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03:11: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爱留守儿童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

篇1

依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家庭自觉”的方针,六市因地制宜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关爱工作。上饶市德兴占才中学以自然村为单位组织留守儿童的活动,在村留守学生中选出留守儿童村村长,负责召集和组织假期时间的学习,组织同学一起帮助留守儿童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九江市德安县彭山林场张十八村农民自筹资金创办托儿所,解决周边学龄前留守儿童入托问题,并进一步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课题研究基地”。吉安市遂川县2011年率先在全市成立了统一授牌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场所“麦田阳光家园”,动员志愿者开展长期结对帮扶,并定期开展亲子沟通。宜春市委、市政府下达《关爱留守儿童目标任务书》,明确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增建乡级幼儿园、加强监护人培训力度、加强卫生保健服务、安排专项工作经费”等10项重点任务,按照留守儿童人均一元的标准安排留守儿童工作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袁州区积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实现家门口就业,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南昌市妇联在全市普遍成立“三八留守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开通亲情热线或视频800个,建立留守儿童之家765个,留守儿童家长学校524个,留守儿童托管中心50个,寄宿制中小学校47所。

南昌市妇联还建立了一批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示范之家,组织“爱心妈妈”“家长”和“大学生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对子,不断完善关爱帮扶机制。赣州市瑞金、于都、兴国、石城等老区县也把关注留守儿童纳入官员下基层的考核内容。六市针对留守儿童开展的关爱工作各有千秋,现将调查结果进行汇总

1.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为留守儿童建立档案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上饶市德兴县十分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建档工作。学校在建档工作过程中,针对五个内容对留守儿童进行了解:清楚留守学生姓名、年龄及家庭基本情况;清楚留守学生性格和爱好;清楚留守学生病史状况;清楚留守学生父母的务工地、联系方式;清楚留守学生第二监护人姓名、地址及联系方式。婺源县思口镇西冲小学则在建档工作的基础上,制作了留守儿童名册以便联络。

2.发挥家长的作用。吉安市吉安县人口计生委和计生办开展了“大手拉小手、爱心1+1”活动,组织计生干部、党员作为家长与农村贫困家庭的留守儿童结成帮扶对子,在积极捐款捐物的同时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宜春市宜丰县则由县委组织部和县妇联开展了“心手相牵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按照就近、就便、对口的原则,安排条件较好的党员担任家长,形成了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家长帮扶体系。目前,宜丰全县已有600多名党员干部与千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了结对帮扶,全县210个村全部挂牌建立了“留守儿童之家”。

3.组建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和活动中心。江西省首家村级留守儿童托管中心位于吉安市青原区天玉镇流坊村。该托管中心由青原区妇联牵头成立,以农村留守儿童的托管、校外教育、娱乐为主要内容,承担周边9个自然村留守儿童的管理、监护、学习辅导等工作。中心内设有图书阅览室、学习室及户外活动场地,并配备了电视机、DVD等。吉安市吉安县在寒假期间以村为单位为留守儿童成立了免费的书法、绘画、舞蹈等培训班,并在各村党员电教活动室和农家书屋配置了电脑、电视,组织留守儿童与外出务工的家长视频聊天,为留守儿童播放安全知识教育片。

4.开展形式多样的慈善活动和志愿者活动。2007年,由全国妇联、江西省政府、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大型电视公益晚会《“春暖2007”爱心总动员———关爱留守儿童》以话剧的形式演绎留守儿童的真实故事,唤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众多爱心企业为“春暖留守儿童关爱基金”慷慨解囊。袁州区留守儿童的“一天一枚爱心鸡蛋”活动在西村镇中心小学启动后,先后收到社会各界人士捐助的专项基金13万余元。依托共青团江西省委和江西社会公益组织,新浪江西微生活发起了“寻找身边的留守儿童”公益行动,寻求社会力量资助,一个月内“关爱留守儿童”公益行动微博被转发82000多条,“关爱留守儿童”慈善晚会顺利举办。江西农业大学的学生们每年到吉安县大冲乡小学支教,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文化基础课程、文艺课程、课外知识拓展等系列辅导。江西理工大学材料学院为赣州市赣县沙地镇留守儿童管理中心的儿童建立档案,进行一对一帮扶,组织活动200余次,服务“留守儿童”600多名。

二、六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中存在的问题

1.受益群体碎片化严重。留守儿童的关爱工作既要有广泛的受益群体,又要有系统的工作内容,还要兼顾不同留守儿童群体的差异性,关爱行动的实施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受益群体的碎片化现象非常严重。例如:采用“家长”制度对留守儿童展开关爱工作的地区,受益对象多数为学前儿童和低年级儿童;大学生志愿者行动的受益对象多为中小学在读儿童;儿童托管中心的受益对象多为居住地点相对集中地留守儿童;民间自助组织的受益对象多为能负担一定费用的留守儿童家庭。在未开展关爱工作的地区和居住,地相对分散的地区,留守儿童很难成为关爱工作的受益群体;在关爱工作积极开展的地区,部分留守儿童又重复地成为政府部门工作的重点对象、大学生下乡实践的主要人群、慈善活动的帮扶目标。

2.行动主体缺乏协同机制。各个行动主体分别开展着有特色的留守儿童关爱工作,但各个主体之间缺乏协同机制。“家长”“一对一帮扶”等关爱工作的主体多为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特别是计生、妇联等部门的工作人员;留守儿童的建档工作主要由学校、妇联等主体开展进行;志愿者关爱行动的主要参与者多为高校大学生;慈善活动的贡献者多为企业或个人。以上关爱行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来自不同群体的情感和物质支持。然而,因各行动主体之间缺少协同机制,活动开展缺少联动意识,难以实现人力和财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不能实现规模效应。

3.资金困难是主要障碍。首先,绝大多数关爱工作需要依靠地方政府的财政支持,然而专项资金的投入却并不充足,资金短缺是目前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主要障碍。江西省各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起步较晚,出台的许多相关政策还停留在文件上,计生、妇联等部门经常面临职能范畴和资金能力有限的尴尬境地。其次,对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的专项资金投入还仅限于市、县级拨付,未做到省级统筹,省内各市、县之间的差距也比较显著。另外,社会其他资金来源渠道并未进行良好的补充。走访赣州市赣县时我们发现,许多儿童之家没有政府资金和设备上的支持,也没有其他社会渠道的资金来源,因为资金的限制,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难以进一步发展。

4.关爱工作的可持续性不强。调查中我们发现许多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缺乏可持续性。比如:一次性完成留守儿童的建档后未能进行动态管理和及时更新;“家长”出现工作调动等原因不能继续进行帮扶时,未能进行有序交接;亲情活动室建立之后未能常年高效使用或运营;社会公益活动多为一次性捐助;志愿者活动仅仅集中在寒暑假;等等。

三、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对策建议

1.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作。首先,要将关爱工作实施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推广先进地区的成熟经验,使所有的留守儿童都能在关爱工作的“保护网”中获得一定帮助。其次,应对留守儿童的状况进行全面摸底,为留守儿童逐一建立成长档案和联系卡,实时动态管理。再次,要以不同的关爱方式对待集中居住儿童和分散居住儿童。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地区,完善儿童活动中心的机能;在留守儿童相对分散的地区,充分发挥“家长”的作用。

2.以政府为主导加强各个主体之间的协同行动。为避免关爱工作的缺位或重复,实现人力、财力和物资的合理配置,留守儿童关爱行动的主体之间要加强配合、协同行动。在明确政府职能和责任的前提下,由政府负责协调企业、社会个人、大学生群体、民间自助组织、媒体等进行各项关爱工作,促进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工作形成合力。加强参与主体的联动性,避免各个主体工作的盲目性,使关爱行动从单一性走向综合化,让留守儿童得到全面的关心和爱护。

3.拓宽关爱行动物资来源的渠道。首先,政府应安排留守儿童工作的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为留守儿童完善托管中心、添加活动器材等给予资金保证。其次,大力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鼓励企业与留守儿童结成长期帮扶对子,设立专项基金,拓宽资金来源的渠道。最后,充分挖掘各类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发动社会各界为留守儿童捐赠校车、电话、视频设备、学习用具等物资。

篇2

论文摘要: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不断加快,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这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趋势,由此农村留守儿童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庞大群体。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首先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打工,目前我国进城务工人员达到2.3亿,庞大的进城务工人员造成约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家乡、由他人照管的正常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思想成熟期,但由于远离双亲,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他们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的严重缺失。从而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和心理上都偏离成长发育的轨道,对儿童今后的认识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性格上的缺陷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基本上属于隔代抚养,而隔代抚养中由于长辈精力有限或者处于对孩子的溺爱,对小孩的管教不严,使得孩子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同时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孩子感情上缺乏依靠、内心的活动很难向外倾诉,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孤僻,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具体表现在缺乏自信,过度怕羞,拒绝交朋友。

2.心理上的障碍

亲情对于培养儿童良好的情感来说至关重要,在父母的关爱下,在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儿童从小就在心理播下爱的种子。而农村留守儿童由于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在留守儿童身上很难找到这个年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被错误地认为他们懂事了,却又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父母那种不可替代的。缺少关爱和交流的留守儿童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障碍。比如有困难没地方倾诉,有焦虑、孤独倾向等问题。这些心理障碍造成农村留守儿童经常不能集中注意力来学习,经常不能够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甚至不愿意回家。

3.认知行为上的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孩子有疑问都无法得到解答,使得他们不能对事情有个正确的认识,造成认知行为上存在偏差。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往往呈现出简单化、片面化的倾向,这样就很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情绪化。

二、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成长中的作用。笔者认为,家长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老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城里留守学生之家和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村里可以聘请离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辅导。

3.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中,学校要负起更大的责任,必须建立完善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以培养留守儿童健康的心理。笔者认为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但不能让留守儿童知道,以免刺激孩子。对他们在学习、生活等活动中的表现及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登记,以实现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道路上监护的缺位。在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中,可以通过讲座、“夏令营”之类的活动来进行。同时在“进步之星、三好学生”的评比中向留守儿童倾斜,并且树立标兵,在留守儿童中形成你追我赶的良好教学氛围。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未来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因此绝不能忽视对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不是某一方面就能完成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从而构建完善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论文关键词 社会学习理论 电视媒体 留守儿童 成长。

社会学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A.Bandura)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主要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这一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相互作用论、观察学习理论和强化理论。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笔者以永州市东安县紫溪镇中心村的留守儿童为调查对象,设计了一套关于电视媒体对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影响的调查问卷。

