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问题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1 18:1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民生问题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民生问题论文

篇1

关键词:人民币升值 汇率稳定 贸易顺差

一、引言

美国在汇率问题上与世界其他国家争端历史已久,从20世界80年代强推日币升值到90年代末与东亚国家发生汇率之争,本世纪以来则与中国就人民币币值问题摩擦不断。

去年初奥巴马上台执政以来,美国就在人民币问题上对中国发难。第一波是在财政部部长盖特纳上任前后,公然指责中国是“汇率操纵国”; 第二波则是近期美国在人民币问题上对中国全面施压,强推人民币升值。

中国政府坚决表示,人民币币值没有被低估,人民币升值既解决不了中美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也解决不了美国的就业问题,反而会使中国经济和社会出现动荡,将会给世界带来灾难。

利率历来是双刃剑,升值与否都会给中国和世界经济带来很大的影响。面对此轮争端,中国政府应当采取何种战略,以下将通过分析人民币升值和保持稳定带来的影响,浅析中国当前应当采取的汇率及相关政策。

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随着中国的强势发展劲头使其在世界经济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逐渐加快,因此,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将会对国内外产生重要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缩水

美国目前还正面临明显持续上升的债务增长。根据奥巴马政府近期公布的财政预算案,在2010财年将升至94%,2011财年将达99%,2012财年将升达101%,2040年美国债务将达到GDP的两倍。

同时,据美国财政部3月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及其他债权,总量在1.5万亿美元左右。如果人民币升值4%,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将损失600亿美元。如果升值40%,中国将损失6000亿美元,即4万亿人民币。

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而现行情况下,中国大幅抛售美国债券是行不通的。美国国债量大,流动性强,是中国庞大外汇储备的最可靠投资对象。在没有其他可选择的更好投资对象情况下,中国短时间内不会大幅减持美元资产。抛售不但会冲击美国经济,也会损害中国现存美元资产的价格,甚至造成全球金融混乱,因此在短期内减持是不现实的(见表1)

而在人民币大幅升值后,而美元对人民币的债务大幅度减少,美国借此逃避债务的目的显而易见。中国的外汇储备大幅度缩水,长期来看,会对我国经济造成冲击。

2、减少中国的出口和贸易收支

人民币升值将直接引起我国出口产品价格的上扬,严重损害制造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挤压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特别是对劳动密集型企业造成冲击,使出口值下降,减少贸易顺差,使中国崛起的步伐迅速放缓下来。

作为一个工业化正处于中期阶段,东中西部差距很大的新兴国家来说,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旦人民币升值,中国的制造业就会因为价格上升,租金上涨而逐步丧失原有的国际竞争优势,直接影响中国的发展。

3、减少外商直接投资

由于人民币升值,外商投资中国成本增加,为了降低成本,他们将会把资金投向成本较低的国家,不利于我国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我国是世界上引进境外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目前外资企业在我国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日益明显的作用,对促进技术进步、增加劳动就业、扩大出口,从而对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4、增加失业率

人民币升值,进口产品价格变相下跌,国内一些企业因无力竞争而倒闭,从而减少工作岗位。外资企业则是提供新增就业岗位最多的部门之一,外资增长放缓,会使国内就业形势更为严峻。人民币升值对出口企业和境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最终将体现在就业上。

目前,纺织、制鞋、五金、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生存已因

表12000――2010年9月中国外汇储备 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

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而变得越来越艰难,企业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减聘工人,这就会损害基层民众的利益,使农村家庭与城镇家庭的收入差距越拉越大,不利于国内的稳定和发展。

5、加速国内通货膨胀

从理论上说,由于人民币升值,进口原材料的成本下降。另外,由于出口企业的发展减缓,边际劳动生产率降低,故工人的实际工资下降,即生产成本下降,这些都会造成国内物价水平下降,有助于遏制通胀。

但实际上,由于热钱大量流入推高了房价和工资,经济发展偏快加剧了能源、原材料紧张的供求关系,加上人民币升值提高了出口产品价格,推高了全球物价水平,因此,升值政策的最终结果反而是助长了通胀。(见表2)

表2 2000――2008年国内M0 和M1的流通值

6、扰乱金融市场的稳定

当前全球流动性极度泛滥,如果人民币突然升值,会产生一边倒的心理预期,必然会导致境外热钱从各个分散的渠道大规模地涌入中国,从而助长了经济过热和资产价格泡沫现象。过高的房价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的商业成本因工资和地价上涨而激增,从而进一步削弱了制造业的比较优势。

同时,在中国金融市场发育还很不健全的情况下,这很容易引发金融货币危机并有可能带来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而且中国流动性失控,对中国货币政策造成干扰,还可能导致资产价格进一步上涨,迫使央行采取更加激进的货币政策,结果会造成中国经济发展造成沉重打击。

7、扩大国内消费者需求和企业产业结构调整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人民币升值,使国内消费者人民币的购买力提高,消费进口商品的能力增强。对于企业来说,我国长期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出口结构长期得不到优化。人民币适当升值,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档次,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8、带动亚洲货币的升值

亚洲地区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向发达国家输出廉价商品。亚洲地区的出口国一直将它们的货币正式或非正式地与美元这种全球最主要的贸易货币挂钩。而1997―1998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表明严格的固定汇率制存在着很大风险,但这并未改变这些国家的基本汇率制度。中国大陆和香港后来并未放弃钉住美元而马来西亚却转向了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在过去几年里,台湾、韩国和其他地区一直在采取措施抑制本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

为降低出口成本,亚洲各出口国之间一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而汇率是决定成本的一个核心因素。然而,即使中国是该地区成本最低的国家,但维持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仍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如果人民币不升值,其他国家不敢贸然将本币升值以影响出口,一旦人民币升值,后顾之忧就一扫而光,亚洲各国纷纷出现升值预期。

日元在8月兑美元创下15年历史新高,2010年以来,马币升值累计达9.4%,泰铢兑美元升值7%左右,新元升幅达4.2%,韩元达3%,亚洲货币呈现强劲上扬的趋势。

亚洲有庞大的人口,但人均消费却不高。如果亚洲货币升值后,消费者对外国商品的购买力增强,有可能增加在进口商品上的开销,包括购买更多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商品,这将拉动美国和欧洲的出口,有助于全球经济的共同繁荣。

但是对于出口依赖强烈的亚洲国家,货币的升值会造成出口产品竞争力的下降和热钱的流入,也会带来经济的动荡。

9、不利于全球经济复苏

美国意图通过人民币升值缓解其巨大的贸易逆差,并且降低国内的高失业率。但是,人民币大幅升值对美国也是得不偿失。如果人民币升值25%,美国对华出口将会受益,但美国从中国进口额是出口的三倍,美国将因进口多支付750亿美元。

金融危机时期,为承担稳定全球金融市场的国际义务,人民币汇率在全球新兴市场货币普遍贬值的背景下,选择了对美元的汇率稳定,同时出台了全球最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使中国的国内消费增长吸收了其他亚洲国家的出口增长,尽管这对欧美国家的直接影响并不显著,但这两项措施使得中国在本轮危机中起到了稳定区域经济基石的作用。

一旦人民币升值,由于国际贸易分工,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中国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贸易状况,而且还会使其进口成本加大,反而会恶化其贸易收支。不仅如此,中国经济刚刚回暖,较为脆弱,如果美国和西方国家忽略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一旦中国经济陷入低谷,西方国家相关企业势必遭受重大损失,对于此番全球经济复苏将是最大的失策。

三、人民币保持稳定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看出,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会带来多方面的影响。但同时,如果人民币的币值保持稳定,也会造成如下的优势和弊端。

1、有阻于热钱的流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人民币汇率稳定可以避免跨境资金大规模流动,从而减少了中国不成熟的金融市场可能遭受的动荡和冲击,并因此祸及周边国家乃至全球金融市场。同时,也可以避免欧美国家因国际游资过多地流入中国而陷入流动性不足或投资资金偏少的困难境地。

