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软实力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07:09: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软实力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软实力论文

篇1

1.1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思潮,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等国研究者和商业从业人员提炼出的有关企业管理的新概念。麻省理工学院学者埃德加•沙因在其1986年出版的《企业文化与领导》一书中提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被多数成员普遍认可的价值体系。企业文化具有强大的约束和功能导向作用,能够有效规范和引导企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因此受到了企业管理者的广泛关注和普遍重视。此后,哈佛大学商学院的雷斯•E•迪尔和麦肯锡咨询公司顾问阿伦•A•肯尼迪在其合著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企业文化的主要因素构成,即价值观、企业环境、英雄人物、典礼及仪式、文化网络。其中,英雄人物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或个人,它是一种人格化的企业文化,具有极强的影响力、感染力和鼓舞作用,能够使企业成员更好地认识自己,并积极进行创新活动,推动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而目前国内学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异,他们认为企业文化即领导者提出和倡导、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一种文化行为方式。综合上述各主要观点,我们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所极力塑造的一种与他者相区别的文化形象,具体指涉商业组织的价值理念、符号、仪式以及处世原则等的文化形象,是企业发展经验的凝结,体现了组织的理念,渗透于组织的全部肌体。企业文化包括以下特点:抽象性,即意味着企业文化要通过一些抽象、简明的符号、象征来包涵具体丰富的内容;规范性,即意味着企业文化要表达应然性的目标,而不是实然性的现状;独特性,即意味着企业文化的特征和功能就是要使特定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可变性,即意味着企业文化应该伴随所处经济社会现实环境之变迁而进行与时俱进的更新和发展,从而使企业文化这种软实力与企业本身因产品质量而形成的硬实力同步发展。

1.2软实力与企业文化软实力(softpower)并非企业管理领域内的原生概念,其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教授在对美国崛起进程以及大国关系进行研究时提出。它最初指的是一个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硬实力以外仍能对其他国家和国际秩序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实力,其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在广度上的蔓延以及在深度上的渗透这两个方面。随着人文社会科学相近学科之间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相互影响和借鉴,软实力也逐渐被一些学者引入到企业管理领域。例如,有学者对企业软实力的外延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企业软实力即企业文化所彰显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承受力与适应力、执行力与能动力、学习力与创新力、权威力与亲和力。另有学者站在企业软实力功能角度,分析了企业软实力的组成规律,其认为企业软实力是企业在社会资本积累和人力资源建设过程中,为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其经营发展目标的一种能力。此外,还有学者从软实力与硬实力关系入手,认为企业软实力是建立在企业硬实力这一基础上,能够对企业利益相关者产生一定影响,最终使其认同和支持企业发展的一种精神力量,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发展,使其尽早实现其经营发展目标。依据这些不同的定义,我们认为企业软实力是一种无形、然却对企业保持竞争优势具有至关重要意义的战略资源,具有不可复制、不可模仿、强渗透性、强蔓延性等特征。企业文化是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内容之一,它可以通过企业文化逐渐渗透至本组织之全部肌体并辐射至与其相关的其他组织。

2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2.1企业文化有助于发挥引领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以及我国产业升级的逐步加快,企业越来越重视技术创新。自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明显。当前,全球五百强企业中已有三百多家进入中国,并充分利用其资金和技术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在技术市场、服务市场、国内市场中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必须加快管理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以便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抢占一席之地。因此,企业必须加快创建与创新企业文化,充分发挥其文化的软实力功能,最终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神华集团成立至今已逾二十年。在这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中,神华集团在最初的“开疆拓土、重整河山、做强做大、打造辉煌”方针的指引下,规模日益扩大,产业链日趋完善,进而发展为“建设矿、路、港、电、化一体化发展,打造国际一流大型能源企业”的方针,以及当下所提出的“科学发展,再造神华,五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神华企业文化无不发挥着重要的引领指导作用,极大增强了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引领不断打造神华事业的新辉煌。企业文化如同大海中的灯塔,指引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大环境中坚定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2.2企业文化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文化一方面可以有效优化其管理体制,推动体制创新;另一方面还能在精神层面影响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激发其创新热情。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地优化企业的管理体制,主要表现在:一是推动管理理念的更新和转变,使员工认清市场经济的本质和信息资源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并针对企业现有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有效对策,做好品牌市场和功能定位。二是加快管理体制创新,针对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内容选择相应的模式,并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手段进行管理。企业必须及时根据外部发展形势的变化适当的调整管理策略,从而实现与时俱进的管理目标。三是积极进行员工价值体系创新,强化其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创建和谐向上的企业文化,明确不同历史阶段和状态下的价值表征。四是积极创新激励机制,大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激励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当中,更好地为企业创造效益。神华集团提出的“煤矿能够做到不死人,瓦斯超限就是事故”的安全理念,就是基于这种文化价值提出的,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使神华安全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神华集团也迅速壮大。

3国有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3.1企业文化缺乏创新和独特性企业文化与其生产经营目标联系紧密,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目前,一些企业管理者缺乏对企业文化与生产经营目标的正确认识,仅仅简单地将企业目标与企业价值取向和企业行为相结合,没有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优势,创建符合自身发展特点和目标要求的企业文化。当前,受行业、发展历史、产品特征、职工、地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企业在文化建设上大同小异,雷同率高,没有充分显示出其文化优势与特色,导致其企业精神缺失,文化发展与生产经营相脱节,无法发挥企业文化应有的作用。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很多企业都提出过类似的口号,如“质量是企业发产品的灵魂”和“顾客需求至上”等,创意性口号较少。同时,这些口号的内涵较为单一,不符合企业的经营导向、产品特性和服务领域,企业文化区分度低,从而使作为生产者的企业较难培养自己的忠诚消费者,不利于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实际上,企业文化的创建没有统一固定的发展模式,各企业可以根据其发展条件和具体方向选择相应的发展模式,从而积极发挥其文化优势,推动企业的健康长效发展。各企业在发展历史、管理模式、技术构成、竞争压力上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决定了其文化建设的独特性。此外,企业文化的强度和类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正因如此才构成了企业文化的独特性特色。神华集团涉及的行业较多,或许这也是独特企业文化特色不易提炼和展现的因素之一。

3.2企业文化表象化、重形式轻内涵近些年来,随着大众传媒和快餐化娱乐业的高速发展,中国的国企文化建设出现了过于强调表象的错误倾向,具体表现为重形式轻内涵,文化内涵的构建和巩固不足,不利于其文化建设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一些企业在发展企业文化时,过分追求“面子工程”,重金聘请一些知名教授设计企业文化形象。但这些凭空想象出来的抽象文化概念大都缺乏实用性和独特性,难以表现企业的文化实质和成分构成,企业文化建设成为空中楼阁。另外,还有一些企业过分强调表层物质文化,将企业文化建设简单理解为员工言行举止、内部报刊、庆典活动、文化宣传口号等,无法真正将企业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融入内部管理中,不利与员工人文素养的提升。更多的企业将文化建设的重点放在口号宣传上,形式华丽,内容空泛,无法达到应有的文化建设效果,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3.3企业文化缺乏系统性、长期性企业文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前进的过程。因此,企业的文化建设必须突出系统性和长期性特点。为实现这一目标,企业应该积极制定行之有效的文化发展战略,并成立专门的文化机构,以保证整项文化建设事业的高效稳定发展。但反观实际,一些企业将文化建设局限于某一领域或层面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另外,还有一些企业虽然关注到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层面,但也只是“一时热”,发展成果没有得到有效地强化和巩固。神华集团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上,经常随着主要领导的变更而变化,因而缺乏一个一以贯之的思路。具体的,神华曾先后提出过开拓文化、创新文化、卓越文化、变革文化、共同文化、大同文化、大神华文化、“五型”文化、厚德文化等不同主题,但企业文化主题一直没有确定下来,这不仅影响了神华文化的延续性,而且阻碍了神华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企业文化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企业管理者必须树立发展信心,协调好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关系,积极做好文化建设工作。对企业而言,只有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做好企业文化培育和建设工作,才能逐渐形成独特的且具有生命力的企业文化。

