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营管理评估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10 18:5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营管理评估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促进企业利润提升的
作用机理
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企业当前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的评估,以及对企业当前的经营管理行为可能在未来给企业创造的收益的预估等财务行为来实现的。所谓企业利润,是指企业的营业业务收入减去企业的各项营业成本、费用和企业应负担的税金后的余额。企业利润的提升主要是通过企业提高主营业务盈利能力,降低营业成本、费用和企业应负担的税金等方式来实现的。从业务的关联性上看,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与企业利润的提升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但事实上,企业利润的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创造的,而企业实现生产经营行为的前提就是科学地计算企业生产经营行为的投入产出比,而这至关重要的成本计算恰恰就是企业会计的主要工作。所以,放眼企业利润管理的全过程,财务人员对于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投入产出比的预算,是一切企业利润产生的开始。从这个角度出发,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在为企业进行投入产出比的财务预算――也就是预估企业经营管理行为在未来可能发生的风险、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或者为企业创造的利润时,采用谨慎性原则将会大大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决策者们制定决策的能力和水平,也就在根本上提升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利润水平。
二、谨慎性原则的应用促进企业利润
提升的科学方法
虽然从理论上讲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的确能够提升企业利润,但是在具体的应用中,企业需要采取一定的科学方法配合会计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只有这样,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才能为企业利润的提升发挥正面作用。结合企业财务管理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在现有情况下,在最大限度尊重原有会计方法的基础上,应用会计的谨慎性原则促进企业利润提升的较为新颖的科学方法如下。
1.二次审核法
所谓二次审核法,就是在企业原有会计流程的基础上,在第一次会计审核之后,由主管会计或者企业的会计部门负责人出面,根据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理解,对会计的核算结果提出二次审核意见,然后由第一次未参与会计核算的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二轮审核的会计方法。这种方法将同样的会计审核工作交给不同的会计人员完成,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了人为主观因素产生的会计审核不够严谨细致进而违反会计的谨慎性原则的问题。二次审核的尝试,给企业管理者展示的是不同会计人员在同样的会计准则下会计核算的结果。两次核算的结果因为有了对损失的评估和对盈利的不计而存在很大的变数,几乎很难得到完全一致的结果,但是两次核算之后,在会计谨慎性原则影响下的会计核算结果的大趋势可以得到确定,因此经过二次审核后给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的政策参考更加客观、更有说服力,在企业成本和费用的控制方面给出的建议也更具有参考价值。这样一来,只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正确认识二次审核的结果,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经营管理费用的水平就能得到有效遏制,企业的盈利能力就能有效增强。
2.独立审核法
所谓独立审核法,就是将企业经营管理行为的会计核算工作整体委托给具有国家认可资质的、具有一定经验的、诚信指数较高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进行的一种会计工作方法。在这样的工作方法下,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人员对于企业行为的预估将是绝对客观公正的,会计师事务所给出的审核结果也最具有参考价值。只要企业的经营管理者认真参考会计师事务所的会计师们给出的政策建议,企业的盈利能力就会得到显著增强,企业的利润自然也就会水涨船高。
3.升级加速折旧法
传统的加速折旧法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初期计提折旧较多而在后期计提折旧较少,从而相对加速折旧的方法。所以,所谓升级加速折旧法,就是采用将年数总和法和定律递减法相结合的方法计算企业资产折旧的一种升级后的加速折旧会计核算方法。先利用年数总和法对固定资产的总使用年限加以确定,然后再用定律递减法科学计算出当前固定资产的实际折旧情况,从而对企业资产的实际状况进行准确评估,进而得到可信度更高的评估报告,给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以科学的指导建议,帮助企业提高利润。
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 评价体系 主成分分析
一、引言
内部控制是对企业经济业务活动的过程以及经营管理工作的控制,而内部控制评价则是对内部控制本身所应该产生的功能的维护,是内部控制目标实现以及作用发挥的重要和关键环节。做好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又可以保证切实贯彻实施内部控制系统,可以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的功能与作用,实现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率和效果。我国《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对内部控制评价的内容规定基本上是借鉴用了COSO《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的规定。《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五条规定,“内部控制评价应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情况进行全面评价。”COSO于1992年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提出了内部控制报告的框架。COSO报告认为,内部控制报告应着重说明控制系统的有效性。在1979年和1998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分别提议强制要求提供内部控制报告。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管委员会PCAOB(2004)了第二号审计准则(AS NO.2),该准则要求审计师在评价管理层内部控制报告时,应重点评价以下内容:管理层是否适当表示了其建立和维护充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责任;管理层实施评价所应用的框架是否适当;管理层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公司是近财务年度有效性的评价是否没有重要错报;管理工作层是否以可以接受的形式表述了评价结果;管理层需要说明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是否有效;说明“管理层当局没有注意到表明公司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无效的事项”的消极保证声明是否能接受;如果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存在一个或多个重要弱点,那么,就不允许管理层得出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的结论;如果公司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中识别出了重要弱点,那么这些弱点是否得适当的披露。英国的特恩布尔Turnbull(1999)报告规定,上市公司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对内部控制系统进行检查是管理层的责任,但可以委任给审计委员会,董事会应至少每年一次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复核审查并向股东会报告。而监管部门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董事会内部控制声明进行审查,对不一致的情况应予以说明。另外,特恩布尔(Turnbull)报告中的内部控制是包括了所有的内部控制,而不仅仅指与财务报告有关的内部控制。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第二条规定,由企业董事会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并出具评价报告。《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第二条规定,由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可见,我国也是双重主体并重的格局。与美英相比,在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方面各有所不同。
二、研究设计
( 一 )指标选取 (1)过程性指标的选取。本文对过程性评价具体指标的选取是基于《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将五个要素划分为具体指标,并进一步细分为各项子指标,各个指标的评价范围采用十分制,6分为临界点,此值表示内部控制基本有效。按照表(1)所示的评分标准,将各个指标的定性评价量化,以更加直观的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状况。(2)结果性指标的选取。从内部控制建立目的来看,企业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结果不是内部控制的具体表现,但却是内部控制的运行的结果。一般来讲,内部控制与企业经营绩效之间是必要非充分关系,即有效的内部控制不一定能导致良好的经营效果和财务状况,但良好的经营效果与财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内部控制是有效的。经营效果和财务绩效某些指标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结果性评价指标,主是要指运用定量的价值指标从效果上评价内部控制。本文由于不是纯粹的财务绩效评价,这里只选取经典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杜邦分析体系的核心指标,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指标,能全面反映企业的运营效果。净资产收率=净利润/净资产。
( 二 )模型构建 (1)数据处理方法。本文拟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它是将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指标通过线性变换重新组合成一组线性无关的综合指标来描述原始指标所代表的信息。主成分分析法特点在于,可以用较少的指标去解释原有绝大部分信息,即原有信息的主成分。同时可以将一些线性相关指标变成线性无关的,避免信息重叠。更重要的是,它可以通过统计软件直接实现,克服了数据处理的主观性,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2)综合评价模型。本文构建如下内部控制综合评价模型:Z=MX+NY
篇3
国有资产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相关制度相对落后,使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日益,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成为各受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
国有资产;流失;监管;评估
国有资产属于全民所有,因此国有企业资产一旦出现流失现象,必然会使国家乃至每一个纳税人的利益遭受到严重损失,同时国有企业资产流失不仅会加大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社会的不公平,同时也是对社会效率的严重威胁,已经威胁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1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原因
1.1 国有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盲目决策和决策失误
