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06:3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俄语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俄语论文

篇1

1.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与俄语教学 

2.浅谈语言学对俄语学习的作用和启示

3.俄语话语语言学的形成与发展 

4.俄语学者对功能语言学的贡献  

5.俄语笑话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6.俄语计算语言学领域本体知识库的构建 

7.俄语语料库的新发展 

8.俄语电视广告的心理语言学分析以及教学中应用 

9.高校俄语听力教学策略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10.国内俄语学界社会性别语言学研究略论

11.“多元视角下的俄语语言学研究:成就与展望”国际学术会议通知 

12.话语语言学与俄语篇章教学

13.基于语篇语言学的俄语口译研究的设想

14.俄语广告文本语言特点的心理语言学分析

15.篇章语言学与俄语语法教学 

16.神经语言学视野下的学生俄语交际能力培养途径研究

17.从心理语言学角度分析俄语词汇记忆策略

18.从认知语言学角度谈俄语词类的划分 

19.中国俄语语言学研究的新趋势、新方法——有关《现代俄语语义学研讨会》的若干思考

20.一部功力深厚的俄语语言学专著

21.认知语言学在俄语学研究中的状况 

22.俄语语言学新术语试译

23.学习话语语言学,改进俄语教学法 

24.心理语言学与外语教学——俄语教学中先例理论的应用

25.从生态语言学角度看俄语中的外来词 

26.北京外国语大学200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模拟题(现代俄语语言学专业) 

27.俄语民间文学形象的国情语言学分析

28.俄语语言学研究 

29.对俄语视觉词语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30.谈谈话语语言学与俄语教学

31.从工程语言学角度评价苏联科学院《俄语语法》(1980年版) 

32.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俄语中T/B式称呼语

33.二外俄语教学与对比语言学 

34.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来比较俄语和英语的词根

35.俄语语言学新术语试译(续) 

36.《当代俄罗斯语言学理论译库》首发寄语 

37.俄语呼语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观察

38.俄语形容词充当后置定语的语言学分析

39.世纪末的俄国语言学 

40.从社会语言学角度看俄语在新疆 

41.俄语中伟大的卫国战争先例现象的文化语言学研究

42.俄语语言对比研究新景观 

43.《当代语言文字理论的新构想》中有关普通语言学和俄语问题的错误 

44.莫斯科语言学派百年回溯  

45.《语言学问题》1980年第二期简介——俄语在向分析语发展吗?

46.开扩语言学研究的领域——《俄语口语语法概论》评介

47.副语言学与俄语手势成语

48.构建以情优化高校专业俄语教学的策略

49.18世纪俄国语言学研究概要

50.俄语修辞学:回顾与展望  

51.国外俄语学研究点滴

52.“中国俄语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与发展高层论坛暨黑龙江大学俄语学科成立75周年学术研讨会”通知

53.俄语语言个性理论的源流与发展

54.语言个性初探  

55.俄语阅读学习策略 

56.俄语成语的语义特征 

57.建构商务英语语言学过程中的几个关键性要素 

58.俄语动词性句子语义结构描写的原则 

59.篇章——对低年级中国大学生进行俄语语法教学的单位

60.浅议俄罗斯网络发展现状及其社交网络语汇特征

61.论俄语教学中语言意识的培养

62.浅谈动词性语气词

63.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俄语学

64.80年代以来的苏联俄语研究

65.语言学:21世纪展望勤于求索继往开来

66.俄语和英语“定语”的对比初探

67.论俄语复合句分类中的模糊现象  

68.奥热果夫和他的《俄语词典》

69.专业俄语精读课测试模式:研究与实践 

70.谈应用型旅游俄语教学的创新 

71.文化语言学视角下的语法探究 

72.俄语简单句的语义结构 

73.《语言经纬》评介

74.俄语口语的某些句法特点 

75.中俄语言文化中关于友谊的交际行为准则 

76.黑龙江大学俄语学科概况

77.20世纪俄语成语学研究 

78.试论俄语成语的固定性和变体性 

79.互联网与俄语语言文学研究 

80.俄语词概念意义掌握的心理过程分析

81.赵洵講语言学与方法论问题  

82.基于网络自主学习的英语语言学课程教改探索

83.论俄语口语的对立性特征  

84.论汉、英语词义的民族色彩与翻译

85.俄语词法学新术语试译 

86."Ты"还是"Вы"——论俄语第二人称呼语的特点

87.20世纪俄语语用学研究

88.大策划 大学者 大作品——《当代中国俄语名家学术文库》评介

89.俄语中表示数量含义的成语简论  

90.20世纪俄语语义学研究

91.浅谈文化语境与俄语教学

92.语言学界的一次多学科对话与交流——《当代俄罗斯语言学理论译库》结项及学术座谈会纪实

93.俄语语调姿容综合体浅议 

94.俄语功能语体定量分析中的几个核心问题

95.伴随语言手段在言语交际中的功能

96.中国的俄语教学

97.语言国情学初探

98.现代俄语与外来语  

99. 试论篇章在俄语教学提高阶段的重要性 

100.论商务英语语言学的理论体系  

101.高校专业俄语写作教学再探究 

102.浅析如何有效破解俄语学习的困境 

103.俄语中主从复合句与词组的同形现象

104.苏联俄语口语研究概述

105.俄语口语与俄语语法新现象 

106.试论俄语同义词

107.高校英语语言学教材的建设与思考

108.谈学习转移及其在俄语二外教学中的应用  

109.英语语言学的发展与研究初探 

110.1984~2013年我国英语语言学教学研究述评 

111.浅析如何有效破解俄语学习的困境 

112.浅谈高校英语语言学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 

113.管窥我国英语语言学教材的现状与英语语言学教学 

114.两种俄语音位系统之比较 

115.俄语名词格范畴语义的认知阐释 

116.俄罗斯语言学界社会性别原型研究概观

117.进取的人生与独创的才智——评维诺格拉多夫在语言学上的贡献

篇2

而根据《关于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和相关会计准则有关问题解答(二)》(2003年3月17日财会[2003]10号)的规定,股权投资差额应分别情况进行会计处理: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应享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借记“长期股权投资——××单位(股权投资差额)”科目,并按规定的期限摊销计入损益;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方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则贷记“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科目。

那么,股权投资差额处理方法的前后改变究竟传递着什么含义?其具有怎样的影响?改变是否恰当?

新方法的灵魂:谨慎性原则

为什么讲处理方法的改变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呢?我们可从二者的摊销对投资账面价值的不同影响着手分析。借差的摊销减少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贷差的摊销一方面增加投资的账面价值,一方面增加投资收益。初始投资成本小于应享有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差额,可能是由于被投资单位的某些资产高估所致,或因经营管理不善等产生的负商誉。如果按照原有的借差和贷差都予以摊销的方法处理,投资方和被投资方完全可能进行“暗箱操作”,操纵初始投资成本便可轻松完成盈利任务。而新方法规定将贷差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则切断了企业的这条“盈利输送管道”,防范了企业粉饰会计报表,再度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新方法的影响及分析

会计处理方法的简化

在确认被投资方发生净亏损而使投资账面价值减至零,或减至“投资成本”明细科目的余额以下的,尚未摊销的股权投资差额当期不再摊销,直到被投资方实现净利润,投资方按分享的份额恢复投资账面价值至投资成本后再摊销。在原有处理方法下,这条规定是针对借差来讲的。

因为贷差的摊销一方面增加投资的账面价值,一方面增加投资收益。即使不停止对借差的摊销,也不存在突破零限制的问题。如果被投资方发生净亏损而使投资账面价值正好减至零,则贷差摊销的财务处理可以不变而照常进行;如果被投资方发生净亏损而使投资账面价值减至零外,备查簿中还有未反映的损失,且其小于贷差摊销额,则贷差摊销应先冲减未反映的损失,然后以余额计入投资收益,即: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贷:投资收益

若未反映损失数大于贷差摊销额,则贷差摊销应直接冲减未反映的损失,即:

借:长期股权投资——股权投资差额

贷: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

这样的处理方法略显繁杂。而采用贷差不摊销的方法后,一次性的把贷差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待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再将其余额转入“其他资本公积”明细科目,大大简化了会计处理过程。

有关税收的问题

按照税法规定,企业为取得另一企业的股权支付的全部代价,属股权投资支出,不得计入投资企业的当期费用,投资支出与应享有所有者权益份额的差额,均不得通过折旧或摊销方式分期计入费用或收益。即,税法不确认股权投资差额。具体按照借差、贷差分析可知:

股权投资差额的借差应作为时间性差异,在会计利润总额的基础上加上当期股权投资差额借方余额摊销作为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而对于贷差来说,在改变前的处理方式下,也应作为时间性差异,纳税调整金额为当期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贷差摊销金额。目前的处理方法是将贷差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不存在摊销的问题,也就免去了纳税调整这一步骤。这正是会计与税法相协调的表现。

新方法所引发的进一步思考

谨慎性原则是否得到了充分体现

前面分析了将股权投资差额贷差记入“资本公积”方法进一步规范企业利润构成,体现谨慎性原则。但资本公积是所有者权益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它通常会直接导致企业净资产的增加。而改变后的方法还是会增加企业所有者权益,报表使用者很难根据这项信息对企业财务状况做出正确判断。为了避免误导决策,就有必要明确资本公积形成的主要来源。

股权投资差额长期计入“资本公积”会引起什么结果

改变后的方法将贷差记入“资本公积——股权投资准备”,按照规定股权投资准备是所有者权益中的一种准备,在其未实现之前,不得用于转增资本,只有其实现之后,才能按规定程序转增资本。

