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12 11:3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孙子兵法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视卒如爱子”——政府管理理念要突出以人为本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政府职能严重扭曲,主要的工作就是管理人,而不是服务于人,“公仆”凌驾于人民之上。经过多年改革,这种现象正在逐步改变。服务已成为2l世纪政府行政管理的核心。建立服务型政府也已成为上下的共识。服务型政府与管理型政府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是否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应有之义。这方面,孙子提出的“视卒如爱子”,体现了中国古典兵家的用人哲学精神,对于今天也有很强的思想启发作用。“视卒如爱子”的核心是对人关爱。今天,放到政府管理上,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政府工作的精力由管理人民转到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优质服务上来。虽然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利益要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但是以人为本作为我们的执政理念,应当坚定不移地贯穿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各个领域,贯穿到我们的各项工作中去。实践证明,无论什么时候,在管理工作中,以人为核心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树立起服务理念,就是抓住了关键、抓住了根本。
二、“必以全争于天下”——政府管理目标要把握战略全局
孙子的全胜战略思想,是孙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内容。孙子认为,战争的最高境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拔人之城”、“毁人之国”都不是最好的结果,要把“用兵之害”减少到最低的程度,这样“用兵之利”才能“万全”。应该说,孙子的这一思想,在当今的政府管理中具有非常强烈的现实意义。当前,全球范围内国家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军事在竞争,经济在竞争,人力资源在竞争。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问题十分突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心任务。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基本实现了小康。但一个时期以来,单独追求GDP增长,严重破坏生态、滥用资源,只讲经济发展、不讲社会进步等倾向十分突出,政府管理的缺位、越位现象严重。这样虽然经济一时发展了,但给子孙后代遗患无穷。如果对照孙子的思想,我们发现这种发展战略不是“全胜”战略,不是最上策,而是片面的、局部的胜利,必须予以改变。我们认为,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上,要追求发展的最高境界——“全胜”。体现在战略全局上,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一起抓,全面实施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五个统筹”,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当然,在全面考虑的同时,在不同时期要突出不同的重点。
三、“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政府管理活动应善于任势。
任势是孙子思想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关于势,他有一系列形象的描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孙子势篇》),“称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孙子形篇》)、“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孙子势篇》)。其核心思想是因势而谋,借势成事,利用客观态势的力量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思想很值得现代政府管理者借鉴。在政府管理活动中,领导者必须善于借势。如何借势呢?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二是善于聚“气”,形成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通过鼓气鼓劲,聚集起发展的能量;三是把握大势,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经济发展是有周期的,在发展的上升阶段,地方政府要善于利用机遇,采取措施,全力推进,形成发展的加速度和必胜的态势。
四、“通九变之利”——政府管理途径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创新
现代政府是法制政府,决策和执行要尊重科学,尊重程序。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基本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和制度,使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但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各级政府在行政管理中要注意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贯彻上级的路线、方针、政策。正如孙子所讲,“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虚实篇》)。坚持规范、坚持程序,不是因循守旧,不是一成不变。形势是不断变化的,要灵活机动地用兵,临机制变,切忌墨守成规和经验;同样,政府管理更要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要以转变职能为核心,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总之,要把握住一个“变”字,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坚决摒弃教条主义、经验主义、和形式主义,以新的理论、新的实践去指导政府工作,从而取得胜利。
五、“以上智为间”——政府管理手段要强化电子政务建设
篇2
论文关键词:《孙子兵法》;伦理思想;军事伦理;管理伦理
孙子名武,字长卿,也称孙武子,春秋末期齐国人。孙子的著作《孙子兵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价值不仅在于军事领域,它博大精深的思想还蕴含着深刻的伦理价值。
一、《孙子兵法》与传统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文化,儒家文化的根基是伦理道德。孙子与孔子是同时代人,生活在春秋末期。当时,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孙子兵法》必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同时,儒家文化根源于齐鲁文化,孙子作为齐国人,受到齐鲁文化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仁”是中国传统伦理最高的道德原则,用“仁”去解读《孙子兵法》,主要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仁爱”,如“爱卒”、“善卒”、“养卒”,“安国”、“保民”、“利主”。二是“义恨”。“爱”和“恨”是构成“仁德”的两个基本要素,也是基本道德规范,对人民越是爱,对敌人就越要恨。三是“大仁”。作为军人,最大的仁就是实现国家利益,为了国家利益,发动战争、进行杀戮,不是不仁,相反。这正是最大的“仁”。孙子在《用间篇》中指出:“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出兵打仗,动用军力人数众多,国家财力物力耗费巨大,全国的老百姓也都不得安宁,有时战争还要持续数年,如果吝啬一点儿小钱而不肯重用间谍,导致战争失败,那就太“不仁”了。《用间篇》又说:“非仁义不能使间”,意思是不仁义的将帅不能使用间谍。“用间”带有耍阴谋诡计的意思,按常理属于不仁不义之举,但为了国家利益就成为“仁”,国君、将帅都要有这种“仁”。
《孙子兵法》十三篇,每篇讨论一个战争主题,但通览全书,则篇篇充满“慎战”、“抑战”,甚至“不战”的思想。作为一名军事家,在一部专门论述战争的著作中,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充分体现了孙子博大的仁爱情怀。
中国传统伦理把“三纲五常”作为最高道德原则,五常的仁、义、礼、智、信,除了以上所讲的仁,其他的在《孙子兵法》中也多有反映。如“智”,《孙子兵法》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军事智慧的著作,论述如何运用高超的智慧夺取战争的胜利。又如“信”,《孙子兵法》在提出“兵者诡道”、“兵以诈立”的同时,也包含诚信的思想。首先,“上下同欲,民弗诡者”是一种体现国家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公信。
其次,“令素行者,与人相得”,是其“将道”中“信”的基本要求;信赏明罚是“信”的形式;将士用命、部属相得则是“信”的核心内容。最后,“不令而信”是一种高超的用兵境界,反映了道德的巨大力量。
二、《孙子兵法》与军事伦理
《谋攻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这里的“全胜”战略思想,可以认为是《孙子兵法》的思想精髓。孙子认为,兵凶战危,通过军事手段解决争端,必然造成杀戮和破坏,因而,“非善之善者也”。通过政治的、外交的手段加以解决,才是“善之善者也”。通过施行仁政、争取人民支持,从而“夺气”、“夺心”,既可以避免或减少杀戮和破坏,又能达到战争的目的,这样的战略策略才是上善之策。
孙子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从目的来看,是“必以全争于天下”。这里的“全”,不是攻城略地,打败敌方,使敌方“降”服,而是争得敌方人心,使之心悦诚服,如果仅仅使敌方降服,不能认为是“全胜”。从手段来看,一是“伐谋”,二是“伐交”。从对象来看,所谓“全”就是要保全,大至于全国、全军,小至于全卒、全伍;不仅保全已方,还要保全敌方;不仅保全军队,还要保全城池、村庄、人民以及财产。从适用范围来看,不仅适用于战略,还可适用于战役甚至一次具体的战斗。从作用或意义来看,一是己方代价最小,不费一兵一卒;二是敌方损失最小,保全了可为我所用的大量物资和人力;三是人民遭受灾难最小,因为任何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总是人民;四是世界获益最大,通过非暴力手段解决争端,不仅双方不受损失,更重要的是双方不结冤仇,人民得以稳定安宁,社会得以进步,世界得以和平。这些,都充分反映了孙子可贵的惜财爱物、珍视生命,主张和平共处的伦理思想。
