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6 21:2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论文

篇1

论文关键词:初中语文,导入语,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作为一门教学艺术,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在教学中的具体表现。导入语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新课的教学质量。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过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导入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

一、新旧串连,巧用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初中语文教材的编写表面看似庞杂,实质其知识体系严密有序。教材中的选文文体、作者、主题、写法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可利用文与文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学生掌握的知识触发顺势过渡到新课的讲授。当学生找到知识点间的联系时,自然会领略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从而精神饱满地、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教学《醉翁亭记》以文体相同导入,举出此前学过的《桃花源记》、《核舟记》、《小石潭记》,讲解“记”的文体特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由景物生理,本文即属这类;一类是寓情理于景物中,如《桃花源记》、《小石潭记》,而《核舟记》的“记”相当于说明文体。

歌德说:“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解读文本之前引用与课文主旨有关的轶事趣闻,如谜语对联、童话传说、成语寓言等短小故事,能够将学生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语文教学论文,轻松课堂学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如设计《木兰诗》导入语:“同学们,在我国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女孩,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但求回家团聚。你们知道这个女孩是谁吗?”当然,运用故事导入,所选用的故事一定要与课文有关,简短而具有吸引力,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这样才能切实发挥导入的作用。

二、有意提问,巧设悬念

心理学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核心期刊。古语又云:“学贵质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教师在导入语中要擅于结合所讲内容及课题特点,有意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通过问题的分析、解答引入新课。如设计《观沧海》导入语:“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凯旋而归,途中经过碣石山,诗人登高望海,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观沧海》。那么诗中是如何表现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概呢?又是描绘了怎样一副宏伟壮丽的景象呢?”学生在注意这几个问题时,同时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有的放矢了。

奥苏伯尔认为“认知内驱力”是促使学生学业取得成就的三种内驱力之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有效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如设计《杨修之死》导入语:“事情发生在魏、蜀汉中之战的最后阶段。蜀兵据险固守,魏不得进,魏军主帅曹操深感进退两难。魏行军主簿杨修恰恰在此关头从军中以‘鸡肋’为夜间口令这件事上,推知曹操已有退兵之意,未经请示,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又向夏侯惇说明‘鸡肋’一语的含义,夏侯服膺杨修的‘先知’,也赶紧收拾行装。顷刻间,军心大乱。曹操是否会因杨修摸透自己的心思妒才而杀杨修呢?又将罗织什么罪名来杀杨修呢?请看本文。”

三、介绍背景,生动解题

在教授新课时,先向学生介绍与课文有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课文写作的当时时代特点、政治经济状况、作者的生平游历等,是启动学习积极情绪切入点,能够有效地排除学生在学习中可能会产生的一些疑问或障碍,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如《唐雎不辱使命》:“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剪灭各诸侯国,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异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学生了解唐雎赴秦的政治形势就容易理解课文了。再如教学《过零丁洋》时,一开始穿插作者文天祥的经历:“元军直下广东,欲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不幸被俘,被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元统帅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语文教学论文,文大义凌然,坚拒写书,以一首七言律诗表明心迹。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过零丁洋》。”通过介绍作者,可以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文学常识,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标题,即“文眼”。有些标题含义深刻,耐人寻味。教师如果从解题入手来导入新课,那么对于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也大有裨益。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标题很有特色,“这个题目告诉我们课文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前后两部分的内容,那么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到底怎么样呢?”解题导入法的最大优点就是能拓展课文的背景材料,同时这种解题的方法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课的渴望和兴趣,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课导入方法。

四、概述情节,自叙经历

对一些篇幅较长的小说或叙事散文可采用概述情节来导入。如导入《社戏》:“前一部分主要写‘我’在北京看过的两次戏,一次是在北京的戏院,戏院里嘈杂、拥挤、混乱的环境让‘我’非常的厌恶。另一次是募集水捐,因为捐款的方式是买戏票,因此机缘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戏,但却遭遇尴尬,没有看完便离了场,两次看戏给‘我’的感觉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我’在赵庄看戏的感受和经历,鲁迅在写这部分的文字中饱含着深情,表现了鲁迅对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和深刻眷念。”概述课文内容,可以让学生对本文有个清晰的宏观把握,从整体感知过渡到章节段落,深刻领会文章的脉络层次和篇章结构。

学生对发生在自己身边尤其是教师身上的故事,特别感兴趣。教师要抓住好这一切入口适时导入新课核心期刊。如教学的《我的母亲》一文时,教师可引用自己或让学生自告奋勇地讲述切身经历之事来导入课文:“我的母亲,对别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对自己却十分严厉,生活中很少有微笑,有时责骂自己时,还不允许我哭出声音来。她虽然严格地管束我,却又时时地疼爱着我,她是慈母兼任严父。那么,今天我们要学的《我的母亲》中,作者又会为我们讲述一种怎样的母爱表达方式呢?”如此导入,真实感人且紧扣文章主旨,为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作了很好的铺垫。

五、创设情境,直观演示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导火线、冲击波、兴奋剂。”教师在导入语设计中可用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把文本转换为可感一幅幅图景或一种意境,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身临其境地感受其艺术魅力。如教《春》时,教师或学生背诵描写春天的诗句:“二月春风似剪刀”、“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等,让学生通过古诗文的意蕴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或想象,情不自禁地进入“春”景之中。如教学《海燕》,教师以充满激情的言语导入:“有一只海燕,在孕育之时,它高翔语文教学论文,渴望暴风雨;在逼近之时,它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在即将来临,它反复呼唤暴雨风。”使学生沉浸在骤然而下,一触即发的革命气氛之中,对文中的海燕形象,对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产生感情共鸣,唤起深刻体验。

初中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偏重感性认识,在教学中借助具体的实物、图片、动画、音乐、影视等教具,能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真实性。如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可以制作几张罗布泊的幻灯片,不仅给学生以艺术美的享受,还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悦耳动听的音乐可以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会使学生快乐地进入课文,接受新知识。如教学《水调歌头》,播放王菲《但愿人长久》等,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适度运用教具,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总之,语文课堂导入语设计方案很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探究总结。导入语的设计应根据具体教学的目的、内容、风格、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切勿只图表面的热闹,追求形式花样,或是占用过多的时间削弱其他教学环节。导入语创意设计来源于教师素养,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需不断地提高自身素养。

参考文献:

[1]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年.第9页.