一、问卷发放和回收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大板块,根据调查对象的不同分为:留守儿童卷与监护人卷。其中,抽取紫溪镇塘夫中心小学的100名小学生,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为98%。抽取紫溪镇的100名监护人,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7份,其中有效问卷92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参与问卷调查的留守儿童中,男性46人(46.9%),女性52人(53.0%),男女性别比例基本平衡。在所抽取的留守儿童中,父母都外出务工比例较多,占42.9%,由于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男主外女主内,因而调查中父亲一方外出打工(40.8%)的情况较多,母亲一方外出打工仅占总体的16.3%。所调查的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与(外)祖父母(73.5%)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紫溪镇中心村的电视普及率较高,有线电视的质量较好,频道数量较多,留守儿童能与电视媒介进行较充分的接触。本次调查的留守儿童大多每天观看一个小时以内的电视节目占32.7%或者一至两个小时的有24.5%,两个小时以上的有31.4%;同时,把观看电视作为课余时间的休闲活动的留守儿童占30.6%,由此可见,留守儿童与电视媒体的接触在日常生活中是很普遍的。从监护人的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显示,有52.2%的留守儿童有沉迷于电视节目的现象。

二、运用社会学习理论解读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运用相互作用理论分析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造成的不良影响

在班杜拉的研究中,环境和行为会相互影响,环境又有潜在和实际之分,潜在环境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实际环境则是个体本身的行为创造出来的。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三大因素,而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本身处境则是更为恶劣:一方面家庭父母关爱的缺失,另一方面农村学校所提供的教育环境较为恶劣,同时农村社会环境也给留守儿童造成诸多的不良影响因素。根据调查数据反应,有52.3%的留守儿童将课余时间花在看电视上,减少了学习与外出活动的时间,一方面不能够保障学习的任务的顺利完成,另外一方面,长时间呆在家里看电视,而较少出门活动的时间,缺乏必要的运动,对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不利,同时,因看电视而缺乏与同龄人之间的交流,会对留守儿童的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影响。笔者将选择课余活动为看电视的留守儿童与选择看书和看报的留守儿童之间进行外出活动情况比较,宁愿在家中看电视经常不愿意外出活动的留守儿童(28.6%)所占比例远远低于课余活动为看书和报纸的留守儿童(71.4%)。由此可见,电视导致了一部分留守儿童放弃了外出的机会,或者是减少了外出活动的时间。留守儿童的课余时间一般都在家中度过,所调查的留守儿童有很大一部分是与祖父母(73.5%)或者母亲生活在一起,母亲在孩子心目中一般是慈祥的、温柔的,是一个呵护者,父亲则更多的是一个严厉的管教者,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隔代的教育也存在着较多问题,祖父母年事已老,不论从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跟不上孩子的步调,加上大部分被调查者自身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孩子进行不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由此可知,留守儿童的家庭环境和教育的缺失促使了他们将大部分的课余时间用在看电视上。为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亲或监护人要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美满的家庭环境,养成生活有规律有秩序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运用观察学习理论分析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影响

观察学习理论说明:榜样在形成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上的起着重要作用。观察学习理论着重强调榜样示范和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们既可以通过直接经验达到学习的目的,也可以通过观察所获得的间接经验引发学习,学习程度由浅入深,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观察来完成。留守儿童处在模仿能力强的年龄阶段,他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会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情况下模仿一些行为,电视中的部分行为成为留守儿童们模仿的对象,通过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会特意模仿电视中的形象,也有些留守儿童把自己化身为自己喜爱的动画人物,模仿其动作与话语。那么,电视节目内容的选择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电视里是一个流光溢彩的世界,有积极向上的也有消极萎靡的,接触不同的电视节目内容,会对孩子们产生不同的影响。据调查,有34.8%的留守儿童经常和监护人一起观看电视节目,有39.1%的留守儿童偶尔与监护人一起观看,也就是说,将近四分之三的留守儿童是在监护人的陪同下观看电视的。孩子们除了观看动画片之外,还会看和家长一起观看一些如:《西游记》等神话剧(87.0%)、爱情剧(8.7%)和部分综艺节目(4.3%)。在良好的环境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给留守儿童以正确方向和巨大力量,引导他们积极向上。因此,父母或监护人要为留守儿童在电视节目选择上给予指导和关心,选择的节目要有利于留守儿童的成长,有利于他们去模仿和学习好的语言和行为习惯;同时,家长也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对某些电视节目的学习来改变自己生活中的不良的习惯,营造出一个“相互尊重、相互谦让、与邻里友好相处、关心别人”的温暖和谐的家庭氛围,这样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运用强化理论巩固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所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留守儿童问题是在社会的发展中所产生的,其主要成因是父母的社会流动,这种社会流动不仅对个人具有意义,而且对整个社会结构也会产生影响。农村留守儿童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如果他们在成长中偏离正轨,势必增加社会的负担,影响社会前进的步伐。因此,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帮助留守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刻不容缓。根据班杜拉的强化理论,强化分为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三种,而外部强化的作用最为明显,在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正确地采用适合的强化手段能巩固已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笔者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工作:

第一,政府及有关部门应该出台和采取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如为留守儿童提供与父母亲团聚的方便。各级政府及基层单位应该合理的运用农村书屋这一资源,建立完善的借阅机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文化休闲场所;同时与部分高校进行长期合作机制将各类图书进行回收再利用。

第二,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环境,全面客观地报道留守儿童问题。首先,各电视台以及各大媒体可以策划相关节目,为留守儿童提供关怀,起到媒体的舆论作用,以营造全社会共同关爱留守儿童的舆论环境。其次,开展和倡导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在面向农村、以大学生为主题的义务支教活动组织中,招募一些富于爱心、乐于助人、有一定心理学知识的大学生们组成专门面向留守儿童的义务帮教队伍,给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的辅导。

篇4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保护;体系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188-02

农民工外出务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统筹城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新农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些外出到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身后,是数千万留守农村的未成年的子女――留守儿童,他们已经构成一个日渐增多的特殊群体和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已达2290万,而农村集中了留守儿童总量的86.5%。考虑到我国这几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留守儿童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如此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群体成为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相当严峻的话题。

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教育的和谐发展,成为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一个“不和谐音符”。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及教育等各项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意义重大。

1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工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但无论从哪方面来说,他们都属于弱势群体,他们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早期教育缺位,入学率偏低。根据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抽样调查显示:“流动儿童中在学者占全部流动儿童的90.7%,一直未入学者占6.85%,失学者占2.45%。”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流动儿童中,达到上学年龄却不能适龄入学的问题表现十分突出。在农村,55%的0~5岁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缺少父母亲情呵护与亲子交流,认知、情感以及社会性发展都会受到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对于他们而言,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很少,在家庭教育上的不足得不到正规学前教育的补偿,早期发展受到局限。

(2)生活上缺少照顾。父母外出打工后,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吃的花样单一,只求填饱肚子,不讲营养搭配。二是部分留守儿童更加省吃俭用、节衣缩食。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于监护能力不足导致监护质量下降,往往严少“惯”多,管少哄多,“理”少钱多,管吃管住不管教,使孩子放任自流,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学习上缺少辅导。对文盲率高达30%的祖辈来说,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监护人一般只对留守儿童的吃住和安全负责,关注学习情况的甚少,留守儿童在课后缺乏督促辅导,学习上出现的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成绩下降。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成绩明显偏差。

(4)存在心理问题。心理学诸多研究表明:未成年人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和父母及家庭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农村留守儿童长期或暂时处于“亲子离散”状态,加之伴随外出务工出现的父母离异状况,常常导致他们产生孤独感、社会焦虑、缺乏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这一系列感受往往造成留守儿童自信缺失、自尊受挫,人格发展走向畸形。测试结果显示,有30.3%的留守子女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的心理问题明显多于非留守儿童。因此,如何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格健康发展成为学校面临的重大任务。教育是使人成人的事业,学校是使人成人的地方。

2 目前教育给农村留守儿童带来的影响

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 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 56.17%。因为家庭、监护人、学校及社会教育的不到位,给目前的农村留守儿童造成一定的影响。

(1)过早的自理自立压力,体现不成熟的心理障碍。长期和父母的分离和缺乏联系,对孩子的性格形成和人格的成长非常不利。不少留守儿童感觉孤单,甚至有的孩子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已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2)过快的求学求钱速度,显现不明确的学习目标。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一般难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特别是由于委托监管的不到位,父母的物质补偿心理,更易使孩子们形成重物质、讲享乐、不节俭等不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过窄的生活生存空间,呈现不和谐的人格。近几年,一些打工回乡的人通过种种言行举止将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潜移默化传递给孩子们,这些错误思想混淆了孩子们的是非标准,影响他们价值观、人生观的正确确立。家长外出打工,可以改善孩子生活和受教育的条件,但部分家长容易忽视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使得一些留守孩子拥有过多零花钱,极易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甚至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

(4)缺乏安全感。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外,临时监护人重养轻教,教育的责任就落到了学校,而学校教育是需要家长配合、社会支持的。在调查中发现,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常常得不到监护人的配合。如家长会无人参加,学生违纪或者受到侵害后无监护人配合处理。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没有父母的直接监护,容易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

(5)留守儿童道德滑坡,犯罪率逐渐上升。农村环境对留守儿童的不利影响。赌博、游手好闲等社会环境往往深刻影响留守儿童,使他们放弃学业,整天在外游荡,甚至参与赌博、盗窃等不良社会活动,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资料显示,上海市少年管教所在押的未成年犯上海市籍与外省籍的比例:2000年为6∶4;2005年猛增至3∶7。这七成少年犯大部分是农民工子女,且这个群体已占未成年犯罪的50%以上。

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

以 “留守儿童”问题为切入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对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做出整体思考,是解决 “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个基本立足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广泛力量的密切配合。

(1)要发挥政府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推行公共财政制度,完善经费保障体系。政府加大投入力度,进行政策倾斜。加大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的收入水平,提高现有农村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加大农村公共教育资源投入,改善学校硬件设施,完善体育、文化娱乐设施;建立健全农村寄宿制校舍治理体制,实施并完善素质教育理念;普及信息化教育模式,鼓励学校积极开拓教学新方法和育人新理念。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纳入国家和各地区新农村建设、农民工工作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各部门工作规划,置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之中。把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与各级政府实施儿童发展纲要结合起来,将农村留守流动儿童的各项权益保护列入纲要实施的监测评估体系。

(2)家庭和学校密切配合,高度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重视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如前所述,家庭对子女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常年在外打工的父母来说,家庭教育的内容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上,而更应该从情感的角度去关心和爱护他们,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发展良好的、亲密的亲子关系。另外,还应经常与子女的任课教师、班主任联系,了解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再者,还应十分重视孩子监护人的选定问题,应尽可能把子女寄放在有一定学习环境,比较有文化的,并且有一定责任感,能更好地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处。必须注重的是,家长对孩子的关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缺少了这一点,其他任何措施都无助于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重视对留守子女的学校教育。作为对留守子女的教育实施单位,农村学校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职权和职能范围内,加强对留守子女的关心呵护。针对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应该加以正确的引导,开展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营造健康活泼的教学氛围。同时,要积极同留守孩子的监护人进行交流,对其做必要的培训,让其充分了解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改变单一的教学形式,充分激励留守儿童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是作为教师应有的责任。

(3)整合社会资源,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招募组建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队伍,推行“结对接力志愿服务”模式。采取“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等多种形式的结对方式,组织志愿者队伍或志愿者与留守学生签订结对卡,针对学习辅导、生活帮助、心理抚慰和应急救助等需求,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志愿服务活动。整合各方力量,推动留守学生关爱行动社会化发展。开展各种形式的关爱留守学生工作和主题活动的宣传活动,开展爱心募捐、义务家教、艺术培训、心理咨询等关爱活动,更大程度地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关爱行动,动员更多的社会公众参与关爱留守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1]邹先云.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J].中国农村教育,2006:35-37.

