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31 23:30: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运动解剖学实验报告

篇1

1.1应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对关节运动的实验教学中,以现场观摩为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讨动作过程中关节的运动形式与肌肉的工作规律以及人体运动器官与动作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分析关节的功能性“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时要求学生亲自实践,为什么关节在运动时各肌的运动要协调?在分析肱二头肌的功能时,让同学们示范正握和反握的效果,为什么正握的难度大于反握?用这些与同学们平时运动中息息相关的例子来讲解,既容易理解,又加深了记忆。凡能在活体上看到的必须要求学生在活体上寻找、触摸,以感知、加深对人体形态结构的认识[1]。

1.2运用多媒体进行实验教学

解剖学实验课的目的是验证所学的理论知识,通过对标本、模型的观察,让学生建立正确的、直观的人体各器官的大置、形态及毗邻关系。采用多媒体辅助课件授课与实验操作同步进行,其效果明显优于其他传统的实验课教学方式。在分析人体运动时,必须明确动作的姿势及其变化过程,才能说明关节的运动方向和运动幅度,才能探讨骨骼肌工作与运动变化的规律,对关节运动做出正确的评价[2]。多媒体课件能充分利用其直观、生动、形象的图像展现人体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1.3解剖实验课教学方法

分组学习法: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学生学习观察标本、辨认结构、互相讨论,老师巡回辅导,最后根据对巡回辅导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答疑。巩固学习法:利用实验课的多媒体设备播放同教学内容有关的电教片,加强对解剖学的认识。

1.4充分利用实验室,解决学生对认知的不足

根据学生所需,安排好实验室的利用时间,不同学生做实验的时数不等。技能不强的可以反复操作,实验结果不理想的可以重做实验。如在学习骨骼部分时,骨性标志非常多,难以记住,让学生反复观察、触摸,提高了学习效果。

2在解剖学实践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

2.1要注重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在学生进入解剖实验室时要注重心理辅导,消除学生的焦虑,因一些学生一开始对实验室环境较难适应,对解剖学实验课的学习产生厌恶情绪。因此在解剖学实验课中要融入人文教育.

2.2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

在观看标本或分组观看标本时,学生要通过分工合作做到人人动手,由浅入深,逐步辨认,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和胆大心细的人文素质。

2.3营造健康的人文环境

师生的身心健康是开展人文教育的重要前提。改善实验室环境,加强通风,完善设备,缓解学生的恐惧心理,使学生认识到在标本上学习是解剖学学习的重要一环,为进行人文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3考试方法的改革

3.1实验考核

改进考试方法,以提高实验室教学效果:①阶段性结构辨认:运动系统是解剖学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其中骨可视为关节与骨骼肌的基础。为了督促学生学习,检查本阶段的教学效果,在讲完骨的全部内容后安排一次骨标本的结构辨认。向学生说明结构辨认的要求,在测试前应将标本、模型展出一定时间,供学生复习用。在部分实验内容学习时,让学生和教师互换角色,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②课后作业考核:在每一系统结束后,要求学生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并互相讨论。考核题灵活,联系要广,可以表格的形式总结躯干、四肢诸关节的名称、结构和肌群的功能。也可采用学生独立填写实验报告,表达出实验的内容,期末累计每次实验报告的成绩,然后按比例记入总成绩。

篇2

高专护理专业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护理人才,因此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有其特殊性,应更注重人体整体结构的把握和常用穿刺、注射、插管等技术涉及的局部结构的掌握。而目前高专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尚没有成熟实用的教材使用,大多照搬3年制临床专业《系统解剖学》教材,内容过深过多,缺少局部解剖学方面的内容,更缺少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的知识,而且其内容过细过深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同时阻碍护理专业必备知识的学习,非常不适合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在近年的教学实践中,连续3年使用由我校教师主编的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人体解剖学教材,其中缩减了大量与护理专业无关的内容,并增加了部分局解内容。同时使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应用解剖学》作为补充教材,教学效果较好。因此正积极组织相关教师编写适合护理大专用的解剖学教材。

2整合教学内容。突出护理专业特色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护理”这个中心,以护理专业“必需、够用”为原则,突出护理专业特点,精选教学内容,使其更好地与专业培养目标保持一致[2]。

2.1缩减或删除与护理操作无关的解剖学内容

本着“必需、够用”的原则,在护理解剖学教学中适当地减少对医生来讲是必需的,对护士来说并不重要的内容。如神经系统只扼要介绍脑和脊髓的形态结构和位置,删减其内部结构中过多过深的内容,周围神经系统则删减细小神经的分支分布,内脏神经及神经传导路损伤后病例分析则一带而过;内脏学中重点阐述与护理操作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和位置,对与该专业关系较少的器官则简要介绍,适当压缩器官的内部结构与功能、毗邻等;在脉管系统中削减血管的细小分支、淋巴结的分布等内容;运动系统中简明介绍骨的位置和形态结构,删除了颅底的沟、管、孔、裂等结构,肌学部分着重强调肌性标志,略讲肌肉的起止点,删减头、颈、躯干、四肢远端的细小肌肉等;感觉器中删减内耳的部分内容。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负担,而且增强了实用知识的掌握。

