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自查自评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4 14:32: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绩效考核自查自评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绩效考核自查自评报告

篇1

关键词:事业单位 绩效考核 思考 探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绩效考核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核心环节,是有效提高职工整体素质和工作积极性,强化事业单位管理的有利的助手。绩效考核体系是指通过绩效考核内容和标准相结合,有效地将考核对象、周期、方法和结果等有效连接成一个整体,最大程度的利用和转化绩效考核的价值和作用。

一、本单位(以下简称中心)绩效考核体系现状概述

(一)绩效考核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绩效考核的指导思想是: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提高管理能力与技术服务水平为核心,充分发挥绩效考核和绩效分配的激励作用,调动本单位各类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基本原则是: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促进和谐发展的原则,客观公正、公开公平,简便易行,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量化考核为主。

(二)绩效考核的组织机构和实施范围

组织机构为中心成立考核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组长为中心主要负责人,副组长为中心领导副职,成员为中心领导班子成员、中心党支委员、各部门正职、办公室负责人事管理人员。实施范围为中心全体在岗人员,包括行政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勤人员。

(三)绩效考核的内容和周期

绩效考核以职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为依据,及时记录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廉”等方面的日常表现,重点评价完成日常工作任务、阶段性工作目标等情况,结合职位职责和工作目标,细化为考核指标。绩效考核指标分为共性指标和个性指标两大类。共性指标包括政治品质、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廉洁自律、出勤情况等方面,是对工作人员的普遍、共性要求;个性指标包括完成工作数量、质量、效率以及成效和业务能力等方面。绩效考核周期分为全体职工的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中层领导干部的半年考核,中高级技术人员的年度考核。

(四)绩效考核方法与步骤

采取自查自评、民主评议和考核小组评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第一步根据绩效考核的内容,被考核人填写自查述职报告和绩效考核评分表。述职报告内容包括:个人思想品质和政治状况、履职岗位职责情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改进措施。第二步进行民主测评,填写述职评议测评表,并根据不同的评鉴分工和评分权重来计算被考核人的得分。第三步考核小组评定考核结果等次。考核小组根据自查自评、民主评议结果等综合评定,给出被考核人考核等次,分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四档。

(五)绩效考核结果公示及运用

中心将评议、考核结果存档并公示,公示期5日,在公示期内对提出异议申请进行复核。绩效考核的等次,将作为其绩效奖励工资确定、岗位聘用、年度评先表彰和职位晋升的主要依据。

二、中心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势和不足

(一)绩效考核体系的优势

中心的绩效考核现状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且绩效考核指标、方式、方法等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对绩效考核体系的完善起了积极的作用。首先建立了科学的考核体系,分类进行绩效考核。针对管理、专业技术、工勤不同类别的职工,根据工作职责、工作岗位、工作重点等分类分层制定相适应的绩效考核方案。如中层领导实施《中层领导干部工作考核办法》,专业技术人员实施《专业技术岗位考核办法》;工作人员实施《其他工作人员考核办法》。考核周期采取月度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其次建立具体的考核体系,对绩效考核指标进行量化。从“德、能、勤、绩、廉”作为一级指标,对职工的综合素质进行考核,还设定了二级、三级指标,加入了工作数量、质量、效率、创新突破等,并制定具体的分值和权重。同时,引入加分和减分选项,激励员工提升自身素质,争先创优。最后采用自查自评、民主评议和考核小组评鉴相结合的方式,并根据不同的职位确定评鉴人和评分权重,如部门正职由中心领导和分管领导评鉴,部门副职由分管领导和部门正职评鉴,工作人员由部门正职和部门副职评鉴,评分权重分别占60%和40%。同时,自查自评的评分占总体评分权重的20%。这样避免了考核结果的失真。

(二)绩效考核体系的不足

尽管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有了进步和提升,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在制定绩效考核方案前,没有和被考核人员有效的沟通,制定适应的绩效计划和目标,没有与被考核人员在绩效期望上达成共识。其次缺乏明显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的根本目的就是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通过绩效考核的结果,评估职工工作完成的情况,激励先进,奖惩分明。然而在考核结果运用中,存在晋升机制模糊,淘汰机制缺失,参与奖励性绩效分配的薪酬过少,忽视对职工个人的培养发展,导致达不到有效的激励效果。最后缺乏申诉和监督机制。当职工在绩效考核中遇到不公平待遇并申诉未果时,会导致职工对绩效考核体系的信任丧失。监督机制有利于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公正性、严肃性、权威性、真实性。

三、完善中心绩效考核体系

(一)建立沟通机制

让职工能够参与到绩效考核的整个过程中,并通过不断的沟通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绩效考核前需要提高职工对绩效考核的认知,消除误区,了解绩效考核的作用与价值,从而提高职工的重视度和积极性。在对单位的战略目标和岗位职责划分进行明确之后,设置职工绩效考核指标的过程中,要充分与职工对岗位的特色和性质,工作情况进行双向沟通、了解,保证设置绩效考核指标的科学合理性。绩效考核过程中,要及时和职工沟通交流,针对具体情况及时反馈和纠正,帮助和引导职工解决问题,达到让职工完成工作任务的目的。考核后针对考核的结果应加强与职工的沟通和反馈,及时进行总结,促进职工了解自己的不足,提高工作的热情和主动性,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鞭笞作用,使考核能准确的反映职工工作的真实情况,从而有利于单位的整体发展,共同推动单位的进步。

(二)完善激励机制

积极有效利用考核结果,完善激励机制。首先加强绩效考核与绩效奖金的发放、福利待遇的提高、职务晋升等方面的关联性,真正做到奖罚分明,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激发潜能,避免考核流于形式。其次建立健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树立内部人员的危机与竞争意识,打破“大锅饭”,“终身制”,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氛围,提高激励效果。最后采取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额度,同时注重精神奖励,如成就感,个人发展,职业规划、培训开发等,为职工开拓进取提供优越的发展空间。

(三)构建监督和申诉机制

为了认真落实绩效考核,确保考核的公平公正,推动绩效考核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建立监督机制。首先成立绩效考核工作监督小组,专门负责监督绩效考核工作,可以由纪检监察和人事部门共同承担该项工作。其次认真做好考核前、考核中及考核后的监督工作,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保障监督工作在整个绩效考核过程中的顺利运行。最后明确公示制度和举报制度,对考核工作中违法违纪现象严查,并建立问责机制,对违法人员进行追责。同时要建立完善的申诉渠道。对考核结果有异议,可以向组织申请复核。申请人有申诉和解释的权利,并以书面的形式申请复核,考核小组要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并在限期内提出复核意见,以书面形式答复申请人。只有这样才能彰显绩效考核的公平公正透明,严肃认真,使得绩效考核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绩效考核是提高职工绩效的双刃剑,当然,绩效考核体系只是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百治百效的灵丹妙药,绩效考核体系自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要与其他管理措施互相补充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促进职工同单位共同完成绩效目标,实现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管来华.关于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思考[N].国家林业局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4)

[2]郭燕娟.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绩效考核问题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14)

[3]赵代珍.浅谈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J].经济师,2013(2)

篇2

一、加强督政工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

1.做好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准备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自查自评,做好办学条件、教师队伍、教育质量等相关数据的统计、监测,指导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工作职责,及时解决存在问题,做好准备工作。

2.迎接省教育工作示范区复查。根据省教育工作示范区评估标准,指导督查有关部门、街道办事处和中小学、幼儿园落实整改任务,确保顺利通过复查。

3.迎接省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市教育目标绩效考核。督导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普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指标要求,做好准备工作。

4.强化各街道办事处年度教育工作目标考核。根据区委、区政府综合考核要求,结合全区教育年度工作重点,研究制定街道办事处教育工作考核办法,加强过程监督和年终考核,推进街道教育工作再上新水平。

5.抓好区普通教育、职成教育、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督查。联合区政府督查室督查各单位责任目标落实情况,并重点督查学前教育目标完成情况,确保各项工作目标顺利完成。

二、加强督学工作,推动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6.开展学校发展社会化评价。制定实施《关于在全区中小学开展学校发展社会化评价的意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发展社会化评价机制,多方位、多层面了解、指导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7.抓好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工作。做好创建工作的宣传、自评和申报,培养、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

8.做好局属各单位、各街道教委办教育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研究制定局属各单位、各街道教委办教育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意见及考核细则,实行工作目标进展情况过程性检查督导与年终实地测评考核相结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9.做好办学(园)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继续做好中小学、幼儿园办学(园)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充分调动学校、幼儿园依法办学(园)、自主发展的积极性,保障学校、幼儿园三年发展规划落实和素质教育全面深入实施,推动区域内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对2012年办学水平发展性督导评估存在的突出问题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导。

10.加强办学行为经常性督导。完善督学责任区制度,加强办学行为经常和随机性督导,及时通报督查结果,全面规范办学行为。

11.做好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对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和“阳光亮眼”计划进行专项督导。

三、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教育督导工作能力

12.完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督导职能。出台区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成立由区政府主要领导为主任的区教育督导委员会,研究和协调解决教育督导工作的重大问题;制定督导委员会工作制度和《政府部门履行教育职责自评方案》,建立完善政府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自评和报告制度。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对财政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评价日益占有突出的地位。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主要为各类财政资金及项目专项经费购置形成。但由于事业单位资产一般不计算折旧,不进入单位运行成本,所以单位资产管理存在只重购置实物而不注重资产使用效率的现象,相应的资产配置标准不严格、不规范、尚未建立科学的资产使用效率等的考核评价机制,导致单位资产存在整体配置不合理,部分资产使用率不足,效率低下等现象。因此,在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工作中引进绩效评价机制,以真正提升资产使用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显得日益迫切。

一、对资产进行考核评价的意义和必要性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已成为事业单位一项重要的日常工作。优化资产管理的主体在于人,若要增强其岗位意识,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让资产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则需要通过绩效评价体系来实现。在实践过程中,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也是激发单位资产管理的动力之一。因此,促进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优化与绩效评价二者的契合则显得更为重要。

