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机构整改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4 00:3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检测机构整改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特种设备 安全监察 行政执法 协调 措施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日益繁重,监管机制的改革创新稳步推进。2003年,国务院颁布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成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法制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也为特种设备行政执法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特种设备行政执法作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开展对于保证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到位,防止和减少特种设备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形势下,如何规范运用行政执法手段并充分发挥其效能,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行政执法协调联动的机制,有效地促进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结合近年来的工作实际,就此问题谈几点认识和建议。
1 规范程序,突出安全监察机构的主导地位
2004年,国家质检总局提出《关于实施特种设备行政处罚工作的意见》,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法制(或案审)工作机构、专职执法机构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的工作职责作了原则性规定。上述各机构在安全监察和行政执法中工作职责明确了,为何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难以落实?关键在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行政执法过程中缺少协调各安全监察机构、法制工作机构、专职执法机构、检验检测机构配合联动的工作程序。各机构在具体实施特种设备行政处罚工作时,往往只强调自身利益,忽视统一执法、协调联动的原则。于是,产生了许多不正常现象:有的专职执法机构跳过安全监察环节,直接对本应限期整改的隐患设备实施行政处罚,甚至以罚代纠,只罚款不监管,导致部分事故隐患整改后处理工作难以落实到位;有的检验检测机构实施检验时发现了严重事故隐患,但出于已收费到位等原因,未及时将隐患情况向安全监察机构报告;更有甚者,个别检验检测机构为了定期检验收费到位,直接联合专职执法机构擅自对使用单位实施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等等。而另一方面,由于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信息不畅、人手紧张或对行政处罚工作不熟悉等原因,致使大量逾期未整改的隐患单位长期得不到行政处罚。因此,必须制定科学规范的安全监察与行政执法协调联动的运转程序,从而有效地实现各机构的相互配合、分工协作、权责一致,形成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为主导,专职执法机构配合实施,检验检测机构提供技术支撑,法制工作机构履行法制监督的协调机制。协调机制的运转程序应充分体现以下特点:
1.1 突出安全监察机构的主导地位。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的工作出发点是保障特种设备安全运行,不易受到行政处罚收入、检验收费等其它因素的影响;切实突出其主导地位,特种设备行政处罚工作就不易偏离方向。突出安全监察机构的主导地位,就是要充分发挥其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和行政执法中的协调指导、计划组织作用。
1.2 充分发挥设区市级安全监察机构的作用。设区市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不仅是监督检查、安全监察、信息录入等工作的具体实施者,还是协调指导、计划组织工作的主要执行者。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执法协调机制的协调指导、计划组织工作程序,应针对并围绕其制定和展开,县区级安全监察机构应在其组织指导下主要负责现场监督检查、安全监察、案件移交、调查处理、监督整改等具体工作,省级安全监察机构应侧重发挥督促指导和协调处理重、特大案件的作用。
1.3 细化步骤,明确职责。根据按计划开展特种设备监督检查、接群众举报投诉开展现场检查、行政案件移交及反馈、强制检验、技术鉴定、重大违法行为或严重事故隐患报告及督查等各种情况,有针对性地细化具体流程和步骤,明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法制工作机构、专职执法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在每个具体运转程序中的职责和分工,让各机构找准位置、对号入座。
2 统一认识,建立制度,强化信息沟通环节
特种设备的监督检查、行政执法、检验检测等工作,要协调配合好,检查、执法、检验工作情况报告以及查处结果的反馈等信息沟通是关键。信息传递是否及时畅通,是安全监察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前提。因此,要强化安全监察执法信息沟通这一关键环节,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2.1 统一各方认识,坚持基本原则。拟定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行政执法协调机制方案前,应采取讨论、个别交流等多种形式,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反复征求各方意见,统一思想,使各机构充分理解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察和行政执法的协调联动工作,要坚持统一领导与配合实施相结合,职能优先与分工协作相结合,监督检查与检验检测相结合,安全监察与立案查处相结合,安全监察与执法监督相结合的统一监察执法的基本原则,在此原则下各自在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相互配合,落实责任。
2.2 建立两项基本制度。一是建立安全监察执法工作协调会议制度。协调会议可定期召开,也可根据需要随时召开,会议由各安全监察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及有关单位参加,安全监察机构牵头,有必要时请法制工作机构、专职执法机构参加。专题研究部署安全监督检查及行政执法工作,重点解决行政执法工作中的难点、疑点问题,通报特种设备重大案件审理结案情况,协调各方面工作关系。二是建立信息通报制度。信息通报的主体是各级安全监察机构、法制工作机构、专职执法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信息通报的内容包括:行政执法结果及相关记录、专职执法机构案件审理结果、检验检测情况、按照工作安排进行的现场检查情况及结果、重大事故隐患报告、查处的情况等内容。
2.3 统一执法文书,规定上报时限。根据安全监察、检验检测、行政执法的工作程序和保证协调机制有效实施的要求,制定并使用统一的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记录、安全监察指令书、查封(扣压)决定书、行政案件移交书、行政案件查处回执、强制检验通知书、强制检验情况报告单、重大违法行为或严重事故隐患报告书、撤销行政许可决定书、提请安全监察报表、事故隐患整改督查情况记录、举报查处登记记录等执法文书,并对每种文书的填报时限、填报单位以及案件移交等作出明确规定,操作性要强。
3 有效运转,强化监督,注重协调工作的规范性
建立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行政执法协调机制,贵在坚持不懈,重在有效运转。要保证协调机制的运转质量、达到预期效果,应注意抓住以下三个“到位”:
3.1 组织保证到位。就是要保证领导责任明确,各机构有专人负责。为此,应要求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分管局长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行政执法协调机制的运作。安全监察机构、法制工作机构、专职执法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应指定一名负责人,具体负责特种设备监督检查与行政执法工作的协调;同时,各专职执法部门应设立特种设备安全稽查专职执法分队,业务对口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为协调机制的有效运转提供组织保证。
3.2 工作实施到位。就是要根据计划监督检查、接举报投诉即时检查、行政案件移交及反馈、强制检验、重大违法行为或严重事故隐患报告及督查等各个运转程序,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条款,使每一步工作都能做到规范运作、落实到位。各机构在协调机制实施过程中,应切实做到:工作分工明确,工作目标明确,责任要求明确。专职执法机构按照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计划安排开展的现场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应在特种设备行政执法委托权限和期限内;接举报投诉时开展的特种设备现场检查工作,应注重接受安全监察机构的指导。
3.3 法制监督到位。法制工作机构要打破特种设备行政案件案审和监督自成体系的“成规”,主动组织开展对特种设备行政执法的定期监督检查或不定期抽查,提高案件办理质量,促进规范执法。
4 注重工作延伸,强化安全监察后处理工作
安全监察是一项系统性较强的工作,不能简单地认为经过检查阶段、提出了整改建议、实施了必要的行政处罚,整个工作就可以鸣金收兵。要真正体现管理的再管理,监督的再监督,其中的重要环节不可忽视,这就是必须注重工作延伸,强化安全监察后处理工作,抓好对受检单位整改情况的跟踪检查,使安全监察工作善始善终,确保实现杜绝特大事故、遏制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的目标。如何强化后处理,可采取以下做法:
4.1 抓好跟踪检查。安全监察机构下达安全监察指令、提出限期整改后,责任人必须认真抓好隐患整改督查,在报告整改落实情况的同时,还必须填报相应的特种设备事故隐患整改督查情况记录表格。
4.2 落实特种设备行政案件查处情况。安全监察机构将案件移交给专职执法机构时,移送、接受部门填写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行政案件移交书,案件查处结束后,专职执法机构应填报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行政案件回执,及时向安全监察机构反馈信息。
4.3 狠抓设备定期检验率。一旦发现超期未检设备,安全监察机构应向使用单位下发特种设备强制检验通知书,同时抄送检验检测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完成检验后必须填报特种设备强制检验情况报告单,将其检验情况及时报告安全监察机构,从而实现应检设备不漏检,通过定期检验率的提高消除设备隐患。
篇2
关键词:交通运输行业;监督抽查;管理体系
监督抽查是政府实施产品质量管理的一种制度,交通运输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简称行业监督抽查)是交通运输部对进入交通建设、养护管理和运输市场,并影响交通运输安全和工程建设质量以及有关单位或用户反映质量问题较多的产品,进行有计划的抽样、检验,并对监督抽查结果公布和处理的活动,是行业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一种方式。统的行业监督抽查包括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的内容,通过组织、实施、信息、抽查后处理等过程得以体现。抽查体系除涉及相关组织、实施、协助、被监督等实体单位外,还需配套法律、法规、管理政策和相关技术保障条件作为支撑。鉴于行业监督抽查相比国家监督抽查而言尚处于起始阶段,循序渐进、有重点地对管理和技术内容进行研究,逐步完善行业监督抽查体系是解决问题的着眼点。本文将对行业监督抽查管理体系近期需要明确的产品准入制度、抽查能力支撑、抽查舆论监督等进行系统论述。
1产品准入制度
1.1产品准入制度总体要求
