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12:09: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梦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国梦论文

篇1

中国梦本该如此,败,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倔强傲岸。

孔子被后人称为大贤至圣,然而在我看来,他更是一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逐梦者。春秋战国,礼崩乐坏,道德失范,战火纷飞,天下无道。孔子却怀着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为恢复“礼治”而四方奔走。为实现自己的主张,他周游列国,开馆授徒,陷于困厄而不屈,遭遇讥讽而不坠,坐尽冷板凳而不悔。楚狂接舆的讽谏,长沮桀溺的嘲弄,墨家高人的排挤,都不曾使他动摇。“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他就是这样,明知世道艰难,不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仍要四处游说,试图力挽逛澜于既倒。虽在当时累累如丧家之狗,却如日月,照耀历史。

春秋战国,一个以天下为己任、敢于担当的梦,不仅是孔子的,也是我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逐梦精神,激励着我为理想而奋斗不懈,即使失败又有何悲,又有何悔?在失败中前行,一样能走向光明!

中国梦本该如此,成,有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超然脱俗。

莫言,80年代30几岁就已志得意满,他的作品《红高粱》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包括柏林电影节金熊奖在内的无数奖项。然而他却没有因此而飘飘然,相反他以更大的耐心去挖掘身边的人物,去记录身边的故事。一年年的积累,他完成了《檀香刑》、《蛙》等十多部长篇小说,并在2012年一举问鼎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以后,他谦逊地说“我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

篇2

文化是一个院校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弘扬先进的部队校园文化是培育优秀军校学员的重要途径。“中国梦”是当前校园文化的重要方面,引领着先进校园文化的前进方向,利于军校学员养成共同的理想形成凝聚力。纵观当今各大知名的军事院校都注重各自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形成了自身的文化内核,并与本国的价值取向很好的融合。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积极、健康、向上的部队校园文化,必须以“中国梦”为指导,坚决抵制各种消极的文化的腐蚀。“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中国梦”的提出紧紧抓住了构建先进部队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进一步凝聚了军校学员的理想信念和使命意识。

二、“中国梦”是提升军校学员历史使命意识的必然要求

当今我国的国家安全面临着各种挑战,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保驾护航,履行多样化的任务,这为我军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军校学员应该树立牢固的历史使命意识,加强学习、提升素质完成国家赋予各种任务所需的能力要求,必须要加强“中国梦”的教育引导。“中国人的个体梦并不排斥物质性追求,但它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复兴息息相关。”它使军校学员有效的树立社会责任感,明确履行使命必须自觉担当时代赋予的神圣任务,自觉养成对自身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相统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愿望第一次如此接近,作为军校学员更应该对这来之不易的历史机遇所蕴含的使命倍感珍惜。“中国梦”的实现不能坐等,梦想不可能自动转化为现实,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军校学员应立足本职,以“中国梦”为契机,激发内在的使命意识,努力学习,为目标实现贡献力量。“中国梦”是当前加强部队院校思想政治建设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必然为提升军校学员的历史使命意识提供坚定的精神动力。

三、“中国梦”是促进军校学员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

在军校学员的培养过程中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应当唤起军校学员学习发展的内在动力,将自身的发展和理想的实现与国家的繁荣富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提高军校学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实现个人与国家共同发展的内在统一。“伟大的梦想必须落实到每个小小的梦想上,才能常开常新、永葆活力。”能否对个人与国家的利益统一,是影响军校学员实际行动的重要方面。“中国梦”的提出即是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深刻概括也是对社会发展趋势的总结,它将人民群众的个体追求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形成共识,有助于消除当前价值多元化造成的价值取向冲突,有助于形成共谋发展的共识,成为社会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加强“中国梦”的教育引导,有利于军校学员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人生理想,夯实军校学员的坚定政治信仰和明确的发展方向,对于提高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至关重要。

四、结语

篇3

好莱坞以其丰富的商业模式和营销机制迅速地壮大。它源源不断的创造力仿佛发动机般不停地运作着,四处散播着深受观众喜爱的电影佳作。美国电影论文至少从受众面、影响度而言,没有谁能比好莱坞更深入人心的了。而这其中一部分原因得益于好莱坞电影中的乌托邦情结。“乌托邦”,尽善尽美的代名词,追求的是一种看不见的崇高和自由。作为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美好的梦,它带给了人们太多的想象和憧憬,这注定了它的魅力所在。早在1956年,英国小说家托马斯·莫尔发表的小说《乌托邦》,是这一词汇的最早由来。“乌托邦”就像弥合人类情感空缺的填充泡沫,充斥着一种张力的诱惑,就连哲学家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都在畅想,这又何尝不是乌托邦呢? 

在好莱坞,无论是类型片,还是明星制造,都有乌托邦情结的融入。它像是一个关于社会的神话,我们将这个神话叫作电影中的乌托邦;它又像成长中的一个印记,每一处都可以作为日后辉煌的炫耀。好莱坞电影中的乌托邦情结,既符合好莱坞的多元移民文化特征,又符合好莱坞电影产业的营销策略。因为好莱坞影片不只是针对一个或多个国家的受众人群,而是面向国际,走入世界的。关于这点,从它大量吸收来自世界各国“学而优”的明星阵容中就可以看出端倪。 

好莱坞是个加工厂,无论它是什么口味的,只要到了这里,融入进去,很快就会成为具有好莱坞味道的“标准口味”或“文化风尚”,这就是好莱坞电影中的乌托邦情结,因为人们喜欢乌托邦,喜欢美好,喜欢幻想。 

“乌托邦情结”之一:不可解决的文化性主题 

为了能够吸引观众,获得观众的喜爱,更确切地说为了发行量的成功,好莱坞影片中总会选择具有冲突性的主题。这种冲突注定是不可解决的,就如同爱、恨、生、死、男、女等,都带有紧密性,又带有矛盾性。如雷德利·斯科特1991年拍摄的《陌路狂花》,一部关于女权向男权“宣战”的影片,就诠释了这种矛盾性。其实有关男女对等,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总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即便是在美国这样一个“优雅国度”,也免不了女性受歧视的命运。片中的两位女主角塞尔玛和路易斯,生活中与之为伴的不是自大的男人,就是粗鲁的男人,因为一个不经意的理由,两人出去散心,却在路上遇到形形的男人:暴虐、猥亵、变态,一应俱全。于是她们选择用一种极端的杀戮方式来进行报复。该影片可以说是男女对决的影片,也可以说是带有女权性质的影片。片中展示了一个男权称霸的社会,同时展现了女性的反抗,影片指向于两个女人的被迫与无辜。她们之所以由“天使”变为“恶魔”完全是受男性世界的压迫。这是一种绝对精神上的虐待,而她们的行为完全是在向传统价值观发起攻击。观者在这种打破和谐的男女关系中找到了一种宣泄的出口,女性感到畅快,男性感到新鲜。这是对以男权为主的传统价值的“叛逆”和“颠覆”。面对如此不可解决的文化性主题,人们总会表现出自己的巨大兴趣,这也是大众梦幻的一个特点。 