4国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4.1加强企业文化研究、突出企业文化的重要意义针对企业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加强企业文化研究,明确其发展地位和作用,科学认识企业文化发展意义,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推动其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企业要深入分析和把握企业文化的建设规律,坚持实事求是,高效整合现有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立起完善和谐的企业文化。具体而言,企业一方面可以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科学研究,坚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分析企业文化的内涵与形式特点,明确现阶段文化发展目标,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发展战略。同时,企业还可以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文化建设活动,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企业的成功经验,突出其文化建设的独特性和时代性特点。此外,企业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共同参与其中,并开展企业文化、员工价值观、企业外部形象调研工作,并针对其文化建设中的误区提出合理解决方案,优化企业文化发展结构,定期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相关培训,增强其集团荣誉感和责任感,不断提升企业内聚力和向心力。

4.2加强制度建设、用科学手段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企业科技通过制度建设的方式将企业文化落到实处,以保障其文化建设发展的持续性和固定性。企业在进行管理制度建设时,必须结合文化发展的总体要求,制定出特色化规章制度,用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鼓舞人、感染人、影响人,将员工的言行与企业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良好的管理制度能够使员工自觉规范和调整其言行,进而提升企业的管理效率和质量。此外,企业管理者还可以对原有文化发展模式进行改进和完善,使其更好地适应现阶段的内外发展形势,使其制度建设充分体现出文化发展的特点与走向。

4.3紧扣企业发展战略、构建独具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要想使其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并被员工普遍认可,企业就必须紧扣企业发展战略,将文化建设与其经营发展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企业经营发展和员工素质培养之间的矛盾,加强员工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其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根据所在地区的人文化经济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科学的长期和短期发展战略,积极改进管理方式方法。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应该根据其产品特性和行业属性进行文化构建活动,发展独具自身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4.4建立起企业文化的有效约束、激励和巩固发展机制为更好地管理和约束员工的行为,企业可以将文化建设的一些内容适当融入制度建设当中,使得其管理目标最终内化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强化其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积极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因此,企业可以利用强化理论建立健全激励和巩固发展制度,使员工按照企业文化理念进行日常工作,不断提升其工作效率和质量。另外,企业还可以建立其相应的监控管理机制,要求员工定期反省和检查自己的工作,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戒骄戒躁,以一种良好的心态迎接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篇2

一、文化软实力需要投入

软件建设也需要投入,图书馆、阅览室、健身房、运动场、网络电视、报刊杂志、包括wifi信号的接入,这些精神层面上的东西,有条件一定要投入,这是文化软实力,属于精神层面。精神文明建设是潜移默化的,企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潜移默化的,“上下同欲者胜”这句古语很能说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得人心者,得天下,大至国家,小至企业、公司、家族。文化软实力就是解决员工人心向背的问题,而要增强企业凝聚力与向心力,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也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的发展要求,就要真诚地关心人,科学地激励人,合理地培养人,努力实现员工与企业协调同步发展,良禽择木而栖,良士择主而谋,构建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础与前提。营造人性人文的工作生活环境,着力满足广大员工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实现环境留人,也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内容。人是万物之灵,人有七情六欲,满足员工不同的文化需求,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平台和舞台,创造条件,使他们自身价值得到展现和发挥,才能在情感的共鸣中,心甘情愿地为企业效力。

二、文化软实力建设任重道远

篇3

摘 要:当今世界,城市已成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基点,而城市文化软实力则已经成为一座城市文化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的综合表现。近年来,雄厚的经济支撑力、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先进的城市精神、不断增强的文化辐射力和绵延不断的文化传承力,为南京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奠定了重要基础。为了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南京应着力塑造城市文化软实力发展的鲜明特征;扩散城市文化,构建多圈文化体系;优化城市政策,增强城市人口归属感;塑造城市形象,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发展;文化软实力;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2)11-0050-04

城市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城市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并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对一个城市而言,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注重文化建设、制度设计、文化传承、科技创新和环境建设,都是必然选择。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的城市发展就是以文化论输赢,城市文化软实力最终必将转化为城市强大的综合实力和现实的竞争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认真研究,精心谋划。

一、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城市文化软实力体现的是一座城市强大的精神文化凝聚力、文化创新力、文化辐射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生产力。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应该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1.以城市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凝聚力

城市精神的特质隐含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文脉和地域性文化底蕴中,它凝聚着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民风民俗,体现着城市共同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的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这种精神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粘合剂,使广大市民团结起来,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从而为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影响着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城市的文化凝聚力正是通过城市精神的塑造和弘扬逐步形成的。一方面,城市精神中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积淀必将转化为全体市民深层次的群体意识,这种群体意识就像一条纽带,可以把全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甚至不同地域的人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向心力,引导市民心系城市命运,以振兴城市为己任,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于城市。另一方面,城市精神蕴涵着城市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既可以增添城市的内在气质,更好地展示城市的形象,又对外产生极大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成为别具特色的城市名片,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推动城市良性发展。

2.以原创能力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创新力

创新是一座城市走向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文化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只有不断实现文化创新,才能丰富和拓展先进文化,才能提高文化生产的能力,才能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文化的原创力是文化创新发展的基本动力,失去原创力的文化就没有生机与活力。文化原创力决定着文化产业的“内容”和“品质”,如果没有大量优秀的原创作品作支撑,城市文化就没有吸引力。原创力就等于吸引力、竞争力,拥有大量原创作品才是城市文化真正有实力的表现。

3.以文化传播能力为核心的城市文化辐射力

在全球不同文化加深融合的今天,城市文化必须以更加主动的姿态融入时代文化潮流。融入时代文化潮流,不仅需要敞开胸怀,广泛吸取对自身有益的外来文化,而且还要加强本民族、本地区文化的对外辐射作用,实现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会互动。在不同文化的融合和冲突中,城市文化辐射力的强弱关系到该城市能否以平等的地位、主动的姿态融入时代文化潮流。传播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基本特征,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日益增强,传播活动对内产生的凝聚力和对外产生的辐射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信息化时代,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城市,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一个城市要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适应新形势,自觉树立并增强文化传播意识,切实加强文化传播力建设。

4.以文化品牌为核心的城市文化影响力

文化影响力是文化魅力的重要体现,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而文化品牌则是一个城市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是文化影响力得以实现的载体。文化品牌是城市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品牌经济时代,品牌就是生产力、竞争力和影响力。文化品牌实质就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是文化的经济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双重凝聚。城市文化品牌,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的产物,而且也是城市的无形资产和宝贵的财富。它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增强这座城市的影响力和竞争力,而且还可以提高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自豪感,增强这座城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以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的城市文化生产力

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城市的文化生产力是整体的社会生产力的一部分,文化以一定方式体现在生产过程之中,形成不同特性的文化产业,生产出各种满足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内在地蕴涵着生产者的思想和观念,文化产品的流通输出也就是文化观念的传播辐射,能够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影响力。发展文化产业,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文化企业将会为消费者提供形式各异的文化产品和方式不同的文化服务,形成多门类、多层次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从数量、质量、多样化等方面更好地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源源不断地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支撑。

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

文化张扬着城市的个性,体现着城市的气质和神韵。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对于城市发展就如人之两臂、鸟之两翼,缺一不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具有非常明显的战略意义。

1.有助于促进城市经济增长

知识经济、消费社会和科技创新三大变迁,使文化和经济高度融合。文化具有实际的经济价值,文化既是经济发展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又成为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实际上就是在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提供无形力量的强大支撑。文化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很多城市中已成为一个巨大产业,创造着惊人的价值。艺术、设计、音乐、歌剧、舞蹈、电视和电影制作、建筑、出版、时装和广告等领域的发展,在这些城市形成了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行业,刺激了整体经济的发展。当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一些城市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城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城市经济的贡献率也正在逐步提高。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可以通过增强文化产业的内涵来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城市创新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创造更多机会,吸引更多人才,配置优质要素,组合优质资源,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有助于提高城市发展质量

完整、丰满的城市空间由理性和情感、现实和想象构成。优质、理想的城市发展,既需要通过强大的、可持续的经济力量建构起城市的理性内涵和现实维度,也需要通过独具特色、充满活力和繁荣昌盛的文化创造出迷人的城市情感空间和城市想象空间。从全球范围看,城市再也不被理所当然地仅仅视为经济实体。虽然城市的经济功能依旧重要,但强调城市的文化功能、重视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已经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旋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文化能够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能让城市的生态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能够激发人们的潜能和对生活的热情。文化是一种增进理解和认同的强大力量。文化跨越障碍,尊重差异,可以把不同背景的人们团结在一起。文化可以激发灵感,教化社会,创造财富,给每个人带来无穷的愉悦。因此,要提高城市发展的质量,实现文化软实力的大幅度提升是关键。