由于国家与国有企业的高层是一种委托——的关系。二者的目标并不一致。因此,作为一方,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在进行经营决策时,很难从国家(即出资人)的角度出发来分析问题。只要能够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就可以不顾出资人的利益,盲目决策,一旦决策失误,所有损失都可以由国家来“埋单”。这样一来,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必然会大大增加,甚至可能会做出完全错误的决策。
1.2 国有企业管理及制度设计不完善
由于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往往并不完善,甚至个别的国有企业根本没有建立内部控制制度,导致有关方面对国有资产监管的放松,国有资产流失严重。少数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为了一己私利,通过权钱交易,甚至公开侵吞国有资产,使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
1.3 外部监管不到位,执行不力
长期以来监管部门对国有企业资产的保护意识比较淡漠,对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后果认识不足。在日常工作中,责任意识不够,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现象的发生,同时,对国有企业资产审计以及评估等相关环节的缺失和执行不力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审计人员及评估人员在对国有企业资产进行审计和评估时,没有站在公正客观的立场上,特别是在国有企业改制及国有企业破产等过程中,甚至出现内外勾结、共同侵吞国有资产的现象,从而使审计、评估这些重要环节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 我国国有企业资产流失的治理对策
2.1 加强国有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
固定资产是整个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单位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是各项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搞好固定资产管理,确保其安全和完整,充分发挥其效能,实现保值增值,减少资产流失,不仅是每个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责任,更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物质保障。
(1)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这是解决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薄弱的基础。只有单位负责人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提高了,才能将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效落实到位,单位主要负责人必须真正承担起资产管理的责任。同时,事业单位要设置固定的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岗位,明确分工,确定岗位职责和权限,保证记账人员与财物保管人员职权分离,形成完整的资产管理牵制体系。
(2)增强监管力度,全面提高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首先,健全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做到入账时有验收,完整保存固定资产的请购、审批文件、采购合同以及验收报告等,确保会计账与实物账相符。同时,建立固定资产维护制度和使用人对固定资产的责任制度,要及时发现管理中的漏洞,确保固定资产按规定用途合理使用,对实物的盘亏和人为损坏进行赔偿做出具体规定,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
其次,做好固定资产清查作。每年至少要对固定资产进行一次清理,对需要修理的要及时进行修理,达到报废年限的,或者虽未达到报废年限,但实际上已损坏无法修复的要按规定办理报废手续,及时消账。最后,规范化考核奖惩办法,量化固定资产管理目标,并组织人员定期跟踪检查,严格考评,对达到规定标准的给予表彰。对违反规定,造成固定资产损失浪费的直接责任人,视情节轻重,分别予以经济的或行政的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逐步将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纳入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3)充分利用预算,强化固定资产配置管理。严格固定资产预算制度,每年应根据本单位实际发展需要及资金情况,合理安排固定资产预算,预算批准后,从严掌握。财务部门在编制年度预算的过程中,应会同本单位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购置预算作全盘考虑,从资金来源上加强有效控制,对各部门提出的固定资产购置报告,要综合考虑各部门实际需求状况及目前已占用资产状况等因素。在不影响日常工作的前提下,首先考虑资产在本单位各部门问相互调剂使用,杜绝不必要的浪费行为,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
2.2 加强资产评估工作制度建设
企业国有资产评估是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是维护国有资产合法权益、推动国有产权有序流转、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重要制保障,因此, 应加强对国有资产评估工作的管理。
(1)建立监督制度。在保证中介机构独立执业的情况下,国资监管机构和委托评估主体应加强对重点和重大项目的评估过程的跟踪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为有效维护国有资产权益,提高国有资产评估结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中介机构在出具正式资产评估报告前,草案应在企业内部公示一周,自觉接受监督。中介机构对内部公示中提出的意见建议要调查核实,及时对评估报告作适当的修正,无异议后才能出具正式报告。
(2)建立专家评审制度。设立资产评估专家评审委员会,对重大项目的资产评估,实行专家评审,邀请专家对重大项目资产评估方法的适用范围、内容、取价标、评估依据及评估程序进行综合评审,对评估报告的质量做出评价。通过专家评审,力求实现评估程序更加合法、评估过程更加合规、评估结果更加合理。
(3)强化进场交易制度。不论怎样评估,结果只能作为转让的参考价,并不能准确地代表资产的真实价值,能证明资产真实价值的是市场,只有进场交易,才能充分发现潜在受让方,形成竞争机制,有效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
2.3 加强对国有企业管理层的管理
(1)加强对国有企业经营决策的评估力度,引入政策评估机制。具体而言,就是对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制定的每一项经营决策,都应由相应的政策评估机构站在第三方立场上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估。凡是因经营决策失误或盲目决策造成的国有资产流失,相应的法律责任应由责任人承担。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无效决策及盲目决策,大大降低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性。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国有资产流失,也要在政策评估的基础上及时总结,汲取教训。
(2)利用激励机制等方式解决国有企业中的腐败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往往不是把追求国有企业利润最大化以及实现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作为目标,因此,可以适当采用激励机制,通过绩效考核、分红、期权授予等方式,使委托人和人的目标相一致。这样腐败和信息不对称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2.4 堵塞国有企业管理和制度设计中的漏洞
(1)建立国有企业内部产权制度,明确产权关系。对国有企业资产要进行认真的登记和记录.实行国有资产增加、减少的报批制度,认真审查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2)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从自身出发加强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控制,堵塞制度上的漏洞。
(3)加强对无形资产管理,建立无形资产管理制度,防止元形资产大量流失。
(4)强化资产管理部门监督职能。关键是要树立责任意识,增强对国有企业资产的保护。同时,要适当赋予资产管理部门一定的权力,从而更好地行使监督管理职能。此外,加强对国有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管力度,必须尽可能地使更多的国有资产实际运营状况在相关部门的掌控之中。
在国有资产监管实践中,主要目标是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是符合以往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状况的,也是国有资产监管要始终坚持的底线。
【参考文献】
[1]袁谋真,《关于国有资产监管目标问题》,《经济研究参考》, 2010年70期
篇4
一、全面风险管理
全面风险管理主要是企业根据经营目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及日常运营过程,将风险管理融入其中执行的过程。拥有优秀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确认与识别体系、以及风险处理与整改体系等,能够加强对风险管理的控制,提高管理力度,降低企业未来发展的风险性,从而去实现企业的风险全面管理,促進企业的发展。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利用风险自动识别系统去发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将风险控制在可控的范围内,从而达到预防风险,避免损失的目的。而对于已经发生的风险,需要利用有效的手段进行控制,适当的采取补救措施,将损失降低在最小的范围之内。全面风险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企业日常经营,以及未来决策的主要内容,对于企业的运营具有最大影响[1]。企业的全面风险管理需要渗透到各个环节,并且与职能管理相结合,对企业的业务以及经营进行有效的风险把控。全面风险管理应该与其它体系进行融合,相互协调搭配,形成科学的运行机制,共同促进企业的发展,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二、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全面风险管理在发电企业中的应用,需要结合发电企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发电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建立风险管理部门领导机构,对企业各个环节的风险进行把控。发电企业可以根据每月的经济总结会议,或者是不定期的开展风险管理专题活动等,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审核评估[2]。发电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根据企业的日常运营,以及经济活动进行风险管理,具体的工作流程由对应部门进行负责。发电企业可以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者是让相关的部门,自主去进行风险的把控。例如,策划部门可以对企业的安全风险进行管理;采购部可以负责预测分析未来材料的价格变化;营销部可以预测电力市场的风险,以及发展趋势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能够对未来决策、日常经营、财务监督等进行风险管控,使得发电企业形成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
三、发电企业风险确认与评估体系
(一)风险管理的基础信息收集
