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5 07:2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基础知识实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长期以来,根据教指委的文件精神,我校一直在不断探索和改革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以及课程体系的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09年,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我们具体的思路和做法是:
(一)认真定位,强化教学改革创新
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坚持以“务实创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目标,以实践为主线、计算思维为导向,以“夯实基础、面向应用”为基本原则,以“强化实训,激励创新”为主要途径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加强了教师的思想统一和清晰的教学方向,积极投身到推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中去。在教学上,重点关注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与计算思维的养成问题,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地强调计算机技术在本专业上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善于用计算机思维来思考和解决本专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自身也要不断跟踪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了解当前社会人才的需求状况,不断更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最新内容,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减少教学与实训内容滞后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问题及“学校所学”与“社会所需”之间的差距问题。
(二)以计算思维为导向,加强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
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长时间多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工具的使用为教学要求,没有计算思维理念和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化全面普及和水平不断提高,把计算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人们不新形势下断进行研究和推进,使计算思维成为当今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基本能力之一,因此,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将会成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教学重心。现阶段,我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了加强“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构建了计算机文化素养平台,新建了计算机认知实验室,陈列出早期组成计算机的各个部件以及相同部件不同时期的产品,展台上还展示出用计算机开发软件设计的各种实际应用程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以及计算机在实际生活、工作中的应用,在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分组,三个学生为一组进行计算机组装,在这里学生能够亲自利用计算机的各种部件组装计算机,同时进行测试和简单故障的排除,最后进行操作系统的安装。有力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在中心醒目的地方建设了图灵奖获得者、计算机发展史、学生优秀作品电子展台和计算机名人名言图片展板,以营造计算机文化氛围,增强计算机教育的感召力。中心大力加强课程内涵建设。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大胆实施分专业、分模块、分层次教学,探索将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一入校就开始接触计算思维相关的培养模式。建设了大学计算机基础PBL(案例+项目实训+教学视频)和多门课程的网上资源库,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从内网获取教学资源,对不明白的内容,在课外可从视频中得到解惑,增强了对学生综合立体化教学;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式学习,构建基本的计算思维信息素养与综合学习能力,达到自觉运用计算思维进行思考和会用计算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使之终身受益。
(三)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
示范中心着力建立网络化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目前,中心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网上辅助教学和网络化、智能化的管理。其中“计算机基础教学通用平台”将大学计算机基础、C程序设计实验、数据库技术基础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多门计算机基础课程集成在统一平台下,使该网站的资源共享率得到显著提高;网站的日平均访问量达到200人次,在计算机基础相关理论和实验课程的教学中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高校通用实验报告管理系统”平台在多年的使用中不断完善,已经由原来单一的“实验报告批改”系统逐步转向一个涵盖实验教学全过程的“实验教学一体化管理系统”平台。这样,中心所开设的全部实验课程均顺利地由原来的纸质实验报告管理过渡到实验报告的全网络无纸化管理。在实行实验报告网络化管理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得到明显激发,平均成绩显著提高;教师从繁重的教学工作中解放出来,使用网络化、信息化平台进行教学工作,工作量明显减轻,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高校通用上机考试系统”平台,具有学生自动签到、领取试卷、提交答题结果、考试时间自动控制、考试结束时语音自动提醒等多项功能。同时,系统基于IP安全策略,具有一定的防抄袭、防作弊等功能。目前,已经在数据库基础及应用、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C程序设计实验等多门课程的上机考试中得到积极应用,效果高效、准确,实现了无纸化、网络化考试的目标。
二、新形势下,进一步深化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篇2
关键词: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模块化教学
我们提出了以知识模块分类训练+综合应用型考核为模式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一、按知识的分类划分模块
(一)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
内容:计算机的历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组成);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如:新建文件,修改文件属性等。目标: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和训练,让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二)汉字输入法模块。
内容:键盘使用的训练;文字输入方法的训练;文字录入速度的训练。目标: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具备熟练使用键盘和鼠标的能力,能够以较快的速度完成文字的录入,熟悉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各部分功能。
内容:word文档基本操作的训练;文档排版的训练;表格设计的训练;图文混排的训练;页面设置和打印的训练。目标:通过以上内容的训练,学生具备熟练的文字处理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独立较快完成各种报告的文档的录入和处理。
(四)Excel电子表格模块。
内容:工作簿的基本操作训练;录入数据的训练;设置工作表的格式;数据图表的建立及设置;工作表打印训练。目标:通过以上内容的训练,学生具备熟练的数据处理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统计和处理、绘制图表。
(五)PowerPoint电子演示文稿。
内容: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训练;幻灯片格式、幻灯片母板设置操作的训练;幻灯片中插入、编辑对象的训练;对象的动作和动画设置的训练;幻灯片的切换与放映训练;演示文稿的打包与解包训练。目标:通过以上内容的训练,学生具备熟练的演示文稿制作能力,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完成诸如产品展示、课件制作等工作。
(六)Internet的应用。
内容:通过IE浏览器浏览信息的训练;通过搜索引擎搜索资源的训练;收发电子邮件的训练;常用工具软件的训练。目标:通过以上内容的训练,学生具备熟练的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和使用相关工具软件的能力,能够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以解决学习、工作中的问题,能够电子邮件和多媒体实时通信工具和他人沟通。
二、模块分解训练
模块分解就是把每一个模块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比如:Excel电子表格模块,可分为:格式设置、公式应用、函数应用等知识点。根据知识点,给学生布置相应的实训作业。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以训练为主,教师负责个别指导。比如:在教授Excel格式设置这个知识点时,笔者会先用1节课的时间进行格式设置的基本操作,再用2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就格式设置的练习题作为作业上机操作并上交,记录好学生实训时遇到的问题,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下课后检查学生上交的作业,在下一次上课时用1节课的时间提出并解决学生在实操时遇到的问题。其他的模块的知识点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模式来教学。
三、综合应用型考核
在一期教学结束后,采用上机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考核的内容共有十道试题,每道试题包含有6个模块的知识点,其中各个模块的占的比重:20∶10∶25∶25∶10∶10,试题的难度一般,考核采用随机抽题法,即:从十道试题中随机抽取一道题进行考核,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并有60分以上,则考核及格;否则不及格。模块式教学并不是考核及格就算完结,学生不旦要掌握每个知识点,而且要很熟练地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的问题。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1. 引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因此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同,对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技能培养就体现在公共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其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其应用已是我们高职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因此,加强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为其在工作岗位,为专业的运用提供更好的服务。
2. 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标
高职计算机基础是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进行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和信息的处理,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并能更好地辅助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