1.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考核评价是规范资产管理,实行资产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对事业单位资产进行精细化管理,是新形势下国有资产管理的新要求。由于受旧体制形成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的影响,目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资产配置不合理,部分资产使用率不足,重复购置等现象,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的现象,缺乏对资产配置、使用的考核机制,盲目求新、追求高端化,重增量资产的扩张,轻存量资产的管理。一方面不断购置资产,另一方又对资产的重复购置、闲置问题避重就轻、疏于管理,资产使用效率低下,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

只有对国有资产从配置、使用、处置等环节加强绩效评价,明确资产的绩效目标,建立考核机制,才能真正从根源上解决目前资产重购置轻管理、重分配轻效能的现象,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

2.加强对国有资产进行绩效评价是财政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客观要求

科研事业单位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类政府财政拨款以及科研项目经费,由此形成的资产为国有资产。近年来,财政部门提出要像管理资金一样管理资产。公共财政管理的资金和资产都是国家的资产,只是以不同的表现形式存在。目前,资产管理与资金管理相脱节,并滞后于资金管理。资金一旦转化为资产,其受重视程度就被弱化。财政专项资金绩效预算管理制度的出台,使绩效管理过程中的绩效目标、绩效预算、绩效指标成为绩效审计的重要评价依据, 如何使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使用效率更高、效果更优,建立和健全资产监管和考核评价体系是新形势下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资产使用效率的必由之路。

二、考核评价在资产管理中的运用

1.合理制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固定资产绩效评价应贯穿于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等资产管理各个环节。考评内容应包括制度建设、管理机构、资产购建、处置、评估、报告、奖惩等方面。因此,对资产进行绩效考核,首先应合理制定《绩效考核评价表》及相关指标说明。根据资产管理环节设置考核项目,根据单位实际,合理确定目标值,并确定各考核指标所占比例权重,各项指标应简明、易懂。

事业单位的资产一般不以营利为目的,所以,评价指标可主要分为资产安全指标,资产质量指标以及资产使用效率指标等,以明确考核项目。 在资产配备购置环节应对资产购置计划编制、购置的必要合理性、配置标准以及政府采购执行情况进行考察。考核该项资产的专用性水平及采购资金节约率,使资产配置真正公平、合理、高效,最大限度地解决资产配置不均衡和重复购置问题,减少浪费。

在资产使用环节侧重于对资产进行日常管理、使用、保值等的运作考核。重点考核资产的验收入库、定期清查盘查、资产的安全完整以及资产的使用效率。这不仅涉及资产本身的安全完整,还包括对资产使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提升。考核时主要以“设备状况”、“资产完整率”、“仪器利用时间”、“仪器功能利用”、“使用记录是否完整”、“维护、维修记录是否完整”、 “科研成果产出”等作为考核指标。尤其要推进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与共享。对列入评价范围的仪器设备,进行日常考核评价和检查总结,尤其对大型仪器设备进行年度绩效总结,督促各单位加强对大型设备的使用管理。

资产处置环节主要对资产处置标准,处置审批手续、处置公示情况进行考核,关注资产处置前进行相应评估及处置残值占比。

2.采取合理的评价手段和方法

绩效评价的手段一般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资产绩效的评价方法应采取使用部门自评与单位评估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

定性评价,即针对当事人管理国有资产的效果给予:优、良、合格、差等评价。如设备状况、资产完整率、使用记录是否完整、维护、维修记录是否完整等。定性评价的优点在于,能简单、快捷地考核当事人的管理效果。但缺点在于,对同一部门的人员管理效果评价中,对同等评价下,很难区分他们的具体排序。

定量评价指标包括:仪器利用时间、科研成果产出等。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单位资产性质及部门的差别,采取不同的指标评价。对单位资产管理基础工作和制度建设等情况进行业务考评,通常采取定性评价;对资产安全性指标的考评可采取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资产使用效率指标则应采取定量评价的手段。通过考评考核,促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安全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增强国有企业资产管理水平。

3.科学有效地组织实施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覆盖范围广,基本单位所有员工均有涉及,因此,对资产进行绩效考核,需要取得单位领导层的重视,全员参与。加强资产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建设,成立专门的绩效评价小组、并对评价小组成员进行相应的培训。做好资产绩效评价管理在每个环节的组织实施。做到自查与单位自评、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合理确定考核范围,科学选择考核方法。纳入考核范围的资产选择遵循效率原则,并不需要将所有资产纳入其中,而主要选择单位价值达到相应标准以上的资产即可。针对农业科研单位来说,对各研究所通过项目经费购置的资产,在考核过程中,可以首先应由项目组对本项目组的仪器设备年度绩效情况进行总结,依照《绩效评价表》,认真做好填报数据支撑材料的收集和统计工作,并如实、准确填报。然后由研究所对本单位资产的年度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总结、评估。最后由院里进行抽查考核,核实数据及确定得分,并对考核结果进行统计汇总。对由院统一购置的大型公用仪器设备如中心实验室的设备,则直接由院对其绩效进行考核。保证对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客观、公正,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今后对资产购置与否或个人绩效考核的参考之一。分析资产的运用和管理,做好绩效跟踪。针对存在问题情况,及时反馈、整改,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和意见,这样同时也是为以后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和考核工作程序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陈玲芬.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模式与绩效评价研究[J].市场研究, 2012,04:32-34.

[2]王建军.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探讨[J].中国外资,2009,2: 74-75.

[3]林迎秋.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23:60.

[4]邹光华.国有资产管理初探[J]. 财政监督,2011,06:51-53.

[5]贾媛婷,李改伟.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与出路探讨[J].中国城市经济,2010,09:47.

[6]刘柏林.国有资产管理创新的路径探索[J].科技创业月刊,2010, 02:77-78.

[7]黄曦施,赵善庆.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08:266-268.

[8]张艳梅,郑国军.高等学校资产管理研究综述[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9:168-169.

篇4

 ***府区2013年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省市农机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按照《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3年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农办财[2013]38号)和《山东省农业厅、海洋与渔业厅、财政厅关于印发2013年山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鲁农财字[2013]67号)的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认真拟定实施方案,及早动员布署,通过合理设置机构、建立基层农机推广体系管理制度、培育科技示范户、建设农机科技示范基地、全面开展基层农机技术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各项工作,有序地推进了我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全面完成了目标任务。为提高项目绩效,切实推动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政策落实到位,***府区农机局成立了由分管局长任组长,相关股室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自评考核小组,通过查阅资料、现场察看、走访群众等方式,对照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落实延伸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对项目实施展开逐项自评,综合得分94分。现将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 全面完成项目任务

(一)遴选、评定了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根据全区种植发展规划和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实际,确定小麦、玉米、花生为我区主导产业。

(二)组建了专家组。***府区农机局根据我区产业发展需求,选聘理论水平较高、专业特长明显、推广经验丰富的5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农机推广技术项目技术指导专家组,专家组成员在统筹协调安排的基础上,分工负责,制定全区农机推广计划,相关产业技术实施方案,筛选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编制技术操作规程和技术明白纸;指导农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培训技术员,指导其开展技术服务工作;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三)确定了技术指导员。按照技术指导员与示范户1:2的比例,公开选聘确定为项目服务的技术指导员2个。选聘的技术指导员,具有较高的农村政策理论水平和农机技术水平,熟悉农机技术推广方式方法,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和奉献精神。技术指导员确定后,进行公示,签订技术服务责任书,统一颁发聘书。技术指导员实行包社包户制,每个技术指导员负责指导2个示范户,全年入户时间累计不少于60天。

(四)遴选、落实科技示范户。围绕遴选确定的主推技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则,遴选培育一批服务能力较高、管理较规范、示范带动能力较强的农机合作社作为农机科技示范户。2013年培育农机科技示范户4户,每户示范带动10户,共辐射带动40户。农机科技示范户带头使用新技术、新机具,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协助农机技术推广员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以及信息采集、项目评价等工作。

(五)加强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围绕我区农业和农机化发展需求,按照主推技术为主、多种示范、高规格、严要求、可持续的原则,重点建设一个实验示范基地:闫寺办事处王庙村—小麦、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试验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使其真正成为农机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基地、农机技术人员、农机大户科技培训基地。

二、措施到位

(一)加强组织领导 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

为确保项目实施,成立由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任组长,区农机局局长任副组长的区科技入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项目组织领导、政策研究、综合协调、资金落实和督导检查等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农机局,主要负责日常管理工作,同时组建农机科技入户工程专家组,全面负责科技入户工程的技术工作,负责实施方案的编制,并组织实施、督导检查、汇总上报相关信息、开展绩效考核、自查自评等工作,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项目任务。

(二)深化基层公益性农机推广体系改革

按照基层农机推广机构主要承担农机技术推广、农机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农机安全操作技术等公益性职能,将公益性职能细化成工作职责,落实到农机技术推广服务站和农机技术人员,实行定岗、定员、定责;完善了机构设置;与区财政局联合出台了《***府区2013年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农机管字[2013]22号)文件,推动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进程、完善农机技术推广体系工作机制、加强农机人才培训、提升农机服务水平。建立和完善基层农机推广信息管理系统,对基层农机人员进行动态管理。

(三)建立农机推广管理制度

为深化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府区根据项目要求,创新了管理机制,研究、制定了农机技术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基层农机人员培训制度、多元化农机推广制度、资金管理办法、农机试验示范基地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并将相关制度下发。为强化管理,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区农机局与各农机指导员签订了农机推广目标责任书,农机指导员与服务对象(科技示范户)签订了技术指导协议书,将工作目标、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工作要求、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同时,按照省、市、区2013年度基层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政策落实延伸绩效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和***府区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绩效考核办法要求,建立健全区农机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农机手三方考评制度,对技术指导员的工作完成情况、满意度和技术水平等进行综合全面评价。根据考核结果实行奖惩,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农机人员是否续聘的重要参考依据。对优秀的技术指导员给予通报表扬并适当进行奖励,对考核成绩较差的给予通报批评、减少补助资金直至取消资格。

