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30 11:2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车辆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车辆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篇1

【关键词】生产安全;应急预案;风险评估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安全生产形势的变化及安全管理的发展,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政府部门在安全监管上对企业应急管理的要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3年10月1日,新的《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出台并开始实施,标志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进入“从有到优”的新阶段,国家在对企业的应急管理工作方面已经将提升应急预案质量作为了工作重点。新《导则》针对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时缺少风险评估导致预案针对性、实用性不强这一问题,进一步规范了企业应急预案的编制程序,明确将“风险评估”作为应急预案编制步骤之一。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印发2014年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的通知》(应急综合[2014]4号)中进一步提出应急预案编制需深入开展危险因素辨识,注重将风险评估报告纳入备案内容。北京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更是明确提出将生产经营单位事故风险评估报告作为应急预案备案审查的必要条件之一。由此可见,风险评估对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性。

目前,企业在编制应急预案时由于编制人员专业能力的限制,极少进行真正有效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在事故风险描述部分,均是凭主观经验对企业存在的风险进行宽泛的概述,在具体的应急预案编制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是不分主次,对所有危险源均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二是与风险描述相脱节,仅编制一个综合应急预案。

企业编制的各种应急预案,最终均要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包括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应急预案编制之初,“要编制哪些预案”是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进行风险分析,盲目的对所有危险源均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没有重点和主次,导致预案缺乏针对性、很多专项预案只是作为文本被束之高阁,而真正有用的专项预案也不能得到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重视,从而预案也就丧失了其有效预防、降低事故影响的作用。

针对此问题,笔者在近期做应急预案咨询工作的基础上,以某地勘企业为例,阐述通过风险评估从而进行应急预案体系优化的过程,探讨风险评估对应急预案编制的重要意义。

2.应急预案体系优化

2.1风险评估前的应急预案体系及缺陷分析

地勘企业属高流动分散的行业,其工作条件多变,环境恶劣,涉及的事故风险较多。进行风险评估前,企业仅凭经验对其存在的风险进行了概述,包括火灾、人身伤害事故(触电、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等)、野外作业事故(溺水、人员失踪等)、基坑坍塌、自然灾害等,并针对所有风险均编制了专项应急预案,应急预案体系如图1所示。

企业在专项预案中按照常规模板将火灾专项预案放在了第一位,在具体的预案中分析了办公室火灾、施工现场火灾等,但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并没有分情况进行编制,缺乏可操作性和针对性,而火灾事故对该企业来说并非多发事故;野外作业事故专项预案中分析了溺水和人员失踪,但是考虑到该企业的作业活动范围,人员失踪的可能性并不大;人身伤害事故专项预案力求涵盖所有可能发生的人身伤害类型,个体伤害类型和群体伤害等混在一起,没有分重点和主次,接下来的应急处置程序和措施的编制很难较好的进行;自然灾害专项预案中包含了暴雨、洪水、泥石流、地震等,而关于自然灾害方面,企业的主要职责是在灾害来临前做好防灾工作。图1的应急预案体系,针对性较差,并不能一目了然的让企业确定自身生产活动过程中的应急防范重点,具体实施起来很难起到很好的效果。

2.2风险评估

根据该地勘企业作业特点,选择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法进行风险评估。通过对该企业历年的事故情况分析及对同类企业事故情况进行调研,以“以往事故发生频率”(曾经发生过、未发生过、经常发生、其他单位曾经发生过)这一指标来辅助确定相应的危害发生的可能性值,编制风险评估表(如表1所示),对企业主要生产活动(钻井施工作业、岩土施工作业、野外地质调查)进行风险评估,得出各类危险因素的风险度值,从而进行重要性排序。

2.3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

依据风险评估结果,对原有应急预案体系进行如下几个方面的优化:

1)因野外地质调查作业各项危险因素的风险等级为“可能危险”,等级较低,因此无需单独编制专项预案。

2)企业钻井施工作业过程中,高处坠落和触电的危险等级最高,为“高度危险”,钻井施工中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因发生频率高,达到“显著危险”,其次是起重伤害、车辆伤害等,因此得出人身伤害事故是企业应高度关注的风险,因此将人身伤害专项预案放在了第一位,并且编制高处坠落和触电现场处置方案。