发电企业的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收集影响企业发展,以及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信息。主要包括发电企业内外部基础信息,以及原始资料与决策数据,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分析,以便于对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类风险进行控制。发电企业的风险,按照产生的原因进行分类,可以分为内在风险与外在风险[3]。按照风险的性质进行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战略风险。主要是收集有关于企业战略失败,所造成的企业项目经营失败的案例,以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发电量预测资料等。(2)财务风险,主要是收集发电企业由于财务风险失控导致损失的案例。收集资料包括企业的负债、现金流、应收账款等,了解企业资金运作的情况,产品库存量占成本的比例。对企业的资金结算、盈利情况等进行资料收集,从而去为风险管理提供依据。(3)市场风险。主要收集企业因为市场风险预测失败,而导致企业受到侵害的案例,收集电力企业的电价资料,煤炭市场资料,了解企业的供电情况。了解当地与发电企业相关的企业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运行状态和运行模式。(4)运营风险。主要是收集发电企业的内部信息,主要包括营销管理、运营模式、组织结构、运用状态、发电设备的使用情况、安保情况、环境保护情况等。详细的了解发电企业的文化内涵、管理架构、技术水平等,加强风险管理力度,提高风险控制的水平。(5)法律风险。主要是收集发电企业不重视国家法律与相关政策的风险,收集导致企业遭受损失的案例,以及同行业中的行为规范与行业标准,同时注意新的法律与政策。风险管理的基础信息收集,通过对企业经营失败案例的风险,能够找出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影响因素,从而去对其进行有效的防范。及时的收集发电企业同行业竞争企业的信息,了解其发展战略、财务状况、运营方式、以及造成损失的案例,从而去得出威胁发电企业发展的风险因素,及时进行预防。
(二)企业风险分级
主要是依据风险发生的概率高低,以及风险对于企业发展的影响程度进行划分。根据相关分类标准,可以将风险分为重大风险、高级风险、中等风险、以及低风险。风险发生的概率,可以从高到低进行排序。风险的危害性,可以从大到小进行排序。采用风险分级的方式,能够帮助企业进行风险把控,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对企业风险进行评估指导。企业风险分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定量分析操作性较差。风险分级可以按照定性与定量的标准进行,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种级别。定性分析主要是指风险对公司的威胁程度,定量分析是指风险对于发电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
(三)风险分析的评估程序
风险评估的流程,主要是根据风险类型与影响强度进行设定。发电企业的风险评估,主要是各个职能部门进行资料提交,对部门的风险进行记录,再由管理层进行分析处理。发电企业的管理层可以按月召开组织会议,以各个职能部门提交的风险材料作为依据,对影响企业的风险形成的原因、影响范围、影响程度进行分析,并提出对应的处理措施,形成会议记录,并按照记录进行操作。每月的组织会议,需要反映各个部门的运用情况,对电力市场的变化、燃料市场的变化、财务情况进行研究。各个职能部门需要针对记录的风险,给出合理的建议,提交给管理部门进行研究讨论。企业职能部门需要定期进行风险报告编辑,企业计划发展部通过各个职能部门提交的风险记录,进行企业内部风险的管控报告制订。发电企业的管理层,需要每年聘请专业的风险评估师,对企业外部的风险进行评定。而企业的年度总风险评估报告,需要在内部外部风险评定的基础上进行编制。风险评估报告,需要提交给总经办与管理层进行审核,并且作为未来决策的重要依据。审核通过的风险评估报告,需要提交给监察审计部门,作为下年度运营计划制订的依据。风险分析的评估流程,是企业风险等级划分的依据,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发电企业的风险处理与整改
(一)风险处理与整改的形式
风险处理原则,主要是通过风险评估分析,去对风险进行识别。发电企业风险管理部门,可以针对不同的风险,进行对应的处理。对于风险处理与整改,发电企业需要建立风险分析会议制度,并且与年度、月度会议相互协调进行召开。通过风险分析会议,确定相关对策,对风险进行处理与整改。企业需要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对企业的经营、生产、建设等进行有效的管理。通过建立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风险的把控、处理与整改,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例如,外部风险对于电力企业的影响,燃料市场的变化带来的风险。可以对燃料市场进行整体分析,将燃料市场的供求形势在一定时间内对电力企业的影响进行预测。重点关注煤价的变化,对于不利的影响因素采取对应的补救措施,适当的控制燃煤结构,向当地政府进行求助等,尽量缩减风险的影响。依据电网电量的变化去控制机组的运行,科学的调整营销规划,利用企业的优势,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力,增强自身低于风险的能力。
(二)风险处理的对策
风险处理对策,主要是根据风险的类型,做出对应的处理。需要企业对风险进行识别,各个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分析,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以及影响范围。风险处理对策,先是利用已有的风险处理措施进行处理。例如,对于安全生产问题,可以通过设定正式生产文件、进行生产考察等方式,加强安全生产的管理力度,严格监督生产部门按照标准进行执行,从而去控制生产风险。发电企业职能部门无法处理的风险,需要提交给管理层面进行处理。管理部门研究之后,对于可以控制的风险,提出對应的解决办法,交由职能部门监督执行;对于不能控制的风险,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尽量的降低风险的影响程度,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确保企业的经济利益。例如,企业投资项目,需要承担的投资风险,可以通过延缓项目进行的时间,与其它投资方进行合资的方法,降低企业的风险性。风险的处理原则是躲避风险,减小投资,利用其他方面降低自身风险[9]。风险共享指的是,与其它的企业进行合作,从而去共同承担风险。对于可以处理的风险需要进行全程控制,对于没有投资价值的项目,可以选择规避的措施进行处理。风险处理对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根据以往的经验,收集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案例,制订对应的风险处理对策,以便于应对发电企业突发性风险。及时关注市场行情,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进行企业的调整,做好风险预防工作。对于新型的企业风险,需要根据企业的其实情况,以及风险的影响程度,采取对应的措施进行处理。对于无法避免的风险,应采取措施降低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维护发电企业的权益。
五、发电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
(一)报告制度
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需要建立顺畅的报告制度。发电企业各个部门,可以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工作汇报,企业的各个部门、风险管理部门、以及管理机构,能够对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风险进行了解。报告可以分为定期报告与不定期报告,其中月度总结与年度总结属于定期报告。发电企业的风险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报告的形式进行任务的。各个职能部门需要建立风险管理结构,其中包括管理层、以及总经办。发电企业的管理层可以定期的对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检查,通过提交报告的形式进行风险控制工作效果检验。发电企业的计划部门需要将财务报告与各个部门的相关报告进行汇总,之后再提交管理层进行报告审阅。对于企业风险管理工作的检查,还可以通过现场检查的方式。例如,对于安全生产的检查,可以加强对生产部门的巡视,看其是否按照生存标准执行。企业可以建立相关的风险控制制度,从而去提高风险防范水平。报告制度的形成,各个职能部门能够将收集的风险进行详细记录,完整的报告能够作为未来决策的依据,并且方便日后需要时进行查找,有利于全面风险管理的顺利开展。
(二)内审制度
发电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包括建立严格的内审制度。企业的监察设计部门主要负责制订年度的审计方案,将年度风险评估报告作为主要参考依据,对企业的下属单位进行管理者经济效益审计。对于基础工程的竣工结算、其它专项审计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企业的风气进行管理,对风险进行有效的把控。内审制度,可以提高企业的监督水平,有利于企业对于风险的把控处理。根据发电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日常经营的需求,制订对应的内审制度,从而去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促进发电企业的发展。内审制度能够有效的预防企业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并有助于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的进行处理。内审制度是风险管理监督机制的关键环节,其能够对发电企业的各项经营进行管控,对其安全系数以及生存质量进行审核,从而去提高企业经营的稳定性,降低企业的风险系数。内审制度的执行,有利于发电企业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性能。加强对员工的要求,对产品的质量进行严格审查,从而去降低企业成本,维护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六、发电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与完善措施
(一)发电企业风险管理的完善措施
发电企业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形成科学的运营管理模式,以及工作标准。加强发电企业的风险评估与管理,能够维护发电企业的安全稳定运行。合理的进行风险管理,企业安全性能会不断提高,全年可用等效参数为百分之百。对于经营过程中突发的风险,可以根据已有的风险处理策略进行控制,从而去降低风险程度。例如,年度计划对于外煤炭的价格进行预测,并且在可以承受的风险范围之内,而实际外煤炭的价格低于预测的价格,帮助企业节约一定的计划成本。发电企业的风险管理完善措施,能够帮助企业进行未来决策,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确保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经营稳定性,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对风险进行控制,就是帮助企业节省运营成本,使得企业免受内部外部机制变化的侵害,有利于增强发电企业的实力,提升其外部市场竞争力。
(二)发电企业提高风险管理的方法
发电企业的风险管理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还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企业应该加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培养员工正确的风险管理思想,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加强对于各个职能部门的风险考核力度,提高企业整体对于风险管理的重视。企业需要将风险管理加入到员工考核中,作为绩效的一部分,从而去激励各个职能部门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对于提出风险管理有效方案的部门或者个人进行现金奖励,对于对风险评估不准确的部门及个人进行适当的处罚,从而去有规律的实施风险管理。发电企业的管理层,需要提高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对其重视程度,从而去带动各个职能部门。电力行业的发展速度较快,市场机制变化莫测,企业需要具备足够的风险意识,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工作人员需要重视企业的潜在风险,做好岗位工作,将风险管理目标作为工作的准则,提高工作效率。为提高风险管理的水平,确保风险管理在发电企业中发挥效用,需要加大风险管理培训力度,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传达给员工,将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进行培训,从而去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各个部门需要严格按照制度进行,并通过风险划分等级,对风险进行识别预测,从而去更好的控制风险。发电企业需要结合内部外部的情况,根据市场的变化,全面进行风险管理,使得企业能够稳定持续发展。
七、结论
综上所述,全面风险管理主要是企业根据经营目标,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及日常运营过程,将风险管理融入其中执行的过程。发电企业风险确认与评估体系,主要包括风险管理的基础信息收集,企业风险分级,以及风险分析的评估程序。发电企业的风险处理与整改,主要是风险处理与整改的形式,以及风险处理的对策。发电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主要包括内审制度、报告制度的建立。发电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方法与完善措施,主要是发电企业风险管理的完善措施,以及发电企业提高风险管理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骆国强.煤炭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设计研究——基于ISO 31000在神华宁夏煤业集团的实践[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0):96-97.
