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年度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4 15:5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年度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于会计述职报告1
一年来,在州分行党委特别是分管行长的高度重视、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省分行垂直业务部门的帮助下,在各位同事的配合下,我按照上级行及本行领导赋予会计结算部的工作职责,团结和带领我部员工恪尽职守,努力工作,圆满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现将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认真贯彻落实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会议精神,狠抓会计内控建设。
为从根本上解决困绕我行的基础管理差,内部控制力弱的问题,我行于年初召开了高规格的会计基础工作会议。会议认真查找了我行会计基础管理方面问题,深入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了提高我行会计内控管理水平的具体措施。
会后不久,会计结算部正式单设。作为会计结算部的负责人,我把贯彻落实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会议精神作为首要任务和工作切入点,并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1、以抓《中国农业银行云南省分行会计内控管理尽职指引》和在会计基础管理工作会议上签订的《会计基础管理及内控建设责任书》的落实为契机,把各级行的行长、分管行长、会计部门(职能所在部门)负责人、会计主管、监管员以及人事、监察等相关职能纳入会计内控管理组织体系,大家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一体考核,让会计内控管理关系更清晰,会计内控管理层次得到提升。
2、坚持按季组织开展监管检查工作,促进会计内控管理水平逐步提高。会计监管是内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操作风险的重要防线。对这一块工作的重视我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尽管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我还是坚持按计划、按程序每季度对各县支行各经营机构组织开展一次认真细致的检查。做到每次检查都有方案、有通知、有记录、有整改、对责任人有处理。监管的内容也严格按照会计监管制度的规定和案件专项治理的要求逐条细化,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从已经结束的前三季度监管来看,累计查出问题273个次,绝大部分问题已得到整改或改善,处理或建议处理责任人96人次,其中扣发考核性工资44人次,扣款金额7750元,向州分行员工违规行为积分管理办法领导小组办公室提请积分建议52人次。我把实质重于形式作为监管的重要原则,通过持续、认真细致的监管,我们的会计内控管理水平有了明显的进步。
3、坚持值班制度,提高预警信息核销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充分发挥会计监控系统的监督作用。
州分行会计结算部分设后,我对会计监管系统的在线值班非常重视,明确责任到人并严格执行值班员每日在线值班监控预警信息,督促网点机构会计主管按时核销预警信息。对督办信息及时分配给包片监管员进行核实回复。节假日轮流值班,值班员轮班或休假交接时,通过“值班交接”功能进行交接。值班工作的加强,直接促进了我行预警信息核销效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对会计人员产生了一种持续的强大的监督和震慑作用。
关于会计述职报告2
我于2xx0年自南昌大学决策系会计专业毕业以后,分配在樟树分公司。六年的基层经验,使得我从当初一名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成为现在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今年年初,我又被荣幸的从樟树分公司调到宜春公司财务部。20xx年即将过去,回顾来宜春这近一年的,有很多感慨,有很多上的感悟,让我一步步成长。
我现在的岗位是:收入核算,其主要的职责是为及时准确核算和反映公司运营收入,在上级的指导下,按照相关会计制度和公司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运营收入进行核算、稽核和分析。近一年的中,深切感受到在公司各位领导的帮助下、在同事们的支持下,自己所取得进步的喜悦,感受到在中与各位同事共同努力取得成效的自信,感受到在中因面对众多事务不能面面俱到而留下的遗憾,感受到因能力有限面对财务如何更好的创新思路而留下的思索。回顾,有成绩,也有不足。下面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述职报告,请公司领导及各位同事给予指正。
一、准确及时,诚心实意做好自己的本职:
根据公司及整个财务部的整体安排,确定思路,确定方法,明确目标,按时按质按量完成自己的本职。在不断的过程中,我主要做好了自己的以下:
1、完整准确及时的制订年度收入计划,确保科学性和合理性,稽核营业收入和核算运营收入,及时反映企业各项收入情况。
2、及时准确符合文章版权归网作者所有!公司规定的计提各种税金以及各项税金,保证计提数据的准确无误。
3、准确及时统计核算有关财务报表和相关统计资料的分析,确保数据提供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4、全力协助部门经理做好公司财务报账,提高报账效率,编制、复核相关凭证,且MIS系统已列出本人部分的职责范围。
5、配合内外审计、检查,以提高相关财务的规范性和公允性。
6、协助费用会计对县市费用报账进行帐务处理。
7、做好欠费帐务核算与稽核,为企业经营分析和收欠提供可靠依据;
8、审核收入账户的未达帐项及银行余额调节表。
9、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
10、每月整理相关收入、应付及总账凭证,并装订成册。
11、每月与计费核对会计差异(欠费及预存款),分析差异原因,进行差异调整。
二、发挥部门整体优势,发扬团队精神,认真对待每一项。
财务部是一个相当团结的部门,我一直坚定的认为,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自己的做得再好,但是一个集体,一个团队,把整个部门的优势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就可以把公司交给我们的任务胜利完成。只有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效率就可以显现。
三、提升业务素质,提高业务水平,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人员。
财务繁琐、事务性较多,作为财务人员,有时容易陷入事务堆里而得不到提升,而部门整体水平的高低取决于部门每位员工的水平,提高个人能力尤为重要。本人在平时中,比较注重业务学习,结合专业,考取了初级会计职称,被公司聘为助理会计师,同时也报名参加了中级会计职称、中级经济职称的考试,以会计从业资格的继续教育为契机,对自己所学内容在之余与大家共同讨论,学习其他财务人员的经验,通过学习,通过一次次的提高,找到自己在中的差距和不足。
四、提高创新意识,提升热情。
我个人认为,创新并不是执意的一种创造,更重要的是体现的一种激情,一种激发自我潜能、提高价值的热情,在今年的中,我在此方面做了一些小小的努力,对自己的有一些帮助,也希望对以后的财务中能有一些新的突破。
五、自我评价:
优点:
1、具有严谨细致的作风,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争做移动的合格员工,争做宜春移动的优秀员工;
2、心胸开阔,待人真诚,不在中患得患失,而在中不断努力,不断进取,不断练习自己,成长自己,提升自己;
3、在中有创新意识在中没有畏难情绪,注重在中有所创新。我觉得,任何人不论干什么,必须要找到一个支点、找到一个你愿意为之付出、和奉献的理由。这样,你才会有更多的激情,才能更认真的投入。
我一直喜欢这样一句格言,在知识的山峰上攀登地越高,你领略的风景也越壮观,有时,我想,我可能还在半山腰或者更低,有时候感觉自己被上面拉着,被人在后面推着自己在努力的前行,我希望自己能更强壮一点,更稳健些,能看清目标,走的很远,做的更好。
以上是我近段时间的述职,我也特别想借助这样一个机会,衷心感谢公司领导给我一个施展自己才能的平台和给我的每一个的机会,感谢同事们在中对我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在以后的中,一如既往的得到公司领导对我的关心与厚爱,一如既往的得到同事们对我的支持和帮助。
关于会计述职报告3
一年来,我基本上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履行了会计岗位职责,现就我一年来履行职责的情况作如下述职,请予以评议:
回顾既紧张而又充实的一年时间,感觉到这是我个人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收获最大的`一年,企业财务工作是一项专业相当强的工作,作为财务人员,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借助先进的信息处理技术,才能搞好企业财务核算工作,这也是一名财务人员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至此,我遵照《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学习了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财务知识、管理制度等,有压力才有动力,紧张而又充实的工作氛围给予我积极向上的工作动力。