2、 减缓通胀的压力

人民币汇率稳定可以稳住制造业产品的价格,有利于控制当前世界性的通胀,避免美国经济陷入滞胀的困局。

对于国内,在2008年7月之前,市场预期人民币每年将升值约6%,由此导致国际热钱不断涌入中国,同时也阻止了私人资本外流为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进行融资。为了防止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央行不得不通过买入美元同时抛售人民币进行大规模干预,对冲操作的结果之一是导致了国内货币增长,形成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人民币保持稳定,则有利于减少国内泛滥的流动性,则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国内的通货膨胀。

3、有利于外国对华投资

人民币汇率稳定有利于外国对华投资,是跨国公司在华业务健康发展,避免汇率波动造成的损失。从而有利于欧美企业增强能力,抵御次按危机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为全球经济的复苏起到推动作用。

4、有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人民币停止升值可以帮助中国经济止住刚刚出现的增幅明显下滑的势头,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从而在日美欧经济不景气,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情况下起到世界经济新的发动机的作用,全球经济将因中国的稳定发展而避免陷入衰退的境地。

汇率长期保持不变,对那些竞争力较弱或经济发展缓慢的国家来说,确实容易引发出口减少,逆差增加,资金外逃及金融市场动荡等一系列问题。但对那些整体竞争力上升势头较猛的国家而言,汇率稳定则可以起到巩固优势,保持崛起潜能的作用。

5、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

根据“不可能三角定理”,汇率稳定和货币政策的自主性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如果中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面对当前人民币升值的巨大压力,央行则会回笼美元抛售外币,从而造成货币供给的增加,导致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影响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牺牲国内的目标以维持固定汇率,进一步影响我国宏观调控的有效性。

6、引发国际贸易争端

美国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桑德•莱文指责,正是因为人民币被“低估”,导致在过去3年,美国每年对华外贸赤字达到了2200亿美元。因此美国要求人民币升值,使美国的进口减少,出口增加,缓和其国际贸易收支。同时,美国商界认为,正式由于美国巨大的贸易逆差,导致国内企业发展受阻而造成了美国国内的高失业率。

因此,美国政客把国内的矛盾指向中国,把其国内发展的硬伤归咎到人民币汇率问题上,强迫人民币升值,转移国内注意力,从而保住自己的政治生命。而议员们更希望操纵议题,为自己选举拉票。

如果此时人民币保持汇率稳定不升值,则会造成中美的关系紧张,甚至引发贸易争端。美国可能会在关税等方面对中国的产品加以限制。同时,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不满,如果人民币保持稳定,不仅会遭到国际经济制裁,还可能会波及到国际外交的各个领域造成中国国际关系的紧张。

四、我国应当实行人民币的缓慢升值

根据分析,一旦人民币升值,特别是大幅度升值,将会给中国的经济和发展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同样的事例是日本上个世界经济的破灭。美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年逼迫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使日元对美元大幅升值,对于经济强烈依赖出口的日本来说,导致国内经济面临大幅度下滑的文献。日本政府被迫减息,导致日本国内信贷大幅膨胀,此后日本经济陷入终极泡沫阶段,几经波折,最终破灭,彻底终结了日本争夺世界经济霸主的道路,此后日本一蹶不振。

日本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要避免历史的重演。但是,如果人民币不升值,则会造成目前国际关系的紧张,使中国处于极度不利的位置。从另一方面来说,人民币升值,虽然不是美国贸易逆差和经济问题的根本,确实能带来一定程度上缓解,而且还能缓解中国的贸易顺差,并且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因此,人民币应该小幅度的缓慢升值,并配合渐进式加息,中国仍在处于低利率的水平,依然有加息的空间,这些都是与日本截然不同的。这样,对中国国内的经济才不会造成严重的冲击,是中国目前最明智的选择。

五、解决我国贸易顺差的根本措施

但是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并不是解决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

中国的贸易顺差是由当前国际分工格局形成的。根据赫克歇尔―俄林模型,中国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决定了在生产劳动密集产品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中国吸收了亚洲其他国家的半成品,在中国进行在加工后出口到美国欧洲的市场,这个循环说明了中国在全球国际分工中的“世界加工产”的地位,而结果就是中国得到了就业和对外贸易顺差。而美国作为经济中心,在高科技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但是美国随这些产品的出口有严格的管制。国家把加工制造业的产品出口到美国后却换不回美国的高科技产品。这才是中国贸易顺差的根本。(见表3)

表3 2000――2009年中国贸易进出口差额

中国巨额的贸易顺差表明了我国成功的打开了国际贸易市场并占去了相当的国际贸易份额,这对拉动我国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增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贸易顺差过大则会导致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转化为货币大量投放的压力,成为通过膨胀率上升的重要因素。同时,大量出口商品的生产会给国内的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损害,不利于国内产业结构的均衡,对长期发展有害。因此,应当采取正确必要的做法解决贸易失衡的国际压力。

1、限制出口,扩大进口

适当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出口,以保持国内的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西方各国应当解除对华出口限制,中国政府也应降低对高科技产品和奢侈品的关税水平,同时也能减少与欧洲各国的贸易摩擦,增加国内进口,减少贸易顺差。

2、扩大对外直接投资

中国可以直接对美国或欧美直接投资,在其本土上建企业,这样既促进了我国企业的发展,又能躲过贸易差额。同时,也可以逐渐把高消耗,高污染的企业逐步向东南亚地区转移,可以维护国内的资源和环境。

3、解决各国结构性根本问题

中国和美国都应当立足于解决国内各自的结构性或深层次问题。

美国长期以来推行赤字经济,过度消费及储蓄率偏低。极低的国民储蓄率使美国总需求长期超过总供给,全民的支出需要外部融资弥补债务亏空。在债务经济的循环过程中,一方是美国经常项目持续的巨额逆差和资源性商品输出国,新兴市场国家日益增长的经常项目盈余;另一方则是充斥着全世界的美国发行,美元计价的各种金融资产,尤其美国发行的巨额债券进入到各国官方的外汇储备和债券市场,为美国财政赤字和债务融资埋单。这种畸形的经济发展方式造成了次贷危机的爆发,扭转其发展方式才是美国发展的方向。资本能否走出金融领域的“自循环”,已被“空心化”的美国产业能够重新振作才是经济复苏和提高就业率的关键。

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社会保障严重不足,导致中国国内储蓄率偏高,内需拉动经济作用不明显。中国只有完善各项制度,才能刺激国内的消费水平,拉动经济增长。

六、总结

根据以上分析,对于汇率问题,中国政府应当实行小幅度缓慢升值的政策,但同时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贸易顺差巨额,还要各国共同努力,缓解贸易收支不平衡,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曾铮.张亚斌.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与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J].世界经,2007;05

[2]陆前进.人民币升值条件下的货币和利率控制.上海金融[J],2007;05

[3]王元龙.人民币汇率走势回顾与展望.当代财经[J],2007;03

[4]冯迪凡.美国国会陷人民币升值论怪圈.第一财经日报[J], 2010;04

[5]姚玉洁,华晔迪.强推人民币升值,全球都是输家.新华每日电讯,2009;11

[6]张茉楠,美国拿人民币“说事”是另有意图.中国经济导,2010;09

篇2

关键词:通货膨胀,RMB升值,流动性过剩

ResearchontheInflationandRMBAppreciationCoexistence

ZhihuiYu

Abstract:Accordingtothetheoryofpurchasingpowerparity,thehighrateofinflationleadstocurrencydepreciationintheopeneconomicconditions,howeverthetrendofRMBappreciationisstrongerwhiletherateofinflationishigher,.whichbiasthebasiceconomictheoryanddamagesthehealthydevelopmentofoureconomy.ThereasonsoftheinflationandRMBappreciationcoexistenceareanalyzedandtherelevantpolicyadvicesareadvancedinthepaper.