篇5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创新优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企业在自身的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问题越来越大,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增强企业对市场经济环境以及企业自身管理中各种不确定性对企业不利影响的应对能力,已经成为确保企业经营管理稳健的重要内容。内部会计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在防范企业财务会计舞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以及保护资产安全完整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促进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必须全面的创新优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体系,促进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内部会计控制概述
按照我国规范中的有关定义分析,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对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所涉及到的货币资金收支保管、资产管理、项目投资、采购付款、筹资、销售、成本以及担保等相关经济活动的会计控制管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常用管理手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不相容职务分离。在企业相关经济业务活动的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落实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要求,重点是对一些容易出现财务舞弊或者是会计失真的财会工作岗位,确保与可以掩盖这些错误或者是弊端的一些相关会计职务,不得由同一人担任。
2.授权审批控制。在现阶段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由“金字塔”结构转变成为扁平化组织结构的情况下,要求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按照企业的层级设置,以完善相应的分权管理,确保企业各项经济业务以及财务管理活动按照审批程序执行。
3.会计系统控制管理。由于企业内部的财务会计控制系统是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主要提供部分,因此避免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等问题的发生,必须强化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
4.全面预算管理。全面预算管理是涵盖企业的筹资、投资、生产、销售等各项经营管理业务环节的,因此也是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重要手段,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非常重要。
5.财产保全管理。企业内部的资产是确保经营业务活动开展的关键,企业财产保全管理则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按照相应的职责权限和程序要求等进行控制管理。
6.风险控制。主要是采取各种风险控制管理手段,对企业生产经营阶段可能发生的各类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问题进行预警分析,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确保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7.内部控制报告管理。通过在企业内部建立相应的内部控制报告制度,对企业生产经营各个阶段的财务会计活动进行反映,及时反映财务会计工作中的各项信息,提高内部控制管理的针对性。
在新的时期,由于现代化的信息管理技术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像会计控制载体的变化以及内部会计控制范围、内容的变化,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一些企业在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较多的与会计工作实际不适应的地方。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合理影响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目前,在企业的组织管理结构中,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等工作主要是由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负责开展,但是由于财务管理部门设置层级的限制,因此财务部门所提出的一些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落实不严格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企业内部的全面预算、财务报告、绩效考核等管理,落实中的制约因素较大,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
2.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中各项制度设计不合理、执行力度差。导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有效性不佳的另一方面重要原因就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特别是诸如企业内部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企业存货管理、成本费用控制、销售及收款管理、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等方面,在制度体系的设计上还存在着一些弱项,造成了各项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制度可操作性不强,影响了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严肃性。
3.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信息化推进缓慢。现代化的企业在市场环境中进行生产经营,为了确保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对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全面的归纳处理,而且对于财务会计等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以及时效性等也有着相对较高的要求。但是,目前一些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薄弱,尤其是信息沟通机制还不够完善,影响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
三、创新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措施
1.对企业的治理结构进行改进完善。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基础,为了促进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在企业内部组织管理结构的优化完善上,企业一方面要增强董事会对经理层的监督,以确保各项管理制度机制的落实。另一方面,重点应该对负责牵头开展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财务部门进行调整,特别是合理的规划调整企业财务会计部门的权责,亦或是整合企业内部相关部门,成立内部会计控制管理部门,单独负责加强对企业的财务工作、现金收支、投资融资、会计核算、成本控制、会计信息等具体业务共工作的控制管理。通过对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体系的理顺,明确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职责,形成信息传递沟通更加高效的组织管理结构。
2.加强各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手段的执行。在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方面,首先重点应该提高企业预算编制的准确性以及全面性,综合采用固定预算、零基预算、弹性预算、增量预算等预算编制方法,确保预算可操作性强,并进一步加强预算执行控制与绩效考核,真正发挥全面预算的财务规划作用。在存货内部控制管理方面,重点应该对企业的存货验收等相关的工作业务流程进行优化,避免存货积压等问题占用企业的现金流。在成本费用控制上,应该采取成本费用预算指标管理的方法,落实企业经营业务活动开展各个环节的成本定额标准,并加强对企业费用报销的审核监督,最大程度控制企业的成本开支。在企业的销售及收款管理方面,企业的财务部门应该加强对发票开具、银行结算、预售款、应收账款等方面的控制,确保各项环节的合法合规。在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管理方面,重点是以银行存款的内部控制、账外账的防范、承兑汇票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以确保各项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3.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手段广泛应用的今天,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企业也应该结合电子商务、网络支付等新的运营管理模式的变化,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信息化的建设,以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有效性。首先,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部门应该加强相关制度建设,特别是在会计核算方法、会计核算精度控制以及软件系统管理方面,完善控制管理制度,最大程度的确保各项财务会计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其次,应该完善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一体化的建设,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整合到信息管理平台之中,加强信息的沟通传递,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
4.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在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有效性方面具有较强的监督控制作用,在内部审计管理中应该积极推进审计工作职能转换,通过及时的内部审计分析评估报告,为内部会计控制管理工作的实施开展提供准确的参考。在企业内部审计管理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首先应该结合企业组织结构以及生产经营管理实际,拓展内部审计范围,由传统的合法合规审计拓展到企业的效益性审计。其次,在审计中,应该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事前、事中以及事后审计,改进企业的内部审计监督评价方式,提高审计报告的准确性以及指导性,针对各类审计问题形成工作整改报告,进而有效运用审计结果服务于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管理的改进提高。
四、结语
建立系统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于促进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开展,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防范财务舞弊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管理体系完善过程中,企业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充分考虑企业的治理模式,将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与治理模式有机结合,在控制活动执行、风险管理、审计监督等方面重点采取有效措施,以提高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梅丹.内部控制缺陷研究:文献综述与未来发展.中国会计学会 2012年学术年会文集[C],2012.
[2]韩晓燕.浅析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建立与发展[J].财会通讯,2012,14.
