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工作自评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5 08:3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才工作自评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这个前进的过程中,如何控制、如何评价才能使我们的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快速接近?作为人类传承文明的载体,大学本身具有固守和积淀的特征,面对变化的社会环境,以及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大学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衡量自己?又以什么样的方式来保障自己手中的年轻人能够成为高水平人才,能够在未来成为社会和行业的领航者?大学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证明自己已经为社会带来了高质量的教育?
所有这些问题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人才需求多样化以及技术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已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也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
投稿邮箱:
评估大学首先需要科学的人才观和质量观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 张育林
人才培养的质量应该看人才最后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对社会发展的贡献。这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而且即使一个学生毕业以后成为有突出贡献的明星,也都与他个人的潜质、机会、工作实践经验有关系,不能说全部是大学的功劳,这是一个综合的结果。现在我们进行大学评估,也包括国际上的大学水平评估,实际上反映的是一所大学的办学能力,是培养质量的保障和基础,但不是培养质量。对于教学环境的控制,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但是不能说一门课甚至多门课讲得好,人才培养质量就高。
我们现在对大学的要求,是一个多元化的标准,要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又要对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有很多贡献。对教授来讲,我们希望他不仅仅要把课教好,而且要做大师,做顶尖人才,科学研究上要走在学术的前沿。由此,教授们的压力也很大。
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大家投入在教学上面的精力实在太少了。对教学进行评估,至少要有一个积极作用,就是使研究型大学要注意把足够的精力和资源包括教授、系主任、校长能够把足够的精力投到教学中去。
用新型的人才观对大学功能进行重新认识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 怀进鹏
我觉得中国大学的改革到了一个特殊时期。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国高等教育初步达到了大众化,但是马上就面对国际化的竞争。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又开始进入了迈向一流大学或国际知名大学的发展过程。双重的压力和矛盾,催生变革。面临这样的环境,我们需要重新认识和思考。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如果我们仅仅用已有的游戏规则来评价中国的大学,我觉得就会带来新的困惑。
什么是中国大学人才培养的价值观?如何来看待一所大学的贡献?是看它的学生培养能力、学术论文,还是看它为社会服务的贡献?现实呼唤我们要有新型的人才观和对大学功能的新认识。
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和评价是一所大学的基本生命线,不仅是大学发展的基础,更是国家和民族培养人才的一种导向。
大学需要什么样的评估方式
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钟秉林
在构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保障及评价体系的时候,要充分发挥大学的主体作用。大学是培养人才的主体,所以大学内部的质量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能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关键。
现在我国对大学的评估以政府为主导。我认为应该参照国外建立的一些质量保障体系标准,把外部评估重心放在推动学校内部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上,应该激发大学作为人才培养主体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鼓励大学科学定位、多样化发展。
如果下一轮要再对本科教育进行教学评估的话,我认为应该进行分类评估,最起码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于那些新建的本科院校,还没有进行评估的,应该建立类似于美国的质量认证制的评估,就是说你必须达到国家大学的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以保证达到最基本的质量。第二类是对于经过上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应该借鉴英国的做法,进行质量审核式的评估,也就是说国家可以制定质量标准,出台质量评估的指南,但是没有具体的指标体系,而应该由学校根据国家的标准和指南去提供证据、提供事实、提供数据,去证明具体一所大学在国家所要求的这些方面达到了比较高的一个水平。
这样就可以把自交给大学,把大学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想评比的结果或者审核的结果也就无所谓什么优秀、良好、合格,只要通过就可以了。
此外,在具体的评估指标设计方面,我认为,一方面应该根据我们现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另一方面,还应该更多注重学生的学习效能,对学生学习效能进行评价,以及对学校资源使用效率进行评价,这是国际上通行的趋势。而不要把重点放在投入、条件这些方面。
教育质量标准应合理定位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 俞立中
我们应该怎么去思考本科教育的质量,我有几个基本的观点想提出来跟大家探讨。一个是高位适应和多元适应的问题。所谓的高位适应就是我们定出一个高标准,说这就是高质量,比如在精英化高等教育的时代里面,培养最好的学生,最有创造力的学生,这就是我们的质量观。但是现在面对多元化的需求,高标准是不是能够符合我们现在对人才质量的保证和评价呢?个人认为,我们必须考虑高位适应和多元适应的问题,就是根据多元化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人才培养提出不同的质量要求。
第二个基本的观点就是精英化高等教育不等于高质量,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不等于低质量。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增加并不等于说我们就可以允许低质量。只是在质量评价方面,更要适应多元化的需要,而并不是高和低之分,这是培养目标的不同。在本科教育的质量方面,基本性能、基本知识、思维方法、个性品质,这都应该作为我们对人才培养质量的一种评价要素。根据培养目标,不同的要素在一个培养评价指标体系里面有不同的权重。包括组织能力、合作能力、信息获取和使用的能力、对复杂系统的理解能力、技术的应用能力、跨学科和沟通的能力,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一些重要的指标。
明确了这两个基本问题,我们就需要用相应的质量标准来引领学生整体的多样化发展。学生生源的多样和学校发展的多样性,要求高等教育质量的标准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制度空间,不能因为统一的质量标准体系限制了学生多元的发展,影响了社会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
同一所大学里面,不同的专业也要有不同的质量标准,应该分类指导。本科教学评估应该有好的评价方法,这样才能促进质量的提高。华东师范大学制定了一套学校自己的质量评估标准。对不同专业制定了不同的最高和最低目标,然后根据标准评估,实施效果不错。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工作规范(试行)》(节选)
第一条评估工作方针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评估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促进高等学校更好地落实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
第二条评估工作包括学校自评自建、教育部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和学校整改提高三个阶段。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统筹规划各个阶段的工作,把主要精力放在自评自建和整改提高上,制订相应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案,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第四条学校在自评自建的基础上撰写自评报告。自评报告是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系统总结,是确定学校评估结论的主要依据,其主要内容应包括:学校概况、评建工作状况、办学成绩和特色、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自评报告在反映学校教学工作成绩的同时,应客观、全面、有针对性地指出存在的问题,问题的查找应具体到二级指标或观测点。自评报告的支撑材料应具备原始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层次性,力求精练,分量适度。学校在教育部专家组进校考察评估前一个月,将自评报告纸质版(一式20份)和电子版寄达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以下简称评估中心),同时在本校网站主页上公布该报告。二级学院无须专为专家组提供自评报告。
篇2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工作的几点意见》(学位[20*]19号),以及《关于委托省级学位委员会和军队学位委员会开展硕士学位授权点定期评估工作的通知》(学位[20*]11号)精神,自20*年起,由省学位委员会开展对本省区域内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军事学科除外)的定期评估工作。现就有关20*年定期评估的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评估范围与组织
本次评估的范围是*年以前(含*年)获得授权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包括已获博士学位授权或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内的硕士点)(具体名单见附件一)。评估范围内的所有硕士学位授权点均应参加本次评估,不参加者视为自动放弃授权。
省学位委员会负责组织对本省区域内(含部委、军队院校和科研机构)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定期评估工作。
二、评估内容与方式
本次评估主要针对被评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权以来,学术队伍的变化情况、人才培养情况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承担的科研项目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基本要求见附件二。
评估包括自我评估、基本状态评价和硕士学位论文抽查三个环节,必要时可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由省学位委员会确定评估结果,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一)单位自我评估
各有关单位要在认真开展参评硕士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的基础上,提交本单位自评总结和参评硕士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报告。单位自评总结应扼要反映本单位自评工作的主要做法,研究生招生、培养和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存在的共性、突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各参评硕士学位授权点提交的自评报告,要围绕自评结果,客观全面地反映本学位点在导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质量保证等方面采取的措施及其效果,包括学风建设、培养机制改革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优秀导师和毕业研究生的典型情况介绍,以及存在的问题及其整改方案。单位的自评总结和每个参评硕士学位授权点的自评报告,均不超过2000字。
