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年度报告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29 13:06: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年度报告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年度报告总结

篇1

首先祝贺公司成功升级,公司自2020年5月正式运营以来,共承接洽谈大小工程项目5个;正在施工的1个;已完工2个;未开工2个;实现全年无重大安全无事故。

过去的一年是公司收获的一年。2020年也是联发公司经历了不平凡的一年,首先是公司资质年审;其次是变更法人、变更技术负责人;最后是资质升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商机同在,我们的机遇同在,我们的挑战同在!我们有信心取得更好的业绩,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相信公司在新的一年里有质的飞跃,有量的蜕变,有更好的发展。

一、工作开展情况

公司一直以来本着以安全生产为中心,每月坚持组织召开一次安全生产例会、一次爆破专业知识学习培训、一次谈心活动。对爆破作业施工安全生产进行经验总结,针对电子雷管在桩基孔桩、隧道开挖运用等技术研讨,不定期对爆破作业施工进行安全检查、隐患排查,不定时从爆破器材的购买、储存、配送运输、现场使用等环节进行跟踪管控,特别是对要害部位的安全隐患排查,爆破现场安全警戒距离的设置及清场情况的督促检查,纠正作业施工现场涉爆人员的一些违规行为,同时也处罚了一批违规、违纪行为。

二、存在的问题

2020年是公司重新组建之年,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公司规范化管理以及规章、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和实施,内部管理体制需理顺。公司内部存在大家管,大家都不管,我行我素,一意孤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管理混乱现象。

2、项目合同签订时未考虑成本控制,比如员工在作业现场用餐问题、多考虑工程工期、回款等因素。尽量避免资金积压一个项目开不了工,资金难回笼,影响下一个项目的操作。

3、各部门之间沟通、交流不够,上传下达指令不畅通,执行力不强,好多事务总经理安排了部署了,下面的中层管理者无动于衷。

4、涉爆作业人员工作责任心有待提高,绩效考核制度有待建立和实施。

5、管理层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导致部分工作落不到实处。

三、2021年经营目标

2021年不是“世界末日”,而是公司业务兴旺之年。我们要抓住机遇,发展项目,壮大公司,为建设公司平稳过渡做铺垫,实现全年无安全事故。一心一意,扎实基础、深化管理、培训教育、安全和谐、稳步前进。

四、2021年公司工作计划

展望新的一年,总结过去,为了确保新的一年里工作计划的完成,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住机遇,2021年是联发公司关键的一年、兴起的一年,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以新蒲新区为中心,市场向周围各区县辐射,稳步发展爆破行业工作,力争在2021年突破1000吨炸药的工程使用量。

(二)加强公司各项管理工作:

1、建立健全公司各项管理规程,清晰管理流程,理顺管理关系,内部管理机制,完善和落实管理制度。

2、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强化管理,以制度管人,促进企业规范、科学、有序、快速的发展。

3、制定和加强例会管理规定,定期召开项目动员会、项目协调会、工程款例会、施工技术方案研讨会、安全教育会。

4、完善“岗位责任制”,对每个岗位的安全责任落实人。

5、加强各部门,各工程项目班组的协调力度,协助各部门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加强沟通。

6、全力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不断完善考评机制,加强考评管理,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工作责任,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更大限度发挥员工潜能,更好的为公司服务。

7、加强对作业人员的培训考核和规范化管理,提高爆破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素质和法律意识,预防和减少爆破事故的发生,保障民爆物品使用的安全。

8、加强各部门周、月、年度总结和计划工作管理。

9、注重企业文化建设,提升公司形象,增加企业凝聚力和精神动力。

(三)定期召开工程款例会,统计,分析应收项目款项的现状及回收情况,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和方法,加大回收力度。

(四)加强项目安全管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项目施工过程中,专人负责安全,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它需要年年抓,月月抓,日日抓,时时抓,通过常抓不懈,使安全观念深入到每一道施工工序,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才有效益。

(五)项目实行“一、二、三层级”管理,每个环节落实到人,各负其责。

(六)重点落实爆破作业现场“五个固定”管理模式。

篇2

行政部是公司关键部门之一,对内管理水平的要求应不断提升,对外要应对政府机关单位的各项政策做到及时了解及时撑握.行政工作是繁琐的,小到复印、扫描、传真、订阅报刊杂志、文件的保管、大到接待、会议,评估验厂等活动,每一项工作的完成都是对责任心和工作能力的考验,如何化繁为简而又能保证万无一失,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换得最高的效率,这已经不单纯是对现代企业从事业务工作人员的要求了,对行政工作人员也同时适用。行政部人员虽然少,但在这几个月里竭尽全力将各项工作顺利完成。经过几个月的磨练与洗礼,行政部的综合能力相比之前又迈进了一步。

年,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我们的工作着重于公司的经营方针、宗旨、和效益目标上,行政部紧紧围绕重点展开工作,紧跟公司各项工作部署。注重发挥行政部承上启下、联系左右、协调各方的中心枢纽作用,为公司圆满完成年度各项目标任务作出积极贡献。为了总结经验,继续发扬成绩同时也克服存在的不足,现将年的工作做如下简要回顾和总结,不足之处恳请领导批评指正:

一、人事管理方面

根据公司部门岗位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地招聘一批员工,以配备各岗位。规范了各部门的人员档案并建立了档案,严格审查全体员工档案,对资料不齐全的一律补齐。同时要加强内部的培训管理工作。

二、行政事务工作方面

1.本年度进行了两次验厂活动,主要出现在目前公司厂地面积窄小和现场员工访谈的培训不够使得验厂结果要求改进。

2.搞好iso再认证工作,确保iso认证通过,通过这次iso在认证,让我们认识到了我们的管理上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iso的覆盖不全面,来年行政部需加强各部门iso管理体系的培训于学习。

3.对后勤保障工作做到让员工用上健康、卫生的食品。

三、公司管理运作方面

1.顺应市场的发展,依照公司要求,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完善公司现有制度,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寻。在日常工作中,及时和公司各个部门沟通

2.逐步完善公司监督机制。有一句话说得好:员工不会做你要求做的事情,只会做你监督要做的事情。基于这个原因,本年度加强对员工的监督管理力度。

3.加强团队建设,打造一个业务全面,工作热情高涨的团队。作为一个管理者,对下属充分做到“察人之长、用人之长、聚人之长、,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及工作积极性。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树立起开拓创新、务实高效的公司新形象。

4.搞好明年的高质量、高效率、确保安全生产,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5.充分引导员工勇于承担责任了解职责。要逐步理清各部门工作职责,并要求各人主动承担责任。

四、工作中的收获

懂得事情轻重缓急,完成领导交代的工作,做到了“上传下达”。与同事相处融洽,能够积极配合及协助其他部门完成工作;工作适应力逐步增强,对后期工作垒积了许多经验。

五、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过去的一年,在得到公司领导的指导和各部门的大力协助下,行政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尽管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行政部工作常常事无巨细,每项工作我们主观上都希望能完成得最好,但由于人力和精力有限,不能把每件事情都做到尽善尽美。

