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道德问题范文
时间:2023-03-18 00:29: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道德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孔孟荀;人性观;义利观
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不断拷问着社会道德,例如好心人搀扶跌倒的老人,而老人却反过来诬陷好心人以此来讹诈医药费等等,此类报导的屡屡出现不禁引起大家的关注,有人就大呼社会道德因此类问题的出现而退了三十年,社会道德已滑坡严重到无法想象的地步等等,那么,现在社会到底是怎么了?是因为人变坏了还是因为人太贪财了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这一问题不仅涉及道德,同时也涉及人性观以及义利观问题,本文就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的人性观以及义利观进行讨论,以此来找到问题的答案。
“中国性论有一特点,即以善恶论性;关于性的主要争点,是性善或性恶的问题。”①追述到先秦儒家孔子、孟子、荀子对于人性善恶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对人性善恶的讨论与他们的义利观紧密联系。孔子对于人性善恶并未有明确定义,孔子论“性”兼及“习”:“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程树德在《论语集解》中将这句话解释为:“人性情本相近,因为习染不同,便相距悬远。”②广义而言,习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指习行,即个人的知行活动;二是指习俗,即广义上的社会环境。孔子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相近的,由于后天环境和习行的不同而导致人格的差异。对于人天生本性的善恶孔子并未明确说明,但人性的善恶的表现是会受到“习”的影响的,孔子承认人性具有可塑性,并且人性的可塑性在人的品德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需要明确并树立正确的义利观,以此来正确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行为。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按义利范畴把人分为君子和小人两类,君子深晓于义,故以义为行为标准,小人专注于利,故以利为追求目标,孔子在这里强调人们应该成为“君子”而非“小人”,这就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义利观导向,指出将义视为行为的根本准则,“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在强调先义后利的同时,孔子也指出追求自己利益的合理性,“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但如果因求利而有悖于“义”,在他看来是不足取的,对此他态度很明确:“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面》)通过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得到的富贵,符合仁义的要求,内心坦然,得之无愧,而利用不正当的途径和手段得到的富贵,违背仁义的要求,内心愧疚,要坚决加以拒绝。
孔子的“性相近”在孟子那里被引申为“性本善”。他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善是人的本性,但并不是说每个人天生就是道德完善的人,而是指每个人生下来就具有向善的资质,“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的“四心”为人的完美德行提供了可能,这种可能同时构成了人格完善的内在根据,所以孟子的“性善”在指出人具有向善的本能的同时,也承认了人性的可塑性,所以在义利观上孟子强调人们要重义轻利。“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孟子提出人和禽兽的差异很少,而这很少的差异就体现在“仁义”上,人的自然属性是动物性的,但其精神文化方面是超越动物本性的,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精神文化里的“仁义”,在这里取义和取利,已经不仅仅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而是人与动物的分野,所以在孟子这里,重义轻利的选择不仅仅是人的行为准则规范,更是人的道德主体意识的体现。对于孟子来说人生来就具有“四心”,但因为种种原因,从现实状况来看人的道德意识往往会落空,人会选择抛弃仁义而选择利益,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腾文公下》)“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孟子・尽心上》)孟子生活的时代较之于孔子时代更为复杂,社会矛盾也更加尖锐,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更加不讲道义,在杨朱的“为我”观念盛行之时,孟子提出人不能只顾个人私利而抛开义,人应该重视义而不是被利益所驱使。
荀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习相远”持“性恶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荀子指出,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欲望,就定会出现争抢掠夺,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所以要有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荀子的人性论是从人的生理感官上来讲的,是一种自然人性论,但这只不过是荀子对人的自然本能的描述,至于人所区别于动物的本质,人之为人所应具有的特性,荀子的回答与孟子有着相似之处:“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化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邀莫不有辨。”(《荀子・非相》)荀子在这里区分人的自然之性与道德之性,他认为人的本然状态包含着向恶的趋向,但认为通过“化性起伪”可以使人的成为符合社会规范的存在,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是善的礼乐教化,荀子强调用后天的礼义,包括法律规范等的引导和约束来改变人的本性之恶,从而使人走向道德上的圆满,这里也同样体现了人性的可塑造性。荀子指出人对“利”的欲望是人不可避免的本性,但在义与利的选择上人是有选择的,“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荀子・大略》)因此利欲必须有所节制即“以义制利”(《荀子・正论》),荀子强调“义”的重要性,认为处理义利关系的立足点是“义”而不是“利”。
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孟子、荀子对于人性观是有差异的,但他们都认为人性具有可塑性,即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实现道德的完善,这也是他们在义利观上主张“重义轻利”的基础和前提;而孔子、孟子、荀子的义利观则让我们看到,义利思想的普遍意义在于肯定人性的可塑造性,肯定人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而义利问题的重要性就在于它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个性,对中华文明的演进与繁荣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正像人的本质规定和活动是多种多样的一样,人的现实性也是多种多样的。”③面对现代社会出现的种种道德问题,的确需要社会进行反思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但我们不能因为出现问题就对社会道德失去信心,我们要看到人性的可塑性并通过道德约束使人性得到健康发展。(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
[2]程树德.论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3.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注解:
①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250.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道德社会化 隐忧问题 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038-02
