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1 23:28: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国高中学生的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父母、老师和同伴、环境、自我发展和时间六方面,其中学习压力是中学生的主要压力源。而高中生的升学压力要比高中生大,这是因为高中毕业面临的升学和择业更为迫切。
在社会中还存在不少高中生由于学习压力无法得到调节而酿成悲剧。一幕幕扣人心酿成悲剧,一幕幕扣人心弦的画面,种种悲剧也给许许多多的家长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伤痛。所以为了进一步了解学习压力给学生带来的影响.
一、自我减压法:
面对学习和工作力而产生的种种心理上的问题,可借助以下方法自我调解。
1、不要把目标定得高于自己能力所及。
2、有效地分配时间,将学习任务或工作任务按轻重缓急编定先后次序,然后依次逐步完成,阶段性的成果可减低同时展开多份任务而又无法完成所带来的压力。
3、课余时应做适量运动,既可强健身体,亦可减压,或可在教室做一些简单的伸展运动,减轻肌肉疲劳。
4、遇到困扰或情绪低落时,可与家人或朋友倾诉,通过与同学,同事的沟通获得支持和关怀,亦可发泄情绪,以下提供两种心理宣泄FLASH,可点击下载
5、即使再忙,也要有必要而充分的睡眠,这对松弛绷紧的神经至关紧要,对于处在身体发育时期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6、如果实在感觉压力太大,无法应承致使情绪低落,不妨去听听CD,看看电视剧,或者到酒吧去坐一坐,哪怕偶尔“疯狂”消费一把也可以。当然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办法,不可频频使用,更不能成为你懒惰涣散的借口。
7、养成持之以恒,平衡有序的生活习惯,不要做“书呆子”,别放弃享受美食,享受户外活动或发展个人兴趣所带来的乐趣。
二、病症的心理调适
如果面对学习压力造成的种种生理上的不适,可借助以下办法使之得以缓解。
1、头痛:以拇指轻按太阳穴,眉头及耳背等部位,再以画圆法轻轻按压。
2、肌肉痛楚(如肩部及腰部不适):可做一些简单的伸展动作,坐直身子,放松肩部,两手放背后,十指互扣然后用力向后拉,如此这般重复多次。
3、胃痛:因耽误进餐时间引起胃痛,可喝一点温牛奶,这个时候千万不要求助于茶或咖啡等刺激性饮料。
篇2
关键词:程序性权利;高校;学生;法律关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15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校作为依法治国的一部分,是教育领域法治实践和法治创新的重要环节。当前加强校园法治建设,要求我们一方面处理好学校内部各种法律关系,为依法治校提供良好的法律依据;另一方面在执行学校管理和服务政能的同时,依法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
纵观近年来在教育领域频繁发生的法律案件,高校与学生之间关于学位授予、学籍管理、处理决定方面的管理纠纷和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最为集中。法律争议直接反映着权利义务配置的分歧,而权利义务归根结底又是法律关系的内容。从司法实践的结果来看,不难发现两大类型纠纷争议的本质核心问题――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已经直接影响到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的正常运转和学生合法权利的保障,因此必须厘清并正确定位。
1 高校学生程序性权利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与实体性权利相对,高校学生的程序性权利是指在高校管理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式、手段、步骤来保障其自身受教育权、隐私权、人格权、财产权等实体性权利的权利。具体到高校管理过程来说,学生的程序性权利主要体现在学生拥有的正当程序保障权,这一保障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为程序进行中的权利,即当学校做出与学生权益相关特别是不利行为(如退学、处分)时,学生享有的陈述和申辩的权利,要求学校告知不利行为的事实、理由和依据以及事后申诉等事项,如参与权、知情权、陈述申辩权、听证权。另一方面为事后救济权利,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58条至第64条系统规定了学校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后学生的救济方式,直接保护了学生的申诉权和权。
尽管有相关规定对学生程序性权利提供了保障路径,但实施中仍面临诸多问题。
1.1 程序性权利界定模糊
从现行法律来看,程序性权利的内涵和外延并未明确规定,尤其是对学校作出处理决定时,学生行使程序性权利的具体程序当前没有任何法律进行规范;从理论研究层面来看,虽然关于高校学生权利与校生纠纷救济的研究已达到了相对完善的地步,但对法规和高等学校校纪校规等实体性规范关于何为程序性权利、如何保障程序性权利的推进效果不佳。
1.2 现行保障程序性权利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
“听取学生或其人的陈述、申辩”、“学生可以提出书面申诉”的规定虽然为学生在校期间行使权利指明了方向,但是寥寥数语也带来了使用过程的困难。以参与权为例,高校依据《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授权制定程序性权利具体操作规范,高校校纪校规制定原本应遵循立项、起草、审查、决定和公布、备案等一系列程序。但绝大多数现实情况是学生被动接受学校公布后的操作规范,毫无参与权可言。
2 校生法律关系的界定对保障学生程序性权利的重要性
程序性权利的出现,往往因为学生在高校管理过程中实体性权利被侵害,高校管理与学生权益之间出现冲突,而冲突的解决必须依赖于双方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即权利义务配置的界定。
2.1 界定校生法律关系是学生行使程序性权利的前提
承认高校与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的法律关系,意味着学生可以依据不同的法律规范行使程序性权利。从刘燕文诉北京大学案等案例可以发现,高校对于管理权的行使并非全部都可以纳入到司法审查的范围,应当具体分析法律行为的性质和当中的权利义务关系,才能区分高校的“自主管理”和“行政管理”。
只有厘清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才能真正保障学生面对学校处理决定时能够正确行使程序性权利。当前,特别权力关系、教育法律关系、监护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双重法律关系等关于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理论,主要是根据高校与学生法律地位的不同,在平等或隶属或复杂的法律地位基础上,高校和学生的权利义务配置不同这一核心内容直接决定了高校管理者行使权利(权力)的基本原则不同。如民事法律关系下高校应当坚持诚实信用原则、平等公平原则、等价有偿原则;行政法律关系原则下高校处理学生关系时应当坚持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正当程序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等。
2.2 明确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地位是界定校生法律关系的前提
高校与学生之间不同的法律地位,决定了不同的权利义务配置,影响到双方产生争端时的不同处理机制,对学生程序性权利保障非常重要。从法理学角度来讲,根据法律主体地位的不同,可将法律关系分为平权型法律关系、隶属型法律关系,这些关系应用在高校与学生之间则具体表现为民事法律关系和行政法律关系。因此,明_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地位是界定法律关系的前提。
2.2.1 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
我国《教育法》将学生定义为“受教育者”,即学校教育和管理的对象,反映出法律对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作为高校重要成员的忽视。一味将学生界定为被管理者就等于无形中扩大了高校“行政主体”的影响力。因为在隶属心理的作用下,学生即使受教育权或学习权受到制约和侵犯,也难以突破庞大复杂的高校处理程序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在法国、德国等大陆法系国家,学生被定位为“公共服务的用户”,高等教育是公共服务,高等学校是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正如德国《大学基准法》第36条规定,“注册之学生是高等学校的成员之一。”表明了对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重视。学生是学校不可或缺的成员,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在学校的重大事项上拥有发言权,尤其在涉及学生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应该给予学生参与决策的权利。
2.2.2 高等学校应定位为公务法人
根据我国《教育法》第31条,我国的高等学校被定位为事业单位法人,承认了高校是法律上的权利义务承受者。然而近年来校生诉讼的司法实践已经承认了高校作为“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主体地位――高校享有招生权、学籍管理权、奖惩权、颁发学业证书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单方意志性和较大的自由裁量性,体现了行政权的基本特征。在大陆法系的德国,高校被定位为“公务法人”,具有法人和行政主体的双重属性,以此解决高校法律地位的困扰。
3 多元化的校生法律关系的构建
