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拆装实训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7 17:1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拆装实训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拆装实训报告

篇1

关键词:实训;拆装;回路;测绘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213-02

一、围绕办学目的组织实训教学

我院坚持“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把“办好让学生、家长、社会满意的学校”作为办学宗旨,致力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我院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突出技能培养,努力探索工学结合和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液压与气动技术》是工程机械类专业十分重要的课,也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我校教学环境和实验室硬件条件的特点,从实际情况出发,围绕办学目深入探讨如何在《液压与气动技术》实训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达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训课强化实践应用能力

《液压与气动技术》是我院机械制造设计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与机械制造技术、装备设计等主要专业课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实践性强、与生产实际联系紧密的特点。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也是专业课程中较难理解和掌握的一门课。根据培养目标,岗位需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分析、设计简单的液压与气动基本回路,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液压与气动系统及故障诊断和排除液压与气动系统故障三项能力。通过实践和实训教学强化理论教学,突出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

三、实训教学条件及过程

1.实验室实训条件。我校液压与气动实验室有6台CQJDY-A2模块化机电液气综合实验台,并配有透明的液压元件及实物液压元件,这种试验台是专门为学校配备的教学性质实验台,实验台的各个元件的功能和实际生产用的元件有区别,容易出现故障,质量和性能很难达到理论要求,只能完成基本动作和各种基本回路运动。基于上述条件,我们开设的实训是:(1)液压与气动基本回路实训;(2)元件的拆装实训。结合开设的实训编写相应的实训报告手册。

2.降低成本,挖掘潜力扩大实训功能。购买企业报废的液压与气动元件用于实训拆装教学。拆装的目的是掌握结构和原理,无论新元件还是报废元件结构都是一样的,再者液压与气动元件种类多成本高。以低成本的价格购买,变废为宝服务教学。由于经常购买企业报废元件,元件的种类对每届学生实训都不同,在每次实训前要重新编写实训报告。如:根据新增加的元件改写拆装件的报告内容,根据需要增加元件的测绘功能,根据上一届的学生情况总结出经常出现的问题在报告中强调等。

3.实训过程和内容。学生分组:3~5名学生一组,学习委员根据每组学生的学习成绩要均衡分配,每组选个组长,组长的选择可以同学推荐也可以自荐,组长要求动手能力强善于思考并且具有组织管理的能力,或者想锻炼这方面的能力的学生。教师根据实训情况对学生提出实训要求,同时强调一定要在实训过程中把理论课教材用于实训参考。

4.带着问题拆装实训。每组分到的元件不同,在拆装前根据分到的元件复习教材中相关的理论,每组理论搞清楚后结合实训报告册的内容进行拆解,拆下的元件放到干净整洁的台面上,全部拆解后,小组成员一起讨论每个零件在元件中的作用及结构,分析特点,并延伸到零件结构特点在相关其他机构中的应用情况。比如说齿轮泵中弹簧卡圈,不注意会忽略这个小件,学生找到这个件并要求说出这个元件的作用时,好多学生不太清楚,了解了这个零件是限制齿轮轴向位置作用后,学生的兴趣非常高,没想到这么小零件会如此大的作用,同时让学生回顾在其他机械结构中如在减速机中的应用等,达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同时介绍这个元件是标准件,增加对标准件的认识。

5.基本回路连接可以锻炼学生基本回路设计和初步诊断故障的能力。学生做这个实训前,教师在一台实验台上连接透明基本回路,为学生介绍实验台各个按钮及相应各个元件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学过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设计液压和气动基本回路,自己连接,教师和学生一起检查回路,发现问题一起考虑解决的办法,在回路运动中,根据报告填写不同压力点的压力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和理论数据不同的原因,复习有哪些对压力损失有影响。

在基本回路完成的同时,推广到典型回路的应用,根据实验室的条件和学生对电器原理的理论知识设计简单的公交才车门和翻斗车及挖掘机的液压系统。实现机电液气综合实验台的综合性能。在整个过程中,首先肯定学生的方法及特点,然后总结出正确的方法和思路,强调在设计过程中注意的事项,对学生做个正确的评价。

实验台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些故障,如对漏油处采取更换密封件,换向阀无法实现换向时是因为阀芯卡住;行程开关不灵学生自己动手组装行程开关等。扩展到液压系统故障的隐蔽性的特点,液压系统发生故障以后,应该有选择,有侧重,有次序地检查液压装置的内部状况,根据有关的判据,推断出各故障原因可能性的大小,然后再根据现场的具体情况,对液压装置作更深入细致的分析与评判。通过对系统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得出更加具体的结论。

6.测绘液压元件服务主干专业课的项目教学。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设计及自动化专业的主干专业课,采用项目教学方式授课,以项目形式在实习厂授课,授课结束学生即能加工出相应的产品。液压元件如各种压力阀、流量阀、换向阀、各种泵等,作为机械制造技术的小项目,项目前期的图纸绘制在液压实训中完成。实训按小组分配各个元件,拆开后测绘出零件的尺寸,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草图,老师检查合格后统一在电脑上绘制零件图和装配图。通过测绘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贯彻、执行国家标准的意识,锻炼学生生产实践的测绘能力和绘图能力。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强化时间观念,树立国家标准意识,养成良好的绘图习惯和工作作风。为后续的专业课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有实践生产项目概念。通过电脑绘图熟悉软件的应用。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项目中,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图纸动手加工和装配。生产的产品让学生有劳动快乐和成就感,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做出的产品可以用于下届学生实验室实训拆装元件用,为学校节约了购置元件的成本。这种方式与企业的产品生产方式类似。同时,这也为学生参加就业适应企业的生产方式打下良好基础。

四、结论

这种方式的实训共做了两届,学生兴趣高,学习态度端正,调动了多种感官,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加深了对液压元件的结构和原理的理解,初步具有分析、设计液压与气动基本回路能力,安装、调试、使用、维护液压与气动系统的能力提高了,能够进行简单故障诊断和排除,为学习其他专业课和工作打下牢固基础。小组成员的密切合作,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长,使学生取长补短,增强创新意识,理论和实践能力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薛梅.《液压与气动技术》项目教学设计与研究[J].教育科学,2008,(09).

篇2

关键词:机械设计 实验课程 技能大赛

目前,职业院校已经普遍实施了一体化教学,机械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学习机械理论知识,还要进行机械专业实训教学。但是大多数职业院校在进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时,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师课堂教授的方式,并没有实施一体化教学。另一方面,在各个高校中,虽然大多数高校也已经独立设置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但还仅仅局限于形式,实验课程的内容往往未能自成体系,零散依附于理论课程,实验安排也仍依附于理论教学进程。

实践表明,若只是照本宣科,又或是进行一些独立的、没有联系的实训实验,是不利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的,而且更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迫切需要科学地、系统地将课程理论知识和现有的实训实验设备相结合,构建一体化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以及内容结构模块,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为技能大赛打好基础。

一、明确实验教学的目标

教学归根结底为了就业服务,所以要学以致用。职业院校的学生是要到机械生产的一线岗位上工作的,因此,安排的实验教学内容应该尽量贴近实际的生产,但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出发,不能揠苗助长。实验课程的目标也要从基础开始,循序渐进,配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充分接触一些机械零件和设备,开阔学生的眼界,增加学生直观体验。把教材中理论的内容在生产实际对应起来,然后配合后续的实践课程,将知识系统化、能力实践化,让学生做好参加技能大赛的准备,提早认知机械设备。

二、合理安排实验教学的时间

在各大高校,机械设计基础实验课程一般是独立设课,实验教学的时间和理论教学缺乏协调。职业院校现在普遍采用“双师型”教学,完全可以在理论课程的同时进行实验教学,上课的地点也可以安排在一体化教室,安排在技能大赛的相关设备旁边上课。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实验课上更快上手,事半功倍。