每当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我都虚心向师傅和身边的同事请教,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我深知财务工作始终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每个角落,对于企业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从原始凭证的审核、记帐凭证的填列、会计帐簿的登记,到最终生成准确无误的财务会计报表,为相关领导部门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本和现金流量,并据以做出经济决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财务数据信息,当然,作为我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每个月末及时收取各项目部工程量报表、材料明细帐、登记资金回收台帐、按时发放职工生活费、坚持填报各项目部经济活动分析报告、每个季度末统一装订记帐凭证、材料盘点表,做财务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尽职尽责,认真完成自己份内的事情,此外协助各个项目部尽我所能去做工作,不仅锻炼了我的责任心,也锻炼了我的耐性。我以热情的工作态度来增强素质,以优质高效的工作成效来树立形象。
篇2
一、政策层面:对企业单位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监管正在进一步加强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的规定,财政部门负责对各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实施监督。财政部相关部门近年来一直根据法规的规定,对有关企业单位的会计信息质量进行常规检查,并公开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结果。与此同时,证监会和保监会等有关业务主管部门也在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对所管辖的上市公司、保险公司的年度报告编制或者披露要求作出规范,并实施监督。多年来,财政部、中国证监会和保监会等一直是敦促企业单位贯彻实施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编制质量的重要力量。而在2003年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和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银监会)的成立,加强了对国有资产、银行的监督管理,这其中包括对国有企业和银行财务会计报告监管的加强。而执行什么样的会计标准对于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深远,对于国有非企业和银行企业,财政部已经制定了相应的《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但是在执行时间和范围上尚有差异。正因如此,2003年有关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与所执行的会计制度标准休戚相关。
按照中央的部署,所有国有企业在《企业会计制度》后,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于2005年完成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工作。为此,国资委在成立后不久,即与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做好执行工作的通知》,要求其所管辖的189家大型国有中央企业加强财务会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随后,为了保证《企业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国资委发文要求这些企业做好清产核资、摸清家底的工作。具体安排是:(1)对于2002年前已申请执行或已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中央企业,按照财政部规定的有关工作要求,只需做好有关资金核实工作,直接向国资委申报资产损失处理,可不再组织清产核资工作。(2)对于申请2003年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央企业,清产核资主体工作时间为2003年9一12月,资产清查时间点为2002年12月31日,全部工作于2004年3月底结束。(3)对于申请在2004年或2005年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中央企业,清产核资主体工作时间为2004年1~6月,资产清查时间点为2003年12月31日,全部工作于2004年10月底结束。
由于2003年仍然处于向全面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过渡时期,所以,国资委于年末发出通知,就如何做好2003年度中央企业财务决算的工作作了部署,要求各企业在进行财产清查、债权债务确认和资产质量核实的基础上,组织好企业总部及所属子企业财务决算编制和报表合并工作。按照国资委的部署:(1)各企业要在2003年度财务决算编制工作中,结合企业清产核资工作,认真清理以前年度的潜亏挂账,如实反映遗留问题,经审批后合理消化和处理,并认真经验和查找原因;(2)企业在2003年度财务决算编制中严禁出现新的潜亏挂账;(3)所有境内外各级子企业(含全资、控股)、分支机构都应纳入年度财务决算编制范围;(4)企业所属经营性事业单位,应按规定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尚未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所属事业单位,应将资产和财务数据并入企业财务决算报表中;(5)企业所属基建工程项目要与企业财务并账,尚未并账的应将基建项目的相关财务决算一并纳入企业年度财务决算报表中;(6)除特别规定外,年度财务决算应当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
毫无疑问,上述举措,一方面表明2003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标准等将大大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将可望得到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也表明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和政府职能的转换,财务会计报告正日益成为政府有关部门和出资者获取企业有关财务信息,籍以评价企业绩效、实施监管的重要手段。除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要求外,我国政府和非营利组织会计改革亦正在进行中,有关法规对于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及其信息的透明度也正在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今年已经生效的《民办促进法》、即将出台的《基金会管理条例》和《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均对民办教育机构、基金会以及其他有关非营利组织要求提供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作出了严格要求,从而会对相关机构、组织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产生较大影响。
二、技术层面:提高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质量
按照我国会计法和《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规定,企业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保证真实、完整。这就意味着任何企业在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至少应当在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提供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其中,会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及相关附表。从技术层面上来讲,提高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编报质量至少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从基本概念角度,企业应当严格按照《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范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的定义来确认和计量企业所发生的交易事项,并如实反映于会计报表中。比如,对于那些已经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产”,实际已经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应当合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现时义务,或者潜在义务已经转化成现时义务,并能够可靠计量的,应当及时确认为负债等。