明确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高等学校是公务法人,有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法律关系,从而保障学生程序性权利的有效实施。结合当前实际,应当构建以宪法法律关系为基础,行政法律关系为主、民事法律关系为辅的多元化法律关系。
3.1 多元化校生法律关系的法理基础和价值体现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在管理、招生、教学、科研、就业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伴随而来的是高校或以民事诉讼的被告身份,或以行政诉讼的被告身份在法庭上迎来学生的质问。司法实践的发展要求明确高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为此类诉讼奠定法理基础。建立多元化校生间法律关系的法理依据主要在于宪法、民法、行政法的相关原理。
第一,基于宪法原理,受教育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第4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该规定使受教育权成为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宪法理论,学生作为公民同样是基本权利的主体,学校包括高等学校负有尊重学生基本权利的义务。学生不仅在学校具有积极能动的权利,同时也具有防御学校侵犯其基本权利的权利。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属性,决定了高校与学生之间基于受教育权而发生的宪法法律关系存在。
第二,基于行政法学上的“平衡论”原理,根据罗豪才教授行政法“平衡理论”的观点,该“平衡”是指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在总体上应当是趋于平衡的,权力与权利之间的平衡在行政程序法律关系中通过不断扩大行政相对方的参与权来实现。行政法的发展过程就是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方权利义务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平衡论与高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之契合,在于强调了行政相对方的权利,尤其是参与权。鉴于高校拥有类似而不等同于行政权力性质的管理权,其高等教育的公益属性要求高校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利用行政权力的强制性、机动性,又要控制随意性。高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正是体现了兼顾高校权力与学生权利、兼顾效率与公正、兼顾公共利益与个体私益的平衡。诚然,高校作为公务法人,其主要职责是实施高等教育,实现公共利益,但也需要考虑学生利益,基于平衡论基础上的行政法律关系满足了这样的制度需求,并通过在程序上扩大相对人即学生的参与权来实现公权与私权的平衡。
第三,基于民法学上的“契约理论”,契约体现了社会成员的同意和正义要素,“所有的社会合作都经由契约来治理,而不是通过命令来治理的。个人是独立自主的,每个人决定有关自己的全部事务。”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社会成员的平等和自治被放在了较高的位置,高校所享有的来自法律授权的管理权应当通过民主的程序制定的规章,并由高校本身和学生共同遵守,来实现部分管理权的让渡,民主和平等本身就是产生权威的一种机制。我国《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律为高校行使自治权提供法律依据,《侵权责任法》、《合同法》等法律为学生保障自身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
校园中的各项法律行为综合了行政色彩与平等之义,既强调学校的行政权力,又突出权力与权利的平衡,是高校与学生多元化法律关系的体现。
3.2 构建多元化的校生法律关系
3.2.1 以宪法法律关系为基础
以宪法为基础法律关系是保障人权的要求。以宪法为基础的法律关系,应当考虑学生作为受教育权的主体所享有的程序性权利,将学生的法律地位定位为教育活动的主体,是高校不可或缺的成员,是学校管理的重要参与者,在学校的重大事项上拥有发言权,尤其在关于学生利益的重大问题应该给予学生参与决策的权利。
此外,高校作为依法治校的主体,应当树立宪法权威,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创新。具体表现为:首先,处理好高校、教师、学生三者关系。学校与师生之间形成的宪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依法治校的基本依据,在学生纠纷处理、教师纠纷等方面,高校应充分尊重宪法和法律,依法办理。其次,为实现公民的受教育权,高校应当代表国家充分尊重并保障学生的这一基本权利。高校确立、变更、消除学生的基本权利必须依据法律规定,经过法定程序,不得随意限制、剥夺;国家应完善以宪法为指导的一系列教育行政法律体系,与《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相辅相成,有步骤地推进《学校法》的制定,在规范高校内部外部权力结构方面提供更全面的支持和规范。
3.2.2 以行政法律关系为主
从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来看,一方面,为维护教学秩序、保障学校运转,高校会采取行政管理措施,使得高校具有了行政权力能力。按照主流观点,高校作为公法人的角色已得到广泛的认可和接纳,在行政管理的过程即参与行政法律关系的过程,因而具有行政主体的特征。另一方面,高校行使行政管理过程中,学生的权利与高校的义务相互参照相互对应,是高校行政管理的对象和参与人,使得学生符合行政相对人的特征。
从行政法律关系的客体来看,高校行政管理的具体形式主要体现在学籍管理、学位授予、教学管理、奖励和处分。在这些行政管理过程中如何切实保证学生程序性权利非常重要。例如,学籍管理行中有些事项涉及学生身份资格的设定(或存续)、变更与终止,如休学与复学、转学、退学,应受行政法治原则的支配,势必无法保障学生的陈述权、申辩权和权。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学生的利益,允许学生通过行政法的渠道获得救济。再如,对学生实施奖励和处分是高校行使行政管理权的重要内容。《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设专章进行了规定,具体包括高校做出处理决定的程序和学生异议后申诉权的行使。处分对学生的影响更大,因而处分权必须受到严格限制。
3.2.3 以民事法律关系为辅
民事法律关系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财产权利和人身权利,其主要特征体现在双方的法律地位平等。就高校和学生而言,不可否认双方具有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特征。作为承担高等教育职责的高校,其民事领域的权利当主要包括:开展科学研究,依法自主管理和使用举办者提供的财产、国家财政性资助、受捐赠财产,变更名称、类别和其他重要事项。高校学生的民事权利除了在校期间享有财产权和人身权之外,具体还包括参加社会服务和勤工助学活动,申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的权利等等。当高校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和人身权,学生可依据相关民事实体法和程序法对学校提起民事诉讼。
处理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时,客观上居于强者或优势地位的高校一方应该明确在这些领域里与学生之间是处于平等法律地位,不要发生法律角色错位,把本应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混同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之中。
参考文献
[1]章剑生.现代行政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2]劳凯声.中国教育法制评论(第11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彭俊.中国公立高校校生纠纷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
[4]余雅风.学生权利与义务[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5]苏林琴.行政契约:中国高校与学生新型法律关系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篇3
一、要善于利用“网络环境”
“网络环境”的知识包容量巨大、覆盖领域广阔,是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获得知识源泉的宝库,具有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弥补了其他媒体传播方式的不足。表现在美术欣赏教学课上,网络就是博物馆、美术展览馆和图片库。学生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到所需要的作品图片及其相关背景资料,并可以将学习内容下载保存,再通过软件进行编辑处理,以供长远研究学习使用。
由此可见,在教学实践中将网络技术与美术欣赏课程整合,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才是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的核心。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学生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的地位,以及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学生与网络环境的相互关系。
二、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在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里的作用