产品准入是一个综合运用各种质量管理手段限制不合格品进入市场的过程,涉及事前预防型准入和事后补偿型准入两种方式。具体而言,事前预防型准入主要是通过检测、认证、生产许可等事先预防手段保证产品的质量,防止其进入市场的方式,而事后补偿型准入是当出现质量事故后,通过采取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如建立黑名单制度,强化事前预防型准入条件等来控制产品质量的过程。监督抽查产品的准入,主要关注的是当不合格品出现后,如何规范不合格品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防止不合格品再次进入市场的行为,准入过程涉及不合格信息的采信、准入条件的限定、后续监督、质量追究等内容,需要综合运用检测、认证、黑名单制度等多类质量控制措施。如何协调这些措施,保证产品准入条件和制度的合理性,国家尚处于起始研究规划阶段,目前仅在相关文件中提出了一些总体性的要求,具体如下:《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简称纲要)在“创新质量发展机制”中提出了“强化质量准入退出机制”的要求,其中规定:发挥质量监管职能作用,对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及资源浪费的行业和产品,严格市场准入,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对涉及人身健康、财产安全的产品和重要敏感进出口商品,进一步严格质量准入条件,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建立健全缺陷产品和不安全食品召回制度。对不能满足准入条件、不能保证质量安全和整改后仍然达不到要求的企业,依法强制退出。对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坚决依法取缔。同时,在《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3年行动计划》中提出严格高耗能、高污染、质量低劣项目的准入和退出管理要求。《纲要》在“加强质量监督管理”中提出了“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的要求,其中规定了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并向社会公开,加大对质量失信惩戒力度的要求。同时在《贯彻实施质量发展纲要2012年行动计划》(简称2012年行动计划)中有关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中提出了建立质量失信“黑名单”,做好质量失信“黑名单”建章立制工作,公布一批严重质量失信企业的要求。《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简称检验检疫规划)提出:综合运用标准、计量、认证认可、生产许可、市场准入、监督抽查、进出口商品监管、原产地证书签证管理等多种手段推进主题主线服务工程的要求。《检验检疫规划》在丰富国际合作内容中提出:推动质检立法国际交流,加强产品质量监督、出入境检验检疫以及标准化、计量、认证认可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我国产品质量监管和市场准入制度的要求。此外,《检验检疫规划》中还要求:建立企业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和产品质量信用信息平台,完善质量信用信息机制,建立质量信用“黑名单”制度,公布失信企业名单的相关要求。
1.2行业监督抽查产品准入制度
当行业监督抽查出现不合格情况后,明确不合格产品信息,尽快制定相关整改方案,并就相关责任方追究质量责任,同时,为了杜绝相关企业生产的不合格产品再次进入交通运输行业,限定准入条件,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实施有效监督,是确保抽查真正发挥实效的保证。总体而言,行业监督抽查产品准入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问题发现、问题整改、改进措施三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不合格信息采信、整改方案制定、整改实施、质量追究、准入条件、后续监督等要素,如图1所示。
2抽查能力支撑
2.1抽查能力支撑总体要求
监督抽查的实施具体由检验机构来完成,确保检验机构的能力是保证抽查有效性和公正性的前提,也是抽查能力支撑的具体体现。检验机构的能力保障涉及机构自身的人、机、物、料、环、法、测的相关要求和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国家对检验机构在质量控制方面的内容提出了要求,具体如下:《纲要》提出,应加快检验检测技术保障体系建设,推进技术机构资源整合,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建设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加强政府实验室和检测机构建设,对涉及国计民生的产品质量安全实施有效监督。《2012年行动计划》提出,应强化检验检测技术保障,在食品、玩具、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推进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组建检验检测技术联盟。《检验检疫规划》中提出了强化第三方检验鉴定机构管理,制定配套监管规范,完善考核、评价、监督及责任追究机制,规范检验鉴定行为。积极推动检验鉴定市场开放,将监管重点转移到对检验市场、检验机构的管理和对产品质量总体状况的监管,引导第三方检验机构有效发挥作用。同时提出完善国家质检中心、国家检测重点实验室、省级、地市级和县级检测机构和区域性中心常规实验室建设,形成有效覆盖检验检测需要的检测技术机构网络。深化技术机构用人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等内部管理改革,加强对技术人员的培训等要求。同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委托检验行为规范(试行)》和《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承检工作规范》以期规范实施监督抽查的检验机构的委托检验行为,提高工作质量,促进检验机构建立健全自律机制。
2.2行业监督抽查抽查能力支撑
实施行业监督抽查,其广度取决于检验机构的数量,其深度则由检验机构的能力决定,而能力则包括检验机构自身的能力和检验机构间的协调配合能力。
2.2.1检验机构的数量分析
目前交通运输部对检测机构的管理涉及科技司和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原部质监局)两个部门,科技司主要负责管理交通评审组涉及的35家检验机构;安全与质量监督管理司主要负责工程建领域相关的检验机构的管理,其中,公路工程类中,综合甲级100余家、综合乙级1000余家、综合丙级1000余家、交通工程专项10余家,桥梁隧道工程专项70余家;水运工程类中,材料甲级30余家、材料乙级100余家、材料丙级80余家、结构甲级20余家,结构乙级40余家。
2.2.2检验机构能力建设
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或出具的报告,其科学、准确、公正是检测机构工作的根本宗旨,对工程项目(或产品)进行合格检测,是法律赋予检测机构的权力。质量检测机构具有监督职能、仲裁职能和技术职能,质量检测机构的工作质量直接关系到交通基础建设项目的质量(或交通产品质量),对交通基础建设项目的质量优劣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因此,科学、准确、公正是检测工作的3个关键要素,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和质量声誉。(1)科学性,是质量检测机构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和技术手段,检测项目(产品)的各项特性值,取得科学的依据,以求准确地、客观地评价项目(产品)质量水平。同时要提高工作效率,来保障检验报告的时效性,确保检验报告的实用、科学。(2)准确性,必须严格地按照检测程序进行检验,其他以保证执行标准准确、检验方法准确,出具数据准确、判断结论准确,质量分析准确,综合评议和汇总分析准确,向上级及有关部门提供信息和情报准确。(3)公正性,公正性是质检机构工作最重要、最本质的特性,只有检测公正,才能数据公正,公正的数据才有真正的法律效力。才能对所有的受检对象(项目、产品)提供相同的服务质量。科学、准确、公正的检测工作,是检测机构的通过不断的自身能力的提高而获得,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爱岗敬业、刻苦钻研,及时了解相关检测新方法、新技术。严格按照委托检测的标准及规范进行检测工作,绝不出具不负责任的检验报告。不断提高语言、文字、图表表达能力、判断能力。(2)合理配备设备,确保环境符合检测要求。检测设备是否合理与环境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因此,检测仪器设备的管理要符合检测工作的需要,要建立仪器设备的定期校验制度,确保检测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对于检测的环境,如温度、湿度、试验场地等也均要符合检测方法的要求,对温湿度要按国标规定的控制范围有专人控制,专人记录,必须责任到人。试验场地必须满足试验要求。(3)精心检测,提高检测工作质量。对于检验工作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责任心,对仪器设备要做到勤检查,能预先排除仪器设备故障因素,仔细对照检测程序,稳步操作。检测结果及时记录,对检测原始数据不轻易涂改。(4)加强检测机构的内部审核。为使质检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标准化,确保检测工作的科学、准确、公正,质检机构内部必须按照已经建立的质保体系定期进行内审、管理评审。(5)加强法制观念,严格遵守检测机构的行为规范的要求。
2.2.3检验机构协调机制
检验机构的协调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针对特定的抽查产品,合理安排检验机构实施抽查,同时保证抽查的质量。由于实施行业监督抽查的检验机构能力各不相同,为了利于抽查的实施,有必要根据检验机构的授权范围及相关技术能力,就不同产品区分牵头技术机构和地方承检机构,并对相应机构进行公示管理。同时在开展行业抽查时,应明确各机构抽查的区域,各类机构的相关职责,同时实施必要的联动抽查。另外,基于地域分布情况,考虑组建检验检测技术联盟,规定联盟内的相关检验机构的抽查的方式、工作规范、管理要求等。协调机制具体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
3抽查舆论监督
抽查舆论监督是社会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舆论监督实质上还包括舆论宣传的相关要求。《纲要》提出,应加强质量舆论宣传,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质量工作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以及质量管理先进典型。加强质量舆论监督,加大对质量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震慑质量违法行为。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质量舆论宣传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各类媒体客观质量问题信息。同时《2012年行动计划》也提出大力宣传质量法律法规和先进典型,加大对质量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的要求。《检验检疫规划》提出密切与新闻媒体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充分依靠媒体力量,有效应对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加强新闻宣传培训,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大新闻力度,规范新闻行为。“舆论监督”的实现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形成舆论的事实和情况;二是在拥有信息的情况下,进行理性的、坦率的评论。整个舆论监督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现阶段,鉴于行业监督抽查的范围较小,相关诚信制度正在建立过程中,舆论监督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主要应集中在交通运输行业系统,对于加强新闻宣传培训,建立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大新闻力度,规范新闻行为等国家和相关行业普遍采取的方式,目前还不宜实施。较为可行的方式是通过交通主流媒体,如报刊、网站等实施相关抽查信息的报告制度。为有效开展上述工作,首选应确定开展舆论监督的相关负责机构,其次应与相关交通主流媒体明确信息的具体要求。
4结语
篇3
第一条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保证国家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污染型式核准和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的有效实施,规范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污染申报检测工作,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以下简称“环保总局”)对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污染申报检测机构(以下简称“检测机构”)的管理。
第三条环保总局负责受理、审查、通过技术审核的检测机构名录。