2、对公司各部门有些工作了解得不够深入,对存在的问题掌握真实情况不够全面,从而对领导决策应起到的参谋助手作用发挥不够。

3、抓制度落实不够,公司事物繁杂,基本检查不到位,因而存在一定的重制度建设,轻制度落实现象。

篇3

回顾一年来的客服工作,有得有失。现将一年来的客服工作总结如下:

一、 深化落实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和客服部各项制度

在20**年初步完善的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20**年的重点是深化落实,为此,客服部根据公司的发展现状,加深其对物业管理的认识和理解。同时,随着物业管理行业一些法律、法规的出台和完善,客服部也及时调整客服工作的相关制度,以求更好的适应新的形势。

二、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客服人员的培训工作

利用每周五的客服部例会时间,加强对本部门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是根据一周来在工作当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的,这样就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每位客服人员对"服务理念"的认识更加的深刻。

三、日常报修的处理

据每周末的工作量统计,"日接待"各种形式的报修均达十余次。根据报修内容的不同积极进行派工,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问题解决。同时,根据报修的完成情况及时地进行回访。

四、xx区物业费的收缴工作

根据年初公司下达的收费指标,积极开展xx、xx区物业费的收缴工作。最终在物业经理、书记及其它各部门的支持下,完成了公司下达的收费指标。

五、能源费的收缴工作

如期完成xx区每季度入户抄水表收费工作的同时,又完成了公司布置的新的任务-----xx区首次入户抄水表收费工作。

六、xx区底商的招租工作

制定了底商的招租方案,并在下半年成功的引进了"超市、药店"项目。

七、部分楼宇的收楼工作

在x月份,完成了x#、x#的收楼工作;同时,又完成了部分xx区回迁楼(x#--1、2单元)收楼工作。

八、"情系青海玉树地震"组织开展募捐活动

在得知青海玉树地震的消息后,物业公司领导立即决定在社区内进行一次以"为灾区人民奉献一份爱心"的募捐活动,这项任务由客服部来完成。接到指示后,客服部全体人员积极献计献策,最终圆满的完成了这次募捐活动。

九、节日期间园区的装点布置工作

积极完成各节日期间园区内的装点布置工作,今年公司加大了对圣诞节(倍受年轻人关注的节日)期间园区装点布置的力度,在小区xx门及xx区各大堂内购置了圣诞树及其各种装饰品。

十、业主座谈会

在春节前夕,组织进行了一年一度的业主座谈会。邀请来的各位业主在会上积极发言,对物业公司的服务工作给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总之,在20**年的工作基础上,20**年我们满怀信心与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勤奋工作,努力工作,积极探索,勇于进取,我们一定能以"最大的努力"完成公司下达的各项工作指标。

xx物业公司客服部

篇4

关键词:企业;年检制度;年度报告

企业一般是指以盈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才能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一定经济规模的社会组织;主要形式有:独资、合伙、公司;是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为了维护市场的有效秩序,现代国家一般对企业在市场中的进入、运行、退出都有一定的监管。对企业运行的监管则视企业是上市公司还是非上市公司而不同,前者需要执行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后者的要求则低很多。我国自1983 年以来,对非上市企业实行的都是年度检验制度,这项制度为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贡献颇多,但自2014年2月国务院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企业实行年度报告制度,标志着实施了三十多年的年检制度正式退出历史的舞台。

一、年度报告公示制度

企业年度报告制度是指企业依法向登记机关定期、如实上报年度登记事项执行情况和经营情况的法定制度。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理应由市场决定其进入、发展、退出,政府只需维护市场的有效、合理,兼顾公共利益的保护即可。基于有限政府的思想,自20 世纪以来,世界各国已经普遍的放松了对于企业经营的管制。而我国由于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国家干预意识过强,使得政府职能混乱、资源浪费、监管不当。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在我国呼吁已久,终于国务院与2014年2月批准《方案》,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公示制度。

《方案》自3月1日起实施,企业年度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公司股东(发起人)缴纳出资情况、资产状况等,企业对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对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内容进行抽查。而基于《方案》以及国家工商总局的通知[1],此次改革涉及: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来华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以及其他经营单位的企业。

二、年检制度

企业年度检验是企业登记机关依法按年度根据企业提交的年检材料,对与企业登记事项有关的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的监督管理制度。1982 年,国家工商局制定了《工商企业登记管理条例》,规定年检对象只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公司形式的市场主体尚未包含在内;这是年检制度的首次入法;随后几经修改,2006年2 月24日再次修订的《企业年度检验办法》最终确定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年检制度[2]。伴随着我国经济管理体制转型,企业年度检验制度在监督管理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弊端。

三、与年检制度相比,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的特点

(一)监管方式转变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备受诟病的原因之一便是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太强。从政府的角度出发,我国之前的年检制度受传统的政府监管方式的影响虽进行了多次改革,但仍以直接干预为主,市场发展一直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政府监管权太强、负担较重、寻租厉害。而《方案》中出台的年度报告制度,则将政府的直接检查,变为督促市场主体及时、准确的报告公开信息的间接监管,突出政府的服务职能、弱化政府的管理职责,虽然政府仍保留了抽查的权力,但相对前者,政府已在转变监管方式,还市场更多的自由。

(二)提出信用信息公示体系的构建

《方案》中强调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将违信公示作为企业违之之惩罚。其规定:一、构建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体系,完善信息公示制度,将企业登记备案、监管、年度报告、资质资格等信息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予以公示;二、大力推进企业诚信制度建设,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将有违规行为的市场主体向社会公布,使其"一处违法、处处受限"。将年度报告与信用建设相结合,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制约"的运行模式,增加企业信息的透明度,提高企业的信用意识,更有利于社会公众对企业行为的监督[3]。

(三)年度报告公示制度为企业减负

《方案》提出年度公示制度要充分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采取网上申报的方式,便于企业按时申报;且强化了企业的义务,要求其向社会公示年报信息,供社会公众查询。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在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来查询企业的有关信息。对企业来说,无需每年到工商部门提交检查、如实公布即可,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增强企业披露信息的主动性。

四、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的不足

(一)规定年度报告制度的文件位阶太低

《方案》全称是《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虽由国务院批准,但其法律位阶却比部门规章还要低。将现行企业年度检验制度改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制度这一重要的措施由这样一个方案的形式确立,本身是否存在不当。且这本是政府在企业管理思路上的一个转变,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市场,但这样一个意味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方案却以行政指导立法的形式展开,是否有点矛盾。自今年3月1日开始,这一制度便正式实施,这彰显了我国当前的行政权力的强大和行政效力的便捷。