2.2增加与临床护理操作有关的局解和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

掌握常用的体表骨性和肌性标志及深部结构在体表的投影,对于掌握规范的护理操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着突出实用,注重实践的原则,我校在相关章节适当增加表面解剖学的内容,培养学生活体触摸体表标志的能力;同时增加和突出护理应用解剖学内容,如与注射技术、各种放置导管、内镜、各种穿刺及与手术相关的解剖学内容,为专业课所需的操作基本技能奠定基础。

3探索适合护理专业的教学方法。提升课程魅力

解剖学由于教学内容多、名词多,图片多,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事倍功半,且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因此,教师积极尝试多媒体教学、PBL教学、网络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提升课程魅力。解剖学知识很适合多媒体教学。教师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弥补教具的不足,增强学习内容的生动直观性,突出重点、难点,使课堂的有效时间增加,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愉快的身心享受。在讲授解剖学知识的同时,播放些与之相关的解剖操作和临床护理操作教学录像,可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增加感性认识,提高教学效果。在解剖学教学入门期,常规教学方法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解剖学知识。但在后期,我校适当引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PBL)方法,紧紧围绕临床护理问题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网上解剖学学堂突破课时空间限制,将解剖学学习延伸到课堂外,学生可以登录我校解剖学精品课程网站,自行学习网络多媒体课件、授课录像、图片、临床护理操作录像等教学资源,并进行网上测试、网上讨论答疑,极大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量,有利于学生自主、交互和个性化学习。而且也解决了人体解剖学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我校还开设解剖学第二课堂,组织学有余力、且渴求亲自动手来提高操作能力的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及假期进行尸体解剖标本制作。要求学生明确操作目的,制作与临床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标本;要求学生严格按照规定的解剖步骤进行操作,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操作程序和方法,达到锻炼自身的目的,也为今后临床护理操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4建立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传统的教学评价以掌握知识的量,知识巩固程度为标准,以平时成绩、实验报告和理论考试来评定学习成绩,考核方式单一,将促使教师和学生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用在知识积累方面,严重地压制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多元化,抹杀了学生个性和动手操作的积极性,“高分低能”的现象越来越突出。教学评价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改革考核方法着手,可直接转变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我校逐步建立了突出护理专业特色的多元化考核方法,综合评价学生素质。其中理论考核占5O%、操作占2O、平时课堂讨论和互动占2O%、实验报告占lO%、课外科技和竞赛活动额外加分(满分1O分)。(1)减少理论考试成绩比例,增加平时表现成绩的比例,使学生清楚地意识到大学教育旨在培养综合能力。(2)理论考试中缩减大量单纯记忆性知识的考察,增大与护理操作有关的判断、理解、应用性知识的考察比例,每套试卷最后另设一道密切与护理专业结合的开放式讨论附加题,重点考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创新性的回答,给予优秀的评定。(3)平时成绩将把实习课知识的讲授、资料的查阅、课堂交流与思辨、团队协作、出勤等作为评分依据,建立平时少量多次的形成性评价,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到较大的发展。(4)课外解剖学科技活动和竞赛活动均可适当加分,包括参与实验准备、解剖标本制作、参与省级或校级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知识竞赛、解剖结构手工制作大赛等,这样大大激励学生更多的参与课外解剖学科研活动。(5)增加与护理有关的实验技能考试比重,如在标本或模型上进行穿刺、插管、按摩等技能。这样可促进学生把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结合起来,培养动手能力,为后期专业技能培训打下基础。

5强化解剖学教师护理操作的感性认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解剖学教师大多毕业于临床专业,往往习惯用临床专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由于不熟悉护理工作,难以把解剖学与护理融为一体,在教学模式和内容上不能体现护理专业解剖学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此外,长期从教,对临床护理中的科技进步、护理模式的转变及许多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不十分了解,造成了适应现代护理学发展需要的解剖学师资不足。基于此,我校解剖教研室一方面有计划地选送承担护理专业解剖学的教师去教学医院参观学习护理工作,增加对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尽可能掌握规范的护理技术操作要领及发现操作失误的原因,及时发现护理工作可能需要的解剖学知识和遇到的解剖学问题;另外召开解剖学教研室和护理教研室座谈会,讨论护理专业技能训练中常用的、基础的解剖学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以便在教学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护理应用解剖学方面的教学,为培养有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护理技术的高层次护理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篇3