(四)加强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培训

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的培训是农机推广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为加强广大农机技术人员的业务知识更新,***府区采取集中培训和实地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广大农机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基层农机技术人员的培训采取分层次、分批次的方式开展,通过培训,着力解决基层农机技术人员断层和知识更新慢的问题。今年9---10月,举办了4期专业技术培训班。今年12月份,组织20名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参加了山东省农机局组织的专项培训。

利用网络培训学习,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每周至少上网浏览不少于2次。利用“山东农机化网”、“中国农业机械化网”和《山东农机化》杂志等载体,组织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逐步提高其业务能力,同时加强对基层农机管理员和村干部的培训,提高其对农机技术推广的支持力度。通过培训学习,农机技术人员普遍学到了很多新知识,了解了很多政策法规与新信息,更新和掌握了一定的新技术,提高了业务技能,增强了我区基层农机推广队伍为农服务的能力,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科技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五)强化资金监管

根据项目资金管理相关规定和要求,切实加强项目资金使用与监督管理,严格按照资金用途使用资金,做到专款专用,单位和个人都没有占用和挪作他用。

(六)强化实施管理

竖立农机试验示范基地标牌、配备技术指导员胸牌、悬挂科技示范户门牌,组织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认真填写了《技术指导员手册》和《科技示范户手册》,做到人手一册。围绕主导产业,编印技术资料,发到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手中,并及时组织培训学习。

(七)强化总结宣传

为了形成建设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良好氛围,***府区在项目实施中,通过会议、科技下乡、信息等多种方式,强化了项目的宣传和动员。2013年9月项目开始运行以来,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分析项目实施中的有关问题。深入基层向农民群众广泛宣传,大大提高了项目的社会影响力。

三、成效显著

(一)农机推广服务渠道畅通无阻

通过项目实施,将农机技术服务体系的专家、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示范带动户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建起了“专家+农机技术人员+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畅通了农机服务渠道,农机新技术可以通过这一渠道顺利地进入农户,进入田间地头,直接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

(二)农机技术服务管理有章可循

项目实施中,将农机服务工作细化分解,目标明确具体,要求规范严格,通过目标化、责任化、制度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农机服务管理水平和效果。

(三)基层农机推广服务人员热情高涨

项目一开展,农机技术人员就下乡开展工作、进村入户帮助农户发展生产。农机技术人员有了工作目标和方向,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完全享受到工作成就感,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

(四)基层农机推广人员素质提高

基层农机推广改革与建设项目开展的农机作业技术人员培训,是***府区进年来参训人员最多、培训最系统、培训科技含量最高的一次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区农机推广服务人员的素质。

(五)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得到迅速推广

通过宣传培训,印发技术资料、示范区建设展示及示范户的带动,实现了全区主导产业主推品种、主推技术进村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主导产业共推广优良品种3个,农机新技术的应用使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农民对农机推广人员的满意度不断提高,实现了镇政府、技术指导员、农机手三满意。

(七)未发生任何违法违纪行为

按照项目要求严格实施,项目期间未发生下列情况:一是投诉、曝光、负面报道;二是弄虚作假行为;三是重大违法违规现象。

四、严格按照项目补助标准、用途使用资金

项目总投资20万元,主要用途为:

(一)农机技术推广服务补助8万元

主要用于基层农机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开展技术服务的补助(交通、通讯、误餐补助等)5万元;聘请技术专家的补助(差旅、交通、劳务等)1万元;完成农机技术推广重大任务的绩效奖励1万元;技术资料印刷、制度建设及工作考评等管理费1万元。

(二)农机化科技示范补助7万元

主要用于试验示范基地购买燃料,试验示范、作业演示所需的设施装备的租赁费用、试验测试所需的仪器设备等物资,组织作业示范活动等补助4万元;农机科技示范户作业演示补助、试验测试所需的仪器设备补助3万元。

(三)农机技术人员能力建设补助5万元

主要用于基层农机技术人员参加培训、开展继续教育等教材、场地、差旅、食宿、交通等培训费用。

五、存在问题

(一)镇办农机技术服务人员由于实行区镇共管,不少农机推广人员还承担着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精力分散,下乡入户开展技术指导时间、次数还不完全符合项目要求。

(二)《示范户手册》和《技术指导员手册》填写有的还不够规范。

(三)信息上报量不足。

六、有关建议

(一)加大基层农机推广人员培训力度,提升专业技术水平。

(二)增大政策扶持力度,确保农机新技术推广顺利。

(四)加大信息报送力度,使农机新技术家喻户晓。

 

 

                        二〇一四年一月十八日

 

 

 

篇5

关键词:电网企业 资金安全 岗位标准 风险管控

一、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意义

资金流作为贯穿电网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关键要素,其风险的管控能力、精益化水平、运营效益与效率都直接关系着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资金全过程管理首先对电网企业资金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加强电费回收、如何严格防范小金库和“账外账”、如何进一步提高资金计划准确性、如何应用推广资金监控与管理系统、如何深化资金内部控制建设,全面、系统提升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是当前我们从集约化资金运营阶段到精益化资金管理阶段,再到未来5-1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体系化资金管理阶段,所亟需研究的重要内容。

开展常规的年度或季度资金安全检查工作目前已不能满足电网企业的发展水平与精益化管理要求。笔者认为,资金流入、流出安全的不确定性是资金安全风险的业务根源,主要由业务部门控制。因此,财务部门应对业务根源传递的资金安全风险通过资金管理手段进行控制。研究行之有效的资金安全管控体系可以保障电网企业资金、资产安全,加强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的事前监控、事中预警,防范资金安全事故的发生,保障电网企业资金安全有序运作。

二、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分析研究

(一)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现状。电网企业每年都有巨大的资金流入项目及资金流出项目,资产规模庞大,运行维护工作较多,本文根据广东电网公司的一体化管理流程,分别从预算管理、资金集约管理、风险内控管理、财务基础管理等几方面分析电网企业的资金安全管控现状。

1.预算管理。建立了由预算管理委员会、预算管理工作组、预算执行单位组成的三级预算管理责任网络,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算管理架构。规范预算全过程管理,建立“财务管理业务化、业务管理财务化”的互动机制。实施预算标准化管理,运用标准化的工作表单,分层、分业务地定期向局各单位提供标准化的预算执行反馈服务,提升决策支持能力。实施划小单位核算,将EVA管理评价延伸到一线生产单位和供电所,客观反映不同区域细分市场的价值创造,引导资源优化配置。

2.资金集约管理。实施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推进资金集中支付和资金零余额管理,资金集中支付率占全部资金支付总额的90%以上。持续精简账户体系,精简率达66%,有效缩短资金归集链条,降低资金风险。强化资金安全管理,形成“检查―整改―验收”持续改进的资金安全管理机制。实现电费集中核对,撤销区局四大银行收入账户,建立营销财务对账机制,有效提高电费对账效率,提升客户服务水平。

3.风险内控管理。建立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三级风险管控网络,实现风险管控全覆盖。构建供电所内控闭环管理机制,建立三级“纪检、监察、内控”大监督组织机构,促进内部控制管控措施有效落地。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工作机制,做实内控管理基础;组织开展内控体系的自我评价和检查评价,总结内控体系实施效果。

4.财务基础管理。严格执行国家和网省公司的会计核算制度。开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制定《资金结算资料规范》、《成本费用开支范围规范》等业务操作规范。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全面覆盖预算管理、资产管理、资金开支、会计核算等核心业务。

(二)电网企业加强资金安全管理的紧迫性。电网企业是资金密集型企业,若资金安全管理存在缺陷,电网企业会面临巨大的资金安全风险,一旦发生资金舞弊事件会给电网企业带来较大的资金损失,因此,电网企业有必要加强资金安全管理、保证资金安全。目前电网企业缺乏系统性的资金安全管理体系,不能做好资金安全管控的事前监控、事中预警、事后补救。在实际工作中,资金安全事故主要是由于存在资金安全管理漏洞,且各资金安全岗位对实际工作开展理解不一致,造成执行上存在偏差,给资金安全带来风险。一般来说,资金安全事故不仅发生在财务部门,也会发生在业务部门,业务端口的资金安全犯罪不仅会导致电网企业资金流失,还会造成电网企业资产损失(电表失窃案件等),影响电网企业资金的回收率,威胁电网企业资产安全。由此可以看出电网企业迫切需要制定符合其业务特征的资金安全评价管控机制,从财务端口、业务端口两个方面着手,通过建立量化的评价方式,全面掌握资金管理状况,落实岗位资金安全责任,改进企业资金管控措施,持续提升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水平。

三、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

(一)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目标。规避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加强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电网企业动辄几百亿元甚至过千亿元的资金流转,建立行之有效的资金安全管控体系,可保障电网企业资金安全。建立电网企业资金岗位安全评价标准,推进管控措施落地执行。通过以风险为导向构建和实施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使资金安全管控措施得以量化,建立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控评价的长效机制。完善电网企业资金岗位绩效考核手段,将风险管控落实到岗位。资金安全岗位评价后结果同组织绩效、个人绩效挂钩,加强资金安全管控力度,使电网企业资金安全管理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思路。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的基本建设思路是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规章制度为依据,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法,形成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基本模型。

1.建立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在资金安全风险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搭建资金安全风险框架,并以资金流动向业务延伸和业务流程梳理的方法,辨识、评估资金安全风险,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以风险为导向,框选资金安全重点业务事项。

2.梳理资金安全岗位及工作标准。以风险为导向,与资金安全相关的机构层级、部门、岗位建立起映射关系,将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岗位工作标准,从业务源头把控资金安全。