(二)规定内容太过抽象

《方案》对于年度报告制度的规定只有一段,却规定了报告单位、报告内容、审查方式等内容。虽已将年度报告制度的轮廓勾勒了出来,但内容改过具体,操作性差。如规定的报告内容事项太少,难以达到监管的目的;报告时间、报告方式都未有明确规定;如何抽查、怎样抽查亦未详尽;惩罚措施只有依法处罚加信誉公示通告、操作空间太大、寻租容易。

(三)审点依然是企业的登记情况

《方案》中规定的报告内容:公司股东(发起人)缴纳出资情况、资产状况等,企业对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故而,现行的企业年度报告制度与之前的年检制度一样,审查的重点依然是企业的登记情况,而非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一点则与国外年度报告制度相差较远,国外的年度报告制度即对公司的登记事项监督检查,亦强调对公司财务状况的知悉和掌握[4]。因此,现行的年度报告制度只是政府审查方式的转变,而实质需审查的内容依然未变。

(四)未建立完善的监管体系

无论是企业年检还是年度报告都是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管,我国之前的年检制度是管理有之、引导不够,而今的年度报告制度显然矫枉过正,仅仅一工商部门之抽查,对企业提供资料即无实质审查亦无形式审查,兼之以未完善的信用体系,又未赋予公众监督权力,如此单一的监管体系,恐难履行好其监管职能。

五、年度报告公示制度的完善

年度报告制度虽在国外已实行多年,但在国内毕竟是一个崭新的开始,自然存在诸多未尽之处。比之国外经验、以及国内多年实施企业年检制度的总结,对于刚刚启程的年度报告制度建议如下:

(一)完善法律法规

《方案》只是一个改革的大纲,具体制度的建立仍需详细的法律法规保驾护航。相对于《方案》的简单概括,后续法律法规,首先、需要明确管理部门的权力和责任,管理部门有哪些监管权力、措施、怎样监管;其次、明确企业报送年度报告的责任、义务,怎样报送、以什么格式报送;最后、需建立明确的法律责任、统一的处罚幅度以及相应的救济措施。任何规定不透明的地方往往即是管理机构寻租的腐败区。《方案》可以简单概括,但后续的法律法规必须明确,管理机构的职能以及企业的义务与权利。

(二)完善多层次监管体系

1、严格的税收制度

税收与企业息息相关,是最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税收制度的完善不仅可以保证国家的有效收入,更可以实现政府对市场的监管。政府可以通过对税收信息的统计、分析,很快掌握市场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可借税收制度的适当调整,实现对经济的宏观。完善税收制度,发挥税收的调控职能,构成对企业的多次监管,维护市场的有效、安全。

2、完善企业信用体系

市场的诚信建设也是现代经济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之一,且其运行成本低,能有效节约了社会资源。故《方案》提出通过完善信用约束机制等监管措施来推动实现"严管"。目前条件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以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为依托,通过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实现协同监管,是一个可行而有效的手段。

3、加强社会监督

企业年度信息报告公示制度,要求企业相关信息的公开,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对于信息的直接利益主体,只有一个查询权,基本是对社会监督力量的浪费,这部分群体即是公开信息的受众,亦是公开信息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是最可能受到公开信息的影响、也是最容易发现企业公开信息存在问题的主体。由于管理部门对于企业报告信息只是抽查,故而作为利益驱动型的企业报告很有可能存在违法问题,如此疏落的政府监管很难维持报告的真实、准确,赋予公众监督权,即可补上监管的空缺,亦可节约行政成本。

(三)完善处罚措施

1、明确行政处罚措施

《方案》中规定的处罚措施太过具体。应当明确处罚的原由、处罚措施、救济方式等。鉴于之前的处罚措施只是: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罚款的操作空间太大,吊销执照的处罚太重。故而对于企业年检制度的违法处罚,应该首先明文规定,法无规定即无授权不可罚;其次依法处罚,行政处罚要适当、合理;再次、要引入新的惩处措施,如警告、公告;最后、慎用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

2、加重个人责任

《方案》虽引入了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处罚措施,但只是通报有关部门、产生信用约束。企业虽是独立主体,但其行为都是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的意思表示。企业年度报告违法,处罚企业无可厚非,但做出报告的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也难辞其咎。加重对于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人的刑事、行政处罚才能起到法律的威慑作用,使这班人不敢实施类似行为。

3、强化司法救济和刑事惩治

司法机关的民事救济和刑事惩治是对合法民事权利的保护和对严重违法行为的惩罚,对维护经济社会秩序稳定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依法惩处各种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是有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手段。

企业年度报告制度自今年3月1日开始实施,这项政策虽然还不完善,但其是政府转变管理思维的开始,意义重大。企业作为商主体终究是市场中的活动者,应由市场决定其生死成败,政府做好监管职责、服务职能即可。总之,企业年度报告制度是企业监督管理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度报告制度存在的问题,也会随着企业登记注册监督管理改革的逐步成熟一一解决。

参考文献:

[1]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63号][EB/OL]国家工商总局网,http://,2014-02-20.

[2]洪婷婷.关于企业年检制度的探索与思考-兼与国外公司年度报告制度比较与借鉴[J].法制建设,2013,(10).

[3]江苏省工商局企业处.建立企业年度报告制的几点思考[J].工商行政管理,2004,(18).

篇5

(一)样本选取及研究思路能源行业属于我国的重污染行业,也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对环境的影响范围相对较广。因此,对能源行业的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情况进行研究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选取深沪两市的20家能源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分析其2008年年度报告中对于有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情况。在选取样本时,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不选取ST和PT公司。因为这两类公司是近几年来财务状况存在异常变动的公司,若将其纳入研究样本,有可能对统计结果的可靠性产生影响。二是不选取发行B股和S股的公司。由于国际会计准则与国内会计准则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加之这两种股票的发行与A股存在很大差异,若将其纳入样本,也可能对统计结果产生影响。在研究时采用频率分析法,将样本数据分为若干个组,计算出各组的频率,建立频率分布表,再对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然后得出相关结论。选取的20家能源上市公司情况见表1。

(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情况分析 在选取的20家能源上市公司的2008年年度报告中,有16家公司对环境信息进行了披露,有4家公司没有进行披露。环境信息披露的频率分布如表2所示。

在披露了环境信息的16家公司的年度报告中,披露方式、内容以及表述形式又各有不同。

(1)披露方式分析。在年度报告中,上市公司主要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告”中披露环境会计信息,也有一些公司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对于企业当期发生的重大的环境会计相关的事项,也会在“重要事项”中反映;另外有一些公司会在“备查文件目录中”特别列出有关环境信息的部分。具体的披露方式见表3。

(2)披露内容分析。年度报告中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详见表4。其中,政策影响是指国家对某个行业环保要求的提高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环保计划措施是指企业对于环境保护所订立的一些目标和计划;环保投资是指是用于污染预防、保护或恢复环境的设施和设备,如污水处理系统等;环保拨款与补贴指由于公司对环保行为进行投资而获得的国家的资金补给;环保绩效是企业在三废达标、污染治理率、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概括;其他内容则是指与环境相关的事项以及其他环保支出。

