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考核方案范文
时间:2023-04-11 00:4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声乐考核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声乐教学;问题;策略
有关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改革这一课题,学术界已从多层面展开了论述,但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1.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都存在普遍性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是以课堂讲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演唱能力、舞台表演能力等。他们仍习惯于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老师示范——学生学唱——老师挑毛病——学生再学唱。这种口传心授的单一教学模式造成了教学封闭、流于形式的问题。2.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加,根据个体差异设置的个别小组课也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而发生变化,由原来的“小锅小灶”演变成了“大锅饭”,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3.师资缺乏在高职院校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师生比严重失衡。为了满足教学,学校只能外聘教师。外聘教师多为地方兄弟院校或中学教师,上课来下课走,很难做到同步管理,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障。4.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评价方式,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较大,考核方式较为单一,大多是一首作品就完成了考核,与新时期的评价多元化要求不符,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制约了学生的综合发展。5.高职声乐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的演唱水平在艺术实践中得到发展,而实际上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严重不足,舞台表演机会太少,缺乏充分的实践锻炼,有些毕业生直到毕业也没登过几次舞台。6.声乐课程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不够灵活,缺少整体部署,缺少健全的课程管理制度,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过分偏重歌唱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改变现状,院校需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课程的教学目标,调整和完善课程的实施方案并制定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调整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声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要更新教育理念,明确教学目标,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型的结构,在遵循声乐教学的客观规律情况下,积极探索和创新声乐教学的新模式,摆脱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适当采取多层次、多方位的教学模式;对声乐基础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策略,采用个别课、小组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实施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积极开展声乐拓展课,把课堂充分延伸,多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解决有些学生课上吃不饱等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更新声乐教学方法,变换师生角色
尝试新教学理念,改革理论脱离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建立理论与实际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传统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封闭式授课方式,开放课堂,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评论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课堂成为学生真正自主学习和实践的场所,引导学生增强自主学习和创新拓展能力;尝试让学生走进不同老师的课堂,观摩其他专业教师的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主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变换师生角色,开设评论课、辩论课以及学生科研课题研究等,在师生合作互动形式上多做文章,只要是有利于学习的就大胆地进行尝试。探究性学习已成为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声乐课程也不例外。著名声乐教育家喻宜萱先生说:“声乐教学是一门赋予创造性的思维劳动课,这种创造性要求体现在教和学的双方。”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保障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条件。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敢于打破唱法禁锢,讲授多种唱法,不管是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只要能够很好地表达情感,都可纳入教学计划。另外,声乐的最高表现形式是合唱,把合唱和独唱结合起来教学,可以让学生区分和感受共性和个性的唱法,为今后开展基础音乐教学提供很好的基础。
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质量
声乐课程的教育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乐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随着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师资缺乏是个非常突出的问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成分具有复杂性,年轻教师偏少,一些高水平、高学历的音乐学院年轻高材生,因编制等问题短时间无法进入课堂。这就要求一线教师改变观念、提高认识,主动自我提高,寻找各种途径走出去,多学习多取经,多参与高规格的培训班,定期举办个人音乐会,并积极参加社会专业艺术实践活动,实时充电,增长技能,以满足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教学需求。对于外聘的教师,要完善聘任制度,积极引进专业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进入课堂,要对所聘用的教师进行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评估和考核。同时,也要经常邀请部分兄弟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方面的专家互动交流,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共同促进声乐教学的良性发展。
4.改革与完善考核制度
声乐课程的考核,要告别单一的一首歌考核模式,不能只依据声乐的发声技能来评定学生的成绩,要从综合能力上多方面考核,根据综合技能技巧设置不同的考核内容:(1)演唱内容上,不同程度的作品,设置难易系数,比如演唱《花非花》和《我爱你中国》,根据不同的音域、不同风格以及完成的质量,要给出差异性评价;(2)考核中设置演唱伴奏环节,包括正规伴奏、即兴伴奏以及自弹自唱,要求与每个学生的声乐演唱捆绑完成,根据完成的质量给予适当的评价;(3)将平时成绩结合日常上课情况,包括完成的作品数量和质量,以及参与各种观摩、排练、演出和个人音乐会等方面进行声乐成绩的综合评定。
5.增加艺术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艺术实践作为声乐教育教学的延续和拓展,是提高声乐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艺术实践与声乐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将实践和声乐理论知识有效结合,构建“教、学、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有效保证声乐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目前的声乐教学中,学生缺少艺术实践机会,偶尔参加个集体演出活动就算完成了艺术实践任务,极大地限制了学生演唱能力与表演能力的发挥,停留在课堂上的艺术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艺术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实践的时间和内容,其中包括专业观摩、专业考查、专业考试,各种排练、各种比赛,组织或参加大型或小型的各种教学汇报活动、社会演出、合唱比赛、专业辅导和排练、单项或专业全能比赛(包括声乐、钢琴、伴奏、弹唱、合唱指挥、作曲、中外乐器、舞蹈等)、声乐沙龙、个人音乐会,等等。
6.强化声乐教学中的思政理念
声乐课不仅仅是一门技能课,也是一门情感与技艺相结合的音乐文化类课程,它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提高人民音乐文化素质的责任。声乐课程的特殊性,对教师本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既要注重课程思政的艺术性,也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将思政内容融入声乐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学内容相结合,通过讲解将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教育、感恩教育等内容贯穿于声乐作品中,使其在学生群体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以歌化人、以歌育人的作用。比如,《北京颂歌》《我爱你中国》等作品,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情感,选取这类主旋律作品进行演绎和学习,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7.加强课程整体部署,改革声乐教学管理模式
目前,高职的声乐课程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不够灵活,教学改革缺乏整体部署,教学管理模式也跟不上形势,缺乏激励机制与有效协作,需重新定位课程的培养目标,调整和完善课程培养方案,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对接。近年的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大学生基本功比赛中,声乐演唱除了考核演唱歌曲的技能外,还要考核钢琴伴奏能力和即兴弹唱能力,考核的重点已向综合能力考核转变,这就要求课程的建设要围绕课程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规划和部署。建立健全声乐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推动教学管理规范有序进行是提高声乐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这要求将声乐教学制度化,加强声乐教学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增强师生的责任和规范意识;对课程质量进行全覆盖评价,科学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和考核大纲,完善课程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实行课程负责人制度,加强对专任教师的教学进度、教案、教学反思等的有效管理。高职院校的声乐教育教学改革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优化的过程,需要从教者及时更新观念,改变思维,与时俱进,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赋予声乐课程新的活力,一切以学生为中心。这也是时代赋予声乐教师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陈艳伟.高校声乐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当代音乐,2018,(8):42-43.
[2]卫燕.浅谈高职院校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策略[J].黄河之声,2020,(14):2.
[3]吴极巧.新时代背景下边疆师范大学声乐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J].当代音乐,2020,(10):3.
[4]李敏.大学声乐教育教学管理模式初探[J].北方音乐,2020,40(11):2.