各单位在自评工作结束后,要对每个参评硕士学位授权点按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给出自评结果。被评为基本合格的硕士学位授权点,还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专项整改方案;被评为不合格的硕士学位授权点,要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可申请暂停招生,两年后重新评估,对达不到基本要求的硕士学位授权点,鼓励主动申请放弃其学位授予权。
(二)基本状态评价
参评的硕士学位授权点要按照规定填写《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简况表》(表一,表格样式见附件三)。
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通过通讯评议和会议评审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同行专家对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基本状态进行评价。
(三)硕士学位论文抽查
本次评估要抽查每个参评硕士学位授权点的3篇硕士学位论文。被抽查的论文连同填写的《硕士学位论文简况表》(表二,表格样式见附件四)送同行专家进行评审。抽查论文清单及报送要求另文通知。
专家评估意见分为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专家组如认为有必要,可对参评的硕士学位授权点进行实地考察。
三、评估结果与处理
省学位委员会最后确定评估结果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次。合格的硕士学位授权点继续行使学位授权,其中,对在某些单项指标存在有一定问题的硕士学位授权点,还要就存在的问题提交整改报告,省学位委员会将据此对其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整改情况进行重点跟踪;对不合格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将作如下处理:
(一)对于存在影响学位授予或研究生培养质量问题和现象的,暂停招生并限期整改,二年后重新申请评估。
(二)对于学位授予和研究生培养方面存在严重问题,不能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撤销其硕士学位授予权。
评估结果需报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
四、评估材料与报送
各学位授予单位须将《硕士学位授权点自我评估报告》、《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专业简况表》(表一)、《硕士学位论文简况表》(表二)各一式十五份及其电子文档,单位自评总结和各参评点评估结果电子文档(格式见附件五),被抽查的论文(原件复印)一式四本,答辩委员会决议(原件复印)及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原件复印)一式四份,以及表一、表二中填报的导师最具代表性的成果(获奖项目、论文、专著)证明、目前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和研究生在读期间获得与硕士学位论文有关的成果证明(原件或复印件),于20*年5月10日前送达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五、评估项目收费
根据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调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收费标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计价格[2000]545号)文精神,本次评估实行收费。硕士学位授权点的定期评估,按每评估一个硕士点1200元的标准收费。
有关单位需将上述收费于20*年5月10日以前按下列帐号汇至省教育厅学位办公室。汇款用途请注明“学位点申请评估费”。逾期未缴费的单位,按自行放弃其相应学位授予权处理,所报送的材料将不再送审。
篇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机械设计与制造为基础,融入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微电子科学和控制论的基本原理,其主要任务就是运用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和理论,解决现代工程领域中的复杂技术问题,从而实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智能化。机械行业作为国家的基础及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等上游产业和房地产、快消品等下游产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具有很强的拉动能力。而机械制造中最活跃的领域便是机械制造自动化技术,也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工业产值和提升市场竞争能力的必要手段。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从境外引进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及装备,虽然使自身机械制造业有所发展,但是外资企业不断对我国民族制造业进行干预和收购,使我国机械制造业始终无法摆脱“外资”和“进口”的双重枷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准,机械制造业作为一个发展多年的传统领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竞争,在工业生产逐渐趋向科技化、信息化的洪流中,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成为我国机械制造业必然的选择趋势。所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大学生进行工程教育评估对于当前市场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2专业认证过程与方式
机械类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主要依据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认证工作组起草的相关文件:《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方法与程序》、《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标准》、《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试点学校准备工作指南》、《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专家培训与遴选办法》、《高等学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认证考核小组工作指南》。专业认证的过程主要包括学校自评、专家组进校考察和形成认证报告3个阶段。首先认证学校应向工作组提供申请表,并应包含以下内容。①师资情况(教师岗位结构、教师职称结构、教师学历结构)。②近3年学生数量(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授予学位数)。③图书馆资源概况(学校藏书、专业资源)。④实践教学条件(主要实验、实践、实训条件)。⑤近3年教学经费(教学经费、科研经费)。工作组接到学校的申请表和申请报告后,对申请进行审核评析,审核通过后申请学校需进行自我评价,并撰写自评报告。工作组接到学校的自评报告后,与学校协商并进行实地考察,目的是对学校自评报告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进行实地考察,并了解高校未曾在报告中反映出来的其他情况。
3认证实践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相关专业,应以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全面的学生为目标,以满足用人单位和当今市场瞬息万变的人才需求,因此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工程教育认证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该校结合机械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对参加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进行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强化训练的同时,加强基本教学科目的巩固,在培训的同时充分考虑当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师面临机械设计制造逐步与世界接轨,其基础知识及应用能力将在国际社会上的竞争中受到挑战以及考验的实际情况。为了在步入岗位中能够具有当代机械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必须追求创新,应用新理论,该校在培训过程中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注重基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养理念,以时代和企业的需求为培养方向,以现代机械设计制造方法和理论的应用为培养重点。华中科技大学在机械设计工程师资格认证工作和平时的培训过程中投入了必要的软硬件物质,并精选优秀师资力量,针对机械制造专业学生的教育教学特点,研究本校所适应的独特培训方案以及培训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动手设计能力,对企业的实际工程需要进行模拟训练及实践操作,使机械制造专业学生更具备实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近几年来该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共培训711人,603人通过认证,认证通过率达到83.2%。国内外许多大型工程公司也认可和支持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机械工程设计资格认证,该认证在机械行业内具有重要影响,它代表通过认证学生的知识储备及综合应用能力符合当今企业需要,通过认证者在就业过程中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对一些资格持有者的后续跟踪调查中,发现其卓越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得到了大部分企业的认可,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互利双赢。员工自身也感到受益匪浅,从而更加热爱机械制造业,为祖国工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4认证的重要作用
境外许多国家早已通行对机械工程师的工程教育认证,我国受到体制和高等教育背景的影响,正处于探索和经验积累的时期。几年来的试点试验证明,开展此项工作具有以下重要作用。
(1)推进高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改革。
目前若干高校专业教学脱离实际,不考虑学生素质能力与社会需要的契合性,教学内容繁多而缺乏重点,空泛而不切合企业实际需求,注重理论而缺乏实践,学生往往偏重书本的理论知识而不注重实践能力。因此,高校的专业教育应当改革,引导学生与企业沟通,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知识、娴熟实践操作能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并积极地与国际人才培养模式接轨。
(2)推动企业积极参与人才培养。
企业一方面对优秀机械设计制造工程师求才若渴,一方面把培养集理论知识、动手操作能力为一身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全部推给高校。自身需求的矛盾使企业对高校毕业生始终不满意,从而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二次培养”。其实,高校的教育投入是有限的,再资深的老师、再完备的实验室也很难单方面培养出符合企业口味的技术人才,只有充分利用企业和社会的资源,让学习、研究、实践和生产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企业也应担负起与高校共同培养人才的责任,实现双赢。
(3)毕业生可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适应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高校毕业生在步入社会后应具有独立解决企业在生产设计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及管理问题的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在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并结合娴熟的动手操作能力,真正成为高适应性、高技术操作性的实用型人才。这也应是企业和高校共同的人才培养方向。