由表4统计可知,企业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多为环保计划措施和环保拨款与补贴,环保投资和环保绩效披露地也较多,这与我国目前颁布的一些与环境会计信息有关的法规是相适应的。然而从表4也可以看出,企业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时,对其发展有利的信息披露地较多,而负面信息则披露地很少。在年度报告中,对于环保计划措施,一些企业提到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环保绩效的内容也不是仅仅局限于三废达标的成绩,增加了许多企业对自身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取得的成绩的总结。可见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有了很大变化,更加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与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逐步完善,决策者、投资者以及社会公众等对环境信息需求的增加有着很大联系。企业若不对其环境会计信息进行披露,一方面可能会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受到国家的处罚;另一方面也会对企业的筹资、经营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3)披露形式分析。企业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可以采用货币形式、非货币形式或者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的方式三种。年度报告中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表述形式具体见表5。

表5中的数字表示在某一项目中用某一形式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的公司的个数。从表5中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中,非货币性的内容占大多数,主要包括环保认证、荣誉、政策影响、环保计划措施和环保绩效,这些项目的特点是比较难以用量化的指标来描述;而货币性内容则主要是绿化费、环保拨款与补贴、环保投资等项目,它们通常是在财务报告或会计报表附注中出现;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的信息则主要是环保投资、环保拨款与补贴,这类项目有些不能仅通过货币的方式完全准确地表述,需要与非货币的文字形式相结合。

二、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一)与环境会计有关的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目前所颁布的一系列有关环境会计问题披露的法律、法规,如《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与格式准则第1号――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等,都主要限于对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而在年度报告中的具体规范却很少。所以,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披露的环境信息内容较少。由以上各表可见,企业自愿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较多,且披露信息较为零散。

(二)披露形式不规范,内容缺乏可比性由于环境会计有关的法规体系不健全,导致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多是自愿披露,而强制披露的内容较少,并且在自愿披露中,企业侧重于披露对自身发展积极有利的信息,很少披露负面信息,这对决策者在利用信息时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另外自愿披露导致了披露的形式不规范,披露的内容缺乏可比性。由表3可以看出,企业披露环境会计的方式既可以在董事会报告中进行,也可以在财务报告等地方进行。由表5又可以看出,企业可以采用货币、非货币和货币与非货币相结合的方式披露有关信息,由于非货币的表述形式占据主导地位,导致相同的信息在同行业的不同企业之间缺乏可比性,这会给信息的使用者带来许多不便。

(三)披露内容具有局限性 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不够完整,具有局限性。分析表4,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对于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等活动的体现则相对较少,披露的内容仅局限于环保计划措施和环保补贴的范畴,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情况进行披露的也只占少数。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不够全面,不能完全地体现信息使用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

(四)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缺乏重视 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缺乏重视,不足以体现环境会计信息的重要性以及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由表3可以看出,在年度报告中,企业集中于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告中披露环境会计的有关事项,在财务报表中,也没有企业单独设置环境会计科目进行核算。只有极少数的企业会将保护环境、节能减排作为主要的经营目标和社会责任来进行报告,如华能国际(600011)和通宝能源(600780)。

(五)披露内容缺乏相关性与可靠性 通过对样本的统计分析发现,企业披露的环境信息主要是对过去发生的环境事项反映,披露的信息缺乏一定的相关性,这样一来,信息的使用者很难根据现有的信息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判断和决策。另外,年度报告中没有发现审计报告中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披露的信息没有经过有关部门的鉴证,其可靠性也很难保证。

三、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改进建议

(一)完善会计法规并制定具体的环境会计准则 一些发达国家企业越来越地多开始披露环境会计的相关信息,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了很快发展,这与有关部门对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重视和相关法规的制定工作是分不开的。如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颁布了《环境成本与负债:会计与财务报告问题》,该文件规范了环境会计报告方式、环境成本和环境负债的处理方式以及环境影响结果的记录等,推动了企业环境会计报告制度的发展;英国环境部在1997年颁布了题为“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的实务”的文件,规范了企业的环境会计制度。在我国,企业及公众的环境意识仍然较为淡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推进工作主要依靠政府支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我国应将环境会计核算和监督纳入有关法律法规,以法律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信息的内容和作用,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形成统一的标准,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二)明确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范围 构建完备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应主要包含: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资源节约方面的信息。而这两方面信息又应分别包含环境的财务影响和绩效信息,资源的财务影响和绩效信息。只有包括了这些信息,才能有效地促进企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环境会计信息。

(三)规范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笔者认为在披露环境会计信息是应结合两种方法:一是将每个会计要素分为环境要素和非环境要素,采用货币形式进行计量;二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将环境绩效作为正式项,通过非货币计量形式加以披露,包括企业环保计划措施和环保认证等,使信息使用者和社会公众对企业的环境法规执行情况和环保质量有一个概括性地了解,并以此来对企业的环保业绩作出评价。

(四)树立示范企业,改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上市公司在社会公众中的影响相对较大,信息披露的条件相对完善,又是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相接轨、进行会计制度改革的先行者。与此同时,能源企业的经营活动对环境资源产生的影响较广,因此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机制可以先在能源行业的上市公司试行,通过积累一定经验并形成较为稳定的机制之后再向其他企业推广。另外国家可以对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表现较好地上市公司进行规范化指导,使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表现得更加合理化、规范化,然后再将这些企业树立为模范企业,对其他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进行引导。

(五)加强监管,提高环境信息的可靠性 企业最看重的是效益,因此从自身利益出发,很难对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全面、如实地披露,使信息的可靠性降低,因此应加强有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另外,由于环境资源的特殊性,对其进行监管是可能需要国家审计部门和环保部门的共同合作,制定具体的审计准则来执行。审计的要点可以包括:环保节能工作的合法性、环境信息的正确性、资源环境对策的适当性、内容的全面性等。

(六)加强企业及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 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要有效进行,则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的环保宣传。而对于企业的会计人员,则还要针对其环境会计方面的专业能力进行相关培训,以便适应企业环境会计的需求,为环境会计信息体系的建设打好基础。公众环保意识的强弱,会对企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积极性产生直接影响。目前我国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意识正在逐渐增强,这一方面会给企业带来一定压力,迫使企业进行绿色生产;另一方面,投资者也会逐渐关心企业的环境质量和履行环境责任的情况,选择状况较好的股票进行投资。

参考文献:

篇6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方式是强制披露

1978年美国科恩委员会建议公司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评价并报告,1979年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管理当局内部控制报告》,建议要求管理当局提供内部控制报告并要求审计人员加以审核,1988年又在《管理当局责任的报告》中建议要求上市公司评估其内部控制并将结果披露给公众。但是由于遭到公司管理当局的反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最终没有成为强制要求,但仍有很多公司为了传递公司质量的信号而自愿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2001年安然事件后,美国颁布了萨班斯法案,强制要求公众公司的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做出有关的保证,并提供经注册会计师验证的内部控制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由自愿转为强制要求。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是财务报告内部控制