(二)从信息披露有用性角度,企业编制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反映企业在年末的财务状况、全年的经营业绩和现金流量等信息,从而一方面可以解脱经营管理者的经管责任,另一方面可以向会计信息使用者传递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从这个角度讲,企业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者应当尽量向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披露充分的信息,这些信息不仅仅包括会计报表本身的信息,还包括会计报表附注信息,从而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会计报表本身的信息。关于企业至少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信息,《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和《企业会计制度》、《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均作了具体规范,中国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与格式也作了规范。另外,从保证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的有用性和完整性角度,对于一些有助于理解会计报表内容的信息,即使其没有在相关准则、制度中明确规范,企业也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予以披露。
(三)从会计规范角度,应当继续完善我国财务会计报告规范体系。财政部目前正在深入我国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点和类型、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模型等,根据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来决定企业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披露的信息,并正在加紧制定《财务报告的列报》会计准则,对于企业应当在财务会计报告中列报的主要内容作进一步的、详细的规范。
三、使用层面: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应当重点关注的内容
前已述及,企业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的目的是为了在会计信息使用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建立起一个信息沟通的桥梁,但是由于双方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双方之间可能的利益驱动的不一致,我国企业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会计信息使用者在使用和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需要予以特别关注。按照2002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披露的有关情况,结合今年的特点,使用者在阅读和分析2003年度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当尤其注意以下几点:
(一)关注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和潜在关联方之间的交易。尽管财政部已经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和《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等规定,对于上市公司利用关联方交易操纵损益的情况能够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但是基于关联方交易有可能存在的不公允性,报表使用者仍然应当特别关注上市公司从事关联方交易的程度、所占的比例以及定价的合理性等。另外,考虑到不少上市公司为了规避政策,采用“关联方交易非关联方化”的做法,所以,使用者还应当特别关注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的上市公司与潜在关联方之间发生的交易。
(二)关注企业资产减值的处理及其影响。随着《企业会计制度》的执行,企业需要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这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产生较大影响。但是,从最近几年的年报情况来看,一些企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随意性较大,尤其是对于部分业绩较差的企业通过“巨额计提或者核销”、以待后期转回的办法来避免退市或者特别处理。比如,某企业在2002年对应收母公司和其他关联方的欠款全额计提了坏账准备,减少当期损益26.90亿元;某企业对应收账款等计提巨额准备,减少当期损益2.67亿元。而另一些企业则因调整计提,冲回前期计提的减值准备,而使业绩大幅上涨。如某ST公司2002年完成净利润278万元,而其中因冲回前期计提的坏账准备调增利润2232万元;某企业在1999年计提某楼盘存货跌价准备9331万元,在2002年又转回部分存货跌价准备3086万元,增加当年利润,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大。所以,在2003年年度财务会计报告中,使用者应当对于因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继续予以重点关注。
(三)关注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行为。由于会计政策变更可以采用追溯调整法,而会计估计变更只能采用未来适用法,所以其财务是不同的,另外,会计差错更正则在性质上就与上述两者不同。在实务中,某些通过混淆三者之间的关系来调节利润。为此,亦需要予以特别关注。比如,在2002年年报中,有些企业将会计估计变更当作会计政策变更处理,如某企业将坏账准备的计提由原来的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变更为应收账款余额百分比法与个别认定法相结合,视同会计政策变更进行了追溯调整处理;有些企业将会计政策变更当作会计估计变更处理,比如某企业将存货计价方法由后进先出法改为移动加权平均法,作为了会计估计变更处理;有些上市公司将会计差错更正当作会计政策变更处理,比如某上市公司以前将本应计入当期损益的广告费用按照两年摊销,而在2002年更正为将广告费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公司将其作为会计政策变更处理等。
篇3
根据《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第十九条:上市公司应当披露的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凡是对投资者作出投资决策有重大影响的信息,均应当披露。
第二十条:年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4个月内,中期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2个月内,季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第3个月、第9个月结束后的1个月内编制完成并披露。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为规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披露其更正后财务信息的行为,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我会制订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9号-财务信息的更正及相关披露》,现予,请遵照执行。
二00三年十二月一日
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9号
-财务信息的更正及相关披露
第一条 为规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披露其更正后财务信息的行为,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及时性,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法律、法规及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下列情形:
(一)公司因前期已公开披露的定期报告存在差错被责令改正;
