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袁隆平的事情范文
时间:2023-03-24 19:1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袁隆平的事情,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梦一生
袁隆平之所以选择“农”作为一生的奋斗方向,是缘于儿时的那次郊游。那是他在武汉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老师带大家到一个私人园艺场参观。一到园艺场,袁隆平看见那红红的桃子结在树上,青青的葡萄挂满枝头……那个时候正在上演电影《摩登世界》,一下子让他想起影片里那优美的田园风景……这一切,给袁隆平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心里悄悄埋下“做一个农民”的念头。
袁隆平的父亲是北京铁路系统的高级职员,母亲是一位很有修养的英语教师,当袁隆平提出要报考农校时,他们都极力反对,袁隆平不顾阻挠考上了西南农业大学。不久,他以农学院学生的身份参加,第一次住进农民家里,眼前的农村“苦累脏”,与他的梦想是天壤之别。年轻的袁隆平有些惊讶,但还是自我安慰:“正因为农民这么苦,我才更有雄心壮志和义务来帮助他们发展农业。”
大学毕业后,22岁的袁隆平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业学校,成为一名教师,一边教学,一边还担负着研究红薯、西红柿的课题任务。他用最先进的嫁接技术,育出一窝硕大的红薯,达27斤,轰动了方圆十里。
上世纪60年代初,席卷中国,袁隆平亲眼看见农民饿死田间,一位相熟的农民对他说,袁老师,你把红薯种得再大,也不能当饭吃啊。袁隆平意识到:只有稻谷才是真正的救命粮,我一定要让所有人都吃上米饭。他愤然把关于红薯、西红柿的科技书丢到了角落,找到一些水稻栽培方面的书――他要研究水稻栽培,让百姓不再饥饿。
立下这个誓言的晚上,袁隆平做了一个梦,他满足地靠着一株长得比高粱还高的金黄色稻子上,风儿吹来阵阵清凉,沉甸甸的稻穗垂下,一根根比扫帚还长,上面结的稻谷比花生米还大,遥望远处稻浪翻滚,一派田园丰收的金秋美景……
十年一诺
林去阶是湖南安江的一位普通农民,今年70岁。他与袁隆平相识于40多年前。那时,袁隆平是安江农校的老师,酷爱研究农业科技,他常拿着放大镜,在林去阶的水稻田里琢磨。有一天,袁隆平在他的稻田里发现了一棵株型优异、穗大粒多的水稻,他兴奋地告诉林去阶,这可能是天然杂交稻,如果把田里所有稻子都换成此稻,咱们就不挨饿了。林去阶不知道什么是杂交稻,他只知道他家的稻子祖祖辈辈都是亩产两、三百斤,每到九、十月份家里就断粮了。
袁隆平决定用事实来说明杂交稻的优势。第二年,他用这株鹤立鸡群的稻子为母种,在林去阶的田里做试验,种了一分地。夏天收割的时候,乡亲们闻讯赶来观看,不禁抚肚大笑:这一分地的稻杆长得倒是又粗又壮,但结的谷粒又小又瘪,发育不良。有人嘲笑:“袁老师啊,可惜人吃的是米,不是草,要不你这杂交稻就大有前途了。”
林去阶也很失望,但袁隆平不服输:“给我点时间,我让你的田里长出一座米山。”他分析失败的原因后,觉得自己的思路是正确的,只不过把稻子的优势遗传到了秆上,没有遗传到穗上。两者间只是技术上的差别。
这个“技术上的问题”也不容易解决,它花去了袁隆平十年的时间,这是他人生中的黄金年代。1975年,袁隆平终于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研究出了世界上第一代杂交稻,亩产达600公斤,在国际上引起轰动。第二年,中国开始推广杂交稻,推广到哪里,哪里就摆脱了饥饿。
袁隆平当然没忘了林去阶,他在第一时间就在老林田里种上了杂交稻:“老林,你看着吧,你的田里马上要长出一座米山了,我的承诺要兑现了。”
站在丰收的田里,看着黄灿灿的稻谷堆成了山,林去阶无比激动:“袁老师,您真是我们的米菩萨啊。”
他能够看到袁隆平的笑容,却看不到笑容的背后是怎样艰辛求索的漫漫十年――
