本次改革的关键?

卫生部:改革公立医院补偿机制,合理调整医药价格,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推进医药分开,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同时完善医疗保障支付制度。

政府补助渠道是公立医院公益性的重要保障,也是这次医院改革中一个至关重要的举措。我们高兴地看到,许多地方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保障公立医院的经费。

社会资本进入待解

《财经国家周刊》:解决医疗资源配置的问题是医改的一大重点,“公立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院医生坐冷板凳”,这是中国医疗资源大小两极严重失衡的现状。试点能否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卫生部:改革试点的总体目标是要构建公益目标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结构优化、层次分明、功能完善、富有效率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形成比较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运行机制和监管机制,加强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促使公立医院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财经国家周刊》:《意见》将“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服务领域,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作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要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尤其是民营资本的进入,是入股公立医院还是“公转民”?公立医院的改制重组是否会出现实质性的改观?

卫生部:国家将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院。一是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在服务准入方面,对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一视同仁。二是保证不同所有制医疗机构公平有序竞争。在医保定点、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科研立项和继续教育等方面,民营医院享受与公立医院相同的待遇,执行相同标准。三是落实非营利性医院的税收优惠政策。四是积极稳妥地把部分公立医院转制为民营医疗机构。五是正确引导,依法监管,规范执业行为,维护群众利益。在行业监管方面有关部门还将制订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的配套文件,实化相关政策措施。

在改革过程中,要坚持公平与效率统一,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格局,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非营利性医院。

篇8

一、制订“十二五”妇幼保健工作规划

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围绕《浙江省十一五儿童发展规划》、《浙江省十一五妇女发展规划》等目标,统计、分析、总结“十一五”各项妇幼保健指标的完成情况,结合我省妇幼卫生工作现状,制订“十二五”妇幼保健工作规划;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制定《浙江省十二五儿童发展规划》、《浙江省十二五妇女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妇幼保健水平,促进妇女儿童健康素质和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妇幼保健执法监督和管理

加强妇幼保健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群众和妇幼保健人员知法、懂法、守法,依法保护妇女和儿童的健康权益,促进妇女和儿童健康;严格按照《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进一步规范《出生医学证明》的使用与管理,严禁征收《出生医学证明》工本费,防止乱收费行为发生。加强妇幼保健知识的培训,完善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机构和人员的准入。协同卫生监督部门,加大对非法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和非医学需要采用技术手段对胎儿进行性别鉴定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查处违规者。严格执行国家相关规定,保障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入幼儿园、托儿所所享有的平等权利。

三、加快妇幼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贯彻落实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精神,加快妇幼保健的网络建设。严格按照卫生部《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的要求,落实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编制,健全妇幼保健管理制度,完善妇幼卫生投入运行机制。积极推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实施,健全以县妇幼保健机构为龙头、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联系员为网底的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

开展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工作,抓好妇幼保健机构省级规范化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门诊创建,推进市级妇女保健和儿童保健规范化门诊评定,强化妇幼保健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夯实妇幼卫生服务体系网底。加强市级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和县级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分中心建设,健全危重孕产妇转诊、抢救预案,进一步提升危重孕产妇抢救及时性、有效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

四、全面完成国家重大公共卫生妇幼保健项目

认真落实《关于印发浙江省农村妇女“两癌”检查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浙卫发〔2011〕166号),着力抓好农村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项目,总结试点经验,召开经验交流会。加强对基层妇幼卫生人员的培训,切实提高妇幼保健机构对妇女乳腺癌、宫颈癌检查能力和水平。加强对“两癌”检查的管理和督导,保证资金的合理使用。

积极开展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认真落实《关于印发浙江省农村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项目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浙卫发〔2011〕254号)。在2011年基础上,对全省准备怀孕的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目标人群增补叶酸知识知晓率达到60%,叶酸服用率达到60%,叶酸服用依从率达到30%。

全面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积极开展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项目,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降低孕产妇死亡率。2011年实现全省住院分娩率达到99%,危重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100%。

五、推进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

健全出生缺陷防治服务网络,落实三级防治措施。积极推广免费婚育健康咨询等工作,提高群众对防治出生缺陷的意识和知识,不断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加强生殖健康服务,探索婚姻登记和婚前医学检查实行一站式服务,方便群众进行婚前医学检查。加强对婚前医学检查的指导和督导,确保检查质量,保证专款专用。

