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工商年度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7 12:13: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体工商年度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工商营业执照年检是企业年检的基本检验项目,国家之所以要对营业执照进行年检是为了确认企业的经营资格和营业能力。
2、工商年检是企业每年都必须要做的一项工作,工商年检现在已经全面升级为网上申报,可以搜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在线申报。
3、《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暂行办法》第三条规定个体工商户应当于每年1月1日至6月30日,通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或者直接向负责其登记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报送上一年度年度报告,当年开业登记的个体工商户,自下一年起报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艾菲芭金牌主持郭茂华和黄安在舞台开启了整个演唱会的主题:快乐、感恩。当全场的观众还没有从开场舞的气氛中完全回过神来时,黄安的一首《新鸳鸯蝴蝶梦》让全场沸腾,《样样红》、《肯定句》让观众们完全浸泡在“新古典主义中国风”里。黄安的“中国风”还留在舞台上,一句“往事如风,痴心只是难懂……”让全场瞬间穿越到最初心动的感觉,直到音乐结束,大家才仿佛从梦中醒来,掌声渐强,欢呼雷动,伴随而来的是邰正宵的《九百九十九夺玫瑰》,轻盈出场;随后送出的《千纸鹤》勾起我们很多美好的回忆,纯正的声音婉如春风沐过;一首《心要让你听见》缓解了烦躁的心情,让观众目睹了不一样的玫瑰王子的风采。情歌王子的身影还未消散,齐秦闪耀登场,High动全场,挥舞的荧光棒,狂热的哨音,表达大家对实力派歌手的喜爱。《北方的狼》那一句“不为别的,只为那传说中美丽的草原……”让观众感受到齐秦一如的帅劲和狂放;《往事随风》将白热化的激情与氛围推向了另一个;
“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大约在冬季》唱不尽的真情挚意,让人如痴如醉,现场上万人不由自主地跟随着节拍高歌。一首首的经典之曲,不仅仅是回荡在演唱会的现场,更是印在每个人的心底。正如艾菲芭所倡导的品质服务,会一直伴随大家,带给每一位客户超VIP的享受,犹如这经典歌曲一般。
广州美博会增添创新元素
再度扩展迈向新高峰
拥有25年举办历史的第四十届广东国际美博会(下称美博会),于2014年3月9日至11日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览馆举行。本届美博会展览面积突破至13万平方米,规模为历届最大。本届展览会主办机构举办了多项兼具学术性及商业性的精彩活动及高端论坛,内容涵盖个人护理、医学美容、专业美发、品牌授权等专题,为超过40万人次的参观者带来更集中的商业契机。本届美博会上,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组织举办了迄今为止中国美容行业最具规模,最高规格,最有效整合资源的中国国际大医美商业论坛。论坛为在新历史发展机遇进程中的医疗及生活美容机构提供智慧动力与落地支持,助力中国美容行业实现持续发展,稳健成长。
国家工商总局
企业年检3月1日起取消
在我国实行多年的企业年检将被取消。2014年2月19日,国家工商总局宣布,从2014年3月1日起停止对领取营业执照的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来华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及其他经营单位的企业年检。根据国务院新近出台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企业年度检验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个体工商户验照制度同时改革,符合个体工商户特点的年度报告制度也将建立;还将探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度报告制度。
舒佰利Superior,来自美国的知名品牌
舒佰利Superlor英文缩写“SPR”,来自于美国知名品牌,是全球规模最大、研发、生产、销售、培训于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创新技术集团公司。在世界各地纹绣界有着广泛的美誉,取名源自中文《易经》。舒佰利的涵义“舒展纹艺、佰万名师、利己惠人”,这一名称正是舒佰利企业团队的经典口号,是将东方的美学及意识与西方的技术精髓相融合,用西方文化诠释含蓄的东方文化。同时不断创造时机,以长期以来在纹绣领域积攒的经验,“高品质、新技术、高服务”的营销理念,回应中国乃至全世界专业纹绣同仁的需。
片仔癀再签“晴格格”
开拓祛黄新市场
为迎合最新品牌定位和祛黄新品推出,2014年片仔癀投入重金,全面打造全新平面、影视广告,开拓祛黄新市场。更再度邀请“晴格格”王艳出任片仔癀品牌形象代言人,并于北京拍摄品牌最新广告片。据片仔癀品牌方称,2013年,片仔癀全新祛黄无暇润白系列大卖,核心产品“祛黄无暇润白雪融霜”上市不到半年,拿下近10万瓶的销量战绩,王艳本人亦对祛黄无暇润白雪融霜赞不绝口。
泉润玩转市场营销
超级黄金单品集群解析
2月10日,泉润新春集训会在广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商共商2014年营销计划。会上,泉润卢燕讲师为来宾深度解析泉润超级黄金单品,从市场营销总结分析到产品卖点提炼和升级,展开新年发展新蓝图。泉润超级黄金单品战略是在集团战略思想中衍生出来的营销战略,一经实践便释放出势不可挡的强大威力。在黄金单品战略的推动下,泉润在市场上出现了一些受消费者认可、带动品牌知名度的明星单品,如泉润三层渗透补水面膜、三层渗透精华霜。本次会议对黄金单品进行深入剖析,升级产品营销策略、继续发挥黄金单品战略在市场的强大作用。
篇3
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的消息,为鼓励台湾居民来大陆投资创业,不断深化两岸经贸合作,大陆已于2012年1月1日起,开放台湾居民在大陆部分省市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首批开放的省市为北京、上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湖北、四川、重庆9个省市,开放的行业为餐饮及零售业。
新闻出版总署设立新闻从业不良行为举报电话
针对一些报刊出版单位在记者站及人员管理、新闻采编规范方面存在严重违法违规行为产生恶劣影响等问题,新闻出版总署专门设立全国新闻从业不良行为举报电话12390、010-65212870和01065212787。
中国五部委联合发文规范黄金交易平台
中国人民银行、公安部、工商总局、银监会和证监会等五部委联合了《关于加强黄金交易所或从事黄金交易平台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明确规定,除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外,任何地方、机构或个人均不得设立黄金交易所(交易中心),也不得在其他交易场所(交易中心)内设立黄金交易平台。《通知》
三部委出台幼儿园收费管理办法
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幼儿园收费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暂行办法》规定,幼儿园收费统一为保育教育费、住宿费,严禁幼儿园以任何名义向入园幼儿家长收取赞助费等与人园挂钩费用。
还对黄金交易的相关活动进行了规范。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年度报告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了《2011年国际形势总结报告》。报告称,2011年各种力量都在进军亚洲,亚洲成为世界中心的地位基本确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成立于1999年5月,拥有众多中国资深外交官、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学者和企业家。这是其第一次年度国际形势总结报告。
中国社科院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3%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2012年《世界经济黄皮书》预测,201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按购买力评价计算为3.8%,按市场汇率计算为3.0%。
香港金融发展指数首冠全球
世界经济论坛最新发表的金融发展指数显示,香港取得5.16分(7分为满分),排名由2010年的第4位跃升至首位,这是香港首次排名榜首。中国内地排名从第22位上升至第19位。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对全球60个领先金融体系和资本市场作出排名,并分析有助于经济增长的金融体系发展推动力。
福布斯中国海外投资风险榜
在《福布斯》中文版首次的中国海外投资国家(地区)风险排行榜中,瑞典和几内亚分别被评为中国海外投资中风险最小和最大的国家。该榜单中包括了中国在全球各地有直接投资的177个国家和地区,评选根据国家和地区政局稳定指标、政府廉洁指标、法制环境指标、社会稳定程度指标和经济机会指标五大指标。
广东又增6项对港服务业开放先行先试措施
广东省港澳办的消息,《补充协议八》(CEPA补充协议八)的32项对港服务贸易开放和贸易投资便利化措施中,其中有6项在广东先行先试。这6项先行先试措施涵盖保险、建筑、旅游、分销等多个领域。由此,广东对港服务业扩大开放先行先试措施增加到47项。
“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
2011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国有21个品牌入选,其中中央电视台(CCTV)、中国移动(ChinaMobile)、工商银行(ICBC)和国家电网(StateGrid)跻身前100名。世界品牌实验室由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蒙代尔教授(RobertMundell)担任主席,致力于品牌评估、品牌传播和品牌管理业务。该机构已连续8年“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
篇4
关键词 中小企业 融资 信贷 债券 资本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情况及国际比较
(一)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情况。
根据CHINAHRKEY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我国注册登记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部注册企业数的9成,行业涉及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业,零售业,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住宿业,餐饮业,信息传输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开发经营,物业管理,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几乎经济生活的所有领域;中小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实现利税分别占全国企业总数的60%和40%左右。中小企业提供了75%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几年来,在全国每年1500亿美元左右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占60%左右。中小企业如今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层面。然而对国民经济又如此巨大贡献的企业群体却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问题,融资难已成为众多谋求长远发展的中小企业难以跨越的障碍。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况早已不是新问题。中小企业在传统融资渠道―银行贷款中的劣势地位某种程度上是由中小企业的先天条件决定的。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欠规范、经营稳定性较差、资产可靠性较低等特点使得银行在发放贷款时自然地选择提高中小企业的贷款审核门槛,以减少银行成本,降低信用风险。
而自2010年来,央行接连12次提高存款准备金使存款准备金率达到了21.5%的历史高位。这无疑使本就处于融资劣势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难上加难。以至于在2011年出现了多起小企业停产、甚至工厂老板携款“跑路”的情况。2011年底到2012年以来,虽然存款准备金率有所下调,但中小企业的融资劣势地位并未得到改变。与此同时,原材料成本和工人工资也不断上涨。据工信部统计,2002年至2011年间,中国的平均工资年度涨幅超过15%,预计2012年将继续涨20%。这都使中小企业的现金流更加难以为继。CHINAHRKEY研究中心的调查表明,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仅2.5年。
2011年《深圳市中小企业发展情况报告》调查显示,约有75%的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资金缺口约5700亿元。面对这种困境,不少中小企业都将融资目标投向民间借贷。然而民间借贷高风险、高利率,又有不少存在暗箱操作。中小企业选择民间借贷无异于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二)国际比较。
在中小企业同样占经济体巨大份额的美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已得到积极应对。2008年,美国的小企业个数占到市场主体的99.7%,雇用了50%以上的社会劳动力,贡献了GDP50%以上的份额。美国中小企业的巨大发展,以及对美国经济的巨大贡献都得益于其良好的融资环境。美国政府为中小企业融资建立了良好的融资渠道和融资环境。在美国,符合一定要求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美国中小企业局(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提供的各种信用保证向银行申请贷款。2012年4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全名为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的创业企业融资法案,通过放宽信息披露要求、开放网络平台和放松私募监管等政策,进一步为中小企业融资打通了经脉。
二、当前国内中小企业融资政策及渠道分析
(一)中小企业融资相关政策。
中央政府对于小企业的融资问题高度重视,了一系列的措施鼓励支持小企业融资。在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优化信贷结构,加强对符合产业政策、有市场需求的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切实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重点扶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规范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健全服务小型微型企业和‘三农’的体制机制。”
中国银监会先后了《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银监发〔2011〕59号)及《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银监发〔2011〕94号),要求“进行小企业贷款模式、产品和服务创新,根据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加强对新型融资模式、服务手段、信贷产品及抵(质)押方式的研发和推广。...在计算存贷比时,对于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所对应的单户500万元(含)以下的小企业贷款,可不纳入存贷比考核范围。...适当提高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容忍度。...努力实现小型微型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增量高于上年同期水平,并重点加大对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含)以下小型微型企业的信贷支持。”
2009年3月31日,中国证监会正式《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2013年,证监会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证监会第89号令)。
(二)银行信贷情况。
当前我国的融资结构仍以银行信贷的间接融资为主,按照政策及监管机构指引,各家银行依据自身特点积极增加贷款,开展业务创新。
以最大的国有银行工商银行及中小企业信贷业务最突出的民生银行为例:根据工商银行2011年年报,工商银行中小企业有贷户增长37.4%,新增贷款占公司贷款增量的 71.3%,并推出小企业周转贷款、网络循环贷款(网贷通)、标准厂房按揭贷款和设备按揭贷款等专属融资产品,满足小企业客户差异化融资求。2011 年末,工行有融资余额小企业客户 85,324 户,比上年末增加22,243 户。民生银行2011年年报资料显示,“对小微金融服务……五个方面做出重大提升:一是全面拓展服务范围,不仅融资方式有了更多选择,形成多元化的小微金融产品体系框架,从简单的信贷服务向综合金融服务转变;二是进一步主动提高保证、信用等非抵押方式在贷款结构中的比重;三是改进授信定价体系,实现客户价值和风险识别的统一,发展长远的客户关系;四是加强售后服务,开辟‘财富大课堂’,为小微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普及现代金融服务知识;五是优化运营模式,以‘工厂化’手段强化业务效率和服务品质。”
(三)资本市场融资。
2004年5月17日,“中小企业板”获准设立,目前已经有693家上市公司,促进了以“苏宁电器”为代表的一批优质中小企业的发展。
2009年10月30日,中国创业板正式上市,目前创业板已经有355家上市公司。
(四)债券等创新融资方式。