3.建立资金安全岗位检查运作机制。划分准备、检查、整改及报告共三个阶段,设计运转流程、检查方法、检查标准等内容,指导地市供电局开展资金安全岗位检查工作,保证检查工作有效运转。

4.建立资金安全岗位评价运作机制。根据资金安全检查结果,对违规事项扣减风险分值,并评出单位“资金安全星级”、岗位“资金安全警示灯”,使单位、岗位资金安全质量显性化,推动绩效持续改进。

四、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流程

(一)梳理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不应仅局限于资金管理(财务端),应将评价端口前移至涉及资金流入、资金流出(业务端)的相关业务。梳理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主要分为三个步骤,一是分析资金安全风险特征,二是搭建资金安全风险框架,三是辨识、评估资金安全风险,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

1.分析资金安全风险特征。资金安全风险来源于资金流入安全不确定性和资金流出安全不确定性两个方面。地市供电局资金流入安全的不确定性包括经营收入、投资收入两大方面;资金流出的不确定性包括经营支出、投资支出两大方面。资金流入、流出安全的不确定性是资金安全风险不确定性的业务根源,资金管理的不确定性是资金安全风险不确定性的财务根源,资金管理本身存在的不确定性,与流入、流出不确定性综合作用,表现为资金安全风险的终极不确定性,即资金安全风险,如图1所示。

2.搭建资金安全风险框架。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基于资金安全风险特征分析,按照地市供电局资金安全风险特征,将资金安全风险分为资金管理风险、资金流入风险、资金流出风险共三大类,从定量、定性两个维度分析、分解三大类型资金安全风险,由粗到细逐渐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框架。

(1)资金管理风险框架。资金管理风险框架主要以一体化框架进行搭建,具体如表1所示。

(2)资金流入、资金流出风险框架。财务部门通过分析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等财务数据,梳理出经营业务、投资业务主要的资金流动项目。其中,电费收入作为地市供电局资金占比最大的资金流动项目,价量管理、欠费往来、收款核对等关键营销业务对电费收入有重大影响。

(3)辨识、评估资金安全风险,形成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对资金安全风险框架中的风险进行性质划分,可以分为业务流程类以及资金流动类。对于业务流程类的风险,根据业务环节辨识风险事件以及分析风险源/控制源。对于资金流动类的风险,辨识风险事件后,以资金支付申请或资金收款为起点,向前延伸业务环节以分析、梳理风险源/控制源。

(二)形成资金安全岗位工作标准。将资金安全风险数据库中的每一个风险事件的风险源/控制源,循序渐进地映射到机构层级、部门以及岗位,梳理与风险源/控制源密切相关的资金安全岗位工作标准,从业务源头把控资金安全,如下页图2所示。

(三)建立资金安全岗位检查运作机制。划分准备、检查、整改及报告共三个阶段,设计运转流程、检查方法、检查标准等内容,开展资金安全岗位检查工作,保证检查工作有效运转。本文主要分析资金安全岗位检查运转机制中的资金安全检查主体、检查方法、检查标准等重要内容。

1.资金安全检查主体。组建资金安全评价工作小组,根据年度资金安全工作部署、上级单位提出的资金安全评价要求,成立评价工作小组,选定工作小组成员需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结合评价对象业务性质、评价工作量、评价任务难易程度等,按照资金安全风险评价工作小组构成要求进行评价小组的组建;评价中若有特殊需要,评价组织机构还应考虑外聘专家,以协助评价人员完成特定的评价取证和评价工作。

2.单位、岗位评价方法。

(1)自评价。职能部门、区局、二级机构根据资金安全评价标准对相应现金安全工作进行评分,检查的问题需填写在单位自查问题整改表内,制订整改措施,实施有效整改。

(2)独立性评价。工作小组通过现场检查、访谈、抽查样本、重新测试等方法,检查各部门资金安全工作实施情况,检查自评价问题整改情况,根据资金安全评价标准对实际资金安全相关工作进行评分,同时填写资金安全岗位评价记录表。

3.资金安全检查方法。资金安全岗位评价标准体系评价的方法不仅包括访谈、观察、重新执行等常见的检查方法,还增加了穿行测试和抽样测试法。

(1)穿行测试法。穿行测试法是指工作小组根据资金风险动因,向前延伸一项或若干项业务环节,从头到尾检查业务实际处理过程,以评价该资金安全风险从业务端到财务端工作控制情况的评价方法,穿行测试一般用于风险极高的业务事项。

(2)抽样测试法。抽样测试法一般用于重大资金风险工作的检查,可遵循评价对象抽样表中的规定以确定最少评价样本数量,如表2所示。

(四)制定资金安全岗位评价运作机制。评价机制包括单位评价、岗位评价,设定单位评价分值及岗位评价分值,并将评价结果应用到组织绩效考核、年中个人绩效考核内,有效分解资金管理责任,便于资金管理长效机制有效落地。

1.单位评分标准。设定职能部门、区局、二级机构单位层级评价总分值为100分,考评过程中发现未按照《资金安全评价标准》开展实际工作的,违规一次按照以下规定进行扣分:

(1)可承受风险。风险极高:扣除5分;风险高:扣除4分;风险中:扣除3分;风险低:扣除2分;风险极低:扣除1分。

(2)不可承受风险。对于违反不可承受风险的工作规范,一律一票否决,单位“资金安全星级”直接评为最低,岗位“资金安全岗位预警灯”直接为红灯,按照表内分数相应在组织绩效考核、单位绩效考核内进行加(扣)分,激励各部门、单位加强资金安全防范工作。

2.岗位评分标准。在检查各单位资金安全情况时同步进行岗位资金安全检查,记录未按照资金安全标准开展资金工作的岗位,根据违规条数形成该岗位五颗星(红色)、四颗星(黄色)、三颗星(红色),将资金安全责任落实到岗,有效分解资金管理责任,加强资金安全控制。如表3所示。

五、结论

通过合理的资金安全管控措施,结合电网企业业务现状,实现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的事前、事中、事后风险管控,保障电网企业资金安全,有效降低电网企业资金安全风险。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是将资金安全评价的范围从财务部门前移到业务端口,部门范围涵盖财务部门、业务部门,业务范围涵盖全部资金流入、资金流出、资金管理业务;二是将资金安全涉及的全部业务流程还原,制定资金安全工作标准及具体的检查方法,客观、有效对资金安全业务进行评价;三是将单位、岗位评价后分数同组织绩效、个人绩效考评相结合,提升财务人员对资金安全的重视性,加强资金安全管控的力度。S

参考文献:

1.金艳丽,丁晓红编译.经济大家的声音[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2.卢利娟.电网公司内部控制研究[D].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李祝平.市级供电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钟云南.省级电网公司战略财务分析[D].厦门大学MBA学位论文,2009.

作者信息:

篇6

20XX年上半年,我局司法工作以全国政法工作会议和上级司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在市司法局的指导协助下,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全面履行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三大职能作用。着力在夯实基层基础、推进依法治理和加强法制宣传、人民调解、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法律援助上下功夫,各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现将各项工作的自查情况汇报如下:行政

一、法制宣传工作

一是制定各类普法文件。

先后印发关于调整区普法讲师团及下发《区普法讲师团制度》的通知、关于开展全区“法制宣传村村行暨第八个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普法宣传月”活动的通知、关于开展区普法讲师团“送法下乡”活动的通知、关于召开“六五”普法中期考核验收动员会议的通知、关于开展“深化‘法律六进’推进依法治国”法制宣传主题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文件和制度。

二是广泛开展各类普法活动。

先后开展农民工返乡现场法律咨询会、3.15维权周、学习雷锋好榜样志愿者现场法律咨询会、送法到郑楼、送法制图书到洋北小学等一系列法制宣传会。

三是全面做好中期验收工作。

今年是“六五”普法中期验收之年,在年初就制定迎接验收的工作计划,并召开全区法制宣传教育领导小组会议和“六五”普法中期验收工作动员会,布置任务,做好台账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制作“六五”普法宣传材料,同时精心选取龙河的乔庄、幸福街道的幸福社区、区实验小学、精科集团、工商分局等单位作为示范点,5月22日、6月6日区人大和市检查组先后到我区检查“六五”普法工作,我局从台账准备、示范点的选择、汇报材料的准备等几个方面进行积极准备,获得了区人大和市检查组的一致好评。

四是积极做好新闻信息工作。

3月底我局成立新闻信息写作小组,并积极与市局、区委区政府新闻中心对接,了解写作动态和写作要求,同时联系江南日报、法制报、法制网频道,争取更多采用我局新闻信息。

二、人民调解工作

一是深入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防。

依托划分的排查网格,积极开展村居(社区)和基层单位每周、乡镇(街道)每半月、区每月的集中排查,加强重点地区矛盾纠纷的排查,及时上报排查发现的纠纷隐患,实现矛盾纠纷排查全覆盖。同时要求各乡镇(街道)按照“有事报情况,无事报平安”的要求,实行矛盾纠纷信息直报、快报及“零报

告”制度。遇到重大矛盾纠纷要直接、迅速上报至区司法局。若无纠纷信息情况,实行矛盾纠纷信息“零报告”每天下午4:30前通过矛盾纠纷调处工作QQ群上报。

二是提高专职人民调解能力。

组织乡镇(街道)专职人民调解员及部分优秀村居调解员参加业务知识培训,由司法局领导班子主讲人民调解的相关业务知识、调解技能及相关案例,并邀请了区人民法院同志讲解以《民法通则》、《侵权责任法》、《婚姻法》等为主的民事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增强人民调解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加强专业调解队伍建设。

由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司法局、经信局、总工会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全区企业建立人民调解组织的实施意见》,()要求在职工人数300人以上的企业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年初调整了区级医患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组成人员,进一步完善医患纠纷调解工作。