十年,袁隆平顶着学术权威“水稻没有杂交优势”的论断压力,每年都要辗转于湖南、海南、云南等地,候鸟一样追逐温暖的气候育种,行程八十万公里,做试验十几万次;十年,他在火车汽车轮船上浸种,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间,利用体温催芽,长此以往,落下了腰疾;十年,他视若宝贝的种苗曾被人一夜之间拔得精光,他找了几天几夜,在一个废弃的水井里找到六根幸存的秧苗,连忙移栽到花盆里,日夜守护,才没有让育种试验断档;十年,他数次遇险,有一次在云南碰上5.4级强震,幸亏他上厕所,才躲过了屋毁人亡的悲剧;十年,他只在家里过了三个春节,每年在家待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三个孩子出生时,他都没有守在妻子身边;十年,袁隆平从三十出头小伙成为四十出头的中年人,额头添了皱纹,鬓角有了白发……
陪你当农民的幸福
袁隆平在农校当老师的时候,论讲课水平,没人能超过他,但他有个坏习惯,每当讲得兴起时,就把手一缩,用衣服袖子把黑板一擦,时间久了,他的衬衣袖子泛黄,棉袄袖口裂了缝露出雪白的棉花。日常生活中,他也是不修边幅。人们送给他一个“油炸鬼”的绰号,这不是个褒义词,是说他生活能力差,不讲究仪表。“油炸鬼”年过三十,连个女朋友都没有。
一次,一位男教师给袁隆平介绍女朋友。可是一见面,女方被他黑黑瘦瘦的样子吓着了,反倒相中了衣着整洁的介绍人,不久他们就结为伉俪。此后,好心的同事一连给他介绍了好几位姑娘,可人家嫌他太不注重打扮了。对此,袁隆平有自己的想法:专门琢磨衣着的人,不值得相伴终身。
就在袁隆平专心研究杂交水稻的时候,他的执着感动了一位叫邓哲的贤惠姑娘。她是袁隆平的学生。1963年冬,邓哲到当地农业局学习,遇到了同学王业甫。王业甫是袁隆平的学生,读书时很崇拜老师,看到老师还光棍一条,王业甫暗中着急。见到邓哲,听说她也是单身,就主动撮合他俩。邓哲看到老师那么风趣、和蔼可亲,心中升腾起一种特殊的情感。
一天傍晚,袁隆平孤独地站在校园树荫下,用小提琴拉着那首他最爱的《秋水伊人》,他忘情地演绎着,突然听到一个女孩的歌声:“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倩影……”歌声清脆。袁隆平扭头一看,碰见邓哲明亮的眼睛正望着他,仿佛在问:老师为什么这么忧愁?袁隆平的心里突然一动。
没有太多的花前月下,没有置办什么结婚用品,两个大龄青年,仅用几斤喜糖就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婚礼。这时袁隆平33岁,邓哲25岁。
邓哲是袁隆平事业的理解者和支持者。在探索杂交水稻的最初岁月,面对人们的质疑和嘲讽,邓哲始终相信自己的丈夫。
要研究杂交水稻,首先必须在自然界中找到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雄性
不育株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当时不仅没有实物可利用,而且连中外的科研资料上也没有记载。袁隆平决定在茫茫的大自然中去寻找。新婚妻子邓哲全力支持丈夫的科研事业,跟随丈夫一道踏上漫漫的寻找之路。
寻找水稻雄性不育株必须在水稻吐穗扬花的时候,深入稻田逐株逐株去寻觅。盛夏的稻田里骄阳似火,田间地头的气温通常高达40多摄氏度。夫妻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忍受着密密匝匝稻叶的切肌之痛与蚂蟥的叮咬,一头扎进一眼望不到头的稻田里“大海捞针”。中暑了,吃几粒仁丹丸吞几片消凉片,累了就靠在田埂上歇一歇。从1964年6月开始至1965年7月,袁隆平带着妻子邓哲踏遍了安江农校实习农场和附近生产队的所有稻田,终于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这6株稻穗,可不一般,它们是后来风靡世界的杂交稻的祖先。
随后“”爆发,作为教师的袁隆平面临着被送进“牛棚”的危险,袁隆平为了不连累妻子,郑重地让她做好分手的准备。邓哲坚决地说:“大不了和你一起下田当农民,你照样可以搞你的杂交水稻。”妻子的话是逆境中的袁隆平最大的安慰。
他们一生育有三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由邓哲亲自抚养长大,没让袁隆平操半点心。就连袁隆平的父亲去世,她也没有打扰在外地培育杂交稻的丈夫,含悲独自料理完后事。
袁隆平对妻子的贤惠心存感激,是妻子用理解和柔情铺垫了他事业的台阶。退居二线后,他只要有空,就带妻子出去旅游。
有记者问邓哲,袁隆平虽然是有名的科学家,但他的大部分时间不是在田间地头,就是在去田间地头的路上,与一个普通农民并没啥区别。你跟着他生活,不觉得苦吗?