《九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君命有所不受。”《地形篇》也指出:“故战道必胜,主日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日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这里,产生了两个道德命题:道德选择和道德责任。本来,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基本的军人伦理,“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即是指此。但战场情势发生了变化,国君的命令已经成为错误时,将帅就要临机应变、作出选择,即使国君的命令也可以不执行。样,如果有必胜的把握,即使国君不让打,也要坚决打,相反,如果不能取胜,即使国君命令打,也可以不打。作为将帅,进不求功名,退不避抗君之罪责,只求保全民众和士卒,符合国君根本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最宝贵的人才。将个人的功名、罪责置之度外,以国家利益为一切行为的最高准则,这是将帅应有的道德责任。
此外,《作战篇》指出:“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要速战速决,这反映了孙子爱惜民财,珍惜民力的思想。《作战篇》还指出:“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十去其六。”本来,军队就是为了打仗的,考虑如何打胜仗就行。这里,言战争却能同时想着国家经济、人民生活,反映了孙子的人道思想。 转贴于
三、《孙子兵法》与管理伦理
管理者应具备的道德素质,《计篇》总结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即将帅要有智谋才能,要赏罚有信,要爱护下属,要勇敢果断,要军纪严明。其中的前三个方面“智、信、仁”是普遍的道德要求,后两者“勇、严”是对军事管理者提出的特殊要求。“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德”,既是素质要求,更是道德要求。“智”即智慧,在中外伦理思想史上,都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德品质,这里主要是说将帅要足智多谋。《九变篇》日:“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就是说,聪明的将帅,总是能兼顾到利和害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考虑到不利的方面,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的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祸患就可以解除。“信”主要指将帅要取信于下属,主要表现即《计篇》所说的“赏罚孰明”,将帅赏罚无度甚至失度,就是道德上的“失当”甚至“失德”,必然失信于部下。“仁”如前所述,包括“仁爱”、“义恨”和“大仁”。“勇”即要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敢于勇往直前,能够视死如归。那种胆小如鼠、临阵怯战的人最为军人所不屑,也被认为是最不道德的军人。“勇”必须是与“大仁”、“大智”相联系的“大勇”,而非匹夫之勇。“严”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将帅要有威严,能够令行禁止;二是要治军严格,“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日‘乱”’(《地形篇》);三是要严于律己。
管理者要重视决策。管理者首先是决策者,越是高层管理者,决策越占有重要的地位,无论公共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是如此。这就要求管理者的决策慎之又慎,否则,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计篇》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因此,决策不仅是单纯的决策,还具有伦理道德的意义。从伦理意义上看决策,要求决策者一方面要理智对待决策,不能感情用事;另一方面决策要周密筹划,谨慎行事。从前一方面来说,《火攻篇》指出:“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国君不能凭一时之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能以一时之愤而与敌交战。要以是否符合国家利益决定是否行动。恼怒、怨愤可以重新高兴,而国家亡了则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则不能再重生。从后一方面来说,《计篇》指出:“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意思是说,凡是战前预计可以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各种因素考虑周到;反之亦然。筹划周密、考虑周到就能取胜,相反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认真筹划呢?
篇3
因此,我们说,一个音乐教师只会弹琴唱歌,按步就班,那无异于被蒙上眼睛只会转圈推磨的老牛吧?教学,是一种艺术,音乐也是我们心目中最高雅的艺术。怎样将它们有机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分风格?这应该是我们教师终生追求的目标吧?那种把弹琴唱歌当作技术,把教学也当作技术的音乐教师来说,他要想教出自己的风格来,恐怕就难为他了。因为,艺术要靠感觉和悟性,而这感觉和悟性又来自教学的主体——那活蹦乱跳的学生。所以,凡是善于抓住教学闪光点和善于发挥教育机智的教师,只要将这一点一滴用文字进行总结,就等于在教学生涯中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脚印。这是他心血的结晶,这是他人生的书页。有了这种认识,难道我们还会拒绝写论文吗?还会为到学期结束要交论文而发愁吗?我们还会为评职称而去临时应付吗?不,统统不会!因为这已是他收获的时刻,他只会主动地、适时地收回成果。因此,写好音乐教学论文,是收获音乐教学的果实,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的腾飞总结经验,为自己人生的旅程增添一个崭新的高度、一条闪亮的起跑线。如论大环境,这也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对广大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师们,快行动起来吧,论文写作、钢琴、声乐、教学,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专业和基本功。
音乐论文三要素
我很赞赏《中国音乐教育》上的一段话:写作音乐教学论文要: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过去有些人老抱怨发不了文章,他们殊不知自己的文章要么漫天撒网,不着边际;要么面面俱到缺乏深度;要么重复别人写过的东西,且不如别人。因此,我向想要写好论文的人们大声推荐——论文写作三要素: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
因为这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再加一法:多读书
常见论文格式
1、条理型:按论述顺序阐述观点,图式如下: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但要紧扣中心论点)。2、简约型:简单开头,重点论述观点,小结有力,中心突出。图式如下:开门见山——论据、论证充分、深刻,具有说服力——结尾简略、主题鲜明。
3、着作型:文章开头有引言,结束有结语;中间有中心论点、分论点,每个论点以章为结构,图式如下: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语
篇4
关键词:竞争情报 国家竞争情报 企业竞争情报 演变过程 研究阶段
中图分类号:G3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9)08-008-02
一、简介
竞争是竞争情报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当前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已不再只是国家间企业的竞争或产品的竞争,而是国家间的整体竞争。有竞争力的企业及其产品最终是国家的产物,因此,竞争必然归结为国家间的竞争。可见,国家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竞争主体,无疑也是一个最主要的竞争情报行为者及利用者。自美国“9.11”事件后,有关国家层面的情报工作再度成为了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而一些国家新近一致反思并重视国家层面的情报能力建设的事实又表明,国家竞争情报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索并研究的理论课题。
二、国家竞争情报
1.什么是竞争情报。作为一个组织理解竞争、参与竞争和赢得竞争的导航和参谋的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是战略管理的兴起、市场竞争的激化和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军事学—军事情报,经济学、管理学、竞争理论和情报学相互融合的结果,是21世纪一个组织最重要的竞争工具之一。{1}{2}竞争情报的定义很多,国内比较认可的看法为:{1}{2}竞争情报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和研究。它既是一种过程,又是一种产品。过程包括对竞争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产品包括由此形成的情报或谋略。一般意义上,竞争情报又分为国家竞争情报和企业竞争情报。国际上,竞争情报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80年代中期引入中国。90年代,竞争情报作为知识经济的产物和智能服务业的构成在国际上迅速崛起,引起了世人瞩目。综观国内外竞争情报业的现状和发展,竞争情报的主要内容包括:{1}{2}
(1)环境监视。通过对组织外部环境事件、趋势和相互关系有关信息的获取和利用,以减少企业决策过程的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
(2)市场预警。分析市场早期预警信号,发现并预知可能的变化,以避开威胁、抓住机遇、寻求发展。