“乌托邦情结”之二:具有迎合性的主流价值观好莱坞是一部赚钱的机器,这是有目共睹的。依靠着资金、技术、人才,再有就是具有迎合性的主流价值观的作品了,这是经过多年揣摩摸索出来的迎合观众文化、心理需求的品行。运用各种刺激大众文化最为薄弱的情感方面,百般诱惑,赚足人们眼球的同时,也赚足了钱。因为电影多半是现实题材的浓缩。面对爱情,不分国籍,任谁都会期待最美好的结局。纵使不能完全圆满,也尽量不要太过悲伤。比如1997年的《泰坦尼克号》,这部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作品可谓是赚足了人们的眼泪。它切切实实地弘扬出了好莱坞的主旋律,取得了人道主义的博爱。影片中,露丝和杰克两人不期而遇,一见钟情。露丝尽管有了未婚夫却并不得意,还是死心塌地地和杰克相爱缠绵,而面对突如其来的沉船灾难,杰克最终将生的机会留给了露丝。结局自然是露丝活了下来,并且活到了百岁,以此来验证人们对于美好爱情的期盼,“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并为此而守候了一生。本来影片可以说是一部灾难片,在人们还没有看够露丝和杰克的甜言蜜语时,就要接受巨大的奢华邮轮撞上了冰山一角,即将要沉入了海底的命运,这是多么悲哀的事情。于是好莱坞中的乌托邦给它加上了一条光明的尾巴,就是在欣赏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过程中,还要让观者在情感的天平上取得平衡。泰坦尼克号巨轮沉没的过程是惨烈的,可加上贯穿其中的爱情故事就不同了。观者完全沉浸其中,在悲伤中感到了悲壮的,而卡梅隆的大制作,通过“烧钱”而取得的特效效果,也为票房收入加了价。卡梅隆是聪明的,在卡梅隆这里,永远都只有大众认可的感情,就算是,过后也有长久的回忆和对那段感情的忠贞。这就是典型的好莱坞乌托邦神话。 

“乌托邦情结”之三:乐观型情感 

好莱坞的影片喜欢赚别人的眼泪,而自己却并不怎么喜欢悲伤。这或许和他们乐观的民族性格有关系,于是,他们否定了彻彻底底的悲剧性。如《泰坦尼克号》,不仅是部电影,更是一个关于美好爱情的现象。它带给大家的一个感受,让大家在现实之外找到了关于爱情的“美梦”。这样的爱情故事,固然是在现实中难以实现的,需要如此的死亡考验,可生死相随的爱情。在这里,爱成了人们魂牵梦萦的最终主题,让人们忘记了灾难所带来的巨大哀伤。看过此部影片,都会产生和另一半紧密相连的精神动力,即便是这位观者还没有自己的另一半。卡梅隆大师是成功的,他的成功正因为他按照好莱坞的“游戏规则”来“做事”。他在保有自我个性的同时很漂亮地符合了保证票房的各种因素,所以他成为大师。他让观者在一瞬间心灵就遭受了猛烈的撞击,或许人们会淡忘泰坦尼克号的奢华,却绝不会忘记这一瞬间撞击中所抓住的一样东西,这就是乌托邦式的爱情。

“乌托邦情结”之四:故事中的非逻辑 

故事讲究逻辑,这是在课本上学到的,可好莱坞电影不是课本,它是一段历史,真正发生的历史,并且还在延续着。只要能够赢得市场,好莱坞的电影故事就可以没有逻辑,这并非带有贬义的嘲讽,而是事实的说明,说明好莱坞电影的魅力。它的魅力已经足够抵挡观者挑剔的眼光,什么故事逻辑,好看似乎占据了第一。它就像一个巨大的娱乐怪物,人们的“口水”再多也伤害不到它。支撑了好莱坞电影产业的有诸多元素,大师级人物却是真正的支柱,而斯皮尔伯格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被公认的代表好莱坞最高成就的大师,可以说是位居好莱坞权力王国的顶尖阶层,年年名列好莱坞权力榜的前十名。他所拍摄的《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更是叫好又叫座。《拯救大兵瑞恩》将镜头对准了二战题材,是艺术与娱乐结合的典范。关于这个故事不可细细考究,虽然影片中有逼真、详尽的战争场面,还有更准确地描绘了战争中军人大量死亡、血肉模糊、命运难测的事实。斯皮尔伯格通过开场30分钟的血肉横飞的残酷画面来烘托出后面的主题,即拯救大兵瑞恩。观者不禁会问:“这样做值得吗?”就为了让一个母亲拥有一个儿子,而让更多的母亲失去自己的儿子吗?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给出答案。面对如此不可动摇的为国奋战的信念,剧情似乎多少显得有些矫情了。到了最后,小分队历尽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瑞恩时,影片就干脆演变成了好莱坞式的弘扬主旋律的煽情,再加上孤军奋战,以弱胜强的高励志情景,观者看到这里,已经忘记最初的疑问了,为什么要如此拯救大兵瑞恩,这是否符合战争逻辑呢?然而到了最后,这显然已经不重要。斯皮尔伯格又带领观者完成了又一部乌托邦式的神话。 

“乌托邦情结”之五:娱乐至上的精神性 

好莱坞电影倾向于商业化,确切地讲,它就是商业化的标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电影的商业性本身战胜了艺术性。而商业性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娱乐性。追求感官的刺激,追求特技版本的画面效果,在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中,动用科技的力量来进行包装,让观者在津津有味中“食用”这道“快餐产品”。就如同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一部创造完备的未来世界的影片。他依靠他的技术优势,又借用了一个完整的虚构世界,制作出了好莱坞样式的“大片”。 