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于2009年推出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目前已成为小微企业银行间市场融资的重要品种。2012年度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共发行46只,106.02亿元。同时,创新采用区域集优模式,引入政府偿债基金优化产品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商业银行可创新发行专项用于小型微型企业贷款的金融债,申请发行小型微型企业贷款专项金融债的商业银行应出具书面承诺,承诺将发行金融债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发放小型微型企业贷款。银行间市场的资金注入对于小微企业的成长与壮大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政策建议
小企业本身是宏观经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运行的剂,就像淋巴一样起着社会进步发展的新陈代谢作用。同时又创造着大量的就业。但是小企业也面临着抵御风险能力差,经营不稳定,失败率高,违约率高等风险因素,所以从投资人的角度,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及精力,往往从成本收益角度缺乏动力。
因此,政府应从制度架构上建立多层次的小企业融资体系。包括天使投资、种子投资、成长投资、收购并购、上市等股权投资体系;小额信贷、担保、创新抵质押等间接融资体系;中小企业私募债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小微企业金融债等债券融资体系。其核心是建立一套有效的遴选体系,鼓励适应社会发展,管理良好,技术进步的小企业成长。使社会及财政资源通过市场的手段配置到真正能够创造价值、长期创造就业机会的企业中去。
(作者:任职于普氏能源资讯,研究方向:经济学)
参考文献:
[1]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通知(银监发〔2011〕59号).
[2]中国银监会关于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改进小型微型企业金融服务的补充通知(银监发〔2011〕94号).
[3]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
[4]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年度报告.
篇5
一、2020年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持续强化食品药品安全
围绕确保群众“舌尖安全”,先后开展小麦粉、酒类产品、食用农产品、校园周边食品安全、生猪产品质量等专项检查,持续整顿食品市场秩序。充分发挥县食安办牵头协调作用,继续牵头开展校外托管机构专项整治,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对全县校外托管机构及非文化学科类营利性培训机构严看死守,防范擅自复业。针对复工复产形势所需,牵头制定校外托管及非文化学科类营利性培训机构《复业指导手册》,有序推动校外托管及非文化学科类营利性培训机构复业。组织修编《县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应急处置水平。突出“用药安全”,先后组织开展元旦春节期间药品安全监管专项检查、中药饮片专项检查、专管药品专项检查、疫苗检查、无菌、植入性医疗器械专项检查,深入规范药械经营秩序。常态开展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累计报告药品不良反应707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378例。
(二)纵深推进特种设备和集贸市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牵头全县特种设备和集贸市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始终将问题导向贯穿整治全程,坚持按照立查立改、闭环整改的原则推进专项整治,截止目前,在特种设备领域,通过多轮排查、摸底、建档,已累计特种设备“一企一档”9941台;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1633台,车用气瓶使用登记8台;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749家次,检查特种设备3079台、压力管道14.024千米,发现安全隐患270条,已整改隐患175条,立案查处18起。在集贸市场领域,组建市场办,专职推进全县集贸市场管理,整治期间,共发现存在隐患市场10家,已整改完成10家。沭河、畅安两个重大隐患市场录入“市安全风险隐患管控平台”的隐患内容已全部整改完成。
(三)着力推动质量监管
将“人造板”行业明确质量提升重点行业,实施重点监管。培育并组织3家工业产品生产企业申报质量信用AA级以上企业。组织开展预拌混凝土、燃气燃烧器具及配件等产品专项整治6次。认真做好产品抽查不合格企业后处理工作,完成23家上级监督抽查产品不合格企业督促整改和行政处罚工作。推动企业加强和改进质量管理并进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上半年共新颁证176张;组织和指导全县15家检验检测资质认定获证机构开展2019年度自查工作,并填报2019年服务业统计直报、年度报告。
(四)坚定抓好疫情防控
1、全力保障市场供应。疫情防控期间,在全县设置9个价格监测点,每日关注农副产品价格变化,及时准确了解市场供应变化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县内润信农产品批发市场、城北农产品批发市场车辆采购问题,确保全县百姓日常生活所需。
2、主动抓好疫情防控。将全系统干部职工划片保责,对餐饮单位、校外托管机构、集贸市场以及浴室从停业期间的严看死守、有序复工的业务指导、全面复业的“苏康码”推广使用等方面全程负责,全面落实疫情防控相关要求。
3、重点强化价格监管。重点突出防疫物资,向全县各药品、医疗器械经营单位发放《医疗药品用品经营价格提醒告诫书》5000余份,召开全县各大药品、医疗防护用品经营单位和农贸市场负责人价格稳控工作约谈会,发放《价格行为提醒函》,签订《价格信用承诺书》,要求经营者承担社会责任。诚信守法经营。严厉打击囤货居奇,哄抬物价等价格违法行为,共查处价格违法案件178起。其中恒昌医药连锁有限公司第二十八药房未按规定进行明码标价案、县好心大药房哄抬物价案等7起案例被选为省、市疫情期间典型案例。
(五)全力服务经济发展
1、一心为企。全力服务企业创业需求,截止2020年6月10日,全县新设立企业4641户,个体工商户8306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4户。大力推广企业开办“全链通”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的运用,2020年1-5月,共培育全流程案例674户。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和开发区重点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已经为虞美人纺织品有限公司、豪悦实业有限公司等6家县重点项目企业实行了专人负责、全程跟踪的服务。
2、服务惠企。加强标准化项目培育,共培育上报《潼阳西瓜生产技术规程》、《桑墟榆叶梅生产技术规程》、《稻田养殖龙虾生产技术规程》等2020年市级地方标准项目3个。根据企业复产复工需求,开通计量器具检定绿色通道,强化技术帮扶服务,截止5月底,共服务复工复产企业270家,为复工复产企业检定校准计量器具2210台件。继续推进惠民计量,共完成全县36个集贸市场的1362台件在用计量器具的免费检定和全县35个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共计939台件在用医疗计量器具的免费检定。积极服务、推动市场主体年报工作,截止6月10日,全县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公示率分别为81.8%、53.7%、33.2%。
3、融资便企。充分发挥动产抵押登记、知识产权、专利权质押在助企融资中更灵活、更便捷的独特优势,为腾盛纺织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三一织物有限公司等45家企业在线办理动产抵押登记业务64份,累计抵押登记总金额达83731.15万元。目前正在为傲丝生态(中国)有限公司通过专利质押进行融资提供专项服务。
4、品牌助企。申报“石榴”、“黄杨”、“茆圩花生”、“庙头千张”、“新河板栗”、“海棠”地理标志商标,现已进行到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函;“地柏”、“月季”两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告,取得商标注册证。
5、科技强企。截止4月底,完成发明专利申请53件;发明专利授权6件;完成专利授权1217件;有效发明专利量362件;完成PCT专利申请4件;完成普通商标发展30个。组织宋和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晶晶新材料有限公司申报2020年度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计划,月星集团国际家居广场有限公司申报省级“正版正货”示范单位。推荐县学府路小学、县南湖初级中学、县建陵高级中学申报市中小学知识产权教育工作试点学校。
(六)严格规范市场秩序
1、纵深推进“三苗”领域专项整治。继续牵头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局、公安局等部门深入开展“三苗”领域专项整治行动。启动2020年“花木”形象提升工程,开展“三苗”领域专项整治2020“利剑行动”,重点加大生猪经营主体监管,全面摸底排查全县线下生猪经营主体1654户(其中企业348户,个体1077户,合作社229户),其中正常经营的1009家,通过登记地址查无下落拟列入经营异常名录的566家,经联系拟注销79家。通过网络监测,累计建立网络生猪经营主体监管台账1732家,累计核查下架生猪信息或关闭网店网站1704家,剩余28家无法删除屏蔽网站网页的生猪经营主体,均已协调百度、360等搜索平台进行在线风险提示。与县信用办、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联合印发《关于建立“三苗”领域失信从业人员联合惩戒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对全县“三苗”从业人员实施信用监管,构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信用监督、警示和惩戒体系。
2、强化野生动物保护监管。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监管,共检查集贸市场378家,餐饮店934家,宠物店22家,平台电商254家,其他经营场所21家,监测广告257条,删除、屏蔽、下架野生动物涉嫌违法广告15条,核查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内涉嫌违法违规线索340余条,立案2起。
3、开展非标载人电动三四轮车“五禁”专项整治。排查三四轮车销售及维修店铺349家,全部录入市三四轮车信息系统。
4、认真做好投诉举报查处。截至6月9日,共接处分流省、市、县交办的12345政府热线投诉举报件4533件,全国12315平台投诉举报件3322件,信件395件,接处来人来电约650人次,以上共计8900件次,均按规定办结。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局也深刻认识到,工作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业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形势好转后,市场主体登记数量成倍增长,登记窗口压力巨大;企业陆续复工复产,面临的各类发展诉求众多,加之现市监部门整合了原7个部门的全部或部分权利,约1100余项,也对市监队伍的业务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总的来说,目前市监人员整体业务能力还无法完全匹配实际工作所需。如全系统药械专业人员不足10人,特种设备监察员证只有64张等,打造专业化的监管队伍仍任重道远。
(二)服务举措创新性不足。目前,我局在服务企业、服务发展中的工作举措多为落实要求、执行政策、贯彻文件,主要还存在着自行出台的服务性举措不多,面对不同市场主体的特色性、差异化服务举措不多,创新举措不多等不足,有待进一步改善提升。
(三)网络交易缺乏技术手段支撑。受疫情影响,通过微信朋友圈、抖音账号、淘宝平台等网络渠道的销售行为逐渐增多,其中不乏存在销售价格高昂、质量存在问题防疫用品的不法商家,且手段不断翻新、行为更加隐蔽,在现有的技术手段和执法权限下,主要面临经营主体查找困难和调查取证困难两大问题,对该类违法行为暂不能形成有效的行为监管和执法震慑。
三、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持续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保质保量完成6320批次食品抽检任务,将实事办实。推进食品安全示范建设创建工作。确保学校食堂及幼托机构食堂100%实施“明厨亮灶”,其中幼儿园、中小学食堂100%“明厨亮灶+互联网”。高质量创建餐饮质量安全示范店,高标准培育特殊食品经营示范点,全面启动“名特优”食品小作坊培育,全面提升我县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县食安办牵头作用,提请县政府召开全县食品安全工作会议,以县政府名义制定并印发《县2020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县关于深化改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县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食品安全工作责任清单》、《县校外托管机构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办法》,切实构建责任清晰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在全县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中推行食品安全保险,认真做好迎接“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省级评价工作,优化全县食品安全大环境。
(二)不断加大药械监管力度。对全县药品零售企业每年不少于2次全面检查。对医疗器械批发企业、三类零售企业不少于1次全面检查,对二类零售企业有重点进行检查。结合实际开展疫苗专项检查,对预防疾控机构每年不少于4次全面检查,对接种单位每年不少于2次全面检查,坚决保证疫苗安全。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品购销监管,对一级以上医疗机构进行全面检查一次。
(三)继续推进特种设备和集贸市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持续推进特种设备“一企一档”建设,及时更新隐患治理台账。始终把特种设备的“注册率”、“定检率”、操作人员“持证率”、隐患的“整改率”作为硬杠杠,通过风险隐患的闭环式管理,确保特种设备安全。加大对家具制造、木材加工业的隐患排查治理和执法查处力度。牵头相关单位对沭河综合市场、畅安市场同向发力,加强管理。继续强化对集贸市场的动态管理和隐患排查,确保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落地见效。
(四)全力推进价格监管。围绕保供稳价,突出抓好防疫用品价格、生活必需品价格以及后疫情防控时期价格监管。围绕服务发展,组织开展涉企收费、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水电气暖行业、涉农收费等价格检查。围绕保障民生,强化教育收费、医药领域价格行为、普通商品住房销售租赁市场价格监管和物业服务收费等重点领域监管。围绕促进公平,深入推进保健市场乱象整治、反不正当竞争监管以及“双打”等工作。围绕维护稳定,加大整治聚集式传销、打击防范网络传销,规范市场主体直销行为。
(五)继续深入推进“三苗”整治行动。按照“三苗”整治2020“利剑行动”的部署安排,牵头相关部门通过加大无证企业整治、强化执法震慑、加强警示教育、实施联合惩戒、引导行业自律、引入技术手段支撑等举措,持续规范“三苗”市场秩序。
(六)统筹市场主体监管。全力做好2019年度年报公示工作,确保企业年报率不低于90%。全面推进市场监管领域“双随机、一公开”全覆盖,重点推进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带头并指导各部门用好市场监管信息平台,为事中事后监管和部门协同监管提供支撑。开展打击虚假违法广告专项行动,对重点类别、重点地区的广告监管,严肃查处各类虚假违法广告,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全面净化我县广告市场环境。
(七)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与服务。组织修订并以县政府名义印发《县专利资助办法》,进一步促进企业知识产权保护。高质量组织筹备“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县”创建验收相关工作。继续做好“六保”工作,以“知鑫服务直通车”为载体,为企业复工复产做好融资服务。
(八)不断提升质量水平。紧紧围绕2020年度“质量提升”工作重点,修改《县县长质量奖管理办法》,开展第二届县长质量奖评审活动,深入推进“人造板”行业质量提升活动。继续组织开展生产许可证获证企业监督检查,完成25家获证企业定期监督检查。保质完成80个批次消费品抽检为民办实事项目,组织开展5个批次防疫产品监督抽查,100个批次人造板产品抽检工作,并做好产品质量抽检不合格后处理工作。推动企业开展各类自愿性认证,确保新认证和延续认证的各类体系认证、产品认证、服务认证证书数量全市第一。
(九)持续优化准入环境。落实“保市场主体”要求,下半年拟发展企业6000户,个体工商户10000户。继续推进“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在原有基础上,将涉及企业登记、备案等有关事项和各类证照进一步整合到营业执照上,实现“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依托省并联审批平台,坚持互联互通与数据共享相结合,进一步优化准入流程。进一步优化企业开办流程,在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的前提下,走全流程的新设立企业现场办结、当场发照。大力推广企业开办“全链通”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积极为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提供“绿色通道”优质服务,努力实现登记注册“企业别跑、我来跑”。
(十)继续推进标准计量工作。对本年度待验收的北美海棠栽培省级标准化试点和铭和养老医养结合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进一步加强指导。以花木等特色产业积极组织申报省、市级标准化试点项目和市地方标准。在我县木材加工、机械、电子重点产业中,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完善我县标准化专家库建设,加强企业标准网上公开的管理。对防疫物资重点企业加强企业标准的指导,符合采标的优先办理采标。组织开展计量双随机抽查,对全县加油站,配镜单位,集贸市场在用计量器具按20%比例进行抽查,6月底完成抽查任务与抽查人员匹配,9月底完成抽查结果的录入。
