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1 13:4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价值观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价值观论文

篇1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人们的就业方式、生活方式、利益关系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各种矛盾交织、观念冲突、利益凋整的现象,给正处于社会选择阶段的研究生带来了价值观上的强烈冲击和影响。与80年代的研究生相比,处于世纪之交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的研究生在价值观念上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为:

1.在价值取向上自我意识强化

研究生是一个知识和智力相对密集的青年群体。他们具有乐于思考并且善于独立思考、观察敏锐、认识问题的角度独特、吸收新鲜事物快、人生观、价值观趋于基本稳定、自主、自立等群体特征。这些特征,在研究生价值观上表现为自我意识强化,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更加追求内在价值的自我实现,追求自我的完善。调查表明,对于“攻渎研究生的目的”,61.6%的研究生认为读研是“为了完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价值”;193%的研究生具有伟大的抱负——“为振兴祖国”;7.1%的研究生则希望能“有更好的学习lT作环境”,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4.7%的研究生读研是为了“改善生活”。从以上的数据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适合个人利益之需要”与“应国家利益之需要”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距(73.4%与19.3%),说明研究生的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向自我为主体的方向发展。

2在价值判断标准上更加务实和偏重物质利益

当代研究生在价值判断标准上正逐渐由过去的抽象理想主义转变为明显增强的现实性和务实观。现在的研究生普遍采取现实主义的人生态度。据1994年《研究生价值观研究》课题组所做的“武汉地区高校研究生价值观问卷调查”,54.1%的研究生倾向于“不管最终追求的是什么,只要全力解决每一阶段最迫切的具体问题就行了”,充分说明了研究生价值观实用性倾向增强。当问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您是否准备接着报:考博士研究生”时,回答“准备”的仅占10.2%,回答“没想好”的占21.1%,“不准备”的占67.6%,说明大部分在校研究生暂时放弃了对更高学历的追求。其中部分研究生还是很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的,只是迫于目前自己的生存状况而不得不放弃继续求学的机会,这说明他们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不得不迁就于现实。

3.在价值观念上表现出复杂化与矛盾性

当代研究生求知欲强,对于各种社会思潮和前沿学科接触和了解较多,出于学术和科研的角度多给予兼收并蓄,加之思想观念上的开放性、自主性,使得他们往往采取多重选择的态度,这易于造成其价值观念的复杂化和矛盾性。表现为:

(1)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由于在价值的自我实现为核心的人生价值取向上受到现实生活的严重冲击,使得研究生在个人与社会价值的选择中陷入矛盾冲突之中。由于现实生活的冲击,大学教师及科技工作人员的相对清贫,又使得更多的研究生愿意到更加适合个人发展的、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去工作,而不是到更需要人才的地方去做贡献。

(2)N想与现实的矛盾。现实生活的压力,使研究生在理想与现实、学业与赚钱之间,产生了人生价值选择的矛盾。由于目前研究生生活待遇普遍偏低,在当前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条件下,普通奖学金已难以保障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于是在赚钱与学业关系的处理上,选择“上学期间既要争取赚钱,又不能影响学业”的研究生高达45.1%,这反映了当代研究生在人生价值选择中的矛盾心态。

(3)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矛盾。例如在婚恋观上处于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中,在婚恋价值取向上呈现出复杂化的态势。据调查,在“您赞同现代婚姻应以感情为重的说法吗”的问题答案中,选择“基本赞成”的高达93.9%,仅有6.1%的人表示“不太赞成”和“反对”。在“择偶条件,您最看重的因素”中,“人品”和“性格”两项分别以84.5%和57.6%居第一、二位,远远高出其它选项。这说明当代研究生的婚恋选择还是以传统的道德婚姻观为主,注重婚姻的感情基础,在择偶条件中更看重的是对方的内在品性。然而在性观念上,研究生们对婚前的态度十分宽容。经调查发现,研究生认为恋人问婚前属正常行为,无可指责的比例为18.9%,而属可以理解的比例高达55.2%,二者相加为74.1%,加上部分“说不清楚”的比例,足见有80%以上的研究生对婚前持赞同或宽容态度,而明确表示属于道德堕落的研究生仅占6.0%。

二、新时期研究生价值观成因的探讨

伴随新世纪的到来,研究生价值观念嬗变的趋势和特征更加凸显。知识经济的来临、全球化浪潮的冲击,经济体制的转换、社会结构的转型和文化氛围的变换是当今研究生价值观发生嬗变的根本原因。

1.经济变革是基础

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排斥市场经济,忽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改革开放后,计划经济体制逐步为市场经济体制所代替,市场经济对研究生的影响,可以说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它有利于研究生增强主体意识,促进他们树立务实、竞争、进取、平等、注重功利实用等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有可能使研究生只顾眼前行为和利益,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过多地考虑自己的需求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淡化对理想的追求和献身精神。

2.社会转型是条件

经济体制的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结构的转型。长期以来,我们的社会结构是高度集权的“行政一体化”体系,改革开放引起了利益格局的调整,利益差别的扩大,利益主体的分化,必然导致研究生重视物质利益及价值观多样化。改革开放也引发了社会阶层结构、社会需求结构发生变动,使得不同阶层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有升有降。特别是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特殊阶层在社会上地位、作用、价值的凸现,促使研究生们越来越关注自身的生存状况,重视物质性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更高价值目标的追求,其价值取向趋向实利。

3.多元文化碰撞是诱因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变动,当前研究生所处的文化氛围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期,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对当前研究生价值观的变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促使研究生崇尚自我价值,但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一些腐朽的价值观念也使部分研究生忽视了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价值观念向极端个人主义倾斜。另一方面,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主要来源于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价值观念。

三、加强和改进研究生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对策

当代研究生是一个极为敏感的社会群体,他们从观念到行为迅速地适应了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历史性变革,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为本位,推崇功利,注重短期效应的价值观念体系,正逐渐由模糊而日渐清晰。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当代我国研究生的价值观教育。

1.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和改进研究生价值观的教育工作

对研究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就是要使研究生更多地懂得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更多地掌握当代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更自觉地把个人的命运同党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有现代意识,认真贯彻实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他们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主要创造者和实践者,成为先进文化的缔造者。另一方面,在讲传统、讲历史的同时应更多地研究2l世纪青年人的思想活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注意不同地区研究生的政治背景和成长条件,把现代思想和传统观念相结合,思考研究生价值观教育T作的内容和方式.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寓价值观教育于科研特别是人文科学的学术活动之中

校园文化是研究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尤其是校园学术文化建设对于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以活动为载体,以学术为中介,使价值观念主旋律浸润其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价值观的引导作用,增强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事实表明对于文科研究生而言,可以通过充满求真、务实和理性的校园科技活动培养科学精神和思维方式,提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等等。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全方位的文化环境,对于研究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是非常有效的。

总之,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研究生,社会发展需要他们的巨大智慧,而这巨大智慧的发挥有赖于其正确价值观的指导,同时,他们的价值观念又影响着社会主导性价值取向。因而,我们必须重视研究生价值观变化的趋向,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和改进研究生价值观教育丁作。

参考文献:

[1]“中国研究生价值取向嬗变研究”课题组.二十城市研究生生活价值观调查.青年研究,1997,(5).

[2]裴劲松等.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问题及对策.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7—8).