影片《雨中曲》,由斯坦利多南与好莱坞一代舞王金凯利合导,金凯利同时也是主演。他的舞姿热情奔放,作为一部经典的歌舞片,《雨中曲》赢得了世界荣誉,尽管它并没有角逐到奥斯卡的奖杯,却依然被认为是好莱坞歌舞片中的最高水准,在影迷心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在雨中独舞的片段中,金凯利那潇洒自如、充满活力的舞步,向人们宣告什么才是舞蹈,什么才是娱乐。雨伞的舞动,再加上音乐的节拍,思想内涵、哲学道理,在这部影片中全部都抛开。除了娱乐,还是娱乐。这种歌舞升平的场景,这种娱乐至上的精神,只有好莱坞电影才能酿造得如此完美。《雨中曲》被誉为美国的“国宝级”影片之一,片中许多情景都被人们争先模仿,并会用四个字来概括——“叹为观止”。的确,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刚好是社会经济不景气的历史时期,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充满了压力,而《雨中曲》刚好是乌托邦式的歌舞片,并且是出类拔萃的一部。《雨中曲》包含了一个经过精心过滤的现代童话故事,一次典型的乌托邦式的大团圆结局。可以说观者的情绪在影片歌舞升平的节奏中得到了释放,可以使人们把俗世凡尘中的东西暂时忘记,在精神上得到了寄托,并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 

篇4

一、正确把握蒙语文教育的特点

蒙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这种能力必须在丰富的语文实践中培养。以往我有一种失之偏颇的认识,认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要靠系统的讲授语文知识,要靠在严整体系指导下的一步一步的语文训练。在这方面,主要应体现在发挥蒙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加强实践性,蒙语文自身规律上。要在蒙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发挥蒙语文课程对学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要既学语文,又要学做人。还要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在文学、情感诸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

我忽略了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这一基本事实,忽略了母语教育的诸多特点。母语教育有基础,有语境,有资源,这些是母语教育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学习母语应有别于学习汉语,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蒙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蒙语文的规律。在蒙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使学生凭借丰富的资源和大量的实践,在学蒙语文、用蒙语文中渐渐习得蒙语文学习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整体把握能力。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学会学习。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体,是“教学之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热爱蒙语文的感情,使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意识得以长久地保持,做到乐学,主动地学。

三、全面提高学生的蒙语文素养

就是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基本的蒙语文素养。蒙语文素养内涵十分丰富,其特点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它以蒙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蒙语文能力和蒙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蒙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蒙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四、消除胆怯心理,运用多种形式,强化训练

在蒙语课堂教学中,我不仅重视了“读”和“写”的训练,还重视了“听”和“说”的培养。小学生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多数胆子小,课堂回答问题声小,既怕说错,又怕老师批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首先消除学生胆怯心理,鼓励学生们积极发言,对差生因势利导,使学生从不敢说到敢说,善于说,逐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堂所授知识,力求在实践中得到巩固和运用,才能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又能收到“用以促学”的效果。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使学生牢固的掌握学过的知识,如,在每节课前利用3~5分钟时间让学生进行“开火车”会话练习,或练习读课文,这种练习法避免了提问总集中在个别几个好学生身上的弊端,每个同学都有表达的机会。

通过我的努力,学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他们的主动精神和探究精神得到充分的发挥。蒙语文综合学习,看重的主要不是学习成果的呈现方式,不是结果,而是学生学习、探究、实践的过程,是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和创造性以及责任感、合作精神等等。这些既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素养,又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在这方面下了较大的功夫。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努力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蒙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精心组织学习活动,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

五、影响蒙古族初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性格特征问题

性格是个体最鲜明、最重要的、区别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在各种实际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在实际活动中产生重要的作用。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对学习活动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维持与补偿的作用,从而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效率。本研究以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初中学生为研究对象,有效被试728人,主要采用问卷法和个别访谈法,对影响蒙古族初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性格特征问题,进行了一次较为全面的考察。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和与被试的个别访谈,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蒙古族初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与学生的性格因素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格的激活性、知识性、自觉性、坚持性、客观性、敏捷性、进取性、真诚性、利他性、攻击性和荣誉感等特质对学生的学业成绩有显著影响。

2、性格特质对不同学科的学业成绩的影响既有共同性,也有差异性。对汉语文、蒙古语文(以下简称蒙语文)、数学成绩均有明显影响的性格特质有五种即知识性、敏捷性、进取性、真诚性、攻击性。此外,对汉语文成绩产生明显影响的性格特质还包括激活性、坚持性、客观性、利他性;对蒙语文成绩产生明显影响的性格特质还包括坚持性、客观性、利他性、自觉性、全面性、荣誉感、外倾性;对数学成绩产生明显影响的还包括激活性、简略性。

3、从总体上看,高成绩者和低成绩者在性格特质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成绩者在奉献性、知识性、自觉性、坚持性、自制性、客观性、敏捷性、责任感、进取性、利他性、荣誉感、真诚性上的分值都明显高于低成绩者,而在实惠性上的分值明显低于低成绩者。针对各学科而言,除了存在以上的共同性之外,还有一些不同之处。汉语文学科的高成绩者在外倾性上的分值明显高于低成绩者,在攻击性上的分值明显低于低成绩者;蒙语文学科的高成绩者在果断性、全面性、独立性、外倾性上的分值明显高于低成绩者;数学学科的高成绩者在简略性、果断性上的分值明显高于低成绩者;在强烈性、持续性上的分值明显低于低成绩者。

4、在三门学科成绩上,男女生的性格差异均十分显著。在数学高成绩组影响蒙古族初中学生学业成绩的性格特征研究中,男生在敏捷性、简略性上明显高于女生。除此之外,无论是高成绩组还是低成绩组,女生的知识性、荣誉感、进取性、自觉性、奉献性、真诚性、利他性都 高于男生。

篇5

论文关键词:称谓语,翻译,文化背景,对比分析

 

“称谓”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这里所研究的“称谓语”(appellation)指在对话或文章中提及自己或他人时所用的语言。

称谓是语言的共性,乍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值得谈的,翻译中只要照葫芦画瓢就行了。但汉语尤其是古汉语的称谓,有严格的使用规定,与不同的交际对象在不同的场合交际,都会有明显的区别。假如一个孩子,其父亲是老师,而他又碰巧在父亲所教的班上。在英美国家里,这个孩子既可以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那样对父亲直呼其名,也可以尊称他为“某某先生”。在东方尤其是中国,这个孩子必须像其他学生那样称他为“老师”;即便是在家里,孩子一般也不能对父亲直呼其名。这便是文化差异。

