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素质范文

时间:2023-03-26 02:2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素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素质

篇1

素质拓展认证工作的流程一般包括:素质训练项目凭证积累——学期末团支部发出认证通知——个人进行认证申请——自主选择填写内容(根据素质拓展认证的模块,每个模块4-5条)——基层团支部认证会进行认证(认证方式可以同学相互认证和原始凭证认匠相结合)——填写认证内容,进行公示——公示结束进行填写——院系认证中心——学校认证中心——形成网络版,建立电子档案。

但是这里班级团支部参与第一层级把关值得讨论,支持者认为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剧增,院系团总支书记可能不是很熟悉学生情况,如果认证时间是以一个月为一个阶段,要对全院系四个年级几百甚至上千学生进行认证,工作量非常大。反对者对班级团支部参与第一层级把关的权威性、效果、公正性、学生干部的工作时间如何保证提出质疑。

认证时间安排要科学化。班级认证、院系认证、校级认证的具体日期和时段要合理安排,不同层级的认证时间段和具体日期肯定不同,既要照顾到教学正常秩序的保证,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干部和团总支的工作性质和工作特点,还要照顾到学生素质拓展活动的规律以及就业应聘的日期安排。

公示制度是一次性安排还是多级安排?一次性安排可能会存在着学生的自我保护或班级保护,因为这种认证是一个激励性认证,但又不一定是排它性的,可能最后导致平均主义的产生。因此,在构建多级公示和公示惩罚制度的同时.还应该建立申诉制度,允许学生对认证中心的认证活动进行监督和申诉鉴定。

二、认证机构的设置

目前,某些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组织机构为二级体系设置,即学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校级组织)和学院“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院级组织)。这两级组织之间呈领导与被领导、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然而,二级机构的设置忽略了最基层的强大力量——团支部,因而无法深入到基层中去,无法让广大同学都真正了解素质拓展的意义,认识素质拓展的重要性,未能有效地开展素质拓展的认证工作。笔者曾在某高校新生入学后组织了一次抽样调查,发放问卷460份,实收436份,回收率94.78%。结果显示,知道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的同学有120人,占调查总人数的27.5%,不知道的同学有316人,占总人数的72.5%。此数据说明该校大学生对于素质拓展认证中心的知晓程度还是相当低的。组织机构的不健全势必影响到素质拓展计划的有效实施。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组织结构应该按照三级组织体系设置,即学校素质拓展中心、院系素质拓展中心和团支部素质拓展小组。上级组织逐级考核下一级组织的工作绩效;下一级组织可以对上级组织的工作提出具体的建议和意见,并可参与具体的决策与实施工作。

其中,学校素质拓展中心(校级组织)负责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总体规划,制定实施办法,并指导各级素质拓展体系的建立与完善,确定素质拓展项目的运行机制并提供组织实施的政策保障。院系素质拓展中心(分院或系级组织)负责素质拓展填写,核实并保证素质拓展证书的内容。团支部素质拓展小组(班级组织)负责对大学生各类素质拓展项目的参与和总结评定。

三、认证形式的统一

大学生素质拓展认证的最终结果,将以书面认证和网络认证两种形式来体现。认证中心在申报简便、公示有效、认证科学、证书统一的原则下,要确保网络和书面版证书的统一。

1.书面认证

《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由

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统一格式、统一印刷要求。为便于管理,每本证书设定一个全国唯一的编码。编码格式为“**一*****——********”。其中,第—组数字为省区代码,第二组数字为大学代码,第三组数字为学生学号。(省代码和学校代码采用教育部统一招生代码),证书记录的内容要求简洁。以陈述性语言说明在何时、何地以何种身份参加什么素质训练项目,取得怎么样的结果。

2.网络认证

网络认证必须要建立素质拓展的专题网站,而网站内容的主体是一个数据库,它与学校的学籍管理数据库相联系,按照班级、专业、学号和姓名等要素详细记录各个同学的基本情况。该系统为每个大学生建立了一个《大学生素质拓展网络证书》,主要是供大学生查找和检测自己网络证书内容使用。

学生可以随时自主登陆网站,点击素质拓展栏目,输入自己的学号,确认后就可以看到自己所参与的各种活动和相关资料。如发现有错误或遗漏的项目就可及时与相关的认证部门联系更正。

网络认证的过程通常包括填写、认证、公示和监督四个阶段。

填写阶段。每个学期进行认证时,由学校发出通知。在填写证书期间,每个同学可以登陆素质拓展网站,输入自己的学号,查看自己的网络素质拓展证书。接着,在素质训练数据库的每个模块中选择自己曾经参加、并认为最为重要的素质拓展项目(4—5项)并确认。也可以根据自己在活动中的身份和其它作用进行补充和完善,系统将对输入的信息随时储存。

