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7 05:50: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养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养殖论文

篇1

1.1养羊业的发展现状

我国羊的养殖分布十分广泛,饲养绵羊多分布于新疆、内蒙古和青海等西北部地区省份,而山羊的饲养多在河南省、山东省等中部省份。根据2007年的统计,我国的绵羊和山羊的总数量分别位于世界第一;羊肉产量位于世界第一;羊毛产量位于世界第一,我国仍是最大的羊毛输出国之一。近年来,我国已经引进了更多优良的肉羊品种,为我国的肉羊养殖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

1.2我国养羊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普遍的养羊方式仍然比较落后,饲养范围过于分散,饲养的方式较为落后,这些都制约了养羊业生产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虽然近年来已经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但总体上的品种良化程度仍然较低。在养殖环境方面,由于近年来草场退化较为严重,加上原本单位面积的产值就不高,导致了养羊业生产水平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制约。除此之外,我国在养羊业方面的科研进展数量质量都有不足,新的科研成果在养羊业各个环节没有得到充分应用。所以综合来讲,我国羊类的养殖业发展水平仍有很大的提升发展空间,一些领域甚至可以说是形势严峻。

2科学建立养羊场

2.1选地与盖建厂舍

建立具备一定规模的养羊场需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交通便利,市场条件等因素。充分考察当地的草料资源,在优质秸秆产量充分且价格合理的情况下,就可以考虑建立大规模的养羊场。选择好合适的地点后,要对厂舍进行全面的消毒。注意厂舍的房顶要留有排气孔,以防空气不流通。羊舍外要设有运动场,在运动场中设置饲槽。

2.2选择合适发展的品种

选择品种时要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进行选择。另外还要考虑当地市场对于羊皮、羊毛或羊肉的不同品种的需求量和市场规模。首先应选择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广的品种。选购羊只时要注意检查“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种羊合格证”和耳号等必要环节。

2.3选择合适的杂交模式

要根据国内的羊类杂交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考虑,从肉羊的角度举例,对波尔山羊3槐山羊杂交及夏洛莱3小尾寒羊杂交的实验结果进行比对,最后可以得出应选择夏洛莱或无角陶塞特3小尾寒羊的品种杂交模式。

3保障养羊正常经营的措施

3.1尽量降低羊的饲养成本

在优质秸秆价格偏高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情况选择种草养羊和青贮技术,从而能够降低饲料方面的成本压力。比如引进鲁梅克斯、墨西哥玉米、皇竹草由于它们方便种植,成本低的特点,有效缓解了优质饲料价格高的难题。另外要大规模推广和应用秸秆青贮技术。

3.2重视羊群疾病的防治

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养羊场中,羊群数量多且活动范围有限,传染病等严重威胁养殖场的正常经营。合理用药、科学使用疫苗对于规模养殖场十分关键。要与具备疫苗运输保存条件的厂家合作。另外还要对寄生虫病加强防范,定期对厂舍进行消毒和驱虫工作。在发现羊有发病症状时要及时治疗,出现问题时要做好隔离的措施。对病死羊的尸体尽量深埋或焚烧,从而切断病源,防止流行。

3.3尿素的利用

尿素含氮量高,可以用来给饲料作物进行施肥。

4提高羊的繁殖率和繁殖成活率

为了提高每年养羊场能够出售羔羊的数量,要尽量提升羊群的繁殖率及繁殖成活率。可以采取以下办法:

4.1编号和记录

羔羊生下三天以内,应该给羔羊刺耳号。对每只羊编号和登记,防治羊群发生近交;对怀孕的母羊进行分群或隔离,防止母羊发生意外的流产。编号还能对羊群进行统计时更加方便。还可以利用编号进行分群饲养,这样可以科学管理,针对羊群优化饲料配方。

4.2换季补青

冬季饲养时由于缺少绿色饲料,要通过加强补青的方法及时补充羊体内所需的维生素等养分,通过提升羊群的健康状况来改善羊群的存活率。

4.3改善厂舍

对养殖场内的通道、运动场等地方进行优化改进,避免羊群活动时发生严重的挤压,从而降低怀孕母羊流产的风险。比如将单扇门改进成双扇门,拓宽通道等方法。

4.4控制羊群比例

将羊群中的公羊母羊比例控制在合适的范围,同时要减少空怀母羊的比例。要及时发现羊群中不或者无法怀孕的母羊,对它们及时治疗或者处理,以减少空怀母羊的比例。

5各类羊的饲养管理

5.1种公羊的饲养管理

种公羊的品牌作用十分重要。要挑选种性特征明显、体格雄壮、运动灵活、身体各部位结实的公羊。对种公羊的饲料要保持肥瘦结合,蛋白质含量充足,合理搭配的饲料能够改善羊群繁殖中的受胎率。所以可以在配种季中可以给其饲料中增加鸡蛋、骨粉等高蛋白成分。非配种季也要适当补充一些精饲料。另外,要保持种公羊每天能够有足够大的运动量,保持其体格健硕,精力旺盛。

5.2母羊的饲养管理

篇2

1.1生态养殖环境

鲍鱼养殖环境应选用较为合适的海域,这对后续的鲍鱼育苗和养殖成活率具有较大影响。养殖环境一般要求远离重工业污染区,海水盐度要求为30译依5译。海水应清澈透明,能见度跃4m,pH值为7.8~8.0,海水比重应较为稳定,全年保持在1.020以上。同时,海水应为活水流动,具有适宜的海藻,维持较好的涨落潮幅度。

1.2人工养殖环境

鲍鱼的人工养殖离不开科学合理的养殖设施。以福建地区鲍鱼养殖为例,鲍鱼养殖的人工环境应具有多个不同规格、不同功能的水池,主要有育苗池、生长池、海水过滤池、沉淀池、沙滤池等,同时当鲍鱼逐渐增大时还应增加养鲍箱。除了固定功能的水池外,养殖场还应具有一套完善的控温系统、供氧系统、供水管道等。

2育苗

2.1幼体培育

在鲍鱼受精卵进入育苗池后,8~10h担轮幼体即可孵出。此时,育苗池中应保持适宜的光照条件和24益左右的水温。担轮幼体在经过2d左右的悬浮期后,在事先铺好的塑料薄膜上进行附着。此时应保证池中氧气充足,担轮幼体在该环境下约1个月时间即可进行上足分化,进入稚鲍阶段。

2.2稚鲍养殖

进入稚鲍阶段后应及时进行换池。所更换池水温与原池水温差应控制在0.5益以内,此时稚鲍的主要食物为硅藻,应在新池中加入足量的硅藻。新池中主要采用瓦片附底,当稚鲍生长到一定阶段时,用海绵将稚鲍从塑料薄膜上洗下,放入新池中。在洗下稚鲍之后的1~2d应注意清洗池底的死鲍及未附着鲍。其余稚鲍将迅速自主附着到瓦片朝阴处,此时应维持稳定的充气流水量。

2.3幼鲍养殖

当稚鲍长到1cm左右,应再次进行生长池的更换。生长池内的瓦片布置及水温充气量仍维持与原水池相同。此时可适当采用鲍鱼粉状饲料和海带粉混合投喂,投喂过程中要注意每日定期投食,并且每隔4d对池底食物碎屑进行清理,保证水体的洁净程度。