道德社会化从实质上来说是一种以社会道德文化为内容的教化、内化、外化的有机统一,其在当代大学生社会成长中的主流是积极的。总体来看,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一直受高校、社会和家庭等道德文化的综合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初级社会化是在进一步接受社会道德的基本准则和规范上形成的,这一过程也是使大学生道德人格得到协调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但在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隐忧问题,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顺利实现有很大的不利影响。大学生只有重视和解决了这些道德社会化隐忧问题,才能促进自身在成长与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完成道德社会化。
一、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中存在的主要隐忧问题
大学生道德社会中存在的隐忧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社会方面:社会道德教化的自我冲突及完善的补偿激励机制的缺乏。大学生作为社会团体的一部分,一直被社会寄予较高的期望,道德方面同样如此。
社会对大学生的社会道德要求标准很高,并为各级学校预设专门化道德教化任务,但社会自身还存在着一些诸如“低层道德”、“底层道德”及“道德异化”等社会自觉问题。社会要求与社会现实发展不统一,社会道德教化存在自相矛盾和自我冲突的问题。比如功利性,虽然不提倡却又是被默许的,这种“默许”在当今社会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而这种大众化的存在自然对大众生活和文化有一定影响。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群,对社会的适应性较强,很容易受到这些非道德教化的影响,这种自觉性会让大学生产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的错觉,使大学生在矛盾的道德社会环境中生出道德困惑,导致大学生道德出现“层降”。
社会中的道德失范,使道德行为出现自发性否定,道德的这种困境迫切需要一种束约或激励机制来解决。自觉、有效地肯定道德和激励道德机制对维持社会道德有重要作用,但现实情况是我国社会目前仍然没有完善的道德补偿激励机制。主要表现在缺乏惩罚不道德、激励道德行为的机制,处置社会不正之风的法制还不完善,容易使道德环境异化;缺乏保障道德权利和道德成本的机制,出现有道德者吃亏的现象,有些人甚至为道德付出了生命代价而没有任何回报。因此,道德成本物质补偿机制的缺乏不适应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环境,大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各方面还未完全成熟,需要权威机制的指引。
(二)高校方面:在道德教化内容上存在片面性,在道德教化方式上缺失客体主体性。高校道德教化内容对德育知识的教育与掌握一向比较重视,忽视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塑造导致大学生在道德层面缺乏知行统一的意识。高校在教育中一直把奉献和社会需要放在首位,这种对道德知识的片面强调,使得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际生存和发展需求被一再忽略,导致大学生在社会中产生各种困惑。道德教化一旦偏离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和与社会的结合点,就很难达到真正的实践意义。高校对道德理想教育、正面道德教育的片面教育的强调,使学生进入社会往往会觉得教育和宣传与社会现实有巨大差别,现实与教育的这种落差容易使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在道德认识和思想上出现迷茫和困惑,成为大学生背叛主流道德的根源。
此外,高校道德教化方式存在客体主体性缺失的问题。理性审视自己的需求并将外在社会规范和需求转化成内在法则和需要,让各种道德规范从他律过渡到自律,都离不开主体性的作用。高校道德规范的传导能否被大学生接受,与高校教化客体的能动性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高校在道德教化模式上应尽可能尊重客体主体性。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高校道德教化内容并不能反映学生内在需求,大大压抑了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德育产生低效、失效、负效的一面,不利于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三)大学生方面:价值追求向世俗功利化转变。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给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带来了多样性的影响。当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不完善的时候,市场经济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超出合理范畴的利己主义价值取向得以滋生和助长。目前社会主要存在三种价值观:一是包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及利他主义的高中层次价值观,当然,这些也是主导意识形态所提倡和强调的,是受大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二是个人主义价值观,主要表现为主流意识形态所包容和现行法律所允许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利己不损人的低层次利己主义价值观。三是不被社会公德或法律底线所接受的负面价值观。第一种价值观是社会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期望,但在多元价值观及市场负面性的影响下,现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开始倾向于多元取向和世俗功利化,使大学生道德观出现“层降现象”,失去本该有的理想,对集体、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都随之淡化。这种转变导致其精神家园空虚、缺失,同时会促使其道德出现失范,甚至有可能在世俗功利化中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二、解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隐忧问题的策略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隐忧问题。
(一)加强对社会教化的重视和社会环境的优化,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合力教育。校外环境包括两部分:一是社会环境,二是家庭环境。在大学生道德社会话中两者对大学生教化的影响都具有十分巨大的作用,社会环境尤为不可忽略。高校应该做到强化与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接触、沟通,营造社会、学校、家庭一体化教育的合力氛围,致力于与家庭、与社会的一致性教化。要达到与社会教化一致性合力这一要求,社会系统的优化与发展是主要影响因素。党和政府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优化整个社会的制度环境、民主法制环境、文化舆论环境,进一步加大对行业不正之风、社会不正之风反腐败和整治的力度,形成更有效的抑恶扬善的社会控制与激励机制,促进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家庭教育在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也是不容疏忽的,为了给学生做好榜样,家长在道德方面必须以身作则,注意与孩子的接触和沟通,在不同成长时期对孩子的道德发展进行正确引导。同时家长还需要保持与学校的联系,对学生道德发展倾向有所关注,在高校、社会、家庭三者的合力之下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良好完成。
(二)注意分层引导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问题。在价值层面上社会对一元主导的强调是必需的。道德教化首先要 “接地气”,这里的“接地气”主要指将道德教化立足到实际情况中,要明确大学生在各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性和层次性,明确学生社会道德化的程度并不相同这一具体情况。这种“接地气”就要求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合理“功利和生存竞争”加以关注,在这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对学生主体价值和道德水平进行不同层次的评判,从而确立具体的层次不同的道德教化目标。这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解决方式更具有务实性,也更能被学生接受。其次,分层引导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问题必须遵循一定接受规律,只有明确大学生的思想觉悟、价值追求、道德践行与社会要求才能制订出更能被接受的教化方案。归结来说,对大学生认识和把握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点以及自我实现的引导是基础和关键。分层引导大学生的道德化问题不仅符合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同时更容易被他们所接受。