认证阶段。通常采取“谁组织、谁认证”的方式与班团支部认证相结合。组织单位将对每位同学提交的项目进行认证。认证通过全班同学的共同认证,同时被认证的同学也可以提供相关的证明人、原始凭证进行证明。确认后,同学的提交项目将在网上公示栏进行公开认证。认证后的内容,个人不能够改动,只有上一级别的认证中心才有权进行修改。

公示阶段。每个同学的素质拓展证书中提交的项目经过上述组织单位和团支部认证后,将在网上公式栏中进行公示。在公示期间,所有的素质拓展证书中有关项目将对所有的同学开放,可以进入浏览(不可以修改),所有的素质项目详细记录也都可视。同时,同学们可以在意见窗口中提出个人公示意见。这些意见由班级认证中心进行查证、修改。公式期间结束,班级认证也就结束,信息上传上级认证中心。

监督阶段。院系对上传的信息进行一定比例的抽查,按照对应的素质训练项目进行查找和验证,并通过电话等方式查询素质训练项目负责人。以上所有认证环节结束后,本学期的网络证书也就完成,一方面可以网络版储存在数据库;同时也可以打印出来。

通过素质拓展书面及网络认证,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就可以得到一份类似《毕业证》一样的《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前者证明了学生大学期间课程学习是否合格;后者则记录了学生在大学里素质拓展的基本情况。随着素质拓展社会认同的不断提高,这本证书的重要意义也将日渐突显。

四、结束语

“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以推行《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为依托,通过职业导航设计、素质拓展训练、建立评价体系和强化社会认同四个基本环节,使利用“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工作有形化、具体化、规范化、制度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证书》也日益成为广大毕业生求职的必备证明。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素质拓展认证工作的重要性,使大学生素质拓展工作与课堂教学互为补充、并驾齐驱,促进青年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学联.关于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意见.(2002)14号文件[Z].

[2]郗杰英,帆.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

[3]甘霖.论大学生素质拓展与青年人力资源开发[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4]夏种家.“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在复旦[J].中国青年研究,2003,(3).

[5]杨咏梅.以素质拓展统揽高校共青团工作[J].思想理论教育,2003,(4).

[6]韩建新,刘晓娜.关于构建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探索[J].上海青年,2003.

篇2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素质;就业

汉仕提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的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它们共同组成广义的心理素质的内在结构。各因素间相互联系,互为基础和条件。心理素质居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核心,其各方面分别构成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

心理素质应当是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方面。心理素质在人的整体素质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往往会影响或决定一个人的其他素质。尤其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心理素质更是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现状及表现

(一)自卑心理。自卑是指个体遭遇挫折,无法达成目标时的无力感,无助感及对自己失望的心态。在大学生群体中则表现为大学生认为自己的某些方面不如其他人的消极的主观体验。部分大学生在生活中只看到社会的阴暗面与不良因素,在面对竞争的压力时,不去努力争取机会,只一味认为自己不如他人,或埋怨家庭和环境。他们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

(二)偏执心理。偏执在心理学中称为偏执型人格障碍,其特征是对挫折过分敏感,对侮辱不能原谅,猜疑,将别人中性或友善的行动错误地重构,歪曲为敌意或蔑视,对个人权益具有好斗而坚决护的意识。容易产生病理性嫉妒或过分地认为自己重要,经常有过分的自我援引。这种心理在大学生就业中更有突出的表现:他们追求绝对公平的竞争环境,往往将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的一切问题归结于社会的不公平,这是对公平的偏执。

(三)从众心理。许多大学生从小缺乏独立能力,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差,不能很好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尤其在择业时缺乏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凭着感觉随大流走,盲目从众。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就业的关系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就业压力大越来越成为引起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原因。根据有关部门估计,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将达到600万,比2008年增加近50万人,创历史新高,而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11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调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仅占新增岗位总量的22%。从以上数字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岗位的有限增长、社会有效需求赶不上毕业生规模增长的问题逐步显现。

在这种特殊的就业环境下更需要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因为心理素质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只有拥有较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一切困难来临时沉着应对,在就业过程中能够冷静处理随时遇到的问题。

三、大学生就业常见的心理障碍

(一)就业压力与焦虑心理。目前,我国城镇平均每年新增劳动力达1000万人,另外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寻求就业机会,但新增就业岗位不能满足上述要求,劳动就业存在巨大压力。这种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使就业问题更给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使大学生在就业时越来越感到焦虑与恐惧。

(二)承受挫折能力差。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在求职时能一次成功是每个大学生所希望的,然不少大学生会遭受挫折,这时他们就会一蹶不振,陷入苦闷的情绪之中不能自拔,怨天尤人。他们对求职中的挫折既缺乏估计也缺乏承受能力,不能很好调节自己的心态,也不会通过总结求职中的经验教训来获得下一次的成功。在遭遇一次次挫折后渐渐失去信心,于是就有人出现求职恐惧症,当机会来时却犹豫不决,顾虑重重,不能真正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的才能而被淘汰。

