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04-02 22:04: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单元教学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比
整理与复习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会求比值、化简比,能解答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3.
使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探索比与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以及比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体会类比法、推理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数学知识的本质。
4.
使学生经历用比描述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一、复习回顾
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呢?请你结合下面的知识框架,回忆一下吧。
1.
比的意义
师:关于比的意义你都知道些什么?
生1:两个数的比表示两个数相除,15÷1015比10,记作15
:
10。
生2:15
(前项):
(比号)10(后项)=15÷10=(比值)。
2.
比的基本性质
师: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生: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
师:化简比的方法是什么?
生:当比的前、后项是整数时,可以把前、后项同时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进行化简;当前、后项出现分数或小数时,可以先把前、后项化为整数,再根据前、后项是整数的情况化简为最简单的整数比。
3.
比的应用
师: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生1:把问题转化为整数的“归一问题”来解决。
生2:根据直观图和比的意义,算出要求的两个量分别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把问题转化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分数乘法来解决。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交流和一问一答的形式,使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的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应用的知识,为学生完整地构建出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二、基础练习
1.
填一填。
(1)笑笑的房间长5m,宽3m,长和宽的比是(
)比(
),记作(
)。
(2)4
:
9=(
):(
)=
(
)
(3)4
:(
)=28
(
):
6=0.2
(4)小亮骑自行车3小时可行45km,小亮骑车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
):(
),比值是(
)。
2.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25
:
15
0.3
:
0.29
0.125m
:
2cm
3.
一种消毒水是把药粉和水按照1
:
200的比配制而成的。要配制这种消毒水603g,需要药粉和水各多少克?
设计意图:在基础练习中使学生巩固本单元相关的基础知识点,以照顾到班级中大部分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
三、易错练习
1.
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里)
(1)六(1)班三月份有一天请假2人,出席48人。缺勤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
)。
A.
1
:
24
B.
24
:
25
C.
1
:
25
D.
2
:
24
(2)在3
:
7中,前项加上6,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加上(
)。A.
6
B.
14
C.
21
D.
9
(3)音乐兴趣小组有45人,男、女生人数的比可能是(
)。
A.
3
:
7
B.
4
:
5
C.
11
:
3
D.
4
:
3
2.
人体每天约需要2500
mL水,直接饮水约为1300
mL,其他的水要从食物中摄取。写出从食物中摄取的水量和直接饮入的水量的比,并化简。
3.
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48cm,宽与长的比是3
:
5,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易错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易错点,减少学生的错误率。
四、拓展练习
1.
如图,两个圆重叠部分的面积相当于大圆面积的,相当于小圆面积的,求大圆和小圆的面积之比。
2.
某电子厂工人与技术研发人员的人数比是3
:
4,技术研发人员和销售人员的人数比是1
:
篇2
这次培训与以往的暑假远程教师培训很不同,一是难度增大了很多,二是学习时间增长,三是要求更高,四是收获比以往多了很多。
第一,使我认识到了主题单元规划的重要性。以主题单元进行课题设计从很大程度上对教学设计进行了优化。以一个主题来进行单元规划,可以很好地兼顾课程整体目标和课程结构,合理地安排主题单元课时,对于整个学期课时的合理安排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时,主题单元规划更有利于整合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加强了原来课时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使教学内容更优化。
第二,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培训改变了我的观念,对研究性学习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师平时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或方式来进行学习,有意识地将这种理念渗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理念渗透;通过特定的研究型或探究型课程来开展。在初始阶段,研究性学习的内容要精,难度要低,每做一次就有一点收获,就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了。
第三,感受主题资源网站的魅力。主体资源包的使用对教师帮助很大,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常常会根据自己的习惯借助多级文件夹来组织管理自己的资源,文件夹资源包是以文件夹的形式管理教学资源,适合个人资源管理,却不利于资源的共享。主体资源网站是由特定主体的资源构成的一个资源包,可以包含多种资源形式,比较适合于不同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与共享资源。