这样的处理看似有效控制了企业为达到转增资本的目的而虚增资本公积,防止企业资本扩张能力的虚增。但仍留有一个缺口——那就是企业在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完全可以把转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的金额用于转增资本。对于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这样会增加投资者持有的股份,从而增加公司股票流通量,进而激活股价,提高股票交易量和资本流动性。而这显然有悖于其处理方法改变的初衷——确保转增的资本公积体现其经济价值。

参考资料:

1.郝一洁,“执行《企业会计制度》中若干投资规定的建议”,《财务与会计导刊》,2003.02

2.《2003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材——会计》,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2003年注册会计师考试材——税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篇3

摘 要:典故词语是具有明确来源的、固定的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鲜明的民族烙印,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民族特征。主要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来阐释俄语典故词语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的价值观念以及宗教文化等民族文化语义。

关键词:俄语典故词语;民族文化语义;价值观念;宗教文化

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209-02

1 引言

文化语义是以概念意义为原型的意义范畴,是在人类文化模式作用下通过隐喻和转喻相互连接,概念范畴中的某些属性得到凸显而形成的转义。语言世界图景理论是世界图景在语言中的语言化、符号化、语义化表达,它是历史形成的某一社团对外部世界朴素观念认识的总和(В.И.Постовалова,1988:44)。之后施坦塔尔“将洪堡特的语言世界观与语言形式原则在民族心理学范围内加以具体化”(戴成,2001:32)。到了20世纪,魏格斯贝尔(1899-1985)提出“语言中间世界”理论,他认为人类不是直接面对外在世界,在它们中间,有语言这个中介存在,人类是通过语言的意义构造眺望外在世界。

基于上述思想,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语言国情学(后来的文化语言学)提出,语言不仅起着传播信息的作用,它还具备记录、储存、反映信息的本领,这就是语言的载蓄功能。语言的载蓄功能主要体现在语言系统的词汇层次上,因为词直接涉及我们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词汇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物质世界的范畴和社会因素正是由于语言具有这种载蓄功能,在词汇中才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等,词汇的文化语义才得以实现,得以传达。

2 俄语典故词语的概念

俄语Крылатые слова这一术语,最初源自于荷马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Е.М.Верещагин 和В.Г.Костамаров对Крылатые слов定义为:“典故词语是源于文学作品的,而且进入言语中简短的引文、形象的表达方式、历史人物的表述。Э.А.Вартаньян也认为:“典故词语是来源于一定的文学或者历史材料的最强有力的激流,通常有具体的作者,这是艺术文学的范例,杰出人物的格言,包含在书写笔迹中的讨论的简短的格言式的公式”。《Руский язык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是这样定义Крылатые слова的:语言中源于一定的文学、政论和学术材料或者在这些材料基础上出现的固定格言,以及在言语中广为流传的历史活动家的表述。此外,部分学者把得到转义的历史和神话故事、历史人物的名称、神话故事或者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名字、不同作者形象生动的表达等也归入到典故词语的行列。由此我们得出如下结论:Крылатые слова是具有明确来源的、固定的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形式,它承载着鲜明的民族烙印,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族特征。

从各位学者对典故词语的定义中可以看到,典故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凝缩典故而成的,而典故因素都是在一定的文化土壤中形成的,并反映一定的文化背景,所以典故词语具有文化意义,属于文化词语,是语言系统的特殊组成部分。典故词语有流传下来的文化典籍作为源出材料,其文化意义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是它反映的以及承载的文化在自身上的集中体现。因此,凡是在典故词语中显性或隐性地反映的语言外某种文化背景、事物、现象、因素的词义就是典故词语的文化语义,是有别于其语言意义的一种深层意义。

3 俄语典故词语中的民族文化语义

俄语典故词语作为文化词语的一种特殊形式,其中反映者俄罗斯民族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生活方式等。本文将主要从价值观念和两方面来阐述俄语典故词语中反映的民族文化语义。

3.1 俄语典故词语反映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文化集团在创造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世代相袭的是非通则或对重要性的评判标准,审美观、宗教观、道德伦理观、阶级观等都属价值观念(马清华,《文化语义学》)。

俄语典故词语作为文化词语,反映了俄罗斯民族的经典思想,是非观念,审美观念,精神境界等价值观念。如:Жалок тот,в ком совесть нечиста(Пушкин)(良心不纯洁的人是可怜的),此句常用来警示人们要做良心纯洁的人;Мы не можем ждать милостей от природы,взять их у неё-наша здача(Мичурин)(我们不能等待大自然的恩赐,从自然中索取是我们的任务),启示人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利用大自然的资源创造幸福生活,而不是坐享其成。另外还有反映民族精神境界的典故词语,如: Кто ищет,тот всегда найдёт(Евангелие)(一直在寻找的人一定会找到;有志者事竟成)。反映精神道德观念的典故词语,包括人生哲理和对人行为举止的规劝和告诫,如:Кто не работеат,тот не ест(Библия)(不劳动着不得食),告诫人们要用自己的劳动来获得果实。

3.2 俄语典故词语反映的

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在人类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发展。在俄罗斯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典故词语作为一种反映民族文化历史,承载社会文化的语言成分,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反映着俄罗斯民族的。

例如,反映圣经故事的典故词语:фиговый листок(无花果的叶子),源自圣经旧约的故事:亚当和夏娃曾经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天堂,他们赤身,但并不以此为耻。当他们被狡猾的蛇诱惑偷吃了善恶树上的禁果后,他们蒙上了自己的眼睛,因为他们得知自己是赤身的,于是就用无花果的叶子为自己缝制了衣服系在腰上。于是,后人就把“丑恶的、不道德的事情虚伪的掩盖,以及对某人真正意图和目的或者现实状态的掩盖”比喻成фиговый листок.

Всему своё время(凡事各有其时),源自《旧约》,在время всякой вкщи под небом(天下万事都有定期,都有上帝特定的时间)的基础上形成,当人们安慰自己或别人对某事不要操之过急是常用此句,如:“всему свой час и время всякому делу под небесами”...- я люблю это изречение и часто им пользуюсь.(Литературная газета,25.04.1987)(“凡事各有其时,都有上帝特定的时间。”......我喜欢这句话,并且经常使用它)。

И был вечер,и было утро有了晚上,就有了早晨。引自《旧约》中的引言:“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有晚上,有早晨:这是第一日。”后人常用此句来喻指时间的不可改变的连贯性。

4 结语

典故词语作为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语,可以传达大量的文化信息,在词汇系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此外,人们还经常借用典故词语来做比喻,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达到理想的修辞效果,所以典故词语的使用频率很高,在言语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典故词语蕴含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在民族文化语义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反映了人类文化对语言的巨大影响。因此,对俄语典故词语文化语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杨元刚.英汉词语文化语义对比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2]马清华.文化语义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3]В.А.МАСЛОВА.Лингвокультурология[M].Издательский центр《Академия》,2004.

篇4

关键词: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一.鄂伦春族简介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称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鄂伦春族作为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我国北部边疆地区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鄂伦春”这一族称早在清朝崇德五年三月丑是以“俄尔吞”出现的。以后在康熙年间的奏折中开始称为“俄罗春”、“额尔春”或“俄伦春”,较后的文献中统一写为鄂伦春。

鄂伦春族称含义有多种解释,其中“使用驯鹿的人们”和“住在山岭上的人们”的两种解释较为普遍。“使用驯鹿的人们”的解释与鄂伦春族曾经饲养驯鹿有密切相关。在《异域录》中载:“俄伦春役驯鹿驭牛马,驱似驴,足似羊,头似马,角似鹿,故称四不像。但土人则称鄂伦”。而“住在山岭上的人们”的解释源于“奥伦”的意思。鄂伦春人称山岭为“奥伦”,而“奥伦”与“鄂伦”语音基本相同。在鄂伦春族当中普遍比较接受后一种解释。

鄂伦春族是我国古老北方民族的遗裔,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历史文献看,它可能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出现的黑龙江流域北部室韦的钵室韦和大室韦。主要是因为在历史文献中有关钵室韦与大室韦的物质文化方面的记载与鄂伦春族的物质文化基本相同。如《北史・室韦传》和《隋书・室韦传》记载“以桦皮盖屋”。

托扎敏乡是鄂伦春族四个部落,鄂伦春自治旗五猎民乡镇之一。该乡镇辖有四村一居,其中希日特奇村和木奎村是典型的猎民村。两个村位于托扎敏乡政府东南1公里,共有93户,252人;鄂伦春族201人,占79.76%。猎民人均收入9540元,其中生产性收入5030元,全村经济以农业发展为准,主打产品为大豆。

二.鄂伦春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原因

各民族的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并且由于其社会发展阶段和所处自然环境的不同而文化表现出很大的差异。鄂伦春族世世代代都居住在大小兴安岭地区,从事着传统的狩猎经济。相对封闭自然环境和原始的狩猎经济,促成了其独特的民俗文化。主要表现在居住、饮食、交通、节日节庆等方面。

鄂伦春族1951年开始定居,到1954年实现全部定居。60多年来,鄂伦春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传统习俗、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信仰取向受强文化的冲击,鄂伦春族的很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消失。分析其原因主要有:

(一)传统生产方式的变迁

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志决定社会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志。”鄂伦春族一直到解放前,在大小兴安岭森林中从事着狩猎为主,采集和捕鱼为辅的游猎经济。这种封闭而人烟稀少的自然环境和长期狩猎生产实践中发展出了与之相应的民族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宗教文化和文学艺术。“人类住所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最为明显的”。如鄂伦春族所居住的“斜仁柱”,其形状为圆锥形,大体结构特点为以十三至十五根树干为基本屋架,上面铺桦树皮或兽皮做以保暖,并且搭建的简单而快捷性也适应游猎经济的特性。“住所的材料形式与性质都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由于生活在森林环境,住所原材料取自其环境。鄂伦春族所有传承下来的民族文化皆适应其自然环境和狩猎经济而产生。