[2]黄革、吕嵩松.初中语文新课程课堂导入语设计的特点[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易梅先.试论初中语文课堂导语设计[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年第6卷第3期.

篇2

一节好的初中英语课堂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从学习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入手,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并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用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教学步骤,逐步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引领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一)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制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的首要工作。教学目标设定恰当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教师只有确保教学目标的准确、科学、合理,并将其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教学目标要细化、具体

教学目标是期望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达到的程度,是预期的教学效果,是组织、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出发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考虑到课标中涉及的语言基础知识目标、语言技能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课标中描述的英语教学目标不再是单纯枯燥地要求学生掌握单词、背课文,而是主张学生在语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真实语言,使学生掌握语言的技巧和策略,体验积极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学目标的设立不宜空、大、假。针对某一课时或者某一单元,哪些知识只是做一般了解、哪些需要理解并能运用;在练习听、说、读、写的能力时,哪一项技能是本课的训练重点、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都要在教学目标中有明确的预测。只有细化教学目标,才会使课堂教学更容易操作,更加有效。例如,在进行鲁教版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8Doyouhaveasoccerball?的教学设计时,笔者确立的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熟练使用have对物品所属进行提问和回答;学会用Let’s…句型提建议。

(2)能力目标:能够谈论自己喜欢的球类运动,并表述喜欢的原因;能够谈论怎样和朋友度过美好的时光。

(3)文化目标:了解各种球类运动的规则以及中西方国家人们对球类运动的不同爱好。

(4)情感目标:通过谈论球类运动,倡导人们热爱运动并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操练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用英语表达的热情。同时,在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要有体现该课时教学重点的更具体的教学目标。因此,笔者将该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目标:熟练掌握soccer,basketball,tennis,ping-pongball等单词;掌握I/We/They/Youhave…和He/She/It/Tomhas…句型;用Let’s…句型提建议。

(2)能力目标:能够用Doyouhave…?Doeshe/shehave…?进行提问并能进行肯定和否定回答。

(3)情感目标:培养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习惯。这样,在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引领下,每个课时再设计具体的教学目标,就使教学重点明确突出,更有针对性,教学过程就更加顺畅清晰。

2.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指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教师在教学时要遵循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规律,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学生所处年级不同,学习目标和方法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在进行单词教学时,低年级的教学目标是以音标指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大胆说出自己认识的单词,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而高年级的教学目标则是让学生学会用词缀构词法自学课文中的新词或由已知词汇拓展和掌握更多新的单词。我们常说“因材施教”,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因人而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做到“以人为本”。教学目标要有层次性指的就是预习中的分层、教学过程中的分层和作业布置的分层等。在布置课前的预习作业时,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的任务,这样才能有利于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预设问题的分层教学。有效的问题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应尽量避免那些“是不是、好不好、行不行、对不对”之类的问题以及只需学生回答“是、好、行、对”的问题。有些过多、过小、过浅的问题,并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学生被问题牵着走,忙于应付回答,根本就无暇思考,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例如,把何时(when)、何人(who)、何地(where)、何事(what)这样的问题留给基础较差的学生,而把为什么(why)、怎样(how)以及类似Whatdoyouthinkof…?等开放性、有深度的问题,留给基础较好的学生,这样才能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部调动起来。教师还应研究作业布置的问题,在布置作业时也要注意分层。如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他们能熟练背诵本课的全部单词、词组、句型和课文,还要能利用句型造句、做扩展课外阅读和练习;对于基础中等的学生,则要求他们掌握本节课的全部单词、词组、句型及课文;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仅要求他们能掌握本节课的重点单词、词组。这样的作业布置既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也能避免学生敷衍以及抄袭等不良习惯。

(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前提,是顺利实施教学设计的基本条件。新课程理念强调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转变,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新课程理念还强调英语教学要从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转向重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过程。因此,我们要营造良好师生关系,关注学生在每一节课上的发展。

1.教师在课堂上是组织者、领导者

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这种过程本身也在不断地创造着学习的情境和氛围,反过来又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教师则是这个过程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之间在课堂上的关系和作用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变化,教师在某种程度上转变成导演、观众,在教学中起引导、指导以及欣赏的作用。教师不能满足于给学生灌输和讲解教材的现成知识,而是要有效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知识并且自主处理和应用已知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个性和创造性。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情感状态之中,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从而主动而愉快地学习。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在教学中要注意控制情绪和言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尽量热情地鼓励,避免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学生克服了胆怯心理,不怕出错,学习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2.教师在课堂上是引导者、合作者

