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17:52: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文化建设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CNKI)查阅相关校园文化、校园体育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为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思路。
1.2问卷调查法
在具体研究过程中,选取了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天水市体育运动学校、张掖市体育运动学校、酒泉市体育运动学校、嘉峪关市体育运动学校、定西市体育运动学校等6所学校作为本文特定的调查对象。本研究主要采取自编式问卷,内容涉及校园文化方面的相关内容。调查中将上述6所体校在校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750份,回收问卷730份,回收率97.3%,其中有效问卷722份,有效率98.9%。问卷的回收率和效度符合该研究需要。
1.3实地访谈法
通过实地走访甘肃省6所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主管领导,并与甘肃省体育局相关处室的领导进行广泛交流,了解校园文化在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中的建设现状,为研究提供可信的第一手资料。
1.4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有效样本数据运用excel进行统计后,依据统计数据绘制图表,并做出必要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理解
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更多认同校园文化是文化氛围和文化潮流;其次是物质精神综合和意识形态。而研究表明:校园体育文化是一个多层次结构系统,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4个层面。
2.2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史的了解程度
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自身独特的精神传统与作风。而学生对所在学校历史的了解程度在一定意义上是学生对自己学校精神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的一种表现表现形式。同时,它也是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此,笔者就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所在学校校史的了解程度进行了调研。从图表2可以看出,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对自身学校历史情况“不了解”的比例占半数以上。由此说明,学校忽略了对学生校史校情的教育,值得学校管理者予以深思。为进一步探究学生不了解学校历史的原因,笔者又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进行了调研。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新生入学教育内容更多的偏向于校纪校规教育。笔者认为,一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是学校历史的产物,是学校历代师生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历史沉淀与结晶,是学校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对其所在学校校情校史的认知应该纳入学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中。
2.3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物质环境调查
校园环境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对学生的发展如同知识传授一样同等重要。校园环境中的建筑设施、绿化美化、人文景观等,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而校区标志性建筑的文化设计,又是学校特色的反映。为此,笔者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有无标志性建筑进行调研。有标志性建筑的学校占绝大多数。可见,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硬件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2.4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课外活动的状况
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中最活跃的动态因素,是校园文化的“发动机”,是隐形的德育课程,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最多的是体育比赛,其次是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沙龙的开展则相对偏少。另外笔者就这些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的满意度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满意的占50.8%,不满意的占44.5%,弃权的占4.7%。
2.5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学生对学校社团举办活动所持态度
学生社团是推动校园文化、学生全面成才的重要载体。同时,学生社团融入校园文化之中,会成为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并促使其向更深层次和更高质量发展。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对于学校或者社团举办的活动,绝大部分学生所持的态度首先是自由参加,学校不应硬性规定;其次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且自身要有兴趣。可见,学校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顺理成章的使学生投入到学校社团组织的活动中。
2.6甘肃省体育运动学校学术讲座的举办情况
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首先希望举办的讲座是专业性的知识,其次是对社会、娱乐、学术、思想方面的学术讲座。这就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地方体校学生和其他院校的学生对知识的追求期盼值较高。
2.7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在专业性体育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活动历来都是学校活动中举办各项活动中次数和频率最高的,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开展的体育文化活动在“沟通、适应、自信心”等方面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大,这也是体育专业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优势所在。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对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实证研究后表明:学生对校园文化内涵理解不全面;对所在学校校情校史的了解程度不深;学校物质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学校校园文化活动开展最多的是体育比赛,其次是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学术沙龙的开展则相对偏少,且学生对学校课外活动开展的满意度不高;学生对于学校或者社团举办的活动所持态度各异,首先是自由参加,学校不应硬性规定,其次是学校应鼓励学生参加,且自身要有兴趣;学生对学校举办的学术讲座期盼值较高;学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对学生“沟通、适应、自信心”等方面产生的心理影响相对较大。
3.2建议
1.优化课程结构,合理知识结构
地方体育运动学校是以体育运动为特色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向体育,服务体育是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办学定位上,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应始终坚持以“体”为主,把提高学生运动技术水平作为立足点。但也要适时开设哲学、文学、美学等相关课程,促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日趋合理,从而改善校园文化建设氛围。
2.抓好校风校纪
实践经验证明,校园文化的建设的成败得失与学校管理层的办学理念有很大关系。办学者要办成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学生,和学校的校风、学风息息相关。学校领导的风格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领导的主张引导校园文化的方向,领导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所以,地方体校的管理者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过程中,要从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决定校园文化的建设方向,从学校校风的形成和人才培养的战略和全局高度,理顺校园文化规范化管理的渠道。
3.提升学校物质文化
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将办学目的任务与学校物质设施、校园布局和校园美化等因素有机结合,才更有利于形成学校特有的文化氛围。因此,建议学校应适当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改善学校环境设施,美化育人环境。通过提升学校物质文化,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4.提高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生源素质和教师素质
生源素质对学校的人文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际办学中,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历来注重学生体育竞技成绩,忽视文化成绩。为此,建议学校在招生时应提高对学生文化成绩的要求。同时,学生进入学校后除对专业高要求外,更要重视加强学生理论文化课的学习。此外,教师作为学生增长知识、提高竞技水平和思想进步的导师,对老师而言,如何促使学生实现夺标育人方面要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5.加强图书馆建设
通过调查发现,甘肃省地方体育运动学校的图书馆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图书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图书馆自习室有限;图书馆给学生提供的仅仅是图书、缺乏电子杂志等问题。笔者认为,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建议购进除体育学科以外的文、史、哲以及科技等类图书。同时,尽量营造图书馆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提供大量的自习室以供学生学习。
6.充分发挥体育文化优势