3.有助于扩大城市影响力

与有形的经济力量相比,无形的文化力量与城市综合影响力具有更高的相关度。文化是现代城市的灵魂,文化软实力虽然无形无影,却具有超强的扩张性和传导性,能够超越时空、超越民族与国界,对提升城市的综合影响力具有巨大的乘数效应。从全球城市发展经验来看,一个有国际影响的城市,往往富有充足的文化资源,拥有独具价值的城市品牌,具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权威的“全球年度城市品牌指数”调查显示,时尚、香水和埃菲尔铁塔对巴黎雄踞世界城市排名指数前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古迹及其旅游景点、梵蒂冈城是罗马主要的品牌力量;圣家堂及奥运会让人们记住巴塞罗那;提到洛杉矶,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好莱坞;提起马德里,通常印入人们脑海的是奔牛节、斗牛及其风土文化;金门大桥让超过3/4的全球受访者自然而然地将其与旧金山相提并论。所有这些视点和要素,都与文化直接相关,都是一个城市文化软实力最重要和最直接的表征。可见,一个城市要想真正塑造良好的形象、提升品牌的认知度、赢来良好的声望及影响力,必须十分重视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4.有助于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城市之间竞争的一个关键点就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世界一流城市在城市发展战略中普遍优先考虑文化因素,无不高度重视文化在城市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无不千方百计抢占文化软实力这一城市竞争的制高点。当下的纽约、伦敦和香港之所以能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全球化时代城市发展的典范,共同演绎出辉煌的当代三城记,不仅是由于这三个城市紧紧把握住了经济全球化的先机,还因为这三座城市高度重视文化的作用,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伦敦公布的《市长文化战略》提出要维护和增强伦敦作为“世界卓越的创意和文化中心”的声誉,成为世界级文化城市。伦敦视文化为城市的“心搏”,社会、经济和城市的肌体都因文化而律动,无与伦比的文化丰富性和广阔、多样的文化和创意资源,成就了激动人心的伦敦、活力无限的伦敦和令人难以忘却的伦敦。纽约是世界文化俱乐部,非常重视文化艺术,她以繁荣的文化吸引着大量全球最具有竞争力的人群定居纽约,并带来了纽约的奇幻、沸腾和被点燃的热情。香港在文化地位上难以和纽约、伦敦相比,但年轻有活力,拥有开放、多元的城市文化品格。香港已经意识到,面对全球一体化的挑战,单凭金融商业不足以强化香港的竞争力,未来的竞争是综合实力的较量,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并以对文化的投资鼓励创意,带来社会的多元发展,促进知识型经济的成长。其他一些新兴国际化城市,如新加坡,提出要将新加坡发展成为“一个充满动感与魅力的世界级艺术城市”,确立建设“文艺复兴城市”愿景,强调要全面激发文化对城市竞争力的多维影响;如韩国首尔,为实现成为“世界一流城市”这一目标,始终把以文化为中心的市政方针放在首位,并制定了《为创建“文化城市——首尔”的文化艺术部门十年计划》。可见,文化在城市竞争中的重要性,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取得共识。

三、提升南京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现实路径

1.树立文化强市观念,明确文化城市定位

南京在完成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城市转型和实现城市功能、结构蜕变的过程中,需要从文化视角来组织和配置城市的各种资源,使文化成为发展创新的强大引擎。一是以文化的思维对城市的各种功能进行考察,发现城市的创新方向和创新空间,并且在周边城市圈内使南京获得新的核心定位,成为全球文化生产网络中的一个节点。二是从文化的角度考虑和制订各类公共政策,在文化资源和公共政策之间建立一种相互协同的关系,这些公共政策涉及经济发展、住房、健康、教育、社会服务、旅游、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和文化政策本身。三是形成文化共建的合力。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要提出并落实支持文化与软实力发展的有关具体政策措施,同时利用文化单位内设研究部门进行调研,或公开招标、委托社会机构进行文化专题研究,为文化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还要加强软实力理论跟踪研究,运用城市软实力评价指标体系测评和开展社会调查等方法,定期评估南京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状况,及时向本市有关部门领导反馈信息、提供咨询报告,并以适当方式向外界公布相关情况,为南京软实力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2.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应该突出两个环节:一是要加强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学艺术事业,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创作一批有南京特色、有巨大影响的文化艺术精品。要以实现和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广大市民群众尤其是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应该在全市范围免费开放图书馆、文化中心等政府投资兴建的公益型文化设施,为市民提供免费的精神盛宴。政府投资的大型经营性文化场馆,在不影响正常营运的情况下,应坚持提供一定比例的低价票公开向市民发售,让普通市民“看得起戏”,分享文化建设成果。要将园林雕塑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加大投入,组织创作一批反映南京历史文化、有地域特色的雕塑作品,完善管理,以展现南京城市魅力。二是要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南京特色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要充分运用南京的文物、历史典故、重大事件等资源,在创作、演出、出版、影视制作等方面同时发力,合力打造文化大品牌,在全国乃至世界弘扬南京文化。三是积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使南京文化产品和服务在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逐步开拓国际市场。要发展与国内外城市、知名文化企业的合作,利用各种文化节庆、文化博览以及政府和民间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宣传南京城市文化,提升南京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保护城市历史与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并重

历史的积淀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源泉,南京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应延续其“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优势,对各类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科学保护、深度挖掘、合理开发、有效利用,保护城市历史,延续城市记忆。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已经成为一种先进文化,要加强南京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以建设“山水城市、低碳城市”为目标,以大水系建设为重点,拓展南京城市生态空间;处理好工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关系,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对南京城市绿化、环境污染的治理等做出统筹安排;倡导低碳型生产、生活方式,使南京的“山水城市、低碳城市”建设成为南京城市文化建设的一种要素,成为提升南京城市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举措。

4.构建和谐社会,增强城市凝聚力

制度文化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主要表现形态,加强有利于化解社会不和谐因素的制度建设,是南京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当前,南京应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发展民主为重点的社会制度建设。一是要继续加大实施教育就业联动战略,实行就业创业并举方针,千方百计增加职工和市民的收入,形成“创业有平台、发展有机会、投资有回报”的人民“安居乐业”城市氛围。二是要实施民心安定工程,健全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三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更加注重社会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促进共同富裕。在推进民主管理工程,激发社会创造力方面,要通过发展基层民主,建设和谐社会生活共同体和加强统战工作,扩大文化软实力的亲和效应。

5.吸引优秀人才,为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保证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人才是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有力保障,文化竞争力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力。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吸引优秀人才起码具有两方面的突出意义:一是有利于提高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从而影响城市气质、精神的形成,影响城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实现。二是有利于促进城市科技文化的发展。引进人才实质上就是引进科学文化技术,为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就是为城市的发展提供很好的平台。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发展,关键在于文化创新,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文化人才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当前,南京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最紧缺的是文化经营人才、产业研发人才、策划人才、管理人才等,一定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使南京成为对优秀人才极具吸引力的城市,并且通过聚集人才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真正使南京成为软实力较发达的城市。

参考文献:

[1]余小曼.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及构成要素[J].当代传播,2011(2).

[2]吴忠.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与路径选择[J].学术界,2011(5).

[3]闻瑞东.国外发达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及启示[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1(3).

[4]吴丹丹.各省区文化软实力的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2010(2).

[5]关多义.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J].生产力研究.2008(12).