邓哲笑着说,如果他没有研究出杂交水稻,我陪他当一辈子农民也是幸福的。
大科学家的吝啬与慷慨
随着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名声传遍世界,一系列荣誉和光环也将他笼罩:1995年,他被评为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院院士;1999年,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的一颗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2000年5月31日,中国第一个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股票“隆平高科”,正式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2001年,他获中国国家科技奖;2004年,在以色列获得沃尔夫奖,在泰国获泰国国王金镰奖,还获得世界粮农组织颁发的世界粮食奖……据湖南四达资产评估事务所2006年的一份评估报告显示,“袁隆平”这三个字的无形资产已经达到1008.2亿元人民币。
袁隆平俨然是“中国首富”了,但在袁隆平看来,金钱的多少,无非是一个数字,一日一餐,不饿肚子,就很好。有一次他在商场看到打折的10元钱一件的衬衫,一下就买了10件,不知多高兴:“这样的衬衣好,下田的时候穿着方便,不用担心弄脏了。”
他穿过最高档的衣服是一套800元的西服,是去人民大会堂领取国家最高科技奖时,老伴逼着给他买的。
对于他人,袁隆平显得极其慷慨,他的助手至今仍记得一件感人的小事。有一次,他动了个小手术,因为手上的活儿多,只休息几天就上班了。第二天,他在办公桌上看到了袁隆平压的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你刚动完手术,应该在家里好好休息,送上500元,聊表一点心意,买些营养品,补补身子。”助手看到这张纸条和钱,眼眶里噙满了泪花。
袁隆平有一位来自贫穷山区的学生,家里出了点急事,几天后,学生接到家人打来的电话:有人寄了2000元钱,问题解决了。事情过了半年,学生才弄清楚原来是袁老师把那月的工资全寄给他家了……
这位“国宝”级身价的科学大家对自己清心寡欲,却对社会极其慷慨。他先后将所获12.5万美元世界粮食奖的奖金、国家科技奖500万元人民币以及数不胜数的奖金,悉数捐赠给了科技奖励基金会、教育基金和慈善事业。
实事求是的学者与耍赖的老头
1995年10月,袁隆平喜获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奖,载誉回到长沙,在黄花机场受到热烈欢迎。欢迎仪式快结束时,一位领导才匆匆赶来,领导的随同人员向袁隆平提议:让电视台补拍一个袁和该领导从机场内一同走出的镜头。袁隆平一摆手:“这不行,违反了真实性!”让那位领导颇为尴尬。袁隆平的求实态度也让许多记者折服。他数次向前来采访的记者强调:科学的报道不要组织,不要“摆拍”,不要弄虚作假,一定要像我们搞科学的人一样实事求是。
名满天下了,袁隆平仍专注于田畴。77岁的他依然率领他的团队奔波在杂交稻试验的第一线,他的梦想是在2010年研制出亩产9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造福全世界。他的作息时间一点没变,上午九点半,下午三点半,是他下试验田的时间,不论刮风下雨,雷打不动。
袁隆平在湖南省农科院有个外号叫“老顽童”,是说他童心未泯。迄今为止,湖南省农科院的百米游泳比赛的记录还是他保持的,有些小伙子不服气,向他挑战,纷纷败北。他还组织了一个排球队,每天黄昏的时候组织一帮老爷子老太太比一场,他是老爷子队的主攻手,扣杀起来威力十足。
与学生们下象棋也是他的最爱,不过他水平不高,输了后常会耍赖:“刚才那一步棋重新来,不能这么下,不能这么下!”每当这时学生们就“头疼”。
袁隆平学方言的能力特别强,经常用四川、武汉、南京等地的话在家中逗小孙女,袁隆平点着两岁的小孙女:“你个小淘气!”