Keywords:inflation,RMBappreciation,excessliquidity

一、引言

本轮通货膨胀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但最初涨幅不大,CPI大幅上升始自2007年初,各月CPI数据显示物价上涨趋势日益加剧(见图1),2007全年CPI平均增长4.8%,达到近10年来的最高点,人民币对内贬值严重。在通货膨胀的背景下,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改开始至2008年1月,人民币汇率一直上升(见图2),升值了12.09%。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在开放经济环境中,商品价格是一致的,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一国的高通货膨胀率引起通货对外贬值(GregoryMankiw,2002)。而我国高通货膨胀率并没有引起通货贬值,人民币汇率对外升值态势强劲。这一经济现象违背了传统的经济学原理,给国民经济健康发展造成极大危害:阻碍国内外市场的有机衔接,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诱发国际游资的冲击,使人民币成为外国经济调控的牺牲品。

图1.2007年1-12月份我国CPI同比涨幅图2.2005年7月以来RMB/USD汇率中间价走势

数据来源: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整理数据来源: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

二、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的原因

目前和这一问题相关的研究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经济政策使然。如:我国长期以来涉外经济政策的严重不对称性造成同一种货币内外不同价(裴平,2006);央行为化解人民币汇率升值压力,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入美元,导致基础货币大量投放,造成流动性泛滥,导致国内资产价格的上涨和泡沫经济的产生(方先明等,2006;王海龙,2007)。第二种观点是市场预期使然。如:投资者“繁华预期”的作用已对市场流动性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是当前资产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刘春航等,2007)。

两种主要观点分别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人民币内外价值背离的原因,而要全面认识这一问题,就必须把两种观点结合起来考虑。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对问题的分析如下:

(一)国际环境影响

1.全球经济发展失衡。IMF前总裁拉托在2005年初的一次演讲中提出了全球经济失衡(GlobalImbalance),指出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庞大、债务增长迅速,而日本、中国和亚洲其他主要新兴国家对美国持有大量贸易盈余,是当前全球经济失衡的主要表现。社科院李扬在给《瞭望新闻周刊》的报告中分析了失衡的原因:从1998年开始,发达国家出现了储蓄不足,因而他们从别国输入产品,同时也输入资本,发展中国家通过顺差的形式,既从实物、资金上补贴了发达国家——由穷国补贴富国。由于美元在全球经济中处于主导货币地位,不断增长的全球贸易和国际储备资产的需求,需要美元供应不断增加,这只能依赖美国不断出现贸易赤字才能实现。美国持续不断的贸易逆差,成为全球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由此全球出现了国际收支失衡,一方面是美国的经常项目和财政双赤字,另一方面是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

2.全球流动性过剩。原因有:(1)货币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协调。据IMF统计数据,1997年以来,全球货币基础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全球的生产增长速度。2002年以后,全球货币增长率持续上涨,每年高于10%,甚至达到近25%,但世界GDP的年增长率一直在2%—5%之间,两者差距越来越大。(2)世界货币基础增长迅猛。美国作为拥有国际储备货币发行权的国家,为解决国内经济矛盾的需求出发,发行大量美元,尤其为缓解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截至2008年1月16日,美联储向银行共注资1800亿美元,受次贷危机影响,欧洲央行、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共注资3974亿美元。(3)美元疲软。为应对美元疲软,亚洲各国和地区如新加坡、印度、韩国、香港等都在外汇市场采取干预措施,大量购买美元,减缓本币升值压力,造成大量本币投放,加剧国际流动性过剩。

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影响:(1)巨额国际游资出现。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对资源的需求大,以高盛为代表的对冲基金对采掘业的商品期货市场垄断性锁仓,现货价格大幅攀升,这也是我国输入型成本推动通货膨胀的源头。另外,人民币升值预期、房地产价格膨胀、分享国有资产价值重估收益及最近中美之间的利差倒挂的推动下,为了“套利”、“套汇”、“套价”,国际游资流入我国的规模迅速扩大,对国民经济稳健运行构成威胁。(2)全球物价上涨。2007年11月份,世界主要国家的消费物价指数均达到近十年来的最高涨幅。2007年10月份美国、欧元区CPI涨幅达到3.5%、2.6%。新兴市场经济国家,俄罗斯、越南CPI涨幅超过8%。这必然影响参与到国际经济中国。

3.国际政治压力。由于美元持续贬值,而人民币汇率实际上是盯住美元的,按理说人民币对欧元、英镑等也应该贬值,这相当于人民币搭了美元贬值的“便车”,但是鉴于中国外贸顺差的不断增长以及国内通货膨胀的抬头,美日欧等国采取政治手段,联手敦促人民币升值:2007年12月5日,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指出,中国在提高汇率灵活性方面进展还不够迅速。七大工业国(G7)要求人民币必须对包括欧元在内的所有货币升值。日本财政大臣额贺福志郎也向中方提出采取措施加快人民币的升值速度。

(二)国内因素

1.内部经济失衡。当前内部经济失衡表现是“五过(储蓄率过高、投资增长过快、外贸顺差过大、货币投放过多、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结果就是严重的流动性过剩。

储蓄率过高:近年来储蓄率在已有的高位上不断攀升,从1996年占GDP的37%的上升到2006年的46%。一国的储蓄分成三大块:居民、企业与政府储蓄。我国居民个人总储蓄仅占了国民总储蓄的30%~40%,而政府和企业总储蓄才是储蓄的主要构成部分,几乎占到了70%。居民储蓄率自1996年达到20%后一直往下降,政府和企业储蓄占比在提高。

投资增长过快:我国投资率保持持续多年的增长势头。2003年以来,每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都在25%左右,资本形成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了40%,而消费比例在2006年则降为50%。与我国总储蓄结构相对应,我国投资主要是政府及国有企业。首先,在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每年保持20%的增速的背景下,除了国家行政开支外,剩下的大部分用于投资搞建设。其次是国有企业,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中国企业储蓄基本上用于再投资,2006年全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达到1.1万亿元,占GDP的5%。

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近十几年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迅速扩大,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和各地区、各行业发展不平衡致使城镇高低收入家庭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根据王小鲁的测算,目前城镇居民中10%最高收入和10%最低收入居民之间的实际收入差距估计高达31倍,全国城乡居民高低各10%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估计在55倍左右。从2000年至2005年我国最终消费率由61.1%降为52.1%,而同期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左右。收入分配不均降低了我国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大量的低收入劳动者有消费意愿没有消费能力,有能力消费的富人缺少消费动力。由于即期消费需求受到抑制,我国国内储蓄的高位运行现状无法改变,也使得国民经济增长的动力很大部分来自投资,由此陷入一个“高储蓄、高投资”恶性循环,也是我国持续多年的国际收支顺差的根源。

外贸顺差过大:由于内需不足,我国产品对出口依赖严重。我国国际收支连续多年出现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双顺差,2007年上半年,资本项目顺差902亿美元,2007全年累计贸易顺差为2622亿美元,2007年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贸易顺差仍是2007年外汇储备增加的主要推动力,占到全年外汇储备新增量的56.8%。人民银行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稳定在买入外汇的同时投放了大量人民币资金,从而造成了银行本币存款增加和流动性过剩。

货币投放过多:推动了信贷快速增长。2000~2006年M0、M1、M2年均增长分别为10.5%、15.3%、16.5%。2007年底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0.34万亿元,与年初相比增加了5.1902万亿元;外汇储备为1.53万亿美元,与年初相比增加了4637亿美元。说明40.34万亿元人民币货币供应中的11万亿元是因应1.53万亿美元的强制性结售汇制和外汇占款制度发行的。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2007年前三个季度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3.36万亿,同比多增6422亿元;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75万亿,同比多增5893亿元。可见,贸易顺差扩大、投机性资金流入,推动了国内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和货币供应量的较快增长,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2.对外经济政策长期的严重倾向性。

外贸外资上“限入奖出”、“宽进严出”的涉外经济政策指导下,我国国际收支出现经常项目下长期贸易顺差和巨大资金净流入。我国长期对进口实行限制。目前,我国各级政府还在不同程度上保留着对进口的上级主管部门审批规则。为吸引外资,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给予外资许多优惠政策和有利条件,国内企业向外投资却受到限制。同时,资本和金融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程度不高,另外,有关部门对国际游资进入的控制比较宽松,而对国内资本外流的控制比较严格。外贸外资管理政策不对称,不真实地提高了出口能力,打压了进口需求,客观上形成双顺差与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扭曲了我国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

外汇交易制度的不对称。强制性结售汇制使得个人和企业不能按意愿购买外汇;外汇银行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买卖和持有外汇,这种不对称性外汇交易制度从市场交易层面放大了外汇供给,缩小了外汇需求,并且降低了国内外资产的替代性,成为人民币内外价值转换与趋同的障碍。