篇2
关键词:高职、声乐、教学模式、个别课、集体课
高职声乐教学是培养未来音乐教育战线具有唱(教学演唱)、讲(声乐理论)、教(懂声乐教法)等综合歌唱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然而,目前高职声乐教学还存在许多问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差异,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社会需要。如何改变这一现象,是我们高职声乐教学工作者应认真思考的问题。在我们传统的高职声乐教学中,用声音技术来衡量学生的能力,把强调声音作为培养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只追求声音技巧,只会唱不会教、缺乏综合性歌唱能力、显得单一乏味。那么如何探究高职声乐教学的模式,使之在高职声乐教学中合理定位呢?文章从以下几点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高职院校声乐教学模式的现状与分析
由于高职声乐教学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专业音乐院校,高职声乐教学对学生的入学条件要求不高,学生之间的声音差异比较明显,存在个别学生突击入学没有学过音乐,甚至有五音不全的现象,这也形成了高职声乐教学的一大特点,针对高职声乐教学目前现状,可分为以下情况:
1、特长型:这些学生以声乐演唱技能为主,声音条件比较好。他们入学后以声乐演唱学习为主项,在原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和发展。教师在声乐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要掌握精湛的声乐演唱技巧和声乐演唱的理论方法,使他们的声乐演唱技能不仅具备演唱能力,而且还具有传授声乐理论知识的能力,并给他们搭建更多的演出和实践的平台,加强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专业水平,为在声乐上的进一步深造学习做好铺垫。
2、综合型:这些学生的器乐、钢琴、舞蹈以某一项技能为主,在声乐上没有条件,甚至有的为了入学考试只会唱一首歌、弹一首曲目、跳一个舞蹈组合。他们入学后,并不希望在声乐上能有什么发展,不必给予过高的要求,可以把个人的特长作为主项,同时能从理论上让学生掌握声乐演唱的基本方法即可,使多数学生朝着综合专业型方向发展。
3、无特长型:这些学生基本上没有音乐条件,没有特长,音乐的基本技能与知识掌握的较少。但是他们喜欢音乐,对音乐的灵感具有自己的特点。针对学生教师要耐心细致,从基础知识抓起,以培养某一项特长为重点。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加强声乐理论知识的培养,使他们对声乐演唱技能具有分析和判断能力,掌握声乐演唱的基本方法。
目前高职声乐教学情况说明,学生入学的个人基本条件基础存在着较大差异的,如果只按统一的标准要求来实施声乐技能训练,学生不可能完全接受,给教师教学也增加了难度,这样既不符合高职声乐教学的基本现状,也不能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高职声乐教学必须转变传统教学方法,根据学生个人自身条件,实行“因材施教”的策略,走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高职声乐教学模式,使学生专业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提高。
二、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发展与定位
高职声乐教学模式必须依据高职特点制定教学大纲,遵循人才培养方案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完成声乐教学任务。目前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与定位,应该走以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因此,以个别技能训练、集体歌唱能力的培养为主要的教学方法,成为高职声乐教学的重要模式。
1、声乐个别课:这种教学方法是以“一对一”形式来进行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声乐技能。由于高职声乐教学,培养目标方向不一样,它不同于普通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和特点分别进行训练,已成为高职声乐教学的主要方法。通过声乐个别课,可以培养许多音乐专业的人才。因此,高职的声乐个别课教学模式,对于具有一定个人条件和潜力的学生来说是有效的教学方法。而对于其它不具备声乐演唱条件的学生,则是一种辅助形式,可以把专业的主项改为综合能力培养。所以,高职声乐教学模式中的声乐个别课教学,应该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行之有效的进行训练。
2、声乐集体课:集体课最大的特点就是集体练声,虽然学生的声部各不相同,只要将男女分开,就可以了。集体练声要采用一套目的明确、由浅入深的发声方法。同时帮助学生逐步克服发声中存在的问题,改变不正确的发声方法。当然学生的悟性能力是有差别的,对于悟性较差的学生除了集体课练声时给予关注外,在公开指导时也可多给与辅导,提高这些学生的自信心。练声之后进入唱歌阶段,唱歌要根据学生的声部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及需要选唱不同的歌曲,当教师给一个学生的声乐演唱进行指导时,其他学生也要跟着默唱,按着教师的提示和要求做,这样不仅提高了训练效果,也避免了一个学生唱、其他学生没事干的现象,充分体现声乐集体课训练的优越性。
3、声乐理论课:是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的基本理论知识,不受条件的影响,所有学生必须掌握。因为声乐理论课是在歌唱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它主要讲述了歌唱发声的感觉、体会、经验和方法,它可以解决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存在的问题,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和掌握学习声乐过程中的名词、术语。通过声乐理论课的学习,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要经过理论与实践不断结合,运用科学发展观不断完善声乐理论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唱、讲、教等综合歌唱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
高职声乐教学教师起到指导引领的作用。但他只是外因条件,要想通过学生的内因发挥作用,必须采用个别课和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声乐个别课具有针对性,解决问题的方法明确,效果明显。声乐集体课不仅解决了集体练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节约了时间,提高了训练效率,同时还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此高职声乐教学以个别课、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则成为我们探讨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
三、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制定与实施
高职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的实施方案,要根据学生实际声音条件与能力进行小组划分,这种小组的分类只是相对而言,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进度及表现情况进行调整,从而使学生有不断发展的空间,达到学习的目的。
1、新生入学后,把具有声音条件的学生,作为声乐培养的主要对象,可以进行个别课训练。
2、综合型的学生作为声乐集体课的教学对象,作为声乐副项的培养对象,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授课表现与能力,对学生进行调整。
3、根据个别课和集体课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个别课重点培养,技能的传授,集体课重视声乐基础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个别课和集体课考试内容上应该有所区别,考试实行过程化考核,大致分为出勤率、过程作业、阶段性考试和期末考试。过程作业以巩固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情况。阶段性考试内容为章节的模拟考试。期末考试通过舞台演唱方法,检验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4、声乐理论课,声乐理论课授课要学生掌握声乐理论知识,领悟教师讲授的技术理论,可以学到教师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手段。通过声乐理论课教学,系统讲述声乐基础理论知识,注重基础理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
5、高职声乐教学模式,要制定相应的课程提纲内容:课程性质、能力素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学时分配、教学进度、辅导答疑、作业、习题安排、实践教学、技能培训等。教学方案内容:授课内容目的及要求、重点、难点、方法、授课过程和计划等。考核方案内容:课程考核重点、内容方式、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标准、总成绩考核标准等。
四、高职声乐教学模式的基本保障与要求
高职声乐教学,实行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具有综合歌唱能力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基本需求。作为高职声乐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潜心研究和探索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教学方法,提高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教学能力,是高职声乐教学的根本保障。
1、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高职声乐教学模式,是根据高职学生技能条件的实际情况,而形成的教学方法,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比较完善的教学模式。声乐个别课教学,是培养学生掌握声乐技能的主要途径;而声乐集体课是声乐个别课的延续,以补充声乐个别教学中集体歌唱能力和艺术实践能力所学不到的内容;声乐理论的教学,是丰富学生声乐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声乐教学基本理论为目的的必修课程。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教学设置和安排,依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使学生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手段,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因此,这种教学结合模式,是高职声乐教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保障和要求。
2、个别课与集体课的相互关系: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教学即统一又独立。虽然我们按学生的声音条件,进行分组授课,教学中既没有放过任何一个有声音条件的学生,也没有放弃对没有条件学生的声乐技能训练,也就是说,高职声乐教学个别课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而集体课也可以进行个别与集体相结合进行指导,当一个学生演唱时其他学生可以参与讨论,体会教师提出的要求,这时教师可以给予个别指导。这样做为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供了互相了解、互相观摩的机会,不仅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进取意识[1]。根据教学的需要,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可以交替进行,给有条件的学生创造机会。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发展与提高,同时了解独唱、重唱、小组唱、表演唱的各种形式,掌握声乐理论基础知识,使学生的歌唱能力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3、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有效实施:由于高职学生声音条件存在差异性,声乐教学要采取因材施教的教学形式,高职声乐教学不同于培养专业演员为目标的声乐教学,个别课不能完全运用在高职声乐教学之中,相对于没有声音条件的学生而言,最好的方式就是集体课。对于那些有声音条件的学生,我们教师可以去培养、去体现我们的专业能力;通过社会实践给学生展现专业技能的平台。而对于众多条件不好的学生,如果用专业的标准去培养他们,给他们增加了更多的压力。因此,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使学生的声乐知识与技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能基本适应高职声乐教学的要求,是高职声乐教学的发展方向与基本定位。