1.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者转化为学生课题研究的参与者与合作者。美术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课题研究,教师经常深入学生课题组,了解他们的需要和碰到的难题,和学生一起研究课题,随时掌握学生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辅导。美术欣赏涉及科学知识领域和人文知识领域,在学科联系中,美术欣赏与中学历史、地理、政治、文学、物理、化学、音乐、生物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联系。比如青铜器的冶炼工艺涉及金属熔点和合金的概念;美术作品的时代背景与政治、历史紧密关联;美术作品的发祥地及作者的生活地域又与地理相衔接;花鸟画中各类花鸟形体结构的理解完全依赖生物课学到的知识。在此过程中,美术教师不断意识到自己的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对本学科与生活实际联系的漠视等问题,从而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愿望,这就需要不停地充实自己的学识修养,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指导,这是教师责任心和学术胸怀的体现。
2.在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列出。归纳起来,主要有:①课题选题的指导;②研究思路的指导;③研究方法的指导;④信息资料来源的指导。例如在中国古代山水画教学中,教师先列出多条研究性课题:山水画中诗情的体现、从山水画里的树种看现代环境保护、山水画与古典音乐的联系等十多条。学生可以选择这些课题进行研究,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课题,有的学生就自定了如: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水墨山水画在现代家庭装饰中的品位等优秀的选题。在确定选题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利用搜索引擎查找相关资料,下载保存后继续分析直至完成分析报告。有几位选择《山水画里的名山大川》为课题的学生,在网络资源库中游历全国著名的名山大川,饱览以《溪山行旅图》、《庐山高图》、《华山图》等为代表的历代水墨山水名作,并且下载这些山水画图片及和它们相对应的实地照片和相关的文字说明资料,通过课后的编辑研究,得出中国名山大川不仅有极美的自然景观,还具有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的研究报告,他们将课题延伸至与古代山水诗相联系,更感觉到我国古代文化精华的博大精神,提高学习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审美品位,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中,美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活动是分散的,各学生之间的能力也有差异,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将学生编排成不同的课题组,并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困难。
三、在网络环境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的地位
篇4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新课程;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9-0032-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高中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目标之一。[1] 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要相信并依靠学生,将可以交付给学生的认知任务先交付给学生,然后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进行大量活动,在活动中自行感悟获取知识,发展学习天性,开发学习潜能,实现“学大于教”的目标。[2]
高中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学科知识与实验技能。因此,在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需采取多种策略唤醒并整合学生已有知识,让学生体会和自主开展研究性活动,提升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 目前高中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 (1)不理解“为什么高中阶段要开展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是什么?”;(2)不清楚“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步骤”; (3)缺乏有效的研究策略,缺乏对自己的研究过程进行评价、反思和总结的意识与方法。
2.2学生对自我认识不足
主要表现在: (1)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知识与能力,确定合适的研究课题。(2)研究动机不足,遇到困难,缺乏恒心与毅力。
3 促进高中生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3.1开展研究性学习前,进行必要的课程知识辅导
(1)以讲座形式介绍研究性学习
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包括四个阶段(确定课题、收集资料、开展研究、得出结论)。然后针对上述四个阶段,老师进行详细的分析,包括如何选择合理的研究课题、如何进行资料搜集、如何制定实验计划等等。同时, 介绍科学研究中如何开展调查,包括问卷的设计、数据的处理、调查结论对实验的启发等等。
(2)以优秀论文作为学习范例
推荐若干优秀论文供学生借鉴与学习, 如:
①以实验法、访谈法为主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案例――《生活中食用盐种类的调查及“真盐”与“假盐”的辨别方法研究》。
②以实验法、问卷调查法为主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垃圾分类回收在广州的调查报告及分解有机垃圾的实验报告》。
③以定量实验、对比实验法为主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案例――《水果中维生素C的含量的测定》。
3.2开展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多向交流,反复磨合,落实研究过程
研究性学习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在这四个阶段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研究历程常常是一种螺旋式的推进。譬如,学生在搜集了资料后会发现自己的题目不太适合研究,因此会对研究的课题进行更改;又如,学生在开展研究后,得出结论的同时又生长出新的探究点,因此又会开展新一轮的深入研究。在这个反复磨合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维持学生的探究热情,及时进行探究的指导,使学生获得反馈与自我调整,增强学生在活动中的自我效能感。
(1)尊重学生的兴趣,允许学生尝试,鼓励组员相互沟通与协作。
[案例1]在第一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上,×××等同学初步确定他们的研究课题是“验证零度可口可乐是否真的不含糖”;但经过一周的资料搜集后,该小组的研究课题却变为了“验证果粒奶优的营养成分”;然而,在真正进行实验研究的那天,该小组的研究课题变为了“验证茶叶中是否含有咖啡因”。
老师询问学生为何否决“零度可口可乐”的方案,学生认为在搜集资料时,无法找到合适的检验方法,所以否决该题目。
关于“验证果粒奶优的营养成分”的方案,学生则认为该实验方案较容易,所以决定采用,其中实验内容包括验证果粒奶优中是否含维生素C、蛋白质、还原糖等。
至于后来为什么采用“验证茶叶中是否含有咖啡因”的方案,那是因为小组组长认为“果粒奶优”的方案技术含量太低了,希望换成这个课题,于是小组成员与组长产生了分歧,在组长的协调下大家决定尝试一下。
最后,该小组经历了两天的蒸煮茶叶等实验,制得了少许的白色粉末,学生估计这是咖啡因,但苦于没有更好的仪器验证咖啡因的成分,所以经组员讨论,该小组重新进行了关于“验证果粒奶优的营养成分”的实验。
[反思]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选题的权利,不能包办或代办,否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其次,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的最重要收获不在于研究是否有成果,而是让学生能够体会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掌握研究的方法与策略。
为了提升“验证果粒奶优的营养成分”研究课题的内在价值,老师查阅了一些相关资料,发现果粒奶优与娃哈哈营养快线是同一类乳酸饮品,于是,建议学生在做实验时可以用纯牛奶、营养快线、果粒奶优进行对比实验,比较三者的营养成分差别,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更多的对比信息。
(2)在研究性学习中,老师要做学生的拐杖,但不做学生的字典。
[案例2]×××等同学的研究课题是“关于营养盐的研究”,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对铁强化盐的评价是:“那盐的颜色怎么有点黄呀?”对钙强化盐的评价是:“好夸张,溶液pH显强碱性喔!”