关键词 执业兽医;动物解剖学;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4-0327-02

动物解剖学属于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中兽医、动物检疫、动物药学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可以让学生掌握动物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为今后专业课的学习奠定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转变,畜牧养殖业的深度与广度已发生悄然变化,同时自2010年起执业兽医资格制度已在我国全面推行,这些变化对动物解剖学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执业兽医资格制度的推行将使动物解剖学内容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为加强国家兽医队伍建设,更好地与国际执业兽医资格实行制度接轨,自2010年起,我国全面实施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兽医专业应届毕业生及相应学历兽医从业人员需要通过执业兽医资格考试才能取得执业兽医资格证书,获得执业兽医资格证是从事兽医事业的前提条件。执业兽医资格考试制度有效地推进了我国兽医体制改革,更加从严规范了兽医执业的准入门槛,对相关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职业技能与水平要求。动物解剖学作为执业兽医资格考试中兽医基础理论考试内容之一的课程,其教学内容具有畜禽种类多与知识内容广的特点[1]。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执业兽医需要掌握更为全面与丰富的动物机体结构知识,以适应兽医技能水平高及养殖业迅速发展的要求。二是依然存在的传统教学问题也促进动物解剖学的教学创新与改进。传统教学问题与新的职业要求并存:由于家畜解剖学教学内容较多,且主要是形态与结构学的内容,显得枯燥难学与难于记忆;实验课所用浸制标本具有较强刺激性气味,许多学生不愿接触标本,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2]。此外,进入21世纪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饲养宠物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潮流,各种类型小动物已逐渐成为人们的日常伴侣,例如犬、猫等各种宠物及赛马的饲养逐渐兴起,促进了宠物医生及赛马等兽医职业工作的发展,他们的诊疗动物种类已经不局限于传统饲养的家畜,这些变化反映出改进动物解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性与急迫性[3-5]。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已显现出不少的弊端:在新的网络与信息时代,运用传统呆板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已使学生对上课颇感厌烦,难以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教学内容,学生容易产生“被灌”的感觉,传统的单一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当今教学发展的需要[2,6]。

动物解剖学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学习和拥有扎实专业知识的重要基础课程,加强动物解剖学教学是培养高质量畜牧兽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教学质量及满足市场对专业人才的新要求,这是摆在动物解剖学任课教师面前的现实问题,有必要对动物解剖学教学进行一些新的尝试与探索。近些年笔者主要根据以上情况对动物解剖学教学进行了以下完善与改进。

1 及时改进教学内容,迎合畜牧兽医职业需要

根据国内农业院校动物解剖学课程设置、动物医学与畜牧业的迅速发展、饲养动物品种发生较大改变等方面的变化,相应调整及优化动物解剖学的核心内容。

1.1 完善课程设置,突出解剖学的重要性

为使课程设置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根据国内农业院校课程设置模式,经课程组的申请和学院的慎重考虑,将合并在一起的家畜解剖学及组织学课程再次分开设置成为2门独立课程,更加突出了动物解剖学这门课程的重要性。

1.2 准确选用教材,整合教学内容

首先,考虑到饲养动物的种类多与范围广的特点,及时更新选择了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畜禽解剖学,教学内容能适应和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其次,以常见的大家畜和家禽解剖学内容为基础,考虑到牛、羊、马等家畜的饲养逐渐增加,相应深化牛、羊、马等家畜的系统解剖构造;同时,随着宠物行业的迅速发展,选择性地将部分宠物与小家畜解剖学作为辅助和参考学习内容,适当增加兔、犬和猫的系统与器官结构的比较解剖学内容,上课时尽量结合目前宠物饲养与动医行业的特点,讲解相关的教学内容[5]。最后,由于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深入,散养役用家畜的饲养比例越来越少,而另一方面,伴随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肉用畜禽依然是养殖的主要对象,适当增加学时,加强讲授家畜的运动系统内容。

1.3 优化教学大纲,及时更新教案

针对理论课程学时合理编排动物解剖学大纲,并依据教学大纲重新修改和完善教案,将教学内容、学时分配、重点难点及其他教学细节安排更为准确和清晰,让每一堂课的教学目的与内容变得更为明确和具体。

2 努力改善教学手段,注重加强实践教学

2.1 针对动物解剖学实验课程教学,完善实验内容和教学手段

实验课教学强调以实物标本为主,结合使用教学模型、解剖视频、多媒体图片播放等多种方式作为直观形象教具,从眼观、手触、心想、脑记多方面结合增强学生记忆,启迪思维,提高教学效果[6]。首先,为增强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实验课程尽可能少用福尔马林浸制标本,逐步增加更多其他标本类型,包括塑化标本、干制标本、新鲜标本及标本模型。其次,购置了畜禽解剖学的教学录像,视频可以更加全面和清晰地显示畜体的系统组成结构与器官形态特征,教学实习期间每天均会播放至少2个学时的录像,通过解剖录像弥补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不足,让学生对畜禽解剖有全面和整体的认识。

2.2 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参与解剖实践

实验课期间教师示范解剖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解剖操作,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实验能力。购置鲜活小家畜与家禽供学生亲自动手解剖,通过亲身操作不仅能让学生熟悉畜禽解剖的过程和必要的准备工作,使学生深刻记忆畜禽解剖学的理论知识,而且可让其掌握一定的解剖技巧与技能,将畜禽解剖学知识深深烙入学生的心里。

2.3 延长教学实习时间,增加鲜活畜禽解剖内容

考虑到理论课时的缩减,有针对性地增加了教学实习时间。将原本3 d的解剖学教学实习延长至5 d,这样便可以将原来安排辅助或选取的部分理论教学同容通过以实习教学的形式加以补充,从而拓宽了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习内容,使学生能够从原来品种单一的畜禽解剖转变为现在品种多样的畜禽解剖实习。

3 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注重提升教学效果

动物解剖学重点讲解畜禽有机体结构与器官解剖特征,理论课主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强化课堂得到的感性知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课采用观察和解剖畜禽实物、课堂问答与讨论相结合的方法,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主动获取知识与掌握技能的能力。