三、准确构建实验教学体系

实验教学内容体系要体现实验教学具体目标。教学内容应该以《机械设计基础》教材为基础,针对教学重点设置相应的实验课程,以机械设计为主线,遵循技能大赛需要什么就教什么的原则,开展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和动手能力培养,内容体系做适当拓展,即将课程的相关实验内容与技能大赛的项目进行有机结合。这样的实验内容体系设计打破了原机械设计基础系列课程内容体系,内涵得到强化提升,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学以致用的要求。

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所以实验教学要编写合适的实验报告,编写需要和教学目标同步,要与实验活动紧密相关,将一个实验的目的、内容、过程方法等都体现在实验报告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保持学习探索的兴趣,自始至终参与全过程,并及时记录实验过程。

四、严谨实施实验教学

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要求教师对实验项目非常熟悉。类似减速器的拆装实验,教师自己应该能快速准确地完成拆装,并在演示过程中边做边讲解,结合现有设备还可以进行场景录像。实验过程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可以让学生一人一个零件进行观察和体会,也可以将学生分组,让学生自己动手拆装,有问题及时解决,及时进行记录。在不同的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创新性。先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把不同的方案拿出来讨论和比较,教师最后进行综合评价,得出可行性结论,并让学生实施。

综上所述,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应该从基础课程开始,技能大赛选手选拔也应该从基础课程起步。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理论课程,学好这门课程还应该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立德.机械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张一呜.关于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0(33).

[3]梁丰,朱林剑,陈庆红等.在机械基础实验中培养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2).

篇3

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模式;高职;汽车课程;模式;教学目标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32-03

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行动导向,又称实践导向或行为导向,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职业教育教学论中一种新思潮的产物,提倡职业教学计划要按企业生产任务的要求组织教学,要用职业行为体系代替专业学科体系,要求职业教育的目标要全面包含“知识、技能和关键能力”,因此,确定了应用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行为导向教学对于培养人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所以,被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与劳动界的专家所推崇。

行动导向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区别如表1所示。行动导向项目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所区别,但二者并不是对立的,可以有机地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情境。行动导向项目教学不能独立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只是教学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汽车专业课程“55533”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构建

(一)背景分析

从高职教育的特征出发,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技能的培养和素质的养成应融于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之中。“5553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依托高职汽车运用专业《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课程的教学改革而进行的。

《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是在现代高职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构建的汽车类专业基础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课程教学通常以课堂理论教学的形式实现,教学普遍偏重于基本理论分析,采取传统的粉笔、黑板、挂图和模型的教学方式,从书本到黑板,内容繁琐枯燥,学生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讲和思考,难以掌握课程内容并实现高素质技能训练的目的。近年来,随着汽车运用专业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学时大为减少,传统的教学法很难使学生具备应有的能力,迫切需要创建现代教学新模式。因此,在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院课程组遵循“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教学为主线,以项目引导为核心”的原则进行了教学设计,以培养汽车机械基本维修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汽车(机械)的组成及传动路线为主线,按照汽车机械总体构造分析、汽车动力装置机构分析与应用、汽车传动装置零部件失效认识与分析、汽车行驶装置承载能力分析及汽车控制装置分析与应用等工作任务设计了新的教学单元,如图1所示。

(二)“5553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架构

基于能力培养进行工作过程导向课程设计开发,应重点突出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采取“工作任务驱动,结构认识导入,项目教学引领,理论实践结合,过程评价考核,能力逐步提升”的方法,设计并实施了“55533”行动导向教学。

如图2所示,“55533”行动导向教学是指根据汽车专业特点及课程目标定位,基于汽车结构,分解了5项工作任务,设计了5个学习情境(学习单元),组织了5个教学环节,采取了3种主要教学方法,实施了3种考核方式:(1)5项工作任务。采取先分析认识汽车机械总体构造,再以汽车作为一种机械组成部分,分解出汽车机械总体构造分析、汽车动力装置机构分析与应用、汽车传动装置零部件失效认识与分析、汽车行驶装置承载能力分析及汽车控制装置分析与应用5项工作任务;(2)5个学习情境(学习单元)。按照工作任务设计相对应的5个学习情境;(3)5个教学环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汽车结构认识实训导入知识学习,提出理论问题,并通过汽车结构实例分析解决理论问题,形成“结构认识活动――内容教学――单项技能实训――生产性实习――过程考核评价”5个教学环节;(4)3种主要教学方法。融入现代教学理念,实现多种现代教学方法的融合,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采取了“项目驱动”现场教学法、“虚拟+实物”案例教学法、“五步”情境实操法;(5)3种考核评价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全程评价,实施了报告与作业评价、实训评价及生产评价等3种评价考核方式。

高职汽车专业课程“5553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

(一)以学生为主体设计课内教学环节

在“55533”行动导向教学模式中,课内教学是重点环节。课内教学环节的设计如表2所示。在课内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学院已有的中央财政支持的汽车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在仿真实训室、汽车专项(发动机、底盘、丰田技术)实训室进行结构认识、单项技能实训,在一体化教室、汽车专项实训室进行内容教学,在汽车维修厂、机械加工厂进行生产性实习,从而有针对性地使课堂与实训实习场所一致,做到以情境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环境育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

(二)以拓展学生的能力设计为主线设计课外教学环节

课外教学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深化学习,体验职业,培养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方面。课外教学环节以实践教学活动为主,主要活动包括以下几方面:

1.虚拟平台学习、图书资料查询、技术交流。利用汽车技术虚拟仿真平台和各类汽车专业网站、图书资料的借阅、汽车产品展示与技术交流会、车展参观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析解决在课内没有理解的问题,根据兴趣爱好拓展知识面。

2.实训场所在课余开放和开展技能比赛。业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实训场所,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组织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的汽车拆装、维修、保养及模型等技能比赛,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提高学习兴趣,锻炼展示特长。

3.企业参观认识实习。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学习,参观汽车维修企业、汽车制造企业(本田、丰田等),邀请企业技术负责人现场讲学,介绍汽车维修、生产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等,使学生了解汽车维修、生产工作流程、工作环境,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理解。

4.企业生产性实习。利用假期组织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锻炼,从最基本的汽车维修、维护工作做起,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感受企业文化,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时间观念、安全意识及品质意识。

(三)多种现代教学方法相融合提升教学效果

1.采用“实训项目驱动”现场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其自主学习。针对学生第一次接触汽车结构有畏难情绪的特点,结合课程的性质、任务,在教学中采用“项目驱动”现场教学法,在每一学习情境单元的学习中首先安排“实践操作与感性认识”活动环节,如对汽车变速器、汽车发动机的拆装认识,以汽车机械、机构为载体,通过“装拆、认识实训――结合查找资料等自主学习――内容教学――完成学习与活动报告――分组进行汇报、讲评、考核”的方式积累感性认识,使学生在现场教学环境中提高学习兴趣,积累或自主学习汽车机械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培养团结协作、沟通、动手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2.采用“虚拟+实物”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分析能力。汽车机械构造、机构多且复杂,通过拆装认识实训后,学生对汽车机械机构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引入汽车工程应用背景的实际案例,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这些实际应用案例的特性等进行虚拟展示,再结合汽车结构的实物演示讲解,通过实施“虚拟+实物”的案例教学法,可以将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引导学生参与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讨论,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评价,既可丰富课程内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的兴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采用“五步”情境实操法训练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其职业能力。汽车机械基本维修技能是培养学生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汽车维修高技能岗位职业能力的第一个环节,也是职业素质养成的第一阶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技能的掌握及职业素质的养成,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甚至影响学生一生的职业生涯。因此,对钳工生产性实习和机加工生产性实习项目,我院课程组分别选用汽车维修中典型工件和汽车制造中典型零部件进行实操训练。学生实操的流程和技术要求完全按照汽车维修企业和制造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和要求进行。采取“教师现场讲课――教师示范操作――学生独立实操――巩固学习要领――过程考核评价”的“五步”情境实操法,培养学生的汽车机械基本维修技能与设备、工艺的应用能力。“五步”情境实操法不仅完全按照企业的真实工作任务进行,而且是在类企业的环境中开展实习。通过实施“五步”情境实操法,学生不仅能掌握机加工设备的基本安全操作、常用量具工具操作技能,能正确使用常用维修工具、量具进行汽车机械的基本维护,而且能正确使用机械工作手册(标准),按零件工作特点及材料性能特点,正确使用及维护机构,还能培养安全操作意识及5S环境品质管理意识。