三、政策建议

在全球经济发展失衡与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我国通货膨胀与人民币升值并存问题变得复杂而严重,如何通过自我完善来应对国际不利因素且化解内部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如下:

(一)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储蓄率过高,高储蓄主要来源于政府与企业,因为不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得居民储蓄率下降,因此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政府投资与出口的增加,出口依赖原因在于居民消费率低,居民消费率低源于国内收入分配差距大,这也是导致我国经常账目持续大规模顺差、流动性过剩及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可见收入分配不均是问题的根源。政策的不确定性是我国收入分配不均的主要影响因素,减少政府行为的不确定性,建立一个法治的市场经济,减少极高的垄断性利润,从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二)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主要有两个工具:一个是存款准备金,一个是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会减少银行的可贷资金,中小企业更难得到贷款,而大企业的贷款不会受到多大影响。中小企业是我国就业的主渠道,如果减少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就业的增长就会减少,失业率会增加,收入分配两极分化的情形会更趋恶化。提高贷款利率可以减少投资需求,抑制资产价格的上涨;提高储蓄利率,会减少消费。投资和消费受到抑制,通货膨胀会缓解。提高利率是较好的政策选择。

(三)完善对外经济政策

汇率调整坚持“主动、可控、渐进的”方式,提高交易费用,在较高的交易费用下,热钱也难于从汇率的升值中获利。取消强制结售汇制度,放宽企业和居民海外直接投资的管制,给予本国厂商和居民“国民待遇”,提倡国内外厂商和居民之间的公平竞争。进一步扩大QDII的范围,开展相关的股票类业务,对分散投资资金也有一定的作用。这可以减少国际收支的顺差,恢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的真实性,提高国内外资产的替代性,促进人民币内外价值的相互转换与趋同。

参考文献:

[1].N.GregoryMankiw.Macroeconomics(FourthEdition)[M].WorthPublishers,2002,186-202

[2].裴平.论人民币内外价值偏离[J].经济学家,2006,(1):93-99

[3].刘春航等.“繁华预期”、流动性变化和资产价格[J].金融研究,2007,(6):1-12

篇3

虽然国家一直在增加对农村医疗卫生的投入,但是农村医疗卫生和城镇医疗卫生相比,还是存在明显的差距,2008年到2012年财政用于农村医疗和城镇医疗方面,差距在不断地增大,主要体现在:①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极其有限,特别是一些乡村卫生所、私立诊所。现有的医疗器械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这些与城市医疗情况相比悬殊很大。②农村的合作医疗保障水平有限,从总体来看由于其筹资规模较小,渠道有限,保障的程度较低,难以根本解决农民大病的风险。③卫生所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法制不够健全,医学知识缺乏,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如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生活条件困难,造成骨干人才流失的现象。

2加大公共财政对民生支出的对策

公共财政是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必由之路。针对南宁市良庆区的民生问题,提出几个方面的建议。

2.1对现行公共财政支出结构进行优化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公共支出结构,才能使民生问题得到更全面的解决。合理界定财政支出的范围,科学的界定财政的支出范围是指科学性的把财政收入有效的分配给各个财政支出项目,即将最有用的支出用在最需要的地方。①规范财政资金供给范围,是构建公共财政基本框架、提高财政保障能力和支出效率的基础和前提保障。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明确政府应当承担职责的领域。公共财政支出范围应该限定在公共安全、公共社会事业、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等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通过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集中财力,明确财政供给范围,努力提高财政支出的公共性。

2.2健全转移支付力度政府的转移支付,就实质而言,很大程度上具有福利支出的性质,如社会保险福利津贴、养老金、农产品价格补贴、抚恤金、失业补助、救济金及各种补助费用等;广西是欠发达地区,由于受经济因素、社会环境、财力物力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情况下较为有效的方式就是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健全转移支付力度。具体而言:第一,深化地方政府支出体制,转变地方政府职能,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财政体制。由于财政供养范围过大,超出政府职能范围和财力承受力度,财政供给存在着“越位”和“缺位”的问题,具体表现在社会保障覆盖范围较小、城乡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用于行政管理支出费用较高等,因此,科学的、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是前提条件;第二,在转移支付的资金结构安排上,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制度。依据民族政策、社会经济政策,对于符合目标的政府行为给予财力上有力的支持,解决专项转移管理上存在挤占和挪用的现象,进行有效约束和效益评估,使专项转移支付更能有效地配置资源,保障经济的高效运行;第三,强化法制管理,是完善转移支付的重要保证。转移支付制度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只有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政策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调控的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3住房保障的优化调整

“十二五”规划开始,国家将大规模的、集中的保障性工程投入建设,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限价房、公共租赁房、租金补贴等多种住房保障体系已经形成,这反映了国家对住房保障的不断认识和不断深入,加快建设住房保障体系,对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稳定具有重大意义,政府应该调整安排一定比率的财政资金支持住房保障,运用多渠道给予人均收入较低人群的不同支持力度,使得低收入者获得基本的住房保障。根据南宁市良庆区财政局的实际情况,加大住房保障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①进行多方位融资,建立稳定的财政融资渠道,地方政府在保证提供基本的资金情况下,可以利用银行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通过信贷解决资金不足难题。②加大规模发展经济适用住房,满足各种不同层次的人群需求,城镇中低收入的家庭可以按照规定进行申请经济适用房,保证在有效的时间内基本解决经济适用住房供需不平衡的问题。③普及廉租房建设,加大覆盖范围。廉租房制度是解决我国目前生存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住房保障体系的载体。低收入人群或者困难的家庭,政府可以给予廉租房补贴。为此我们要完善财政、税收政策,扩大城乡建设新房的范围,强化地方政府的监管力度和责任范围,只有确保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才能促进廉租房制度的有效构建。

2.4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2.4.1保障基本医疗水平保持稳定、合理的财政支出比例,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保障的覆盖面,一方面应当加大对基层农村医疗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医疗制度;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应当将农村基层医疗这一项纳入到重点规划范畴,进而有效保障农村的基本医疗水平,完善医疗卫生格局。2.4.2将基层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进行规范化加强农村医疗机构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素质培训,要定期进行考核,其中包括专业技术水平,又要包括个人医德方面的考核,还要注重从业人员的健康状况,加大对农村基层医疗卫生行业的监督机制,要将监督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强化监管力度。2.4.3建立新型医疗卫生体制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机结合。通过各种方式予以补助,比如降低农村药物价格水平,加强药品监管力度,使农民的医疗问题得到切实的保障,还能进一步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提升人员的素质。

2.5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篇4

关键词:农民工;农民工问题;解决思路

一、农民工与农民工的生存现状

农民工是指在城镇或非农领域务工但却具有农村户口身份的劳动者。首先,他们来自于农村,属于农业户口;其次,他们的社会身份虽然是农民,但他们的主要时间是在从事非农生产活动;再次,他们的非农活动不限于工业领域,还包括商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活动。农民工是中国传统户籍制度下的一种特殊身份标志,是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传统户籍制度冲突所产生的客观结果。他们之所以被叫作农民工,是因为他们既有别于中国传统城镇劳动者(他们的农村户口),又有别于中国传统农业劳动者(他们离开土地在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农民工事实上处于游离或边缘状态。不管人们怎么看待或评价农民工,农民工这个群体已经形成并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农民工问题在社会生活中日益显现出来。由于制度和规则的不公平,农民工在城市里面并没能享受到各种应有的权利,而且还经常受到许多不公的待遇。据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农民工被排斥在城市社会主流文化生活之外,没有城镇居民的户籍,分享不到城市社会的各种福利待遇。农民工生存环境恶劣,缺乏社会保障以及社会地位低下,由此又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如聚众械斗、罢工罢市、上访请愿、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等。这些对人们的生活和社会治安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社会二元分割体制――农民工问题产生的根源