3. 存在的一些问题
高职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存在教师演示、讲解,学生跟随模仿的模式,面对不同的专业,采用一体化方式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课程设置中,教学内容未能与社会应用需求相适应,没有体现专业性领域的应用差别。学生在在学习考核过程中,由期末试卷,期末测试来评定成绩,缺乏科学性。在这种情况下,职业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调动起来,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目的。基于此,我认为职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一些措施将会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
4. 采取的一些措施
4.1 教学模式的改变
高职教育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即强调培养目标具备职业化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素养,成为符合行业需要、胜任企业管理一线岗位要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而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中,应以“精理论,多实践,重能力,求创新”为指导思想。有别于本科教育要求的“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学术、研究、设计类型为主要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应由传统的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方式。将“教、学、做”融为一体,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解决三个过程贯穿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加强实践技能操作,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注重实践的学习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的能力。
4.2教学内容
在教学中,从教学内容上体现高职特点,高职教育中的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教学的重心由传统的教师的“教”转向了学生的“学”。情景学习成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典型特征。
在计算机基础的教学中,我院组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在寒假、暑假深入到本地和外地的一些医院、企业、事业等不同单位,调查研究,与企业共同制定我院不同专业岗位的职业计算机操作基本技能,构建学习领域和学习情景,如针对护理专业的EXCEL在住院病人的信息管理中的应用,财会专业的邮件合并在企业财务工资表数据的处理,临床专业的病历书写的排版编辑,旅游专业的宣传片制作等学习情景,使用计算机基础在专业岗位中得到真实的应用。
4.4教学手段
高职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精讲多练的课程,在教学中可采用多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在我院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求老师运用现代的教育技术,制作多媒体课件。如在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探讨中,通过课件展示方式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的组成及其关系,了解计算机的简单工作原理,同时通过实体计算机的认识,让学生能够直观的了解计算机的组成,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维护。
利用网络多媒体教室教学工具,教师与学生能够进行更好的相互交流,老师也能够及时地掌握学生实训的操作过程,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指导,丰富了计算机的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利用数字化网络校园平台,可以进网上的一些教学活动,老师可以进行作业的布置、批改,提供教学资源供学生学习,学生上交作业,展示学习成果,遇到学习上的问题,可以得到老师的及时指导。
4.5考核方式
考核是检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所取得的成就、收获,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考核,可以反映学生学习的情况,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也同时检查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我院的考试考核中,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项目实训、任务完成、实习报告等方式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 。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以工作领域的专业应用,因此考试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形成过程化的考核。
4.6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集中体现,教材建设应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培养方案及构建课程体系。高职计算机教材建设必须与当前高职教育的改革相适应,面向本地区,突出职业性、实践性,科学性和先进性。
教材要根据能力培养模式的总体设计,尤其是根据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调整的整体走向,处理好传统内容与现代内容、传授知识与提高素质、基础与应用、继承与创新及统一性与多样性等关系[3]。
在我院的教材建设中,依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大纲,组织了多名长期从事计算机基础教育并有先进教学理念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编写了计算机应用基础和配套的拓展与实训校本教材。教材编写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项目设计,注重将专业信息化处理能力引入到教学中去,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工作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相关课程内容模块化,兼顾计算机技能考试,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融合。
5. 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影响着生产、生活及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促进了人类社会信息化的进程。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已成为我国信息化建设中高级人才所需具备的最基本素质。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担负着信息技术在各学科领域的普及与应用的艰巨任务,这需要我们不断思考、探索,不断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所需的高级人才。
[1] 杨天虎,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8,5
[2] 徐涵,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第3期,2008,1
篇4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任务驱动法;能力培养
作者简介:韩秋凤,女,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王伟杰,男,副教授,计算机基础教学部副主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罗俊,男,教授,计算机基础教学部主任,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高等教育管理。
1背景
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科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培养[1]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基础教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教师素质普遍提高,实验、实训条件基本满足教学要求[2],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的纵深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普及,计算机基础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客观上,计算机基础教学在各类学校处在教辅的位置,这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一些院系领导对计算机基础教学意义的理解普遍不到位,认为只是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工具、培养学生的技能,没有考虑计算机教育的本质。由于计算机已经渗透到各个学科,不同学科对计算机的要求也不同,各专业开设的计算机课程的内容无论从深度还是广度都远远的超过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被边缘化的危险。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培养目标[3]从“计算机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培养转变到了“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
任务驱动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真实环境中的任务的分析、构思、设计和实施,把教学的内容融于任务完成的过程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逐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从而运用所学知识培养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该方法强调的是自主学习,通过实践来学习,为完成实际任务来学习,从而到达学习知识、培养技能、获得能力的目的。它的目标是使青年人在未来的职业活动中能够独立制定计划、独立实施计划、独立评价计划。核心是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进行思考、制定规划、完成任务、进行评价,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备某种职业能力。因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解决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面临的一些问题。
2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
2.1任务驱动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课程教材我们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笔者参加编写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采用任务驱动法。为满足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提出的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目标,全书共安排19个任务,内容以基本的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处理、演示文稿为主,加入了网络应用、图形/图像处理、音频处理、视频处理等一些新的工具。学生通过对这些实际工作环境中任务的分析、构思、设计以及实施,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实际操作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大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表1基于任务驱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如果能采用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强化能力的培养。我们以表1中任务8为例来描述基于任务的驱动学习过程。