2.4鲍苗养殖

当幼鲍生长到2cm及以上时即可进行装箱养殖,装箱过程中应注意养殖密度。所选箱体最好为圆柱形,直径渊内径冤1.1~1.2m,高0.6~1.0m皆可。一般来说,壳长2cm的鲍苗,放养密度为800~1000个/箱曰壳长3~4cm的鲍苗,养殖密度为600~700个/箱曰壳长4~5cm的鲍苗,养殖密度为400~600个/箱。此时,可以将养殖箱运到周边海域进行放养。通常选择外海性海域受台风影响较少的地段,其放养的底质主要为岩礁盘或古珊瑚礁盘。定期渊5~7d冤进行投饵养殖,投饵重量约为其体重的30%即可。在鲍苗养殖过程中,要关注鲍苗的生长状况,及时进行分疏。

3生长影响因素

3.1光照

在鲍鱼的生长环境中,光照有多方面的生态作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鲍鱼的生长发育。不同的光照强度,对幼虫及幼鲍的生长与存活影响不同,即便是相同的光照强度,由于水温和光照周期不同,其影响也不同。在高温长光照下,光照强度应控制在700~1200lx曰在低温短光照下,光照强度应控制在1300~2000lx。

3.2水温

由于鲍鱼属于无脊椎动物,在无脊椎动物体内血细胞是最主要的免疫防御机制。温度会影响血细胞内各种酶的活性,从而影响鲍鱼的生长。通常来说,鲍鱼的耐温范围为9~32益,最适生长温度范围为23~28益。当水温在25益以下时,鲍鱼的活性和生长均显著下降。

3.3盐度

篇3

论文摘要规模化养殖是我国养殖业的发展方向。加强环境控制,进行绿色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对促进我国规模化养殖的健康发展显得特别重要。认为规模化养殖应做到养殖场要合理选址与建造、加强饲养管理、规范用药、综合防病等,以实现对环境的有效控制。

规模化养殖是养殖业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的养殖业在规模化上得到了较大发展,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一是疾病的流行难以控制;二是产品质量较差;三是养殖效益不理想;四是环境污染严重。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科学养殖的认识不够;二是养殖技术含量差;三是养殖环境控制措施不到位。本文针对规模化养殖的现状,就加强规模化养殖条件下的环境控制,促进绿色养殖,提高养殖效益,实现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1养殖场的合理选址与建设

1.1养殖场的选址要求

畜禽养殖场选址时应根据经营方式、生产特点、饲养管理方式、集约化程度等基本特点,对地形、地势、气候等自然条件以及饲料、能源、交通与工厂和居民的关系,特别是畜牧场废丢物处理等社会条件综合考虑。因此,养殖场应选择在空气较好、水量充足、水源和土地未受到污染,且远离村庄、城区、居民点(不少于300m,离交通道要有一定距离,如100m以上),但有支路相通的地方。

1.2养殖场的建筑设计要求

一是合理的功能分区;二是建筑物的合理布局;三是不同种群畜舍的合理设计;四是完善公共卫生设施。公共卫生设施主要包括:运动场、场内道路、粪尿沟、防疫设施、排水设施、贮粪池、兽医室、病畜隔离间、粪尿污物处理设施、场地绿化等内容。具体设计中要做到:①各功能区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要便于生产和管理;②畜舍间保证合理的间距,有利于采光、通风、防疫。舍内设计应根据不同畜种、不同生理阶段的畜禽类别分别设计;③场内道路应净、污分道,互不交叉,出入口分开。净道的功能是人行和饲料、产品的运输通道,污道为运输粪便、病猪和废弃设备的专用道;④病猪隔离间及粪便堆存处这些建筑物应远离生产区,设在下风向、地势较低的地方,以免影响生产猪群;⑤生产区进出口应设消毒池和消毒室,进出人员、车辆和畜禽都必需消毒;⑥养殖场周围应建围墙,以防兽害和避免闲杂人员进入场区。

2科学饲养管理

2.1科学的饲粮配合

一是采用“理想蛋白质模式”,配制符合畜禽生理需要的平衡日粮,能够降低饲料粗蛋白水平,提高日粮中氮的利用率,减少粪尿中氮的排泄量;二是应用有机微量元素代替无机微量元素,提高微量元素的利用效率,降低微量元素的排出量,减少微量元素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应用植酸酶,提高畜禽对蛋白质、钙、磷、铜、锌等矿物微量元素的利用率;四是应用微生态制剂,在动物体内创造有利于畜禽生长的微生态环境,维持肠道正常生理功能,促进动物肠道内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同时,还能抑制腐败菌的繁殖,降低肠道和血液中内毒素及尿素酶的含量,有效减少有害气体产生。

2.2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控制畜牧场环境,既能保证良好的舍内环境条件,又能有效防止畜牧场内外的相互污染。为此,一要加强饲料卫生质量监测,严禁使用被污染的饲料原料;二要加强水源卫生质量监测,严禁使用被污染的水源,最好采用自动饮水器;三要保持畜舍清洁、卫生、干燥、通风,维持良好的生存和生产小环境;四是严格执行消毒措施,包括进出人员消毒、环境消毒、畜舍消毒、用具消毒、带畜消毒、贮粪场消毒、病尸消毒等;五要严格执行病畜隔离制度,加强对病死畜禽的处理措施;六要采取合理的粪尿、污物处理措施,降低环境污染,消除循环污染。目前粪尿、污物的主要处理措施有:堆肥利用、用作饲料、制作沼气、污水净化等,尽量避免将粪尿、污物直接用作饲料和肥料。

3强调规范用药

为保证畜牧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必须规范用药措施。一要根据国家出台的《饲料药物添加剂使用规范》和《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等文件,严格限制或禁止使用对人体有害药物添加剂(如抗生素、镇静剂类药物),提倡使用益生素、酶制剂、天然中草药等;二要合理使用消毒药,尽量少用或不用对环境易造成污染的消毒药物(如强碱、强酸、醛类等药物),尽量采用高效、低毒、广谱的消毒药物;三要合理使用治疗药物,严格按照不同药物在不同畜种、不同生理状态的用药规定用药,严格执行用药安全期制度,不要造成药物在畜产品中的大量残留而危及人类健康和造成环境污染。

4实施畜禽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良好的畜牧场疫病防治措施能显著降低畜禽疾病的发生率,既可提高生产效益,又可减少畜禽患病用药,进而降低因药物残留造成的产品和环境污染。疫病综合防治措施包括:①建设好牧场防疫设施,可有效阻止一些疫病传播途径,如消毒池、消毒室、防疫沟、绿化带的建设等;②严格实施畜禽进出场的检疫制度,强调场内畜禽定期检疫制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处理措施;③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定期对环境、畜舍、畜体进行消毒,降低感染机会。为保证消毒效果,消毒药物要定期更换品种,交叉使用;④全进全出制能够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尽量减少畜禽的进出频率,可减少降低畜禽疾病的传播机会;⑤提供标准的营养需要,搞好清洁卫生,创造适宜的各种环境条件,增强畜禽的适应性和抵抗力;⑥建设粪尿、污物处理设施,降低或消除环境污染;⑦苍蝇是某些疾病的传播者,在夏天应采取有效方法消灭苍蝇;⑧鼠既消耗饲料,又损耗设备,同时又传播疾病。因此,应随时注意防止鼠害。

5参考资料

[1]张雪萍.浅谈西部可持续畜牧业之发展[J].甘肃畜牧兽医,2006(1):44-46.