第四,学会科学地进行教学评价。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养。教学评价就是指以教学目的为依据,制定科学的标准,运用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以价值判断。要根据学科特点不断地研习各种各样的评价方法和评价工具(如量规)。通过评价,教师才能正确了解学情,学生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的学习水平,以便修正自己在学习中的偏差。评价不仅要覆盖知识与技能,而且要反映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等三维目标,评价要避免评价方法的单一化和简单化,要注意适时适量,要多元化,包含自评、互评;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突出学生评价的主体地位,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篇3
[关键词] 化工专业 技能训练 模式
技能是职校生的立业之本,技能训练是学生技能形成的重要环节,不同的训练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本文以行动为导向,对职业学校化工技能训练模式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技能的内涵及形成特点
技能是指人们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能力。其形成一般要经历认知、联系形成和自动化三个阶段。在认知阶段,学生在理解任务及要求的同时也做一些简单尝试。在中期的联系形成阶段,练习者已掌握一系列局部动作,并开始将这些动作联系起来。在自动化阶段,一系列动作联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并巩固下来,练习者能根据情况的变化,灵活、准确、自动地完成动作。
二、化工专业技能训练模式
1.积木式单元训练
技能都是由简单的基本操作单元组合而成的,犹如积木,有限的基本的积木单元可以组合成复杂的积木模型。积木式单元训练,指教师先将工种所需技能分解成技能模块,技能模块再分解为若干个技能单元,每个技能单元再分解为一定的基本操作。训练时,先对基本操作逐项训练,在基本操作熟练掌握后,再进行动作连接组合,最终实现技能的自动化。积木式单元训练适用于技能的初级阶段。
(1)技能的分解。例如,化学检验工的操作技能可作如下分解:
(2)训练流程。整个流程可分解为明确任务――要领讲解――教师示范――学生练习――评价小结五个步骤。训练时,任务布置要具体,老师讲解要细致、重点突出;示范要严谨规范,边操作,边讲解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学生训练可分组进行,教师要不断巡视,严格要求、见错就纠;检查评价,既要严格,又要注意赏识教育,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快乐。
(3)训练中应注意的问题。在训练中,“师生”更像“师徒”。分组可以采取异质同组的方式进行。一般四人一组,一做三查。训练结束后,要小结讨论,明确得失,形成报告。采用“小组互查互纠式强化训练”,不但可以弥补班级人数偏多,师资不足的缺陷,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时,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进同学之间的交流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训练质量。
2.项目式技能训练
“项目式技能训练”是以“项目”为载体,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动作协调水平的一种训练方式。
(1)项目的开发与选择。训练项目的开发和选择应注意四个方面。一是典型性。所选的项目应具有代表性。二是系统性。项目的开发应构成技能系统。三是独立性。项目之间应相对独立,以便学生根据个人的情况灵活选择。四是整体性。开发的项目不宜太大,最好能在4~8课时内独立完成,以保持项目的相对完整,便于教学的具体实施和成果展示。
(2)训练流程。项目式技能训练常包括六个步骤,如下图所示。
项目引入时,要呈现与项目相关的职业情景;制定计划时,要充分调用“库存”、收集信息、分析项目、制定计划,形成方案;方案论证时,教师要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对各学生小组制定的实施方案进行论证,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项目实施时,学生应根据实施方案完成任务,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巡回指导并提供咨询和建议;最后,要在学生顺利完成项目的基础上,对项目进行变化拓展,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项目拓展可以为优秀学生提供进一步提高的平台,也可以为下一项目的训练提供预习内容。
(3)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项目式技能训练宜在学生有了一定基础后进行。项目式技能训练模式中,“学生”更像“员工”。教师在项目选取时既要考虑实际应用价值,又要考虑其完整性和代表性。项目分解时,应遵循“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的原则。可多设计一些平行项目,提高训练的新鲜感,防止心理疲劳。
3.仿真式技能训练
仿真式技能训练是指使用仿真模拟技术来实现技能训练目标的一种训练方法。仿真可分为设备仿真、材料仿真和计算机网络仿真三种类型。
化工行业有别于大多数生产性行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连续化的特点。学生刚进企业,一般不让自己动手操作,这给学生技能形成带来了很大困难。同时,随着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大量应用,化工行业也逐渐由劳动密集型转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开关阀门、观看仪表发展到需要具备工艺过程判断、计算机操作、系统分析等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上述两种训练方法已不能满足这些倾向于对心智技能有较高要求的技能训练。对于这些心智要求较高的技能,可以采用“仿真式技能训练方式”进行训练。
三、模式选择应注意的问题
“积木式单元训练”适用于学生的入门训练,“师徒”相授,对教师技能的要求较高。“项目式训练”,适用于在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后,进行“仿真式训练”适用于与毒危岗位有关的技能训练。
“教学有效,教无定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技能形成规律,积极探索简洁高效的技能训练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在训练中,还应将化工职业岗位必须的“安全、质量、环保”意识,“严谨、务实、高效”的工作态度,以及“团结、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的培养贯穿在学生的技能训练之中,关注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马成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及项目课程设计[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2]李学喜.中职专业课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篇4