[2]谭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导,2008:213-214.

[3]刘桂芳.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问题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105-106.

篇5

课题组胡兴 胡鹏鹏

[课题简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时代的要求。

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我国广大农村,进城打工已成为农民获取经济来源的主要方式,尤其近几年,进城打工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多,这种“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状况,致使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不能完全享受父母关爱、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统计,我国1.2亿农民常年外出务工经商,或到外地打工挣钱。由此产生近2000万少年儿童留守家中,其中14周岁以下的占86.5%,按全国3.6亿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不能与父母共同生活,而且这个数字逐年在增长。这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家庭教育相对缺失,他们的心理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这些孩子有的逃学、旷课、不交作业、说谎,沾染打架等不良习气;还有的孩子因第二监护人管理不当而离家出走,甚至被拐卖。“留守儿童”现象成了一个新的社会话题,特别是能否保证留守儿童的健康心理已成为讨论的热点。

2.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是社会发展必然的趋势。

父母在外打工的“留守儿童”,由于远离父母,缺少家庭温暖,面对复杂的社会,身心健康成长尤其令人担忧。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无处诉说,只能用自己稚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留守儿童”就像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着。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儿童”,使他们健康成长,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3.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严峻课题。

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成长,教育已成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健康和谐的优良环境,势必影响他们的每一步成长,只有创造优良的环境,才会让他们在健康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留守儿童”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捷。为教育这些“留守儿童”寻求策略措施,我们选出了《盘州市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及对应策略》课题。

二、课题立项情况

本课题在2017年3月底选题后,成立课题研究小组,经过设计论证,先后报层层主管部门审批,于2017年8月中旬得到六盘水市基础教育教学课题评审委员会批准立项。

三、课题组成员详细情况一览表

姓 名

工作单位

职称/职务

承担任务

手机

胡鹏鹏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中学二级

协助负责人完成开题报告、结题报告、负责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研究报告

18785845480

向克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小学

小学高级

负责收集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研究报告

13708588996

胡玮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中学

中学高级

负责审查、编辑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研究报告

13985928316

何梅

盘州市英武镇英武小学

小学高级

负责编辑、装订各种研究资料、负责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研究报告

15329184370

支成贤

盘州市英武镇中心校

中学一级

负责制定调查问卷、负责留守儿童偏执心理研究报告

13984605706

四、课题研究时间表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阶  段  成  果  名  称

成果形式

1

 准备阶段

(2017年3月—7月)

1、申报表的填写;2、制定出具体研究计划,实施方案;3、开题报告

书面材料和电子材料

2

实施阶段(一)(2017年9月--12月)

1、准备阶段工作总结;2、各子课题调查分析报告;3、各调查报告论证

领导和专家评估

3

实施阶段(二)(2018年2月--12月)

1、课题专题研究报告;2、总课题研究推广报告;3、实施阶段工作总结

周边乡镇学校推广结论

4

 结题阶段(2019年1月---4月)

1、课题研究成果实践运用总结;2、讨论结题报告的形成;3、结题阶段工作总结

结题报告

【内容摘要】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长期外出孩子留守在家由祖辈或亲友监护的儿童。留守儿童常出现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为失当、学业失控等现象。留守儿童的学习和人格的表现都明显有别于有正常家庭教育的孩子。不少人误入歧途,这些孩子逃学、旷课、不交作业。 同时,留守儿童在“家”骗第二监护人,在学校骗老师,沾染打架、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气;致使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容易走极端。 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体贴照顾,出现害羞、内向、孤独的心理倾向。不愿意与别人交往,害怕与人合作交流等。 本课题正是基于此提出研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和健全的人格,以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从而逐步完善自己的心理健康和能力。教育留守儿童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为此,课题组成员从盘州市一些中小学选取留守学生近400余名,通过调查、访谈等多种方法,专门研究留守学生的学习、交往、偏执、逆反、虚荣、羞怯等心理问题及生活状况。通过探索研究后,我们建议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来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使他们的身体和身心健康都得到快乐成长。课题组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先后编写了盘州市校本系列教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读本》,编印成书作教育系统内部资料赠送盘州市境内学校使用。也写出了各种心理特点的研究报告如:《对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交际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的研究报告》、《对留守儿童的虚荣心理的研究报告》均被我校心理咨询室收存和心理健康教育课培训使用,同时也被一些相关学校引用。

【关键词】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心里现状分析;应对策略

一、 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农村留守儿童会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问题会越来越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还缺乏系统性的内容和可操作性较强的做法,本课题正是基于此,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实际出发,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一线教师的亲身经历,全面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挖掘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制定培养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措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值得推广的行之有效的策略,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试图寻找一个突破口。使留守儿童父母安心务工,还可以积累一些留守儿童的教育经验。同时,通过关心爱护,使其留守儿童能在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好转,表现为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持续好转,心里素质明显增强,学业成绩稳步上升;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力、自理能力都不段增强,身心健康不断发展,综合成绩呈上升趋势。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

目前,社会各界人士已对留守儿童作了大量的研究。近年来有关留守儿童研究报告不断出现, 打开电脑搜索“留守儿童”就能搜索很多关于留守儿童的研究和各地出台的有关关心留守儿童的政策。

1.国内研究现状:自20世纪90年代,留守儿童进入大众的视野,其概念随着社会进步而嬗变。留守儿童作为农民工的衍生群体,其关注度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焦点。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留守儿童的心理、体质、学业、社会性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结论大相径庭。留守儿童将长期存在,教育关爱工作任重道远,须避免留守儿童个体标签化,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多方资源,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弥补家庭教育缺失,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2.国外研究现状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世界范围内受父母移民影响的留守儿童数量巨大。国外留守儿童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者不仅描述了留守儿童各方面的发展状况,而且对移民影响留守儿童发展的机制和过程也比较感兴趣,提出了一系列中介和调节因素。从研究内容上看,国外对留守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留守儿童的规模以及移民对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教育、医疗和健康、心理和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比较关注,各地纷纷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研究。农村留守儿童一般问题的研究已经启动,中央教科所、江苏、河南,以及重庆市的个别专家学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的一般问题进行了研究。王宗飞《任性冷漠内向孤独 “留守孩子”令人担忧》探究了留守儿童在生理上与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消极情绪。黄应圣、刘桂平在2004年的研究中,也认为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迟希新在2006年的研究中也道出了留守儿童在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人格以及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偏差……这些研究,重点探讨了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他们面临的严重困难和问题,在呼吁社会各界积极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方面产生了较大影响。但这些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其解决的专项研究还远远不够,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他人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目前存在的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有: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暴躁、极端的性格。等特征,产生了叛逆、厌世情绪。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盘州市“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2、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方面找到一些有效的措施,纠正、排除、防止学校“留守儿童”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

3、对盘州市“留守儿童”的各种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初步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内容

1、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的主要心里现象分析

a、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现象

b、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现象

c、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交际心理现象

d、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现象

e、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偏执心理现象

f、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现象

g、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孤独心理现象

h、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常见异常行为

2、对盘州市中小学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及建议

    (三)研究方法

1、 抽样调查法:采用问卷形式,调查盘州市部分中小学学生主要心里现象。

2、行动研究法:结合盘州市部分中小学教学和发展的需要,根据研究的过程,分阶段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及时调整和完善研究步骤、具体研究策略。

3、 个别谈话法: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访谈,分析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和解决方法。

4、 教育文献法:查阅有关留守儿童教育的文献,明确研究的目标,分析研究中涉及的有关变量。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研究的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8年1月)

     完成区域内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的调查,提取数据,对中小学学生中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现象进行分类。做好课题的研究准备工作开展开题论证,设计研究方案以及设计调查问卷等。

(二)研究的实施阶段(2018年3月—2018年12月)

1、 主要按计划、步骤进行课题研究。

2、 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调查盘州市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象。

3、 根据调查结果统计,分析盘州市部分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现象。

4、 根据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个别访谈和社会调查,分析心理问题的成因,研究转变策略。

5、 对存在各种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进行个别辅导,设计合理的教育方案。

(三)研究的总结阶段(2019年2月——2019年4月)

       整理材料,总结经验,推广研究成果,写好课题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成果

(一)调查结果统计

课题组通过对盘州市八个中小学约400余人留守儿童的各种心理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详见各种心理问卷调查统计报告),主要数据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有心理问题的留守儿童占89%,没有的占11%,其中:

(1)认为交际心理有困难的占20%,一般的占65%,没有困难的占15%;

(2)认为学习心理有困难的占30%,一般的占70%,没有困难的占10%;

 (3)有逆反心理的占40%,一般的占50%,没有的占10%;

(4)有偏执心理的占30%,一般的占60%,没有的占10%;

(5)有羞怯心理的占45%,一般的占40%,没有的占15%;

(7)有虚荣心理的占50%,一般的占30%,没有的占20%;

(8)有常见异常心理行为的占40%,一般的占25%,没有的占35%;

  (二)调查数据分析

从第一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在交际心理方面有问题的不是很多,一般地占多数,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从第二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孩子学习心理困难的也不太多,有80%的孩子认为自己的学习成绩还行的。