[2]冯春霞.家畜环境卫生[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篇4

1.1苗种培育

苗种引进锦鲤水花,从广西发货到昆明机场接货,一次性购买水花150万尾。4月20日从机场接回的水花下塘前将氧气袋放于池塘内,调节内外水温基本一致,此时可将水花集中于鱼苗箱中暂养。煮熟的蛋黄研碎用缉布过滤投喂,每20万尾鱼苗每日投喂1个,连喂2d,第2天喂后2h即可下塘。鱼苗下塘当天投喂豆浆,每日3次,按照“三边俩满塘”的投喂原则,保证塘中鱼苗都能摄食到饵料,饲养期间池塘注意加注新水,至80~100cm为宜,饲养15d左右进行集群训练开始投喂全价配合饲料渊粉料冤,经过35d左右饲养鱼苗可长到3~5cm,此时苗种塘密度过大,应进行分塘饲养,分塘前进行2~3次拖网锻炼,以增强鱼苗自身抵抗能力。

1.2鱼种投放

水花经过35d左右的培育,在6月5日左右可长到3~5cm,成活率约40%,可提供鱼种60万尾,按15万尾/hm2的放养比例,搭配鲢、鳙鱼种3万尾/hm2投放在2口总面积40000m2的池塘中,池塘放养鱼种前要进行清塘渊方法同上冤,鱼种下塘时用3%~4%的食盐水浸洗10~20min。

1.3饲料投喂

用通威配合饲料进行投喂,鱼种下塘第2天开始驯化投喂,根据鱼条件反射原理,敲击发声反复数次循环进行,每天人工投喂4次渊时间可自行掌握,一般30min左右冤,经7d左右驯化,鱼可集中上浮抢食,此时可改用投饵机自行投喂,根据鱼吃食情况掌握投饲时间及投饲量,水温为15~25益时,日均投喂3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3%曰水温25~30益时,日均投喂4次,投喂量为鱼体重的3%~5%。饲养期间以投喂颗粒饲料为主,可辅以芜萍、豆饼或豆渣类植物性饲料,饲料投喂量根据鱼吃食情况、天气情况、鱼体规格和水温而定。

1.4日常管理

pH值控制在6.5~8.5,溶解氧控制在5mg/L以上,锦鲤即可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透明度控制在40cm左右,以便于观察鱼的活动情况,池水确保“肥、活、嫩、爽”,期间可通过注水、换水、施肥或使用光合细菌等手段来实现。坚持巡塘,防止泛塘,观察鱼的吃食活动情况,观察鱼有无疾病发生,做好池塘日志,阴雨、暴雨天气要开增氧机,还要加注新水,保持池水清新,防止浮头泛塘。

1.5鱼病防治

5月下旬,用水霉净全池泼洒1次渊用量为0.2g/m3水体冤,预防水霉病的发生曰6月上旬,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渊5颐2冤全池泼洒1次渊用量为0.7g/m3水体冤,预防车轮虫、斜管虫病的发生曰6要9月每30d用二氧化氯制剂全池泼洒消毒1次渊用量为0.5g/m3水体冤,预防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曰9月下旬,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1次,预防鱼虱、锚头蚤病的发生曰防治锦鲤痘疮病,用0.1~0.4mg/kg红霉素全池泼洒,10d后再用1次,有一定效果。

2效益分析

养殖苗种塘2口,面积4670m2,投放150万尾锦鲤水花,经35d饲养,出塘3~5cm的鱼种60万尾渊成活率40%冤。60万尾鱼种分别在2个成鱼塘饲养,面积合计40000m2,投喂通威饲料。至2013年11月20日出塘锦鲤33150kg,折合产量8287.5kg/hm2,平均体重60g渊成活率85%冤,鲢、鳙规格鱼种10980kg,折合产量2745kg/hm2。养殖收入情况见表1。养殖支出包括通威饲料256000元、水花苗种60000元、运费2500元、鲢鳙苗种12000元、水电费31000元、鱼药19800元、塘租30000元、工时费31000元、肥水费用9500元、其他支出5000元、合计456800元。养殖效益情况院总收入830316元,扣除支出456800元后,总效益为373516元,则平均效益为93379元/hm2。

3结语

篇5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的生猪养殖规模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消费国与进出口国,因此,在生猪养殖行业,我国在世界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因此,笔者将在本文中着重论述生猪的养殖技术,旨在加强生猪养殖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更好地为养殖户朋友服务。

2生猪养殖技术

2.1对养殖环境作出改善

首先,要对猪圈周围的环境作出改善,既要适当的考虑到猪圈内的阳光照射问题,又要大幅度地减少夏季阳光直射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此给出的建议是,夏季,可以在猪圈周围合理种植一些阴凉、可遮蔽的植物;冬季,可以采用现今广泛流行的大棚等技术,同时及时打扫猪圈内的卫生,及时对生猪进行疫苗接种以及清洗身体等活动。特别注意猪出圈的时候对猪圈内的粪便进行清理,避免细菌滋长,影响生猪的生长环境。对养殖环境的改善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起环境因素帮助生猪养殖达到最佳水平。

2.2加大养殖密度

从养殖密度的角度出发,当然是养殖密度越大越好。养殖密度越高,猪在吃饱之后的活动空间会被极度压缩,因此生猪通常会选择休息睡觉,吃完就睡的生猪更加容易长肉。这样做的方法一方面能够节省出大幅度的建猪圈的费用,同时,能够加快生猪的养成速度,最快程度的帮助养殖户朋友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养殖密度也不能过大,一旦养殖密度过大,出现疫情后会难以控制,给养殖户朋友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

2.3养殖终点的选择

对于生猪来说,一般的养殖户通行的做法是在养殖到200斤左右即宰杀。在生猪的体重达到200斤左右后,其体重增长曲线逐渐趋于缓和,而且其增长的多为肥肉,性价比比较低,在市场上没有一个好的行情。在生猪养殖到200斤之前,其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因而200斤左右作为养殖终点是最为合适的,也是现今市场上公认的养殖终点,不同品种的猪可能其养殖终点略有变化,但是总体来说变化幅度不大。

2.4对于猪仔的选择

生猪的生长情况一方面取决于养猪户给予的生长环境,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仔猪的品种。一般来说,杂交代数越多,其猪仔品质越高,因此,养殖户对猪仔进行选择时,要注意那些品质优良、多代杂交、广受好评的品种。

2.5对饲料以及防疫方面的控制

对于生猪的养殖来说,饲料一直是占的比重较大的一块,在生猪养殖的不同时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饲料的组成进行一定的变化。同时注意对营养的控制,不能出现某一元素的投放量很多而另一元素投放量很少,这样会造成生猪生长的不均衡。在此,笔者推荐全价料,这是目前我国生猪饲养行业的大势所趋,也是经受了实践的考验的。同时,要对生猪的防疫作出重点的监控,首先要按照检疫规定接种疫苗,接着对一些疾病做一些基本检查,另一方面,对猪的身体表面以及肠道内的寄生虫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寄生虫的检查往往在初期便能够帮助养殖户朋友发现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切实防止疾病的发生以及流行。