篇4

一、文化建设

1.文化建设的概念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文明的沉淀。民族文化建设是民族传承和发扬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加强文化建设不仅是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文化建设的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文化建设事业的各项活动总和。这些活动可以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类是宏观文化建设,如加大我国的教育投资,发展教育;加大科学创新投入资金,发展科学;举办文化艺术节交流,发展文学艺术等。另一类是,微观基础文化建设。如对新闻出版社、电视广播台、图书馆、博物馆等扶持和增建,也就是对公共文化基础建设的投入称为微观基础文化建设。

2.文化建设的意义

2.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我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历史来积淀的是各个朝代人民的智慧结晶。而璀璨的中华文化又依赖于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不曾中断过的文明。这些精神文明是中华人民生生不息的发展动力,也是中华民族坚定的走向世界、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

2.2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标志。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地球村观念的深入人心,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保持和拥护自己国家的民族精神。要维系一个民族的生存和团结,就必须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区别与世界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唯一拥有的精神财富。

2.3文化是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和潮流的重要力量。文化对社会的发展具有指向作用和促进作用。文化建设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发展需求。同时,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强文化建设能够引导人民、教育人民、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使人们更加团结,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2.4文化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条件。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除了经济要发展以外,文化的支撑作用也必不可少。加强文化建设是提高国民素质、实现人才强国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时,文化发展也能促进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才能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数,建立一个真正和谐富强的国家。

二、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1.图书馆文化的内涵

图书馆文化是指在图书馆领域内所有与图书馆有关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图书馆在其存在和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文化形式的总称。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基础设施,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具体来讲就是图书馆在从事书籍文献资料的收集、馆制建设、馆际合作以及读者服务工作等相关的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现象。图书馆文化包括图书馆从物质形态,管理制度到精神文化的所有的文化现象,这些现象就是图书馆文化的内涵所在。

2.图书馆文化内涵的具体内容

2.1图书馆的制度文化。图书馆要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并与公共文化体系相适应的健全的管理体制,深化图书馆的运行机制改革,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梳理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保证广大群众享有使用和监督图书馆的权利,保证图书馆收藏民族文化遗产的完整性,促进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协调图书馆的内外关系,加强图书馆的科学化管理,保证图书馆的管理秩序,确保图书馆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2以人为本,提升图书馆服务环境体系。合理规划馆藏体系及内容,开展分层服务,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有计划开展服务评价方式 ,不断提高图书馆服务专业水平。首先,进行馆员教育培训,提升队伍素质奖惩机制,加强人才建设,有效发挥人才智慧,培养人才,用好人才,造就一支优良的有良好职业道德和服务能力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农村图书馆从业人员的培训;其次,提升图书馆环境建设,重点是县级乡级镇级图书馆加大数字图书馆、特殊人群的读书学习环境。做为城镇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图书馆承载着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界环境,才能让人们真正意识到文化建设的有益性,才能提高人们对图书馆的关注和依赖,才能让人们随时随地都能想学就学,想看就看。

2.3加快构建普遍均等、惠及全民的基层图书站,实现基层图书馆工作的转型和提升。有一定数量的城镇及所属乡村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贫乏,部分图书馆(站)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未能到位。图书藏书量甚少、类别单一,年久陈旧,导致图书馆门可罗雀,没有真正做到服务于民;根据此现状可增加以县级图书馆为枢枢纽的流动图书馆设施建设,例如因地制宜在城市图书馆与县级图书馆、县级图书馆与乡镇图书站间配备图书流动服务车等动态设施,拓展阵地式服务和流动式服务,并以此相结合,建立灵活机动、惠及基层群众的流动服务网络和流动书库,推动图书馆服务进一步向社区和乡镇基层延伸,满足基层群众文化发展需求,从而构建覆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4提倡学习型图书馆建设,发扬终生学习风气,树立终生学习观念。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特别快,为了不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近些年,我国公民的学习阅读率持续走低,人们已越来越不习惯读书,青少年课外读书更少,不到发达国家人均读书量一半,他们对网络游戏的关注代替阅读的普遍现象已成不争的事实,长此以往,必导至民族文化素质的衰弱。所以重视学习型图书馆的建设,为构建学习型社会是图书馆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

2.5增加文化活动的举办次数,提高文化活动的社会影响力。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和潮流的力量。举办文化活动也是加强文化建设的方法之一。在一些信息和网络不发达的地级市中,可以通过积极举办一些大型的文化活动赛事来吸引人们对文化建设的关注。如,由当地图书馆举办不限年龄的写作比赛、书法比赛等文化活动。这些活动本身就是文化建设的外在体现,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对图书馆以及文化活动的关注度,为人们展示自身文化才能提供了平台,让社会发展与文化发展共同进步。

篇5

一、国内研究现状

(一)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第一,与文化软实力定义相关的研究。文化软实力的概念虽然兴起于国外,但近年来国内研究逐渐丰富,王沪宁写的《作为国家实力的文化:软权力》著作中首次介绍了约瑟夫?奈的“软实力”概念;贾磊磊从资源的角度来对文化软实力进行研究,他认为文化软实力是在文化领域之中具备感召力,凝聚力、吸引力以及影响力的一些文化资源;阎学通认为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内部与外部的总政治动员的能力,是内部和外部的综合;张兆娟在她的著作《软实力:中式成功领导品质》一书中将软实力分为意志力、应变力、影响力、洞察力、领导力、决策力、亲和力以及传统国学八个部分。这些比较有影响力的著作无一不说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很有必要。第二,文化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和提升路径研究。吴桂韩认为文化软实力要重视先进价值观的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李冉分析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目前建设的现状以及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构想。赵军在《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著作之中阐述了建设文化软实力的意义:“一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与国家创造;二是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三是树立国家的形象。”有英在《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评述》中指出重视中国传统问题在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路径中的重要作用。涂可国在《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著作中提出:“文化软实力是构成了综合国力,它是硬实力的重要条件,同时有利于保证社会的稳定”。路郁廷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这篇著作中提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需要注重坚持科学发展战略与自主创新战略。”

(二)关于秘书文化素养的研究。第一,对秘书文化素养构成要素的研究。潘斌军杨晓宇《秘书文化素养浅析》中对秘书文化素养从传统文化积累、尊重个人价值追求、重视德性修养、具有超功利的价值取向、具有终极关怀等10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李丽洁在《论秘书职业的文化内涵》文化的记录者、传播者文化的创造者的角度认为秘书工作在中国是经历了几千年文化积淀并浓缩着高度人文精神的、具有厚重文化内涵的职业。并从善于思考,富有谋略;知识广博、视野开阔;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三方面对秘书文化素养进行了分析。第二,对秘书文化素养提升路径的研究。章玫平在《推进秘书职业专业化完善专业培养体系》中在加快秘书职业专业化进程的对策中提出要“加强秘书职业文化建设, 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张天霞在《现代企业文秘的人文素养及其语言艺术美初探》中从提升语言艺术美的角度探讨了如何提升秘书人文素养。杭建伟在《苏南高职文秘专业学生吴文化素养培养刍议》中认为可以从开设当地传统文化课、校园文化渗透等方面提升文秘专业学生文化素养。

(三)关于秘书职业发展的研究。第一,关于企业对秘书职业能力要求方面的调查。 如贺军的《秘书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及启示》,从外在条件、知识技能、经验要求和待遇高低等方面对企业对秘书人才的需求分析了人才市场对秘书职业的要求规律。如张斌的《论镇江市秘书专业人才质量需求的变化与文秘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对秘书专业的市场需求、就业方向以及各行业对秘书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要求进行了调查。莉《提升文秘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势在必行――来自 30 家企业单位的调查报告》中提到在对企业文秘岗位资质KSAO要求分析中,除强调文秘人员专业知识、相关辅助知识、专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外,更注重文秘人才综合素质中职业关键能力和素质培养两方面的培养。第二,关于企业秘书职业化发展的研究。原霞在《企业管理中秘书的角色定位分析》中从参谋助手、桥梁作用、合作与沟通三个方面分析了现代企业秘书角色的定位。郭建庆认为,秘书职业化包括三层含义:职业精神、专业技能、行为规范。王凌在《秘书人员胜任特征研究》中从服务对象多元化、秘书主体商务化、知识技能专业化、劳动价值商品化四个方面分析了现代秘书职业的特点。张蕾在《秘书职业教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几点思考》中,指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秘书职业发展趋势由“从政型”模式向“从商型”模式转化,在秘书教育中要拓展秘书专业的宽度,她建议把中文秘书、企业秘书、商务秘书及涉外秘书融为一体,使学生成为掌握综合技能的通才式秘书。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第一,在文化软实力的概念研究方面。1990 年,约瑟夫?奈提出文化软实力概念,他将综合国力划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自此文化软实力研究才出现。约瑟夫?奈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软实力》等后续著作中进一步分析了软实力的概念。在《中国软实力的兴起及其对美国的影响》这篇文章中,他认为中国的软实力有很大增长,但是中国的软实力与美国的软实力不存在矛盾,相较之下美国处在优势,中国处在劣势。威廉?欧文斯在《信息时代的力量与相互依存》《信息时代的国家利益》等文章上描述了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认为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比硬实力更加重要。第二,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方面。田丈志和托马斯?莫洛伊等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源于教育。优质的教育资源吸引精英,这些精英是思想文化的传播者与培育者。印度学者阿米特库马尔吉塔在他的文章《印度软实力及海外侨民述评》中阐述印度软实力提升务必充分发掘印度传统文化的精髓。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源于传统文化。基恩以及新加坡学者彭二林在其专著中都认为文化软实力是源于国际社会中的一些具备优势的优秀文化而?a生。这些学者们都认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值得肯定和提倡的。

