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整改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3 10:0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整改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二、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外部监督的必要性(一)内部控制监督内生动力天然不足企业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具有强烈的内部控制实施的内生动力,而行政事业单位是以提供公务服务、满足公共利益为目标,不能像企业那样建立法人治理机构,内生动力天然不足。内部控制实施动力只能依靠政府推动的外部监督力量,而非企业内部控制来源于公司内部治理的压力。
(二)内部监督独立性不足,无法有效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行政事业单位与所支配的资金和资产在权属上只存在委托关系,缺乏内部控制设计和实施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建立内部控制以衡量其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缺乏积极性。从单位内部来说,内部控制的决策、执行与监督职能无法进行有效分离,内部控制监督人员受单位领导管理,其监督权力来自于单位领导授权,这本身不符合内部控制基本原理,其结果是内部控制具体行为最终受控于管理层,反映管理层的意图和目的,体现管理层的意志,致使内部控制监督存在“内部人控制”问题。
三、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外部监督体系的主要途径(一)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政府推动、部门联动联席工作机制由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等共同成立内部控制实施联合领导小组,承担起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实施的主要督导和监管责任,负责统筹部署规范实施工作,对实施情况进行指导、评价及结果处理,积极发挥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作用,定期检查,针对单位实际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并负责督促整改。同时,各个部门应各司其职,加强信息交流,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合力。1.财政部门监督财政部门首先要将现有的内设财政监督机构内控化,作为政府内部控制实施联合领导小组的常设机构,负责内部控制的日常推动协调工作,积极履行内部控制主管部门职责,对本地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进行组织指导,推动单位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财政部门负责牵头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内控报告制度和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着力发现并督促整改内控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的问题,着力改善内部控制环境,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财政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资金来源,财政部门要紧紧抓住财政预算控制这个核心工具,通过建立内部控制年度考核机制,将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和执行情况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绩效综合评价,对单位进行政府年度工作责任制目标考核。2.政府审计监督政府审计监督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外部监督的重要环节。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机制,建立风险监控、评价指标数据库和预警系统,对单位内部控制环境、运行风险及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评估。创新内审指导监督的工作机制。内部审计最了解所在单位管理和控制的薄弱环节,在促进加强管理、化解风险、提高效益、增加价值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审计监督的第一道防线。审计机关应创新工作机制和服务措施,促使内部审计加大对重要管理决策事项、重要内部控制节点、重要下属单位等的监督力度,实现内审指导监督的长效化管理,切实发挥内审监督作用。加强内部控制审计模式创新,健全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审计机关应摒弃传统“只审财务、不审业务;只问过程、不问结果;只重查错纠弊、少有追踪问责”的传统审计模式,注重从体制机制设置执行的层面来设计指标,注重从关键控制节点来把握重点环节,实现内部控制流程审计全覆盖。实现审计整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健全审计整改落实机制。要加大审计整改问责力度,把审计和审计整改情况纳入年度工作考核内容。建立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审计整改报告和销号制度,通过制度设计来鼓励被审计单位主动整改来达到审计监督目的,切实增强被审计单位的整改主动性、时效性,从而有效推进完善内部控制。3.纪检监察监督纪检监督部门要将廉政建设与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深度融合,将内部控制的制衡原理和流程控制机制充分融入到纪检监察中,将内部控制作为反腐倡廉的重要手段着力构建事先防治和事后惩治相辅相成的反腐倡廉机制。与内部控制相关政府监督部门建立沟通及信息共享机制,在党风廉政建设机关作风效能建设考核内容中,增加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执行评价结果,以此为依据确定重点监察单位,从而强化内控制度执行力,实现内部控制的最高层次目标----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4.人力资源部门监督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纳入单位和个人年度考核,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激励约束机制,建立科学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将内部控制监督与绩效工资总额核定、干部考评机制与升迁、奖罚相结合,保证内部控制的全员参与。
5.主管部门监督大多行政事业单位均有上级行政主管部门,这些主管部门与所属单位行政上有隶属关系,专业业务相类似,主管部门开展系统内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监督具有独特优势。主管部门要根据本行业工作性质及特点,制订符合行业特性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和考核评价办法,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内设的财务、内审和监察机构等监督职能,加强对本系统各单位内控规范实施情况的督导。
(二)建立社会中介机构监督机制近年来,社会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作用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正性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借鉴社会中介机构在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的成功经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入社会中介力量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专业性的审计监督,督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健全和完善。尝试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实施情况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纳入政府购买服务采购项目,实行招投标制度,以弥补政府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抓好对社会中介机构执业质量的监管,规范执业环境、执业程序和执业标准,督促中介机构不断提高执业水平。实行中介机构内控监督报告制度和管理建议书制度,督促中介机构建立反馈机制和长效追踪评价机制。强化监督结果运用,加强社会中介机构与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平台和机制,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三)完善内部控制报告制度、建立考核、问责机制依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要求,结合工作实际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创建内部控制报告数据库,组织开展内部控制报告信息质量的监督检查工作。
建立评价考核及结果运用机制。组织和指导本地区内部控制考核评价工作,扩大考核结果的影响,要求各级内部控制联合领导小组建立通报机制,将各单位内控建设情况和实施绩效作为安排单位部门年度预算和核定绩效工资总额的重要依据。
篇2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内部控制
2011年财政部为了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提高内部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推进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公众利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拟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提出,要求“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时,应当充分发挥单位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那么如何充分发挥财会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该着重从预算控制、收支控制、资产控制三个方面入手,动态管控经济活动,防范经济活动风险。
第一,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在预算控制中的基础性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相对宽松,不重视全面预算控制,缺乏有效的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机制,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控制力薄弱,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收支状况和运营效果,从而造成了有预算不执行或者预算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局面。只有充分发挥财会部门提供财务信息和加强财务监督的职能,才能有效实施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控制经济活动风险。