2.6饲养方面的管理措施

首先,对于猪仔的环境控制要合理,对于猪龄为一周内的猪仔,要为其保持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同时,可以定期使用红外线或者紫外线灯对猪圈内进行消毒,确保其健康成长。其次,一般猪仔在哺乳阶段的吸奶比较困难,因此需要人工的帮助。接着要做的便是注射补铁剂以及对猪仔进行过仔并窝处理,对每头猪仔的补铁剂的注射量也要作出控制,根据现行的科学成果,一般注射一次补铁剂其中铁的含量控制在100毫克左右为宜。同时,根据母猪的母乳的不同情况,合理分配猪仔,将母猪的母乳最大化利用。一般来说,在猪仔出生一周内就需要学会饮水与饮食,在猪龄为半个月后即可开食,断奶的时间点选择一般在一个月左右为宜。同时注意对猪圈内的卫生进行消毒,切记要对仔猪进行猪瘟疫苗的接种,切实防止猪瘟这一危害性极大的疾病。在对猪仔的管理方面,需要根据每头猪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管理。例如,根据猪的品种、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力等情况,作出分组,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饲养管理计划作出调整。一般来说,将每组里分15头猪左右为最佳密度。在分组之后,要对猪进行“调教”,以便于对其日常行为作出控制。例如,控制其在固定的地方饮水、饮食以及排泄,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能够方便打扫卫生。其次,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猪的排泄情况,因为一般的疾病都会在粪便中有所反映。同时,对于猪的精神状态以及皮肤情况也要作出一定程度的评估、了解,如果发现可能爆发疫情的可能要及时向卫生检疫部门报告。

3总结

篇6

2013年神木县草原植被、草场丛生牧草、人工草地的牧草生长总体长势喜人,由于在降雨量偏多季节就进行了及时施肥、补播、除草、灭害等一系列到位的管理工作,加强了养殖业发展维护力度,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较上年提高了10%,天然草原鲜草产量达150多万吨,折合干草有近40万吨,较上年增加了8%。

1.1灭鼠除害

分布于神木县草原害鼠有近10种,主要草原常见害鼠群落有达乌尔鼠兔+中华鼢鼠群落、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群落,草地害虫主要有各类土蝗和草地螟。针对当地鼠、虫害的泛滥,县政府调动和畜牧部门调动草原站全体工作人员进行了4次有效的检查、修复、灭鼠除害工作,草原、草场鼠害对草场没有造成损害现象,大幅度提高了产草量。

1.2维护草原生态

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工作还是草原、草场退化、沙化问题,沙化面积占天然草原面积的0.6%左右,盐渍化面积占天然草原面积的0.15%左右,乱采滥挖草原野生植物等人为破坏草原生态的现象也较为多发。针对实际情况我们对于退化不太严重的草地进行围栏封育,使其自然恢复,对土壤理化性状恶化现状用人工松土、浅耕深翻、增施绿肥等措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或补播本土优良牧草以促进草地土壤肥沃恢复。我们的实践经验是适当地季节性施肥是保证草原生态系统物质平衡和可持续生产的重要措施;补播牧草可挽救类型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人工草地的建立是恢复退化天然草地的有效途径。根据人工草地的研究进展,高效型人工草地的建设是缓解草原压力、促进农牧区草业可持续发展的良策,扩大种植饲用玉米、苜蓿、沙打旺是建立人工草地的上策。

2生态化畜牧养殖业发展

2014年神木县积极推广“传统种养模式、草地围栏散养鸡模式、草羊一体化模式、猪沼蔬模式、肉羊养殖模式、休闲畜牧业养殖模式、秸秆养牛模式、园区发展模式”,着力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畜禽养殖快速增长,实现畜牧业产值持续迅猛增长,预计今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20亿。2013年全县已超额完成人工种草任务,全县人工种草面积达130多万亩,羊子饲养量达150万只,猪饲养量达30万头,牛饲养量为5.4万头,鸡饲养量为160万羽,肉类总产量2.8万吨,比上年增长9%;其中猪肉产量1.35万吨;羊肉产量1.2万吨;牛肉产量0.25万吨;禽蛋产量0.68万吨;奶产量1.89万吨;羊毛产量1500吨,羊绒产量300吨。种畜禽场有38家,实现畜牧业产值13.5亿多元,比上年增长10%。今年神木县养殖业正向着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饲养方式发展,散养户比例下降,集约化养殖比例大幅度提高。千家万户的分散饲养正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牛50头以上饲养群、羊子100只以上饲养量,奶牛10~20头,猪20~100头,规模养殖比例分别达到30~50%。饲养方式由舍饲改为轮牧或放牧饲养,合理规划草场放牧,畜禽有了充分的阳光浴和适当活动的机会,牛羊舍饲养殖天数110~120天,基本实现冬春季节舍饲养殖,夏秋轮流放养的养殖模式,使奶、肉、蛋产量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口感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篇7

1.1饲料选择

一般采用冰鲜鱼作为饵料,鱼种养殖一般采用绞肉机把冰鲜鱼加工成鱼糜投喂,投喂前用水进行稀释;成鱼养殖一般根据鳡鱼的个体大小把冰鲜鱼切成相应规格的块状投喂。

1.2驯化

刚开始驯化时,可采用1d多次驯化,驯化时间是每间隔1h驯化1次,然后逐渐减少驯化次数。大约15d后,每天驯化次数减少到3~4次,驯化时间为9院00、11院00、16院00。驯化时,先向食场泼水,稍候再投饵,再重复泼水、投饵,如此循环往复,使鱼形成条件反射,即表示驯化成功。

1.3投饲

养殖鱼种的池塘需投喂鱼糜,因刚加工出来的鱼糜一般呈块状,不易均匀投喂,鱼糜须先用水稀释,再均匀投喂;养殖成鱼的池塘需投喂鱼块,鱼块的大小依鱼个体大小而定,若鱼个体较小,鱼块一定要切小,否则鱼吞食不下,造成饵料的浪费,若鱼个体较大,投喂的鱼块也要相应增大,否则个体大的鳡鱼对小鱼块不感兴趣,影响鳡鱼摄食欲望,就会出现抢食不强的现象,同时鳡鱼因为不停的抢食而浪费不必要的体能,从而影响生长速度。投喂量依天气、水温和鱼吃食情况而定,一般日投喂量为鱼体重的5%~8%。

2日常管理

2.1加强水质调节

养殖过程中,要保持水质清新,溶氧丰富,透明度30cm以上。前期以注水为主,每隔15d加水1次,使池水随鱼体增大而不断加深。在进入7月以后,由于水温的升高,鳡鱼的摄食量增大,排泄的废物增多,水质极易变坏,水色也变的较浓,并且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含量易超标,变坏后的水质反过来影响鳡鱼的摄食量,从而影响鳡鱼的生产速度,在日常管理中要养成定期检测水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的习惯。如果发现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超标,应及时处理。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定期用生物制剂调水,并用生石灰改善水质,即在7要9月,每隔10d左右用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和硝化细菌全池泼洒1次,每1个月左右用生石灰调水1次,施用生石灰的好处院一是改善水质,调节酸碱度,增加水体透明度。二是杀灭有害细菌。注意在使用活性生物菌调节水质后,在1周内最好不能用生石灰调水和换水。

2.2及时分养

鳡鱼抢食凶猛,食量大,生长快,由于抢食不均,吃食不同,造成个体间差异很大。因此,养殖中如不及时进行筛选分养,最终会导致同塘养殖同批鳡鱼体重相差10倍以上的现象出现。因此,在养殖过程中,特别是在高温的8、9月,由于摄食量大,生长速度比较快,基本1个月左右就要分塘1次,重新挑选规格基本一致的再同塘养殖,这项措施也是鳡鱼养殖成败的关键性一步。

2.3病害防治

目前,尚未发现鳡鱼特有的病害,但应注意病虫害预防。一是养殖前,对养殖池塘用生石灰1125~1500kg/hm2全池泼洒清塘,以改善池塘底质和杀灭病菌;二是鱼种下塘前,将鱼体用食盐水浸泡消毒;三是鱼饲料要符合相关要求,并定期用漂白粉或强氯精对食场消毒。