第四条环保总局根据环境管理的需求,对检测机构进行合理布局和总量控制;根据国家政策法规的调整和新实施的标准,对检测机构实行动态管理。
第二章检测机构的基本条件
第五条检测机构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的独立法人或法人的分支机构并符合国家相关的管理要求;应遵守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其组织机构能够保证独立地实施检测工作,提供科学、公正、及时、有效的检测服务。
第六条检测机构应具有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污染检测工作经验。
第七条检测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排放检测和质量管理体系,并能有效运行。
第八条检测机构试验环境条件应符合相关排放标准的要求,并能进行监视、控制和记录。
第九条检测机构配备的仪器设备、标准物质应与所承担的检测任务相适应,其性能和精度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检测过程采用计算机自动控制,自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运算和记录。
第十条检测机构从事排放检测的相关人员的数量和技术水平应与检测任务相适应。
仪器操作人员应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及以上技术职称。
检测人员应掌握相关的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经过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并经考核合格,持证上岗。
与排放检测相关的技术管理人员应具有中级或高级技术职称。
第三章检测机构的申请和技术审核
第十一条凡符合第二章“检测机构的基本条件”规定的单位,可自愿向环保总局提出承担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污染申报检测的申请。
第十二条申请单位应填写《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污染申报检测机构申请书》(见附件一),并报送检测机构管理手册、相关程序文件和资料。
第十三条环保总局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并在15日内通知申请单位;组织机动车排放污染方面专家对初审合格的申请单位进行现场检查,并由专家组提出技术审核意见。
第十四条环保总局根据环境管理需要,对通过专家组技术审核的,公布检测机构名录及其检测业务范围。未通过专家组技术审核的,将有关情况通知申报单位。
第十五条检测机构技术审核有效期为四年;期满需要继续承担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检测工作的检测机构,应在期满前六个月重新提出申请。
第十六条国家颁布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新标准或新要求后,现有检测机构可自愿提出承担新标准、新要求规定项目的申报检测申请。
第十七条检测机构的检测能力发生改变时,应及时报告并申请重新审核检测能力。
第四章检测机构的管理
第十八条列入检测机构名录的检测机构应按照环保总局公布的检测业务范围开展检测服务,承担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污染型式核准和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检测任务。
第十九条检测机构应对各种检测数据和技术资料严格保密,不得泄露。检测报告应内容完整,数据真实,严格执行工作程序,经有关人员签字和检测机构盖章方可发出。
第二十条检测机构不得将检测业务转委托至任何第三人。
第二十一条检测机构所有在用仪器设备应保持完好,并按规定经检验合格。
检测机构应确保检测仪器设备在计量检定有效期内使用,并按有关规定对检测仪器设备进行标定和检查,标定及检查记录应妥善保存备查。
关键精密仪器设备要有专人管理,并由指定人员负责操作使用。
第二十二条检测机构应编制仪器设备操作规程、检测实施细则,并应现行有效、可操作。
第二十三条检测机构应保留检测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使用记录和检测原始记录至少四年。
第二十四条检测机构应参加环保总局组织的人员培训或技术交流。在检测工作如遇到技术问题,应及时向环保总局提出书面报告。
第二十五条检测机构应参加环保总局组织的检测机构间的比对试验。
第二十六条环保总局对检测机构实行年度报告制度,检测机构每年2月15日前应提交其上一年度的工作总结报告;重要情况和问题应及时报告。年度报告将作为对检测机构的管理评定材料。
第五章奖惩
第二十七条环保总局每年对检测机构的工作进行年度总结评比。对管理严格、按时按质完成任务,在检测工作中真正做到公正和科学,成绩突出的检测机构,给予表扬。
第二十八条环保总局组织专家组对检测机构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对发现或举报有下列问题的检测机构随时进行检查:
(一)检测报告真实性受到质疑的;
(二)检测能力不符合要求的;
(三)检测工作中存在违规、违法行为的。
第二十九条检测机构的管理制度不能正确贯彻执行,工作质量差,不严格坚持科学、公正的原则进行检测工作并造成后果者,环保总局视其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限期改正,整改期间停止相关检测工作。整改仍不符合要求的,公布不符合要求的检测机构名录。
第六章附则
篇4
关键词 母体检测机构;授权;工地试验室;组建管控;日常运转监控
中图分类号:C913.3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试验检测是公路建设工程质量控制与评判的基础,是保障工程施工安全和运营安全的重要管理手段。试验检测数据的规范、客观、公正、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公路建设的工程质量。为确保试验检测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充分发挥其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交通试验检测机构的母体,应通过有效的管控指导,使得工地试验室积极营造“诚实守信、科学规范”的工地检测文化氛围,将“科学、客观、严谨、公正”的理念,融入到具体试验检测工作中。
二、工地试验室组建管控
1、工地试验室名称确定
根据需设立工地试验室的公路水运建设项目,首先确定工地试验室名称。名称确定应包含的基本信息有:母体试验检测机构名称+建设项目标段名称+工地试验室。
2、工地试验室印章刻制
根据工地试验室出具的试验检测报告应加盖工地试验室印章的要求,按照确定的工地试验室名称刻制印章。考虑现行常用的公路水运工程试验用表模式,为便于加盖,印章采用长方形,边框长*宽=48*18mm,宋体4号字,第一行为母体机构名称,第二行为建设项目标段名称+工地试验室。项目标段名称可据该建设项目通用简称进行缩略(应保留完整的合同号),字体可适当进行缩放,以便于两行行端对齐。具体样本(以“上海至西安国家高速公路江都至六合段仪征四施工标段”为例)如右图所示。如项目所属建设单位对印章刻制另有统一模式或监制要求的(质监机构不再发放工地试验室印章),应按其要求进行。
检测用章在使用过程中应严格在母体授权工地试验室开展的试验检测项目及参数范围内使用,印章统一加盖在试验、复核人签字位置。如印章非母体刻制,无论印章是由母体还是建设单位监制,工地试验室均需向母体办理相关刻制申请、审批手续。使用过程中应妥善保管,如有遗失须按规定程序进行处理,项目结束后统一交回母体检测机构留存。
3、工地试验室授权办理
根据工程项目内容、规模和现有检测人员能力水平,确定授权工地试验室负责人及授权开展的试验检测项目及参数。办理公路水运工地试验室设立授权书时,应确定合理的授权有效期。起始日期应在中标通知下达日期之后,项目建设动工之前,同时要考虑增加试验室组建、仪器设备检定、备案登记申请及试验预备期(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要考虑预加原材料检测、拌合及制件后的28天养护抗压期)等,以免耽误施工。同时现在项目建设因征地拆迁不到位、变更设计及其它不可预见因素等,实际施工中多出现工期延长现象,因此授权终止日期绝非简单的套用建设项目合同工期,而应充分考虑以上因素,过短出现工程未完而授权已到期,过长则占用人力资源,影响其它新项目工地试验室授权备案办理。
在授权办理时,母体机构所提供工地试验室申报备案登记用的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证书正副本复印件(包括计量认证证书等,如有和需要),应在各关键页面、不易涂改位置标注“本证书复印件仅供(工地试验室名称)申报备案登记之用”及提供日期等字眼并加盖母体检测机构公章,以确保该证书复印件不会被再次非法影印它用,避免发生非受控风险。
工地试验室应在母体检测机构授权的范围内,为工程建设项目提供试验检测数据,不得对外承揽试验检测业务。
4、工地试验室检测人员配备
工地试验室检测人员配备首先应确保符合建设单位在招标文件、合同文件中明确的人员配备要求。在无明确要求的情况下,人员配备原则上不低于以下要求:
1)地方网化公路水运工程(包括国道、省道改造或新建等)等高速公路以外建设项目,应配备试验检测工程师1名+试验检测员3名;
2)高速公路每标段项目应配备试验检测工程师2名+试验检测员6名。
具体人员配备数量同时应参照由项目施工内容、工程量大小、合同工期长短及检测频率等综合因素所决定的本项目检测任务量。
目前公路工程检测工程师和检测员专业分为:材料、公路、桥梁、隧道、交通安全设施、机电工程;水运工程检测工程师和检测员专业为:材料、地基与基础、结构。因此,工地试验室人员配置在满足以上数量要求的同时,所配备检测工程师和检测员的持证专业应涵盖承建项目所涉及检测内容(这与部分工地试验室不能进行的检测参数如钢绞线、锚具夹片、橡胶支座等按建设单位要求进行外部委托并不矛盾),同时试验检测人员均应为母体检测机构所注册登记人员。
在符合以上工地试验室行业授权管理要求的同时,为进一步细化管理,母体内部应适当进行检测人员授权细化。按照试验操作人员必须具备在交通运输部工程质量监督局注册的试验检测员或检测工程师证,并具备相关检测专业;复核人员必须具备试验检测工程师证,并具备相关检测专业的要求,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个人持证专业检测范围授权,防止试验人员超专业范围检测操作或签署试验报告;二是从持证资格等级范围授权,试验检测员只能签署试验人,试验检测工程师可签署试验人或复核人。
5、工地试验室检测仪器配备
在仪器设备日常管理中,首先应确保母体机构驻地试验仪器固定齐全、有效运转,并不得参与项目工地试验室组建或与其它检测机构间发生相互租借使用活动。目前部分交通试验检测机构因母体日常业务量较小和工地试验室建设需求,为节省资金存在随意调配母体资质范围内要求的驻地固定仪器现象,直接影响了母体机构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转。为此可采取以下措施:
将所有仪器设备划分为固定类和移动类,各类仪器设备的配置、采购、报废等管理由母体机构负责据其功能、需要及各项目总体调配等情况进行处理、审批。授权工地试验室所需配置仪器为母体专供项目调配使用的移动类仪器设备,应分类出入移动设备仓库。移动类仪器设备不得与母体驻地自身检测运行所需固定类仪器设备混淆管理使用。移动类仪器设备留置母体驻地期间,由母体负责确保其使用功能并严格进行出、入库管理,不得参与固定类仪器设备的质量体系运行。
工地试验室检测仪器配备首先应确保符合建设单位在招标文件、合同文件中明确的仪器配备要求,同时其性能、数量等应相应符合满足母体检测机构授权范围内的试验检测项目、参数及现行规范、规程要求,并配齐所需辅助工具(如粉碎土块用的木槌,查压实度用的方锤、凿子,烘料用的瓷盘等等),同时对使用频率较高及易发生损耗的仪器设备在数量上应能满足现场检测周转需要。
6、工地试验室驻地建设
为便于质量管理控制及施工检测过程中与工程、质检等各部门配合,工地试验室驻地选址宜与项目经理部驻地建在一起。如确因条件受限需单独选址时,在满足房间面积、布设、水电、温湿度、环境及周边场地等基建技术要求的同时,应选择出入交通便利、紧靠项目工地前沿、中段,以便于及时到达检测现场的位置。
工地试验室具体建设由授权工地试验室负责人负责,母体机构各部门应予以充分支持和指导。同时工地试验室负责人要充分协调获得项目经理部各部门的配合。母体机构负责人要加强与项目经理的沟通并取得其支持。同时项目工地试验室必须重视、加强自身形象建设方面的工作,杜绝过去搞形象建设即是搞形式的观点。
三、工地试验室日常运转监控管理
交通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尽管日常工地试验室作为项目经理部的一个部门进行运转,但同时作为母体的一个授权外派机构,母体应加强对其监督控制和指导。对其具体管理可按照项目经理部以建设单位(业主)和监理试验检测管理要求为主、母体机构以行业管理要求、其日常运转质量等方面为主的原则,进行双控监查。
按照以上双控监查侧重点原则,母体机构对工地试验室日常运转的检查应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结合的方式,原则上每季度不低于一次,并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体系运转
检查工地试验室是否已依据母体检测机构的质量体系文件,结合本项目工程特点,编制简洁、适用、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质量体系文件及各项管理制度。各种体系日常运转记录是否规范齐全。
二)业务范围
1、查验其出具的检测报告是否超出母体授权开展的试验检测项目及参数;
2、检查其是否发生对外承揽试验检测业务现象;
3、是否存在超出授权期,项目未完成,但也未重新申请办理延期授权和工地试验室所属主管质检机构延期登记手续,却仍在开展试验检测工作的现象。
三)人员设备