4、提高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高职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数学模式,给高职声乐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还要充分展示声乐个别课的教学能力,具有唱(教学演唱)、讲(声乐理论)、教(懂声乐教法)的水平,有效提高学生的声乐技能,同时通过集体课教学努力培养好那些声乐条件差和起点低的学生,使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让个别课和集体课都能同样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接受,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专业综合能力和数学效果。
高职声乐教学模式以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相结合,是高职声乐教学发展的需要和必然趋势和定位。因此,教师要踏踏实实的研究与探索当前高职声乐教学的模式,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法,提高专业的教学能力,打破传统的高职声乐教学中,受专业技术至上教学理念的制约,反对用专业的标准衡量教学质量,过分强调声音技术,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培养模式,必须遵守高职声乐教学的基本特征,以声乐个别课与集体课的教学模式,培养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歌唱能力的应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九思《走向科学的歌唱艺术》[M]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篇3
【关键词】高专学前教育;声乐课程;体系构建
高专学前教育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针对学前教育的师资特点,设置了学前教育专业文化基础课程、理论课程、实践课程、技能课程等四大当面。其中声乐课是专业技能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为学生以后开展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学前声乐课程是学前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具有鲜明的“幼教”特色,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启发、引导幼儿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和表达情感的能力,引导幼儿的音乐天性,使幼儿可以很好的领悟音乐,体验其中的乐趣,从而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情感。既为托儿所、幼儿园、学前教育保教工作培养一线能唱能教能创编的教师,又为其输送管理人才。
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规划理念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观念,培养职业素养以及对于音乐的艺术素养为发展方向,完善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的构建。凭借课程的知识特点,实施科学教学模式方案,运用逐渐深入的教学理念把音乐理论知识和声乐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使他们得到统一,使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上的灵活运用,融教、学、演于一体,理论与实践合一。例如启发式的情感教学模式在声乐教学过程当中恰当合理的有利运用,改善歌唱时的状态,得到科学专业的发声方法,这是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体系构建的基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总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声乐理论以及声乐实践。声乐理论部分具有歌唱发声的基础原理、基础功能、基础方法、基础技巧等。因学前教育专业具有特殊性和综合性,还涉及到了嗓子的保养和口语发声的内容。教学实践部分根据声乐理论知识为基础,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幼儿的音域、儿童歌唱的发声与教唱;儿童歌曲、发声练习与练习曲、中外独唱歌曲、齐唱歌曲、合唱歌曲。这样可以更好的开展高专学前教育教学活动,为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体系构建打下良好的坚定基础。
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目标方向理念
构建顶尖师资队伍,构建顶尖实际训练条件,达到课程目的以及专业素质人才培养目标。歌唱时候的姿势,歌唱时候的气吸,歌唱时候的腔体以及位置等,都可以对声乐作品实行诠释。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欣赏生活并且喜爱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感,积极自主参加艺术活动,提高培养对艺术的敏感度。掌握一定简便的歌唱方式,提高学生声音的表现能力,例如情感和韵味的展现。能以不一样的声音形式开拓性的大胆展现自己的感情和体悟。在歌唱活动过程当中体验集体活动给学生带来的快乐,在与他人一起合作的时候,能互相理解、欣赏、尊重其他同学的创作灵感与表现形式,多多欣赏不一样表现形式与各种风格的声乐作品。
三、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内容理念
(一)声乐课程基础
课程内容的设计主要是针对学生在进入学校以前没有接受过相对正规声乐训练条件下而制定的,包含了学前教育专业声乐理论基本知识,发声练习方法,儿童声乐良好的训练方式以及规范的唱歌姿势动作等,目的是通过相对科学的发声训练方法使学生可以发出清新自然,优美的歌唱声音。
(二)儿童歌曲的学习和演唱
对儿童的发声训练及儿童歌曲的演唱进行学习,其基本目的就是对学生日常学习到的发声方式进行演练,使其可以更加精准的对歌唱作品进行演唱,从领唱、齐唱等角度来调节自身的声音,将歌曲更好的表达出来,并且这也是当前学前声乐教育主要培训内容之一。
(三)儿歌表演唱
这样的表演方式是边进行表演边进行唱歌,独立自主的即兴编词、即兴演唱,用身体动作互相组合表现音乐体系的结构、情感以及内容,积极、熟练的运用肢体动作、面部表情、身体动态与人沟通。让学生学习更多乐器的使用方法,达到基本表演阶段。积极主动参与乐器的制作,辨别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体验各种演奏方式中音色、音量、音乐感配置的表现模式,积极参与合作,大家一起设计演奏方案。比如在对《丢手绢》这首家喻户晓的儿歌进行表演唱歌时,可以利用一些简单的设备来搭建游戏场景,以游戏场景为寄托,让受众更好的了解儿歌表演唱歌这一教学方式的优点,可以大胆地运用各种音乐的、非音乐性质的表达方式参与到欣赏活动当中去,表现出自己的感受与体验,想象以及创造,提高体悟和表达音乐感情的能力,这是教学内容当中的难点。
(四)儿童歌曲的教唱
使学生熟练掌握如何让儿童学会唱儿童歌曲,能够积极组织和实施音乐课堂教学,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内容的安排,和其他相关的知识课程是紧密结合的,充分理解结合了学生教学的认知特点,体现出紧贴就业的实际性。高专学前教育专业里的学生声乐大多是零基础的没有学过声乐的学生,由于声音条件有限,音乐的根基又很薄弱,在学习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例如:学生的音乐基本功很差,学习歌曲非常困难;声乐学习是依靠大量的课后训练练习,鉴于练习场地有所受限,很多学生课后不能够进行练习等。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学生个人的音乐修养以及对音乐的认识也是十分关键的。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通过识谱、音律学习等方式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其日后学习效率。为了可以达到声乐课的教育教学目标,积极培养学生应对岗位能力,主要应用了教师授课以后自主的训练练习和社会实践方式相结合的学习模式。理论教学:其中包括技巧练习以及学唱声乐作品这两个部分。让学生在校期间理论实践相结合,较全面完善的掌握本专业的学习。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多媒体和网络资源,带领和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与声乐课和声乐教学相关的视频、文本资料进行自学和研究。社会实践:强调艺术实践、舞台表演锻炼的重要性,创造各种条件为学生搭建艺术实践能力施展的平台,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实践,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不定期让学生参加省市级各类声乐、合唱比赛;让声乐方面优秀的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演出活动;校内建立声乐社团;去学校以外实习基地实行锻炼,学生们每年都要到幼儿园见实习,把学到的声乐理论知识、声乐技能技巧,运用到幼儿园的音乐活动和课堂教学中,在实训中发挥作用,学以致用。
四、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教学方法理念
遵循能力自身本位、课程岗位相融通、学了就好好利用的原则,以自身职业岗位技能作为基础核心,教学活动过程当中以学生本身为主体,不断加强深化课程进行改革。紧紧的围绕着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提升人才培养重要目标以及幼儿声乐课程本质的性质和地位,结合学生职业工作岗位能力要求,根据教学过程,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确定声乐课程教学基本内容。为姊妹课程体系服务,积极加强学生职业操作能力和对职业素质教育教学的理念,不仅为学生在学习姊妹学科的时候提供了基本知识,又能够为学生以后的就业与自主创业、甚至一辈子的长远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坚定基础。努力将教学、学习、做事一体化,完全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性以及实践性的理念,保证学生肯定既有非常扎实的专业基本知识,又拥有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教师应该不断变换理念,探究出带有中国特色的素质职业教育型方案,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发展空间以及时间,积极指引学生提升自身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增强多媒体课件的实施和利用,建立自主、灵活、积极的课程练习平台,目的是提升学生自主能力、学习积极能力和创造能力。良好的利用网络共享资源,使教育教学内容变得多元化,丰富教学方式,是开拓学生的学习知识和锻炼自身能力的重要方式,可以很好的提高和开展学生的歌唱水平能力是声乐课堂教育教学的基本方式和任务。
五、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评价理念
(一)突出学习过程评价
结合师生课堂提问内容,学生自身业务能力,以及学生课后作业内容,声乐技术能力考核等方式,增加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的考核次数,主要针对于表演和学习内容的评分。
(二)学生互评法
为了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采取学生互评的方法,对每个人演唱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声乐的能动性以及声乐教学方法的判断力。
(三)加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评价
指引学生实行学习方法的变换,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更加牢固,从事工作以后教导儿童的时候也更加得心应手。
(四)加强课程结束后的技能综合评价
在教育教学和技能实践当中充足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重视考核学前教育学生专业技能水平的综合能力。
六、结束语
高专学前教育专业以培养高素质综合性技能人才为主要目标,使学生不仅仅只要求掌控高专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方面和基础知识方面,还能够具有很高的演唱水平等表演实践操作技能,且融合了多方面的专业技能为一体,对学生以后音乐才能的长期发展、提升自身音乐素养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培养学生专业音乐素质,为学生以后开展学前音乐教育课程提供了良好的知识储备和职业技能,为学前教育事业打下坚定的基础。
作者:时霞 单位: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李坦娜.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23).
[2]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20).
[3]虞永平.学前课程研究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14).
[4]徐浩.声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56).