(4)为我国机械工程师得到国际认可,并走向国际市场奠定基础。
在生产经济趋向高度全球化的今天,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应仅仅停留在国内市场,应该意识到我国的工程师在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职业资格等方面与国际水准还有差距。以《工程师流动论坛协议》为主流的国际社会通行的职业资格认可是对人才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的肯定,虽然我国目前还未加入任何国际认证体系,但是开展大学生工程教育认证为接下来的工程师国际互认做好了前期铺垫。可以预见,未来我国的机械工程师必定会与国际接轨,并积极参与到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才互动和技术交流中来。
5总结及思考
篇4
一、评估内容
(一)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的情况。包括本单位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建设、人力资源配置、院感专职人员及人才梯队建设情况等;院感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临床感染管理小组三级质控网络构成情况;
(二)贯彻落实《省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管理办法(试行)》情况。包括本单位专兼职人员持证上岗、专业技术水平和素质能力培养、继续教育培训及院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院感“三基本”培训学习(含全员院感“三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理论及操作考试、知识宣传普及和日常工作实际落实)等情况。
(三)院感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情况。包括本单位消毒供应中心、手术室、产房、口腔科、医疗废物暂存地等重点科室规范化建设布局、工作流程、安全管理情况及各重点科室手卫生设施配备,规范化使用情况。
(四)医院感染基础管理、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管理情况。包括本单位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无菌操作技术、标准预防与隔离、外来器械、消毒器械、一次性使用器械规范化管理及医疗废物管理等情况。
(五)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情况。包括本单位多重耐药菌管理部门建设、多重耐药菌部门预警机制及监测工作、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微生物实验室能力建设等情况。
(六)医院感染监控体系建设情况。包括本单位医院感染基础监测如:压力蒸汽灭菌检测、消毒灭菌剂检测、手卫生监测、重点科室环境监测、紫外线强度检测等情况。
(七)医院感染信息化建设情况。包括本单位院感管理信息系统规范化建设管理、医院感染实时监控、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院感相关数据及数据分析情况。
(八)本单位院感工作及所辖村卫生室院感工作督导考核情况。
二、评估方法
自评与现场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评估内容可参考《市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实施方案(2013-2015)》。
三、工作要求
篇5
一、指导思想及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通过创建教育强镇活动,一方面,继续完善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学校内部常规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及一大批遵纪守法的劳动者;另一方面,在全镇范围内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推动我镇教育事业再上新台阶。通过政府、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共同努力,确保在20__年底达到市级教育强镇标准并通过评估验收。
二、工作安排和部署
(一)调查摸底、指标分析阶段(20__年4月初)
1、成立仕阳镇创建教育强镇工作领导小组,各学校也必须建立相应的创建工作机构,并报镇“创强”工作办公室备案。
2、对照20项标准指标,从严要求,逐条分析乡镇教育的基本现状,确定教育创强的工作重点、难点。
3、对所辖学校的硬件条件、装备条件情况进行调查、确定投资建设项目及装备添置的初步计划。
4、对照20项指标,拟定“未达标”指标的整改措施。
5、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创强经验。
6、召开创建动员会,充分利用“创强”载体,争取多方支持。
(二)组织实施、全面攻坚阶段(20__年4月—8月)
1、向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递交创强申请。
2、筹集资金,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努力改善学校办学条件。
3、基本完成仪器、图书、计算机、多媒体等装备配备。
4、完成自查自评报告送草稿及填报工作表初表。
5、督促学校做好规范化管理工作,特色校创建工作。
6、整理台帐。
7、邀请省、市专家前来考察、指导。
(三)查漏补缺、完善提高阶段(20__年9月)
1、再次集中财力加大学校建设、装备力度。
2、完成台帐整改。
3、再次对照指标,审议《自查自评报告》初稿。
4、邀请省、市专家前来考察、指导。
5、《自查自评报告》、《达标情况说明》及《申报表》定稿,报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
(四)营造氛围、迎接评估阶段(20__年10月)
1、全面整改自查中发现的问题。
2、召开创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部署“迎验”工作。
3、落实好“迎验”工作分工负责岗位责任制。
4、再次通过各种宣传媒体,营造浓厚的“迎验”氛围。
5、接受教育强镇评估经验。
三、工作职责
1.镇“创强”工作领导小组主要工作职责
负责对全镇“创强”工作的领导和指导,研究和布置各阶段的工作,协调各部门的关系,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督促“创强”工作的全面落实。
2.镇“创强”办公室主要工作职责
(1)要认真做好负责全镇、各学校“创强”工作的组织、指导、联络、检查、督促等工作。
(2)汇总、整理、撰写全镇“创强”工作材料等。
3.各学校、幼儿园,社区学校的主要工作职责
(1)按照镇“创强”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对照《浙江省教育强乡(镇)评定标准》制订工作方案,落实专人负责,安排工作计划,强化工作措施。
(2)按时做好各项材料的收集、撰写、汇总、申报、建档等工作。
四、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各学校要充分认识“创强”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切实加强领导,各学校校长对本校“创强”工作负总责,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确保人员、时间、精力、经费、工作到位。
篇6
关键词:地方院校 专业实验室 管理 评估
中图分类号:G6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5-105-02
高等院校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研,开展科技服务和生产实验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工作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水平是反映高等院校教学水平、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专业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地方院校主要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地方院校要加强专业实验室管理,进而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的建设发展更好地服务。
实验室评估是实验教学管理机构依据一定的实验教学目标与实验室管理规范标准,通过对实验室的系统检测与考核,评定实验室在设置、队伍、教学、设备、制度、环境等方面达到基本条件和要求的程度,并作出相应的价值判断及其改进的过程。开展实验室评估工作,就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工作,促使实验室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科学化。通过实验室评估可以客观地评价学校实验室工作的总体状态和建设水平,有助于职能部门和管理人员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实验室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一、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影响因素
随着大众化教育进程的深入,学校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目前高校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有滑坡趋势。影响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教育资源相对短缺。主要体现在实验场所和实验仪器设备不足,实验经费得不到保证,学校实验室建设投入与大众化教育进程有差距;二是生师比失衡。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教师的工作量增加。教师既要承担日常理论教学任务,又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还要指导大量的实验教学,工作压力很大,精力不够用;三是实验教学管理机制不完善。有些学校没有认识到实验教学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学校教学工作主要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对于实验教学一般学校只有宏观管理文件,缺少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实验教学质量标准、过程管理监控机制、系统的评估体系;四是不少院校较多注意了具体课程和具体实验教学的安排和硬件条件的改善,较少从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和知识运用能力出发来整体设计实验教学体系和实践能力培养;五是教师实验指导水平不高。有些指导教师尤其是年青教师本身缺乏科研与工程实践、社会实践背景,实验教学指导水平不高,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强;六是学生没有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学生层次参差不齐,部分学生不重视实验教学,态度不认真、工作不扎实,精力投入不足,忽视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二、结合学校实际,创新专业实验室管理