[3]杨雄第五代青年价值观特点和变化趋势.青少年研究,2000,(2)

篇2

现代西方价值观念的产生肇始于英国维多利亚时期,当时西方价值系统以社会价值为基础,力图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建立更为有效的社会秩序,进而体现出价值,由于西方价值观念将人性看作是人的天然属性,因此“,人,生而平等”,在西方文化中开始有意识地强调人的“尊严”,他们认识到理性的光辉,力求以对个人利益的尊重来完善社会,使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乐观与信念。因此,西方并不排斥对个人利益和价值的尊重,例如:在17世纪荷兰追求平等交换甚至成为国家和国民的认知,这样的共识奠定了西方文化礼仪的基础,形成了西方文化礼仪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特点。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将利益特别是金钱和地位放在了次要位置,文化中有意识地将文化价值放在首位,而对利益却置于有悖于“君子”修性的位置,这造成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以仁爱为中心,在提倡国君———臣子、父母———孩子、丈夫———妻子、兄长———弟弟、朋友———朋友做到“忠”、“恕”、“孝”、“悌”的基础上,建立起仁爱为中心的社会和家庭架构,进而形成国家。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的影响下,中国文化礼仪中出现讲求“尊卑清晰”、“长幼有序”的特点,这一点与西方,特别是英美国家的文化礼仪有着巨大的差别。

2集体主义认同差距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对比中西方发展的历史,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鉴别中西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同时也是产生中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基础。西方人认为:每个人有着自己的独特身份和个性,而千万个个性和身份独特的人才能构成丰富多彩的世界,在西方看来,只有尊重每个人的利益,发挥每个个体的优势,才能够有社会的发展,特别经常用“天助自助者”来阐述个人主义,这成为西方专有的文化符号,也成为西方文化礼仪的重要出发点。特别是在基督教的传统中,对个人更是突出和强调,在不断传承和发展中尊重个人隐私成为西方文化礼仪中一个公允的价值观念和基础,而这一点也经过不断地发展成为世界上礼仪的共识。应该看到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不等同于自私和利己,而是在尊重个人的利益与价值的同时,实现集体和社会的发展。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认同上的不同出现了西方人特有的对家庭、友谊的不同理解,出现了对个人尊重的西方文化礼仪。在中国的文化和传承中集体主义一直是广为推崇和赞扬的美好事物,无论是孔子的仁爱思想还是墨子的兼爱思想都对集体主义有着共同的肯定与鼓励,在中国传统意识中,有集体作为基础才能够有个人的利益,“大河没水小河干”就是这一思想的体现。中国传统思想里更加强调集体的奋斗,个人的成功属于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鼓励那些为了集体而做出个人利益牺牲的人。在这样的认知条件下中国文化礼仪更加重视集体主义,往往会出现对集体主义的膜拜,中国文化礼仪在表现形式上就变得更加含蓄和谦虚,带有强烈的“东方智慧”的风味。

3家庭观念不同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西方家庭结构较为简单,基本为“父母———孩子”的二元结构,多数老人在经济独立或者有自理能力时采用分开居住的方式,老人更愿意从精神和荣誉上给年轻人以指引,而很少从金钱、体力上给年轻人以帮助。而青年人认为自己代表着希望,如果跟老年人长期住在一起将会在荣誉、自尊、能力方面受到损害,因此也不会轻易组成老少几代、亲戚朋友的大家庭,这是西方社会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产生了西方文化礼仪的特点,对于西方家庭,成员被视为平等的主体,每个人有平等的发言权,因此,可以看见西方的孩子直呼祖父母的名字,而这一点在中国无疑是大逆不道的行为。中国人的家庭观念是“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才是家庭幸福和家族兴旺的标志,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中国家庭的结构属于“老人———子女———孩子”三元结构,家庭成员在一起居住和生活,在家庭中年轻人对老人的尊敬和服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家庭尊重老人的经历、付出和指挥,老人在家里有特殊的荣誉和特权,特别是在经济活动中,中国家庭有彼此支持和相互依赖的特点,这使得中国家庭更加重视自身的修为,避免因自身的不足和缺失,给整个家庭的其他成员带来损贬,这就使中国家庭成为成员共同认可的单位,因此,中国家庭具有更为强大的生命力和荣誉感。反映在中国文化礼仪上,中国更加注重“尊老爱幼”,遵循在礼仪上突出秩序,在秩序上强化尊重。

4对民族主义认同差距产生的中西方文化礼仪差异

民族主义是对民族的认可,中国历经了5000年的风雨,中国的国家形式也是由汉族独自建立的。我们说的社会礼仪标准也是在汉族文化的基础上独自建立的。汉族在历史上通常和他们的祖先生活,在工作期间和社会的连络用语言表达。只是表达一个微小的行动就能表明一些意义敏感的意思。当你说一半批评或仅仅说一些事物的时候,人们能了解什么。你想要说。如此当他们表达他们自己感觉的时候,人们不需要说出他们所有的意图。在西方人中的时候,举例来说例如美国是一个有超过二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然而,美国人一定清楚地表达他们想要的和需要的。只有这样听话者才能很好得了解。因此他们的语言一定说出他们必须说的。

5结语

篇3

当外部人士和公司曾经的铸造者面对公司倒塌之后的残垣断壁兴叹的时候,不禁感概:如果当初……。是啊,如果当初能加强风险管理,如果能够预测到市场的变化,如果能够及时看到公司业绩下滑的原因,那么或许今天辉煌还会延续。所有的如果,今天我们可以归结为如果有内部审计的有效存在。近代内部审计是随着企业结构的变化和规模的增长,管理人员经济责任的加重而产生的。当企业的经济业务拓展日加迅速,活动范围越来越大,管理人员不能有效的完全的亲自观察企业的所有经济活动,接触所有的直接或间接责任人,管理人员开始寻求专业的人士,帮助自己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参与人进行监督、评价,以便更好更有效的完成自己的管理责任。

随着公司制的出现和上市公司、跨国公司的增加,管理层受股东之托,最大化股东财富的企业价值目标更加明确,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更加迫切。内部审计在传统的追求信息客观、真实的基础上,从财务审计向经营审计和管理审计转变,从事后真实性审计向事前事中预测性、前瞻性审计转变,从账项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型审计转变。内部审计有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和实务发展。在我国,内部审计区分于政府审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是指由被审计单位内部机构或人员,对其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经营活动的效率和效果等开展的一种评价活动。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中将内部审计概念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目的是为组织增加价值并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从而帮助组织实现它的目标”。中国内部审计协会也在《内部审计基本准则》中将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指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它通过审查和评价经营活动及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来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不论是从内部审计的实务发展还是从国际内部审计协会和中国内部审计协会的定义我们都可以看到,内部审计已经打破了保证信息真实完整的传统职能,在现代市场经济的角色扮演中其正在通过监督、保证和咨询、评价活动,识别企业风险,增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能力,增加企业价值。

2内部审计增加组织价值的体现

(1)通过对企业业务循环关键控制点的分析

识别可能风险,减少损失发生。内部审计首先是属于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一项管理活动,内部审计人员不仅需要了解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活动,还要熟悉企业的资金运营、人事管理,运用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找到企业在各大循环审计领域的关键薄弱点。如在销售与收款循环中,内部审计通过对销量变化和应收账款账龄及资金回笼速度的分析,可以判断出企业在市场上所处的竞争地位,通过数据分析客观的为管理者提出警示,促进管理者改变策略。市场的定性认识加上内审部门提供的惊心数据,或许能让管理者更好的认识市场。

(2)客观认识企业业务

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考虑内部控制关键点,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在企业运营的各个参与部门中,每个部门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作出对自己部门或者部门员工最有利的理性经济人决策。如销售部门为了扩大销售在可能范围内不断放宽信用政策或者增加赊销,采购部门为了降低成本购进质量低廉的材料,生产部门为了增加产量忽视了对产品安全度的检查。内部审计部门一方面可以对企业上述风险防范点提出可行的建议,另一方面还可以从企业整体利益出发,为企业更好的设计整体防控点提出有效的措施。

(3)通过内部监督提高企业员工的自觉参与意识

为企业创造更好的价值内部审计的设置应该独立于企业各个运营部门,直属企业董事会等核心管理层,以便内部审计人员能更加独立的开展工作。因此,内部审计部门的存在不仅是给企业各个环节的运营提出风险防范措施,提出建议咨询,还是对各部门工作的监督检查。人们往往认为理性人在有人监督和无人监督时的效率和工作态度总是有差别的。因此,董事会直属下开展工作的内部审计机构能有强大的背景支撑,从而提高员工的自觉性,更好更快的为企业创造价值。