小孙女像鹦鹉学舌一样:“你也是个小淘气!”
袁隆平哈哈大笑,自己吐出烟圈,小孙女在一旁蹦着抓――袁隆平的两个小孙女,名字分别叫“有晴”和“有清”,按袁隆平的解释,有晴就是有太阳,有清是雨水,阳光雨露才能促进万物生长。
篇2
风险为何难防
我们经常听到,企业最终有3种基本风险:不是饿死 (市场萎缩);就是撑死 (市场需求迅猛, 业务迅速增长);要不,就是找死 (创新或多元化而步入风险陷阱)。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风险时时存在。如果一个企业组织的财务人员不懂业务,或业务人员不结合财务,运营成果基本需要依赖机会和好运。
外部报表的绩效往往通过内在运营而最终体现。如果管住后边的现金和利润,经过若干时间后就发现,这种后置性的作为,根本无法了解风险,或直接提升资金运营的效益;反之, 进行前置,主动洞悉全局运营和创新,并在推进企业内在绩效的过程中认识风险,则可以帮助管理和控制风险。
没有外部条例的约束,更需要确定明晰的内部管理会计明细或核算细则。如果说一个公司的外部财务报表是一扇玻璃,犹如客车上的乘客一样, 我们可以透过它看到一路青山绿水,那么,公司的内部管理报表,则可以比做驾驶座前的仪表盘,掌控着客车,保证它在前进道路上的平稳行驶。一般的企业内部管理报表,最开始的演变来自外部报表的财务分析,而后进步到财务比率分析和杜邦分析表。
问题是,这些分析无法对业务施展影响力,也无法针对业务活动的目标设定和执行提出相应举措。原因大致有两个:一个是比较严重的核算依据的问题,即如何面对财务准则贯彻所必须面临的、合法却不合理或甚至本身就不合法的事情;另一个则是关于准确的业务年度的问题。后者是最基础而又最关键的问题,格外需要被关注。
核算依据思考
关于核算依据的重要性体现在:尽管会计准则规定,要依据原始凭据来进行会计核算,但从管理角度看,一些暂时没有凭据,但是从本质上说,应该进行核算的账目,规定的会计核算却无从或不能进行衡量,导致提前开票而引起收入虚增、不赢利的业务延迟核算、一些明确已经支出和无效的资产继续以资产形式滞留,或者出现以上相反的情形。
例如:尚未完成的销售合同工程或送达的销售货物,但是已开出发票;已经确定完成的采购合同工程或送达的采购货物,但是没有收到发票;已经确认无法回收的,或明确已经发生开支的任何应收款;已经停止销售的产品对应的无形资产;已经无法维修和使用的固定资产;已经盘点确定不存在或明确不可销售的存货;已经明确不能使用的包装物;已经明确发生或早些时候应支付的开支;其它实际已经发生但尚未有依据的费用或成本;其它类似的相关项目等。
业务年度选择
在隆平高科, 这些基本性的问题直到2008年初才得到内部更广泛的重视――绩效管理指标和管理报表越重视,对应的基础工作越需要得到明晰化的重视。最终的处理方法是:凡属当前业务年度的,纳入本业务年度的损益表;不属于当前业务年度的,赢利或亏损直接纳入所有者权益的调整――当然,不是在财务年度报表,而是在内部的管理报表中。
但是,在2007年以前,更被经常提及又难以确定的,是业务年度的界定和对应业务年度的三表,现在看来,这才是管理报表最需要重视的问题。
财务状况之所以有意义,在于一个年度中,一个较为完整的业务周期连接前后。以两个业务周期之间的两个波谷,作为起止点,而不是外部会计报表的日历。规定的财务年度,前后经常是两个业务周期的波峰,作为起止点。一个具备良好运营能力的子公司,可能在财务年度结束时资产负债率高,却在业务年度结束时出奇的低,即能够通过一定的运营和赢利能力,来达到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真实”的财务状况水平。同样地,一个比较真实的赢利能力,也往往不是反映在规定的财务年度中。财务年度的前后两个起止点,经常是两个不同业务周期的波峰。
一个对市场需求不甚了解的集团企业子公司,可能在财务年度结束时利润丰收,却在紧接的下一个财务年度的半年报中,出现更多的因为销售量锐减或退货剧增而导致的亏损。结果是,一个在春节前后获得奖励(根据财务年度利润)的销售团队,却因为后面的紧接的半年最终结算的业务周期的销售毛利或边际利润的下滑,而陷入深深的自我矛盾中。
从2005年至2007年的思考和数据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不管什么周转率的企业,除非没有持续经营基础的非主营业务的子公司,核心流动资产占通常销售收入水平的最底点的月,就是业务年度结束月。
但是到了2008年,我们又发现,内部关于业务年度的事情,又发生了争议:由于退货等原因导致实际的业务年度的界定,到底是以流动最低水平,还是客户结算完成的月份?