黑龙江科技学院是一所以工为主,以矿业工程为特色,理、工、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性普通高等学校。学校类型为教学服务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大工程背景下的思想道德素质高,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根据学校的定位,我校确立了“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教育理念培养应用型人才。“三大”教育理念是有机整体,体现在人才培养上,“大德育”是先导,“大工程”是背景,“大实践”是途径,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始终坚持并充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德育与管理相结合效果好为主要标志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学校一贯重视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创新专业实验室管理,充分发挥专业实验室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实行专业实验室校、院两级管理。我校以实验室为载体,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对实验室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各学院成立实验中心,由各学院教学院长担任实验中心主任,集中建设、管理实验室;二是加大专业实验室建设力度。学校每年投入一定资金进行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室建设水平。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对实验室建设进行整体设计,将实验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三是建设工程实践能力强的教师队伍。学校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为每名青年教师配备有实践经验的导师,负责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尤其是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行青年教师过“实践关”,青年教师担任助教期间必须到现场或实验室实践锻炼一年过“实践关”。同时,积极引进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补充到教师队伍;四是积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学校鼓励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通过教学研究项目立项优先支持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电气工程实践基地的实验内容与实践训练的整合,现代制造工程中心“闭环开放式”的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工科专业设立专业综合实验课的改革等等,都促进了实验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提高了实验教学质量;五是严格实验教学监控和考核。学校严格执行实验教学计划,重视实验教学的日常检查,每学期开学前和期中教学检查都把实验教学的准备和进展情况作为主要检查内容。学校重视实验教学的考核,设置课外素质教育学分,增设专业技能的考核。
三、根据学校校情,开展专业实验室评估
(一)建立、健全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
学校依据国家、黑龙江省的实验室评估标准,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有针对性的原则,经过几年的实践,不断修改和完善,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建立、健全了实验教学的质量标准和实验教学工作相关规范性管理文件。在制订过程中,学校召开了多次专门会议研讨评估体系,并征求有关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学校领导亲自修改评估条目和标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共有评估条目19条,其中重点条目8条,一般条目11条,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实验室定位与规划、实验教学、实验设备管理、队伍建设。评估体系充分考虑到每项评估条目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学生的实际。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全员性”,体系涉及到领导、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二是“全过程”,体系涉及到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全过程;三是“全方位”,体系以与专业实验室建设有关的各部门的工作质量来保证专业实验教学与实验室建设质量;四是“针对性”,体系评估条目的设置充分考虑了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学生的实际,有很强的针对性。
专业实验室评估结论设合格、不合格两种。评估要按各条目逐条评估。所有评估条目全部合格的,该实验室即为评估合格。如有一条重点条目或累计有三条以下一般条目不合格的实验室,在两个月内整改后可请校评估专家组的专家复核。如有两条重点条目或累计四条以上一般条目不合格的,既为不合格的实验室,需要认真整改,待下一个年度重新申请评估。评估合格的实验室,将由学校下文认定。
(二)开展专业实验室评估
学校成立由教学副校长任组长,由评估老专家、评估中心、教务处、资产处组成的专业实验室评估专家组,对学校的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查和评估。评估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专家组听课。专家组深入专业实验室随机听课,并与教师、学生进行交流,了解、掌握专业实验课教学情况;第二阶段:专业实验室自评。各学院依据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组织实验室自评,在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形成自评报告;第三阶段:专家组实地考察。专家组通过听取各专业实验室自评情况汇报、就有关问题提问,认真审阅相关实证材料,随机抽阅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实地考察专业实验室,召开教师和学生代表座谈会等方式,依据专业实验室评估体系对各实验室进行全面、系统的检查和评估,得出评估结论。最后,向各学院、专业实验室反馈交换意见。
经过专业实验室评估工作,达到了四个目的,一是促进专业实验室准确定位、合理设置专业实验,使实验在人才培养中发挥重要作用;二是推动我校专业实验室建设,实现实验室规范性管理,进一步推动专业建设,为专业建设目标完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总结经验,发现亮点,查找不足,努力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四是进一步提高实验室科研水平,促进实验室工作转型,为东部煤电化平台建设和大学建设提供保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
学校经过多年对专业实验室管理及评估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实验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逐步增强。学生在全国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制作、机器人、铸造工艺设计、航模等竞赛中屡获佳奖。毕业生以突出的工程实践能力倍受就业企事业单位青睐,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黑龙江省高校前茅。用人单位普遍认为:我校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并能很快适应企业的工程环境,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当中,技术钻研精神强,发展后劲大。
参考文献:
1.赵国刚.“三大”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
2.谭平.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5)
3.周荣茂等.开展专业实验室评估 加速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5)
4.张小民等.适应高等教育改革 开展专业实验室评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0(4)
篇7
结合湖北园艺产业发展的需要和我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办学条件,对专业课程实践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经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索,形成了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
1.1专业认知实践教学专业认知实践教学需要贯穿学生的3年学习生涯。在第一学期由专业老师带领新生参观,使学生了解园艺专业所涵盖的内容和专业学习环境。在二至四学期结合专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参观武汉等地的植物园、花木市场、古典园林以及大型公园等,展开调查了解专业背景及相关行业信息,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和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2课程实验实习教学课程实验教学主要是在实验室内进行的相关理论的验证,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课程实践教学主要是在专业实训基地进行单项技能操作训练教学,为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打下基础。通过在田间、温室、大棚等处进行实践技能操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通过课程之间整合和协调后,需要掌握的实践技能包括园艺植物的种类识别、不同种类的繁殖、生产、养护技术等主要环节。
1.3专业综合实习实践教学专业综合实习实践主要是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温室大棚作为学生专业实践的训练场地,使学生完成综合技能的训练,为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第四、五学期,结合专业特点,将实习内容按不同类型分为果树、蔬菜、花卉三个方向,成立三个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利用专业综合实习课和业余时间完成一周年的园艺植物的温室繁殖、栽培、田间管理等实训。
1.4毕业生顶岗实习毕业生顶岗实习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借助校外实习基地,依照学生的个体差异、个人兴趣、职业规划,将学生安排到相关合作企业顶岗实习,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及管理环节,进行3个月的顶岗实习,充分地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运用能力,使学生全方位的了解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为学生就业和企业人才需求提供平台,实现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换。
2改革实践教学方法
2.1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中有些抽象的教学内容如讲解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茎、枝、芽特点等,可采用幻灯、图片、多媒体录像等教学媒介进行展示;还可以带学生到生产现场去参观,了解园艺植物生产的工厂化流程及技术环节。采用直观法教学,直观生动、信息量大、学生容易接受,还能适当提高教学效率,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践练习。
2.2采用责任制承包管理,实现单项技能到综合技能的训练传统的实践教学往往比较重视单项技能训练,如园艺植物的繁殖、栽培、养护都是进行单项技能训练,导致综合技能运用能力差。针对这种现象,需将理论与实践同时进行,组织学生参与生产管理。如以5~6人一组为单位,实行承包责任制,负责管理某类园艺植物的育苗、种植、施肥、病虫害防治、产品采收等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边做边学,遇到问题时会自觉查资料互相讨论或向教师请教,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8
关键词:湖南省;普通高校;专业;专业评估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12)03―0101―08
专业评估作为一种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活动,是评估主体依据一定的评估目的和标准,利用可行的评估手段,对高校专业所进行的价值判断的过程。省级普通高校专业评估指以省级政府为主体,对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所实施的评估。湖南省从2001年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办学水平评估,评估对象为有首届毕业生的新增设专业和省级重点建设专业,其目的在于促进专业建设与改革,保证和提高专业办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这项评估由湖南省教育厅负责组织实施,是湖南省乃至全国实施比较早、持续稳定的一项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经过十余年的评估实践和多次的改革,形成了比较成熟的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与程序,是一项具有湖南特色、在高校影响比较大的高等教育专业评估。
一、历史回顾