(4)通过对企业关键风险点的把握

帮助管理层设计更好的管理制度,增加企业管理的效果和效率。不少企业管理层已经认识到了内部审计在企业经营中的不可或缺作用,要求审计部门人员在企业不同业务循环岗位上轮岗,全面认识企业的风险和管理制度,参与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从而更好的约束员工行为和增进企业运营的效率。

(5)加强业务经营审计

篇4

论文摘要:以爱森克个性问卷作为测量警察个性特征工具,以江苏省在职警察为样本,对警察的职业价值观与个性特征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得出结论为:在个性特征方面,倔强性影响警察的工作成就和能力的实现;社会成熟度影响警察对社会地位的认知;情绪稳定性影响警察的创造性责任感、提升等。同时表明,个性特征对警察职业价值观的关系属于微弱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个性特征是个体在社会中形成的,个人所特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它在个体的言行举止方面体现了个体的独特性。美国著名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认为:“个性是决定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的动力组织。”警察个性特征是指带有警察职业特点的、区别于普通人的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是警察心理品质的重要方面,它对警察工作的影响非常大,许多国家已经把个性心理作为选拨和训练警察的重要内容,并把它作为评定优秀警察的一个指标。

价值观间题一直是国际人文社会科学家们讨论的热门话题,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更受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的重视。他们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价值观的横向比较,寻找和解释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原因。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儒家伦理对近代东亚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之作用的探讨。不仅如此他们还通过不同时代人们价值观的纵向分析,探讨特定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与价值观变迁之关系。这使我们看到了价值观对整个国家社会发展的影响。同对,价值观对个人的一生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价值观在职业认识上的体现,就是“职业价值观”,它是人们对待职业的一种信念和态度,或是人们在职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价值取向。早期研究者Super于1957年提出了15项职业价值观的内容。OConnor和Kinnance于1961年将其缩减为独立性和多样化、工作条件和同事、社会和艺术、安全和福利、名望及创造性等6个向度。1982年Larcebeau则抽取了名望、利他、满意、个人发展等4个因素。这些都对职业价值观内部因素结构的探讨。1996年Halstead提出一个价值观的定义,认为价值观是对行为提供普遍指导和作为制定决策,或是对信念、行动进行评价的参照点,是使人据此而采取行动的一些原则、基本信念、理想、标准或态度。

而警察职业价值观是指警察个体对于自身职业价值的看法,包括所从事的职业的社会价值、收人,实现自己的理想、愿望等。它是警察个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警察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群体,肩负着维护社会稳定、打击犯罪的重要作用,只有具备良好的适当的职业价值水平,才能把本职工作做好。也就是说,警察的职业价值观应当与当前社会主流中的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如果警察的职业价值没有与当前社会中占优势地位的价值观保持一致,就会出现偏差,甚至出现违法乱纪行为。

警察的职业价值观不仅直接影响警察个体的工作表现,而且影响警察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和完成任务的好坏,可以说警察职业生涯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警察的职业价值观念。因此,研究警察个性特征与职业价值现状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把握警察群体的个性发展特点和职业价值观特点,可以为公安院校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和建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龚耀先等人修订的爱森克个性问卷作为测量警察个性特征的工具,同时邀请江苏省社科院专家在调研的基础上一起编制警察职业价值调查问卷。

该问卷参照戴维斯职业价值需要理论分为五个纬度,第一个纬度是社会地位(包括自己和其他人对警察职业的尊重和承认等),第二个纬度为工作成就(包括警察自身能力实现和工作成就感等),第三个纬度为自律主动性(包括创造性、责任性和提升等),第四个纬度为利他主义(包括社会服务、道德价值等),第五个纬度为舒适的重要性,(包括工作独立性、变化性、福利待遇、工作条件等)。

该问卷包括20个项目。其答案与得分按四级评定方式组成,评价的范围是按照“非常重要”“比较重要”“一般”“不重要”的顺序排列的。得分越高表示在该纬度上表现愈好。该问卷的内在信度即内在一致性系数为o.75。

2.被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南京市和苏南、苏北、苏中选取样本点进行在职警察问卷调查。同时,在江苏警官学院按年级抽取样本,总计发放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4份,根据E卿量表中掩饰性大于70分即为废卷,又剔除1份问卷,最后有效问卷1003份。其中,学生380人(37.9%),在职警察623人(62.1%);男性850人(84.7%),女性1s3人(1s.3%)。年龄最小的18岁,最大的s9岁,22岁以下的332人(33.1%),23}40岁的s26人(s2.4%),41岁以上的14s人(14.s%);受教育水平:本科及以上223人(22.9%),大专603人(60.2%),中专177人(17.7%);政治面貌:党员462人(46.1%),非党员541人(s3.9%);警龄10年以下的624人(62.2%),11一is年的138人(13.7%),16年以上的241人(24.1%);警种:治安警442人(44.1%),刑警149人(14.9%),交警32人(3.1%)。

3.程序

(1)按指导语,采用纸笔测验方式完成。

(2)测试采用无记名方式,但请被试填上年龄、性别、教育程度、政治面貌、警种、警龄、工作单位,以备分类统计。

(3)用SPSS10.0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三、警察个性特征与职业价值观总体状况的比较

1.警察EPQ个性特征总体状况比较(见表1)

在EPQ量表中,E量表测量被试个性的内外倾向,高分为典型外倾性,主要表现为爱交际,渴望兴奋的事情,喜欢冒险刺激,散于捕捉机会,好出风头,易于冲动,倾向进攻,乐观迅速,但自我控制差;低分为典型内倾性,表现为安静稳重,富于内省,严谨,办事可靠,偏于保守,善于自我控制。

在E量表上,学生得分高于在职警察,而治安警又高于刑警,说明学生相对在职警察,由于社会经验较少,外向性强,冲动,自控力较差;而刑警相对于治安警来说,由于工作性质面对的是刑事犯罪,养成了严谨、稳重、善于自我控制的个性。在性别方面,男性较女性自我控制性强,严谨性高;而女性外向性高于男性,易冲动,好出风头。在年龄和警龄方面,越是年龄和警龄越长,自我控制能力、办事严谨性高于年龄小、警龄短的警察。在教育程度上,受教育水平本科以上的警察得分高于大专的警察,而受教育水平大专的警察得分高于高中或中专的警察。这说明文化水平高的警察善于捕捉机会,乐观;而文化水平低的警察善于自我控制,办事可靠。在党员和非党员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党员得分低于非党员,说明他们的自控力强,办事严谨性要高于非党员。

EPQ的P量表调查个性的倔强性,高分会表现出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喜欢做奇特的事情,并且不顾危险。在P量表上在职警察高于学生,说明警察的个性特征更勇于面对危险。但在性别、年龄、警龄、政治面貌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只是受教育水平高的警察得分低于受教育水平低的警察,说明文化水平高的警察能够较好适应外部环境,处理好人际关系。

EPQ的N量表测量个性的情绪稳定性,高分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焦虑,易于紧张激动,对于各种刺激反映强烈;低分表示情绪稳定,对各种刺激反映轻微,易于恢复平静,善于自我控制,不易焦虑。从调查结果看,学生得分高于在职警察,男性高于女性,受教育水平大专以上的人得分低于高中或中专生,但在年龄、警龄、政治面貌方面差异不大。说明学生由于社会经验少,遇事易于紧张、激动和焦虑,而在职警察由于社会经验丰富,已经能够面对各种刺激,易于恢复平静。而警察职业的特殊性、治安情况的恶化、犯罪率上升,都会给男性警察压力,导致其易于焦虑,情绪稳定性低于女性。受教育水平大专以上的警察情绪稳定性较之于高中或中专警察,更善于面对各种刺激,易于恢复平静。