(二)公司已公开披露的定期报告存在差错,经董事会决定更正的;
(三)中国证监会认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条 符合第二条的公司应当以重大事项临时报告的方式及时披露更正后的财务信息。
第四条 更正后财务信息的格式应当符合中国证监会有关信息披露规范和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的要求。
第五条 公司对以前年度已经公布的年度财务报告进行更正,需要聘请具有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对更正后的年度报告进行审计。
第六条 公司在临时报告中应当披露的内容包括:
(一)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对更正事项的性质及原因的说明;
(二)更正事项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及更正后的财务指标;
(三)更正后经审计的年度财务报表及涉及更正事项的相关财务报表附注以及出具审计报告的会计师事务所名称;
如果更正后年度财务报告被出具了无保留意见加强调事项段、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则应当同时披露审计意见全文。
如果公司对最近一期年度财务报告进行更正,但不能及时披露更正后经审计的年度财务报表及相关附注,公司应就此更正事项及时刊登“提示性公告”,并应当在该临时公告公布之日起45天内披露经具有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更正后的年度报告。
(四)更正后未经审计的中期财务报表及涉及更正事项的相关财务报表附注。
第七条 第六条所指更正后的财务报表包括三种情况:
(一)若公司对已披露的以前期间财务信息(包括年度、半年度、季度财务信息)作出更正,应披露受更正事项影响的最近一个完整会计年度更正后的年度财务报表以及受更正事项影响的最近一期更正后的中期财务报表;
(二)若公司仅对本年度已披露的中期财务信息作出更正,应披露更正后的本年度受到更正事项影响的中期财务报表(包括季度财务报表、半年度财务报表);
(三)若公司对上一会计年度已披露的中期财务信息作出更正,且上一会计年度财务报表尚未公开披露,应披露更正后的受到更正事项影响的中期财务报表(包括季度财务报表、半年度财务报表)。
第八条 更正后的财务报表中受更正事项影响的数据应以黑体字显示。
篇5
一、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准则的演变过程回顾
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准则自1994年以后曾先后经历了3次较大的修订,现行的准则修订于1999年。回顾该准则的演变过程,能够使我们对其制定意图、基本框架、披露内容等有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好地评估上市公司执行准则的实际情况。以下对上市公司年度报告变迁过程的回顾,主要以披露内容和披露项目的改变为主线,对其变化路径及合理性予以分析。
1.重要提示。该项目变迁的基本路径是:无年度报告质量的披露董事会对年度报告质量的承诺增加关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陈述。作为年度报告的提供者,上市公司董事会对年度报告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通过重要提示,将其责任予以明确化。与此同时,由于财务报告的可信度依赖于中介机构的评价、鉴证,强调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披露有助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所披露信息的质量进行正确评估,有效降低其投资风险。
2.会计数据和业务数据摘要。该项目变迁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会计数据的披露量呈增长态势,而业务数据的披露则呈反向变动。就会计数据披露增加的项目来看,全部为损益表项目和现金流量表项目,这与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等方面信息的显著关心十分耦合;就业务数据的减少来看,主要是由于有关公司的经营情况将在董事会报告中专门反映的原因。
3.股本变动与股东情况介绍。该项目变迁的基本特征是披露量呈递减趋势。将那些与其决策相关性较弱的信息免于披露,使信息使用者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核心信息,从而有可能避免过度披露所造成的信息混淆和决策低效。但豁免披露股本变动情况却值得商榷,公司的股本大小、股权结构是影响投资者决策的至关重要的信息之一,免于披露这些信息必然会增加现在的投资者以及潜在投资者的决策成本。
4.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该项目变迁的基本路径是:混合报告一辅助报告一专门报告。在这一变迁过程中,凸现出证监会对于构建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视。首先,将股东大会简介、董事会报告以及监事会报告单独列示,使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有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其次,厘清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各自职能,进而根据其相应职能,确定其报告范围。就董事会来讲,由于它掌握着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决策权,由其披露公司经营情况、财务状况、投资情况、重大环境和政策变化对公司的影响以及经营计划等方面的信息,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就监事会来讲,强调应充分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要求监事会对公司依法运作情况、公司财务情况、募集资金使用情况、资产收购或出售情况以及关联交易等发表独立意见,将监事会的工作置于投资者的监督之下,进一步强化监事会的勤勉机制。但我们认为豁免条款值得推敲,由监事会发表独立意见,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而是法人治理结构得以实现的必要程序。淡化监事会发表独立意见,有可能造成监事会功能缺损甚至丧失。
5.重要事项。该项目变迁的基本特征是披露内容和要求呈递增趋势,特别是对重大关联交易事项的披露。主要是因为这些事项对于上市公司的利润形成、利润预期、经营前景将会产生重大的、深远的影响。对这些事项进行详细披露,尽可能改变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以实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目标。
6.财务会计报告。该项目的变迁相对比较稳定,其主要变化体现在对会计报表附注披露方面。从由上市公司自主选择到统一规范,增强了会计报表附注的统一性、可读性;从披露报表项目到披露会计政策的选择,提高了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有用性。
7.披露时间。该项目的变迁相对比较稳定,主要变化在于1997年的准则修订,明确了上市公司对外披露财务报告的时间,即会计年度结束后120日内,消除了1994年准则对报表编制时间与披露时间的模糊界定,克服了原准则的制度缺陷。
8.披露载体。在三次修订中,披露载体只发生过一次变化。在1999年的准则修订中,除了要求在由证监会指定的全国性报刊上刊登年度报告以外,还必须在证监会指定的国际互联网登载公司年度报告。通过国际互联网披露年度报告,实现了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手段的创新。
二、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状况的调查分析
篇6
关键词:中期财务报告基础编制运用基础
一、关于重要性原则的运用基础
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披露各中期会计报表项目时,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是企业编制中期财务报告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诚然,企业在编制年度财务报告时也要遵循重要性原则,只是比较而言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重要性原则显得尤为重要。企业在判断重要性程度时,应当以中期财务数据为基础,不应以预计的年度财务数据为基础。因为有些对于预计年度的财务数据显得不重要的信息对于中期财务报表来说可能是重要的。换言之,该信息对于理解年度会计报表而言并不十分相关,但是对于理解中期会计报表而言是相关的,企业应当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披露这些信息。例如,企业中期中发生的有关会计政策变更、合并会计报表范围的变动、投资损失、罚款支出、关联交易、承诺事项等,有的在全年看来,与预计的全年有关数据相比较,还达不到重要性水平,但在中期看来,与中期的有关数据相比,已经达到重要性水平,那么此时就应当如实予以披露。也就是说,在中期财务报告中,重要性水平的对比基础,应当以中期期末的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净资产总额、中期的营业收入总额、中期的净利润总额等直接相关项目的数据作为比较基础。