[5]徐青.浅析幼儿教师专业技能职前教育策略[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
篇4
新的理念打造新的课程
近年来,随着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全面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有力地拉动着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各高等师范院校也感受到了发展中的高师声乐课程教学老模式的不足,尝试着进行突出“师范性”的改革探索。
2002年,我们贵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毅然做出转变高师音乐教育观念、全面推行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决定。经学院领导安排,课改组老师对我省及西部周边省市的生源情况进行了调查,还组织本市的多所中小学的在职音乐教师进行座谈。同时,对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以及对现行声乐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各层关系进行了的全面分析,提出了新的改革模式,大胆地设计了高师声乐课程基础阶段教学新模式――“声乐综合课”。
这门课为大班课教学,每班人数为30人左右,在大学本科一年级推出,授课时间为一年,每周2个学时,连堂100分钟。新课程的设计与推出突出其“基础性”和“综合性”,即以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技能为本,突出多种教学模式与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综合创新教学理念,并配以相适应的新教材及全新的评判考核标准来体现一个“新”字。
1.重组教学资源
贵州师范大学地处我国大西南,和周边省市的大学一样面临民族多、生源多,生源的基本条件和基本音乐素质较差,教育和经济相对滞后及音乐教育师资缺口大的现状。为响应国家普及高等教育的号召,解决西部高师教育存在的问题,学校逐年扩招,为全国及各地、州、县不断输送师资。但同时,我们也承受着扩招所带来的压力:在旧的高师声乐课程教学观念下,师资不足、教学资源不够,因而以个别授课为主的教学模式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且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所培养的学生多数都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而新的教学模式在高师声乐课程教学的基础阶段将“一对一”、“一对二”大胆改为“一对三十”,很大程度地缓解了压力。当然,新的改革并不是以缓解教学资源为目的,它的设计与推出结合了更多新的教学理念,从实际出发,利用多媒体、录音录像设备与各种视听音响的课件,有针对性地开拓学生的横向知识,并对教学质量提供多方面有力的保障和监控。
2.多种模式的结合
从多次的调研、座谈及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深切地感到现有教学模式的突出矛盾及问题在于:一,过于注重“专业性”,突出学生“唱”的能力,忽视学生实际运用“教”的能力;二,学生在基础阶段直接进入“一对一”的课堂,使得没有理论支撑的声乐教学变得“玄”而“难”;三,个别授课虽然有较强的技能针对性、因人而异的教学目的性,但针对高师专业教学的特点及教学目的,这种形式就显露出了极大的不足――学生仅仅掌握了与自身学习有关的技术训练过程,在实际运用中也只能解决与自己问题相似的问题,面对今后工作中极其复杂的声乐教学束手无策;四,就算在个别课的基础上加入集体课或理论课等教学形式,学生所接受的割裂开的理论与实践的知识缺乏连贯性及融合性,主要以“点”的形式存在,缺乏线、面的结合,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框架不牢固;五,在个别课的课堂中,更多的是对学生声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对有关声乐艺术方面的横向知识的扩充有很大的局限性。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选择在学生刚进校时开设这门声乐综合课,在一门课程中融入了集体课、小组课、艺术实践课等多种课型的优势,融会了歌唱理论、歌唱实践、歌唱教学、作品欣赏等多样内容。不仅为学生在声乐学习的起步阶段搭建框架,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认识声乐学习的规律及复杂性,了解歌唱器官的生理结构,初步掌握和运用歌唱基础理论原理,同时激发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有关的声乐知识,拓宽知识面。再则,加强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及总结经验的能力,锻炼学生寻找办法去解决声乐学习中各种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录像等手段),并通过示范教学及完成歌唱点评写作作业等方式来促进相互学习及突出“教”的能力的培养。还特别注重学生的舞台实践(例如,安排以班为单位的每月一次的小型演唱会),学生可通过实践巩固所学,培养自信心,同时更加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与取长补短。
3.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仪器在教学中被广泛运用。在我院新课程的教学中,诸如录音、录像、多媒体等设备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大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声乐教学更直观、形象、丰富,同时也便于学院有效地监控教学的进度及质量。
例如,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接受课堂上的教学,同时还需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歌唱作业,即进入录音室录音,录音作业在老师认真地批注后发到学生手上,这样不仅让学生直观地听到自己歌唱中的不足,记录和保存下学生在基础阶段的声乐学习过程,更重要的是切入了“一对一”授课模式中的技能针对性与因人而异的教学目的性的手段,较好地促进了教学相长,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教学和情感交流,体现了“小课没有的大课有,小课有的大课仍然有”的新教学模式与新教学模式中的新教学观念。
4.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对学生的考核往往以期末考试的形式进行,仅凭学生演唱的一两首歌来进行评分,并作为最终考核成绩,这种方式在多年的教学和考核过程中逐渐地显露出弊端,一方面,淡化了学习过程的重要性,只突出结果;另一方面,不能全面地评判学生通过学习所应具备的综合能力;再则,滋长了部分学生的侥幸心理,不注重平时的学习。
新课程的设计别地考虑了这些因素,打破了这种旧的评判办法,重新拟定了新的评判标准及办法。新办法结合了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注重学生的平时学习过程及综合能力的考核。
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后进行“声乐综合课”的结业考核,分数由三部分的分数相加而得:平时成绩占40%、理论笔试占20%、歌唱考试占4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录音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平时每次作业的分数相加再除以规定的作业次数),小型演唱会演唱的水平分数(每次演唱得分相加再除以规定的演唱次数),歌唱点评写作的数量与质量(平时每次写作的分数相加再除以规定的写作次数)等;理论笔试的内容则是在教学中所讲授的相关声乐理论知识的内容。
5.突出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作为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我们的新课程的设计中也是要遵守和强调的根本原则。一方面,尊重学生的兴趣及喜好,从学生的自身条件入手,帮助和引导学生更好地选择声乐演唱的方向;另一方面,拓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不用老师的意志去固定学生的思维(唱美声的一定唱美声,唱民族的一定唱民族),强调不同唱法在基础训练阶段的共同性、科学性,教会学生大胆尝试。例如,学生的嗓音条件不太好却非常喜爱美声歌曲,这时,我们通过综合课的实践平台让学生做一些美声歌曲通俗唱等尝试,甚至利用综合课学生多的特点进行一些简单的重唱、表演唱、组合唱等多种形式的演唱教学,培养学生综合演唱能力、合作能力及将来的教学组织能力;再则,针对一些非声乐专业,不具备好的演唱条件的学生,新课程则注重培养其对声音的鉴赏、辨别能力,建立良好的声音概念。例如,在教学中加强歌唱点评的写作能力,注重示范教学,同时通过30人共同上课的优势,更多地积累教与学的经验。正如中央音乐学院的王福增教授在“我学习声乐的痛苦和欢乐”一文中指出:“我的嗓音条件现在分析起来不是上等的,但我头脑中的声音概念却是一流的。”综合课中的这种教学理念由于切实地尊重了学生先天的嗓音条件存在的客观性,所以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很好地调动了教与学的互动。
新的教材与新的课程同时并进
教材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在新课程的设计与推出的过程中我们同时想到了教材的选配,并力图从现有的多不胜数的教材中进行选择。但是,在选择过程中我们发现,现有教材针对于我们的新课程往往只有部分适用,或者以声乐基础理论为主,或者以曲目为主等等,并不能全面涵盖我们的教学内容,如果要从中选择配套教材势必得选用很多本来综合运用,这样既不方便老师“教”,也不方便学生“学”,同时还给学生增加了经济上的负担。
为了更好地推进新课程的建设,学院领导和课改组的老师们共同商议,重新编著了一套声乐综合课配套教材。教材的编著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为根本,拟定了四条主线,即:声乐基础知识与声乐教学常识、声乐发展简史与名家名作赏析、歌唱训练的发声练习和歌唱曲目、课外作业与自学辅导,再在四条主线的基础上扩展知识点,形成点线结合、逻辑严谨、章节分明的结构形式。
同时,我们也考虑到了新课程的“新”,从教材上充分体现教材的功能,并突出教材服务于教学的目的。例如,我们在教材的每一章节之后加入配套的思考习题及歌唱曲目,其中每首歌唱曲目后面配上了演唱提示和注解,这样不仅便于教师教学,也便于学生课后自学,尽力避免学生在选曲上的盲目性,让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曲,以达到切实解决问题的目的。
新课程的设计从内容上看并不新鲜,但是通过重新组合安排,多层次、多内容、多手段地配套运用于一门课程,并将上课对象由一人、两人转变为三十人,这是一种转变高师声乐教学观念的新的尝试。
新课程的推出不是单纯地解决某一个问题,而是综合地考虑、综合地解决高师声乐基础阶段教学中的诸多矛盾与突出问题。在新课程的设计与推行的过程中,作为高师声乐教师的我们也历经了一次次对自身专业知识的清理和疏通,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在长年的个别课教学下,盲目地追寻专业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观念,使得我们高师声乐课程的教学与培养目标造成严重的错位,因而,不论我们在过去一对一的声乐教学中多么努力地去提高教学质量,所教出来的学生大多数面对今天多元的中小学音乐课时,还是“会唱不会教”,或者是只会单一的唱法,遇到其它的唱法时不会范唱也不会教的尴尬局面。所以今天面对一个全新的高师声乐课的教学模式,面对综合性的教学内容及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作为高师声乐教师,我们虽然感到很大的压力,但是,我们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因为,在新课程实施的四年多时间里,教与学的双方都真切地感受到点点滴滴的付出都是紧扣高师声乐教学目标的,所以,我们将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断地努力,为我们西部的高师音乐教育事业作出由衷的奉献!