(三)改进道德教化方式,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水平。基于道高校德教化内容存在片面性、道德教化方式客体主体性缺失等问题,首先,学校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重视大学生各方面道德人格的塑造。从传统灌输转变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了解学生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做到亲近学生。还要多展开社会实践让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引导其对社会现实道德的正确认识。其次,高校道德社会化教育必须注意大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客体主体化。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如今这种多样化的信息交流渠道现状与传统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以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模式,在教育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进行道德教育时应该积极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从这些主要点出发,在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中获得学生在道德教化上的认知肯定,做到客体主体化,引导大学生在课堂与互联网上的交流。此外,高校在道德教化方面还需要结合实践,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和能力。
(四)注重大学生在国情上的教育,对学生分析和认识社会的能力加以引导、提升。“转型”是我国当前社会不可忽视的现实情况,这一时期的社会相对比较复杂。在这种复杂的情况下,一些突出的矛盾与问题对大学生在价值上的认知有一定的干扰性,使学生在道德社会化中心里存有疑虑和矛盾。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社会当前的特殊性、艰巨性、长期性这一现实,引导学生理解和肯定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同时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价值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和认识当前社会的道德现状,将社会现实剖析于学生面前,引导学生理性思考走向正面。不仅如此,还应该加强大学生的道德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在社会转型期树立正确的个人利益观、财富观、金钱观,增强大学生与环境消极因素影响相抗争的能力,从而促进大学生完成道德社会化。
【参考文献】
[1]曾庆璋.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研究――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借鉴与超越[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2]周艳,吴冰,马菊华.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教育问题探微[J].理论月刊,2010(6)
[3]邬伟三,佟鑫.浅谈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6)
[4]吴勇.高校BBS对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1)
[5]董俊.我国独生子女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现状及特点[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0(7)
[6]张立军.当代大学生道德问题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0)
篇3
[关键词]社会医疗保险;道德风险
一、社会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主要表现形式
1、事前道德风险
保险可能会影响被保险人的防灾、防损措施,改变被保险人的行为,个体通过选择不同预防措施会影响自身疾病发生的概率。事前道德风险会对被保险人疾病发生的概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增加保险人在医疗费用方面的支出,给医疗资源带来更多的消耗。心理风险是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的一种无形的因素,它指由于人的不注意、不关心、侥幸或存在依赖保险的心理,以致增加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和损失幅度的因素。事前道德风险的发生是制度安排不合理所造成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扭曲的现象。
2、事后道德风险
个体在患病后相应的治疗成本不是固定的,患者可以在从便宜到昂贵的各种治疗方案中进行选择。实际上,对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并非越昂贵越好。由于这种形式的道德风险对于医疗费用的影响更大,因此,在医疗保险中,事后道德风险的防范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道德风险的发生与疾病费用的价格弹性有关。价格弹性大的医疗服务可能产生更大的道德风险。在这种道德风险的作用下,享受医疗保险待遇相对较高的个人可以靠玩弄道德风险来解决不能享受医疗保险或享受待遇较低的家属及亲戚朋友的看病吃药等问题。因此,在经济学中,将道德风险看作是人们医疗保健服务价格的需求弹性造成的经济激励机制的理性反应。
二、道德风险对社会医疗保险产生的负面影响
1、造成社会医疗保险效率低下,进而影响制度的长期运行
当前在第三方付费制度存在的情况下,医疗服务需求方追求医疗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造成了其对医疗资源的过度消费:而医疗服务供给方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迎合和刺激医疗服务需求方的过度需求。道德风险引起的医疗费用的上涨给政府和社会带来的沉重负担,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将减少医保卡冒用带来的社会保险基金的非正常转移,而随着我国社会医疗保险覆盖程度的加深,更多的人将纳入该体系中,若道德风险问题得不到很好的治理,将会导致更大的财政负担。因此,道德风险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行和完善,有重大的影响。
2、医疗资源供给不均匀,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
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社会将承担这巨额的与其所维持的健康水平不相称的医疗费用,进而占用了用于其他方面的资源,破坏着医疗市场的均衡,导致医疗服务提供的低效率。社会医疗保险机构在一定时期所收缴的医疗保险基金是有限的,而道德风险使得医疗保险基金出现差额。这一差额就要由财政来补贴,最终使得社会医疗保险成为财政负担。而政府想要弥补财政赤字,就要么通过提高医疗保险费率,要么降低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险水平。然而,降低医疗保险水平不符合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初衷,因此,只能提高医疗保险费率,在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缴费主要是由个人和企业来承担的,缴费水平的提高必然将加重个人和企业的负担,并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3、破坏社会公平,违背诚信原则
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是一个旨在实现社会公平的制度,而道德风险的存在使得诚信原则在医患关系中受到了严重破坏,在整个社会形成了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危机,增加了社会运作的总成本。医疗服务供给方道德风险的存在是医疗服务供给方在利用自身资源优势、信息优势、社会地位优势,赚取在医疗保险中不应得的利益,使社会保险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产生种种不公平,对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公平性原则的形成直接挑战。因此,社会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问题应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三、医疗保险道德风险的防控体系的建议