萨班斯法案规定上市公司应在年度报告中包含一份内部控制报告,该内部控制报告主要包含管理当局的责任声明和对这部分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我评价。SEC为贯彻和落实萨班斯法案并便于界定CPA内部控制审核责任,专门采用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概念,即旨在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财务编报符合公认会计原则的控制程序。SEC于2003年8月的“最终规则”规定除了投资公司之外的上市公司都应在年度报告中包括一份管理当局关于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报告,该规则具体规定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与格式。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是管理当局

“最终规则”要求证券发行人的管理层要在发行人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财务官的参与下,评价发行人每一财务年度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根据萨班斯法案及SEC的相关规则,公司管理层不但要定期对外报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报告,而且还要向公司的审计委员会报告内部控制的设计或运行中对记录、处理、汇总及编报财务数据的功能产生负面影响的所有重大缺陷,并向公司的审计师指出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

(四)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需要注册会计师出具验证报告

萨班斯法案第103款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报告中描述对内部控制结构和程序进行测试的范围,并在审计报告中或者单独出具一份报告陈述以下内容:(1)内部控制测试所发现的情况。(2)关于内部控制是否合理保持了具体会计记录,以保证公允反映资产的交易和处置情况;内部控制是否合理保证交易得以完整记录,以保证财务报表的编报符合公认会计原则,及公司一切收支活动均在管理层和董事会的授权下进行等方面的评价。(3)内部控制测试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和任何违规行为。

(五)内部控制评价标准

SEC建议使用COSO报告提出的内部控制框架,但不做强制性的统一要求,同时提出合适的规则框架需满足一定条件:(1)无偏性;(2)提供评价内部控制的合理、一致的定性和定量方法;(3)完备性,涵盖内部控制的各方面、各环节;(4)相关性,即与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相关。2004年年底,Treadway委员会又推出新的COSO报告,在内部控制的框架和要素方面比以前又有所突破。

二、英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特点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的制度规定

1992年12月,英国研究报告《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Cadbury报告),要求董事会对公司内部财务控制的有效性发表公告,并要求外部审计师对该公告予以审核。Cadbury报告所界定的内部控制是狭义的,仅指内部财务控制。巴林银行的倒闭使人们认识到董事对内部控制评价仅仅限于财务方面远远不够,于是1998年Hampel报告出台,拓展了内部控制的概念,明确内部控制不应仅局限于公司治理的财务方面,并坚信董事及管理人员对控制的各个方面(包括财务控制、经营控制、遵循性控制等方面)进行复核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主体是董事会

1994年,英国公司治理财务委员会了《内部控制和财务报告》,要求英国各公司的董事会公布一份有关其内部财务控制制度的声明。1998年颁布的《联合准则》规定,董事会应保持一个健全的内控体系,以保护股东的投资和公司的资产;董事会至少每年对内控的有效性评估一次,并向股东报告,评估应涵盖所有重要的控制,包括财务、运营、遵循性控制和风险管理,但没有要求外部审计师审核。由此可见,管理层有责任监督内部控制系统并向董事会提供报告,董事会应当定期收到和审查内部控制的有关报告,对内部控制进行年度评价,审查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三)英国内部控制的评价标准

为帮助董事执行《联合准则》中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应条款,英国于1999年《内部控制:董事关于联合准则的指引》(Turnbull报告)。该报告对英国现有的公司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了总结,并给出一个明确的公司内部控制框架,使得公司和董事会可以在此框架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内控体系模式。虽然该框架是指导性的,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但是LSE的上市规则中要求上市公司就联合准则在年度报告中阐明没有遵守的条款并解释原因,即采取“遵循或解释”的准自愿或半强制方式。

(四)外部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关于Turnbull报告中建议公司应当披露用来处理年度报告和说明中披露的所有重大问题的重要内部控制方面的过程,英国审计实务委员会指南指出,审计师应当与董事讨论在年度报告和说明中披露那些重大问题所采取的步骤,并评价内部控制声明是否适当的反映了这些过程。在审查公司内部控制声明的过程中,外部审计师也要运用他们在财务报表审计中所获得的对公司的了解来做出职业判断。如果审计师认为董事会的内部控制声明与了解的情况不一致,审计师要在审计报告中增加补充段。

三、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现状

(一)上市公司年报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形式

关于内部控制的相关法规中都没有对年报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形式进行规范,这使得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形式不统一。除了监事会对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置于监事会报告中外,董事会和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披露大多数置于“重要事项报告”中;少数公司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放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也有公司在“董事会报告”中披露这部分信息;还有一部分公司以独立于年报的评估报告的形式提供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而不再在年报的其他部分体现。披露形式的不一致也体现了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有所不同。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

从内部控制报告披露的内容来看,大多数企业只做简单、笼统的披露,存在重形式、轻内容、过于模式化的问题,而且按照披露要求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和注册会计师鉴证报告的企业相对较少,大多数企业没有严格按照要求披露内部控制各个方面的内容,而只是披露了其中的一两方面。例如:大部分公司都认为其“已建立较完善的内部控制并得到有效执行”,并“将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很少真正涉及到内部控制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即使认为公司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也是“控制重点不突出”、“个别控制业务执行不力”等无关痛痒的描述。

(三)注册会计师对内部控制鉴证的评价标准

由于我国目前没有对评价标准进行统一规范,会计师事务所提供鉴证报告的鉴定依据不尽相同,主要评价依据有财政部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其他鉴证业务准则第3101号――历史财务信息审计或审阅以外的鉴证业务》和中注协的《内部控制审核指导意见》。而且审计机构出具的文件有鉴证报告、审核报告、核实评价意见、专项说明等多种形式;还有部分公司在内部控制报告中表示注册会计师对其未表示异议,但未出具书面文件。注册会计师发表意见的具体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如对相关制度的执行情况及其有效性无异议、认为公司内部控制符合相关规则的要求、认为其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有效等。

四、改进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规定

首先,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要求的权威性,加大监管力度,引起上市公司更为广泛的重视,并且使对不执行或不严格执行规则的上市公司的处罚有法可依。其次,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面的内容与格式进行详细规定,使其要求更为明确、内容更为细化、格式更为合理,从根本上提高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方面相关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便于信息使用者的分析和比较。最后,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及相应细则,为管理层进行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提供指引。

(二)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责任机制

基本规范强调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所以为了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不仅要在政策上加以引导和规范,还需要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管人员及董事会下设各个委员会、独立董事等,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方面的责任划分,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的审核程序,制定处罚机制,对虚假记载、重大遗漏及误导性陈述等行为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机制。

(三)改进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

健全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也有助于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质量。首先,理顺产权关系,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独立董事及审计委员会的职责,保持上市公司的独立性,避免内部人控制。其次,保持监事会较高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强化其监督作用;加强专门委员会和独立董事的作用,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对内部控制的审查作用。此外,可以聘请年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之外的中介机构或专业人员协助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对评价过程中发现的重大控制缺陷或重要控制弱点进行必要的改进。

(四)统一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鉴证的评价标准

篇7

肯定与否定哪一个更真实?