在《汽车机械基础技术应用》课程教学中,实施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目标,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课程互相脱节的状况,减少了学习的盲目性,多媒体课件及网络资源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其学习效率。实践教学的改革使整个教学过程更侧重于学生技术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实际操作有机结合,使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课程教学过程的始终,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使职业技能培养的色彩更加浓厚,更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上岗能力。

参考文献:

[1]凌培亮,雅尼士,陈祝林.中德职业教育的现状与未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刘邦祥,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

[3]教育部职成司.面向21世纪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谢少芳(1969―),女,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

篇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在迅速的发展,特别是汽车这个行业。在最近这十几年来,汽车逐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随着我们国家加大了对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使我国的汽车工业象雨后春笋般不断的在发展壮大。根据媒体报道世界汽车销量在2012年全年中达到了6800万辆,而中国和美国成为主要的市场。因此也就给汽车行业的技能人才在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年急需大量的汽车维修从业人员,这对于技校学生的就业拓展了更宽的路子,而毕业学生的就业好,反过来又促进技校的招生。所以,为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汽车发动机是技工学校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

二、汽车发动机是技工学校汽车专业的核心课程

在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课程的开篇中的发动机总论,是向技校学生介绍发动机总体构造和检测与维修基础知识的,是后续汽车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据报道今年12月底,俄国向印度大额出口苏30飞机,该飞机的发动机就有(1.尺寸小,2.推力大,3.性能稳定,4.维修简便)等优点,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所以,从这个例子看,发动机是一个多么重要的核心部件啊,让学生掌握好它意义深远。但由于汽车发动机类型较多,要掌握和认识发动机零部件的复杂的结构的确不容易。而我们的教学对象又是考不上高中的初中生,他们普遍文化底子差,学习惰性强,心智不太健强。如果我们还是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等的老套教学模式,则发动机的课程实践就会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多年的理论和实践课教学,我认为采取主要项目的教学模式是针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采取的有效应对的策略,会在汽车发动机总论的课程实践教学中,对学生在汽车发动机总论的各实践环节(如:拆卸、清洗、和检查、安装等)的能力的培养上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一,主要项目的制定

因为本专业学生的大部分都是来自农村的初中毕业生,汽车方面的知识几乎为零。因此,汽车发动机总论这个课程上好与否,是关系到技校学生能否对汽车的专业课程的学习,产生兴趣,增强他们对汽车专业知识探究的欲望。根据总论课程的教学课时安排,总课时2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为8课时,实践为20课时,可见该课程是以实践教学为中心的。它的重点是发动机的一般构造、工作原理、常用术语,难点是汽车发动机维修常用工具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来确定主要项目。而在制定这个主要项目时,除了要合理考虑该课程理论教学的进度,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本课程教学的需要,还要依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来制定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的主要项目。现针对汽车修理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特制定汽车总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的主要项目如下:(1)从车架上拆下上海桑塔纳JV汽车发动机并解体,认识其总体构造。(2)发动机气缸盖的拆装与检修。(3)气缸磨损的检修。(4)汽车维修各种工具、仪器及设备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第二、确定主要项目的内容

当以上4项确定以后,应分别根据它们的特殊性,来确定其相应的主要内容。因为发动机是汽车的动力装置,它的作用是将某种形式的能量转换为机械能,并通过汽车的底盘来驱动汽车行驶的。而现代汽车一般使用的是四冲程内燃机,它是通过“进气、压缩、做功、排气”四个过程不断依次反复的进行,将燃料燃烧后产生的热能转换为机械能,从而输出动力。所以这些主要内容的确定还是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学生即不感觉到很容易,又不感到很难,始终让学生保持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这也是符合我校学生文化底子差这一实际情况的。

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做到‘有的放矢’,要在有限的操作实践里,力争达到预期的目的。例如,在“发动机气缸盖的拆装与检修”的主要项目中,主要内容是“发动机气缸盖的拆装要领”,在“气缸磨损的检修”的主要项目中,主要内容是“气缸磨损的检测”等。

第三、主要项目的实施

因为在汽车发动机总论的内容中,它所包含的有:发动机的总体构造和发动机检测与维修基础知识。而一般的汽油机通常由:(1)曲柄连杆机构―主要由机体组、活塞连杆组、曲轴飞轮组组成。是将热能转换为机械能的核心机构。(2)配气机构―主要由气门组和气门传动组组成。是保证发动机连续循环进行,定时开闭进气门、排气门,和向气缸内冲入混合气、排出废气。(3)燃料供给系―主要由汽油箱、汽油泵、汽油滤清器、空气滤清器、化油器、进气歧管和排气消声器等。(4)点火系。(5)冷却系。(6)系(7)起动系组成。所以,它所涉及的零部件较多,较复杂。由于学校的财力不足,无法提供更多的实物、与先进的技术让学生们看,这是我校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于这种不利的情况,可通过网络,还可采用《看图学修―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的VCD光盘教学,并及时跟进。针对我校实训室空间小,容纳不了一个班的学生,只能采取分小组的形式,到此来完成各主要项目的任务。另外,在主要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一般不主张一个操作,建议2-3个人操作,以合作的方式操作,锻炼相互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因为在实际的汽车维修企业里,经常是多人配合工作的。

在主要项目的执行中,可给学生对发动机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提问、分析。通过教师正确的解答,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比如在“发动机气缸盖的拆装与检修”主要项目中,可针对:(1)气缸体与气缸盖的变形.(2)气缸体与气缸盖的裂纹3.发动机气缸垫屡换屡破等异常进行具体分析,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对理论课程知识点的进一步理解。

第四、主要项目的考核

技工学校更强调实践能力,因为它培养出的学生在企业里是动手做事的,不是搞设计的。而而实践能力的考核不能像理论考核那样容易做到量化。所以,我们对各主要项目的完成情况应制定相应的评分标准明细和用完成实训报告等措施来帮助完成考核。

在实际操作中,受实训场地的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可对主要项目的关键部位的操作和检查结果进行逐个训练和考查,如“发动机气缸盖的拆装与检修”主要项目中对气缸盖螺栓的拆装顺序、使用钢直尺和塞尺进行检测的正确方法和常见车型缸体、缸盖的维修参数,以及“气缸磨损的原因”等作为关键考核内容进行逐个训练和考核,可使主要项目重点突出,达到提高学生的能力目的。

第五、实践能力

篇5

论文关键词: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双循环,培养模式,初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和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特别是对高职高专教育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进入了空前的、新的发展阶段。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于2007年,2008年与新疆军企工程机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星沃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新疆巨华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等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被确定为我院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间经过两年的运作,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证明初显成效。



一、“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涵义就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符含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被动的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应用,由专业基础到专业技能,由企业培训到顶岗实习直到就业,实行四个阶段循环。



第一阶段:人文学科、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有机地穿插



进行,使学生明确自己的专业方向和工作类别,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以必须够用为度,主要学习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进行基本技能训练,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为后续专业技术课打基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需要在校学习三个学期。



第二阶段:与企业合作进行生产过程培训,时间第四学期,利用合作企业提



供的《装载机的维修与故障排除》和《沃尔沃挖掘机的故障排除》作为教材,以及企业提供的有关产品PPT和视频介绍,由我院机电系的两名教师和企业公司的三名工程师或技师做培训指导教师。授课地点安排在企业的修理工间,利用该公司的旧机和总成件作为教具,使学生具有身临其境、重任在肩的感觉。考核办法是根据平时表现和实训报告综合评价,例如在操作实训过程中装配一个总成件、能够用语言清楚的描述其原理、认知其构件名称或在整机上排除一个故障,都可以作为学生培训的成绩。