1、加强医疗保险机构能力和制度建设
适当增加工作经费,充实医疗专业人才,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发现道德风险行为的能力: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改进监管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减少由于信息障碍导致的道德风险:建立、健全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各项管理制度,使监督检查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制定科学、合理的结算办法。
2、加大检查和惩罚力度
建立日常巡查、重点专查和年终考评相结合的监管机制,完善相关的各项管理规定。建立定点医疗机构防范道德风险行为责任制,当出现有关行为时,要逐级追究责任。运用有效的信息传递渠道,将必要的信息传播给公众,从而为实施社会惩罚和市场惩罚创造条件。
3、加强部门间合作,形成监管合力
对道德风险有关行为的监管,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综合管理问题,仅仅依靠医疗保险机构是不够的,同一行为,往往会违反多个部门的管理规定。医疗保险机构应与卫生、物价、药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协调联动,坚决查处各种违规行为。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各自领域的专家作用,提高整体查处能力,加大联合处罚力度。
4、打破医疗垄断,引入竞争机制
疾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会导致医疗服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一种疾病也有不同费用的治疗方案。医疗服务机构受到利益驱动往往会偏向于选择高费用的治疗方案,造成医疗过度供给。通过进行医疗机构信用等级评价,以及允许参保人自主选择医院和医疗服务,引发医院之间为吸引参保人而展开有关质量服务和节约费用方面的竞争。
篇4
关键词:Internet 道德意识 道德规范 道德行为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正逐步从业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迈进)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各国正在规划和实施适应信息时代的全国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息公路。世界土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已相继建成了国家级的计算机网络,并相互连成覆盖全球的国际性学术计算机网络Tnternet据统计一,到19年1月为止,全球已有194个国家和地区联人了Tn-ternet。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新的信息网络革命,它将比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带来的冲击更为巨大,它将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作和学习方式
1道德意识方面(领域)
1.1道德相对主义盛行
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急高速公路的雏型T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
(1)Tnternet没有中心。在科学家们设计T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军方就要求这个网络没有中心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它的其他部分都能够正常工作。这样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联接在一起的网络,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有哪片网络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个绝对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
(2)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覆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而地球也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这种状态,除了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外,也会让他不想对任何东西负责。因为作为一个个体,陷在无边无际之中,他无法觉得自己有能力对任何事情负责。也就是说,小小的个人在无边无际的网中的无能为力,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的盛行。
1.2无政府主义泛滥
Internet当初的设计思想,是让信息在网络中能够自由的传播,这样,当网络的一部分遭到袭击时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够正常运转。当这种思想变成现在的Internet事实之后,使你在网上实施言论控制成了一种不太容易的事情。
眼下的Tnternet像一片藤草丛生的荒野。在这里,还没有政府机构诞生。所有的人都是自己的领导和主人,因为所有的人都拥有网络的一部分。没有谁独自拥有Internet,因此,Internet就没有一个最终的管理者。美国政府和各个地方以及机构的网络,再加上外国的网络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这当中,谁都没有绝对发言权,没有谁说了算。但同时,谁又都有发言权。
这样,Internet成了一个容许真正言论“自由’,的地方,一个彻底“民主”(或无政府主义)的地方,一个无法无天的地方。在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则(或者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个人不需要承担自己的义务和责母,由此可以滥用自由的权利。
篇5
[关键词] 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政府引导
近年来,我国经济领域内不断出现环境污染、矿难、毒大米等与企业社会责任紧密相关的事件,使得社会各界对提高“企业社会责任”的呼声日益高涨。因此,建立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对促进企业改善劳工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良好商业道德意识、加强环境保护、关注社会慈善事业等方面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一、民营企业如何承担社会责任
1.对企业传统的工作观念的反思。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济功能与社会功能相剥离的前提下,企业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和对社区的社会责任。其本质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对其自身经济行为的道德约束,它既是企业的宗旨和经营理念,又是企业用来约束企业内部包括供应商生产经营行为的一套管理和评估体系。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民营企业基本底线是一个守法经营的企业,她要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的法律法规,及我国签署承认的有关国际公约;同时必须是一个奉行可持续性发展原则的企业,必须协调好于各个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让所有利益相关人满意,为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为社会及社区创造价值。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中尚来倡导视钱财如粪土,以救济为怀。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民营企业寻找各种理由来逃避社会责任。据2004年4月22日《参考消息》报道,截至4月中旬,我国大约有4万工人的手臂、手和手指被机器压碎或切断。仅浙江省某县每年就有1000多工人被机器切断手指或手。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死于工伤的有2~3万人,每年有600~700万人在工作中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如果企业所创造的财富是以工人的肉体甚至生命为代价的,那么企业又与一个欺行霸市、品质恶劣的街头流氓又有什么区别呢?