(3)技术跟踪。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产品竞争是市场竞争的主要内容。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已经成为国家、地区和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为此,不断跟踪当代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和竞争对手的科技进步,以未雨绸缪、抢占先机。
(4)对手分析。辨析现实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了解他们的未来目标、现行战略、自我假设和可能反应,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5)策略制定。在充分占有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企业自身信息的基础上,研究发展战略和竞争策略是现代政府和企业的重大任务,也是竞争情报的重大主题。
(6)信息安全。在知识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安全已经成为一个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重大情报课题,而反情报已成为竞争情报研究和咨询的重要功能。
2.什么是国家竞争情报。所谓国家竞争情报,就是以国家作为一个竞争主体,一个国家内部的各类组织机构和成员为国家战略目的而对一切相关的信息、知识、情报等,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一切活动。它是为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而服务的。{3}
三、国内外文献对国家竞争情报的研究
“国家竞争情报”这一术语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公开发表的文章中鲜有提到。笔者查阅了一下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中,我国的研究者发表的论文仅有十几篇。缪其浩、张左之发表于1989年的论文{4}(1990年发表英文版{5}),在研究了半官方的“日本贸易振兴会”之后,明确提出了该案例就是国家竞争情报(stat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这在国际上可能属首次。在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2002年的年会上,缪其浩再次就“国家竞争情报”这一主题作了相关报告。2004年,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赵刚、{6}{7}陈峰{8}等人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了相关研究论文,开始初步涉及国家竞争情报这个课题。
在国外,迄今在正式文献报道中尚未出现“国家竞争情报”(National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NCI或State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SCI)这一特定概念的词汇。与其词意相近的名词有“国家情报”(National Intelligence,NI)、“社会情报”(Social Intelligence,SI)、“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l)以及“政府竟争情报”(Government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GCI)等。{9}竞争情报出现的比较多些,竞争情报(Competitive Intelligence,Cl)是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和竞争策略的信息研究。
关于竞争情报的特征,美国的学者比较强调CI的战略性、可行性和增值性;中国的学者比较关注CI的针对性、对抗性和谋略性,从不同的视角对CI的特征进行了描绘。{10}
关于竞争情报的范围,按组织划分,可以分为国家CI和企业CI;按领域划分,可以分为商业CI(CBI)和技术CI(CTI)。{11}{12}他们的核心内容是竞争对手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主要涉及环境监视、市场预警、技术跟踪、对手分析、策略研究、竞争情报系统建设和商业秘密保护等多个领域。{13}
四、国家竞争情报研究阶段
1.国家竞争情报研究的起源:早期国家的国情国力调查分析活动。自国家产生以来,国家之间的竞争以及为赢取竞争而进行的国家竞争情报研究活动也就开始了。由于最初的国家竞争主要通过战争这种最野蛮、最暴力的方式来进行,因而国家竞争情报研究活动也是以赢取战争为目标的。
在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各国为了巩固政权、维护既得利益进而称霸天下,十分重视农业和军事因素在诸侯争霸中的作用,开始对土地、人口、军队和钱粮等进行统计,以备管理调度之用。这就是最早的国情国力调查与分析活动。齐国著名政治家管仲在其所著的《管子》一书中,就用很多篇目论述了他的国情调查统计与国力论思想。例如,他在《管子·治国第四十八》提出了“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的主张,意思是说发展农业是富国强兵和称雄列国之本。在《管子·问篇》中,他详细地论述了70多个提问纲目,从军事力量、官员情况、士人情况、人口迁移、就业分布、下层贫民和道德行为等方面来揭示和反映当时农业国家的国情国力。{14}《孙子兵法》则是一部专门研究国家军事竞争问题的不朽巨著。在《计篇》中,孙子对国家军事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评价尺度和管理法则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强调作为国家竞争情报研究活动的“庙算”的重要性,“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无算乎!”。在《谋攻篇》中,孙子进一步提出了“知胜有五”的竞争情报法则:“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15}孙子的兵法思想,不但适用于军事竞争,而且同样适用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竞争。
在西方,《孙子兵法》现已成为竞争情报理论的经典。西方社会的国情国力研究则发轫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至前322年)。那时,希腊各“城邦”之间竞争激烈,战争频繁。在这种动荡不安的环境下,不少学者开始研究起关于国家的学问。亚里士多德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与弟子们编著的《城邦状况》是最早描述各城邦国家国情国力的专著,该书不是从国家的一般原则出发,而是在努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对历史上以及当时的各城邦国家的情况进行比较叙述,包括各城邦的历史、政治制度、公共行政、经济状况、艺术、科学与宗教等方面的内容。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国家形成与变化的“四因论”,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形成了西方国力论体系的最早雏形。这些思想对1000多年后欧洲(德国)“国势学”的兴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6}
不过,在此后长达千年的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中,无论是中国还是欧洲,国家竞争情报研究都几乎处于停顿状态。由于自秦始皇之后,中国一直都是“大一统”的社会结构,外部竞争相对较小,因此历代统治者都比较注重国家的内部治理,而对国家之间的竞争关注较少。其结果是,对统治艺术的研究日趋繁荣,而针对外部竞争的国情国力研究却越来越冷落。欧洲封建社会的情况与中国有些相似。由于宗教统治和经院哲学的长期桎梏,科学理论和科学思想遭受空前的压制与禁锢,亚里士多德的国势比较思想也一直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与光大。{17}
2.国家竞争情报研究的发展: 情报工作重心的转移。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国政府情报工作的重心逐渐从军事情报转向兼顾经济技术情报,直接为增强本国的经济技术实力服务。美国政府正在把经济安全作为对外政策的支柱之一,将经济情报作为对外交流的重点。美国国务院还组织驻外大使馆向企业界介绍情况,调整使馆人员结构,增派商务官员。美国中央情报局已成立6个与搜集经济情报相关的“特别情报队”,{18}专门搜集、分析国外产业情报。俄罗斯以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为基础,组成新的情报机构,搜集经济情报,以提高本国的产业技术和经济水平。英、法、德为了搜集欧共体以外的经济情报,还加强了合作机制。{19}为了加强情报工作,各国都增加了情报活动经费。美国中央情报局曾透露,谍报活动的40%在经济领域,并把谍报活动经费的2/3用于经济谍报上。种种迹象表明,全球正卷入一场经济与科技情报战。{20}
3.国家竞争情报研究的高阶段: 情报工作以专门的中小企业竞争情报服务和支持体系服务于国家竞争情报中心。中小企业作为经济实体中最具活力的因素,对推动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从改革开放的实践来看,中小企业的发展在中国所起的作用将更加突出。虽然国内中小企业几乎占到了企业总数的99%,但是他们的规模一般都很小、资金有限、信息利用能力较弱。政府应该构建专门的中小企业竞争情报服务与支持体系,一方面继续开展有关竞争情报的技能培训,加强公共信息服务的力度;另一方面继续实施竞争情报示范工程,在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同时推动竞争情报的实施,提高他们抵抗风险和开展竞争情报的能力,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在这样的基础上,{21}我们可以建立国务院直属的独立的国家竞争情报领导部门和竞争情报中心。由国务院直属领导可以提高它的规格,有足够的公权力和影响力来方便协调,解决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跨部委、跨地区的合作问题,体现国家对建设国家竞争情报体系的重视,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竞争情报体系和运作机制。另外,通过设置一个国家竞争情报中心,不仅能及时地将国内外的情报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分别递送给军事、安全、商业和经济部门,还有利于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和指导地方竞争情报工作。{22}{23}
五、结语