第三阶段:拓展能力、强化学习,利用企业冬闲期让学生返校完成后续课程的教学,如进行机-电-液一体化的专业知识、专业外语、售后服务和营销技巧等强化学习,教学以在校教师为主,还可邀请企业专业人士来校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和教师对市场的认识以及对专业发展趋势的了解,培训了学生,也培训了老师。



第四阶段:顶岗实习,毕业生产顶岗实习是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学生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后,即将毕业时的综合性生产实习。让学生深入实际,开阔眼界,深化与充实工程机械专业知识,可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的技能参加顶岗劳动,每人掌握2—4个主要工位的操作技能,参与某一个科室的生产技术管理工作,从而获得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初步能力。



“双循环’教学模式以培养应用技术能力为主线,有针对性地应用了当前生产中采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相对减少了理论教学时数,增加了实践教学时数。如2007级教学计划中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比调整为55:45。此教学模式成功做到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与穿插。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紧密结合,克服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相脱节的弊端,减弱了以往各学科各自强调的学科系统性。



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培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其专业应用能力,明确了在培养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主干课程:根据社会需求及工程机械市场,结合理论教学体系和与之并重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工程机械维护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密切的产学合作机制,请企业的专家参与教学方案、教学计划的制定,由校内指导老师和校外指导老师共同担任教学任务;请企业的专家参与培训教材的编写,由企业提供专业技术资料结合我们的教学特点融入教材中,拓宽产学合作人才培养途径;加强学生素质培养,促进全面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



三、改革课程设置,构建与“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适应“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与教学体系,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1、专业基础课强调应用,即以“必需、够用为度’与应用密切结含。例如,为优化课程结构,对一些课程的内容、结构进行了改革。如对《工程材料》、《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原理》3门课程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整合为《机械基础》;



2、对《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工程机械发动机维修》2门课程根据工作过程的紧密联系要求,整合为《工程机械发动机构造与维修》;



3、同样,对《工程机械底盘构造》、《工程机械底盘维修》2门课程也整合为《工程机械底盘构造与维修》;



4、对《液压与液力传动》课程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工程机械液压系统的分析上,而对基础知识做到够用就行。



5、能力拓展课程上,我们以订单企业的要求,在授课中主要按企业销售的机型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应用能力的提高上更快地适应企业的工作。



四、改革实践应用,构建与“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栝习题课、课堂讨论、总成拆装、实训、顶岗实习等,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45%以上。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突出了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体系上形成了工程工程机械拆装训练三年不断线的实践教学体系。



1、工程机械实训课;适当增加学时,充实实训内容,减少演示性实验项目。实训均要结合生产实践,以充分体现专科特色,实训课单独评定成绩。



2.校企合作培训;校企联合共同进行教学,在企业进行生产过程培训,针对一种项目加强应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熟悉企业的管理制度、工作技能、团队合作的精神



3、结合第三年的顶岗实习;尝试在2007级教学计划中增加了校企合作培训环节,在第五、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毕业顶岗实习,并要求写出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还要进行答辩。这也是在毕业生实习、求职和就业等环节所作的一些有益而成功的探索。



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多年的理论实践证明,采用“双循环”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人才充分体现了区域和行业的产业特征,体现了高职高专的教育特色,毕业生普遍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事业心和责任感,适应能力强,作风朴实,踏实肯干,得到了社会各界和行业很高的赞誉及认可。从最近两年的反馈情况来看,该专业平均就业率高达98%,对毕业生进行的跟踪调查反映表明总体评价优良率为85%。



2009年4月我院机电系工程机械运用与维护专业筑机D071、筑机K071班的学生安排在企业进行生产过程实习,两星期后我们收集了他们的体会,学生普遍反映在企业学到的知识即快又扎实,而且能够很快应用到工作中。该班学生在企业进行理论授课时打瞌睡的少了,问问题的多了,甚至有学生说如果再让我们回校学习,我们将是另外一种精神面貌。这说明实际工作还是需要理论指导,理论和实践必须充分融合,才能使我们的毕业生在工作中更好的发挥应有的作用。



“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符合当代经济的发展,也符合市场的需求,这种培养模式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教高[2000]2号《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

2.教高[2004]1号《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

3.教职成[2004]12号《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篇6

关键词:中职;钳工;实训教学

中等职业教育是基于能力本位,基于工作过程的教育;其实训教学不再是纯粹的专业理论知识的模拟验证实验,而是注重职业实践的工作过程分析和归纳,所确定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转变观念,改革传统实训教学的固有习惯。变注重理论知识模拟实验为注重职业技能培养;变课堂验证评价为企业评价,让学生形成企业生产意识及市场论证意识;变模拟训练为真实工作情景操作,提升学生岗位工作适应能力和从业能力。针对中职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学生应具备“模具制造”“模具装配”“模具维修”三大职业能力的要求,做到理论与职业实践过程紧密结合。突破传统实训过程的模拟训练,突出企业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以工作任务引领实训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一、强化钳工技能实训的实践意义

(一)提高认知意识。理论与职业实践相结合是加工制造业的重要的工程概念,是巩固知识、掌握工艺方法,形成职业能力的有效途径。如基准、测量、检验、精度、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及互换性等相关概念在加工业出现频率高,这些概念都能在实训和考核得到强化和检验。

(二)培养岗位意识。钳工技能实践教学是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重点内容。要求学生理解并熟练掌握其质量评价标准、方法,检测工具使用。通过实训使学生建立产品质量意识和经济价值观。

(三)培养安全意识。树立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严格遵守安全文明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安全与保护能力,环境保护能力养成,保障设备安全,工作环境安全,养成文明生产习惯。

(四)培养创新意识。由于实训目标、内容、考核方法等贴近职业工作过程,实训过程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技能技巧,更能促进学生浓厚探求意识的形成等。

(五)情感意识的培养。明确专业学习目的,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动机;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验成功的快乐,不仅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增强了自信心。

二、钳工实训的教学特点

(一)钳工技能是以手工加工为主:錾削、锉削、锯削、划线、攻丝、套扣、刮削、检测、装配、维修、焊(割)等内容;机械加工为辅:车、刨、钻、铣、电火花、线切割等内容。知识面广、专业性强,综合运用各种技能的能力要求高,要求教师做好集中辅导和个别辅导。

(二)加工工艺复杂、尺寸精度高,常用工具和设备的使用正确与否,直接影响模具装配性能,要求教师技术全面而精湛。

(三)对《机械制图》识图、读图要求高,且应具有相应的机械设计常识,金属材料工艺学等专业知识,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组织程序,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

(四)技能训练重手工操作,单调、枯燥, 耗时,重复动作多,劳动强度大。要求教师合理设计训练方案,确保学生身心健康。

三、紧凑渐进型实训教学实践与体会

(一)近三年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钳工实训教学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合理地安排好实训时间和内容,既能实现实训目标,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以一周时间完成“手摇冲压机”零件加工制作、装配、检验为例,谈谈梅州农业学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钳工实训的做法。

1. 实训前的准备。实训前,制图教师安排学生画重点零件的三视图,让学生对实训图形熟透;重点要求学生按实训小组对重点零件(滑块、凸轮)的结构形状、技术要求、加工工艺进行分析、讨论;教师强调基准的重要性,突出设计基准、工艺基准、测量基准、装配基准一致性原则,使学生实训时对加工误差有较深刻的认识。

实训指导教师编制好《手摇冲压机实训指导书》,材料(板料由各小组负责分割、裁料。凸轮、压杆、手柄由同学车工实训时制作)、工具、量具等准备好。

学生按4~5人为一实训组,由动手能力出众,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成立质量评定小组,学生个人质量评分由个人自评、质量评定小组和指导教师评定。

2. 具体实训步骤。(1)下达实训任务,要求每人完成一套装配件,作实训动员,强调劳动纪律,安全文明生产及注意事项。(2)指导教师对本次实习的重点和难点,对个别特别重要零件进行详细加工工艺分析并作加工示范。