加强孕产期合理营养与膳食指导,逐步将孕产期营养纳入孕产期保健,提高保健工作内涵。建立健全产前筛查和诊断网络,提高孕期出生缺陷发现率。重视对产前诊断人才培养,加快产前诊断专项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健全新生儿疾病筛查体系,提高27种遗传性疾病筛查覆盖率,进一步规范和做好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治疗工作。开展调研和培训,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逐步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能力。探索新生儿疾病筛查确诊患儿诊疗救助机制。

六、提升妇幼保健整体水平

重点加强母婴健康工程、妇女健康工程项目县人力资源建设,强化培训,加快提升基层卫技人员素质,着力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继续抓好全国预防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普陀区和鹿城区)的工作,加强城乡基层艾滋病母婴阻断防控网络建设,加大对艾滋病的免费治疗力度。

推广贫困孕产妇(流动人口)定点医院分娩经验,实行政府补助限价服务。加快妇幼保健信息管理软件升级,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管理。

篇9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下午好:  

欢迎来到禹城市中医院!由禹城市卫计局主办、中医院承的

篇10

针对此次通过的医改方案,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表示,此次的北京医改方案还将进行反复修改,还要进行公示与征求意见。

公立医院改革拟分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

据了解,北京的新医改方案将着重针对首都地区优质医疗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高、群众就医负担较重的问题推进改革。完成改革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完善基本医药卫生制度体系、健全医药卫生运行机制等重点任务。

根据通过的《方案》,未来公立医院改革将探索分类模式,即按照公益性、准公益性和经营性三个方向,实行不同的人事制度、投入机制、运行模式和考核评价制度。同时,建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明晰公立医院的所有权和管理权,科学界定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责任和权利,探索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管理机制。

而在医药分家后,医院的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也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方案》指出,将探索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落实财政补助政策等多种途径,推进医药分开,逐步解决“以药养医”问题。

《方案》同时指出,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参与公立医疗机构重组改制。

提高报销比例限额拟从17万提至30万

据了解,当前北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报销上限为17万元,“一老”和城镇无业居民的医保报销上限为7万元。根据目前北京职工年平均44715元的工资和居民人均24725元的可支配收入可以算出,职工门诊报销封顶线应调整至27万元左右,居民医保上限则为14.8万元左右。而此次拟将职工医保报销上限提高到30万元,居民报销上限提高到15万元,职工报销上限比此前社会预想的还要高出3万元。

除了提高医保报销的比例,还将扩大社会药品报销范围,提高社区医疗费用报销比例。目前,职工在大医院就诊的门诊报销比例为50%,社区为70%。为了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北京将在社区门诊报销比例方面有所倾斜,今年社区医院的门诊报销比例有望提高至90%。

据介绍,今年北京还将根据基金运行情况科学测算,将因职工工资增长而新增的医保基金全部用于提高职工待遇,出台提高门诊报销比例、最高支付限额、贵重医用材料和人工器官报销标准;扩大门诊特病报销范围、药品和诊疗项目;完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及医疗救助政策等8项政策,以减轻群众医疗负担。预计全年将减轻群众医疗负担25亿元。此外,今后北京将进一步加强医保基金使用情况的公开力度,让市民及时了解基金的收支情况。

解决“大处方”今年将试点按病种付费

通过按病种付费解决“大处方”,是此番医改方案另一项被外界期待的亮点。据透露,今年北京将选取两家医院作为试点,开展按病种付费的DRGs医保支付模式的改革。

DRGs又称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最初产生于美国,它将临床处置类似且资源耗用相近的病例归类分组。依据病患出院时主要诊断、手术处置、年龄、性别、合并症或并发症的有无以及出院状况等予以归类,整合同一类疾病群所有相关检验、诊断与治疗,依不同年龄、并发症风险等定出给付价。这一价格将包含病房费、诊查费、药事服务费、药品费、各项检查及治疗处置费、注射费、麻醉费、手术费、一般材料费及特殊材料费等所有相关费用在内。而依据个人的报销比例,病患个人支付的费用也可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