一、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
目前,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都是按一定的文体特征分单元编排的。这样,就有利于进行单元比较阅读教学。而且,由于每册书的各相同单元之间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知识贯输的渐进性,这样,就有利于进行单元比较阅读教学,使学生能把各册之相同单元的知识连贯起来进行联想记忆,又更能使学生在贯通的系统学习中加深理解,得到一些能力方面的启迪。又由于每册书是按单元编排,我们就有可能把该册各单元之间的外在区别和内在联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使学生能较灵活的掌握各自的规律。这样,就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单元比较阅读教学法纲要
(一)单元比较阅读教学的内容
首先我们应搞清楚的是单元的概念。这里所谈的单元,当然指教材的自然单元形式,也指我们所运用来进行比较教学的材料的单元形式。单元比较阅读教学就是把这些单元阅读材料拿来进行整体的或部分的比较阅读教学与训练,从而提高我们的阅读教学效率,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基础知识点的串通比较分析。其实,除下文所谈的几个方面的内容外的所有语文基础知识点,都可以进行各自的串通比较分析。这可以是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某个多音、多义字或词的归纳总结,可以是从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词语选择的角度来比较分析语言的修辞特色。可以是通过对造句的异同的比较来分析其句法现象等等。
2.思想内容的比较分析。这是指单就思想内容对文章或文学作品进行的比较分析。包括对句、段、篇、单元整体内容的理解分析和单项内容的比较分析。
3.文章写作特点的比较分析。这主要指单对文章的写作特点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是某一写作特点的比较分析,也可以是对写作特点的整体比较分析。
4.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比较分析。众所周知,文学作品有别于一般的文章,因此,它除了有一般文章所共有的一般规律外,更重要的是有它自身的规律性。文学作品主要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比较分析作品的人物塑造方面的特色。可以是比较分析作品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或者是通过这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生活,可以是比较分析作品是怎样塑造人物形象的。尤其应注意对于作品艺术技巧的比较分析。
5.教材单元内部篇与篇之间的整体比较。这是我们已在教学中较好的运用,也已运用得最多的,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更应多进行这方面的教学。
(二)单元比较阅读教学法的实施方案
总的原则是:在单元比较阅读教学中,应体现教师的主动、示范性和启发、诱导性,应体现学生阅读的能力、主体性和思维活动的活跃联想性,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最终目的。根据教坛同仁的教学研究成果和笔者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在此提出“三步四课型”的实施方案,供教界同仁参考。
1.讲读课型。根据教材课文的每个单元都分为三个小单元(即讲读课,课内自读课,课外自读课),第一步,让学生预习该单元中的那两篇(极个别是三篇)讲读课。然后,教师就根据前文所谈的内容的某些方面,对该讲读课进行宏观的总体的比较分析。第二步,由学生再根据教师所分析的内容,再对照阅读该两篇(或三篇)讲读课文,反复体会。第三步,教师总结,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完成课外训练。
2.导读课型。这种课型,在初级阶段主要是用于该册书中体裁相同的两个单元的第二单元的那两篇讲读课文,在高中二、三年级逐步取代(或部分取代)讲读课型。第一步,由教师讲解该两篇课文的比较分析的要点及其结论。第二步,由学生带着这些要点及结论去比较阅读课文,从而印证教师所讲的要点及结论的正确性。第三步,教师答疑总结;学生完成课堂作业,完成课外训练。
篇5
这是英特尔公司开展的一个培训项目,这个课程中,将学到通过何种评价策略使您和您的学生受益,并学会如何在您的课堂中计划、开发和管理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体系。那么21世纪新技能都包括什么?教师怎样在课堂中体现21世纪新技能的培养呢?
21世纪教学需要的不是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让学生掌握一套核心技能,为面对未来的世界做好准备。所以学生21世纪技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创造力和创新、交流和合作、信息素养、媒体素养、信息技术素养、灵活性和适应性、主动性和自主学习、社会的和跨文化的技能、生产力和责任感、领导力和责任感。下面以城市与城市化例来呈现在课堂中体现21世纪技能及评价
单元主题:城市与城市化
第1步:选择单元
学习城市与城市化内容,可以让学生了解城市的起源、城市发展的三个阶段,科学认识城市化、当代城市化的新特点,以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第2步:21世纪技能
考虑在本单元培养某种21世纪技能后,将21世纪新技能的培养应用到教学课程中,这个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学习活动。
本单元是人类与地理环境中关于人类的聚居地的学习介绍,它与第一章人口联系非常密切,与后面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工农业联系也很紧密,是承前启后的一章。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
1.课标和教材使用:
(1)以课标为准。凸显学生掌握地理知识、获取地理技能和能力的过程。
(2)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依托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适当取舍与拓展
2.学习活动设计:探究——发现式
学生自主学习——搜集资料、材料分析、绘图分析、阅读归纳、经验总结、课题研究
教师协助促进——创设情境、思维牵引、方法指导、课堂调控
3.师生活动过程;
(1)选定活动主题:潍坊市的城市化发展
(2)成立课题小组: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划分成课题若干小组,每小组由6-8人组成,民主推选小组长,同时设副组长、记录员、发言人,开展活动时合理分工,共同行动。
(3)确定实施方案:
依据“山东的德州的城市化发展”研究计划书,根据活动主题确定不同的子课题,每小组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子课题。制定各自的活动目标与研究方案,形成小组的实施方案。
(4)开展课题探究:
走访、摘抄、现场查看、收集各种资料,画出德州市土地及人口变化图片;写出活动体会、形成调查报告并制作课件,填写学习经历表。
(5)展示探究成果:
各小组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分析研究德州市人口及土地利用的变化、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及存在的问题;各小组为德州市城市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4.预期成果:
能够通过实地调查、访谈及借助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进行资料收集、分析,归纳总结出德州市的城市化发展,进而学会分析城市发展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研究的最终成果以体会、手抄报、图片展示、调查报告、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
第3步:创建一个评价量规
第4步:在教学活动中嵌入评价
篇6
【活动主题】提高集体备课实效,解决单元教学问题,促进以老带新
【活动目标】立足在个人备课的基础上,以中学部英语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在充分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前提下,集体商讨把握教材整体的设计结构、编写思路、重难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共同研究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同时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目标。促进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以骨干带动一般,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使全体教师切实能从整体上认识教材、局部上突破难点、教学方法上更科学,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活动准备】和李冬梅老师是中学部英语教研组的两位年轻老师,按本学期定的教研计划,她们要参与学校的“一人两课”教研活动。因此中学部英语教研组组织了这次集体备课,设定老师为中心发言人。中心发言人要做系统的备课,以单元为单位,写出她要教学的单元的教案及分析材料,明确本单元及本课在全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心理特点,着力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制定教学措施,然后撰写出发言稿。
确定教学单元内容
【活动过程】活动准备
中学英语组
中心发言人
活动过程
活动总结
确定中心发言人--
安排组内成员研读教材
1、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相关内容
2、认真阅读单元教材内容,理解编者意图。
3、明确本单元及本课在全册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准确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4、明确在单元教学中如何解决单元研究主题,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基础、心理特点,着力于学生的自身发展,制定教学措施。
5、老师撰写发言稿。
确定教学单元研究主题
组长主持活动
中心发言人发言
组内教师研讨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及教材编者意图
2、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
3、遇到的问题及疑惑等需要帮助的内容
4、在单元教学中如何解决单元研究主题
1、对中心发言人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及补充
1、对中心发言人的疑惑等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2、对如何突破本单元研究主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老师上第一次课
组内老师就老师上的第一次课进行评课、议课,提出优点与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改进措施及实施方案,为老师的第二次课做充分准备
老师上第二次课
组内老师就老师上的第二次课进行评课、议课,小结
组内全体老师听
老师上的第一次课
组内全体老师听
篇7
关键词:初中高效课堂
教学模式
实施方案
一、模式的基本理念
1、以人为本
首先要从心底里相信并且恪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教育理念。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任何一点知识漏洞,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对每个学生的进步都给予大力表扬,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2、以素质教育为核心
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二、实施模式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六步四环节”是以学生为“轴心”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式,它将过去的教师单向灌疏转变为师生双向互动,教师的教学行为由“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带着学生发现知识”,学生的学习行为由“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转变为“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教师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完成作业,在实践与探索中自主建构起合理而系统的知识体系。
2.合作性原则
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多种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的活动过程。合作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兵教兵”。让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为独立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而小组合作探究可以弥补学生差异,对培养学生交往的技能及分享、合作的态度具有独特的作用。
3.学法指导原则。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思维方法,注重培养发展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实施步骤
(一)组织学习阶段
1.对教师加强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的教育。第一、使每一位教师要认识到模式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到有模式与无模式的利弊;第二、发展模式,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比如:洋思中学、杜郎口中学、河南永威原来情况不如我校,为什么能成功?为什么能出现那么多名教师?
