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教师竞聘演讲稿范文
时间:2023-03-20 02:4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在职教师竞聘演讲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
在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培养目标和定位问题上,也存在着过度夸大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效用,忽略了公共基础课对于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功能以及其自身所具有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以下简称《意见》)中强调“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都要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也强调要“促进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精神养成相融合”。因此,在公共基础课中引入实践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能力。
一、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培养目标及其实践教学效用
1.公共基础课培养目标。坚持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和宝贵财富,产教融合主要是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目前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程主要由两课、语文、数学、英语、体育及计算机等课程组成,教育部在《意见》中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界定为“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为学生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更好发展奠定基础”。不难看出,高职公共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应该是“一主体两兼顾”,即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主体,同时兼顾专业课教学需要和服务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
2.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效用。高职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特征,要求学生能够高效率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行为,掌握实践技能,适应岗位需要,其课程的职业指向性也就十分明显。因此,公共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效用就体现在“优、实、能”:“优”即优化课程设置,使公共基础课适应且服务于高职院校高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实”即课程内容实用,突出基础课程理论的应用;“能”即职业能力与创新,公共基础课有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以及创新精神的发挥。公共基础课程效用,不仅包括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教学效益,更是涵盖了满足学生就业需求及终身学习的社会效益。
二、高职院校职业素质养成的内涵
对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学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同时还须具有适应专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即职业素养。1998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八项,分别是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职业素质就是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这八项核心能力。有学者指出,职业素质养成有别于理论系统知识的习得,两者教学方式不同,职业素质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要求培养知识理论系统所指向的能力而不是掌握核心能力的知识理论系统。所以,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能力为本位,以任务驱动的学习实践为过程,在职业活动过程中进行教学,让学生获得实际工作所需的实践能力,是职业素质培养的不变宗旨。公共基础课程中的“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计算机”“英语”等与职业素质养成所包括的八项核心能力都是能够相适应的,这些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渗入信息处理、与人交流、外语应用的能力。根据岗位要求和职业领域的特殊性,结合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将职业素质的培养渗透在公共基础课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中。
三、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特色是学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动力,不同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素养及专业能力要求不同,因此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观念、实践教学、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意识、考核办法等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上也不尽相同,事实上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往往是高职院校最为鲜明的特色。
2.实用性原则。以各个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依据,构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要充分分析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所应习得的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依据专业的教学规律及特点,制订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方案。要适应未来岗位的需求并紧密关联专业岗位群的发展,以实用性为原则组建一个分工明确、层次分明的实践教学体系。
3.综合性原则。综合性体现在理论教师与实训教师的综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综合、课内与课外的综合等方面,淡化理论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教学与社团之间的界限,形成一体化综合实践教学模式。
四、以职业素质养成为导向,构建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体系
相较专业课而言,公共基础课程的实质性改革明显滞后,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课程的实施主体——教师对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方面的意识淡薄,绝大多数还停留在课堂课程实施的层面上,即关注“怎么教”。因此,在公共基础课中渗透职业素质养成的同时,还要通过课程优化、课堂实施、课外实践及教材重构等方面强化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课程实践教学意识。
1.优化课程。优化课程指的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对课程内容增加实践性内容的建设和设计。教师要以实践性为基础合理地选择课程教学的内容,将课程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任务项目化,不必过多地满足课程的完整性,重点要求课程教学的实践性。例如,英语模块化教学是以英语实践应用为理念的一个模块化的整体,在模块化的整体中设置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子模块,如英语基础知识模块、行业英语模块、求职英语模块等,在每个子模块中再设置不同的任务单元。以能力为主旨的模块设计,以模块链接与组织为特点的课程设计是模块化教学思想的特色。同时,将教学内容情境模块化,把学生所需的实践项目分为竞聘演讲稿、活动策划方案和海报等情境模块;加强创业就业教育,将创业就业教育优化为项目计划书、求职信、简历、劳动合同、工作计划、总结的撰写等。
2.课堂实施。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实践教学,课堂教学设计是一关键环节,在公共基础课本身寻找出包含能力点学习训练的载体,在设计策略上,紧扣培养职业素质养成,课程内容任务化、学习过程行动化和学习结果具体化。公共基础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方面要克服缺乏行业、企业背景以及实践经验的不足,结合任教班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深入分析专业需求和工作岗位需求,紧密结合所教授课程,构建项目,然后分解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通过加入案例讲解对基础知识分析的教学方法,即在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中使用“引导式”案例教学。该方法要求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预设好学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陷阱”,在案例分析过程中以学生参与为主,适时引出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分析案例存在的问题并找出有效解决的方法。这不仅能够让教师利用案例分析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够将基础知识融入案例分析的过程,让学生在情境中习得知识。“引导式”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差不大,也是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不同的是在案例分析中,学生扮演的是观察者的角色,学生通过观察对案例进行分析,将分析结论反馈给教师,学生的反馈成为教师进行下一个案例教学的提示;教师扮演的是舵手的角色,将基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分步骤告知学生,适时地进行提示。因此,“引导式”案例教学法能够让教师有效掌控课堂教学,更能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实践操作当中去。
3.课外实践。课外实践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设计任务链,将课外实践的内容穿插在任务中,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课外实践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在课外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个性发展特征,对教材进行再次开发,并在其中融入行业企业的实用要求,专业发展需要及学生个性化发展必需的、有用的题材,挖掘、整理教学内容并重组成为一个个学习任务,精心设计科学合理的任务链,优化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任务链中主动获取主要信息,一步步接近目标,有利于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进一步增强实践能力,在器重、包容和激励的氛围中实现学习目标,在合作探讨交流中提升素质。课外实践另外一个重要的形式就是辅导学生社团。教师通过辅导学生社团,展开具有趣味性、计划性、常规性的职业素质培养活动,使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并非只是应付考试,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工作场所中应用。
4.教材重构。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为宗旨,对公共基础课程的教材进行整合优化。公共基础教学的教材重构须以教材系统的知识体系为根本,对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取舍,跳出教材过多单独阐述理论的怪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互动结合,追求课程的生成性而避免课程的僵化。另外,课程教学不能只拘泥于教材,应尽可能为课程增加各式各样有用的、开阔学生视野的教学资源。
5.评价体系。公共基础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考试)是学习成效的重要反馈机制,可选择的方式包括主题演讲、模拟场景或构想推介、主题活动、调查报告、资料综述等;也可借鉴清华大学的考试方法,允许学生自带一张复习题纸来考试;或采用实践表演类考核,如大学语文的“话剧表演”、英语的“商务接待表演”、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模拟招聘”等。语言类的课程不应统一采用笔试的考核方式,可以调整为笔试与口试相结合的方法。评价结果也不应只用一个分数来反映,而是以分数、级别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呈现。另外,应该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平时考核状况和期末考试成绩,还应增加学生技能操作、合作探究、独立完成任务等方面的考核。
[参考文献]
[1]刘建文.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服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路径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7).
[2]杨利香.在公共基础课程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9).
[3]叶红.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4]陈家颐.高职公共基础课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
- 上一篇:经济责任审计整改报告
- 下一篇:被审计单位整改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