3.1 及时改进教学课件,提升教学效果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特点,通过形象生动的课件,强化畜禽的形态与结构性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整体想象力,将被动、传统和生硬的教学变得更为积极、现代和鲜活的教学。当前,学校均采用多媒体形式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上课时在很多情况下主要通过老师制作的CAI课件来获得信息,CAI课件质量成为学生学习的关键因素。因此,以常见畜禽解剖内容为基础,强化核心内容,根据畜牧兽医职业的内容进行适当修正,对CAI课件加以完善。

3.2 增加标本种类

考虑到福尔马林浸制标本的刺激气味对学生的影响,陆续购置了猪牛的教学模型及塑化标本、畜禽解剖学录像,不断增加标本种类,既有家畜浸制标本和解剖模型,也有塑化标本和新鲜标本。教学模型和塑化标本可以清楚地显示家畜机体的结构和系统的组成,便于加强学生对家畜的机体结构、器官形态与位置关系的掌握。新鲜标本既有系统器官标本,也有零散器官标本以及鲜活畜禽,运用新鲜标本便于向学生清楚显示系统的组成及器官的形态特征,可以强化学生对畜禽器官大体解剖特征的理解和记忆。

3.3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教学内容

针对动物解剖学具有内容多和记忆难的特点,理论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一定的作业让同学完成,以便让学生在课后花费一定时间进行强化和巩固。实验课期间,通过布置作业、绘制实验报告,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解剖实验内容的记忆。

通过以上的教学创新与改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让学生掌握更为丰富和广泛的动物解剖学知识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而且促进教师提升了授课水平,激发教师对本课程教学发展的探索精神,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教学理论,切实提升了动物解剖学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4 参考文献

[1] 孙裴,魏建忠,李郁,等.基于执业兽医资格考试进行兽医传染病学教学改革的初探[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160-162.

[2] 陈耀星,马云飞,王子旭,等.动物解剖学课程的建设与教学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4(3):66-68.

[3] 贺俊平.提高动物解剖学教学效果的研究[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2):178-179.

[4] 宋宏立,刘文霞,史蓓蓓.对提高动物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0(10):21-22.

篇4

关键词:体育高职;精品课程;教学改革;运动解剖生理学

引言

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是体育院校为各专业学生开设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院运动人体科学教研组教师不断总结经验,尝试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推动课程建设。结合体育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在没有太多参考依据的情况下成功申报了省级精品课程《运动解剖生理学》。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整个过程进行分析。

1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其目的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团队是高职体育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促成教师团队的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较强、行业影响力较大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在校企合作中积极为企业服务,教学团队多次在福建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一级培训和全省教练员中级培训班上课和开设讲座、负责为福州浩沙健身俱乐部私人教练培训班进行运动人体科学理论教学,为马江国家举重基地优秀运动员送教等教学科研活动,不但提高了了学院的声望和知名度,而且教学的认真、严谨、深入浅出也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1.1教师梯队建设

教学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学历、专业背景合理。聘请在该领域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作为该课程的客座教授,定期开展讲座或教学研讨,起到“传、帮、带”的作用,以使青年老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课程的教学团队成员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遵纪守法、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能全面地履行教师职责、教风严谨端正。学院实施“导师制”,努力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使之迅速成为学院运动人体学科教学的骨干力量。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对现有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进行讨论分析,并对不同授课专业的教学计划的制定、实验实践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课件的制作及调整等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与共享。与其他院校进行校际教学观摩和学习交流,通过课堂教学观摩、课间咨询和参观场馆、多媒体教室等,学习借鉴了经验。由该领域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组成教学督导组,定期进行听评课,以督促教师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还制订同行教师评教、专家评教、学生评教制度。先后有多名青年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及院级的教学比赛中获奖。

1.2引进人才

要体现体育高职教育特色,体医结合,学院有两名具有医学教育背景,并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知识,兼备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专业人才,使教学团队向着更加优秀的方向发展。

1.3专兼结合

教学团队均具有双师素质,同时从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聘请具有丰富教学、科研与实践经验的客座教授、兼职教师。另外,本院教师也定期去企业挂职学习、参与企业的运作或给企业员工进行理论知识培训,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1.4教师的专业培训与学历提升为教师创造参加专业进修和学历提升的机会,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一定的基础。采取多种形式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科研学术水平。如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教学及科研方面的进修、聘请业内专家讲座、参加专业会议的学术交流等。积极参加高校师资培训班学习,并获高校教师资格证书。参加社会体育指导员国家级培训、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讲师培训和公共营养师的培训,均获证书和资格。

2课程体系建设

《运动解剖生理学》采用的是以职业标准为依据,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校企合作为路径,融“教、学、做”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运动解剖生理学精品课程打破了两门课原有的知识体系,把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结合起来,重新建立新的模块式课程体系,使两门课的知识结构有机结合,更切合体育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从模块的划分、教学内容的设定、教学计划的制定、校本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教学条件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重新梳理和完善。

2.1校本教材编写

教材建设是教学内容的具体体现,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高等职业院校的统编教材已基本成型,但几乎没有适合体育高职院校的统编教材。在几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团队成员不断建设和完善《运动解剖生理学》校本教材,使其满足体育高职院校教学的需要。一流的教材就要以新的教学体系为基础,内容应具有针对性、科学性,既要体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要体现社会及行业发展的需要,尽可能地满足教学活动和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为了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运动人体科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运动训练及大众健身中的实际问题,教学中我们注重采用综合方法手段进行教学。我们集思广益编写《运动解剖和生理学基础应用》校本教材,并根据教材创制一整套与之相配套的完整的教学用课件,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教学有利因素,加大课堂信息量。与此同时还创编配套用实验指导用书和实验报告手册。