学生1:为什么铁强化盐显黄色的?
教师:那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
学生2:Fe2+被氧化为Fe3+吗?
教师:你们查一下资料看看吧。
学生1:补铁是指人体吸收Fe3+还是Fe2+呢?
教师:以前好像有学生做过铁强化盐的研究,你们去中国化学课程网的学生频道查一下。
学生2:钙强化盐溶液为什么显强碱性?
教师:强碱性意味着有腐蚀性,为什么还作为营养盐呢?你们去查一下,而且还要查一下使用钙强化盐时有什么注意事项。
……
[反思]研究性学习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与进步的阵地,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的助手,而不是学生的百宝袋,学生需要的是从教师那里获取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而不是研究内容的相关知识。因此鼓励学生通过网络、课本等资源分析研究结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反思、评价、调控能力。
在第二天的课后,该组同学告诉老师他在网上找到答案了。补铁最好是让人体吸收Fe2+,因为铁强化盐易被氧化为Fe3+,所以其补铁效率较低。钙强化盐中因含有活性钙,所以其水溶液显碱性,因此,胃酸过少的老人家及婴幼儿不适宜食用钙强化盐。
(3)引导学生掌握对比实验的要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对比实验易于让学生找出物质间的差异,提升研究报告的价值。因此,让学生把握基本的空白对照实验的意义、实验过程中外界干扰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化学试剂的用量如何控制、对比实验中的“同”与“异”的因素等问题,对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十分有帮助。
[案例3]××等同学研究的课题是“方便面是否真的没营养?”,他们对某品牌方便面的三包调味包进行了实验研究,证明调味包中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维生素C。于是,他们写出了研究论文证明“方便面是有营养的”。
[反思]学生在进行研究时,易出现研究目的不清,妄下结论的情况。如该小组的研究对象是方便面,但实际研究对象却变成了方便面的调味包,以“检验调味包是否有营养”来证明“方便面是否有营养”,这个命题显然不合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笔者根据与学生的访谈得知,学生认为方便面必然含有淀粉,所以认为没有研究的价值,“方便面有营养”应来源于调味包中还含有其它的成分,如蛋白质、维生素C、脂肪等,所以在实验中选取了调味包作为研究对象。
这反映出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忽略了量的问题。“有”不等于“含量多”,更不等于方便面的营养成分高于其它粮食。因此,老师引导学生调整课题的研究方向,因为“是否有营养”无法从定性的实验中简单推断。笔者引导学生选取同类食物作为研究对象,以其它快食面调味包、味精等与康师傅快食面的调味包作比较,分析康师傅快食面的调味包是否在营养成分种类上优胜于传统的调味包或味精。学生的研究课题最终改为“方便面的调料剂与味精间的营养对比”。
[案例4]笔者与研究“果粒奶优的营养成分”的研究小组成员的对话:
教师:你们用果粒奶优与纯牛奶做对比实验,是否有点不妥?果粒奶优是乳酸饮料。而且你们的初步研究成果显示,纯牛奶含蛋白质,果粒奶优不含蛋白质,这是真的吗?可口可乐公司推颂果粒奶优中含有大量乳清蛋白。
学生1:我们敢于权威嘛!
教师:你们是不是实验过程中没有控制好试剂用量呀?
学生2:怎么会呢?老师,我们有注意用量的。
教师:你们还是再重复做一次实验吧。
学生2:好,我们明天再去做一下实验。
教师:还有,听说可口可乐公司是为了打击娃哈哈集团的营养快线在乳酸饮料市场上80%的占有率才推出果粒奶优的,它的优势应是果粒奶优含水果颗粒,你们参照的对象是否还应引入娃哈哈的营养快线?