1) 实际问题的描述。毕业论文写好后,需要通过论文答辩,才能顺利获得学位,为了在答辩时将论文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实现过程以及结论进行展示,学生必须制作相应的演示文稿,辅助讲解自己的毕业论文。
2) 学习思考。学生经过了解后发觉PowerPoint这种演示文稿制作软件易学、易懂、易操作,是展示自己毕业论文很好的工具,其所生成的演示文稿可以包含文本、表格、图表、组织结构图、剪贴画以及媒体剪辑、背景音乐等,还可以给文稿中的每个对象添加不同的动画效果,使演示文稿生动有趣。创建的演示文稿既可以在个人计算机上播放,也可以通过网络传播。
3) 制作步骤。
步骤1:新建演示文稿,选择合适的模板和版式完成所有幻灯片的编辑。
步骤2:设置幻灯片的动画效果。
步骤3:设置背景音乐。
步骤4:保存演示文稿为“毕业论文.ppt”。
步骤5:将“毕业论文.ppt”打包,并将打包的文件复制到移动硬盘中。
4) 文稿演示。将移动硬盘的打包文件拷贝到演示的机器上,解压,然后演示。
从以上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的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们对PowerPoint的一些基本知识点,如文件的打开、保存、另存为,文本的输入、编辑,图表的插入、修改,幻灯片的复制、移动、删除,给对象添加动画等均已掌握;更重要的是培养了真实环境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驱动教学方法对能力培养的作用
认知能力是指个人在重构和应用知识时所具备的能力。基于任务的驱动教学方法学习目标明确,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对每个任务的分析、构思、设计、实施的重复应用,有利于学生在今后解决问题形成一种习惯性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教师能够有效的分析、监控、评估整个学习过程,学生也可以自己分析问题、构思解决问题,教师进行总结分析,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问题求解能力是指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学中我们更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能力培养。“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信息基础课程。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为问题求解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任务完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技能、积累经验的过程。我们以任务16为例,该任务是为一个影片制作一个片头。为完成这个任务可以把它分为三个子任务:子任务1:片头设计。子任务2:片头制作。子任务3:影片合成与导出。子任务1又可以分解为影片尺寸和时间长度;子任务2可以分解为黑屏过度、影片名字和音乐气氛。学生通过学习自顶向下逐层分解问题的方法,获得求解问题的能力。当学生完成19个任务的实训后,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在于大学生是否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首先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出发,要求学生掌握WindowsXP的使用,Word、Excel、PowerPoint 的基本操作;其次从应用计算机的知识出发,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Internet的使用、多媒体技术、音频编辑软件、视频编辑软件、光盘编辑软件、图像处理技术等课程的相关内容;第三从计算机知识在专业中的应用出发,要求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通过层层递进的学习,培养学生持续的学习能力。
信息的共处能力一方面我们可以理解为如何应用信息特别是Internet网上的信息为我们服务,另一方面是我们如何适应互联网的发展。通过制作电子通信录及个人简历、写电子邮件介绍大学生新生活等任务培养学生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通过网上购买MP4等任务来获得使用信息的能力。
计算机思维[4]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的、涵盖了计算机科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本质上还是如何用计算机的思维解决现实中的各类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表面上看是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常用的计算机操作及使用方法,本质上还是告诉我们如何用计算机来解决现实环境中的一些问题,对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思维将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3教学成效
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任务驱动法需要教师花费更多的时间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专业技能、专业素养等。
3.1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基于任务驱动法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知识的组织者、任务的设计者、实施过程的监控者。作为知识的组织者,需要教师针对某个任务掌握更深、更广泛的知识;作为任务的设计者,需要教师掌握各种不同的方案来完成任务;作为实施过程的监控者,需要教师考核和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更加全面的知识、更高的水平、更强的能力,有利地促进教师素质全面的发展和提高。
3.2学生能力的提高
任务驱动法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目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任务后又具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任务的设计、构思、实施过程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而学习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碰到新的任务时,学生学会了思考,对以后的工作有非常大裨益。课程结束
后,很多学生感到该方法让他们体会到了不同的学习过程,学到了更多的知识。
4结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基础的计算机课程,对该课程的要求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思考,首先是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满足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要求;其次是培养大学生对计算机的认知能力、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力、依托信息技术的共处能力;最后是对计算机思维能力的培养。最后一个目的如果仅仅从现有“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来完成,显然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程序设计、数学建模的内容是我们思考的方向之一,真正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成为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实现应用计算机思维解决专业课程问题的无缝链接。
参考文献:
[1] 韩秋凤,肖政宏. 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J]. 福建电脑,2008(10):182-183.
[2] 冯博琴. 以培植“名师、名课、名实验室”为抓手,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研究水平[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9-93.
[3] 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EB/OL].[2011-03-06]. /University/detail.aspx?id=1198.
[4] Jeannette M Wing. 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49(3):33-35.
Practice of Task-driving Method in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Course Teaching
HAN Qiufeng, WANG Weijie, LUO Jun
(Computer and Network Center,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665, China)
篇5
[关键词]中专计算机 教学方法
1了解学生情况,因材施教
1.1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使大多数学生习惯于以书本为准,以教师为准,学生的主体意识薄弱,求新、求异思想欠缺。针对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自己去发展知识,而不是停留在书本或讲课内容上。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只有唯一的一种解法,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他们完全可以超过老师,我们在讲课中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主体意识。
1.2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智能水平、学习习惯、知识基础等,都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因此我们在上课之前要对自己所代班级的学生进行深入了解,调查研究学生的这些特点,掌握实际情况。然后根据情况制定讲课的内容、重点和进度。这样有的放矢,因人因时而异,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大力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传统的授课方法是板书+讲解。用这种方法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学生只能是把操作步骤一步一步的记下来,看不到操作的结果,所以接受起来有些费劲。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以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这些软件的应用与操作在黑板上是无法向学生讲解明白的,需要使用演示设备向学生讲解,也就是说,现在计算机的许多课程,应该以:演示+操作+讲解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授。教学地点也应该从教室转移到?现代?化教室或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或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直观教学。多媒体技术具有声、光、电、色等多重元素,突出信息的形象性及感染力,使计算机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声音、图形、图像和视频信息的能力,它以形象生动的图文并茂的人机界面,改变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方式。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已成为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将自己实际的经验及见解放在授课中
每个人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都会积累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经验,别人的经验不能代替自己的实践。在讲课中应该体现出自己的见解,这对学生是很有益处的,因为它是一般书本上所没有的,是教师通过自己实践积累的经验,很可能有一定独到之处。在长期的实践操作中,我们不断的积累了自己的经验、计算机使用及各种软件应用方面的技巧。把这些内容溶入到我们的讲课中,使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理解和深入有很大的帮助。