上半年,全区排查和受理社会矛盾纠纷共991起,调处成功989起,成功率达99.8%。各类纠纷主要集中在劳资、拆迁、交通事故及婚姻家庭纠纷等方面。其中婚姻家庭纠纷共发生171件,占比17.3%;劳资纠纷共发生116件,占比11.7%;拆迁纠纷共发生107件,占比10.8%;交通事故纠纷共发生94件,占比9.5%。

三、社区矫正工作

一是密切协作,规范社区矫正衔接工作。

上半年以来,我们进一步加强了同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的沟通,做好社区服刑人员的衔接工作。做好审前调查、假释评估工作。通过审前调查、假释评估把好社区矫正“入口关”,上半年以来,共为法院、公安、检察院、监狱出具各类调查评估意见函133件,采信率达100%。

二是加强举措,规范社区矫正执行工作。

今年以来,我们以“社区矫正规范化建设巩固年”活动为抓手,进一步规范日常管理,认真做好监管,要求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将电话汇报记录、思想汇报收集、集体劳动和学习的组织及走访等监管工作真刀实枪的落到实处,不搞形式主义,不走过场。同时实施平台监管,监控到点。推进监控现代化,以定位管理系统为依托,实现移动管控网络全覆盖,对重点人员和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全员定位管理,严格矫正对象外出请假审批制度和双担保制度,加强重点人员的严密监控,目前全区共有167人被定位监管。

三是强化培训,提高矫正工作队伍素质。

首先是对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开展月培训,以会代训社区矫正业务知识,不定期组织业务考试,并将考核成绩纳入季度考核。其次是对社区矫正专职工作者绩效考评。对专职考工作者的工作实绩进行绩效考核,一月一考核,实行

积分制,工作实绩和薪酬直接挂钩,工作干的好积分就会高,积分越高工资越高,奖优惩劣。

目前,我区在矫社区服刑人员470人,其中缓刑366人,假释95人,督予监外执行8人,管制1人;上半年期满解矫110人,因疾病死亡2人,无脱漏管,无重新犯罪。

四、法律服务工作

一是以创建省级优秀司法所为动力,提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水平。

为巩固司法所软、硬件建设,提高工作人员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2月26日在罗圩乡召开了全区规范化司法所现场会,会上介绍和观看了罗圩乡、陈集镇司法所建设。

二是以构建和谐村居为契机,深入开展法律进村居活动。

建立“一村(居)一法律顾问”制度,截止5月底,乡镇(街道)、村(居)签订法律顾问合同率达100%;积极开展送法进社区、进家庭活动,全区共印发宣传材料12000份,为做好法律服务宣传,区局印发了法律服务便民联系卡发给司法所,在社区、村(居)发放;围绕区中心工作,积极组织律师、法律工作者参与城市更新和旧房改造,提供法律服务。

三是以年检注册工作为契机,推动全区法律服务所规范化建设再上台阶。

按年检注册工作要求,使全区15个法律服务所61名法律工作者顺利通过年检注册;举办法律工作者培训班,请区法院法官上法律知识讲座,受到了与会参训者的一致好评;同时按照省、市文件要求,在全区开展基层法律服务法治惠民活动,切实解决基层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法律问题,依法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四是以“深化法治惠民活动”为抓手,以年检注册和集中教育整顿活动为契机,加强诚信教育,严格财务、业务。

今年以来,全区基层法律工作者共担任法律顾问一家,诉讼事务434件,非诉讼事务513件,解答法律咨询2088人次,办理法律援助473件。

五、法律援助工作

一是法律援助进农村。

印制法律援助知识宣传手册,把法律援助知识宣传到农村千家万户,家喻户晓,并开展“三个一”活动,即:向农民赠送一本法律援助书籍、赠送一张法律援助程序卡和开展一次法律咨询活动,让广大农民了解法律援助的性质、对象、条件和程序,重点围绕征地拆迁、环境保护、婚姻家庭等领域解答群众咨询。

二是法律援助进社区。

在社区建立法律援助联络点,向社区的低保和特困户发放法律援助联系卡,为社区弱势群体提供法律援助。将

社区内所有低保户、特困户、老年人、残疾人等受援对象分类建立档案,为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对象发放《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卡》,打造社区的“快速通道”。

三是法律援助进企业。

深入农民工比较集中的工地、企业,通过发放《法律援助便民卡》、《农民工维权手册》、《法律援助指南》等资料,张贴《劳动合同法》和法律援助宣传挂图,宣传法律援助知识,引导他们通过法律途径表达合理诉求和保护自身权益。

四是法律援助进学校。

积极与学校协作,建立“中小学法律援助工作站”,充分发挥“青少年维权岗”的职能作用,向学生及家长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定期开展法制讲座、法律咨询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0XX年上半年,我中心共受理各类案件267件,其中刑事辩护51件,民事216件,全部录入法律援助管理系统。接待解答法律咨询600人次,代书5件。

六、队伍建设

一是深化政治理论建设。

党“十”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指导司法行政工作、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我局充分认识新时期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按照党的“十“精神的要求,深入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司法行政队伍的综合素质,通过学习教育,我局全体工作人员能够做到思想上始终保持清醒,政治上始终保持坚定,牢固树立了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二是强化队伍能力建设。

上半年,我局以队伍能力建设为核心,强化和提高组工干部的学习能力、判断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和自控能力提升队伍战斗力,努力开创司法行政工作新局面。同时强化工作督办检查、绩效考核等工作机制建设,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督查,促进工作执行和落实。

篇7

一、联合国审计的主要特点

一是审计程序上强调规范、科学、高效。在准备阶段,通过问卷调查、内部审计报告等手段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活动、分析其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环境,确定重要性水平、综合评价风险水平及高风险领域,据此确定审计实施方案中的重点。在进点之前,实施方案会随进点会通知一并送达被审计单位管理层,提前让管理层了解审计目标、范围、重点、审计人员分工、涉及部门、时间和进度安排、要求提供的资料等。现场实施阶段,严格按照工作进度和实施方案规定的截止期限发出最后一份“审计发现问题备忘录(类似于国内审计工作底稿)”,确保其在出点会之前获得被审计单位正式反馈意见,并在出点会上就后续管理意见书的内容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达成共识。

二是审计质量方面注重全面、严谨、务实。联合国审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以制定、执行质量控制规范为内容和手段。每个审计项目都要按要求填制“审计质量控制检查表”,该表以是非判断的形式直观地衡量一个审计项目从审前准备到终结各个阶段、步骤、程序的实施是否遵循了国际审计准则或联合国通用审计准则的要求。该表的目的是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同步、实时控制。既是审计组长对项目质量控制情况进行自评自查的标准,又是联合国审计委员会对审计项目整体质量进行事后监督的依据。该表还包括对审计项目成效的检查,以衡量审计作用发挥水平和程度,如审计结果是否被利益相关各方所接受、是否为报表使用者提供了可供借鉴的价值等。

三是审计内容上侧重管理、制度、绩效。联合国审计最明显的特点是在财务收支、预算执行审计的基础上突出绩效、管理与制度审计,以体现审计服务意识,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根据联合国的管理制度、相关决议等评价标准,利用业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观察、监测、重新执行和分析等方法,来发现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控制及总体运营的违规、低效问题。并以风险基础审计方法,将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的所有高风险领域纳入审计范围,如实物资产、人力资源、货物服务采购、海陆空运输、信息技术、安全保卫等非财务管理系统,甚至还包括内部审计工作开展情况、当地联合国机构之间资源共享等方面。仅采购领域,就包括从请购、审批、招投标、采购合同签订、供应商全球管理和履约情况评估、货物服务的检查验收直至货款支付等所有环节的合规性审查和绩效评价。通过检查各项主要产出情况,以绩效指标为尺度,衡量被审计单位本预算期间在实现预期工作目标方面取得的进展,对其是否达到总体目标进行绩效考核,并分析确定未完成的产出对总体目标、预期效果以及各项资源利用率的影响。

四是审计成果上体现客观、公正、效果。审计成果主要是促进管理规范,注重整改落实,体现成果最大化。每个项目审计结束后都要出具“管理意见书”,以审计建议形式对发现的问题逐个提出处理意见和改进建议。审计建议要坚持独立性原则,站在联合国的立场,体现客观公正,同时要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力求从完善制度、提高管理水平的角度提出建议,以促进联合国系统运行的廉洁、高效。对审计成果的整改落实采取督促执行、结果反馈、再次督促执行等手段,现场审计时要跟踪检查并逐条核实历年审计建议执行情况,按“完全执行”、“部分/正在执行”、“尚未执行”分别统计相应百分比,编制“审计建议落实情况追踪表”,在当年管理意见书及最终汇总审计报告中予以披露。对其中仍未执行的以前年度重大问题审计建议,审计组认为有必要,可以在管理意见书中再次提出,直至最终整改完毕。

二、联合国审计与我国国家审计的差异分析

虽然联合国审计与我国国家审计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内涵,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而探寻这些差异并加以深入研究对推动我国国家审计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审计体制不同。虽然两者都是基于委托机制,但审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却不尽相同。我国国家审计体制是行政型,审计机关是县级以上政府组成部门;而联合国审计体制类似于独立型。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具有一定的行政职权,可以行使一定的处罚权,具有一定的威慑力,审计客体一般被称为被审计单位。而联合国审计无行政职权,审计客体一般被称为客户,审计所体现的服务性更为明显。

(二)审计环境差异。审计环境包括因素很多,这里主要指对审计行为产生直接影响的社会、经济和制度等外部环境。联合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国际社会议事协调机构,应当说,它的内部管理、控制等基本制度环境较为健全,具有较好的治理结构和内控机制,另外,它的职员具有较高的学历水平、职业能力,法制意识较强,素质也相对较高。相比之下,我国正处于体制改革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有关政策法规还不健全,使得经济领域违规风险较高。虽然近年来监管力度加大,违规问题有所减少,但在短期内要有根本改变还很难。因此,国家审计面对的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相对薄弱,履行职责及从事经济业务活动面对的外部环境纷繁复杂,舞弊风险相对较高。