二、关于会计估计
基于中期财务报告的编报时间一般比年度财务报告短,有关编报要求相对于年度财务报告也有所放宽,对外披露的时限比年度财务报告短(以上市公司为例,季度报告披露的时间是一个月,半年度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是两个月,年度财务报告的披露时间是四个月),再加之企业和社会公众存在年度财务结算的行为习惯,所以,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中期财务报告的会计计量相对于年度财务报告而言,可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估计。例如,在编制中期财务报告时,中期期末的存货盘点、往来款项的对账、有关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中期所得税的计列、合并会计报表内部交易的抵消等,一般都不可能像年度会计决算那样全面详细、严格规范、计算准确,而是在更多的程度上依赖企业会计人员的估计,以便按照及时性的原则披露中期会计信息。
三、关于季节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取得的收入的确认和计量
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各项收入往往是在一个会计年度的各个中期内均匀发生的,各中期之间实现的收入差异不会很大。但是,并非所有的企业都是如此。有的企业存在季节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收入,而季节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取得的收入,则往往集中在会计年度的个别中期内。对于这些收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的有关规定,企业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中予以预计或者递延,即企业应当在这些收入取得并实现时及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当为了平衡各中期的收益而将这些收入在会计年度的各个中期之间进行分摊。其理论依据是中期财务报告的“独立观”而非“一体观”。但是如果季节性、周期性或者偶然性取得的收入在会计年度末允许预计或者递延的,则在中期会计报表中也允许预计或者递延。与此同时,这些收入的确认标准和计量基础应当严格遵循《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企业会计准则——建造合同》、《企业会计准则——租赁》等的规定。在实际工作中,季节性收入的企业有供暖企业、冷饮企业、农业企业、旅游企业、某些零售企业等;周期性收入企业有滚动开发型的房地产企业、软件开发企业;偶然性收入如退税收入、财政补贴收入、政府奖励收入、税收返还等。
四、关于会计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的确认和计量
通常情况下,与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有关的费用往往是在一个会计年度的各个中期内均匀发生的,各中期之间发生的费用不会有较大差异。但是,那些诸如员工培训费、年度会计报表审计费等,则往往集中在会计年度的个别中期内。对于这些会计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企业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中予以预提或者待摊。也就是说,企业不应当为了使各中期间收益的平滑化而将这些费用在会计年度的各个中期之间进行分摊。这样处理的理论依据同样也是中期财务报告的“独立观”而非“一体观”。做这样的规定,一方面可以提高中期财务报告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企业在中期通过对不均匀发生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而人为调节企业经营业绩的情况。
五、关于中期会计报表的格式
企业在中期末除了需要编制中期末资产负债表、中期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之外,还应当提供前期比较会计报表,以提高会计报表信息的可比性和有用性。在中期财务报告中,企业应提供以下会计报表:
1、资产负债表,包括本中期末资产负债表和上年度末的资产负债表。以2003年第2季度财务报告为例,资产负债表包括2003年6月30日的资产负债表和2002年12月31日的资产负债表。
2、利润表,包括本中期的利润表、年初至本中期末的利润表以及上年度可比期间的利润表(上年度可比期间的利润表包括上年度可比中期的利润表和上年度年初至可比本中期末的利润表)。以2003年第2季度财务报告为例,利润表包括2003年4月1日至6月30日即本中期利润表、2003年1月1日至2003年6月30日即年初至本中期末的利润表,2002年4月1日至6月30日即上年度比较会计报表可比中期利润表、2002年1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即上年度比较会计报表年初至中期末的可比利润表。
3、现金流量表,包括年初至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和上年度年初至可比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以2003年第2季度财务报告为例,现金流量表包括2003年1月1日至6月30日年初至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2002年1月1日至2002年6月30日即上年度可比会计报表年初至可比本中期末的现金流量表。
六、关于会计报表附注的内容
会计报表附注是会计报表信息的补充说明,根据及时、相关、重要和成本效益原则,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应当依据以下三项基本要求:一是中期会计报表附注应当提供比上年度财务报告更新的信息,无需重复披露在上年度财务报告中已经披露过的、相对并不重要的信息;二是中期会计报表附注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对于本中期注意的交易或者事项,对于那些会影响中期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但未在中期财务报告的其他部分披露的重要信息,也应当在中期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三是中期会计报表附注的编制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以使对重要性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根据中国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季度财务报告附注,只需披露如下内容:1、与前一定期报告相比,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以及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重大变化及影响数;2、季度财务报告采用的会计政策与年度财务报告的重大差异及影响数;3、应纳入财务报表合并范围而未予合并的子公司名称及未合并原因。半年度财务报告附注要求包括以下内容:1、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与会计差错更正的内容、原因及影响数;2、财务报表合并范围的重大变化、原因及影响;3、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如有)涉及事项的有关附注。
篇7
为规范上市公司的股票发行行为,督促上市公司积极稳妥有效地使用发行股票所募集的资金,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现对上市公司申请配股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新上市公司申请配股,必须在上市后经历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1月1日-12月31日)。
二、1997年6月30日以后上市的公司,1999年(1998年度报告公布之后)方可申请配股。
篇8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当市场上的所有信息都能充分并且快速地放映到价格之中时,市场资源就达到了最有效的配置。但是,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存在,使得市场上的所有参与者获得所需信息的时间是不一致的。尽管监管机构对相应的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证监会规定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的时间不得超过会计年度结束的四个月,但是上市公司年度报告披露时间仍然存在明显滞后性。
由此可见,提高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哪些因素会对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具有影响呢?这些因素会对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产生什么影响呢?市场参与者又应该如何利用这些影响因素来提高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呢?