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对加强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决算编报、绩效评价的管理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财务信息,并按有关要求严格执行授权审批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上报年度决算,采取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办法对预算实施有效财务监督;对因国家政策、突发事件等不可预见因素确需调整预算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应急预案协助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在建立预算执行的适时分析机制的过程中,财会部门充分依托财务软件中的全面预算模块,建立预算执行报警控制机制,严格控制各项支出,有效得防止了超预算现象的发生,并定期核对单位内部各部门的预算执行报告和已掌握的动态监控信息,确认各部门的预算执行完成情况及时上报,为研究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供依据,为预算考核奖惩方案的实施提供标准。
第二,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在收支控制中的决定性作用。
收支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加强单位收入管理,防止收入流失,杜绝坐支或挪用单位收入,合理安排支出,节约使用单位的各种物力、财力,才能有效控制单位运营成本,确保单位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的充足,保证单位日常工作正常运转和各项业务顺利完成。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在依法组织收入,努力节约支出,加强经济核算,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防范财务风险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
首先,财会部门应当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单位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其他部门和个人未经批准不得办理收款业务,严禁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其次,财会部门应当合理设置财务岗位,明确相关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收款、开票与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再次,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追缴责任。另外,对有政府非税收入征缴职能的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应当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按照法定项目和标准征收政府非税收入,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不得以任何形式隐瞒、滞留、截留、挪用或坐支、私分或者变相私分。然后,财会部门还应当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评价收入管理的薄弱环节,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另一方面,财会部门应当将各项支出全部纳入单位预算,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规章制度规定的开支范围及开支标准,明确财务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完善支出管理流程。具体包括:1、全面审核各类付款凭证及其附件的所有要素,重点审核凭证是否真实、合规、完整,相关票据是否来源合法、内容真实、使用正确,审批手续是否齐全,是否越权限审批,是否符合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有关规定;2、明确报销业务流程,按照规定办理资金支付手续,实行国库集中支付的,应当严格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使用公务卡结算的,应当按照公务卡管理有关规定办理业务,签发的支票应当进行备查登记;3、根据业务的实质内容及时进行会计核算并登记账簿,对从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取得的有指定项目和用途的专项资金,应当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并按照规定向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报送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完成后,应当报送专项资金支出决算和使用效果的书面报告,接受财政部门或者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4、按照有关规定保存备案与支出业务相关的经济合同和专项报告;5、对支出管理的薄弱环节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评价,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第三,发挥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在资产控制中的关键性作用。
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用;提升
内部控制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管理工作之一,是实现政府科学治理的重要基础,在规范经济秩序、提升工作效率、发挥工作协调作用、加强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都将起到重要作用,特别对于我国政府职能改革,提升服务效果,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以实现国家财产安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为目标的基础上,全面梳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各行政事务流程的基础上,抓住关键风险点,并据以制定控制措施,以防止风险与舞弊事件发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和服务效果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在很多方面仍然有提升和加强的空间,需要行政事业单位不断改进,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的应用与提升,实现我国政府对民众服务能力、对国家管理能力的持续加强与完善。
一、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一)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的必然选择
国家掌握着巨大的资源,行政事业单位按照各自分工不同,对国有资产承担着管理和使用的职责,然而,行政事业单位的任何损失和浪费都是国有资产的流失,最终都将由国家负担。为保障国家资源安全,行政事业单位须要有一套严密的制约机制,也就是建立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以保证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等公共事项严格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避免人情交易和暗箱操作,使得交易在阳光下进行,杜绝低价、违规处置,严禁与多人串通,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证国家财产安全。
(二)加强信息沟通的必然选择
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无论提升管理,还是建立有效控制措施,其关键都是信息问题。内部控制有效发挥作用关键亦在于信息沟通。如双方之间的控制,没控制的时候信息没有显现出来,你也不知道自己会有什么问题,一旦内控有多方参与了,流程规范了,信息就显露出来了。内部控制机制与体系的建设,就是通过控制活动的建立,倒逼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沟通机制的建立,进而实现内部信息的共享,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信息透明的前提下,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自然实现了内部控制,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三)维护公众利益的必然选择
行政事业单位是行使国家权力的机构组织,其重要功能定位是服务于大众。因此,被授予或法定授予公共权力的行政事业单位,社会效益最大化永远是其根本目标,应当认识到,其所从事的工作是整个社会活动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有的时候这一环节没完成,其他许多环节都无法进行。因此,行政事业单位的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个社会的效率。而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与实施,将使得所有的行政活动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并通过公布于公众的方式,接受公众的监督,为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开辟了发现问题的通道,为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了较好的方式方法,无疑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能运行效率和能力的重要措施。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建设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分布区域广,行政级别多,不同的行政事业单位在执行内部控制政策的能力和水平上有着较大的差距,存在不均衡发展的问题。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内部控制建设意识需要进一步加强。具体表现在,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深刻认识到内部控制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习惯于刷标语、喊口号,不动真,不碰硬,没有切实增强做好这项工作的责任感;有的行政事业单位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内部控制建设相对混乱,一盘散沙,领导的职责没有发挥到位,内部控制建设难以取得实效。
(二)内部控制执行效率需要进一步加强
内部控制执行效率不高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又一突出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未遵循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该持证上岗的岗位没有持证上岗,造成管理控制漏洞;二是虽然制定了比较完善的内控制度,但是执行力度不够,甚至对制度置若罔闻,主观能动性相对较弱,制度落实于实际工作的效果达不到预期;三是信息化程度不高,习惯于手工处理,纸质材料满天飞,容易造成丢失,同时,传统的处理手段效率较低,不利于内部控制效率的提升,使得内部控制往往停留于纸上,而难以落到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去,无法发挥内部控制的实际效用。
(三)内部控制监督机制需要进一步加强