(三)审计程序方面的差异。虽然两者都经历审前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但具体流程及内容却不尽相同。在准备阶段,我国国家审计目前主要是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和实施方案,而联合国审计不仅要制定这两个方案,而且要通过一整套文件来记录审计重点的确定及方案生成的过程,包括了解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分析其业务循环、内部控制环境,确定重要性水平、综合评价风险水平及高风险领域等等。在实施阶段,我国国家审计目前在实践中主要体现为审计证据和底稿,而联合国审计要求对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每一审计领域都要相应制定一整套工作底稿,包括审计程序表、备忘录、问题备忘录、管理意见书等。另外,对审计证据的搜集也存在差异,联合国审计取得的原始证据无须对方签字盖章,而且审计人员与管理层进行沟通交流使用的电子邮件也可作为审计证据。在审计报告格式和内容上也存在差异,联合国审计要将被审计单位执行以前年度审计建议情况写入审计报告,还要将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附在审计报告后面等(国内的外资项目审计与其较为类似)。

(四)审计内容方面的差异。联合国审计符合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在《利马宣言一一审计规则指导原则》中把国家审计划分为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的原则,即一方面要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发表意见,因此,财务审计在联合国审计中占一定比例;另一方面要对被审计单位业务活动的效益、效率和效果进行评价,因此,管理和效益审计在联合国审计中占很大比例。由于前述审计环境及对象的

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国家审计目前主要从事的是合规性审计,甚至是舞弊审计,一般很少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发表审计意见,财务审计的比例较低,效益审计目前也处于起步阶段。

(五)审计技术方法方面的差异。由于本质属性相同,因此,从理论上说,两者所使用的审计技术方法应基本相同。但实践中,我国国家审计目前对一些技术方法如调查问卷、统计抽样、实物盘点、制发函证等运用的较少。当然,由于我国实行的是行政型国家审计体制,因此我们也具有一些联合国审计所不具备的审计手段,如延伸审计调查、查询银行账户、其他强制手段等。这些差异与两者在审计体制、内容等方面的差异相关。

三、借鉴联合国审计推动我国国家审计制度建设

(一)推动绩效审计的开展。过去我们效益审计主要停留在理论研讨上,虽然一些地方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范围和影响有限。《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对审计工作提出了“全面推进效益审计,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适合中国国情的效益审计方法体系”的目标要求,并具体规定了每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我国审计人员已经普遍认识到开展效益审计的必要性,但一谈到效益审计就觉得心里没底,特别是困惑于如何制订和运用衡量绩效的标准。而联合国审计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了解和借鉴效益审计的机会,因为管理和绩效审计在联合国审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联合国审计中要开展对车辆管理、飞行管理、油料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等各个业务管理领域的效率、效益及效果进行评价,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这一方面为我们培养了效益审计人才,另一方面也为结合中国国情探索有中国特色的效益审计提供了很好的窗口。

(二)引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就现有规则制度看,我国国家审计仍然以传统审计模式为主,即制度导向审计模式。而联合国审计采用全面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风险控制过程,也是审计质量的控制过程,若能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水平,也就意味着审计质量得到了保证。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具体运用过程中,具有很多与传统审计模式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将对完善我国国家审计技术方法起到促进作用。

(三)引入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联合国审计所运用的一些技术方法从理论上讲并不深奥,但在我们审计实践中却没有得到充分运用,如审计调查问卷的设计和使用、统计抽样及分析性复核方法的使用等。在抽样方法方面,目前我国审计实践中较多运用的是判断抽样,主要凭借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且抽取的样本数量也是根据审计人员主观判断,缺乏科学依据。而联合国审计采取统计抽样,抽取的样本及数量是根据统计学原理计算出来的,能够得到同行及被审计单位的认同。另外,对联合国审计中开展的计算机系统审计,我们要引进和学习推广,以适应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深度开展。

篇8

随着我国财税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部门预算体系不断地完善,现阶段,部门预算中一些短视性、随意性等缺陷的存在,导致预算工作的总体质量受到比较大的影响。为提升预算管理和控制,并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今年了《国务院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国发〔2015〕3号),该意见对今后财政预算的编制引入中期财政规划、三年滚动财政预算,使得政府花钱将更具有前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进而促使部门预算体系更加完善的发展。

二、财政预算管理现状

我国在进行财政预算管理时,主要是对年度预算进行管理,也就是说,在进行预算编制工作时,周期为财政年度,将本年度的收支预算及明细列出来,对于本年度之后其他年度的财政预算,并不会在本年度中做出安排,年度财政预算是每年都需要进行的工作。此种财政预算管理的实施有利于预算资金统计分析的有效开展,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财政年度预算管理方式也暴露出一些缺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不利于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现

国家对于整体的宏观发展会制定相应的政策,而这就是国家整体预算编制的来源;地区在发展经济时,会按照合理的发展规划来执行,而发展规划就是地区制定预算的依据;部门在进行预算编制时,所依赖的是其战略目标。无论是国家,还是地区或是部门,在进行发展规划的制定时,周期多为3~5年。财政预算的编制周期为一年,只对本年度内的各项工作计划实行支持,这与国家、地区、部门的中长期计划之间匹配性比较差,无法有效的支持中长期发展规划的实现。

(二)跨年度工作的开展和资金管理受到限制

通常来说,一些比较重大的项目在实施时,其所需的周期经常会跨年度,这样一来,在制定项目资金的整体规划时,会受到财政预算的限制,致使项目资金规划的完整性比较差,而在推动跨年工作发展时,难度也比较大。[1]另外,有些项目受到立项周期、分阶段拨付资金等因素的影响,预算执行需要跨年度进行,这导致在对资金管理时,有效性比较差,管理效率也比较低。

(三)不符合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

有些预算项目在开展时,在财政年度周期内无法体现出绩效的效果,如公共工程。因此,此时开展的绩效评价准确性就会比较差,无法将资金绩效准确的体现出来,这与绩效管理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四)风险预判能力比较差

对于一些财政投入来说,当前的时期内,并不存在风险性,但是在未来的时期内,可能存在着投入增多或者投入损失的风险,这些风险在财政年度内并不会发现。因此,在制定财政预算时,并不会制定风险防范与控制措施,等到风险发生时,将会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产生财政资源浪费的现象。[2]

三、中期滚动预算的定义和发展历程

(一)中期滚动预算的定义及特点

中期滚动预算,是指在中期宏观经济和政策规划的指导下,对预算进行连续滚动的管理。在中期滚动预算中,预算期并不需要与会计年度相一致,而是将多个会计年度都包含在内,通过滚动的方式逐期向后,预算期始终保持在一个固定期内。在制定中期滚动预算时,第一个预算规划的时间为预算年度,除此之外,其他规划都属于导向性的预算以及指示性的预算。

中期滚动计划具备自身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中期视角。从周期方面来看,公共政策的时间是非常长的,对于公共政策与政策之间关系的强化,取决于预算时间框架的长短,在预算年度之后,2~4年的时间为中期,在制定中期滚动预算时,通常为3~5年的周期,在预算周期不断扩展的过程中,政府逐渐提升预算的前瞻性,从而强化了公共政策的连续性,最终准确的评估了财政效率。[3]第二,预算估计。中期滚动预算的周期相对比较长,因而所具备的精确性会比较低,尽管如此,在进行预算估计时,还是会与中期的宏观经济规划以及财政政策趋于一致。第三,联结政策。预算的支出是由政府来进行控制的,通过公共政策的实施,将自身所承担的职能实现,由此看来,预算与政策之间是相互连接的,在中期滚动预算中,以中期宏观经济框架为依据进行编制预算,同时,还需要与财政政策目标相一致,这将联结政策的特点很好地体现了出来。第四,绩效导向。在实施中期预算的过程中,后续的支出报告是必须要上交的,而且在结束之后还需要提交相应的成果报告,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有效实现绩效评价,从而加强预算的可控性,保证预算的科学性。

(二)中期滚动预算的发展历程

从国际上来看,美国是最早实行滚动预算的国家,凯恩斯主义对于国家干预是十分认可的,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将经济波动减少,需要对政府和经济进行调控,调控的手段就是预算。在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滚动预算得到了大发展,中期预算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危机与财政危机的影响下,国家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比较严重的影响,为了实现经济的长远发展,各年的收支必须要保证在基本平衡的状态中,由此才得到了各国政府的欢迎。[4]近年来,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重视中期预算的编制。从我国来看,我国对中期滚动预算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2014年,国务院制定了相应的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在这个决定中,明确地规定了我国需要编制三年滚动财政计划,在编制的过程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与财政预算之间要保持具有一致性,以便于有效地将财政风险降低。

四、中期滚动预算的意义和作用

(一)预算管理水平提升

在编制中期滚动预算时,要充分地考虑实际的经济发展状况,同时还需要参考政府的宏观规划,这样才能保证编制出来的预算具备比较高的科学性,由此看来,中期滚动预算管理对于总量控制来说,有着很好地促进作用。中期滚动预算中包含未来几年内的财政预算,对于未来财政支出的重点项目,都会进行详细的规划与安排,这使得预算的精细化程度和科学化程度显著的提升,对于年度财政预算存在的跨年度限制问题,可以很好地解决,并促使相关职能部门将目光放置在长远的角度上,实现财政收支结构的优化。

(二)加强实施绩效预算

所谓绩效预算,以政府的相关经济和事业计划为前提,在制定实施方案时,根据政府的职能来进行,并与政府的施政目标相一致,同时,在确定方案执行的费用时,应用成本效益分析方法,最终完成预算编制。[5]通过绩效预算的制定,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得到显著的提升,同时,政府部门的绩效也能够得到改进。不过,我国当前的绩效预算还不完善,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通过中期滚动预算的制定,促进绩效预算改革的实施,从而真正的发挥绩效预算的作用。