学生1:那我们的调查与实验研究就以这两个竞争对手来作对比吧。
在研究性学习中,引入对比实验,有助于学生找出题目的社会价值与闪光点,提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信心,让学生看问题的目光变得更客观一点、更实证一点。
(4)融合课本知识,拓宽学生的研究空间
老师若能让学生自主整合他们所具备的知识,那么学生的研究空间就会广阔多了。
[案例5]×××等同学研究“珍珠奶茶的成分”。对于这个课题,笔者开始是不太看好的,因为检验奶茶中是否含有蛋白质、奶精等成分,是十分麻烦的事情。然而,该小组学生根据生物课本中关于蛋白质的测定方法,了解到可用苏丹红III检测蛋白质;其次, 设计实验对比牛奶与奶精的成分有何不同,发现奶精内含有淀粉,而牛奶中不含淀粉;于是,该小组取样四种来自不同饮食店的奶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各样品中是否含有淀粉,从而间接分析出样品中是否含有奶精;而且,学生还以自制奶茶作为对比实验,分别用奶精+红茶、牛奶+红茶、奶粉+红茶进行对比,发现市面上售卖的奶茶颜色与奶精+红茶的样品颜色极相似;最后,学生还检验了珍珠奶茶中的“珍珠”是否含有淀粉,以及尝试检验奶茶中是否含有工业氯化镁。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需要给予学生的支持不仅仅来源于物质与知识上的支持,还要有一定的耐性,让学生好好思考自己的研究计划与方案,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探索精神。
3.3 开展研究性学习后,向优秀论文学习,形成研究成果
学生在撰写论文时往往存在如下的不足:
(1)条理不清。虽然学生完成了实验,但多个实验之间的关系未能理清,每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总是混在一起,用一两段话来表述。
(2)研究方法单一。只呈现了实验法得到的基本结论,未能进行问卷调查、访谈等。
(3)未能提升课题的社会价值。如研究奶茶的学习小组,在开始时只是着眼于研究奶茶的成分,但对于为什么青少年热衷于饮用奶茶的研究不足,因此笔者建议该小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根据其研究成果在学校书写了一份倡议书。
(4)未能记录研究性学习中的收获。如学生在采访中的日记、实验中的札记、个人感受等等。
(5)引用网上的摘抄内容十分多,阐述个人成果的内容十分少。因此,在论文撰写中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总结搜集的资料。
针对上述不足,笔者采取了以下策略:
(1)要求学生向优秀论文学习,学习优秀论文的内容布局,文字措词,段落体例等。
(2)老师对论文中不足之处用红笔指出,并对学生论文进行面批,以文字形式把意见写在学生的论文草稿上,供学生课后详细分析。
(3)表扬学生在每次修改论文后的进步与论文闪光点,让学生体会论文撰写中需做到纲举目张并逐步提高。
4 实施成效
自2007年2月至2010年2月,笔者先后三次在校内高一、高二年级开展关于“食品中的化学”的研究性学习,×××等同学的《关于对“地下工场”里的白果加工情况的调查与研究》获第八届广州市“我与化学”比赛一等奖;×××等同学的《珍珠奶茶成分研究报告》获第十届广州市“我与化学”比赛二等奖,并刊登于《少年发明与创造・中学》第180期上。
近一年来,该课题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升了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2009年9月,笔者任教的高一(4)班各科成绩较差,尤其是数理化三科。自从有两个来自四班的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了关于“奶茶”与“山楂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后,在班内带动了不少同学来参加化学的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逐渐高涨,化学成绩有大幅度提升。在期末测试中,该班的化学平均成绩从年级第十四名升至第八名,而且化学也成了他们骄傲的优势学科之一。
不少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感想中认为获益良多。如×××同学总结到“通过这个有趣的活动,我获益匪浅:朋友多了,动手动脑能力强了,实验严谨了,更懂得了团结的重要性,这都要谢谢我的指导老师和我的队友”。如×××同学写道“在这次的探究活动中,我们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展,虽然耗用了时间,影响了我们的作息时间与课业,但我们没有后悔,因为它使我们学到了更多的知识,锻炼了我们的各种能力,帮助我们从课堂走向社会,有利于我们今后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研制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64.
篇5
一、高中生开展洛阳文化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研究性学习是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让学生参与实践,在探究、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提升他们的创新能力。
洛阳市第二中学开发了一本独具特色的校本教材《洛阳的文化足迹》。这本书介绍了洛阳古城的城门、洛阳景、八小景和洛阳城周围文化气息浓郁的名山。每一节后都附有几个思考题,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新知。这本教材可以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些素材和研究思路。
研究性学习能力应该从中学时代开始培养,这是新课改的方向,同时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求知欲强,喜欢探索新事物。一般的研究性学习似乎在课堂上或图书馆中就可以完成了,但以洛阳文化为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应该在课堂、书斋之外的广阔天地中。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实地调研、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二、洛阳文化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洛阳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身就具有无穷的魅力,会深深地吸引着学生探索的目光。有鉴于此,我校在开设洛阳文化的校本课程之后,组建了多个洛阳文化研究性学习小组。让学生自己做课题,去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东西。
1.选题与分组。洛阳文化覆盖面极为广阔,在师生共同讨论的基础上,选取了洛阳书法、洛阳诗词、洛阳古村落和洛阳街道名四个研究方向,组建了“洛阳的书法艺术”、“探访洛阳古村落”、“洛阳街道名研究”和“洛阳诗词研究”四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每组有一位语文老师全程指导。
2.阶段性推进。小组建成后,指导学生制定研究计划,查阅资料、实地考察、调查问卷、专家讲座、材料归纳和整理,撰写研究日志和考察报告等。洛阳书法小组利用周末时间,参观洛阳书法家王铎的故居和千唐志斋,查阅大量资料写出了相关论文,大致梳理出了洛阳书法的发展脉络。洛阳古村落组和街道组调查走访了偃师的几个古村落和著名街道,对当地居民进行采访。洛阳诗词组邀请了洛阳文化著名学者、洛阳八中的王恺老师开设专题讲座,指导学生了解古诗词中的洛阳密码。同学们自己着手编辑洛阳诗词鉴赏的文集。值得一提的是,这四个小组的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同时推进的,而是先开展一组来带动其他三组,在实践中总结、积累经验。我们首先开展了“洛阳的书法艺术”的研究,在此过程中发现了诸多问题,例如初期学生畏难情绪严重,不知如何入手,老师的指导仅仅局限于课堂上,学生的思路打不开等。在成果展示阶段,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鉴于此,我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讨论和提升,并把成果用在其余三组的活动过程中。这样,有效地积累了经验、提高了效率。
3.展示与评价。洛阳书法小组按照各自分工查阅资料,撰写初步研究报告,形成了《龙门二十品书法艺术研究》《武则天飞白体》《伊阙佛龛碑》《故居忆故人》等多篇研究报告。洛阳古村落组和街道组用PPT的形式对成果进行了汇报展示,由指导老师打分并提出修改意见。洛阳诗词组筛选了近百首洛阳诗词,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类,并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同学们对这些诗词的鉴赏文章并评选出奖项。
在整个活动中,同学们焕发出了强烈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精神,这是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所鲜见的。原因正是由于遵循了由行到知的教育规律,在做中学,在实践中丰富知识。许多原本作文写不好的学生为了撰写成果报告,翻阅大量资料,向老师求教,一遍又一遍地改稿子,直到成功。这对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三、学校为研究性学习提供的条件
多数研究性学习无法得以更有效的开展和更大范围的推广,就是因为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将研究性学习看作是某个学科老师单个的教学行为。而我们此次的尝试正是站在学校的层面上,开展这一活动,学校有着丰富的资源,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组织实地考察。在实地考察阶段,我们由学校出面组织学生、安排车辆,联系相关单位。比起学生自发参观和个别带领,大大提高了安全性。例如王铎故居就专门安排了解说员针对高中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解答了同学们在参观过程中提出的许多问题。
2.开发校外资源。我们常说教育要家校结合,但除了家长会,很少有与家长合力教育孩子的机会。此次研究性学习借助洛阳二中家长委员会,挖掘出了家长资源。例如我们进行实地考察的车辆就是一位家长安排的。我们在举办诵读比赛、征文比赛和书法比赛时,都邀请了有相关特长的家长做评委,有些还对学生进行了赛前指导。这大大促进了家长与学校的交流,对相关学生起到了非常大的鼓励作用。同时,我们还邀请了洛阳文化的相关专家学者、大学教授,亲自到校给学生开设讲座。让他们在中学时代就领略大师的风采,受到人文气息的熏陶。弥补了本校教师对具体问题专业性不强的缺憾。
3.提高评价的层次。以往,研究性学习的评价仅仅局限于某学科老师对研究成果的打分。洛阳诗词组在全校范围内召开了一次洛阳诗词诵读比赛。每位选手朗诵完后,都有一名老师给予有针对性的点评。再由几位老师一起打出分数,最终评出奖项。同时,在会后,同学们对他的表现也会做出大量的、多维度的评价。这样的评价层次更高,学生的印象极为深刻。更加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
我们深知,并不是每所学校都能够进行这样大力的支持。然而,我们希望自己的经验有助于相关语文老师打开思路。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打开思路,提供多样的平台。尽可能地借助家长、社团等课堂之外的力量。
四、洛阳文化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中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突出表现。我国的教育方针规定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必须走出课堂、走出书斋,让学生参与实践其中,在探究、思考和总结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研究洛阳文化的专家学者不计其数,相关书籍浩如烟海。然而洛阳文化的传播面并不广。许多学生根本不知道身边事物的历史内涵。洛阳文化的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发现家乡之美,体悟洛阳厚重文化的积淀。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增强民族自豪感。