由以上内容可见,作为竞争情报研究主体的国家竞争情报,所涉及的研究范围和内容要远比企业竞争情报宽泛,需要根据不同目标采用切实有效的研究方法。唯有如此,才能形成针对性较强的研究成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尽管国家竞争情报研究的开展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其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是要更新原有的情报理念和情报工作定势,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发挥现有竞争情报研究力量的作用并加以有效组织,国家竞争情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也是会有所作为的。
注释:
{1}包昌火.峰会寄语:提升企业情报竞争力.2001年现代职业经理清华峰会,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竞争情报分会等承办,2001年12月8日-11日
{2}赵刚,汤世国等.技术创新与企业竞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3}江涌.科技信息机构在国家竞争情报体系中的定位与作用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2007(9):81-83
{4}缪其浩,张左之.对JETRO海外技术情报活动的剖析.情报学报,1989,8(4):281-291
{5}Qihao Miao,Zuozhi Zhang.Anatomy of JETRO’s overseas technology monitoring:bibliometrical and content analysis.Scientometrics,1900,19(l-2):75-90
{6}赵刚.建立国家竞争情报体系:目标与原则.情报学报,2004(3):367-371
{7}{20}赵刚.重视建设国家竞争情报体系.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4(5):45-47
{8}陈峰,梁战平.政府竞争情报与企业竞争情报的互动与融合.中国软科学,2003(4):100-104
{9}陈庄,刘家伶,成卫.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61-262
{10}朱红,王素荣.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213-214
{11}CubillO J.Techno-economic Intelligence in the l990s:a development policy perspective.Social Intelligence.1991,l(1):55-71
{12}Radosevic S.Techno-economic Intelligence in the l990s:a development policy perspective.Social Intelligence.1991,l(1):55-71
{13}陶翔,缪其浩.国家竞争情报的概念及其演变过程.图书情报工作,2005,49(9):16-20
{14}管仲.管子.戴望校正.北京:商务印书馆,1940
{15}孙武.孙子兵法.LionelGiles译.长沙:湖南出版社,1992
{16}施祖辉.关于综合国力论的历史探索.财经研究,1996(1):24-32
{17}侯经川.关于国家竞争情报研究的历史梳理.理论与探索,2006,29(5):516-519
{18}Savitz S.Mission to Beijing:government-sponsored CI in the 18 century.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1999,2(2):55-71
{19}Parker D.Can government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bolster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Review,2000,11(4):57-64
{21}韩玺,王翠萍.国家竞争情报体系构建研究.情报杂志,2006(9):67-69
{22}Calof J,Skinner B.Government’s role i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what’s happening in Canada.Competitive Intelligence Magazine,1999,2(2):20-23
{23}Jennings L.Government’s role in competitive intelligence.Futurist,1997,31(4):10-11
篇5
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是我国几千年来思想意识的指南,提出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自泰罗制诞生,其管理思想以统一的制度来约束管理,而我国传统的管理理念是将人们的伦理道德准则和管理措施相融合,使员工在企业有一种“家”的氛围,这样就使企业包袱沉重,大锅饭盛行,内耗大,管理成本高,员工们对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极差,企业的经济效益较低。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发展迅猛,民企大都为私人企业,其管理企业的模式也是以家族式管理为主。论文百事通家族式管理既有优点更有缺陷,家族式企业的员工一般均为终身雇员,稳定性强,极少流动,而且人力资源投资少,培训及再教育成本低,员工的整体素质高。再有就是员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强,终身雇佣及工资等福利使员工不愿离开企业,一旦跳槽到新的企业,工资和福利就要重新开始,因此员工将自己的命运和利益与企业紧密地联在了一起。在企业初创和困难阶段时,大多企业老板注重感情投资,讲求以德服人,以行感人,以情动人,人事纠纷少,不会产生西方企业中经常出现的那种劳资对抗激烈,罢工、解聘等事件的发生。经营决策集中,管理效率高,成本低,有强烈的危机感,对新技术、新工艺有较强的吸纳能力,技术创新也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使用性,企业会有较高的经济效应。而且家族式企业中运行良好的奖惩机制,都会激励员工以加倍的努力去工作。家族式企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水平差,技术水平低,企业后续能力差等。
“人之能群”。现代管理在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责任范围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科学的理论,儒家的管理组织理论则集中体现在荀子所说的“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群是人类生来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为现实中的社会组织,就必须有“分”,所谓“分”,就是作为组织机构、职业机构等,是人类生存的保证,社会正常运转的前提,组织有序化的标志。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社会组织可以使人类的整体力量得到汇集和放大。儒家所提倡的“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组织形态的基础,它所包含的家族主义倾向,在现代管理中已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其所追求的亲密型的人际关系,对于现代社会组织来说,却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剂”,有了紧密的组织机构,就会便于人员和机构的密切配合,在工作中提高管理效能,进一步推动事业的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的现代科学管理体系,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地不同。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地泱泱大国,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不多的几种原生性文化之一,这一点完全不同于处于中华文化圈边缘地带的东亚及东南亚诸国,也不同于西方一些新兴发达国家,他们的文化意识形态具有明显的次生性,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具有丰富内涵并包含许多精华的原生性文化,具有文化本源的意义。而且中国是世界上最先提出人本主义哲学并初步建立起了以爱人贵民为中心的人本主义管理思想体系的国家。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现代科学管理体系不可能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而重建。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构建只能在民族传统文化的起初上进行。当然,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人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既不可抱残守缺,同时也不可连根拔起;既不可背负上沉重的历史文化包袱,同时也不能走向民族虚无主义或。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层,是以儒家对“仁”的强调,对“礼”的推崇以及“和为贵”等主张,都是为了协调、规范和平衡人际关系;在个人修养上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谋事方面强调天时、地利不如人和。这些都表明,中华文化的核心就是仁。正是基于这种心理品质,中华民族才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种以“仁”为本、“立德”为先及“天人和谐”、“人际和谐”、“情理和谐”的全方位的和谐精神事具有世界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现代的人本管理,从东方到西方,都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企业管理理念,要求企业管理者“居人怀义”,追求管理者与员工的和谐,员工与员工的和谐,以及员工与顾客的和谐,可以说这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精要。
篇6
辩证是老子哲学中的“祸福相依”,是孙子兵法中的“以柔克刚”,是古代医学中的“同病异治”,是传统艺术中的“以少胜多”。辩证思维是现代科学的主要理论工具,是解开宇宙之谜的一把金钥匙。写作议论文,当然也不能缺少辩证分析。在议论过程中,作辩证分析,就是要从事物的两方面进行辩证思维,或一分为二认识事物,或从比较异同思索,或从点与面、个别与整体的关系思考,都有助于全面认识,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事物特征,提出准确全面的观点或理由。而高一学生处于思维活动的初步成熟期,思维的批判性、独立性逐渐增强,加上高一学生的生活面较为广阔,学习的内容也深刻系统,为思维发展提供了知识基础。利用这些条件,进行辩证思维训练,也是完全可能的。