从第三个问题可看出:由于他们的父母不在家,更不可能时时刻刻在自己身边,很需要帮助和指导他们,以减少出现的逆反心理。

   从第四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儿童偏执心理还是较多,很需要我们采取合理措施去调适;

   从第五个问题可看出:这些留守儿童羞怯心理人数不算少,很需要我们采取引导措施;

   从第六个问题可看出:留守儿童虚荣心理还是挺严重的,需要我们下大力气的。

    从第七个问题可看出:有常见异常心理行为的也很多,很需要采取合理措施去调适,

(三)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组长胡兴担任主编,带领课题组成员经过近六个月的时间,编写了盘县校本系列教材《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读本》,在课题实施学校推广试用,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赞誉,为我们课题研究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课题组长胡兴设计制作的课件和撰写的论文《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爱心架起友谊桥-----心理健康教育说课稿》分别获得《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全国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评选大赛”一等奖、二等奖及“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奖赛二等奖。为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推广。

3、自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长胡兴为盘州市英武镇中小学教师和学生培训了五期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变态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知识》、《英武乡中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二级培训》、《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男女生交往》。

     4、课题组成员何梅所做的课件《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社会化分析》、教研论文《浅谈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在盘州市红果片区小学得到了推广。

    5、课题组成员对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写出了各类心理问题的研究报告。其中:

(1)课题组组长胡兴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偏执心理”、“交际心理”和“常见异常行为”的研究报告。

(2)课题组成员胡玮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学习心理”的研究报告。

(3)课题组成员胡鹏鹏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虚荣心理”的研究报告。

(4)课题组成员支成贤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逆反心理”的研究报告。

(5)课题组成员何梅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羞怯心理”的研究报告。

(6)课题组成员向克做出了中小学留守儿童“孤独感”的研究报告。

【实践成效分析】

1.通过农村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了解当前我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2.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根据所获数据资料,分析造成当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异常的各种因素。

3.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指出学校、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的教育方式。

4.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探究合适的解决策略。

5.通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进行科学的对比实验和总结。

【研究体会】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学习及心理健康问题则需要政府、家长、学校及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以下是我们课题组研究实践后的几点总结与建议:

 1、政府方面

就社会政府而言,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高的重视。留守儿童出现的根本原因是,教育体制不完善,家长收入并不高难以承受高昂的择校费。所以,政府在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上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更多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降低入学门槛,方便家长携带孩子去打工。农民工将子女留守而不选择举家迁移,与农民工子女进城就学难有直接联系。由于户籍所造成的二元体制,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入学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这成为农民工子女不能随迁的一大障碍。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应当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享受到公共财政的阳光。流入地政府要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条件,进一步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同时,在公办学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特别要把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好,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降低农民工子女上学、受教育的成本,使留守的孩子能够生活在父母身边,共享城市文明。

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鼓励外出务工的农民在家乡创业,在相对落后乡镇、农村发展更多的产业,为农民在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财力扶持、制度倾斜、生活保障,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尽量确保“后天平等”。

2、学校方面

学校是“留守儿童”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部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恳求别人对自己的关怀。”学校对他们要倍加关注和关心,每一位教师要有一颗爱生如子的爱心,有计划的做好家校联系工作,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让学生从老师那里得到父爱和母爱,得到大家庭的温暖,做到对每一位“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学习情况等方面了如指掌,积极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通过科学合理的教育,有效弥补“留守儿童”的缺失。作为学校和教育部门,关心和教育好“留守儿童”责无旁贷,责任重大。通过课题组的研究实践,现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与大家交流。

一要调查摸底,分类管理。组织全体老师,对留守学生进行全面的家访,作好记录,建立档案,并制定分类辅导关爱的方案,使学校的教育管理有的放矢。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定儿童的家庭主要在以下四种情况:①家庭困难,父母迫于生活双双外出打工;②父母一方不在本地,为团聚而外出务工:③家庭宽裕,父母为生活自由而外出务工;④父母感情不和,一方外出务工。针对这四种种情况,我们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留守儿童,通过各种渠道在经济上给予帮助,化解他们因家庭困难而引起的自卑和苦闷。对家庭宽裕的家庭的,重点促使其父母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关爱。对于父母感情不好,性格古怪、脾气暴躁,逆反心强、问题较多的孩子,进行重点跟踪,特别呵护和关爱。

二要制定实施方案,完善工作制度。学校在认真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实际和学校“留守儿童”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关爱“留守儿童”实施方案,统筹安排各项工作,积极开展有关活动;建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定期检查制度、结对帮扶制度、热线交流制度、心理咨询制度等,把关爱工作落到实处,使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常化、社会化、制度化,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加大“关爱工程”实施检查力度,定期、不定期的对学校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检查,促进、推动关爱工程长效、持久深入地开展。

三要搭建交流平台,增强心灵沟通。根据留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我校课题组成员则组织本校部分留守儿童与浙江大学“1+1爱心工程”结对子的活动,目的也是为了改善留守儿童“有苦无人诉”的状况。爱心工程以大学生牵手留守儿童为中心,让孩子们找到一名“知心姐姐”或“知心哥哥”。组织留守儿童与大学生志愿者之间以书信进行交流,因为对于老师,孩子们有警戒,有些不大愿意说出心里的真心话,但对于知心哥哥或者姐姐,他们的内心就没有什么顾虑,更加愿意倾诉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这种让社会人士参与到改善留守儿童现状的机制或模式还是很有意义的。如果此类活动得到推广,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问题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地解决。

四要加大硬件投入,搞好寄宿制建设。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建好寄宿制学校,优先安排“留守儿童”住宿,加强内部管理,认真安排好“留守儿童”的安全、学习、生活等问题,使其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解决“留守儿童”家庭的后顾之忧。留守儿童在学校寄宿有很多好处,可以促进留守儿童的学习、可以避免留守儿童受外界不良风气的影响,可以促进留守儿童与教师及同龄儿童之间的关系和谐、亲密沟通。

五要关注特殊群体,进行个别辅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肩上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对于个别特殊的留守儿童,在他们身上我们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六要经常沟通家长,家校互动。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虽然现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电话,但是,家长因为工作问题常常会忘记给家里打电话。所以,学校可以开辟一个亲情专线或互动专线,让留守儿童每周打1~2次电话给家长,同时让老师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汇报留守儿童学习和生活情况。通过交流,努力与他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取得共识,让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关心和帮助孩子成长。

七要提高教育人员的素质。除了在教学方面提高要求外,教育工作者在对儿童心理等方面的知识也要尽量充实。这样更有利于教师在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中及早发现存在的问题,有效预防留守儿童形成的极端思想或做出的极端行为。

八要学校和班级要经常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各种文艺活动和公益活动的开展,让留守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在活动中忘记的是烦恼,得到的是快乐。通过活动增强与同学相处的感情,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体会助人为乐的幸福,同时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各方面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3、家庭方面

就家长而言,在做出外出打工而留下孩子的选择时,应该充分认识其中的利弊。虽然,父母在外地打工距离孩子很远,但是,现在通讯技术越来越发达。家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通讯工具及时与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代养人、留守儿童的老师保持联系,更多地与留守儿童深入谈心,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困惑,解决他们心中的困扰,减少隔阂,更好地理解和关心留守儿童。家长绝对不可以因为留守儿童成绩落后而一味指责其不用功学习,而应该尽量帮助他们利用假期及时地弥补空缺、跟上进度。

我们想强调的是,父母不只是孩子衣食住行上的支持者,更是孩子精神上的寄托者。每个孩子都希望在碰到困难的时候可以有母亲温馨的话语来安慰,可以有父亲宽厚的肩膀作为依靠,从而帮自己正确面对并战胜挫折。所以,我们需要为留守儿童的父母敲醒警钟!你们可以少加几个班,可以少赚一点钱,可以不用给孩子买什么高档的礼物,但是,一定要记得经常打电话跟孩子聊聊天,一定要记得在孩子生日的时候,煮一碗面或买一块蛋糕,道一句生日快乐。

4、社会方面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不只是农村或者农民工的问题了,随着留守儿童数量的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是整个国家和社会的问题。所以,在这里我们呼吁更多的社会人士伸出热情的双手,形成爱的暖流,温暖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留守儿童。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更需要我们呵护的花朵。从以上这些爱心人士的言语中,我们能感受到社会从来不缺少爱心,我们相信,在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下,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绽放笑容。

【研究收获】

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成员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做了大量的工作,在理论上进行了一些探索,并积累了较丰富的实践材料,也比较摸清了盘州市留守儿童的主要心里现象,我们也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研究了一系列教育措施。对于个别留守儿童的教育,通过我们课题组的努力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是农村留守儿童队伍庞大,加上学校各种条件有限,以至于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当然,我们会努力渐渐扩大我们的队伍,更不会因为课题的结束而停止研究。我们将继续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教育问题,真正将对留守学生的教育落到实处。为他们做点什么,给他们关爱,解决他们成长中遇到的困难,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帮助,给他们以学习等各方面的指导,使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廖继昌、韦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对策及建议》,广西教育,2008年25期 .

[2]李彩娟:《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菏泽学院学报,2008年4期 .