社会二元分割的成因在于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人为地造成了我国公民的身份分割,尽管农民工生活在城市,而且在城市之中拥有职业身份,但他们因为户籍问题依旧保留着“农民”这个社会身份,因此在城市中无法获得身份的转换,也无法获得“非农业户口”身份拥有者所能享有的权利。在今天,户籍制度尽管已经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户籍制度早已演变成了身份、等级制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受市场调配可以自由流动。农民有了进城就业的机会,但农民不能在城市生根,由户籍制衍生的其他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如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制度等构成了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制度。由于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农民工这一群体中,所以很难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者依靠群体内部的力量脱离这种不公平状况。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将一代代延续下去,除非其根基获得了改善,也就是城乡二元分割体制获得了改变。

(二)社会排斥――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催化剂

社会排斥原先是针对大民族完全或部分排斥少数民族的种族歧视和种族偏见的。如今在各相关领域的研究中,社会排斥这个词的含义已经被泛化,意指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贫弱群体的社会排斥。这里的主导群体,我们指的是作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的城市人;边缘化的贫弱群体当然就是我们研究的农民工。“城市人”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利益排斥。城市人作为城市发展的既得利益者,努力维护自身既得利益不让农民工分享。作为政策制定者、执行者的城市人制定的现行法规政策尤其是在地方政策中,就存在着一些仅仅适用于本地户籍居民或明确排除农民工的规定,如对农民工的就业限制在一些地方仍未全面解除,一些地方将农民工排斥在劳动管理与劳动监察野之外,一些地方性的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政策等均将农民工排除在外。这种政策歧视与排斥既直接损害了农民工的权益,更助长了损害农民工权益的倾向。“城市人”的这种努力维护自身既得利益不让农民工分享的自利性要求,与农民工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贡献者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

第二,空间排斥。城市是人口密度大、社会结构复杂的生活场所,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社会各阶层共同生活,阶层隔离是明显的,其中空间排斥尤为直观、明显。在城市,富人居住区与穷人居住区相隔离。城市精英和城市贫民的差异在空间隔离中被突显出来。农民工一般生活在贫民区,贫穷的集中会加剧社会分割和社会孤立,形成空间排斥,如此恶性循环。

第三,情感排斥。人是情感性动物而非冰冷的工具,个人情感和心理精神上遭受的创伤和磨难极大地影响到个人甚至整个群体的社会认知。农民工遭受到来自城市其他群体、阶层的歧视,致使其集体认同无法形成,始终游离在主流社会之外,不能从精神层面、文化层面融入其中,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因此社会排斥在很大程度上将农民工与发展机会相隔绝,使得他们向上流动的机会极小,基本上被“锁定”在社会底层的位置上。

(三)政策、法规的缺失――农民工问题产生的政策性因素

在传统户籍制度背景下,一些政策法规有意无意地遗漏了农民工,形成政策法规规范的真空;政府的社会保护机制缺乏,农民工在工伤、医疗、养老、贫困等方面的后顾之忧极多,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机制亦因法制不完善、监察机制不健全、工会作用不大等处于缺失状态,这意味着农民工权益受损后的社会风险在高速积累。

(四)自身素质的因素――农民工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

农民工自身素质的欠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受教育程度低。根据调查资料,1996年以前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是初中以下的占17.9%、初中程度的占57.7%、高中或中专程度的占22.7%、大专及以上占1.7%,1996-1999年该组指标分别为9.5%、51.1%、36.9%、2.5%,2000-2003年分别为8.6%、42.8%、44.1%、4.6%,反映了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虽在逐年提高。但绝大多数农民工受教育程度都在高中及其以下程度。二是劳动技能欠缺。绝大多数的农民工未经过职业技能培训,在由农民转化成非农劳动者的过程中并未使自己的技术含量得到提升,大多数农民工只能从事低技术含量的工作,长期沉淀于低层次劳动者群体中。三是对城市文明的接受度不高。中国社会长期的二元分割体制造成的农村和城市的隔离使农民工在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思维方式等方面与“城市人”有很大的区别,再加上城市社会对农民工的排斥,使大多数农民工虽然在城市生活多年仍然难以融入真正的城市生活,这对提高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很不利。

三、农民工问题解决的思路

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它的合理解决已经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根据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

第一,彻底改革现行户籍制度,为农民工创造平等的制度环境。放开中小城市户口,对大城市实行户口准入制度,达到一定标准即可办理入户手续,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与此同时必须进行与现行户籍制度相关联的配套制度的改革。首先,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逐步实行具有弹性的适度就业政策;其次,城市住宅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实现住宅的完全商品化;再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要抓紧研究探索低费率、广覆盖、可转移且能够与城市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可直接将已稳定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当这些制度得以建立和完善时,当它们对农民工不再具有排斥和歧视时,现行的户籍制度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和基础,新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建立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第二,消除社会排斥,让农民工融入当地社会。首先,消除对农民工的观念偏见,如现行许多法律制度并没有排斥农民工的规定,当前农民工的许多问题也可以从现行法制中找到平等解决的依据,但由于城乡分割、分治观念或意识的顽固性,管理者乃至一般市民在执行政策的过程或在社会生活中对农民工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带上了歧视与偏见色彩,更对农民工的年轻化与学历提升的事实视而不见;其次,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引导舆论导向,消除农民工与当地居民的潜在隔阂。城市社区应将农民工视为社区成员平等对待,各种公共服务网络应当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共享,平等、共享的社会氛围将逐渐消除农民工与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隔阂,最终实现农民工与当地居民融为一体。

第三,完善政策法规,为农民工维权提供法律支持和政策保障。一方面集中清理当前政策法规中对农民工的排斥性与歧视性规定;另一方面加强立法,弥补相关政策法规的缺漏,真正建立公平对待农民工的法规政策体系已具有紧迫性。如《劳动法》颁布实施已经很多年了,由于这部法律对工资支付的原则规定力度不大,给一些个人和单位故意克扣民工工资以可乘之机。建议尽快制定有关民工工资支付的法律、规定,建立起劳动者工资支付责任制和预警制度,对拖欠工资的企业进行有力的制裁。同时,加大劳动执法检查力度,对于侵害农民工利益的行为,应该依法严肃查处,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第四,不断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农民工整体上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只能从事低级工种的工作,其辛苦劳动得来的报酬大部分仅能维持自身和家庭的开支,没有多余的钱接受职业教育,这种状况不仅对于农民工本人及其家庭不利,而且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有负面影响的。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农民工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一是要继续深入持久地抓好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确保九年义务教育收到理想的成效。同时,在经济发达地区,应尽快普及高中教育。二是加强农民工专业技能培训和生活技能培训。可以结合农民工的自身实际和市场需求状况,开展缝纫、客房餐饮服务、驾驶、美容美发、厨师等初级技能培训,使一些农民工在短时间内获得初级技术职务以适应市场需求,在城市获得立足之地。这种技能培训还可以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如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品技术含量的提高而增加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等。三是结合农民工渴望融入城市生活、渴望社会交往、渴望友情和尊重的实际情况,开展城市基本生活常识、文明礼仪培训,教授人际交往的方法与技巧,增强人际沟通能力等。

总之,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农民工问题已是我国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农民工问题解决的好与坏、快与慢,不仅关系到我们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进程,也关系到我们国家协调、健康、文明发展的进程以及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它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城乡统一户籍制度的建立、农村医疗、社会保险等福利的实施,加上农民工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农民工问题一定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国民生产总值 统计理论 方法

国民生产总值是大部分国家所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主要反映的是社会不断发展之中产生的价值,属于宏观经济指标,能体现国民经济的最终成果。利用该指标既能对物质生产发展及价值进行反映,还能对不同服务活动所创造的价值以及不同劳务活动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反应,最终呈现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及水平。

一、生产与非生产领域的划分问题

针对划分我国生产及非生产领域的问题,必须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是特色的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已经有了显著的提升,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衡量生产与非生产领域问题主要为了判断国民收入是否增加?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创造价值?促进社会发展及不断进步的剩余物力和财力是否充足?利用这些剩余价值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及医疗等不同行业的发展完善,满足所有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

对于社会主义产生劳动范围的确定要严密进行,所选取的生产劳动活动必须为国民收入创造价值,保证总量指标计算的质量,避免数据失真的现象出现。如果非生产劳动重复计入总量数值中,所得的总量指标数值就不真实。通过货币表现出生产劳动者所创造的产品产量和劳务量的价值也就是反映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指标,这些产品产量和劳务量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承担者。如果对于国民收入和国民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不真实,那么现有的建设资金就发挥不出其实际的价值,生产基础资料难以满足,随之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就明显短缺,也就是说社会购买力已经不能适应物质产品产量及劳务量。这些问题的出现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比如说:国家财政收入虚增;财政赤字;物价的无规律性上涨;货币的贬值;通货膨胀等。