(十一)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加强对防疫用品生产单位、医药公司、药店、大型商超、餐饮单位执法巡查,严格惩治哄抬物价、销售假冒伪劣防疫用品、违法经营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聚焦食品、药品、特种设备等突出问题,加强监管执法,着力大案要案的查处。严厉打击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网络市场等各类违法行为;继续做好非标载人电动三四轮车“五禁”专项整治工作、加大销售不合格产品、非法拼装、改装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继续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严厉查处假冒伪劣商品等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违法违规行为。
四、落实“六保”任务情况
(一)周密部署推动。通过局党委会认真学习领会“六保”精神,并专门成立“六保”工作领导小组,周密谋划“六保”任务落实。先后多次召开科室、分局会议,逐项部署推动“六保”任务落实。
(二)优化登记服务。全面推行“网上办、预约办、指导办”登记注册服务。按照“非必须,不现场”的原则,引导办事企业及群众采取网上办理模式,确保办事群众足不出户就可提交申请;在微信公众号和政府网站公布各类业务咨询电话,提前电话预约。制作各种常见类型业务二维码,并上传至163免费邮箱,供申请人下载使用。设置四个咨询电话,不间断为办事群众提供业务咨询、指导等服务。2020年4月17日以来,共新设立企业1831户,个体工商户2795户,市场主体发展量基本恢复到去年同期正常水平。
(三)助推市场复业。为保证城区农贸市场正常营业,自出资金为城区14个农贸市场和2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营区域及市场周边共计约64000平米的场所进行集中消毒。坚持工作时间服务企业诉求,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发展服务,自4月17日以来,共办理特种设备使用登记证742台套,《药品经营许可证》核发、换证、变更共计74家,《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备案、核发17家,生产备案5家,执业药师注册30家;畅通食品生产企业复工“线上通道”,推广“疫情防控期间食品生产企业状况自报”微信小程序,支持110家食品生产企业复工复产。自4月17日至今,共帮助企业快速移出异常名录669条,实现信用修复,解除信用约束。积极落实苏政50条相关措施,从4月17日—5月25日,累计完成59个企业标准网上自我声明公开,指导桑墟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等3个单位申报2020年度地方标准。认真落实费用减免政策,截止目前,已为中小企业免除安全阀、压力阀检测费用10余万元,为全县医疗机构免除非强检设施检测费50余万元。
篇6
【关键词】 人力资本; 驱动; 合伙企业; 会计信息; 披露
近年来,许多从事创业风险投资、会计审计服务、法律咨询等人力资本密集型的企业,纷纷选择了合伙企业的组织形式。这些企业以人力资本作为其经营绩效的主要驱动因素,本文将这类型企业称为人力资本驱动型合伙企业,并分析其会计信息披露的有关问题。
在许多人力资本驱动型合伙企业中,合伙人以人力资本向合伙企业出资,并依据事先协商签订的合伙协议参与利润分配。这样的协议证明人力资本已被承认,或者说从财务角度已将人力作为资本对待。遗憾的是,明确地将人力资本参与利润分配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会计行为,笔者尚未发现。也就是说,即使是人力资本驱动型的合伙企业,其在人力资本会计信息的披露方面,目前仍然是有所缺失的。如何对人力资本驱动型合伙企业的人力资本进行定价,并在会计上加以确认和记录等系列问题,非常值得深入思考和分析。
一、人力资本驱动型合伙企业中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动因的规范式分析
对于人力资本驱动型的合伙企业,虽有较为明显的个性特征,但也具有会计主体的一般特性,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应首先满足会计主体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基本规范和原则。
(一)“财务与会计统一”的基本规范
合伙企业人力资本,是指凝聚在合伙人身上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经验及其表现出来的能力等质量因素之和。合伙企业因契约(合伙协议)而设立,主要分布于创业风险投资、会计审计服务、法律咨询等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实践中,相当多的合伙人以人力资本向合伙企业出资,这些企业实质上已经实现了对人力资本的利润分配。也就是说,合伙企业人力可以在财务上被认可为资本,全部合伙人都是资本所有者,并且共同分享所有者权益。笔者发现,固定比例分配法、工资和利息补贴后的余额比例分配法和平均比例分配法是合伙企业目前普遍使用的利润分配方法,它们都充分考虑了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这两种不同分配要素的影响,然而,在合伙企业现行的会计处理方法中却没有合理地核算人力资本。其中,在工资和利息补贴后的余额比例分配法下,合伙企业的利润首先要对人力资本所有者提供的服务予以补偿,其数额在利润分配表工资项下予以列示,这里提及的工资并不构成合伙企业的成本费用支出,它是对人力资本出资的分配,构成了合伙企业利润分配的重要环节。可见,合伙企业人力仅仅可以在财务上被认可为资本,但尚未被会计上确认并以会计信息方式披露,人力资本参与利润分配这一经济业务事实未予反映,企业财务与会计缺乏应有的内在统一。核算和披露相关的人力资本会计信息,才能够使人力资本参与利润分配这一经济业务活动在企业财务与会计上达到统一。
(二)“全面性”需求
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信息披露应当全面反映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作为企业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会计的职能就是客观、公正地描述所依存主体的各项经济活动,提供给利益相关者全面可靠的会计信息。财务报告作为会计工作的最终产品,是向企业管理者以及外部利害关系人传递会计信息的一种快捷有效的工具。凡是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要素均应予以会计处理,悉数进行记录和报告,最终以会计信息方式在财务报表中全面披露。作为创业风险投资、会计审计服务、法律咨询等人力资本密集型行业倾向采用合伙的企业组织形式,合伙企业中人力成本相对较高;同时,根据我国颁布实施的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第一章第二条的有关规定,合伙企业人力资本主体突破了一个或数个合伙人个体的限定,明确企业法人可以参与合伙(国有独资公司、国有企业、上市公司以及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不能成为普通合伙人),人力资本主体范畴得到进一步扩充。无论人力资本主体数量多寡,人力资本都是这些企业价值的主要构成。显然,合伙企业会计上对人力资本参与利润分配这一经济业务事实不予反映是有失全面的,这样不仅财务报告所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下降,同时还可能误导利益相关者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和财务报告的使用价值。
(三)“重要性”需求
企业会计信息披露应当遵循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的判断基于所披露的交易或者事项信息是否会对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产生影响。合伙企业是一个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共同治理的联合体,尤其以人力资本为纽带组织生产是它与其他类型企业区别的一个显著特征。对合伙企业而言,其绩效的驱动力主要来源于人力,在某种意义上,正是人力资本造就了这些企业的成功。创业风险投资是一个集融资、投资、管理、退出于一体的系统性金融活动,其运作对创业投资家或创业团队具有很高的要求,他们应该是具备一定技术背景,懂得诸多相关金融知识的企业管理的行家里手,人力资本的专业化管理是否到位往往成为创业风险投资成败的关键。专业服务机构主要是以专业知识和信息为客户提供服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研发部副主任白晓红表示,专业服务机构本质上是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安身立命”的,而非靠其注册资本。作为最具有活力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本是这些企业的核心资本,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竞争地位,对合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主导作用。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不足,不仅会影响财务报告使用者的有关决策,还会进一步阻碍合伙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有关合伙企业的人力资本会计信息是各类利益相关者共同关心的企业重要性信息。
(四)“相关性”需求
合伙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所使用的诸多信息需要财务报告支持,企业财务报告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有用性上,而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作为一种影响合伙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本的价值是企业利益相关者所要及时掌控的,他们需要通过了解企业的人力资本状况来调整自己的决策,人力资本会计信息与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显著相关。合伙企业财务报告除满足企业内部合伙人的使用需求外,还要满足合伙企业外部债权人和政府监管机构的需要,这些信息使用者可以对合伙企业所提供的基础会计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运用。合伙人需要使用披露的会计信息进行相关指标分析,为其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外部债权人和税务、工商部门等需要利用披露的会计信息对合伙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以及合伙人的纳税情况和年度报告予以分析、核实与检验。因此,合伙企业一般需要向合伙人、债权人以及税务、工商等政府部门充分公开会计信息,信息使用群体对合伙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客观上提出了严格要求;同时,伴随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信息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的地位凸显,作为信息市场的重要支柱,会计信息市场显得尤为重要。合伙企业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一般是人力资本所有者,他们与合伙企业的物力资本出资者之间存在不可避免的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人力资本所有者具有信息优势,往往占有更广泛更直接的信息,但代表和维护的只是切身经济利益,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就成为信息市场监管的客观需要;另外,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合伙企业实质上遵循一定产权安排基础上的人模式,物力资本出资者与人力资本所有者之间存在委托关系,由于利己动机的客观存在和自身利益的驱动,人力资本所有者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损害物力资本出资者利益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本所有者的行为本身不能脱离约束机制的持续监督,对物力资本出资者而言,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无疑是一种相对有效的利益保障。
二、人力资本驱动型合伙企业中人力资本会计信息披露障碍的实证性分析
(一)披露的适用会计规范依然缺失
1997年,我国第一部合伙企业法正式颁布实施,当时立法只对普通合伙作了规范。2006年新合伙企业法在原来单一的普通合伙基础上,适时引进国外相对成熟的有限合伙模式,这意味着我国关于合伙企业的立法建设逐步走向健全与完善。从某种程度上说,有关部门应该在新合伙企业法实施后,出台相应的合伙企业会计规范。非常遗憾的是,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合伙企业的会计规范,合伙企业中人力资本会计信息如何披露,更无从谈起了。
(二)披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受到质疑
对于有限合伙这种合伙形式,普通合伙人的人力资本对于所在企业的作用相当重要,是唯一的凭借人力资本获得资本性收益的合伙人。从这个角度说,对相应人力资本进行较为充分的披露,既重要也必要,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也存在一个困惑,由于很多有限合伙企业的普通合伙人只有一人,在这种情况下,合伙企业人力资本会计信息的披露,仅是一人的人力资本的信息披露,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受到质疑,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三、启示
综上所述,人力资本驱动型合伙企业应该披露人力资本会计信息,使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满足全面性要求,目前在全面披露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定客观障碍,随着相应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会计规范、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人力资本驱动型合伙企业的人力资本会计信息全面披露必将实现。
【参考文献】
[1] 刘秀丽,姜传志.合伙企业中的人力资本:企业所有权与分配问题刍议[J].会计研究,2007(8):44-50.
[2] 邓丽君.合伙企业损益分配方法的改良研究[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50-52.
[3] 徐国君,赵书东.合伙企业人力资产入账及赎回问题研究[J].财会月刊(会计),2008(11):6-7.
[4] CliffsNotes.Partnership-Accounting[EB
/OL].,2009.
篇7
一、营商环境总体推进情况
(一)健全机制体制,制定工作方案
2月28日上午,高新区召开第4次党工委会议,专题传达贯彻绵阳市优化营商环境大会精神。区领导在2019年全区工作会、经济工作会、投促大会、项目推进会等重要会议中多次强调该项工作,要求高新区政务服务领导小组统筹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与全区各部门协同工作,形成强大合力,转发《绵阳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印发《高新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清单》,明确任务分工,强化责任落实,区目督办每个月督查推进落实情况,截止8月底,任务清单中除新建县级政务服务实体大厅正在推进外,其余任务均按照时间要求保质保量完成。
(二)落实文件政策,推进三大领域改革
我区为保障建设项目顺利推进,在全面落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基础上,自加压力,提出建设项目审批各环节的办理时限都为即办件的目标,最大限度的缩短审批时限;对不动产常规业务5个工作日再次压缩,已实现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为1-3个工作日,95%可达到2个工作日内办结,注销抵押登记实现1小时办结,查封、解封登记实现随到随办、立等可取;推行压缩企业开办时间,深度放宽企业住所登记,推广全程电子化登记,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试行个体工商户简易注销登记,做实企业办照“136工程”等措施,深入放宽市场准入。2019年上半年,高新区市场主体实有登记23961户,同比增长20.02%,2019年新登记2335户,其中企业 880户,个体1455户。
(三)树“高新服务”品牌,强化服务意识
打造“高新服务”品牌,高效推进18个省市重点项目,京东方B11项目提前点亮,创造京东方业内项目建设最快速度,设立“建设者之家”,用真心服务集中发展区建设者们。认真落实“挂图作战”,每个项目由一个区级责任领导、一个责任部门、一个项目专员负责,形成三位一体的工作责任体系,严格执行“项目专员、专项考核、例会推进、协调会商、公示倒逼、督查通报”项目推进工作机制,扎实有效推进全区项目建设。
二、政务环境优化情况
(一)推进“最多跑一次”,提升服务效能
按时完成四川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的各阶段工作。截止8月30日,我区共认领各类事项855项,网上办件472件。《绵阳高新区“最多跑一次”“全程网办”“马上办”“就近办”政务服务事项目录清单》(第一批)已公布实施,第一批清理公布的“最多跑一次”“全程网办”“马上办”“就近办”事项达112项,实现“最多跑一次”的政务服务事项占82.3%。下一步,配合市上开展“同城通办”“就近能办”“异地可办”事项清单继续梳理细化。
(二)优化标准化建设,提升服务功能
区党工委会已研究通过“政务服务中心”新建工作方案,新大厅有两层共约3000平方米,将严格按照大厅的综合受理区、休息等候区、咨询服务服务台、自助体验区域、自助终端办理区等区域标准化设置要求进行建设,做到高新区政务事项应驻尽驻,一楼侧重个人业务、二楼精准服务企业,最终达到办事最多跑一次的效果。区级部门政务大厅、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室三级服务机构已建成,印发高新区《关于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大厅建设管理提升窗口服务水平的通知》、《关于加强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方案》等,持续提升服务能力,办事模式、服务事项、服务信息标准化建设有序推进并持续优化。
(三)贯彻政策制度,积极开展工作