篇6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社会工作 学校社会工作

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地务工、留守在户籍所在的农村家乡的儿童,他们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快速流动催生出的一个新群体。这些儿童在身心发展和社会化的关键时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教导,容易遭受各种问题的困扰,在发展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特别的关注。留守儿童的构成主体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报告会上提到,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3000多万。这些留守儿童特别需要来自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关爱和科学指导。

一、留守儿童的教育服务需求与学校的回应

留守儿童非正常化的家庭环境使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和社会化容易遭受到各种障碍的困扰。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的困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①委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难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②留守儿童健康的课余生活难以得到保障;③学校和家庭之间缺乏理解和配合;④少数留守儿童出现了学习成绩下降;⑤父母文化素质较高的留守儿童失去学习辅导机会;⑥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由于失去很好的监督,其学习态度逐渐散漫、不端正,部分出现了迟到、逃课、不交作业等不良现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之间的最大差异主要体现在精神方面,和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普遍感觉失落和孤单,同时也感觉缺少关爱[2];孤独感、委屈难过和敏感自卑是留守儿童的“代表性”情绪体验,忧虑情绪主要体现在初中留守儿童中[3]。在社会化方面,一项对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实证研究[4]表明,“留守”经历在个别社会化指标上给儿童带来较大影响: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欠缺与同辈群体和亲戚间的交往;家庭结构观念松散,亲子关系淡化;孤独感较强;缺乏合群性,初中阶段的留守儿童尤其如此。另一项关于初中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研究[5]表明:留守儿童的违法和违纪行为高于非留守儿童,初中留守男生均比留守女生存在更多的危害健康的行为。要克服这些障碍健康发展,留守儿童需要特别的教育和社会化服务。

家庭和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进行社会化的两个最重要的机构,父母是自然的社会化执行者,教育工作者是专业的社会化执行者。父母的外出削弱了留守儿童家庭的社会化功能,造成留守儿童发展服务的缺失。削弱的功能和缺失的服务被父母期望、社会期望由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来弥补。许多学校通过积极探索,采取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提供寄宿服务、选派教师作留守儿童的家长等方式回应留守儿童的服务需求。但是,这些方式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①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这些地区本来就存在着教育经费紧张、教育水平落后、师资力量缺乏等障碍,没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建立详细的留守儿童档案并对变动情况做及时的补充和修改;家长精力有限又缺乏解决儿童身心发展问题的知识技巧,无法提供足额的寄宿服务,即便已建立的寄宿学校也因为管理薄弱、资源有限、监护范围和监护质量达不到要求。②现有方式只能满足留守儿童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③现有方式忽略了留守儿童的自身力量和可能拥有的多种社会支持。现有的服务方式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对留守儿童服务需求的满足。为进一步保护、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需要开拓思路、跟随社会发展的节拍引入专业方法为留守儿童提供指导和服务。学校社会工作正是可以用来指导农村中小学的留守儿童工作的专业制度和方法。

二、学校社会工作的内涵、方法以及在我国的试点和推行

学校社会工作是20世纪初期在美国、英国、德国几乎同时发展起来的一项“结合教育和福利两种制度的社会事业”[6],是现代社会工作发展较早的一个分支和重要领域。学校社会工作即是把社会工作的助人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学校社会工作追求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崇高目标:(1)实现社会福利。学校社会工作为学习和生活适应失调的学生提供服务,协助他们处理困难和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学会如何预防问题的出现和发展自己的潜能;(2)保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和普及义务教育。学校社会工作为因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不能参与或不能充分运用教育机会的学生提供生活与学习的抚助和保障,使他们得以利用应受教育的机会,掌握知识本领,发挥潜能;(3)促进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协调,以配合学校的需要和增强教育功能。家庭、学校和社区是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和学习成绩的三大因素,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社会化人格的三大力量,协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学校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服务和职责所在;(4)学校社会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的全面发展。[7]P316

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学校社会工作主要运用个案方法的传统工作模式和团体方法的学校变迁式工作模式,从事治疗性的服务工作,参与学校家长会及社区活动,并负有就学校不良环境提出建议和反映的责任。1960年以后,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和目标都发生了明显转变,形成社区学校式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开始扮演预防与矫治的角色,参与学校政策的制定,维护学生应有的权利。同时,学校社会工作者把社区活动纳入自己的工作范围,把教育、卫生、福利的结合看成为学校社会工作的趋势和理想。[7]P316经过一百多年的实践和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学校社会工作已成为学生辅导和服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社会工作者与心理辅导人员以及其他服务人员一起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教育服务。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全面深入,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家庭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给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提出了严峻考验。为胜出这场考验,“在中小学中积极开展专业化的学校社会工作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6]为回应现实的需求,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本世纪初学校社会工作在我国大陆地区得到积极的倡导和试点推行。2002年5月,由上海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牵头,在浦东38所学校开始试行学校社会工作,按照香港模式,推行“一校一社工”制度,拉开了大陆地区发展专业学校社会工作的序幕。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试点工作经过了学校确认、专业服务培训、资金和设施保障、政府监管部门成立等环节,标志着学校社会工作作为一项制度正式介入学校体系。[8]P39随后,深圳、福州、济南等地区也学习上海经验开始推行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工作。

三、推行学校社会工作强化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和服务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相关决定使社会工作步入快速发展期,在学校社会工作领域,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加入以试点方式在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行列。这些试点工作大多借鉴港台地区经验,又结合本地实际,发展了多种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模式。试点工作不仅为学校社会工作的普遍推广积累了丰富经验,更为重要的是,试点展示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强大功能和重要意义,突显了广泛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的必要性。但是,目前学校社会工作的试点均是安排在城市的中小学,这与社会工作的起源于城市的、成熟于城市的发展传统相一致,也与我国的资源分配方式相关――无论是在经济资源还是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中,农村均弱于城市,几十年的城市优先发展模式已使城乡差距扩大到危害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的程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改变顾此失彼的发展模式,要弥合农村被拉下的差距、解决农村发展的障碍,尽快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格局,在政策和资源方面向农村、农村社会发展合理倾斜成为必要的举措。

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政策和资源对农村的一个合理倾斜就是,政府应大力推动在农村中小学试点和推广学校社会工作,发展学校社会工作制度。运用学校社会工作的传统模式以个案工作方法为有特殊困难的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提供服务和咨询,减少或避免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现象;运用学校变迁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为留守儿童提供生活、学业和职业辅导;采用团体工作方法打破留守儿童自我封闭的防线,培养他们互助合作的精神和方法技巧;运用社区学校式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强化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学校与社区的沟通,启发、培养留守儿童的服务精神,鼓励他们参与社区建设、改善教育和生活环境,通过服务他人、服务社区促进自我训练,实现自我成长。从发展的角度看,抓住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契机在农村中小学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终将惠及整个农村教育,提升全体农村儿童的福利、提高农村社区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龚成彬:从“全国打工第一镇”看“留守学生”教育[J].中小学管理,2005(9):38-39;叶敬忠等: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的影响[J].农村经济,2006(7):119-123.

[2]叶敬忠等: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J].农业经济问题,2006(4):19-24.

[3]刘霞,赵景欣:申继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和行为适应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7(6):6-8.

[4]肖富群:留守儿童社会化状况的实证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49-55.

[5]刘霞,范兴华,申继亮:初中留守儿童社会支持与问题行为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98-102.

[6]文军:学校社会工作论略[J].社会,2003(1):27-29.

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 权益保障 媒介接触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产生了规模庞大的流动人口。在这些流动人口中占绝对多数的是农村流动人口——农民工。由于户籍制度、经济因素等诸多条件和制度的限制,多数农民工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只能将孩子留在农村,①于是形成了中国现阶段数量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2011年5月31日的《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披露,截止2008年底,全国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5800万,平均每4个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②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早就出现,他们的权利保障一直是媒体关注的话题,电视媒介对留守儿童的报道和广泛关注,形成了一定的积极效果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和问题,影响到了留守儿童的切身利益。本文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统计的方式,从抽样调查的结果入手,通过留守儿童的切身利益分析出电视媒介对留守儿童报道的影响,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方法和解决对策。

一、问卷发放和回收统计情况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大类,针对调查对象的不同设置不同的问题,分为:留守儿童问卷和监护人问卷。其中,抽样调查了陕西省商洛市山阳县贫困地区100位留守儿童,发放问卷100份,其中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7%;抽取监护人100名,发放问卷100份,收回96份,其中有效问卷91份,有效回收率为91%。本次参与调查问卷的农村留守儿童中,男性50人(51.5%),女性47人(48.5%),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山阳县人民多以电视和报纸获得新闻消息,而在众多大众媒介中,电视媒介的普及率最高,有线电视的播出质量较好,频道数量较多,留守儿童能够便捷地与电视媒介接触。此次调查的100位留守儿童中,大多每天观看电视节目一个小时以内的占32.5%,一至两个小时的占23.5%,两个小时以上的有31.5%;同时,能每天收看到电视新闻节目的留守儿童监护人占64.5%。由此可见,留守儿童接触最多的大众媒介是电视,电视媒介的相关新闻报道对留守儿童及其监护人有广泛的影响,它对留守儿童生活是否合理有度地报道关系到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和身心发展。

二、电视媒介对留守儿童权益报道产生的负面影响

每个人必须经过社会化才能使外在于自己的社会行为规范、准则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这是社会交往的基础。留守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转变过程。③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复杂、特殊的群体,正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都是影响其发展的因素,而社会环境中的大众媒体又是其主要因素,在当今社会下,大众媒体中的电视媒介就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留守儿童成长在相对落后的封闭环境下,接触范围有限,他们可以通过电视报道了解到当前时事,通过电视节目消遣娱乐、丰富知识;电视媒介对留守儿童的权益报道,让更多的受众关注这个群体,了解、关心他们,有益于留守儿童生活质量的提高、身心健康的发展等。

然而,笔者在山区贫困地区支教考察的一段时间内,分别从小学生、初中留守儿童以及他们的监护人中了解到电视媒介对留守儿童权益报道也产生了相应的负面影响。在与他们的深度交谈沟通中,并结合现当下发生的一些新闻事件,总结了一些不良效应和负面影响。

1、造成留守儿童心理伤害,产生自卑感

电视媒介的采访和报道,带来陌生的外来世界,封闭落后环境下的留守儿童会受到干扰,产生自卑感。由于不良的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同伴关系的消极影响,自卑已经成为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有研究表明,委屈感和自卑感是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代表性”的情绪感受④。而电视媒体的报道会使得留守儿童产生更加强烈的落差感,其中包括区域的落后,生存环境的恶劣,生活质量的差距等,同时感受到普通大众生活的优越性,因而更加地嫉妒。这样的心理会导致两种方向的深层发展:一种是努力学习,克服困难,力争考上大学,摆脱恶劣环境;一种是抱怨社会的不公,人生的不幸,产生强大的心理反差,极端的会由这种不平衡感引发对社会的报复和打击,最终误入歧途。

然而,无论是哪一种人生发展,留守儿童本身都会带有自卑感,电视媒介的相关走访报道更是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自卑感的强烈冲击。笔者曾在支教过程中和一名即将念中学的学生沟通,在他的话语中了解到了他的自卑心理和孤僻性格。他告诉笔者,当电视台来这里采访他们的时候,他看见了先进的设备,看见了大家穿着的讲究,看见了人们更高的知识层面。他突然感受到如果有一天他长大考入大学,他也不希望被大家得知自己留守儿童的身份,不想告诉他们童年没有父母的关爱和教育,没有较好的物质条件,不想由此看到大家对他怜悯的表情。

笔者针对这样的情况调查了更多的当地留守儿童,发现有同样心理的儿童并不少。由此可见,电视媒介的采访带来的外来世界,加深了留守儿童内心的自卑感,而这种自卑感,往往会伴随他们的成长。