二、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作用问题

(一)反应经济总量

我国对不同总量指标计算的范围长期是以物质生产领域确定,无论是农工业总产值、社会总产值还是国民收入,都是这样确定计算范围,但是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适应非物质生产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所以在对国民生产总值指标进行重新统计时,我们添加了在非物质生产领域的全部总量,对总量指标的计算范围进行了补充。

(二)为反映和研究经济结构提供数据

在我国商品经济突飞猛进发展之下,经济及产业的结构有了彻底的变化,越来越复杂。对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落实就不能单一的依靠物质生产部门的发展趋势及相关信息决定,而是要及时获取第三产业相关动态,还有不同产业之间的结构占比关系。要注意的是在全面统计不同产业总量指标的时候,对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总量数值都要进行充分的计算,力争达到研究结构的需求。

(三)可以较全面地反映积累状况

累计的内容反映的是国民收入总量减去消费总量之后的部分,对累计内容的反应需要考察国民收入中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传统模式下对累计的核算只计算固定资产新增的价值,但是实际情况下固定资产折旧费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利用折旧费对不同的设备进行更新、改造及购置都会产生一定的价值。在传统模式和实际工作中两种价值的叠加才是真实的累计状况,区别这两种价值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通过考察国民生产总值才是反应累计状况的确切指标。

(四)便于进行国民经济的全面核算工作

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经济发展下市场越来越多样化,无论是基本的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劳务市场,还是多变的技术市场、资金市场、信息市场等,都在越来越复杂。国家经济体制在不断改进完善,对不同企业的管理国家并不直接控制,而是设置一定的经济杠杆调控市场来进行制约,利用间接的方式对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进行引导。另外对资金的调控更多的是运用一些价值量指标,这种方式非常重视资金的流量和对存量的核算,更加说明了国民生产总量指标的统计及计算在非物质生产领域内的作用重大。

(五)一定程度反映国家经济效益

国民经济总量指标是一种增加值,把它作为国家经济效益的体现需要把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重复计算的影响排除。我们对一个国家的评价并不能局限在考察其工农业总产值,重要的还是要考虑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涉及的不同领域,对不同领域辐射面的广度和力度进行考核。

(六)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利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对国家经济状况的考察已经成为了必要的任务,在不断广泛应用的过程中也逐渐说明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的价值之高。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国民生产总值的讨论需要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及社会总产值之间做好权衡,不同的指标都具有其各自的价值,其中,对社会生产总成果反应的核心指标应该设置为国民生产总值的考察。另外对于计划的制定以及分析问题的依据应该依靠社会最终产品,而中间产品用来确定产品的规模和结构之外,还可以用来确定不同区域企业各个部门之间的生产规模、发展速度、比例关系及经济效益等。

参考文献:

[1]魏杰.基于国民生产总值的经济结构调整[J].综合竞争力,2010,03:3-14

篇6

[关键词] 人民币升值 中美贸易 

 

一、中美贸易的现状 

据中国海关统计,中美双边贸易额从1978年的9.9亿美元增加到2008年的3078.2亿美元,美国已经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但是,随着中美双边贸易的迅速发展,中美双边贸易的不平衡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据中方统计,由1993年开始美方出现逆差62亿美元,到2008年上升到582亿美元。同时随着双边贸易量的不断攀升,中美贸易逆差还将继续扩大。 

中美贸易的巨额逆差一直是中美贸易的核心问题,也是导致两国贸易摩擦的主要诱因。人民币汇率的人为低估被认为是中美贸易产生逆差的主要原因,美国就汇率问题不断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大幅升值,以缓解美中贸易逆差。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失衡的影响分析 

人民币升值将导致美国减少对中国产品的进口,转而增加从其他东亚经济体进口来填补这一缺口,如印尼、韩国、越南和泰国等国。从整体上讲,人民币迅速升值将抑制中国出口的急剧增长,从而对本身经济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对于全球失衡和中美贸易失衡问题的影响却微乎其微。根据传统的国际经济学理论,汇率升值会导致一国净出口的下降,但有个重要的前提假设就是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进出口价格弹性绝对值之和大于1)。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特性,人民币升值不仅不能解决贸易顺差问题,而且可能进一步加大贸易顺差。这是因为,中国的出口贸易结构比较特殊,具体表现在以加工出口贸易为主,而非普通的一般贸易。2005年中国的一般贸易逆差为440多亿美元,而加工出口贸易顺差为1400多亿美元,也就是说所有的顺差都是加工贸易所致。在这样的背景下,人民币升值将降低加工原料的进口价格,这样反而会鼓励进口更多的原料,刺激加工贸易的增长。也就是说,中间品进口的汇率弹性远小于一般贸易的进口汇率弹性,即马歇尔-勒纳条件在中国不一定满足。 

三、中美贸易逆差的主要原因 

1.根本因素是中美市场的需求因素 

首先,中美市场需求结构不同。人们的消费选择和其收人水平密切相关,两国经济发展的巨大差异导致两国居民的需求结构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其次,中国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生活必需品,而美国生产的高技术产品却属于高档产品。由于中国居民的收人水平比较低,中国市场能够形成购买力的有效需求不足。 

2.直接因素是全球化产业转移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把其在国内已经丧失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国,由此形成了中国从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原材料及零配件等,在国内进行加工组装然后出口到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加工贸易格局。亚太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国际分工格局的变化使得美国减少了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进口,增加了从中国的进口,从而韩、日等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呈下降态势,中美顺差连年攀升。 

3.统计方式的不同夸大双边贸易的不平衡 

在统计原则和统计方法上,中美双方应该基本是一致的。然而中美双方在贸易统计数据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美国统计的来自中国的贸易逆差要远远大于中国统计的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而且之间的差额呈现不断扩大的态势。 

四、结论 

美国把中美贸易的不平衡归因于人民币被人为低估所导致的商品价格的低廉,但由上文分析可以看出,这是有缺陷的。 

1.一般意义上讲,人民币的升值将增加人民币的购买力,进而增加中国对美国的需求,从而减少贸易差额。但是,中国的经济是一个出口拉动型的经济,由于产品出口、收入增加才会促进进口需求。而人民币升值后,随着出口的减少,将减少中国的进口需求;收入的减少还会引起对消费品需求的降低。 

2.迄今为止的中美双边贸易基本上是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进行的互补性很强的贸易,美国对华出口的大宗商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高附加值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另一类是农产品。对于第一类产品中的一部分,美国对华实行贸易限制,这一部分的出口量并不取决于汇率,而是取决于贸易政策。即使中国有再大的进口需求,人民币再升值,只要美国对华的贸易限制不取消,对华出口就无法增长。 

综合以上分析,不难发现中美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其实与人民币汇率水平没有太大的关系,它更多的基于两国实体经济上的一些非汇率因素。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消除中美贸易顺差,反而,人民币的大幅升值还可能给美国经济带来危险。 

 

 

参考文献: 

[1]李京文,何仕金.人民币汇率对中美经济的影响及建议[J].中国经贸导刊,2005,(4) 

[2]牛爱民.人民币是否应该升值[J].经济师,2005,(2):38 

[3]穆良平,张静春.中美贸易逆差与美国贸易保护的转变[J].国际经济评论,2004,(9) 

[4]沈国兵.美中贸易收支与人民币汇率关系: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5,(1):43 

[5]魏巍贤.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影响评价[J].经济研究,2006;(4) 

篇7

【关键词】 次贷危机;人民币升值;经济影响

一、人民币汇率的现状

自从2005年7月21日“汇改”以来,人民币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价人民银行公布的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浮动,2007年5月将交易价浮动幅度由千分之三扩大至千分之五。非美元货币对人民币的交易价在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内浮动。人民币汇率参考一篮子货币――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其中美元的权重仍然相当重。当前形式下,由于受次贷危机影响美元区经济下滑,美元不断贬值,造成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于2006年5月15日首次破“8”,2008年4月10日破“7”,而且还有继续升值的空间。从2005年7月21日汇率改革前的1美元兑8. 2765元人民币,到2010年4月19日1美元兑6.8259元人民币,四年多来人民币累计升值约17.5%。这样还不够,以美国为代表的利益集团仍然不断给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