4增加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以往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普遍较差,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太少,而且学生不重视上机练习。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针对以往学生的情况,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应用软件,我们基本上都能安排每个学生每周每门课程平均上机时间数不少于2课时。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为5比5或6比4。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另外,在实践课程中,对于低年级学生,注重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基础操作能力的训练,对于高年级学生,着重培养他们的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和应用各种专业软件,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应用这些软件进行设计和创作。在计算机软件应用中,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十分重要,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计算机实践课程主要以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为主,如在程序设计中,学生上机多数是将书上的程序作业在计算机上运行一遍,形式单调,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不能够对课程内容作深入的理解。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除了平时安排的实践课之外,对于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软件和一些编程软件,如静态网页制作软件,动画制作软件、VB、ASP等课程,我们设置了一周到两周的实训课程,在这段时间里,我们更注重增加课程设计的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程度的差异和兴趣爱好的不同,设计不同难度、不同内容的课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实训,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并加强了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在完成实训作业的同时,检验了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由于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毕业生在就业中逐渐受到了计算机市场的欢迎。针对学生上机操作不认真的情况,我们还采用了讨论法教学,就是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解决上机课的一些问题,教师对于共同的问题根据情况进行解答或给学生提示让学生再去上机实践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在实施时,分组采用男女学生以及善于言谈者与不善言谈者适当的比例,来保证讨论的气氛热烈。这种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培养他们的兴趣,督促他们勤于上机实践起了很好的作用。
篇6
关键词:创新创业;计算机基础;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26-03
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融合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与基础课、专业课的开展没有形成有机的联系,现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几种形式:第一,开设《创业教育》等创业教育系列课程作为选修课。第二,开设课外实践的“第二课堂”,如创新创业教育专题讲座、创业计划大赛等,将“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的扩展,鼓励学生积极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第三,开辟高校创业园区或者成立企业孵化机构,为大学生提供在校创业支持。这些形式都是学生利用选修课或者是课余时间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这些形式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还是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尤其是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现有的课程体系脱节。
课程创新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创新实践活动具有很多优势:形式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没有固定的选题和内容,能充分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受限制,基本由学生自己掌握;创新实践活动多以团队为主要形式,能有效促进合作交流能力。面向创新创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创新实践,就是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和要求有效地融入到现有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去,以达到创新创业教育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
一、增加与专业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计算机技术与其他科学技术的融合,使得各个学科的研究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巩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开始,思维不受禁锢、勇于质疑、敢于探索是创业的基本。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相结合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经途径。增加与专业相结合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开放实验、项目开发训练、课外研讨等形式,增加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课外投入计算机基础学习的时间,这样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方式。
(一)项目开发训练案例――以人力资源专业“开发应用程序”为例
实践活动名称:项目开发训练。
面向专业:人力资源专业。
实践活动学时:4+20。
实践活动环境:自主创新实验室 硬件:微机 软件:Visual Foxpro 6.0中文版、极域。
项目开发任务分析
1.任务。设计并实现一个人事管理系统,能够方便对企业员工人事信息管理等操作的管理,具体要求如下:(1)按时按量完成小组分配的任务。(2)模块代码能正常运行。(3)提供合理的测试数据。(4)撰写项目开发总结报告。
2.参与者分析。(1)参与者是已经基本掌握了VFP的操作技能:创建数据库和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表单的设计、菜单的设计等。(2)具有搜索资料的能力。(3)大部分的参与者还没有把所学过的知识技能运用到具体实例的经历,没有掌握应用程序开发的一般流程。
实践活动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方面。综合运用VFP中的各项功能,创建数据库、表等;正确编写代码,熟练运用SQL语句;了解可视化编程的一般步骤。
2.思维与方法方面。学会程序开发的一般步骤,分析需求,小组分工合作,在小组分工合作过程中学习如何与他人有效地沟通交流。
3.习惯和态度方面。提升小组合作意识。通过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需求分析中的功能,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项目设计任务,树立学生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
4.创新创业方面。鼓励学生乐于创新、敢于创新,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项目开发模拟创业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创业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创业成功后的成就感,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通过与专业相结合的项目开发任务,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批判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解决专业中遇到的问题。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发掘有创业潜能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进一步培养。
项目开发训练设计
1.准备阶段(1学时)。教师讲解项目开发要求及评分标准,记录分组情况,介绍网络教学平台上微视频、ppt课件等的下载方式;学生则根据教师提出的分组原则,展示自身优势,自行分组;通过分组,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的能力。
2.实施阶段(开发实验室,学生自行安排时间,建议20学时)。教师巡视指导,提示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需要的资料,关注学生的项目进度;学生则查询资料,确定需求,小组讨论,分配任务,根据分工不同,分头完成子任务,遇到疑难时在网络平台上下载微视频进行学习;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协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微课的学习,培养独立性,通过项目开发,培养学生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答辩阶段(3个学时)。教师点评小组提交的作品;学生则在展示作品的同时,介绍小组的分工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交流完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及体会,最总提交项目开发总结报告;通过项目总结展示作品,使参与者体验到创业带来的成就感。
实践活动评价设计
项目答辩时,需要提交小组作品及项目开发总结报告。评价时除了关注项目成果及提交的项目开发总结报告外,加入了对学生实验过程中创新能力的发展的评价。评分包含项目成果、项目开发总结报告、答辩表现、创新性等四个方面,评分标准如下:
1.项目成果(40分)。评分标准:操作人性化,功能完善、界面友好,测试数据丰富。
2.开发总结报告(20分)。评分标准:需求分析和功能描述翔实,数据库设计与实现合理,界面设计美观,测试结果无误。
3.答辩表现(20分)。评分标准:重点突出、阐述清楚,表现自然、准确回答问题。
4.创新性(20分)。评分标准:设计思路、方法、功能等方面有突出的创新。
(二)项目开发训练实践总结和反思
在项目开发训练中,由教师布置与专业相关的选题范畴,由学生自主选题,通过课程中学习到的计算机知识设计解决方法并实现。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学生经历了项目开发的整个过程,选题、设计、实现、形成报告、答辩。项目开发训练,只提出了选题和评分标准,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主。
微课将课堂教学延展到了课外,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实践活动时间地点也由学生自行安排,但是大部分学生没有综合开发的经验,学生的积极性高,但是认知水平有限,需要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有效指导,这样才能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最终完成项目。学生素质不一,也存在着有少数学生浑水摸鱼,应付了事,这需要教师完善评分细则,杜绝这类情况发生。
在项目开发训练实践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了大胆怀疑和小心求证的创新精神,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二、充分发挥教师科研的带动作用
教育部早在2012年2月就下发了“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通知中要求建立本科生参与的各种科研项目,搭建本科生的科研平台,鼓励本科生参与到各种科研项目中去。
民办高校可以利用现有的科研优势,结合“导师制”的科学管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到可以项目任务的执行中,学生在实际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逐渐掌握了科学研究的方法,养成了良好的科研习惯,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此为依托,将科研项目中涉及到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点内容,以学科前沿介绍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逐步体会到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之间的联系。