(三)优化预算资源配置

财政资源是有限的,在进行配置的过程中,要实现科学配置,以便于提升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率。在对预算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的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国家的发展战略以及宏观政策,中期滚动预算在编制时,恰好与这两方面的因素相一致,由此一来,通过中期滚动预算管理,可以有效地实现财政资源的优化配置。[6]另外,对于支出结构,中期滚动预算也能够实现优化和调整,这样一来,在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资金需求得到了有效地保证。

(四)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政府在进行财政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干扰因素,这使得政府的收入、支出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进而导致财政管理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在中期滚动预算管理中,中期支出框架以及财政政策计划是其中重要的管理内容,这些内容对财政风险的防范是十分有利的。通过中期支出框架,未来的潜在影响可以准确地确定,从而对财政支出、收入等相应的情况进行科学的预测;而通过财政政策报告,合理的对未来一段时间内的财政风险进行评估和量化。由此,政府防范财政风险的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五、现阶段开展中期滚动预算工作存在的难点

(一)缺乏健全的制度指导

对于财政预算管理来说,中期滚动预算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有效发挥其作用,就需要建立健全的法律保障,然而,我国中期滚动预算发展得比较晚,其法律地位还未得到明确,这也导致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建立的不完善。[7]在新预算法中,涉及了预算平衡、跨年度预算等内容,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是对于中期滚动预算的具体实施,并未进行细化的说明,由此一来,中期滚动预算作用的发挥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无法有效的约束年度预算,这也使得中期滚动预算只能作为年度预算的参考。

(二)缺乏科学的预测方法

从我国中期滚动预算实践的效果来看,在进行预算编制时,细化程度无法满足规定的要求,尤其是在第二年度和第三年度,细化程度更差,难以保证有效性,对于实践来说,具备的指导意义是比较差的。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是因为在进行中期滚动预算编制时,使用的预测方法缺乏科学性及准确性,而且预测基础的科学性也比较差,在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时,预测结果的有效性比较差,最终影响了预算安排的正确性。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我国所实施的中期滚动预算只能是一个指导性计划,并非真正的预算编制。

(三)缺乏有效的预算绩效管理

年度预算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与宏观政策之间的联系性比较差,对于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无法实现有效的满足,而中期滚动预算在进行编制时,以财政支出结果为导向,这有效的弥补了上述缺点。因此,中期滚动计划能够满足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在进行预算绩效管理时,需要将绩效目标准确的明确。[8]从我国当前的中期滚动预算来看,预算的编制及执行是实施过程中的重点,预算绩效管理尚未有效的开展,最终导致中期滚动预算编制价值的无法很好体现。

六、中期滚动预算在部门预算中应用的几点建议

各预算部门是本部门中期滚动预算的编制和实施主体,应当负责做好部门事业发展规划、行业规划与中期滚动预算的衔接,并会同同级财政、发改等部门建立中长期重大事项论证机制;研究提出未来三年涉及财政收支的重大改革和政策事项,并测算分年度收支数额;组织编制本部门及所属单位部门预算中期滚动预算;组织实施本部门中期滚动预算,并监管所属单位部门预算的中期滚动预算的实施情况;开展本部门的监督自查和绩效自评等工作。针对在部门预算中如何应用中期滚动预算提出以下建议:

(一)完善中期滚动预算的制度规定和操作指引

预算部门如何编制实施中期滚动预算,需要财政部门有明确的制度保障和可执行的操作指引。中期滚动预算的制度需要明确:各部门在中期滚动预算编制和实施过程中的职责分工、编制流程、编制内容、实施方式、调整方式、绩效考核方式等全过程。制度的规定不仅要全面,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指导性。另外,政府在执行滚动预算的过程中,要加强预算公开,让公众充分的了解预算及其编制过程,从而调动公民参与预算的积极性,通过公民参与,加强了对滚动预算编制的监督,提升了编制的谨慎性及科学性。[9]

(二)提高中期滚动预算的约束力和稳定性

第一年的年度预算编制必须在中期滚动预算的总体框架下进行,后两年预算指引相应年度预算,当需要调整时,须有充分的政策依据并按预算报批程序执行。如果框架的约束力比较小时,中期滚动预算的精细化程度就会降低,最终成为一个笼统的计划,并不具备实际的效力。因此,真正的中期滚动预算应具有较强的约束力、稳定性。

(三)提升项目管理能力做好滚动预算对接

推进中期滚动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做好预算项目管理。一是要分类别管理预算项目,将预算项目按层次划分,按照不同的政策要求进行编制和管理。区分哪些项目为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需分解细化并分年计划。哪些可以为当期实施执行的具体项目。二是有效提高预算项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和相关程序,项目基本参数,如名称、内容和范围等信息不得随意调整,以保证项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三是推进项目的全周期跟踪管理。提升预算项目的管理水平,根据项目周期进行长期跟踪滚动管理。同时,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平台,将项目管理中涉及的预算、指标、结转和结余等相关信息纳入统一平台,实现项目的全周期滚动管理。

(四)明确预算目标做好项目预算绩效自评

中期滚动预算需要实行绩效评价管理。编制中期滚动预算时,须明确每个支出项目的绩效目标,并在规划实施阶段建立支出项目使用绩效考评机制,根据绩效考评结果,淘汰使用绩效差的项目,增补绩效目标显著的项目。

七、结束语

在当前的部门预算中,主要是采取年度预算的方式,在经济及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年度预算逐渐的暴露出一定的缺陷,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我国开始推进实施中期滚动预算。然而,我国的中期滚动预算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继2015年初国家了《国务院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国发〔2015〕3号)后,广东省、山东省等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实施意见”,根据各地的具体指导意见和规定方式,各部门针对自身特点将尽快开展中期滚动预算的探索和实践。笔者认为,通过中期滚动预算的应用,部门预算管理的将具有更好前瞻性、有效性和可持续性的,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通过信息公开也得到公众的认可和支持。

篇9

【关键词】医院评审 PDCA循环 质量管理体系 精细化管理

PDCA循环法可以被视为一套循环系统,在提升质量管理工作效率方面体现出巨大的优越性,使医院质量管理工作进程体现出规范化与标准化等诸多特色。PDCA分别代表管理的4个阶段: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ek)和改进(Action)。以医院评审为契机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被视为一个连贯性反馈进程,在反馈的环节中辨识出存在疏漏的方位,对其及时的实施补救对策,从而使医院运行质量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一、医院评审依照PDCA原理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首次提出PDCA循环理念,由此归纳出来的科学工作流程,可以应用于各类管理工作中,以提升管理质量与效益为宗旨,开展的规划、实行、检查与归纳等工作内容的循环进程。

《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的编制与条例规划都依照PDCA循环原理分别用A、B、C、D四层来体现,逐级递减,借助编制质量管理规划,对其采取整体化实施对策,在此过程中不断对管理方式进行测评,对合理性缺乏之处做出改善,确保医院管理高质性与安全性处于连贯式优化状态中。A层为优秀,面对医院某一评审项目,医院不仅仅推行与其相匹配的体制,并将其落到实处,同时设置相关职能部门对其运行模式进行督查,确保其处于不断被优化的状态中,调整成效是极为可观的,这便是PDCA循环理念实施的整体性(Plan-Do-Check-Action);B层为良好,面对医院某一评审项目,医院不仅仅推行与其相匹配的体制,并将其落到实处,同时设置相关职能部门对其运行模式进行督查,与PDCA循环体系中的P、D、C(Check)相对应;C层为合格,面对医院某一评审项目,医院不仅仅推行与其相匹配的体制,并将其落到实处,PDCA循环做到了P((Plan)与D(Do);D层为不合格,面对医院某一评审项目,医院只是编制了有关体制或规则程序,却没有将其落实,与PDCA循环体系中的P(Plan)相对应。

二、以PDCA为基准建设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

(一)遵照两个“符合”,使质量管理标准化(P)

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建设的整个进程中,务必要遵照两个“符合”,这是质量管理标准规范化(P)目标实现的依据。两个“符合”的内容可以概述如下:一是符合《二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1年版)》(以下简称《实施细则》的规定;二是符合医院运行实况。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只有与《实施细则》规范相匹配,才能将“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工作特色彰显出来,为医院质量管理水平整体性、连贯性提高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只有在满足医院运行实况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出实效性与可靠性,此时形成的管理成绩是极为可观的。所以,为了实现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这一目标,医院管理者应该对《实施细则》规范实施整合对策,并对其内涵进行深度的探析,分解为了解获知、建设健全、培训考评、应用执行、录入调整改进等5大类别,对其涵盖的5762项考核要素实施分解举措,将其有规划的纳入进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职位上,并实施责任制,以《实施细则》为基准,使结构较规范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得以建设。

(二)掌握三项准则,促使质量管理工作常态化(D)

首先,组织医院全体职员,借用PDCA循环理念充实职员头脑。上述目标的实现是在《实施细则》的引导下,做好宣教工作是基础,激发职员学习PDCA循环理念的欲望,为其扎实的掌握PDCA循环体系应用机理奠定基础,合理将其渗透进工作实践,这是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被执行的基础条件之一[1]。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医院可以定期的组织全体职员开展培训活动,例如主管院领导对中层干部思想的培训动员;邀约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对PDCA循环理念与原理进行深刻的讲解;医院质管k将评审规范详细解析同时把PDCA循环实际操作要点等知识逐级的传授给全院临床医技科室;

其次,组织医院全体职员参与评审,使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演变成约束其日常工作行为的准则。实质上就是将以《实施细则》为指导思想构建的质量管理体系,导入进院领导、科主任、治疗师、保洁员等全体职员工作进程中,因为任何一个细微的节点或者是不同职位的人员均会对医院质量管理工作效率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把PDCA循环贯穿进日常工作体系的所有程序上,借用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约束性去调整与规范每一职员的行为方式,打造出“人人重视PDCA、人人参与PDCA”的院内环境。在医院所有职员的协力配合下与参与中,医院质量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将指日可待;