总之,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而研究性学习正是适应这项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将洛阳文化的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语文教学相配合。可以把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语文知识,在实际操作中运用出来。把知识、能力的学习与过程和方法的研究结合起来。培养中学生的合作精神,改进学生仅仅从课堂和书本获取知识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篇6
关键词:中学教学;生物课程;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0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自发的力量。对高中生而言,兴趣的浓淡,心情的好坏,产生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高考填报志愿直接面临专业抉择的问题,如果仅仅从就业角度选择专业的话,可能由于兴趣不高,未必能获得长足的发展。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活动的本质、特征和发生、发展规律,以及各种生物之间和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一门具有极强探索性的科学,对学生的兴趣要求很高,只有持续的兴趣,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高精尖人才,才能做出类拔萃的成果。
如何学好高中生物这门课程,有很多学习方式方法需要注意。要学会“看”“听”、“说”、“忆”、“练”、“纠”。说到底,学习生物学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然而,这只是针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方法,是从考试角度出发的。对于真正想要在生命科学领域有所发展的学生来说,有几点是要特别注意的:一是会探究,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和自己的细微观察,能洞察秋毫,并通过设计实验来探索;二是会讲,跟同学和老师交流以及做各种报告,这是对自己所学知识及思考的凝练,不会通过交流来提高自己的学生其能力很难有快速提高的;三是会写,学会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总结报道出来,这样才能为人认识,获得承认,这也是对社会的一种贡献。所以,高中生在学习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于课本,也要跳出课本、考试的限制,从更长远角度,来引导、培养和保护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
为了解高中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我们对武汉市部分高中的学生进行了一个生物学习兴趣的调查,总计调查了120名学生。从这份调查问卷中,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真实想法,也对目前的教育教学方式提供了改进方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学生对生命科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具体表现在:喜欢生物这门学科的学生占到68%,不喜欢的仅有2%;就兴趣而言,希望把生物排在所有学科1-4位的占到50%;如果生物课考试成绩不理想,55%的学生会感到难过。这正反映出生物学是一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科学,生命科学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随着人类对生命活动规律的认识加深,掌握更多的基础知识也是一种社会需要。对于教师而言,怎样利用好这样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环境,引导学生钻研进去,使学习兴趣转化为内在学习的动力,就显得十分关键。
二、就重视程度而言,多数高中生把生物课排在了第二梯队。具体表现在:所有功课中,认为生物课学习一般的同学占78%,平时每周用在学习生物的时间在2小时以内的占94%,并且认为每周上2节生物课是合理的占57%。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生物课程的学习是在应试教育――高考指挥棒为主导的课程设置体制下进行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因而对未来从事生命科学方面的工作没有明确的信念,愿意从事这份工作的仅占41%,不愿意的也有17%,其它的无所谓。目前,我国的高考分数中数、理、化、英所占比例还是大头,因此导致学生对有兴趣的生物课程反而不够重视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在现有的特殊高考环境下,提高教学效果,加强课外学习,或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目前,正在实施的新课程改革,将研究性学习作为必修,是很有意义的,生物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的研究性学习将使学生对生命科学产生浓厚的学习愿望。
三、媒体报道、社会关注的话题对学生的兴趣方向产生了明显影响。如生物课学生最想了解的内容为环境保护的占40%、生物技术占40%。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疾病医疗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时刻对学生的关注方向有所影响。为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的补充这些“课外”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篇7
关键词:生物教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367-01
ffffff
2000年初,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将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项内容;2001年,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中,又将研究性学习列入必修课,并倡导其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学习方式。目前,研究性学习在理论层面探讨的较多,而在实践(操作)层面的研究则略显不足。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虽然当前研究性学习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来设置,但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必然要渗透于学科教学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因此“研究性学习”这种新的课程概念成了越来越多的生物学基础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下面谈谈笔者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方法。结合适当的教学内容将关于研究性学习整个过程普遍适用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分散到教学中,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适时抓住可利用的问题进行及时地渗透。
如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教学中,教师把科学家发现生长素的过程分解成四个实验阶段得出植物的向光性与生长素的联系。第一步是“关于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物质的产生部位的实验研究”,通过假设-实验-结论的过程,得出“该物质由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结论;以后逐步推出“植物的感光部位是尖端”,“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这种物质分布不均匀引起的”,再设计实验来验证这个结论。学生通过此过程中激发了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了发现问题、设计实验解决问题和分析结果的能力,培养了展开科学研究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如在《动物激素调节》的教学中,让学生分组利用实验法、文献检索法、网络检索法等多种方法对肾上腺素的作用、糖尿病、兴奋剂等进行课前研究,然后在课堂上布置学生的汇报,让他们交流各自研究的过程、体会、结果,并相互作评价,丰富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的经验。
教材上有关生物科学史的内容,是提高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认识的最好材料,如孟德尔如何得出遗传学的两个规律、遗传物质的认识过程等,为研究性课题的开展提供基本思路和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二、结合研究性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除了立足于课堂,深入挖掘教材外还可以将研究性学习向课外延伸,向研究性课程延伸,进行生物学专题研究。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高中各年级必须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专题研究性学习课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又一途径。
结合高中教材编写顺序,兼顾课题研究的可操作性(时间,季节,条件等因素),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部分可开展:细胞癌变、衰老的原因;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方法、过程研究。在生物的新陈代谢部分可开展:不同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植物细胞液浓度的测定 ;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的取代材料研究。在生命活动的调节部分可开展:不同植物激素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含羞草叶片应激性及其原理的探究;甲状腺激素对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在遗传和变异部分可开展:甜玉米与非甜玉米的杂交实验、色盲的调查。在生物与环境部分可开展: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个体数量金字塔调查;城市周边水污染状况的研究等。
生物学作为一门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的自然科学,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上,可以大有作为。例如“转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植被破坏与水土流失”以及“环境污染与人类疾病发生关系”等课题都非常适合开展专题研究性学习。通过研究性学习,以较新的内容和形式代替课本中的内容和常规的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落实知识