内部控制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工作体系,需要通过沟通交流和监督检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实现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现实中,行政事业单位往往存在持续改进机制不到位的问题。一是内部控制监督薄弱,在实践过程中,有的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设置内部审计和内部纪检监察部门,从而无法有效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二是审计内容不全面,没有对内部控制审计与评价内容进行明确规范与完善,没有从会计控制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凭单管理制度等方面加以完善制定,使得内部控制监督浮于表面,难以深入,不利于内部控制的改进。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提升的主要措施
(一)全面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应全面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将内部控制渗透到行政事业单位的每个人、每个流程。一是增强内控意识,强化单位主体责任。定期召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培训会议,普及内部控制知识,提高内部控制意识。二是全面梳理经济活动流程,确保内部控制覆盖单位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全范围,贯穿内部权力运行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规范单位内部各层级的全体人员。三是建立覆盖全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成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强化对内控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四是成立财务监督小组,由纪检、监查部门严格把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五是注重业务学习,不断更新、补充、拓展会计知识和技能,确保内控体系建设有效推进。
(二)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活动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基础,提升内部控制水平,需要行政事业单位有效实施内部控制活动。一是坚持问题导向,突出规范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的经济和业务活动流程,加强沟通,建立制约措施,逐步将控制对象从经济活动层面拓展到全部业务活动和内部权力运行;二是由财政部门作为牵头部门,与审计部门建立联合工作机制,负责内部控制建设规划、实施、指导、协调和绩效评估等工作;三是加强内部控制流程、关键节点、主要风险等事项的宣贯,将内部控制手册装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大脑,将内部控制落到实处;四是推广建立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将内部控制线上化,不断加强内部控制的可操作性,使得内部控制发挥预期效果,改进工作流程与政府服务效能。
(三)建立监督检查长效机制
篇4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具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1
近年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性总体上得到了不断提升,但是,部分单位仍存在管理制度设计不完善,实际执行不到位,监督走过场等问题。具体表现为有些单位经济管理混乱,缺乏内部控制,造成资产损失浪费;有些单位利用虚假发票或掩盖不合规支出,或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更有甚者采用“白条抵库”、虚构业务等方式贪污挪用财政资金。此外,出借银行账户、违规处置国有资产、未经批准擅自对外签订经济合同等现象也时有发生。为此,财政部制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于2014年1月1日起施行。希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来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范行政事业单位的重大经济活动风险。
一、《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施行的意义
1.能够提高各部门、各单位对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视,增强单位领导班子的风险管控意识,促进各单位加强和规范内部控制。
2.为打击发票违法犯罪和治理“小金库”问题提供制度性保障,防止国家财政收入和国有资产的流失,遏制腐败现象。
3.将预算、收支、资产管理、基建、经济合同、内外监督等纳入一个统一的管控体系中,在保障财政资金安全的同时便于单位内各部门之间形成联动机制,提高资金使用的绩效。
4.有利于提高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和可靠性,避免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同时有利于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
1.内部控制意识淡薄。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内部控制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更有财政部等部门要求自2012年1月1日起在沪深主板上市公司全面实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仍然对内控制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事业发展、轻内部管理,甚至缺乏对内部控制知识的基本了解。认为预算控制就是内部控制,忽视单位内部各部门的相互控制监督职能。
2.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迄今为止,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业务特点设计一套系统、完整的内部控制体系,多数单位都是用财务制度代替内控制度,仅就开支范围、标准加以限制,未能包含所有人员和业务环节。因此只规定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方向,并不能解决资金的安全性问题。没有全面有效的内控制度,使得管理的随意性较大。
3.监督考核机制不到位。目前大部分行政事业单位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是虽然设立了相应的机构,但却缺乏足够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在审计内容上对单位内部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评价涉及很少。在外部监督方面,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现在大多侧重检查单位资金的使用是否合理、合法,较少关注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完善。从而也无法引起单位负责人对内控制度的重视。
三、《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具体应用
根据《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的描述,内部控制,是指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单位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原则。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针对以上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依照《规范》的要求,现就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具体建设提出以下三个步骤:
(一)开展风险评估,确定控制方法。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自身业务特点和需要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确定小组成员,单位领导担任组长。工作小组应就单位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每年至少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进行重估。
经济活动风险评估结果应以书面报告形式及时提交单位领导班子,并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相应控制方法。主要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
(二)针对具体业务,进行内部控制。《规范》将单位内部控制活动分为单位层面内部控制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两大部分。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主要有: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要定期轮岗,并应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建立会计机构,配备具有任职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加强信息系统在内部控制流程各环节的运用,减少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三)单位内外部评价与监督。单位应建立健全内部监督制度,明确相关部门或岗位的职责权限,按照要求对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评价。单位要确保内部监督部门的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单位负责人应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控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国务院财政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有针对性地提出检查意见和建议,并督促单位进行整改。
四、结语
近年来,我国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各个业务方面的规范和监督力度,比如我市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和完善,政府采购流程的细化和采购范围的增加,预算评审及预算绩效管理的加强,国库集中支付手续地进一步完善和优化,使得行政事业单位自身对内部控制提出更高要求。另外,全国各级财政部门普遍加大对民生政策的资金支持力度,财政收支的矛盾愈演愈烈,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越来越受到关注。在这种背景下,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国有资产经营、政府统一采购、单位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管理、挖潜增效、控制收支以及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举措,也是新形势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的有效机制,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篇5
事业单位作为当前国家政治经济体系中的重要载体部分,在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本文结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现状,对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实践与应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与论述。