对于英语学科而言,课堂教学搭建了师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进行心灵沟通和对话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作为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密切关注学生是教师的首要任务。首先,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比如有的学生善于表现,显现出积极、热情、踊跃的状态,教师要适时地肯定,让他们继续保持;有的学生则比较内向,显示出胆小、腼腆、回避的状态,教师要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挑战。教师要发挥杠杆作用,关注不同学生的状态,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要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耐心倾听学生的声音,避免视域盲区;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教学,以学生的思维方式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要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用智慧的语言激励学生。以笔者参加的一次省优质课评选为例,课前笔者在与学生简单打过招呼之后,就把时间留给学生使其能安静地阅读文本,预习新授课的内容。由于有了有目的的预习,该阅读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得比较顺利。在语言输出环节,学生进行语言操练的过程中,笔者不时地停留在学生的身边,认真地参与他们的讨论,及时地给予肯定、点拨、鼓励和帮助……整节课虽然没有慷慨激昂的言语和哗众取宠的游戏,但是师生关系融洽默契,学习过程自然流畅,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除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步骤,组织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更要鼓励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合作等方式学习和运用英语,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教师要采取宽容的态度,选择恰当的时机和灵活的方法,妥善处理语言实践中出现的错误,避免课堂上出现教师在“呐喊”,学生在“彷徨”的局面,使初中英语课堂真实、高效。

(三)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这有利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这样,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就能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由“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在教授鲁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5IlikemusicthatIcandanceto.时,笔者没有直接讲解定语从句的用法,而是先与学生谈论音乐。在给学生播放了几种欧美盛行的音乐形式及代表作,如爵士(jazz)、古典音乐(classicalmusic)、乡村音乐(countrymusic)、摇滚(rock)、说唱(rap)等后,顺势询问学生听到不同种类音乐后的感受、他们喜欢的音乐形式以及喜欢的原因,启发并引导他们尽量用定语从句进行表达。这样,学生在学中用,在用中学,很快就掌握了定语从句的用法。课后作业也是让学生搜集自己喜欢的电影、明星、音乐及歌手,并在下节课用定语从句的形式展现给大家,以便进一步夯实课上学习的内容。事实证明,用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成为“乐学者”,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无论是在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及课后练习方面,都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为有效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导课设计要基于学情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走进课堂,水到渠成地进入新课内容的学习,教师往往绞尽脑汁地进行导入环节的设计。有的教师把导课等同于活跃课堂气氛,活动内容和形式与学习内容脱节,这直接导致了导课形同虚设,没有任何的意义。例如,有的教师喜欢在课前做各种游戏,学生兴高采烈地“热身”之后,却发现上课要学习的内容与之毫不相干,这就是失败的导课设计。设计导课时首先不能脱离教材,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托。比如,有位教师在讲授鲁教版英语九年级Unit8Loudmusicmakesmetense.时,在导课中就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QQ表情符号。这种在学生看来非常流行和时尚的QQ表情符号在课堂中一出现,学生就表现得异常兴奋和关注,很快理解了表示情绪的英语单词。在随后的学习过程中,比较轻松地学习了新知,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2.活动设计要有可操作性

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设计要有可操作性,教师在活动中要做好活动的监督者和指导者。例如听说课,教师经常会设计小组活动,有二人组、四人组等,使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进行语言操练和练习。在这类活动中,教师要明确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任务,并在学生身边加以指导,尽最大可能地发挥活动的效能。所以,在设计对话活动时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步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有信心自始至终地参与活动。在设计阅读后的练习时,既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考虑整体理解文章和研读文章细节的关系,设计一些填空、连线、填表格、判断正误等活动。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不宜太宽泛,要求要明确,指向性要强;要合理、有效,做到贯穿全文,让学生生成有效的思维导图,从而理解和把握文章大意。

(四)指导学习策略,积极评价学生

一个教学设计是否成功还取决于教师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是否给学生渗透了各种学习策略,是否对学生进行了及时、积极、有效的评价。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形成性评价,能激活英语课堂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1.有效指导学习策略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教材内容给学生渗透有效的学习策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以及指导这些行动和步骤的信念。英语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调控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教育部,2012)。这些学习策略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任何一种都不可能孤立存在。例如,使用英汉字典、联系现实生活学习和运用语言、认真听课、积极回答问题、良好的书写习惯等,都是必须具备的学习策略,尤其是在学生打基础的起始阶段,必须指导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学习策略。又如,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圈画重点句和中心句、联系上下文猜词、利用英语交流、总结和归纳已有知识等,都是必备的学习策略。英语教学不能拘泥于短期教育,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学习策略,不仅有利于他们采用科学的途径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及时、积极、有效地评价学生

教学评价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教学评价”,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多种方法,按照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对所实施的教学活动进行评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既关注过程,又关注结果;既关注知识、能力,又关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评价,能使学生在英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语言运用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教师也能及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传统的评价形式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各种言语对学生进行肯定和表扬,如wonderful,good,great,smart,terrific等。《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英语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教育部,2012)。一方面,教师要延续传统意义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的良好表现给予肯定,方式要比以前更多样和开放,如使用击掌、微笑、拥抱、奖励小礼物等方式。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合作精神等都要给予形成性评价,评价方式有调查问卷、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学习小测试等。形成性评价不同于终结性评价,它更能阶段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能使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一些评价方案,不仅能对监控教学过程起到促进作用,还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为学生的持续进步提供反馈。

二、结语

篇3

自修反思课题实验使全组教师能积极自主学习、自觉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教学中的“对话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意识强化了,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课题实验极大地促进了我校语文教师教学理论水平、业务素质、教研教改能力的提高,促使我校年轻语文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一支鲜活的队伍。