2.2教学内容改革

体育高职院校的学生特点存在其特殊性,生源既包括运动队现役、退役运动员,也包括部分普通高中体育特长生等,但这部分学生入学后都会普遍存在学习能力及自律性相对较差,会感觉到部分生理学的内容较抽象、难以理解,但在运动解剖学的学习过程中又会把各自的运动经历与理论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学习效果更为理想。针对体育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的特点,通过“精简、融合、重组、增设”等途径将教材内容重组,形成合理的模块式结构,突出以应用为目的,以“管用、够用、会用”为原则;实践教学内容突出校企合作的特色,尽可能并与国家职业资格考试相接轨。教学设计方面也由静态转向动态,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进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题的教学改革的尝试。从备、教、改、导、考、析等各个环节入手,注意将课堂延伸到运动训练的实践,如把骨骼肌知识的讲解放在健身实训基地进行,注重以实验实训带动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拓宽知识面。

2.3教学方法改革

体育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要体现实践性特征,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团队积极探索教学方法的改革,体育高职院校学生具有水平参差不齐,理论学习能力和动手能力不平衡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因材施教,综合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2.3.1“翻转课堂”,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一言堂”的授课模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导向的作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效果显著,并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也可以更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对知识的掌握程度。2.3.2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实践活动定期邀请该领域专家、行业/企业专家或校内教师结合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开设相关的专题讲座,介绍最新的研究动态及新知识,补充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有更深的了解,开阔视野,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一些优秀的教学录像或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形象生动地进行演示实验过程。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到相应的实习实训基地(如健身场所、运动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收集与该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运动解剖生理学的兴趣。2.3.3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并且占总学时的1/3以上。通过实践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实践操作能力。本课程的实践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模式,以适用、够用为度,促进学习本课程的基础理论、技术手段应用于实践,以解决具体问题。针对学院各专业的建设现状,本教学团队大胆改革,不断尝试,推动学院与体育类企事业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成立学生实习实践基地,供学生长期开展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活动,同时也为学生的就业广开门路。本课程突出了运动解剖和生理学原理在运动实际中的应用。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安排30%的实验实践课和讨论分析课,实践课教学多采用现场实际操作、测评的方式进行,收效显著。经过以上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拓展了学生的探索性和创新性,为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运用该课程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更有效并高效地为企业服务。2.3.4先进的教育技术应用通过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建立新的教学理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落后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积极倡导老师参加学习培训,注意收集整理教学资料和网络教材教辅资料,制作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课堂实际教学中,应用CAI课件进行教学达100%。参加各级别“多媒体课件比赛”,亦获得多个奖项。通过多媒体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可将运动解剖生理学课程中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形象化、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使课堂授课的丰富内容,信息量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的授课内容可根据不同授课进行修改和更新,易于补充新的知识和相关资料;学生及其他有需要的教师可通过校园网传播和下载教学资料,便于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在课程建设过程中也同步建设精品课程网站。该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如讲义、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件、教案、题库、授课录像、实验指导、相关视频、参考文献等资料通过网络共享,并链接国内外优秀的解剖学或生理学网站。并在网站上开设论坛、讨论区等板块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以提高,并加强学生之间或师生间交流的机会。

2.4考核体系改革

由该课程负责人负责管理整个教学团队,并负责管理整个团队的教学及科研;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岗位职职责。做好详细、可行的课程建设规划;改变单一的卷面考核评价方式,采用模块式、分阶段、无纸化的现场实践考核方法;使课程的考核评价过程贯穿于授课的全过程,使评价效果更真实、全面。对团队教师则从教学效果、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定期邀请业内专家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和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价,不断完善课程建设。

2.5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在体育高职教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要坚持创新的原则,拓宽现有校内实习/实训室的功能,与机关单位、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建设功能明确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精品课程建设的同时,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成立了专门的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讨论会,讨论分析实习实训的内容、学生的管理、课程建设问题。现拥有校内实训基地,如实验室面积(运动解剖生理实验室)、专业实训基地(医疗康复中心)、健身实训基地、体质监测中心等。

3特色与创新点

经教学团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和实践,总结经验、发现不足,逐渐形成了适合体育高职院校学生的教学体现,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应用先进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考核方法灵活多样的特色。运动解剖生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能够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服务。课程内容非常丰富,结构体系完整,内容可伸可缩,易于满足入门教育和扩大专业知识面的需求;教学积淀比较深厚,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学效果好。

4结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通过运动解剖生理学申报院级、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改革、课程建设水平,提升了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时雨,秦传江,姜秀华.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8(27):79-80.

[2]刘昭强,刘英杰,陈建明等.运动生理学教学改革尝试与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5,(3):70-73.

[3]柏志全,王立伟.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开展素质与创新教育[J].医学信息,2008,21(6):809-810.

[4]梁丽娟.运动解剖教学过程的难点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5,(11):13-14.