关键词: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一、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建设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管理手段,保障企业资金、资产安全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统计我国目前有126万个事业单位,职工人数超过4000万人。目前正处在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事业单位在满足现代社会事业公益服务需求上面临的任务也在不断加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因素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加剧,内部控制管理在企业改革中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突出性作用使得该项管理理念逐步被推及到事业单位的管理改革工作中。通过内部控制,事业单位能够加强对自身经营和经济活动的有效控制,从而实现对事业单位内部资产的保护和监督,为事业单位管理者有效地掌握事业单位逐渐增加的经济活动提供了必要的途径。财务内控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社会群体对于事业单位公益提出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需求,当前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和公益服务性支出金额也在不断的增加。因此,为了加强事业单位对资金和资产安全的管理、保证事业单位服务工作和建设项目的有序开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成为了当前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工作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目前,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在不断推行,不少事业单位在管理中都建立了相应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但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管理更多的局限在制度的订立与完善的层面,内部控制也多数停留在事业单位领导的报告、会议内容上,而没有在实际的管理中起到应有的控制作用。尤其是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目前仍沿用传统的资金预算、审批、拨付、核算等工作办法和工作流程。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内部控制管理的认识和财务内控对岗位工作的要求认识较少。财务工作人员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财务内控管理过程中依旧存在着很大的漏洞,事业单位财务执行力差、财务状况随意性较大,给事业单位的资金和资产安全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二)财务管理工作岗位同内控要求不符
内部控制制度体系要求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部门在设置岗位时应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分离制度、轮岗制等岗位设置办法。然而,目前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专业人员配置不足是制约着财务内控发挥作用的主要问题之一。由于专业人员的限制,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岗位上依旧存在着兼职、换岗、职位业务交叉等现象。这一问题导致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岗位和人员职责范围互有交叉、岗位职能不明、财务控制人为影响因素大的现状,使得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中、挪用、盗用、挤占专项资金的问题得不到有效的遏制。
(三)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流程中执行力较弱
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是事业单位财务内控中的核心环节。然而,由于财务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得不到有效的监管,导致了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还局限在书面的层次。由于缺乏相应的执行监管制度,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办公方式和工作流程的随意性较大,缺乏按照内控制度执行的必要动力。因此,内部控制制度没有在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中形成必要的限制作用,无法弥补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管理上存在的漏洞,是国家利益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三、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的创新建设
(一)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思想宣传教育活动
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思想和制度的宣传工作,提高事业单位全体在职人员的内控意识是实现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管理中有效作用的基础。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工作不能只依靠事业单位领导层对内控管理重要性的理解,而是要让内控管理思想渗透到事业单位日常运行和管理中去,才能为财务内控的实施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同时,事业单位要通过开展以财务内控为主体的多样化的宣传教育活动,如报告会、研讨会、知识问答竞赛等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经办人员、会计负责人、财务负责人等进行及时的财务内控思想认识教育,在事业单位财务部门中建立起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二)改进完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体系
科学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财务内控的根本保障。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的实施,事业单位应结合自身的财务现状制定出科学、规范、有效的内控制度,实现财务管理岗位的有效分工和在职人员职责的明确,保证事业单位的财务内控管理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内部控制制度的保障,进一步保障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合法、资金支出真实,不断提高事业单位财务资金使用的效益性,在明确事业单位资金流向的基础上,加大对财务工作的规范管理。
(三)加大内部审计监督管理在财务内控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是内部控制监督与管理中的重要部门。因此,根据内部控制管理的需要,事业单位应在自身内控组织结构中成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工作部门。通过内部审计部门对事业单位财务现状和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价,及时发现财务内控工作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并针对这些情况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造成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因此,加大对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设,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是确保事业单位财务内控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
(四)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在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中的实践
全面预算管理是能够成为事业单位中实行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管理措施。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对事业单位的财务情况和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预算编制、审核、调整、分析、执行和核算,可以改变事业单位以往财务支出由领导一支笔审批带来的人为性干扰,为财务内控的实施提供更加科学和规范的目标。同时,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将事业单位的财务目标进行细化和拆分,可以有效地约束事业单位财务资金的使用情况,并根据预算执行结果的评价和考核工作,对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起到进一步的监督与管理作用。
(五)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养
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实施对财务管理人员的专业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财务工作人员作为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实施的主体,对财务内控执行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为了提高财务内控的效率,不断增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业务能力是事业单位财务内控制度建立与完善的重要内容。因此,事业单位要对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职业、思想考核工作,通过教育培养的方式,不断增强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四、结束语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我国的文化、教育、卫生及科技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动力。但是,事业单位由于受到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惯性的制约,在管理体制中还存在着机制不灵活、事企部分、职能定位不清、公益服务性嘉奖的问题。因此,为了保证我国公益事业的持续稳定发展,逐步完成建设中国特色服务体系的目标,加快推动事业单位制度体系改革成为了当前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之处。
参考文献:
[1]臧晓冬.探究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主要对策[J].新经济,2014,Z1:80-81.
[2]蒋雷.从内部控制角度谈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J].中国外资,2013,11:160-162.