新教材的实施与课题研究的巧妙结合,使我校语文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人才倍出。县课改专家组成员、校教务主任王功政先后为全县语文教师上了《老王》、《荷叶-母亲》等示范课,多次参加课改协作区会议及全县优质课、说课并进行评课, 被评为县“自修-反思课题实验先进个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反思》获全国“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对误读〈背影〉的思考》、《本色语文课堂的细节艺术》分别杂在《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第1期和2010年第3期发表,《新课程背景下说课说什么》获全国说课论文二等奖,《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探微》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老王〉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一等奖,《爱,创造美好的境界》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县课改专家组成员王翠芳老师获众多殊荣:XX年3月,被茅坪镇评为第一届初中语文骨干教师; XX年5月,被秭归县文联授予优秀作文指导教师;XX年2月,被九里中学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XX年1月,被宜昌室教研中心评为中学语文优秀教师; XX年年2月,被茅坪中学评为优秀班主任;XX年1月,被县教育局聘为县语文课改专家组成员;被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其教研教改硕果累累:XX年12月,《孤独之旅》获市说课三等奖;XX年3月,《综合性学习中的主体张扬》市双优评比一等奖;XX年9月,《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获市初中校本教研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12月,《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获四优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4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体会》发表于《宜昌教研》;XX年1月,《走进屈原——综合性学习案例》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4月,《孤独之旅》说课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研组长郑家芹老师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XX年参加县“走进新课程”语文优质课竞赛《绿色蝈蝈》获得二等奖, XX年10月辅导的学生作文在省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第三届“童之趣”杯大赛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XX年 年11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国家级刊物《文学教育》发表;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评为二等奖,并被推荐到省电教馆参加决赛获一等奖;2010年1月撰写的《积累成语,读写添翼》在湖北教育第一期发表;2010年8月撰写的《按〈课标〉要求指导学生作文,培养能力》获市级论文二等奖;XX-2010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三年被学校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在我校语文课题组承担的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及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研究中,承担了课题的资料整理、结题报告的撰写、总结验收等主要工作,都顺利通过了验收结题,被县教科研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陈英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的叔叔于勒》被评为示范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三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向春江老师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春酒》被评为二等奖,获省一等奖;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紫藤罗瀑布》获县优胜奖;《〈杨修之死〉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赵应菊老师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获县一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在县教学研究发表;论文《课堂提问也是艺术》〉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宋华兰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吆喝》获一等奖;说课稿《让世界充满爱》获全国说课二等奖;《〈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实践语文个性化阅读浅探》在县教学研究发表。王诚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斑羚飞渡》获三等奖;论文《念不完的无字天书》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记叙文教学改进之我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浅谈》、《教育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分别获县论文评比二等、三等奖。梅云铜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备考会上的《雨说》被认定为县级示范课;论文《一张凭证的启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之我见》都在《新教育参考》发表;论文《一张欠条的魅力》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雨说》教学设计〉获县论文评比二等奖;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获县评比三等奖。另我校多位语文老师写了多篇教学案例、论文在县教育网上发表。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同伴互助活动开展不多,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对话反思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专家引领不够。

篇4

参考文献

[1]黄伟,陈尚达.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与教学设计[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2]靳彤.语文综合性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5]田小禾.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策略--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6]尹玲玲.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和实施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0.

[7]郭根福.试论综合性学习教学的新策略[J].天津教育,2004(11).

[8]李晓明.中学语文实用课堂教学技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9]崔磊.人教版初中教材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及实施建议[D].东北师范大学,2006.

[10]陈宗彬.人教版新课程初中《语文》课本综合性学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

[1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13]丁丽丽.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的研究[D].宁夏大学,2009.

参考文献

[1]许启辉.新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作业系统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7.4.

[2]王璐.初中语文教科书阅读教材作业系统[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4.

[3]赵静.上海-台湾初中语文文言文编选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4.

[4]张翠莹.中国台湾龙腾版《高中国文》练习系统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3.5.

[5]张慧.语文教材七-九年级课后练习系统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5.

[6]顾黄初,顾振彪等.语文课程与语义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7]范印哲.教材设计与编写[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8]顾明远等主编.教育大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9]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10]钱加清.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11]朱绍禹,任鹰,严正.语文教育学参考资料[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12]皮连生.语文学习与教学设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13]阎立钦.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4]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5]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曹明海,李洪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个性培养 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性,是指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具有自己个人独特的行为、思想等精神面貌的总的体现。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从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忽视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要彻底扭转这种教学局面,必须转变观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悉心关注学生人性、个性、情感和道德,才能让初中语文教学展示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才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

一、关注学生的人性与个性

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就必须自觉地发展自己人性的成份,发展自己心灵深处真善美的成份。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要育人,就要研究人性需要。人的需要有多种层次,低层次的有衣食住行等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高层次 的有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的需要;有劳动、学习、创造等发展的需要;最高层次是追求文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些正是人性正常的需要,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特别是对那些高层次的需要,我们应尽力创造条件,使其有满足的可能,这样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就不再是外在的口号,而成为源自学生内心的需要。学生心中那些真诚、善良、美好、尊重人、关怀人、为别人尽义务、为社会尽义务,以至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而奋斗的需要强烈起来时,他才会充满了做人的自豪感和幸福感。作为语文教师,要着重发展学生心灵中需要劳动、需要学习、需要创造的那部分人性。对即使看起来这方面需要不强烈的同学,也一定要坚信他的心灵是一个广阔的世界,坚信这个世界中一定存在着劳动、学习、创造的需要,千方百计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找寻出这种需要,使其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学生体验课文中传递出的人性,要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生命存在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培育了人们多种多样的个性,丰富多彩的世界又需要人们具有多种多样的个性。在教师课堂教学理念中,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自己关注的对象,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包含着非常丰富的美育内容,如对美的欣赏、追求、向往等。而浓厚的学习兴趣会让学生乐于学习,不断进步,它可以起到一种积极的、主动的、促进的作用。教学中,只有不断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主动地学习,也才能使学生体验到各种“美”的乐趣。这也是实现语文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因此,教师应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在教学中始终贯穿美的教育,通过形式或生动的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寓教于乐。在教学设计时,要适当从美学角度考虑,如语言美;意境美;简练等等,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和感受能力。