民族文化依附社会存在而存在。自然环境和狩猎经济的变化会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鄂伦春自治旗成立于1951年,从1954年开始,全旗鄂伦春族族陆续定居,到1958年,猎民全部定居。与漂泊不定的狩猎生活相比,定居使鄂伦春族的生活得到可靠保障。

定居之后的鄂伦春族放弃狩猎经济,逐渐开始从事农业或牧业生产。这一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现代强势文化对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影响,很多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正逐步失传或消失。托扎敏乡希日特奇和木奎猎民村为例,两个猎民村共有93户,鄂伦春族201人,其中掌握民族工艺制作的有13人,占6.4%,掌握民俗技艺(民间故事、民族歌舞,民族体育竞技)的猎民40余人,占19.9%。从这些数字说明,掌握民族文化的人达不到一半,占有比重极少,势必阻碍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二)掌握民族语言的人逐步减少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重要意义。斯大林将语言作为民族定义的重要要素之一。鄂伦春族作为我国56个民族之一,有其自己的语言。鄂伦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通古斯语族。对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爱尔伍德这样说过:“语言或是人类文化中最先发生的一部分,因为它的功效能使各个人的经验得接以互相参证,语言实是‘心理模式’传播之媒介,也便是其他各种文化之媒介。”而鄂伦春族语只停留在刻画阶段,尚未形成系统的文字,历来鄂伦春族的文化以口传形式传承下来,因而语言对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而如今鄂伦春语言掌握现状并不乐观,以希日特奇和木奎两个猎民村猎民语言掌握调查为据。本人2012年下半年在鄂伦春自治旗托扎敏乡希日特奇和木奎两个猎民村201位猎民发放问卷进行语言掌握情况调查,最后回收185份问卷,16份问卷因各种原因没能收回。问卷统计表格如下:

从表一饼状图可以看出,将语言掌握情况分为优、良、差和不掌握四等,其分值各占13%、23%、19%和45%。而表二柱状图说明了语言掌握年龄结构,掌握优的猎民集中在30岁以后,良的集中在20岁到49岁间,差的集中在10岁到39岁间,不掌握的集中在1岁到29岁间。综合以上可以得出,30岁后的鄂伦春族当中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人占多数,而不掌握本民族语言的人侧集中在1岁到29岁的儿童,青少年,年轻人当中,并且人数颇为较多。这说明,随着生产方式和生存环境的改变,鄂伦春族中老一辈的未能传承本民族语言,而新一代的人不重视本民族语言的重要性,不掌握自己的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鄂伦春族将会遗忘自己的语言,这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非常不利。

三.促进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鄂伦春民族文化以其淳纯朴性和独特性成为北疆三少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元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在文化建设方面一再强调“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促进鄂伦春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提高鄂伦春族自豪感和加强民族凝聚力,而且对我国增强文化软实力和建立文化强国有深远意义。

(一)促进民族文化节庆活动的立体化建设

立体化建设包括纵向的种类数量和横向的内容丰富度。目前,鄂伦春自治旗民族文化节庆活动较少,缺少全方位展现和传播民族文化的平台,而且拥有的节庆活动内容远远不够丰富和充实。当前,鄂伦春自治旗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民族节庆活动是一年一度的旗篝火节。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更多类似独具特色的节庆活动。可以围绕桦树皮文化,狍皮文化等等开展节庆活动。鄂伦春族世世代代在大小兴安岭地区从事着游猎经济,并且在生产实践中围绕桦树皮制作家具、交通工具和器皿。桦树皮与鄂伦春族息息相关,他们的桦树皮手工艺非常精湛。

(二)打造生态旅游民族村

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对民族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鄂伦春自治旗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区景点有嘎仙洞和布苏里度假山庄,缺少体验鄂伦春族族传统生产生活,涵盖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展现民俗风情的旅游景区或度假村。旅游景区或度假村搭建独具特色的基础设施,如搭盖“斜仁柱”,还原传统的生活状态,让游客体验或观赏。恢复原始交通工具,使用马匹,桦皮船,爬犁等等作为游客的代步工具。提供独有的饮食消费。鄂伦春族饮食文化丰富而独特,包括狍子肉,野猪肉,烤灰鼠等肉类和猴头蘑,羊肚蘑,蕨菜,柳蒿芽等野菜。

(三)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人才的培养

人才在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是不可而忽略的要素,我国在《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 中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而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更应重视人才的重要性。第一,着力培养民间手工技艺,民族语言,民族音乐舞蹈等方面继承人。在上述调查资料中可知,希日特奇和木奎两个猎民村中不掌握本民族语言的人数不断增多,并且在1岁到29岁的儿童和年轻人当中占多住比重。因此,在年轻人当中培养一批民间艺人,保障民族文化的持续传承与发展。第二,加强基层政府文化建设人才的专业化水平。基层政府对于工作人员,特别是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人员,招揽时提高学历和专业门槛,同时也要兼顾对鄂伦春语言,民俗方面有一定的掌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集》[M].人民出版社,1972.82-83.

[2]林惠祥.《文化人类学》[M].商务印书馆,1996.86.

[3]王志民,金勋,张荣,冯国平.《鄂伦春自治旗志》[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98-100.

篇5

[关键词]鄂伦春;传统体育文化;渊源

一、来源于日常生产劳动

生产劳动、生活方式是民族传统体育产生的必然条件,是民族传统体育孕育产生的土壤,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源泉。[1]早期的鄂伦春先民生活在黑龙江省和东北部的大小兴安岭一带,地处东经122°~131°,北纬48°~53°之间。在大小兴安岭的繁茂森林里,自古多野兽。

在生存需要的驱动下,鄂伦春先民开始通过各种身体活动形式,采集、游牧、狩猎、捕抓,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和铸就了鄂伦春先民跑、跳、掷、攀、击、射等多种原始的运动技能,提高了包含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多方面身体素质,并逐步形成了以生存为直接目的的身体活动。

熟练准确的箭法是狩猎成功的关键,为了训练儿童熟练用弓箭的本领,鄂伦春儿童从三、四岁起就开始用成人制作的玩具弓进行射箭。这无疑来源于鄂伦春人射猎野兽的狩猎活动。其他如滑雪、划桦皮船、冰爬犁等,则来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以滑雪板、桦皮船和爬犁作为交通运送货物的工具。跑、跳高、跳远等体育来源于早期狩猎生产人们必需的身体技能等。可以说,这些体育活动都带有明显的狩猎生产所需的生产和生活技能的特征。

二、来源于原始

原始宗教活动对体育的发展与丰富有一定的影响,虽然原始宗教不是产生体育的“源”,但却是发展成为体育的一个“流”。[1]

(一)鄂伦春族信笃原始宗教,主要体现为自然崇拜和图腾崇拜

任何一个民族的图腾都不是单一的,而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推进而交融演变着。根据考古学和民族学资料,鄂伦春族崇拜熊、狐狸、虎、鹿以及树木等。[2]这些动植物构成鄂伦春族生活的生态圈,因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鄂伦春族祖先将它们作为图腾标志是自然的选择。熊是鄂伦春人崇拜过的图腾。为了捕获熊,鄂伦春人既要熟悉熊的习性、动态,又要在平时模仿熊的动态以锻炼身体,并作为娱乐活动,从而使人们适应艰苦的狩猎生活的需要。鄂伦春人认为自己是熊的后裔,对熊不能直呼其名。鄂伦春族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斗熊舞》就是具有图腾意义的舞蹈,通过模仿黑熊在激烈搏斗时的动作来表达对熊图腾的崇敬和希望获得图腾庇护的愿望,显示了人们向往获得像图腾那样英勇强悍的力量以战胜自然的心理渴望。每当人们跳起黑熊搏斗舞时,情绪高昂,动作勇健有力,是有多种复杂思想感情的。黑熊搏斗舞产生较早,流传很广泛,也正因为如此,该舞盛行至今。逊克县新鄂村、呼玛县十八站和鄂伦春族自治旗境内各猎民村都有人会跳这种舞蹈。还有鄂伦春人的狍皮衣、狍皮帽,萨满服饰上的以熊毛、獐毛搓成的绳饰等,都是源于对自然和图腾的崇拜。[3]

(二)萨满教的信仰

萨满教是在原始信仰基础上逐渐丰富与发达起来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出现时间非常早,是世界上最早的宗教。它曾经长期盛行于我国北方各民族。

鄂伦春人相信萨满在特殊的精神状态中能起到人神使者的作用。因此,鄂伦春人在生产和生活中,经常请萨满跳神,以祈消灾免祸,确保家畜兴旺。此外,鄂伦春的萨满社会地位较高,至今尚流传于黑龙江中、下游,大兴安岭西部广大地区的鄂伦春族萨满为维护本氏族的安全和兴旺(消除灾祸、治病、祈求好的收成)所跳的热烈地萨满舞蹈―一“跳神”。几百年来,该民族的萨满跳神藏于深山,鲜为人知,所以在东北诸民族中,他们的“跳神”是最接近原始形态的。

《瑷珲县志》记载:“神医嬉戏,其人有病不知医药,请巫载五花冠服八卦衣,前后护以大小铜镜,腰膝杂以铜铃,行单面鼓婆婆跳远巅狂作态,行动须人其音似歌似泣无律带腔作楼林语,不辨何云旋忽距跃踊离地咫尺,犀愕顾日神至矣,名为‘跳神’。”