如滑块(附图)的加工制作:形状22×24×30四方体,通孔¢8H9,而8mm凹槽尺寸窄小,长度加工方向受限,加工困难。孔¢8H9在尺寸24中间、左右对称。此滑块加工的重点是保证¢8H9的中心线对基准面的平行度公差为0.03mm;难点在于8mm凹槽的加工。表面粗糙度要求最高为Ra1.6μm,总体而言加工难度大,如果加工误差较大将造成安装困难。加工工艺:加工基准面加工相互垂直面立体划线加工划线表面钻孔¢7.8(铰孔底径) ¢8H9铰孔钻孔¢9深8mm8mm凹槽钻¢7孔(去除材料)后用窄錾錾削整形锉削成方形槽验收。

3. 出现废品的主要原因与应对方法。 在零件加工过程中也将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如钻头磨损、铰刀崩刃、材料缺陷、丝锥折断以及材料表皮较硬锉不动等现象,学生要主动和指导教师商讨、查找原因及时解决问题。

4. 指导学生对加工零件进行装配调试、检测(组装、配钻、测量、修配等)。装配时强调每个零件的尺寸精度、形位误差的重要性以及对装配性能的影响,对使用性能的影响,使学生对互换性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5. 实训考评后评选出优秀小组、个人,学校张榜表彰。促学生在练中赛,赛中练以增加个人和团体的荣誉感,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

6. 编写《手摇冲压机实训报告》。内容包括:1)实训任务、实训内容、实训目的、实训要求等。2)实训过程:要求突出对典型零件加工工艺进行详细编写。抓住难点,对安装、调试、检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3)市场调查:对总装需要的所有材料、工具、量具、标准件的规格、性能、价格进行市场调查,并比较手工加工和机加工成套件成本。4)用CAD画装配图,对本次实训的感想、体会和建议。

7. 实训效果分析。由于学生从准备图纸下料(毛坯)工艺制定加工制作测量装配调试检验实习报告。从事完整的学习过程,摆脱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传统教学模式,达到教学目的与要求且更加接近于工厂、企业的用工要求,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二)体会。

1. 理顺实训项目与内容。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提高实训效果,可把实践教学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强调基本功训练,普通零件图形,技术要求低。第二阶段:图形相对难些,重点偏向零件制造加工、装配与检测。第三阶段:侧重对机械零件、部件的修复、装配、精度检测等内容。第四阶段:综合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优化实训教学的组织过程。

(1)分解阶段训练目标。第一目标是认识图形,掌握基本加工技能。第二目标是掌握三视图的识图、读图知识,掌握编制零件加工工艺方法及加强基本功综合训练。图形相对难些,对尺寸精度、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装配与检测等提出要求。无疑这一过程使学生在原有知识面基础之上有深层次的认识,旨在提高学生在实践中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的能力。第三目标是掌握复杂零件的加工工艺、测量方法;掌握装配图的相关知识,能分析装配图的工作原理、基本结构,掌握模具装配的拆装工艺及模具维修技能。第四目标是掌握复杂模具、典型设备的拆装工艺;掌握机床故障分析处理及设备的安装、调试、验收等技能。有针对性地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初步具备排除典型机床故障能力。

(2)动态辅导训练,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训练根据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组织实施,做到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顾及全体;关照落后,引导、示范、鼓励。对优秀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重点加强他们的基本功训练,让他们脱颖而出。

(3)实训主题突出,训练指标各环节一一突破,每次训练结果有考核、评价。阶段训练项目期中集中整合考核、评价,最后全面整合考核、评价,达到质与量的提高。

(三)应注意事项。

1. 教师能力培养。由于钳工教学、实训的特点,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课程整合能力和课程设计能力,教师要有探究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和娴熟的操作技能。做到实训组织工作周密细致,日常管理及时有效,对存在问题能迅速指导与解决,确保实训方案科学合理。

2. 理论知识的处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教师对理论进行必要的处理,做到精讲多练,因材施教。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实训的艰辛与成功的乐趣,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3. 指导教师每天对学生实训情况进行总结、归纳、点评。重点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概念进行解释,以强化学生对专业概念的理解。

篇7

关键词 校内实习 过控专业 实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10.016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ractice at domestic college,this article analyzed the dilemma and causes faced for practice carried out-of campus and the problems that existed at the practice carried in-campus. So it has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ome new thinking,they are based on the conditions of in-campus and aided by the extracurricular enterprise , this kind of pattern is multiple forms complementary of practice that are changed from the former form that was mainly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colleges and enterprises into the forms that are based o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schools, different majors and departments. By the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specialty of 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according to the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reasonable organization and scientific arrangement of the internship process and content, mining and development of campus internship conditions, can achieve cooperation and school cooperation,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professional practice.

Keywords school practice; Specialty of Process Equipment and Control Engineering; practice

0 前言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转化过程,是理论教学的继续、深化和检验。该环节一般包括认识实习、课程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抓好实习的建设和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完善、更优化、更有吸引力的实践环境和条件,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

二战以后,发达国家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实习基地,有力地促进了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提高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近十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也纷纷建立起相应的实习基地,有同产业运作相对应的模拟仿真校内实训基地,有校企联合办学的校外实习基地,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使现代大学的教育职能更加完善丰富,集教学职能、科研职能以及社会服务职能于一体,而且也推动了高等教育的创新思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在发生着变化,本文以校内实习基地为重点,以机电学院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学生为对象,探索当前如何应对新的改革形势的挑战,着力寻找一些灵活有效、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和途径。

1 高校实习现状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时代,工科院校传统的实习方式都是在校外实习企业中进行,吃住在生产企业,与工人师傅们同劳动、同生活,少则几个星期,多则几个月,学生们深切体会了企业生产、生活情况,若遇上工厂大修,学生们还可深入设备内部了解详细构造。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变化,许多国有企业实现了公司股份体制改革,计划经济时代的实习条件已很难再现了,就校外企业来说,企业为了求生存、图发展,纷纷把重心转向各自的生产和经营上,对接受校方实习等服务性的工作逐渐淡化;一些企业有严格的企业管理和生产安全规章制度,如严禁外来人员进入厂区,如此等等使学生的校外实习条件受到限制,于是许多学校把目光纷纷转向校内,创建各自的校内实习基地,就目前各校校内实习基地形式来看,主要有:(1)实验室形式;(2)模拟仿真系统;(3)校办实习工厂。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大多取得了一定成绩和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仍存在一些不足:

(1)实验室形式,大多各自为政,没有有效地加以联合利用。(2)模拟仿真形式,大多只能提供小型设备实践要求和简单演示,大型化的设备及生产线还有待开发;模拟仿真的实践环境和氛围还不够逼真,与实体企业的文化、生产、管理等诸多环节有较大差距。(3)校内实习工厂,大多停留在最基础的实践环节如金工实习等方面,而且从全年的运行来看实习工厂有很多闲暇时间,还有很大的开发潜力。(4)校内实习基地大多处于为本校学生提供实习服务,为外校提供场所、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包括接受企业人员的进修、培训或旁听,以达到资源共享的方式还有待挖掘。(5)校内实习基地的实习经费不足等问题。

90年代以前,尤其是改革开放初期、恢复高考以后,一批批大学生纷纷培养起来,正好弥补了当时国有企业技术人员的大量空缺,企业敞开大门,求贤若渴,为大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机会和场所,对大学生来说,这些条件无疑是个难得的机遇,但是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技术水平也需要学生们深入现场,实际操作才能理会得清楚和深刻,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更为现代、宽松、便捷的学习环境和渠道,现代技术的了解更加快捷、准确。另外,随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人们的就业结构也从农业人口为主、工业人口为主向从事信息相关工作为主转变。因此,虽然校外企业实习条件缩减了,但校内条件和其他条件在变化,如何有效地利用它们,努力开发校内资源并进行资源优化组合,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2 校内实习的改革探究

本文以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以下简称过控)专业为对象,针对目前国内高校的校内外实习现状和困境,立足于校内条件,适时兼顾外部环境,对高校实习环节进行探究,着力寻找既切实可行、又经济有效,并能应对各种压力的方法。