EPQ的L量表作为效度量表是测量人的社会幼稚水平,得分高表示人的社会幼稚水平低,比较成熟,办事老练。在L量表上,学生得分低于在职警察,女性低于男性,年龄越大、警龄越长的人得分越高,而受教育水平本科以上的警察得分低于大专的警察,大专以上的警察得分低于高中或中专水平的警察。党员得分高于非党员。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学生的社会幼稚水平较高,不太成熟。女性没有男性成熟,但随着年龄、警龄的增长,会变得成熟。但从受教育水平来看,可以发现,受教育水平低的人社会幼稚水平低,社会成熟胜要高,这说明受教育水平低的人由于社会经验、工作经验相对比受教育水平高的人多,所以行为表现比较成熟。

从警察职业价值观调查总体情况来看,自律主动性、利他主义的得分高于其他纬度,这说明自律主动性和利他主义在警察职业价值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下面逐一比较在各个纬度上的得分情况并逐一分析。

首先,学生与在职警察相比,学生认为警察的社会地位较高。女警察相对于男警察也认为警察的社会地位较高。从年龄段来看,22岁以下以及40岁以上的人都认为警察社会地位比较高,而22岁以上40岁以下的人或党员认为警察的社会地位不高。受教育程度因素在对警察的社会地位看法上差异不大。

其次,从工作成就方面来看,学生和在职警察、男性和女性看法差异很小,而随着年龄、警龄的增加,工作成就感增强。但受教育水平大专以上的警察在工作成就感上低于高中或中专水平的警察,党员的工作成就感高于非党员。

第三,在自律主动性方面,主要包括创造性、责任心、提升等。学生和在职警察都认为很重要,但学生相对于在职警察,认为警察的自律主动性更重要。

第四,在舒适重要性方面,主要包括经济收人、工作条件等。学生高于在职警察。年龄在22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人和警龄在10年以下和15年以上的人认为警察职业的经济收人、工作条件较好,而年龄在22岁以上40岁以下和警龄在10~15年的人则认为警察职业的经济收人、工作条件一般。受教育水平大专以上的警察或党员认为警察职业的经济收人、工作条件一般,而中专或高中的警察认为警察职业的经济收入、待遇还比较好。

第五,在利他主义方面,主要包括为他人服务、道德价值等方面,受教育水平高的警察较之于受教育水平低的警察,认为警察的服务意识一般,年龄在22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警察以及警龄在10年以下和16年以上的警察认为警察的服务意识比较好,而年龄在40岁以下的警察和警龄在10一巧年的警察的服务意识一般。党员相对于非党员认为警察的服务意识很重要,表现也较好。

四、警察个性特征与职业价值观关系

从以上EPQ个性特征和警察职业价值的结果分析,可以知道,由于年龄、警龄、教育水平和政治面貌及性别的不同,个性特征和警察职业价值呈现不同特点。下文将通过典型相关分析探讨警察个性特征和职业价值的相互关系特点。(见表3)

1.三个典型相关系数均达.OS以上的显著水平,第一个典型相关系数P二.380(p<.001);第二个典型相关系数p=.236(p<.001);第三个典型相关系数P二.158(p<.001),四个控制变量主要透过三个典型因素影响到效标变量(因变量)。

2.控制变量的第一个典型因素(X)可以说明效标变量的第一个典型因素(,)总变异量的14.49%,而效标变量的第一个典型因素(,)又可解释效标变量变异量的35.40%,控制变量与效标变量重叠部分为5.11%,因而控制变量透过第一典型因素(X与,)可以解释效标变量总变异量的5.11%。

3.控制变量的第二个典型因素(X)可以说明效标变量的第二个典型因素(”)总变异量的5.5%,而效标变量的第二个典型因素(”)又可解释效标变量变异量的14.76%,控制变量与效标变量重叠部分为0.82%,因而控制变量透过第二个典型因素(X与”),以解释效标变量总变异量的0.82%。

4.控制变量的第三个典型因素(X,)可以说明效标变量的第二个典型因素(”,)总变异量的2.5%,而效标变量的第二个典型因素(”)又可解释效标变量变异量的14.77%,控制变量与效标变量重叠部分为0.37%,因而控制变量透过第二个典型因素(X与”)可以解释效标变量总变异量的37%。

5.控制变量和效标变量在第一个至第三个典型因素的重叠部分共计为6.3%。也就是说控制变量经由第一、第二、第三个典型因素可以说明警察的社会地位、工作成就、自律主动性、利他主义、舒适重要性五个纬度总变异量的6.3%,而此三个典型因素可以直接解释警察职业价值五个纬度总变异量的22.4%。三组典型相关及重叠量数值以第一个典型相关较大,重叠量数值也比较大,为5.5%;第二组次之,其重叠量为0.82%;第三组最小,其重叠量为0.37%。这说明控制变量E,P,N,L所测的个性特征与效标变量社会地位、工作成就、自律主动性和舒适重要性及利他主义关系不密切,也就是说,个性特征与警察职业价值关系不密切,属于微弱关系。

6.四个控制变量中与第一个典型因素(X)相关较高者为P(倔强性),其结构系数为.737,在效标变量中,与第一个典型因素(”)的关系较密切者为工作成就(一833)。因而在第一个典型因素分析里,主要是控制变量中的P(倔强性)变量影响警察的工作成就。在EPQ量表中,P量表测量被试的倔强性,主要特征为高分表现出对他人不关心,不易于同他人处好关系。这说明警察个性特征中的倔强性,即处理人际关系和与人相处的个性特征,影响到其对工作成就的看法,即能力实现和成就感。四个控制变量中,与第二个典型因素(X)相关较高者为L,其结构系数为.654。在效标变量中,与第二个典型因素(”)关系较密切的为社会地位,其结构系数为一735。因此,在第二个典型因素分析里,主要是控制变量中的L(掩饰性)变量影响警察的社会地位的认知。在EPQ量表中,L量表是调查人的社会幼稚水平。社会幼稚水平低的人的行为表现更成熟。因此,警察的社会成熟度影响到其对警察职业社会地位的认知。四个控制变量中,与第三个典型因素(X)相关较高者为N(情绪稳定性),其结构系数为.809。在效标变量中与第三个典型因素(”)关系较密切者为自律主动性,其结构系数为.598。在第三个典型相关分析中,主要是控制变量中的N(情绪稳定性)变量影响警察的自律主动性,即创造性、责任心、提升等。这说明个性特征中的情绪稳定性对警察的创造性、责任心、提升影响很大。

五、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篇5

一、寓教于乐,以美辅德

(一)充分利用音乐课堂教学渗透德育

歌曲教学是中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歌曲是音乐教育中最普遍、最有渗透力和最有影响的艺术。它们有的优美抒情,有的悠闲舒畅,有的深切感人,有的活泼向上,深深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灵,伴随着他们健康成长。歌曲中不仅具有为儿童感知的音乐形象,而且歌词也十分鲜明生动。因为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因此,使学生在文字的引导下,进入想象的空间,在情真意切的演唱中,受到既生动又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在欣赏教学中渗透德育

音乐欣赏是通过音乐认识世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在欣赏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结合思想教育的侧重点在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题材、风格、形式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美的享受、陶冶中潜移默化的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和艺术熏陶。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德育教育。作为音乐老师在教学中应用音乐的特殊形式,生动、具体的形象给学生以正面教育,使学生的情操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教育、道德受到影响、心灵受到启迪。

(三)在传授音乐知识中渗透德育

在音乐课中,往往只重视在歌曲和欣赏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在传授音乐知识中却容易疏忽他的德育功能。事实上,不论教唱、欣赏和乐理都应该成为德育的理想途径,融会贯通、全面渗透,这就需要教师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二、有效的开展班集体文艺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一)要善于把握班文艺活动的教育倾向,引导感召学生的审美价值观

1.文艺活动要保持思想性和文艺性相统一。对文艺活动的选择,应注意内容的思想性,要选择健康、先进、鼓舞学生积极向上的文艺作品,这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要保持情感体验和道德判断相结合。艺术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情绪体验,同时也是审美活动过程,是情感与思维交织的过程。作为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有理智,还要有逻辑思维,特别是要有正确的道德标准来衡量是非和善恶。学生在老师感染下会自觉接受艺术熏陶,树立正确审美观。