(三)就业的心理期望过高。大学生都有一种骄傲心理,认为自己是“天之骄子”,因此对就业的期望相当高。高期望驱使毕业生总是向往高薪水高职位的工作,过分讲究福利以及专业是否对口问题,并一厢情愿地对用人单位提出种种要求,即使找不到合适的单位也不肯降低就业期望值。可是现实就业岗位大多不像大学生所想象得那么美好,因此当发现现实与理想的差异较大时,就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都比较弱,因而可能处于失落中不能振作,丧失许多的就业机会。

四、大学生应调试心理状态以适应社会发展

就业本身就是一个大学生对社会认识的过程,因而在此过程中遇到困难,遇到心理冲突与困惑都是正常现象。在遇到这些问题时,我们应该在合适的心理状态下寻求正确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对自己充满自信。自信是一切力量的源泉。在就业过程中应对自己充满自信,在面对困难时才能有足够的信心与勇气,才不会轻易就被打败。要相信困难只是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而已,并没有什么可怕的。

(二)合理定位,调整就业期望值。大学生在就业前应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定位,确立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在就业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以达到用人单位和自身均满意的“双赢”局面。

(三)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在就业过程中总不可避免遇到许许多多的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大学生应调整自我心态,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用冷静坦然的心态来面对挫折,客观分析失败的原因,进行正确的归因以达到提高自身的目的。

结语:综上所述,心理素质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肖汉仕.心理素质的结构及其内外关系.中国教育学刊,1999,4:26-29

[2]梁宝勇.关于心理健康素质及其结构的思考.心理学,2005,5B4:27-30

篇3

我系从20*年开始,于每年的10月中旬至12月下旬举办历时三个月的大学生素质教育节。目前已举办两届,活动主要以学风建设为抓手,以素质拓展为目的,以开幕式为起点,以闭幕式表彰和汇报演出为结束,主要通过学术报告讲座、文化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共三块模式贯穿活动的全过程。具体有:专家系列学术讲座、辩论赛、演讲赛、模拟法庭、法律义务咨询、周末英语沙龙、“111”读书节、百部名著必读书目活动、书法、摄影、工艺制作、歌手大赛、话剧表演赛、组建系大学生合唱团、舞蹈队、礼仪队、开设周末影院及开展篮球赛等各类体育比赛等等。

二、活动举办背景

加强和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培养和形成优良学风的一个重要平台。我们之所以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节主要是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第一,学生普遍认为学院整体缺乏高校的学术氛围。我们举办素质教育节关键是要营造一种浓厚的人文素质环境,并通过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手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学风,自觉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其次,充分发挥系“素质教育中心”的依托作用,通过我系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希望能为今后全院人文素质教育的推广提供参考;

第三,弥补我系在浦东校区单独办学在办学条件上的先天不足,通过素质教育节的开展,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新生尽快融入大学学习和生活,为学风建设打造良好基础。

三、活动效果

从活动效果来看,我们认为大学生素质教育节的开展,为我系的学风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主要收获有以下四点:

1、学生参与面广。从总体效果来看,全系广大同学都能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为出发点,积极报名,踊跃参加,学生参与面达90%以上,充分展示了我系新一代青年大学生多才多艺、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并涌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第一届共表彰了6个先进集体和42名先进个人;第二届共表彰了7个先进集体和72名先进个人。树立了典型,带动了整体。

2、开展学术讲座,激发学生成材。开展学风建设,学术讲座优为重要。在素质教育节期间,我们结合浦东校区困难办学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注重将学风建设和思想教育有机的融入到学术讲座当中。讲座内容涉及学科前沿动态、专业发展方向、专业素质拓展、党建思政、人文素质、学生自立成才教育。如组织“专业教授与本科生面对面”、“学风建设从我做起——优秀校友成才报告会”等讲座,邀请了厦门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陈培爱教授、院党委黄发良副书记、全国辞章协会副会长祝敏青教授、*师大传播学院院长颜纯均教授等知名专家学者共举办了28场的专业学术讲座,逐步形成了团结互助、勤奋好学的优良学风。

3、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在素质教育节中,我们以素质教育中心、教研室和专业教师为依托,结合专业特点,积极开展专业技能练兵活动。如广告教研室组织广告专业学生到成都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节,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并在20*年*省消委会主办的全省“好产品好广告”竞赛中,共有6位同学10幅广告创意作品分获了一、二、三等奖;秘书教研室组织学生参加秘书资格、普通话过级考证;素质教育中心制定了系“大学生人文素质百部必读书目”,以“111”读书计划为实施平台,结合周末文学经典影院,提升我系学生的文学底蕴和人文素养等,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4、寓教于乐,激发学习热情。在素质教育节中,我们依托系书画协会、摄影协会、英语协会、法律协会、创业协会、拾贝文学社等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全面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我们通过法律专业校友陈建福的牵线搭桥,与宁夏盐池县灌区一小长期开展助学帮困献爱心活动,两年来先后与65名小学生结对子,共捐款、捐赠衣物、学习用具等总价值近2万元人民币。该活动先后在中青网、宁夏电视台和*三家媒体得到了相关的报道,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提高了学院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本学期,我系已将之作为学生支部的支部立项活动,并拟定今年暑期赴宁夏灌区一小开展帮教活动。