2.组织教师学习、讨论模式。
具体是①要求教师完整理解:“六步四环节”模式的基本结构。②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六步四环节”模式的基本特征。这个模式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四个方面:面向全体学生;目标明确,精讲善诱,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紧扣目标要求,重视学情反馈,教师通过优化导学,促进良好学习习惯与品质培养;高度重视课前的备课、预习和课后的作业、辅导等各个环节,将课内外的教学活动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3.要求教师认真把握“六步四环节”模式的操作要领。
通过学习,使教师领会模式的每一步内涵,同时又组织部分教师针对模式写一份教案,进行说课,说过后进行评议,加快对模式的理解。
(二)初步试验阶段
1.备课组加强备课研究。要想上好模式课,首先要备好模式课。我们实行二层备课,即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先集体备好两个单元,目的是加深对模式的理解,再分工备,就比较顺手了。但是规定每一位教师必须用模式备课,学校把每月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结合起来,作为学校考核内容之一。
2.积极开展新模式研究课活动。学校规定每人必须用新模式上课。为了做好这项工作,第一、领导班子深入课堂听推门课,每周至少两节,和教师一起研讨、交流;第二、领导班子在前两周带头上模式课;第三、每周规定语数外各一人上研究课,促使每一位教师深入地研究,上过后,教研组及时评议,提出与模式不相符的地方,争取使教师的课尽快地适应新模式的要求;第四、动员全体教师要积极参与听课、评课活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第五、学校对发现的问题,每周实行及时公开通报的方式,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敲响警钟,同时表扬做的较好教师。
3.开展新模式验收课活动。这项活动准备在学期末举行,学校准备从各人绩效工资中拿出相当一部分的资金作为考核,要求每一位教师平时要认真准备,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促使教师平时注重模式的训练。
(三)全面实施阶段
1.创新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要经过组织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教学比赛、经验交流会、专题培训班,校本培训等多种方式提高教师运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能力,制定课堂教学评估标准,及时发现典型,树立典型,引导广大教师,不断巩固学习成果,不断深化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使广大教师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准确高效地指导学生自学,精练高效地进行“后教”,保证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
2.落实“堂清、周结、月测”,全面提高质量。“堂清、周结、月测”是学生自我检测、自我更新、自我补“缺”的重要方法,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学校将把“堂清、周结、月测”列入教改实验的重点之一,狠抓落实,不断总结完善落实“堂清、周结、月测”的方法。“堂清”由任课教师负责组织落实,精选当堂训练题和作业,每天抓好自习辅导与反馈;“周结”由备课组负责组织落实,每周精心组编一套周练习题;“月测”由级部负责组织落实,搞好单元测试及月考,认真做好每次月考的质量分析。学校制定严格的检查反馈制度,教导处对“堂清、周结、月测”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各责任人抓好落实。
(四)总结深化阶段
1.总结经验,加强交流。①学校及时总结学习推广河南永威经验活动中的成功经验,以专题讲座、研讨会、学习简报等形式予以交流推广,供教师学习借鉴。②通过组织“学教结合,主体探究”示范课,推广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
2.深入研究,不断完善。在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学校及时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制定措施,深入开展研究,特别就“学教结合,主体探究”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细节问题加强研究,把实验引向深入,取得更大的成绩。
篇8
关键词: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26-02
一、前言
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该课程是众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集合,更是对这些课程的内容的归纳和应用,因而具有“综合性、应用性”的特点。因此,这门课程的教学需要与一般专业课程的教学有所区别。在笔者目前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从学生角度来看,存在懈怠情绪,忽略了对已有知识的整理和提升;其次,教师往往按照教材章节来安排教学,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使得教学不能有的放矢,效果不明显;最后,教学过程中忽略了知识点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和应用方法,使得学生学懂了但不会用。
纵观我国高校“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学生学习效果较差、知识应用能力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为核心目标,提出在“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课程中运用“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并进行了实践探索。
“研讨式”教学和研究模式起源于18世纪的德国[1],目前已经是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2,3]。“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是课程教学的优选方法。对本门课程来说,“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更契合其“综合型、应用型”的特点,能够提高学生毕业设计质量和水平[4]。
二、教学方式探索
针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方式,作者进行了以下探索:
1.通过建立适合本课程的“专题研讨式”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体来说:
(1)对新旧知识点进行区分,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以“专题”模式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
(2)将课程内容以“专题模块”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并将模块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实现知识的“立体化”呈现。
2.基于对本课程的“专题研讨式”教学研究,积极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具体来说:
(1)通过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开展以专题学习、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知识点的应用等为主题的讨论,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2)以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水平和毕业设计质量为首要目标,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实施方案
通过对专题研讨式教学模式和课程特点的研究,作者提出了以下实施方案:
1.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将课程知识点进行系统划分,区分新知识点和旧知识点,将新知识点以“专题式”和“讲座式”进行内容组织,将旧知识以“专题案例式”和“讨论式”进行内容组织。将新知识点进行系统划分,按每一小节课作为一个讲座单元,精选与新知识点相对应的案例,并作为第二小节课的课堂内容进行讲解和讨论。