1、所配备的检测人员及仪器设备对项目检测工作的适宜满足情况;
2、通过工地试验室、项目部其他部门以及监理、业主等内外部,了解检测人员的具体表现及工作情况;
3、对照工地试验室申报备案登记清单,逐一核对现场试验仪器,确认是否存在违规撤离或挪用现象,采取通过抽查试用、查验仪器设备是否已通过合法有效的检定、校准或测试并经相关判定(判定由授权工地试验室负责人进行)且处在有效期内等方式,来确定设备有效运转状态是否正常。
四)检测质量
1、针对工地试验室已取样抽检过且仍在现场存有的同批次的砂石料、石灰、钢筋、水泥等原材,抽取样品进行检验,并对工地试验室所出具检测报告数据进行比对,确认其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同样,针对现场具备核查条件的部位、构件等,如桥涵地上部分结构及正施工路基路面段落,对工地试验室所出具的回弹强度、钢筋保护层厚度、压实度等各种检测项目及参数数据进行复检核对验证。
2、随机抽查工地试验室所有已出具报告的规范、准确性,各种试验台账是否登记齐全、合理,抽查范围要覆盖所有授权检测项目;对外委试验检测项目参数,要查验所委托单位是否具备相应资质、资格。要查验工地试验室自检频率是否符合规范标准及监理业主要求。
3、按照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信用评价办法,依据公路水运工程工地试验室及现场检测项目信用评价标准,逐条核对检查,确保工地试验室无失信行为。
四、其它加强工地试验室管控措施
一)对各授权工地试验室的检查要有记录,有通报,有整改反馈。整改反馈应有具体的证据资料,如整改前后的现场照片对比等;对检查中已发现并整改完成的同类问题,如果再次发现,要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
二)视各在建项目工程情况,在母体检测机构授权各工地试验室间,适当开展一些比对试验、技能竞赛活动等,并按比对数据的准确性、技能竞赛名次等采取一定的奖惩措施;
三)对授权工地试验室的历次检查、竞赛活动等结果,要记录在案,并纳入单位和/或个人的年终评比及奖金发放等。
五、结束语
近年交通行业管理愈趋严格、细化,特别是在交通运输部实施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信用评价办法以后,工地试验室运转是否正常,关系到工程质量能否得到有效控制和真实反映的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母体检测机构的信用评价结果。因此,母体检测机构如何加强对授权工地试验室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愈发成为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令.《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2005年第1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令,2005.10
〔2〕交通运输部基本建设质量监督总站.《关于公布〈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机构等级标准〉及〈公路水运试验检测机构等级评定程序〉的通知》(交质监发[2008]274号)交通运输部质监总站,2008.8
〔3〕交通运输部基本建设质量监督总站.《关于印发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信用评价办法(试行)的通知》(交质监发[2009] 318号)交通运输部质监总站,2009.6
〔4〕交通运输部基本建设质量监督总站.《关于进一步加强公路水运工程工地试验室管理工作的意见》(厅质监字[2009]183号)交通运输部质监总站,2009.8
〔5〕江苏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加强我省公路水运工程工地试验室管理工作意见的通知》(苏交质〔2009〕47号)江苏省交通运输厅,2009.9
篇5
督促电梯使用、维保单位对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逐台进行一次针对性检查,建立档案并上报当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机构,重点检查设备的检修盖板、楼层板、防护挡板以及梳齿板等,发现事故隐患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做好安全防护和疏散引导;维护保养作业后应对有关盖板的复位情况进行仔细确认,保障设备处于安全状态。同时,电梯使用、维保单位要切实落实《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等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加强设备日常巡视和隐患排查工作,加强对员工进行安全应急培训和演练,并按照《质检总局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工作方案》的要求,抓紧完成自查自纠和隐患整改。
电梯制造单位要密切跟踪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的安全性能和运行情况,对检修盖板和楼层板进行全面分析,如发现存在隐患的,要及时告知电梯使用单位,制定技术整改方案,并协助使用、维保单位落实整改措施,尽快消除事故隐患。
二、检验检测机构要自查协查
检验检测机构对所承担的电梯检验工作,要认真执行国家有关电梯检验规程、规则等标准规定,严把检验质量关,规范检验行为,扣紧时间节点,提高检验质量。检验过程中发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按规定程序报告当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
三、加强监督检查和安全宣传
各区、市局(分局)结合电梯安全监管大会战和定期检验等工作,对医院、车站、客运码头、商场、体育场馆、展览馆、公园、宾馆饭店等人员密集场所的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逐一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问题立即责令整改,对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以及整改不到位的要坚决依法封停和查处。各区、市局(分局)检查的情况要逐一建档留存、上报。
篇6
第二条在区行政区域内从事防雷减灾活动的组织和个人,应当遵守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防雷减灾,是指防御和减轻雷电灾害的活动,包括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防雷装置的检测、雷击风险评估、雷电和雷电灾害的研究、监测、预警、防护以及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评估等。
第三条防雷减灾工作实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
国家鼓励和支持防雷减灾的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推广应用防雷科技研究成果,加强防雷标准化工作,提高防雷技术水平,开展防雷减灾科普宣传,增强全民防雷减灾意识。
第四条区气象局在上级气象主管机构和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防雷减灾工作。
第五条区气象局负责拟定本区防雷减灾工作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落实防雷减灾的各项管理制度,组织雷电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防御以及相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组织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工程项目雷击风险评估,制定雷电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防雷装置检测、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组织开展防雷科普宣传和防雷安全检查。
区气象局负责雷电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业务,制作和本行政区域内的雷电预报和警报信息。
第六条区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应当将防雷安全管理纳入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范畴;区发改、住建等主管部门应当配合区气象局落实建设项目雷击风险评估、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制度;公安部门应当配合区气象局落实易燃易爆场所的雷击风险评估、防雷装置检测,落实计算机信息系统(场地)的防雷装置检测;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加强防雷电产品的质量监督管理;民政部门应当加强雷电灾害的救助工作。
第七条新建、扩建、改建的建(构)筑物和其他设施安装的雷电灾害防护装置(以下简称防雷装置),应当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并由具有相应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的单位承担设计或者施工。
本办法所称防雷装置,是指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电涌保护器、防静电装置及其连接导体的总称。
第八条下列易遭受雷电灾害的建(构)筑物、设施或场所,应当安装防雷装置:
(一)石油、天然气、液化气和其他危险化学品以及烟花爆竹的生产和储存场所;
(二)通讯、交通运输、广播电视、金融证券、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文物保护单位和其他不可移动文物、体育、旅游、游乐场所以及信息系统等社会公共服务设施;
(三)电力设施;
(四)《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划定的一、二、三类防雷建(构)筑物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划定的雷电防护等级为A、B、C、D的电子信息系统建(构)筑物;
(五)按有关规定应当安装防雷装置的其他场所或设施。
第九条防雷装置的设计安装要符合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规定的使用要求和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并按照审核批准的施工图施工。
第十条以下建设项目在设计前应当进行雷击风险评估:
(一)各类化工、炸药、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和易燃易爆品生产和储存场所;
(二)供水、供气、供电等重要工程设施;
(三)各类体育场馆、大型商场、宾馆、医院、学校、汽车站、客运站等人员集中场所;
(四)各类高层建筑、重点保护文物、通讯枢纽、重要物资仓库等特殊工程。
(五)各类重点建设项目和投资过亿元的大型建设项目。
第十一条从事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设计、施工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取得相应的资质和资格证。
禁止无资质或超越资质范围从事防雷装置检测、防雷工程设计和施工。
第十二条防雷装置设计实行审核制度。建设单位应当将防雷装置设计图纸和有关资料报送区气象局进行审核,审核合格并取得《防雷装置设计审核核准书》后,方可施工;审核不合格的,应当按照审核意见进行修改,并重新报审。
禁止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区气象局核准,擅自施工。
第十三条防雷工程应当按照核准的设计图纸进行施工,并委托防雷装置检测机构进行随工检测,同时应接受区气象局的监督管理。
防雷检测单位,应当对隐蔽工程进行逐项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负责,检测报告作为竣工验收的技术依据。
本办法所称的随工检测,是指在施工阶段对在竣工后无法进行检测的所有防雷装置进行的检测。
第十四条防雷装置实行竣工验收制度。
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区气象局申报防雷装置竣工验收,工程验收合格的,由区气象局核发《防雷装置竣工验收合格证》;验收不合格的,整改后重新申报。
未取得《防雷装置竣工验收合格证》的工程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五条防雷装置实行定期检测制度。
爆炸危险环境场所的防雷装置应当每半年检测一次,其它投入使用的防雷装置每年检测一次。
已安装使用防雷装置的单位或个人应当主动申请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对所属防雷装置进行定期检测,并接受区气象局和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监督管理。
第十六条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或行业防雷技术规范,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应真实、科学、公正,严禁出具虚假检测报告。