篇4

【关键词】课外体育活动 学习素质 学习能力 学习品格 综合素质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社会现代化的根本目的。现代人要具有实践、创新、学习、适应、融合的综合能力。现代综合素质是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现代学习素质是现代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成分。现代学习素质的培养实质上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面对多变的21世纪,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过程中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学习素质由学习动力、学习品格、学习能力因素构成。

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补充和加强,课外活动为合作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的学习素质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

课外体育活动在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品格、学习能力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就学生现代学习素质培养的点滴尝试与大家交流。

一、培养学习兴趣。引发学习动力

1.从兴趣出发,调动学生学习内趋力

一位名人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外体育活动中这一点体现的最充分。在活动中采取兴趣分组,即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所要学习活动的项目。既然是自己的选择,就会有浓厚的兴趣,从而大大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内趋力,引发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能主动学习,就会合作学习、创造性学习、探究性学习。

2.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外体育活动中,选择体育方面优秀、经过训练的体育骨干学生对活动学生进行辅导合作,把他们好的习惯及锻炼身体的方式方法传授给学生并适时进行教育。使学生明确:除喜欢的活动项目外,任何活动项目对自己的成长都有益处,从而扩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广泛学习兴趣。

3.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发创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他们尝到“探索――成功”的创造性乐趣,增添对自己才智认可的愉悦感,从而培养兴趣。我所教的学生都是中师和幼师的学生。都肩负着双重任务(现在是学生,将来是基础教育工作者)。创造限度的发展,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培养面向科研、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一流制药工程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旺宏,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1):81―82.

篇5

随着21世纪的进入,素质教育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手段,得到了全国上下的普遍认可与重视。我国现代化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显然,高素质的人才得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未来兴衰的重要因素。

(一)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时展的要求。早在1977年罗马人佩西在《人类素质中》率先从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人的素质问题。他认为:人类通过物质变革,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力量,从开始被动地接受自然到后来的主动改造自然,支配自然。而全球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环境破坏等等,严重影响了全球可持续发展。在我国,这种形势更加严重。所以,要使我国快速走向强国富民之路,必须加快科技发展,提高全民素质。

2.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素质第一。”的教育思想不仅为当今的大学教育指明了道路和方向,也使得加强素质教育成为高校教育的必然选择。

3.大学生素质现状的客观要求。由于受到传统文化教育方式的影响,我国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从而制约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1)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由于受到专业的限制,加上近年来计算机和外语教学的普及,出现了学生只重视专业课和外语、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而忽视其他课程的现象,导致知识结构的不合理。

(2)教材更新滞后,学科结构欠妥。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若不能将本领域最新、最高的科研成果及时地加入教材中去,就不能使学生及时掌握本科学的最新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他们的科学素质很难令人满意。

转贴于  (二)实施办法

1.更新观念。首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正确地运用教育评价体系,对评价对象能起到一种激励作用,增进他们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其次,及时更新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必须由过去高校单一的知识传授观念向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观转变;由过去的专业对口型教育向适应培养观的转变;从继承型、传统型教育向创造型、开拓型教育转变;由封闭型办学向开放式教学转变。

2.加强思想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充分发挥“两课”(课内课外)的主渠道作用和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功能,努力抓好正面引导和反面教训的工作。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理性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在对学生进行传统思想教育的同时,随时引入新的内容,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当今社会存在的不足,正确对待各方面的挫折和困难,建立和健全良好的心理防御机制,使其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3.调整课程设置,革新陈旧教材。根据当前的科技发展新形势,应该加强对学生通识教育,从而实现对过分专业化的高等教育致人片面发展现象的矫正。所谓通识教育,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给全体学生都开设人文、自然科学、体育和工具技能性的课程,实现文理渗透,增加科学史、科学社会学、科学哲学、STS等综合课程,为他们形成一个良好的文化素质打好基础。另一方面,要为学生选择新版教材,保证学生站在较高的起点,创造出具有国际一流的新知识、新技术,成为高素质的科教人才。

4.加强实践环节。我们知道,科学技术只有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才能体现其价值,所以对大学生增设必要的科学实验教育课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以后走向社会、从事创新活动打好基础,还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实验的认识,激发科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吃苦耐劳的科学精神。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师资队伍的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高校必须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提高专业理论水平,树立爱岗敬业精神,使教师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又可以实现对学生人格的重塑。

篇6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期待;审美距离;审美偏差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1-0167-01