校园体育文化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催化剂,地方体育运动学校具有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特点,学校应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促使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建设有机结合,共同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7.通过学生社团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建议地方体育运动学校要多组建诸如艺术团、文学社、体育协会、书画社、影视协会、科技协会、龙谊沙龙等各类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组织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8.以生为本,激发学生兴趣,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篇2
1.民族院校校园物质文化的特殊性。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大学教学、科研、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设备和物质环境条件,能为人们的感官所直接触及,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构成整个校园文化的基础。民族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重突出自己的特点,在校园布局、人文景观等方面往往富有民族特色,这种环境不仅可以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归属感,也使汉族学生对少数民族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更好地与少数民族学生沟通、交流,使各民族学生和睦相处。
2.民族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特殊性。
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少数民族,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对于学生的生活习惯、言谈举止、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都具有深刻影响,因此表现出多种文化形态,给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奠定一定基础,也为各民族文化更好地相互交流、融合和沟通提供了条件。
3.民族院校校园制度文化的特殊性。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正常运作的根本保障,校园制度文化的形成促进师生员工良好品行和价值观念的形成。民族院校在制定各项管理政策、规章制度时,都需要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作为协调民族文化的基本原则,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在管理制度层面应体现出民族特殊性。4.民族院校校园行为文化的特殊性。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显文化,是校园文化中沟通各个层次的关键环节。校园行为文化包括学术交流、人际交往、社会活动、文体生活等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民族院校除了开展其他院校类似的文化活动外,还可组织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尤其以民族服饰、民族舞蹈等最能表现民族文化特色,也最能体现其校园文化特色。
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挑战
1.不同文化价值的激烈碰撞。
在多民族文化共存的民族院校中,大学生不仅有以本民族传统信仰为基础的宗教文化,同时也接触到校园中以理性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文化,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等,理性的光辉与宗教的魅力在民族院校大学生价值选择上产生不可避免的碰撞。一方面,在日常的课程学习中,大学生需要理性的思考、用科学的技术、现代的研究方法来解决所碰到的学术问题。可是,在生活中面对挫折、打击、痛苦时,合适的宗教文化具有现代科技文化所不能达到的安抚心灵的作用。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及利己主义的部分被多数学生理解为自由与民主的代言。在处理具体的问题时,打着自由解放旗号,为了实现自我的目标破坏一些原有的规则和约束。
2.原有思想观念的剧烈转变。
除了不同文化内核的价值之间相互碰撞,原有思想观念的变化也强烈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塑造。大学生从家庭到校园到社会所接触的道德思想是存在差异的,多元文化背景下多种道德本性错综林立,并在不同程度上会作用于现实生活,影响大学生在面对具体问题时的决定。因此,当接触过不同道德价值的大学生在遇到一些实际问题时,就会在解决问题的道德选择上产生迷茫与困惑,或者在不同的问题上转换不同的道德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呈现出一种道德混乱的现象。
3.具体行为方式的深刻颠覆。
随着大学生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多种文化思想的渗透,现代大学生的生活内容有了很大变化。民族院校校园娱乐生活更是丰富,除了校园活动外,少数民族学生不仅有本民族的娱乐活动,而且网游、桌游、KTV、酒吧、各类型的文艺表演也成了他们休闲娱乐的选择。有些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容易受当前社会较为流行的享乐主义影响,部分学生甚至将本应用于学习的时间用于网络游戏和泡酒吧的消遣上。
三、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自觉。
在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少数民族学生比较注重本民族文化,民族自尊心较强,不能容忍其他人轻视、亵渎他们的文化。但同时他们却无视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唯我独尊。所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鼓励学生通过各种主题活动能够理性地认识自身文化,吸取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中可互补的部分,能够做到文化自觉、文化自省和文化创建。
2.鼓励多元教育,增强大学生对多种民族文化的理解。
民族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边远山区或经济欠发达的地方,由于文化基础较差,对其他民族文化认知有一定的限制。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学生社团和学生会有必要开展一些电影、讲座、知识问答、文艺表演等活动向在校学生全面、客观的展示不同民族的文化。让学生对充斥在社会以及大学生活中的各种文化、价值观、思想有着科学而全面的认识,可以更为清晰主动地选择除了本民族以外不同思想价值来指导自身的行为方式。同时,把握住不同民族文化的实质,在模仿、汲取及发扬不同民族文化时拥有正确的方向。
3.突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寻找多种文化的契合点。
篇3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关键就是扶正压邪
(一)导向作用。校园文化是一面鲜明的旗帜,它引导着广大青年学生成才的道路和方向。
(二)规范作用。一方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护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促使学生养成文明的举止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学校的独特节日(如校庆)、典礼、仪式等,以学生群体行为规范的方式熏染着学生。
(三)筛选作用。校园文化,以及在它影响下形成的集体心理定势,对一切外来信息、社会影响有筛选的作用。这种筛选作用源于校园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四) 凝聚作用。校园文化的核心是追求和树立一种群体的共同价值观,从而对青年学生形成一种无形的向心力,把青年学生的行为系于一个共同的文化精神上。优良的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主要表现在师生的认同感、自豪感和荣誉感。
(五)塑造作用。校园文化是青年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浸染着青年学生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使他们各自的组织管理能力、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和创造能力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发挥,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个性与潜能。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其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极为重要的。高尚的文化生活,必须是向上的充满青春活力的,有理想的追求也有时代的气息。因而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把娱乐其身心、陶冶其性情、潜移其品性、培养其情操、塑造其灵魂,作为指导思想。在种种校园文化活动中,积极引导学生,逐步孕育一种勤俭节约、勤奋苦读、集体利益至上的氛围,使校园内充溢高尚的文化学术气氛。
二、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互动性。校园文化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的。教师的作用,学校领导的作用,教师作用是关键。
(二)渗透性。校园文化,像和煦的春风漂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
(三)传承性。校风、教风、学风等思维方式的形成,不是一代人,而是几代人或数代人自觉不自觉地缔造的,而且代代相传,相沿成习。
三、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是促进师生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升。素质的提升,不完全来自课堂,课堂之外的活动,包括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是提升素质的重要渠道。
(二)是塑造良好的道德情操。学生自己组织的社团活动,对培养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拼搏精神、是不可或缺的手段与方式。
(三)学子们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受这种精神的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教养、有进取精神,有良好气质、天天向上的人。
四、校园文化的宗旨与任务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是有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即体魄健全,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任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即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五、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或根本理念