[技法梳理]
写议论文,辩证分析是论证深刻的关键。而影响同学们辩证分析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没有按照形式逻辑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出现了低级错误;二是不会用辩证思维的方式去分析,论证肤浅。故写作议论文时要想作辩证分析,就要先学习一点哲学原理,即坚持用辩证法的全面观、联系观、发展观这“三观”来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对事物作出正确的、合乎事理的评价。
一、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
任何事物都由矛盾组成,有它不好的一面,肯定也有它好的一面。既要看到矛盾中肯定的、主要的、正的一面,也要看到否定的、次要的、反的一面,这样才能全面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否则,就会说出“一头话”,进入以偏概全的误区。人多力量小或人多力量大,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人多力量大或人多力量小,而是区分不同条件下、不同环境里的不同情况。在人浮于事或内耗频繁的地方,责任分散,职责不明,当然是人多力量小;在众志成城、人多势众的场合,当然是人多力量大。关键在于同志、同心、同力,这样人多力量肯定就大。反之,力量当然就小。这样分析说理就不是形而上学的,而是一分为二的,因而能使人信服。譬如,2014年上海高考作文材料“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命题人的意图是,我们既要看到“自由”,也要看到“不自由”,只有把“自由”和“不自由”“结合”起来,才能成功。是谓“全面”而论,“辩证”地看问题。如果只看到“自由”或者“不自由”,以为“我”是“自由”的,没有任何限制;或者认为“我”是“不自由”的,充满限制,那都是“一头话”“走极端”。
写作议论文时,一定要注意对问题进行全面分析,避免只从一个角度、一个侧面谈问题,从而导致片面化和绝对化的错误倾向。对与自己相对一方的观点中的合理性因素也要加以顾及,不能完全否定。如习作《酒好也怕巷子深》的开头:“‘酒好不怕巷子深’这句古话,用以提醒人们重视商品质量,不搞‘假、冒、伪、劣’等歪门邪道,无疑是古今咸宜的金玉良言。但是如果把话说绝对了,认为只要‘酒好’,一切‘巷子深’等外部条件都可以全然不顾,‘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那就大错特错了。”作者写“酒好也怕巷子深”,先写“酒好不怕巷子深”,肯定商品的质量对商品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只重视商品质量,不重视“巷子深”等外部条件的影响是大错特错的,并据此在后文展开深入的论证。开头一句“酒好也怕巷子深”看似废话,实则不然,正是有了这一句话,使读者觉得作者是在全面审视问题,辩证地分析问题。
二、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和周围的其他事物有着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事物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所以,我们要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分析和它有关的其他问题,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又要分清哪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些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深入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避免孤立地、简单地看问题,说出“过头话”。即使是为了体现自己的观点而强调事物的某一方面,也不要把话说得太肯定、太绝对,否则就站不住脚。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10年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而后大量死去,剩下不到4000头。最后只得请“狼医生”。鹿群又处于狼群的捕猎之中,鹿群恢复了生机。于“鹿群――植物――狼群”的相互联系上,通过分析,即可阐明三者之间的联系,并由此而展开论证。论证中要处处注意联系,注意事物间的相互作用,联系成为文章的灵魂。
联系的观点作为一般的哲学原理,可以构成演绎推理的前提,帮助我们形成论点、论证论点。习作《从伐树种菇所想到的》指出这样一个事实:福建省尤溪县香菇生产规模越来越大,香菇的生产给农民打开了一扇“致富”之门。与此相关联的是,随着香菇生产的扩大,碎木屑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大片的阔叶林被砍伐了,甚至被砍伐殆尽。如何看待这一事实?作者写道:“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孤立的事物是没有的。香菇的生产也不例外,最起码必须具备生产香菇的原料。这样,作为香菇生产基本原料之一的阔叶林,自然就与香菇生产结下了不解之缘:要大量生产香菇,就必须要采伐大片阔叶林,从而影响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作者分析了单方面扩大香菇生产的严重后果,并且指出:“经济要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产业结构。香菇的生产也好,阔叶林的生产也好,都是这个产业结构中的一部分,作为这个产业结构的领导者,就必须认真调查各个领域之间的联系,对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措施作出统一的规划。”
篇7
关键词: 培优工作 备学生 学法指导
在高中语文培优过程中,我们常常会发现这样的怪现象:用心辅导的语文学科尖子生在阶段性考试中,语文成绩提高并不明显,有的甚至还略有退步。这是为什么呢?是什么原因导致高中语文培优效果不明显呢?现我结合自己十多年的高中语文培优经验谈两点自己的看法。
一、精心备课,有的放矢
《孙子兵法》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这说的就是要做成事,就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就高中语文培优而言,教师首要工作就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就必须研究学生,备好学生。这样的备课,才是真正科学务实的备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然而,很多教师在备培优课时,往往只备了教材、教法、资料、练习等,很少甚至根本不考虑不同班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性,自以为准备充分就信心满满地上课了。结果,面对学生的差异性,这些教师缺乏变通,仍然照讲不误,自顾自地按照既定的教学设计教学下去。这是典型的教师主体型的教学模式,其效果可想而知。
真正高明的教师在备课时,除了会备好教材、教法、资料、练习等,还会用心备好学生。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若要教会学生,必须首先了解学生,并有针对性地精心备好课。我的做法是:
1.善于观察,从平时的言行举止方面入手。
平常的举手投足、只言片语均可见人之真性情。在每次培优课前,我都会事先做足功课,通过较远处观察和走近交流、批阅作业或试卷等方式,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培优生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兴趣爱好、存疑犯难等方面的情况,以便备好课。
2012年秋,在我任教的高二文科快班中,有一个学生引起了我的注意:她在开学之初的连续两次作文中都拿到了较高的得分,而且作文言辞犀利,有理有据,论辩有力。在课间问询谈话中,我发现她的语文基本功比较扎实,对社会生活有较多关注,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有潜质的学生,实在是培养语文尖子生的好苗子。从此,我每周都抽空单独辅导她写作文,重点是层进式议论文的写作指导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她没有辜负我的期望,在高二年级的两次期末全市统考中,分别以115、116分连续两次取得了高二语文单科全县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这可比她刚分到我班时的起始成绩92分进步了二十多分。
是什么成就了这名学生的长足进步呢?她的聪明善学、踏实肯学等因素固然重要。但是,作为教师,我在充分了解她在学习语文方面的优缺点后,精心备课,正确地做出的有针对性的辅导,又岂可轻忽?
2.捕捉细节,从培优课上深入了解。
有时候,课前准备了几套方案的充分备课,并不能保证培优课就一定能取得高效率。这就需要培优教师敏锐地捕捉培优生学习的细节,发现问题,然后对症下药。
在一次时评作文培优课中,我发现一个培优生坐在那发呆,好几分钟了也没开始做练习。原来他对时评作文题目中的社会现象感到陌生,不知该怎么评论。经过与其他几个培优生开诚布公地交流,发现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都不够全面深刻。这次之后,我开始要求学生通过留心生活、阅读报刊、观看电视新闻等方式,关注、了解社会生活,并积极思考,在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最后把成果写进读书笔记。在完成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在以后的时评作文课上,他们的表现明显好了很多。
这一案例告诉我们,备学生是备好课的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备好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的备课与教学。
二、教法引路,学法指导
当代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教师只需要先教授方法引导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之后的路,教师绝不可越俎代庖,而需在一旁作指导,让学生自主独立地走下去。这样,学生才会由“学会”变“会学”。下面仅以高三语文备考中的时评文写作为例,简要谈谈培优课的基本操作方法。
上时评文写作的培优课时,我的上课步骤如下:
第一步,展示一道时事材料型的作文题,并就审题立意做示范。
第二步,发下本次培优课的练习资料:一道时事材料作文题。要求学生依照老师示范的方法步骤,独立思考,在规定时间内自主完成审题立意。
第三步,组织指导培优生互相交换答卷,共同研究讨论同伴的答卷,并提出改进意见。
第四步,拟写作文提纲,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整篇作文。
第五步,课后思考:非时事材料作文能否写成时评文?如果能写时评文,该如何写?