音乐教育是各普通高校实施美育功能的重要途径,当下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方式就是音乐欣赏课的开设。然而,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的地位和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专业音乐院校的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由于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都有一定的音乐基础和音乐鉴赏能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参与和回应能力。加上当下音乐教育改革对“学生参与性和主体性”的强调,专业音乐院校音乐欣赏课逐渐从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向“互动式”模式转变。然而,由于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属于公共教育的范畴,在几乎所有专业音乐教学包括音乐欣赏教学的改革中,它往往处于被遗忘的角落。

那么,我们怎样应对目前的现状和解决问题呢?我们认为应当从教学的主体和对象入手,从接受学的角度看待问题,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鼓动大家参与和互动。

首先,要了解大学生对音乐欣赏课的期待,或者叫“审美期待”。音乐欣赏课在普通高校属于公共选修课,学生们之所以选修音乐,不是为了学习一些音乐常识,而是想通过欣赏各种音乐来提高自己对音乐的审美和判断能力,揭开音乐的神秘面纱。在音乐欣赏课开课之初,音乐教师应当对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需求进行一定的了解,并根据现状制定课程计划,而不是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并能建立起大学生现有音乐认识和音乐体验和全面的音乐体验之间的联系,架起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学生在欣赏某个作品之前,可能通过关于作品背景介绍和主要艺术特点对作品产生审美想象,也叫“审美期待”。在“审美期待”与实际的审美感知之间必然有一种距离,也就是“审美距离”。由于“审美期待”的水平与学生以往的审美经验和生活阅历有关,那么“审美差距”的大小就是检验学生审美能力高低的主要标准。教师可以运用学生这种隐形的心理现象,引导他们如何运用经验和阅历欣赏和评价音乐。

其次、从受众出发,注重大学生的审美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形式和意义的讲解,并有效运用受众的“审美偏差”,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接受美学反对孤立、片面、机械地研究文学艺术,反对结构主义化的唯本文趋向,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性接受姿态,从社会意识交往的角度考察文学的创作和接受,这都具有积极的价值。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更是如此。音乐是抽象的声音艺术,作曲家通过“非语义性”的音符来表述自己的情感、情绪和思想,无论是音乐专业学生还是非音乐专业学生,对于某一个作品的感受和理解都不尽相同。“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每个人都会通过聆听音乐或者不同的审美感知,并产生各不相同的理解和想象,这就是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在讲课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表述自己的审美感受,让大家真正理解“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汉姆雷特”的艺术魅力。这样既能通过学生不断地感知、想象、理解和表述建立起他们对音乐欣赏的乐趣、成就感和自信心,也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想象力,投入到对音乐的“再创造”之中。

尽管音乐的感知具有多义性、多样化的特点,但由于每个人的审美经验和生活阅历不同,他们从同一首音乐作品中“接收”到的信息也不尽相同。所以,大家对每一个作品的感知、想象和理解都会有所差异。其中,将会有一大部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把握会出现偏差或者片面的情况,就会产生所谓的“审美偏差”。教师可以将这些“偏差”进行总结,找出出现偏差的根源,是由于性格的原因产生对音乐情绪的把握问题还是由于生活阅历不够出现对作品情感或思想理解不深的问题,并将音乐的审美感受和音乐的形式联系起来,将音乐作品的形态与作者在创作时的客观状态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深入到对音乐形式的理解当中。

第三、通过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建立音乐与其他学科、人生的联系与价值,将音乐教学变成素质提升。

音乐既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也是个人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普通高校的众多学科中,音乐与很多学科都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并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有着非常强的启发意义。由于音乐能够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所以人们能在不断的聆听中培养跳跃性的发散思维,更能激发关于其他学科的新思路和灵感。爱因斯坦就是一名小提琴手,他往往能从音乐中得到放松和快乐,更从中获得不少科学灵感。因此,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能在公共音乐选修课中找到自己学科的影子,建立起音乐和学科之间的联系。而作为音乐教师,更是有责任建立起这种联系,让学生在聆听中得到美感和快乐,更能得到启发和灵感。

篇7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素质;SPSS统计软件;模型构建

一、SPSS统计软件特性分析

(一)SPSS统计软件应用范围SPSS(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是一种“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开始时它的全称为“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但最后被命名为“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它最初用于统计学分析运算、数据挖掘、预测分析和决策支持任务,有Windows和MacOSX等版本。后来随着SPSS公司对这款软件的更新与改进,它的应用范围也逐渐扩大起来,它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都有涉及,并且都收到使用者的好评。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杂志报刊都对SPSS统计软件的各方面功能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二)运用SPSS统计软件的实例分析某高校要对大学生党员素质进行评价,以便于对发展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工作实践。他们首先选取了“道德品行”“政治素养”“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心理素养”这五个方面对大学生党员素质进行评价,然后要求被调查者根据自己对党员的要求来判断学生党员是否能做到其中一点。其中1表示“非常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不能确定”、4表示“同意”、5表示“非常同意”。从发出的300份问卷中筛选出有效的188份,然后用SPPS统计软件对分卷信度用克隆巴赫系数测量,该系数表示的是问卷调查结果总变异中由不同被调查者导致的比例占多少,整个问卷和各个子问卷的克隆巴赫系数如下表所示:为了验证所获得数据的有效性,该试验还进行了Bartlett’sTest和KMO指标验证。Bartlett’sTest检验的sig为0.000说明参与分析的数据来自正态分布的总整体,而KMO的取值在0到1之间,所得到的值越接近1,表明这些变量对因子分析的效果越好,这些因素很好的解释了大学生优秀党员应当从什么地方开始培养,而SPSS统计软件则是验证了这些因素的有效性和可信度,为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二、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