三、“以赛促建”的推动模式
民办高校的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倦怠情绪,对教学内容理解不够深入,一知半解,多数认为不是专业课,对今后工作用处不大,可以放低要求。学生缺乏竞争,缺乏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一直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的源头。
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各级计算机类创新创业竞赛,以竞赛来推动民办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学生在竞赛中成长和历练,不仅可以增强竞争意识,还可以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赛促建”案例――以“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为例
在第一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的同时,汉口学院公共计算机课部主办、教务处协办“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参赛准备的过程,“以赛促学”、“以赛促建”,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OFFICE系列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的积极性,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其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提高其创新能力。
大赛的活动策划如下:
“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活动策划
为促进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同时贯彻实施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思想,提高我校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水平,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竞争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展示我校的教学成果,特举办汉口学院首届“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
1.大赛内容。此次大赛分为WORD应用、EXCEL应用、POWERPOINT应用三个组,要求参赛者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设计具有较高水平的完整作品。
2.参赛对象及形式。参赛对象:全校非计算机专业大一学生;参赛形式:个人参赛,每位选手可以同时报名多项。
3.活动口号:你做我看。
4.大赛安排。
前期宣传阶段
时间:9月23日―9月30日
方式:(1)任课教师在课堂上宣传。(2)在校内张贴海报进行宣传。
初赛
时间:10月1号―12月1号
方式:在网上提交参赛作品,网上互评
决赛
时间:12月14日
方式:(1)由入围选手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任课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对初赛作品进行修改指导,在决赛时进行展示比拼。(2)邀请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团,对展示作品进行点评。
5.作品形式及要求。(1)作品题材不限,要求主题明确,内容积极向上。(2)要求作品为原创,不得抄袭、套改。(3)要求形式活泼,色彩丰富,素材最好为原创性。(4)提交作品以学号命名,于12月1日前上传。
6.评分规则。(1)充分展示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2)注重创意和感染力。
7.奖项设置。本次大赛共设一等奖两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八名。
(二)“以赛促建”实践总结和反思
本次大赛是在大一的上学期举办,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时间相吻合,任课教师和大一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大赛中来。任课教师之间增加了交流,改进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学生中形成了比作品、比创新的竞争氛围,通过大赛,学生将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以致用,创造出具有创新性的作品,通过对其他同学作品的评阅中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网上互评和专家评审相结合确保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实践证明,“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的方式,此次“你做我看”创新设计大赛全体大一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学生都参与了,参与面广,对所有参赛者的创新创业能力都有促进作用,促进了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增强了学生计算机基础实践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相结合,规范和完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其中。
四、搭建实践平台
开放创新实验室,配备高性能的计算机及相关软件和网络设备,为学生参加各级各类计算机大赛提供准备场所,并配备实验管理人员和专业教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服务。
鼓励有能力的学生组建大学生计算机服务公司,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运作中。将学校的部分与计算机相关的业务外包,如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计算机设备维护、校园标识系统的设计制作等,鼓励学生参与到校园信息化建设中来。
加强校企合作,建立校内外的实训基地,增加综合设计类的实验项目,由企业选派技术人员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现场指导,让学生直接参与到真实的项目中来,让学生具备具体的工作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伟铭,黎春燕,等.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十年:演进、问题与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3,(6):46-51.
[2]王晓勇,方跃峰,等.以专业应用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1,(7):39-42.
[3]杨建磊.关于我国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2.
[4]邹显春,张小莉等.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类分层次教学改革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6):213-219.
[5]钟琦,武志勇.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2):26-33.
[6]郑莉.培养计算思维,笃行创新实践――清华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改革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3,(8):106-108.
[7]常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8.
[8]欧小松,刘洪宇等.创新教育学[M].长沙:长沙中南工大学出版社,2001:9.
篇7
一、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酥贫ǖ闹匾性及原则
1.重要性
第一,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保障学院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基本规格目标实现以及培养过程与培养方式的总体构架,是高职学院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标准和文件。
第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的前提。
第三,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过程组织、教学任务安排、确定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
2.原则
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要注意以下原则:要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力本位,突出技术应用性和针对性;体现实事求是的原则;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贯彻执行“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的思路;特色专业与专业特色。
二、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剖析
1.学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学院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在2000年开设,最初的专业名称为土地勘测与规划。经过16年的发展,该专业教师团队教学和生产经验已十分丰富,学院一直秉承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充分结合行业和市场需求,广泛征求行业用人单位的意见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基于生产与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开发职业核心技术课程,为学生就业提供强有力的就业能力保障;同时根据调查反馈信息,发现学习能力和职业道德也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素质,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团队合作和诚信的职业精神。经过开展实践专家研讨会,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掌握权籍测绘、土地调查确权登记、权籍调查、不动产评估、交易、不动产登记等等工作的高技能型专业人才。土地调查登记、土地整理规划与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具备现代测绘仪器的使用与维修维护能力、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土地调查确权登记、遥感影像处理、数字化制图、数据库建立和维护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2.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1)人才培养规格。一是基本素质:思想上品德高尚,政治上立场坚定不动摇;心理素质良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基本职业能力;具有创新创业的精神,能够主动学习,更新知识,不断获取知识能力;并且具备岗位变化的适应能力。二是专业基础知识与专业基本技能的掌握:知识和水平能适应和满足工作岗位和职业标准对技能的要求;掌握权籍测绘和计算机绘图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在工作中,能用所学知识解决本生产中的基本问题;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技术方法,并能应用这些理论和现代土地管理技术解决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土地整治与耕地保护、国土空间管制区域空间发展;土地政策创新与土地利用效率、土地集约利用综合发展;土地风险与土地安全战略、大数据与国土精细管理等相关的实际问题。三是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名称和技术等级资格证书项目:全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非必考项目),全国大学生A级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必考项目),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等级考试(非计算机专业学生为选考项目),AUTOCAD制图员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非必考项目),测工证中级(必考项目),全国普通话水平考试(非必考项目)。