(二)?P于秘书职业发展的研究。第一,在秘书职业的教育培训上实现了标准化。欧美发达国家的秘书职业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职业阶层。针对这一群体的职业教育体系发展非常完善。比如美国的秘书教育细分为助手型、通用型和社会型秘书。德国秘书教育相对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法国则确立了“全力培养从秘书做起的管理国家的人”的教育目标。美国、德国等秘书对职业化的秘书工作都有详细的职业技能标准。第二,在秘书职业的人文素质方面,国外格外重视,例如职业修养、职业个性、职业道德等既在单独的课堂教学中分类实施也在秘书职业的具体实践中落实。此外,还特别把秘书职业人文素质标准同秘书职业培训和职业合格证书考试结为一体,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可行性。

篇6

关键词:高校 图书馆 软实力 建设

一、高校图书馆软实力的内涵

20世纪80年代末,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了硬实力( hard power) 与软实力( soft power) 两个概念。“软实力”作为一个外来的概念,当我们把它嵌入高校图书馆领域之后,同样具有深刻的内涵。对于图书馆而言,电子资源、物理馆藏等是硬实力,图书馆的人文精神、育人优势、服务意识、人力资源、创新能力等是软实力。作为一种“隐性资源”,高校图书馆软实力体现图书馆的整体精神风貌,是图书馆的价值理念和内在品质,是图书馆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全国高校图书馆,近几年来,特别是高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之后,新建馆舍拔地而起,电子资源得到更新,硬件设施得到极大的加强。但是,高校图书馆的软实力建设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高校只注重硬实力的加强,忽视软实力的提高。长此以往会使高校图书馆先进的设备和丰富的馆藏得不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从而制约其生命力、创造力和辐射力。

二、高校图书馆软实力的构成要素

1.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元素,图书馆的软实力不仅要为读者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同时也要注入一种宽厚的人文关怀。幽静的走廊、安静的阅览室、整齐排列的书籍无不体现着神圣的情愫,馆员温文尔雅的谈吐、耐心的答疑解惑、良好的修养也成为图书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那种获取知识的满足和受到关爱的感动会在读者心中留下印痕, 使他们对图书馆产生趋向心理, 信任图书馆, 依赖图书馆, 使高校图书馆发展获得不竭的动力。

2.图书馆的育人优势。图书馆在这方面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它可以利用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对学生进行科技知识教育、人文知识教育、思想品德修养教育和审美情趣教育;它能够直接配合教学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技能教育和创造性思维教育;它还能对学生进行文献检索教育,为学生利用文献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等。图书馆育人优势的实现方式也比较优越,它不靠灌输,不靠制度约束,更不靠纪律强制,而是通过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良好的读者服务工作,吸引学生在自觉愉快地阅读馆藏书刊资料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

3.图书馆的服务意识。读者是图书馆的生存之本,“服务是图书馆存在的理由”,满足读者的文化需求是图书馆的基本目标。图书馆的主要工作就是读者工作。而读者工作的重点是围绕学校的教学、科研、文化活动,研究开发馆藏资源,研究读者的阅读规律,研究为读者服务的方式方法,以便进行信息传递和知识交流,取得最佳服务效果。图书馆读者服务主要是通过文献流通服务,进行文化的宣传推广工作。

4.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印度著名图书馆学者阮冈纳赞说过:一个图书馆成败的关键在于图书馆工作者。图书馆人力资源在图书馆各资源要素中占据首要地位,是图书馆最重要的资产。“人力资源“一词最早是美国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Peter F.Dmcker)于1964年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来的。德鲁克认为,人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相比较而言,惟一的区别就在于这种资源是人,拥有其他资源所没有的功能和能力,如协调能力、融合能力、判断能力和想像能力。可以这样概括:人力资源就是指凝结在人体之中,投入到社会生活和实践中的知识、技术、能力、健康和努力程度等因素的价值总和。它是以劳动者的异质性为前提,反映了人的观念、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要素的不同性资源。

5.图书馆的创新能力。信息时代,图书馆彻底打破以往的封闭模式,向着电子化、网络化的方向迈进。图书馆的职能由侧重文献管理飞跃到侧重信息服务,图书馆服务工作被提升为信息利用的导航者,图书馆馆员成为信息采集整序和开发者、数据库建设者。馆藏数字化、传递网络化、资源共享化、管理微机化、服务多样化,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以全新的服务内容、服务功能、服务手段、服务方式展现在广大用户面前,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重视和青睐。图书馆工作者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要求自己,尽快提升综合素质,成为“4C”型工作人员,即创造者、收藏者、沟通者、整理者,以适应时代要求。

三、高校图书馆软实力的提升策略

1.凸显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基本含义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具体到图书馆而言,人文关怀则表现为在图书馆的工作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及图书馆在满足人的信息知识需求、实现人的价值、促进人的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2.营造图书馆的优雅环境。高校图书馆在国外被誉为“大学的心脏”、“学习中心”, 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和学习最广泛最集中的地方。图书馆不仅要以动态的活动教育人,还要利用静态的环境来感染人、塑造人,以优雅的文化场所来吸引人。良好的图书馆环境不仅能提高读者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和效率,还能成为一种对读者施以教化的审美的文化环境。在环境的营造上,应从环境对人的影响力出发。另外,在图书馆里布置各种宣传材料、标语口号和名言警句等都能从正面启发读者树立刻苦学习、拼搏的精神,对读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图书馆制定的规章制度应当从人文的角度出发,关注人文环境的礼貌用语。所有这些都可以把读者引入强烈的文化氛围,激发广大读者的求知渴望。图书馆还要根据自身丰富的资源,举办学术报告、研讨会等,强化图书馆的学术气氛。

3.强化图书馆的育人功能。图书馆是高校校园中的师资、设备、图书三大支柱之一,它通过提供文献资料,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对读者进行教育。图书馆应该充分认识到图书馆在高校中的育人地位。要通过开展读好书、评好书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师生的鉴赏力;通过编发图书快讯、新(好)书介绍等栏日,挖掘、开发文献资源,提供信息服务,提高图书利用率;通过举办读者导读讲座、图书资料讲座等,讲授读书要领及读书成才体会,引导学生读好书、善读书,奋发学习,立志成才。通过这些活动,寓育人于管理、服务之中。

4.推进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建设。知识与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增长速度和创新模式影响着传统图书馆的工作理念,并且使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和服务形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面对这种信息环境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提高信息资源开发的深度和网络化服务的水平,如何适应高校教学和科研发展的要求,无论在思想观念的更新上,还是在业务工作技能的提高上,都对高校图书馆人力资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5.建构图书馆的特色馆藏。服务是方向,藏书是基础。特色馆藏是一个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具有自己独特风格,是区别于其他图书馆藏书的不同特色,是一个图书馆“亮点”。高校图书馆应在“学科性”、“专业性”和“地方性”上下功夫,馆藏局部优势要绝对突出,不求面面俱到,不求齐全,但求重点鲜明,所谓“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高校在建立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过程中形成的学术著作、论文、科研成果、教改方案、所采用的教材与教学参考书、自编的讲义、实习指导书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文献资料,对这些资料的收集、整理和收藏就可形成独一无二的特色馆藏,对于高校教科研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还要注意对“灰色文献”的收集。所谓“灰色文献”是指一些非公开发表的内部资料,如学术研讨会论文、会议录、科技报告、内部刊物、科研成果等,高校在获取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方面有着特殊的便利条件。在“产学研合作办学”的背景下,高校的师生有较多的时间参与企业的研发和生产活动,有更多的机会收集来自课题本身和企业、专业会议的“灰色文献”,这部分文献的收集和利用可促进本校的特色学科和品牌专业的建设,并满足部分社会读者的需求。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资助立项课题《高职校本文化构建研究与实践》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a/2006/01/012。]

参考文献:

[1]贾向英:《浅议高校图书馆的软实力建设》,《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2]胡选振:《“软实力”:图书馆发展的永恒动力》,《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3。

篇7

L =李淼(中科院理论物理学家)

BQ:有人将莫言获奖上升到软实力的高度,所谓国家综合国力分为有形力量和无形力量,也就是硬实力和软实力,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依靠政治制度的吸引力、文化价值的感召力和国民形象的亲和力释放出的无形影响力,这其别提到文化的力量。您认为莫言的获奖可以看做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或者说软实力已然对世界的影响吗?