2.对西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机制的反思。社会责任标准因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人们对这种责任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同时,也存在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能力有所不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其内容与范围也应该有所不同。显然,我们不能完全按照欧美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民营企业的行为,因为我国的国情不同,对民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监督,绝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道德醒悟过程,更需要有政府与社会公众的要求和期盼来促进与监督。因此,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监督,对于我国民营企业来说,这种要求可能只是在市场竞争、生产成本、寻找新的商机等经营压力的面前,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的选择。
3.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的反思。有人认为,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是捐款和搞慈善事业,甚至有人将其异化为“花钱买清静”。事实上,并非一定要公开捐款才能给民营企业贴上“社会公民”和“慈善”的标签,也不能以捐款额的多少来衡量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卡罗尔(Carroll)以一个金字塔来描述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塔基是企业的经济责任,即企业通过正常经营来创造财富。其次是法律责任,企业必须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再次是伦理责任,企业和人一样,不仅要守法,还要讲道德。塔尖才是慈善责任,即企业可以将一部分财富自由地投入到社会某一领域之中。这样来看,民营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还是经营管理好自己的企业,在遵守法律、伦理经营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为社会创造财富。因此,企业是否发挥社会责任将成为一批企业能不能再上一个台阶的分野。
二、政府引导企业建立社会责任体系的思路与对策
1.增强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各级地方政府部门的领导者要深刻理解社会责任大于企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政府应当帮助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的观念,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管理体系。目前,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已设立社会责任建设推广办公室,并将把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作为行业自律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术领域,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已经开展了不少工作,并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调查。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与组织因素在企业伦理问题的交互影响作用上,特别是在决定组织的道德决策的影响上。比如,对组织因素在决策的道德伦理上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因素对组织决策的道德行为影响,以及在影响组织的道德决策行为上,个人与组织两种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上。此外,现有的研究也包括对组织的道德行为的结果的探讨。有所不足的是,在现有的研究工作中,很少探讨组织的道德行为对个人行为结果的影响。
2.努力完善法制建设。将企业的相关社会责任要求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遵守劳动法、生产安全法以及环境保护法等,企业在做到守法经营的同时也就体现了社会责任。如何更好地解决民营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光凭借民营企业逐渐意识到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不够的,社会责任说到底就是民营企业或者说是民营企业老板道德层面的问题。有些民营企业有强的社会责任,自觉遵守环境保护法规;有些民营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薄把没有处理过的污水,固体废物,废气直接排放,这就需要国家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如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效益又差的民营企业可以强令关闭。对一些超标排放的民营企业应该予以处罚,造成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的民营企业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3.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到2004年,全世界得到SA8000认证的企业只有400家,而且分布在40个国家的40多个行业中。这是为什么?其中的主要原因是 SA8000过分追求“尊崇资本,贬抑劳动”的局面改变,而忽视就业是工人的第一要务。现代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如果工人的工资提高了,企业就会多用资本,少用工人;如果政府人为地拔高市场决定的工资,企业就会采用更多的资本代替工人,政府本来想提高工人的收入水平,虽是善意的政策实际上却砸了工人的饭碗。如果我们的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还仅仅停留在经济标准上,局限于福利保障上,就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提高企业竞争力的要求。我们有必要建立一套从经济、法律、环境三方面全方位评价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体系。为此,我们在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时要强调两种指标。一是绿色化经营指标。要求民营企业在发展战略上自觉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二是就业率指标。我们的比较优势就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正是民营企业的主要功劳,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出口越来越大,顺差越来越多,政府的收入越来越丰。我国每年还有大量的失业人员,仅城镇失业者至少有2500万。当劳动供给时候,竞争发生在劳动力这一边,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硬要否定这个事实,人为地拔高市场工资,可能适得其反。
4.加大舆论导向上的力度。政府应当扩大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宣传,引导社会关注和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积极评价重视社会责任的企业,营造一种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良好氛围。如在企业评优评强的活动中,将增加企业社会责任意识作为评比的一项标准。
5.加强对民营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民营企业意识到环境保护是一项社会责任的同时,应该引进先进的管理制度,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为了有效解决境保护问题民营企业就应该推行被称为是民营企业的“绿色通行证”的ISO14000系列标准认证。推行ISO14000会给民营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企业的内部,从强化管理、规范流程到品质提高,改善工作关系,提高员工素质,增强环保意识,在日常生产经济活动中,注意节约资源,从而达到降低成本;同时由于改进工艺,既减少了生产过程的污染物,又降低了污染物的处理费用。另一方面是在企业外部,可增强客户信心,扩大市场,提高企业知名度,美化企业形象等。
6.建立起社会舆论的监督体系。政府和社会舆论可以帮助民营企业意识到社会责任,但是这些毕竟是外部因素,关键是民营企业自身应该意识到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因此,公众应该建立起社会舆论的监督体系帮助民营企业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参考文献:
[1]王新超吕峰:企业社会责任与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中华工商时报,2006.7.21
[2]纺企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全面启动.金羊网,2005.6.6
篇6
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
最初,道德并不是连用在一起的,而是分开的。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这里的“道”表示自然界与社会的发展、变化、运动规律;“德”即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行发展。后来荀子在《劝学》中将两字连用:“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我国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都包含了丰富的传统道德伦理思想,大体上,可以按五个方面来了解和掌握我国悠久的道德传统。
1.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讲究天人合一
古代儒家善的思想包含着对和谐的体现。他们认为因为自然生命是善的,而人类的生命又是大自然授予的,所以人也应该是本善的,而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更应该是善的。人与自然在共同的性本善的蕴含中,达到了真正的合一与感应、协同与和谐。正如《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它体现了自然和谐的内在含义,顺应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和谐也可以被认为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最终目的。即使是在对自然的改造方面,也表现为非功利性、非破坏性的。中国古典神话所传达的思想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最好例证。如愚公移山是采用最朴实的体力方法去改造自然,在方便自己和后人的同时也友善地对待自然;同样大禹治水采用非强力而是适度的疏导的方法。还有中国的诗人、哲人无不喜欢寓情于景,这表明他们的喜怒哀乐已与大自然不自觉的融为一体,他们已将大自然的好坏视为自己情绪的晴雨表。于是乎在风光美好的古代,才会流传那么多赏心悦目的诗句,自然才会给予人类那么多的情感滋润,这已是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境界的最好印证。
篇7