篇8
关键词:古镇窑湾;建筑艺术;风水防御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 A
古镇窑湾位于京杭大运河与骆马湖交汇处,三面环水,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历史的水乡古镇,素有“黄金水道金三角”和“苏北小上海”之称。早在明清时期,窑湾就是南北水陆交通之要津和苏北商业重镇,市井繁华,商号云集,全国有18个省的商人在此设立商会,有10个国家的商人和传教士在此建商号、教堂,经商传教,明末清初形成的两条主街道,至今仍保持原有风貌,现存古民居群834间,商会馆、古庙、碑亭、古桥、古槐、古松等人文自然景观20多处,被专家和媒体称为“南有周庄、北有窑湾”。
窑湾古镇古建筑遗产是运河文化的象征,厚重的历史孕育了窑湾的独特建筑文化,整体规划和建筑特点上独具风格,有湖有水,有着古老的街巷,有数千年的四方文化交融。
古镇的建筑是南北、东西各地建筑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晶。
古镇建筑风格十分独特,其三面环水,因水而建的格局,酷似江南,又有北方四合院的痕迹,融南方的玲珑精巧与北方的四合方庭为一体,间或有西北的窑洞、大草原的蒙古包的痕迹以及纯西方建筑。
如苏镇扬“玲珑精巧”的建筑风格。苏镇扬会馆及住宅,是江南水乡风格,青石街道,两厢楼檐出厦。住宅和商业楼连接在一起,四进院落,室内多置木雕屏风,上面雕琢精致花纹,用工用料考究。江西人、苏州、扬州、镇江等地人住宅多在窑湾南大街,住房建筑是江南水乡风格。青石街道,两厢楼檐出厦。住宅和商业门市楼接在一起,四进院落。楼房注重防雨,有堂楼廊檐、走道廊檐,四周有曲廊檐。主屋堂楼宽大透光,室内隔间墙多是木隔扇,减少占地空间,还有移动式隔墙(屏风)落地罩式木雕隔墙,雕琢精致花纹。
如山西建筑风格。山西人的建筑多在西大街,房屋布局严谨,呈现出门窗小、庭院小的天井院特色,且门窗上沿皆为半圆结构,窑洞的痕迹依稀可见。房屋砖木结构,人字立梁,楠木框架。住宅前后四进院落,寓言四进士。每道设三个台阶,寓意为登三级,步步登高。
如福建建筑风格。福建清朝初在窑湾南、中、西大街都建有宅院。福建人宅院门窗宽大,院落宽大,院子前有高大影壁墙,院道多为青砖、石板。福建人建房以木结构为主,斗柱梁架用料宽厚,屋山墙多设风火墙,每道院角都设下水道。前后大门厚重,设有防盗杠防盗销。建房带有闽乡习俗,体现防台风、暴雨和防海盗观念。典型建筑为吴家大院,它是窑湾古镇最大的宅院,南北长80米,东西宽20米,共四进院落,整体呈“弓”字形,院落前低后高,很有层次,每进院落都呈“井”字形,以聚财气。吴家大院体现了南北建筑文化的融合,带有福建沿海建房风格。
如会馆建筑风格。窑湾原八省会馆在建筑工艺上各具风格。山西会馆原是明代所建的关帝庙,山东会馆原是明代所建的桃园结义三圣庙。福建、江西会馆在南方园林布局结构上注入了新的活力,富丽豪华,生动活泼。
又如西方建筑风格。清末,美英法等国商人和传教士在窑湾经商或传教,建有教堂庙宇10多座,苏北地区最大的天主教堂建于此地,这座宏伟的欧洲哥特式建筑占地18000平方米,由主教堂和修女教堂并建,有楼房百余间。当年的窑湾,数百家商业店铺遍布12条主要街道,粮行、盐行、船行、八省会馆、十省商业代办处,五国办事处及2座教堂、8座庙宇。镇上驻有美英法俄意荷兰加拿大等国家的商人和传教士近百人。船来人往,处处繁忙。
古镇建筑的另一大特点是全镇建筑总布局根据历代军事家军屯营盘阵图而建。到了古镇,最显眼的就是几座炮楼,由此可以了解到此地应当是军事重镇。窑湾镇呈三角形,西南面朝运河,其中、东、西各有一座炮楼,登上炮楼,既可俯瞰全镇,也可瞭望远方。
窑湾古镇的布局很独特,它不以传统的一字形、十字形或井字形为街区格式,而以一个中心区,三条放射状街道作为独具一格的建镇格局。建筑方式采用“奇门遁甲八卦迷宫阵”和“七星八卦阵”。之所以有这种独特的建镇格局,是因为窑湾自楚汉起便是古营盘,千百年来一直是军事、政治特区。公元前209年,楚王韩信建都下邳,东军营设在窑湾,按孙子兵法实施自然水土工程,利用树木蔽体构成奇门遁甲八卦阵势。公元1840年,举人臧纡青为防外侵敌人,在窑湾建筑军事设施 “七星八卦阵”。按八卦方位设立炮台于城墙上,8门炮控制城外周围8个方位,炮群听从中央炮楼旗语、灯语指挥,中央炮楼设在东当典,楼高10米,视野可覆盖窑湾古镇街区。“七星”,是指大东门炮楼、南门炮楼、拐弯炮楼、杨家巷炮楼、山河街炮楼、界牌炮楼、西门炮楼,这些炮楼全矗立在五华里长街道上,布形北斗星。八卦图中心太极线是窑湾街“S”形五华里步行街道,八卦分天盘、地盘、人盘。窄窄的青石板地面,两边店铺青砖瓦、飞檐、红柱,统一色调建筑,街道弯曲很难辨别地盘方向。
窑湾镇古建筑不但工艺技术高超,军事设施精密,在音学上也深有奥妙,如同北京的天坛回音壁一样,在一定位置呼叫一声,全镇方圆五华里都能听到。
古镇的街区布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建设遵循的是五行八卦风水理论。建筑群落不是横平竖直、朝向周正,而是呈“s ”型、八卦形态,将古镇划成两个半圆,人称“七星八卦”。古镇至今仍保存原汁原味的街巷15条 ,总长度为1327米,所有街巷皆与两条主要街道相通,有迷宫街之称。
古镇因水而生,因水而荣,古镇人自然了解水的习性,因此建筑物大多采取砌石为基、木构房架,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就连房门朝向,也根据沿河地形特点,以及风水理论而设计,既自然协调,又采光充足,又满足了人们驱利避害的心理需求。窑湾古镇自建镇以来一直有良好的排水功能,五华里S形街道,两厢廊檐下各有一米宽、五寸高的台阶,中心街石板下是半米深下水道,目前,主要排水管道从未清淤,亦从未堵死。
中宁街,古镇主要的商品集散中心,仿江南水乡街道模式,街道两侧各伸出1米廊檐,举目一线天,青石铺路,廊沿下日不晒、雨不淋,街道门面房用木板栅式门,楼上街面墙用木板代替前墙,街两厢排无数廊檐柱。这些木质结构建筑有消音作用。5华里的狭长街道,分支出12条 伸长巷,既方便进出,又有通风消音的功能,只闻讨价还价之声,无车马喧之扰,典型的步行街格局。
窑湾建筑物总体来说古朴素雅,但是在局部细节上,也不乏独具特色的各种雕饰。比如廊沿下简洁的万字纹,屋脊上镂空的瓦饰,山墙上别具一格的圆形小窗,重檐的火墙,门前的石鼓,以及檐下的砖雕等。
窑湾古镇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优势造就了独特的建筑文化,它以融汇南北中西的建筑艺术风格、科学布局的风水防御功能、吸收接纳相互交融的个性特色,为我国建筑文化体系增色添彩。
参考资料
1《艺术研究》,2010 年01期,千年古韵 文化传承
篇9
摘要:中华武术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了我国几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归纳并加以整理研究对我国文化的今后的传播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华武术;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9-0201-01
中华体育文化流传千古,经久不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中蕴含着的独有的东方武术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武术曾被提到高一种文化层面,“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则是对它的真实写照。近年来,武术文化也逐渐受到热烈的追捧,武术项目不仅成为08年北京奥运会的特设项目,同时其也频频现身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个角落,从70年代香港媒体中的功夫之王-李小龙,到近期好莱坞中的红得发紫的“功夫熊猫”,无处不彰显着这种东方古老文化的强大魅力。武术,又名国术,是古人类之间自然搏击打斗方法的演变,起源于中国,发展于世界,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保留和继承中华先民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的肢体语言,是全世界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1]。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愧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块瑰宝。
一、中华武术文化的内涵
(1)“和”,“合”文化价值