(一)大学生素质评价模型研究背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年轻人的思维也追上了时代的最前端。步入大学殿堂的“90后”一代年轻人,他们追求自我和个性的特点越来越显著,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与分析也遇到了挑战。如何根据大学生的特点来构建素质评价模型是新一代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问题。(二)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构建的作用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要从学习能力、工作能力、政治思想、心理素质四个因素考虑,这四个因素涵盖了大学生的外在处事能力和内部思想,是对一个人的综合职业素质比较全面的评价。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评价模型由这四个因素构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这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因素对职业素质评价所占比重的大小,然后根据各个因素所占的比重构建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模型,得出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重点。(三)SPSS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情况分析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大学生职业素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到我国当代大学生需要培养的职业素质,也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自身优秀职业素质的期盼和要求。大学生的职业素质涵盖了学习、工作、政治、心理等四大方面,以大学的具体生活为基础,由校园小范围扩大到社会这个大范围,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运用SPSS统计软件,可以得出大学生职业素质评价的重点,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达标和不达标的地方,加以改正。

三、结论

对大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评价是大学生发展阶段中的必要条件。大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成长和发展,让他们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认清自己与社会外界的关系,有助于自己以后的工作和生活。而在SPSS统计软件的分析下,可以看到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由多种原因共同决定,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只有多方面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就业难” 当代大学生 素质培养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不是一种简单的社会现象,而是有着很深的社会、经济、教育根源,各种就业矛盾重叠和共生造成了严重的就业问题。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0万,毕业生就业形成“买方市场”。[1]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毕业生“买方市场”的形成,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生素质与用人单位要求不相匹配成为新的就业矛盾,大学生就业能力不足成为造成就业困境的真正原因。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点。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综合素质因素

教育生产在大学就业环节表现为就业能力。就业能力由多种因素决定,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由高等教育过程中高校给予的服务数量、质量和自身接受能力共同形成的综合素质决定。苏宁电器董事长、政协委员张近东指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根源之一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尚显不足,在就业时候出现了一些的素质上的不足,高学历没有同高素质等价起来。”[2]可见,大学生综合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因素,主要体现在知识素质、品德修养、责任心、事业心等方面。

1.全面扎实的知识素质。有关调研表明,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要求居于第一位的是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素质。[3]知识素质是指个体具有的知识结构状况和掌握的知识量的状况。知识素质的内容包括两部分,即专业知识素质和相关知识素质。专业知识是指学生在学校时所掌握的专业有关知识。相关专业知识是除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通过学校、社会提供的条件,个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获得的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与学科间出现明显交叉,很多边缘学科出现。大学生要想有一个比较好的职业发展,必须有合理的知识结构。

2.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实干精神。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实干精神是大学生重要的职业操守。据调研,企业负责人普遍认为单位核心股干应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高度责任心。事实表明,比较成功的核心骨干都具有较强的责任感、事业心。用人单位认为应届毕业生最欠缺的素质中,敬业精神排在第一位,而在用人能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中,有积极的工作态度即敬业和实干精神排在第二位。可见大学生的工作态度、职业道德是用人单位用人评价机制中的重要部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3.自学的意识和能力。大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指大学生不依赖于老师和他人,通过自己独立学习、钻研而获取知识的能力。它是当代大学生多种智力因素的结合和多种心理机制参与的综合性能力之一,也是衡量一个大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要素和组成部分。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不能很快地掌握工作岗位的职责要求,适应新环境新事物的要求,成为单位用人的新标尺。

4.团队沟通协作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有关调查表明,团队协作和实践创新能力是用人单位判断就业能力的关键素质因素。[3]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细的社会分工使合作能力显得日渐重要,因为单个的人已经无法像过去一样独立完成具有社会意义的工作或者研究课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力、经验、文化背景和处世方式,需要相互沟通。同时由于个人的能力有限,做事情需要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沟通协作能力是人的社会属性在企业和其他团体中的重要体现,对终将进入社会、职场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用人单位带来新的活力和气息。在企业发展面临机遇的挑战的现在,用人单位不会为大学生从理论和实践的接轨“买单”,以为企业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作为选拔高素质人才的标准,要求大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找到快速有效的解决方式。所以,创新能力是决定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关键。