(2)学生职业能力分析。岗位职责任务为:权籍测绘人员需具备使用测量仪器操作,能进行计算机内业成图的能力;权籍调查人员需能用卫片、航片或数字正射影像图应用;土地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人员;土地整理规划与设计人员能完成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报告编制、投资费用估算、踏勘报告编写、可研规划图件编制);不动产估价与土地评价人员能够完成区域土地资源评价,各种估价资料收集的以及不动产的估价方法与技巧。
(3)知识结构。一是文化知识:具备基本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掌握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具备社会必需的理论知识(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等基本常识);具备一定的书面写作与口头表达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公关知识,与人沟通良好;掌握一定的英语知识,比如基本的英文读写能力;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术知识,能熟练掌握Excel、排版编辑等基本操作技巧。二是专业知识:掌握权籍测量、控制测量、GPS测量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土地管理相关的政策法规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土地整治、土地复垦、新农村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规划、规划调整等基本知识,掌握不动产估价、土地资源评价的基本知识,掌握土地经济、土地生态基本知识;具有从事土地整治工程建设规划设计、施工、不动产登记管理技术方法和能力。
(4)能力结构。一是专门能力:具备对地籍图和地形图判图的能力,具备一般地形测绘的能力,具备权籍测绘的能力,具备大数据分析能力,具有计算机数字化绘图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土地整治、土地复垦、新农村规划、基本农田规划、规划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能力。二是关键能力:在思想上具有献身国土行业,热爱土地管理工作的“三光荣”精神;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具备获取信息与梳理分析问题的能力;具有测绘行业吃苦耐劳的素质:头脑灵活,具有创新的思维。三是职业拓展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权籍调查与土地管理方面的能力,具备土地资源评价的能力,具备数据建库与数据分析能力,具备不动产估价的技术能力。四是核心职业能力:计算机软件绘图熟练操作,测绘仪器简单维修保养、测绘仪器熟练操作,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与设计能力。
三、地籍测绘与土地管理信息技术专业实现培养目标的措施
1.形成专业特色
培养目标以学生就业技能为核心,主动适应生产岗位;培养方式以“工学结合、产学合作”为途径,让学生体验真实生产过程,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教学改革以课程建设为中心,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体现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适应;考试改革以学生职业能力为中心,教学评价以学生是否满足企事业单位要求为标准。
2.完善专业教师队伍的结构
一是选送青年教师进修和实践顶岗,硕士学位的专任教师人数达标,顶岗实践锻炼教师达标;二是加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三是邀请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人员到学院讲学;四是参加企业技术服务。
3.积极开展科研工作
主动积极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加强与社会、行业紧密结合。
篇8
【关键词】 实验教学;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模拟教学;产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01
1、引言
目前,中职学校各个学科的知识更新变化比较快,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软件不断涌现,而现在的教学滞后,教学模式单一,“重理论教学,而轻试验与实践教学”。因此,为了提高教学实际水平,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动手,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路。
2、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措施
2.1计算机模拟教学
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素质不高,单调无味的知识已经无法吸引他们的兴趣,为了更好的培养学习热情,各种学科的模拟教学软件与系统就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计算机模拟考试系统、电子商务与会计模拟沙盘、计算机维护模拟平台、会计电算化软件等,给学生营造了丰富多彩试验平台,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这些模拟系统试验中,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学习方向,明确了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通过三个阶段体现:第一阶段,刚接触计算机的新生,通过计算机模拟系统,学生的打字能力得到提升,计算机系统与办公软件的认识得到了加强。第二阶段,经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习学,学生逐步对计算机系统故障维护产生了兴趣,模拟系统的好处在于不需要拆开计算机或者特意建立问题机。通过模拟系统模拟计算机的各种问题,通过教师引导,强化学生对计算机维护能力。第三阶段,各种专业模拟软件的使用,比如模拟沙盘,学生通过自己所学的知识,在老师的指导下,模拟企业的经营模式,探索企业各个环节的运营手段,学习企业的经营方法。尤其是通过模拟沙盘,学生组队进行模拟对抗,加强了学生的创新与动手能力。
2.2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象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语音信号、图象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这样作以后,计算机就可以很方便地对它们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还可以查询、检索。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传统的教学过程都是由教师主导,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步骤等,学生只能被动学习。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知识、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比如,远程教育,网络视频教学等。通过语音信号、图象信号与交互信号,刺激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教学,可以利用flash制作交互式试验动画,让同学们人机对话,强化同学们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比如flash制作的photoshop衣服换色交互动画,同学们首先需要理解色彩的构成,还要了解季节与不同环境下色彩的搭配,通过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自己的能动思维方可把实验完成。这个试验虽说难度不高,但对调动学生的能动思维起到很大的作用,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又强化了动手能力,一举两得。
2.3办公设备实践竞赛
中职学校是学生进入社会的跳板,各种办公设备的使用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为了更好掌握这些办公设备的使用技巧,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三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教师讲解设备的各个部件、使用方法与维护手段。第二、同学们拆卸设备与完成项目要求;老师设定问题,让同学们在竞赛中解决问题,老师按照完成的情况进行打分。第三、同学们编写试验报告。
学科竞赛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的有效载体,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解决实际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设备试验中,同学们起到主导作用,,通过赛前的积极备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刻苦钻研的品质,培育团队协作的精神,积极向上、顽强拚搏、不屈不挠的毅力。
2.4产学结合模式
产学结合模式简单地说就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把专业实训教学与生产实践、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花一定的时间从事实际生产经营,提前体验、感受真实化的生产经营全过程,从而实现学生与行业、企业的更有效对接,提升学生的就业本领、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学校根据市场的需要,建立了专业的服务部,为社会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生产服务培训服务和信息服务,不仅让学生在服务实践中掌握了知识,得到了锻炼,同时促进了校企合作,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坚持生产实践,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产学结合促进了学生技能提高,也使学生对企业文化、劳动纪律、经营观念有了较深刻的感知,学生在校外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培养了学生岗位素养和就业生产能力。
3、结束语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探索,清楚得了解到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通过这些试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意识,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以试验项目教学逐步培养形成的。同时,又转变了部分“重理论教学、轻试验教学”的思想,使他们能够将自己的教研教改方向和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动手能力结合起来。
当然,这些试验教学方法是个系统工程,个别还需要其他硬件设施来配套,只要中职学校加强对这些工作的重视,保证必要的经费,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为教学目标,我相信,不久将来就会使试验教学上一个新的台阶,实现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范立南.提高信息学科毕业设计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08,(6):12-14.
[2]李恭琼.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创新能力[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5).
[3]冯建平.多媒体CAI课件制作教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
篇9
关键词:专业建设;多媒体;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7)15-30847-02
NewExploration of Multimedia Information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ZHOU Xiang-jun
(Guangdong Teachers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Arts, Guangzhou 510507,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thought about practice and reformon multimedia information specialty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ts emphasis includes: curriculum structure, academic and practical instruction,curriculum evaluation manners.