篇6
[关键词] 企业文化;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6. 002
[中图分类号] F239.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6- 0003- 04
1 企业文化与内部控制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包含有特定的文化观念、价值体系、最高目标、道德规范、行为传统、风俗习惯及与之相联系的生产经营观念等的复合体,是企业经营者提炼和培养出来的一种适合本企业特点的经营管理方式,也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企业员工行为具有引导、协调和激励的功能。企业文化结构从内到外依次分为精神文化(精神、价值观、道德等)、制度文化(领导体制、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行为文化(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等)和物质文化(产品包装与设计、生产环境、建筑、广告等)4个层次。
所谓内部控制是指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也就是说,内部控制也是企业在特定背景下为合理保证单位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法律法规的遵循性,而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软控制,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其直接纳入内部控制结构的内容,因而,内部控制系统应包括企业文化、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6项要素。其中,企业文化是基础,决定着企业的基调,影响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渗透在内部控制各个要素中,对其他要素起着基础和关键性作用。
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管理与控制来说,可能不是直接的影响因素,但却是最持久的作用因素。企业文化是一种非正式的规范,其对企业具有以下作用:①它可内化于行动者的思想中,能够约束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原则,使其明确自己的责、权、利和经济交换关系;②作为非正式制度的企业文化,在某种条件下可以减少制度创新的成本,推动制度变迁;③非正式制度的企业文化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人们可以在其中找到非常丰富的制度创新资源,使之起到经济制度变迁的剂作用。企业文化作为软控制的具体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导向功能。即通过它对企业的领导者和职工起引导作用。主要是经营哲学和价值观念的指导。②约束功能。企业文化具有特殊的强制渗透功能,能把企业精神融会于诸如厂规、厂法等规章制度中,使人和企业行为规范化。③凝聚功能。企业文化体现强烈的“群体意识”,像磁石一样,将分散的员工个体的力量聚合成团队的整体力量。其强调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从而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氛围,强化团体意识。④激励功能。企业文化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关心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⑤调适功能。企业与外部环境、企业内部门之间和职工之间,都会存在不协调和不适应之处,企业文化充当着企业“调节者”的角色,企业哲学和道德规范使经营者和普通员工能科学地处理这些矛盾,自觉地约束自己。⑥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以其本身所具有的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等特性为辐射源,从非计划、非理性的因素出发来调控成员的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同时,还会通过产品、服务、人员行为等多种形式向外界辐射,影响着社会文化。因此,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应该是以企业文化为基础的内部控制体系。
2 民营企业文化的特征与内部控制的特点
民营企业能自主经营,自己有权决定企业人事任免、财产处置、投资等决策,所以,民营企业文化有以下特征:①员工对企业忠诚度不高。员工流动性强,工作压力大,且相当一部分是实行家族式管理,非家族成员或乡友很难得到重用,因此,难以与企业连成一心。②强调危机与风险意识。由于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在激烈的市场竟争下,民营企业比国营企业有着较强的危机意识、风险意识和冒险意识。③强调效率、重视结果。民营企业重视员工绩效和效率,要求员工明确具体目标和预期业绩,关注员工最终工作成效和对企业目标的贡献。④活力型文化。民营企业强调创新与创业,鼓励员工主动创新和自由发挥。并有着灵活的用人机制,员工通过工作上的努力和良好的工作表现得到职位上的晋升和物质上的满足。因此,员工工作积极性较高,自主性强。⑤唯老板意志文化。民营企业老板是企业的绝对意志,民营企业文化是老板长期自发形成并以其价值观念为主导的,老板的个性、素质和管理风格决定企业文化的差异,其发展也深受老板对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的影响。
民营企业的内部控制特点是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而变化的。民营企业在创立初期,一般运用血缘、道德、信用关系实施控制,而采用制度控制的不多。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原有的软控制已不能满足企业管理的需要,借助制度和先进技术手段实施有效控制和规范管理是新的必要选择。因此,不同规模的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执行与成效有着明显的差异。一般来说,大型企业具有以下特征:①分权管理控制成为趋势。规模较大的处于成熟期的民营企业由家族式管理向现代化企业管理转化,企业投资人呈现社会化和多元化特点,引入职业管理者,采用“三权分立”的公司治理结构,即决策权、经营管理权和监督权分属于股东大会、董事会或执行董事、监事会。多数企业设有内部审计部门。②强调过程风险控制。大型民营企业管理者的素质较高,管理经验丰富,对风险的态度较为谨慎,尤其是经过金融风暴和次贷危机后,深刻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在执行过程中,关注过程控制,发挥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审计作用。③重视执行效果。大型民营企业依据自身战略目标的需要自主制定内部控制制度,强调制度的执行力度。从民营企业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中,可以看到其对企业风险产生影响的关键活动,如投资管理、计划管理、子公司管理、合同管理、基建管理、设备管理、关联交易公允政策、募集资金管理、对外担保管理和内部审计等都制定了相应的控制管理措施,注重控制执行效果。中小型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特征则表现为集权管理下的“家族控制”、内部控制侧重于道德控制、经验管理下的风险控制、授权范围小的人力控制、内部监督重点是查处违规等。企业没有真正的内部控制制度,缺乏规范的风险管理机制、业务控制制度。对整个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评价和修订工作及管理监督还没有有效的开展。
3 民营企业文化在基于企业文化的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作用机制
民营企业文化在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对内部控制要素的影响和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影响上。
3.1 民营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因素的影响作用
(1)对内部环境的影响表现为它决定了控制环境的基调,是控制环境的主线。内部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因素,包括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组织机构与权责分派体系、人力资源政策与实物等。内部环境的形成不仅仅体现在制度框架内所提倡的一种行为准则,而更多的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民营企业董事会及各级管理人员,作为企业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战略、经营理念和风格,他们的品行与作风、操守与价值观、管理理念与风格都对控制环境的实施产生重大影响;组织机构是为企业提供计划、执行、控制和监督职能的整体框架,是强化内部控制效果的重要保障,组织机构的设计必须与企业文化相匹配,依据文化类型来选择是集权式,还是分权式;内部环境控制是由人来进行并受人的因素影响,保证组织所有成员具有一定水准的诚信、道德观和能力的人力资源政策与实践,对新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导向培训,纪律约束与处罚措施、业绩评价、激励报酬计划等,无不渗透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必须与企业环境相匹配,与自身的生产技术特点和经营管理相结合,只有置于企业文化的大背景下,去分析内部环境的缺陷,才能找到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源头。
(2)民营企业文化对风险管理的影响体现在决定风险管理导向,直接影响风险管理态度。风险管理主要包括目标设定、风险识别与分析、风险应对。风险管理的过程是一个持续反复的过程,也是有效内部控制的关键组成要素。而民营企业风险文化自上而下贯穿整个风险管理过程,并影响沟通责任机制。企业对待风险的态度直接影响风险管理控制的效率,良好的管理观念有助于避免出现高风险环境。建立起对风险确认、报告和管理并给予回报的民营企业文化,才能建立与管理人员风险管理业绩挂钩的人力资源业绩评估、补偿和激励机制。
(3)民营企业文化对控制活动的影响作用则表现为民营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影响着控制措施的效果。控制活动作为确保管理层的指令得以执行的政策和程序,主要包括职责分工控制、授权控制、审核批准控制、预算控制、财产保护控制、会计系统控制、内部报告控制、经济活动分析控制、绩效考评控制和信息技术控制。企业管理从最初他律的规章制度,发展到人的自律规范,起主导作用的是一种文化的认同,文化的潜移默化是至关重要的。所有内部控制活动都是由人来执行的,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取决于创建、管理和监控这些措施的人的正直程度和伦理价值观,员工的正直与伦理状况,则依赖与企业制定的伦理和行为标准及这些标准的传达方式和实施方式。强制性管理,侧重于从制度约束、程序控制和奖惩机制等规范企业员工的行为,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人性化的层面,更强调从情感激励、道德感化、人机互动和舆论监督等方面去规范员工的行为。
(4)民营企业文化对信息与沟通的影响,是体现在管理氛围决定信息和沟通的方式与效果上。信息沟通系统贯穿内部控制的全过程,其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信息与沟通主要包括信息的收集机制及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有关方面的沟通机制等,其也是一种自律行为。若员工对企业价值观没有统一的认识,管理氛围不利于信息沟通,内部就难以形成自上而下、由下至上畅通的沟通渠道。不良的文化也会导致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如信息不畅、信息扭曲、正式沟通少等,造成这些状况主要原因是管理层态度、传统观念、文化背景和氛围的影响。
(5)民营企业文化对监督与评价的影响是企业文化的激励功能有助于促进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监督检查主要包括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整体情况进行持续性监督检查,对内部控制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些方面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以及提交相应的检查报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等。监督与评价可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能持续有效地运作。文化的激励功能,顺应和激励了人性中高贵的一面,有助于充分发挥其主人翁精神和职业敏感,及时发现控制中的薄弱环节,并主动向上级报告或提出改进建议,从而促进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借助文化将人的因素与制度的因素结合起来,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是提高控制效率的重要手段。在内容上,除了对传统的“硬控制”进行评估,还要对文化“软控制”进行评估,而制度的标准化建设和监督评估活动的正常实施,将有助于企业优秀文化的形成。