篇5
关键词:钢琴教学 独立院校 教学内容
前言:
独立院校学生不同于艺术学院钢琴专业的学生,学院的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艺术院校教学体系并不适用于独立学院的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需要。独立学院所面对的钢琴教学对象是钢琴基础参差不齐的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钢琴弹奏能力,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独立学院教学经验,对钢琴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
1独立院校的钢琴课程适用教材的选编
从独立学院的音乐学生专业条件出发,独立院校所使用的钢琴教材需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对处于钢琴学习启蒙阶段的学生来说,选用小奏鸣曲、拜厄和599等这样的教材,极有可能使学生在几年的学习中,除了会弹奏练习曲、几首有限的乐曲之外,其他就什么都不会了。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在课堂中进行基本技能和基础演奏方法训练,不但要为学生打好学习基础,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视奏能力的培养。在入学的第一年持续进行基础训练,随后的3年内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渐接触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钢琴作品,由简入难,让学生拥有广泛的涉猎。大量“泛弹”对处于初级水平的教学对象来讲,它有利于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视谱能力,增强学生演奏完整曲目的自信心,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钢琴教材曲目的选定应遵循代表性和使用性原则,主要以中外的中小型名曲为主,并不得选用过多难度较高的曲目,必须充分考虑独立学院实际的教学需求。
2增加对课程编配和即兴伴奏实践与教学的重视
独立学院音乐专业的学生大多数均是以声乐方向作为主要发展方向,这些学生学习钢琴主要是为了弹好伴奏,并具备一定程度的曲目编配能力。通过对近年来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可知,步入社会的学生大都缺乏曲目编配能力和即兴伴奏的能力,而其恰恰是实际工作中“最实用”的音乐能力。因此。学院在培养学生的伴奏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对编配能力的培养。当前,独立院校在伴奏教材和实践培训方面较为缺乏,学生难以体会到伴奏的整个实践过程。
学好伴奏应做好以下几点:熟练钢琴键盘(包括五声调式音阶、十二个大小调等)、快速反应能力、以及与演唱者配合协作的能力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应充分掌握曲目的内容和情绪风格,并对其进行分析,这些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是不易实现的。因此,学生除了掌握课堂上教师教授的编配方法,同时也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探索,在期中或期末的声乐考试中要求学生互相伴奏,并要求每名学生必须完成两首以上的伴奏任务,由声乐和钢琴教师共同打分。增设即兴伴奏考核,选任一旋律,让学生即兴发挥。从课时、实践和考核三大方面加强伴奏课程的实践和教学,借此提高学生的编配能力和伴奏能力。
3与集体课相结合教学模式
采用“一对一”的钢琴小课的授课模式,该教学模式延续了较长的时间,音乐学院主要以这种形式进行专业性演奏人才的培养。而对独立学院来讲,钢琴学习都应从演奏基础学起,各个专业的音乐课程都应该作为学生学习钢琴的必修课。而目前独立院校,在钢琴课堂教学中,钢琴教师应建立,多以“三到五人”为小组的课堂授课为主。经实践验证,电钢琴小组课和钢琴个别课相结合的钢琴教学模式更加适合独立学院的钢琴教学,尤其是对初学钢琴者而言,学院应设立三人一组的数码钢琴集体教学,对学生的钢琴基础加以辅导,并在以后几年内逐渐将学生细分,根据不同程度的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取长补短,互相观摩,同时也可系统的学习到钢琴的教学法。在第二个学年里,对那些领悟速度高,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科实行“一对一”的钢琴课程小课教学。有目的性、有针对性的指导并学习演奏风格及技巧。而其他学生可以正常继续地开设小组课。集体课的教学过程中,可利用节拍机和数码钢琴的录音功能借此来辅助学生进行弹奏练习。教师可在课堂中运用回课形式来弥补个别课的缺点及不足:如由班内钢琴弹奏较好的学生为大家做演奏示范等。
4在教学内容中纳入钢琴弹奏理论和钢琴教学法
教师在我国的教学事业中仍起着极为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不断增强自身教学知识,对中外优秀的钢琴弹奏理论及教学方法,结合丰富的时间经验和自身工作体会,建立一套科学、清晰和完善的钢琴教学理论的指导思想。使学生不但掌握良好的钢琴弹奏技能,同时也能学到系统的钢琴弹奏理论及钢琴的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知识。独立学院的音乐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于教师行业。如果学院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考虑单独开设教学法的学习课程,或是定期举办钢琴弹奏理论和钢琴教学法的讲座。使学生逐渐进入启蒙教学中,逐步了解钢琴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准确的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使学生在更高层面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深入的了解。
5完善学生的钢琴成绩考核
考核学生的钢琴成绩,是检验学生对钢琴知识与技能掌握的具体情况的重要手段,是教学工作的主要环节之一。通过上述对独立学院的钢琴教学内容和改革模式的设想,传统的技能考核再不能满足学院全面考核的目的。当前,钢琴成绩的考核内容应由钢琴教学法的应用和掌握、钢琴演奏的技巧技能以及即兴伴奏和编配等方面进行考核。大体可概括为演奏考核和理论考核两方面。考核体系改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和掌握情况的了解。
结束语:
总之,对独立学院钢琴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工作仍任重而道远,钢琴教学内容的改革尚需要我们不断的进行实践研究和探索,并对其中存在的不足加以完善。我们应当秉持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行全方面合理化的教学方案设计,创造新的适合独立学院的钢琴教学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篇6
(一)什么是声乐教学模式
声乐教学是一门规律性较强的应用学科,也是高师音乐专业中一门重要的技能学科。所谓声乐教学模式,是指完成某种特定的声乐教学目标而建构的较稳定教学活动的基本框架,是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
长期以来,传统语境下的高师声乐教学,只注重从技能上培养,忽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教改的深入进行,培养师范生能演能唱能教的全面素质已刻不容缓。因此,研究适应培养现代语境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前一个尤为重要的课题。
(二)声乐教学中的语境阐释
高师音乐教学,主要培养的是合格的初、中等学校的音乐师资。传统语境下的高师音乐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往往与预期的培养目标有很大的差距,难以适应不断更新的教学需要和社会需要。而现代语境下的声乐教学与传统语境下的声乐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笔者下面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传统语境:单一、缺乏实践平台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实现其教学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式样。对不同条件的教学对象、不同规格的培养层次,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手段和形式。传统语境下的声乐教学模式有如下弊端:
1、音乐学院模式
高师音乐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学生将来面对的是讲台,而不是舞台。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力量紧缺、学生程度普遍偏低等问题日益突出。现阶段的声乐教学模式仍采用“一对一”或者“一对二”的传统的音乐学院模式。在现有师资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学生数量的增加使每个老师都是在超负荷的状态下进行超师生比的教学。其结果往往是不断压缩课堂的教学和指导时间,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
2、缺乏实践平台
传统的高师声乐教育对学生的实践技能重视不够,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平台。从而,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获得全方位的展现和锻炼,具体表现为声乐学习表演和演出机会少,声乐教学环境的实习演练少;进行声乐教学也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上的实践。
3、与中、小学教育的多元化需求脱节
传统语境下的声乐教学,在课程设置、师资培养和引导方向上,基本上是沿用培养专职演员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导致毕业生不能摆清自己的位置:有的改行从事非教学工作;有的虽从事中、小学教学,但在高师院校所学的知识过于专一,缺乏教学经验,无法胜任中、小学的多元化的音乐教学。
针对以上问题,在现代语境下,应当思考如何对学生进行个人素质、音乐能力和专业技能等全面性的培养和塑造,从而为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方位复合型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现代语境:构建具有实践品质的声乐教学模式
在现代语境下的高师声乐教学模式中,必须把艺术实践作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达到培养合格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具体说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师声乐教学的模式革新
1、突破“一对一”制教学
前面提到,沿用小课形式进行“一对一”教学,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严重地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和教学质量。
随着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也在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求趋于稳定,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稳定于对基础音乐师资的培养。为此,实施现代语境下的大小课结合,集体授课势在必行。
2、教学中的师生角色转换
(1)教师的课堂设计
在现代语境下的声乐课堂教学设计中,必须加大教法上的比重,如声乐教师可以每周增设一节以声乐作品为内容的教学实践课,先指定几首曲目让同学们任选其一,然后课下学生可以查阅资料,形成教学方案,并自己设计一个课堂。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备课,鼓励他们加强讲课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同时,教师可以选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同学,让他们到讲台上授课。
(2)学生的主动参与
教师应适时地把课堂交给学生,使他们从被动接受学习的角色转化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观愿望,让学生自己去选择一些他们所喜爱的内容健康的新歌,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及自觉性,同时又满足了年青人特有的表现欲望。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必须通过舞台演唱来体现课堂教学效果,检验教学方法。
3、运用好教学媒介
教学媒介是传递教学信息的物理手段,声乐教学目标的实现必定依靠媒体对信息的承载和中介作用。在高师声乐教学中,现有可使用的教学媒体种类很多。如何根据具体情境使用不同的媒体或媒体组合来提高教学效率,应予以重视。
(二)高师声乐教学的内容扩展
1、声乐理论课与实践相结合
一般说来,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对歌唱器官的构造及歌唱原理等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
此外,声乐理论课还要培养学生登台演唱与组织演出的能力。现代语境下的声乐教学,必须重视声乐理论课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能够从容登台演唱,表情不至于呆板,姿态不至于紧张,音乐感觉饱满。
2、对声乐作品内容的适当引伸
在课堂上,为学生处理声乐作品时,要抓住关键性内容对相关知识做适当的引申,从而有利于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
如在讲解普契尼的歌剧《蝴蝶夫人》中巧巧桑的一段咏叹调“晴朗的一天”时,我们可以适当地引伸到美声唱法的一些艺术特点。19世纪的歌剧大师,如瓦格纳、普契尼等人的歌剧作品中,将宣叙调运用得如鱼得水、挥发自如丰富多彩的抒情风格的咏叹调,是欧洲古典歌剧中流传久远、百听不厌的演唱风格。“晴朗的一天”中将女主人公忠贞爱情、焦灼思念、幻想幸福的复杂内心活动,刻画得深刻、生动、细腻、感人,与后来纯情幻灭的悲剧结果形成了鲜明对比,从而达到了感人肺腑的艺术效果。