Key words:Specialty construction; Multimedia;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电视技术和通信技术日益成熟,极大地推动了多媒体产业的兴起。目前,多媒体产业已经形成了以影像、动画、图形、声音等技术为核心,以数字化媒介为载体,内容涵盖信息、传播、广告、通讯、电子娱乐产品、网络教育、娱乐、出版等多个领域,涉及计算机、影视、传媒、教育等多行业的产业集合,被称为21世纪知识经济的核心产业,是继IT产业后又一个经济增长点。
由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涉及面较宽,除了计算机、网络、软件等相关技术之外,还涉及到诸如数字图形图像技术、数字音频技术、数字影视技术、数字动画技术,再加上设计所需的艺术知识、制作所需的编辑知识和应用所需的行业相关知识,往往使人们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要求与知识结构要求存在较大认识上的差异。
要解决这一问题,对于高等职业教育而言,首先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应用需求为目标,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人才规格要求与专业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其次,必须解决好学校教育的规模性批量培养人才与企业分散性需求和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之间的矛盾。
由于多媒体行业本身技术更新快,更重要的是多媒体人才是复合型人才,既要掌握很先进的科技知识,又要精通艺术。加之我国尚处在多媒体产业的起步阶段,解决媒体技术制作的人才问题是多媒体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1 技术与艺术相结合,实施规范化、系统化和特色化的专业建设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是综合性强、跨学科的新型专业,打破IT学科和艺术学科之间传统的界线和隔阂,充分考虑IT学科和艺术学科的相互结合和渗透是本专业的特点。我们参考国外相关专业的教学、课程体系,结合学院自身的实际情况,按照“以技术制作为主,艺术设计为辅”的原则,建立以综合素质培养和多媒体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1.1 专业培养目标
我院多媒体技术专业强调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以技术制作为主,艺术设计为辅进行专业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既掌握多媒体专业基础理论又精通艺术,面向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规划、开发与创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制作等相关市场亟需的多媒体领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具体的培养规格:
具有多媒体作品创作制作能力、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能力、平面设计制作能力;
具备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的装配、维护、应用的基本能力;
具备较宽厚的文化知识和较好的人文科学素质,良好的艺术修养,了解计算机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动向;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及审美观所必备的美术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媒体方向)面向的是社会上广大的企事业单位。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急需的多个岗位,从而形成了一个岗位群。这些岗位的工作分别为:多媒体开发与创作、网页设计、平面动画制作、网站的开发和维护。
通过以上主要岗位就业率的分析,多媒体方向人才培养方向基本可确定为:能从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规划、开发与创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制作等相关市场亟需的多媒体领域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
1.2 课程体系建设
我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坚持技术与人文艺术相结合,学习以技术应用为主,艺术设计为辅。其课程设置总的原则是: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需要,突出职业素质教育和技术应用能力教育这一主线,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注重创新精神、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三年大学阶段的学习,全面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要求。
我院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了(山)字形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层次的课程是为了保证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开设的基本课程,是相对固定的教学内容,以保障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知识结构关系专业方向课是相对变化的、动态的教学内容,本专业设置了媒体作品创作制作、网站设计和网页制作、平面设计制作三组方向课,学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当前的就业情况选择其中一组专业方向课,以适应将来工作用人单位的需要,又能适应技术的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步伐,还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兴趣发展的要求,必要时学校还可适时调整或开设新的专业方向课程,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的要求。
2 精心设计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学、练、训、创的实践教学特色
在实践教学方面,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实训室、工作室,努力做到三个“无缝对接”,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对接,实训环节与多媒体技术应用对接,素质培养与公司、企业一线人才要求对接
图1 山字型课程体系结构
本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是课内、校内和校外,对每个环节都有具体的时间要求。
课内:改革和加强了课内实践性教学的比重,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的实践环节都占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以上。
校内:每学期都举行各类专业技术比赛3次以上,如多媒体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Flash设计大赛、网络方案设计大赛等,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
多媒体技术方向的学生都发有“校内学生实践手册”,规定每个学生每学期在校内实践时间不少于24学时。校内实践的主要内容为:校内各部门网页制作、精品课建设、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术支持,机房设备、网络设施、办公设备的管理维护,各项活动的音响、摄像的技术支持,参加校内各类专业技术比赛等等。
校外: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参加各类专业技术比赛、寒暑假兼工等等。专业实践及实训工作都有完善的规章制度,能及时跟踪学生的实践过程,对学生的实践工作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而不单是目标管理。如到企事业单位实习,有指导老师跟踪学生实习的各项工作,校内实践就更是能全过程跟踪。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有力的训练,训练过程中得到及时的指导
为保障实践性教学环节,从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要求学生参加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或综合设计制作实践活动,并提交相应的文档材料:如调查报告、多媒体技术市场分析报告、多媒体广告设计方案、多媒体艺术设计作品、设计作品、动画设计作品、多媒体艺术网站、多媒体技术应用研究论文等,以培养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文字表达能力。第六学期为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阶段!要求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第一线岗位参加实践锻炼和做毕业设计,所有毕业设计课题原则上要求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项目,毕业设计必须符合用户需求,设计过程必须符合工程规范,设计文档(资料齐全,人人必须参与毕业答辩,参加优秀设计作品讲评活动。
3 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与考核方式的改革
根据办学特点,高职教育应该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这与普通高等学校不同,这决定了我们的教学方法与普通高校不同,与中等职业教育也不同。在理论教育方面,以够用实用为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操作技能。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减少理论验证和公式推导内容,增加可操作性的内容;讲授的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课内与课外的互通,注重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导入到专业课程内容中。我们针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积极进行教研教改,结合课程特点灵活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3.1 积极探索“四结合”教学模式
为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我们在实践中探索提出了“四结合”教学模式和方法。对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实行:“应用案例”和“技能训练方法”相结合;“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传统课堂”和“网络课堂“相结合;“课堂教学和“技能竞赛、作品展”相结合。
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对部分对技术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学习他人经验的基础上,引进案例式教学方法。即针对某些专业课程的典型应用,结合实例举例分析,引出解决此问题的步骤和方法,最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给学生授之以渔。
在专业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我们坚持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断线,即每个学期都安排了一定的操作技能课,从课堂练习到课外实践、从简单操作到复杂操作、从课程设计到毕业设计、从命题制作到综合竞赛设计、再到举办多媒体设计制作作品展等实践活动,使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让每一位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竞争意识。
“四结合”教学模式强调教学过程要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相关知识和方法,从职业制作程序入手训练操作技术和职业能力,从竞赛和实例设计着手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和创新能力,通过专业网站与同行,专家和大师进行交流,使学生的经验、能力和水平得到升华。
3.2 采用基于网络的任务驱动模式进行教学
借助教学资源平台,将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融合,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网络环境,形成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与辅助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技术特点,注重研究探索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中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创造多媒体和网络的学习环境,尽可能的用资源库代替教材、教参,并且由师生共同编写和创建本门课程的教材和资源库。
通过网络延伸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很多课程涉及面广,操作性强,仅靠课内较难学好全部内容。我们通过任务驱动网络教学辅助系统,将任务、资源、案例、课件、学生作品放在网上,学生在校园网内都能进行自主学习。同时网络教学辅助系统还能进行网上教学答疑,师生互评等功能,有效延伸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发挥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多媒体方向)必修课程100%开发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和100%电子教案。
3.3 以实际技能为导向,把实践能力和项目能力纳入考核范围
在考核模式方向,我们配合教学模式改革,以“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加强实践考核力度”为原则,改革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在考核的形式上,除了采用常规的笔试外,对考核形式进行一些改革,积极探索新的考核形式,我们采取了以下几种考核形式:
课程设计+讲解答辩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如在多媒体设计与制作、Web技术与应用课程考试中,以课程设计为主,再辅以进行现场讲解设计思路。采用撰写技术方案的考核形式,如网站开发实训课程,不再考过多概念内容,给学生一份项目需求书,让他们完成网站开发的技术方案撰写,这样大大增加考试的实用性。在考核的标准上,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笔试与上机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如多媒体技术与应用课程;现场操作+问答相结合的考核形式,如微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引导学生积极培养实际动手能力。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的建设中,我们坚持技术与艺术相结合,以课程创新为重点,强调三种能力训练,在提高教学水平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面对末的更大挑战和发展机遇,我们需要付出百倍的努力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吴振峰,向聂琳,刘彦姝,廖建民,章臻.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研究与实践[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4).