5.身心健康、诚实守信。身心健康是现代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身体健康是能保证生活和工作的根本,同时用人单位也要求毕业生有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来面对工作压力和社会压力,甚至有些单位在用人时会进行心理测试、健康检查。李开复在《给中国学生的第一封信》中给中国大学生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和忠告就是树立“守诚信、正直的原则”,可见诚信是用人单位对人才选拔考核的重要因素。李开复认为:“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特别在现代社会,社会信息化程度提高,诚信系统和机制逐步建立,大学生的人品经受得住考验才能得到单位的认可。

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大学生素质培养途径

当今社会需要综合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这对重视专业理论教学、忽视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的大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我们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满足单位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大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平台,为充分促进大学生就业、优质就业奠定基础。

1.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制度化。高校在立足专业理论教学,重视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同时,也应高度重视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性,把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高校要在保持对专业理论课严谨要求的基础上,加大对学生文、史、哲、艺等人文知识及社会、经济、管理、科技等知识的学习力度,加强实践教学,实现理论和实践、学校和社会的良性对接。课堂教学仍是培养学生全面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大学生培养方案是培养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保障。(1)高校应通过开设通识公选课、专家专题讲座等形式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并将课程列入学生培养方案,给予一定学分。从课程设置、组织机构、资金支持上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从教学科研上不断探索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和方法。(2)把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体系,搞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学校的就业指导课应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着力点,形成贯穿大一到大四的教育体系,强化生涯理念,引导大学生掌握求职技巧,锻炼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等职业能力。(3)学生培养方案中应重点加强实践教学,重视专业实习、社会调研、实验操作、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和专业技能。(4)应把大学生大型素质拓展活动,如社会实践、“挑战杯”竞赛活动、人文经典诵读活动纳入学生培养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给与相应学分。这样才能从制度上保证学生通过活动的形式实现素质的全面培养。

2.创新学生工作思路,以素质培养为立足点,深化教育改革。学生工作在高校学生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的工作方法和思路必然要进行提高和调整,以培养学生素质为立足点地开展工作。(1)引导学生建立实践活动基地,实施毕业生“工作经验工程”。[4]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仅仅依靠毕业实习、暑期实践是不够的,所以要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在学校周边的社区、行政村、福利机构等单位建立起班级实践基地,以专业知识为依托开展活动。实践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仿真工作场景”,让学生有效实现“职业试穿”,同时锻炼实践能力。学校为大学生建立档案,记录学生实践职业角色工作内容、效果,毕业时提供给用人单位参考。(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综合能力锻炼和提高的主要途径。校园活动是由学生骨干组成的团学组织策划和实施的,有利于学生骨干组织能力、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校园文化活动是服务于全体学生的,要分层次,提升质量,使更多学生得到锻炼,形成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3)规范日常管理,强化纪律意识。大学生健全素质的培养要从日常生活和学习抓起,通过严格的作息制度、卫生检查制度、晨练制度、熄灯制度、请假制度、课堂考勤制度、考试管理制度等,规范学生的生活、学习习惯和行为,训练学生的生活能力、诚信意识、自律能力,强化纪律意识。(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心理普测、专家咨询、专家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排解一般心理问题的方法,增强抗挫能力。此外,学校还要加强班级文化和宿舍文化建设,建立和谐关爱、融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关心热爱集体,并培养自身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赵娜.2010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630余万[EB/OL].新华网,2009-11-22.

[2]张近东.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促进就业[EB/OL].中国新闻网,2010-03-05.

[3]钟一彪.大学生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培养分析[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shxw/qsny

篇9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 体育素质 体育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大学生体育素质的意义

培养大学生体育素质是大学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包括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体育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是人的生理机能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学生其他素质发展的载体。大学生体育心理素质是指体育运动中敏捷的思维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自控能力、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感等,体育心理素质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障碍,建立健全的性格和心理品质。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包括体育道德意识、体育道德行为、体育知识、体育意识等,培养大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加自信、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总之,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促进个人、社会的发展。

二、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主要通过体育课教学和课外活动、课余体育训练等几个方面进行,而体育课教学是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主要来源。下面详细讲述大学体育课教育的特点和内容。

(一)大学生的发展水平和体育课特点决定大学课堂教学应坚持以下特点

1. 授人以渔。古语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体育课堂教育也是如此。学校体育教学课时有限,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体育知识和技巧都传授给学生,所以,体育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能够长期使用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体育锻炼方法,使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自觉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体育素质。

2. 科学性。科学性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坚持的原则。大学体育课应综合考虑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身体素质情况、运动能力和运动技巧,设计好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满足大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需求。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每个学生的性格和身体特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现自己的个性。