防雷装置经检测合格的,由区气象局核发《省防雷电装置检测合格证》;不合格的,整改后进行复检。
第十七条区气象局负责组织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工作。
其他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配合区气象局做好雷电灾害调查、鉴定和评估工作。
遭受雷电灾害的单位或个人,应当及时向区气象局报告灾情,并协助进行雷电灾害调查、鉴定,不得隐瞒灾情。
第十八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据《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由区气象局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处五万元以上拾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重大行政处罚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一)无资质、无资格或者超越资质许可范围从事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的;
(二)在雷电防护装置设计、施工、检测中弄虚作假的。
第十九条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区气象局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给他人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一)不具备防雷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擅自从事防雷检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的;
(二)超出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资质等级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者施工活动的;
(三)防雷装置设计未经区气象局审核或者审核未通过,擅自施工的;
(四)防雷装置未经区气象局验收或者未取得合格证书,擅自投入使用的;
(五)应当安装防雷装置而拒不安装的;
(六)使用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或者产品的;
(七)已有防雷装置,拒绝进行检测或者经检测不合格又拒不整改的。
篇7
一、对辖区内工地临时试验室的检测工作进行了例行抽查,覆盖率达85%,并发出试验室抽查意见书37份,并对部分工程进行了整改情况的复查。
二、对辖区内工地临时试验室资质核准备案27家,并按时上报工地临时试验室登记报表。
三、制定常用产品抽检计划,组织对在建工程原材料及常用产品质量的专项检查
按时制定常用产品抽检计划并向省站上报工程常用产品登记报表。组织了对在建工程原材料及常用产品质量的专项检查。检查共抽取水泥7组、钢筋8组、钢铰线1组、橡胶支座2组、粗集料6组、细集料3组,通过检测,除橡胶支座有一组弹性模量不合格外,其他原材料各项指标均满足要求。对不合格的材料及产品,已及时发出了清退通知,并督促在建各方对原材料的控制工作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了试验检测的行为管理,共抽查20余项次;
四、根据省厅质监站[20*]162号文《关于浙江省交通建设工程现场专项试验检测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等有关规定和要求,配合省站抓好交通工程现场专项检测管理。对进入我市的专项试验检测单位实行登记备案制、检测成果备案制、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如对基桩检测中发现为三类桩的要求检测单位及时采用电话通知等办法,掌握工程现场质量情况。并对试验专项检测机构进行了现场抽查工作,特别是对第一次进入我市的专项检测单位,进行试验检测能力检查及试验检测设备状况检查。开展了全市在建交通建设工程试验检测专项大检查工作,抽调了试验检测专家库人员,对在建工程基桩检测单位进行了现场技能考核、基桩抽查(验证复测)和检测资料检查。
五、组织在建工程工地试验室专项大检查
对本市在建工程工地试验室组织了3次专项大检查。主要是杭长高速公路和申苏浙皖高速公路各一次,市管在建工程一次。针对工地试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有效运行,对所出具的试验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进行检查,还充分利用试验检测中心的试验检测力量,对已完工程的立柱,箱梁等砼进行了回弹抽检,对已完成的挡土墙进行现场拆除,检查砂浆的饱满度,并将该次检查的试验数据整理后归档,并入今后交工检测的资料,通过提前介入,尽可能地早发现问题,早解决,做好提前预控制工作,且方便交工检测资料的积累。
本次检查发现,各工程项目部对工地试验室的工作,在主观意识上重视程度有所加强,工地试验室整体试验检测水平有所提高,人员,设备基本能够按要求到位,设备及时标定,但仍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个别工地试验室有超核备范围试验情况,砼试件制作欠规范,标识上唯一性的体现较差(如同一桩基不同部分的砼试件标识相同),部分砼的均匀性较差。经回弹部分构件,同一立柱或箱梁不同部位的回弹值偏差较大,部分原始记录未装订成册,信息填写欠齐全等;个别由乡镇实施的工程对工地试验室重视程度不够。
对存在的问题,通过抽查意见书及通报等形式进行了反馈,并对整改情况进行复查,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市在建工程工地试验室的试验检测工作,充分发挥其控制作用,更好地为工程建设服务。
六、组织全市工地试验室及等级试验检测机构的检测技术人员的业务学习。
联合市交通学会于20*年4月12日至13日举办全市试验检测人员培训班。培训针对今年省厅开展公路路面质量整治工作及《关于全面提高我省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鉴于我市沥青路面即将大面积施工的实际,专门聘请了试验检测专家,对在岗试验检测人员进行了沥青路面试验检测技术培训,并进行了业务水平摸底考试。5月份又对考试不合格的人员进行了工地常用试验检测基本知识培训,并进行了补考,对补考不及格的试验检测员共6人,认为不具备承担工地试验检测岗位的能力,建议业主予以清退或降为试验辅助工使用,得到了各业主的赞同。
督促每个试验检测人员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于交通,服务于群众,服务于社会。
七、为贯彻落实交通部20*年第3号令及20*年第4号令的要求,根据我省今年检测工作的重点和总体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交通工程试验检测市场的调研工作,以运营、在建与待建公路为对象,全面摸清我市公路工程试验检测规模。通过调研发现试验检测工作中重点和难点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为省站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对策提供参考依据。
八、组织贯彻部、省工程建设等有关方针政策工程检测试验管理办法等
为规范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活动,组织了宣贯会,贯彻落实交通部《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办法》及省厅《浙江省公路水运工程工地试验室管理暂行办法》、《浙江省公路养护质量专项检测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落实省厅20*年试验检测工作重点,并对主要试验检测文件进行了汇编。会议参加人员有全市在建工程项目业主、指挥部(建设管理处)、监理、施工单位分管试验检测工作负责人、工地试验室主任及试验人员、湖州市各公路水运工程等级试验检测机构负责人、市站相关科室人员及有关单位人员约120人。使受训人员进一步理解了各管理办法的主要内容,如新试验检测管理办法出台的必要性,各等级试验检测机构的能力要求、申报程序、工地试验室的管理办法及技术考核申请方法、试验检测人员的分类及考试方式等。
九、根据《浙江省公路工程质量鉴定实施细则》的规定,认真做好工程交竣工质量检测工作。接受省站的委托,对申苏浙皖高速公路二期路基工程、桥梁工程及市管项目如1*国道湖州段杨家埠至杭长桥、长和公路、长牛线等工程,在交(竣)工前对项目的主要鉴定指标,如:弯沉、压实度、桥梁砼强度等指标进行了检测并提交检测报告。
十、加强质量监督手段,完善正通试验检测公司
为加强质量监督手段,完善正通交通工程试验检测有限公司。注重发挥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挖掘最大潜能,通过到兄弟试验检测单位的走访,制定有效的激励制度,出台了计件奖励制度。为了更了地开展试验检测工作,加强内部管理,出台了试验检测人员责任考核制度,与每个员工签订工作责任书。组织了交通工程的资质申报准备工作,注重加强试验队伍建设,继续引进人才,开展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工作,新增员工3人。不断提高试验检测技术水平,采用请进来,送出去等办法,组织员工参加各种试验检测业务培训,内部实行每星期一次业务学习。积极参加省厅、省技术监督局组织的沥青能力比对试验,及湖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召开的全市试验检测管理工作会议,迎接湖州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对公司的监督检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成立了以质量负责人为首的自查小组,严格按照《计量认证监督检查表》的各项检查内容进行了自查。自查小组通过查阅质量体系文件、档案、报告,查验原始记录,检查现场和人员考核面谈等方式对公司的质量体系运行进行了全面的核查,对公司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并出具了自查报告。这次监督检查了促进公司的试验检测工作质量,使出具的报告更加科学、准确,保证了公司质量体系的正常运行。深入学习同志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抓好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全体员工认真学习了总书记“八荣八耻”观,目的是让大家在掌握各类试验技术的同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道德修养,把全体员工都培养成既懂技术,又有政治修养的高素质人才。圆满完成省市质监站委托的检测任务和建设各方的试验任务,服务于“交通六大工程。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冽冽寒冬,想工程所想,急工程所急,不怕苦累,从无怨言,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确保不拖工程后腿。做好申嘉湖杭高速公路中心试验室的工作。较好地完成了申嘉湖高速公路的试验任务,也得到了项目公司和指挥部领导的好评。对抽检不合格的材料采用材料异常情况通知单方式及时告知参建各方,并提出初步处理意见,在整改意见反馈后,进行复查。并做为质监站的质量窗口,及时反馈信息,出现问题,及时解决,将质量事故隐患尽可能消除在萌芽状态。项目公司中心试验室的建立,不仅使工程在施工过程中的工程质量预先得到行之有效的控制,而且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存在的问题,为指挥部和质监机构快速提供现场信息,使工程有序顺利的开展。善于创新,拓展市场,市水利部门及市经济开发区,通过对公司的试验基地察看及对检测业务上的能力考查,认可了我们的试验检测能力,使公司跨出了业务横向扩展的新步伐,分别取得了水利监督现场检测及开发区基桩检测业务。还与申嘉湖杭高速公路项目公司达成了成立练杭段中心试验室意向,不断拓展检测领域的新市场,加大试验检测公司的影响,同时加强分公司的检查指导工作。
十一、配合省站布置的其它工作如参加省厅质监督站组织的试验检测工作会议,交通建设工程现场检测和工程材料试验收费项目调查工作,做好省厅公路、水运工程试验检测管理专家库人员推荐工作,沥青路面督导组试验检测工作、举报查办、对浙江省公路、水运工地试验室管理实施细则(第二次讨论稿)的回复意见和建议。
十二、组织检测市场专项整治活动,开展检测机构监督管理、检测质量检查,对6家丙级试验检测机构组织监督检查,
十三、与湖州交通学校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
本着扩大交流、优势互补的目的,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发挥双方优势,一方面为学生们提供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感性认识,提高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为试验检测中心更了解学生,贮备后续力量,选拔更好的人才,还能通过学校教师理论知识上的优势,共同研究开发适用于湖州实际的新项目、新课题。
篇8