L:我认为根本不沾边,文化的影响应该是全面的,在欧洲可以刷银联卡,但在书店显眼的地方没有中文书,我想这还不算软实力。我在国外能看到不少中国制造的产品,但其他方面的影响还不算大。莫言获奖也许他的书会占据一些书架,但获奖前,也只是在相关专业的小圈子有知名度。因此要提高软实力,还是需要靠各行各业的全面发展来给世界带来冲击。而不能通过一个人获奖来证明什么。

BQ:您在美国执教多年,也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物理学家,在您的经历中,有没有感受到,国家力量对于科学家获得世界认同的影响?

L:在二三流的水平时还是有影响的,比如同样研究能力的人到英美申请工作,或许美国的学生相对更有竞争力,但是到了顶级的水平后就没有任何关系了。近十年来,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论文数量提高非常快,已是世界第二,但是最顶级的杂志,没有中国人做编委,可见我们的质量提高与数量提升并不匹配。而文学领域或许更加糟糕,真正有世界影响力的人物更少。不能说莫言得了诺奖,中国文学就怎么样了,诺奖是对个人的肯定,整个中国文学还需要发展进步。

BQ:由莫言获奖而引发的舆论浪潮,也可窥见国人的诺贝尔情结?

L:在美国,诺贝尔奖得主虽受尊敬,但是走在街上可能没人认识。这次主流媒体并没有大张旗鼓地上升到更高的角度宣传,我觉得是好事。这是一份个人的荣誉,该以平常心理性看待。

BQ:在莫言获奖之前,您也表示出了对他一定的支持,这是同胞之间的联系在起作用,还是中立地从作品角度出发的态度?

L:诺贝尔文学奖是最难预测的,我最近在看的是他的《丰乳肥臀》,很牛。不过对他的支持肯定也有希望同胞获奖的意愿。

BQ:多少有感性的成分在其中,那么,您觉得诺奖评委又能完全中立地只看作品吗?有没有其他的影响因素?

L:瑞典学院的院士评委是非常有主见的人,曾发生4名院士因各种不满而退出评委会的事情,可见,他们还是坚守内心不愿被外界牵制的。若认为诺奖不公正,也是18个评委集体的不公正。据我了解,所有作品经过几次筛选之后,形成一个短名单,短名单上的作品每名评委都要仔细品读,最后投票过半数的获奖,他们不会讨论协商甚至反复权衡出奖给谁。每个专业的评委,还是更会从作品本身出发。因此,理不理性是外人的想法,它是按照自己的方法和流程来做事的。当然莫言获奖也不奇怪,他的作品是被翻译最多也是最好的。

BQ:评委之一的汉学家马跃然曾说莫言很会讲故事,也有曾经的获奖者预测莫言是中国作家中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他这次的获奖评价是“将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您怎么看?

L:魔幻翻译得不太准确,hallucinatory realism译为迷幻现实主义更合适,应与加西亚·马尔克斯区别开,《丰乳肥臀》不是《百年孤独》的风格,《百年孤独》完全是另一个世界,魔幻的世界,而《丰乳肥臀》更有现实的情节。

篇8

【关键词】 石油企业;软实力;文化

当今经济社会,企业软实力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必要因素。企业软实力是与企业硬实力相对的,是整合和使用硬实力的能力,是企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是最终实现企业运营效能最大化的关键能力。企业软实力一般包括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执行力、企业形象、企业品牌等非物质性因素。

石油企业是专业性较强的企业之一,要想在管理上实现更高的效益,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就必须要重视石油企业的软实力,从而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因此,下面从五个方面对加强石油企业软实力做了具体的研究和探讨。

一、完善企业规划体系

石油企业的战略规划是石油企业发展的导向标,当然,更重要的是规划目标内容的实施与效果。首先,石油企业要认真研究、完善企业的管理体系,体系要具体到实施方案上,执行力到位才能保证规划的有效实施,而团队执行力需要全体员工认真贯彻落实企业的规划要求,并最终使目标成为实施结果;其次,石油企业还要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完善企业战略的规划内容,使规划体系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加大企业监管力度

企业规划内容的实施要依靠监管体系。石油企业协会要严格发挥其管理功能,对石油企业的创新成果、优秀论文、优秀著作做好审评工作,激发企业成果数量的增长和质量的提高。石油企业要加强监管,严格监督和管理实施的具体步骤,将监管责任落实到个人。在管理上要做到规范化,管理制度上尽量避免出现漏洞,使企业工作有具体的规章制度可遵循。对企图钻空子的企业,要严格把控,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另外,要加强风险意识,对企业可能面对的各种风险做到有效的评估和防范,通过制度体制建设,有效避免风险的不利后果,从而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推动企业稳定健康地发展。

三、加强企业创新能力

在石油企业的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必要因素。坚持把创新意识贯穿于石油企业的各项工作当中,在工作的各个环节注重创新性,定期对企业干部及企业员工进行专业培训,鼓励每个人在工作中追求创新。石油企业是一种技术含量很高的企业,需要很大的科技投入和研究,自主知识产权问题也日益突出,应对此加以重视。石油企业在创新科技的过程中,需要广泛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理念、技术和经验,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设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对企业创新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地研究探讨。

四、注重企业人力开发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人力资源是企业必备的基本要素。目前,石油企业的人才开发现状不容乐观,人才分配不均现象严重,存在很多乱用人、乱分配的问题。企业的领导干部首先要摆正心态,遇事不慌不乱,克服浮躁的心理,切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不走形式化管理,更不能贪图利益。人力资源部一定要对人才的使用上做好管理,对每位员工做到真正的了解,尤其重视员工的优势并尽量保证其充分的发挥。石油企业是专业性较强的企业之一,专业人员一定要有严格的入职考试,把好员工入职这一关;之后要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的指导及培训,再进行职业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收系起来,激励员工对提高技能的重视。另外,加强软实力需要领导与员工的密切配合,领导要走入员工队伍中,了解员工的实际情况,并集聚员工的智慧,听取不同的意见,这样也能调动起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员工的自觉性,从而为企业实现软实力建设奠定群众基础。

五、增强企业文化管理

企业文化软实力是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石油企业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必备要素,企业文化软实力已纳入到国家战略发展的指标当中。近年来,石油企业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发展,甚至危及到人类的生命安全,因此,强化石油企业的文化软实力势在必行。考虑到当今国内外发展形势,石油企业要在制订企业文化战略的基础上,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完善相关的工作部门和领导组织。另外,石油企业文化工作是一个不断改革和创新的过程,企业文化要保持活力,不断学习新的文化理念,营造新形势下的文化氛围,及时改进文化工作的内容和制度,满足企业文化发展的需要。

加强企业软实力是国家石油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更是石油企业实现效益的必要组成。只有完善企业规划体系,加大企业监管力度,加强企业创新能力,注重企业人力开发,增强企业文化管理,才能真正做到企业软实力的提升,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石油企业的特殊任务。

参考文献

[1] 陈继东.石油企业增强软实力的思考[J].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01).