用好用活绵阳市“民营经济33条”等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国家、省、市减税降费政策。去年高新区共为各类企业退税2亿元,在全市范围内位居第一。高新区按市级相关部门要求认真开展工作,已成立不动产城西分中心、区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专厅、企业开办和注销服务专厅,率先建成全市设备最齐、功能最全、面积最大的公安出入境24小时自助服务区,配齐配强窗口人员和硬件设施。目前已协调水、电、气入驻区不动产大厅,切实落实《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服务环境规范城市供气、供水报装流程的通知》。
三、法治环境优化情况
(一)持续减证便民,推行“双随机一公开”
持续推进证明事项清理工作,已建立高新区本级证明事项目录,实行动态调整。截至目前,我区保留的要求办事群众提供的证明事项18项,通过系统数据共享的方式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取消了证明事项22项。严格落实“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依托四川省市场监管一体化系统建立了高新区检查对象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并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进行企业信息公示共享。
(二)建法律服务团,开展“法律问诊”
组建了涵盖法律服务、政策宣传、法治宣传、法律援助、纠纷调解、公证、鉴定多位一体的“高新区服务重大工程项目综合法律服务团”,深入企业开展“法律问诊”和为民营企业进行了“法治体检”,主动向企业“问诊把脉”,为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法律风险“看方抓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今年以来,为企业及职工提供法律咨询200余件次,受理企业农民工援助案件19件。
四、市场环境优化情况
(一)落实减税降费,助推经济发展
以纳税人满意度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指标为工作思路,制定高新区税务局细化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行动实施方案,在税务大厅设减税降费咨询专区,印发税务事项一次性告知书,编撰《税收优惠政策汇编》电子书,开展减税降费知识竞赛,量身定制个性化减税降费方案,推行一证一手印退税,建立减税降费宣传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调共同开展政策辅导宣讲,及时响应纳税人需求。2019年上半年,全区已完成退税4857.64万元。
(二)搭建融资平台,缓解融资难题
为精准对接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推动政务服务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我区打造了全国首个财税资综合智能服务平台——税鑫融,旨在解决中小微和军民融合企业融资难、融资慢、融资贵等问题,充分调动军民融合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积极性,推进“银税互动”不断向纵深发展。平台运行仅一年来,已为400余户中小企业提供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累计提供贷款超过6000万元。
(三)强化政策扶持,助力企业发展
已出台了《绵阳高新区支持企业发展若干政策实施办法(试行》《绵阳高新区支持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暂行办法》政策,按照“一企一策”思路,对区属企业按照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产业类别,从载体建设、科技金融、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段精准扶持,推动企业快速上档升级。在绵阳高新区2019年投资促进大会上,高新区为辖区16家企业兑现2018年度科技创新产业扶持资金总资金31651.5万元,以真金白银切实支持科技创新、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四)打造双创升级,提升科技转化成效
高新区以科技资源支撑特色载体建设为抓手,倾力打造多元、开放、融合的“双创”升级版--“融创绵阳”示范品牌。已连续举办了三届中国创新挑战赛(绵阳)科技军民融合专题赛,探索“产业链+科技众包”的成果转化模式,搭建起军民融合资讯共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产品展示的“绿色通道”,促进了科技成果与现实需求的直接对接。积极撬动民间资本参与孵化载体建设,建立“创业导师+联络员”服务机制,为企业提供全链条、零距离、高品质的“保姆式”服务,建成“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探索出一条“持股孵化、参股经营”的新路子。及时配套出台了《绵阳高新区“双创”升级示范园区项目实施方案》和《绵阳高新区支持打造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科技资源支撑型)》《绵阳高新区创业孵化载体备案管理办法》等文件,以尽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旧动能的转换。
五、人文环境优化情况
(一)优化决策机制,建设信用体系
已印发《绵阳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议事规则》,规范区党工委会议、管委会主任办公会议、专题办公会议。正抓紧制定《关于加强政务诚信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个人诚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
(二)积极走访联系,努力破解难题
印发《绵阳高新区关于开展全区“四上”企业大走访专项活动的通知》文件,将辖区262户“四上”企业走访工作分解到区领导及责任部门,制定走访企业信息登记表,采取集中走访和单独走访相结合的方式,详细了解每个企业生产经营、项目投资、存在问题和意见建议情况。目前已完成全覆盖走访工作。
(三)落实“服务绿卡”,提供优质服务
积极落实“服务绿卡”相关工作要求,扎实推进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服务绿卡”制度,在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寻求更多支持的同时,为持卡人及子女在就医、就学及其他等方面提供便利。下一步,将按照工作要求严格落实上级制定的《绵阳市高层次人才服务管理办法》,为外投资者和高层次人才及其家属、子女在落户、就业、就医、上学等方面提供便利,全面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六、其他工作开展情况
(一)推进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府
全面推行“双公示”制度,规范编制《高新区政策汇编》、办事指南、公开目录及信息公开年度报告,动态调整权力清单,及时公布“最多跑一次”清单、不合法不合理证明和手续清理结果。及时在门户网站公示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项目招投标、安全验收检查等信息。及时公开机关单位招聘信息,定期人力资源市场供求信息;推进社会保障信息公开,定期公开社保参保、城乡低保等情况,尽可能让更多的群众知晓。
(二)做好宣传工作,强化氛围营造
积极做好优化营商环境宣传,在各级政务服务实体大厅、各级政府网站及其“两微一端”等采取线上线下展示的方式,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优化营商环境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同时,邀请绵阳日报、绵阳晚报和绵阳电视台等平面媒体和电视媒介,加强对区产业发展、项目推进、招商引资、党的建设、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好作法、新经验和新成绩进行重点宣传,基本形成“重商、尊商、亲商”浓厚的氛围。
(三)加强队伍建设,严格督查考核
持续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实行窗口工作人员轮岗制,定期外出参加业务培训,选派业务精、能力强、素质好的骨干充实窗口一线,切实提高窗口服务能力。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励全市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实施意见》(绵委办发〔2018〕32号),不断加强政治思想引领,全面落实《绵阳市容错纠错实施办法(试行)》,激发干部担当精神,同时持续开展“庸懒散浮拖”专项整治行动,区目督办会同区纪工委监工委机关通过暗访督查、个别谈话及群众和企业评议等多种方式对破坏全区营商环境的行为进行长效监督。
七、存在的问题
(一)功能定位不够明确,法律授权缺位
按照通常的管理体制,国家级高新区可以行使市级管理权限,但产业发展中重要事项审批权限一般在中央、省一级,特别是大投资项目的核准、规划、国土、环保、安监等都需要省级以上审批,有些即使下放也要求省、市、县三级实施,加上一些市级部门尚未树立“市、区一体”、共同发展的理念,把园区和县同等对待,对一些重要职权下放不到位,尽管部分市级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简政放权的有关要求设立了分局,但从实际来看,这些分局大多数时候只是一个接件平台和“二传手”,很多事项还是要报市局审批,园区和企业报批报建程序繁琐,影响了产业发展效率。
篇8
[关键词]中国;英国;版权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版权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0-0010-03
作者简介:刘婷(1981-),女,北方民族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一、中英版权贸易概述
版权贸易是由著作权人将其对作品拥有的部分或全部经济权利(客体)通过许可、转让等方式授权给使用者的经济行为,是一种无形财产贸易。简言之,凡是通过作品的版权许可或转让行为获利的贸易行为就是版权贸易。我国业界所称的版权贸易主要指不同国家之间的版权所有者与经营者、使用者之间的版权贸易。由于版权贸易种类相对集中,比较活跃的是图书版权贸易,因此本文主要研究中英图书版权贸易。
目前,中英两国出版交流合作十分密切,英国仅次于美国成为中国对外图书版权贸易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从英国引进的图书种类非常繁多,主要集中于世界历史、语言、哲学等社科类图书。相对于版权引进,中国向英国输出版权较少。2001年,中国从英国引进版权仅635种,未向英国输出版权,截至2010年中国从英国共引进图书版权2429种,向英国输出图书版权178种。从图1可知,2001—2010年中国向英国图书版权输出数量大幅增长,但图书版权贸易始终处于逆差。近年来,中英两国一直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双边图书版权贸易,如通过在英国建立中国出版企业分支机构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交流,中国定期举办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及英国举办的伦敦书展,特别是2012年举行的伦敦书展“市场聚焦”中国主宾国活动进一步促进了中英版权贸易发展。
二、中英版权贸易对比
(一)中英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不同
1.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制度
自1982年我国制定第一部知识产权法《商标法》以来,我国已形成以《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为主体,辅之以各项保护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实施条例》《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保护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修订草案)》等。在《民法》《刑法》中也都有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条款,而且新近修订的《对外贸易法》中开辟保护知识产权专章,此外,《民间文学艺术著作权保护条例》《作品自愿登记办法》《著作权资产评估指导意见》等规章和政策的制定、修订工作也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国家版权局还制定了《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这些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制定,标志着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中国涉外版权法律保护机制主要由国内版权法的域外效力规定和我国加入的诸多国际版权公约和双边及多边版权协议组成。我国在1992年10月15日、7月30日先后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随后又于1993年4月30日加入了《唱片公约》。至此,我国成为了国际版权保护体系的重要新成员。根据三个公约所规定的版权保护“国民待遇”原则,我国已经实现了与有关成员国之间版权的相互承认与相互保护。但我国的法律法规制度还不够健全,存在着规定较为笼统,可操作性不强,打击版权犯罪的力度不大,滞后于现代科技发展等问题和不足。因此,制定必要的行业政策、法规,有效地打击盗版,增强大众的版权贸易法制观念势在必行。
2.英国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颁布法律来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其于1709年颁布的《安娜女王法令》是世界上第一个解决盗版问题的版权法。英国是出版大国和出版强国,是出版业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英国出版业的法律体系比较完善,形成了以普通法为主、专业法为辅,两者相辅相成的法律环境。英国没有《出版法》,但涉及出版的有关部门法律约20部,基本上涵盖了出版的各个环节。
英国在完善自身知识产权制度的同时,也在不断推动世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发展。经过400多年的发展,英国已形成了较为完备并具有特色的知识产权法律适用体系。英国参加了众多的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公约,包括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1886年《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1961年《罗马公约》、1970年《专利合作条约》、1994年《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等,并先后通过相应的国内法予以实施。此外,英国加大了对知识产权犯罪的打击力度。英国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组织出台了《2007年打击知识产权犯罪年度报告》,确保知识产权犯罪不再被视为“软犯罪”,并采取有效措施打击该领域的有组织犯罪。
(二)中英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机制不同
1.中国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机制
国家版权局是版权贸易的管理部门,国家工商行政总局与国家版权局合发的相关文件指出,在国内设立版权机构必须经过国家版权局的批准。近年来,国家版权局加大了对版权贸易工作的支持力度,包括开展版权贸易研讨活动、对版权贸易进行统计分析、指导相关行业协会工作等。但由于版权本身具有跨行业的特点,国家版权局不能同时掌握版权产业范围内所有作品类别的版权贸易情况,目前仅对图书版权贸易的情况可以做到基本掌握,但对音像、电影、电视节目、软件、实用艺术作品等类别作品的版权贸易情况并不能充分掌握,无法对版权贸易的整体情况加以把握,所以其工作的指导性暂时仍仅限于图书版权贸易范围内。
此外,中国已经成立了一些版权行业协会,如中国版权协会、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版权保护工作委员会,目前全国有近百家各级各地出版业协会。我国绝大部分出版行业协会是依附于政府的非盈利性组织,是政府出版行政管理机关的附属机构,如出版工作者协会。我国出版行业协会的性质决定了其组织机构的设置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管理人员往往由上级领导机关指定任命,职权的行使上也不能完全代表本行业企业的利益。我国出版行业协会在传达政策信息、行业培训、组织书展等方面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总的来说对行业的代言功能较弱,工作没有实现规范化。此外,我国除了对一些古旧图书、期刊杂志和自治区的图书出版物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一定优惠外,在其他图书的出版上并没有倾斜政策。
2.英国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机制
1852年,英国政府颁布《专利法修正法令》并设立英国专利局(UKPO),迄今已有160年的历史。2007年4月英国专利局正式更名为英国知识产权局。作为管理知识产权的官方机构,英国知识产权局不仅负责包括专利、设计、商标和版权等方面的申报、审核和批准,负责协调政府决策者、执法部门、企业等各方面的关系,还组建了“反知识产权犯罪小组”,协调各方工作,严厉打击知识产权犯罪。此外,英国知识产权局在鼓励创新、推动技术成果转化方面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英国政府并未设立一个统一管理出版业的专门机构,出版业的宏观调控由各类行业协会负责。英国与出版行业相关的行业协会很多,如英国出版商协会、英国书商协会、英国全国图书联盟、个体出版商协会和英国印刷工业联合会等,在众多的出版业协会中,影响广泛且具有代表性的全国性出版业协会是英国出版商协会和英国书商协会,他们几乎承担了全部图书业宏观调控职能。英国政府设有专门的文化委员会负责开拓海外图书和期刊市场,支持英国图书出版业的出口和版权输出,英国文化委员会每年都有一笔上百万英镑的图书推广资金,鼓励与资助英国出版公司在海外举办和参加各种图书展览。英国海外贸易局每年也向一些英国出版公司提供几十万英镑的图书出口补贴。出于经济利益和文化输出、提高作品知名度等方面考虑,英国的出版公司都非常热衷于图书版权的输出。英国历届政府从未对图书、期刊、报纸征收过任何增值税,从而使图书与其他出版物始终处于零税状态,并对进口的图书、期刊和报纸都免征进口税。其他有关版权管理的机构还包括英国专利局版权部、英国表演权协会和英国版权集体管理组织。此外,英国还是国际唱片业协会总部所在地。
(三)中英对外版权贸易的主要输出渠道不同