结果我们取其中,即以上的标准均有再改进的地方: 业务年度结算月,应该是完成了所有退货且妥善安置清算了或盘点了资产的月份,尽管可能结算需要再继续延迟一个月。这样, 业务年度确定后,也正如财务年度报表需要一个决算期一样,最后的销售决算,最终的结果, 往前一个月,即业务年度结束月去归集。
未来的集团性报表,应建立在信息化, 以及业务流程、基础数据和基层人员素质综合提升基础之上。集团管理报表应该是一个不新鲜的话题。但是,同样的情况,因为不同的意念,就会产生不同的态度和理念, 导致最终面对改进机会的不同管理行为。
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一位导游兼司机连声抱怨说: “这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而另一个,却诗意盎然地对游客说:“朋友们, 我们现在走的, 正是赫赫有名的 "伊豆迷人酒窝" 大道!” 如何去想,决定权在你。
管理改进, 包括管理报表的演进,同样需要等待管理者去把握机会。
篇3
关键词:高三生物;冲刺阶段;技巧与效率
一、冲刺阶段复习技巧
(一)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在复习过程中,基本概念及理论的复习在整个复习中起着奠基和支撑的重要作用。在复习时,首先一定要静下心来,抓好基础知识。课堂上要紧随老师,依据《课程标准》的不同要求逐个突破知识点。课下对当天学过的知识进行消化,加强对一些重要概念、原理和重要结论的理解记忆,同时把自己平时容易混淆的概念、记不住、说不准的知识,做题时易产生畏惧心理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并及时解决面临的疑问,努力把每一个概念、原理及规律彻底弄清楚、弄明白,争取不能有知识上的盲点,真正变课本知识为自己的学问。如分别搞清楚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三种分裂方式的本质区别及基本概念。
(二)有所侧重,重点突破
在回归课本、抓基础的同时,冲刺阶段还要重点“攻坚”,突出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细胞的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遗传与变异和生物与环境等知识是高中生物知识的主线,也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复习这部分知识时要特别留心。考生可以结合手上的资料,分析涉及的题型,对经常出错的题目进行归纳和总结,力争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生物的实验与探究是拉分的关键。考生应该提炼出众多实验的共性特点,将实验类型和方法设计运用到新情境中,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及结果。
(三)研究交叉学科,强化有机渗透
生物教材中涉及的化学、物理的知识点很多。如:水体的富集化问题。河水中的化合物含量(化学)、河水的生态平衡(生物):如果以此为背景出题,其情境格外新颖。尽管高考“理综”并未实现理、化、生三门学科的相互渗透,实行的只是三科“拼盘”,但在复习时有意识地相互渗透。对于培养学生的整合思维也有很大帮助。
(四)关注热点,提炼信息
社会热点强化知识的应用,突出能力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常用素材。在冲刺阶段,考生要关注生物科技进展、社会热点、科学史中的经典实验、重大事件、生产生活实际等内容,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复习“遗传和变异”时,要注意袁隆平的杂交水稻、航天育种、转基因育种、克隆等,注意将这些情景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培养获取有效信息、编码信息、迁移信息的能力。
(五)挖掘知识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
冲刺阶段,考生应跟随老师把课本相关的知识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可通过概念图、衍射图等方法建立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例如考虑到种子相关知识是高考的热点,提出以“种子”为核心概念,引导学生绘制概念图。通过概念图的构建,在知识上,使原来零散的、模糊的概念系统化、清晰化;在能力上,可培养和发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与探究,的理念。冲刺阶段还应以专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横纵向联系,引导学生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理解记忆。