陕西省电梯管理办法最新版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电梯安全管理,预防和减少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国务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电梯的生产(含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日常维护保养)、使用、检验检测及其监督检查等活动,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电梯包括乘客电梯、载货电梯、自动扶梯与自动人行道。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电梯安全管理工作的领导,督促和支持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及时协调、解决电梯安全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第四条 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以下称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电梯安全进行综合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电梯安全管理工作。
第五条 电梯生产、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电梯生产、使用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电梯的安全负责。
第六条 学校、新闻媒体等单位应当开展电梯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的宣传普及工作,倡导文明乘梯,增强安全意识。
第七条 鼓励推行科学管理方法,提高电梯安全性能管理水平,增强电梯生产、使用单位防范事故的能力。
鼓励电梯使用单位实行特种设备责任保险,提高事故赔付能力。
第八条 单位和个人有权向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和行政监察等部门举报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二章 电梯生产
第九条 电梯生产单位应当依法取得相应资质,从业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电梯生产单位名称、地址变更后,应当在30日内向原受理机构提出更换证书申请。
第十条 电梯制造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和安装质量负责,并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提供相应的随机文件,保证电梯的配件供应。
第十一条 电梯的安装、改造、重大维修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书面告知。
电梯的开箱验货、现场勘测等准备工作可以在告知前进行。
第十二条 电梯维护保养单位(以下简称维保单位)应当对其日常维护保养的电梯安全性能负责,按照有关安全技术规范和要求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电梯的维护保养方案,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二)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每半年针对维护保养的各类电梯进行一次应急演练;
(三)电梯发生困人故障,维修人员应当及时实施救援,市区内不超过 30分钟,其他地区一般不超过 l小时;
(四)建立每部电梯的维护保养档案,并且长期保存;
(五)协助使用单位制定电梯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救援预案;
(六)对维护保养的电梯每15日进行一次维护保养,每半年进行一次自行检查;
(七)发现事故隐患及时告知电梯使用单位,并采取有效措施消除事故隐患,确保电梯安全运行;
(八)对新承担维护保养的电梯进行安全性能确认。
电梯维护保养收费应当执行省价格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
第十三条 电梯安装、改造、维保单位应当按规定对本单位电梯作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建立档案。档案保存期限不少于4年。
第三章 电梯使用
第十四 条电梯使用单位包括下列情形:
(一)自行管理的电梯,所有权人为使用单位;
(二)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电梯,物业服务企业为使用单位;
(三)新安装电梯未移交业主的电梯,项目建设单位为使用单位;
(四)共有产权的电梯,所有权人应当通过书面协议明确使用单位;
(五)电梯所有权人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方式转移含有电梯的场所使用权的电梯,可以约定使用人为使用单位;
(六)政府出资建设的用于公益性事业的电梯,其实施管理者为使用单位。
第十五条 使用单位购置的电梯应当符合国家安全技术规范,不得购置未取得制造许可证的电梯,不得购置或者移装未经法定检验检测机构安全性能技术评估符合技术规范的在用电梯。
第十六条 电梯使用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到设区的市级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电梯使用登记手续。
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委托取得维修许可资格的单位进行电梯日常维护保养,签订日常维护保养合同。
维保单位变更时,使用单位应当持维护保养合同,在新合同生效后30日内到原登记机关办理变更手续,并且更换维保单位相关标识。
第十七条 电梯使用单位应当根据电梯安全使用管理需要,配备相应数量的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并且做好下列电梯日常使用管理工作:
(一)制定电梯使用安全管理制度,开展日常巡查;
(二)在电梯轿厢内、出入口的明显位置张贴安全注意事项、警示标志和有效的安全使用标志;
(三)保持电梯紧急报警装置和通话装置完好,保证联络畅通;
(四)定期对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
(五)按照国家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建立电梯安全技术档案;
(六)协助做好电梯检验检测工作;
(七)制定应急救援预案,每年至少进行1次应急救援演练;
(八)对电梯出现故障或者发生异常情况的,及时通知维保单位消除故障或者异常情况,对可能危及乘客安全的,应当立即停止电梯的运行;
(九)乘客被滞留在电梯轿厢时,及时组织救援;
(十)电梯发生事故,依法开展事故救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护事故现场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十一)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家安全技术规范规定的其他电梯安全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医用电梯、额定速度大于2.5m/s的观光电梯,以及按照要求由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操作的电梯,应当由持证人员操作。
第十九条 车站、机场、地下通道、商场、体育场馆、展览馆等公共聚集场所的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在人流高峰期设置专人开展下列工作:
(一)宣传安全乘梯知识、鼓励文明乘梯行为;
(二)引导乘客有序乘梯;
(三)帮扶老、幼、孕、残人员安全乘梯;
(四)劝阻影响电梯安全运行的不良行为。
第二十条 对需要帮助的老年人、病人、残疾人、孕妇等行动不便的特殊乘客,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及时提供相应的乘梯服务。
第二十一条 对电梯轿厢内部进行装修的,装修结束后,电梯使用单位应当通知维保单位进行测试,经测试符合国家相关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二十二条 电梯的更新、改造、重大维修费用依照有关规定从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中列支,资金不足部分或者无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由电梯所有权人筹集。
电梯的日常维护保养和检验检测等费用由电梯使用单位支付。
第二十三条 电梯每年进行一次定期检验。
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在电梯安全检验合格有效期届满前30日向电梯检验检测机构提出定期检验申请。
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对电梯定期检验中发现的不合格项目进行整改,并将整改结果书面向电梯检验检测机构反馈。
第二十四条 电梯停用1年以上或者停用期超过下一次定期检验日期的,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封存电梯并设置警示标志,在15日内到负责该电梯使用登记的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停用手续。
第二十五条 电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电梯使用单位应当通知电梯维保单位进行全面检查和维护保养,并申请定期检验或者监督检验:
(一)发生自然灾害、火灾或者设备事故,可能影响电梯安全性能的;
(二)1年内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接到电梯故障实名举报3次以上,且经确认存在影响电梯安全运行的;
(三)停用1年以上或者停用期超过下次定期检验日期需要重新启用的。
前款所列情形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电梯,不得使用。
第二十六条 电梯安全管理人员应当依法取得相应资格,并履行下列职责:
(一)电梯运行的日常巡视,记录电梯日常使用状况;
(二)制定和落实电梯的定期检验计划;
(三)保持电梯安全使用标志清晰齐全;
(四)妥善保管电梯钥匙及安全提示牌;
(五)发现电梯运行事故隐患需要停止使用的,应当立即停止使用,并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六)接到故障报警立即赶赴现场,并通知本单位负责人、维保单位或者消防部门实施救援;
(七)现场配合电梯检验检测、改造、维修和维护保养工作,对工作记录签字确认。
第二十七条 电梯使用年限达到20xx年时,电梯使用单位应当委托电梯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安全性能技术评估。电梯检验检测机构应当提出继续使用、维修、改造或者报废的意见。
第二十八条 乘客应当按照电梯使用安全注意事项和警示标志的要求乘坐电梯,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乘坐明示处于非正常状态的电梯;
(二)采用非正常手段开启电梯层门;
(三)拆除、损坏电梯的部件及其附属设施;
(四)乘坐超过额定载重量的电梯;
(五)其他危及电梯安全运行或者危及他人安全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使用单位应当建立电梯安全技术档案。安全技术档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特种设备使用注册登记表》;
(二)设备及其零部件、安全保护装置的产品技术文件;
(三)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的有关资料、报告;
(四)日常检查与使用状况记录、维护保养记录、年度自行检查记录或者报告、应急救援演练记录;
(五)安装、改造、重大维修监督检验报告,定期检验报告;
(六)设备运行故障与事故记录。
日常检查与使用状况记录、年度自行检查记录或者报告、应急救援演练记录,保存期限不少于4年,其他资料应当长期保存。
使用单位变更时,应当随机移交安全技术档案。
第四章检验检测
第三十条 电梯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开展电梯检验检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和便民原则,为电梯生产、使用单位提供可靠、便捷的检验检测服务,并对涉及的被检验检测单位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电梯检验检测收费执行省价格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
第三十一条 电梯检验检测机构不得对存在以下情形的电梯实施定期检验:
(一)未进行注册登记的;
(二)未与维保单位签订维护保养合同的;
(三)维保单位未按照《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的规定,对所维护保养的电梯提供维护保养记录及定期自检记录(报告)的;
(四)存在严重事故隐患,无改造、维修价值,或者超过安全技术规范规定使用年限,未经过电梯检验检测机构进行安全性能技术评估继续使用的;
(五)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整改,未整改的。
第三十二条 电梯检验检测机构应当自接到检验检测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实施检验检测。