版权是开展国际版权贸易重要的桥梁和纽带。通过版权机构进行版权输出可以降低出版企业版权输出的经济成本,节约资金、资源;有利于降低版权输出的人力资本,节省了人力资源,扩大版权输出的渠道范围,提高输出效率。
1.中国的版权
在中国版权贸易过程中,版权公司起的作用较小。我国出版社缺乏专业化经营的理念,通常自行开发核心业务。首先,我国版权行业实力较弱,从数量上看,目前我国经国家版权局批准的版权机构仅有28家,其中23家是图书版权机构,相对于全国570多家出版社、200多家电子音像出版社、8000多家杂志社和其他版权相关机构,尚不足以构成出版产业链中的一环;其次是实力不强。本应承担起版权输出主要责任的版权公司,除了北京、广西、福建等少数几家公司经营状况尚可外,大多数并未实行公司制,市场意识淡薄。国内图书版权输出有限,而引进图书版权的工作主要由出版社自己承担,直接与作者、出版社联系购买版权,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也降低了成本,不成熟与不规范的版权机构已成为中国出版业走向国际的一大障碍。
2.英国的版权
英国版权贸易信息流通的最大特点就是商是版权输出与输入方信息沟通的重要桥梁。通过这些商从事对外版权贸易,不仅有助于版权贸易的达成,而且可提高其经济效益。
在英国有200多家版权公司,仅伦敦就有几十家,这些公司大的有几十人,一般的有十几人,最小的仅有一个人。活跃于国际图书版权市场的商,往往精通版权贸易业务知识和相关的国际惯例,具有较高的社交和谈判水平,通过长期从事涉外版权,往往拥有自己的信息网络,能够及时掌握海外的出版动态、畅销书的动态,可以及时、有效地协助对外版权贸易的达成。并且具有良好的约束与激励利润分配机制,即商的佣金(10%左右)是从出版商或作者的收入中提成。这就促使商以其灵敏的市场嗅觉给作者提出修改意见,使著作能顺利出版并畅销。此外,他们的运作程序具有专业性。首先,当确定好选题计划后,出版商会先审查一下自己对哪些作品拥有国外版权,并将这些书目集中成简短的介绍收入到新书目录里。接着,出版商会将新书目录寄给选定好的版权机构或人。由于许多商能够更好地判断哪类书更适合于哪家出版社,西方国家的版权贸易大多是由版权机构或人来直接完成的。因此,多数大型出版社都与世界各主要语言地区的一些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或者专门聘请人来为自己和其他语言地区的出版社之间提供合作服务。在进行版权谈判时,许多出版商和商通常严格按照规则办事,签署的合同条款详尽而细致。一旦签约后,他们大多能够严格执行合同,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四)中英版权贸易方式不同
1.中国主要的版权贸易方式——版权转让
当前国际出版界普遍采用的比较成熟的版权贸易方式主要有3种:版权转让、版权许可及对外合作出版。在我国,更多采用操作相对简单的版权转让方式尝试对外合作出版。版权转让即版权贸易当事人双方通过合同将版权人所持有的全部或部分版权经济权利出售给版权受让方以实现版权交易的目的,同时意味着作者对已卖出的版权永远丧失了支配权。由于我国开展版权贸易时间较短,国际图书及版权分销网络远未形成,多数出版社国际版权贸易才开始起步,经验少,版权知识欠缺,版权贸易操作能力差,风险意识弱,甚至有些急功近利,以谋取一次性获利为满足。处于对外版权贸易初始发展阶段,出版社通常选择版权转让方式来从事对外版权贸易。
2.英国主要的版权贸易方式——版权许可
英国的版权贸易方式多采用形式多样的版权许可方式。版权许可方式是指版权所有人将其版权中的某项或几项经济权利有偿授权他人在一定时期内、一定地域范围内使用的一种版权贸易方式。英国对外版权贸易历史比较悠久,具有较完善的国际分销网络和较强的市场运作能力,通过多次许可使用其版权可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例如,图书的设计,通常采取一书多版的方式,即在出版英文版的同时,也出版德语、法语、汉语等不同语种的版本,以降低成本,获取更大利润,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结语
中国的版权贸易与英国相比,版权保护的法律制度完善程度与英国还有一定差距。中国应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严厉打击盗版行为,进一步形成既与国际接轨又符合中国国情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进一步激发中国企业和个人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保护知识产权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在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方面,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部门的工作效力和服务意识,提高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加大行业协会对版权管理的自主性,减少政府干预,优化政策环境,对从事版权贸易的企业予以政策上的支持使之尽快掌握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从两种主要版权贸易渠道来看,中国应提高版权水平;从版权贸易方式来看,应大力开展版权许可贸易,多方寻求适合自己的版权贸易方式,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交流与合作。
[参考文献]
[1]卢芳.我国图书版权贸易新动向[J].出版参考,2011(5).
[2]董梁.中外版权贸易比较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4).
[3]马海群.版权与图书外贸[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4]李建峰.英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习与探索,2007(4).
篇9
2015年,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转变政府职能工作要按照“在放权上求实效,在监管上求创新,在服务上求提升”的总体要求,推动各项改革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从“给群众端菜”向“让群众点菜”转变;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强化主体责任,抓住关键环节,纵横联动、协同并进推动我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简化投资审批,实现“三证合一”“一照一码”,全面清理并取消一批收费项目和资质资格认定;加快行政权力清单制度建设,推进行政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推出一批创新监管、改进服务的举措,力破“中梗阻”,打通决策部署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为企业松绑减负,为创业创新清障搭台,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上激发市场新活力,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
二、工作任务
(一)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改革。
1.严格执行国务院、省政府取消下放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省取消、下放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决定公布后,按照市级行政审批项目动态调整工作要求,我市务必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相应的清理调整工作;对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承接的市级部门要主动对接,做好准备,无缝对接;对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各级政务服务平台部门窗口应即时停止受理,已受理未办结的即时停止办理。对市政府调整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各区县要主动对接,做好调整承接工作,市级部门要加强对各区县业务部门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2.全面清理和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按照《国务院关于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的决定》要求,开展对应清理,不再保留“非行政许可审批”类别。
3.全面建立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建立健全行政权力清单制度的意见》精神,公布市、区县两级行政权力清单,公布市级部门责任清单,对“两个清单”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运行监管。
4.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行为。全面推行“一窗受理、分类办理、受办分离、一窗发证”模式。清理规范许可事项,细化编制服务指南,制定审查工作细则。完善省、市、区县三级联动审批机制,整合部门业务专网资源,行政审批事项全部上网运行,实现数据信息深度融合,强化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
5.清理规范市级各类涉企证照。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研究制定规范市政府部门证照管理工作方案,清理规范增加企业负担的各类证照,推动解决“多头办证”“重复交叉办证”等问题。
(二)深入推进投资项目审批改革。
6.精简规范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和中介服务。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办公厅精神,加快公布我市保留的投资项目核准前置审批和强制性中介服务事项目录,简化投资项目报建手续,大幅减少审批材料,压缩前置审批环节并公开审批事项。积极主动按照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新流程开展审批服务工作,切实提高投资项目行政审批效率。
7.动态调整政府核准投资项目。在基础上,充分考虑区县发展需要和实际承接能力,做好省级取消和下放投资项目核准事项的清理承接工作。对省级部门委托审批受理的事项,要积极受理,方便企业就地办理审批事项。
8.创新投资项目核准和监管体系。按照国家统一技术规范和接口标准,抓紧开展现有并联审批系统升级完善工作,加快建设横向覆盖市级相关部门,纵向联通国家、省和区县的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提供便捷高效服务。依托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和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加快建立健全纵横协同监管机制,通过“制度+技术”方式实现有效监管。
(三)深入推进职(执)业资格改革。
9.全面清理职(执)业资格许可和认定,公布职(执)业资格许可和认定目录,实行动态管理。
10.按照省的部署和要求,组织开展职(执)业资格清理整顿督查工作。根据国家相关职(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国家职(执)业标准,加强对职(执)业资格制度实施情况的监管,进一步做好专业技术人员职(执)业资格考试和技能人员职(执)业资格鉴定的组织实施工作。推广使用职(执)业技能鉴定在线考务系统,实现对职(执)业技能鉴定的全过程监控。规范职(执)业资格证书管理。
(四)深入推进收费清理改革。
11.清理规范涉企收费行为。按照要求,取消和降低一批涉企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快建立完善监管机制,坚决遏制各种乱收费。对确需保留的涉企收费基金项目,建立依法有据、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管理制度。
12.清理规范收费基金项目。坚决取缔违规设立的收费基金项目,凡没有法律法规依据、越权设立的,一律取消;凡擅自提高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的,一律停止执行。清理规范按规定权限设立的收费基金,取消政府提供普遍公共服务或体现一般性管理职能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13.清理规范具有强制垄断性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凡没有法定依据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项目及收费一律取消。不得将政府职责范围内的事项交由事业单位或中介组织承担并收费。整顿规范行业协会商会收费,坚决制止强制企业入会并收取会费,以及强制企业付费参加各类会议、培训、展览、评比表彰和强制赞助捐赠等行为。严禁行业协会商会依靠代行政府职能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清理规范后保留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实行政府定价的经营服务性收费,实行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公布全市收费目录清单。开展收费监督检查,查处乱收费行为。
(五)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14.推进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与全省同步实现“一照一码”。全面清理我市涉及商事制度改革的规范性文件。进一步清理并公开工商登记前置审批和后置审批事项,制定全市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贯彻执行国家、省与“先照后证”改革相配套的政策措施,做好“先照后证”改革相关工作。
15.配合省上推进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省一张网”建设。按照国务院《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规定,以全国企业信息公示系统技术标准和省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基础,优化企业信息公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优化政府部门的行政许可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公示。建立部门间企业信用信息共享协作机制。建立小微企业名录,建立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信息互联互通机制,集中公开各类扶持政策及企业享受扶持政策的信息。
16.继续创新优化登记方式。指导督促各区县修改完善住所(经营场所)管理规定。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开展企业名称登记改革和经营范围登记改革,积极推进试点。简化和完善注销流程,探索开展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无债权债务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按照国家、省的统一部署推进我市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工作。
(六)深入推进教科文卫体领域相关改革。
17.对教科文卫体领域现有行政审批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协调研究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适应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日新月异的趋势,围绕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双引擎”,研究推进教科文卫体领域创新管理和服务的意见,主动开拓为企业和群众服务的新形式、新途径,营造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
18.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构建政事分开、权责明晰、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教育管办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社会各界依法参与和监督的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促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9.积极参与行动,完善创新与转化并重的人才评价制度,加大职称评定中转化推广绩效的权重,完善市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调整科技计划项目经费支出结构,增加科技人员绩效支出比例,推进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
20.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各级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推进“足球、篮球、排球”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市级单项体育协会改革,推进监管制度改革。
(七)深入推进监管方式创新,着力优化政府服务。
21.营造公平竞争发展环境。深入调研“先照后证”改革后对市场主体事中事后的监管工作,制定我市市场主体行政审批后续监管清单,按照“谁审批、谁监管”“谁主管、谁监管”的原则,进一步厘清各部门的监管职责,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抓紧建设统一协作的综合监管平台,建立配套的后续市场监管模式。着力强化政府各职能部门在企业事中事后监管中的监管职责,探索完善监管部门综合执法制度。建立信息披露和诚信档案制度、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跨部门执法联动响应及失信约束机制。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化手段,探索“互联网+监管”新模式。推行随机抽查、告知承诺、举报奖励等办法,畅通群众投诉举报渠道,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形成政府监管、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新格局。