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古人云:“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材料。“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怒发冲冠凭栏望”的岳飞,无不使学生感受到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穷年忧黎元”的杜甫,无不激起学生深深的忧国忧民之情。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少作家的良好品质和伟大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效仿的楷模。同样,课文中许许多多的文学形象其优秀品质,会给学生以真、善、美的启迪与熏陶。廉颇知过改过,坦率真诚;信陵君仁而下士,救人之困;海伦凯勒坚强乐观,积极进取……在教学中,倘能让这些光辉的形象栩栩如生地站在学生面前,学生自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行为。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语文教学只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就可以变为自身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教师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多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要实现这一教学境界,教师必须积极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式学习,寓思想教育于语文训练,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成为自觉。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要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的看法和态度。同时,学生在展开讨论的过程中 在自己的习作中,或含蓄或直接地表明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价值判断,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评到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也能收到明辨是非、净化心灵、纯洁道德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抗挫能力

初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尊心及争强好胜、不服输与好学上进等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自觉性和持久性,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学习环境。通过语文知识竞赛,既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兴趣,又激发学生了的竞争意识,提高他们抗挫能力和战胜困难、勇于拼搏、积极进取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此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承受能力、情绪状态、态度情况等实际情况,设置适宜的挫折,以培养学生的耐挫力,在困难中磨练意志,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参考文献:

[1]《全日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

篇6

一、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校本培训活动,提高教学教研水平。

根据教科室的统一安排,本学期全组教师都参加了校本培训活动。主要的内容有:组内公开课、试课、专题讲座。开课教师都能认真解读文本,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的引导,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并有层次性。课后我们能及时安排交流、反馈。每次都有主评、记录。郑兴利、林丽丽、孙启会等老师的课受到好评。汤志凡、余秋莲老师的新授课别出心裁。缪招娣老师做专题讲座。每位老师都能积极参加听课、评课。此外我们还分备课组组织了集体备课活动,针对疑难课、专题复习课等不同的课型。由主备教师主讲,其他老师参与研讨。研讨中我们进一步明晰对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和复习方法,进一步提高了课堂效率。另外我们还参与了学校组织的专题培训。每次模拟测试后我们组都能及时做好交流、总结,对典型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就下阶段的教学进行反思及改进。

二、以语文教学教研活动的开展为载体,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本学期语文组老师积极参加县市级教学教研活动,如xxxx年初中语文学业考试复习会议,县xxxx年初中语文学业考试复习会议,县xxxx年初中语文骨干教师提高班活动。县九年级质量分析会议等。会后我们都能及时探讨、交流,针对不同的课型,及时反馈,不断促进教师的成长。

三、参加各类教学评比,成绩显著。

本学期我组郑兴利老师、缪招弟老师、孙启会老师参加县初中语文教师素养比赛荣获二等奖,童小燕老师的论文《立足校内,内外结合--教师专业化发展有效途径的探索》荣获县三等奖。

四、及时开好学生座谈会,了解学情和学生的需求。

本学期进行两次学生座谈,主要针对学生课堂学习、作业及考试的一些问题进行调查了解。比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考前心理等问题。另外要求学生对本班语文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大部分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我们能及时针对学生提出的建议以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予以解决。满足了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进行教学常规检查,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 情思 审美 人格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115-01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是饱含鲜明睿智动人心弦的情思。学习语文教材语言固然重要,但不能丢掉文章的情感、思想,没有情思的语言不是语文教育的内容,是没有生命的,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具有情思的语言教育,才赋予语言教育以生命意义。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将语言和情思教育结合起来,使语文教学的材料――语言“活”起来,使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思“飞”起来,要使二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学习中赋予学生以情感、思想、灵魂,才能避免学生成为思想的矮子,情感的侏儒。

1 情思的特征、内涵

1.1情思是文章形象的“情感”、“思想”

情思是语文教材中所塑造的形象或作者形象的“情感”、“思想”。哲学用抽象概念对人生述说,科学用逻辑思维反映自然,而作品则用形象来表达感人至深的情感、思想。一株紫藤、一只猫、一声吆喝、一个背影等,物物有思想,处处见真情。作品不是抽象的,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件、场景、形象来表达情感思想的。没有安塞腰鼓的精彩表演场面,刘成章就写不出《安塞腰鼓》。没有见过底层的车夫的生活场景,杨绛就写不出《老王》。没有父亲买橘时背影的定格,朱自清就写不出《背影》。没有北国万里的雪飘,就写不出气势磅礴的《沁园春・雪》。这些形象都寄托着作者的情感、思想,是学生学习应该感受和体会出来的。

1.2情思是具有永恒意义、超越形象的情感、思想

一切艺术作品都追求“刹那间的永恒”,总是打破天与人、有限与无限、现实与理想的界限,追求对个体的永恒渴求:生命、人生价值、情感、自由等,希望超越艺术形象,追求永恒意义。正如《背影》中朱自清以父亲买橘时的背影追求伟大的亲情。《最后一课》中都德以韩麦尔先生上最后一课时的表现追求超越时空的爱国之情。《端午的鸭蛋》中汪曾祺以鸭蛋的清香追寻深深的乡情。语文文本正是追求这些形象所具有的永恒意义,才具有超越形象的情感思想,才能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他们的人格品性,才具有永恒作用。