[5]何斯纯,王子栋.生理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实践闭.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6,8:354~355.

[6]翟林,侯代贵.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5):81-84.

[7]杨登新,王恩军等.对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O7,(20).

篇5

1实验教学内容陈旧,缺乏专业特色

我国普通高校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往往套用基础医学实验模式,其教师大多具有医学背景,其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多以介绍人体结构和机能为主,很少涉及运动实践,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热情。其次,目前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学生主要以观察图片、标本和模型为主,被动的接收教师的理论灌输,这种机械式、被动的参与实验的过程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相对于其他学科日渐增多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体育专业的应用性、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很少开设,实验项目的设置水平较低,重复率较高,比如“血液循环与动态血压测定”实验,则在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体育测量评价的实验教学中反复出现,不仅造成实验资源的浪费,也会让教师和学生对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产生无趣感和厌倦心理。第三,开展的实验项目过于陈旧,大部分实验内容与10年前基本一致,验证性的经典性实验项目过多,体现现代体育科学技术进步的应用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过少。第四,现有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只需按实验指导依葫芦画瓢即可,学生不求甚解;而大部分实验室没有电教设备,只能依靠图片、标本和模型进行介绍,限制了教学内容的传授。这些都导致了现行的实验教学效率不高,学生未能真正从实验教学中获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验设备短缺,配置不合理

相对于理工科和生命科学实验室,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实验设备明显落伍、简陋,数量短缺,导致部分实验无法正常开出;其次,受现行管理体制的制约,运动人体科学实验室的许多实验仪器设备与生物学院、医学院实验室所需相似,重复购置现象严重,随着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越来越多,原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实现实验室管理和教学的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势在必行[3]。此外,由于实验仪器设备都固定存放在实验教室中,实验课外学生无法使用这些仪器设备,导致仪器设备在实验课外一直闲置,而由于每学期安排的课程不同,导致部分实验室要间隔好几个月才有实验课程安排,实验设备利用率较低,造成了实验资源浪费。

3改革措施

3.1转变教学理念,提高实验教学地位

在体育学科中,长期存在着无视实验教学的教学理念,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一定要转变技术练习高于理论研究的传统理念,提高实验教学的地位。必须认识到技术训练和实验教学是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两个独立体系[3]。所谓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理论,我们应提高实验教学地位,将实验教学与纯理论讲授和运动技术训练并重,结合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的自身规律和特性,进行实验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改革。

3.2科学化、系统化的改革实验教学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单纯依靠传统理论教学分课程进行实验教学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可以通盘考虑运动人体科学各课程之间的联系,对实验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组合,建立新的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体系[4]。首先,是实验课时的增加。目前国内部分院校已将实验课时比例提高到了23%-35%。按我们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要想提高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效果,其课时所占比例必须增加,且不能低于总课时的15%。其次,教学中应坚持理论性、实用性、综合性和实用性的原则,在充分考虑不同体育专业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运动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按照基础理论教学-基础理论实验-实用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的顺序进行实验教学,减少单纯的验证性实验,增加应用性实验,辅之综合性研究性实验,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方法和技能,还能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对实验课程的学习热情。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1.理论结合实践。在理论讲授中密切和运动实践结合,做到学以致用;2.以科研促进教学。教师应将其科研成果在实验教学中进行介绍,不能能更新教学内容,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获得前沿理论知识。

3.3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实验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相关课程知识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养成独立学习和团队合作的学习素养,从而从整体提高学生的素质[5]。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1)实验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实验教学的方式应与理论讲授存在一定差异,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并不适应实验教学,应创造出更多的参与机会让学生加入到实验教学过程中来,从而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维持学习热情,从被动模仿到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果。(2)实验教学应采用多种方式。由于运动人体科学包括多门课程,有点偏重于理论,有的更重于实践,教师对于不同类型的实验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等因素,采用启发、引导、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以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做好课后总结和评价。对于每一个实验,教师都应该指导学生准确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在实验结束后进行总结分析。对实验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和特殊现象应开展讨论,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对其进行总结归纳并揭示其内在理论依据,从而提高教学效果。(4)利用好现代化教学手段。现在很多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非常先进,但很少有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这一常见的现代化电教手段。尤其是在资金有限,无法购买那些价格昂贵的实验仪器设备时,我们大可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手段,为学习者提供直观生动的视觉表象和听觉形象,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实验的理论本质。

3.4建立多角度的考评体系

篇6

【关键词】医学概论;教学;公共事业管理

《医学概论》是我校针对统计学、英语、劳动与社会保障、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法学、市场营销、公共事业管理等非医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课程围绕各非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从强调整体、注重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出发,选取医学院校基础课程及临床课程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进行了有机的融合。现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该课程教学进行介绍。

1 课程概述

《医学概论》是在对医学知识进行概括的基础上,介绍并解释各医学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和主要知识点的医学相关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围绕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分子―细胞―器官―系统”为主线,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把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融为一体,并进行精简优化。其教学内容涵盖了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免疫学及药理学等在内的众多基础医学学科和包括外科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主要临床医学学科的基础医学知识,按物质代谢与体温、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血液和免疫、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及生殖系统等几个章节进行讲授,使学生在掌握一些基础医学知识的同时,了解常见疾病的症状和诊治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预防医学》、《卫生统计学》、《医学伦理学》及《流行病学》等其他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程打下一定的基础。