检验工作完成后,检验检测机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检验报告。检验合格的,出具《安全检验合格》标志。
第三十三条 电梯检验检测机构和检验检测人员利用检验检测工作故意刁难电梯生产、使用单位的,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可以另行指定电梯检验检测机构承担该单位电梯的检验检测工作。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四条 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发现电梯的生产、使用单位或者电梯检验检测机构有违反法律、法规和安全技术规范的行为,依法责令限期整改。发现事故隐患的,应当依法责令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责令暂时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隐患排查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第三十五条 行业主管部门和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学校、医院、机场、车站、地下通道、商场、体育场馆、展览馆以及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电梯实施重点安全监督管理。
第三十六条 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电梯安全监督举报制度,公布举报电话、通信地址,受理对电梯生产、使用和检验检测中违法行为的举报。
第三十七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建立乘客电梯远程监控系统,对电梯安全运行实行网络监控管理。
第三十八条 乘客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的建设和管理由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
第三十九条 新装乘客电梯应当具有设置远程监控系统要求的端口及其设备。在用乘客电梯应当加装电梯远程监控系统终端设备。
第四十条 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对监控中发现的事故或者安全隐患,应当及时处置。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补办,并处20xx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二条规定,未履行维护保养职责的,由县级以上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20xx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六条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20xx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七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20xx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20xx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六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对电梯使用单位处20xx元以上500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未进行电梯安全性能技术评估的,由县级以上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20xx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电梯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5000元以上20xx0元以下罚款。
第四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其他法律、法规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条 依照本办法规定作出10000元以上罚款决定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有要求听证的权利。
第五十一条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旅游景点的缆车、索道及建筑行业使用的升降机等设备的安全监督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20xx年3月1日起施行。
西昌强化电梯管理 确保乘坐安全坐电梯安不安全哦,要是突然发生故障就麻烦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电梯已经走进了普通百姓的生活,电梯公寓、商场购物,我们随时都在乘坐电梯,电梯的安全关系着大家的生命财产安全。
近日,西昌市食品药品和工商质量监管局结合西昌市电梯安全管理实际,进一步明确电梯安全监管目标任务,压实压紧各相关方责任,分解落实安全责任,全面提高应急处置的意识和能力,确保西昌市电梯安全。
〉〉〉 现状 西昌电梯使用投诉举报增多
目前,西昌电梯安全管理主要集中在电梯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职责不清、管理不明的问题,由此产生的电梯事故和故障隐患的投诉举报不断增多。西昌市食品药品和工商质量监管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股股长王成才告诉记者,去年该局共接到60余起特种设备投诉举报,核查38起(其中电梯相关的投诉28起,气瓶相关的投诉8起,电梯和气瓶的投诉占投诉总量的95%),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一定的风险隐患。
据了解,目前西昌电梯安全管理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电梯使用管理涉及业主(所有权人)、使用单位(物业公司)、维保单位等多个主体,在电梯使用管理上存在相互推诿的现象;电梯使用状况复杂,电梯配置和性能与使用条件不匹配,致使很多电梯超负荷运转,大大增加了电梯的安全隐患;电梯维修更新改造资金不到位,住宅维修资金使用渠道不畅,电梯不能及时进行维修和更新改造,而且电梯涉及群众日常生活,存在隐患也难以封停,致使部分电梯带病运行。
〉〉〉 明确职责、管理 使用者管理方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我们在现场检查中,部分物业什么都不知道,连使用登记证、检验报告是什么都不晓得,有事依靠维保公司解决,这样的管理者如何能保障电梯安全,还好现在有了针对性责任划分和管理要求。王成才说,按照《四川省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相关规定,电梯使用单位履行电梯安全管理责任。电梯未明确使用单位的,不得投入使用。同时,电梯使用单位、维护单位各自的职责得以明确。
篇9
【关键词】质量检测 现状 完善方法 改革思路
中图分类号: TU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建筑节能质量检测的分类和必要性
(一)检测的分类[1]
(1)实验检测
实验检测是指测试试件在实验室加工成型,测试的相关资料和数据都将在实验室内产生。
(2)现场检测
现场检测是指检测的实体结构或同条件试块等实行现场取材检测,相关数据在现场测出。一般现场施工人员普遍素质不高,同时缺少对实际操作使用经验。因此在进行现场检测时要注意进行重复检测。
(二)检测的必要性
根据国家公布大的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建筑耗费能量巨大,占总耗量30%~40%,建筑节能将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2]。通过国家提倡使用建筑节能材料来达到节能的效果,同时把好建筑材料质量关将是关键。
建筑节能质量检测的现状
(一)检测职能体系不完善
(1)在建筑工程质量检测行业内,地方政府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占据了绝大市场,对整个行业形成了垄断。各级监督机构在监督和决策时,拥有绝对的权力垄断检测任务,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如办事效率低、技术水平变低、磨灭了服务意识等。
(2)一般情况下,建筑工程节能质量检测机构大都是企业内部成立的,主要针对完成本企业的测量任务,其限制了检测走向市场的步伐。同时也受到企业利益限制,导致检测质量的技术后退化。
(3)监理单位监理工作做不到位,出现监理工程不在场,工作不认真,通常不对检测质量负责,只是在委托单上签字的现象。
(二)质量检测机构机制不健全
(1)质量检测机构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在检测时出现检测报告失真和照假想象等不良现象。工程质量检测出现使用不合格材料,影响了工程项目质量的错误判断,让质量问题一直存在。情况严重时,还会导致重大质量工程的发生。
(2)检测人员素质提高受到限制
随着建筑行业的迅速发展,建筑工程节能质量检测行需要大量人才。出现以假乱真的人员上岗现象,检测人员普遍素质得不到提升,普遍素质偏低。导致检测方法过时,检测质量得不到保证。管理理念老化,甚至产生验收造假的问题。
现状的产生原因
政策性过强
检测机构是建设工程质量的相关规定而产生的,受到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严重影响到检测市场的形成。由于政府质量检测政策决定检测市场的产生和大小,检测机构的资质认证和行业的资质同样离不开政府的直接调节,增加了检测市场形成难度,导致检测市场不能完全放开,只会循规蹈矩,技术倒退,不思进取。
较强的地域性
各级地方行政主管部门都会根据地方的需要而制定管理要求,只针对本地区的业务设立让质量检测行业受到政策限制。行政主管部门为了限制外地机构打入本地市场,设立的资质审查注册制定直接针对本地的检测服务范围。工程质量检测时因为仪器过于大型,并且样品的检测具有明确的时效性,因此出于对交通和成本的考虑,跨地区作业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性。
行业体制单一
国有企业或者企业单位占据了检测市场,民营资本和外资企业由于政策的限制而无法进入。因此造成了检测行业体制单一。这种单一让检测机构迷失方向,不思向前,停止了提高效率的探索。
技术门槛不高
检测无法市场化,形成停滞状态,没有形成有效的运作管理模式,质量检测行业长期处于政府垄断经营之下,缺少科学可行的系统内部管理体系,没有检测经验的保证。因此,检测机构通常少投入设备和技术培训等资金,导致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检测行业处于低水平状态,技术门槛低。
改革思路
规范检测机构
检测行业得不到国家出台一系列法律来规范,检测行业的规模得不到扩大、工作范畴进行规定不细化。实行等级制度,规定检测机构行使的职能[3]。通过在有关机构调研制定有效机构试点,然后实行工作方案和计划,并记录执行方案,总结试点过程的经验和做法,打好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基础。设立行政主管部门规范政府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的职能,保障工程质量,避免再次出现政府的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独占一方的情况。同时应大力提倡扶持社会的质量检测机构。做好检测机构规范试点的指导和监督工作,规范质量检测机构。
完善机制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检测机构行业的监督体系的制度。做到准入严格,监管有效。建立网上监理系统,随时并更新上报不合格的数据。网上对工程质量检测机构的检测数据进行审查,更好的起到监督作用。
(2)对工程质量检测机构质量管理建立监督评审制度进行规定性的评审,完善检测机构的机制。对于做的好的机构实行奖励政策,对不好的机构进行鞭策。对不具条件的检测项目或者机构进行整改或淘汰。
(3)在规范的评审制度下,对工程质量检测机构实行不定期的检查,加强监督力度,防止这些机构出现应付,马虎应对的情况。
(4)加强政策制度执行的针对性与指导工作,促使工程质量检测行业的技术水平的提高,为建筑行业的整体进步服务。
提升检测人员素质
(1)加大对建筑质量检测机构的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保障检测人员的资源供给,培养高素质的技术队伍。通过引进技术、培训来提高人员的素质。同时建立检测人才培养机制,吸收更多的专业人才,提高招聘检测行业人员的门槛。
(2)建立质量管理制度和合理分配质量责任,树立员工全面质量检测意识,检测机构坚持对人员的质量教育,强化服务精神和重视人才意识,落实质量教育。
总结
在建筑行业中,建筑工程节能将会占据大半的建筑材料市场。本文通过对建筑节能质量检测的分类和必要性、建筑节能质量检测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了解现状的产生原因,并提出了建筑节能质量检测的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戴新荣.浅谈建筑工程节能质量检测[J].治淮2011(08):78-79.