鄂伦春族人一旦哪家有事需要帮助,邻里乡亲,不分男女,不论名望高下,大家都要千方百计地为病人请到萨满跳神,目的是为了消灾、降福和除病,并为其家属排忧解难。这种活动一般都在“仙人柱”(即供放神灵的地方)外空地进行,周围插卜一圈柳条枝,场地供上各种神偶。并习惯于将兽血抹在偶像嘴边,表示神灵已经用过供物。此时萨满穿上神衣、神帽,一手执褪,一手执鼓,坐在专设的位置,敲击神鼓,恭请诸神光临。萨满哼起调子,在场者围坐一圈,随声附合。萨满双目紧闭,紧咬牙齿,全身晃动,边歌边舞。动作恃点是以脚下的“跳动”和胯部的“抖动”为主。萨满在跳神时常常作些翻滚动作或模拟一些动物的动作,脚步无一定韵律而不断变化,情绪激昂,直至最后逐一送归神灵,萨满才在喘息中恢复常态。这种古老的跳神习俗,有其一定的历史渊源。[4]

鄂伦春人的各种身体活动与原始的结合,使其在民俗性的节日活动中得以保存和流传,促进了鄂伦春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三、来源于教育和培养下一代

在原始的社会经济形态下,体育以儿童游戏的方式存在,儿童的游戏与原始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成人的干预和指导,没有教育的形式和作用,儿童游戏亦是难以产生和发展的。儿童的游戏源远流长,在人类社会初期就把它作为教育儿童的一种手段。[5]成人常把自已劳动经验通过游戏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们。鄂伦春族游戏中有很多是由成人根据培养下一代的需要而创造的,比较典型的如“阿尼罕”。这种游戏与现在给孩子们设计的“看图识字”相类似,是母亲们用桦树皮或兽皮给孩子们剪(刻)成鹿、狗、天鹅、大雁等各种飞禽走兽的图型,让孩子们加以识别,并进行一系列捕捉动物的训练,其目的是使孩子从小就增长狩猎知识和技能。此外,象猜谜语、数数字、“小仙人柱”(语言游戏)、歌谣等,也都是成人根据各种教育的需要为孩子们创造的。

四、来源于对社会生活和动物的模仿

对社会生活和动物的模仿是体育的一个重要来源。“扛人比赛”来源于人们为日常生活中拣拾烧火柴的劳动,鄂伦春人居住的“斜仁柱”里,烧柴往往要去山里或河边拣拾,有时还要到山脚下去背扛,为不使火熄灭,每天都要扛木头。扛人比赛这项体育游戏就由此发展而来。比赛时一个人躺在地上,另一个人将其扛起来,绕着“斜仁柱”或簧火堆跑,看谁跑得时间最长。这是一项充满乐趣的比赛力气的体育比赛。还有包括鄂伦春儿童在内全世界的儿童都在玩的“过家家”游戏,是儿童对各种现实生活场景的模仿,祭神、跳神游戏则是鄂伦春儿童对一些祭神和跳神仪式的模仿,也是对社会生活的模仿。

鄂伦春族体育中的“闯绰哈仁”就是在“谁要是最先到达终点,谁就是梅花鹿;谁要是半路逃跑,谁就是兔子;谁要是跳到一半就发笑,谁就变成臭李子;谁要是落在最后,谁就是又胖又笨又懒的树鸡!”的歌声中以双脚快速蹦跳、两臂上下摆动、旋转等姿态模仿树鸡进行比赛的体育项目。

五、来源于民族间文化的传播

文化具有传播性。鄂伦春体育项目中有些是与其他民族所共有的。如“抓嘎拉哈”就是包括居住在我国北方的汉族在内的所有北方民族共有的体育游戏,其玩法也都大同小异。嘎拉哈的起源据说是满族,一说源于锡伯族,但根据其玩具材料为动物殡骨的特点,应起源于狩猎生产,作为鄂伦春族的抓嘎拉哈游戏,既可能是其先民流传下来的,也可能是从周边其他民族中传播而来。其他鄂伦春的体育项目如“班吉”棋,和周边民族如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的“宝格”(围鹿棋)玩法相似;赛颈力、拉棍等在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传统体育中也都有类似的内容。

六、来源于人们日常交往和娱乐的需要

追求身心的快乐是人类的本能。[6]对于世代在深山老林中过着渔猎生活的鄂伦春人来说,狩猎时的紧张和压力与日常生活的简单寂寞同时存在,人们需要在紧张的捕猎后放松身心,需要在获得猎物后释放喜悦的情绪,也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增添色彩。虽然鄂伦春人出猎一般是以“安嘎”为单位的集体行动,但往往要离开“乌力楞”在山林中“游荡”个把月甚至几个月,难免感到孤独和寂寞。他们常常在追捕野兽的间隙剥一块桦树皮,画上棋盘,用柳树条削制棋子,两人对弈玩“班吉”棋,为狩猎时光增添了不少乐趣。

为了狩猎生产的需要,鄂伦春人每个“乌力楞”都有自己的猎场,各自在各自的猎场打猎,互不交叉。由于居住分散,大家平日里除了“乌力楞”内部的成员外,很少和外界交往。只有到一些重大活动如开“穆昆”大会、祭祀火神时,人们才从四面八方聚到一起。除了一些严肃性的仪式和程序外,鄂伦春人通过一些体育活动来联络感情、增进了解。

鄂伦春族诸多体育的产生来源,应该说还有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人们交往和娱乐身心的需要。就是人们在交往和闲暇娱乐时偶然通过日常生产劳动的启发创造和发明的,这些体育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生趣,使人们在愉快的身体活动中感受着适度的紧张和刺激,对于长年游猎在人烟稀少的山林中的鄂伦春人来说,无疑为单调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韦晓康.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4:37.

[2]干志耿等.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社,1982:116.

[3]王为华.鄂伦春族图腾文化:人类远古的幻想和寄托[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2):144-146.

[4]吕大吉.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鄂伦春族卷[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5] 白洁.鄂伦春族传统游戏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5):29.

[6]饶远、刘竹等.中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

篇6

1.1专业术语的讲解

专业术语的习得和研究是任何ESP课程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没有专术语积累过程的ESP课程学习是不切实际的。旅游英语的学习也必然要建立在对专业术语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为了克服专业术语学习中的乏味性,笔者将专业术语的学习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例如在旅游出发前相关手续的办理,飞机上必要的交流,酒店的入住退房,旅游过程中的沟通,及突发事件的应对等。配合相关图片的讲解和生动例证的引用,使学生们在鲜活生动的情景下掌握枯燥乏味的旅游英语专业术语,活跃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

1.2文化因子的输入

旅游英语不同于其他ESP的特殊之处在于除了专业学术性之外,还融合了历史,政治,地理,宗教,风俗,建筑等海量的多元文化因子,是个地地道道的“大杂烩”。可以说脱离了这些文化因子的旅游英语毫无意义,肯本不能构成ESP最有活力的分支之一。文化因子的输入是与专业术语的学习并重的必要环节。笔者在课程设计上加大了文化因子输入的力度,在著名景观,尤其是国外知名景点的介绍中侧重从多元文化的角度进行英语的介绍,将旅游英语的学术性和唯美性有机糅合,使学生们感受到旅游英语是一门知识覆盖面广,文化底蕴厚重的学科,该环节成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学生们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参与度很强。

2.实践环节

2.1教师—学生互动讨论

任何脱离了实践环节的ESP课程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旅游英语本身突出的操作性更加离不开实践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真实涉外旅游案例,以假设性身份(导游或游客身份)多角度进行案例分析,同时向学生介绍贴近生活,贴近行业发展的新动态,鼓励学生们深度思考,直抒胸臆,提高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真实旅游情景再现和还原下的师生互动讨论做到了“如临其境,触景生情”。

2.2学生—学生合作学习

在旅游英语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彼此之间的语言学习互动环节是充分体现其实践性的必要环节,达到“使学习者使用目的语参与到理解,处理,输出和互动之中”(戴维,努南)的教学目的。旅游英语的学习是建立在较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基础上的,专业的听说读写译综合能力是学好旅游英语的重要前提。这一点与通用英语及ESP所属其他领域的教学目标极大的切合。选择旅游英语课程学习的学生都具备一定的英语基础,多年的学习使他们形成了稳定的认知方式金额思维模式,同时对旅游专业的知识有很大的渴求,因此,应该在保护他们这种正向学习动机的同时,鼓励学生们间的互动,合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合作学习,尝试角色扮演,导游中英文模拟讲解等多种合作型学习放式完成专业知识的积淀。

3.教学效果的评价与完善

本学期课程结束后,笔者对于旅游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做了总结和反思,根据实际教学环节开展的情况,量化教学成效,对比之下发现不足,期待在今后旅游英语教学中改进提高。

3.1教学效果评价

在整个教学中,笔者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本课程中的学习需求,经常与他们够沟通交流,尤其是在结课后。希望了解学生们真实的学习目的和未来职业规划愿景,从而调整课堂教学的思路和方法,真正使旅游英语成为“有用,实用,可用”的工具学科。在此过程中,笔者发现实践环节的设计是学生们学习该课程的首要目的。

3.2强化实践的环节

3.2.1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是旅游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方法。旅游英语中的交际能力不仅是对于英语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还指对于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是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识体系。它包括运用语言手段(口头语或书面语)和副语言手段(肢体语)。对于以交际为主的旅游英语而言,这种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课堂中设置真实情景,鼓励学生敢于用专业英语交际,才能获得扎实的专业技能。