社会新闻较政治新闻来说,更贴近人们的生活,对人们的影响也是最大的,社会新闻作为一个新闻媒体具有一定舆论引导作用,因此,其必然要以正面的新闻信息为出发点,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并且在发展中要以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为目标,使得人们从中可以吸收到正面的能量,使其为人们而服务,促进社会文化建设。
一、舆论的概念及舆论引导能力
若想全面提升社会新闻对舆论引导能力,首先必须正确认识相关的概念,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其舆论引导能力,为人们提供正面的能量。
1.舆论
对于舆论的理解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而实际上其含义也比较抽象,它是在人们道德和生活规范中形成的,对待某一事物多数人都坚信的评论和观点,舆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性,虽然其也可以作为一种文化,但是其不稳定因素太多,很难掌控。舆论主要包括主、客体两部分,简单说来就是评论与被评论,而主客体也不是固定的。舆论作为一种文化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主观思想发挥着最主要的作用。这就导致了舆论比较盲目和随意,在舆论作用下,对社会文化及人们的影响具有双面作用。
2.社会新闻舆论引导
社会新闻舆论引导就是在产生舆论的过程中,社会新闻报道对公众的思想有一个直接的引导作用,使其更加倾向于社会新闻的立场。社会新闻只有在法律及道德的基础上进行舆论引导才能使得人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才能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而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客观报道舆论客体,不将自己的观点灌输给观众,让观众自行判断,以此产生引导作用,二是将媒体的意见传递给观众,因此来引导观众的主观思想,作为一种引导作用。
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有很多的可能性,不但有正面的作用,也具有负面的作用,尤其是新闻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新闻媒体在报道中每一句话都有可能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引领舆论引导方向,甚至会直接影响舆论主体对舆论客体的评价,因此,作为新闻媒体的社会新闻必然要以客观的态度进行报道,使其发挥正面的作用,让人们的思想观念向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二、多层面提升社会新闻对舆论的引导能力
在社会发展中舆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新闻媒体在社会舆论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社会新闻与人们的生活更加贴近,因此,对舆论的影响力也更大,因此,必然要提升其舆论引导能力,使其在社会文化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提高公众道德水平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1.提升在认知层面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
由于社会新闻与人们生活最接近,因此社会新闻在选题时,要以生活常识及传统道德为前提,使其内容可以更容易被百姓理解和接受,这样才能将舆论引导能力发挥出来,在认知方面与舆论达成共识,才能合理引导舆论。因此,在进行社会新闻选题时,要多下基层,贴近人们真实的生活,并将其具有正面价值的报道应用到社会新闻报道中,这样才能使人们在思想上接受社会新闻的引导。
2.提升在社会影响层面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
社会新闻舆论引导能力是否可以提升,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影响力的强弱,那么如何提升社会影响力呢,关键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提升社会的关注度,简单地说,就是要让更多的观众关注社会新闻报道。了解社会新闻所要表达的观点和看法,才能使其舆论倾向于媒体的观点,以此将舆论的引导作用发挥出来,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推动下,社会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有所发展,其传播速度也加快了许多,因此,社会新闻媒体可以构建自己的网络平台,加大对社会新闻的传播范围,让大众可以了解到社会新闻表达的观点或陈述的事实。其次,提升报道的信息力,保证社会新闻报道客观及时是保证提升关注度的关键,并且要将积极的一面展现给公众,这样才能发挥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提升引导能力。
3.在外部条件上提升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
发展社会新闻的外部力量就是要针对观众对媒体的喜好,加强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有的观众获得新闻消息是通过广播电视,有的是通过网络,有的是通过报纸,不同的社会群体获得新闻的媒介是不一致的,因此,任何一个方面都要加强社会新闻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特别是一个新闻事件通过不同新闻媒介报道,其观点要一致,以提升新闻的可信度。在社会新闻报道中要以客观的态度来陈述新闻事实,评论新闻事件,不要将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制地传达给观众。另外,要建立社会新闻的威信度,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这样才能将舆论引导能力得以提升。我国一直都比较关注广角民生,特别是对农村、农民观众,社会新闻的采集要特别注重对这方面的报道,以反映当代农村的生活,引导农村观众的思想,并为农民办实事,解决农民在生活中遇到的难题,这也是社会新闻发挥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走进基层,贴近生活才能有效提升社会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
篇8
唐璐瑶
(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院行政管理专业 四川 成都 610000)
中文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过度开发、污染环境、坑害消费者等现象层出不穷,这些行为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设置了障碍。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对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政府如何有效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国内文献进行整理归纳。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政府 机制建设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the scale of the enterprise has expanded. However, when the enterprises realize the maximum of their benefits. Over-develop, pollute environment, and cheat the consumers. These phenomenons are the barriers for building a harmonious society. As the governor of the society, the governmen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promot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his article aims at summarizing the domestic literature on effectively guiding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wor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Government, Mechanism Construction
企业、政府和社会公众等多种治理主体的互动,共同组成了现代社会。由于自身利益和市场竞争因素的存在,企业很难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依法经营。因此,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引导、规范,使其遵守市场法律法规,承担社会责任,就显得至关重要。而这一职责必须由政府来承担,政府应在该领域积极作为,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监督,营造有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环境,鼓励企业主动履行社会责任。
一、政府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
目前,国内学者对政府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首先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市场失灵现象为政府介入企业活动,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可能;二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模型,政府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其决策和行动能影响企业的活动和营利状况。学者陈宏辉(2004)认为,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与行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三是政府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新公共管理制度下,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对政府执政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学者张高丽(2008)在《论政府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政府担当着社会公众利益代表和公共管理结构的角色,政府应该约束和监督企业的社会行为使之履行社会责任。政府为核心,外部监督,卓有成效地建立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十分重要。
二、政府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和问题
政府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还存在着很多困境。周霞(2010)认为,在企业“用脚投票”和激烈的区域经济发展竞争的压力下,对地区经济发展地位重大的企业仍然没有受到社会责任的束缚。切实改变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政府政绩评估体系,地方政府才会拥有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现实动力。