与西方在搏击,剑术上所推崇的格斗中人性的释放的价值取向不同,我国的武术文化长期在中华文化大环境的熏陶下,形成一种独到的,以追求“和”为最高目的的行为准则。自古以来,儒家思想就占据了我国社会文化的主流,而其中包含的“和为贵”的理论精髓,成为自古以来人们行为处事的重要信条;以至于后来的道家的“不争”、“无为”,墨家的“非攻”、“兼爱”都摆脱不了对“和”的依赖。从我国武术的起源与发展也可以看出,其追求“和”的内在本质也是非常明显的。原始社会,人少兽众,为了更好的获取生产资料,发掘自然,满足世间万物的平衡所需,人们就必须通过武术来为自己的生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随着人们对原始社会的摆脱,人们自身的私欲日渐膨胀。曾几何时狼烟四起,人们家破人亡,为了捍卫自己国家的生命财产安全,不得不对普通老百姓进行武术相关指导,以武力抵抗外族的侵略。后来武术又发展成为一种特有的营生手段,封建社会的“武状元”、民间团体的“武术总领”、近代出现的“私人保镖”等。当然武术不一定是理论上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但是“止戈为武”的指导原则确是在实际中取得效果最好的方法。武术的自身功能特点与“和”文化的追求在表面上具有一定的矛盾性,但二者在实质中又相互制衡,协调发展。肢体运动“斗”的内涵与精神层面“和”的意识在武术文化上取得高度地辩证统一。对“合”的文化价值的追求也是中华武术精髓的另外一面。主要包括“形神合一”、“知行合一”、“阴阳合一”三个方面。“形”指的是武术动作的一招一式,是习武之人的外部形态;“神”指的是习武之人的意识,精神面貌。“形神合一”就是说通过武术行为反映出内在的文化内涵,举手投足间表现出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古人云:“既学艺,必试敌”,这表明古人已深知认识与实践两者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并使认识得以发展,同时实践也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知行合一”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阴阳合一”在武术界得到广泛流传,阴阳通常用来代指同一种事物不同属性的对立的两面,合一则表示其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动则生阳,静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2]武术搏击中刚柔相济、动静结合、虚实变幻无不是对这一理论的最好体现。
(2)休闲文化
武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对养生性的追求,中国的养生文化由来已久。着重表现在“养身体”,“养家糊口”等方面。武术文化也深受其影响,因此其包括娱乐和健身在内的休闲性相对突出。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对人体身体健康方面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武术在强身健体方面的功效自然不用多说,在配合有关“天人合一”,“阴阳合一”等科学内涵,强身健体方面的作用达到极致。增强体质的同时,以“打”、“踢”、“拿”等基本动作为主打的中华武术,常常也被用到民俗文化的发展上。令人瞠目结舌的中华杂技艺术,美轮美奂的功夫动作指导,精彩绝伦的国粹京剧表演都大量渗透着武术文化的影子,在为观众带来愉悦,调节情感,舒展身心的同时,也带动了一个地方,甚至一个国家产业链的发展,扩大了就业机会,如央视体育频道的“武林大会”,江西卫视的“争霸擂台”节目等都是武术经济价值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武术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3]。
(3)整体谋略思维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无疑是对我国古代军事思想的主流,不同于西方拼规模,拼人数,拼装备。我国武术文化在军事指导方面自古以来就偏好于带有谋略的战略思想,《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兵书表现的尤为透彻,“不战而屈人之兵”,“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故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我国武术文化认为在体能斗争中,体格间的差异是不可否认,也不可避免的事实,但这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通过智取,谋略,同样可以达到“出奇制胜”,“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是我国武术的核心思想,同时我国武术文化也非常看重整体意识,这与强调个体,个性突出的西方搏击文化有天壤之别,具体表现在武术的格斗过程中攻守转换,手脚并用的技巧。武术的基本技法中手可拿、可打,脚可踢、可踹,腿可拌摔。就连背也可以靠,身体所有接触的部位都可能会成为技击的点[4]。
参考文献:
[1]、吴明.漫谈武术文化内涵.搏击(武术科学),2010,(10).
[2]、次春雷. 对中国武术文化传承的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篇10
(一)物证技术学研究的回顾
纵观1997年物证技术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物证技术研究领域。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发展和完善,对为法律服务的物证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刑事犯罪案件逐年增多,暴力化、技巧化、智能化趋势明显,有组织的犯罪增多,犯罪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提高”,〔1〕对物证技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民事诉讼案件中,要保证准确地执法,也越来越多的要求对案件中的各种物证进行科学鉴定。鉴于“常规的手印、足迹等痕迹物证在现场上的提取率越来越低。”〔2〕因此,广泛发现、提取、鉴定其他微量物证就显得格外重要。如爆炸残留物、纤维、毛发、油脂、泥土、涂料以及塑料、金属屑等。
2.物证技术鉴定制度的完善。随着法制建设的飞速发展,在诉讼中占重要地位的物证技术鉴定,其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越来越紧迫。有的学者对我国现行鉴定制度中存在问题及鉴定活动不规范的现象,作了调研,写出有关论文数篇。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还组织力量对以往物证鉴定有关条例进行研讨,业已着手制定物证鉴定工作条例。为了确保物证鉴定的准确性,有的学者对某些鉴定技术的标准化和质量控制提出了措施。有的学者从法理角度和我国司法实践相结合,对立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还有的学者就我国现实中物证鉴定主体、鉴定资格与涉围鉴定证人、鉴定权的划分等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地分析和论述。
3.物证摄影技术。本年度该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如对玻璃横断面痕迹的拍照;变压器矽钢片油渍指印的拍照;蜡表面指印的拍摄方法;利用定向反射镜进行暗视场照相的方法;利用偏振光灯拍照灰尘印痕;以及对相对平行区颅面、颜面上对应特征水平摄影位置关系的研究;刑事录像与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方面的研究。
4.痕迹技术。痕迹物证技术方面学者们完成了“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DFO合成及其显现潜在指纹技术研究”;
“定向反射显理潜在指印技术系统研究”:“加湿502胶重显方法及器材研究”;
“微粒悬浮液显现潜在手印方法”等,使我国痕迹物证在上述技术中有的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有的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在此基础上,97年痕迹物证技术研究又取得丰硕成果,各类学刊上发表了近百篇文章,涉及手印、足迹、工具痕迹、枪弹痕迹及动物咬痕等的显现、提取、鉴定的各个方面。如有的学者探讨了足迹边缘特征的检验;足迹检验中影响特征形成的几种因素;同一人异体鞋鞋底磨损形态变异规律;手压的装足迹的检验等问题。有的学者对非原配钥匙痕迹、锯路波形成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有的学者对枪弹阳膛线痕迹变宽机理、枪弹痕迹防护技术、弹头擦点痕迹及改造手枪的鉴定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有的学者还就耳廊印痕鉴定技术、烟头上牙印痕迹、录像资料与器材的带机同一认定进行了探讨。
5.文书物证技术。实践中近年来涉及文书物证的案件逐渐增多,文书物证技术研究也有了相当的发展。97年国内学者在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多种方法伪装字迹案件的检验;血书的字迹检验;反转交叉套摹笔迹的检验;编造规律性特征的伪装笔迹检验;书写相对时间的检验及文件制作时间的鉴定;电脑打印文件的打字人识别等。
6.毒物及其他微量化学特证技术。世界范围内的禁毒活动对毒物、物证技术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97年10月份召开了首届全国检验技术交流会,会议汇集论文134篇,广泛研究了应用现代分析仪器对进行检验的新技术。在毒物分析方面,学者研究了因相等取技术在毒物分析中的应用;毒性元素砷、汞、铅试样处理方法及等离子体光谱测试技术等。在分析方面,学者们对GC/FID测定在人体内残留时间,生物体内海洛因及其代谢物的REMEDI的快速检验进行了研究。国内外学者还对违禁药品的测定方法、可卡因对人体毒性作用、可卡因原子光谱、的快速检出法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其他微量化学物证技术方面,学者们应用现代分析技术,拓宽检验领域。一年来,学刊上发表的论文主要有:从污染的纵火残留物中鉴别石油蒸馏物的气相色谱;微量金属物证的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植物粑粉证据研究;土壤科学在空难事件调查中的作用;x—射线荧光法分析人体组织和衣服上射击残留物;胶带捉取射击残留物;微纤维;同位素标定在物证中的作用等。