2006年3月7日,飞亚股份了一个改变募集资金投向的公告。公告称,飞亚股份将不再实施《剑杆织机技术改造项目》等三个募集资金项目,剩余的4683万元募集资金补充为流动资金,约占募集资金总额的35.68%。公告给出的变更理由是:这三个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均是在2000年12月份之前形成,至现在,纺织行业市场变化较大,根据市场调查,以上三个项目如果继续实施,高投入将可能得不到高回报。而在同一天的2005年年度报告描述《剑杆织机技术改造项目》等三个募集资金项目情况表格中,在“募集资金项目可行性是否改变”一栏里,赫然标示着“否”字。

同一天出现的两份报告中,一个否定了《剑杆织机技术改造项目》等三个募集资金项目的可行性,另一个肯定了这三个募集资金项目的可行性。这是怎么回事?即使制作2005年年度报告和募集资金改变投向的报告存在时间差,那么市场在一二个月的时间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吗?中国第一纺织网行业分析师樊敏表示,早在飞亚股份于2005年上市之前,市场其实就已经发生了变化。

对亚股份在上市时沿用2000年的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做法,樊敏认为:“不可想象”。他表示,2000年以来,棉纺行业发展势头迅猛,原料价格波动很大,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也给行业带来了诸多变数,行业竞争变得尤为激烈,棉纺行业几乎一年一个样。2005年时,若以2000年项目可行性报告为蓝本,其结果自然令人担忧。在他看来,棉纺行业在二三年内的变化都是巨大的,而在长达近五年的时间里,棉纺行业什么都有可能发生。

在分析飞亚股份变更资金投向的三个募集资金项目时,樊敏表示,《剑杆织机技术改造项目》、《高档提花面料技改项目》、《纱线烧毛丝光技改项目》是业内普遍技术改造项目,以2005年市场情况来看,这三个项目可以维持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但很难依靠这样的技术改造项目,在同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对于在上市时沿用2000年项目可行性报告的缘由,飞亚股份证券部的工作人员解释称,飞亚股份原本在2000年就开始筹备上市,当时聘请了一家研究机构制作项目可行性报告,但是由于“历经波折”,直到2005年才成功上市,所以,项目可行性报告的实施就一直拖到2005年。

为何没与时俱进?

2005年4月8日,飞亚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以“高档面料代替进口技改项目”等五个项目为标的募集资金,根据招股说明书的描述,五个募集资金项目税后内部年收益率的预期均超过了15%,其中对“高档面代替进口技改项目”的年收益率预期最高,达到了30.38%。华泰证券的行业分析师王佩艳表示,“一般情况下,棉纺行业的毛利润如果达到10%,已经算高了。”在当时看来,飞亚股份在招股说明书中对募集资金项目的收益预期,颇能让人动心。但事实并不如预计的那么顺利。

2005年4月27日,飞亚股份正式上市,并募得资金13124万元,但直到目前为止,这笔资金的收益率并没有达到预期。2005年度报告显示,募集资金项目的年收益总额315万元,未能达到招股说明书中年收益率15%以上的预期;2006年度报告显示,募集资金-项目年收益总额为-314万元;而2007年度年报的数据更耐人寻味,募集资金项目收益总额为-900万元。

针对“高档面料代替进口技改项目”、“自动络筒机提高无结头纱比例技改项目”已经建成的两个募集资金项目,没有达到预期收益的原因,飞亚股份在相关年报中分别给出了解释,并且两种解释都不约而同地包含着同一个理由: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形成于2000年12月以前,由于现在市场变化大,因此达不到预期收益。那么,这两个项目在上市之初是什么情况?据樊敏分析,“高档面料代替进口技改项目”,这个项目的初衷符合棉纺行业发展高端精品的大趋势,依靠这样的技术改革对企业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该项目对工艺和设备等因素要求较高,从当时的行业情况来看,发展空间有限;“自动络筒机提高无结头纱比例技改项目”在2000年以此为募集资金项目无可厚非,当时行业内的无结头纱尚未完全普及,但在2005年,行业内各企业的无结头纱已经普及,这时候“100%无结头纱”就没有优势可言。

所有的问题似乎都可以归结为项目可行性报告“过时”。那么,飞亚股份在2005年上市之时,为什么不重新制作一个“与时俱进”的项目可行性报告?对此,飞亚股份证券部的工作人员给的解释是:“因为当时没有其他好项目,所以就沿用了2000年项目可行性报告。”国泰君安的行业分析师李质仙对这种判断并不赞成,他表示,“对棉纺行业来说,任何时候都有适合企业自身的‘好项目’。”

在2005年上市时,飞亚股份是否已察觉,依据2000年项目可行性报告的投资很难达到预期效益?针对上述问题,电话联系了飞亚股份的董秘董黎明,董黎明以“前一任董秘已经离职,自己还不熟悉情况”为由,拒绝回答这个问题。

上市是怎样的契机?

实际上,飞亚股份也曾辉煌过。据飞亚股份的招股说明书描述,飞亚股份的前身是安徽淮北纺织二厂,实际控制人是安徽淮北市国资委。在纺织行业出现多年全行业亏损的情况下,飞亚股份曾在1986年到2004年期间,创造了连续19年盈利的佳绩,并连续十年获“安徽省最佳经济效益企业”。上市前,公司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于先进水平,为安徽省纺织业龙头企业,从1998年到2004年,连续六年被评为全国棉纺织行业前五十强“排头兵企业”,根据统计,公司2003年度实际纳税在棉、化纤纺织加工业中排名全国第六名。而上市后的飞亚股份却让人大跌眼镜。权威数据显示,2005年度飞亚股份净利润总额587.96万元,比2004年减少了66.06%;2006年,两个募集资金项目的建成没能阻止飞亚股份的业绩滑坡,净利润总额63.00万元,同比减少89.29%;2007年,4683万元的募集资金补充为流动资金也没能挽救飞亚股份。2007年度报告显示,当年亏损5811万元。上市短短两年多,企业的业绩与上市前形成了巨大反差。

篇8

一、以雅戈尔公司为例分析财务质量

(一)雅戈尔公司基本情况。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3年,2006年完成股份制改革。该公司主要经营范围是服装制造、技术咨询、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等业务。2015年宏观经济形势,市场继续缓慢的经济增长,消费环境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恢复,服装行业在中国还没有完全走出谷底。报告期内,雅戈尔品牌服装坚持创新管理理念,实现了品牌形象和市场份额继续改善,母公司净利润为21.28亿元。