我国高校专业评估是随着高等教育评估的研究和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经历了零星实践阶段、试点阶段和扩大试点并逐步推开阶段。最早开展省级专业评估的是上海市,1985年,上海市高教局组织了本市20所高等院校对24个本、专科管理类专业点进行了一次评估,重点是评估各专业的教学水平、教材质量和基础设施,同时对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作一些初步的探讨。相继开展省级专业评估的有1986年广东省高等教育局组织专家组对全省8所医学院校医学专业办学水平评估,1989年河南省教委组织对全省19所大专院校的中文专业的评估等。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省级专业评估以外,一些学科领域的专业评估活动也先后开展,如1991年11月的建筑类专业试点评估,1993年9到10月的应用化学专业评估试点等等。这些专业评估试点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专业评估工作,但评估的规模很小,在社会上的影响也不是很大。国家对高校专业评估给予了高度重视,明确要求要“有计划地开展学科专业等专项教学评估工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一次提出:“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教育部最近颁发的《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意见》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更是把专业认证及评估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制度中重要内容之一提出。
湖南省的高校专业评估始于2001年,是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大幅度扩招,新设专业大量增加的大背景下组织实施的,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一项重要举措。按照评估内容、方法与程序等的不同,可以将湖南省普通高校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
(一)起步阶段(2001―2004年)
为了促进新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办学水平,2001年湖南省首次开展重点建设专业和新设专业检查评估,组织专家对1995年和1997年确定公布的重点建设专业和1997―1999年度新设专业进行了办学水平评估。2002年,在上一年评估的基础上,修订了评估方案(以下简称《02方案》),建立了每年一次的针对当年有首届毕业生的新设本专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省级重点建设专业的验收评估制度。这一阶段的评估有两个特点:一是新设专业与重点建设专业评估合二为一,用同一个指标体系同时进行评估。因为新设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的办学水平差异很大,用同一个标准来评估,其导向性势必会产生偏差,在评估的科学性上存在问题;二是新设本科专业,除了专业办学水平评估之外,同时还进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评估,这两个评估面向的都是有第一届毕业生的本科专业,分别由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和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具体组织,用两个不同的指标体系评估,在不同的时间进行,这两个评估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共性较多,造成评估工作的重复,特别是加大了高校迎接评估的工作负担,在评估的效率上存在问题。
(二)成熟阶段(2005―2007年)
在第一阶段的4年中,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新专业快速增加、招生规模快速扩大、高校合并升格调整力度大,教学质量存在下滑趋势,专业教学改革,特别是高职高专教育改革如火如荼,湖南省专业办学水平评估的内容和标准急需调整,专业办学水平评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同时,经过4年的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实践,进一步明确了专业评估的目的和意义,反思了评估的内容、方法和程序,认真听取了各被评高校的意见,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组以项目形式对专业评估方案进行了系统研究,形成了新的评估方案,从2005年开始实施。这一阶段的评估方案做了以下重大修改:
第一,将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合二为一,减少了评估项目和内容的重复性,减轻了高校的迎评工作负担。由湖南省教育厅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联合发文《关于开展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办学水平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的通知》,同时颁发了《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办学水平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评估方案(试行)》(以下简称《05方案》),实现了两个评估由高等教育处和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两家共同组织,用同一个评估方案、同一支评估专家队伍、同时进行评估的做法。
第二,将新设专业评估和重点建设专业评估分一为二,使评估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提高了评估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对新设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分别制订了评估指标体系,实现了由同一个指标体系评估新设专业和重点建设专业到用各自不同的指标体系评估的转变。
第三,调整了评估指标体系和等级标准,使评估内容与等级标准更加切合社会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要求以及当时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政府对专业建设的导向性更加明确。就新设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而言,各级指标均有所调整。
评估等级标准进行了更多的修改,增加、删除、提升、下降、调整部分指标。这些修改符合当时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以及新专业建设的实际,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优化阶段(2008年至今)
我省专业办学水平评估的第二阶段也是我省高校接受国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最多的时期,这些学校为迎接国家评估开展自评自建工作,新专业办学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被评高校也因此而感到评估活动过于频繁。针对这些情况,我省的专业办学水平评估从2008年开始,在评估方法上进行了改革,主要在于:对新设专业评估由全面进校评估改为抽样评估,体现了“为学校减负”。评估要求有首届毕业生的所有专业都进行自评,在自评的基础上,将自评报告报到省教育厅。省教育厅在组织评估专家全面审查学校所有自评材料的同时,再抽取部分学校,组织实地考察评估。在学校抽取上一般考虑以下几个因素:一是当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上一年接受教育部评估取得良好以上结果的学校一般不抽;二是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当年需要参加湖南省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及授权学科专业审核的学校不抽;三是被评专业数很少的一般不抽;四是专家在审查自评材料时认为需要实地考察的专业和上一年度评为“基本合格”的专业必须抽查。确定为专家组实地考察的学校,也只重点考察评估部分专业,这些专业由专家组查看学校报送的自评报告后抽取。不派专家组实地考察评估的专业,由专家组依据学校报送的自评报告进行集中评估。
二、成效与问题
(一)成效
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实施以来,从实践成效看,评估工作对促进高校重视新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重大作用,基本达到了评估的预期目标。
第一,引导高校重视新专业建设,科学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教学评估是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保障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加强高等学校教学评估。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对新设专业而言,属于政府指令性评估,不论学校申报与否,只要是有首届毕业生的专业,当年都要接受评估。2001年即开评第一年,对1997年至1999年新设的专业每校随机抽查1至2个,从2002年开始,每年评估当年有第一届毕业生的新设专业,到2011年止,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1998年至2007年间新设的本科专业,1999年至2008年间新设的专科专业都接受了办学水平评估。评估结论分为合格、基本合格和不合格三种,本科专业经评估“合格”的,获得学士学位授权资格;“基本合格”的获得学士学位授权资格一年,并限期整改,一年后复评;评估“不合格”的取消该专业设置,停止招生。据统计,2003年至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接受评估的新设专业共1039个,其中本科专业737个,专科专业302个,评估合格的专业1013个,占97.5%,基本合格的专业24个,占2.3%,不合格的专业2个,占0.2%(见表2)。根据对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2008―2011年招生专业目录分析,2012年至2015年应该接受新设专业评估的专业数分别是70个、50个、35个、30个,对照表2可以看出,接受新专业评估的专业数在2010年出现了拐点,从2011年开始直线下降,这说明我省新专业增加从2008年开始降温,而且幅度较大。以上说明,在高校大量扩招、新专业大幅增加时期,这一评估对于防止新专业的盲目扩张,引导学校重视新专业建设、科学规划新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是湖南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促进重点建设专业提升办学水平,发挥示范和辐射作用。湖南省“九五”到“十一五”期间确定了3批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这些专业都是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上取得突出成绩,特色明显,并在同类专业和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专业,省教育厅对这些专业进行重点资助建设,建设期满进行评估验收,经评估结论为优秀的授予“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专业”称号,并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建设专业验收评估属于专业办学水平评估的范围,与每年的新设专业评估同时进行。湖南省高校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实施以来,对全省高校133个重点建设专业进行了评估验收,其中111个专业被确定挂牌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专业。这一评估大大促进了重点专业的建设,树立了一批省级品牌专业,示范带头作用明显,大力推动了湖南省高校的专业建设,为我省在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中取得突出成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三,促进高校明确新专业办学定位,增强专业特色与优势意识。专业定位属于新专业顶层设计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新专业以后的发展方向,决定着新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与实施、师资队伍的配置、实验室建设与教学仪器设备的添置以及毕业生走向等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通过评估活动,特别是“专业定位与规划”等办学指标的引导和评估专家的现场指导与分析,高校新专业办学定位更加准确,培养目标更加清晰,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合理。专业特色和优势意识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同一种专业在我国、我省可能办了不少的专业点,这些专业点大都以面向地方为主,各高校的办学定位以及开办专业的条件和基础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高校如何办好这些专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在相应的层面上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突出优势。对新设专业而言,因为扩招,部分属于突击上马,有的甚至是盲目设置,定位不准、思路不清,特色优势意识不强的占了一定的比例。湖南省高校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有利于促进各校在专业办学上科学定位,凝练办学特色,发挥办学优势。