7.生物物证技术。生物物证技术方面,97年10月份召开了首届全国法医物证新技术、新进展研讨会。与会专家对“八。五”期间的科研成就进行了回顾。这一领域内的DNA分析技术仍是研究的重点。
“八。五”期间在“非同位素标记探针的DNA指纹图技术、复合扩冲STR位点的DNA分型技术、人类线粒体DNA测序技术、DNA扩冲片段长度多态性和DNA探针研制等多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跃居国际领先地位,其中有四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学者们继续开拓前进,研究的热点是:”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和”短串联重复序列(STR)的扩冲技术“。
有的学者提出“这两项技术将取代”DNA“指纹图技术”,〔3〕发挥其对微量、陈旧、污染人体检材进行个人识别的优越性。
(二)物证技术学研究的展望
在新的一年里,研究的主要内容除继续深化物证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物证鉴定制度的改革外,还将对以下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物证技术中计算机的应用方面,在原来指纹档案计算机管理的基础上,已发展到在鉴定中应用指纹印的计算机自动识别系统;在法医物证的DNA分析中,有的已将分析结果用计算机扫描保存,克服了不同检材必须同步分析的缺点;学者们更着眼于物证技术鉴定中自动识别系统的应用;物证技术鉴定中信息、数据为的建立以及物证技术与国际互联网络等的研究。在痕迹物证、文书物证、微量化学物证等其他各领域中,将进一步研究新技术、新方法。对国外物证技术研究新成果的引进和国内外其他自然科学先进技术的借鉴,使物证技术鉴定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另外,目前学者们对物证鉴定技术的标准化和鉴定擀量控制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将在这方面加深研究,进一步提高物证鉴定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为法律服务。
二、1997年侦查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一)1997年的回顾
1997年是我国侦查学研究深入开拓和稳步前进的一年。年初,在杭州召开了“现代刑侦工作方针专家座谈会”,对侦查工作方针进行了研讨。此外,专家学者们还就侦查体制改革、侦查措施、方法等有关问题展开了全方位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1997年我国侦查学研究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侦查工作方针。现行的侦查工作方针是公安部于1978年制定的《刑事侦察工作细则》中确定的。有的学者在分析该方针不足与过时的基础上,从制订侦查方针的依据、内容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专群结合、破防并举、科学办案、狠抓战机”的新方针建议。在杭州会议上,更多学者则围绕《公安学刊》1996年第三期发表的斯大孝、蔡杨蒙的《论争取把更多的案件处置在始发阶段》一文,展开了热烈讨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充分肯定了“争取把更多的案件处置在始发阶段”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优越性,认为它应作为新时期侦查工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有的学者还由此提出了对传统侦查工作的反思,主张将侦查工作置于大治安之中,强调公安机关要把预防犯罪和打击犯罪作为侦查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的学者认为,争取把更多案件处置在始发阶段是侦查工作走出低效益的关键环节,强调以此为突破口转变思想深化公安侦查改革。还有学者进行了配套论证,认为贯彻落实“争取把更多案件处置在始发阶段”应树立服务观、效率观、全局观、群众观、科学观五大新观念。围绕侦查工作方针的讨论,其参与人员之众多,研究态度之务实,影响之深远广泛,无疑构成了该年度侦查学研究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2.侦查体制改革。我国现行侦查体制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学者们总结认为,其存在着管辖分工不科学、机构设置重叠和不合理、职责不明、缺乏竞争机制、协作不力、效率低下、程序不顺等诸多问题。有的学者建议,继续完善和推广侦查人员责任制,改革侦查工作考核标准,大胆实行竞争机制。还有学者对市局刑警队和分局刑警队建制提出了改良意见,认为应将市局刑警队与分局刑警队重复的一线侦查力量进行合并,把这些侦查力量放置在基层,以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效率。有的学者对派出所侦查职能改革进行评析,认为派出所虽然不再承担侦查破案的主要任务,但也不能完全不管案件侦查,而要积极配合协助侦查部门调查取证,抓好侦查基础工作。有的学者进而提出了派遣刑警人员入驻派出所的设想与方案。有的学者还剖析了我国公安机关内部现行的侦查部门与预审部门分别专门设置及其工作互相交叉的现象与不良后果,主张实行侦查预审合一的制度,以减少不必要的环节。还有学者从条块关系出发,提出建立自上而下大刑侦机制的改革设想,主张加强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警种之间的协作。
3.侦查措施和方法。这一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各种措施和方法的运用上,且多结合实际案例或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加以论述。有的从缉捕对象、缉捕人员、缉捕行动的主客观因素、缉捕保障方面探讨了缉捕行动的决策依据;有的探讨了侦查中推断犯罪分子职业的方法;有的分析了串并案侦查的前提、基础及成功保障;有的学者对新时期如何开展布控、协查进行了研究;还有学者对开设侦查TV(或警察TV)、利用电视通缉令等方式的必要性和实行办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侦查措施现代化与合法化的问题。
4.侦查协作与侦查信息。加强侦查协作一直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问题。有的学者探讨了各部门、各警种协同作战体制建立的可能性。有的学者对现行三级破案制度进行了剖析,主张建立与各地犯罪形势相适应的侦查机构层次。在具体协作方式上,交流侦查信息是学者们议论的重点。有的学者认为,派出所应将重心放在搞好基础情报工作上。一些学者则提出要实行情报信息的计算机化管理。还有学者提出应扩大情报信息库的种类等。
5.侦查谋略。关于侦查谋略的研究相对有所降温。少数学者从兵法谋略的宏观角度探讨了“孙子兵法”与现代侦查相结合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6.具体类案的侦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科技发展,团伙犯罪和计算机犯罪日益猖獗,因此这些案件的侦查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不过,大多数文章对此研究还停留在对于具体个案的分析评论、对犯罪的情况、特点、手法的介绍以及一般性对策上。
7.涉外联合侦查制度和外国侦查制度。涉外联合侦查制度和外国侦查制度是我国侦查学的薄弱地带。有些学者从涉外联合侦查的形式与范围、原则、基本程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研究;有的学者则继续深入研究了西方主要国家犯罪侦查制度,取得了一些可喜成果。
(二)今后的展望
1998年我国侦查学领域内主要研究的课题应当包括:侦查学基础理论及其框架;大刑侦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新刑事诉讼法生效后侦查程序及方法的科学化与合法化;侦查基本观念与功能转换;外国犯罪侦查制度;反侦查理论;暴力犯罪案件侦查对策;犯罪案件侦查对策;计算机犯罪案件侦查对策;新刑法确定的新型犯罪案件的特点及侦查对策。
注释:
〔1〕张新威、杨明辉:《关于我国刑事科学技术事业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路和设想》,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首届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第2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