3、以集体课代替声乐小课
在传统的“一对一”声乐教学中,教师不可能系统地全面地给学生讲授声乐理论知识。以集体课代替声乐小课有利于师生互动,提高演唱能力。在正确理论指导下,通过师生互动,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课堂中得以实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坚持照顾全局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原则,抓两头带中间。对于学得好的学生要多抽查,给全班树立榜样,以点带面;对于学得较差的学生也要多抽查,并要给予鼓励,以树立他们的自信心,提高演唱能力。
4、开设声乐鉴赏课,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作为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体会歌词的诗情画意,又要感受旋律美,既要从整体上把握,又要分层感知,对作品感知得越深刻、越全面,在表现歌曲时就会越生动,越具有深度。再加上与教师的不断交流和对作品的反复回味,学生脑海中的审美意象就逐渐形成,使学生的演唱胸有成竹,是演唱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三)高师声乐教学的评价方法
高师声乐教学的评价方法,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声乐理论学习的评价方法
由于很多声乐理论的学习只能穿插在声乐训练和演唱的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的声乐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评价时,应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的目的就是对学生在某门课程或其重要部分所获得的成果进行全面的评定,以终结性测试为主要手段。在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教师编制试题对学生进行考核。在制定声乐理论知识的试卷时,编制的试题必须与教学内容保持一致,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同时,也要能够按照认知的层次来合理安排试题内容的比例,提高试卷的可信性和价值。
2、声乐训练和演唱的评价方法
对高师声乐学生训练和演唱的评价,不宜采用严格的量化评价方式,可采用综合评价方式。这里主要介绍两种:
艺术成长档案。在整个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过程当中,声乐艺术成长档案袋的运用是值得重视。在建立档案袋的时候,教师可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和选择自己声乐学习进步、发展的相关材料、信息,展现自己在声乐领域多方面的成绩。对这种声乐艺术档案袋的运用,需要把握好它的连续性,既要记录累积结果,又要记录阶段性成果,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其反馈功能来改善和促进学习。
观察法。在声乐训练和演唱当中,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声乐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出勤率、课堂参与态度、情感体验、想象创造、交流合作的掌握情况,通过较为明确、形象的文字和客观描述进行定性评价;或者依据已确定的某个评价目标进而选择观察范围,通过观察学生学习的外部行为表现和倾听,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程度、习惯、优缺点、协调和反应能力等评价资料。
四、结语
总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求我们彻底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又要求我们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篇7
二、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现阶段高职高专音乐专业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还是教学手段仍停留在原有传统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现代人才的培养需要,甚至已经桎梏了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脱节,这将影响和制约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利于高职高专音乐专业学生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存在着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1.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
2.各门课的学习保守而独立与其它课程不相联系;
3.教学内容缺少实用性;
4.评价体系不完善;
5.自主学习与实践机会较少;
6.教学手段单一。
本研究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针对高职高专的音乐人才培养目标来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在教学中重新整合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将教、学、做结合起来,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构建高职高专音乐课程模式。
三、实施方法
1、用观察法收集学生课堂上的各种表现;
2、用实验法观测实验班与普通班的对比;
3、用测验法(比赛、展演、音乐会、实践技能测试)检查学生的音乐学习成效;
4、用资料法搜集、积累教学的各种资料。
四、实施计划
1、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年7月——20**年11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初步调研、成立课题组、制定实验方案、确定实验班。
2、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年11月——20**年7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包括:①修改各专业教学大纲;
②教材开发和利用;
③创新教学方法;
④改革评价体系
⑤教学模式构建。
3、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年7月——20**年12月。
本阶段主要工作为把实验班的教学模式向音乐专业班推广、总结验收实验成果、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结题论文。
五、课题组人员及分工
六、实验对象
通过初步调研,确定**级小学教育(音乐方向)一班为实验班,二班为对照班。
七、研究内容:
本研究打破单一的教学内容,把相关专业知识有机结合,如:在钢琴专业课教学中加入音乐史、欣赏、曲式分析等相关知识,在乐理可教学中有机融合奥尔夫声势训练、达尔柯罗兹体态律动等音乐教法,并把视唱、钢琴、声乐等融合其中,在教学方法上,克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新型教学策略即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教学方法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改革教学手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完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方法,改变以往以期末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考试模式,把考试分为理论测试、能力考核两部分,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立多个课后实践小组,把课堂教学中的课后作业与实践小组活动紧密结合,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增强适应社会能力。
根据就业形势和教学改革的需要,适时调整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育途径,形成了以职业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内容为核心,以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为辅助的综合性改革,适应市场需求,达到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的“一专多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七、成果形式:
1、实验研究报告:《高职高专音乐课程模式的实验研究报告》
2、《钢琴》精品课
3、《声乐》精品课
4、《舞蹈》精品课
5、相关论文
八、学术价值:本研究打破单一的教学内容,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需求,在音乐专业教学中增添了适于高职高专学生特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如:钢琴的即兴伴奏、声乐的组织排演、舞蹈的创编教学等等。同时把相关音乐课程专业知识加以整合,拓展相关音乐技能教学内容。重新拟定了教学大纲。在教学方法上,克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运用新型教学策略即在建构主义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与自主学习,教学方法以启发式和讨论式为主,同时在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注重实践教学,发挥实践小组的功能和作用。改革教学手段,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扩大课堂教学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完善评价体系,改革考试方法,改变已往以期末分数为唯一标准的考试模式,以平时学习态度、学习效率及课堂出勤率为依据。结合艺术实践与课程考核给学生已全面综合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增强适应社会能力。使学生不仅能弹、能唱、能跳,而且有一定的音乐表现力和实际应用的能力。真正体现“一专多能”。满足了社会不同行业的人才需求,从而实现高职高专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本研究具有:综合性、灵活性、实用性特色。
九、研究基础:
篇8
一、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的确立
(一)分析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以及学院目前单招的声乐专业,确定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强的声乐演唱及表演能力,熟悉社会基层演艺市场,能胜任社会基层文艺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专业所对应的典型岗位是表演经验丰富的歌唱演员和文艺编排者。
(二)分析典型工作任务
随着社会日益激烈的竞争,大学生所面对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社会的不断发展,迫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式也发生了改变,由以往的包分配转变为自主择业,这是社会发展需求下大学生就业形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学院艺术系各位领导应组织教师就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广泛的研讨,并结合当前社会情况认真分析本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岗位、内容,从而在实际教学中制定以学生胜任工作任务为核心的学习项目或课题,并以此为基础合理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专业核心课程目标,可以分析得出,音乐表演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是:歌唱、文艺编排中需要的即兴伴奏和舞台表演。
(三)核心课程在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模块化课程体系一般将课程分为基础学习模块、专业学习模块、专业拓展模块和素质教育模块。其中基础学习模块包括德、智、体以及人文艺术等课程;专业学习模块包括必备的专业基础、专业组成、专业核心以及专业过渡等课程,其中又以专业核心课程最为重要,该课程的主要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岗位核心专业能力,而学生的岗位核心专业能力是满足职业岗位基本就业能力需要的前提和基础;素质教育模块主要包括学术讲座、就业讲座、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等课程;专业拓展模块属于单一的课程,主要作用就是拓宽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学生技能应用水平,增强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声乐》、《即兴伴奏》和《舞台表演》这几门课程是本专业中最为重要的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适应企业实际工作环境和完成工作任务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奠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竞争力基础的主要途径不仅能够提高该专业就业后的实用性、操作性、发展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体验到真正工作者状况,形成一种角色转换。因此,在进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时应将这几名课程作为首要任务。
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意义