二、提高复习效率的几种途径
(一)考试后及时讲评
及时评讲、及时反馈。学生完成一套试卷经历了识记、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复杂思维过程。考试刚过,他们对试卷的印象十分深刻,对成绩和未知解答的渴望十分强烈。若此时充分利用学生对知识在大脑中形成的记忆表象,抓住学生的薄弱环节引导反思.有针对性的讲评,容易纠正错误,梳理知识,强化记忆,从而提高复习效率。否则时间一长,学生对试题内容和解题思路就会淡忘,寻找正确答案的积极性就会降低,不利于对错误的纠正和知识的弥补。
(二)精心准备讲评试卷
试卷讲评的目的之一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有二层含义;一是解决试题中的问题,二是解决学生在解答问题时暴露出来的问题。因此,作为试卷讲评的主导者教师必须要做到“知己知彼”。所谓“知己”,是指教师要知晓试题的答案和命题者的意图,做到对题目有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这样可以讲“清”,这是对讲评试卷的基本要求;所谓“知彼”,就是要知学生,要了解学生答题的状况、答题的心理,要分析学生的知识构成和能力层次,寻找学生思维过程中的障碍和漏洞,从而使试卷讲评具有针对性,突出重点,避免千人一面。
(三)教师的科学讲评
调整教师的角色,淡化教师“讲”,强化学生自主“学”,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试卷讲评是综合因素互动的特殊教学现象,涉及师生、生生、个体与群体、群体和群体之间的综合互动,应巧用分析、归纳和比较的方法,重在点拨。知识和能力的形成是学生自我建构的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合作交流,相互补充,才能巩固知识,形成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尽可能表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增加教师与学生讨论问题的时间。让学生尽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允许学生对试题“评价”做出“反评价”。
(四)使学生劳逸结合
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如长期处于紧张的工作学习中,则会严重扰乱机体内部的平衡,并导致疾病。如果突然停下忙碌的事情而无事可干,原来的生物钟就会打乱,心理上会无所适从,考生会产生失落、不安和心慌等心理现象。所以考生在考前还是按原来正常的作息时间作息。应该做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加强锻炼,适当活动;合理饮食,注意营养,保证睡眠,精力充沛,使自己的身体处于最佳状态,保证学习效率。
总之,高中生物冲刺复习,不能重复基础知识,也不能过于综合而脱离基础知识。如何把握高考生物知识的要点,培养学科综合能力,考生应有的科学复习策略等,我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点经验,以此抛砖引玉,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参考文献:
篇4
一步提高西藏地区人民的生活质量,保障当地农业生产产业继续呈现稳定发展的状态,笔者在回顾西藏小麦育种目标演化过程的基础上,提出小麦育苗工作的下一个目标—选育优质小麦品种。
1 西藏小麦育种目标的演化过程
自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该地区的小麦育种工作大致历经了4个阶段:中晚熟丰产育种目标、中熟高产育种目标、高产优质育种目标及优质育种目标。西藏小麦育种目标呈现这样的演变主要与农业科研人员不断地摸索育种规律,不断地改进育种方法,不断地想要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一阶段选育新品种的出现,都极大地促进了西藏地区农业生产产业的发展。下面将对西藏小麦育种工作的4个阶段进行浅显地论述。