[2] 郝鸿毅.企业软实力[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3] 何生厚,肖波,毛锋.石油企业信息化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

篇9

关键词:汉语国际教育;教学问题;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195

一、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教学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步上升,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政府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也愈加看重。然而,汉语国际教育毕竟不是传统专业,作为一个仍处在初始阶段的专业,它在多方面仍不尽如人意。

(一)培养体制的不科学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为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其学习的课程数繁多,且包含大量实践训练与论文,学习年限却仅仅为两年,其中课程学习一年,实习及毕业论文一年。无论从哪一方面看,该专业学生所能学习到的知识都是表面知识,而对外汉语需要的是拥有高素质,知识储备量丰富的综合性人才,两年学习后的他们对汉语国际的推广与发展恐怕难以胜任。

其次,该专业招生对象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与发展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推广,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传扬。然而,大量数据显示,其中多数学生并非语言专业,这代表大部分人的汉语功底可能并不那么优秀,甚至对本国的历史文化底蕴了解甚少,只是简单懂得双语言,那么,他们对国际教育的学习也成了事倍功半的行为了。

(二)师资力量的不足

除了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上投入较大的几所国内高校,极大多数在此专业的任课教师只会纸上谈兵,而缺少应有的海外授课实践经验,甚至有些任课教师为其他专业拥有外语交流能力的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若为师者自己都缺乏该门课程的专业性和基础理论,如何让学生在汉语国际中变得专业变得能承担让中国走向世界的重任?从更高层次看,作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在平时对学生论文的知道以及自身学术论文的发表中,理应集思广益,海纳百川,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对古代以及近代汉语,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文化,国内语言以及国外语言有清晰明了的认识,从而融会贯通,形成独特的学术风格,引领汉语国际教育走向更远。

那么,该如何解决类似问题?有学者提出一些合适的建议。首先,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增加学习年限,在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的进行实践训练。其次,因材施教,对不同本科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课程的练习,以发挥学术本科所学专业与国际交接处的最大优势。最后,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关注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或专家,给予他们优秀资源,赋以重任来调动其积极性。

二、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化差异

语言和文化息息相关,面对全球愈发流行的“汉语热”,世界人民对中国的好奇心逐渐强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在汉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时候,必然需要介绍中国文化,可是在面对各国文化差异之时,我们又应该怎么处理随之产生的问题呢?

(一) 准确定位汉语国际教育的文化交流

对外文化分为交际和知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我国潜在的对外文化推广方式,毫无疑问着重点在交际文化,其次才是知识文化。而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能将信息准确的传递,那么在进行教学研究的时候,应该将所需教导的社会文化与语言学相结合,进行文化对比,介绍中华民族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切不可空谈文化艺术,忽略民族精神。

(二) 对不同国家语言思维方式的转换

不同的国家,由于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环境的影响,其文化传承也是迥异,人民的思维方式也将大不相同。而语言交流的顺利进行与思维的同步不可分割,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思维的顺利转换。

我国长期以儒家文化为主,讲究仁义博爱,说话谦虚委婉,更有迂回婉转,从道理入手的俗规,其中的逻辑思维一般包含述说者的主观成分。而西方文化注重事实,讲究结果,这致使他们的语言先阐明主题后详细讲解,在讲述上相对客观直接。

纯粹从语言的角度来看,两者的叙述方式也大不相同。汉语多语句结构,整体叙述上多样化,而西方国家,比如法国,词汇多式多样,不同意境不同时态具有不同词义,导致使用的不同。

林林总总多角度,都需要我们先对汉语语言与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后再对他国文化了熟于心。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以自己的文化为主体,在适应他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才能进行跨文化交流,达到传扬中国文化的基本目的,使汉语国际教育获得优良的推广及发展。

总结:汉语国际教育的推广与发展是利用教学的指导,通过语言的传播,向世界展示与宣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国际,应当获得国家以及国家人民的支持。在进行一代代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解决产生的问题,逐步完善汉语国际教育制度,将语言与文化有机结合,推动汉语国际教育的稳步发展,为我国增强国际影响力献上一份力量。

参考资料:

篇10

摘 要:基于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宏观背景,以国内外若干“世界500强”企业为主要对标对象,深入分析了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本质内涵,提出了企业文化软实力评估的基本维度,并对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路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企业文化软实力;评估维度;提升路径

当前,世界经济将延续缓慢复苏态势,我国经济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国内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重要关口,爬坡过坎,不进则退。与上榜美国《财富》杂志的“世界500强”企业相比较,国内的一般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无论是其经营方式、商业模式,还是其文化内涵、品牌形象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后者的差距更为明显。企业文化学奠基人劳伦斯・米勒认为:今后的500强公司,将是采用新企业文化和新文化营销策略的公司。从企业发展的普遍规律来看,企业转型升级的过程,既体现为硬实力的提升过程,也体现为以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的塑造过程。

一、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再认识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国内企业一项紧迫而长期的任务。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关注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更要注重增强长远的发展能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出于应对宏观经济周期、产业发展周期和企业生命周期的需要,企业更多采取淘汰落后产能‘提高技术含量、加强产学研协同合作、联合打造创新研发平台等应对举措,以切实提升企业发展的硬实力。但是,企业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都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二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生存力。因此,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既要注重企业规模效益的提升、商业模式的调整、发展战略的制定、组织结构的调整等硬实力的打造,也要从完善优质品牌服务、提升文化形象、形成商誉商标、增强共享价值观等方面入手,重点提升企业软实力。

“软实力”(Soft Power)是近年来风靡企业界的关键词。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系列论文中提出了“软实力”的概念。他在这些文章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软实力”。“……硬实力和软实力依然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随后,“软实力”的概念为企业界所引入,并逐渐成为了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思想,引领了企业界的持续变革与实践。21世纪初,国内的一批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开始研究“企业软实力”,并形成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这其中,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谢祖墀和该公司大中华区金融服务业务主管柯安德于2007年5月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软实力:中国企业的下一个硬仗》一文,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文中提出,企业的“硬实力”,就是“推动和支配”利益相关者的能力,企业“软实力”的作用则是“吸引和影响”。他们进而指出:“迄今为止,中国公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得益于硬实力,也就是纯粹的规模、财力和结构定位。但是,它们要想在全球市场上取得成功,光靠硬实力是行不通的。它们必须双管齐下,刚柔并济”。随着研究的深入,企业软实力的研究逐渐细化、分化,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概念、内涵也逐步被提出、完善和深化。对于企业文化软实力,目前理论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指由企业文化作用于其他企业要素,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和企业软性竞争力,企业围绕着共享价值观,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使企业的技术创新、生产管理、市场营销、公关等发挥了聚合、协同、放大和增值效应,由此形成企业文化软实力。从对这一概念的核心要义认定出发,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提升企业文化的“软实力”,可以进一步体现以下几个力的作用发挥上:

一是强力发挥企业文化的引导力。当前,宏观经济处于减速换挡期,存在进一步下行的可能,企业正面临着“战略升级、提升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和成长拐点。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必须有效地配合战略转型升级,继续强化引导力,以此努力来统一思想,增进共识,协同行动,积极推动和促进企业的新一轮战略转型升级。

二是有效发挥企业文化的粘合力。应对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企业内部各业务板块、各大成员公司,乃至成员公司内部的各个业务单元、部门加强相互间的协同与配合,形成基于共同价值观与战略认知、认同基础上的强大的协同性、执行力。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必须有效发挥在这方面的“粘合力”,促进公司及各成员企业内部形成整体合力,向成为所在产业的链主这一最高境界聚焦,最终提升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三是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亲和力。华立集团行政总监、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帅新武则认为,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人,是每一个人的务实、诚信、责任、创新,要靠每一个人的心意相连,共同将这些无形的要素组合成柔软并无比坚韧的企业的精、气、神。企业文化的参与和建设主体是广大的员工,没有员工的广泛认同与积极参与建设的企业文化,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作用的发挥,需要增强文化的亲和力、渗透力,使企业文化成为广大员工增强对企业的归属感、提升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加强和谐企业建设的重要力量,真正达到“润物无声、积累底蕴”的境界。

四是不断发挥企业文化的外部感召力。企业文化软实力既是内生的,同时也具有外向推广、扩张性。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在注重内部宣贯、统一的同时,也要重视通过适当的载体和形式,加强面向客户、面向利益相关者、面向社会公众的宣传和推广。重点是要加强企业品牌形象建设,通过社会责任、企业品牌等管理体系的建设与维护,通过客户价值导向的集成服务体系的建立完善等,不断提升企业品牌形象,提升企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感召力、影响力和“文化品位”。

二、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的评估维度

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既有赖于本质内涵的慨念澄清,更需要结合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对企业文化软实力进行准确的评估、诊断与分析。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著名教授丹尼尔・丹尼森(Daniel Denison)在对一千多家企业、四万多名员工长达15年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Denison组织文化模型”,是目前衡量组织文化最有效、实用的模型之一,它从组织文化的适应性、使命愿景、参与性和一致性4个维度对企业组织的文化进行诊断评估。因此,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的评估,可以尝试借鉴如下几个衡量的维度:

一是适应性维度的评估。劳伦斯・米勒在他的《美国企业精神――未来企业经营的原则》中指出:“几乎美国的每个大公司,都在发生企业文化的变化,老的企业文化在转变,新的企业文化在产生。”产业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否,关键看企业是否适应了市场的需要,是否建立了以市场规则、市场导向为前提的经营理念。市场导向的核心是一切以顾客满意为标准,就是顾客导向。如:日本大金公司在经营理念中提出“洞察下一个需求,创造新的价值”,认为要深入到顾客的内心深处,去发现连顾客自己也可能还没有察觉到的潜在需求和愿望,并将其变为具体的商品和服务提供给顾客,给顾客以惊喜,从而创造新的需求。这是顾客满意战略的一种体现,也是基于客户价值导向的现代企业经营理念。在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只有贴近市场、贴近客户,以客户价值为先导带动整个供应链、价值链的“后向”传导、变革创新,才能最终实现对市场、对客户的快速响应和效率提升,也才能判断企业文化是否真正具备了内外部的适应能力。

二是使命愿景维度的评估。随着产业转型的深化,企业文化也有一个不断适应、完善、丰富、深化的建设过程,需要不断的给予重新界定、归纳、整理、提炼、阐释、演绎、融合到企业组织运行过程中去。企业的使命是一个组织之所以存在的根本逻辑和出发点,也是不轻易改变的“信条”。美国宝洁公司,其使命文化中“对卓越产品的关注”,并不仅仅是其作为获取成功的一种战略,而是一种近乎宗教的信条。这一价值观在宝洁人中传承了150年之久,开发和生产“一流的产品”也成为宝洁公司和员工的生存之本。如三井物产的口号是:把整个产业世界比喻为一个揉合了喜怒哀乐、五光十色的舞台,那么我们所扮演的,应该是作为“组织者”的角色,通过国内营销、对外贸易以及各种事业的推进,同广泛顾客的需求紧密连接在一起,这个舞台的范围非常广阔,遍及全球每一角落,我们的足迹遍天下。

三是一致性维度的评估。随着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企业收购、兼并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得以推进,企业内部的文化整合、融合等也会显得越来越重要。有研究表明,母子公司文化控制的强度,对子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母子公司的业务相关程度越高,这种影响越显著。母子公司文化控制应注重母子公司间的文化培训沟通、行为模式、组织凝聚力和制度一致性四个方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战略管控型母子公司管理体制、组织庞大、层级众多、区域差异等原因,尤其是跨地域、跨行业并购中的企业文化融合问题,加上一些企业管理人员的主观故意等,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母子公司(部门、业务单元等)文化差异、消极抵触甚至冲突等情况,亟需进行企业文化整合。因此,要不断强化企业文化管理与引导,以维护和促进主流文化、共同文化的形成,这也是一个组织保持内外一致性的根基和提升组织效率、竞争力的根本。

四是参与性维度的评估。各级各类员工的广泛参与是企业文化生命力的基础。首先要发挥高管团队“布道者”的作用。企业主要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推进力度,要利用各企业的论坛、研讨会、培训会等载体,着力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的人文素养,更好地承担起文化建设设计和推进的重任。其次,要发挥中层骨干“倡导者”的作用,加强他们对企业文化建设的系统思考能力,提高他们对企业文化的对标学习、深入探讨和诠释能力,学习企业文化的宣贯方式方法,真正成为企业文化宣传贯彻的倡导者。再次,要发挥全体员工“追随者”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企业文化教育培训,大力提升员工的个人素养和文化涵养,充分调动员工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重视反映员工愿望,建立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使企业文化与职工“面对面”,而不是“背靠背”,真正把“文化引领”过程转化成为员工自觉参与的过程。

三、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路径

从以上评估维度入手,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路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变革企业的文化基因。企业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是人,是员工精神世界的丰满与圆润。因此,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外部严峻挑战,要围绕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满,重塑“文化观念”。重点是积极倡导人本管理的文化观念,加强企业民主决策、加强企业内部沟通交流、尊重员工的首创精神等。如借鉴通用电气“群策群力”的案例,打破管理层级、消除“大企业病”和增强对市场的敏锐反应。导入“世界500强”企业普遍采用的企业员工关怀计划(EAP),通过开展幸福企业评价、设立幸福指标等,提升员工在各事业平台上工作学习的幸福感,快乐工作,快乐生活,与企业共成长。提炼“文化故事”,注重收集、提炼有关企业发展历程中的独特历史文化传承,树立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故事”,使企业文化更多具有软性的因子和内在的张力,使更多的员工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提高员工的“文化自觉”,培育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和依存性,从而使员工从企业文化的宣传教化对象转变为创新、创建的主体,实现企业文化真正的生命力。创树“英雄人物”,是提升企业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和有效手段。美国的特雷斯・迪尔和阿伦・肯尼迪在《企业文化――现代企业的精神支柱》一书中指出,企业文化是由企业环境、价值(观)、英雄、习俗和仪式、文化网络五个因素所组成的,英雄人物在企业文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注重在推进企业转型升级中,“身边的先进典型”的挖掘、树立和宣传,培育“文化大使”;要善于从普通员工的身上,挖掘故事、承载文化、感染他人,加强更多普通员工的个体案例的“软性”宣传,突出企业文化的亲和力和渗透力。

二是强化客户价值导的文化理念。谢祖墀等人提出:软实力是一种通过吸引和影响利益相关者来支持企业发展的能力。其作用的范围是“利益相关者”,目标是“支持企业的发展”,方式是“吸引和影响”。因此,为推动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始终处于产业发展的前沿,在保持企业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理念等延续性的同时,需要导入当前众多“世界500强”企业采用的“CS战略”,着力建设客户满意和客户价值导向的企业文化理念和经营管理体系,使企业文化建设与品牌形象塑造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CS是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的英文缩写。1990年,日本丰田公司、日产公司率先导入CS战略,建设顾客导向型的企业文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现在,CS战略已经在日本乃至欧美企业中广泛普及。CS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针,要从顾客的角度、用顾客的观点而不是企业自身的利益和观点来分析考虑顾客的需求,尽可能全面尊重和维护顾客的利益。这里的“顾客”不仅指企业产品销售和服务的对象,而且指企业整个经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合作伙伴。

三是强化企业文化价值观管理。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组织以其价值观为成长边界”。而企业文化管理,核心是价值观管理。可见对价值观的管理,作为企业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一个方面,不仅关系企业的凝聚力和团队的战斗力,更关系着企业的竞争力和成长性。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企业发展方向不断调整、组织架构也逐步整合,各种不同背景、不同价值观的干部员工的加入的企业,也要求把企业文化管理尤其是价值观管理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因企制宜,统分结合,进一步强化对下属成员企业的文化管理。重点是要以企业的使命、愿景、核心价值观、核心理念等统一集团各成员的基础理念,建立基于市场导向、客户价值导向的共同使命和共享价值观。同时,也要在避免理念和文化冲突的前提下,允许各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保持并发展各自具有行业特点和企业特色的“子文化”、“亚文化”理念,实现母子公司文化的和谐共生。另一方面,因人而宜,强化对干部员工队伍文化理念和价值观的管理。对普通员工,企业文化管理的重点是要加强企业文化理念的宣传灌输,使其能认识、认同并执行。而对于企业中高层骨干,则必须强调价值观与核心文化理念的高度认同、严格执行。尤其是对高管团队成员的价值观管理,必须纳入到任职筛选、周期考评和团队建设的体系中,强化考核和有效管理。

四是打造企业品牌形象。企业品牌形象是企业文化软实力的外化表现,也是对客户、对利益相关者、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所在。要通过制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规划》、《企业品牌管理指导意见》,通过征集具有特色的广告语、制作宣传片、策划相关活动等,突出品牌战略规划、品牌管理与品牌宣传推广等重点,有计划和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品牌策划推广工作,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要树立“经营文化”的理念,通过企业内部文化资源、文化产品的有计划开发和应用,提升企业文化的可见性、辨识性。要设定每年某一时间点或时间段为“企业文化节”、“企业开放日”、“员工活动日”等,策划组织开展系列的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企业文化活动品牌。此外,还可通过设计、开发具有企业特色的文化形象或文化商品,实现企业文化资产的升值。如:开发体现企业文化内涵和特性的纪念品、吉祥物等。

参考文献:

[1]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阿伦.肯尼迪,特伦斯.迪尔.新企业文化――重获工作场所的活力[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吴柏林.公司文化管理[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4]陈春花.从理念到行为:企业文化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5]秦德智,秦超,蒋成程.企业文化软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1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