(一)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指导。
(二)坚持“四育人”的要求,即“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
(三)校园文化建设必须突出重点,反映学校有传统、有特色的优良校风(包括教风、学风),即一个学校独特的精神气质。
(四)校园文化建设与创造良好的自然的环境、人文环境相结合。
六、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学生为本,调动广大学生主动性,积极参与。
篇4
1.艺术、艺术教育与文化。
艺术可以从哲学与科学的角度来定义:哲学是挑起争论的,科学是能终止争论的,艺术就是哲学与科学的抽象实体。艺术有时被称为精致艺术或美术,指凭借技巧、意愿、想象力、经验等综合人为因素的融合与平衡以创作隐含美学的器物、环境、影像、动作或声音的表达模式,以指和他人分享美的或有深意的情感与意识的、人类用以表达既有感知的且将个人或群体体验沉淀与展现的过程。艺术是由各种门类构成的,艺术文化与其他文化共同构建了文化的整体,没有艺术以及其他文化的共同构建,整体的大文化是不可能存在的,可以说是二者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艺术文化有重要的位置,艺术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门类中都蕴涵有文化因素;整个人类文化史中离不开艺术文化,它是人类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文化与艺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补充,相互完善。根据事物传承和发展的规律,艺术催生了艺术教育,没有艺术教育,艺术就无法传承与发展。因为文化和艺术的不可分割性,在对校园文化的研究中,艺术教育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话题。艺术教育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是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效通道,是完善人格的基础。《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13号)中明确指出:“公共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公共艺术教育泛指高校除专业艺术教育之外的面向全体学生的一切非专业艺术教育活动,通常简称为艺术教育。
2.特色校园文化。
特色校园文化指一个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所建设出独特的、得到认可的、取得卓有成效的、值得借鉴推广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化存在于其独特性,根据校园文化的内涵,其生存和发展应该有其独特的价值。一是特色校园文化彰显育人功能。文化是一种概念,某种程度上涵盖了“校园的所有”,正是因为其全面性和包容性的特点显得若有若无,漂浮不定,在育人上体现得不充分、不贴切。特色校园文化具体的内容和形式应将文化元素恰如其分地展现,存于每个人的身边,与生活、成长息息相关,能给人带来精神的愉悦,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提升。二是特色校园文化体现强大凝聚力。强大的凝聚力来源于高度的认同,特色校园文化应该尊重学校发展历史和积淀的成果,汲取地方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髓,让每个人在其中享受和生长,增强文化自信,带来广大师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三是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的持续性。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就是方向正确和动力不竭的体现,特色校园文化因为其具体的目标和主体、科学的程序和完善的保障,解决了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问题,因而实现了持续的生长和完善。
二、艺术教育推动特色校园文化建设
实践证明,加强艺术教育是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和必要内容,艺术教育对特色校园文化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艺术教育丰富了具体内容。
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校园文化是艺术思想的延伸和艺术作品高度浓缩。艺术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其门类和形式丰富多样,校园中的艺术活动都是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与表现形式。艺术内容的丰富性、超强的表现力、积极的感染力使得校园文化在内容上显得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在表现上显得直观有力、摄人心魂,在思想上显得积极向上、催人奋进,在形式上显得充满活力、惹人喜欢。艺术教育活动的实施让校园文化精彩纷呈,充满生机和活力,吸引和感召着大学生自愿、主动地参与其中,推动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
2.艺术教育完成了美的教育。
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地方高校美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艺术教育中的基本知识教育就是帮助学生了解美的基本知识和元素,掌握美的基本规律,能正确鉴别美与丑的实质;在艺术教育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发现和欣赏美的活动,将学生的知识逐步提升为艺术的基本能力固化在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中。在进行高层次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将已有的艺术知识和元素通过不同的形式、顺序置于不同的环境中表现出来,就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区别于其他的艺术作品,实现了创造。美育对人的思想、知识、素质、情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将自己置身于美育的各个环节中去学习体验、实践完善,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传承表达艺术,创造创新艺术,从而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
3.艺术教育提供了创新源泉。
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人精神和情感的具体表现,艺术教育就是将学生的视角引导到如何了解生活、走入社会,并且用艺术的语言和形式去分析、设计、创作表达生活的原貌和自己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形成其自身的创造思维,最后升华成为创造能力。艺术教育鼓励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勇于用自己独到的视角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表现出鲜明的个性,追求个人独特的风格与色彩,以及在施行技术时的构思和表现方法突破技术的极限。艺术教育独特的教育和表现形式及其过程,让学生在充满挑战和活力的环境中自由生长,不断发现和创造,始终让校园文化保持向上发展势头,不断更新充满活力。
三、创新艺术教育形式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1.艺术教育坚持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人人参与特色。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性的艺术教育活动。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对接,用课程的理念来管理艺术类活动,开设如舞蹈、声乐、戏剧、器乐等文化艺术类活动课程,学生根据兴趣爱好从中选择,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在完成活动中提高艺术修养和技能。艺术活动课程化解决了校园文化活动面向人人的目标、全面发展的内涵等问题,普遍提高了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其次,面向特长学生进行提高性的艺术教育活动。针对有艺术潜质或者艺术专长的同学成立艺术专长实验班,为学校艺术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证。在全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中遴选有潜质的、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集中组建舞蹈、声乐、话剧、戏曲等艺术门类艺术专长班,采取独立设置、集中管理的模式进行三年一贯制的综合培养,在保证其自身专业学习以外,通过讲座、集训等方式完成每周固定课时的艺术类系统培训实践,让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实践活动“能看、能听、能说、能演、能教”,从而掌握艺术理论知识,掌握欣赏、表达和传承艺术的能力和精神。专长班通过提高性质的培养为学校提供了一批艺术教育核心人才。
2.艺术教育坚持民族与地方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精品特色。
地方高校多处于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具有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这些不可复制的优势,为特色校园文化的打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学校可以主动挖掘民族和地方文化,根据学生的来源和民族的习惯,举行少数民族文化节、少数民族风情展、集体锅庄舞会、少数民族风俗知识竞赛等活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增强民族间的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吸引师生广泛参与,使学校师生加深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方文化为地方高校艺术教育精品化路线提供了优厚的环境。地方高校艺术教育坚持民族与地方相结合,就是将民族元素和地方元素大胆引入到校园文化的作品创作中来,形成一大批高层次的艺术作品。民族元素中的勤劳勇敢、奋发上进、热情大气等元素和高校校园文化的积极、活泼、向上的要求,以及青年大学生热情、开放、包容等特质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完全不同于课本、不同于其他学校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校园文化。传统、原始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引入到高校,经过先进的理念指导、前沿的方法等再次创作赋予其时代性和流行性,更加脍炙人口、具有感染力,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精品。艺术教育中与民族和地方相结合的做法,让校园中的精品层出不穷,经过积累慢慢形成了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又一特色。
3.艺术教育坚持校内和校外相结合,打造校园文化创新特色。