篇6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评价应用研究
一、引言
自《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以下简称《内控规范》)实施以来,内部控制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重视不够、制度建设不健全、发展水平不平衡等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成效如何,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状况如何,单位内部和外部监督主体都需要通过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来判断,从而使单位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与完善、整改与落实。因而内部控制评价是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并保证其有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手段。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政策规范不完善,缺少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等配套政策,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处于探索规划阶段,迫切需要构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为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外部审计监督提供参考依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是建立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和外部审计监督工作的实践应用基础,因此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文对此进行研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原则与模式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目标
《内控规范》目标指引着内部控制评价目标。即内部控制评价目标是设计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一定程序和方法,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中的状况进行评价与判断,发现和评估风险与缺陷,进而完善内部控制,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实现内部控制目标。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原则
在实施评价活动时,应遵循相应原则并应用具体的评价程序和方法,以保证评价工作顺利进行。本文认为《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阐述的内部控制评价原则,即全面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可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既包括内部控制设计、运行有效性评价,又应涵盖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经济活动全面评价。重要性原则是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应重点关注重要业务单位、重大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进行重点评价,将单位层面核心内容和业务层面核心环节作为重点评价指标。客观性原则是指应当独立、客观、准确地揭示单位风险状况,真实反映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
内部控制评价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要素导向评价模式,即从内部控制基本要素出发进行设计和执行有效性评价的模式,该模式适用于内部评价主体实施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如James Roth& Donald Espersen(2004)以COSO框架内部控制五要素作为内部控制评价框架,验证了要素评价模式的可行性;尹芬(2009)认为从八要素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更适应我国情况。另一种是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即将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情况,作为衡量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主要适用于外部监管者或利益相关者的评价。如钟必新(2013)利用目标分解法将医院内部控制分为九个主要活动,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构建适合医院的评价指标体系。两种评价模式各有利弊,研究发现,基于整合要素(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评价的整合观模式为评价工作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如国外有COSO框架将内部控制分为整体层面和具体业务层面;美国《联邦政府内部控制准则》要求在内部控制测试与评价中分整体层面和业务层面进行有效性评价。国内吴秋生、杨瑞平(2011)提出基于降低评价成本,增强评价有效性的整合评价模式;池国华(2009)提出以目标为导向,分要素、业务、风险层设立指标体系的评价模式。《内控规范》在风险评估时分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经济活动两个层面进行。本文认为整合要素导向和目标导向评价模式,即整合观下的评价模式,将要素作为反映内部控制活动的载体,通过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判断其有效性,更能全面评价经济活动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一)单位层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内控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单位层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构建主要包括控制环境和组织设置、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外部信息与沟通、评价与监督五要素。内部环境是最基本的要素,它影响着内部控制各个方面,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运行发挥着基础性要素作用,主要包括组织结构设置,部门岗位职责、权限分配,决策机制、议事规则,内部审计机构,组织人事政策。风险评估是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全面、系统分析和识别,对影响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风险及时应对。控制活动是较关键的一个要素,只有合适的控制活动才能降低控制风险,合理保证目标实现。《内控规范》将控制活动概括为不相容岗位分离、授权审批控制、归口管理、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控制、单据控制、信息内部公开八个方面。为便于研究,本文将信息内部公开归入到信息与沟通要素中去。信息与沟通是收集、传递内部控制信息,确保信息在内外部间进行有效沟通。《内控规范》未明确信息与沟通如何构建,本文认为应参照企业基本规范从内外部信息沟通制度建设、信息系统环境、系统开发与运行、反舞弊机制等方面构建。评价与监督要求建立健全监督制度,明确职责权限、监督程序和要求,对内部控制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进行内部控制缺陷分析,并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估,具体如表(1)所示。
(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业务层面评价指标主要从各项业务入手,分析流程中的风险和管理措施,是具体业务的指标评价体系。《内控规范》规定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包括预算业务控制、收支业务控制、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资产控制、建设项目控制、合同控制等。预算业务控制包括编制、审批、执行、决算与考核四个环节。收支业务控制包括收支管理、岗位设置及票据管理。政府采购业务控制包括按规定编制预算和采购计划,按采购程序执行并进行验收等。资产控制包括健全资产管理制度,加强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管理。建设项目包括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加强项目审批、立项、招标、建设等。合同控制包括健全合同管理制度,包括合同订立、评审、执行、归档等,如表(2)所示。
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权重计算方法
(一)建立层次结构系统模型
AHP法通常把与决策相关因素自上而下分解为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目标层为最上层,通常仅一个目标因素,中间是准则层,最下层是方案层,准则过多也可分解为子准则层。
(二)构建指标间两两比较矩阵
根据已经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依次对属于上层某一因素的同一层因素进行两两比较,按照Satty1-9标度方法进行两两因素重要性程度进行赋权,构造对比比较矩阵A。用a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同时有aij=1/aji。
本文中指标间重要性等级按Satty1-9标度方法进行赋权,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判断准确性,增强权重的准确性。如表(3)所示。
CR0.10时,判断矩阵通过一致性检验,归一化的最大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即为权向量,表示从属于上一层某个特定因素同一层因素的权重。对应特征向量各分量就是对应指标的权重。CR0.10时,则说明矩阵未通过一致性检验,需要重新构造。构造矩阵A=λmax ×W,其中W=(W1,W2,…,Wn),即为从属于同一上层某个因素的n个同一层次因素的权重系数。最后计算所有因素权重数值,最终计算得出评估值。
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一)一级评价指标两两比较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λmax =2,CR=CI/RI=0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5)所示。
(二)单位层面评价指标比较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λmax =7.8083,CR=CI/RI=0.099 1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9)所示。
λmax =4.0776,CR=CI/RI=0.029 1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0)所示。
λmax =4.117,CR=CI/RI=0.043 8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1)所示。
(三)业务层面评价指标比较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λmax =6.6069,CR=CI/RI=0.096 3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2)所示。
λmax =4,CR=CI/RI=0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3)所示。
λmax =4.0593,CR=CI/RI=0.022 2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4)所示。
λmax =5.1561,CR=CI/RI=0.034 8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5)所示。
λmax =4.1076,CR=CI/RI=0.040 3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6)所示。
λmax =5.4346,CR=CI/RI=0.097 0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7)所示。
λmax =5.262 3,CR=CI/RI=0.058 50.1,一致性检验通过。如表(18)所示。
六、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应用研究
按照评价指标体系,对行政事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对各项指标进行1-5分打分(分值越高,内部控制越完善,如表(20)所示),发放22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1份,计算结果如表(19)所示。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总得分为3.4769,按照内部控制评价标准表,说明样本单位内部控制处于一般(C类)水平(二级指标合同控制2.8128分低于3分,降为C类),基本反映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在起步阶段,处于较低水平的实际状况。单位层面内部控制3.604 6分略高于业务层面内部控制3.349 2分,说明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环境、框架基础略好于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内部控制得分最低的4项为合同控制、风险评估、评价与监督、信息与沟通,反映了行政事业单位合同控制较差,缺乏风险评估,还未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与内控监督,信息系统控制较弱,这些问题要引起足够重视,要加快制定、完善制度流程,弥补漏洞和缺陷,逐步提高内部控制水平。内部控制得分最高的4项为收支业务控制、控制活动、内部环境、政府采购业务控制,这主要是因为随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启动实施,政府内部控制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和防范廉政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内部控制建设成为提高政府自身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
七、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构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了研究,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情况,也验证了内部控制评价模式、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对当前的内部控制评价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但由于条件所限未进行大样本检验,使研究具有局限性。今后的研究需要围绕内部控制目标,从内部控制设计和评价有效性上进行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构建。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需要优化评价方法,使评价工作更具有可操作性。研究制定评价结果公开和应用机制,发挥评价工作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S].2012.