22.搭建为市场主体服务的公共平台。优化升级政务服务,建立市、区县两级纵向联动审批机制,推行行政审批一次告知、一表全流程通用,整合部门业务专网数据资源,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开展知识产权、法律、咨询、培训等服务,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提供有效管用的信息和数据,为市场主体创业创新和开拓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开展法律咨询服务,积极履行政府法律援助责任。加强就业指导和职业教育,做好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制定完善人才政策,营造引智聚才的良好环境,为市场主体提供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引入市场机制,凡是企业和社会组织有积极性、适合承担的,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尽可能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确需政府参与的,也要更多采取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方式。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县要成立政府推进职能转变工作机构,发挥统筹指导和督促落实的作用。各区县政府主要负责人和市政府推进职能转变协调小组(以下简称市协调小组)各专题组、功能组组长要高度重视,切实担负起推进本区县、本部门、本系统和本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和转变政府职能改革的重任;要根据本方案要求,及时组织制定工作方案并限期出台改革文件,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和成果形式,将任务逐项分解到位、落实到人。对主动作为的要予以激励,对落实不力的要严格问责。
篇10
第一条为加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安全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国务院赋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以下简称国家质检总局)的职能等有关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以销售为目的的食品生产加工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本细则。食品的进出口管理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本细则所称食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供人们食用或者饮用的制品。
本细则所称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是指有固定的厂房(场所)、加工设备和设施,按照一定的工艺流程,加工、制作、分装用于销售的食品的单位和个人(含个体工商户)。
第四条食品必须符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质量安全规定,满足保障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要求,不存在危及健康和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不得超出有毒有害物质限量要求。
食品质量安全指标包括标准规定的理化指标、感官指标、卫生指标和标签标识。
第五条国家实行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必须具备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备的生产条件(以下简称“必备条件”),按规定程序获取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以下简称食品生产许可证),所生产加工的食品必须经检验合格并加印(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后,方可出厂销售。
国家已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品,企业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不得生产。未经检验合格、未加印(贴)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的食品,不得出厂销售。
第六条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统一组织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地方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组织实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应当遵循科学公正、公开透明、程序合法、便民高效的原则。
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应当依法行政、严格把关、热情服务、廉洁自律。
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及其从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人员、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对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八条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违反本细则规定的行为,向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举报。受理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调查处理并为举报人保密,对举报有功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奖励。
第二章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备条件
第九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企业设立条件。
第十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备和持续满足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环境条件和相应的卫生要求。
第十一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备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相关辅助设备,具有与产品质量安全相适应的原料处理、加工、包装、贮存和检验等厂房或者场所。生产加工食品需要特殊设备和场所的,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规定的条件。
第十二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加工食品所用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含食品加工助剂,下同)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不得违反规定使用过期的、失效的、变质的、污秽不洁的、回收的、受到其他污染的食品原材料或者非食用的原辅料生产加工食品。使用的原辅材料属于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必须选购获证企业的产品。
第十三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采用科学、合理的食品加工工艺流程,生产加工过程应当严格、规范,防止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污染,防止待加工食品与直接入口食品、原料与半成品、成品交叉污染,食品不得接触有毒有害物品或者其他不洁物品。
第十四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按照有效的产品标准组织生产。依据企业标准生产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食品的,其企业标准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不得降低食品质量安全指标。
第十五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具有与食品生产加工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熟练技术工人、质量管理人员和检验人员。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人员必须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和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其他疾病,并持有健康证明;检验人员必须具备相关产品的检验能力,取得从事食品质量检验的资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食品质量安全知识,负责人和主要管理人员还应当了解与食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第十六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具有与所生产产品相适应的质量安全检验和计量检测手段,检验、检测仪器必须经计量检定合格或者经校准满足使用要求并在有效期限内方可使用。企业应当具备产品出厂检验能力,并按规定实施出厂检验。
第十七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在生产的全过程实行标准化管理,实施从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控制与检验、产品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国家鼓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根据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标准和技术规范获取质量体系认证或者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认证(以下简称HACCP认证),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第十八条出厂销售的食品应当进行预包装或者使用其他形式的包装。用于包装的材料必须清洁、安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出厂销售的食品应当具有标签标识。食品标签标识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
第十九条贮存、运输和装卸食品的容器、包装、工具、设备、洗涤剂、消毒剂必须安全,保持清洁,对食品无污染,能满足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需要。
第二十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严禁下列行为:
(一)违反国家标准规定使用或者滥用食品添加剂;
(二)使用非食用的原料生产食品;加入非食品用化学物质或者将非食品当作食品;
(三)以未经检验检疫或者检验检疫不合格的肉类生产食品;以病死、毒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禽、畜、兽、水产动物等生产食品;生产含有致病性寄生虫、微生物,或者微生物毒素含量超过国家限定标准的食品;
(四)在食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
(五)伪造食品的产地,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伪造或者冒用质量标志;
(六)生产和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食品及相关产品。
第三章食品生产许可
第二十一条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全国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统一管理;负责高风险食品的生产许可;确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审查发证的产品及具体办法,并对省级食品生产许可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
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统一部署,依法组织本辖区部分食品生产许可,并对审查发证工作负责。
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受国家质检总局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委托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受理、企业必备条件核查、产品质量检验和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送达工作。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照权责一致、层级负责的原则,分别承担食品生产许可工作责任。
第二十二条国家质检总局依据本细则第二章规定的条件,根据各类食品的不同特性和相关标准,制定并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通则和各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对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具体要求做出规定。各类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按照规定程序分批并实施。
第二十三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按照地域管辖原则,在规定的时间内向所在地的省级或者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申请。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获得营业执照后,应当单独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其经营范围应当覆盖申请取证产品。
第二十四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申领食品生产许可证,应当按规定提供相应的材料。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限制条件外,任何单位不得另行附加条件,限制企业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交与其申请无关的技术资料和其他材料。
第二十五条省级、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接到企业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完成对申请材料的审查。企业的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发给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决定书。企业的申请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受理部门应当发给行政许可申请材料补正告知书,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通知企业在20日内补正;逾期未补正的,视为撤回申请。
如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食品生产许可的,或者不属于本部门受理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受理,发给行政许可不予受理决定书,或者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
第二十六条自受理企业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之日起,国家质检总局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在60日内做出准予许可或者不予许可决定。
产品检验所需时间(包括样品送达、检验机构检验、异议处理的时间)不计入前款规定的期限内。
第二十七条行政许可申请受理决定书发出后,省级或者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组成核查组,依照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通则和审查细则,在20日内完成企业必备条件和出厂检验能力现场核查。现场核查时间一般不应当超过2日。企业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派观察员监督核查工作质量。核查组实行组长负责制。
对现场核查合格的企业,由核查组按照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通则和审查细则的要求在现场抽取和封存样品,并告知企业有资格承担该产品发证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由企业自主选择。
核查人员对企业进行实地核查,不得刁难企业,不得索取、收受企业的财物,不得谋取其他不当利益。
第二十八条企业应当在封样后7日内将样品送达检验机构。检验机构收到样品后,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检验,在15日内完成检验工作(检验项目有特殊要求的除外)。
第二十九条企业对检验的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接到检验结果之日起15日内,向组织检验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或者其上一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复检申请。受理申请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在5日内做出是否受理复检的书面答复。除国家标准规定不允许复检等客观情况外,对符合复检条件的,应当及时组织复检。
复检应当采用核查组封存的样品,按照原检验方案进行检验、判定。承担复检的检验机构由受理复检申请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有资质的检验机构中确定。