[2]代晓蓉. 多媒体设计专业教学创新探索[J]. 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3]赵建保,高俊文, 李法春. 高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建设目标与改革探讨[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1卷第2期 2005,21(2).
[4]蒋尚文. 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设计教育浅探[J]. 职教论坛,2005,2.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08-0126-02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基础性、理论性、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通过课程的学习与实践,学生要了解计算机各种部件性能、理解主要部件组成原理及其作用、掌握计算机各部件的安装、使用优化,以及日常维护与维修,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及全面素质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特点分析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作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需要学生在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开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课程地位重要。从事计算机软件开发和维护,尤其是当前就业前景较好的计算机维修师、网络管理和软件维护人员,计算机组装与维修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占据较重要的技术分量。由此可见本课程的重要性。
2.课程知识更新快。著名的摩尔定律指出:“芯片所集成的晶体管数目与功效每18个月翻一番”,说明了硬件发展速度之快。计算机的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日新月异,而本课程的应用领域涉及计算机产品最前沿的地方,知识更新周期短,时代特征鲜明。
3.课程内容综合。作为一门基础性、理论性、实践性相统一的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基础、软、硬件等知识,知识面较广且相关性较强。想要学好这门课程,需要多方面的理论和技能素质的支撑。学生既要消化理论知识,又要掌握相关操作技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现状分析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地位重要、知识更新快、内容综合性强,但很多学生对本课程认识不足,不够重视,甚至将其当做选修课看待,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职校学生的理论素养相对较低、动手能手相对较差、知识运用能力相对较弱,不会融会贯通,不能将理论知识转换为实践动手能力。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教材内容滞后。计算机发展迅速,性能日益提高,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却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更新,使得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及时把握市场发展动态,不能紧跟计算机发展步伐。当市场已经出现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方法时,即时使用的教材还停留在几年前,内容与现实生产生活严重脱节,无法做到与时俱进,极大地降低了学生所学知识的有效性,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教学方式落后。传统的课程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利用黑板、投影仪等进行理论知识和操作步骤的板书和演示,学生做好笔记,模仿教师操作。对于自控力不强、个性鲜明的中职生来说,这样的课堂吸引力不大。学生虽然学会了课内知识,但没有真正理解和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为缺乏实际运用,就业时往往会出现无法胜任实际岗位需求的现象。
3.实践环节缺乏。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更需要具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实际教学中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影响和硬件设备的限制,教师大多拘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份额较少,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的训练,无法达到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4.考核方式单一。目前,多数学校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考核还是以笔试为主的理论考核,缺乏实践环节的考核,对学生评价往往只是以考试成绩作为依据,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能力。这样单一的考核形式,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使得学生只会死记硬背,实际运用技术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中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社会、具有知识和技术应用的高素质劳动者,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上岗能力。中职的目标是学生毕业后要有一技之长,能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顺利进入计算机生产和服务的一线岗位,成为应用型人才。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突出技能培训、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要求,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以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1.加强教材建设。选择教材时,应考虑该教材是否适合中职教育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为了避免与现实脱节,要尽量选择较新出版的、内容相对前沿和可操作性强的教材。为了做到与时俱进,可通过网络和相关专业期刊等途径,了解本领域发展最新情况,熟悉当前市场的各个计算机配件的流行产品和软硬件发展技术,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增减、调整、更新,使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做到教材的知识性、应用性、实用性、新颖性的统一,从而满足学生对本领域最新知识的了解和最新技能的掌握。
2.改革教学方法。可以将项目教学法引入《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将传统的理论为主的教学变为以实训为主、理论为辅、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采用任务驱动、做中学、学中做、学中用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完成具体项目任务,实现思维过程的训练、创造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目标,调整课程内容,实现模块化教学,将教材内容划分为4个课程模块,分别是“硬件组装”、“软件安装”、“故障测试”和“系统维护”,设计与实践相对应的4个教学项目。例如,在“硬件组装”教学项目中,设计以下项目教学步骤:①引出项目,明确任务,让学生知道“做什么”:教师首先引出项目明确任务“动手组装一整的计算机系统”;②制订方案,明确步骤,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学生分组设计出组装方案、性能指标和基本配置;③小组合作,实施方案,让学生能够“做中学”:根据方案进行市场调查,让学生了解市场、认识市场,并模拟选购,在学校计算机组装室进行组装和系统设置实际操作,完成实训报告和项目任务书;④检查评价,完善方案,优化学生所得:通过小组内、小组间的互相检查和评价,优化完成项目方案;⑤巩固训练,总结提高,让学生能够“学中用”:通过相似项目的训练,对整个项目实施情况的总结和评价,使学生梳理知识,掌握技能和方法,灵活运用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解决同类问题。
3.加大实践环节。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操作能力,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去实现。学校要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大实践性环节的比重,结合自编的模块化课程教材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实践难易程度,引导学生主动去参与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教学做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改进考核方式。本课程以培养学生操作技能为主要目标,所以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考核也应以技能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以动手操作为主、笔试答卷为辅;实践操作分值比重大、笔试成绩分值比重小,以适应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考核部分包括3个方面:学生素质考核(10%)+学生技能考核(70%)+学生理论考核(20%)。其中技能考核由单项技能考核和综合技能考核两部分组成,单项目技能考核包括计算机硬件组装、BIOS参数设置、硬盘初始化、系统与常用软件安装和故障检测等方面;综合技能考核包括计算机硬件组装、系统安装、系统调试、软件安装、故障检测定位排除等对方面。用这样的考核制度引导学生对本课程实践环节的重视,突出操作技能和实用技术的训练,促进学生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有望全面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根据该课程的特点,在教材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并应用于实际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课程教学和企业需求接轨,让学生与时俱进,从而实现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与电信,2010,(02).
[2]姜丽娟.关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思考[J].科技信息,2010,(03).
-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训报告
- 下一篇:基础会计实训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