坚持开放办学,艺术教育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校内外结合的发展思路,确立“创作以智力引入为主,提高以艺术实践为本”的艺术教育策略,加强艺术实践环节,努力提高学生艺术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艺术教育的活力,形成校园文化的创新特色。坚持“请进来”,以智力求支持。根据地方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在师资培养、演员提高等方面与省、市地方文化系统等单位进行了全方位的合作,邀请知名专家根据学校和地方的实际情况创作经典作品。积极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活动,学生通过聆听大师的声音,感受高雅艺术的魅力,陶冶了情操,增长了见识,高水平的艺术活动与学生的理论学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坚持“走出去”,以开放求活力。抓好艺术教育校外进修和采风两个重点。制订艺术教育教师进修计划,派出老师到相关专业知名高校进修,提高艺术素质和能力。组织艺术教育教师校外采风,通过“行万里路”式的观摩研习让艺术教育始终保持活力。
4.艺术教育建立长效机制,打造校园文化可持续特色。
篇5
青年大学生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主人翁和创造者,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校园文化创新中的作用。广泛开展大学生文化节、大学生风采展示等富有时代气息、符合大学生特点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大学生文化人才培养,推动团属精品活动生产,推进大学生网络建设工程,正确引导大学生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大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做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人翁,如:制定相应的惩奖制度。每一年或半年举办一次“优秀团员”、“优秀干部”、“优秀社团”等评选活动。完善各项活动评优标准,量化细则,指导大学生从自身出发,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
二、创新校园文化活动内容
高校共青团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引领,要通过高校校园文化,秉承“润物细无声”的规律,在落实活动目标和要求中善于发挥潜移默化所具有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新时期,高校共青团营举办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如设、艺术节、文化节,指导阅读、创作、参观游览、开办论坛,举行体育、科技、文艺类活动等等,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大学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开班学术讲座和学术沙龙,内容多样的文化周、文化月,鼓励各类学生社团积极踊跃开展活动,如校园歌曲、民谣创作和演出、书法、绘画、摄影等各种兴趣小组的兴起,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融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高校共青团要关心大学生的求乐需求,开展丰富多样的娱乐活动,及时服务青年大学生的需要,又可在乐中注入健康向上的精神因素,让大学生放松身心,消减压力,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享受,即使达到了共青团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的目的。
三、协调各方面力量,创新工作模式
共青团组织要努力争取把校园文化建设列入学校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指导作用。还要鼓励作家、艺术家和文艺工作者参与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校团委要积极与各二级院系团总支和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努力,协同作战,深入推进校园文化的各项工作上层次、创特色、出成果。进一步完善网络教育平台,发挥新媒体在学生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开拓工作新模式,借助电子邮箱、微信、微博等方式实现办公无纸化和工作集约化。
四、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篇6
论文摘要: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信用文化的缺失以及学生个体自暴自弃、急功近利、随波逐流的思想倾向,导致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日趋严重。当前,高职院校要运用各种教育方式对大学生开展诚信教育,引导他们树立诚信价值观;同时充分发挥教职工的表率作用,为学生树立诚信榜样,并在疏导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做到疏、堵结合。
加强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促进学生诚信价值观的树立,从根本上抑制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其意义十分重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
(一)客观原因
1.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滋生了一些不良的社会文化现象。这些不良的社会文化又通过不同渠道冲击着校园和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使得他们对社会、对他人缺乏足够的信任感,因而做出一些诚信缺失的事情来。
2.学校信用危机的影响
有的学校为争生源出现的“只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做法,如平时学与不学一个样,考试宽松、监考不严;有的学校在全日制教育中,为稳定生源而对一些考试作弊学生从宽处理等。学校和教师的信用危机影响了学生诚信观念的形成。
3.学生诚信价值观念面临着冲击
一些平时学习认真,凭自己的实力考试,但成绩却不如作弊同学的学生,一方面对这种不诚信现象表现出极大的不满,另一方面也会由此产生自己因没有作弊而未能考出好成绩的惋惜之情,有的甚至会认为“老实人吃亏”。这种现象如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学生诚信的严重失落。
(二)主观原因
1.缺乏自信心,自暴自弃
高职院校招收的学生是招生批次中的最后一批。这批考生被高职院校录取后,并未因此而感到高兴,相反会因为原有的期望值与现实相差甚远,对未来的学习失去信心而变得自暴自弃。
2.缺乏敬业精神,急功近利
一些学生在读普高或职高时养成的懒散习惯,使他们缺乏敬业精神,难以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一方面想努力学习,另一方面又不想付诸行动。由于急功近利心切,只得弄虚作假。
3.缺乏主见,随波逐流
目前,多数学生对诚实、守信、履约、不说谎、不弄虚作假等诚信内容讲起来头头是道,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往往又是另一种情况。他们也深知诚信是为人处事的重要原则,是做人的根本。但是遇到具体问题时却又会缺乏主见,随波逐流。
二、高职院校诚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加强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价值观
加强诚信教育,既要注重发挥典型案例教学、课堂讨论、辩论等生动直观教育方式的作用,使学生明确诚实守信的意义和价值,更要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优势,聘请企业老总现身说法,说明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二)充分发挥教职员工的表率作用
开展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学校首先要规范自身的办学行为,教职员工也要做好“诚信”的表率,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榜样。教职员工在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诚信品质,对学生树立诚信道德意识、确立诚信价值观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与学校领导相比,广大教职员工与学生的接触更为密切、更为频繁,教职员工的品质和形象是一种强大的潜在教育力,它容易使学生产生价值认同而自觉地接受和仿效。这种选择是单靠任何外力的灌输和教育所不能比拟的。为此,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过程中,广大教职员工要努力加强诚信文化修养,注重自身的一言一行,在工作上要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在学术上要做到勤奋刻苦,严谨创新,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生活上要做到忠诚老实,不贪不欺;在与他人相处上,要诚实为人、诚恳待人、诚心感人、诚意服人,以良好的诚信道德形象取信于学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做学生的表率。
(三)建立学生个人诚信电子档案
学生诚信档案内容可涵盖校内外,分两大类:讲诚信言行和不诚信言行。具体可包括诚实记录、信用记录、特别记录,具体内容如诚信承诺书、个人资料、品行说明、助人为乐及学习效果、经济状况等。诚信档案的记录时间始于学生进校,止于学生毕业,并于每学年结束时通知学生本人和家长。到毕业时,还可为用人单位提供该学生在校的诚信记录,供其参考。诚信内容的输入坚持定期和不定期相结合,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将诚信档案内容上网,接受全体师生员工的监督。学生只要输入自己的学号,教师输入教工编号即可进入网站查询、浏览,并可对诚信内容的真假发表看法或提供相关信息。
当然,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的同时,还需制定相关的诚信制度与之配合。如把“是否诚信”作为学生入党、评优的一项必要条件,也可制定学生个人和团体在诚信方面表现突出,为学校争光方面的奖励制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学生诚信档案功能的最大化。
(四)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
在建设诚信校园文化中,面对不同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诚信制度十分必要。这里,我们不妨把引导诚信称为“疏”,把建立诚信制度称之“堵”,“疏”与“堵”两者是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疏与堵的有机结合,才能真正推动诚信校园文化建设。因为,有堵没有疏,就不能从源头上有效抑制不诚信行为的产生;有疏没有堵,诚信者受不到鼓舞,不诚信者受不到处罚,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就难以树立,校园诚信文化氛围也难以形成。为此,在疏的同时,还得在建立和完善诚信制度上下工夫。学校要按照诚信文化建设的需要,修订完善与诚信相关的校纪校规,建立和完善与诚信相关的奖励、约束、处罚机制,公开公正地接受师生与社会的监督,真正使诚信者受到鼓舞和奖励,使不诚信者受到应有的处罚。
〔参考文献〕
〔1〕王泽应.大力加强诚信教育〔N〕.光明日报,2004-06-23.
〔2〕徐志刚.《论语·子路》,《论语通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
篇7
【关键词】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基本要求
自1986年4月上海交大第12届学代会提出“校园文化”这一概念以来,特别是1990年4月全国校园文化研讨会召开后,它就频频吸引人们的注意,并一再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的热点问题[1]。但目前阐述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问题的文献并不多,本文尝试探讨和归纳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着眼的几个基本要求。