《红楼梦》所涉及的文化现象人文历史论文,五花八门,林林总总。孙玮把《红楼梦》中各种称谓的使用划分为宗法,等级,礼仪和情感四项原则论文开题报告。宗法原则决定亲属称谓词的使用,等级原则制约社会地位称谓词的选择,礼仪原则制约敬谦词语的使用,而情感原则决定说话人在特定场合如何选择情感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对听话或所指对象的爱憎。本文通过分析中英称谓语的差异,探讨《红楼梦》中称谓词翻译策略,领略中西文化的内容异同。

1.1亲缘称谓语

由于传统的中外家庭成员之间亲密程度上的差别,英汉亲缘称谓语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汉语的亲缘称谓体现了中国人对长幼排行的看重,而英语的亲缘称谓语一般不会体现同辈人之间的长幼次序。汉语中血亲与姻亲界限明确,但英语亲缘称谓中没有类似的区别。汉语中同一亲缘称谓语往往有书面语,口语,正式语体和非正式语体的区别,在不同方言中更是差别迥异;英语中却较少这种变化。尤其是英语中对直系亲属的称谓也比汉语要简单的多,常常一个词就能代表汉语中的许多称谓词。(表1)

表1 汉英亲属称谓对照表

 

伯父

 

伯母

 

表兄

 

大伯子

 

大姑子

 

叔父

 

婶母

 

表弟

 

小叔子

Brother

In

小姑子

Sister

In

舅父

uncle

舅母

aunt

表姐

cousin

内兄

law

小姨子

law

姑父

 

姑妈

 

表妹

 

内弟

 

嫂子

 

姨夫

 

姨妈

 

 

 

姐妹

 

篇6

大多数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以6个月至3岁的婴幼儿为多见。但近年来,医学专家发现,十几岁的中小学生也容易患贫血。这是因为十几岁的孩子正值生长发育的旺盛期,对营养素的需要比较高,而贫血与,许多营养素的缺乏有关。膳食中的某些因素也会影响铁的吸收和利用。国内部分地区对中小学生的膳食调查证明。饮食不当,膳食结构不合理,是孩子们患贫血的主要原因。

然而,众多的家长似乎不懂得孩子贫血的原因何在?以为越是贵的食品,其营养价值越高,因而不惜血本为独生宝贝采购各种巧克力、麦乳精、口服液之类的食品,填鸭似地喂孩子,殊不知孩子的肠胃有限,到了正餐便不思饭菜香了。这样,各种菜蔬中含有的人体机能需要的维生素及营养物质就无法摄取。结果事与愿违。

缺铁性贫血和铁缺乏对儿童的危害颇大。它可以使儿童生长迟缓。行为异常,智力降低,免疫功能低下。由于抵抗力低下,也就容易生病。中小学生贫血后,会因大脑血液供给不足而出现头昏、记忆力降低,从而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及智能发育。

为此,医学专家告诫家长及孩子,预防贫血必须注意科学饮食。

一是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包括注意饮食卫生。细嚼慢咽,克服挑食、偏食、吃零食的坏毛病,也不能以水果来替代蔬菜。

二是保证早餐质量。早餐的食物应该丰富质优,如牛奶、鸡蛋、内包子等。

三是调理膳食结构,做到营养丰富。孩子在饮食中要广泛地摄取各类食物的营养,做到食品搭配合理,营养丰富,才可满足孩子茁壮成长的需要。

四是不能乱服“营养补品”。不少所谓的营养补品对补充孩子的营养不仅无功,反而有过,所以家长在选购营养补品时,切切慎重。

(阮小明)

牛皮癣白癜风的克星吴梦平

华 新

在94年美国洛杉矶国际传统医学会议和94年第3期《国际针灸及东方医学杂志》上,山东省聊城地区皮肤病研究所所长吴梦平发表的《平屑丸治疗牛皮癣临床研究》论文,对当今国际医学难题牛皮癣的发病与难治原因提出独到见解,受到国内外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

在20多年的潜心研究中,吴梦平通过总结和分析大量的临床资料,认为牛皮癣的发病是由患者肾精先天禀赋异常,机体阴阳气血平衡失调,再加之外界风湿寒热、精神刺激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引起的皮肤瘀血增生性病变。而久病及肾、久病多瘀的病理变化。且又反复不当的应用细胞毒类和激素类药物治疗。而致病情趋向顽固恶化,故难以根治。根据以上见解,他研制了补肾养血治本,化瘀解毒治标的“平屑丸”系列。经推广应用治疗国内外牛皮癣患者万余例,痊愈率为85.3%,总有效率为95.8%。香港刘风霞女士全身患牛皮癣15年。历经美国、日本的多家医院治疗收效不佳,1988年她从《银屑病通报》上看了吴梦平发表的论文,便求治于吴梦平,3个月后痊愈,至今6年未复发。吴梦平的独到见解和成果,在1988年全国中医药治疗牛皮癣秘方评选中名列第一,1991年获山东省医学科技进步奖,1992年获中华传统医学优秀论文奖,1993年获中国爱迪生杯金奖,1994年获国际传统医学奖。吴梦平还以滋补肝肾、活血祛风的中药研制成“消白宁”系列,治疗白癜风患者千余例,亦取得显著效果。该研究1991年获全国优秀论文奖。他的科研业绩由中央与省地电台、电视台、《世界信息报》、《健康报》等多家新闻单位作过报道。吴梦平的成果还入编了由主席题词“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中国当代高级人才词典》和卫生部部长陈敏章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高级医师大全》等书。治疗经验输入了《中华著名中西医专家治疗疑难病症数据库》。

篇7

关键词:中英研究生教育;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50-02

2012年底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做为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智力资源的研究生教育部门,其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与方向将对我们“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的影响。科技强国的本质在于其具有无与伦比的后续优质智力资源,而高等教育是提供优质智力资源的核心与关键。如果可以对科技强国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之间进行比价,深挖两者的不同,对不同的优劣进行评估,并将该信息用于指导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必将对我国研究生教育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本文,笔者对中英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了比较,尤其是对英国博士研究生教育和中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各自特点进行了多方位的比较,同时对我国研究生培养体系的改革提出了建议,期望对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有所启示。