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原因

(一)国际背景

1.美元对欧元和日元的贬值。自2002以年来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国对国际主要货币欧元和日元的价格不断下跌,在这期间美元对欧元贬值40%,对日元贬值20%,给其贸易伙伴带来较明显的经济损失,引起各国的强烈反对。我国的人民币汇率与美元的关联度极高,美元的贬值带来人民币对欧元和日元的升值,我国也同样面临贸易伙伴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2.美国对中国的巨额贸易逆差。目前,中国是美国第四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一大贸易逆差来源国。随着美国双赤字问题的进一步加深,美国将其经常项目赤字归咎于第一大贸易逆差国中国的人民币币值低估。与此同时,国内经济与就业问题也不容乐观,美国政府更是加紧催促中国政府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中美之间的人民币汇率之争更是愈演愈烈。另外,近年来日本经济的衰退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汇率的稳定使中国周边国家越来越相信人民币,日元在亚洲的地位也受到了影响,日本也要求人民币升值,从而降低人民币的优势。

(二)国内背景

1.持续的经济增长。近十年来,我国GDP一直保持着8%以上的增长速度,带来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出口产品结构升级,增强了我国产品的竞争力,外资持续流入,形成人民币升值的宏观经济基础。

2.中国实行鼓励出口的政策。长期以来中国政府执行了力度很大的“奖出限入”的外贸政策。这些政策有:出口退税政策、有利于出口的汇率政策以及鼓励发展加工贸易的政策等。

3.我国外汇储备过多。我国连续16年在贸易和资本项目实现“双顺差”,使我国的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特别是2002年以来,我国外汇储备以每年2000多亿美元的速度增长,据中国人民银行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同比增长23.28%。外汇储备规模的迅速增长,使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

三、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意味着人民币正逐渐成为强势货币,这是我们国家经济强盛的外在表现,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产品档次,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提高我国的进口能力,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地位;有助于适度缓解通胀压力。但是,人民币升值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压力也是不容小觑:

1.影响我国出口的增长速度。对于出口企业而言,本外币的汇率水平与其盈利水平密切联系。在国际市场价格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则意味着企业与以前相比出口换回的本币数量减少,企业利润下降,若出口企业为维持一定利润而提高价格,则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严重抑制我国的出口。

2.严重影响中国目前的就业形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吸纳中国大量就业人口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很多企业因订单不足而停产或倒闭,这样在这些企业工作的劳动者将面临失业的压力,大量的务工人员不得不返乡寻找新的出路。如果人民币进一步升值,这些出口企业的压力更大,我国的就业形势将更加严峻。

3.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大幅缩水。从2005年中国实行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连创新高,中国的外汇储备也早已突破2万亿美元,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一位。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后,中国巨额外汇储备将面临缩水的威胁。我国目前的外汇储备中70%是美元储备,兼有小部分欧元和其他币种。目前人民币对美元呈现长期升值趋势,若人民币升值10%,则基本上等同于我国外汇储备缩水10%。

4.国际热钱会加速投机行为,制造经济泡沫,影响中国金融市场稳定。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人民币的快速升值会使国际投机资本寻求投机或套汇的机会。这些资本通常不会选择我国急需的实业投资项目,而是选择有暴利图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推动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大幅涨价,出现股市和房市泡沫,这些泡沫一旦破灭将会使整个国家的金融资产大幅度缩水,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

综合比较,人民币升值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其弊大于利,国内很多学者专家也不认同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日表示,人民币加速升值不仅无法解决全球经济失衡问题,有可能导致全球经济滑坡加剧,因为中国对美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更多是由美国过度消费以及中国储蓄过度等结构性问题所致,而非人民币汇率问题。人民币升值压力在美国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日渐突出,但中国政府对于人民币的汇率问题是保有自主决定权。

四、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建议

1.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优化升级。我国的出口贸易长期以低附加值加工贸易为主,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对外贸企业来说,应该加强技术创新,优化产品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外贸企业应该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国家还应调整对外贸易政策,继续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

2.优化我国外汇储备结构,完善外汇储备的运营和管理。目前,我国外汇储备已经具备相当规模,但外汇储备结构失衡,交易品种单调,市场缺乏有效风险管理,如何充分利用外汇储备是当务之急,需要提高外汇储备运营效率;在保证外汇储备资金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实现其价值增值;合理选择外汇储备的货币结构和资产结构,尽快改变将外汇储备主要“押”在美元和美国债券上的状况,增加欧元等币种在我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

3.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确立市场主导地位。改变我国目前的强制结售汇制和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向意愿结售汇制转变,真正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增加人民币汇率的弹性,包括扩大汇率波动区间,运用经济手段调整汇率水平。实施“藏汇于民”,控制国家外汇储备的规模,抑制其增长速度,并且促其合理使用,在降低风险的基础上提高运营效率。

4.调节国际收支以扩大内需。中国对美国连年的“双顺差”主要表现在:由于出口大于进口导致的经常项目顺差;政府长期以来实施的严进宽出政策引起的资本项目顺差。改变前者顺差政府应在鼓励出口的同时扩大进口,实施进一步降低关税水平和减少非关税壁垒的措施,扩大国外商品特别是国内市场稀缺资源和高技术的进口;改变后者顺差就要转变长期的“限出奖入”的政策。在调节国际收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的同时还必须有效地扩大内需,增加内部需求。

参考文献

[1]黄洁.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的影响及策略分析.产业与科技论坛[J].2009(4):158~159

篇8

关键词: 包容性发展 失地农民 生存发展

失地农民的出现与一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后者是前者的推动力,前者是后者的必然社会现象,失地农民的“社会现象”性质决定了其问题的解决必须从社会角度出发,进行社会调节。土地对于农民来说就是生活之源、生存之本,失去土地的农民就没有了生活依靠,伴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而来的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问题,大量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被征收,大量失地和无地农民由此产生,失地农民的后续社会保障无法及时得到补充,各项失地农民的城市生存与发展制度缺失,久而久之便会影响社会稳定。且随着失地农民人数的增多,农村人口人均占有耕地资源的数量将进一步减少,农村人口的减少慢于农村耕地的减少,不仅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而且势必进一步加大解决“三农”问题的难度。

一、包容性发展的内涵与重要意义

对于包容性发展的理解,必须从“包”与“容”两个基本词汇进行阐释,“包”字本身有很多词性,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仅以包容性发展为范畴阐释“包”字,大意可以解释为范围的涵盖、拓展、扩大等;“容”字本身具有包容的意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兼顾;包容性发展概念源于包容性增长,在2011年亚洲博鳌论坛上,进一步对包容性发展达成了共识,即“包容性发展,是所有人机会平等、成果共享的发展,各个国家和民族互利共赢、共同进步的发展,各种文明相互激荡、兼容并蓄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良性循环的发展”。包容性发展还与发展二字有密切关联,发展在马克思看来,包含了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两个主要内容,在社会发展方面,社会发展的推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 相互作用,人在社会发展中承担劳动者的角色和作用,是生产力的直接主体,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革力量之一,即人的每一个体力和脑力劳动都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着重要影响,所以有社会的发展必然有人的发展。

二、失地农民产生的原因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指出,2012年,我国城镇总人口数的比重首次实现超过农业人口总数,城镇化水平达到了50%以上,有学者指出,这一数据表明了“我国开始进入以城市社会为主的新成长阶段”。在2002年至2012年近10年的时间内,我国城市化水平由原有的39.09%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根据这份蓝皮书报告可以看出,在我国十二五期间,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将迎来更高速的发展,预计城市化率将每年提高1~1.4个百分点,城镇建成区面积将增加到2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9%),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3.4万平方公里(年均增加1000平方公里左右)。预计我国城市化水平会在2030年迎来高峰期,城市人口预计会突破11亿,城市化率将达到70%。依据这样的进度推算,届时我国的失地农民总人口数会达到6亿。