1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指导思想上的要求
1.1 体现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我国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业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基地,能否始终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育人系统工程,也是对大学生施行教育的基础工程,对大学生的成长发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必须旗帜鲜明地体现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这始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偏离的方向和要求,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指导思想上最基本的原则要求,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生命线。这一点对医学院校而言,也不例外,而且对于专业技术背景比较浓厚的医学院校来说,显得尤应值得重视。
1.2 体现和贯彻学校的发展理念
校园文化作为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展示载体和组成部分,应该最鲜明最直观地体现一所高校独特的办学历史、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反之,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着眼于提炼学校的历史底蕴、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服务于学校发展理念的落实。建设和形成适合自身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有效地激发和增强全校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对医学院校而言,不管各校的校情如何,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学校的发展始终脱离不了医学学科的发展,浓厚的医学色彩应是体现在医学院校的发展理念中的重要元素,这一点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就是要求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构建必然要带上浓厚的医学文化色彩。
1.3 体现和贯彻文化发展的规律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的形成、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求规划者和建设者自觉认识和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比如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时间来积累和“发酵”,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不能一蹴而就;又如文化建设的基础是物质,但是文化建设又远远不只是物质层面的建设,因此在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果的时候就不能只看弄了几件看得见的实物,而更应该看重精神层面所取得的成效。对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来说,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特别要注意把校园文化的构建植根于我国深厚的医药文化之中,使之形之有依、成之有源,这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保持其合理性和吸引力的重要保证。
1.4 体现和贯彻关爱生命的精神
这是建设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在指导思想上的独特要求。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医学有其鲜明的特殊性,归结到一点就是它所直面的是人的生命,守护和保障的是人的最高利益。医学本质是一种“仁术”,正所谓“医乃仁术”也。医学的神圣性源于它守护人的生命和健康的神圣使命,医务工作者树立关爱生命的观念不仅是培养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基础,也是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的重要内容,更应该是医学院校对医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医学院校独特的专业属性决定了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和贯彻关爱生命的精神。
2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的要求
从文化形态上来说,一般认为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4个层面[2],按这一划分方法,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内容上也有这4个层面的要求。
2.1 物质文化
校园文化的物质层面指的是高校教学、科研、生活、校园环境美化等方面的硬件设施,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基础。对医学院校来说,要营造良好而富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可以在校园规划、校园建筑建造等方面体现更强的医学文化意味,让人一进到校园里面就感受到强烈的医学文化氛围。比如在教学楼、宿舍楼等公共场所悬挂一些医学名人的画像和名言,或者树立一些医学名人的塑像,这些物质层面的硬件设施可以对学生“润物细无声”地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举个例子,在我国很多医学院校都可以见到李时珍的塑像,这往往成了医学院校毕业生毕业留影的必选背景物,成了学校作为医学院校的标志物。可见,它是有文化意义的,它可以不动声色地使学生们接受医学文化的感染,是医学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制度文化
校园文化的制度层面是指高校的教学科研规章制度、学生行为准则等组织管理方面的规定的总和,它反映了高校的管理特点,对学生发挥着引导、纪律训导的作用。对医学院校而言,要求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和行为守则来影响学生,着眼于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工作操守和职业意识。
2.3 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的精神层面是指高校的历史传统、校风教风学风、价值推崇等方面的因素,它是校园文化最核心的部分,反映的是高校独特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也是学校形成学校品牌和社会形象的核心内容。对医学院校来说,要求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家园认同感以及对医学的专业认同感,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让每一个学生在经过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之后,都能以校为荣,以学医为荣。
2.4 行为文化
校园文化的行为层面是指高校行政组织者的管理行为、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同质倾向,是校园文化在师生的行为中的集中表现,集中体现了一个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对人的影响和作用。对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而言,就是要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着力于培养学生关爱弱者、乐于施善的行为习惯,其目标就是要达到学生的言行举止让人觉得“看上去像个医务工作者”,并逐渐具备医务工作者的职业行为特征。
3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功能上的要求
校园文化建设不是弄虚工程,而应该立足于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这就要求校园文化建设要切实地体现出它的功能来,对医学院校来说,校园文化建设在功能上的要求需着眼于以下几点:
3.1 校园文化建设要成为医学院校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保证
和谐校园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常规性系统工程,需要创造多种条件和因素,而且校园的和谐必然是一种动态的状态,不可能一劳永逸,这就特别需要保持和维护的保障机制。校园文化作为协调师生行为、统合思想认识的软性力量,可以无处不在地影响人、引领人、教育人,维护校园的稳定和和谐[3]。
3.2 医学院校校园文化要成为体现和凸显医学院校学科特色的重要载体
1999年国家实施高等学校扩招政策以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了大众化阶段,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各高校的办学特色模糊,如何在扩大办学规模的同时塑构和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成了各高校培养和加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2002年教育部本科专业审批权限下放,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始整合自身资源跨越学校的分类科域,开办非医学专业。目前,开设非医学专业并设置非医学专业院系,已成为我国医学院校的普遍现象。但很多医学院校在开设新专业的时候对这一举措可能带来的问题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带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其结果往往不能如愿以尝地突出自身的优势,而是在大办新专业向综合性方向发展的过程中褪失了自己的特点,毫无办学特色。有一种观点认为医学院校相比综合性院校有一个先天不足,就是学科过于单一。事实上,鲜明的学科特点和办学特色恰恰是医学院校安身立命之所在。要培养和增强医学院校的竞争力,提升办学水平,关键不在于其开设了多少专业,而在于把优势学科做大做强。
校园文化作为生动展示高校特色的载体和高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持和塑构医学院校办学特色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医学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调动各种资源,提炼办学历史、确立办学优势、凸显办学特色、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方向,这既是医学院校建设校园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校园文化应该发挥的功能。
3.3 校园文化要成为培养和提高医学生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