一、创新型研究生的内涵

从清朝末年的开始,在“洋为中用”的发展思路下,围绕“富国强兵”的战略,中国已经开始了近代教育的创新与改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快速地实现了低端制造业的国际化:在低附加值产品制造领域,中国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从裤子到餐具处处表识“Made in China”,一时间,到处充满着中国制造。但是我们要清醒的知道:“中国制造”不是“中国创造”,我们只是一个低端产品的制造大国,而不是一个生产高端产品的“创造大国”,如何实现由“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是中国整个科研届与产业界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作为实现中国创造的主力与后备军――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正是在以上背景下,高等教育提出了通过实现“创新型研究生培养”来为中国科研队伍提供具有“创造性”的创新型科研人才,进而实现“中国创造”的“中国梦”。创新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即探索未知领域和获得创造性成果[1,2]。美国《创新杂志》中指出创新是“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3]。基于这两个概念,我们不难梳理出“创新型研究生”的内涵,即其至少要包含以下两方面内容。

1.具有广泛的学科背景知识,并且具有融合学科知识的能力。没有基础的创新是无源之泉,因此,对于一个研究生来讲,就需要具有广泛的学科背景知识,只有在具有广泛学科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才可能实现创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具有融合知识的能力方可创新。

2.具有活跃的创造性思维,利用已经拥有的交叉知识,创造性地进行新的发现或者发明。实现创新的另外一个因素,就是作为创新的主体要有活跃的创新思维,而这种思维需要导师的导,需要导师的鼓励方可获得。

二、中英研究生教育培养差异

英国作为世界上的科技强国之一,其成功建立的符合本国国情的研究生培养体系对实现、维系其科技强国的地位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本部分,本文将对英国与中国不同层系研究生教育的差异进行多方位的比较与剖析。

1.硕士教育体制的差异。在英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硕士教育学制为一年,在这一年里研究生不仅要完成所有的硕士课程,而且还要进入实验室学习实验的基本技能与知识,并完成自己硕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与中国硕士论文“需要自己的实验数据与创新点”不同,英国的硕士论文多为综述性论文。硕士学位申请者(硕士研究生)主要通过对其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进行大量的文献调查,然后写出报告即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文献调研,获得了广泛的学科知识,为其以后从事相应的科研提供了学科知识背景。而导师可通过学生在实验与综述写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来评估学生的科研洞察能力,从而筛选、推荐出优秀的学生攻读博士学位。而对于资质平庸的学生,则顺利毕业进入工作岗位。该培养体系不仅可以筛选出真正适合做研究的优秀学生使其顺利进入博士阶段的学习,同时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成本,使不适合做研究的学生快速的进入工作阶段,而不必浪费两年的时间去学习自己将来大部分不会用到的知识与技能。反观我们国内的硕士研究生培养体制:目前国内研究生的培养大部分是三年制,硕士研究生既需要疲于应付照本宣科式的课堂学习,又要完成“原创性”的科学研究工作,使得学生只能将自己的视野仅仅集中在与自己论文相关的知识点上,只是通过重复的工作获得科研数据,根本无法实现广泛知识背景的涉猎。造成我国硕士研究生与国外研究生相比,知识背景与科研事业相对狭小,科研思路相对禁锢。笔者认为,对于一个刚刚进入科研队伍的学生来讲,使一个硕士研究生掌握实验技能,获得广泛的学科交叉知识,学会发现科学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就已经足够了。对于硕士研究生讲创新,会不会有拔苗助长的负面影响是值得商榷的。

2.博士教育体制的差异。在英国博士教育学制一般为三年。在这三年里,研究生针对某一方向进行研究,只要掌握研究与发现问题的方法,并在某一领域有所发现,经过导师的认可就可以毕业,并没有SCI文章的硬性规定。在该体系下,研究生在导师的课题范围内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开展研究,因为研究生只需要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就可以了,没有SCI文章的压力,因此他们有很多原创性的研究,通过不同年级博士生之间的接力研究实现了科研的原创性创新,这也是造就英国高校在科研领域领先的原因之一。反观中国,对博士研究生毕业最明显的标准就是SCI的数量,其最大的弊端就是博士研究生不敢去做一些真正的前沿研究,而是通过阅读文献来拼凑出为应付毕业需要的SCI论文。其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研究生毕业了,中国SCI论文数量排名靠前了,但是高质量的、原创性的、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报道与成果数量仍处于低水平。同时以追求SCI论文数量为目的的博士教育培养使得这些准科研工作者失去了踏踏实实沉下心去做科研的耐心与习惯,使得科研体系在一种浮躁的氛围下进行,对整个科研届将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大大减少应有了的原创性的科研。

3.培养经费的差异。在英国,一个全额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的生活费奖学金为1200英镑/月,这足够一个博士研究生很轻松的生活。充足的奖学金使其可以专心自己的课题研究。而在中国,大部分“211”学校的博士研究生其奖学金在1000元/月,而对于那些非“211”的大部分高校,其奖学金为500元左右/月的不在少数。较低的奖学金使这些博士研究生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不少博士研究生仍为生计代课甚至从事与其科研根本不相关的工作,这大大影响了博士教育的效果与质量,根本无法谈创新与创造。

三、我国创新型研究生培养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改革策略

通过比较我国与英国研究生教育的差别,针对我国研究生现今的培养模式,笔者呼吁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应该从学制设置,毕业导向与经费投入三个方面三管齐下:首先在研究生的培养经费方面加大投入,保证研究生可以“吃得饱,穿得暖”。研究生作为一个半读半工作的群体,不应该仅仅把他们当学生来看待,而应该以“创新型人才”的视角来对待他们,提高研究生的待遇,使其真正实现“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的根基。其次,要在学制上和创新要求上加以改变。毕竟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博士与科研领域的不到十分之一,硕士研究生作为一个基本科研素养的培养阶段与筛选阶段,设置1~2年就足够了,没有必要3年学制,并且要求硕士研究生必须有创新。最后,以“创新”作为衡量博士研究生毕业的尺度。在博士生阶段不要一味地以追求SCI论文数量与IF(影响因子)为唯一目标,而是要求论文只要有创新即可,这样可以保证博士生真正进入科研的前沿去探索科学。

我国研究生教育体系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整体来讲是好的,但是仍需要调整、改革。不改革,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只是一种低廉的科技劳动力工人,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型研究生”;不改革,中国的科研主流将仍会是为发SCI文章而做低水平重复的科研;不改革,“中国只是成为SCI大国,而不会成为强国”的尴尬局面仍不会改变。

参考文献:

[1]吴淑娟,陈畅,张亮.加强研究生教学内涵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初探[J].成功,2013,(4).