第三十条由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受理审查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将企业申请材料、现场核查和产品检验材料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审批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统一汇总审核企业材料,按有关规定做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
由国家质检总局负责审批的,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自受理企业申请之日起40日内将企业申请材料、现场核查和产品检验材料报国家质检总局。国家质检总局按有关规定做出是否准予许可的决定。
国家质检总局、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做出许可决定前,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上报企业材料前,应当在本细则第二十六条规定的时限内组织许可前抽查。
第三十一条对现场核查和产品检验合格的企业,国家质检总局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做出准予生产许可的决定,并自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企业发放食品生产许可证及副本。
对现场核查或者产品检验不合格的企业,国家质检总局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做出不予生产许可的决定,并自做出决定之日起10日内,向企业发出不予行政许可决定书。
第三十二条国家质检总局或者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职责范围内对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进行公告,并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发证情况及时通报卫生、工商等有关部门。
第三十三条出口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生产加工的食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应当按照本细则的规定,申请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已获得国家认监委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颁发的出口食品卫生注册证、登记证的企业,在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时,可免于企业必备条件现场核查。
已通过HACCP认证等国家推行的食品认证的企业,在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时,按照不重复的原则,可免于或者简化企业必备条件现场核查。
第三十四条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3年。有效期届满,企业继续生产的,应当在食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6个月前,向原受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换证申请。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按规定的程序对企业进行审查并换发证书。
第三十五条在食品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内,产品的有关标准、要求发生改变的,省级或者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按国家质检总局的统一要求组织必要的现场核查和产品检验。
企业的生产条件、检验手段、技术或者工艺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当在变化后20日内提出申请。省级或者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按照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通则和审查细则的规定重新组织现场核查和产品检验。
第三十六条国家质检总局、省级和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建立食品生产许可证档案管理制度,将办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有关材料、发证情况及时归档。档案材料的保存时限为4年。
第四章食品质量安全检验
第三十七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对用于生产加工食品的原材料、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和容器等必须实施进货验收制度,不符合质量安全要求的,不得用于食品生产加工。
第三十八条食品出厂必须经过检验,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出厂销售。
具备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可以按要求自行进行出厂检验。不具备产品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必须委托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出厂检验。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管理的食品,按审查细则的规定执行。
实施自行检验的企业,应当每年将样品送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定的检验机构进行一次比对检验。
第三十九条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产品实施强制检验制度。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确定强制检验的频次,并组织实施。
已通过HACCP认证等质量稳定的大型企业、国家和省级监督抽查连续合格的企业,应当减少强制检验的频次。
对尚未列入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且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控制要求和手段、不具备标准要求的出厂检验能力的企业,应当加大强制检验频次。
第四十条承担本细则规定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工作的检验机构,必须是依法设置或者依法授权的法定检验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经过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或者通过实验室认可,并经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指定。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对承担本细则规定的食品检验工作的检验机构进行管理。
第四十一条承担食品检验工作的检验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的标准和技术法规等要求实施产品检验。检验机构应当客观、公正、及时地出具检验报告,并对检验报告负责。
第四十二条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进行产品检验,应当遵循诚信原则和方便企业的原则,为企业提供可靠、便捷的检验服务,不得拖延,不得刁难企业。
检验机构和检验人员不得从事与其检验的列入目录产品相关的生产、销售活动,不得以其名义推荐或者监制、监销其检验的列入目录产品。
第五章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与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
第四十三条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分为正本和副本。证书应当载明企业名称和住所、生产地址、产品名称、证书编号、发证日期、有效期等相关内容。食品生产许可证副本用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记载接受监督检查的基本情况。
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式样(见附件1)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规定。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印制,并加印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批部门印章。
第四十四条企业名称发生变化时,应当在名称变更后20日内向原受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食品生产许可证更名申请。受理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0日内完成变更审查和材料上报,由原发证部门在10日内核批。
第四十五条企业应当妥善保管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因毁坏或者不可抗力等原因造成生产许可证证书遗失或者无法辨认的,应当及时在省级以上报纸上刊登声明,同时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企业提出补证申请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及时受理,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按规定办理补领证书手续。
第四十六条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标志即食品生产许可证标志,属于质量标志,以“质量安全”的英文QualitySafety缩写“QS”表示,其式样由国家质检总局统一制定(见附件2,以下简称QS标志)。
第四十七条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的食品,出厂前必须在其包装或者标识上加印(贴)QS标志。没有QS标志的,不得出厂销售。
第四十八条企业使用QS标志,表明企业承诺其产品经检验合格,符合食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
加印(贴)QS标志的食品,在质量保证期内,非消费者使用或者保管不当而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由生产者、销售者根据各自的义务,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企业使用QS标志时,可根据需要按式样比例放大或者缩小,但不得变形、变色。QS标志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行加印(贴)。
第五十条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由英文字母QS和12位阿拉伯数字组成。
第五十一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应当在其产品包装或者标识上加印(贴)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第五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伪造、变造、冒用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QS标志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得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转让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QS标志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
第五十三条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根据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企业的情况,及时依法作出撤销、撤回和注销食品生产许可的决定,并将注销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情况向社会公告。
第六章食品质量安全监督
第五十四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持续地具备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必备条件,保证持续稳定地生产合格的食品。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对其所生产加工食品的质量安全负责,并应当明确承诺不滥用食品添加剂、不使用非食品原料生产加工食品、不用有毒有害物质生产加工食品、不生产假冒伪劣食品。
第五十五条企业采购食品原材料、食品添加剂时,应当验明标识,向供货单位索取合格证明,或者自行检验、委托检验合格,并建立进货台帐。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要将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情况和国家要求备案的其他事项报所在地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新品种的食品添加剂、新的原材料生产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新品种,应当在使用前索取省级以上安全评价机构出具的安全评价报告,并留存备查。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当建立生产记录和销售记录。销售记录应当注明食品的名称、规格、批号、购货单位名称、销货数量、销货日期等内容。
企业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档案,保存企业购销记录、生产记录和检验记录等与食品质量安全有关的资料。企业食品质量安全档案应当保存3年。
第五十六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连续停止生产加工获证产品1年以上的,重新生产加工时,应当向原受理食品生产许可证申请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出重新现场核查的申请。
第五十七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利用新资源生产食品,必须按有关规定在投产前由省级以上安全评价机构进行安全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向所在地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报告。企业对报告的真实性负责。
第五十八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应当在证书有效期内,每满1年前的1个月内向所在地县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提交持续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备条件情况的年度报告。
第五十九条采用委托加工方式生产加工食品的,委托双方必须分别到所在地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备案,提交双方营业执照和委托加工合同复印件。
委托加工已纳入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食品的,除符合前款要求外,被委托方必须是已取得有效的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其生产加工的食品应当全部交由委托方进行销售,备案时还应当提交被委托方的生产许可证复印件。委托加工食品的包装或者标识上还应当按照产品标识标注的规定,标注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和生产者的名称和地址。
第六十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食品质量安全和卫生状况、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持续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必备条件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巡查、加严检验、回访、强制检验、监督抽查、年度报告审查和执法检查等方式,加强监督检查,督促企业规范生产经营活动。
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企业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不得索取或者收受企业的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
第六十一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建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档案,详细记录企业基本情况、产品质量安全状况及企业监管情况,实行动态管理。
第六十二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食品生产企业实行分类监管制度。根据本辖区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生产条件、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状况等因素确定企业质量安全等级,实施分类管理。
第六十三条对食品生产企业及其生产活动实行巡查。巡查时,应当如实记录企业执行本细则的情况。巡查中发现企业存在问题的,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第六十四条国家质检总局和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根据不同类型食品的特点及产品质量状况,组织实施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监督抽查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监督抽查应当重点抽查存在倾向性质量问题的区域、质量不稳定的企业以及微生物、重金属、添加剂、有毒有害物质等重点指标。
第六十五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出现质量安全问题的食品,进行加严检验。