[2] 尹芬.新COSO报告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设计[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论文,2009.
[3] 钟必新.医院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内控与审计,2014(4):98-99.
[4] 吴秋生,杨瑞平.内部控制评价整合研究[J].会计研究,2011(9):55-60.
篇7
强化责任 着力抓好内控制度执行
要切实发挥内控办组织牵头作用,通过工作实践进一步明确、细化各级内控管理机构的责任,督促各单位坚持不懈抓好内控制度实施,对单位内部出现的风险及时整改、留案备查,重点防范财政政策制定、预算编制执行等财政核心业务风险,保障财税体制改革任务顺利完成。重点抓好内控风险事件应对过程的报告、统计、考评工作,监督各单位及时、完整报告风险事件,对风险事件及其应对情况进行通报。建立内控考核评价体系,与现有年度工作考核机制有机结合,促进各单位内控管理责任和风险防控意识的不断增强。进一步加强责任追究,对内控风险事件发生单位和责任人,以及不报告、未及时、未如实报告风险事件的单位和责任人严肃问责并进行通报;对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特别是对内控工作重视不够、内控制度落实不力、内部管理混乱、多次发生风险事件的单位及责任人要通报批评,严肃执纪问责。
完善内控制度和办法
为进一步完善现有三级内控制度体系,确保将各个业务中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融入流程中的每个环节,内控办将积极协调有关牵头单位及时修订、调整、完善现有专项内控办法,做好现有文件的清理和现有制度的完善工作,制订颁布《世贸规则履行内部控制办法》《财政部机关预算资产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办法》,起草、制发《财政部内控风险事件处理和结果应用办法》《财政部内控检查办法》,要求部内各单位、专员办根据专项内控办法和相关内控制度的变化及时补充完善内控操作规程,建立正常的内控制度完善机制。同时,切实推进全力做好内控信息化工作。
建立内控考核评价体系 强化结果运用
为对现行内控基本制度、专项内控办法、操作规程的有效性,以及财政部内各单位、专员办内控工作的成效进行及时、系统的考核与评价,财政部内控办将抓紧拟定和实施考核评价办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充分研究与实践逐步建立一套符合财政部业务特点的,科学、合理、严谨、公平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逐步完善内控考核评价的结果应用机制,与年度考核、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有效衔接。
与此同时,内控办将内外结合,建立内控有效性验证机制。内控办将充分利用对外监督检查和外部审计的成果,发现和验证部内单位内控存在的问题,与审计问题整改工作进一步结合,促进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提升。同时,积极探索内控与内审相结合的工作模式,通过内审对单位内控水平做出客观评价,建立内控有效性验证机制。对日常管理中发现或举报反映出的内控问题,将采用重点检查的方式予以查证。
篇8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收付实现制;绩效评价;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15-0181-02
形成于1998年前后的现行事业单位会计标准体系,对规范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服务国家预算管理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及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事业单位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逐渐暴露出滞后性和不适应性,导致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内部管理和控制弱化等突出问题。因此迫切需要根据财政部关于《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精神,全面修订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一、事业单位会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采用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对有关资产负债进行核算,易导致资产负债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背离。
事业单位的业务活动主要包括事业活动和经营活动两大类,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对于事业单位的事业活动及其辅助活动采取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进行核算,采用收付实现制作为记账基础,优点是简单,但却难以反映经济实质,丧失了会计通过核算进行监督的基本职能,此缺点在如下业务的核算中表现尤为显著。
1、对外投资的核算
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下,事业单位对对外投资的核算,不区分投资时间的长短,也不区分投资品种差异,均在“对外投资”账户中进行会计核算。事业单位在持有对外投资期间,只要未处置该项投资或未收到被投资单位发放利息或红利,即使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被投资单位损益发生了变动,也不会因此而核算其所享有投资收益的增减变动。所以导致“对外投资”科目的账面价值不能可靠反映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真实价值和盈亏情况,容易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2、固定资产的核算
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进行初始核算时,一般按照购置实际价格入账。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过程中,其日常维护和修理所需资金,可以从提取的专用基金(修购基金)中进行列支。而固定资产的重置和更新改造主要依靠财政预算资金届时安排解决,因此,一般情况下,事业单位不需要对所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显然,这种简化的会计核算,不能合理反映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价值损耗,从而使得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在报废处置之前一直是以获得时的入账价值进行反映,造成了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真实价值的背离,导致事业单位资产虚增,丧失了会计监督的作用,容易造成资产流失。
3、无形资产的核算
事业单位在取得无形资产后,如果该事业单位不实行成本核算,那么无形资产在日常使用过程中不需要对其价值进行摊销,而是等到处置时,才将该无形资产的价值一次性摊销。这样简单的会计处理过程,当然无法合理可靠地反应无形资产的实际价值,不利于对该无形资产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同时也不利于如实反映事业单位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所耗费的成本,从而难以对事业单位开展事业性活动的绩效进行评价。
4、借入款项的核算
事业单位从财政部门、上级单位、金融机构等借入有偿使用的各种款项,一般不需要预提利息支出。等到实际发生利息支付时,为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而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直接计入“事业支出”中进行核算。如果事业单位借入款项金额不多,期限较短,那么上述核算方法对事业单位负债及开展业务活动时所耗费成本的计算影响不大;但是,如果事业单位借入款项金额巨大,期限较长,甚至利息都难以支付,那么在此种情况下,事业单位所承担负债以及由此负债所产生的风险就不能通过会计核算得到反映和监督,不利于有效监控事业单位财政风险,有碍于事业单位财政经济持续、健康运行。
(二)现行事业单位财务报表所披露的信息质量较低,无法据以评价事业单位财务状况和工作绩效。
事业单位提供财务报告的目的在于向纳税人、捐赠者、社会公众等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以便于信息使用者了解事业单位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据以对事业单位的财务业绩进行考核,然而目前事业单位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却不能达到这样的目的。
1、信息披露不及时