第四,促进新设专业建设基本的师资队伍与办学条件。基本的师资队伍与办学条件是新设专业开办的最低保证,是培养专业合格人才的起码要求。我省专业评估期间被评估的新设专业,有相当一部分,特别是新升格高校的部分本科专业,不论是学科背景、师资队伍、办学条件还是管理经验都有一定差距。湖南省高校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注重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经费投入、教材与图书资料等教学基本条件以及教学管理的考察,评估对于这些方面的促进作用是明显的。“多数高校重视新办专业建设,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实验设施建设和其他办学条件建设,并给予一定的经费投入。”
第五,保证新设专业基本的教学质量。新设专业基本的教学质量是政府、社会以及高校共同关注的问题,是社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对高校的起码要求,是高校自身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所在。湖南省专业办学水平评估的目标之一是保证新设专业基本的教学质量,通过对影响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以及体现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的评估,基本实现了评估目的,评估显示:被评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较好的保证。”
(二)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从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最为紧迫的任务。着眼于湖南省专业建设的未来发展,湖南省高校专业办学水平评估也面临一些新的困惑和问题。
第一,部分评估内容已经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正在实施的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是2005年修订的。湖南的高等教育现状、国家和省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与6年以前相比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部分评估内容已经不适应。例如,评估等级标准中“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30%”、“符合岗位资格的教师≥75%”,因为办学规模的控制和高校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些标准已经偏低,在教育部最近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这两项指标分别提高到了“≥50%”和“≥90%”;又如,“专业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5%”,这项指标没有上限,体现鼓励高比例的思想,既与多媒体教学始终属于辅助教学的地位不相称,不是比例越高越好,也大大低于现在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实际比例;再如,教研活动、教学质量监控等内容,随着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意识的强化,被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是新的本科教学评估制度下重要的评估内容,但在《05方案》的评估指标体系中没有涉及。
第二,评估方式与手段仍可优化。一是不同类别的专业、不同层次学校的专业采用同一个指标体系评估,评估的针对性有待加强;二是评估专家在本省高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中临时聘请,多为专业评估的直接相关者,也没有社会相关人员参与,评估专家的构成有待改善;三是部分专业通过专家查看自评报告来评估,部分专业由专家进校考察评估,类似于定期的阶段性检查,前者评估依据不足,后者考察到的情况未必是常态,评估实施过程有待改进。
第三,评估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05方案》实施6年来,评估对象发生了根本变化。一是没有评估的新设专业数量大大减少。我省新专业的快速增长主要集中在1999年至2007年,这期间新设的专业已经全部接受了评估,尚未评估的新设专业是2008年以后设置的。以湖南工业大学为例,1999年以来新设置的专业共45个,但2008年以后设置的专业只有6个。二是不再实行省级重点(建设)专业评选。我省最后一批次重点(建设)专业是2006年公布的“十一五”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101个重点专业。从2007开始,湖南省与国家质量工程建设接轨,实行了省级特色专业建设。《05方案》中《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重点建设专业验收评估方案(试行)》已经没有存在的实际价值。三是按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改革。一些高校在部分院系实行了按专业大类招生,学生入学后经过基础课程的共同学习,在大学二年级或三年级,再分专业或专业方向培养。实行这种培养模式的专业如何实施专业评估,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第四,高等学校自身的积极性在下降。湖南省的高校专业评估,虽然是由政府主导,但高校的积极参与是提高评估效果的关键。连续11年的高校专业评估,曾经轰动过湖南高等教育界,评估面之宽(涉及到每一所高校)、专家队伍之庞大(达到几十人,分为若干个组)、被评高校的重视程度堪称一绝,专业评估对湖南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与教学质量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自明的。但因为种种原因,近年来高校的积极性在下降,个别学校甚至在应付。例如,个别高校的个别专业自评时依据的指标体系弄错;个别专业的自评报告抄袭别人的,还留下被抄袭对象学校名称等信息;个别专业自评时没有理解评估标准,自评结果“合格”,但二级指标的自评结果却不符合“合格”标准;个别专业的自评报告中内容和数据自相矛盾等等。这说明,这些高校和专业没有以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待评估,评估的效果自然就要大打折扣。
三、建立省级专业评估体系的建议
湖南省11年的专业评估实践为我国省级专业评估开创了成功的范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宝贵财富,为使省级专业评估更加完善,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积极参与和配合国家组织的工程、医学等领域的专业评估与认证外,针对湖南实际,建议全面修订《05方案》,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新设专业合格评估、专业办学水平评估以及特色专业验收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共同参与的专业评估制度。
(一)保留新设专业评估,建立湖南省高校专业认证制度
新专业的质量保障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障的重要内容,而新专业评估则是促进学校建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新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与手段。实施“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新设专业和新增学士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合格评估”,保持《05方案》的基本框架,重点修改评估指标和等级标准,以符合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重点从保证新专业基本的办学条件、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来把握。评估结论为“合格”、“基本合格”及“不合格”,评估结束后向社会公布结果,对于“合格”的专业赋予学士学位授予权,取得继续进行专业办学的资格。新专业评估属于以政府为主体的评估,在学校自我评估的基础上,由省级政府组织专家实地考察评估,考察的重点在于校内专业办学质量保障机制的建立与运行。
(二)实施新的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建立湖南省专业排名制度
专业教学质量决定着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同类专业之间具有更多的可比性,借鉴发达国家专业评估的成功经验与做法,实施以质量保障为核心的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引导高校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薄弱环节,根据各自的专业特色,注重内涵发展,保证专业办学健康稳定发展。同时专业评估既是监控学校教学质量的手段,又要反映社会、行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从而成为教育与社会的一个接口,使专业教育走向全方位的开放。实施“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专业办学水平评估”,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对通过了合格评估(专业认证)的专业,从专业办学水平的层面,引入社会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其评估的内容主要是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课程建设、学术水平、培养效果、质量监控等方面,重点突出体现办学水平的“硬”指标;在评估方法上体现自我申报,专家审核;在评估结论上,实施同种专业省内排名;在评估周期上,同一种专业五年左右一个轮回。相对于专业合格评估而言,合格评估是基础,是最低标准,而专业办学水平评估是较高要求,评估的目的主要在于促进专业建设上水平,促进专业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促进专业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促进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和参与。
(三)保留重点(特色)专业验收评估,完善湖南省高校重点(特色)专业建设制度
近年来,国家、省开展的重点专业、特色专业建设立项工作,为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但实际情况是重立项、轻建设的现状还一定程度地存在,对重点(特色)专业进行验收评估是克服这些不良情况的重要措施。实施“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特色)专业验收评估”,以国家、省对这一类专业建设项目的目标与要求为标准,主要考察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培养与使用机制、实践教学等人才培养关键因素的改革成效,重点在于专业建设的推广和示范作用。验收评估由立项的政府部门组织,以“通过”、“暂缓通过”及“不通过”为评估结论,要注重严格把握标准,树立评估的信誉度和权威性,为高校重点(特色)专业建设保驾护航。
(四)建立湖南省高校专业评估专家队伍,吸收部分社会行业人员参与
专业是高校组织的基本元素,不仅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单位进行,而且高校的一切资源都是以专业为平台来配置。专业评估应当是多角度全方位的,既要考虑是否符合教育的基本规律,又要判断是否遵从教育管理的基本原则,还要考察其对社会人才需求的满足程度,因此,要优化评估专家队伍的结构,要跳出教育评估教育,不断扩大非教育系统专家的比例,增加行业专家、用人单位代表、资深从业人员,适当聘请外国专家特别是加入“华盛顿协议”国家或地区的评估机构专家参加。为了便于队伍建设和管理,要建立专家委员会,而且应该相对稳定。同时,要加强专家队伍的培训与建设,不断提高专家队伍的从业水平。
参考文献
[1]刘自团.我国高校专业评估:历史、问题及发展策略[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4)
[2]上海市高教局教学处.专业评估的一种尝试――上海高校管理类专业对口检查报告[J].上海高教研究,1986(1):69―72