2、要善于在文艺活动中因势利导,有效的塑造学生。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老师要善于在班集体文艺活动中,运用艺术美、社会美、自然美形象对青少年进行陶冶,有效地塑造学生,起到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作用。第一,集体教育,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由于艺术的“不确定性”,音乐老师要在文艺活动中,加强学生个体和群体的交往、合作,让学生学会“小我”融入“大我”,让每个学生学会善于从他人角度看自己,从自己的角度看他人,每个人都把自己最美好的东西奉献给集体或集体其他成员,在帮助别人同时也教育自己——尝到帮助别人的快乐,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第二,挫折教育,增强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承受挫折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可通过锻炼而获得提高。在排练文艺活动中,音乐老师要有意的要求学生不怕失败、敢于战胜困难,注重引导学生自立自强,敢于承受挫折,使学生能够具备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具备坚强的意志。第三,美的教育,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具有高尚的品德修养,丰富的科学知识,健康的体魄和高度的审美素质的完美人格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新人。音乐老师要善于让学生在文艺活动中受到美的教育,使学生具备相对的完美人格,使他们更具有适应性,创造性,效率性。人格完美是美育的高级目标。

3.要善于在班集体文艺活动中,德美结合,让学生体验成功。班集体文艺活动是德美结合的教育,音乐老师要鼓励学生有追求、有勇气、有力量。通过参与班集体文艺活动明白道理,增强信心,把握方法,拥有快乐,获得成功,学会走自己的路。首先,信赖的力量——创造学生良好的自信心。学生的信心来自音乐老师的细心呵护和加倍鼓励。在文艺活动中音乐老师给予学生“老师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的目标信赖,给予学生“哪怕你们一千次跌倒,老师相信你们能一千零一次的站起来”的情感信赖,给予学生“你们能超过其他班”的榜样信赖,学生就会拥有一份自信心,主动要求自己自我强制。其次,开放意识——把时代的活水引进教室。随着时代的发展了,班集体文艺活动必须顺应时代潮流,班集体文艺活动应向同年级开放,应加强高低年级的联系,这样既增进班集体的联系,又促进班集体活动质量的提高,同时班集体文艺活动还可向家长开放,既促进家长与学生的亲情,也锻炼学生的胆量。走向社会,向社会开放,能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参与竞争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在走向社会过程中,学会了展示自我,证实自我。第三,成功意识——营造学生良好的心境。乐观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音乐老师要注重以高尚的艺术作品感染学生,使学生正确认识生活的意义,进而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热爱学习、热爱自然、自信积极、乐观向上。在他们完成任务中充分体验和认识自己的能力,尝试成功的喜悦,积累成功的经验。现代的文艺活动,旨在“提高文化素养”、“培养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

三、培养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

(四)培养学生的审美评价能力

篇6

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图书管理工作在当今社会发展下的必然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图书馆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情报信息服务。当今社会的发展是“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通信、信息数字化和计算机国际语言化技术”为主,正在逐步把旧的、被动服务的图书馆管理转向了全世界的网络化管理。图书馆服务应逐步向现代化服务转变。图书管理工作是学校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所有工作都是为了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因此,现如今对大学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如何造就一支素质高、知识面宽、业务技能精的图书管理人员就是当前大学的首要任务。必须要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新型图书管理队伍。而处在读者服务最前沿的图书管理人员是图书馆信息开发与利用的实施者,他们又是图书馆管理工作中最活跃的因素,这就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必须具有:(1)要用创造性的思维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打开工作的新局面。(2)掌握图书专业知识,努力实现由图书资料的初级加工向以现代化加工的转移;实现从传统结构的文献管理向网络化管理的转移;实现图书检索由单一的手工检索向以计算机检索为主、手工与计算机检索相结合的检索方式的转移。(3)学习外语,通过学习并运用外语这一交流工具,广泛了解世界上各个学科的发展。

二、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大学图书管理人员的素质

(一)要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职业素质并注重自己的形象

图书管理人员的形象是图书馆形象的重要窗口。读者进入图书馆首先看到的是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图书管理人员,因此,管理人员的文化素养、服务态度、仪表服饰最容易在读者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要加强管理人员思想、道德的教育,让他们要做到爱岗敬业,一心一意为师生服务,要有默默奉献的雷锋精神。让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做到用语的文明,热情的态度、周到的服务,得体的服饰,以体现他们在工作中的最高价值。

(二)提高图书资料知识,加强业务培训

如今已走向科学化、现代化管理的大学图书馆,正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但带来问题的同时也带来更多的机遇。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只有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才能适应社会对图书馆的需要,更好地为师生提供服务。掌握图书专业知识的途径有:(1)加强岗前培训。采取不同形式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对刚参加工作的图书管理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除学习基本的理论外,还应增加图书信息的现代化课程,如计算机应用、数据库应用等。通过岗前培训使老管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管理人员逐渐熟悉自己的工作。(2)多参加图书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图书管理人员应加入各类专业学会,参加他们组织的专题讲座、学习参观等活动;还可以组织有能力的管理人员编写专业书籍,翻译外国的图书资料,以利于相互间的交流,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开阔视野,掌握图书信息新趋势。(3)通过继续教育来改善图书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主要有参加脱产学习、函授、参加自学考试,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业务能力、计算机知识培训、学习外语等。现在的图书馆,要面对发展迅猛的科学技术,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想要防止知识老化,跟上时展的节奏,就要有努力学习与勇于创新的精神。继续教育还可以培养管理人员的实践能力,使他们不断获得新知识和技能。使自身的知识结构得到调整,才能使自身的素质得以提高。

(三)鼓励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具有创

新和竞争意识,为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图书馆必须鼓励管理人员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在管理上,建立鼓励机制,以调动图书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挖掘他们工作的潜力,增强他们的责任感,提高其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是图书

管理人员的人生目标和态度职业价值观是指人生态度和人生目标在职业选择方面的表现,也就是一个人对他所从事的职业的认识以及他对职业目标的向往与追求。图书管理人员的职业价值观是他们对事物的好与坏、善与恶进行判断的标准信念和原则。多元化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是衡量其社会价值的标准,进步的社会、发达的技术,人们越是需要图书馆提供更多的情报与信息。而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恰恰是为了顺应人们需要情报信息来体现的,所以图书管理人员就应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来满足和肯定自我价值。使其在社会生活和职业活动中享有更高的尊严和价值。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工作职责是对已经保存的图书资料进行科学的整理,使他们由传统的图书管理员转化为现代化的情报信息管理专家,成为知识、网络导航员、专业学科管理员等。图书馆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基本要求就是要服众职业价值观。在工作中,本人发现有一大部分图书管理人员由于有模糊不清的价值观,使他们带着消极情绪工作,加之没有学术地位,仅仅只是为了满足师生对纸质图书的需要来服务。这些价值观无疑对提升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没有指导意义。所以,对于大多数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而言,应该在实践过程中逐渐以动态的形式提高职业价值观,要有与时俱进、勇于奉献的活雷锋精神。

四、提高大学图书管理人员素质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7

知识与技能整合,教学过程中与教学方法整合,教学态度与教学价值观整合,有力体现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具体价值观要求,同时也是职业学校各个课程目标之下的统一学习框架。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案例中可以看出,基本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传授式现下职业英语教学重点,因为价值观树立是第一位的,此时情感态度是辅助行为中的一种,对整体教学效果而言,并未产生太大作用。大多数职业学校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备课时其本体价值观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因为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等都需要价值观的合理介入,假设只单纯注重教学情感而忽视了教学价值观,那么要想将价值观教学列在教学首位就无从谈起了。中西英语教学价值观之间存在着较大不同,因为价值观教学虽然在学校教育中相对盛行,但学科教学却并未渗透到价值观教学当中,但实际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价值观等问题仍旧存在,问题矛盾也极为明显,大多数职业学校英语教师都无法回避此类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中处处都存在着价值事物,知识传授过程中和技能传授过程中会对一些价值观略有涉及,我们无法躲避此类现象,也无需躲避。职业学校学生会根据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提供不同观点,此时学生个体价值观点也都不相同,有的学生会产生好奇心,而有的学生则会陷入困惑之中,此类问题也是职业英语教学价值观树立和培养过程中的重点操作环节。