3.2.2角色扮演法

篇7

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增强学生的国际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变化,满足学生学习、工作、生活需求。目前大学普通英语EGP教学虽然强调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技能,但实际上EGP课程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特别是通过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的能力。许多学校都把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作为改革目标,以适应英语四、六级考试题型变化,把提高四级通过率作为衡量和评价他们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尺。蔡基刚提出:“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和一般综合应用能力只是手段,而用外语来学习科技知识,提高学生国际竞争能力才是目标”[6]。随着中小学英语教学发展,2009年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将原教学大纲规定的1800个单词增加到3900个,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词汇量要求是4200个。可见对许多大学新生来说,大学英语的基础教学目标有大半甚至全部都已经在高中阶段完成了,许多新生一入学就完全可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如果坚持EGP方向,势必造成大学教育资源浪费。而ESP教学既服务于本学科普通英语教学要求,还具有专业特色,大学阶段ESP教学完全可以取代EGP教学成为教学改革发展方向。事实上,ESP课程和EGP课程并不是相对的,从理论上来说,两者都是打基础和提高英语水平,不同的是:“综合英语是纯粹打语言基础的或为应对考试目的的,而ESP教学则是为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语言能力服务的;综合英语为凸显一般通用语言,课文选材倾向小说和散文,题材是日常生活方面,而ESP课文和学生专业背景有些关系,但主要围绕专业上的语言特点和学术技能的;综合英语听的是故事和新闻,练的是日常生活会话,而ESP听的是一般话题的学术讲座,练的是校园、教室和学术讨论上的会话等。”

二、独立学院英语教学现状及ESP教学可行性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独立学院从1997年诞生至今,作为承担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任务的新生力量,专业设置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致力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由于独立学院的定位和自身的特点,其生源质量与普通高等学校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许多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且两级分化严重,学生课堂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差,而且普遍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另外,我们看到独立学院的学生具有接受新生事物快,思维活跃,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可塑性强的特点。据了解,目前福建省大部分独立学院仍然坚持进行普通英语EGP教学,一些院校ESP教学虽然有了一些发展,但是都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以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分级教学改革为例,大学新生按高考英语成绩或期末考试成绩择优,高考成绩达到120分的,或者第一学期英语期末成绩达到优秀的,可自愿参加四级强化教学班并提前参加英语四级考试,周末有专门老师负责四级辅导,四级考试通过后可以申请免修大学英语,其余大部分学生在大二上参加四级考试,通过者都可申请英语免修。虽然2012级两期强化班的四级通过率分别达到84%和92%,但是英语课程免修后学生目前还没有可以选修的其他后续英语课程,ESP教学完全还未起步。为了更好地了解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和满意度,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果,笔者在2011年、2012年和2013年分3次,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形式对诚毅学院基本可以代表文科、理科英语平均水平的金融专业和航海专业2011级240名学生进行了逐年调查,表1是部分调查结果。从表1明显看出,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是逐年下降的(英语学习兴趣强的大一有35.5%,大二只有23.3%,到了大三降为9.5%);英语学习动力也是逐年减弱(动力强的学生大一有22.8%,大二有17.5%,大三只有6.3%);在大学阶段感觉自己英语水平进步大的学生比例不高(大一有32.1%,大二有27.1%),约一半学生认为英语进步一般,不少学生还认为英语水平有所后退(到大三时高达26.4%);许多学生对英语课程设置满意度一般,感觉满意的学生也逐年减少;认为有必要开设ESP课程的学生从大一40.0%上升到大二63.8%,到了大三竟然高达85.0%,说明学生对ESP课程从低年级开始的不了解、不在乎到高年级接触专业英语后产生了迫切的学习需求。如果大学英语学习内容完全是普通英语EGP课程,就会造成学生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英语学习无法有实质性变化,容易产生疲倦感,慢慢失去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而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通过将成为许多学生英语学习的终结。这必然影响独立学院对培养学生成为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定位。因此,独立学院应该充分考虑到三本学生基础知识薄弱,但实践能力强的特点,合理设置英语课程,积极开展一些实用性强的ESP教学,以满足学生实际工作生活需求。

(二)教师情况调查

目前,福建省独立学院英语教师大多数毕业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博士人才,英语语言文学基本功底扎实,教学经验丰富,胜任英语基础教学不成问题;但是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大多数不具备其他学科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也没有ESP教学的实践经验。因此,ESP教师队伍无论在专业知识的掌握还是教学方法上的研究都需要大力提高,这也是许多高校ESP教学迟迟无法起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值得欣喜的是独立学院的英语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化,可塑性强,经过培训大部分教师完全可以从EGP转化为ESP教师。例如集美大学诚毅学院75%左右的英语教师在35岁以下,职称结构也大部分是讲师,不管是角色的转变还是教学模式的改革,年轻教师都有很强的适应性。从上述ESP的定义可以看出,ESP课程不需要涉及很深奥、很系统的某学科专业知识,作为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之间的一个过渡课程,ESP课程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ESP课程关注的是大多数学习者的普遍需求,要求专业性不强、受众广、适用性强,例如科技英语、旅游英语和科普阅读等。这类课程不涉及太多太复杂的专业知识,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师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完全可以胜任。狭义的ESP课程指的是为专业性强的学习者设计的,针对人员少,需求细化,学习目标明确单一,例如航海英语的口语课,从学习内容和目标上都不同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口语课。对于这类ESP课程,关键是教材的编写和选择要控制难度,如果太难了就几乎等同于专业英语,不属于大学英语教学范畴,而大学英语公共课教师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应该也能够胜任难度在专业入门阶段的大学英语ESP教学。根据Hutchinson&Waters的观点:“ESP可分为职场英语(EOP)和学术英语(EAP),职场英语可是岗前培训性质的,也可以是高校的ESP课程。”[8]从独立学院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和需求考虑,职场英语可以成为某些专业ESP教学的首选,既可以满足学生的岗位需求,又对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不高。

(三)教材使用情况

据了解,目前福建省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择主要是针对英语四六级考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技能,例如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先后使用了好几套教材,分别是《21世纪大学英语教程》《新视野大学英语教程》和《新视界大学英语教程》。这些教材主要涉及日常生活内容,每单元的生词和高中英语词汇重复率高,教材中介绍的语法知识和语言点大都是复习高中英语学过的内容。通过对2011级金融和航海专业240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在经过2年大学英语学习后,许多学生对英语课程满意度不高。其中,6%的学生认为教材毫无难度,都是高中阶段掌握的知识,没有参加课程活动的兴趣,对教学内容非常不满意;37%的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中大部分知识都是曾经学过的,大学教师对语法和知识点的讲解还不如高中教师讲得仔细全面,认为英语课没有挑战性,对教学内容不满意;38%的学生认为虽然很多内容曾经学过,但是大部分都忘了,现在复习一下很好,学习压力不大,准备努力通过四六级考试,对教学基本满意;19%的学生认为很多英语知识自己还没有掌握,需要加强学习,大学英语内容丰富,对教学内容很满意。从许多学生对英语教学内容满意度不高可以看出,教师和学生都渴望改变这种现状,特别是独立学院要想发挥自身优势,势必要扬长避短,不能照搬一本和二本学生教材,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开发独立学院学生教材。目前市场上通用英语EGP教材五花八门,可选择范围广,而ESP实用教材十分短缺,迫切需要组织教师自行编写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的ESP教材。对于狭义的ESP,Ellis和Johnson认为编写教材要注意几个原则:“语言必须包含学习者的学科专业中常见的词汇、句法结构和语篇功能;内容必须和他们学科有关联,但选择的主题和设计任务的目的是促进学科专业所需要的语言能力的训练。”[9]而对于广义的ESP,Lewis和Hill对ESP教材的衡量标准是:“教材能否激发学习者的好奇和研究兴趣;教材是否和学生的专业以及需求有关;教材是否有趣;教材是否有他们认为值得做的任务和活动。”

三、独立学院英语教学改革发展方向

(一)英语分级教学是教改的前提

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专业特点,非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大学英语》课程计划分三个层次进行分级教学,各层次教学要求如下:第一层次:(较低要求)术科本科专业学生,修满14学分,安排218学时,教学内容为大学英语预备级I,II级;大学英语综合I,II级;第二层次:(一般要求)非英语专业普通本科学生,修满16学分,学安排272学时,教学内容为大学英语综合I,II,III,IV级+B.+C+D;第三层次:(较高要求)非英语专业高起点本科学生,修满16学分,安排272学时,教学内容为大学英语综合I.II.级+B+C+D+E。根据大学英语教学目标,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包括A类课程综合英语、B类语言技能类、C类语言文化类、D类行业英语类和E类学术英语类等课程。这些课程的有机结合可以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和提高,对于每一类课程学生具体可选的项目如下:A类综合英语:大学英语(读写),大学英语(听说),大学英语(4,6级训练);B类语言技能:英语阅读,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英语口译,英语写作;C类语言文化:跨文化交际,英美影视欣赏,英语散文欣赏,英美小说选读;D类行业英语:会计英语,金融英语,IT英语,商贸英语,法律英语,航海英语;E类学术英语:社科,人文,管理,理工。对于所有三个层次的学生来说,A类大学英语综合I.II.级是必修课,除了通用英语EGP教学,还增加英语四六级专项训练,旨在帮助学生在四六级考试中取得更好成绩。到了大二阶段,第二层次学生可以选择继续A类课程,目标仍是四六级考试,或者选择BCD类。而第三层次学生则自愿选择BCDE类课程,不论是EGP方向还是ESP方向,只要学生选课人数达到开课要求,学院就应该满足学生需求。