[3]李化树.中国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及其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1995(2):38-42
篇9
关键词:专业认证;质量保障;持续改进;职业预备;案例研究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专业认证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和专业教育的适切性。随着我国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规模的不断扩大,构建新形势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美国专业认证制度构建了一个将职业预备教育与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紧密联系的范式,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一、美国专业认证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美国没有单一的质量保障机构,联邦和州政府承担有限、间接的作用,独立于政府组织的认证机构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领域发挥了核心作用。认证机构通过工作网络使所有高校都接受了某种类型的认证,有效确保了高等教育的质量。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包括院校认证和专业认证两种类型,两者相互补充。院校认证分区域性认证和全国性认证两类,专业认证并不在所有专业开展,而是在卫生保健、表演艺术、教师教育、建筑、工程、法律等职业性专业开展。通常来说,申请专业认证时高校应已通过所在辖区的区域性认证。
区域性认证是美国院校认证的基本形式,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80年代大学和学院的几个区域性协会的活动,其目的是在大学管理者和高中学校的管理者之间建立密切的联系、就大学学习的必要准备建立统一标准。中北部院校协会率先于1905年对高中学校进行认证,1909年公布了院校认证标准并对高校进行认证。随后,其他协会陆续对高校开展认证工作。美国专业认证的最早发展也在20世纪初期,与区域性认证几乎处于同一时期,但产生的原因却不相同。区域性认证的产生是对大学入校学习准备的关注,而专业认证则产生于对专业领域毕业生质量的关注,即高校如何帮助从业者做好准备。专业认证首先出现在医学领域。1876-1903年,部分医学院了符合约定质量标准的医学院名单,并对成员高校进行实地考察来评价其教育质量。然而,到20世纪初期,领导角色发生了转变,美国医学协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AMA)――一个由从业者而非教育者组成的会员协会创建了医学教育委员会(Council on Medical Education),1905年制定了医学院的设立标准并对医学院进行分类,1907年基于评估标准和实地考察了通过认可的医学院名单,并规定未认可的医学院的毕业生不得参加美国职业医师考试。专业认证随后出现在法学领域。遵循医学的类似模式,1900年,法W院协会制定了法学教育标准体系。1921年,美国律师协会(American Bar Association)对法学院开展实地考察并了法学院名单。到1930年,牙科、建筑、图书科学、音乐、护理、教师教育、高校商科教育等专业先后开展了实地考察和院校名单等类似认证活动,并逐步建立了行业性的专业认证机构。
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专业认证机构迅猛发展,专业认证机构从1951年的22个发展到1982年的47个[1]。这一方面反映了在校生规模的总体增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寻求将通过专业认证作为从业资格要求的一部分。到2013年,美国共有71个专业认证机构,每个机构认证的专业数量不等,其中,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AACSB)认证的专业最多,高达11866个。专业认证既有专门面向社区学院、职业学院和两年制项目的认证,也有面向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教育的认证[2]。专业认证具有维护大学自治、调节专业合理性、有效补充院校认证、保障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国际间教育质量互认、充当高等教育与执业注册制度之间的纽带等作用。[3]
二、美国专业认证制度的特点
在美国,认证是一个严格审核高校教育质量的自愿、非政府性过程。院校认证是对高校作为一个整体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估,目的是确保高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可靠的教育质量;专业认证由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对职业性专业的教育质量进行评估,目的是确保毕业生接受良好的职业预备教育。具体来看,美国专业认证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一)始终关注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专业认证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暗示了在专业教育质量保障中实践领域的从业者与培养未来从业者的教育者之间存在的基本矛盾。美国专业认证制度自建立伊始就确立了从业者而非教育者在专业认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模式,并持续至今。美国专业认证机构为非政府性的行业协会,基于行业标准制定和定期修订认证标准,始终关注专业教育应为毕业生从事该领域的专业工作做好准备;与院校认证的同行评议人员主要由高校校长、教师、熟悉高校组织和管理工作的专家组成不同,专业认证同行评议人员主要由专业领域的从业者和教育者组成,人员数量和构成取决于认证专业的规模、复杂性和具体需求,目的是使专业教育及时了解、跟进行业发展变化和需求。根据认证标准和过程,专业认证机构要求专业、认证机构和利益相关者定期、持续分析专业发展需求、对从业者的要求、实现教育使命和目标的专业教育的有效性等,认证专业据此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以使毕业生拥有专业领域从业者所应具备的能力,从而实现培养规格与从业标准之间的有效衔接。
(二)认证专业和高校是专业教育质量保障的主体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度重视认证程序,使每所高校或每个专业在认证评估时得到公平对待。高校和专业是教育质量保障和持续改进的主体,对教育质量负有主要责任。专业认证不是对专业的排名,相反,它在确保所有专业满足统一认证标准的前提下尊重每个专业的独特性。为此,美国专业认证制度综合采用专业自评和同行评议,在尊重认证专业发展自主性和多样性的前提下,使教育者和从业者建立密切联系,确保专业教育及时跟进行业发展需求和变化。专业自评是认证的起点,是开展同行评议的基础。自评尊重认证专业和所在高校的特点,承认实现卓越教学和良好运行的多样性。同行评议专家由专业领域的从业者和教育者组成,通过审核材料和实地考察,从多个角度了解和审查认证专业的发展情况,评价认证专业对认证标准的执行情况,并对专业的持续发展提出改进建议。
(三)持续改进是专业认证的核心
保证高校或专业的教育质量并为质量改进服务,是美国教育认证制度的两大基本目的,也是认证指标体系设计和制定的基本指导思想与出发点。专业认证机构已从早先的把关者转变为引路者,从区分达到规定质量标准的专业教育转变为促进专业的自觉发展和持续提高。认证既是一个过程――通过认证标准评估教育质量并促进其持续提高;同时也是一个条件――通过认证向公众表明认证高校或专业的教育质量达到一定要求并致力于质量改进。持续改进是专业认证的核心,首次认证(initial accreditation)确保认证专业达到或超过公认的最低教育质量,但通过首次认证并不意味着认证专业获得无期限的认证地位,连续认证(continued accreditation)是高校和认证专业当前及今后开展专业认证的主要形式。连续认证在高校和专业营造了持续改进的教育文化,不仅是外部专业认证转化为专业自主发展的关键环节,而且也是专业教育动态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
(四)注重学习结果评价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
注重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强调学习结果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帮助和促进作用,是美国教育认证指标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培养更多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竞争性人才,美国专业认证逐步实现从传统的以输入和过程为中心的“资源模式”或“生产模式”向以学生学习结果为中心的“能力模式”或“绩效模式”的转型[4]。无论院校还是专业认证机构,都将采集学生学习结果的证据作为认证标准和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认证院校和专业应确保其资源、教育项目和服务,不管何时、何地和以何种方式提供,都能促进、帮助学生学习和取得良好成绩。专业教育和质量保障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形成所学专业领域所需的知识技能。学生学习结果评价具有目标驱动、基于证据、改进导向的特点,是对教学和学习数量与质量的分析,以检查其与高校的使命和教育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其与高校使命、目标和目的的一致性越高,教育成效就越高,院校和专业也越可能通过认证。[5]
三、案例:美国图书和情报
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
美国图书馆协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ALA)认证委员会是美国高等教育认证领域的重要力量,自1924年起就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培养开展专业认证工作。目前已对美国、加拿大和波多黎哥59所高校的64个专业开展了认证,其中美国涉及33个州的50所高校。认证委员会是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常务委员会之一,具体负责专业认证工作,研究制定认证标准。通过专业认证,认证委员会在图书和情报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提供了一个质量控制方式。作为前提条件,美国图书馆协会要求所有申请专业认证的院校应先通过所属区域性认证机构的认证。全美最有影响的全国性认证组织协调机构――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Council for Higher Education Accreditation,CHEA),认可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委员会是评估图书和情报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权威机构。毕业于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专业将为学生求职带来较大的优势与灵活性,有助于提高职业流动性,因为该领域许多专业职位都要求应聘者具备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专业的硕士学位。
(一)认证标准以专业使命和目标为核心,尊重各校特点与差异
认证委员会通过一个由教育者、学生、图书和情报专业人士等众多利益相关者参与的集体决策过程制定认证标准。认证标准描述了图书和情报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必要特征,在尊重院校和专业改革、试验、创新和特点差异的基础上,确定了图书和情报专业教育的最低要求和必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系统规划,课程,教师,学生,管理、经费和资源五个方面(见表1)。认证委员会根据认证标准组织开展认证活动,最终认证决定取决于对专业的整体评价,而不是某一方面。认证标准是指示性的,而非指定性的,认证委员会鼓励认证专业发挥主动作用,建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和机制促进本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在认证标准中,系统规划指标中的专业使命、专业目标和目的位于核心地位,是图书和情报专业教育的根本和基础,所有的认证支撑材料需确保专业使命和目标的有效实现。认证专业以专业目标和目的为标尺,设计课程、招录学生和聘请教师。通过认证标准分析还可以发现,图书和情报专业认证不仅评价教育过程和资源,还评价专业如何成功运用这些过程和资源来实现诸如专业发展等既定目标。
(二)根据行业发展要求制定图书馆核心能力,注重职业预备教育