在我国,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医学被简单化理解为生物医学,医学被完全归到自然科学中去,医术被理解为价值中性的技术活,治病救人被等同于修理机器,医学的人学色彩很大程度上被遗忘和祛除了。这也是医学生日后成为医务工作者缺乏对病人的人性关怀的重要原因。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应该发挥对专业教育的不足进行补充的作用,解决专业课程不能解决的“技术为谁”的价值观问题。文化的最重要功能就是“化人”,医学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应该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加强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伦理学、职业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影响和教育,让医学生牢固树立向善向仁、治病是为了救人的观念和意识,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3.4 校校园文化要成为向社会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重要辐射源
高校是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地方,也是我国创造和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高校校园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日益频繁,高校校园文化对社会的辐射作用日益扩大。医学院校作为培养未来医务工作者的摇篮,应该成为一个最推崇生命和健康的地方,而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也应该服务于此,应该体现生命和健康的显扬,并通过影响社会成为向社会传播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重要辐射源。
参考文献
[1] 陈秀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篇8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学生干部;大学生活动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髓,也是一所学校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多层次、立体性的概念,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学校的具体体现,是一所学校独特的精神风貌,也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它对于当今大学生的成才具有重要的影响,为他们学习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学生干部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和桥梁,是校园文化活动中的积极组织者和主要参与者,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保证和中坚力量。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涵义
校园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而言是一种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分支系统,有着比较宽泛的外延及内涵。从广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校内的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校园文化是指第一课堂之外的物质形态和精神活动。目前有关校园文化的说法很多,一种看法认为校园文化就是学校的艺术教育和学生的课外文化活动;一种看法认为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建设和发展中所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另一种看法在两者之间,认为校园文化仅括学校的思想、意识、观念、习惯及情感领域。一般认为校园文化从形态上可分为校园物质文化、校园精神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三大类(也有人说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一种)。校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建筑物、教育教学设施、文体娱乐活动及生活设施(也即是整个校园一切物化设施及环境)等。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并被广泛认同,带有鲜明特色的校园精神、传统、作风、道德规范以及理想追求和思想意识等方面的集中反映,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应包括校风、学风、教风、校训、校园精神、校园意识等内容。校园制度文化是指校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整、控制和规范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管理以及道德行为规范等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的保证。我们所说的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价值标准、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它是一种管理文化、教育文化和组织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全体师生员工的认同和外界的认可,优秀校园文化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设营造的过程。
二、学生干部在建设校园文化中的中坚作用
高校学生干部是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保证,同时他们还肩负着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提高学生工作质量的重大任务,一个团结、高效、合作、务实的团队是学生工作顺利开展,不断发展的核心动力。 转贴于
(一)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组织领导作用
在日常校园文化活动中,学生干部承担着组织领导职能。他们应有感召力、影响力、向心力,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周围同学,把同学团结在一起,使他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建良好的班风、校风、学风,对形成团结向上的集体发挥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各项规章制度的实施,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如果离开了学生干部的组织、领导和积极参与,就无法收到良好而持久的效果。高校学生干部是广大学生的领头军,是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支生力军,他们在学生中间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较强的凝聚力,在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协调管理作用
学生干部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者和开展者,是校园教学生活秩序的维护者,是和谐校园的建设者。他们既是学校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的有力助手,又是实施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能充分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有助于其培养主人翁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三)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创新作用
学生干部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造就全新的工作局面。作为学生干部应自觉突破旧的模式的束缚,更新思维方式,开发创新兴趣,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不断探索出适应时展要求的工作方法,才能不时地在活动中加入个人的想法,从而使每一项校园文化活动都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开创工作的全新局面。
(四)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学生干部起到下情上传,上情下达的桥梁沟通作用。一方面学生干部将学校的方针政策、规章制度等认真学习,并在同学中宣传疏导、贯彻实施,将学校和教师的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使学校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学生干部向学校和老师及时反馈同学们的意见、建议和实情,对学校的学生工作决策作出有益的补充,使之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情况,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效率,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从而化解矛盾。
(五)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学生干部和同学们生活、学习在一起,年龄、阅历、爱好相仿,因此对学生的影响更直接,更现实。学生干部的榜样作用也更好地感染、激励、号召和带动着学生共同进步,是学生最现实的榜样和楷模。学生干部应该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成为遵守校规校纪的典范;以自身具有的号召力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共同进步,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形成积极向上的集体氛围。
篇9
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作用
一是校园文化可以通过自身各种文化要素集中、一致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主动接受一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使他们向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二是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将师生共创和认同的价值观念凝炼成一种特有的校园精神,它对高校师生具有无形的不可低估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而在全校形成团结向上的氛围。三是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产生一种激励作用,从而使学校产生精神振奋、朝气蓬勃、开拓进取的良好风气,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激励环境和激励机制。特别是在遇到挫折时,它会给人们以信念等支撑,并成为人们树立崇高理想、追求远大目标的力量源泉。四是高校校园文化借助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力,根据一定的社会行为方式,将大学生的行为表现规范到学校和社会所期望的轨道上来,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明显的规范作用。五是学校与社会有着诸多的联系,相互影响和渗透。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居于当地文化的最高层次,其文化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文化模式等在该地区人群中具有一定的引导示范效力。