(二)专门用途英语ESP教学是教改的重点

就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内容来说:A类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不论是听、说、读、写训练还是四六级训练,大学英语教师早已驾轻就熟,完全能够胜任;至于B类语言技能类、C类语言文化类课程,大学英语教师大都是语言学或英语和文学相结合的硕士、博士人才,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根据各自研究方向选择一门课程教学应该能够胜任;对于D类行业英语类和E类学术英语类课程,若维持当前大多数英语教师教学现状,能够胜任此类课程的教师实在凤毛麟角。因此,笔者认为近期大学英语教改的重点应该放在ESP教学的研究上,根本没有必要去争论教改坚持EGP方向好,还是ESP方向更好;只要市场有对ESP人才的需要,学生有对ESP课程的需求,大学就应该有能力开设并开好ESP课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至于坚持什么方向,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选课结果告诉我们答案。在教学中ESP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需求,还要设计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多样性。ESP课程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新领域的专家,在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时间应用来保证学生语言技能的训练,最多只能有30%左右的内容用于专业介绍上,这就要求ESP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既不可沿用普通英语教学方法,也不可套用专业英语的翻译教学法。例如主题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计交际任务主题,将学生分配成任务承担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训练语言交际能力同时,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另外,问题教学模式和任务教学模式也适应于ESP课程教学,学生可以有大量语言实践机会,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合格的ESP教师队伍是教改成功的保障

大学英语教师对ESP教学的认识和态度是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培养合格的ESP教师队伍是教改成功的保障。由于大部分的ESP教师都是具有英美文学和语言学学历背景的英语专业硕士、博士毕业生,长期以来进行的是普通英语教学,短时间内学院必须统一组织ESP教师学习,建立ESP教学理念,尽快走进ESP课堂。对于这点,日本和台湾有很多大学的做法可以参考,例如台湾成功大学提出:“一开始不给ESP课程新教师安排很多工作量,而是让他们进修一些ESP相关课程。例如每周安排有相关ESP文献阅读和讨论,组织学习ESP理论和教学案例。他们还要求新ESP教师到自己敢兴趣的专业院系旁听相关课程,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但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困难和需求,以确定教学重点。”[11]首先,ESP教师要努力自我提高,要争取早日胜任ESP课程,通过自学、进修或培训等尽快丰富专业知识结构,借鉴国内外成熟的ESP教学模式。其次,同行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也是非常有益的进步途径,ESP教师们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时间进行学术交流或课堂教学观摩。再次,ESP教师还要主动寻求专业教师合作,特别是在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的时候,教师合作的过程也是完善自身能力的过程。最后,高校的领导层在组建ESP团队时,应该有意识地吸收不同专业背景的教师,组织开展教学研讨活动,鼓励教师进行交流合作,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采用外聘等方式将一些资深的ESP实践者补充到教师队伍,负责实践教学环节。

四、结束语

篇8

1.1公立医院实施总额预付制的有利因素

1.1.1促使公立医院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市场竞争力

医院在项目付费和单元付费的机制下,受到整体医疗行业的垄断性的影响,患者的消费并不具备主动性,是一种迫于无奈下的被动消费增加,而作为医疗卫生部门,从主观上的获取医疗保险基金也引发过度的医疗消费行为,无形增加患者的治疗费用。而实施医疗保险总额预付制,医院为规避基金风险等问题,参保患者可以接受较为合理的医疗服务,从患者的利益角度来讲是有利于患者,这也使得医院成功的抢占医疗保险市场,为医疗服务的优质优价提供有利的发展空间,不断创新的管理机制也极大的提升公立医院的内涵建设,在公立医院内部不断调整配置项目和服务项目后,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也表现的尤为明显,可以说医疗保险预付制为医院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同时为医院带来源源不断的市场效益。

1.1.2促使公立医院降低医疗管理和服务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受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影响,许多医院的运营成本和医疗服务成本也极大的提高,巨大的医疗管理和服务成本管理为医院的发展带来一定的限制因素,在医疗保险总额预付制下,医院在合理的总额、定额资金一定的基础上,医院为获得最大盈利必然提高资源利用率,将提出趋向合理的内部管理以及各项考核指标,控制浪费的情况发生,并通过技术调整升级来降低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成本。另一方面,在医疗保险总额预付制实施后,相比传统的项目付费、单元付费等支付方式,医院对费用的结算和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方面都比从前有更为简单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创新也直接减少相关管理人员和开支,极大降低医院的整体管理成本,为国家节省开支。

1.1.3促进公立医院积极参与医疗保险管理,增强控费的主动性

从公立医院的根据单元付费模式、项目付费模式的实际情况来看,无论哪种具体的付费结算方式都会引起医院通过控制医疗项目、重复医疗项目来降低入院标准,小病大治来获得医院利益最大化,从而导致患者医疗费用的增长。在实施医疗保险预付制后,总额定量,超额费用将会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公立医院的整体费用管理意识也进一步提升,为规避所要承担的风险,合理控制医院经营成本以及服务成本,从被动节约走向主动控制经费的态度上,提高医院整体资源的利用率,也为医院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做出突出贡献。受到总额预付制的影响,医疗保险机构将医疗费用使用的控制权力全权交付给医疗服务方,即医院,而医疗保险机构的工作重点则落到医疗经费的预算、医疗经费的审核、医疗经费的执行等方面,极大地降低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成本,也使得其监管作用更加凸显。

1.1.4有利于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目前全国许多卫生资源分配不均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①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②人们对医疗消费观念上也存在着许多的偏见。③医疗保险政策在安排上和医疗机构报销比例上差别不明显,也未能正确引导患者的医疗消费行为。在实施医疗保险总额预付制后,其中的额度会充分考虑各级别医疗单位的等级、服务患者的人口特征、患者特点、就诊时间、就诊次数与平均就诊治疗费用等方面;并且,政策上提供的转诊制度、家属床位管理措施在付费的标准上应向上调整比例,正确的引导患者和家属小病去小医院,大病去大医院的医疗消费观念。如此,各大中小医疗机构能够获得更充足的医疗保险总额,并通过医院环境、医疗技术更新、服务质量的提高,吸引更多的民众参加医疗保险事业,从而从现实的要求上促进医疗卫生系统公共管理事业的健康发展。

1.2公立医院实施总额预付制的不利因素

1.2.1影响医务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在总额预付制实施后,医疗保险经办机构随即规定各定点医疗机构的年度预算总额费用的管理制度,即在医疗机构用完全年预算的总额费用后,其收治患者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将由患者就医医院承担,部分医务工作者认为如此救治患者等同于无偿为医疗保险患者进行医疗服务,随着参保人员的增加,公立医院收治的医疗保险患者越多,医院亏损的越严重,极大的挫伤许多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受到医疗保险总额资金限制的影响,许多患者要求得到更好的治疗也极大地增加了医生的救治难度,医生一方面考虑医院的医疗保险总额限制,也要顾及患者的医疗服务满意度,因而引发许多患者与医疗机构之间的矛盾,也极大的降低医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作为医疗服务机构,解除患者的病痛是理所应当,而患者上门就诊,医院本无权拒收患者,部分医院的不良做法也极大地激化了医患矛盾,同时,为当地医疗保险政策的进一步推广和执行带来不利影响。

1.2.2影响医疗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

在总额预付制的实施下,预算方法必然引起市场作用的减少,在没有市场主动作用的刺激下,医疗机构不自觉会放慢医院的整体工作效率,在医生的服务行为方面,为减少定额超支行为,将极大影响医疗提供方的主动服务性,在发展业务的主动性方面也会极大降低。因医疗保险总额的限制性,许多公立医院的服务质量开始慢慢降低,服务态度也开始变差,当然这也与医疗机构自身行为及患者的无理投诉有关。但作为医疗机构,要努力提高患者的医疗服务满意度,减少排队就医、入院的情况,避免拒收患者等现象发生。

1.2.3影响公立医院的资金运营

受到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不完善的影响,许多公立医院及私立医院的补偿机制服务不到位,在大部分的公立医院,由国家和政府补偿还不能达到四成,而许多企业医院在改制调整成为事业单位后,也没有得到政府的补偿资金,所有的医院经费开支目前只能根据医院的自身发展情况来维持长久的运营与发展,医院在没有资金的支持下,未来的发展也将面临着严重的问题。在医疗保险总额制度实施中要求,限定医院每个年度医疗保险支付费用的支出上限,一旦经费预算超支并缺乏依据,并不再根据医院的历史医疗保险数据进行衡量,单单衡量医疗保险基金的结余情况,也为许多公立医院的实际运营造成不良影响,受到严重资金不足的影响,许多医院也有面临倒闭的风险。医院每年收治大量医疗保险患者超出预算的比例不在少数,而该项医疗保险资金未能得到及时补偿,这部分尚未补偿的资金对医院来讲是很大的损失,是医院独自不能承担的。同时,预算经费的不足,也极大地降低对患者的治疗水平,因经费不足,不能选择较为恰当的治疗手段,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救治的情况是存在的。

1.2.4增加医、保、患三方矛盾

1.2.4.1医院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之间的矛盾。医院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第一个矛盾点是医疗保险基金提供的是限额,而医疗服务提供的却不能因限额而被控制,是无限的服务范畴,医疗保险基金支持是根据上年度收缴情况来确定总额基数的,收支之间存在着一定比例。所以在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进行多种保障方式来确保资金的安全运转。作为医疗服务本身,具备主动与被动性的消费模式,受到医疗科技的不断提高,诊断技术也多种多样,新药物、新技术也被不断推广,医疗费用的增长成为必然。而在市场作用下的医院为生存和获利,为争取更多的医疗保险基金的支持,部分医院为患者提供过多的医疗服务项目,这样造成医疗费用的浪费,为此医疗保险机构作出政策和经费调整等措施,也极大激化双方矛盾。另一方面,参保患者就诊人数与医疗保险指标固定性不协调造成的矛盾,一般医疗保险机构对医院的诊疗费用实施控制,分别在总额费用和人均医疗费用上,而控制标准的制度也是由医疗保险收缴情况以及参照以前的拨款情况来根据比例所调整的,对超标部分根据考核情况进行分配。随着参保人员比例逐年增长,患者也开始自主选择医院,而其流动性与数量变化不定,也极大影响医疗保险报销政策对不同级别医院的制定。因此,许多医院也承受着门诊量与总额费用不能控制的压力。