3. 多样性。大学生体育课应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必须要想方设法精心地去设计、组织与管理体育课教学,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自觉性,实现“教”与“学”双方密切配合。在体育课教学中可开展多样性教学模式,例如举办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竞赛、开展体育竞赛等,使教学实用性、娱乐性、文化性相互结合。

4. 教师教导。无论是什么专业什么科目的教学,教师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师需要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的教学技巧,熟练掌握体育技能和体育技术,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学习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使学生通过教师的教学学到有用的知识,满足求知欲和好奇心。

5. 完善教学设施。设施和器材的完备是顺利进行体育课教学的基础。大学生体育项目丰富多彩,涉及篮球、排球、网球、足球、跑步、跳远等多项活动。如果学校器材设施不完备,教师则不能进行良好的课堂教学,会使学生失去对体育课的兴趣,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也就很难进行。

(二)大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包括身体素质、体育心理素质、体育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是基础,体育心理素质是关键,体育文化素质是灵魂,三者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1. 身体素质方面。注意发展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能,并学会体育保健,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身的锻炼项目,掌握基本的锻炼方法,避免过度、过量、盲目运动,养成良好的体育卫生习惯和自觉、持久的锻炼身体的习惯,并能根据自身身体素质的变化不断改变锻炼计划,提高身体健康素质。

2. 体育心理素质方面。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如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忍耐力,对疾病的抵抗力,对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能力,对社会不良因素的抗压能力等,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不服输的精神,自强自信,锻炼思维能力和洞察力,提高抗压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使学生学会主动融入所处的社会环境,增强竞争意识,适应竞争激烈、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都高度紧张的社会现状。

3. 体育文化素质。体育文化素质是身体表现形式和内在意识形态的融合,培养正确的体育文化素质,使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能公平竞争、尊重对手、遵守比赛规则,培养与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公平竞争与顽强拼搏意识、健身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法规意识,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体魄、健康心理、健康的生活方式。

课外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也是培养体育素质的途径,课外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相对于体育课来讲,学生有较大的自由性,可按照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进行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在运动中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和课余体育锻炼,对于养成持久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对于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也有重要作用。

大学生体育素质的培养,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也关系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培养大学生优秀的体育素质,是当今大学生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参考文献】

篇10

高校艺术教育能极大限度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社会素质和人文修养,从而以后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才能。艺术教育以美学为手段提高学生情操品质,丰富学生情感,激励学生身心全方位进步。在学生德育培养过程中,艺术教育占据极大组成部分,给学生提供包含人类智慧结晶的资源,加强大学生人格建设,丰富大学生心灵和情感,提高大学生审美观的同时提高大学生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发展进步。因此目前首要任务是不断完善高校艺术教育培养体系,提高大学生知识文化水平,创办完整正确的个体审美观,提高大学生展现个性美的能力价值,以期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效果。

二、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素质的影响

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和创新能力素质共同组成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彼此交叉发展衍生,在大学生发展进步中起到重要作用。首先,艺术教育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起着重要作用。在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观和道德情操,从而促进大学生社会素质和文化修养进步。艺术形式如欣赏中西方音乐、书法、绘画等教育方式下,不仅净化感染大学生的心灵情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思想建设,而且提高大学生丰富的文化底蕴内涵,使大学生高校工作顺利进行。其次,艺术教育同样感化着大学生由内而外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实施艺术教育有利于开拓大学生眼界、提高大学生思想意识、不断创造大学生享受美和动手实践美的机会,对大学生形成良好心态起到关键性教育作用。此外,艺术教育帮助学生健全完整的人格价值观,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态,引导学生人文素质修养的正确方向,激励学生不断前进。

三、艺术教育开展实施的措施

1.实施艺术教育课程开展力度

艺术课程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主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需要有规律性地完善艺术课程体制,结合综合性和全面性的特点。因此学校首先需要完善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体系,使它们二者密切结合;其次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艺术类别的齐全性,综合开展音乐、喜剧、舞蹈、书法、影视欣赏等艺术课,当然开展热门课程的同时兼顾艺术的综合性,举办一些冷门艺术专业,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2.举办大学生艺术教育文艺活动

学校艺术教育可以通过举办各式各样、不同种类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开展艺术沙龙、文化艺术节、艺术讲座、艺术展览等文化行为体现。举办正规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有利于提高文化质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促进大学生社会素质和人文修养进步发展。在大学生思想修养、身心健康、主人翁意识方面,高校艺术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艺术教育,它们二者密切联系、息息相关,高校素质教育提高离不开艺术教育改善,艺术教育是从高校素质教育中衍生发展出来的。实施高校艺术教育是当代社会的潮流发展趋势,是新时代赋予高校必不可少的改革方向。因此,想要完善高校艺术教育工作,不仅需要创建完善正确的艺术教育体系,加大艺术教育宣传力度,提高艺术教育的物质条件,还要明确艺术教育内容与方法,增强艺术教育教师的思想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者的主观积极性,从而达到激励学生全面发展进步的目的。

3.共享艺术教育公共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