2 语文教学应让情思飞扬,突破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和塑造完美的人格

2.1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思资源,丰富语文课堂的人文性

初中语文教材的设置编排既考虑了知识的层级学习,又考虑了人文、情感、思想层级的学习。在教学时教师应对文章的情思资源进行多元化挖掘、占有,让教材中的情思显现于语言教学,而又超越语言教学。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挖掘出作者对春描写的情感――挚爱、赞美,也要挖掘出对充满勃勃生机的新生命的召唤,解读出人对新生命的挚爱珍惜的思想情感。刘成章的《安塞腰鼓》既能挖掘出对安塞腰鼓宏大场面的赞美,也要挖掘出黄土高原人受到压抑反抗所迸发的激情和势不可挡的气概。鲁迅的《孔乙己》既要挖掘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也要挖掘出对可怜人儿的怜悯之情。在教学设计时突出把挖掘的内容与学生自己的情感、思想、经验的联系、融合,才能丰富语文课堂的人文性教育资源。

2.2语文课堂教学应以情思来突破教材的重难点

语文课堂教学是文本情思和学生情思碰撞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除了设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达成之外,还有情感与价值观的落实,这三者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前两者的突破主要靠学生的情思支持,没有浓厚的兴趣、饱满热情、钻研的精神、思想的碰撞是难以完成知识积累、能力提高的。对于第三者,文本的情思则是学生情感培养、价值观树立的基础。有了对文本的感受、思考,才能与文本情思产生碰撞、比较,才能有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正确认识。这三者目标的圆满达成则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情思飞扬的结果。学生情思的激发将使语文课堂教学做到知识与情感、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语文课堂教学的重难点也就会迎刃而解。

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对于文本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可以通过学生的读、写、讨论文章内容完成,但这则童话所折射的情感思想――对人性丑陋、虚伪批判及对真实淳朴人性的追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上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真实认识、感受,表达出对大臣们的阿谀奉承的鄙视、对皇帝虚伪的蔑视,同时结合现实社会类似的现象,让学生去思考、去比较,让自己的情感思想与文本情感思想产生火花,才能真正使学生情感、思想受到洗礼,催发对人生之路、人性美丑的认识。再如学习《丑小鸭》时,对于文章基本知识的理解可以通过学生阅读自己完成,而本文所反映的丑小鸭面临排挤,没有绝望、沉沦始终奋斗不止的精神,则需要学生去体会,结合现实社会讨论其形象的现实意义,就会解决本文的重难点。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始终充满活力、有血有肉,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和人生品性,才能促进学生情感思想的发展成长。

3 借助情思引领学生走向理性,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性

篇8

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一个现状就是课堂的有效性不高,知识的重复教学和低效教学,学生无视课堂的知识权威,教师没有系统的教学计划,课堂重点不突出等等。在讲究效率的当下,如何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尤为迫切。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策略,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一研究学生心理特征,激发学生热爱语文

初中学生有别于小学生和高中生,所以初中的语文教学一定要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施教。初中生的心理认知处于感性向理性的过渡阶段,对语言的感受,对文字的把握既有超越小学生的理性,又没有高中生的认知成熟。按照皮亚杰(j.piaget)关于个体智力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初中阶段正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初中生的思维创造性和批判性很明显,片面性和表面性依然存在。他们的自我意识高涨,表现在语文学习上就比如阅读和作文就要注重个性化阅读和写作。

还有对语文的喜爱程度也决定了课堂的效率,学生喜欢语文自然课堂效率就高,反之就低。虽然初中生对语文是否喜欢在小学已经基本定型,但是可塑性还是很大,一定要在初中低年级的时候从各个方面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只有这样才可以为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保驾护航。

二、提升自身语文素养,教学目标有取有舍

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效,先决条件是语文教师自身要有很高的素养。语文教师的基本功首先要扎实,如能讲一口流利的抑扬顿挫的普通话,能写一笔规范漂亮的汉字,能写一手感动学生让学生佩服的文章,能展示给学生一项跟语文有关的独特才艺等等。只有当语文教师的自身素养很高的时候,学生才能亲其师,从而信其道。

对教学目标要树立大的语文教育观,要胸中有丘壑。每节课要上什么内容,所要完成的既定教学目标是什么,这些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心中有数。目标的设定要有科学性、简单性和渐进性。随意设置的目标太繁乱,不集中,也不会突出重点。如教学《紫藤萝瀑布》,有的教师将目标定为:1、掌握重要词语;2、了解作者;3、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4、体味作者的情感;5、赏析句子……目标如此之多,课堂如何有效呢?很多语文教师总是担心课堂上遗漏什么,眉毛胡子一把抓,结果什么都没抓到,课堂很无效。语文课堂应该删繁就简,大胆舍弃,确定重点,实现一课一得,如上文的教学目标就可以设定为:掌握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何进行教学内容取舍,语文教材的选文中划分“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2],参照不同选文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取舍,对于“定篇”类选文如经典文言文要精讲,对于例文则选取其中最有价值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对于“样本”和“用件”则浏览为主,如何区分,如何界定,如何取舍,篇幅所限,笔者这里不赘述。