2.职业英语教学中价值观思考教育及价值观策略要点分析

2.1以价值观教育为英语教学重点

要想正确合理进行职业英语教学价值观培养,我们应正视职业英语教学特点和现状,逐步加强教师学习和教师修养,让教师树立较为正确教学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职业学校英语教师通过自身学习与自身修养即可完成新型价值观教育理论研究,同时也可进行深度思考,将中西方不同价值观念进行标准罗列,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职业英语价值观教育自觉性和职业英语价值观教育责任性,同时也可使教学敏感性和教学针对性等得到不同程度提升。价值观分析尤为重要,教师应以正确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价值观形成,在濡染周围同学的同时,也让学生树立个人理想和目标。

2.2重视价值观的正确树立

另外重要一点就是,在职业英语课堂中要以价值观树立为主,英语教师要进行全面正规的英语教学设计,将知识教学、技能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和情感态度教学以及相应价值观教学等列为教学重点,将上述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调整与揉捏,将职业学校英语教材中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与开发,在此前提下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从实际角度而言,知识的合理传授与教学价值观树立之间并不产生矛盾,因为语言学习与文化理解和价值观理解之间存在异同点,同时也极有可能被曲解成其他含义,所以应在职业英语教学中适时进行价值观教育,其会对知识促进以及相应技能提高等奠定强有力基础。

2.3价值观教育走向及基本趋势分析

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过程中会面临诸多问题,因为大多数职业学校学生年龄段相对较低,由于年龄小和阅历小的影响,职业学校群体价值观多种多样,尤其是在当前这种趋于得过且过的学习环境中,此时教师需要用统一价值观去引导学生群体。现下市场经济体制增在不断发展与完善,英语教学规范层出不穷,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目的则是为了增加就业机率,为学生未来着想,通过对价值观教学走向的合理分析,可以从中找寻出英语教学中的诸多弊端与不足,在信念的支撑下将价值观凝聚起来,并还有整合的良好趋势。了解现在职业英语教学中价值观趋势和价值观走向,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好价值观教育方向和价值观教育过程。

2.4尊重学生个体之间价值观以至形成开发性教学氛围和多元化教学氛围

教学价值观的合理引导可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学生价值观树立也尤为重要,但这并不代表会对目前教育模式和教学思想等发出挑战,从实际意义上讲,这是教育制度的一种升华。教师应适时在职业英语课堂中运行价值观教学法,之后在此基础上尊重学生个体价值观念和不同点等,在实施此类方法之前,要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课程改革之后的职业英语教学,不再是传统教师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应赋予学生在英语课堂上充足的发言权,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英语教学模式才能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激发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使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英语课堂教学中,需要学生自主发表观点,对英语单词和英语语法等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身对词汇和语法的理解去学习英语,树立自身价值观,教师在其中要引领学生去准确认知这些英语知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中,教师应分析各种素质的模式,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来选择适当模式。教研活动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师更要树立向教研要质量的观念,增强自觉参与的意识。在选择专题讨论时要有针对性,克服形式主义和盲目性,就英语教学中某一方面或某些环节,结合存在的问题进行研讨,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英语教学的各有特色的新路子。

3.结束语

篇8

在当代,公路电影无论是在大众商业领域还是小众艺术领域均有不俗的佳作问世。无论欧洲艺术大师如安哲罗普洛斯导演的《雾中风景》、安德烈•塔尔可夫斯基导演的《安德烈•卢布廖夫》,还是美国大众电影如《宿醉》与《预产期》等,都纷纷将目光对准公路电影。“在路上”的形态已经成为某种成功电影模式的代言。每一种类型片都有与之对应的文化价值观。类型的翻新不是形式的翻新,而是价值观的变革。受众处世态度的转变影响着类型的走向。好莱坞歌舞片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鼎盛固然离不开有声电影技术诞生这个先决条件,但更具决定性的因素是现实中经济大萧条的影响。正是现实的严酷才导致银幕上的笙歌艳舞,导致大多数观众对歌舞升平的渴望,希冀获得乌托邦幻境带来的心灵抚慰。而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中国,香港黑帮片在内地的火爆也恰恰契合了内地改革开放政策之后民众下海经商的时代背景。黑帮具有的闯荡精神与下海创业的实干精神不谋而合。因此,类型的热潮表征的是时代思潮和处世态度。某种受欢迎的类型电影凝结了时代的社会共识。公路电影是典型的现代美国类型电影。它代表了美国追逐自由、开拓和探索的精神。而作为大众文化工业产品的类型电影,公路电影的内涵和外延在历史的实践中不断演变、拓展。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公路电影不再承袭它在诞生之初的反叛内核与放荡不羁。其诞生之初所确立的对抗社会,反崇高、反深刻与反伟大的现代精神在大众消费主义盛行的年代被消解了。经济的稳步增长使现代性平稳过渡到后现代的文化阶段。只有少数独立电影中延续着反叛和激进的观念,绝大部分公路电影实现了转型。这个时期,追求财富成为社会的主流,彼时的嬉皮士被此时的雅皮士所代替,“布尔乔亚”精神消解了“波西米亚”精神,中产阶级取代无业青年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80年代之后,世界范围内的公路电影都从激进的反叛情绪,变成了温和抚慰下焦虑的稀释与心灵的回归。“在路上”的旅程变成了解放心灵,治愈与疗伤的旅程。这个时期的公路电影通过“离家—在路上—归家”的故事模式,讲述在消费主义横行的年代,现代性对人异化造成的伤害以及家庭和情感对人的抚慰,并表现旅途中的治愈、疗伤与情感慰藉。典型的电影有《雨人》《阳光小美女》《穿越美国》《菊次郎的夏天》《中央车站》等等。中国电影的发展离不开中国社会的现实语境和电影产业的腾飞。自从1978年以后,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活力被激活,社会活力空前高涨。90年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策让中国的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促成了人们对精神追求的渴望。新世纪后,电影市场化改革,产业化转型使中国进入繁荣的文化发展阶段。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公路电影的发展轨迹与美国完全不同。也正因此,美国公路电影诞生之初的青年文化、反叛与反主流时代精神、追求个性解放的放荡不羁无法被中国公路电影所继承。这些精神内核反被中国第六代导演在2000年前创作的“地下电影”所承接。而对于中国的公路电影来讲,首先,80年代的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公路电影。此外,中国在80年代并没有完全进入现代化阶段。90年代乃至今日,整个社会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优越性,整个社会认可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念,自然无法产生与美国20世纪60年代相似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潮流。因此无法承接美国公路电影诞生之初的特质。此外,尽管第六代导演在90年代前后通过电影中游离于主流秩序之外的“摇滚青年”与“警察黑社会,穷山恶水长镜头”,继承了美国公路电影中的批判精神,但也很快被淹没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浪潮之中。新世纪中国公路电影的发展,离不开中产阶级观众的发展。“公路”意象的文化想象,变成了中产阶级白领观众在办公室和都市现代文明的压抑下,回归自然、放飞心灵的绝佳载体。因此,中国公路电影自诞生之初,疗伤、治愈与回家便构成了其主要内容。中国公路电影的形式变成易被指认的治愈与疗伤之旅。在路上经历磨难与成长,最终回归主流价值与家庭观念。