(二)2013―2015年公司财务质量指标分析。(1)资产质量分析。第一,营运能力分析。企业2014年的存货周转率较上一年度同期增长了29%,表明公司规模而且存货的结存余额较多,公司没有对存货规模进行积极而有效地控制和利用;第二,偿债能力分析。2013年、2014年、2015年雅戈尔公司的流动比率分别为0.96、0.93、0.92,该公司该比率过低,说明公司偿还短期负债的能力比较弱。(2)资本结构质量分析。雅戈尔公司2013年、2014年、2015年的产权比率分别为179.93%、237.6%、

245.85%。产权比率逐渐下降,说明公司以全部股东利益对债权人权益提供的保障程度相对较低,债权人的权益相对较为危险,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也较低。(3)利润质量分析。公司近3年的净资产收益率2014年相较与上年同期增加了19.4个百分比,这反映了企业为股东赚取回报的能力在增强。从2013年到2015年,该公司的销售毛利率都在下降,这应引起企业管理部门的重视。近3年其三项费用比重分别为19.97%、20.78%、

29.48%,从2013年到2015年都在持续减少,说明企业采取了有效地措施来控制成本,但是其费用占比还是较高。2014年到

2015年,雅戈尔公司的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呈上升趋势,在过去一年里,雅戈尔坚定不移地推动服装产业、房地产业、投资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了良好的营业业绩。(4)现金流量质量分析。公司2015年度经营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为3196200849元,相比于2014年下降了45.08%。2013年、2014年、2015年,公司筹资活动的现金净流量一直为负,筹资现金流入主要包括出售实体的股权或发行债券与票据。雅戈尔公司在筹资活动方面没能成功地为自己的经营活动周转筹到资金。而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量,2013年和2014年分别为-1879490000元和

-423241487元,2015年度为258514816元,也就说,企业公司

2015年加大了购买财产、厂房及设备;购买其他公司的债券和股票以及向其他实体提供贷款。

二、雅戈尔公司存在的财务质量问题

(一)多元化经营导致财务风险高。近年,雅戈尔逐步形成品牌服装、地产开发、金融投资三大业务领域的经营格局,俗称“三驾马车”。但是,虽然多元化经营会给企业带来巨额利润,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因为雅戈尔公司选择实施的是与主业服装业非相关的多元化战略。大型房地产企业可以凭借高周转率,融资成本等优势来减少风险,而对于像雅戈尔这样的只将房地产业作为其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就面临着巨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而且近年随着政府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房地产业也不再景气,雅戈尔风光不再。

(二)存货积压严重。存货是影响一个企业财务状况质量的重要资产项目。据2015年年报,可看出雅戈尔公司2015年度存货账面价值为1803299158元,其中存货商品为1936351116元,开发成本为6887013865元,开发产品为7655404730元,可见该公司存货量如此之大,存货需要占用许多资金,同时为企业带来持有成本和持有风险。

(三)举债比例高造成短期偿付压力大。营运资本是一个企业经营活动的血脉,它考查企业在短期内的财务健康状况。但从公司的年度报告来看,近3年公司的流动比率分别为0.944、0.942、0.926,一般而言,流动比率在2.0及以上可取,可见公司的流动负债一直大于流动资产,营运资本为负数,说明公司使用流动资产支付流动负债的能力近几年都比较弱。

三、雅戈尔公司的财务战略管理对策

(一)与主业相关高的领域开展多元化竞争。雅戈尔的主业经营是服装业,房地产业和投资业是它的多元化发展领域。然而近今年房地产业的预收房款都持续降低,2015年交付的项目毛利润都相对较低。因此企业在选择多元化竞争时,选择与服装业相关的项目领域,这样可把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投入到熟悉、与主业相关的业务,可集中资源的分配,管理人员也能胜任,充分利用人力与物力。这样可提高企业业绩,减少经营风险。

(二)有效采用生产和存货管理方法。传统的物料需求计划系统(MRP)将产品从原材料开始直至完工交付的整个过程视作一系列离散事件,明确了将生产的各个部件的数量和时间安排。采用及时生产制(JIT)是综合性的生产和存货控制方法,在每个生产阶段,需要多少材料就购进多少材料,没有缓冲存货。而另一种约束理论(TOC)则是关注于消除约束因素及缩短周期时间或交货时间,试图减少存货、营运费用和其他投资的同时最大化产出。而雅戈尔公司的存货量大,随之而来的是持有成本和持有风险增大。雅戈尔及其他一些制造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库存特点、产品特点和行业特点,制定清晰的需求管理计划,从而为销售目标、市场需求和库存管理打下好的基础。

(三)改善公司财务结构。雅戈尔公司的负债结构比较单

篇9

《条例》总结了近年来证券公司综合治理过程中的改革措施和成功经验,针对证券公司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突出问题如证券市场准入条件、客户资产保护、证券公司治理结构、证券公司高管人员的监管制度以及监管机关的监管措施等进行了详细地规定,同时为证券公司的创新发展留下了必要的空间。《条例》的出台是对《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的细化与落实,对完善证券公司内部治理与外部监管,迎接创新发展新机遇具有重大意义,这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法治建设在前进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监督管理措施是《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的重要内容。证监会对于证券公司的监管可以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为被动监管措施,第二为主动监管措施,第三为对于证券公司组织机构的要求。

一、被动监管措施

本条例中第63、64条规定了信息报送的规则。其中63条对信息报送的种类做了分类,包括年度报告,月度报告,以及在证券公司发生重大事件时的临时报告。64条规定了社会中介机构以及证券公司在信息报送上的应当承担的义务。66条规定了信息披露的范围。69条规定了证券公司信息报送以及信息披露的要求,即真实、准确、完整。

实际上,信息报送制度与信息披露制度有所不同,信息报送制度是指证券公司在固定的时间或者是在在发生重大事件时向证监会报送有关报告的制度,证券公司向证监会报送相关报告后,证监会还应当对年度报告与阅读报告进行审核,本条例65条规定:“对证券公司报送的年度报告、月度报告,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应当指定专人进行审核,并制作审核报告。审核人员应当在审核报告上签字。审核中发现问题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应当对有关机构报送的客户的交易结算资金、委托资金和客户担保账户内的资金、证券的有关数据进行比对、核查,及时发现资金或者证券被违法动用的情况。”从上述条文来看,证监会对于信息报送制度中的年度报告与月度报告为实质性审核,不属于备案性质。

至于信息披露制度,我国证券法上有关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所以已上市的证券公司必须依法履行相关的信息披露义务。但是本条例66条中所规定的证券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仅仅规定了信息披露的范围,规定的不甚完善,所以条例授权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制定具体办法。