2、过度曝光,引发安全隐患

媒体的过度关注,电视媒介的过度报道,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聚集地区信息的大量曝光,导致了安全问题的产生。90年代后,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贫富差距的扩大,拐卖儿童犯罪在数量上有增无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少年儿童发展的重要问题。⑤而这种犯罪现象多发生在留守儿童较多的地区。我们在进行的调查过程中,抽取了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调查,统计出的结果为:父母都外出打工的比例较高,达43.1%;由于中国传统思想秉承“男主外女主内”,因此调查中父亲一方外出打工(40.5%)的情况较多,母亲一方外出打工仅占总体的16.5%;调查中一大部分留守儿童是与(外)祖父母(73.5%)生活在一起。这充分说明了农村留守儿童聚集地区由于经济落后、治安弱化、青壮年人口外出打工,导致留守的大多是生存能力不强的农妇、儿童和老人。电视媒介对留守儿童地区的大量曝光,其隐私信息引起除热心人士外一些不法分子的关注。近年来对这种安全问题的报道也不尽其数,如广西2003年“3·17”贩卖婴儿案件等,引起人们对留守儿童地区安全隐患的担忧。

3、影响日常生活,成为大众舆论下的“噱头”

目前,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大大提高,媒体也做了相应的跟踪报道,但是这样的采访报道和电视宣传造成了广泛人群的关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电视媒体对留守儿童的报道也大多局限于其生活现状、学习环境等层面,很少更深入探究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关爱等层面,以及留守儿童在媒体采访过后的心理反应,并根据现状和特征找出方案并解决。笔者在支教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曾经说过:“采访完我总是觉得有一双眼睛在看着我,让我的生活很不自在。”不难发现,电视媒体的采访和报道影响着留守儿童的弱小心灵和正常生活。

同时,大多媒体报道部门的相关政策,也是从宣传角度出发,没有身临其境,具体真实地解读。留守儿童成长地区相对落后封闭,很难第一时间获得对其探究的第一手资料,而且很多报道不愿深入,因而报道有滞后性和局限性。相比之下,领导走访贫困山村、慰问留守儿童,爱心企业捐款扶持教育等方面的报道的大肆宣传,使留守儿童作为一个介质成为大众舆论的对象。

三、保障留守儿童权益的媒体改进对策

1、规范媒体的关注程度和关注渠道

农村留守儿童在农村青少年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贫困地区的发展和稳定。因此要规范媒体的关注度和关注渠道,把握新闻报道的“量化”,提高新闻报道的“质化”,正确有度地引导留守儿童,通过电视媒体报道的主观能动性,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从留守儿童自身出发,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成长环境。

2、加强留守儿童自身权利保障意识

在当今社会,能否正确使用大众媒介为个人生活服务,已经成为当下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留守儿童自身权利保障意识十分关键。农村留守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在于让留守儿童具有媒介理解与批判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己,促进个体的社会性发展。⑥因此,留守儿童应正确看待媒介的相关报道,树立对大众媒介的正确态度,多与老师和家人沟通交流。而对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无论是家人还是学校,都需要互助补缺,共同教育,及时沟通。媒体的报道是希望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正确引导留守儿童的成长,帮助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因此,无论大众媒体如何报道,留守儿童都应该加强自身权利保障意识。

3、政府及有关部门政策的完善

由于留守儿童所在地区的特殊性相关保护措施的不完善,出现了不法分子趁机作案的现象,因此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完善和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切实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教育投入、积极开展留守儿童监护人家庭教育培训等,从根本上尽量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提高留守儿童的生活质量。此外,基层教育机构应充分认识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和当地新闻媒体电视系,做好留守儿童和大众媒介相互沟通交流的桥梁,促进对留守儿童权益的保护。

【基金项目: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勤助科研项目(项目编号为QZZD12010)】

参考文献

①[法]安德烈·比尔基埃 主编,袁树仁 译:《家庭史第2卷现代化的冲击》[M].北京:三联书店,1998

②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北师大壹基金公益研究院,《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2011

③郝放,《传媒与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J].《新闻爱好者》,2012(12):6

④刘霞、赵景欣 等,《留守儿童的情绪与行为适应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7(6):7-20

⑤孙龙,《当代中国拐卖人口犯罪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硕士论文,2004

⑥杨靖,《媒介暴力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J].《当代传媒》,2012(4):61

篇8

【关 键 词】留守儿童;替代父母关系;生活世界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6-0121-03

一、留守儿童现状与学校教育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其产生的问题

留守儿童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独特现象。经济的发展、城乡的巨大差异,使打工浪潮涌来,造成农村“孩子在家上学,父母外出打工”的现实状况,包括内地城市也有父母外出去发达城市打工。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缺席,导致孩子暂时失去了家的温暖与父母的关爱。为此,家庭教育的环境也随之改变。孩子不得不自己或者跟其他长辈一起生活,他们便成了我们当今社会中的又一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承受着父母之爱与家庭教育的双重缺失。他们已经成为继离异家庭子女之后受到特别关注的又一弱势群体。据全国妇联的《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超过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约4000万,而且我们国家的留守儿童仍在与日俱增。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爱母爱的暂时性不在场或缺失,使得留守儿童长期处于一种无安全感、恐惧的状态之中,这给他们的发展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已有研究一般把留守儿童发展中的问题归纳为安全问题、心理问题、学业问题、品行问题”,[1]比如在学业问题方面,根据相关研究如“对200个外出打工者子女的一项调查表明,部分留守儿童难以管教,轻者经常逃课逃学,重者偷摸成性、打架斗殴、不思学习。他们中有45.7%的学生成绩较差,39.3%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11.5%的学习成绩较好,而成绩优秀的仅有3.5%。[2]他们学习成绩较差,作业不认真完成,无心向学。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不能及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青少年群体可能给学校、社会带来潜在的隐患。

(二)留守儿童与学校教育

留守儿童问题本是社会问题,但他们在学校接受教育,步入到了教育领域,也就属于教育领域里需努力解决的问题。留守儿童除了与监护人、同学关系密切,其次是在学校中与他们师朝夕相处的教师。学校,从传统角度上来说,“学校的分界线一般被看作是家庭的亲密无间的安全感和外面的更为危险的社会开放性之间的过渡性空间”。[3]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风险性越来越大的社会里,我们无法保证具有亲密无间的安全感的家庭存在,尤其是相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所以,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毫无疑问,她需为留守儿童承担起“替代父母”的责任,这也是为儿童迈向外面更大的世界做准备。如范梅教授所说:学校教育应“承担起保护和教导年轻一代如何生活,学会为自己、为他人和为世界的延续和幸福承担责任的这一身神圣的职责”。[4]

二、教师替代父母关系――别样的“父爱母爱”

教师替代父母关系,是范梅南教授提出来的一个新的教育学概念。他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我们与处在教育关系中的儿童、年轻人或年老者之间的生活方式,而教师的含义则是他们必须不断地提醒自己留意自己与孩子之间的“替代父母”的关系”。[5]成功的家庭,不仅要使孩子做好充分准备去迎接外部世界的诸多风险与挑战,也是培养孩子对亲密无间和道德责任的需求。但对于留守儿童的家庭来说,他们的父母远离孩子,无法将这两点给予孩子。所以,学校就需要指向为人父母的规范。

(一)“心向着孩子”――教师应具有的教育学意向

胡塞尔现象学其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即是“意向”,是指“行为带着它的意义指向一个或多个对象”。[6]“意向性”指的是我们与“生活世界”不可分割的联系。[7]教育学意向性是指教师履行“替代父母”的职责时,出于向善的、为儿童好的动机、尽可能地加强儿童的任何积极意向和品质”,[8]也是我们面对孩子最基本的体验,我们将孩子看做是走进我们生活的另一个人,他像我们提出要求,并且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所以,这种意向也是当我们面对孩子的时候,我们对他们的召唤所作出的主动回应。当孩子呼唤我们之时,作为教师,应心向着孩子,积极地作出对他们的回应。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暂时性地缺失父爱母爱,在家里陪伴他们的大多是年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他们的心虽向着孩子、关爱着孩子,但他们的这种“隔辈”关爱往往变成了无节制的宠爱、溺爱,给予较多的只是物质上的满足,对孩子却是极其宽容、放任,这种教养便失去了教育意义。家庭中有意义的教育缺失,作为教师,必定是这类学生生活的指引者,更应心向着孩子,秉持有爱,才有教育的理念,积极承担起替代父母的职责。

(二)“回归生活世界”――教师以父母的姿态走进留守儿童

现象学研究的是生活世界,这里所指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即时体验并未加以反思的世界”。[9]现象学教育学把生活世界作为研究教育的基础、起点,要求我们的教育要深深地扎根于生活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最好的、有意义的教育,才能真正关注孩子的成长。“生活世界理论鼓舞着每一个教育者直接地面对教育最源初的真实生活,教育的意义在于实现,在不断实现的教育生活中,教育的意义得以显现。”[10]要想实现教育的意义,就需要教师积极地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用心去理解他们的行为所富有的意义。教师应走进留守儿童的生活,读懂他们的故事,关注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感悟,这样,被遮蔽了的和谐美好师生关系便随之敞开。

在留守儿童的生活世界里,父母的缺席,使他们小小年纪就切身体验着无以名状的独孤,体验着不被重视、不被爱的落寞,品尝着其他孩子难以理解的不安。在他们的内心,弥漫着对父爱母爱的渴望与呼唤,他们内心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必然导致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中出现各种问题,如不良的学习成绩,紧张的同学关系,甚至打架斗殴等各种越轨行为。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若不能以父母的姿态出现在他们身边,没有用暖暖的爱去感化他,耐心地教育引导他,不能给他柔弱的内心带去一缕明媚阳光的话,其他任何教育知识、策略等都是徒劳的。孩子需要我们的方向指引,才能找到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向,如范梅南教授所说,教师要在引路或引导方向的思想中包含一种留心和鼓励意义上的“牵手”。“这儿,拿着我的手,来吧,我来指给你这个世界。去那个既是你的世界,也是我的世界的道路。我知道做孩子的滋味,因为我去过你现在去的地方。我曾经也是孩子。”孩子就是孩子,教师应该对孩子的各种体验保持敞开的态度,积极倾听,理解、认可并接受孩子的多种可能性。向孩子伸出温暖的手,以孩子的方式体验他们的感受,尽最大努力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与支持。