第二,注重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按新知识点和旧知识点设置的“专题”之间要有连续性,确保每堂课之间的有机联系。
按照教学内容的优化和重组,将课堂内容以“理论专题”和“案例专题”进行组织。
(1)理论专题。与专题研讨式教学相适应,确定的课程理论专题内容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专题研讨式”教学将知识点按照实际应用顺序逐步推进,而非按照传统的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这种“专题研讨式”的内容组织方式是基于学生对前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既考虑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前后关系,也考虑了知识的应用顺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和梳理。
(2)案例专题。基于教学专题,对应用性较强的内容设置“案例专题”(见表2)。通过理论专题与案例专题相结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2.综合采用“专题式”、“讲座式”、“案例式”与“讨论式”教学法,让课堂充满活力。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1)对全新的知识点进行“专题式”、“讲座式”教学,并在某一专题讲座开展之前将讲座提纲提供给学生。与传统的讲授式课堂相比,“讲座式”基于学生前期的专业知识基础,把新知识点分割成一个个专题形式,而每一个专题讲座之后,鼓励学生提问和讨论,之后为每个小组提供与该次讲座内容相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完成。
(2)以案例形式容纳旧知识点,课堂主要以“案例式”和“讨论式”为主要组织模式。教师通过前期的知识点总结和案例精选,把课堂内容进行合理安排。如按照给出案例案例讨论案例讲解知识点总结给出练习案例小组讨论完成相互点评为顺序组织课堂。
3.创新考试模式,促进“专题研讨式”教学推广。在“研讨式”教学模式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因此,在考试安排上,也应当注重学生对知识点应用能力的考核。拟通过以下几方面对考试模式进行改革:
(1)对考试的题型进行改革,侧重主观题,减少客观题。
(2)考试内容侧重对知识点和基本概念的应用,减少对知识点的直接考察,突出考察应用能力。
(3)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将学生课程中参与讨论、小组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的重要考量。
四、结论与展望
经过一年的专题研讨式教学改革试验,作者所带毕业班的高层结构与抗震设计成绩较往届学生有了显著提高,学生课内外的反馈也明显好于往届,而作者这门课程的教学满意度也从原来的90.2%提高到了96.6%。
虽然专题研讨式教学的初步开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如专题设置不够完善、新的考核模式有待进一步推广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笔者将继续完善研讨式教学模式,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F P.German Education Past and Present[M].New York:General Books LLC,2010.
[2]L C,L M,K M.A Guide to Teaching Practice(Fifth edition)[M].New York:Routledge,2004.
篇9
【关键词】中学英语写作;反思;教学行动研究
教学行动研究的原理及过程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被西方教育界所倡导的“自我反思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师日常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它指的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审视、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做出的种种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转变教学行为,促进教学能力的提高。“自我反思教学模式”的主要实践途径是教学行动研究。教学行动研究指教师对自己课堂中的教学现象进行考察,研究,并从中获得知识,改进教学的一种探索性活动。近年来国内关于教学行动研究方面的著述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国内外语教学与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王蔷,2002;郑金洲,2004)。教学行动研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包括观察分析、计划、实施、反思等环节。因此,我们可以设计出可操作的研究方案:
1.发现问题。教师从教学实践中观察并意识到教学对象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制定方案。提出并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3.实施方案。实施新教学方案以期解决问题。
4.反思。分析、评价研究结果并确定下一轮研究目标。
现将行动研究运用于英语写作课堂教学,既作为一种尝试也期待更好地改进教学。
教学行动研究在中学英语写作课堂教学应用
一、发现问题
英语写作作为语言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能反映一个人的英语水平。但是在多年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我发现写作教学历来是工作的一个难点,教师觉得没什么好教,学生觉得没什么好写,写作课堂教学效益低下。学生的习作中常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1)语法、词序或拼写等表层错误较多。即使是一些最基本的初中阶段就学到的单词、语法在写作中也会出现错误,如there be 句形;(2)语义不连贯,结构松散,中国式英语充斥其间;(3)对于教师费心费时所做的作文评语,学生似乎视而不见。同样的错误学生屡犯不改,无视教师辛勤的劳动。为了查清导致学生作文中问题存在的原因,笔者对所任教的两个班级85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收集到了关于学生对写作、写作课堂以及对教师反馈的态度等方面的有关资料。通过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后,意识到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1)教师采用的写作教学法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并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学生的一次成稿的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2)教师对学生作文的反馈手段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学生不能从教师反馈中得到有用的信息,对作文进一步修改。(3)学生语言基本功薄弱,而且缺少有关信息输入及语言输入。(4)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二、制定方案
建构主义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应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写作教学的目标在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学习自主能力的培养(张坚,2000)。笔者在参阅了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和理论后,决定采纳Mckenzie 和Tompkins所倡导的“过程教学法”(张坚,2000),把教学过程分为“构思初稿同级评判修改或写二稿教师批改学生再修改或定稿”几个阶段。这种教学法既克服了学生在传统教学法中所形成的认为写作可以是“一次成形”的心态,也提高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主动性。2004-2005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始,我根据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及特长,把两个班级的学生组成2-4人的小组,建立英语写作小组,课堂上运用“过程写作法”对自己的写作课堂教学进行了为期18周的教学行动研究。