3)岩土施工作业过程中基坑边坡失稳坍塌的风险等级为“高度危险”,触电、机械伤害风险等级为“显著危险”,因此岩土施工专项预案明确为基坑坍塌专项预案,其他风险的应对在人身伤害专项预案中已经包含。

4)自然灾害方面,根据企业的作业范围和特点,其直接遭受地震、泥石流、洪水的可能性并不大,最其作业直接有影响的是大风和雷电天气,因为将自然灾害专项预案确定为“防风、防雷专项预案”,重点针对大风、雷电天气进行预防,编制事故发生前的防范措施。

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如图2所示,优化后的应急预案体系体现了企业的生产作业特点,也使后续的具体应急预案内容编制更具针对性。

3.结论

通过风险评估进行于应急预案体系优化这一过程,总结其对应急预案编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解决了企业“要编制哪些预案”的问题,企业的应急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通过风险评估,对企业潜在的危险源进行梳理,评估出各类事故的风险等级,有针对性的对高风险的事故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才能最大的发挥应急预案降低事故损失的作用,针对性强了,企业的重视度就高了。

2)应急预案体系确定后,由于风险评估确定了各类危险源的具体风险等级或分志,企业在预案内容编制过程中,也能进一步突出主次和重点。

3)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的同时,也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可以使企业更清楚的了解到自身生产经营活动中潜在的各类事故风险,进而加强相应的安全管理,做到有的放矢。

4)风险评估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增强了员工安全防范知识的同时,也会在一定意义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GB/T29639-2013. 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

[2]樊运晓.应急预案编制实务――理论实践案例.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3]严晗,李明.建筑企业应急预案编制范围研究.建筑安全,2007年第8期:18-20.

篇2

(一)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应急指挥机构

乡防治重大动物疫情指挥部为全乡重大动物疫情应急工作的应急指挥机构,由政府乡长任指挥长,成员由畜牧站、经济发展办、卫生院、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办公室、党政办、财政所、司法所、民政办、警务室等部门负责人组成,指挥部办公室设在乡党政办。

2、技术咨询机构

乡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成立专门组织,负责技术咨询,参与风险评估,进行疫情分析,提出工作建议。

3、管理运行机构

各成员单位及相关职能部门,应按照职责分工,协调联动,落实各项应急措施。

畜牧站:具体负责疫情报告,流行病学调查,信息沟通,疫情评估,业务指导及监督检查工作,提出启动、终止疫情应急预案的建议,并参与组织实施,负责组织、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本预案。

卫生院:负责人员防护,疫情的监测、治疗和防范工作。

经济发展办:负责紧急防疫物资及其储备场所,调运工具等基础设施设备购置工作的计划安排。

财政所:负责建立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经费保障机制,安排重大动物疫情确认、疫区封锁、扑杀及其补偿、消毒、无害化处理、疫源追踪、疫情监测以及应急物资储备等应急资金,并监督使用。

民政办:负责疫区受灾群众的安置、安抚和救济工作。

警务室:负责疫区封锁和患病动物的扑杀工作,加强安全保卫工作,维护疫区社会治安管理、群众生活秩序,配合做好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工作。

4、现场指挥机构

乡防治重大动物疫情指挥部,负责全乡重大动物疫情的现场应急指挥工作。

(二)组织体系框架描述

诊断为重大动物疫病疑似病例或确诊病例后,指挥部应当立即按照规定上报县指挥部。重大动物疫情的确认,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执行。乡指挥部按照有关规定建立动物疫情应急预备队,对疫区实施封锁、扑杀和无害化等措施,并随时上报疫情处理情况,直到本次疫情完全扑灭,疫区解除封锁。

预案启动后,各成员单位及职能部门应按照各自职能分工落实各项应急措施,每日向本级指挥部办公室报告工作。

二、预警和预防机制

乡畜牧站建立重大动物疫情预警和预防机制,根据疫情监测、风险分析结果和上级的相关通报,报告预防预警信息。

(一)信息监测与报告

1、乡畜牧兽医站按上级有关风险监测、风险评估的规定,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风险防范机制,通过危害确认、风险评估、风险管理和信息交流等措施,为防止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提供科学的依据。