[2]张振元.“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相关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3,(10):23-28.

篇8

一、 优秀论文一等奖(7篇,排名不分先后)

1、《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框架问题分析》(毛应梁,上海金融学会;张吉光,上海银行);

2、《新资本协议下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研究》(上海银行课题组);

3、《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及管控机制研究》(潘文波,张中朝,深圳银监局);

4、《西方银行业营销体制的演变和借鉴》(金麟,交通银行上海分行);

5、《我国商业银行X效率和规模效率变迁的实证研究:SFA方法的运用》(彭琦,交通银行上海分行);

6、《浅析中小企业融资策略与商业银行服务创新》(王勇,交通银行蚌埠分行);

7、《授信业务的风险定价模型与实践--基于中国商业银行新部分战略视角的研究》(李亚敏,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王浩,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二、优秀论文二等奖(15篇,排名不分先后)

1、《金融业全面开放背景下商业银行并购研究》(门庆成,东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

2、《放贷小企业:游走于“信任”与“不信任”之间》(陆颢,交通银行南通分行);

3、《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远期结售汇业务为例》(毛金明,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

4、《欧美中小银行的发展及对中国城市商业银行改革的启示》(丁宁 ,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丁溧,大连银行中山支行);

5、《金融市场创新突破口:对发展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思考》(张梦锁,王大贤,国家外汇管理局山西省分局);

6、《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分析》(徐昶,西南财经大学;刘小差,交通银行成都分行);

7、《关于流程银行及其构建策略的思考》(冯静生,安徽省银行业协会);

8、《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一个董事会和高管角度的分析》(巴曙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栾雪剑,交通银行总行);

9、《对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一点思考》(巩斌,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教学学院);

10、《论完善商业银行中小企业贷款承诺业务》(周珊,河北大学经济学院);

11、《将“SS-C-P”框架引入商业银行绩效评价系统》(李欣,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12、《交叉销售与价值创新--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发展战略中的蓝海》(毛瑜,复旦大学;许慧,交通银行上海分行);

13、《中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策略初探》(张磊,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院;沈水辰,交通银行大连分行);

14、《论商业银行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王鹏,马宁,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15、《优化中国银行业有效竞争的外部环境》(张卫,王聪,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本刊向所有应征者表示衷心感谢,我们将对上述优秀论文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

篇9

关键词:《简・爱》 接受 多视角

自《简・爱》出版至今的一个半世纪中,已被翻译成世界上20多种语言[1],单在英国就有20多个版本。其遍布世界范围的文化播散在为其注入新生活力的同时促成了异质文化间的互动与交流,更滋养了它经久不衰的智性生命。

从《简・爱》出版之初所引起的轰动性效应,到“作家三姐妹”公开亮相后人们争相撰写和阅读勃朗台家族人物传记的所谓“勃朗特热”,到夏洛蒂情书被发现时的震动,而使人们对《简・爱》产生的更浓的反谈性兴趣以及到后来原型批评、女权主义文评对《简・爱》的再认识――甚至是令人惊奇的再创造……《简・爱》及其作者带给人们的冲击不断,时至今日,对《简・爱》这部经典之作的批评谱系已经发展成熟,而且研究热情不减。本文就针对《简・爱》的文学接受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整理,以期探寻《简・爱》研究的新视角。

一.译介视角

作为一部外国文学的经典之作,笔者认为首当其冲的就是译介问题。

中国对夏洛蒂・勃朗特小说的译介始于20世纪20年代。1937年的《译文》杂志曾刊登茅盾的文章《真亚耳(Jeneeyre)》的两个译本。该文比较了伍光建和李霁野的《简・爱》汉译本,评价了两个译本的优劣。20世纪50至70年代末,国内出版发行的《简・爱》译本主要是李霁野的译本。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出版了60多个版本(《简・爱》译本),其中有全译本或缩写本,也有儿童版译本。为了配合读者的英文学习,还出版了多种全本和缩写本的中英文对照版本,甚至还有以连环画形式出版的《简・爱》”[2]。21世纪初的十年间,超过50多个版本的《简・爱》译本在我国问世。此外,各种缩写本口袋书、中英文对照读本、连环画也层出不穷。

20世纪80年代,在夏洛蒂・勃朗特作品研究方面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是1983年出版的《勃朗特姐妹研究》一书,该书作者杨静远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最全面译介勃朗特姐妹作品的学者。除《勃朗特姐妹研究》之外,她还翻译了《夏洛蒂・勃朗特书信》《勃朗特一家的故事》以及《勃朗特两姐妹全集(10卷)》,并在《读书》杂志1983年第6期发表文章《一百多年来的勃朗特姐妹研究》。这些研究著作、论文和译著的出版为日后国内夏洛蒂研究以及勃朗特姐妹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对《简・爱》的研究转变了,但是间隔一段时间之后又掀起了一股从译介视角研究《简・爱》的热潮,如:茅盾《的两个译本》(罗新璋编.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蒋骁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阐发与新思考》(中国翻译,2003)等,都是从译介视角对《简・爱》进行的研究。

二.传统接受视角

近30年来,国内各类刊物上相继刊出《简・爱》研究论文400余篇(可能更多)。早期的30余篇研究论文(1983―1999)多聚焦简・爱的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3],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剖析简・爱的人物性格。大多是从《简・爱》的文本叙述策略、形式技巧和创作风格、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这些因素来进行研究和分析的,大多是在赞扬简・爱的自尊、自立、前卫的爱情观等人性光辉,后来虽然也有出现一些关于简・爱双重性格的研究,但是笔者认为这也是文学理论研究发展的正常规律,总而言之,在传统接受视角中,对《简・爱》的研究无疑是褒大于贬的。

三.批评接受视角

时至今日,对《简・爱》这部经典之作的批评谱系已经发展成熟,而且研究热情不减。《外国文学研究》1988年第1期刊登的韩敏中的论文《女权主义文评:〈疯女人〉与〈简・爱〉》介绍了吉尔伯特和古芭的女性主义文论专著《阁楼上的疯女人》,该文标志着国内《简・爱》研究中女性主义批评视角的引入。