1.1 中晚熟丰产育种目标阶段 1952年,首次由中原内陆地区向西藏地区引进19份小麦品种与当地小麦品种进行比对,拉开了西藏小麦育种工作的大幕。其后,又引进了上百种小麦品种。经过农业科研人员的系统而详细的观察与分析,发现引进的新品种对西藏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的适应性赶不上当地品种。尽管西藏地区的小麦品种具有植株高大、茎干软、宜倒伏等缺点,但是具有适应性强、耐旱等优点,正好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虽然从中原内陆地区引进的小麦品种不具有西藏小麦的缺点,但是却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及其他生产条件。因此,西藏小麦育种工作的初期目标定位“中晚熟丰产育种”[1]。
育种初期,科研人员进过无数次的试验与比对,选出拉萨白麦、山南白麦等优秀品种在西藏地区大力推广,比当地小麦增产10.00%~15.00%。之后,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引进了丹麦1号等晚熟品种。丹麦1号的引进和种植大大增加了西藏地区的小麦产量,遂被人们称之为“肥麦”,直到现今该品种仍在西藏地区广泛种植。后来,科研人员又选育出了南大2419等亲本材料,将其与“肥麦”进行基因重组后,选育出了藏春6号、藏春17号、藏冬1号、藏冬2号等小麦品种[2]。
1.2 中熟高产育种目标阶段 由于藏春6号、藏春17号等中晚熟丰产育种品种在西藏地区的应用与推广,使得河谷地区冬小麦的种植面积超过了春小麦的种植面积,导致春小麦向在日喀则、昌都地区转移。由于该区域降水少、雨季来的晚,属于旱地农业区,而中晚熟品种不适合在该地区种植。因此,西藏小麦育种目标由中晚熟丰产育种转向中熟高产育种。在此阶段选育出了藏春10号、藏春16号等新品种,大大提高了该区域小麦的产量。例如,臧春10号在品比试验中要比臧春6号增产3.00%。同时,藏春16号品种在林芝地区也都得到了大范围的推广与种植。
1.3 高产优质育种目标阶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西藏农业生产产业的进步与发展,当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已经从简单地“吃饱”转变为追求“吃好”。因此在即将步入新世纪的阶段,西藏小麦育种目标从“高产育种”向“高产优质育种”转变,并提出了选育优质品种的指标,即粗蛋白14.00%左右,湿面筋含量30.00%左右。这对西藏小麦育种工作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既要保持小麦产量稳定,又要选育优质品种。经过农业工作者的无数次比对与分析,发现在不降低小麦产量的前提下去选育优质品种的难度是十分巨大的。尽管这样,他们还是先后在冬小麦与春小麦方面各引进了1 000多和600多个优质品种,选出了巴萨德、小冰麦等优质小麦品种[3]。
1.4 优质育种目标阶段 在农业工作者发现同时追求高产与优质品种困难的情况下,还是将这两个目标定为了进入新世纪之初西藏小麦育种工作的主要目标。将高产育种指标定为500 kg/667 m2产量,将优质育种目标定为粗蛋白不小于12.00%、湿面筋30.00%、沉降值不小于35.00 mL等。由于西藏推广的小麦品种对当地的气候条件等生产条件的适应性好,引进品种的优质程度高,科研人员将这两者类型的小麦作为亲本材料,使得优质小麦的育种工作取得了微小的发展成果。在此阶段选育并通过审定的小麦品种主要有藏冬20号、藏春951品种等。
由于西藏地区小麦品种受到当地恶劣的生态自然环境的影响,其蛋白质含量和质量缺失严重,影响着小麦品质的提高。然而引进品种改 良后,其蛋白质含量和质量仍然不高,但是科研人们发现改良后的淀粉含量不受当地环境的影响。于是,以“肥麦”为遗传背景选育西藏糯小麦成为优质育种目标阶段的主要育种技术和方式。它是常规育种方式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的有机结合,是近些年来改善西藏小麦品质的一项全新技术。为此,西藏地区开展了“分子育种选育糯小麦”项目,并成
功培育除了新型小麦品种,正处于田间实践与观察阶段[4]。
2 西藏小麦育种工作的进一步目标与工作内容
虽然西藏地区小麦育种工作经过几十年农业工作者的努力和劳动,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由于小麦品质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很难满足人们对提高生活品质的要求,需要种植高品质的小麦品种。因此,现阶段及未来的几年间西藏小麦育种工作的目标仍是以选育优质品种为主。为了实现这样的一个工作目标,西藏农业科研人员需要加大亲本材料的鉴定与筛选的工作力度,以及育种工作的科技含量,为其提供科学与合理的理论依据。这就需要农业工作者有效利用十几年的科研经验,结合西藏地区特殊的生态条件和生产条件,积极创新育种方式,提高育种方法的科技量,全面开展西藏小麦育种工作的新纪元。下面将详细论述如进行西藏小麦品质改革[5]。