第六十六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对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提交的年度报告进行审查。必要时,对企业进行现场核查和产品检验。
第六十七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存在的不符合必备条件的问题改进情况实施回访。回访的情况应当记录存档。
第六十八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在监督管理中,发现不属于本辖区管辖的质量安全问题,应当及时通报有管辖权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
发现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应当立即报送上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也可以直接报告国家质检总局。
第六十九条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建立由信息收集、风险评估和风险预警等构成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机制。
第七十条各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快速反应机制。针对突然发生的重大食品质量安全事件,应当立即组织情况调查和产品分析,采取措施控制危害扩大,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监管。
第七十一条对不安全食品实行召回制度。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发现其产品存在严重质量安全问题的,应当主动召回已出厂销售的有问题食品;企业不召回的,由企业所在地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责令召回;企业拒不执行的,由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公告召回。具体办法另行规定。
第七十二条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建立严重违法行为企业公布制度,定期公布生产假冒伪劣食品的企业名单。
第七十三条国家质检总局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通过查阅检验报告、检验结论对比等方式,对检验机构的检验过程和检验报告是否客观、公正、及时进行监督检查。
核查人员、检验机构及其检验人员刁难企业的,企业有权向国家质检总局和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投诉。国家质检总局和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接到投诉,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处理。
第七章核查人员和检验人员
第七十四条国家对从事企业必备条件的核查人员实行资格管理制度,对食品检验人员实行职(执)业资格管理制度。
核查人员包括食品生产许可证注册审查员、高级审查员和技术专家。
第七十五条国家质检总局负责统一制定核查人员和检验人员的考核标准,统一培训核查人员和检验人员的师资,统一组织注册审查员和高级审查员的考核注册。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负责组织本辖区核查人员和检验人员的培训工作,负责检验人员考核发证。
第七十六条国家质检总局统一规定检验人员的资格注册管理办法,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具体负责检验人员的注册管理。
第七十七条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根据需要,可确定技术专家参加现场核查工作。
技术专家是指未取得审查员注册证书,但可以为企业必备条件现场核查提供技术咨询的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专家参加现场核查工作时,不作为核查组成员,不参与核查结论的决策。
技术专家应当具备一定的条件,并经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国家质检总局备案。未经批准、备案的人员不得作为技术专家参加核查工作。
第七十八条核查人员、检验人员经注册或者批准备案后,方可持证上岗。未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的人员,不得从事核查或者检验工作。
担任核查组组长的审查员必须经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批准并报国家质检总局备案。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七十九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责令其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而擅自生产加工已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品的;
(二)已经被注销食品生产许可证或者食品生产许可证超过有效期仍继续生产加工已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品的;
(三)超出许可范围擅自生产加工已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品的。
第八十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条件、检验手段、生产技术或者工艺发生变化的,未按照本细则规定办理重新申请审查手续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限期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仍未办理的,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3倍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名称发生变化,未按照本细则规定办理变更手续,责令限期办理相关手续;逾期仍未办理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八十一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按本细则规定提交年度报告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5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八十二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未按本细则规定标注QS标志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30%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第八十三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出租、出借或者转让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QS标志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的,责令限期改正,处2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违法接受并使用他人提供的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QS标志和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四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经国家监督抽查或者省级监督抽查不合格的,责令限期整改;整改到期经复查仍不合格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产品经国家监督抽查或者省级监督抽查,涉及安全卫生等强制性标准规定的项目或者反映产品特征性能的项目连续2次不合格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第八十五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由于食品质量安全指标不合格等原因发生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理。
第八十六条伪造、变造、冒用食品生产许可证证书、QS标志或者食品生产许可证编号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货值金额等值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十七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用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撤销生产许可,并处20万元以下罚款;企业在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食品生产许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食品生产许可的,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给予警告。该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食品生产许可。
第八十八条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向负责监督检查的质量技术监督部门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的真实材料的,责令改正,处3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九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不能持续保持应当具备的环境条件、卫生要求、厂房场所、设备设施或者检验条件,责令限期改正,处5千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建议有关部门撤销相关行政许可,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撤销食品生产许可。
第九十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加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产品的,责令改正,处5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此行为且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当事人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并能如实说明进货来源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九十一条在食品生产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条的规定处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此行为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第九十二条生产和在生产中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食品及相关产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处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此行为且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第九十三条伪造产品产地的,伪造或者冒用他人厂名、厂址的,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等质量标志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处罚。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此行为且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第九十四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或者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处3万元以下罚款。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有此行为且情节严重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
(一)委托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生产加工已实行生产许可证管理的食品的;
(二)未按本细则规定实施出厂检验的;
(三)违反规定使用过期的、失效的、变质的、污秽不洁的、回收的、受其他污染的食品或者非食用的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
(四)利用新资源生产食品、使用食品添加剂新品种、新的原材料生产的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的新品种不能提供安全评价报告的;
(五)未按本细则规定进行委托加工食品备案或者未按规定在委托加工生产的食品包装上标注的。
第九十五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或者情节严重的,处5千元以下罚款。
(一)未按本细则规定进行强制检验、比对检验或者加严检验的;
(二)无标或者不按标准组织生产的;
(三)未按本细则规定实施进货验收制度并建立进货台帐的;
(四)未将使用食品添加剂情况备案或者未按国家规定进行其他备案的;
(五)无生产记录或者销售记录的。
第九十六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存在本细则第二十条(二)、(三)、(四)、(五)、(六)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处理。
第九十七条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违反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食品容器、包装材料和食品用工具、设备以及洗涤剂、消毒剂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处理。
第九十八条被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3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食品生产许可证。
第九十九条县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根据已经取得的违法嫌疑证据或者举报,认为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存在应当依法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行为的,要立即暂扣其生产许可证。
暂扣许可证期限为7日(产品检验时间除外)。对经依法调查决定不吊销的,暂扣的证书应当及时发还企业。
第一百条企业或者检验机构的检验、检测仪器属于强制检定范围的计量器具,未按照规定申请检定或者属于非强制检定范围的计量器具未自行定期检定或者送其他计量检定机构定期检定的,以及经检定不合格继续使用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处罚。
第一百零一条承担产品发证检验任务的检验机构伪造检验结论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责令改正,对单位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撤销其检验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检验机构及其检验人员从事与其检验的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管理食品相关的生产销售活动,或者以其名义推荐或者监制、监销其检验的列入生产许可证管理食品的,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撤销其检验资格。
第一百零二条核查人员、检验人员在工作中不科学、不公正地履行职责的,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警告或者调离岗位及其他必要的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取消资格;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百零三条从事食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机构和工作人员有违法违规行为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第六十条、第六十一条、第六十二条、第六十三条、第六十四条处理。
第一百零四条本细则规定的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行政处罚由省级或者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决定。在决定吊销国家质检总局核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前,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统一按规定程序报总局核准。决定吊销由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发的食品生产许可证前,市(地)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应当按程序报省级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核准。
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的行政处罚决定应当及时通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有关部门。
- 上一篇:年度报告计划
- 下一篇:工商管理部门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