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准则要求事业单位及时提供有关预算资金收支结余情况的信息,然而事业单位一般到年末才对有关收入、支出类账户进行结账,计算结余,并进行结余分配,显然,这有悖于提供及时性信息质量的要求。
2、信息披露不完整
收付实现制记账基础下所核算出来的会计信息侧重于反映事业单位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及结果,对于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所形成的资产特别是固定资产及其使用情况、举借的债务以及还本付息情况、或有负债、税收支出、预算资金的使用效果等缺乏有关的信息披露,不仅立法机关、审计机关和社会公众难以进行监督,事业单位、财政部门自身也缺少了宏观决策所需的重要信息。
3、信息披露不透明
在预算会计体系主要服务于预算管理的理念下,事业单位会计主要对外提供反映预算收入、支出执行情况的收入支出表以及使用预算资金过程中所形成的资产、负债状况的资产负债表。现行核算制度下事业单位提供的资产负债表信息的不真实性已经得到共识,对于其所提供的收入支出表,其所披露的信息主要是一定时期内收入、支出及结余类一级账户余额的数据,即使收入支出的明细表也不能详细全面反映事业单位收入、支出情况。所以通过事业单位所提供的上述报表,我们难以了解事业单位预算资金使用情况,并据以评价预算资金使用效果,当然更难以为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科学实施政府绩效评价、强化财政监督等提供全面、可靠的信息支持和制度保障。
三、完善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措施
(一)构建事业单位会计概念框架,完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构建适应我国事业单位会计的概念框架,应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成功做法,建立以满足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为首要目标,以权责发生制为记账基础,在体系架构上应包括基本准则、若干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在内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体系,在内容上应当对各类事业单位主体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特殊业务及事项的处理、财务报告编制和信息披露等进行具体规范。
(二)实施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核算方法
在权责发生制记账原则下,事业单位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中对投资的处理方法来规范对外投资的核算。即除了要正确核算初始投资成本外,还应对持有投资期间可能享有的收益及损失进行及时确认和计量。如果是长期股权投资,还应按照与被投资方的关系,确定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样,对于固定资产的核算,事业单位也应参照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方法,对固定资产的日常损耗,按照合理的方法计提折旧;资产负债表日,按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或公允价值对固定资产账面进行调整;并定期或不定期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针对盘点情况按照程序进行审批处理。从而保证固定资产账实相符、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符,最大化固定资产使用效率。当然在权责发生制记账基础下,既然无形资产能够在较长时间内给事业单位带来经济利益流入,那么事业单位也应将无形资产价值在其使用寿命期限内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摊销,而不是将其价值在使用完毕或处置时一次性注销。对于借入款项,事业单位应对在负债期间对所承担的利息进行核算,以正确反映事业单位负债情况。另外,对于因担保等事项而产生的或有负债,也应在报表中进行披露,以有助于事业单位及相关信息使用者正确评价事业单位的风险。
(三)完善财务报告体系,提高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针对目前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所存在的问题,首先,事业单位应借鉴企业的处理方法,对有关收入、支出类账户及时结账,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收支结余情况,另一方面也便于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其次,事业单位应完善报表种类,增加信息披露内容和范围。如可以在现有报表的基础上,增设现金流量表,提供现金流入、流出、净现金流量方面的财务信息。虽然收入支出表也可以反映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和支出情况,但通过现金流量表可以更详细地了解事业单位资金来源和具体用途,特别是针对目前事业单位投资、借款等方面的信息仅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情况,有助于揭示事业单位筹资、投资所产生的货币资金及其运动情况。此外,事业单位还应增加表外信息的披露,尤其应加强一些难以用财务指标计量的成本、提供服务绩效等方面的非财务信息,以补充表内信息的不足或无法在表内反映的信息。再者,为了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信息透明度,事业单位除了应根据财务报告准则和相关法规的要求公开必要信息和内容之外,还要选择其他方式和途径向社会公开各种日常信息。如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方式将事业单位资源来源、资源运用、资源运用的结果等详细情况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监督。
篇9
[关键词] 领导干部;任中审计;经济责任
[作者简介] 原署光,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审计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硕士,江苏 南京,210008
[中图分类号] F239.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23(2013)01-0051-0002
随着国家经济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广电行业的经济规模也在逐步壮大,尤其是近年来,以电视台、电台为主的整合以及企业化经营战略使得广电实力越来越强,经济业务也越来越复杂。单纯的离任审计的弊端也凸显出来,加强任中审计已显得不可或缺。
一、任中审计的对象
任中审计是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开展的审计,确定哪些领导作为被审计对象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目前,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开展任中审计的范围基本上与离任审计相同,主要包括总台下属各单位、部门行政正职(或法人代表)、主要负责人(含主持工作的行政副职领导),每年都会根据总台与各单位、各部门负责人签订的年度目标责任情况进行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可保证任中审计涵盖大多数的部门或单位,有利于与离任审计的衔接;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审计力量不足的限制。
二、任中审计的内容
众所周知,离任审计的内容是综合的、多方面的,国有企事业单位离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本单位、本部门的预算执行、财政或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情况;重要投资项目的建设和管理情况;重要经济事项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有关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经济管理和监督职责情况;除此还包括遵守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党政方针政策、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廉政廉洁等内容。而任中审计受到人力、物力的限制不可能对离任审计所有的内容进行审计。因此,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在进行任中审计时更侧重于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总台的实际需要,更加侧重于对经营业绩指标(包括收入指标、成本和费用指标、利润指标)、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等进行审计。