三、结合开放性实验,开展研究性学习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结成实验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实验。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把实验分为三类,分别选择开展实验:
一类是由教师提出实验题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并设计好实验实施的方案,由学生来按照方案实施实验,通过实验体会科学实验的一般过程、对生物实验或生物学的兴趣、及一些基本生物实验器材的使用。例如:植物腊叶标本的制作;动物剥制标本的制作;乙烯利对果实成熟的影响等。又如,在可溶性糖实验中,学生发现把斐林试剂加入试管中并不是蓝色而是绿色,由此探讨。
篇8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生物教学 实施策略
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是当前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本次课改更加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真正落实因材施教。如何将研究性学习落实到生物教学中,是生物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从两个方面来谈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课堂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阵地。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教引导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2.学生讨论问题并设计实验流程;3.教师指导并启发学生思考与创新;4.学生自主研究并实施实验;5。师生共同评价并总结研究成果。
在落实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尤为重要。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一切都已习以为常,再加上学业负担很重,因此很少有高中生能发现并提出身边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教师应创设更多的情境,促使学生对身边的现象进行思考,引导学生提出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在上《遗传的基本定律》新授课时,笔者请了形态特征有明显差异的两位男生和两位女生站到讲台中间,引导其他学生仔细观察这四位同学的相貌特征,提出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情境创设,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学习热情高涨,研究兴趣浓厚,提出了许多值得研究的问题,如“为什么不同的人眼睛有大有小?”“怎样让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长得更高?”“不同人相貌差异性的根本原因在哪里?”……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进入了学习状态。
在实验教学中,学生自主研究并实施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造力的一个良好契机。例如,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室提供的实验材料是30%的蔗糖溶液和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学生按照书本上提供的实验步骤验证完实验现象之后,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启发,学生开始自主研究。有的学生提出“如果将30%的蔗糖溶液换成10%或50%的蔗糖溶液,结果会怎么样?”“如果换成30%的KNO3溶液或30%的葡萄糖溶液,结果又会怎样?”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提出“如果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来观察,将会看到什么样的现象?”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必急于告诉学生实验结果,而应鼓励他们去设计并验证自己的猜想,并给学生提供所需要的实验材料或指导学生用现有材料去配制自己所需的材料。最后和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换了实验材料之后会出现这样的实验现象,让实验课堂真正“活”起来。
二、研究性学习在课外的实施策略
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多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知识,远远满足不了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发生的一些现象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篇9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必要性;理解;途径;情景;目标;实施策略
一、在高中生物教学中贯穿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倡导“参与式”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些教育改革的新观念已引起了教育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
研究性学习过程运用于生物教学,具有的优势是研究性学习能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观察生命现象、探索生命本质,从而获得生物学知识,有效地形成生物学概念;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探究能力,而探究能力又是形成生物学概念的前提;培养学生探究生物世界的积极态度,如同交给学生一把开启生命科学宝库的金钥匙。
二、对研究性学习的理解
1.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给人才赋予了新的内涵,同时对学校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知识经济、信息社会中人才的重要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现代教育的核心。目前全国进行的中小学课程改革,目的在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其关键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将灌输式的传统传授方式改变为启发式、师生互动而积极有效的传授方式。让学生由被动的、机械化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自主学习。
2.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认识是一种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教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它是一种认知过程的体现,是“在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其学习的心理过程可描述为:发现问题形成假设拟定方案解决问题。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针对问题提出种种假设,然后对所提出的假设逐一地进行验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由原来的学习者转变为“研究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主动地探索、发现、实践和体验,知识就不是消极和被动掌握的,而是靠积极努力去获得,学生将会更加珍视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了观察能力、质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系列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激活了学生各学科知识的储备,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将以一种全新的理念认识学习,感受学习的快乐。
三、研究性学习的途径
生物学是一门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紧密联系的自然科学。根据生物学的特点,笔者把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大致可分为三种:实验探究、文献研究、调查实践。
1.实验探究
实验研究就是学生通过自主性实验,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对生命现象只停留在表面的观察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生命现象进行更深入地探讨和研究。许多生命的奥秘和生命活动的规律正是通过实验手段被揭示的,因此,充分挖掘和开发实验在生物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这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对“酶的专一性”进行探究性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最后通过事物的内在联系来验证假设,得出结论。通过动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而且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得到了科学方法、技能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同时也为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工作方法。
2.文献研究
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并引导学生根据学习中的问题和疑惑,通过收集图文资料、上网查询等手段,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来解决认知冲突。资料查询活动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是开展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和有益的活动。
3.调查实践
要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学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教师还应该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以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例如在研究环境污染这一课题时,可以指导学生针对本地的水质变化、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等情况进行实地调查,还可以结合当地有关部门研究数据,写出调查分析报告。又如高中生物讲述生物的性状遗传内容时,让学生去调查自己与父母的一些性状特征:有无酒窝、单眼皮和双眼皮、有无耳垂、干耳垢和湿耳垢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性状的体现与遗传的关系。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更加接近于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不仅有效地提高了生物教学的开放度,而且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将研究性学习从课堂引向生活,学生带着问题观摩现场,从而亲身体验知识的来源和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在多变的环境下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四、研究性学习模式的程序设计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和研究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培养求实的科学态度,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不仅使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加工信息,而且知道如何对提出的假设推理论证,形成新的学习理论。