3捕捞

篇8

1.地点

海口桂林洋罗非鱼养殖基地。

2.池塘条件

面积1.8亩、平均水深2.8米、全池用地膜护坡,池底无淤泥,地下水源,动力排灌,配备3台1.5千瓦的叶轮式增氧机,备用15千瓦的发电机组一部、投料机一台。

3.苗种放养

苗种为经标粗培育、平均个体规格达100克的吉富品种,为避开高温期易发生链球菌病影响试验效果,投苗时间选在2013年9月25日,按常规池塘消毒进水后投苗10800尾,亩均6000尾。

4.饲养管理

(1)增氧机的使用:3台机分别安置在远离池堤1.5米处且用扦杆固定、形成三角对称,调整后同时打开作业,以在水流动中没有出现死角为最佳选择点。鱼体重300克/尾前白天开一台机,傍晚视天气、鱼活动情况打开1~2台机;中、后期白天开2台机,晚上12点前一般开2台机,随后看天气或鱼活动情况增开1台机,其原则是鱼不浮头少开,反之则多开或延长开机时间。(2)投喂饲料:个体重250克前投喂粗蛋白质含量40%、日投饵率4%~6%,后期改投粗蛋白质含量28%、日投饵率1%~4%的浮水膨化料,每天分2次投喂。中、后期由于池塘载鱼量较大,投喂时应注意鱼摄食及活动情况,适度控制关停机时间,一般至少保持一台机正常作业,每周停料一天。(3)水质调节:每半月泼洒一次生石灰,用量20千克;前期每周加水一次,后期采取每天微量排灌,且每隔10天大量排灌一次,每次换水量不超过池水的1/2。对水质进行不定期检测。(4)专人专池管理:定期检查增氧机及供电线路、发电机,及时排除故障,切实保障增氧机正常作业;勤巡视池塘,观察鱼活动摄食是否有异常,制订应急方案。检测水质,做好试验记录及建档等。

二、结果

2014年4月5日起捕销售,饲养时间6个月左右,最大个体重750克、最小个体重550克、平均个体重650克;收获商品鱼6669千克,成活率95%,亩均单产3705千克;扣减苗种重1080千克,净增重5589千克,投入饲料8271千克,饵料系数1.48。

三、讨论

1.在和目前海南一般性养殖池塘对照分析中可见,亩均单产提高将近2.5倍,亩纯收入增加1倍多,尽管其电费支出是一般性饲养池塘的近3倍,但饵料系数下降了0.12,经济效益是比较可观的。

2.本试验主要通过增氧机改善水质条件,达到增加放养密度、提高产量的目的。检测数据可见试验池塘的各项有害物质指标均处在安全可控范围内,尽管后期有个别超标,但笔者认为只要使用微生物制剂或及时销售就可回避,表明了通过池塘增氧机的控制可大幅度提高池塘养殖生产的高密度集约化程度,降低养殖生产成本,且只要管理措施到位,就可避免高密度放养带来的养殖风险。

3.本模式主要是对管理上具有较高的要求,为此饲养者应视其技术水平、池塘水深、面积、单产要求,电价、鱼价等综合考虑。尤其是高温期高密度饲养易暴发的罗非鱼链球菌疾病尚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的现阶段,在饲养中应当尽可能地避开高温季节,降低病害风险。

篇9

(一)“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

明清时期的太湖地区是我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为了提高粮食单位面积产量,这一时期特别讲究和重视施肥。猪作为一种特殊的家畜,它可以舍饲,又能够吃人不能利用的农副产品以及残羹剩饭,因此,当时养猪不仅可以获得猪肉,更重要的是还能够提供稻田所需要的肥料。因此,以农副产品养猪、猪粪肥田的良性农业循环结构在当时被大力提倡,养猪对于农家种植作物已非常重要。关于这一点,明清时期的文献有不少论述。如明代《沈氏农书》说:“种田地,肥壅最为要紧。”“,猪专吃糟麦,则烧酒又获赢息。有盈无亏,白落肥壅,又省载取人工,何不为也!”2《浦泖农咨》中说“:古老云‘:棚中猪多,囷中米多。养猪乃种田之要务也。岂不以猪践壅田肥美获利无穷。’”3明末之后,太湖地区的养猪已非常普遍,正如太湖地区普遍流传这样两句农谚:“养了三年无利猪,富了人家勿得之”,“种田不养猪,秀才不读书”。4反映当时养猪对农业和种植粮食带来的好处很大,进一步明确了养猪为农业和粮食生产服务的思想。张履祥在《补农书》中还对太湖地区“农副产品-猪-大田”的良性循环生态养殖系统进行了总结:“人畜之粪与灶灰脚泥,无用也,一入田地,便将化为布、帛、寂、粟。即细而桑钉、稻稳,非无家所需之物;残羹、剩饭,以至米汁、酒脚,上以食人,下以食畜,莫不各有生息。”5以上文献都反映了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在农家非常普遍,在“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中,首先是人们将自己不能利用的农副产品及废弃物,如糠、麸、各种秸秆、剩饭剩菜等作为猪的日常饲料来源,这样既节省了养猪的饲料成本,又实现了对农副产品及废弃物的有效利用;其次,将猪的粪便等排泄物作为大田肥料的重要来源,即“若得小猪十四个,将八个卖抵前本,赢落六个自养。每年得壅八十担”6;最终人们获得了动物蛋白质猪肉和大田作物粮食用以食用。如此不断循环,良性运转。在当时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以一家一户单位为主的小农业阶段,“农副产品—猪—大田”系统将以养猪为主的养殖业和种田为主的种植业紧密的结合起来,并产生了正面的协同推动关系,是一种非常合理的农业资源生态循环利用方式。

(二)“蚕桑—湖羊—桑田”系统

“蚕桑—湖羊—桑田”系统是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中的一个重要特色。太湖地区以养春蚕为主,桑树在每年夏伐之后会有大量的桑叶剩余,农民就将多余的桑叶喂养湖羊。湖羊都是舍饲的,春夏季节饲料以青草为主,秋冬寒冷的缺草季节饲料主要是枯桑叶,桑叶中蛋白质含量高、还富含维生素等,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饲料,用桑叶喂羊,不仅能使湖羊在缺草季节仍可膘肥体壮,还能使其品种质量得以改良。反映在“蚕桑—湖羊—桑田”系统中,就是太湖地区长期将蚕桑业和养羊结合,才培育了这种适应桑蚕区农业生态环境的特殊优良羊种———湖羊。明清时,太湖地区已成为全国的蚕桑中心,所以将饲养湖羊和栽桑养蚕结合起来的“蚕桑—湖羊—桑田”系统对提高太湖地区蚕桑和养羊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都是有好处的。养羊壅桑已成为太湖一带农家的习惯。如湖州一带农家养羊多以2-5只关养在一起,栏内垫稻草或吃剩的青草,或加以草木灰,垫草和粪尿腐烂后成为上好的厩肥。每头羊每年尿粪加上草藁共三千余斤,其中氮、磷、钾三要素的总量和比例能完全满足一亩桑地全年对肥料的要求,“以桑养羊,以羊养桑”是这一带农民的传统经验,“农家均皆蓄羊,家各四五头”。1张履祥在《策邬氏生业》一文中为其亡友邬行素遗嘱制定的生产规划时也写到:“畜羊五、六头,以为桑树之本。”2《沈氏农书》中称“:计羊一岁所食,取足于羊毛、小羊,而所费不过垫草,宴然多得肥壅”3,“羊一头可肥田三亩,故有田可耕者,无不畜羊,其数量以田亩之多寡而定”4。也是反映如此。太湖地区的“蚕桑—湖羊—桑田”系统紧密地将养蚕业、养殖业、林业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循环。在这一系统中,蚕桑区在湖羊的饲养与桑园的桑叶产量、肥料投入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循环关系,而且羊粪肥肥效持久,经常使用羊肥,还能够疏松土壤,改良桑地土壤。故当地有农谚称“养了三年羊,多了三月粮”5。