三、任中审计的评价标准和依据
任中审计融合了财务审计、法纪审计、绩效审计、内控审计、管理审计内容的综合审计的特点,目前还缺乏统一的审计评价依据。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在进行经营业绩指标审计评价时主要依据年初与各经济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签订的经济目标责任书和年初财务预算指标。之所以采用这些指标,一方面,它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该指标是总台目标小组根据各部门、各单位往年实际经营情况和目前现状测算出来的;另一方面,它具有可接受性,各指标在年初均得到了各目标责任人的签字确认。而内部控制和重大经济决策情况则根据国家相关财务制度、内部控制指引、企业管理制度等来进行评价。
四、任中审计结果的运用
任中审计是一种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动态评价。单位人事部门可将审计结果报告存入干部考察档案,作为对领导干部职务升降、免职、辞职等提出审查处理意见的重要参考依据。可以把年度目标审计结果作为对部门领导干部年度经济奖励的主要依据;对单位存在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可以诫勉警示,及时提醒;对连续未完成目标责任的,问题较为突出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换。同时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和管理中存在问题提出管理建议,有利于各单位和部门及时完善内部控制和经营管理,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服务职能。将各部门整改情况形成专报上报相关部门,整改结果也可以作为干部考察档案的一部分。
五、任中审计与其他审计的结合
一个单位的审计资源是有限的,单纯的经济责任审计会消耗大量的审计资源,将任中审计和其他审计相结合便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江苏广播电视总台目前主要是将任中审计和年报审计、内控审计、效益审计相结合,充分利用年报审计过程获得的相关数据来进行经济责任评价,同时强调在审计时进行内控的评价经济事项决策的评价重点审查评价单位内部管理的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有效,并对被审计单位今后完善内部控制,确保经济事项合法运行起到最基本的保证作用。
六、任中审计存在的问题
任中审计存在协调难和取证难的问题。将任中审计作为各负责人年度经济奖惩的依据,任中审计结果将直接涉及干部切身经济利益,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和处理,审计人员与审计对象会持不同的意见,审计对象甚至会有明显的抵触情绪,直接到上级部门“讲客观”、打“小报告”的情况时有出现。比如年度经济指标完成较好的单位,可能会隐藏部分收入,以防来年制定更高的经济目标或完不成指标;而没有完成指标的单位则可能构造不真实的经济业务,通过相互开票确认收入、列支费用或通过第三方虚构业务,或请领导签字审批调整目标责任等情况,影响了审计取证,增加了审计风险。任中目标考核也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七、任中审计也要进行后续审计
后续审计是任中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阶段。进行后续跟踪审计主要是看“审计结果报告”中所提到的问题被审计单位是否纠正、整改的问题是否得到落实,所提出的防护性、建设性的建议是否被及时采纳,审计建议和意见是否验证符合实际。任中审计的后续审计一方面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的整改意见和整改措施进行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可通过下年审计时来检验上年的问题是否得到纠正。通过后续审计,维护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严肃性,提高了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和目的,并为今后的审计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八、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的协调
目前,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开展的任中审计主要为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和专项经济责任审计。虽然年度经济责任审计一年一审,但由于评价指标相对固定,而不能全面评价领导干部。而离任审计可以做到较为全面的评价领导干部,与之相结合应该能够很好的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但在实施过程中,有的领导干部任期较长,比如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干部基本上三年一聘,可以连任,这样有的领导干部也许六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全面评价,因此,对于较早任期的经济责任评价就较为困难,且不具有现实意义。笔者认为,可以在每三年任期届满时就进行一次全面的经济责任审计,这样可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永远具有新颖性和时效性,增加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利用价值。同时,在任中审计中更应关注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管理能力,为前三年的任期做一些多方位的管理分析,使相关负责人及时了解现状,及时改进。
[参考文献]
[1]徐运兰.浅谈任中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J]. 财经界(学术版).2012,(2).
篇10
【关键词】会计;基础工作;问题;对策
一、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
(1)岗位设置不合理。有的单位没有按照规定设置会计岗位,随意安排没有会计从业资格的人员担任财务工作,还有的单位岗位设置没有考虑独立性要求,缺乏制约机制,如安排出纳人员管理印鉴、制单与审核不分设等。(2)凭证管理不严格。对外来原始单据没有按照规定程序严格审核,存在白条抵库和假发票入账等违规现象。(3)报表数据不真实。有的单位为了达到一定目的,通过虚列支出、往来款项挂账和少计收入等方式随意调整财务报告数据,甚至有些单位伪造、编造虚假的会计报表,使其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和实际情况。(4)档案管理不到位。会计档案不按照规定时间立卷归档或归档资料不全,有些业务合同既不附在原始凭证后也不单独归档,使一些会计信息资源不能共享,在会计档案管理中也没有保密意识,随用随拿没有借阅手续。(5)会计核算不规范。有的单位账簿启用表、账户目录填列不全,承前页和过次页不填写,结账不及时,总账与明细账数字不符,还有的单位科目使用不规范,账套设置不合理,一些单位甚至违反财经管理制度记假账。(6)票据使用不合规。有的单位没有按照票据管理规定严格票据管理,一些票据长期存放在经办人手中,没有及时到财务部门办理缴销登记手续,一些行政收费项目没有使用规定票据,收据存根没有妥善保管,存在遗失、不连号等现象。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有效性较差。有的单位缺少相关内部控制制度,还有的单位虽然制定了相关内部控制制度,但这些制度与单位发展变化和制度实际执行情况不适应,没有得到有效执行,制度化管理监督机制弱化,直接损害了会计工作的权威性。(2)会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达不到岗位的要求。有的会计人员文化水平、学历层次较低,甚至半路出家从事财务工作,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会计理论学习,理不清科目、账薄、报表之间的对应关系,也有一些会计人员虽然有一定的业务知识,但长期忽视后续教育,总按自己的习惯进行账务处理,对新的会计制度和核算要求不了解。(3)对会计工作的管理乏力,督促检查不到位。有的单位没有对所属基层单位会计基础工作开展全面检查、监督和指导,上级主管部门不必过多干预,对基层单位的管理主要限于会计报表的管理。还有的单位领导对会计工作不了解,财务工作长期处于无人管理和监督的状态,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会计核算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无人过问。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的对策
- 上一篇:数学教师竞聘演讲稿
-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师竞聘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