“图书和情报”与可记录的情报和知识、有助于情报和知识管理与运用的服务和技术有关,包括情报和知识的创造、交流、识别、选择、获得、组织和分类、储藏与检索、保存、分析、解释、评价、综合、传播以及管理。这意味着,它是一个包括专业实践和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因此,专业学习经历是图书和情报教育的基础,为确保毕业生能较快适应专业实践和职业需求,认C委员会根据美国法律图书馆协会、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美国图书馆协会、美国信息科学和技术学会、北美艺术图书馆学会、图书馆和信息科学教育协会、儿童图书馆服务协会、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视觉科学图书馆员协会、医学图书馆协会、音乐图书馆协会、美国档案工作者协会、特殊图书馆协会等专业机构提出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制定了《图书馆员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s of Librarianship),规定认证专业的所有毕业生都应具备这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图书馆员核心能力》包括行业基础、信息资源、记载知识与信息的组织、技术知识与技能、参考与读者服务、研究、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行政与管理8个方面,涉及41个能力指标。进一步分析发现,能力指标主要聚焦于专业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此外还包括未来职业发展所需的预算、人力资源发展、管理、领导等行政管理能力,以为毕业生职业生涯的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以自评和同行评议为主要手段,促进认证专业的持续发展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专业认证强调认证标准背景下的持续自评和评估过程。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目前美国图书馆协会认证委员会的工作重点是开展连续认证――认证专业如何维持认证地位。对通过首次认证和连续认证的专业来说,认证周期为7年,每年需递交年度统计数据和中期陈述报告;对有条件性通过认证(conditional accreditation)的专业来说,认证周期为3年,每年需递交年度统计数据和年度进展报告。与首次认证相似,专业自评是连续认证的基础,在自评报告中认证专业应详尽分析专业对认证指标的执行情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制定维持认证地位的计划、持续改进的方案和评估工具。同行评议小组通常由6人组成,认证专家应在实地考察前一年任命,以认证需要为依据,综合考虑专业和实践领域、从业者和教育者相结合、专家的专业认证评议经历、利益冲突、该专业前一次认证的评价等因素确定专家人选。同行评议包括非现场u估和实地考察两种形式,非现场评估在认证专家获得任命后立即启动,包括审阅自评报告的指定章节,向同行评议小组主席提出反馈意见;同行评议小组在实地考察期间充当认证委员会的人,分析自评报告、验证自评报告内容、撰写实地考察报告,认证委员会据此对认证专业做出认证决策。
四、思考与启示
美国是最早开展高等教育认证的国家,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认证制度已成为美国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促进了高等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并被市场、政府和学术界广泛接受。美国图书和情报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认证的分析显示,专业认证有效确保了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及其持续提升,构建了一个将职业预备教育与教育质量保障紧密联系的范式。提高质量是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和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由于发展时间较短,目前我国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还很不完善,存在着外部保障机制不全、内部保障作用不强、内外沟通互动不够等问题[6]。构建完善的内部质量监督保障机制,发挥培养单位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核心内容。美国专业认证的理念、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都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第一,专业学位教育质量保障和持续提升的重心在高校和专业。虽然行业协会是美国专业认证的开展和组织机构,但质量保障的真正重心在认证专业和院校,专业自评是专业认证的基础。专业认证承认卓越教学的多样性,鼓励各校发挥创造性有效实现专业使命和目标。在我国建立健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强化高校的质量保障主体责任意识和地位,鼓励高校和专业根据办学使命和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经常性开展自我评估,将专业使命和目标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主要依据,构建适合本校发展实际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
第二,进一步发挥从业者在专业认证中的积极作用,确保专业教育供给侧的人才培养规格及时跟进需求侧的发展变化。为使毕业生接受良好的职业预备教育,美国专业认证机构参照行业标准定期修订认证标准,并根据专业需求委派专业领域的从业者担任同行评议专家开展专业认证工作。2012年,我国启动了中国高质量MBA教育认证工作,有效推动了专业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美国专业认证制度的经验表明,我国在探索实施专业认证的进程中,应进一步发挥从业者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标准修订、实践训练等方面,确保专业教育及时跟进行业发展需求和变化,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预备教育。
参考文献:
[1]E Elkhawas. Accreditation in the USA: Origins, Developments and Future Prospects[EB/OL].http:///images/0012/001292/129295e.pdf,2016-04-07.
[2]AACSB. Understanding AACSB Accreditation[EB/OL].http://aacsb.edu/accreditation/overview,2016-11-02.
[3]李武军. 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
[4]郑莉娟,刘康宁. 基于学生学习成果评估的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J].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4):15-17,31.
篇10
【关键词】数控车工实训教学改革;实训准备;项目实训;师资队伍
据教职成[2008]8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的精神,要大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着力培养服务于机械制造业的中级技能人才,为了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调整专业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不断完善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育人质量。《数控车工》实训是机械类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内容,数控车床操作与编程是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数控车工》实训质量,对本专业学生素质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学校在国家级示范中职学校建设过程中对各专业进了一系列的改革,为了提高改革成效,本人对《数控车工》实训教学进行了探索,对本专业的实训教学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
一、精选项目内容,做好实训准备
1.认真构思做好项目选择
实训项目的选择关系到课程目标是否能顺利实现。组建机械制造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指导委员会一定要有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及教育研究专家,全程指导数控车工技能训练项目的选择。依据行业调研报告和典型工作任务及职业能力分析报告,结合数控车工课程标准,设计好中职学校机械制造类专业学生数控车工课程要达到的能力标准,结合学校自身实际认真构思实训项目,并经指导委员会专家签定认可。
2.精心策划做好实训准备
实训前的准备关系到实训目标能否顺利完成。实训前准备应做好三方面:首先,管理人员、班主任及技能指导教师应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并与学生签定安全协议书,降低安全风险。其次,技能指导教师应先准备好技能训练时所用的任务书,准备好老师及学生实训用相关表册,填写好实训准备通知单并交实训车间负责人。另外,车间负责人应根据实训准备通知单认真准备实训所用刀具、量具及耗材,认真检查车间有无安全隐患,认真检查实训用设备是否能正常运转。
二、开展项目实训,呈现工作过程
树立实训即工作的思想,开展项目实训,参考机械制造企业机构设置,呈现企业员工工作过程,为了更好完成实训任务,在开展数控车工实训时可遵行以下五个步骤。
1.组建工作团队明确各自职责
数控车工实训指导教师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机械制造企业机构设置与学生一同先对学生进行分组,人数的多少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及机构设置而定,指定团队负责人,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工作职责,让小组成员均能清楚自己的角色及任务并能准确的表达出来。
2.分析项目任务制定实施方案
各小组认真分析项目任务书内容,制定项目任务书实施方案。由小组负责人负责统一协调,根据以上分工,分解工作任务,明确目标,制定奖惩措施。
3.实施项目目标加强巡回指导
各小组根据实施方案经实训指导教师审核后方可实施,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训中的问题,并对各小组及成员的工作情况作必要的记录,以备在评估时进行点评。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实训任务,时间一到立即停止,以便对各小组进行公平评价。
4.任务分析总结评估完成情况
对各小组实训情况进行总结评估,评估采取自评+互评+点评的方式进行,先由各小组组长组织进行小组内的自评及互评,再由指导教师组织各小组间的自评与互评,最后,指导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工作情况及总结发言情况对各小组进行点评,并兑现相应的奖惩制度,以提高学生的工作热情。
5.交替角色扮演提高协作能力
学生根据以上分组确定的岗位,采取轮岗的办法,让学生每次工作任务完成后均要进行评估,评估后下次实训可保持小组成员不变,在小组内轮岗,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工作任务,体会不同岗位的工作性质,直至轮岗完成进入下一实训任务,以增强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三、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素质
师资是学校的灵魂,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学校的发展,为学生的成才护航,数控车工实训指导教师何不如此,为了提高指导教师的素质,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做起。
1.学习教师模范,提高教师修养
数控车工实训指导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为人师表。教师及园丁,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铺路石,要有奉献精神。数控车工实训指导教师要认真学习优秀教师模范事迹,不断提高自我修养,不断优化自身素质。
2.加强学习培训,提升教学能力
学无止境,教师这一职业,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尤其是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面对不断变化的学生,面对不断变化的技术,面对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怎能不学习。我们要加强学历进修,不断提高自身学历;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加强教学方法学习,提高课堂的生动性、能动性,让理实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等先进的职业教育方法来改变生硬的教学课堂。
3.参与企业实践,把控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