随着我国文化教育事业进程的不断加深,高职教育也得到了良好、快速的发展,同时这也就加剧了各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当前,科学合理地进行内涵建设与发展已成为各高职院校提高竞争力的法宝。而课程建设与改革是内涵建设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水平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这就体现出了高职院校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意义。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结合院校实际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各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遵循的原则
(一)遵循先进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原则。在对音乐专业核心课程进修改革和建设进程中始终沿着现代化的职交教理念与改革的方向,且在对课程和项目进行设计时,对现实条件进行了充分考虑,并采取积极而又稳妥的策略,通过不断创造条件,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推进,并将各方面的核心力量进行综合和利用努力推进核心课程建设。
(二)遵循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原则。高职教育是在为了更好满足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所以教学内容应与工作职业紧密相结合,以此来适应市场需求,紧跟时展需要。但是由于音乐表演类课程具有极大的动态性,时刻都在发生变化,例如新知识、技术的引入和应用,而这也就增加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困难,使得音乐表演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必须经历不断开发、调整并完善。此间,应注意不能够随意开发,调整应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进行,否则即便最后完善了课程方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必定会存在这样活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专业核心课程时,必须具有前瞻性。
(三)遵循行业性与地域性相结合原则。根据贵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行业特点和学院条件装备、师资水平、生源素质,尽量做到“就业于当地、服务于当地”,在设置课程时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进行充分考虑。例如在《舞台表演》课程中适量的加入贵州民族民间表演元素。
(四)遵循技能训练与社会实践锻炼相结合原则。音乐表演核心课程大多都属于技能型课程,且又是一门社会实践经验要求较高的专业课程,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技能训练存在只注重于单项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社会实践锻炼方面的综合训练,造成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就是高职院校中课程分离情况严重。学生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单项操作能力,还应经历相应的社会实践锻炼,这样才能能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处理好各方面的问题,更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比如让学生组织一场演出,他们就能把舞台表演运用到演唱当中,甚至可以为同学做伴奏,同时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四、音乐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的保障条件
(一)实训基地
1.校内实训基地
(1)计算机机房
(2)艺术系实训训练中心
专业建设初期,实训条件包括琴房20间、钢琴若干台、排练厅、数码钢琴室、音乐教室、形体舞蹈室、大礼堂等。
2.校外实训基地
(1)贵州令闻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贵州比特率网络信息传播有限公司
(3)贵州人民广播电台经济频率
(4)校内外各种专业比赛及演出场地
(5)大型室内歌舞剧《银秀》
(二)师资队伍情况
本专业教师来源分为2个部分,其中,一部分是本院专职教师,另一部分是来自行业协会的外聘专业教师,总共由9人组成,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助教4人,平均年龄为36岁,专业均为音乐学。 “双师”结构所占比例为90?。学历层次为本科生3人,研究生3人。
五、基于核心课程建设方案的概述
建设核心课程方案主要是对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思路、组织与管理、内容与任务、方法与步骤、特色与预效等进行确定。
(一)建设理念
一是在坚持育人为本和德育为先的前提下致力于学习的学习全面发展,为学生学好音乐表演专业奠定坚实的基础,并以此作为育人的理念;二是将就业作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三是在课程教学设计中始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四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将工作过程作为导向;五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将行为作为导向。
(二)建设思路
始终将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作为先导,将实际作品和真实工作作为载体,并按照行业与职业标准,结合国家精品课的共享课程指标,在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实行校企双方参加,将学生作为主体,教师作为主导,将促进学生职业道德修养提升、综合职业能力提升以及创业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为首要任务,从而更好地对课程进修改革和建设。
(三)建设程序
课程建设流程的确定,首先是结合实际进行课程开发和建设团队的组建,并进入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其次就是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创新,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从而再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开发和设计,再次通过学习情境的创设,致力于教学演一体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最后通过实施行动导向,对过程进行多元化的考核,建立相应的反馈机制,促进课程的全面开发和深入建设。
(四)组组管理
一是组建由行业企业专家和高职教育专家以及骨干教师为主要成员的课程建设团队;二是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切实加强管控,对课程建设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切实加强课程建设分工,对课程建设进度及时汇报,并将课程建设项目及时实施,对实施过程中的成效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和教训。此外,还应在课程建设时加强统筹管理,尤其是资金必须得到保障,同时做好相应的验收与核查工作。
(五)建设任务
一是对课程标准进行开发,并在确定课程体系中,作为课程建设团队就应及时进行课程标准的制定。在制定过程中,应结合行业标准以及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对课程目标、任务、内容、教学模式、评价策略等进行科学的设计和确定。
二是对课程内容、框架体系等进行确定,结合音乐表演专业的性质和培养的目标要求,对课程模式进行科学的确定。
三在设计课程资源时,应结合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对资源建设计划进行设计,对课程建设教材进行开发,并制定特色课件,准备虚拟资源。
四是致力于课程教学模式的完善,切实加强教学方法的建设,在核心课程教学模式完善过程中,应紧密结合校内学习和实际工作之间的一致性,结合课程特点,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教学模式,将教学演一体化体现出来,而在教学方法的建设和设计过程中,应结合课程内容与学习的特点,对案例进行灵活的应用,采取分组讨论、情境教学和角色扮演以及启发引导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使其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思考和实践中来,为教学效果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应结合教学目标和教学条件对教学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使用,并在教学过程中学会借助直观教育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网络教学资源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活动。
(六)建设方法
结合课程特点,采取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课程的建设。例如在进行课程建设时采取调查研究法,作为课程建设团队必须进入行业企业一线深入调研,掌握其对人才和岗位的需求,认识到学生在岗位工作中适用的重要性,并通过分析和处理,将用人单位的要求和课程的建设进行有机结合,从而确保课程改革和建设方案满足涉及的需要,从而将针对性和实践性彰显出来。而如果采取教研总结法进行课程建设,主要将教研立项作为主要的途径,在核心课程建设时必须进行教研立项,同时学校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进行大力支持,从而建设过程中明确建设的目的、方法和成效,从而形成经验财力和改革模式。此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可以采取试点对比分析法,主要是结合核心课程,针对性的选择试点班级和教师来试验,对试点过程中发生的问题进行记录,并通过全面分析找出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同时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七)建设步骤
一是在设计阶段,此阶段进行课程建设方案设计,主要结合专业建设和改革目标要求,对课程的建设方案进行科学的设计。
二是在调研阶段,此阶段进行课程建设方案调研,主要就是组建课程建设团队,团队成员应采取专兼结合的原则,同时深入到行业企业的一线,切实掌握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完成各类工作需要的各类专业知识、素质、能力等进行调研,并掌握岗位在职业资格、职业道德、团队协作方面的要求,从而对课程改革思路进行全面的掌握,为课程的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辩证阶段,此阶段进行课程建设方案论证,主要就是聘请相关专家和人员对教改内容进行科学的辩证和论证,确保课程建方案的整体策划性较强,改革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十分明显。
四是开发阶段,主要就是对校企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开发,对教学情境和项目进行设计,从而致力于工学结合特色教材和教学资源的开发。
五是实施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主要就是对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进行设计,从而确保教学环境的有效营造,应选取相应教师和班级作为试点,并进行课程改革试验,从而对试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记录和处理。
(八)核心课程建设预效
通过音乐表演核心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后,课程定位更加准确、市场与课堂联系更加紧密、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教、学、演”一体化,我们队课程建设的预效有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的专业人才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就业质量和效率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子夜资源的考核通过率大幅度的提升,专业过级获取率高,在各种技能大赛中所获得的奖项越来越多。
二是课程建设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成为省院级重要课程之一。
三是课程课程建设成果增多。开发“教、学、演”结合特色教材及相应的实训教材与指导手册、开发虚拟教学资源及适用课件等;教师指导学生举办较高水平的独唱音乐会、毕业汇报演出;指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歌唱比赛获奖等。
篇9
关键词: 学前教育专业 声乐教学 教学模式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一般分为学校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其中专业课程又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声乐即是专业技能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学时的限制,声乐课在所有课程设置中所占比例较小,学时通常只有两年,每学期18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每班20到50人不等,加之生源的音乐基础普遍薄弱,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授课形式一直以集体课的形式进行,久而久之,不仅使基础差的同学无法跟上教学进度,而且使学有余力的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鉴于学生多、课时少的实际情况,我结合自己六年的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实践,总结出点――线――面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效率。