二、叙事模式:逃离、寻找、治愈与疗伤之旅

公路电影兴盛于美国的汽车年代,带有“垮掉的一代”的精神内核。再往前可追溯到《荷马史诗》中奥德修斯的返家旅程。奥德修斯“寻找”、“旅途”、“返家”的奇异旅程,直接激发了欧美的流浪汉文学传统。这些叙事以流浪汉和骑士为主角,采用传记的形式记录其流浪一生中的遭遇,典型的如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笛福的《鲁宾孙漂流记》等。中国公路电影的前史似可追寻到传奇小说与历史记忆,如《史记——游侠列传》《徐霞客游记》等作品。这些作品中众多仗剑走天涯、言必信行必果的主人公,其意气风发与不凡的旅途使之成为那个时代大众英雄的典范。吴承恩书写的《西游记》讲述了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情节,其本身便是一部成熟的“公路电影”。一路上,师徒四人面对丰富而奇异的旅途,经历诸多抉择,并最终成长。故事原型颇为符合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在《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中对“英雄之旅”的描述。沃格勒认为:“英雄之旅的那些阶段在所有类别的故事当中都能找得到每一个故事的主角都是旅途中的英雄在所有精彩的故事中,英雄都会成长和改变,在旅途中改变自己的人生:从绝望到充满希望、变缺点为优点、由愚笨到智慧、由爱生恨再生爱。”(3)对于每一部公路电影来讲,其“在路上”的征程中,主人公经历的往往都是心灵的蜕变。托马斯•沙茨说:“一部类型电影——不管是一部西部片或歌舞片,一部神经喜剧或一部黑帮片——都是由熟悉的、基本上是单一面向的角色在一个熟悉的背景中表演着可以预见的故事模式。”(4)传统公路片表达人物在路上的遭遇和变化。旅程的终点并不重要,旅程本身便是目的。通过旅途,《邦尼与克莱德》表现了对主流社会价值的逃离与毁灭。《逍遥骑士》表达了对美国梦的追寻与破灭。《末路狂花》是对女性主体身份认同的寻觅。《中央车站》通过寻父之旅,在迷失身份的儿童与迷失价值的女人的互相救赎中,追寻国家记忆,寻求宗教救赎。作为现代电影类型,公路电影在中国电影的实践中,呈现出“逃离”与“寻找”的叙事母题。通过对现有价值观或秩序的逃离,完成人生的跨越与心灵的归途。《赖小子》中的小镇青年们为了逃离体制的压抑和躲避罪责而启程;《过界》中的汽车公司的主管因为误杀了客户而玩命逃亡;《租期》中,男主角郭家驹因为公司负债而被迫关门,逃离现实的压力,后在父亲病重下被迫踏上归家之旅。在“逃离”的过程中,每一次启程都伴随着“寻找”。在公路电影中,“寻找”作为贯穿动作,由“寻找”的主体——人,与“被寻找的对象客体”组成。人物的基本动作是“寻找”。由“寻找”的基本动作衍生出“丢失”、“询问”、“被协助”、“被阻挠”、“被误导”等动作环节。“寻找”母题中的几类功能性人物分别是:“寻找者”、“寻找对象”、“协助者”、“阻挠者”和“假目标”。其中,“寻找对象”可以是某人、可以是某物、甚至是抽象的东西。比如,在《落叶归根》中,主人公上路的目的是为了带工友的尸体,寻找回家的路;《飞越老人院》中,众位老人为了摆脱老人院对生命的禁锢,飞越老人院的桎梏从而寻找人生的舞台,并最终实现梦想;《转山》的主人公为了完成哥哥的未竟心愿,主动放弃现状,寻求骑行的终点并展开旅途;《人在囧途之泰囧》的主人公徐朗则为了找到公司最大股东的授权书踏上了泰国之旅这些电影围绕着“逃离”与“寻找”动作展开叙事线索。“寻找”的动作原型最早可追溯到希腊神话中的伊阿宋与金羊毛。伊阿宋寻找金羊毛的旅程,实际上是其肉体与灵魂的历练过程。“此道费力险峻,步步危机,因为它实际上是一条由俗入胜、由梦幻泡影到真实永恒,也是由死而生、从人到神的通过仪式。抵达中心等于受过洗涤,一场启蒙。昨日俗尘虚幻的存在,今日一变而为清新非凡、真实持久的生命。”(5)在公路电影中,寻找的对象也成为某种情感的拟物。除了寻找某物外,寻找的对象还可以是人。典型的影片如《三峡好人》和《千里走单骑》。《三峡好人》中,山西矿工韩三明不远千里来到三峡,寻找多年前从四川买的媳妇麻幺妹和自己的孩子,目的是带他们回家。电影表现了“每个人的故乡都在被洪水淹没”之下人物间的真挚情感。在《千里走单骑》中,高仓健饰演的父亲千里迢迢从日本跑来云南寻找傩戏演员,是为了修复与儿子的关系。“逃离”与“寻找”作为公路电影的贯穿动作,体现了都市人在现代化生活中的迷失与救赎。“当代西方工业社会的技术进步制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解除了物质上的贫困。然而这种社会又以种种的控制形式加强了对人的奴役和对人性的压抑,使人们彻底屈从于社会总体的需要,使人丧失了真正自由。”(6)张杨导演的公路电影《落叶归根》则直接继承了中国古代的游侠传统。影片中的主人公为了实现死去的工友“落叶归根”的愿望,竟克服重重困难,辗转千里将他的尸体背回了故乡。这其中渗透的情与义,与游侠的仗义守信一脉相承。在寻找模式中,寻找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寻找的过程,即在寻找中经历的心灵旅程与成长。除了“逃离”和“寻找”的动作母题外,人情关系模式也是中国公路电影重要的叙事模式。在当代普遍出现的信任危机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系显得尤其珍贵,人情关系模式也在这样的背景下凸显出来。“人情关系模式类剧作其内在主线是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变化过程。简言之,这类影片的主线是贯穿始终的变化的人际情感关系。”(7)世界范围内的公路电影大部分由人情关系模式构成,如《阳光小美女》《穿越美国》《中央车站》《菊次郎的夏天》《火山对对碰》等。绝大部分中国公路电影的叙事框架亦由人情关系模式搭建,如《非诚勿扰》《人在囧途》《人再囧途之泰囧》《飞越老人院》《心花路放》等等。人情关系模式主要由“人情”、“关系”和“变化”三大元素构成,主要表现两个人的相知、相斥、相近、分离、重聚的过程。两个人物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其身份、地位、年龄、阶级、种族、价值观上。产生差异的两人在不断地冲突和认同中,展现出各自性格的转变。而叙事的终点往往是强势向弱势的认同,强势一方在受到弱势一方的情感慰藉后,最终会对弱势一方产生情感认同。“这种同情,既是基于自身体验的一种移情,又是在道德上的自我确证。”(8)这种认同符合了中产阶级观众同情弱势的天性,潜在地蕴含了平等的主题。如《人在囧途》中,王宝强饰演的牛耿人如其名,他是一个被老板拖欠工资的工人,性格单纯、诚实、憨厚,代表着广大弱势群体。和他形成对应的人物李成功是个冷漠、世故、虚伪、贪财的老板。最终,牛耿的真诚和乐观感染了李成功,让他反思自己失败的人生,最终在对牛耿价值观的认同下回归家庭与情感。在中国公路电影的人情关系模式中,相差极大的两个人往往能够产生喜剧情境,差异越大,喜剧感越强。典型的公路电影如《人在囧途》,《人再囧途之泰囧》《一路顺疯》与《心花路放》。人情关系模式成为当代中国公路电影的重要叙事模式,其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开始现代化转型,人们生活达到小康,社会中的中产阶级开始出现。饥寒交迫现象已经大幅减小,人们开始经历心灵危机和人际关系危机。在这种基础上,旅程中的人情关系使得“在路上”的征程变成了治愈与疗伤之旅。如在《心花路放》之中,郝义为了让好友耿浩摆脱心中的阴影,为他安排了疗伤艳遇的大理之旅。最终耿浩认识阴影也是人生一部分,一路旅程已将他的伤痛治愈,从而获得心灵救赎。