(三)关注个体――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我们的生活是复杂的、持续的和不完整的,我们作为个体也是多层次,多侧面的。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个体都有着不同的方面。我们在研究一个问题之时,通常会把各个部分分开研究,如关于学生的德育、体育、智育等等。但是,对于我们所面对的教育对象,他们不仅仅是独立的个体,也是集多个复杂方面的整体,即他们是具有复杂多样的“整体性”性的“个体”。儿童不是空空的容器,他们来到学校不只是让教师通过特别的方法给他们灌输课程内容。同样的,来上学的儿童必定来自于某个具体的地方,或者说他们身后一直影响他们的“背景”。教师若是对孩子“带来了什么”一无所知,不知道他们的心境、情绪、性格等,就没有可能实现我们应有的教育意义。

人本生而各异,每个小孩每天都以他们不可思议的方式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而学校教育之美的体现之一,就是一个老师面对若干孩子的多样化,因为不同,所以精彩。童年本应是一个快乐而又美妙的阶段,但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并非如此。他们的生活中缺少父爱母爱的环绕,缺少了父母作为他们人生中第一任老师的引导。他们一旦进入学校,经常表现出孤傲却又自卑自闭,情绪异常,逆反心理严重,难以与人沟通等问题。不管是从整体上看待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还是从个体现象上分析,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个体特质与非留守儿童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在教育生活中,把每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都看在眼里,并且用心去观察、聆听每个孩子,理解他们的需求,懂得他们的内心。当教师在教室里与这些儿童相遇时,能灵活机智地给予他们父母般的关爱以及积极的、有意义的教育性的回应。

三、教师替代父母关系在现实中遭遇困境

教师替代父母关系是一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一个美好的教育理念。它对于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品质,给他们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安全、稳定、指导和支持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面对这些急需关爱的留守儿童,在我们现实教育实践中,让每位教师都承担起教师替代父母这一职责是很难实现的。所以,这一美好理念的实施在遭遇现实后陷入了困境。第一,留守儿童所生活的地区学校班级规模大,教师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也没有太多时间、精力走入他们的生活,靠近他们,理解他们;第二,当地教师未意识到自己替代父母的教育职责,这一全新的理念对相当多的一线教师来说还是一个盲点;第三,缺少社会支持,根据很多资料显示,当地社区很少关注留守儿童,政府的职能相对单一,对教育、文化、各种服务性能采取举措,但不尽完善。

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社会、也是学校面临的新问题。它需要社会、学校、教师与父母共同努力才能解决。但他们一旦步入了学校、进入了课堂,教师就成了面对此问题的关键。现代教师都应该积极提高自身素养,努力承担起保护和教导年轻一代如何生活,学会为自己、为他人和为世界的延续和幸福承担责任的这一神圣职责。

注释:

[1]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姚云.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3][4][5][8]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10,8.27.

[6]杨东亚,吴义昌.“替代父母关系”:一个理解教育的新视角[J].教育科学,2006,(22)6.

[7]马克斯・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人文科学视野中的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1.

篇9

一、活动背景: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中国妇女报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近600名6~16岁的留守儿童中,

父母外出务工达3年以上的占28.1%,42.9%的儿童从来没有随父母在城里生活过,66.3%的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31%的儿童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据调查称,目前全国有2000万左右15岁以下的留守孩子,而且数量还在增加。父母成了孩子最亲近的陌生人!留守儿童的问题正逐渐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当地的特殊情况,青年父母大多外出务工,留守儿童数量很多,父母不在身边给留守儿童所造成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生活问题值得大家的广泛关注。

二、活动目的:

1、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2、号召社会各界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3、向社会展示天堂大学学生的优秀素质

4、为同学提供锻炼机会

5、通过义教,给贫困地区的孩子带去新知识新的思想新的理念,送爱心,送关怀,从而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6、通过志愿者活动唤醒人们的关爱之心,号召更多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走近西河小学,走近留守儿童.为西河小学的孩子出一份力

三、活动主题:

“走近紫溪镇中心小学,关爱留守儿童”

四、活动流程:

1、前期准备

A、组织报名,通过考核确定成员,根据特长明确分工。

B、联系团委盖章,制作证件,写介绍信,便于活动开展。

C、联系紫溪镇中心小学小学相关负责人,了解情况,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活动开展

A、时间:星期六(或星期天)早上9:00-17:00分为低年级和高年级

B、地点:紫溪镇中心小学操场和教室

C、对象:紫溪镇中心小学留守儿童

D、活动内容下已详述(看望留守儿童,通过交谈,游戏等了他们的需要,给与他们关怀,

同时给他们好的引导,树立良好的价值观)

五、活动形式:

1、启动仪式:启动仪式上首先宣布成立心理咨询热线和手拉手活动。此后请相关老师讲话,然后请心理志愿者和留守儿童代表交流心得体会,最后进行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的“一帮一”搭配同时赠送礼品。

2、游戏环节:将志愿者和儿童的组合分为两组,分别同时进行相关心理游戏,以达到打开留守儿童心扉,拉近志愿者与儿童间的距离、增进感情,具体游戏内容和环节由旅游文化产业学院心理部和志工部设计和开展。

3、心理咨询:请相关心理咨询人员(心理志愿者)到现场设置心理咨询点,为留守儿童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同时我们开通心理热线(即心理中心办公室电话),留守儿童也可电话咨询我校学生工作处的心理工作人员。

4、深入交流:心理咨询后各志愿者与留守儿童深入交流,可一起参观校园、谈心等,互相留下联系方式(达到一对一帮助),以便后面活动的开展。

5、结束:深入交流20分钟后到指定地点集合,然后离开学校。

六、活动流程:

A.游戏环节:

该环节大致由3个游戏组成,包括跳长绳,丢手绢,脑筋急转弯。游戏时遵循

有奖励,有惩罚的活动规则,给大家带来开心和快乐的活动氛围。

3. 我猜我猜我猜猜猜:

游戏说明:选出2组成员,每组由4人组成,包括3名小朋友和1名“三下乡”

成员,该游戏有3个环节,包括:猜谜语,猜物品,猜词语,比

赛时通过硬币选出各队的比赛顺序。(注:每个游戏阶段由1名小

朋友和1名三下乡成员,小朋友不可重复出塞)

活动流程:A(猜谜语)下发谜语题目单,给三下乡成员1分钟时间熟悉,然后

比赛开始时自己选择题目念给小朋友猜,(主持人手中也有一份同

样的题目单,会提示正确和错误)。回答正确则继续下一道题,错

误则继续答题,小朋友和三下乡成员可通过叫出“过或者pass”

进入下一道题。游戏时间3分钟,答对一题得1分,答错不扣分。

当计时员表示比赛时间到时,结束答题。

B最后赢的队伍全队每人获得奖励作业本一本和笔一支。,

B.心理咨询环节:

该环节大致由个方面组成,包括。共计一小时。

1. 收集祝福或者愿望:

活动说明:想在座的各位小朋友发放小纸条和笔,让他们写上自己想对自己父

母说的话或者自己的愿望。(采用不记名形式)

活动流程:讲收集起来的小纸条放进一个箱子,我们以抽签的形式抽取10个名

额进行分享,并进行一定的阐述和说明

2. 分享我们的祝福:

活动说明:向小朋友分享我们学校一些同学想给予他们的祝福,鼓励或者心里话

活动流程:将准备好的一些祝福,鼓励的话语分享给大家。

七、后期活动

1.汇总总结问卷调查,请有关老师指导修改,形成规范的调查报告,用以投稿给相关部门以及对紫溪镇中心小学的教学形式提出适当建议,使我们的行动有实际意义.

2.整理志愿者活动日记及小结

在整个“走近紫溪镇中心小学,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中将要求各志愿者写出日记记录心得体会及活动小结,整理相关调查报告及论文,制作网页及制作优秀团队展示。

3.制作活动图片集及VCR

用镜头记录活动的悲喜哀乐

4.宣传成果展

在校园以图文海报形式展示我们的活动,引起大家对贫困地区的关注以我们的努力唤起大家的爱心通过制作博客等网络途径宣传,扩大影响力度和范围. 联系各大报纸,电台,对我们的活动进行后续报道.

5.后续联系

可和紫溪镇中心小学进行长期联系,作为本校大学生的实践基地.呼吁大家采取一对一形式,长期关注当地学生,通过写信,财务帮助等。

八、活动注意事项

1、服从组长的统一安排,不得单独外出行动,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

2、安全第一,注意交通安全,选择安全方便的交通工具,注意人身及财产安全.

3、禁止一切有安全隐患的活动如游泳等.

4、注意个人修养,关爱留守儿童服务期间应注意言行,礼貌,遵守当地的政策法规,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与当地群众友好的相处.

5,带好个人所需,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带好必须的药品,以备不时之需.

6、遇到突发事件要沉着冷静,寻求正当方式解决,避免冲突,第一时间与学校有关部门联系,并速与带队领导联系。

7、活动过程中注意饮食卫生,不乱吃东西,不喝不净生水。

8、工作人员佩带青年志愿者工作证.

附:部分活动展示:

1、托起幸福

游戏目的:热身、互动

需要场地:室内|、无风的室外

需要道具:气球,背景音乐

游戏人数:不限

游戏时间:15分钟

游戏程序:让所有学生不分彼此的托起所有气球,等学生都充分的活动之后便可以结束。 建议讨论:

1)才的活动你看到、听到、感觉到什么?

2)刚才我们总共托起多少个气球?如果只有一个人能托起几个气球?

3)我们还能托起更多的气球吗?

4)能只管自己的气球吗?