授课学时共20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为144学时,实验学时为60学时。授课内容共12章节,除第一章绪论以外,其他章节都有相应的实验课跟随,如学习机体的细胞与组织部分可以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复层扁平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及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透明软骨、骨骼肌及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等的形态,使学生对于构成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的知识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再比如再讲述消化系统时让学生从白菜中提取维生素C,并进行定量测定,使学生了解关于维生素的知识。

通过课堂的讲授及实验实践操作,在知识方面,使学生能够掌握人体的基本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及其机制、病理变化及药物作用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同时了解一些常见疾病的症状和诊治方法;在能力方面,通过掌握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熟练分析与卫生事业管理有关的医学资料;在素质方面,通过对《医学概论》课程的学习,在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具备较坚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医学思维能力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以后能在卫生行政机关、医学院校、医院、防疫机构等部门从事管理、教学、研究等工作打下基础。

2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首先,在学生专业方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文科生和理科生皆有,其中文科生在高中阶段对生物、物理和化学相关知识的储备较少,基础比较差,在学习医学相关知识时较理科生而言更容易出现理解困难,从而可能出现厌学情绪;在知识方面,虽然学生通过初中、高中阶段生物课程的学习及日常的科学普及,对医学相关知识已经形成了基本概念,但对于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活动和机制及常见疾病的症状和诊治方法尚不清楚,还需要通过医学概论课程的系统学习才能掌握医学相关基础知识;在情感方面,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外界新鲜事物较感兴趣,求知欲比较强,希望能学习到关于自身的一些知识,而且因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后续要学习的课程很多都与医学知识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所以大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的。

当然也有一少部分同学认为自己以后未必一定会从事和医学相关的工作,医学概论这门课程和自己以后的工作关系并不太大,所以学习态度比较消极,课堂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即使来上课也基本是在看手机,学习效果很差。对于这部分同学,我们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 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在课堂上灌输的知识,这种刻板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过程,无法引起学生尤其是这些非医学专业学生对于医学知识的学习兴趣。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基础上灵活运用了CBL-TBL教学,即把以案例为基础的学习(Case-Based Learning,CBL)和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Team-Based Learning,TBL)两种教学方法融合在一起, 按照教师提供的案例,学生分组查找资料、讨论及归纳总结,并选出代表在课堂上讲解分析,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沟通及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讲授本课程教材内容的同时,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八版基础和临床医学书籍作为参考教材,对医学概论当前所用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补充,方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同时,向同学们推荐我校教务系统网站中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其中既包括《医学概论》课程的相关多媒体课件及教学视频,也有其他医学院校的医学相关课程资料,另外还有松鼠会、生物谷等医学相关网络资源,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此外,在进行课程成绩考核时,期末考试卷面注重考察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实验考核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验报告中体现出来的对实验内容的掌握程度。同时,上述CBL-TBL教学中根据每组学生案例讲解汇报的表现及随堂抽查答疑情况进行现场评分,教师评分和各小组互评分的平均值作为每个小组全部学生的平时成绩也计入期末考试成绩中,提高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篇7

摘 要 由于特殊学生的身体存在缺陷,在特殊学校内开展体育教育存在着种种困难。尽管如此,在部分体育特殊教育课堂教学实践中,任课教师仍能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课堂教学。此外,还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创新。

关键词 体育特殊教育 课堂教学 实践 创新

开展体育文化活动不但能够让残疾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且还使得残疾学生与人交流和沟通。残疾学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得到了培养、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可以得到提高。

一、课堂教学实践

在部分特殊学校的体育教学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聋生与盲生相比,他们更加热爱参加体育运动以及上体育课。在同学中有42.1%觉得上体育课能够让他们更加愉快,在聋生中有36.8%觉得体育运动还可以让他们更加自信。盲生的行动不如聋生方便,唯恐别人嘲笑,没有合适的运动器材,害怕在运动过程中受伤。盲生需要在别人更多的帮助下才能进行体育活动等。与聋生相比,盲生不喜爱上体育课的原因也在于此。如果使得盲生得到过分的关注,从而聋生又被忽略在一边,这样聋生在诸如排球、山羊等许多运动上就被限制了。

将盲生和聋生融合在一起上体育课,学生的数量比较大。在班级管理和课堂的组织方面比较困难,部分的教材使用不对就会引起一些安全事故。盲生不能看见,而聋生不能听到,这就可能导致发展突如其来的危险时,未能及时地将其处理。

但是从少数单项的运动来看,盲生和聋生融合在一起上体育课又是个特比好的方式。例如每种关于跑方面的训练、跳绳比赛等一些体育项目都可以结合训练。聋和盲生结合在一起可以相互帮助和相互提高,这样还可以为教练节省很多精力。如果长期配合,可以为比赛引跑打下很好的基础。