二、文献回顾
薛勇、徐贺(2009)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结构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上市公司的董事会规模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独立董事占董事会人数之比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及时性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唐跃军与左晶晶(2012)得出的最终结论表明:第一大股东的现金流权比例越大,就越有利于上市公司的信息真实且及时地对公众披露,但上市公司往往会披露不相关的信息。同时,股权制衡度与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信息披露的可靠性以及信息披露的指数性之间表现出显著的U型关系。在U型临界点之前,股权制衡度越强,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的总体水平、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以及可靠性均越差;而在U型临界点之后,股权制衡度越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总体水平、信息披露的及时性以及可靠性均越好。
徐高彦与王跃堂(2014)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管理层更倾向于披露好消息,而推迟对坏消息的披露。与此同时,当上市公司管理层采取这种信息披露方式时,对于好消息的披露往往会进行详细地阐述,而对于坏消息,上市公司则经常使用模糊性语言一语带过。他们对此种现象进一步研究之后发现,那些规模小的非国有企业都倾向于选择该种信息披露方式。
三、提出假设
综合以往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公司规模与管理层结构对信息披露及时性有影响。
(一)审计意见类型与信息披露及时性的相关关系
审计师在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审计完毕后,往往会对于其财务报表发表意见。标准无保留意见说明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符合要求,上市公司会倾向于较早公布这个好消息。而一旦审计师出具了“非标”审计意见,则意味着公司的财务报表存在问题,上市公司则会利用各种途径推迟这一坏消息。故假设:当上市公司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为标准无保留意见时,年报披露时间会较早;当上市公司被出具的审计意见类型为“非标”审计意见时,年报披露时间会较迟。
(二)经营业绩与信息披露及时性的相关关系
上市公司若在当年经营良好,则会要求工作人员尽早完成财务报表的编制与审计。反之司若经营业绩较差,公司高层则倾向于推迟披露信息。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以及现实情况,本文以每股收益、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上市公司当年是否亏损作为衡量公司经营业绩的指标。故假设:每股收益高的上市公司会及时披露信息,每股收益低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较迟;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高的上市公司会提早披露公司年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低的上市公司会推迟披露信息;当年经营盈利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较早,当年经营亏损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较迟。
(三)公司规模与信息披露及时性的相关关系
规模大的上市公司要进行的业务量大,在会计期末进行汇总整理的时候要比小公司更多,则信息披露越迟。故假设:上市公司资产规模越大,信息披露越迟。
(四)股权结构与信息披露及时性的相关关系
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断提高,第一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利益逐渐趋同,都倾向于维护公司利益。由于第一大股东与中小股东利益趋同,此时公司信息披露及时性较好。故假设: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及时披露信息。
第一大股东推迟公司信息披露时间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仍然有其他因素阻碍第一大股东,其中之一是股权制衡度。若第二大股东持有股票数与第一大股东所持有股票数相差甚微,则其所拥有的推迟信息披露时间的特殊优势会受到较大制约。故假设:股权制衡度越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时间越早。
(五)董事会结构与信息披露及时性的相关关系
董事会规模越小,董事会决策效率越高,信息披露越及时;董事会规模越大,内部意见难以统一,决策效率低下,从而使得信息披露不及时。故假设:上市公司董事人数越多,信息披露越迟。
独立董事占董事人数一定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董事会纵的可能性降低,有利于信息及时披露。故假设: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占董事人数之比越高,公司信息披露时间越早。
(六)监事会结构与信息披露及时性的相关关系
监事人数越多,就越能够起到监督职能,有利于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及时披露。故假设:上市公司监事人数越多,信息披露越及时。
四、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
本文以2012―2014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所有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其中去除了以下类型的上市公司:
1、ST类上市公司。
2、金融类上市公司。
3、部分公司由于统计问题存在数据不全的情况,本文也将其去除。
(二)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Wind金融数据库与CCER数据库,并利用SAS软件进行处理。
(三)变量选择
1、因变量
本文以报表披露时滞表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时性,在本文中是因变量。报表披露时滞是指上市公司会计年度结束日与其年度报告实际披露日相隔天数。报表披露时滞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时性呈负相关关系,即报表披露时滞越长,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时性越差;报表披露时滞越短,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及时性越好。
2、自变量
SJ:会计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意见为标准无保留意见时,则SJ=1,否则SJ=0。
EPS:上市公司会计期末基本每股收益。
GROWTH:上市公司本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相比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LOSS:若是上市公司本年度的净利润小于0,则LOSS=0,反之则LOSS=1。
LOGTC:上市公司会计期末资产总额的对数。
SH1:上市公司会计期末第一大股东所持有的股份占比。
ZHD:股权制衡度=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
DS:上市公司董事人数。
DLDS:独立董事占比=独立董事人数÷董事人数。
JS:上市公司监事人数
(四)模型建立
根据上文的假设,以及相关学者对此方面的研究,本文构建计量模型如下:
DATE=β0+β1×SJ+β2×EPS+β3×GROWTH+β4×LOSS+β5×logTC+β6×SH1+β7×ZHD+β8×DS+β9×DLDS+β10×JS+ε
其中β0是常数项,β1,β2,…,β10是各变量的系数,ε是随机误差项。
五、实证分析
(一)各变量相关性分析