2、心有千千结

类别:团队合作,混乱中恢复

活动目的:体会团队合作的快乐,体验团队合作与信任。体会每个人都恢复力,需要耐心和支持。

道具:节奏较强的背景音乐和节奏舒缓的背景音乐

活动场地:室外空地

参与人数与类型:每组10—20人

参与者年龄:8岁以上

建议时间:30分钟

活动程序:

1)让每组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圆圈,记住自己的左右手相握的人

2)在节奏感较强的音乐中,大家放开手,在圆圈内随意走动,音乐一停,脚步即停。

找到原来左右手相握的人分别握住。(左右手必须想原来握的人)

3)小组中所有人手彼此相握,形成一个错综复杂的手链。在节奏舒缓的背景音乐中,

在手不松开的情况下,无论用什么方法,将其复原成大圆圈。

4)合并两组,再做一次

5)建议讨论:出现死结怎么办?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信心

篇10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亲子伦理;家庭教育;调适对策 

 

 一、引言 

家庭是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而家庭伦理是推动农村社会文明发展的根本动力。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即亲子关系是一种由父母的姻缘关系派生出来的血缘关系,是农村家庭关系的轴心之一。为生命生产而结成的抚养和赡养关系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伦理道德规范都是围绕着抚养、赡养而产生和确立起来的。所以,我们社会主义家庭伦理对亲子关系的道德要求就是:教养子女,孝敬老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我国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地、大规模地、持续地、跨地区地向大中城镇,特别是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沿海城镇流动,形成了国内外广泛关注的“民工潮”现象。伴随这股“民工潮”,产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群体即“农民工”群体。有关统计表明, 目前全国流动人口已超过1.5 亿。 

 随着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打工,使农村留守家庭规模变小,结构趋于不完整。在农村家庭中,“父母在,不远游”等传承千年的家庭伦理定律逐渐被打破,许多农村家庭亲子之间感情疏远,两代人之间的伦理冲突越来越频繁,造成了家庭伦理的缺失。特别是很多家庭父母中的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远离孩子,远离家庭生活,以至于不能保证给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对家庭伦理形成了前所未有的考验。在我国现代广大的农村家庭中,大量中青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他们无法尽到教育子女的义务。因此,分析农村留守家庭里的亲子关系,总结利弊得失,并提出相应的调适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对策,不但有利于改善目前农村家庭亲子关系的状况,使家庭成员人格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对整个社会的家庭道德建设产生重大的作用。 

目前,社会各界的学者们对民工潮问题的研究己经深入到对农村人口流动的各个专题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大多是从社会学、人口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侧重于进行大量的社会调查,注重实证研究。鉴于此,本文试从家庭伦理的角度分析民工潮对农村留守家庭中抚育阶段亲子关系的影响,并提出调适对策。 

 

二、农村留守家庭亲子伦理的现状 

 

民工潮带来一种新的社会现象——“386199”现象(“38”代表妇女,“61”代表儿童,“99”代表老年人),这种现象表现得日益突出。这组数字的意思是指以男性为主的中青年劳动力的外出使得农村中留守的家庭成员主要由妇女、孩子和老人构成,造成了留守妻子、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等诸多问题。而随着农村中劳动力、外流家庭数量的增加,留守儿童的规模也在不断增大,目前,留守儿童已成为了一个需要社会多方关注的群体。全国“心系”系列活动组委会等机构联合开展了“心系好儿童”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系列活动,并了“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 报告显示,目前,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留守儿童的家长常年在外务工经商。外出务工年限在一年以上的家长合计占了六成以上,其中,28.5%的家长外出务工年限在五年以上。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外出务工使留守家庭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给孩子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营养结构的改善和身体素质的提高等。现在农村中的父母十分重视子女的教育问题,因为他们认识到了当今社会只有有知识的人才有前途,所以,农村父母外出打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解决子女的教育费用问题。毋庸置疑,经济能力的提高可以为子女的教育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但是否这样就能给子女提供更好的教育呢? 

美国社会学家w·古德曾指出,如果说“家庭是由父亲、母亲和孩子组成的一个社会单位,那么成年人与其子女有着亲子关系是形成家庭的一个条件。”亲子关系是家庭的核心,而其中的抚养、赡养关系又是亲子关系的核心部分,父母的抚养教育对子女早期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基本情况 

长期以来,亲子联系都被看作是一种由父母抚养孩子并塑造孩子行为的过程。一些实证研究也发现,亲子关系是儿童社会化和人格发展的核心和主要动因,对儿童的成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主要是建立在父母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即家庭教育基础之上的。但是农村留守家庭的家庭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两代人之间思想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使得农村家庭亲子关系出现失衡,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是融于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然进行的终生教育。家庭教育具有广泛性、情感性、反复性、终生性、深刻性、权威性、继承性、生活的融合性、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灵活多样性等多种特点,其优势是任何形式的社会教育都难以替代的。然而很多外出打工的父母认为孩子只要能吃饱穿暖就算尽到了父母最大的责任,“养而不教”是很多农村父母头脑中普遍存在的观点,他们当中很多人认为教育是学校和老师的事。 

农村留守家庭在孩子抚育阶段亲子关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一是孩子与外出打工的父母接触的机会大为减少,生活技能、情感和道德等方面的家庭教育量减少,亲子教育缺失;家长与孩子分离的时间越长,亲子教育缺位现象越严重。 

二是家庭教育观念及方式不当。父母对孩子是否耐心教导,能否理解孩子,能否尊重孩子的人格,能否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关键所在。绝大多数农村家长因本身所接受的教育很有限,不知如何科学、有效地教育子女。而对于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家长来说,一年难得回来几天,要想在这短短的时间内给予孩子正确、科学的家庭教育,更是个难题。他们中的大部分存在着教育观念落后、其身不正、溺爱或专制等问题。另外,两代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态度、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客观差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抚育阶段的亲子关系,再加上时空上的距离,更使留守孩子与父母因长期疏离而使彼此之间形成了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甚至导致亲子关系的僵化。 

2.农村留守家庭子女的基本状况 

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伴随着的就是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的剧烈变化。那么,处于这种变化中的孩子,其生活、学习条件以及发展状况如何,在外打工的“游子”如何给予留守孩子必要的家庭教育等问题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目前留守儿童家庭主要有以下类型:(1)父母一方外出,另一方与孩子一起留守的家庭;(2)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的家庭;(3)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与其他亲属在一起的家庭;(4)父母双方均外出,孩子单独留守的家庭。 

大量研究表明,不完整的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负面影响,家庭对儿童言传身教的影响作用的不同程度的丧失,对儿童的个性发展极为不利。农村中占主流的隔代教养方式存在着很大的盲区:祖父母(外祖父母)在对孩子进行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的重任。而亲友照管下的留守子女,监护人更多是给予孩子学业成绩和物质之类的浅层关怀,很难做到对孩子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的深层关心。无人照管的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除在金钱上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外,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他们年幼缺乏家庭管护,自我保护能力差,易出现意外伤害事件。 

 三、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不良的原因 

 

1.与父母的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 

早在2003年,林宏在《福建省“留守孩”教育现状的调查》中发现:1~2个周末可以回家与父母团聚,经常与父母沟通的留守孩子同长期与父母分离的留守孩子相比,厌学的人数较少,学业成绩差的比例较低。这说明,留守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好坏与跟父母的相处时间和沟通次数有很大的联系。有人将农村中留守子女称为“父母双在的特殊形式的孤儿”,他们的家庭是残缺的,这种残缺导致了家庭中亲子关系的疏远。 

2.空巢家庭给孩子的心理带来很大影响,导致亲子关系紧张 

未成年人处于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和引导。而父母双方都在外地务工的儿童亲子关系、亲子教育完全缺失,长期的分离焦虑状态使儿童对关怀的渴求得不到满足,缺乏感情交流,内心易产生失落、孤独等,这些不良情绪长期得不到排解,易使儿童处于长期的紧张、不确定感状态之中,这必然会导致儿童众多行为问题的出现。 

 3.隔代家庭教育的问题,导致亲子关系的错位 

因父亲外出打工而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形成的“单身家庭”,和由祖父母抚养而形成的“隔代家庭”(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流后其父辈与其子辈所组成的“祖孙”家庭)中的“留守孩子”,家庭教育的主体缺失,或由父母变成了其他的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亲戚。造成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感情抚慰和亲密关爱,从而对父母产生隔阂和生疏,导致亲子关系错位。 

 

 四、农村留守家庭亲子关系的家庭调适建议 

 

1.更新观念,调整期待 

没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的情感更为神圣,父母的心是仁慈的法官,是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太阳。”(马克思)和谐亲子沟通的情感性和潜移默化的渗透性,决定了它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良的家庭教育对于改善留守家庭亲子之间逐渐疏远的关系尤其显得重要。针对许多打工父母忽视儿童家庭教育的情况,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要让外出打工父母明白家教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家教责任感,进而更新教育观念。尤其应重视父亲在农村家教中的作用和应尽的职责,孩子只有生活在父爱和母爱完整的家庭中,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树起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感。 

其次,对留守学生的临时监护人要进行普及性的宣传教育,让他们了解留守学生出现的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问题,明确自己的监护任务和责任,改变重养轻教、重智轻德的错误观念。当今农村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部分家长认为自己的责任是将孩子抚养长大,能否成才全靠孩子自己,因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另一部分家长则对孩子的期望过高,认为自己在外面辛苦打工挣钱都是为了孩子,子女在各方面一定要争气。过低和过高的期望都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父母过高的期望会给儿童带来心理压力,易导致儿童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反应。所以父母应从孩子的兴趣与能力出发,与孩子一起共同确定期望目标,虽然不在孩子身边,也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帮助孩子学会自我规划、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引导其正确对待学习和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 

2.提高修养,以身作则 

哲学家巴斯卡指出:身为知识分子的父母,他们倾向于用科学的方法对待子女。许多在外打工的农村父母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仅靠传统的伦理道德、社会舆论来建立和维持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因而在为数不多的亲子互动过程中常出现问题。在此,建议留守儿童父母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加强心理修养、文化修养及日常生活修养等。在家庭中,父母的行为模式会给亲子关系带来很大的影响,这就要求父母身体力行。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个现象就是父母给子女提出很多要求,自己却做不到。例如离家的父母在回家探望孩子的有限时间里,要求子女多学习,自己却坐在麻将桌前不愿起来;教育孩子要诚实,自己却常常撒谎。要使子女形成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就应起到示范作用,使子女将身在远方的父母看作是自己最信赖的人。 

3.讲究方法,注重实效 

“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活动调查分析报告”显示,电话成为家长和留守孩子沟通的主要方式。虽然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家长每个星期和孩子联系一次,但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不足的现象仍然很突出。接近五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个月才和孩子联系一次,二十分之一左右的家长每年才联系一次,百分之一左右的家长与孩子没有联系。 

调适亲子关系的前提是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个性。因此,在外打工的家长要记得经常和孩子交流,可定时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写信等方式与孩子进行联络,让孩子体会到父母所传递的浓浓亲情。与孩子交流的内容可以是用于了解子女的情况而事先设计好的,也可以是用于情感的交流而随机进行的;沟通时要注意鼓励子女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使其形成对父母的信任感,鼓励他们当有困难时及时地求助于父母;要允许孩子的消极情绪的发泄,使孩子尽快地调整好心理状态;同时要重视他们的愿望并适当满足,给孩子以情感抚慰;尊重孩子的人格,家长在处理孩子出现的问题时宜进行正面教育,对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要讲道理,循循善诱;孩子有了出色的表现要及时表扬、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