2000年至今的300余篇研究论文多从女性主义批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心理批评等视角,在不同程度上都对《简・爱》这部不朽经典作出了相应的批评,如:王文惠《从生态女权主义视角对的重新读解》(外国文学研究, 2008 01);兰守亭《中的疯女人―另类的复仇者形象》(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7 02);季然《浅谈的女性主义特征》(大学英语,2008 05);马瑞巧《论简爱的心理陈碍及其外化形象》(中国语文,2007 07)都是从《简・爱》中所体现出的新女性形象特征,及其对父权制文化秩序的反叛,笔者认为可以说是承袭传统接受视角却利用新的理论进行再研究的成功范例。

四.多元化研究趋势

经笔者粗略统计,近10年来,国内的《简・爱》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这一现象想必与理论的进步和文本的丰富寓意是分不开的。

1.后殖民视角

近10年来,有许多研究先从后殖民视角切入,以期从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的人物形象入手,以此阐明的殖民主义主题及其对小说叙事、人物关系、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影响,揭示殖民主义文化对人造成的精神创伤、人格扭曲与分裂等异化影响[4]。

如:贾文胜《与的殖民主义主题初探》(中国语文,2006);罗世平《凝视:后殖民主义文学折射》(国外文学,2006 04)等都是从后殖民这个新的视角对《简・爱》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新的研究结果的成功范例,也成功地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2.《简・爱》与宗教关系的视角

《简爱》成功塑造了英国文学史中一个经典女性形象, 其独立自尊的生活态度及争取平等的爱情观念备受赞誉, 而其矛盾复杂的宗教观念饱受争议。很多研究尝试从作者生活背景的宗教溯源、作品典型人物的宗教色彩及女主人公的自我救赎等角度探讨简爱的宗教皈依之路[5]。

如:刘秀梅《探求神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论简爱的宗教皈依之路》(大学英语,2007 04);杨小洪《:圣经与前圣经场景的双重投影》(外国语 2003 03);王一平《对的恪守与反叛》(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 05)等都是从《简・爱》与宗教关系的这个新视角来对《简・爱》进行分析、研究,并得出新的研究结果的成功范例,也成功地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简・爱》中火、鸽子、月亮及冰等意象的研究视角

笔者发现近年来,有不少别出心裁的研究,如:范彩霞《从的“火”意象看夏洛特・勃朗特的生态女性意识》(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 03);龙丽伟、魏现江《小说中梦境的审美分析》(铜仁学院学报,2007 04)等,都是标新立异的研究结果,以期通过这些研究进一步分析出《简・爱》艺术效果和艺术张力[6],探究其经久不衰,历久弥新的原因。

这些研究别出心裁,研究视角独特,但是研究结果也同样吸引眼球,值得作为新的研究方向展开。

4.比较文学文本研究视角

《简・爱》研究论文的另一大板块是《简・爱》与其他文本的比较研究,其中以《简・爱》与《藻海无边》的比较研究和《简・爱》与《呼啸山庄》的比较研究居多。其他涉及到的比较文本有《苔丝》、《蝴蝶梦》、《红字》、《傲慢与偏见》、《飘》、《名利场》、《金色王国》、《法国中尉的女人》、《献给艾米莉的玫瑰》,以及跨文化比较文本如《红楼梦》、《庭院深深》、《伤逝》等。总体说来,这些研究的内容和切入点大多比较单一。在《简・爱》的经典重写研究方面,视点过分集中在《藻海无边》和《蝴蝶梦》两个文本,对《简・爱》的其他重写或改写文本则无人问津[7]。

笔者认为虽然比较文学的研究视角不是一个很新的概念,但是却总是能够碰撞出新的火花,这是一个很神奇的研究视角,很值得深入探讨,也很有研究价值。

5.其他视角

此外,夏洛蒂・勃朗特作品中的浪漫主义风格、勃朗特的宗教观、小说中出现的神话传说以及小说中的男性人物刻画也得到了研究者相应的重视。在上述几方面较具代表性的论文和专著有:理查德・邓恩的论文《自然的心:简・爱的浪漫主义》,芭芭拉・哈迪的专著《恰当的形式:关于小说的论述》,菲利斯・C.・拉尔夫的专著《维多利亚改写:童话,青春和女性成长小说》;F.A.C.威尔逊和盖尔・B.・格里芬的论文《淡黄色花环:勃朗特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和《爱德华・罗切斯特的人性化》,简・米勒的专著《书写男人的女人们》。

在卷帙浩繁的《简・爱》研究中,不乏探究该作品文学源流的力作。这些著作或论文揭示出《简・爱》对圣经文学以及英国文学传统的继承与发扬。皮尼翁在《勃朗特指南》中列举了勃朗特作品对《圣经》和其他文学作品的引用。米尔盖特在论文《简・爱的心路历程》,巴里・考尔斯在专著《维多利亚小说中世俗的朝圣者:小说作为生活教科书》中分别探讨了班扬的《天路历程》对夏洛蒂・勃朗特的影响。

近20年来,国外相当一部分学者开始关注《简・爱》的跨文类、跨文化与跨媒介重写现象,将这部小说置于世界文学的巨大网络,探究《简・爱》在异域文化语境下的播散。由英国霍尔大学19世纪英国小说研究专家帕特兹・斯通曼撰写的《勃朗特改编:〈简・爱〉与〈呼啸山庄〉的文化播散》(1996)是这一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辅以翔实的资料与细致深入的文本分析,结合各个时代的历史及社会背景,作者斯通曼梳理了《简・爱》与《呼啸山庄》自出版至20世纪9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跨文类、跨媒介重写,上述两部小说的批评接受与读者接受,并在该书的附录中详细列出自两部小说出版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各种跨文化、跨文类、跨媒介重写的目录,为《简・爱》重写现象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分析重写作品的阅读过程与写作过程,斯通曼教授试图探寻生成性文本在再生产过程中的改编,以及这些改编与其所处社会语境之间的关系[8]。

笔者甚至还找到了一些更加出其不意的研究视角,如:龚晨枫《法律与文学视角下的》等,更是从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视角对《简・爱》进行分析、研究,且得出了较为成熟的研究结果,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这也恰恰说明了文学接受存在多种可能,有待我们去开拓。

五.结语

寓意丰富又无确定指向的文学文本,具有产生多种社会功能的可能,与此同时,文学的特点――语言艺术的丰富性、形象话语的开放性和文本蕴意的多义性使其具有发挥多种社会功能的可能,而且读者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决定着文学功能实现的方向和程度,这也就是说文学文本意义的实现与接受有关。