1.2.4.2医院同患者之间存在的矛盾。大部分参保患者对医疗保险制度与政策缺乏正确的认识,同时,医院宣传和推广医疗保险解释不足致使医患矛盾产生。部分患者在对医疗保险制度与政策不详的情况下对医务工作者提出不适当的要求,如医生不能准确解释往往会造成服务满意度的下降。其中,对许多患者自行承担的费用以及报销比例方面医务工作者若没能及时告知,也出现过大量拒绝付款的情况,导致矛盾升级。许多患者因参与基本的医疗保险,便会对医疗保险产生过高的报销期望值,这也是与患者同报销政策之间存在的矛盾,但会转嫁到医院方面,患者就医后,希望得到最好的医生、最先进的仪器进行检查,个人不希望付高额的医疗费用,而我国目前医疗保险体系所能提供的是基本医疗保障。因此,医院根据所能提供的总额进行服务会严格按照医疗保险程序进行操作,也会根据限定的支付标准进行操作和治疗[1]。

1.2.4.3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同患者之间的矛盾。医疗服务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服务,不同患者病种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许多病种伴有多种并发症,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展开具体的治疗,目前我国针对治疗的评价手段还没有形成一个自己独有的体系,医疗机构在处方、治疗手段、检查等方面是否合理都很难判断,因此,对医疗保险费用审核及扣款的合理性也很难把握,正因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审核的局限性同患者病情复杂性引发了两者之间的矛盾。

1.2.5制约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普及和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在总额预付制的实施下,受到资金和条件的限制,许多医院对新技术的试验和使用机会减少,传统治疗方案在医疗保险范围内而新技术并不在,这样让许多患者失去使用新技术治疗的机会,又考虑到总额限定,许多医生也自动放弃新技术的学习和新型药物的使用,也极大降低部分医务工作者探索医学热情,对未来医学技术的推广和提升带来负面的效应,同时,对普及和医疗卫生事业的管理方面也产生不利的因素[2]。

二、总额预付制下公立医院的应对策略

2.1转变观念,增强“保基本”的意识

基本医疗保障是医疗保险实施的重要原则之一,作为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投保者以及指定的医疗服务机构,都要严格按照基本医疗保障的制度去执行,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医疗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服务的实施过程,同样也需要各级医疗服务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共同实现,为转变医务工作者对基本医疗保障的观念,医务工作人员必须要增加“保基本”的意识,充分理解和掌握医疗保险制度与政策,在医疗保险的服务宗旨下,给出合理用药、检查与治疗方案,不转嫁高额费用到患者身上,才能确保医疗保险政策与医疗服务的良好结合,促进医疗保险政策和医疗服务机构的良性发展。通过实践证实,医院与医疗保险的健康互动,会极大促进医院的发展,达到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同医疗服务机构的双赢。

2.2明确服务定位,调整服务格局

针对全体医疗机构的相关工作者,从根本上树立服务意识,这也是管理者制定医疗服务方案、救治服务方案、提供诊疗内容的一切前提和出发点,而对服务意识能否落实到每一位医务工作者的内心,也直接对开展的医疗救治服务行为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医疗服务意识的提升需要全体医务工作者的意识大转变、心理状态和外在行为的一致也需要管理者认真考虑医务工作者的根本利益,从服务医务工作者做起[3]。同时,医务工作者对待患者的态度与行为也是反应医疗体系队伍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患者医疗服务满意度要落实到实处,树立正确的服务救治意识、克服为难情况,以最好的服务质量去温暖患者的内心。当然,服务意识和态度的提升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教育积累,也需要在良好的管理氛围和实践条件下形成。

2.3加强内涵建设,提高竞争力

2.3.1积极调整管理策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和工作效率

积极进行各层级管理部门的管理策略调整,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及工作效率为策略调整的前提,将效率及质量并抓,将服务质量作为医院的工作任务主线,带动以患者为服务中心的优质诊疗服务,立足现有医疗设备、管理者要借总额预付制度为契机,挖掘服务潜力,向管理策略要效率、挣效益[4]。

2.3.2推行全成本核算,严控医疗费用,降低医疗成本

自医疗保险制实施以来,投保者可以自由选择医院进行医疗救治,这样无形增加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性,作为医疗服务的主体,想在新的环境当中处于竞争优势,只有在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的同时,在医院进行有效的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努力降低医疗成本,提升市场运作的竞争力。医疗机构可以采取不同的核算策略,开展不同科室的成本核算制度、根据医疗服务项目开展成本核算、按照病种展开核算等,借助现代化的网络和数据库,可以有效节省核算中的人力成本。根据核算成果大力发展医院优势专科或诊疗服务项目。目前全国范围实施的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多是以混合支付的方式进行,其中,总额预付制也通常是同其他支付方式结合进行实施的。如同病种支付混合,根据病种支付的主要原因是可以实施高新技术的治疗手段,并进行病种核算,可以提高医疗服务机构测算病种医疗费用的成本;在门诊根据人头付费,也可以进行就诊次数的成本核算,以便确保医疗服务质量提升的同时,也能够使得医院、患者、保险管理机构三方获益,这样成为医院持续、协调发展的手段之一。

2.3.3加强医疗保险运行情况监控,及时有效地介入医疗保险环节管理

加强医疗保险运行监控,以确保总额预付制下的医疗服务质量以及医疗安全。受到总额预付制强制计划的影响,许多医疗机构在服务等诸多因素本身不确定的情况下,医疗保险总额要有计划性地完成,要确保医疗安全和服务质量,不可因医疗保险费用约束而限制甚至影响医疗行为及医疗服务质量,一切以患者的安全和健康为出发点。在常规管理下,努力推行临床路径,保障患者利益,避免总额预付制度下临床医生的不良诊疗行为,如强制转嫁医疗服务费用、对患者进行转诊甚至拒诊等现象;加强临床药品的管理,在合理、规范的前提下用药,严禁追逐利益行为下的各种诊疗、开药。针对必要的诊断、检查不可因医疗保险费用限制而降低服务标准,以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发生,医疗保险监管部门做到定期维护医疗保险执行力度,在医疗保险环节管理上落到实处。也可以增设独立的医疗保险基金监管组织,将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医院、患者的责、权、利进行划分,由监管机构对整个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进行规范、指导及监督,监管机构可以对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同医院间的协议内容进行调整,对双方行为进行约束。保证医疗保险基金的安全、正确的使用,确保各级医院能够在公平、公正的平台上同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加强合作,保证患者的利益。

2.3.4建立医疗保险管理的激励机制,提高医护人员主动控费的积极性

实施管理激励的意义是用于规范公立医院的管理流程,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以及发展医院的文化,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WilliamJames的发现,一般受到充分激励的员工,其能力可以发挥到80%~90%,而与普通未受到激励的员工发挥的20%~30%的能力相比,远远超过3~4倍,因此,激励管理也是医院发展专业化平台、精细化平台的内生需求。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也应当在不同医疗机构中引入适当的市场竞争机制,通过市场调节作用来改善供需的不平衡性,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效率以及提升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凭借良好的口碑赢取市场资源和利润。良好的竞争也可以降低医疗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运营成本,对矛盾三方都是一个有力的调节方式。在总额预付制实施后,面临新型制度,探索构建有力的激励约束方法,一方面可以控制医疗保险总额的不过度消耗,也能保证医院和员工的自身利益,在保证医疗安全、质量的同时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提升医院整体凝聚力和士气。

2.4加强医护人员培训和再教育工作

在全系统内,对医护工作者做好两个方面的培训与教育工作。第一,做好对医疗保险政策的教育及学习,医务工作人员因对医疗保险内容及政策的不熟悉引发的医患关系矛盾冲突屡见不鲜。因此,作为医务工作者必须在加强业务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升对医疗保险政策知识的理解,能够准确的帮助患者就医疗保险问题进行解答,提升患者及家属在问诊、咨询环节中的满意程度,也为医务工作者自身形象的树立打好基础。第二,作为医院的管理层,要定期对广大医护工作者进行进行和培训,提升医务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选派基层工作人员到高一级别医疗服务机构学习,选派医护精英到基础医疗服务机构锻炼,都是极大提高医疗队伍整体服务能力的较好的学习机会。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再教育工作是医护工作者自身提高的一个重要机会,也是提升医院整体实力不可缺少的过程。

2.5加强医疗保险政策宣传,协调好医、保、患关系

在医疗保险的政策方面,要加强宣传与推广,在社会形成较为良好的医患关系沟通渠道,最大程度的减少医患矛盾的发生,也是保证医疗保险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保障医院正常运行减少医闹的主要方法。在医院中患者经常注意的位置,公示最新的医疗保险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就医问诊流程、医疗保险咨询电话、投资流程、联系方式、医疗保险机构网站、地址等,让每一位就诊人员能够充分了解医疗保险相关知识,让患者在就医各个环节中满意,也为医院减少过度的医疗需求、减少医疗卫生资源的消耗、树立医院正面形象、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服务。

2.6积极推行患者转院、转诊工作,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

篇9

(一)目标服务对象余额宝没有门槛限制,最低一元即可购买,所以主要服务于拥有小额零碎的沉淀资金的消费群体,仔细研究余额宝的理财模式后可以发现,它是专门针对网络消费群体提供的创新型个性化的理财产品,是“零用钱”理财工具,让曾是“鸡肋”消费余额也获得了增值价值;而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门槛较高,起点基本都在5-10万,所以主要服务于大额资金客户,二者市场的差异化,使得二者都有各自生存和发展的土壤。