3.2 民营企业文化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影响作用
(1)民营企业文化的导向功能有助于内部控制发挥保障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企业文化具有导向性作用,在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下将企业员工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进行统一和融合,使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达到有机的结合。内部控制提供了最佳的制度力和管理力,它通过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合理而有效地将企业文化细化成计划制度信息与报告制度及人员组织与训练等,并加以贯彻和实施,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2)民营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有助于内部控制发挥保障企业资产安全作用机制。民营企业文化的约束功能主要是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来实现,控制机制有正式和非正式之分,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非正式控制机制的引入尤为重要。民营企业文化属于非正式控制机制,其强调的是员工内生的自我控制。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强制性、外在化的手段,实施起来比较快,人的行为方式的改变可能是被迫的,属于一种硬控制,而企业文化是通过意识观念的渗透和同化,内在地影响人的行为方式,人的行为方式的改变是自愿的,作用过程缓慢,影响却是根本性的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因此,良好的企业文化基础上所建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必然会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在现实中,人们需要结合运用两者,一方面通过企业文化的渗透和同化来内在地影响人们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正式制度来强制性地约束人的行为,才能有效地约束人的行为。
(3)民营企业文化的调节功能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发挥提高管理效率作用机制。内部控制制度是通过科学划分作业程序、合理划分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权力界限,改进生产和管理流程,来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企业文化则通过建立和谐的工作氛围避免内耗,以及通过对行为偏差的自觉修正来促进管理效率的提高。企业文化以它本身所具有的无形性、软约束性、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等特性为辐射源,从非计划、非理性的因素出发来调节成员的行为,进而影响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
(4)民营企业文化的凝聚和激励功能有助于内部控制发挥保障提高企业竞争力作用机制。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体现在强调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尊重人的感情、在企业中形成一种团结友爱、相互信任的和睦氛围,强化团体意识。共同的价值观念使每个职工都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最高精神需求的一种满足,这种满足必将形成强大的激励。企业文化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经济文化,它适应了企业经济活动的需求,一方面它注重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注重发展社会文化,并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和活动中,这种鲜活生动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质的双重作用,与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共同构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内部控制除了约束与纠错机制外,激励机制是其一个重要的机制,它通过评价、改正具体措施,建立对低效率相应惩处机制,设计高效率激励机制来实现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执行有赖于企业先进文化的支持和拥护,当文化的变革与制度的创新同步,就能充分发挥制度的外在激励和文化的内在激励作用,发挥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协同效应,强化企业的竞争力。
4 建 议
民营企业应根据自己的文化特点和经营管理的需要,从经济性、实用性出发,本着避繁就简、避虚务实的原则,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制度的执行。
(1)应建立和强化制度文化,完善控制机制。制度文化是企业在一定的经济文化环境和生产经营中运用制度进行管理实践所形成的共识,包括制度理念、制度的价值取向、制度管理准则、制度执行的方式及制度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制度文化强调对制度执行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对完善制度的可修复性和创新性及对运用制度的激励性。制度文化的建设有助于内部控制良好环境的构建。民营企业强化制度文化,就是要求民营企业习惯制度管人与事,从“以人管理企业”,向“以制度管理企业”转换,实现企业科学管理。这就需要民营企业:①要在源头上优化制度管理的环境,进行民营企业的产权制度创新,建立适宜规范管理的多元产权结构。要突出董事会在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发挥其在内部审计、预算编制、对外采购、薪酬激励机制的建立、投融资决策监控的作用。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现代化企业制度,走民营企业制度化、规范化管理的道路。②要规范健全企业组织结构和权责分派体系,合理界定关键区域的权责,并建立适当的沟通渠道。③在强调制度控制的同时,完善“人力控制”机制。建立人为管理为核心的制度约束和道德约束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员工控制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强化参与文化,完善信息与沟通机制。在民营企业集权管理和能人管制模式下,企业渗透的是强权式权威文化,企业员工缺乏向心力,他们的归属感不强,员工参与制度制定的程度低。参与文化要求企业尊重理解员工,重视人的才能和智慧,鼓励员工参与企业管理,充分肯定员工在企业内部控制活动中的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民营企业:①建立信息系统的技术平台,建立灵敏的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实现各类信息在企业内部向上、平行和向下的流动和沟通,促使企业内部控制向系统控制与人工控制相结合的模式转变。②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的检查与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在遵循激励与约束的公平性和相对稳定性的基础上,促使员工自觉关心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积极承担内部控制执行职责。
(3)强化风险文化,完善风险控制机制。民营企业在风险管理上存在着意识上重制度而不重建设、管理层重视而基层不重视、风险控制制度不系统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效果,已成为影响民营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因此,①民营企业要提高风险评估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要强化风险文化意识,形成企业上下重视风险管理的氛围,人人关心参与到预防风险控制活动中,建立严密的风险应对网络。②民营企业应依据自身行业发展特点和市场环境,本着立足实际、突出重点、体现差异和适应变化的原则,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要设立风险管理机构,制定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管理规范,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制度体系。设立风险清单,建立企业风险数据库,设置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③民营企业要规范审计在控制舞弊风险中的职责。审计委员会通常是通过内部常规稽核、财务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等手段,对会计、投资、销售、采购、基建等重要部门实施内部控制。民营企业应建立以“查”为手段的审计监督防线,采用信用管理模式,对企业管理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风险控制。完善风险分析和反馈机制,加强风险事前、事中、事后管理,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和控制的有效性,提高企业风险管理能力,为企业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婕.企业文化与企业绩效[J].商业现代化,2008(7).
[2]张毅辉.跨国并购中的企业文化冲突与整合[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篇7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金管理;问题
一、资金管理在国有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概念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处于货币形态的那部分资金,包括库存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三部分。从企业运营的角度看,国有企业资金管理存在于企业经营的每个环节,从企业的应收账款收款起到企业应付账款付款为止,从企业预收账款收款项目起到企业预付账款付款为止等循环,这样就使企业的资金链条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完整的资金链条。
(二)资金管理贯穿企业管理的作用
如果把国有企业比作一个正常运转的机器,那么资金管理就相当于这机器的流体设备,它不仅连接着国有企业的财务和经营等部门,还连接着国有企业与外部订销客户。如果没有良好的资金管理体系促使国有企业内部资金能健康的运转,那就会导致国有企业错失发展良机。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的必要保障,如果没有好的资金管理,企业就无法实现企业战略规划影响实现企业经营目标。从经济管理的角度出发,企业按照资金的流动性、增值性和风险性等特性进行动态和系统管理,预防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风险,以此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当今经济形势下,企业资金是否能够有效的利用,使其流向最急需的使用方向是影响企业生存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不论是从生产销售到物资分配,还是从营销策略到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然而以上这些活动无一例外都与资金关系密切,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作保障,以上管理活动都无法实现。然而生产管理、物资管理等仅仅在涉及到某一方面,而资金管理则不然,它贯穿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始终,渗透到企业财务、经营、物资管理等各个方面,影响着企业未来的战略方针。然而企业对资金的分配是否合理、如何筹措和使用资金,是否能利用有限的资金额度达到企业发展的最优状态。同时也应该注意资金的监控与风险防范等问题,防止资金外流或者资金用在对企业发展无益的投资项目上。现在的市场经济体制虽为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筹资渠道筹资方式和资金使用的自,同时也使企业承担更多的经济风险,所以在筹集资金时,不仅要根据当前的业务类型所需资金,更要考虑企业产品未来发展方向决定资金的需求;企业在使用资金时,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根据企业长远战略规划来安排资金。不论是筹资还是用资,企业都要使资金从筹集到运用形成良性循环,这样国有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地位。