(三)“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养禽业也有较大发展,特别是鸡、鸭的饲养非常兴盛,培育出诸如“三黄鸡”、“浦东鸡”、“太湖麻鸭”等一批著名鸡鸭地方品种。弘治《湖州府志》记载:“鸭,水乡人家畜之者甚多”,康熙《乌程县志》“:鸡,家户都畜”等等,是一般农家饲养鸡鸭的情况,此外,各地还有很多饲养群鸡、群鸭的养鸡养鸭“专业户”,如道光《分湖小识》载:“养鸭家,必驾小舟徜徉于二荡间,每一成群多至千百。”1《补农书》说到“:鸡以供祭祀、待宾客,鸭以取蛋,田家不可无。今计每鸭一只,一年吃大麦七斗,该价二钱五分;约生蛋一百八十个,该价七钱。……人家若养六只,一年得蛋千枚,日逐取给殊便。”2《农政全书》中也提及:“或设一大园,四周筑垣,中筑垣分为两所;凡两园墙下,东西南北,各置四大鸡栖,以为休息。每一间,拔粥于园之左地,覆以草,二日尽化为虫。园右亦然,俟左尽,即驱之右,如此代易,则鸡自肥而生卵不绝。”3由此可见,明清时期太湖地区鸡、鸭的饲养规模和数量都比较可观了,太湖地区的先民们在饲养鸡、鸭的过程中非常注重利用鸡、鸭的废弃物作为大田或鱼塘有机肥料的来源,逐渐形成了“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在“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中,鸡、鸭以虫、草、谷为食,可使鸡肥蛋多,获得收益;鸡、鸭的粪便可作为有机肥直接返回大田为土壤提供养分,或者施撒到鱼塘中,增加塘中的有机质,由此不仅利于增肥塘泥,还利于塘中各种浮游生物的生长,从而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饲料,经过鱼塘内这一食物链过程转化为鱼。在“虫草谷—鸡鸭—田鱼”系统中,虫草谷的投入与鸡鸭以及鱼塘和大田之间形成了一个非常合理的农业资源生态循环利用方式,并很好地将养殖业与种植业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了食物链在生态农业中的作用,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四)“稻鱼共生”系统

“稻鱼共生”系统是太湖地区先民利用稻田水面养鱼的一项重大创新技术,即在水稻田中开挖鱼沟、鱼溜,进行鱼类养殖的一种稻鱼兼作生产方式。据《太湖地区农史稿》所述:“太湖地区早在明代就有稻田养鱼的记载,明代成化《湖州府志》:“鲫鱼出田间最肥,冬月味尤美”是目前能看到的太湖地区最早出现稻田养鱼记载的史料,算来也经历了500多年了。其后是乾隆间府志、《乌程县志》和《长兴县志》等,也分别都有类似的记述。湖州以外,如嘉兴县的《闻湖志》也有“湖田稻熟鲫鱼肥”的诗篇,歌颂这一带农户田中亦稻亦鱼双丰收的情景。1此外,康熙《吴江县志》“物产•鲫鱼”条下,亦注明“出水田者佳”,2乾隆《震泽县志》称:“岁既获,水田多遗穗,又产鱼虾”。3可见,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稻鱼共生”系统在全区已经比较普遍了。与单一的水稻种植或鱼类养殖相比,“稻鱼共生”系统是一种复合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并为田鱼提供可以躲避阳光直射的藏身之所;田鱼捕食稻田里的猪毛草、鸭舌草等杂草以及害虫、浮游生物等,其排泄物又可直接作为水稻的有机肥料;田鱼觅食时,搅动田水和泥土,使水中的含氧量增加,为水稻根系生长提供充足氧气,促进水稻生长,并能够加速有机物质的分解;最终,人们获得了鱼肉和稻米,既能进行粮食生产,又可满足对动植物蛋白质的需要,还能获得经济收入。“稻鱼共生”系统通过“鱼吃昆虫和杂草-鱼粪肥田”的方式,不仅使系统自身维持正常循环,保证农田的生态平衡,还有利于保护稻田养鱼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稻鱼共生”系统是传统生态农业的杰作。我国劳动人民巧妙地利用稻田内积水,进行渔稻并作,实现了鱼肥、田沃、稻和年丰的良性循环。2005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出了5个古老的农业生态系统,有着700多年历史的浙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首批世界农业遗产保护项目,成为中国乃至亚洲唯一的入选项目。

(五)“桑基鱼塘”系统

桑基鱼塘是将植桑养蚕同池塘养鱼相结合的综合经营方式,这种渔桑俱兴,被誉为生态农业典范的“桑基鱼塘”也是在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形成和发展起来。《太湖备考续编》中称“:惠安堂,翁节妇捐鱼池五亩后,山荡田十一亩,桑地鱼池二十六亩。”4这种将桑地与鱼池结合的“桑地鱼池”是与一般鱼池有别的首次提出。据一般估计,太湖地区桑地鱼塘出现的时间当早于此,可能起始于明代。5在清代《补农书》的“策邬氏生业”和“策溇上生业”文中提到的“凿池畜鳞介,培基植桑竹,水田种粮食,隙地栽果木,棚舍养畜禽等情形”1,不仅揭示桑基鱼塘生产方式的存在,还进一步形象地描绘了这种种养结合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的运作方式。“桑基鱼塘”系统通过挖塘填基,塘中养鱼,基上种桑,桑下种草,以桑养蚕,用蚕粪、牧草喂鱼,用鱼肥、塘泥肥桑,形成了一个高效合理的人工生态农业系统。简单说,就是鱼池基面上种桑,桑叶养蚕,蚕粪肥池和鱼饲食,蚕蛹是鱼的上乘动物蛋白饲料,塘泥是桑树的良好优质肥料,桑田内可种菜和其它植物性饲料,组成一个完整的良性生态循环系统。这一系统把基和鱼两个独立的生态系统联结成一个整体,扩大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规模并降低物质投入量,使两个系统都达到高产高效。桑基鱼塘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水面养鱼增加收入,同时还有利于消除内涝和水稻灌溉,通过合理利用水、陆资源,适应了地势低洼、雨水充沛、河道密布、水域资源丰富的太湖农业区。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桑基鱼塘”系统将栽桑、养蚕、养鱼有机结合,形成了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经营模式。20世纪七八十年代,联合国粮食组织把桑基鱼塘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典范,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桑基鱼塘为“世间罕有美景、良性循环典范”。2