最后,使全过程监督管控的环节,目的在于使患者就医过程受到科学的管控。新时期下的医院评审工作推行追踪核查法,有效监控方法在各个质量环节中的应用,规划出多样化的质量跟踪渠道与跟踪图样,侧重点在于对优先关注程序与高风险程序的监管,此时医疗卫生服务与管理行为的运行得到实时的监管。

(三)整合三级考评,推动质量管理与评审的一体化(C)进程

若要将基于PDCA循环构建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落到实处,以及使PDCA循环理念的实效性充分的发挥出来,建立健全“医院―科室―岗位”三级考评体制是极为有效的对策。将三级考评体制为着手点,对质量管理与医院评审实施整合对策,构建一体化运行模式[2]。强化质量管理和医院评审之间的联系性,压缩管理成本的同时,确保质量管理与医院评审工作处于同步运行的模式中。

首先,应该对医院各级做好监管与督查工作。上述目标的实现可以采取两种行径,一种是院内不同职能部门构建联动督查小组,依据追踪方法学理论,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整合的模式对每一质量环节进行核查;另一种是院内各个职能部门构建联合互审组,使各项质量监管工作运行效率在互检与互评不断提升。若在互查环节中发现漏洞,以《医院评审/质量管理工作联系单》为基准,发行至责任部或责任人,对其修整时间做出规定,及时上交修整报告;

其次,院内各个科室检查与审评工作应该落实。不同科室要构建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队伍,队伍成员有科主任、护士长、质量管理员等,其务必要遵照PDCA循环原理与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规范,对科室整体质量管理实况进行整体性分析与审评,尤其是对诊断与护理行为方式进行严格的督查、解析与反馈;

最后,做好岗位自查、自评与分析工作。上述目标的实现需要院内各个级别各个职位上的职员依据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对有关岗位提出的标准,对自体诊断、治疗、护理行为方式不定期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价以及自我优化。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在协助医院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方面有所帮助,并协助其取得最佳效益。

(四)构建良性循环体系

新时期下,多数三甲医院积极构建以联席例会、管理评审、统计分析、预防及纠正为基准的4类连贯性改进体度,体制之间相互辅佐、相互补充,构建联合体系,确保医院质量管理体系顺延PDCA循环轨道良性运转。

首先,联席例会体制的落实。质量联席例会开展频率为1次/月,参与人员院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有关临床专家,具体工作内容为对监察过程中所发现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度的剖析,在此基础上编制修整规划,使其体现出标准性,整合进医院质量管理体系中,全面推行。并且在例会中,对上一阶段整改的成效进行总结,没有处理的问题规整到下一个PDCA循环中;

其次,落实管理评审体制。实质上就是联席例会成员定期的组织管理评审工作,针对医院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运转实况、医疗卫生材料供需情况进行综合性评价,明确调整规划,目的在于提升质量管理体系在医院环境中的适应性、实效性以及可行性;

再次,落实统计分析体度[3]。这一体制实效性的发挥,对医院信息系统表现出强烈的依赖性,在这一系统的协助下,质量监管人员对医院运转模式、患者安全性、医疗卫生质量、用药配药科学性、医患对医疗服务内容满意度、出院病案首页信息完整性等资源有了整体性了解,对信息资源整合分析的基础上,及时的发现可能引发某类问题出现的提示性信息,将信息资料与可能出现的问题上交于联席例会,对其发展趋向与影响程度进行分析,编制最有效的处理规划,此时医院医疗事业运行质量处于不断被调整与优化的模式中。

最后,落实纠正与预防体制。在联席例会、管理评审、统计分析等系列性环节的协助下,医院质检部门发现了现存问题与隐性问题,协助各有关处、科室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督查它们积极的施用带有实用价值的纠正与预防手段,从而使质量管理处于连贯性修整状态中,将一些潜在型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中。

三、医院门诊PDCA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

(一)编制标准,明确目标(P)是基础

具体是参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等相关法律法规,整和医院发展实况,编制专属本院的《门诊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实施办法》,使其演变成门诊质控的导向性文书,与此同时编制并推行《门诊病历检查评分标准》、《门诊服务质量检查评分标准》等标准。

(二)构建团队,执行目标(D)是关键

门诊质量管理组是由院领导统领,门诊部和质检办协同构建的,组员有质检办、医务部、门诊部、药剂科等科室负责人与临床专家。门诊质量管理组职责为对全院门诊医疗服务质量进行检查评价、对其施以表彰或惩罚,监察其在质量修整方面所取得的成效[4]。委派专员对各临床科室的门诊质量进行管理,确保门诊质控工作落实到相关科室人员,此时质量有效管理目标的实现就有了切实的保障。

(三)参照指标,检查落实(C)是重点

依据《门诊病历检查评分标准》、《门诊服务质量检查评分标准》、《处方质量检查评分标准》等考评规范,门诊质量管理的门诊医疗服务质量检查工作开展的频率务必要保证1次/月,对各类信息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分类,确保等级的详实性以及统计的精确性,评分的科学性,对检查实况和规划目标实施对照策略,解析门诊医疗服务质量运行状况,针对检查结果,对门诊工作者的工作形式提出建设性意见。

(四)反馈处理,评价总结(A)是保障

把门诊质量检查结果规整进科室总目标考核体系中,同时参照总目标考核有关规范对其实施奖惩体制。门诊部负责人参照门诊质量管理组提出的建议,利用院内局域网、HIS系统、反馈单等多样化渠道,精确的将质量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反馈至各临床科室,与临床科室专家、当事医生共同探究门诊医疗服务质量问题的成因,归纳经验,使质量检查结果体现出标准性与规范性。经验总结的外在体现形式是相关体制的建设与实施,旨在最大限度的规避门诊医疗事业在未来的发展中出现相似的质量问题。

(五)成效总结

以医院评审为契机构建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推进了医院门诊质控体制的完善进程。新时期下在门诊医疗工作量与工作强度均处于较高的层次上,在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协助下,门诊医疗服务质量处于不断被修整与优化的模式中[5]。大幅度的降低了重大医疗安全、医疗差错事故出现的概率,同时各类医疗文书达标率、处方合格率均有所提升。

由此可见,PDCA循环管理模式是提升医院门诊服务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PDCA循环不存在终止点,K止点承担着起始点的角色,为大循环囊括小循环、环环紧扣,不断提升的进程。另外,PDCA循环规划环节中需要相关科室人员的辅助配合,从而确保质量管理规划的实效性,并得到广大职员的肯定。

检查反馈环节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强化质检人员与有关科室、人员互动性的关键,从而使质量问题成因得到深度分析,有效的处理。当然,为了维护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价值,应该积极将PDCA循环检查结果和绩效考核、员工培训、晋升等多样化体制关联在一起,参照质量问题,对职员知识、技能水平进行有目的性培训,为行为规范、素质优良的职员提供进修、出国深造等机会,旨在调动院内各级各岗位人员参与PDCA循环质量管理模式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反思与总结,使院领导以及质检办深刻认识到若要使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实效性充分发挥出来,全员参与是保障,调动各科室个岗位人员的积极性,使其踊跃参与进质量考评规划的制定环节中,从而使考评规划得到全员的肯定,使其演变成工作行为规范;同时对质量考评标准采取量化举措也是极为必要的,用数字说话,实现规范医疗服务人员工作行为方式,激发其为患者服务热情的目标;此外,在构建与推行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应用信息技术,确保质量考评的精确性与实效性,同时也达到大幅度压缩质量管理成本这一目标。

四、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的意义

首选,其有助于医院机制的完善,以及院内培训工作的开展。具体体现在参照《评审标准》的规范,在全院有关科室的协助下院职能部门对各类医疗体制、质量控制指标、服务程序、岗位职责实施增补、修整、整理分类举措,完善医疗业务体系。其次,其推动医疗质量精细化管理进程。具体体现在在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协助下,院、科、岗三级质量管理体系体现出完善性与规整性特征,质检办有规划、有目的性的对全院医疗卫生服务质量进行监管与控制,使综合治疗检查、病历书写质量检查、单病种质量管理检查等多项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并将发现的问题以修整通知书的形式下发至科室与个人,做出时间限制。再者,基于PDCA循环的医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与推行,最大限度的激发了院内职员工作的积极性,提升了其工作效率与质量,这主要是因为在这一体系中,绩效考核与工作量、工作质量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性,所以各个科室职员密切合作,共同优化工作质量,强化科室人力资源聚合力,为医院事业的发展与最大效益的取得贡献力量。最后,PDCA循环理念的推行,对医院文化体系建设起到了辅助作用。医院文化作可以被视为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的整合体,其性质为文化管理,是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健康长久发展的动源。PDCA循环下质量管理工作重视的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管理理念,在这一理念的支配下,展现了医院质量管理与服务观念的现代化l展趋向,这是其文化素养的外在体现形式。

五、结束语

总之,PDCA循环理念在医院管理进程中的应用,能够大幅度的优化质量管理工作绩效,PDCA循环的4个时期处于对立的模式中,每一时期优涵盖了数个PDCA子循环,环环相扣,使PDCA循环质量管理水平初步不断上升的状态中,从而使质量管理体系实现完善医院审评工作模式这一目标,质量管理工作不是阶段性的,体现出常态化特色。

参考文献

[1]傅桂芬,梁惠娟,莫云,李大兴,黄悦昌,全键,李恒,黄蔷薇,覃婷婷,林华.免责直报系统结合PDCA循环模式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5,01:10-12.

[2]常虹,袭燕.软体类管理工具在我国新一轮医院评审中的应用探析[J].才智,2015,17:303-304.

[3]史树银,郭祥萍,丁欣.PDCA循环促进临床输血管理持续改进[J].新疆医学,2015,07:989-991.

[4]王道雄,邹佩琳,涂宣成,肖万超.德国KTQ质量认证体系在医院后勤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5,06: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