三、空间景观的文化意义与消费性

篇9

(一)以课堂教育为主要阵地。大学课堂的政治教育功能绝不容轻视和忽略,更不能随意放任,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控制。我国的社会性质决定了办学性质,思想文化教育理应为国家政治机器服务。首先教育的大课堂必须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决不允许各种违反我国宪法和法律的言论在大学课堂随意传播,扰乱青年一代对中国以及世界问题的正确分析和理性判断;其次教育的大讲师必须要坚持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政治立场,杜绝攻击党的领导、杜绝诽谤社会制度、杜绝摸黑社会主义的一切言论在大学课堂中无理滋生、无限蔓延和无度泛滥的现象;再次教育的大课本必须要经过严格把关谨慎选择,特别是涉及到西方价值观念的教材决不能进入我们高校的课堂,这种外来物种会肆无忌惮地蚕食我们的本土生物,关系到捍卫种族生存的大计,教材问题等同于春种秋收的种子问题,绝不能有丝毫的马虎懈怠。

(二)以价值观教育为核心内容。教育的特殊意义在于它是一项有责任、有义务的育人伟业,是引导人们追求光明和渴望进步、寻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崇高实践。大学里所进行的教育,无论是传统意义的课堂教学,还是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管是知识灌输类教育、技能培训式教育还是思维方法型教育,其背后都离不开价值观的控制和指引,尤其在现阶段更需要高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旗帜,用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战胜来自各种意识流派的挑战,相信美丽的中国梦能够振兴我中华,相信核心价值体系能够筑起新的长城。因此,教师需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使命,在教育和教学中要运用积极论证的方式方法,避免把牢骚抱怨不满的消极情绪带到课堂中去,对于课堂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奉行“寸土必争”的原则,对于价值观教育的主旋律必须清楚“针锋相对”的意义,其实质就是要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坚守和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道红色防线。切切实实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真正做到落地生根、落实生效。

二、高校教育教学课堂要沐浴积极进步的正能量

课堂是教育和教学活动的中心场所,也是传递价值观的神圣殿堂。不论是隐形的校园文化氛围还是显性的课堂教学场景,不论是技术型的实体训练还是思想性的灌输引导,课堂教育和教学都要创造一种让人们积极起来、向往进步、追求美好的价值导向,这种价值导向对于社会发展起到的作用是不可限量的,对于时代进步所产生的影响力是恒久的。正是这种积极而非消极的,正向而非反向的意识形态的巨大能量,推动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倘若失去了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和正面指引,课堂的教育和教学无疑就会走向反面,就会造成对学习者的失职和对教育本身的背叛。毋庸质疑如今的大学课堂已经成了社会思潮的聚集地和意识形态的争斗场。那么课堂上下、校园内外传递什么样的价值观,以什么样的心态和精神面貌传递价值观,它不仅仅是关系到教育效果的好坏,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塑造着受教育者的政治立场及价值取向问题,即为谁培养什么人的大是大非问题。

篇10

道德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价值观教育也是如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融入到大学生的生活之中,以社会生活鲜明而生动的价值事实不断说明、印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关注、研究、分析、创设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情境。正如有学者在谈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所指出的:“要选取大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大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生动具体的生活情景,要紧密联系大学生不断变化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展开情感教育、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大学生从中理解体会出其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从而自觉地与自身的观念、行为进行对照比较,不断改正错误观点和不良行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行为。”[7]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建构必须置入相关的生活情境中考虑。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操作程序

操作程序是具体实施教育模式的程序性规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操作程序是在把握模式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对在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基本操作过程的一种程序性规定,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一)确定具体目标

如前所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目标主要包括:启发大学生的价值认知、培养大学生的价值情感、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传播等三个方面。这三个目标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总体目标要求。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丰富的内涵,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的具体实施模式的构建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确定不同的教育主题,进而确定相应模式的具体目标。比如,如果我们以“公正”作为教育主题,构建大学生“公正”教育的生活化模式,这一模式的教育目标就可以确定为启发大学生关于公正的价值认知、培养大学生关于公正的价值情感和推进大学生践行和传播公正思想。

(二)分析生活背景

分析生活背景就是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同主题和目标,具体分析这一教育主题及大学生相关思想认识产生的社会背景和生活背景、了解大学生关于教育主题的相关生活经验和认知状况。其中,尤其要关注和分析在大学生生活中及大学生内心可能存在的价值冲突。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群体的构成及其利益取向复杂多样。可以说,每个社会群体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特有的价值取向,各种价值冲突就更加无法避免。这一现象必然会反映在大学生的生活世界中。而社会生活中以及大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是高校教育特别是价值观教育重要的资源。柯尔伯格认为,道德和价值教育必须在学生中引起真正的道德冲突和意见不一。“价值冲突对于大学生体认文化的多元化,确立主体性的价值评判标准,实现对社会、他人以及自我的理解与认同,选择实现和提高自我价值的实现途径,都有重要的意义”[8]。析生活背景是进行生活化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设计具体教育内容、选择具体教育方法、开展教育活动的前提。比如,以自由平等作为教育主题的大学生社会主义自由平等的生活化教育模式,教育者就要分析大学生自由平等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背景、大学生关于自由平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状况,以及其中可能的价值冲突。

(三)设计教育内容

设计教育内容就是根据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不同主题和目标,深入挖掘和分析与教育内容相关的生活性教育资源和生活性教育素材,实现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设计是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化教育模式目标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取材于生活,才能保证所要教授的思想品德规范是富有生命力和充满生命气息的,而不是僵死的概念、教条或其他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东西”,“才能和受教育者已有的经验建立密切的联系,才能激起共鸣”[9]。同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也应该取材于生活,尤其应该努力挖掘一些受教育者亲身经历或者耳闻目染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事件,尤其是要尽可能多用身边的人和事说明、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理,使大学生能够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空泛的道理,而是可感可触、可亲可信的。事实上,在大学生生活中这样的人和事并不鲜见,用大学生生活中的寻常事例,更容易引发学生的价值观思考和共鸣。这里的关键在于,教育者要在不同的教育主题下,发现和选择恰当的事例,来充实和丰富教育内容。总之,教育内容设计应该坚持科学性与生活性相统一,做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将教育内容生活化,与大学生现实的生活世界相融通。

(四)选择教育方法

选择教育方法就是要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以及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按照教育目标相契合、与教育内容相协调的原则,并结合教育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和确定具体而有效的教育方法或方法组合。教育方法直接影响教育效果,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保证。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育主题,选择具体的教育方法,既要坚持那些被实践证明的至今仍行之有效的传统方法,如,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等,也要积极探索贴近大学生生活的新方法,如网络教育法、隐性教育法等。还可以积极研究并大胆地借鉴国外价值观教育的成功方式和方法,如价值澄清法、社会行动法等。此外,由于教育方法总是与相应的教育载体联系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方法可能同时需要多种教育载体。比如,媒体隐性教育方法[10],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传播者隐去教育者的身份和态度、立场,借助专题化的新闻信息、大众化的媒体活动和故事化的媒体作品,以及吸引大众参与的大型社会活动等,借助情节化的故事和主人翁的心灵表白,间接、渗透式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隐性教育。这种方法就同时利用了传媒载体、活动载体、语言载体等多种载体。因此,在选择教育方法的同时,我们还必须分析和选择与教育方法相匹配的教育载体。总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应在教育方式方法上下功夫,力求做到教育方式结合现实、融入生活。

(五)开展教育活动

开展教育活动就是具体教育过程的展开,即教育者根据教育目标,利用选择的教育方法,借助恰当的教育载体,将经过设计的教育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的过程。它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化模式从理论形态向具体教育实践的转化,也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中心环节。教育活动的过程,实质上是帮助、引导大学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和“外化”的过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模式的具体教育活动或教育过程,因教育主题的不同会有所区别。但不同主题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活化模式的具体实施,目的都是为了促使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接受教育影响,其中心工作就是组织好各种具体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要求,但不管开展什么活动,作为教育者必须注意几个方面的共性要求:一是要精心策划与组织各种活动,如确定活动主题、确定活动团体的规模与结构、确认活动方式、对可能存在的活动障碍的预处理等;二是要切实将教育活动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三是要注意教育活动的实效,防止为了活动而活动,追求表面热闹与繁荣;四是要使教育活动,尤其是实践性教育活动真正成为大学生践行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六)评价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