二、国有企业资金管理体系的构成
(一)国有企业管理目标
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目标是既要保证资金在安全有序的方式下运作,又要发挥其最大效用,促使资金运作效率最大化,满足在正常经营情况下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国有企业资金管理主要是以现金流入流出为主要表现方式。在资金的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往往采用更侧重从经营管理层面理解资金管理目标。如果一个企业的投资机会成本和现金机会成本成反比,如果资金管理侧重现金的管理,则会丧失投资机会;,如果一个企业是一味地进行投资经营活动,则会因为现金紧缺而面对经营受威胁;或者使企业信用受到损失。所以,集团资金管理的基本目标就是保持与经营相匹配的适度资金,保持现金资产和负债在期限、币种、利率上有一个合理的结构。
(二)国有资金管理流程和管理方式
国有企业根据现有资金链作出相应的投资决策与计划,建立资金使用和分管责任制。因此国有企业应逐步建立和完善资金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公司及其各个部门的资金。由总公司财务部管理整个公司的资金流,各个分公司虽然有独立的财务核算体系也要定期向总公司上报其资金流情况,总公司根据各个子公司上报资金状况统一利用和再分配闲置资金,这样可以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使资金流向对企业有利地方向。总公司财务部门根据其每年的收支情况以及各个子公司根据自己的实际财务收支情况,编制总公司及其各子公司的财务预算报表,公司财务部定期分别向总公司和下属各级单位拨付一定数量的备用金供其使用。
(三)国有资金管理评估
定期监督和检查资金的使用情况,对闲置资金集中收回到总部资金管理系统中,重新分配给需要资金的各个子公司,使闲置资金重新加以利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对不符合付款条件已经付款的资金查明原因,给予责任人一定处罚(例如:罚没责任人当月的工资等)。从达到国有企业管理的主要目的,使组织资金供应顺畅,保证生产经营活动不间断地进行;不断提高资金利用效率,节约资金,促进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
三、国有企业资金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信息传递失真,影响资金管理效果
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由于公司组织结构复杂,同级别单位以及母子公司存在利益分歧,往往只考虑本单位或者本公司自身发展,忽略了企业的整体利益。企业的各个下属部门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相互提供信息不能如实反映其现有状况,使得国有企业高层决策人员无法及时了解企业现状,很难根据现有的信息进行正常经营管理判断,决定下一步的企业发展规划及其战略。有时会使企业资金筹划使用方向决策失误,严重时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因此只有企业及时了解各个单位及其子公司真实经营状况,才能根据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作出合理控制资金流转的决策,因此能否资金管理提供真实有效的信息已经成为国有企业最根本的问题。
(二)监管力度不够,资金风险控制效率低下
由于资金的使用和流向无法得到有利的监管,导致大量的公款私用。获得的信息在逐级传递的时候经常造假致使信息失真,即使设立一套从上至下完整的监督体系,也无法获得现有资金的真实情况,因此资金管理体系形同虚设,无法正常发挥指导企业发展的作用,致使部分国有企业存在重大投资失误。在投资、扩展业务方面上,因为没有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不仅浪费了大量的国有资金,而且会造成企业管理混乱。
(三)资金管理意识淡薄,管理方式滞后
随着国有企业逐渐发展,部分国有企业对于资金管理意识还仅仅停留在银行和现金业务上。管理人员认为管理好企业的银行存款和现金就是做好资金管理。从而导致资金管理松散、资金流向紊乱,不能保证企业正常运营。严重时导致企业资产使用失衡,浪费了企业大量的管理成本。
四、加强国有企业资金管理的建议
(一)改变企业资金运行模式向信息化发展
国有企业要发展壮大,就要敢于挑战现有体制,勇于创建新的资金管理格局,改变旧资金管理理念。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资金运行模式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老观念旧理念只会企业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的资金管理,为了弥补企业在信息与沟通方面存在的缺陷,提高使用资金数据传递的真实性。应将企业资金管理模式应为集权管理和分权管理相结合,适当放宽各个单位与子公司的权利,以企业的经济利益为重,选择适应企业并且能达到经济效益最优的资金管理模式。只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企业才能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应该在信息化条件下,向深层次、集约化、精细化的目标发展,引入现代化的先进计算机管理技术,统一公司上下的财务核算系统,并且使财务核算系统和银行账户关联起来使公司及其子公司发生的每一笔资金的流进和流出都能及时地反映在总公司的资金系统中。这样可以使资金管理人员更加及时详细地了解公司资金运行的整体情况,确保资金管理更加有效地实施。
(二)结合企业内部监督管理体制,降低资金风险
国有企业应建立独立的内部审计制度(即审计部门有专业人员直接听命于公司高级管理层),健全内部资产评估体系以及财务收付款流程审批制度,完善储备金制度,在进行重大投资筹资经营决策时,应先进行评估此项目是否对公司利弊,执行过程中要加强内部审计和内部财务监督,及时做出评估报告全面客观的监督和管理企业资金来源与使用情况,重点关注国拨资金和专项资金的用途,提前防范资金风险的产生,把资金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中。
(三)完善资金集中管理制度
资金集中管理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金资源,国有企业应通过建立统一的企业内部结算中心方式,从上至下统一控制银行账户,对于子公司发生的每一笔收付款活动进行统一归口管理。根据预算标准来衡量各部门发生的费用是否合理,对于可发生又对企业发展无重大影响或者对企业发展无利的经营活动可以不予以批准发生,这样可以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各个单位及其子公司的资金运作情况,合理利用闲散资金,加速资金的循环与周转,使内部资金能够按需使用合理配置。这样既有利于企业整合闲散资金,集中优势发展企业的优势项目,又有利于提高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
作者:张曼 单位:一重集团大连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谭静.资金管理对国有企业的重要性论析[J].广东科技,2012(23).
篇8
【关键词】 控制环境;利益相关者;评价
根据我国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上市公司应当评价自身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会计师事务所也要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形成评价意见。此外,虽然内部控制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要素,但目前有关研究较多地集中在控制活动的评价中(如授权控制、岗位分离),对控制环境如何评价涉及较少。本文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探讨控制环境的评价。
一、控制环境与利益相关者
作为其他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控制环境反映了管理高层对内部控制的意识和承诺,包括管理层的诚信,道德价值观以及经营理念等。控制环境确定了一个组织高层的声音(Tone at the Top),它会影响公司的文化、道德意识和控制意识,影响管理高层如何对环境压力作出反应,如达到内部预算或财务分析师的盈利预期压力。
目前,相关指南在评价控制环境时也涉及评价管理层是否有诚信的道德观(如公司文化、公司治理等方面),但在具体评价时往往仅考虑公司内部因素(如管理层的价值观、公司治理机构等),对其他受控制环境影响的利益相关者考虑不足。这种评价方法存在以下缺陷,一是未能完整反映出管理层的道德观。公司管理层是否具有诚信的道德观,这不仅取决于他如何对待公司内部事务、如何对待员工,而且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公司是否对社会负责任(公司公民),公司如何对待消费者(客户)、供应商、社区、政府相关部门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二是没有充分考虑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例如,企业经营管理的合法合规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如何,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情况,发展战略的实现等。这些目标的实现,要求企业必须正确处理与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考虑投资者、消费者、审计师、监管部门等外部利益相关者角度的指标。三是对公司治理的评价也不够深入。
考虑到上述缺陷,可以通过评价企业对其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义务履行情况,来评价公司控制环境的好坏。表1提供了受到控制环境影响的主要利益相关者。
在传统的控制环境评价中,人们更倾向于评价内部的利益相关者。现在需要将其扩展到更广的利益相关者。广义利益相关者可以分成四个维度。传统的管理层、员工被确定为“内部直接利益相关者”;公司高层次的公司治理机构则纳入“内部间接利益相关者”类,包括董事会及其下属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顾客和投资者、供应商一起被纳入 “外部直接利益相关者”类中;“间接外部利益相关者”则包括证监会和其他政府机构、竞争对手、环境方面的积极分子联盟等,这些集团可以通过管制或政治行动,会给企业带来一些绩效方面的影响。
二、各个维度的评价指标
“外部直接利益相关者”中的“股东和债权人”类应当包括传统的盈利能力、流动性、杠杆风险以及成长性等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并与行业标准进行横向比较。这些分析,尤其是与财务困境、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相关的分析,不仅有助于分析未来股东的回报,而且也有助于分析导致出现不道德行为(包括盈余管理行为)的财务环境风险。不佳的财务环境和经营模式可能为盈余操纵埋下了种子,从而出现不道德的财务报告。“外部直接利益相关者”中的“顾客和供应商”的相应指标则包括销售退回、售后保障服务工作、调查数据等。
“外部间接利益相关者”在各个组织中各不相同。例如,炼油企业将“环境联盟”排得比金融服务公司高。一旦找出了重要的各方当事人,就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去收集与这些集团的看法有关的经验指标,包括媒体负面报道的数量、证券监管部门的控诉、未决诉讼以及其他调查。
“内部直接利益相关者”指标包括传统的内部流程指标,如产量、制造效率、产品质量指标、正式的360度评估方法等。
“内部间接利益相关者”则可以包括正式的问卷调查、360度评估等方法。
三、控制环境评价举例
以下评价举例特别融入了可据以评价控制环境的领域,包括高层的声音。这些领域包括道德规范、员工的内部环境、财务报告的内部环境、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报告、公司治理(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责任)。表2提供了基于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控制环境的总体报告结果。四个维度根据公司战略等因素分别赋予相应的权重。
附表3阐述了评价系统中可以使用的指标。这些指标运用到各单位的评价要素及其权重要根据具体公司情况而定,并受公司战略的驱动。如果实际加权后的分值与预期分值存在差异,那么表明组织战略目标没有达到,因而需要改变它们,或者改变管理层的行为。
附表4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问卷去评价高层的声音以及公司治理方面。它强调内部控制环境中的道德,包括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报告,以及董事会和审计委员会的责任。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审计[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2]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S].