三、关注课堂有效生成,采取多样教学形式

一节有效的语文课,一定要关注课堂的有效生成。生成是多方面的组合体,既有教师,又有学生,还有教学内容。“生成不是无中生有,而是由一种潜在的存在转换成一种现实性的存在,一种隐藏性的存在转换成一种显现性的存在”[3],教师将之前确定的教学目标有效地生成在课堂上,学生必须亲身经历生成过程,完成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笔者在这里阐述的是在课堂中当出现与既定目标不一致的时候,而恰恰又是语文教育的良机之时该面对的办法。有效的课堂教学,一定要关注问题的生成,抓住教育的最好时机进行教学。如在讲授《世说新语・咏雪》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世说新语・两则》中三位少年都有个性特征,你更欣赏谁呢?”有一个学生开始质疑了:“老师,元方无疑是少年,但是道韫是大兄无奕女,怎么能说是少年呢?”这是教学设计之前没有安排的内容。对于这样课堂的自然生成问题,笔者因势利导,从文中“与儿女讲论文义”中的儿女之古意,再谈到少年并不单纯指男性,这样学生便豁然开朗了。其实真实而有效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进行思维碰撞和交流的有效渠道,是一个丰富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没有刻板和教条,没有权威和盲从,充满着欢快和享受,是心灵的豁然开朗,是心智的悠然启迪,是听者的会心一笑,是教者的自豪幸福。

有效的课堂一定少不了有效的生成,那种死搬教条的死水一潭的课堂教学并不符合教育规律,即使短期内考试分数上有了成效,但不能走远。敏锐的抓住教育良机,时时关注课堂的生成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抓手。

除了关注课堂的有效生成之外,在教学形式上也要多样化,避免单一化,依据不同的授课内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读写结合法、批注式阅读法、读书汇报会等等。如果采取按部就班的单一的授课方法学生肯定会产生审美疲劳,课堂自然低效了。

总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很多策略,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要围绕效益这根主线做文章,认真实践,做到眼中始终有学生,提升课堂效益,而不是单纯地完成教学任务,单纯地追求分数,长此以往,必将提升语文课堂有效教学,必使学生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篇9

一、备课中重视设“趣”

语文教师在备课中设“疑”是实施情趣教学法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备课时有的放矢地利用教材提供的有趣资料。初中语文新教材体系严密,图文并茂,常常每课中和课后编有名人语录、参考资料、小资料、图片、“读一睹”、“写一写”、“说一说”、“探究思考”、“研讨与练习”、“调查和研究”,还有注解、统计表等,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许多阅读课文和名著导读课文中就有非常丰富的趣味故事,语文教师在备课中可以充分发掘,加以利用。

第二,备课中善于捕捉与授课知识点相关的社会现象、学生思想实际的趣闻轶事。这样做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笔者仍然以这一阅读课文为例,为了丰富学生知识,激发兴趣,备课时特别准备了以下一些材料备用:(1)2002年4月,外号“狂人”的意大利科学家安蒂诺里对外宣布即将诞生克隆人。(2)克隆的发展历史。(3)全世界都在为“克隆”技术兴奋不已,尤其是对“克隆人”惊奇不以之时,一种另类“人体艺术克隆秀”已悄然在世界各地出现。

第三,备课中充分准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语文的兴趣。传统的教学手段主要是粉笔和黑板,往往单调乏味。而多媒体可以为学生创设语言新情景、视角新情景,问题新情景,如果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巧设音乐、动画、录像、电影、故事、游戏等,那定会使学生爱听、爱看,兴趣盎然,我在教《奇妙的克隆》这课时,就事先剪接了一段电视剧《西游记》中孙悟空吹毛变猴的录像,以供学生上课观看。

二、授课中善于激“趣”

语文教学中实施情趣教学法,激“疑”是核心,是关键。笔者这几年在教学中主要尝试采用三激法。

一激。用幽默的语言、诙谐的表演、饱满的情感激趣。在教学中如果能准确、生动、富有情趣地讲课,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比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这一阅读课文时,教师一走上讲台就风趣地说:“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假如明天有三个同我一模一样的人走进教室,你们有什么反应呢?”大家的脸上就会出现好奇、甚至惊奇的神态,非常愿意听老师讲下去。

其次,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有真挚的情感,要真的动情,要怀情而授。老师教学过程中充满激情,学生的情感也容易被激发。学生的情感一旦被激发,学习的兴趣就大增,容易出现良好的听课情绪,进入最佳的心理状态,往往表现为听得专注,学得热烈,读得有味,练得流畅。

二激。用教法创新激趣。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变,但必须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文施教,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教法。一是根据教材特点选择方法。如政论文、杂文具有抽象性较强的特点,可采用归纳法、图示法、辩论法等。如叙事散文内容简单易懂,则采用读书指导法、讨论法、谈话法等。二是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法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年龄大小、认知水平、个性特点出发,不同年级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初三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较强啦,就可以选择启发式、探究式、演绎式、探索式等。而初一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可采用直观演示法等。三是根据教师自身的特点出发去选择教法,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不可盲目模仿。如果自己个性豪放,在施教中就应上出情来,教出意来。如果长于启发诱导,那么就应在教学中,热情点拨,启迪探索。

三激。用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质疑激趣;运用教学过程的活动性、游戏性来激趣。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时时处处设疑,要善于在关键之处设疑,在模糊之处设疑,在易错之处设疑,在不同之处设疑,更可以连环设疑,把学生的情绪推向,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和潜在需要。要激发兴趣,还需要在语文教学中体现活动性。让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中产生需要。比如,在教学小说时,根据小说中的人物需要,让学生充当角色,进行语言交流。这样,既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又可以增强兴趣,甚至可以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游戏活动。这样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为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师生互动、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通过适当的游戏,让学生有“笑”有“闹”,使课堂气氛生动、互动,情趣盎然。

三、课外拓展中留意找“趣”

从课外拓展中引进趣味,既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能够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与语文课的课内“小圈子”相比,课外却是个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大世界”。一个语文老师,只要时时注意,事事关心,勤于并善于博采,简直是要什么有什么。事实也正是如此,凡是思路和视野开阔的老师,他们总是善于从课外“拾趣”,不断从课外引进学生喜欢的东西,特别是面对着那些学起来比较枯燥的课文,更是不放松作这方面的努力。