政府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本质上是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外力介入,表现为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可以社会管理者身份进行,也可以主权者的身份来进行。为了使政府的引导活动能对企业产生积极效果,政府就必须对自己在引导中的角色,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位。就目前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发展来看,政府主要扮演着引导者、推动者、制定者、监督者的角色。因此,政府在引导活动中角色的缺位,导致了政府在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周春宇(2010)提出,政府监管部门权限划分不清、监督力度不够、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削弱和影响了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进程。
另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企业面临的竞争越加激烈且呈现多元化,我国多数企业“高投入—低产出”的经营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竞争形势,企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不可避免的课题,而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可持续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合谋关系”,使得政府的角色扮演失灵。
三、政府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与方法
我国政府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构建方面步伐迟缓,因此政府作用的发挥还有很大的空间。根据目前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和政府职能分析,政府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干预引导:经济手段、法律体系以及主导多元参与监督。
结合我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加强政府引导的效用力度。首先是意识领域的政府自我认知素养的提高,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方能产生积极地能动作用。这里的“自我认知”,包括政府对职能和责任的明确、社会意识的增强,以及政府和企业之间关系的明确。邓泽宏,何应龙(2010)提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赋予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五重关系包括:规制和服从;催化和反应;示范和跟从;认同和归依;合作伙伴。二是,政府角色的明确定位。从政府介入企业活动出现的问题来看大多是因为政府角色错位或者角色确实所引起。在新的经济时期,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求政府担当好四个角色,即引导者、推动者、规制者和监督者。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积极引导和推动,通过政策激励企业参与,同时又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加以规制,形成高效率的法律运行机制,对违法行为严惩不待。鼓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到企业社会责任活动中,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参与的监督模式。李燕君(2008)指出,政府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过程中,应该扮演监督者的角色,通过各种积极的措施规范企业的行为。任素娟(2010)在《政府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研究》一文中指出,政府应该建立“三维评价系统”,即从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企业进行评价, 同时完善企业社会责任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社会责任披露制度,同时政府应该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促进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使其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三是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政府可以从减免税收、扩宽融资渠道等经济政策方面入手,给予中小企业、新生企业一定的优惠,以鼓励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李玉梅(2011)指出,从政府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财政政策建议,包括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财政融资、政府信贷和担保政策,能有效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四、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学者对政府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进行了不少探讨与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政府推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措施中给出了透彻的分析。但企业社会责任有着与时俱进的特征。例如随着经济的发展,新能源的出现,环保问题受到广泛热议,企业产品制造的原料来源,废品的处理和排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企业在盈利的基础上,应如何履行好环保的责任,政府在相关问题上应该制定怎样的标准,尤其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效益和责任的博弈问题更值得思考。因此,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内容、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应不断进行全方位的动态化分析。政府相关政策措施也应该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相呼应。用发展的观点研究二者的关系,这样才能有效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童艳丽.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科学时代,2008,(04).
[2]孟宪昌,戴毅.论企业的社会责任[J].工业企业管理,1999,(02).
[3]陈宏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要求:理论与实证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4]陈留彬.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综述[J].山东社会科学,2006,(02).
[5]周祖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形式与内涵[J].理论学刊,2005,(02).
[6]陈维春.中国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建构[J].WTO经济导刊,2008,(06).
[7],聂元军.论政府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作用[J].理论探索,2008(06)
[8]张高丽.论政府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中的作用[J].开发研究,2008,(02).
[9]姜斌远.论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政府行为[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9(06).
[10]汪波,宋胜洲.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必要性及措施[J].中国国情力,2008(05).
[11]郭哲.政府干预经济机制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7.
[12]张国玖.CSR:政府的认识和行动[J].公益时报,2006(03).
[13]刘平, 郭红玲.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综述[J].生产力研究,2009,(13).
[14]杜剑.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路径—以政府层面为视角[J].中国商贸,2011(04).
[15]邓泽宏,何应龙.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的政府作用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0(11).
[16]夏永祥,我国转型时期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9).
[17]周霞.试论我国地方政府主导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困境[J].求索,2010(05).
[18]马英,张弛.企业公共责任机制构建中政府的角色与定位[J].开发研究,2010(04).
[19]郭成程.企业社会责任与税收刍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01).
[20]任素娟.政府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应发挥的作用研究[J].中国市场,2010(22).
[21]周春宇.政府如何有效监管和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J].企业研究,2010(08).
[22]宋永斌.政府如何指导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思考[J].宏观热点,2011(08).
[23]李玉梅.推进中小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政府经验与创新[J].科技创业,2011(02).
[24]代奕波.我国政府推动CSR能力不断增强[J].WTO经济导刊,2008(09).
[25]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Business Corporations, A Statement on Na2tional Policy by the Research and Policy Committee of the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June) 1971, (6):36 - 40.
[26] J. L. Nikolaou.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orth – Creating Activities[ J ] .Annals of T
ourism Research, 2008 ( 35 ) : 990 -1006
[27]James J Bummers, Corporate Responsibility and Legitimacy, Greenwood Press,1991:19- 30
[28] Oliver, Sheldon .The Philosophy of Management [M]. London Isaac Pitman Sons,1923
[29] Archie B Carroll.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J].Business Horizons, 1991(34).