篇10
关键词:特种设备;定期检验;安全意识
中图分类号:X9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6-0249-02
1 特种设备概念的提出及全国事故态势
2000年6月29日,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令第13号颁布《特种设备质量监督与安全监察规定》,“本规定所称‘特种设备’包括电梯、起重机械、厂内机动车辆、客运索道、游艺机和游艺设施、防爆电气设备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2003年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3号公布根据2009年1月24日《国务院关于修改〈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决定》修订):“本条例所称特种设备是指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锅炉、压力容器(含气瓶,下同)、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械、客运索道、大型游乐设施和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施行前的2002年度全国注册特种设备292万余台,当年发生特种设备严重以上事故352起,死亡351人,受伤372人,伤亡率0.025人/年百台。到2006年底全国注册特种设备达到355万余台,当年共发生特种设备严重以上事故299起,共死亡334人,受伤349人,伤亡率为0.019人/年百台。2009年4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公布了2008年全国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全国特种设备事故率连续第九年下降。2008年全国已办理使用登记的特种设备数量达到521.11万台,比2007年增加17.5%。去年全国特种设备万台设备事故起数为0.74起,万台设备死亡人数为0.82人,同比(2007年,全国共发生各类特种设备伤亡事故256起、死亡325人、受伤285人)分别下降8.6%、8.9%,完成了国务院安委会下达的有关控制指标。2008年,国家质检总局组织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特种设备隐患排查治理和百日督察专项行动,全系统共排查隐患治理单位291499个,发现事故隐患225064项,已整改205208项,整改率91.18%,其中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率为87.65%。
尽管2008年全国特种设备事故率依旧是下降趋势,但与2007年同期相比,事故总起数增加20%,受伤人数增加了62%。起重机械、电梯、锅炉事故呈高发态势,占事故总数的40.7%。其中,锅炉和电梯的事故起数上升最大,主要是小型蒸汽锅炉事故和电梯维修保养环节事故上升。由此可见,虽然我国特种设备事故有所下降,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特种设备事故率仍高出5倍至6倍,安全形势依然严峻。
2 淄博市特种设备现状
淄博市在用特种设备有5万余台,其中单台设备构成重大危险源的有1400余台,数量和危险程度均排在全省前列,近几年,经过特种设备监管部门、检验机构技术把关和使用单位的共同努力,基本上没有发生特种设备死亡事故,实现了特种设备无重大恶性事故的发生,保障了全市的特种设备安全运行,为全市人民提供了安全生产和生活保障,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安全形势来之不易。但部分特种设备仍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仍不可掉以轻心,主要表现在:一是有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负责人和管理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违章使用特种设备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安全管理制度尚不落实,部分特种设备(含安全附件)没有按时申请检验,还没有被纳入到日常监管中来,如去年在向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发出定期检验友情提示的情况下,按期报检率仅为30%左右。三是无证上岗,特种设备的制造、安装、改造、维修、操作、管理人员未经安全知识培训就上岗,对特种设备的技术性能不了解,违章作业。四是安全监督力量薄弱,力度不够,安全监察不到位、执法随意的现象时有发生。五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仍存有死角,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在部分领域中仍然存在。
2006年底,淄博市对全国5年来发生的特种设备事故进行分析发现,由于非法生产和非法使用特种设备发生事故占事故总数的29.7%。因此,依法从严对特种设备的管理是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也是做好特种设备各项安全工作的前提。从严对特种设备管理工作进行执法:一是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二是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为安全责任主体,其法人代表为安全第一责任人;三是进一步加强各级政府对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的领导;四是完善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体制,充实监察力量,使监察覆盖面达到100%;五是依法加大对违反特种设备安全法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六是特种设备的安装、维修、操作、管理等人员必须持证上岗;七是要使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养成按时申请检验的习惯,对不按时申请检验或拒检的设备,该判停(废)的必须判停(废),该罚款的必须足额罚款,做到执法从严,避免处罚的随意性,切实保证国家有关法规的贯彻实施。
3 具体措施
为使特种设备安全运行,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免受损失,千方百计防范特种设备重、特大事故的发生,降低特种设备事故率,相关机构和人员要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创新工作模式,从严执行特种设备相关法规,按时报检,定期检验,笔者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3.1 依法行政,加快《特种设备安全法》的出台步伐
1982年2月6日,国务院《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这是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与管理工作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事件,从此拉开了我国特种设备管理工作的法规体系建设的序幕,逐步形成了“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相关标准及技术规定、要求”3个层次的法规体系结构。
2003年6月1日,国务院令第373号颁布了《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同时,废止1982年2月6日国务院的《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
《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察暂行条例》的颁布,更加全面地规范了特种设备的管理,把特种设备管理工作的法规体系建设,推向了新的高度。
2003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施行以来,从特种设备安全现状来看,虽然安全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种设备数量大、分布广、增幅快,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水平总体还不够高,处罚力度不够,从近几年出现的特种设备亡人事故看,多数事故是违反有关法规和管理制度不落实造成的。因此,《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已不能完全有效地适应安全生产、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急需将此《条例》上升至专门的法律(据悉,《特种设备安全法》的起草工作已于2006年底启动),为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3.2 抓好特种设备的按期检验,提高特种设备的定检率
由于特种设备超期未检验和安全附件失灵(或不全)造成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26.5%。因此,对特种设备(含安全附件)的安装、改造、维修进行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是防范特种设备事故的有效手段。特种设备检验检测机构应严格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规程的要求进行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探索检验工作的新模式,以提高检验工作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抓好特种设备定检率需要特种设备检验机构重点把好十个环节。
(1)把好催检环节。检验检测机构根据年度检验计划,分门分类制定月度检验计划,提前对用户实施书面、电话、现场“三步催检”,并建立催检台账,确保到期设备提前做好迎检准备。
(2)把好报检环节。检验检测机构应主动做好受理用户报检工作,并根据用户申请的检验时间做好登记,便于及时下达检验检测任务。
(3)把好计划环节。检验检测机构应每月将应检数与实施“三步催检”后的用户报检登记情况结合起来,并下达给检验部门实施检验。
(4)把好落实环节。检验部门根据单位下达的月度检验计划,对未报检的单位再进一步催检,并及时编制和下达本部门定期检验周计划,保证台台有安排,另外及时与各个区县局特种设备监察机构做好沟通交流,在各部门分别催检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一些联合整治活动,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一方面也可以提高社会影响力,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5)把好检验环节。检验部门根据人才资源情况,按计划规定的地点、时间、要求到达现场,按检验规定的标准、规程实施监督检验、验收检验、定期检验,科学公正地出具检验报告。做好检验现场中的三确认(即现场确认在用设备是否已注册、现场确认在用设备检验是否未逾期、现场确认作业人员是否持证)、三到位(即检验部位、检验项目、检验比例三到位),发现没有注册、未按时检验(含安全附件)、无证上岗者应督促其落实,并将不符合规定的事项及时报送安全监察机构。
(6)把好检验隐患闭环管理环节。检验员对检验检测中发现的事故隐患,严格按照规定要求,立即分类签发检验意见书告知设备使用单位,书面提出整改期限,对按期整改完毕经确认达到安全规定的出具合格报告,否则,不出具合格检验报告,并向监察机构提出督察建议。同时对现场发现存在重大隐患的设备,在告知企业的同时,立即上报当地监察部门,做到有发现、有反馈、有治理,实行隐患闭环管理,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7)把好检验报告书的出具环节。检验人员必须认真填写原始记录,在10个工作日内出具检验报告,并保证原始记录和送审报告的质量,提高报告的一次通过率。
(8)把好检验报告的发送环节。检验检测机构要严格分类,建立检验报告的发送台账,及时将检验报告和相关标牌发送至使用单位。检、收分离,即在检验机构内部实行检验与收费分离,使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申请检验时先行交费,检验部门再按计划到设备现场开展检验工作,检验报告也应由收费部门发放,以提高工作效率和检验工作质量。
以此同时,要切实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和法人代表为第一责任人。企、事业单位必须正确对待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关系,严格按国家规定加强对本单位特种设备的安全管理;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要做好特种设备技术资料的建档、管理工作,对在用特种设备在有效期届满前一个月向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提出检验申请,确保定检率达到100%。
违规使用是特种设备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因违规使用造成的事故244起,占事故总数的79.5%,表现为使用非法设备、管理混乱、作业人员违章操作、操作不当甚至无证作业、维护缺失等,尤其集中发生在起重机械、电梯、锅炉、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压力容器等特种设备中。
3.3 加大培训、宣传工作力度,提高特种设备安全意识
由于操作人员误操作发生事故占事故总数的35.7%。因此,必须加强对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负责人及安装、维修、改造、操作、管理人员的等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提高其特种设备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安装、维修、改造、操作、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