本文采用VIF值检验多重共线性。若是VIF值大于10,则说明存在多重共线性。根据上表结果,所有变量VIF值均小于10,说明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从上表可以看出,上市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股权制衡度与独立董事占比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审计意见类型、每股收益、上市公司当年是否亏损、监事人数的β系数为负,且在1%显著性水平下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上市公司若是被出具了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每股收益越高、当年经营实现盈利以及监事人数越多,则该公司年报披露时滞越小,披露年报的时间会越早。资产规模、董事人数的β系数为正,且资产规模在5%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董事人数在10%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说明上市公司资产越多、董事人数越多,则该公司年报披露时滞越大,披露年报的时间会越迟。上述变量对上市公司年报披露时滞的影响关系与假设一致。
六、建议
首先,改进现有证券市场中的相关监管规定,合理确定上市公司的年度报表披露时限。我国证监会现行的规定是,上市公司应在每个会计核算年度结束后四个月内完成编制年度报告,这就给了上市公司较为宽裕的时间来拖延年度报表的披露时间。对比境外证券市场,在香港证券市场上规定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披露时限为90天,而美国根据上市公司的类型不同规定了不同的年报披露时间,最短的为60天,最长的是90天。由此可见,我国现行的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披露时限相对于境外市场显得较长。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方式,针对不同行业制定不同标准,实施不同年度报告披露时限制度,在确保不影响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信息的真实性的前提下,缩短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披露时限。
其次,增加年度报告披露方式,促进上市公司信息多渠道共享。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投资者倾向于在互联网上查找自己关注的上市公司的信息。在互联网上查找上市公司信息有众多优势。首先,互联网方式比传统的纸质媒介更加快捷方便,上市公司只需要将已经整理好的公司信息上传至某一网站即可,节省了中介媒体的时间。其次,互联网方式比传统的纸质媒介节约成本。最后,互联网方式比传统的纸质媒介更加适合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进行处理。
篇9
步履蹒跚的中小企业板
2004年6月25日,以新和成(002001))牵头、大族激光(002008)殿后的第一批8家中小企业板(以下简称中小板)个股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中小板的故事就此拉开了序幕。即便是饱含了众多期望,中小板这几年来的旅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到2005年上半年,启动仅一年的中小板就上市发行了50家企业,但也就是此时,为配合沪深股市的股权分置改革,中小板暂停了发行上市工作。2006年6月,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中小板终于重启发行,当年下半年上市发行企业就达到了52家。随后,中小板的发行上市速度开始提高,截至2008年1月15日,中小板一共发行了202家企业,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了11372亿人民币,其中流通市值为 4190亿人民币,市盈率平均高达90.83倍,上市公司平均股价高于沪深股市。但是与国外的创业板相比,中小板的规模仍旧偏小。
中小板中的企业质地都比较优秀,多是本行业中的佼佼者,其中如苏宁电器、苏泊尔等已然是行业中的翘楚。其余的很多公司虽然实力还算不上雄厚,但也占据了本行业市场占有率的大头,而且,这些公司的业绩普遍都很好。2006年的年报显示,2006年的130家中小板上市公司除黔源电力外,其余企业都实现了盈利;130家企业的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99905万元,比上年平均增长29.65%,其中17家公司的增长率在50%以上;平均净利润为6030万元,比上年平均增长27.2%,其中11家公司增长率在100%以上。从这些业绩指标看,中小板中的很多企业甚至比主板的上市企业还要优秀。并且,随着近年来新股发行规模的限制越放越开和上市后不断的配股和送股,很多中小板上市公司的股本规模甚至超过了主板的部分上市公司股本。
然而,中小板的上市条件比较严格,主要为:持续经营时间在3年以上;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水面养殖权和采矿权等后)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20%;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弥补亏损。除了规模以外,上市标准与主板市场无异,这也是中小板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这一上市标准吸纳的仍旧是实力比较强的企业,对实质上的中小企业意义并不大,而这也是中小板内企业比较优秀的实质原因。尤其是比较国外创业板的上市标准,更显出这一标准的严苛。而且出于对风险的担忧,证监会还出台一些比主板更严格的信息披露政策和公司治理政策。除年报披露外,还要求中小板的企业在年报披露后的十个工作日内举行网上年度报告说明,并且还制定了《中小企业板投资者权益保护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特别规定》等特别准则。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加寄期望于创业板的启动。
姗姗来迟的创业板
被大家寄予了太多期望的创业板,是否真的能救挣扎于融资泥潭的中小企业于水火呢?在其真正设立之前,谁都无法肯定地说是或者不是。但是,随着紧缩性货币政策的施行,银根趋紧的形势已经无法阻挡,很多企业已经将这一板块视作了最后的救命稻草。
随着《创业板发行上市管理方法》草案的审批通过,创业板的上市标准也已经大致确立,有两套可供选择的上市标准:1.持续经营时间应当在3年以上(经国务院批准的除外);最近两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不低于人民币1000万元,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于人民币2000万元;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水面养殖权和采矿权等后)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30%;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2.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净利润为正,净利润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前后较低者为计算依据;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3000万元,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比上一会计年度的营业收入增长不低于30%;最近一期末净资产不少于1500万元;最近一期末无形资产(扣除土地使用权、水面养殖权和采矿权等后)占净资产的比例不高于50%;发行后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无论采用哪套上市标准,都需要满足条件:最近两年内发行人主营业务突出,发行人主营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不得低于50%。
这一上市要求相比中小板低了很多。而且在转板问题上,现在估计创业板的企业在满足一定持续上市时间的要求,财务指标符合主板上市标准后即可转板。这些都是众多中小企业对创业板的设立寄予厚望,甚至现在就开始准备抢滩登陆的原因。单就浙江一省而言,就有上百家中小企业跃跃欲试准备上市创业板。但是,根据我国现行的上市审核程序,即使是监管部门对创业板开通特别通道,在发展初期一次也只能推出几十家企业。因此,目前很多中小企业对创业板的期盼,多少带有一点不切实际的热切。