篇9
根据中央文明办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的部署和《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xx省文明县城测评体系》要求,县文明办决定端午节期间在全县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目的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广泛开展群众性节日民俗、志愿服务、经典诵读等活动,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
二、活动内容
1.开展“温情端午”主题活动。以“温情端午”为主题,在全县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着力增强人们对传统美德的认知。各地各单位要发挥新乡贤引领作用,开展民俗知识讲座,举办关爱老人、包粽子送温情、远足登山、美化乡村等活动。
2.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县属新闻媒体要开辟专题、专栏,宣传端午节庆习俗,引导群众了解端午文化,感悟爱国精神。各地各单位要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利用各类文化阵地,深入基层,充分宣传端午节的历史渊源与当代意义,传承文化,传播文明。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各地、各文明单位、各学校要带头组织广大群众,特别是在广大未成年人中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依托社区活动广场,开展群众乐于参与的经典诵读活动。
4.开展慰问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各地各单位要积极开展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走访、慰问等活动,组织他们参加端午期间的各种主题活动;组织向辖区内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身边好人送粽子、生活日用品等,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
5.开展各类主题志愿服务活动。精心设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以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和残疾人为重点服务对象,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以普及端午传统习俗和日常卫生保健知识为切入点,组织开展科普卫生知识宣传、民俗讲座等志愿服务活动;以“清洁城乡 美丽家园”为主题,组织志愿者走上街头,开展文明劝导、清理牛皮癣等活动。
三、活动要求
(一)组织群众参与。各地、各单位要充分挖掘端午节深厚文化内涵,精心设计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活动项目,把广大市民吸引到活动中来,增强“我们的节日·端午”主题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二)发挥阵地作用。各地、各单位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播基地和各自阵地的作用,精心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吸引力、影响力的节日庆祝活动。
(三)做好资料归档。各地、各单位开展活动的图片、总结,请于6月1日下午下班前报送县文明办,联系电话:xx,邮箱:xx
篇10
关键词渠道道德道德系统道德建设
营销渠道是企业实现产品转移的重要环节。斯特恩认为营销渠道是促使产品或服务顺利地被使用或消费的一整套相互依赖的组织,邓胜梁认为营销渠道是一种完成产品分配活动的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营销渠道的参与者是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在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会产生产品流、信息流、所有权流、促销流等,各主体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彼此之间存在着冲突与矛盾,必将产生道德性问题。渠道道德是规范各参与主体行为的标准,在产品分销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倡导营销渠道中的道德,不仅使生产商、中间商、消费者认清在渠道中的责任、义务及道德规范,提高各参与主体的道德觉悟,而且能协调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分销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能降低社会的交易成本,促进社会和谐进步。本文从营销渠道的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营销渠道的道德内容系统,并构建营销渠道道德控制系统,为认识渠道道德关系和渠道道德构建提供参考。
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
1.1营销渠道道德系统构成
现代企业的营销渠道参与者一般为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直销除外),这三者在营销渠道中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这些参与主体两两之间的道德关系,构成了整个营销渠道道德内容系统,如图1所示。
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由两两之间的九种关系组成,构成了以下六种道德关系:①生产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供应道德关系(Ⅰ),指生产商在建立渠道时,在渠道的选择、渠道设计(长度、宽度)、渠道目标等方面与其他同类产品或互补品生产商之间产生的道德性问题。②生产商与中间商的道德关系——上游道德关系(Ⅱ和Ⅱ’),指生产商与中间商在谈判及合作全过程中产生的道德性问题。上游道德性关系是双向的,既有生产商对中间商的道德问题(Ⅱ),又有中间商对生产商的道德问题(Ⅱ′)。③生产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营销道德关系(Ⅲ和Ⅲ′)。企业建立营销渠道,是为了实现其营销目的,将产品转移给消费者。生产商在产品销售过程中的道德问题及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道德问题构成了营销道德关系。④中间商之间的道德关系——中间道德关系(Ⅳ)。与供应道德关系类似,指中间商之间在、销售竞争过程中为了自身利益而产生道德问题。⑤中间商与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推销道德关系(Ⅴ和Ⅴ′)。中间商不是产品生产者,它只是产品的推销者。在产品推销过程中双方行为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推销道德关系。⑥消费者之间的道德关系——消费道德关系(Ⅵ)。不同消费者之间在购买产品时产生的道德问题,构成了消费道德关系。
另外,社会是营销渠道道德系统的组成部分。首先,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对渠道道德有重要影响;其次,渠道中的不道德行为会损害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后,社会环境对于渠道道德建设有重要作用。
1.2营销渠道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1.2.1生产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生产商与其他生产商、中间商及消费者存在道德关系。其他生产商主要是指与之有渠道竞争的中间商,如同类产品、互补品生产商以及对共用渠道有控制或影响的生产者。其道德问题主要表现为渠道的选择、渠道目标冲突、渠道设计(长度、宽度)等;与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定价、质量、库存、供货合同、促销、交货时间、账款支付、技术支持等相关的道德问题,损害中间商的利益;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生产商在产品选择、价格(价格虚高和歧视价格)、质量、分销目标、渠道设计等方面的道德性问题,损害消费者利益。如产品质量低劣、不方便顾客购买、不及时分销、售后服务跟不上等。
1.2.2中间商道德问题的主要表现
中间商与生产商、其他中间商及消费者有道德关系。与生产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的恶性窜货、库存、分销不力、信息反馈、售后服务等方面的道德问题,损害生产商的利益;与其他中间商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争夺经销权、窜货等道德性问题;与消费者的道德问题表现为中间商在产品推销过程中的虚假广告、服务态度恶劣、隐瞒产品缺陷、价格虚高等道德问题,会损害消费者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