2.1 西藏小麦品质现状 从当前情况来看,西藏小麦无论在营养品质上还是在加工品质等方面,都与中原地区的小麦无法比较,甚至低于全国小麦品质的平均水平。在西藏地区,用小麦做出来的馒头像“砖头”,而面条一下锅就会断掉,可见其品质是极其差的。连日常食用都会出现问题,就更别提加工生产小麦食品了。关于西藏地区与全国范围内小麦品质的对比情况见表1。
注释:沉降值是指单位重量面粉在弱酸条件下没在预定时间内蛋白质的吸收膨胀所形成的悬浮沉淀数量的多少。它可以正确地反映小麦蛋白质的“质和量”及面团变学特性,能够预测面粉的烘烤品质。
从表1中可以看出西藏地区小麦品种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低于全国将近5个百分点,而湿面筋含量更是低于全国将近16.00百分点,其中沉积值只超过14.00 mL。欧美一些国家对小麦中的沉降值曾做过这样一项规定:沉降值大于50.00 mL为高强度面粉,沉降值在30.00~50.00 mL为中强度面粉,沉降值小于30.00 mL为低强度面粉。按照这个比例方式来看,西藏地区小麦的沉降值只是14.01,意味着该地区的小麦品种强度较差,不能应用于面粉烘烤领域,不适合加工生产小麦产品[6]。
2.2 西藏地区小麦品质差的主要原因 想要提高西藏地区小麦品种的质量就需较为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其品质差的主要原因,才能在育种工作中有效地解决问题,尽可能提高小麦品种的品质。从表1中可以看出,西藏地区小麦品种的蛋白质含量与质量低,说明骨/醇比值不合理。事实上,蛋白质与沉降值之间呈现正相关的关系,也影响着面粉的面筋含量和质量,而小麦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麦中蛋白质的含量和质量。因此,解决西藏地区小麦品质差的问题,应当先解决蛋白质质量低、含量少的问题。
西藏地区小麦蛋白质含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四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西藏地区的小麦为了适应当地的自然生产环境和条件,生育期长是其主要生长特点。由于小麦生育期过于长,碳水化合物的合成和积累状况并不是非常良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蛋白质的积累。第二,西藏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不利于蛋白质物质的形成、沉淀和积累。尤其在小麦灌浆期间出现的连绵不断的阴雨和低温等天气情况,能够减少湿面筋含量。第三,受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条件的制约,高品质小麦的选种与育种工作缺乏先进的研究手段、研究方法和研究设备,十分不利于当地农业工作人员开展科研工作。第四,长久以来,西藏地区小麦选种和育种工作一直致力于培育高产小麦品种,这种片面地只重视解决当地温饱问题的科研方向制约了优质小麦品种的育种工作的发展。
2.3 西藏地区小麦品质育种及思路
2.3.1 广泛收集亲本材料,做好鉴定和筛选工作 广泛收集高品质的小麦品种资源,做好优质品种的鉴定和筛选工作是培育优质新品种的基础内容。在高产优质育种目标阶段,已经证明想要在不减产的情况下培育出高品种的小麦品种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不能直接将引进品种改良后就直接使用,还要注意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从以往经验来看,西藏地区的优质小麦育种工作不能直接对引进品种加以改良后就直接利用,应当注重从不同的小麦生产地区引进优质、高产的品种,对其改良后创造一些亲本资源,以供与其他亲本材料组配利用,便于培育出更好的优质、高产品种。同时,还要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由于西藏当地的小麦品种完全能够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因此,优质小麦的亲本资源还要包括当地的小麦品种,这样才能保证新品种基本适应西藏特殊的环境。除此之外,亲本资源收集和筛选工作不能极限与国内,应当放眼于国际着重加强亲本材料收集和筛选工作
的力度。在中熟高产育种目标阶段,西藏地区的农业科研人员就已经利用从印度、巴基斯坦等引进的小麦品种创造出优异的亲本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