三、 实施方案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每单元“综合技能部分”给学生提供了与该单元话题相关的写作任务,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语言讨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表达自己的思想,与同伴交流各自了解的信息。在写作构思阶段,教师应鼓励组内学生及组与组之间就单元话题进行讨论,教师的作用在于启发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
接着就进入初稿阶段,即要求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与语言技巧转化成为文字,表达出一定的内容。初稿完成后,组内学生之间相互作为审稿者进行编辑、评判和评估同学的作品。教师应从写作各层面,包括内容思维、篇章结构及语法措辞等方面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引导他们审视同学的初稿,如“文章内容是否完整,新颖?观点是否明确,独特?对主题认识是否明确,深刻?文章结构是否清楚?表达是否流利通畅?时态、语态是否正确?”等。在二稿阶段,要求学生在同级互评的基础上进行较深层次的修改。二稿交给教师后,教师从通篇文章全面入手,针对内容、语篇和语言多方面予以反馈,写出商讨式或指导性评语。在学生最后定稿之前,教师很有必要进行集中讲解,评述全体学生经努力所取得的共性成绩或普遍不足。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讨论学习,就文章的内容、篇章、文体和语言等方面加以分析,以提问的方式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自身作品中的问题,从而“内化”教师评改,使学生通过对写作的讨论和反思真正有所领悟,有所提高。
四、反思
通过一学期的过程教学法的实施运用,笔者所教的两个班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以有效培养、锻炼,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在内容、观点、结构、语言等方面有了一定提高;笔者以前所面临的问题,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不过在开展此轮行动研究中,又发现了另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即学生在同级评判中,因为自身水平有限,常不能给出合理的建设性的意见。不过这将成为笔者下一轮的行动研究的起点。这次行动研究不足之处在于一开始研究内容太过宽泛,针对性不强;教学任务较重,用于行动研究的时间和精力相对较少;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等。但笔者在收集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学生英语学习状况的了解,同时也加深了对写作教学各个侧面的理解和思考,在实践中检验了过程教学法的有效性,提高了自身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的能力。
参考书目:
[1] 王 蔷,《英语教师行动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篇10
【关键词】“网站建设综合实训”课程 混合式教学资源库 建设与应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B-0034-03
教育部 2011 年了《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计划的通知》,决定以国家示范性职业学校为引领,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提升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能力,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开始尝试通过信息技术将学校教育、社会实践及终身学习结合在一起,进行混合式的教学改革。学校将信息技术应用渗透进课堂教学,通过教育途径的延伸,线上线下学习的结合,实现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本文以南宁市第六职业技术学校为例,从建设目标与思路、建设内容、实施方案、应用成效、特色与创新等方面对“网站建设综合实训”课程混合式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进行探索,以突出教学特色创新,大幅提升线上线下教学成效。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将职业教育理念与远程教育理念混合,将网络资源的在线学习与离线学习混合,将传统教学资源与数字化资源混合,将真实环境的学习方式与虚拟(网络)环境的学习方式混合,构建面对面的课堂教学和数字化学习两种方式相融合的混合式教W。
(二)开发多样性混合立体化教学资源库。优化混合式教学实施方案,在改进完善课程教学大纲、整体设计、单元设计基础上,进一步开发设计一套切合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课件、助学视频及动画、试题库、学习评价体系等立体化教学资源库。
(三)突出自主学习,强化教学效果。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活动为导向,将传统学习方式优势和数字化网络学习优势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上下工夫,关注学习过程,加强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训练指导,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力求给学生良好的学习体验。
项目以“教学团队集中学习讨论与培训(领会相关资源库建设理论)到企业、同类院校调研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进行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教学元素设计与开发(包括学习理论、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学习方式等)教学模式重构,混合式教学资源整合混合式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项目研究总结,评价并进一步改进优化教学资源”的思路开展研究。
二、建设内容
通过对课程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深入融合,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教学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整合立体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借助互动性强的课程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课程线上线下“双互动”,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最终使学生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面授教学设计。课程将“翻转课堂”理念运用到教学中。以分组教学的形式,将班级学生分别划分为 6 组,每组6-7 人,每组设组长 1 名。教学环节按照企业项目开发过程,穿插角色扮演。计算机网站建设实训室被拟为“广西南宁欣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担的工作任务是某商务网站投票系统、注册系统、留言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学生分别扮演网页(美工)设计师、Web 软件开发设计师的角色,教师分别扮演客户、项目经理的角色。
在课堂教学面授过程中,围绕网络学习中存在的疑点、难点,通过小组课前汇报、撰写计划、案例分析、协作学习、编码调试、作品评价等教学活动环节,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同时,课堂教学中的资源都可以从网络教学平台中获取。
(二)网络远程教学开发。课程提前一周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工作任务。网站资源库的网络教学对课堂教学提供全方位的导学助学支持。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引导学生制订学习计划、提供学习方法指导、指导学生选择学习媒体和学习开发工具、提供学习心理辅导和在线交流等。
在网络教学中,适时导学材料、作业、辅导资料、知识拓展资料等学习资源;定期组织在线测试和集中辅导;策划组织在线答疑、主题讨论、典型例题与案例解析等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开展协作学习,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通过在线导学、定期实时辅导和集中面授辅导等方式的结合,保证导学助学服务不间断地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