城镇化发展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导致大量失地农民的产生。但是在城镇化发展中,我国注重让失地农民获得一定的利益补偿,做到让农民“失地”不“失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在江西新余经济开发区,该区在2003年就开始向当地失地农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济款,该经济开发区规定“凡具有该区农业户口,年满55周岁、人均耕地不足0.1亩的失地农民都可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此外,该经济开发区也注重对失地农民的就业与创业技能培训,开发就业岗位,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与社会双效益。

三、包容性发展理念对改善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用包容性发展的理念改善失地农民与生存的发展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包容性发展本身是一种发展哲学,是发展哲学在当展过程中的丰富。首先就包容性发展理念的自身本质来看,它对于改善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有一定的可行性。包容性发展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科学发展观为包容性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包容性发展理念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在我国历经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我国实现了从粗放发展向集约发展,再到科学发展的重要转变,包容性发展同科学发展观有着共同的内核,即以人为本的发展思想,失地农民问题首先是人的问题,失地农民的问题解决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为指导,这就决定了包容性发展理念在解决失地农民问题中的可操作性,失地农民生存与发展问题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通过协调的方式逐步解决,“而‘包容性发展’自身所确立的让全体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合理地共享发展的权利和机会,特别是普适性地分享发展成果的这种开放性理念和价值导向,使其已成为当下有效调解社会矛盾、整合多方利益关系、确保利益共享的重要机制保障和战略新选择”。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庄巨忠,汤敏.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2]曾培炎.在博鳌论坛上的讲话.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会会刊.

[3]童曙泉.我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城市化水平超过50%[N].北京日报,2012-12-29.

[4]叶继红.论失地农民的形成及其影响[J].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2007.

[5]何智勇.新余经济开发区反哺失地农民[N].江西日报,2006-11-3.

[6]王国林.失地农民调查[M].新华出版社,2006.

篇9

关键词宪法学方法论宪法问题

一.2007年宪法学研究的基本情况毕业论文

(一)全国性学术会议毕业论文

2007年5月21日至22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和郑州大学在郑州大学共同主办了“社会转型时期建设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议就“转型期国家的人权保障制度”、“违宪审查制度”及“社会转型与建设”三个主题进行了研讨。2007年6月16日,中国人民大学与行政法治研究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和《法学》杂志社在南京市共同主办了第三届“中国宪法学基本范畴与方法”学术研讨会。学者们关注了具体的宪法学范畴、概念与方法问题。2007年7月6日,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韩国比较公法学会、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主办“东亚公法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就“宪法基本权利”、行政法相关问题、“违宪审查制度”、宪法学研究方法等问题深入进行了学术探讨和交流。中国法学会宪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及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0日至21日在厦门大学举行。会议围绕“宪法文本的变迁”、“宪法与民生问题”、“宪法与部门法问题”以及“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等问题,进行了学术探索。2007年10月26日至28日,山东大学法学院、日本九州大学法学院在日本福冈共同主办了“第三届(2007)中日公法学学术研讨会”。两国公法学学者就宪法学(人权论)、行政法学、宪法—行政法(公法学)的前沿问题等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毕业论文

篇10

【关键词】民生新闻;发展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 (2012)02-0021-02

民生新闻是以关注人民生计和市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从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采制而来[1]。以百姓的生存状态为视角,关注他们的冷暖和喜怒哀乐,报道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还可以帮助百姓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难题,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深受观众喜爱。民生新闻的发展弥补了时政新闻收视率低的不足, 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简单谈谈民生新闻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1 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

2002年江苏电视台开创的《南京零距离》,被认为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2]。此后,全国各电视台纷纷效仿,推出大时段直播的民生新闻节目。如辽宁电视台的《新东方》、云南电视台的《都市条形码》、内蒙古电视台的《新闻天天看》等都属于民生电视新闻。民生新闻把关注的焦点集中于普通百姓身上,提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展中寻在的缺陷和不足也日益明显,具体表现为:

1.1 关注琐碎小事,导致报道表象。过分琐碎必然导致报道停留在表面现象上,难以揭示新闻的深层本质。一些报道在捕捉百姓生活中的趣闻时,过于关注新奇的事物,却忽略了对于食品安全、劳动就业和环保等与百姓利益攸关的重要问题。在进行事件的报道时,只限于表面性的表象告知,缺少深入挖掘和理性评价,未能为观众梳理出关于事实的深层认识。

1.2 重复报道,缺乏新闻价值。民生新闻将焦点集中于普通人民生活的同时,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很多家长里短的日常琐事上。现有播出的某些民生新闻节目中,“民生”的概念被狭窄化理解,很多节目将邻里纠纷、交通事故和水管破裂之类的生活琐事反复报道,并成为节目的重要关注内容。在这种情形下,新闻成了百姓琐事的大量堆砌。民生新闻所涵盖的内容远远不止这些,透过表层看背后更严肃的命题,譬如公共意识、社会公德等,某些报道中这些只是蜻蜓点水式的被提到,而没有从深层挖掘。越来越多的百姓司空见惯的事被当做新闻报道,新闻的价值已经不复存在。

1.3 报道视角狭小。民生新闻的报道中,记者们将关注的焦点局限于城市中的市民,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和农民涉及较少,而且视角局限于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如关注黄金周假期各地的民生节目,可以发现基本上都是关于市民在各大商场购买促销商品的内容。关于这种疯狂购物现象的深层理性思考,缺乏应有的分析。

1.4 过分追求收视率,导致节目内容失衡。民生新闻倾向于为民请愿和倾听群众的心声,但是在报道时一些媒体将负面新闻当成了关注的重点,没有把握好正面引导和负面批评的“度”。一些记者在舆论监督处理上,以“为民代言”的立场报道,不能广泛倾听市民的心声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导致报道失衡。某些新闻记者为迎合观众喜好,热衷于报道凶杀、事故等新闻,甚至增加娱乐效果强化视觉刺激。此外,还有些节目以戏说调侃的播报方式,导致民生新闻的娱乐庸俗化倾向。

2 民生新闻的未来发展趋势

尽管民生新闻的发展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整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民生新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近期来看,民生新闻可以向主流新闻过渡,发展成为主流新闻;远期来看,公共新闻将取代民生新闻,成为社会主流新闻[3]。

2.1 主流新闻。 现阶段,民生新闻关注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小民生,未来可扩大视野、向大民生角度发展——从民生角度解读并影响社会,成为“主流声音”。民生新闻具有内容上的广泛性、严肃性和实用性,尽管与社会新闻存在交叉重叠,但是又具有完全不同于社会新闻的品质。它以关注民生为立足点,体现媒体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建构出百姓的日常生活空间,拥有最广大的受众群,具有向主流新闻发展的强大受众支持。此外,民生新闻将“关注民生,直击热点”(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替政府分忧,为人民服务”(南京电视台《直播60分》)……等作为节目的宗旨并进行实践,抓住了社会转型期民生问题凸显的社会现实,彰显出民生新闻的价值,将党和政府的新思想、新理念进行了生动诠释。从内容覆盖、受众和社会需求方面,都有向主流新闻发展的优势。

2.2 公共新闻。 中国当下的社会状况和公共新闻自身的特点,决定了民生新闻在想主流新闻过渡的过程中,将逐渐向电视公共新闻演进。公共新闻要求新闻工作者将人民视为公民、协助人民采取行动、改善公共讨论的环境、协助公共生活的健全运作。要求新闻报道在报到事件的同时,完成知识的传递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此同时,努力让所有受问题影响的民众在报道中表达自己的声音,鼓励记者与公民建立对话往来。江苏卫视与2004年创办的民神新闻类节目《1860新闻眼》,从民生新闻转向“公共新闻”,遵循正确把握舆论监督的法则,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媒体功能的不断转变,未来民生新闻的发展将向着公共新闻发展。

3 小结

民生新闻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成为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理念的执行者,在一定程度上为地方政府缓解了社会矛盾,并为地方媒体的壮大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丰富的内容性、广大的受众群体以及强大的社会需求量,使得民生新闻未来具有向主流新闻和公共新闻发展的广阔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长弘. 民生新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J]. 职大学报, 2009(2):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