2.1 围绕专业特点、有的放矢

过控专业的专业学位课程,主要有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设备设计、过程设备焊接、过程设备控制等。化工过程装备一般分为化工机器与化工容器两大类,俗称动设备与静设备。化工机器类主要是流体输送设备,如泵、压缩机、输送带等带有运动构件的设备,这些设备多是机加工产品,加工精密,内部构造复杂,细小零件多,装配要求高,但体积一般不大;化工容器类主要是完成介质的分离、储存、反应、换热等工艺过程、无传动构件的罐体设备,这些设备多为焊接产品,制造工序多,容量从几升到几百立方不等,类型繁多,很多容器还带有压力且装易燃易爆、有毒介质,有一定的危险性。针对该专业特点,过控专业目前的实践教学环节也分两大部分进行,机器类实习和容器类实习。

2.2 合理调整实习时间,分阶段进行

一直以来,过控专业或其它工科专业的生产实习或是毕业实习都是一次性(一般为四个星期)完成,而且均安排在大四一学年,生产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开始之前,毕业实习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开始前,事实上,专业课程的学习一般从大三下学期已经开始。另外,学生到了大三学期,已在学校度过了两年有余,许多学生开始出现疲乏厌倦的情绪,学习主动性和热情明显减低。

为保证实习效果,也为了后续理论课的有效进行,在时间的安排上,我们做了合理调整,将四星期的生产实习分两个阶段,前两个星期安排在大三下学期开课之前,后两个星期安排在大四上学期开课之前,前后相差半个理论课学习的学期。

由于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从大三下学期开始,而且为了及时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重新找回往日的学习状态,从今年开始,我院的生产实习就按照以上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前两个星期)安排在校内完成,实习内容为校内机器类拆装,正好对应专业内容的一大部分。第二阶段(后两个星期)实习主要针对容器类部分,有条件的可安排在校外企业,或校内创造环境开展实习。

如此分阶段进行,效果明显改观,前两周校内拆装实习,由于学生们初次接触实际化工机器,生动活泼,而且可以动手拆装,学习热情开始提升,兴趣重新激发,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后续专业理论课的教学课堂,到课率明显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学生们乐于学习。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经验,又经过半学期的专业理论课的学习,一些同学已能提出比较深刻的专业问题,思维敏锐,实习目的明确,要解决的问题清晰具体,为后两周的企业现场实习做了充分的准备。

2.3 挖掘和开发校内实习条件,满足专业实习要求,实现校内合作

2.3.1 校内拆装实习基地建设

为了应对当前校外的实习压力,高校应该努力开发校园环境,着力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实习条件,满足专业实习要求。我院的校内拆装实习基地建设就是一个成功实践。

根据化工机器的特点,如:都有运动构件,一般零件多、内部结构复杂,精确装配而成,但体积较小,可以拆装,我院特在学校校园内专门建立了一座校内拆装实习基地。该基地建筑总面积约1000平米,分上下两层,共有三个区域,拆装区、货架区、模型区。图1为单层平面布置图。

拆装区是最主要的区域,上层有8个拆装工作台,分别放置不同类型的小型化工机器,如单级离心泵、多级离心泵、浓浆泵、隔膜泵、制冷压缩机、水环压缩机等,下层也有8个拆装操作区,就地分别放置稍大一点的流体机器,如小型空压机、双吸水环真空泵、罗茨鼓风机等,这些机器大小适中、重量合适,非常适合学生们拆装。稍大的设备配有小型葫芦和叉车,按每个区域安排5人,整个基地可同时接待至少两个班的学生。货架区为剖面机器,对拆装区的主要机器,都提供了与成品完全相同的但已剖开的机器,并涂以明亮的色彩,琳琅满目,学生们在拆装过程中可以对照剖面机器,了解内部零部件装配情况,正确拆装。模型区主要是一些特殊机器模型,它们不仅可以运转,而且可以组成简单的工艺流程,并有一定的趣味。由于所购置的设备大多是企业换下的报废机器,价格低廉,但零部件完整,很多还可运转,性价比较高。拆装现场主要设备还配有醒目的拆装步骤、要求、工作原理、使用工具等,对于无法运转的机器,实习老师随时携带有电脑进行多媒体现场展示。

在拆装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详细了解了各种化工机器的内部结构,零部件构成,工作原理,应用范围及特点,而且也熟悉了各种机器的拆装过程,学会了各种拆装工具的使用。为了训练学生现场测绘及徒手绘图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拆装过程中,我们还要求学生边拆装边测绘,并绘制测绘图,边拆装边思考,找问题查资料,提出一些想法。

校内拆装实习基地的建立,一方面缓解了校外实习的压力,另一方面,解决了校外实习中动手机会少的问题,而且生动多样的实习内容,所拆设备真实可见,且能亲自动手体验,学生们热情高涨,感受深刻,大大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许多学生在实习报告中都谈到这点。有些学生抓住机会,很好地利用了拆装场所进行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并在学科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另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根据过控专业的机器拆装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几种绘图软件,比如,利用solidworks应用软件进行设备的组装、绘制,模拟机器的动态运行过程,与真实设备对照学习。

2.3.2 依托校园的实践场所开发

大型设备制造,大化工工艺流程的展示只能在校外企业实现,正如上述,目前校外企业实习的压力越来越大,因此,这部分的实习只能以见习、参观为主,具体的动手体验、劳动实践环节还需从校园内开发。事实上学校同样是社会的一个缩影、一个部分,提供一些简单的实际单元操作流程、一些劳动机会还是可行的。

(1)学校的公共设施建设本身就是一个较完整的工程系统,涉及到锅炉、容器、给排水、管道、土建、安装等多专业,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前提下,相关部门给在校学生提供参观、学习、甚至见习、操作都是可行的,这种方式在我校部分专业中已有实施,而且该方法可长期进行,由于涉及的专业比较广泛,相关专业都能参与。

(2)各院系都有配套专业实验室,学校还有公共实验室、基础实验室等,这些实验室也可以有机组合利用起来,形成较为系统的参观学习与实践的场所,为全校各专业学生提供共享资源。比如,我院校内拆装实习基地不仅是过控专业学生的主要实习场所,而且也正在为化工、制药、材料等相关专业提供实习服务,全年开放,设备利用率高。

(3)校园内建成小型模拟生产车间已成为有条件的学校实际操作的方式,模拟车间要求采用简捷、无毒、安全的生产线流程,模拟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为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实习感受。

(4)废旧设备的改造利用。学校有废旧设施,校内拆装实习基地大多也是购进的废旧设备,这些设备除了可提供拆装实习外,还可为学生提供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条件。学生可通过对这些废旧设备的改造进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我院机械类的学生利用这一平台进行了数届机械创新大赛,取得可喜成绩。另外也可通过对旧设备的改造使之成为辅助试验装置进行适当的对比性试验。

2.4 利用各校的特点,优势互补,实现校校合作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专业特点,为应对校外企业实习压力,各个学校都在努力开发资源,寻找对策,如上所述,在校园内创建实习基地、建立实习车间等等,由于经费及场地所限,每个学校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根据相同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特点,为充分发挥各学校潜力,同时也为节省经费,减少基地重复建设,各学校采取互助合作的方式是可取的,而且这种走出校门、去外校实习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让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和适应社会,提高自身应变能力的目的。

2.5 网络教学,资源共享

21世纪是以网络的全面深入运用为特征的世纪。网络环境下的教育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许多学校有着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条件,充分利用这些条件查找最新的现代化科技和装备,达到校内各院系之间、校与校之间资源共享与优化。

3 结语

(1)根据专业特点,有的放矢,合理调整和分配实习时间,分阶段进行及时扭转了学生松懈的学习状态,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热情,重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保障了专业理论课的学习效果。

(2)依托校内环境,努力创造和开发校内实习条件,如建立校内拆装实习基地、实验室组合、公共设施利用、废旧设备改造、模拟车间建设等等即可有效缓解校外实习压力,又能基本满足学生实习条件和要求,保障实习效果。

(3)利用各校的特点,优势互补,实现校校合作,既可节省经费,减少基地重复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又能起到使学生走向社会、接触和适应社会,提高自身应变能力的目的。

(4)充分利用各学校丰富的网络资源及现代化的网络技术条件,查找最新的现代化科技和装备,达到校内各院系之间、校与校之间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王利平.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6):17-19.