其实对创业板的规划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1998年12月,当时的国家计委就曾向国务院递交了报告,提出“尽早设立创业板块股票市场的问题”。1999 年1月深交所向中国证监会递交了《深圳证券交易所关于进行成长板市场的方案研究的立项报告》,并着手开始进行相应的准备。次年10 月份开始,为了准备创业板,深圳证券交易所甚至叫停了A股的发行上市。然而,2001年全球的科技网络泡沫逐渐破灭使得这一设想只能暂时被束之高阁。之后,出于对中国资本市场成熟度的考虑以及对投机风险的担忧,创业板市场迟迟未能推出。2002年11月,深交所在给证监会《关于当前推出创业板市场建设的思考与建议》报告中,最终建议通过分步走的方式推出创业板。在这一背景下,深交所最终在2004年启动了中小板,而非创业板。
而今,中国的资本市场已经日渐成熟,理性也逐渐取机成为了主流。尽管中央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是人民币升值预期还是在诱使泛滥的流动性滚滚而来。创业板尽管姗姗来迟,但是最终还是赶上了这场资本的盛宴。
中小板设立时的定位是吸引成长性较好,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在中小板上市的企业都是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盈利性较强,基本走向成熟的中小企业。因此有一种说法认为,创业板上市以后,可以在吸引目标上与中小板相区别。创业板吸引高增长、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中小板吸引具有一定发展规模的中小企业。
篇10
一、指标的具体内容
笔者设计出我国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指标内涵及评价标准
(一)真实性及评价标准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真实性,应从合规性、实质重于形式、谨慎性以及社会评价(不良记录、注册会计师审计结论)来判断。
首先,合规性主要从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情况、内部控制设计与执行情况来考核。评价指标主要有:(1)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情况。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环境,基础工作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基础工作包括单位负责人重视、支持财务会计工作情况;会计机构的设置和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从业资格证、继续教育);依据《会计法》执行会计核算情况;依据《会计法》执行会计监督;会计档案的保管(完整性)等方面。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信息生成的基本保证,对该指标应结合公司实际调研资料及有关方面意见,考察会计基础工作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判。(2)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执行情况。内部控制制度能提高信息报告的质量,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与执行是否有效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主要结合对企业实际调研,从制度的健全性、合法和适用性以及操作性来评判。
其次,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其评价指标包括:(1)资产计提减值准备的合理l生,包括报告期内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政策是否稳健、依据及比例是否合理、是否已足额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2)或有事项确认的合理性,是否依据具体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或有事项》进行。
再次,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会计信息反映经济事项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具体评价指标有:(1)关联方关系认定情况。关联方交易的判定标准判断是否存在关联关系时,不仅应按照关联交易准则的判断标准进行判断,更重要的应看其关系实质,即在处理与企业交易时,是否存在着有碍公平交易的因素,交易结果是否影响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2)收入确认情况。即收入确认的条件不是所有权凭证或实物(或现金)形式上的交付,而是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发生转移等实质性条件。(3)企业合并、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业务处理情况。企业合并业务处理是否遵循实质划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采用不同处理方法;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否遵循实质划分具有商业实质和不具有商业实质,采用不同处理方法。
最后,社会评价反映企业历史情况,企业是否有不良记录,在一定程度可以评判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主要从证监会的公告、政府部门执法检查以及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论来评判。
(二)可比性及评价标准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具有可比性。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在附注中说明。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其评价指标包括:(1)会计政策变更情况,包括会计政策是否变更频繁及会计政策变更理由是否充分合理。(2)会计估计变更情况,会计估计是否变更频繁及会计估计变更理由是否充分合理。(3)会计政策变更后的净资产收益率是否接近10%或6%,净利润是否略大于零。有学者认为,如果会计政策变更后的净资产收益率接近10%或6%或净利润略大于零,企业为“保配”或“保牌”的动机就很明确,进行利润操纵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三)相关性及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评价标准:
一是及时性及评价标准。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因此,对及时性的评价,主要选取了以下具体指标:(1)财务报告公布(报出)的及时性。企业应在规定期限内公布财务报告。对上市公司而言,定期报告包括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季度报告。年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之日起四个月内,中期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的上半年结束之日起两个月内,季度报告应当在每个会计年度前三个月、九个月结束后的一个月内编制并披露。公司第一季度季报的披露时间不得早于公司上一年度的年报披露时间。(2)重大事项公告及时性。企业除定期报告外的其他重大事项也应进行及时公告,如重大诉讼、重大仲裁事项、重大投资、股权变动、关联交易,业绩预增或预亏公告等,这些补充公告主要是针对重大事项或收益确认、关联交易等敏感问题,以及投资者质询较多的内容作出解释说明。(3)会计业务处理的及时性。指会计处理程序、流程是否顺畅有效,不至于造成财务信息的重大延误,会计信息系统有没有能力保证会计系统产生准确及时的成本、预算、交易量等重要信息。(4)其他资讯反映及时情况。如对有关方面询问、质疑信息反映的及时性。
二是完整性。会计信息披露不完整,主要表现为经营状况披露不详细、亏损原因披露不清楚、关联交易披露不充分、对投资者特别关心的经营业绩的回顾和分析、净利润的组成和变化的原因以及明年公司的预算,大多数公司都忽略或草草敷衍几句。会计信息质量完整性的衡量指标包括:(1)财务报告附注信息披露的完整性,是否按准则要求完整披露应披露的内容。(2)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披露是否充分,包括变更的依据是否合理,变更对利润的影响计算是否准确、变更在会计报表附注中的说明是否符合准则规定。(3)或有事项披露是否充分,是否按或有事项准则要求披露。(4)关联交易披露充分性,如果企业披露的关联交易符合该项准则的要求,则可认为企业披露的会计信息具有充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