三、实施方案
课程一般按照 5 个课时进行单元设计编写。以模块 1 中第四个工作任务投票功能实现为例。教学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其中线上学习 2 个课时,线下学习 3 个课时。
(一)课前准备。学生通过网络平台领取工作任务单,浏览和下载资源对投票功能相关知识点进行学习,与组员之间讨论交流,进行学习资料收集与整理,制作项目需求分析,并根据项目需求分析,进行投票功能设计,确定制作方案。
(二)课中讲授。课中讲授可从以下步骤展开:(1)针对学生网络学习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提示学生疑点、难点的解决思路;(2)学生小组分工协作,完成程序开发、编码单元调试和集成调试;(3)教师对各小组执行进度和情况并做好相关记录,提出整改意见;(4)学生课内讨论交流,根据教师建议对作品进行修改完善;(5)成果展示,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布置下一个工作任务。
(三)课后巩固。学生将作品修改完善后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给教师,教师在平台上批改作业并给予反馈。师生在学习平台上针对教学问题进行交流。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拓展内容。
课程教学资源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与开发,主要见表 1。
四、应用成效
教学资源实践环节经历了两个课改班级的课程教学(即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中,按照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新编制的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校本教材等资源实施混合式教学。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首先,学生成为主体,对学习内容兴趣增大,学习热情高涨。学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慢慢参与到项目中,体验工作角色的魅力。其次,学生能够自主思考、探索,进一步养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扩宽了学习的途径和渠道。最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明显增强,课堂授课学习氛围有较大的改观。
同时,第一阶段实践教学环节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由于课时限制,一开始选取的教学内容难度偏大,学生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较好地完成线上工作任务,增大了线下教师课堂教学指导难度。二是学生网页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自主开发设计网页的时间和空间不够。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后难以自主开发网站,优秀学生作品较少。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在第二阶段实践教学环节中,课题组成员反复研究总结,并提出改进方案和下一步研究工作计划。一是对现有的教学内容筛选和提炼,寻找适合课堂教学的企业实际项目,修订出切合实际教学需要的校本教材,进一步进行线上线下学习时间分配和资源建设。二是搭建“网站建设综合实训”课程资源库网站,丰富课程资源库,为学生课后学习和探索搭建学习交流平台。
经过两个阶段的教学实践研究,课改班级学生较非课改班级在课程综合成绩、网站开发综合能力上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如图 1 所示。
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对完成实践教学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88 名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如图 2 所示。
五、特色与创新
(一)与竞赛项目对接的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积极探索新思路,开发微课视频、制作助学游戏、搭建课程网站,将所有教学资源集成在一个平台。既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V、教学计划、整体设计、单元设计等教学资料,又涵盖了教学课件、课程素材、学习手册、优秀作品等教学资料,资源强调多而精,极大程度上丰富了课程多媒体资源库,扩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将课程学习延伸到了课外。
结合相关竞赛标准,在教学目标上提出高要求,学生不但能够掌握网站规划、网站功能设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能使用动态网站技术独立完成建站工作,对现有的成熟产品进行二次开发,团队合作完成小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以及产品的测试与维护。真正做到以教学资源促进竞赛项目,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二)创设“工作室制”的资源学习环境。引入企业“工作室制”的教学环境设计,将企业真实环境带入课堂,教学环节按照企业项目开发过程,穿插角色扮演。模拟企业环境的教学情境设计,重在全面培养其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道德与规范等综合素质。
将企业项目开发流程贯穿课程教学环节,严格按照“网站策划网站整体设计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数据库设计网站测试网站上传网站更新维护”整个标准的企业网站开发过程进行设计,促使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边“用”边学。
(三)校企合作共建课程资源体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深度挖掘企业资源与专业课程教学的契合点,利用企业资源更好地改善课程教学质量。依托企业资源,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重构课程内容体系,结合岗位分析将企业实际项目融入教学内容,使得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服务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课程教学整体水平。
内容重构以就业岗位定位和职业能力分析结果作为重要依据,课程将企业实际项目融入教学内容,以 3 个子项目12 个典型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参与网站项目制作,亲自体验“网站策划―网站整体设计―静态网页设计―动态网页设计―数据库设计―网站测试―网站更新维护”整个标准的企业网站开发过程。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对接就业方向,接轨就业岗位,切实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企业资源的注入使课程教学焕发新的生命力。
该混合式教学资源已经实际运用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验班级的课堂教学。对完成实践教学的专业学生进行课程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满意程度均有较大幅度的上升。
通过混合式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浓厚,迟到旷课率减少,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所提高,改变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进一步增强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同时也提升自学能力和职业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程建钢.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强光峰.科学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四个关键[J].基础教育参考,2015(7)
- 上一篇:教师绩效工资实施方案
- 下一篇:岗位练兵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