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价值取向功利化色彩较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由竞争衍生出来的损人利己、唯利是图、金钱至上以及享乐主义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身处在中西方文化交会的冲击之中,面对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文化选择也趋于多样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如上学货币化、择业自主化、学业积分制、学制弹性化、后勤社会化等,给大学生成长和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滞后。长期在封闭环境中形成的关门办学的思想,落后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育管理已经远远适应不了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由于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连年扩招,近年来大部分学校有限的财力、人力和精力更多地倾斜到硬件的建设上,致使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表现出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等方面。
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高雅、先进、文明的校园文化,赋予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性、民族性和科学性的崭新内涵,突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等现代教育的时代特征,使高校真正成为人类文明的时代场所。校园文化建设要重视对广大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旋律,着力激发师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维护国家稳定的自觉性。
坚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就要深入研究校园文化的时代内涵,把握时代的脉搏,按照时代的要求,体现时代特点,致力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现阶段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在实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与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现代科学素质与政治思想素质、正面教育与实例说教和管理、思想教育和娱乐功能的有机统一上下工夫,力求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方式和措施能够更好地符合时代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育人,育人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校园文化建设不能只见物不见人,不能只重物不重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是人的精神面貌、行为规范和风气氛围,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坚持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任何一个要素的欠缺,都会影响整体质量。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重视硬件建设,更要重视软件建设;不仅要重视继承,更要重视发展;不仅要重视特色,更要重视借鉴。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纽带,活动文化是载体,精神文化是灵魂。必须树立全过程意识、全方位意识,从整体上规划,从层面上思考,从薄弱处、细微处着手,于无声处见文化。
坚持全员参与。要让师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特别是在精神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职工是主导。他们都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贡献者,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建立师生共同参与的激励机制,使学校所期望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施中为学生所接受、所理解、所掌握。
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创新的五项工作
创新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的建设,定准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物质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表层文化,较容易见效。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文化,是一种信念和追求,需要经过长期精心培育而逐步形成,如校风、校训、校歌等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一所大学长期高举的旗帜,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大学校园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必须保持与社会主流文化在性质上、方向上和目标上的一致性,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创新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的建设,挖掘地域优秀文化遗产充实校园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是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渗透交融。建设和谐校园一定要注重校园传统文化的建设。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基础性、前瞻性的事业,它决定校园文化必须具有超前性,这种超前应该是在继承发扬优良传统和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基础上的。优秀文化传统是凝聚师生奋发向上的精神支柱,它本身就有延续和继承发扬的价值。学校要十分重视将地域历史传统文化纳入到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和传统熔炼出特有的校园文化。
创新校园文化中制度文化的建设,建章立制规范校园行为。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规范的制度做保障。制度文化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师生员工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等,是校园文化的“行为工程”。建立学校规章制度的目的,旨在把学校的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各种力量加以组合,进行协调,使学校工作有一种规范化的秩序,各项工作有章可循,使师生员工能自觉遵守规范,保证工作质量,保证教学效果,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创新校园文化中课外文化的建设,全力打造四块阵地。课外文化活动是学生通过各种活动载体,充分利用校园的文化设施和校外的文化资源,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有阵地依托,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全力打造四块阵地:1.建设骨干培养阵地。不断加强和完善党校、团校教育培训功能,建设对新党员、新提拔干部、新任团干部和新选举学生干部进行必要的培训、培养体系,为校园文化建设做好干部上的准备工作。2.构筑教育宣传阵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设好传统教育宣传阵地。同时,更要关注网络教育阵地,积极进入与认真建设。3.争建实习实训阵地。高校要广泛走进社会寻找建立专业对口实习实训阵地,开展扎实有效的实习实训教育。4.搭建服务教育阵地。高校要坚持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中心,寓教育于服务中,体现人文关怀,不断构筑和完善面向青年学生的全面服务体系,如:构建学生心理服务体系;构建学生生活服务体系;构建学生学术服务体系;构建学生创业服务体系等,在服务中育人。
创新校园文化中社区文化的建设,激发团学活力,繁荣基层生活。高校后勤社会化,学生居住实行社区公寓式管理。社区既是他们的居住栖息之所,同时,也是他们活动交往场所。社区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必须激发团学组织的活力,重视团学组织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在校园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突出社区文化育人的教育性和服务性;发挥院系学生会、班委组织在校园基层文化建设中的中坚作用,突出社区文化育人的广泛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社团、协会在校园基层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突出社区文化育人的兴趣性和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李传刚.高校校园文化刍议[J].来源:华东师范大学网络版
(2)孙陶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兴市”战略的实施[J].安阳工学院
篇10
关键词: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 四个方面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范围,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校内部环境和师生员工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某一学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它包括校园环境的建设,也包括人文环境的表现,体现在学校的校风、学风,以及人际关系上。和谐校园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校园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校园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对大学理想的追求,烘托出教书育人的崭新精神境界。无论是大学学科与专业的协调设置与发展、个人与集体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师生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校园文化的支撑与影响。
一、校园文化及其作用
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校园文化对大学的和谐发展起着引领作用。