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简・爱》这部不朽的经典之作来说,还是存在着多种阐释和接受可能的。时至今日,《简・爱》的各种小说及诗歌重写,由小说《简・爱》改编而成的各种舞台剧、音乐剧、电视剧、电影和广播剧,以《简・爱》故事为蓝本的插画及绘画,《简・爱》的批评论著依然层出不穷,正应了100多年前作者夏洛蒂在《简・爱》中的预言。《勃朗特改编》的作者斯通曼曾用“续写症候群”(the sequels syndrome)一词描述过去30年间不断涌现出的《简・爱》跨文类、跨文化、跨媒介重写,这或许为国内学界日后研究《简・爱》开辟了一片新天地[9],也让我们更加期待能够继续有一些“出其不意”的研究视角来充实和丰富对《简・爱》这部传世经典的研究和再创造。

参考文献:

[1]Stoneman,Patsy.Bronte Transforamtions:The CulturalDisseminations of Jane Eyre and Wuthering Heights [M].London:Prentice Hall/Harvester Wheatsheaf, 1996:220.

[2]冯茜.英国的石楠花在中国―――勃朗特姐妹作品在中国的流布及影响[A].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4.

[3][7][8][9]陈李萍.近三十年来《简・爱》的批评接受、读者接受及译介综述[Z].名作欣赏,2011.

[4]贾文胜.《简・爱》与《呼啸山庄》的殖民主义主题初探[A].中国语文,2006.

[5]刘秀梅.探求神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论简爱的宗教皈依之路[A].大学英语,2007(04).

[6]龙丽伟、魏现江.小说《简爱》中梦境的审美分析.[A].铜仁学院学报,2007(04).

篇10

1从动画片中挖掘故事的续写

续写是很能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习作方法。续写故事,就要靠想象,想象要大胆、新奇,又要合乎情理。教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观看电视动画片,把欣赏动画片和指导续编故事、续写相结合,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习作的兴趣,学生既能关注故事的情节发展,又能专心地有目的地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环境等方面认真收看,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为续编故事积累习作素材,一举两得。为了让习作指导更为集中,让学生编故事更容易些,使学生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教师可以采取从“扶”到“放”的指导方法,即提供一个故事的开头片断,让学生找到故事的线索,顺着这个线索,把故事编写完整。进行续编故事的习作训练,指导学生掌握续编故事要做到瞻前顾后、顺藤摸瓜。如《哆啦A梦》是学生喜欢看的动画片。片中的哆啦A梦有一个神奇的口袋,里面有各种神奇的魔具,能帮大雄度过难关,解除各种疑难杂症。为了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我让学生也来当一回作者,新编一个关于哆啦A梦和大雄之间的有趣而又神奇的故事。学生在观看了《哆啦A梦》的动画片断后,教师引导学生说说哆啦A梦最神奇的地方是什么,学生对哆啦A梦非常熟悉,因此,马上就能说出来,再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从而激发了他们的习作欲望。有的学生写道:哆啦A梦递给大雄一个普通造型的“优点反射镜”,然后慢条斯理地说:“戴上这个反射镜,当别人要批评你的时候,一看到这个镜子,马上会发现你的优点,就会表扬你。”大雄拿着反射镜,就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他的两眼放光,就像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似的。大雄喜滋滋地拿着反射镜,来到妈妈的面前,想让妈妈也好好地表扬自己的优点。

2从动画片中挖掘场面的描写

场面描写是学生习作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故事情节的展开、感情与情绪的渲染,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场面描写是对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态画面所作的描写,它所表现的是特定场合中的人物、环境和情节的综合。场面描写中,既有环境的描摹,又有情节的渲染,更有人物的特定的活动,点面结合,富有层次。动画片《灌篮高手》是篮球爱好者喜欢看的节目,也是小朋友爱看的节目,这部动画片既能为学生的场面描写提供素材,也能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带着习作目的去观看《灌篮高手》,为指导学生写“比赛场面”打下基础。如,动画片中的主人公樱木花道与对手决战时,那激烈、精彩的比赛场面,樱木花道精湛的灌篮技术,以及在篮球场上的顽强拼搏精神,正是同学们要学习的地方。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个篮球比赛的场面进行具体的描写。教师在指导写《灌篮高手》的《精彩的篮球赛》之前,先指导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然后,让大家一起分享灌篮高手樱木花道的风采。结合讲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3从动画片中挖掘童话的编写

电视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很多是活泼可爱的动物,展示给小朋友的是动物间充满神奇而又有趣的故事,有团结友爱的,有斗智斗勇的,有克服困难的,等等。观看这些动画片,也为学生编写童话提供了素材。学生充满想象力,也喜欢编写童话。如《猫和老鼠》让人感到久违的天真。猫与老鼠之间的关系很微妙,化敌为友或势不两立:为敌时绞尽脑汁,互不相让;为友时,亲如兄弟,不记前仇。教师可指导学生也以猫和老鼠为主人公,想象猫和老鼠之间所发生的不和或互助的故事。指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编写与电视动画片中不一样的情节,同样去表现他们之间微妙的关系。比赛看谁编的童话故事《猫和老鼠新编》比电视中的更有趣。如,有的学生这样写道:“猫被老鼠捉弄得火冒三丈,两根胡子气得不停地向上翘,尾巴不停地摆动着,真是吹胡子瞪眼睛,就像是一颗快要爆炸的炸弹似的。猫气呼呼地想:今天,我不把该死的老鼠捉住,我誓不为猫。人们不是都说老鼠怕猫吗?老鼠想要跟我斗,下辈子吧!想着,它就一溜烟地跑到老鼠窝前。”

4从动画片中挖掘观后感的撰写

动画片中的感人情节同样让人流泪。教师可推荐学生观看有益的动画片,让学生带着情感去看,为写观后感积累生活经验。如《宝莲灯》的素材取自于中国流传很广的一个美丽的民间传说。沉香为了寻找、救出母亲,历尽千辛万苦。这部动画片教导人们只有不断努力,靠坚强的意志,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战胜顽固的敌人。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去看这部感人的动画片,并且精心选择自己最受感动、感触最深、最受教育的片段,在班队活动中进行交流后,用心地写观后感。

5从动画片中挖掘科技小论文的练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