课外拓展中留意找“趣”,首先要让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既可以让学生对感兴趣的事情搞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学做小记者,作新闻采访。也可以组织学生成立课外探究兴趣小组,利用图书馆、互联网获取信息,搞文学研究。还可以建立文学社,开展业余文学创作,写小说,写剧本,当小作家。

课外拓展中留意找“趣”,更要进行课文内容的拓展。初中语文新教材种游戏的背景广、知识面宽的中外小说和古代诗歌、散文。而课文往往节选其一小部分,学生读起来可能以意犹未尽。如节选小说,有选自《水浒传》的《鲁提拳打镇关西》和《智取生辰纲》,有选自《红楼梦》的《香菱学诗》等,教学这类课文,就可以采用课内向课外拓展,从课外拓展中培养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

篇10

在讨论语文教学中“闭环”模式的应用之前,我们有必要作一个对比研究。如果作一个简单的观察或调研,我们发现在一些语文教学中,更多是“无招胜有招”、“无为胜有为”的“开环”模式,教学的目标设计与过程实施以及反馈校正并不明显,或者说缺乏严格管控。一些专家和名师也经常倡导一种“重点式”教学,他们认为一节课或者一次教学的内容是有限的,解决的问题也是有限的,学生吸收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既然如此,就不能寄希望语文教学“毕其功于一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完全可以不必面面俱到,而应该是有所重点的来讲解,一节课把一个方面的内容讲透,一次教学能解决一个问题,就已经很好了。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教无定法,谁也不能说哪一种教学方法最科学,哪一种教学方法最高效。

但是,在教学实践和教学效果这两个层面上,我们发现这种理论带来的现实情况并不喜人。我们发现,一般而言,不少教师选取教学的侧重点更多是偏于印象或者来源于各种“教学参考”,至于在教学中有没有讲透或者解决掉某个问题,既无有效的反馈,也没有因此而带来的校正,说白了就是“讲到哪算哪”、“讲得怎样是怎样”,没讲明白的或者讲不明白的“下次有机会再讲”,无论是过程还是结果更多取决于语文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教学设计本身没有体现出应该具备的稳定性、高效性。不少教师甚至认为,这种教学才是符合规律的,语文教学本身就是见效慢、靠积累的一种学科教学,教师只要带着学生一点一点学习,通过有重点的教学让学生慢慢累积对文本的阅读、欣赏、感悟就可以了,毕竟无论从工具性还是人文性上来说,语文教学都不应该急功近利,都应该注重点滴积累。

还是那句话,说得有道理,但是现实很“骨感”。现实情况是,由于语文教学的这种开放甚或是随意性,结果在不少学生甚至是教师自己心中,都似乎产生了诸如此类的感觉:“语文成绩提升起来慢”“语文可学可不学”“语文学习关键看天赋”,特别是在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应试压力与日俱增、学生家长期望愈强的背景下,一些班主任包括语文教师自己、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几乎达成了一种不必言说的默契:在接近考试的学习时间里,放弃或者不花较多精力在语文学习上了,而是将更多精力投放在有可能见效更快、考分提升明显的英语学习和数理化学习中。偏偏,这样的选择,其结果并不坏,甚至达到了某种必要的预期。

也正是因此,语文学科的“教”与“学”值得重新审视!我们认为,解决此种情况的一个有益尝试就是引入“闭环”教学模式,在语文教学重视长期积累素养、学识的同时,应更加注重每一节课、每一文本的教学效益,以动态的教学效果反馈与教学决策校正,来控制和推动课堂教学的有效与高效,真正让学生感觉到每节课都有收获,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收益。较之于相对随性的开放式教学,“闭环”模式的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缺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喜欢怎样学、教师就会怎样教”,“学生学后效果怎么样决定教师教后反思怎么教”,等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闭环”模式的语文教学是符合新课程改革教学中关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教学理念的,也是真正在实践中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基因而存在的教学模式之一。

我以写作教学为例来说明。比如,开展一节“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这样一个主题写作课。一般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可能有两种教学倾向,一种是相对全面的教学,对细节描写的概念、种类、方法等进行普及教学,侧重于知识传授,此种教学的好处在于理论性强,能提升学生写作的阅读鉴赏素养;另一种则是相对有目的性的教学,就细节描写中的一种来进行针对教学,侧重于写作训练,此种教学的好处在于实践性强,一定程度上能提升学生某个方面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但是这两种教学,都依赖于教师本身的教学素养和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前者的教学确实需要长期的积累。记得笔者在初一时的语文教师,特别喜欢讲语法方面的知识,经常一讲一节课,比如讲到“下定义”,对什么是“种差”,什么是“邻近属概念”,都是一种概念性的讲解教授,当时听来懵懵懂懂,但是到了高中的某节语文课上,当老师提到关于下定义这种题型时,班上不少同学都感觉很困难,而笔者却在一瞬间将初中懵懵懂懂的知识从脑海中回忆了出来,并“秒懂”且完美地回答了老师的提问,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笔者在得意之余,不禁非常感谢初中语文教师这种“打基础、利长远”的积累教学,虽然在初中时确实“听”得辛苦。后者的教学却需要具备针对性。同样是笔者初中时的一位语文教师,有一次感慨于我们对议论文写作的生疏,于是用了几节课来讲议论文,但是由于缺乏针对性,讲过之后,大家依然在议论文写作上没什么起色,这也说明了道理有时好讲,但现实问题却难以破解的情况。所以,在笔者看来两种教学都是有缺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