在所有调查的学校中,仅有30%的城市学校和17.6%农村学校有较齐全的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学大纲部分得到实施的状况为城市学校的90%和农村学校的70.6%。在特教学校中的体育教材并不是系统完整的,而且,普通学校的体育教材在部分特殊学校也得到沿用。城市中学校的30%和农村学校中的11.8%是自己编写体育的教材。采用普通学校的体育教材和自编体育教材相结合的学校中,城市的学校占40%、农村的学校占35.3%,无体育教材的学校则是农村学校的23.5%。尽管如此,从整体看各学校体育课的开设情况还是比较理想的,只有11.8%的农村学校下雨的情况下不上课以外,其他学校体育课的课时每个星期都至少安排2学时之上。各学校在体育成绩考核的标准方面,有较强的自主性,普通学校的标准被一些学校作为参考标准进行考核,而大多数学校的考试内容和标准都是自定的,自定标准的在城市学校中占55%,在农村学校中占52.9%。重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农村学生的疏于养成体育活动的习惯、社会各界宣传的力度和范围没有涉及、器材的缺乏、场地的局限、体育文化氛围不够等因素。

二、创新之处

(一)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将盲生和聋生融合在一起上体育课的时候,在聋生的帮助下盲生都可以开心、踊跃地加到聋生所参与的运动,例如:接力跑、越野跑自然、地形跑、短跑等体育项目。而篮球、门球、乒乓球、足球这些球类运动也可以参与。还能基本完成投掷和技巧这些项目项目。像“大鱼网”、“找朋友”、“丢手绢”这些需要合作的体育项目和游戏是盲生最热爱的。从游戏中他们体验到了欢乐和自信,同时合作性和创新性得到了培养。

(二)盲、聋融合的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性

要提高将盲生和聋生融合在一起上体育课的教学模式更加成效,我们要在原先的基础模式上、在组织形式上去想办法开展出更加适合盲聋合一的课堂教学。这样才能在既使聋生学习不受到影响,同时也能使盲生得到进步。例如在跑的教学过程中,就有8种引导方法可以去采用。鼓声、掌声、哨声三种引导可以运用在短跑中。长绳、皮筋、短绳、自行车牵拉这四种可以在中长跑中加以运用。为了让盲生清楚地区别队友的目标,在跑的项目中可以运用不同的乐器发出不同的声音,以此使盲生在区分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例如,当一队用笛声来指引时一队则运用鼓声来指引。运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各种素质,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愉悦了学生身心。

(三)体育课堂教学融合盲与聋的所得

不管是盲还是聋缺陷的学生对于课堂表现内容之上,经过一年多的交流学习与合作,身体上的素质和技能、学生的意志与品质、人际交往、各种良好的素质与品格都得到了全面的发挥。尤其是对于全盲的学生们这种上课的效果最为明显,过去,通常上体育课都是站课,而如今,这些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之下,积极主动地去联系跑步和球类的活动。而对于聋的学生们,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学生们有了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体育课能够亲自教盲的学生们各种体育动作,并且能够给及时地传达教师的教学教育意图,从而能够纠正盲生们在体育动作上的错误,并且能够及时地解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因此,盲生们在动作之上的协调性与技术性都体现出来非常大的进步。克服了盲生们的自卑感,自信心有了较大地提升,品质与意志也变得坚强。

(四)盲、聋的充分融合的形式

使得体育课课堂教育的模式,体现出较多的优点,例如:如此能够培养起聋学生们的责任感,使得盲学生们的体育水平与运动水平都有所提高,提高了盲学生们在课程上的负荷以及体育锻炼的密度。使得他们的畏惧之类的心理得到了较好的服,学习到了非常多得活动技巧,例如篮球、足球以及各种游戏,而这些都是平时的课程中所不能够学习到的。

(五)提升起残疾学生们在运动方面的意识

学校在特殊教育方面开发出了较多途径。在学校的体育教学和健康教育之中,不断地去向学生们灌输学生们在体育锻炼意识,为学生们营造出浓厚的运动的氛围。感召所有的学生们,使他们能够形成充分和全面的体育运动意识。不少学校也积极地组织体育活动兴趣小组以及各种体育活动俱乐部。各个学校还在各个季节开展运动会以及体育节日,并且邀请学生的家长们、社区领导。部分学校还邀请体育界的重要人士前去参加,从而能够形成大家都热爱体育、都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的氛围。并且定期地对残疾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以及机能进行检验,开设特定的体育活动方面的理论课程与保健课程。并且将前述几门课程同体育解剖学和生理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使得学生们对他们的身体在结构以及功能,甚至残疾的状况方面有着更加清晰和明确的认识。如此使用科学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来指导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比较正确地掌握在体育锻炼方面的良好方法。进而促使学生们能够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从而将学生们残损的程度减到最低程度,最后能够为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六)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课就可以运用盲生和聋生融合在一起上体育课的教学模式

这可以使盲生和聋生在体育水平方面得到提高、身体素质得到好地锻炼、运动的兴趣得到好地培养、身体健康也能得到保证、终身体育的发展得到比较大的促进。这个教学模式既适合只有全盲的学生的学校选用,也适合生源较少、师资力量比较缺乏的一些学校选用。并且个别化的体育教学,例如田径中的长跑、短跑和越野这样的项目选用也比较合适。

三、总结

在特殊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尽管存在着诸多困难,但很多教师仍能结合学生情况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残疾学生形成了体育锻炼意识,增强了身体素质,掌握了体育锻炼的技巧。

参考文献:

[1] 刘美奋,张华,于美刚,赵世飞.我国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特殊教.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