1.创设情景,展示目标
学习动机和兴趣是使学生自觉学习的巨大动力。学习目标的提出要从学科本身出发,并结合学生的实际与社会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定的情景和途径,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分析问题,设定方案
学习目标展示给学生后,通过分析、比较、综合,对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将原有的各种片段知识、素材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加工和改组,从中发现必然的联系,逐渐形成较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时候,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资料和素材,或者提供给学生获得资料、素材的途径,达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
3.摸索实践,探索验证
实践出真知,这对于生物学来说尤为重要。自然界为学生学习生物知识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学生实践摸索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学习、研究、创造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关键,产生了极大的成功体验,同时也能使学生经常保持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验证是判断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的关键,通过实验、调查考察、文献查询,以获得的科学事实为依据来判断假设的科学性。
五、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
1.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的“接受性学习”为主,而研究性学习则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虽然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学习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也不能忽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对大量系统知识和信息的掌握,这也是成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保证。因此,对研究性学习既不能认为高不可及,也不能无限扩大它的适用范围,要因“材”制宜地开展,不能不顾哪一种知识的讲授,也不管是否适合研究性学习方式,都生搬硬套,结果忽视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不但不能培养学习的探究能力,而且也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二者应该相辅相成,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传统教学中。
2.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对某种活动发生兴趣后,不但“心向往之”,而且“动而求之”,积极主动地和有创造性地去探索未知的事物,从而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学生一旦对生物学发生了浓厚兴趣,就会成为他(她)们掌握生物知识、形成技能、发展个性的巨大推动力,不仅能减轻学习压力,还能激发学习动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过程中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近年来,研究性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以其开放性、实践性、自主性极大地发挥了学习的主体地位。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思考提出方案,探索新知识的过程,遵循了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激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生物教学为学生进行探索和创新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和挖掘教材中的研究性和探索性因素,全方位、多渠道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具有开创精神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沈阳.心理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张建伟.简论建构性学习和教学[J].教育研究,1999(5).
[3]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篇10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网络信息教育资源;高中美术教育;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已经广泛被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之中,相应的,新时期下的教育环境也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体现出了新的特点。网络信息教育资源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中的一种,当它与高中美术教育进行有效整合时,就会对学生的教育产生新的影响,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使教学效率得到有效提升,是教育行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一、网络信息教育资源分析
网络信息教育资源的特点就是知识量巨大且所覆盖的领域相当广泛,是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库与保障,其资源具有极高的共享性与开放性,可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比如不直观、较抽象、教学枯燥等。
在高中美术的课堂教育中,网络信息教育资源能起到“现场”图片库、美术展览馆、博物馆的作用,可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通过搜索引擎快速地找到相关的图片、作品及相关资料,同时可将所学习的内容进行下载或编辑,从而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综合能力发展的平台,同时加强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时性、直观性,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网络信息教育资源与高中美术教育的整合研究
以高中美术欣赏课为例,利用网络信息教育资源能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脱离传统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标准答案”模式,教师应在此时充当“引导者”,课堂教学的课题可由学生讨论后产生,这样一来,课堂教学的“标准答案”也就荡然无存,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则包括指导网络信息资源来源、指导研究方法、指导研究思路以及指导课题选题。
如在中国山水画的教学过程中,可先将几个研究性的课题列举出来,比如:古典音乐与山水画的联系、山水画中的树木对现代环境保护的启发、诗情在山水画中的体现等。而学生则能够通过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课题进行选择或启发性研究,有的学生就得到启发,将课题自定为现代家庭装饰中山水画的品位、寻找山水画中的名山大川、现代旅游资源在山水画中的表现等等,体现出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自主研究的积极性。
完成选题后,教师对学生进行的引导应体现在对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来查询、下载相关资料进行指导,资料下载后继续对其分析,最终形成相关的研究报告。选择名川大山课题的同学,在网络搜索引擎上遍览了具有代表性的山水名画,如《华山图》《庐山高图》《华夏山河颂》等,同时将这些资料下载后,与网络资源中的实地图片与文字资料进行对应比较,再通过对其的编辑研究分析,得出了我国名山大川不仅有着极佳的自然景观,而且还带有浓厚文化背景的课题。随后,有兴趣的学生更对这个课题进行了延伸研究,对与之相关的山水诗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从而进一步提升了他们自身的审美情趣与品位。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时候,可借助对比与联系的方式实现引导。比如,将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由于两者之间的精神内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共通处,引导学生在网上查阅我国著名园林的结构、图片、地域分布、文化背景,同时下载了相关的山水画图片,随后将两者的布局、陈设等进行了对比研究,在整个过程中,指导学生以积极性的思维,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从这方面就能够看出,利用网络信息教育资源能够使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课题,并对自己的课题进行分析研究并作出评价,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使其在学习的方法与自主性上有了更大的提升。
综上所述,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网络信息教育资源不仅为高中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库数据,而且为高中生开展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高中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终身学习方法的最佳途径,另外还相应地提升了教学质量与效率,减少了教学工作量。
与此同时,高中美术教师还要顺应这一发展,及时地提升自己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这样才能对高中生进行网络资源教育与美术教学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在更为共享、开放的环境下创造美、鉴赏美、欣赏美。
参考文献:
[1]王成.探析网络教育资源下美术欣赏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J].教育信息技术,2008(1).
- 上一篇:高中学习报告
- 下一篇:天然气项目可行性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