一、三种授课模式的比较
1.点――个别课。
个别课一般指师生一对一的上课,是我国传统及当前的声乐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授课形式。其优势在于声乐教师通过一对一地给予学生在发声技巧、作品艺术处理等方面有针对性的指导,不仅体现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而且满足了爱好声乐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为使声乐成为他们的专业特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其不足之处是需要投入大量的师资力量,使基础差的同学增加了在老师面前单独学习的恐惧紧张心理,同时,同学之间也缺少交流与竞争,不利于声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所以个别课的教学侧重点应在学生已掌握与声乐相关的乐理、视唱、声乐演唱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对个别学生的演唱做细化的指导。
2.线――小组课。
小组课一般指一个老师对五个左右的学生进行授课,是生源扩招后很多学校在声乐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授课形式。授课人数介于个别课与集体课之间,其优势在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分五到八人为一组,一起练声,以齐唱、重唱或对唱的形式演唱歌曲,再运用对比教学的方法给予个别学生在发声技巧、作品艺术处理方面的指导,这样不仅营造了积极的学习氛围,而且加强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使同学们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但其不足在于教师不能充分了解每个学生具体的学习状态而无法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同时比起集体课,仍然需要投入相当的师资力量。
3.面――大班课。
大班课又称集体课,就是把一个班的几十个学生集中起来共同上课,是传统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主要的授课形式。其优势在于教师可以把演唱声乐作品相同或基础相近的多个班的学生集中到一起上课,主要以讲授声乐理论知识为主,通过对声乐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理论和技能问题的讲解,有利于学生把理论学习与演唱实践结合起来。同时这种大课的教学形式具有计划性,能节约师资和教学成本,避免重复劳动,也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其不足在于教师不能给予每个学生千差万别的声音条件和演唱技能以细化的指导和改进,从而削减了对声乐感兴趣或有较好声乐条件和音乐素养的同学的学习热情。
二、“点―线―面”的结合(三种授课模式的结合)
1.先从整体再到局部(大班课的教学)。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的教育对象是从三到六岁的儿童,它不等同于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因而并不需要学生掌握高深的演唱技能。此外,由于学前教育的学生入学时,声乐水平较低,乐理知识掌握得较少,甚至不识谱,如果此时就进行个别课的教学,不仅增加了教师的教学任务和难度,而且加重了学生由于起点低不自信的紧张情绪。所以,在教学初期,应先上2周左右的大班课,主要讲解与声乐相关的乐理、视唱、声乐演唱基础等知识,当然不是单纯地教唱歌,而是讲授一门内容丰富、涉及相关学科较多的综合课。比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从听觉和视觉等多方面了解和学习有关歌唱发声的基础知识及理论技巧,播放内容可以是声乐歌曲欣赏、幼儿歌曲演唱与表演、幼儿歌曲创编、幼儿歌曲弹唱、合唱重唱作品欣赏、艺术课程见习、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使大班课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
2.分层划线(小组课的教学)。
鉴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入学时存在个体嗓音条件和声乐水平的差异现状,教师先在上完2周大班课后,接着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根据每个学生的声音特点、接受能力、反映能力、艺术素质等,把全班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三个组别进行教学。当然,每个组别的教学要求和内容是各不相同的。比如,上组学生的学习要求是能充满感情地带词演唱歌曲,做到声音连贯、状态统一,能胜任中高级的歌曲演唱,如《党啊!亲爱的妈妈》、幼儿英文歌曲《Edelweiss》(雪绒花)等;中组学生能完整、流畅地演唱初、中级歌曲,如《映山红》、《YouAreMySunshine》(你是我的阳光)等;下组学生基本能完整地演唱简单实用的幼儿歌曲就可以了,如《摇篮曲》、《小燕子》、《Twinkle,twinklelittlestar》(一闪一闪,小星星)等。需要强调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教师应对学生进行合理的考核和评价,适时适当地调整组别人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动态”的划线教学来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小组课教学的内容还可以合唱、重唱、对唱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形成了积极的课堂气氛,而且克制了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同时加强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以点带面(个别课的教学)。
由于各个学生存在先天生理条件、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和教学方案。通过大班课和小组课是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的细化教学的,只有个别课才能达到这一教学目的。打个形象的比方:声乐小组课就像医生逐个为病人看病一样,只有针对性地为个体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个别课的教学可以在集体课结束后穿插于小组课中,比如,教师可以每节课轮流对五、六个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同时全班在一旁聆听,通过间接学习同样可以使每个人都有收获。另外,教师可以在全班合唱或齐唱的教学中,请个别唱得好的同学担任领唱,使学生们在演唱的协调合作中,潜移默化地受到好同学的影响,最终通过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达到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的教学目的。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即大班课、小组课和个别课三种授课形式结合的模式,不仅节约了师资力量和教学成本,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了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教育工作者应探索出更多形式的教学模式,并有效提升自身具备的教学优势,最终研究出一套符合本校学前教育特点的新的声乐教学体系,以促进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研究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亦勤.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指导.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2]常锡光.中小学幼儿教师实用教育科研方法.云南民族出版社,2009.
[3]左小玉,张建军.经典英文歌曲.南海出版公司,2008.
篇10
关键词:音乐;表演;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J6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4-0177-01
一、提高其针对性和实效性
减少课堂理论讲授学时,用于加大课内实践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学生的音乐课件制作、说课。更新教学内容,压缩或删去滞后、过时的理论,吸纳新理论,开设了音乐学科教学论以及音乐学科中学教材分析。加强学生音乐审美教育,开设音乐鉴赏、中外民族音乐等课程。形成了以系统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深化了教学内容,拓展了课程内涵,培养了实践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深受学生欢迎。
二、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把实践教学活动纳入课程课外学习计划,加强实践指导,制定考核标准,改进考核办法,给予学分(学时)实施实践演出教师负责制,指定主讲教师辅导实践演出班级,指导班级开展演出活动,解决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既给在校学生提供了一个实践的平台又可以让他们接受到相关专业技能的实践训练,所产生的效果良好,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由于改革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水平。
三、优化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根据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对原有课程体系按照“有用、有效、先进”的原则,进行撤并、精选、重组和充实,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满足社会需求关联度大的课程进行精选、精讲,关联度小的课程进行压缩,清除无用课程和课程中的无用内容,重点建设了如合唱、合唱指挥、视唱与乐理等一批核心课程。
四、授课形式创新
讲座式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师资力量配备、教学目标的完成是面向全校学生设计的,课程形式可设置为选修课考试以论文的形式完成。可以利用本校师资也可以聘任校外本领域内的专家、学者进行授课。此类课程主要侧重于民族音乐的讲解需要学生对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产生、发展有一个概况的了解。教学内容应使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相融。
五、主干课程设置合理优化
(一)基本乐理
本课程是一门系统讲授音乐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它是整个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系统地学习,主要掌握音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五线谱、简谱的规范书写与读谱;音程与和弦;大小调体系;民族五声调式;转调与离调等基础理论知识。基本乐理课程不仅为学习基础和声、作曲、曲式分析等音乐理论课程打下知识基础,也是学生学习专业的入门课程。
(二)视唱练耳
本课程是一门音乐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课程涉及读谱视唱与听音练耳两方面实践,其中读谱视唱包括五线谱和简谱两方面;听音练耳包括听辨单音、音组、音程、和弦、节奏、旋律等等。视唱练耳课程旨在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训练学生唱与听两方面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综合能力。
(三)音乐欣赏
本课程根据乐曲的不同体裁,贯穿音乐发展的历史,系统讲述各具特性的器乐曲,舞曲和进行曲,单乐章交响音乐套曲形式的大型器乐作品,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爵士乐、摇滚乐,歌剧和音乐剧,舞剧等内容。通过对音乐艺术不同领域中的杰出的音乐家及经典作品的介绍、分析,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涉及、了解外国丰富灿烂的音乐文化,并为学生最大限度地拓展文化艺术的视野,走进音乐殿堂建构桥梁。
(四)声乐训练
声乐训练课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多为教师一对一,或一对二教学。学生通过三年的声乐基本功训练,基本掌握了歌唱的发声原理、站姿、呼吸、共鸣、咬字、演唱表情及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声乐训练课多以实训课为主,学生通过专业、科学、系统的训练,为进一步学习歌唱艺术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五)中、西方音乐史比较
本课程是通过中国音乐历史与西方国家音乐历史比较,使学生能充分认识与了解中国的音乐发展历程,了解中国音乐所具有的美学特征,从而了解我国音乐中的表现手段;此外通过对已有音乐作品的鉴赏以及分析,使学生熟悉我国音乐的发展的过程,以及在每个时期中音乐文化所具有的文化背景、艺术成就;熟悉我国音乐的重要流派以及其代表作品。这门课程既开阔与丰富学生的专业视野,也提高了学生鉴赏与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艺术素养。
参考文献 :
[1]白香芝.对高校音乐表演人才培养问题的研究[M].
[2]王翼娜.音乐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探索[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