二、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系统的价值

(一)经济价值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系统的典型特征之一就是种养结合、多种生产环节有机结合的综合经营,突破了传统农业种植与养殖的分离性和单一性,经济价值十分显著。生产多样性带来了农业生产的多种经营,种稻、种桑、养猪、养羊、养蚕、缫丝、养鱼以及间种和轮种的蔬菜、粮食作物、水果等都能带来可观经济收益。一个较早的关于多种生产环节有机结合综合经营的例子就是对16世纪中叶苏州府常熟县谭晓、谭照两兄弟的记载。《常昭合志稿》卷48“轶闻”载“:谭晓,邑东里人也,与兄照俱精心计。居乡湖田多洼芜,乡之民皆逃而渔,于是田之弃弗治者以万计。晓与照薄其值,买佣乡民百余人,给之食,凿其最洼者为池,余则围以高塍,辟而耕,岁入视平壤三倍。池以百计,皆畜鱼,池之上架以梁,为茇舍,畜鸡、豕其中,鱼食其粪又易肥。塍之上植梅桃诸果属,其泽种菇茈菱芡,可畦者以艺四时诸蔬,皆以千计。……室中置数十匦,日以其入分投之,若某匦鱼入,某匦果入,乃发之。月发者数焉,视田之入又三倍”3。从上述记载可见,谭氏兄弟精于多种经营,且其经营的农场规模很大,雇佣了一百多名雇工。他们将低洼处的田地改为池塘,池塘用以养鱼;鱼池上架设猪圈鸡舍,养殖猪和鸡;在适用于耕种稻田的土地上围以高塍,塍上种植多种水果;在低洼零星地块上种植多种蔬菜。谭氏兄弟的经营把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地结合起来,在这样一个复合的生态养殖系统中,不仅生产粮食、水果、蔬菜、菇茈菱芡等植物性产品,还生产猪、鸡、鱼等动物性产品。更重要的是,多种生产环节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更高的经济价值。不仅如此,谭氏兄弟的综合经营十分商业化:他们生产几乎所有的商品都是为了出售。1结果,他们的收入比其他农民要高出三倍。2太湖地区先民们经过长期生产实践探索出来的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系统是传统动物养殖技术中最有生命力的类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它既适应太湖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又充分利用各种生物资源进行多种农产品项目经营,增产增收,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收益,因此在当时得以大规模的发展。自明清时期太湖地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注意和重视多种生产环节内部良性循环与互惠互利以来,就一直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因此,明清几百年间,太湖地区经济发达、社会稳定,农业发展领先周边及其他同类地区,成为了全国最富庶的“鱼米之乡”。

(二)社会价值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相对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和种养结合的农业生产结构促使该地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分工更加合理。通过充分利用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均衡了收入分配,妥善解决了太湖地区人口稠密、耕地紧张等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清代中前期,随着太湖地区人多地少矛盾日益加剧和农业集约化的发展,太湖地区农户的平均经营规模比明代有所缩小。李伯重在研究十六、十七世纪江南的生态农业中曾指出:“伴随着江南最佳经营规模“一夫十亩”逐渐成为太湖地区农户的普遍经营规模,越来越多的妇女也从农业生产的劳动中转移到养蚕业和纺织业中,因为从事养蚕和纺织比她们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报酬更高。这个劳动力的转移,不仅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劳动生产率,而且减少了农业劳动中的劳动供给,从而使得从事农业生产的男子的劳动生产率也得以明显提高。”3以张履祥在《策邬氏生业》一文中为其亡友邬行素遗嘱制定的“一户治田十亩计划”为例:“行素子没(殁),母老子幼,遗田十亩,池一方,……瘠田十亩,自耕仅可足一家之食。莫若止种桑三亩,种豆三亩,种竹二亩,种果二亩,池畜鱼,畜羊五六头,以为树桑之本。……种桑豆之类,则用力既省,可以勉而能,兼无水旱之忧。竹、果之类虽非本务,一劳永逸,五年而享其成利矣。”4邬行素为张履祥好友,邬氏死后,遗下老母、寡妻、幼子,张氏为之策划善后事宜。张氏认为如果按照一般经营(田地种稻的话),邬家不仅缺乏主要男劳动力,且田地又极为贫瘠,必然无法胜任。然而,如果改种桑、豆、竹、果,养羊、养鱼等,则不仅可使收入增多,更可解决邬家劳动力不足的困境。张氏制定的“一户治田十亩计划”中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由妇女和未成年人来承担,尤其是蚕桑生产。“按照张氏的计划,邬行素遗孀及其尚未成年的长子、侄子都可以获得充分的就业机会,甚至其老母和幼子也有一些轻活可做(例如看蚕、放羊、打棉线等),由于实现了‘充分就业’,原来闲置的劳动力得到充分利用,所以该户的劳动生产率也有明显的提高。”5因此,多种经营方式使得农家的闲置劳力尽可能多地参加农业生产,创造了更多的社会价值。太湖地区分工细密、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系统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且各工种劳动强度轻重有别,老弱妇孺均可参与,如果把轮种、套种、间种及缫丝加工也统计进去,所需用工则更多。各年龄层劳动力还可分工协作,且常年无歇,不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均衡了收入分配,还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的人地矛盾,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生态价值

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系统的生态价值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构建了水陆相互作用、复杂多样的复合生态系统以及多种方式、高水平的废物循环再利用。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生态养殖系统中的动物主要包括猪、羊、马、牛、驴等家畜,鸡、鸭、鹅等家禽,以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的鱼类,还有蚕等,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以上各种动物与稻田、桑地、土壤、水塘、浮游生物等构建成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生物链。具体可以说是以舍饲、鱼塘、基面等为栖息地,以猪、羊、鱼、粮、桑为中心环节,构建成了内在联系非常密切的生物链,形成了水陆相互作用的、复杂多样的复合生态系统。游修龄从“食物链综合利用”的角度对明清太湖地区的“农田生态平衡模式”进行分析时指出:“动植物生产和有机废物的循环从田地扩大到水域,组成了水陆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肥料来自猪粪、河泥等,蚕桑方面利用挖河塘泥堆起的土墩种桑,用稻秆泥、河泥、羊粪壅桑;桑叶饲蚕,蚕矢喂鱼,水面种菱,水下养鱼虾,菱茎叶腐烂及鱼粪等沉河塘底,成为富含有机质的河泥。羊吃草,过冬食桑叶,可得优质羊羔皮,等等。就这样,把粮食、桑蚕、鱼菱、猪羊等的生产组成一个非常密切的互相支援的食物网,使各个环节的残废部分都参加有机质的再循环,人们从中取得食物、蚕丝、猪羊肉、鱼虾、菱角等动植物产品,而没有什么外援的能量投入。”1“在江南,农民很早就把废物作为肥料加以利用,并且发明出了不少有效的利用方法。但直到明代中叶这种利用方式基本上还比较简单,到了明代中期,精明的谭晓发明了一种利用肥料的新方式———把猪和鸡的粪便作为鱼的饲料,有鱼粪便的淤泥被罱取来作为稻、桑的肥料。体现出他的农场对某种废物(猪和鸡的粪便)进行了两次利用。到了清明末初,废物再利用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2明末徐光启提出“(羊)或圈于鱼塘之岸,草粪则每早扫于塘中以饲草鱼,而羊之粪又可饲鲢鱼,一举三得矣”。3可见,徐光启认为养鱼与养羊相结合之后,废物利用次数会更多。张履祥在《策溇上生业》一文中指出“:池中淤泥,每岁起之以培桑、竹,则桑、竹茂,而池益深矣。”4张履祥在为其亡友邬行素一家规划的《策邬氏生业》一文中则更进一步提出,枯桑叶先用作羊的饲料,羊粪可用作草鱼的饲料,草鱼粪便又可成为鲢鱼的饲料,最后鲢鱼的粪便和塘泥又可做为桑地的肥料。由此可见,在《策邬氏生业》利用枯桑叶的过程中,将原本作为废物的枯桑叶经过了多达五次的循环再利用。废物的多次利用和多次循环,大大减少了成本和资源的投入,具有非常显著的生态价值。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生态养殖系统因其结构稳定、运转良好的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并且通过系统内部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和多种方式、高水平的废物循环再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投入和对自然资源的耗损,故在其大规模发展的数百年间,不仅较好地保持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而且使得本区的水土保持良好,实现了地力常新。因此,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生态养殖系统具有突出的生态价值。