篇9
【关键词】法律风险;风险管理;风险评估
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企业时时处处面临各种风险,法律风险无疑是其最终表现形式。因此,企业风险的管理说到底是法律风险的管理。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濮阳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濮阳公司)实行全方位全过程法律风险管理,该模式具体由“三大模块”“六大要素”构成。“三大模块”是指法律风险环境信息辨析、法律风险评估和法律风险应对;“六大要素”是指组织、职能、制度、流程、文化和信息系统。
一、实施法律风险项目化管理
对法律风险分析、控制和评估工作实施项目化管理,根据项目管理原理和方法,成立项目组织机构,包括领导小组、项目组和联合工作组。项目领导组主要负责推进、指导项目开展,调配项目资源,协调解决重大事项,由公司领导任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任成员。项目工作组主要负责整个项目的组织管理和具体实施,由公司法律顾问、外聘律师和咨询顾问人员组成。联合工作组负责开展过程中部门间的信息传递、沟通工作,由各专业骨干和法务联络员组成。
二、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
首先,按照国网公司、省公司对法律工作的要求,制定法律风险评价准则,用以衡量法律风险严重程度,充分反映上级单位、“三全五依”法律目标、经营战略、资源分布和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其次,从内部和外部两个维度明确法律风险环境信息,外部法律风险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法律法规的出台和修订,监管机构、用电客户、利益相关方等法律主体对企业的法律行为等因素,内部法律风险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职能、制度流程、风险文化、企业领导者、员工的风险偏好、法律素质与风险意识等。再次,采用管理学上的SWOT分析法(又称动态分析法)进行企业法律风险环境分析,从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四个维度把研究对象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从中得出结论,最终形成企业法律风险环境分析报告,作为评估法律风险的环境参照。
三、开展法律风险评估
第一,首先要做的是进行法律风险辨析。制定法律风险识别指南,构建起完整的企业法律风险识别框架,梳理出各部门的主要管理和业务活动,搜集相关的法律、法规、诉讼案件、投诉材料等,运用法规梳理法、德尔菲法、案例分析法和头脑风暴法等方法逐一判断每项业务或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并确定风险名称及风险行为,征求部门意见并集中会审后,形成企业法律风险清单。
第二,进行法律风险分析。从资源配置、奖惩机制、职责权限、过程监控、部门内法律审查、执行者能力要求、法律风险意识、专业法律审查八个分析维度,对每个风险行为进行分析,制作企业法律风险分析表,并内置相关计算公式,实现风险的可能性、风险水平数值及损失度的自动计算;组织项目组专家团队对企业法律风险分析表中各种风险行为的相关分析维度逐一评估;根据部门和专家意见调整分析结果。
第三,进行法律风险评价。利用K-MEAN聚类法功能软件(SPSS),对全部企业法律风险水平评价数值进行聚类分析,确定法律风险分级标准,划分为五个风险等级;统计风险类型、风险数量、风险等级等基础数据,绘制相关表格;分别从部门维度、外部主体维度、部门和外部主体交叉维度以及经营管理流程维度,利用风险叠加图法、风险等级图法、风险坐标图法等,从风险分布特点、风险趋势、风险成因进行风险评价;进一步对相关风险及风险行为从法律专业角度开展分析,提出法律上的意见建议,纳入公司法律风险清单。
四、进行法律风险应对
首先,选择风险应对策略,根据法律风险类型、风险承受度和风险偏好,选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降低风险、接受风险之一或组合。其次,对法律风险应对现状开展评估,筛选风险行为及法律风险,制作评估表,由各相关部门对企业法律风险应对现状开展自评,形成最终企业法律风险应对现状评估表,撰写完成企业法律风险应对现状评估报告。再次,制定实施法律风险应对计划,从制度、流程、活动等角度提出控制措施,包括制度流程类、资源配置类、标准规范类、培训类、技术手段类、活动类、信息类等。最后,在风险应对措施的内容调整完成后,确定各项风险应对措施的责任部门、完成标志、配合部门、完成进度等内容,并最终形成整体企业法律风险应对计划。实施过程中把握“用尽可能少的措施控制尽可能多的风险”原则。
五、实行监督检查
篇10
关键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自愿性;强制性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058-01
1 国内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的文献状况
1.1 国外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成果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术界开始就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自愿性和强制性争论不止,在此过程中,国外主要从影响披露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的公司特证、内部控制实质性缺陷与盈余质量的关系、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成本、审计师对内部控制的审核报告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1.2 国内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成果
如何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经验,特别是萨班斯法案在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的要求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国在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格式、内容规范等方面的研究还及其缺乏。因此我国今后需要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内容规范、影响因素、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和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等方面做深入研究。
2 我国及国际上关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最新成果及启示
2.1 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发展进程及最新进展
美国的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颁布在多方面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站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角度上,美国的内部控制报告形成了由自愿性披露向强制性披露的转变。该法案要求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经外部审计师验证的内部控制报告,并且SOX法案第302和404条款详细规定了内部控制报告应当披露的内容,这就标志着美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强制性时代的到来。
为响应SOX法案的贯彻和执行, 2003年8月,SEC第33-8238号最终规则。该规则详细规定了SOX404条款的实施细节:明确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范围和含义,相比与COSO报告中对内部控制的定义,SEC对其范围则缩小了很多。SEC最终规则仅强制性要求企业在内部控制报告中披露与财务报告相关的内部控制,而对上市公司为实现经营活动效率效果目标和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目标的相关内部控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亦即自愿披露这些内部控制信息即可。
2007年6月20日,SEC最终了《管理层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报告指引》,该指引针提出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具体评估的专门方法,为上市公司管理层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在方法上创造了便利。
2.2 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发展进程及最新进展
我国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发展进程上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一系列财务舞弊和诈骗事件发生后,强化内部控制和加强审计师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加之美国率先制定了内部控制的强制性披露规定,我国也开始效仿美国。
(1)关于强制性披露的制度规定。
2006年6月5日,上交所颁发了《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32条规定: “公司董事会应在年度报告披露的同时,披露年度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并披露会计师事务所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 因此直至2006年,我国法规对一般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才做出了明文规定。同时期,也就是2006年9月28日,深交所也类似规定。
2007年9月7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关于《上市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的征求意见稿,第22条规定,负责上市公司财务会计报告审计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及其执行情况、董事会的自我评估进行评价。上市公司应当在年度报告中披露会计师事务所的评价结果。
2008年6月28号财政部联合其他四部门(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审计署)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倾向于要求上市公司出具以财务报告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报告,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这标志着我国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
(2)关于自愿性披露的规定。
2007年12月28日,证监会《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及相关工作的通知》,第3条款鼓励央企控股、金融类及其他有条件的上市公司在披露2007年年报的同时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和审计机构对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同日,深交所类似通知。
2008年1月2日,上交所发文《关于做好上市公司2007年年度报告工作的通知》,其中第13条款:本所鼓励有条件的上市公司同时披露董事会对公司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估报告和审计机构对自我评估报告的核实评价意见。
由此可见,我国最早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是证监会专门针对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对一般的上市公司则没有做出要求,因此我国针对金融类上市公司关于强制性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规定要早于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同时也经历了由自愿性披露到强制性披露的过程。
3 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和自愿性披露
3.1 我国内部控制信息自愿性披露存在的问题
实践证明,强制性信息披露是大势所趋。一方面缘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缺陷。单纯受利益驱使的自愿性信息披露可能存在选择性披露、模糊性披露、延迟披露、虚假披露及策略性披露等问题(王雄元,2005);另一方面通过强制性
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决策者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企业管理是否有效。强制性信息披露可以缩短上市公司自愿信息供给和投资者信息需求期望间的差距。并维持在一个能兼顾公平与效率的理性水平之上(艳娟,2007)。陈关亭、张少华(2003)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效问卷206 份)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披露与审核进行了研究,赞成强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内部控制报告,且内部控制报告应经注册会计师审核并发表意见。张先治、张晓东(2004)采用问卷调查方法(有效问卷249 份)考察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的需求,得出结论: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着较强的需求,并且对内部管理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需求呈现出层次性。3.2 我国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存在的问题
我国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点:一是成本效益原则。假设上市公司都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合理性和有效性做出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并以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的形式对外披露,这将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收益不确定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没有很强烈的动机去披露这些信息。二是详细披露可能涉及公司的商业秘密,从而使公司处于竞争劣势地位。三是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主要表现为:过分强调内部控制对避免会计信息失真的作用,而忽视了内部控制的经营目标。甚至有人认为内部控制仅局限于会计控制,而不是覆盖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4 适度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有机结合
SOX法案第404条款明确要求上市公司评价与会计报表中所有重要科目和信息披露相关的所有会计认定所实施的内部控制。第404条款的过于细化带来了高昂的成本,然而最终结果表明:效果并没达到预期,很多在美上市的公司纷纷选择退市。SEC的最终规则强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对公司营运效益控制和合法合规性规定则遵循自愿披露原则。其原因在于成本效益的考虑,毕竟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和鉴定都需要追加成本,对于能否真正带来效益却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使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是要求把握强制性披露与自愿性披露的契合点。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努力地衔接好两种方式所披露的内容,以达到充分披露的目的;既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充分考虑企业的成本负担,又要把影响财务报表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情况信息披露出来,在这一过程中,还不能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二是有效地建立强制性披露的最低标准,以提升公司的价值。企业管理层披露强制性内部控制信息必须要有标准可依,否则就会流于形式,国家相关部门如果能将内部控制信息强制性披露的标准具体化,那么无论是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还是会计师事务所鉴证内部控制报告都将有章可循从而会逐渐步入规范。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