[2] 王群,李落星,柏洪武,龚理专.校内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的探讨和实践[J].时代教育,2009(3):141-142.

[3] 曾真,王为国,刘丽芳.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互补性探究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4(11):46-48.

[4] 郑津洋,董其伍,桑芝富.过程设备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5] 匡照忠.化工机器和设备[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篇8

为了提高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加强基础教学的改革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加强中职教学中实践教学的质量,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与实习、实训以及实验等多个环节进行结合,提高中职机械基础在教学具体项目中的应用价值,提高理论与实践互相结合的程度,这样在整个机械基础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一体化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将一体化的先进的课堂教学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培养,这样能够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

1 教学一体化的概念及优势

利用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学效率,教学一体化的主要含义即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的一体化;教与学学与做的一体化;地点、时间、内容以及教师教学的一体化。在中职机械基础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一体化教学具有诸多优势,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能将基础课程的特点中分展现出来

机械基础课程的主要特点在于知识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机械技术的基本知识以及技能,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全面学习专业知识以及专业的技能,从而提高整体素质,增加学生继续学习以及应对职业问题的能力,一体化教学是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际实践结合,充分突出了该课程的特色,能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1.2 与中职教育的特点及要求相符合

一体化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立足中职学生的发展特点,突出相关专业的能力的有效途径。将机械的基本知识与实际的项目进行结合,突破实训课、实践课间固有的界限,有效地将教学实践与理论知识进行结合,整个教学环节相对紧凑和集中:由相同的老师来进行知识的传授,将教学的课堂直接放置在了实践的及地质中,实地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这样学生边学边做、学做结合,能全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一体化教学的科学应用

2.1 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基本框架

一体化教学就是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制定出适合一体化教学的主要课程标准,从而完成教学教材的编写,另外,中职学校加强和企业交流合作,根据机械基础课程的目标,建立理论、时间一体化的标准来,将每一个教学单元的设计完成,由此,体现出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能力,以具体的任务或者项目为载体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创新能力。

2.2 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训进行结合

首先,将实训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教学地点合二为一。在完成中职机械基础的课程之后,教师可带领学生进入教学实训的环节,将上课的地点安排在理论学生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室中,这样教师在同一教室内带领学生进行活动,这样可以保证学生具有更多的学习和活动的空间,这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被打破,学生与教师间可以建立一种更为融洽的师生关系、伙伴关系,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次,在一体化教学中将多种教学方式方法进行统一,如可将实践、实训、多媒体、社会调查等多种学习模式进行结合,教师在教授基础知识时,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并适时地利用现场参观、实例教学或者实体模型等教学方式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教学中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机器和结构的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常常会对知识点进行死记硬背,虽然记住了理论知识,但无法灵活应用,很多学生甚至无法理解摩托车、电动车是机器,其能够进行能量的转换,而自行车只是一种机构,其只能将电能向机械能转换。

在实训课程中,利用在对齿轮的传动进行设计的项目中,可先让学生观察减速器,再适时再现齿轮的加工过程以其范成原理,将课本的知识与实际生产生活进行结合,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活跃学生的思维。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一体化教学,能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的技能结合起来进行学习,改变了传统的“老师一味讲、学生盲目听”的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训结为一体,能快速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

2.3 提高教材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

中职机械化基础实现一体化教学的过程中,完善教材是十分关键的步骤,完善教材也是教学的基础所在。在机械基础教学内容的编排过程中,可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基础板块、综合实践板块以及选修板块。基础板块是机械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内容以及应达到的基本学习要求,在部分占整个基础课程教学的百分之七十以上。综合实践部分这主要是以拆装、调试以及对机械知识的分析为重点的、具有综合事件性质的教学,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须掌握机械组成的基本方法熟悉机械各个部分作用、培养学生对机械进行分析的能力,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国,给出实训报告。另外就是选修的部分,根据学校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实际要求,可自主进行这部分知识内容的学习。以上三个模块使互相独立的,也能进行多重的组合,形式较为灵活,教学在确定的教材的过程中,可根据不同的专业以及教学要求,及时将机械行业中出现的新设备、新技术收录到知识模块中去。

在基础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样的教学资源来对机械课程的学习进行补充完善,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并利用教学环境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4 建立合理科学的一体化教学评价制度

怎样才能对中职机械基础课程教学的效果做出公正合理的评价,这对提升整个教学质量至关重要。考核中职教育学校学生的教学效果时,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在传统的教学考核标准中,理论方面的内容较多,与生产实际脱轨,在此情况下,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只能死记硬背,被动机械地吸收知识,无法形成良好技能,“高分低能”的学生时有存在。中职学生要适应现代化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要求,就应该摒弃传统的考核评价标准。在制定新的标准过程中,应重视评价内容的一体性和整体性,情调对薛恒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评价,要让学生形成节约能源、爱护工具以及规范性操作的意识,这一过程中进行定性的描述与定量的评价结合,坚持让学生互评、师生先自评再互评。另外从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对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目标以及要求进一步细化,确保教学目标与评价考核的标准对应,在实践和实训阶段坚持独立考核。

3 结语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而言,一体化教学不但形式活泼,其还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效果十分显著。其主要就是在保证理论知识与实践认识全面结合的基础上深入教学,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既让教师能“教好”,学生也能“学好”,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罗邕生.机械类专业电工技术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11(7):191-192.

[2]许勇平.高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实践与感悟[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11(4):53-54.

[3]贾炬红.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5):130.

[4]马芳.浅谈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构建[J].职业,2011(12):88.

篇9

关键词:赛教融合;电气设备;课程标准

职业教育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大设计和创新,近年来,职业技能竞赛在全国范围内火热开展,职业院校踊跃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涌现出了大量技能状元、行业标兵,起到了以点带面、以个人带动群体的示范作用。然而技能大赛的目的远不止于此,技能大赛初衷是“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要想真正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必须把技能竞赛的项目有机地融入日常教学当中,以世赛、国赛项目为抓手,对竞赛内容、评判标准深入研究,提炼出适合日常教学的实训项目,进而推动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本文意图以小见大、以点见面,以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电子与电气故障排除项目为例,通过剖析其竞赛内容、技术标准、评分要点,将其竞赛涉及到的知识点、技能点整合梳理,进而对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修理课程标准进行修订,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进行理论探索。

一、竞赛内容剖析

通过对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电子与电气故障排除项目的分析发现,该项目主要考核选手的安全与5s管理意识、工具的规范使用能力、排除故障的逻辑思维能力、资料查阅能力以及书面报告的填写能力。安全与5s管理模块的考核相对严格,采用一票否决制,将日常生产中的安全隐患总结归纳为若干评分项,选手若违反了任意一项,则该模块得0分。工具的规范使用模块包含了工具的规范操作流程及方法,每种工具均有一套标准的操作流程,并将操作流程分解为若干评分细则,采用过程评分,使用方法正确得相应分数,否则不得分。故障排除的逻辑思维能力主要考核选手在故障排除过程中的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正确,要求选手在作业过程中描述自己的操作意图及判断依据,裁判根据其逻辑顺序是否合理给出相应分数。资料查阅能力要求选手在排查故障过程中根据故障现象、排查结果,结合设备的原理图或维修手册等相关资料进行故障点的确认,要将故障点锁定值最小范围,并在原理图或维修手册上找到故障点的具置。书面报告的填写内容主要有设备铭牌信息、故障现象、排查步骤、测量结果、故障点确认等相关信息,考核选手的书面表达能力,所有选手填写的工单由工单裁判统一评判。

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

就目前职业教育的专业分类、课程体系及人才培养目标而言,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修理是《筑路机械操作与维修专业》专业核心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电工和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常用工程机械电气设备的元件结构及工作原理、电气线路组成及其原理分析、电气元件的拆装、检修及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内容。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选用适当的工具对充电系统进行检测并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对起动系统常见故障进行诊断与排除;能对照明、信号、仪表及辅助设备进行安装调节;能对工程机械整车电气系统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