同时,本条例第88条规定了违反信息报送制度以及信息披露制度的法律责任。第88条第一项规定,证券公司不进行信息披露或信息披露不实应当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第二项规定证券公司控股或者实际控制的企业、资产托管机构、证券服务机构在不进行信息报送,或报送不实时应当承当相应的责任,但是,该第二项为何不将证券公司包括在内,这确实是一个疑问。

二、主动监管措施

在证监会被动监管的基础上,证监会如果需要进一步的调查,还可以采取主动监管措施。条例67条与68条对主动监管措施做了具体的规定,其中第67条是证监会要求一些特殊主体向其提供必要的信息;第68条则是证监会对证券公司进行检查的规定,68条赋予证监会很大的权力,其中包括一些类似于司法权的权力,如该条第三项第四项规定,对于有关资料,证监会可以查阅复制,在特殊情况下可以封存,该条第二项甚至规定,在证监会负责人批准的条件下,证监会可以可以查询证券公司及与证券公司有控股或者实际控制关系企业的银行账户。

三、对于证券公司组织机构的监管

1、对于大股东的监管

条例71条是对条例14条的回应。条例第14条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持有或者实际控制证券公司5%以上股权必须报证监会批准。若违反此规定,71条规定其在一定期限内改正,在此期限内该相应股权不具有表决权。此处的“相应的股权”应当是指超出5%的那部分股权。

2、对于证券公司高管的监管

条例72条是有关对未取得任职资格的个人的监管。该条规定此类人员担任证券公司高管的,证监会可以责令其停止行使职权,更为严重的,还可以对其实行市场进入措施。73条则是对证券公司提出要求,要求证券公司主动解除不具备任职资格的高管的职务并向证监会报告,并且证监会也有权责令证券公司解除不符合任职条件的高管的职务。

条例77条规定了证券公司违反证券公司高管任职资格禁止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违反本条规定的按照证券法198条的规定处罚。证券法198条规定:违反本法规定,聘任不具有任职资格、证券从业资格的人员的,由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其他

1、其他处罚措施

条例70条规定了对治理结构不健全、内部控制不完善、经营管理混乱、设立账外账或者进行账外经营、拒不执行监督管理决定、违法违规的证券公司的一些处罚措施,例如增加内部合规检查的次数、暂停证券公司的业务等等。

2、证监会以外其他机构对于证券公司的监管

首先,75条规定会计事务所在进行审计时可以查阅、复制与审计事项有关的客户信息或者证券公司的其他有关文件、资料,并可以调取证券公司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内的有关数据资料。本条授予会计事务所更大的审计权力。74条规定,证券公司解聘会计师事务所的,应当说明理由,此条赋予会计事务所的更大的独立性,使得会计事务所能够更加有效的行使其审计职能,并且84条第12项规定,聘请、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未按照规定向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备案,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未说明理由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篇10

关键词: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信息披露;监管体制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8009003

近年来,人们对上市公司的数据真实性,可靠性、风险性产生很大疑问。上市银行属于高风险企业,通过风险取得报酬。上市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以及银行内部自身对风险的识别、衡量、监控对上市银行的经营和安全至关重要。上市银行披露内控信息有利于提高财务报告、年报以及企业自身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也有利于银行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了解银行的内控状况,通过内控的有效性评价上市银行的质量,并且做出相关决策。

1 关于我国上市银行内控自评报告内容的研究综述

1.1 披露载体的研究

韩晓杰、段洪波、梁静(2011)认为在我国主要存在四种形式的披露载体: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年报正文及附件、会计市事务所的审核报告。从七家上市银行38份年报披露的内控信息情况看,信息披露主体有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管理当局和注册会计师,披露的载体主要是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年报正文及附件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核报告。

许莉,朱睿,王芳(2010)指出我国上市银行内控的披露载体众多,不统一,缺乏可比性。他们从11家上市银行的2008 年年报中发现,不同银行的内控信息在年报的不同位置披露,缺乏规范性,有的银行甚至在董事会报告、监事会报告、公司治理报告中同时披露内控信息。

1.2 披露主体的研究

李伟和施家芳(2007)以表格的形式分析了各个银行的披露主体。主要主体就是董事会、监事会和管理当局,不同主题披露的侧重不同,董事会报告中披露内控主要情况,监事会报告中披露内控制度的“三性”,如华夏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银行。

韩晓杰,段洪波,梁静(2011)认为所有上市银行的年度报告中都在对内部控制的基本构架进行描述,但是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主体却没有明确指出,一旦发生损失,承担直接责任方存在缺失。

1.3 自评报告披露量的现状

我国上市银行在2003年以前大多采用多形式大量披露策略,而在2003年及以后年度则渐渐采用固定形式少量披露策略。

倪慧萍(2006)提出不同银行信息披露量差异较大。纵向看,同一家银行不同年度的披露量差异大,如深圳发展银行、民生银行以及招商银行3家银行3年内控信息披露量都是“先多后降”之后持续减少;2002年3家均提供管理当局、事务所披露的内控说明和内控审核(或评审)报告;2003年和2004年则没有披露事务所审核(或评价) 报告而只披露事务所内控审查结果。横向看,不同银行之间披露差异更大。从韩晓杰、段洪波、梁静(2011)抽取的样本来看,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信息披露量较多较全面,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信息披露量相对较少。主要采取的是形式固定少量披露的模式。

1.4 内控自评报告的规范制度

许莉、朱睿、王芳(2010)认为我国证监会的各项政策规定都在强调上市银行要充分披露在报告期内的业务、风险和内控情况。比如2000年11月14日的《公开发行证券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和2000年12月21日的《商业银行年度报告内容与格式特别规定》。2006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提出上市公司在年报中要进行内部控制评价,2007年深圳交易所也提出该项政策。2008年财政部等五部委制定了有中国版“萨班斯法案”之称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于2010 年1月1日起实施。目的在于加强和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风险防范能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这些法律法规,规范制度从不同层面完善了我国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制度。

1.5 实质性漏洞的披露现状

实质性漏洞是指如果一项或若干项缺陷有能致使年度或中期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不能有效预防或及时察觉的合理可能时,该缺陷构成实质性漏洞,而那些严重程度低于实质性漏洞的一项或若干项缺陷,仅仅是重要到值得负责监管公司财务报告人的注意,那么该缺陷为重大缺陷。

瞿旭、李明、杨丹 叶建明(2009)提到由于我国目前在理论和实践中对于“实质性漏洞”概念的缺失,使得我国上市银行尽管面临严格的监管,但相关内控体系中的“漏洞”信息却不为市场和监管机构所知。

瞿旭、应旭婧、王娟(2011)阐明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披露是衡量高质量上市公司的主要标准,银行业掌握着国家的金融命脉,在维护国家的金融安全与稳定、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健发展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正是如此,上市银行内部控制实质性漏洞信息披露是传递出上市银行拥有良好内部控制体系的信号,也是作为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指标。

2 关于我国上市银行内控自评存在问题的研究综述

2.1 法律规范不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