文化是社会实践的结晶,同时又可以反过来引导实践。校园文化可以引导大学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推动大学的和谐发展。当今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既体现自己的办学理念,又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困扰许多高校的问题。大学要应对这些问题,必须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来引导和谐校园建设,以正确的理论作先导,才能使大学在建设过程中,既办出自身特色,又保持正确的方向,和谐发展。
2.校园文化能提升大学的竞争力。
目前大学间的竞争,不仅表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硬实力”上,同时也表现在以内在精神、内部管理等为基本内容的“软实力”上。国内外的一流大学,之所以得到大家的认可,不仅仅在于其办学规模、学科层次、资金调入等硬实力,更多的是因为其悠久的历史,长期形成的办学理念、严谨的学风等软实力。
3.校园文化对师生员工起着陶冶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补充,它可以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提高在校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克服传统课堂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理论水平,将理论同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动手动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良好的校风、学风、教风帮助在校师生树立正确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以更好地投身到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去。总之,和谐的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课程,对于大学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小视的。
4.校园文化是增强师生凝聚力的关键。
校园文化使校园里的师生员工心系学校,关心学校的发展,不记个人得失,一心一意为学校的发展尽心尽力,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共同为校园的和谐发展而努力。一方面,和谐的校园文化使全校的师生员工共享学校的荣誉和权利,让在校的师生员工对学校形成一种共同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和谐校园文化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精神,把师生员工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个人与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而奋斗。
二、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建设
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变成现实,就必须把校园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建设和谐校园文化,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
1.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学风。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要紧密联系新时期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切实组织学生学习、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和荣誉观,使大学生真正能够勤学惜时,珍视和把握机遇,切实承担起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
(2)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行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关系到思想政治工作能否从整体上、制度上得到加强和改进,要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建立健全思想政治的教育机制、道德规范机制、信息反馈机制等,通过发挥各种机制的作用,规范大学生的行为,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3)重视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切实发挥学生党团组织、班委会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把是否具有正确的学习目标、端正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成绩作为评优选干的重要条件,通过学生党员、干部的表率示范作用,营造爱学习、求上进、盼成才的良好氛围。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心理咨询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利用心理测试与咨询等现代心理科学技术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克服学习中的消极情绪,以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培养良好的师德,树立良好的教风。
(1)通过组织学习,着力提升广大教师的道德思维、道德推理、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的主体性意识,升华教师以人格为核心的道德精神和道德修养。还可以通过开辟理论学习专栏、组织理论研讨会、读书报告会、社会调查等方式,引导广大教师系统地学习基本原理和党的最新理论创新成果,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建立和完善师德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体系,将师德的内容具体化、规范化,把师德教育的导向性体现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各项工作中。同时应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采取教师自律和他律相结合、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办法,调动教师严格自律的热情,以达到慎独的思想境界。师德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真正关心教师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切实维护教师的利益。
(3)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端正学术风气。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到端正学术风气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措施,规范学术行为,树立良好学术风气,促进和保障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
3.加强人际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高校管理中,建立共同目标,使学校组织全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这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并会在更高的层次上调节人际关系。
高校应创设人际交往的条件和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充分利用学校各种沟通渠道,如网络,如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座谈会、联谊会,开展教研、文艺、体育等活动,为教师之间、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各种交往的机会。要发挥各种沟通形式的优势,消除沟通障碍,使信息传递畅通无阻,信息交流及时、准确,以形成一种和谐的心理气氛,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团结共事,优化人际关系,构建和谐大学。
4.加强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正确引导,创建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功能。在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引导过程中,坚持破中有立、立中有破的原则,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用积极健康的思想去引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切实加强管理,统一思想,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繁荣,有效防止校园文化活动中不健康的内容和形式出现,确保校园文化活动顺利开展和进行。
(1)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者的素质。校园文化活动组织者的素质直接决定大学校园文化活动的生命力,决定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实现程度。所以,要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培养学生骨干,锻炼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为大学校园文化活动提供支持,要努力使他们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具备高尚的思想品质、先进的活动知识、良好的活动组织能力,以保障校园文化活动蓬勃的生命力。
(2)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可以举办大学生运动会、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辩论赛等竞赛活动,创造和谐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业余兴趣和爱好,加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学生社团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融洽校园的学习气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积极组织各种公益活动,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大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合格的建设者首先应该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学校应该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在公益活动中,学生可以走出校门,深入群众,既锻炼才干、增长见识,又可以帮助部分学生改掉“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片面认识,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参考文献:
[1]杨建平.创建高校和谐校园文化[J].江苏高教,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