三、课程标准编写

通过对竞赛内容剖析,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结果,将技能竞赛内容、技术标准整理为教学模块,有机的融入工程机械电气设备构造与修理课程标准里,将课程内容分为职业能力素养模块、电气设备基础模块、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整车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四个模块。职业能力素养模块主要学习任务是安全与5s管理、工具规范使用,电气设备基础模块主要学习任务是元器件结构组成及检测、作业单规范填写,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主要学习任务是起动系统故障排除、充电系统故障排除、照明信号系统故障排除,整车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主要学习任务是整车电路图分析、故障检测与排除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整车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

(一)职业能力素养模块。职业能力素养模块主要针对实训教学安全,工位5s管理,电气系统拆装工具种类、作用、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电气检测工具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及工具的规范操作流程及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当学生完成职业能力素养模块的学习后,参照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电子与电气故障排除项目评分要求中安全与5s管理模块、工具的规范使用模块相应的评分细则对学生逐一考核,考核通过后方可进行接下来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安全操作意识以及规范的作业流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素养。

(二)电气设备基础模块。当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素养的基础后,将进入电气设备基础模块的学习。在该模块里,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元器件的结构组成,元器件本身的拆装流程及方法,能够判断元器件是否能够正常工作,掌握元器件更换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主要讲解起动机、发电机、灯光仪表、继电器、线束、插接件、行车电脑及二极管、三极管等主要元器件。

(三)系统故障排除模块。经过前两个模块的学习,学生会对电气设备构造、元器件检测及更换方法有基本的了解,接下来进入的是系统故障排除模块的学习。选取起动系统、充放电系统、照明信号系统作为学习对象,分析这些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使学生了解这些系统所包含的元器件种类,熟知这些元器件在该系统中起到的作用,从而进行各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系统故障排除模块是本课程的重点,同样也是教学难点。对于从未接触过故障排除的学生来讲,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讲解各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任课教师要充分开发教学教具,带领学生根据系统电路图,利用基本的电器元件搭建起各种车辆控制电路,复刻原车电路,实现系统应有功能,为整车电路的分析、故障检测与排除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整车电路故障诊断打下基础。考核分为系统搭建和故障排除两部分,系统搭建是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起动系统、灯光照明系统的搭建任务;故障排除要求学生能够完成单个系统的简单故障排除工作。实施过程中可将学生分为两组,A组学生负责系统搭建、设置故障,B组同学负责故障排除,两组均完成任务后角色互换,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考核标准参照世界技能大赛重型车辆电子与电气故障排除项目评分细则,考核成绩按百分比计入本课程最终成绩。

(四)整车电路故障诊断与排除模块。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走访调查发现,整车电气系统故障是设备日常使用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故障之一,并且对维修人员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排除整车电气系统故障要求维修人员能结合电气原理图或维修手册对故障现象进行分析,快速制定出故障排查路线,找到相应的元器件进行就车检测,最终确定故障并进行元器件的更换。

篇10

关键词机修 实训 安全 教育

机修钳工实习操作是技校生机械专业的一门必修课。21世纪的合格技能人才不但要掌握各种工艺流程,而且要具备强烈的安全意识和掌握好安全技术措施。那么,如何加强机修钳工实训的安全教育呢?

一、安全教育的重大意义

“加强劳动保护,搞好安全生产,保护职工的安全和健康,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原则。”让学生知道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它代表着劳动人民的目前利益、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直接关系到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经济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关系到我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同时安全生产又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是企业高效益、高效率的前提。安全工作搞好了,不仅可以减少物质消耗和劳动力的消耗,还能减少发生事故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让学生知道每一次事故的发生给国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千万元,而间接经济损失往往会大好几倍。让学生明白安全生产对于国家来说,是具有重大的政治和经济意义的。而对于我们从事职业教育的学校来说也具有重大意义,如果我们的教师责任心与安全意识不强的话,教出来的学生安全意识也不会强,这样很可能在未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的实习中,就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影响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即使在工作之后也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我们一定要了解安全生产的重大意义,将它强化为意识,并转化到教学实践中去。

二、加强机修钳工实训安全教育的策略

1、严格遵守机修钳工安全操作规程,提高安全意识

针对机修钳工实训操作的特点,要求学生务必做到以下几点:

1)、做好临时工程机械设备的安装、试运转、拆除、运输、包装工作。

2)、负责临时排水管路、供水管路的安装。

3)、承担所有机械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定期注油,定期检查、修理、故障排除。

4)、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设备的运行、检修、试运转等各项规程规范。

5)、承担突击性抢修、安装、拆除等任务。

2、注重安全技术的教学

首先我们每次讲工艺之前都把书上每小节后的“安全生产”先给学生讲透,在学生大脑里形成一个意识。如在教授“使用砂轮机时的安全”要注意以下几点:

(1)、开机前检查

1)、工作前,必须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尤其是防护眼镜。

2)、使用前,应详细检查各紧固件是否松动,砂轮片是否损伤破裂。

3)、检查电源电压是否与额定电压相符,不能在超过或低于额定电压10%的电源上使用。

4)、使用的砂轮片不得大于铭牌上规定的砂轮规格,以免电机过载,绝对不能使用安全线速度低于切割线速度的砂轮片。

5)、禁止在含有易燃易爆和腐蚀气体条件下使用,以保证安全生产及电气元件正常工作。

6)、每次使用砂轮机前,应先检查砂轮有无不良情况。

7)、砂轮必须有出厂合格证,安装前要用木锤检查,并做静平衡试验,检验合格后,方能安装使用。

(2)、开机作业

1)、砂轮机开动后,要空转二至三分钟,待砂轮机运转正常时,才能使用。

2)、确定砂轮放置的位置,应注意砂轮机旋转方向,避开人行道,机械设备和作业场所。

3)、砂轮机应有防护罩,防护罩至少覆盖砂轮的一半以上,罩的强度要能经受住砂轮破裂时的撞击,禁止使用铸铁做成的防护罩。

4)、砂轮孔径要用铅压好,孔与轴的配合间隙不得大于0.1mm 。

5)、砂轮两侧的夹板,直径不得小于砂轮直径的1/2,砂轮与夹板之间应垫有厚度均匀的弹性垫圈,但夹板不要旋得过紧。

6)、砂轮磨到夹板边缘附近,要及时更换砂轮。

7)、防护罩,研磨架牢固,研磨架与砂轮间隙应经常调整,保证不大于3mm 。

8)、新安装的砂轮要进行试运转15分钟,试运转时,人不得面对砂轮。

9)、砂轮机用完后,应立即关闭电门,不要让砂轮机空转。

(3)、行为规范

1)、在同一块砂轮上,禁止两人同时使用,更不准在砂轮的侧面磨削,磨削时,操作者应站在砂轮机的侧面,不要站在砂轮机的正面,以防砂轮崩裂,发生事故。

2)、砂轮不准沾水,要经常保持干燥,以防湿水后失去平衡,发生事故。

3)、砂轮磨薄,磨小,使用磨损严重时,不准使用,应及时更换,保证安全。

4)、使用完毕,切断电源后方可离开。

5)、应定时检查,一般半年检修一次,经常使用时应每季度检查一次。检查时应全部拆开,清理各部积尘、油污,清洗轴承。拆装后需进行30分钟的空载运转,观察其转动是否正常。

6)、不用时放置在干噪、清洁、没有腐蚀性气体的环境中。

7)、砂轮机必须有专人负责,负责人应负责安装、修整、调整工件,并做好日常检查。

8)、使用砂轮机时,要戴眼睛。

9)、较薄的砂轮、禁止使用侧面。

10)、磨削时,人不得直对砂轮运转方向,人应站在砂轮的侧面,躲开砂轮的旋转方向。

11)、砂轮机严禁磨削铝、铜、锡、铅及非金属工件。

12)、禁止在固定的小砂轮上磨大工件。

13)、磨刀件或刀具时,不能用力过猛,不准撞击砂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