(四)文化价值

太湖地区的传统生态养殖系统还衍生、发展、传承了鱼稻为食的饮食文化、蚕桑民俗文化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和建筑文化。太湖地区千百年来形成了鱼稻为食的基本特点。从饮食结构上看,太湖地区的人们长期以稻米为主食“,稻谷为百谷之首,粥饭为百姓之命”的农谚,就是对稻谷生产在太湖地区居重要地位的真实写照。1由于盛产稻米,用糯米粉制成的各种糕团便成了江南人生礼仪和节日节令时不可缺少的吉祥礼品,“糕”音“高”,有高升、高兴之意“,团”又是团圆之意,苏州一带至今仍保留着一年四季都要吃代表不同节日节令糕团的食俗。众所周知,吴地的四时鱼鲜、鱼馔,古今闻名。生活在太湖一带的吴地民众,普遍喜食鱼虾。由于明清时期太湖地区人工养鱼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发展迅速且非常普遍,真正是“嘉杭之间……家有塘以养鱼”2,当地还有以一年十二个月“时令鱼品”编成的渔谚3。俗语称“生在杭州,吃在苏州”便是对太湖地区饮食文化的形象写照。太湖地区先民善于植桑养蚕,自古以来太湖一带就盛产丝绸,明清时期太湖地区的湖丝贸易和桑蚕业更是空前发达4,直到现在,苏杭仍是名震海内外的丝绸销售中心。明清时期太湖地区蚕桑业及丝织品的著称于世使得蚕区农民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活中,无不渗透蚕桑生产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民俗文化。照田蚕、进蚕香、蚕猫辟鼠、蚕花习俗、蚕乡嫁女、蚕乡丧葬、祛祟辟邪等都是与蚕桑有关的习俗5。太湖地区的文化基本上是围绕着太湖地区的农业生产而展开的。如在水稻下秧和捕鱼之前,为了预祝丰收,人们要祭祀祖先、田神、土地神、鱼神、蚕神、灶神等各路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保护丰收;还有祈求蚕花与稻谷都能风调雨顺的“烧田蚕”“、进蚕香”;以及明清时代已普及到太湖地区各乡镇为庆祝或祈盼丰收而举行的龙舟竞渡6等。这些与太湖地区农业生产紧密相联的活动,有的来源于对稻、鱼、蚕、桑的原始信仰和崇拜,有的出于祛除天灾、蚕桑病祟等的迷信行为,还有的反映了对农产品丰收的祈祷和丰收后的庆祝,更有的还关系着农业生产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活动。排除它们的封建迷信因素,我们可以察觉到太湖地区文化的根基是太湖人民心理深层对农耕文明的信仰和崇拜。

篇10

论文关键词:保障奶牛养殖效益五措施

 

避免奶牛业的大起大落,使奶牛业健康发展,核心不是特大规模、特高产量,而是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凡亏损的企业、行业均得不到良好的生存。饲养奶牛不管大与小都是经营单位,要持续健康发展奶牛业,其核心是提高奶牛业的经济效益。如果没有良好的效益,奶牛业无论产值再多,单产再高农业论文,都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发展。下面笔者就提高奶牛业经济效益的途径谈谈的一些想法:

一、制定合理公平的鲜奶价格

鲜奶是联结奶牛业和乳品业的中间物,它既是奶牛的销售产品,又是乳品加工的原料,所以鲜奶的价格影响双方的效益。在奶牛饲养成本之上结合市场价格制定合理的鲜奶价格,在开展以质论价、优质优价原则下,乳品加工厂检测鲜奶的质量指标必须准确公平,杜绝压质压价,形成双赢的鲜奶价格核心期刊。

二、应用新技术降低饲料成本

饲料占奶牛饲养总成本的60%以上,因此利用现代科技找到价格低的替代原料,使饲料配方既符合营养标准又降低成本,科学采购性价最优的粗饲料和精饲料。

三、抓好育种工作,提高牛群质量育种工作能改进与经济效益有关的遗传性能,即产奶量、鲜奶的质量、繁殖力、抗病力、体型及生产年限等,生产环节多,所需时间较长,它潜藏着巨大的长期性效益,所以全国要建立统一的牛群档案,完善各种育种资料信息,科学地培养出优良奶牛群。如果只顾眼前利益农业论文,忽视育种工作,低质量的奶牛势必造成产奶少、鲜奶质量差、增重慢,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实行科学饲养管理,提高奶牛产奶量。

我国制定了《奶牛饲养标准》,出版了许多奶牛科学饲养的书籍,但多数奶农没有科学地饲养奶牛,依然沿用落后粗放的管理方式。只有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等有效措施,使科学技术真正地应用到奶牛的饲养中,才能防止疫病和疾病。建立奶牛的会计核算,分析数据科学管理,从而提高奶牛的产奶量。

四、适度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规模化牧场有利于专业管理,可以体现规模效益。目前,我国小规模经营的奶农(散养户)生产的牛奶约占市场供应份额的60%。另一方面,在许多低收入地区,饲养奶牛带来的收入是许多低收入家庭的主要生活来源。虽然这些散养户目前确实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绝不能因此把他们排挤出牛奶生产者的行列。走以家庭农场为主、合作小区为辅的奶牛规模化之路,把一些具备条件的散养农户逐步升级为家庭农场农业论文,将一些没有能力饲养的农户的奶牛出让给具有专业管理水平的小区、合作社或奶牛公司,是一条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现代奶业的科学发展之路。适合中国的奶牛规模是小型50~100头、中型100~1000头、大型1000~3000头,规模太大不利于疫病防治,管理难度也大核心期刊。

五、推行奶牛保险,保护奶农利益

奶牛作为大牲畜价格昂贵,一旦发生疾病及意外事故死亡或检疫出传染病必须扑杀时,损失较大。为了保护奶牛饲养户的利益,采取奶牛保险形式是行之有效的好办法,也是有效保证奶牛业良好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采取“宏观调控,微观放开”的政策,保护奶牛业持续稳定发展。

在市场经济中,奶牛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并不是任其发展,撒手不管。纵观奶业发达国家奶牛业稳定发展的经验,需要政府部门在微观放开的前提下仍然采取宏观控制方法,适时调整奶牛业与乳品加工业合理公平利润,在奶牛业处于困难低潮时,给予一定的补贴,保护奶牛业的稳定农业论文,损失局部利益、短期利益,获得社会利益和长期效益。

奶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联结农业和工业的中轴产业;奶牛业也是一个脆弱的产业,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它的大起大落势必影响广大农民的致富和“三农”问题,制约着乳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的健康发展。采取“宏观调控,微观放开”的保护政策,通过奶牛业自身的科学经营管理,使奶牛饲养保持在可观的经济效益上,奶牛业才能稳定地发展。亏损的奶牛业无论你投资多大,技术多先进,单产多高都等于零,只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才是奶牛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真正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