(二)销售渠道余额宝嵌入在支付宝之中,而支付宝作为国内第三方支付平台,拥有超过8亿注册用户,这给予余额宝极大的发展空间。而银行理财产品主要通过传统的银行渠道销售,没有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手续繁琐。

(三)流动性余额宝的T+0赎回模式,赎回资金实时到账,使得它的流动性明显更强。而且随时将账户余额用于实时消费和转账的模式将理财和支付融为一体,符合支付宝用户的消费特征。而银行理财产品,几乎都是封闭式运作,即在固定的投资期内,不能提前赎回也不得转让;即使目前滚动销售的理财产品在运作期内也会冻结资金。因此投资者购买理财产品之前必须对资金的流动性需求做好预估。

(四)收益性由于余额宝和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性和流动性不同,二者的收益率也没有太多可比性。但就目前表现而言,余额宝上比银行理财产品的平均盈利水平略胜一筹。余额宝自推出的第五日起,七日年化收益率均保持在4.20%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该基金的盈利能力。

(五)风险性余额宝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部分,一部分是来自于它的投资对象,货币基金主要以短期的银行存款以及有固定利息的债券等安全性高、收益稳健的金融资产为投资对象,所以投资风险相对较小;另一部分来自于它的运作模式,余额宝的运作过程全部在互联网上完成,投资者在享受便捷性的同时,也承担着一定的网络风险。而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则主要来自于它的投资对象,标的资产不同的理财产品风险也不同,从整体上看,它的投资范围更加广泛,还涉及股票等高风险的金融资产。所以从投资领域上讲,整体上货币基金的风险小于银行理财产品。

二、余额宝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以及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余额宝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余额宝是“零用钱”理财工具,而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群体是具有一定投资需求的大额投资者。所以从短期来看,差异化目标客户使二者没有太过直接的竞争关系。除非一些超短期理财产品,他们的收益与余额宝并无太大差异,但是与余额宝相比,它们的投资门槛最低也要5-10万,变现时间也相对较长,并且赎回和转让的条件要苛刻的多,风险还要更大,因此,部分超短期理财产品的客户会转向余额宝,一定程度上对商业银行造成冲击。但从长期来看,余额宝对银行理财产品的影响不容小觑。一方面余额宝的收益率高出活期存款利息十几倍,而理性的投资者具有逐利的本能,将会使得更多的活期甚至是定期存款的客户资源流向余额宝,这从长期来看就是在分流银行理财产品的潜在客户;从另一方面来看,余额宝这种创新型个性化产品有着更加明确精准的客户定位,市场定位明确,加速对活期甚至定期存款的替代效应,再加上支付宝等支付平台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便捷性,使得余额宝相比银行理财产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长远来看,这也会对银行理财产品造成很大程度的冲击。

(二)银行的应对策略1.形成“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服务模式。由于国家政策的保护,再加上商业银行几乎垄断了产品的设计发行与销售渠道,所以逐渐形成了一种“银行为中心”的客户服务模式。而此次余额宝的推出,说明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客户模式才能更精准的抓住客户的金融服务需求。为此,商业银行应换位思考,从客户的角度创新产品,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2.在存款及对存款起替代效应的竞争性业务上针对性的加大创新力度。从短期小额理财模式来看,即在活期存款业务方面,活期客户长期被定义为银行的非主流服务客户的传统银行服务模式必须被打破,商业银行应以客户为中心,加强活期存款的个性化服务,如相应的推出活期余额理财服务等业务,还可利用自身的资金、客户资源、渠道等优势推出一些第三方机构无法进行的业务;从长期理财市场来看,商业银行对于低收益的理财产品可以采取降低购买门槛、宽松申购与赎回的条件等措施加强客户黏性。对于中长期的高收益产品,在销售模式上,银行可以借鉴P2P模式,与互联网技术紧密结合,并加强风险防范,提升客户服务价值。3.聚焦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银行传统业务的深度融合。互联网信息技术是余额宝成功推出的技术支撑,它使即时消费成为可能。而商业银行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加上余额宝引领的基金T+O赎回技术等日趋成熟,为了减小互联网金融产品带来的冲击,应加紧互联网技术和传统垄断业务融合的步伐,相应地推出类似产品,如拓展T+0货币基金支付功能等。4.积累数据,构建跨界电子商务平台。余额宝成功的关键在于支付宝平台积累的巨量客户交易信息。这彰显了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创新核心的地位。近几年,商业银行在金融信息化方面进行了创新尝试,但由于缺少评估客户信用的有效信息而难有突破。在此背景下部分银行开始联合谋求共赢,它们利用资源和渠道优势,共同建设一个跨界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云计算等来收集客户相关信息。另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商业银行要积极培养金融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兼备的综合性人才,这样才能促进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有效决策,更有效的迎接互联网金融的挑战。5.顺应潮流,寻求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新定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传统行业都在震荡洗牌。互联网已经不再局限于与传统行业竞争的一个或几个行业的角色,而变成了一个平台,一种机遇。商业银行要抓住这个平台和机遇,加快转型步伐,以客户为中心设计出更贴近客户需求的创新金融产品。

三、结论与展望

篇10

传统的学科教育通常将教学目标界定为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知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因此教学目标很笼统,教学目标的笼统导致教师不知道为什么而教,因而不确定要教什么,而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因而不确定要学什么。众多的实验研究表明,如果学习者在学习开始之前清楚学习目标,就会产生强烈的动机。因此在传统的学科教育中,在开始某门课程之前,教师除了要有一个总体目标外,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应当有明确具体、可观察、可测量的教学目标,并事先让学生知晓评价标准和通过成绩,以避免学生盲目学习。以学生为中心,从做中学在传统的学科教育模式中,通常以教师为核心,把教师当成是专家、权威,教师主导着教学过程,从而也主导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包括绝大部分理论知识和非常有限的实践知识,这样会导致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降低。在能力本位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变成了导师(Instructor)、学习管理者(LearningManager)。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不断对学生的成就进行评定和鼓励。因此教师的作用由知识传授变成了评估、判断、建议和指导,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都给学生以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有更多、更大的责任,“学”重于“教”,学生必须更自觉、更自律地学习,教师只负责给学生提供他们自己所选择的学习材料和训练准备。“教师不能替学生去学习,因为学习是个人的事,但教师可以利用策略促进学生的学习”[3]。CBE教育模式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强调“从做中学”。“从做中学”的教育观点源于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他强烈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方案,认为在教学中占中心地位的应该是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简单的记问背诵,学生应该能动地活动、积极地思考,也只有在做的过程当中学生才能学到经验,学到知识,才能学得更好。CBE教育模式以培养实用技术人才为目的,期望学习结束后学生就立即成为合格的工人,因此非常强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非常强调学生“从做中学”。这种做法源于CBE教育模式的一个基本假设,即认为能力、尤其是跟实践结合紧密的职业能力是不能够通过理论灌输而掌握的,能力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积极而主动的活动来获得和掌握,故此它特别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的学科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掌握,所以在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衡量上,常常采用书面考试的方式或者至少书面考试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学生非常有可能通过死记硬背得到较高的分数,从而忽视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评价方式得到的多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而不是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CBE的基点是如何使学习者掌握从事某一职业所需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指一种综合能力,包括知识、技能、态度等。这样的综合能力是只依靠死记硬背无法获得的,所以CBE教育模式的特征决定了对学生的评价一定是全面的。而且在传统的学科教育中,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相对忽视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在多数情况下这样的教育评价最终只能起到划类分等的作用,导致“评价不是为了教育,教育却是为了评价”结果。而且终结性评价严重滞后,不能及时给教师和学生反馈信息,也就对某些错误或不当不能做出及时改正。反观在能力本位教育中,通常是根据事先已经设定好的目标和考核标准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在教育过程中的每一步、每一个阶段都根据既定的目标进行评价和考核,从而使得每一个教学环节完成之后,都能及时地得到考核和评估,并将信息及时反馈给学生。也就是说,在能力本位教育中,采用的程序学习的教学方法。这种的思想源于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普雷西设计的自动化教学机器。后来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在普雷西教学机器的基础上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提出程序化学习的思想。学习程序的编制遵循小步子原则、及时反馈原则、积极反应原则等。这种及时的评估和信息反馈,保证了教育培训系统能够高效运转。

在能力本位教育中,学校在开设一个新项目或对已有项目进行调整之前,要进行市场调查与分析,这是能力本位教育中最基础也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需要进行人才需求分析、人才品质分析和专业设置的可行性分析。然后学校要进行课程开发。参与课程开发的人员全部都是该职业的行家里手,包括长期从事该职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他们非常了解该职业的需求及发展趋势。通过教学计划开发,能够确定该项目所要求的若干综合能力和专项技能。这些能力通常会被制作成一份能力图表以表示各综合能力和专项技能的数量、关系等。仅仅开发出能力图表,知道了各项技能的具体内容、要求还远远不够,还必须根据各项技能的内容和要求,开发出相应的、能使学习者掌握各项技能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材料,即学习包[4]。可以说开发出的课程表只是教学计划编制的基础,学习包才是真正的教学和学习内容,没有学习包,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5]。从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可以看出,从项目建立初始,能力本位教育就非常重视应用,所以学生们在学习的时候明确知晓所学的内容对他们将来所从事的职业的重要性,明确知晓学习的意义,故而会有强大的学习动机去努力学习。在CBE教育模式中,由于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与行业结合非常紧密,学生需要有大量的时间在企业实习、实践,这种产学结合使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也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更有利于校企业之间实现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共享。而在传统的学科教育中,在重视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却相对忽视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虽然基础知识非常重要,但当学生不了解知识的实际用途、不会实际应用时,这些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基本是没有意义的,也会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内部动机。因此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传授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