2、建立重大动物疫情信息监测制度,通过动物疫情监测和全国动物疫情监测网络获取动物疫情信息。

(二)预防预警行动

乡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应按照市、县公布和本地获取的预警预防信息,及时采取疫情普查与监测,强制免疫、强制消毒,堵截外来疫情等预防措施,并对各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预警支持系统

1、建立和完善重大动物疫情测报体系,包括动物疫情的诊断、监测、监视、评估、防范、报告体系。

2、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完善动物预防体系形成完整的预警和快速反应体系。

(四)响应措施

乡指挥部在协调和指导疫区控制工作的同时,动用本级诊断技术资源,监测疫情发展趋势,提出应急处理工作建议,上报县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

根据疫情发生地的村委会的请求,开展应急援助工作,调拨紧急防疫的经费、物资、药品等。

(五)信息共享和处理

1、信息共享

2、信息处理

三、疫情报告程序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动物群体发病或者死亡的,应立即报告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应立即派出两名以上具有规定资格的兽医专业技术人员赶赴现场核实,进行临床检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初步确认为重大动物疫情的,由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采集病料送市诊断。

诊断为重大动物疫病的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的,乡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中心应在2个小时内上报县指挥部办公室。

(一)疫情报告形式

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二)疫情报告内容

1.疫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染疫、疑似染疫动物种类和数量、同群动物数量、免疫情况、死亡数量、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情况。

2.流行病学和疫源追踪情况。

3.已采取的控制措施。

4.疫情报告的单位负责人、报告人及联系方式。

(三)通讯

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级指挥部办公室应设立值班电话,并向社会公布。

(四)紧急处置

1、在重大疫情报告期间,防疫机构应立即对疑似重大动物疫情的疫点采取以下临时隔离控制措施。

(1)严禁动物、动物产品及受污染或有可能污染的物品移出。

(2)进行全面严格消毒。

(3)限制人员、车辆出入,并对出入人员及车辆严格消毒。

(4)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5)需要采取的其他措施。

2、疫情确认后,由疫情所在地县级兽医行政管理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调查疫源,并根据应急预案分级响应的规定,向本级政府提出启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指挥系统,应急预案和对疫区实行封锁的建议。乡人民政府立即作出决定,决定对疫区实施封锁的,请示县政府封锁令,组织对疫区封锁、扑杀,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受威胁区的易感染动物进行强制免疫、疫情普查和监测,对疫点及相关场所强制消毒,严防疫情传出。

(五)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严格应急人员及物资进出疫区的管理制度,应急人员进入疫区必须穿防护服,离开疫区前必须经过彻底消毒,确保应急人员安全。

(六)疫区内所有易感染动物及其产品按规定处理后,经县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对疫区进行动物疫病1个潜伏期以上的监测,未出现新病例的彻底消毒后,经市级验收合格后解除封锁,撤出疫区。

疫区封锁解除后,当地防疫机构按有关规定继续对疫点和疫区进行持续监测。

四、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1、发生重大动物疫情后,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做好疫区内生产生活安排,保证疫情处理工作顺利进行,妥善做好养殖场(户)主,染疫人员及其家属安置安抚工作,合理安置隔离区内的群众,为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做好群众防治救助、生活救助工作。

2、对动物进行扑杀和对动物产品进行无害化处理。

3、善后处置完成后,由原报请启动应急预案的指挥部报请本级领导小组终止启动预案。

(二)应急总结

重大动物疫情工作结束后,应对疫情处理情况进行评估,写出评估报告。

评估的主要内容有:

1、疫情的基本情况;

2、疫情发生记过、现场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3、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疫源追踪结论;

篇3

国际化经营中,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传统风险、非传统风险和社会公共安全风险。

传统风险。传统风险主要是指在国内施工和经营管理中常见的风险,如项目履约中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风险以及资金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这类风险在国际化经营中同样存在,但企业对其较为了解,在风险辨识、评价、防范、控制和处理等方面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 系列的制度,具有较强的管理和掌控能力。

非传统风险。非传统风险则是在国际化经营中,由于所处环境发生重要变化而带来的种种风险。对于这类风险,我们没有经历过或者经历很少,对风险辨识不足、评价不到位,防范和管理等措施有待完善。有些风险往往让人感到很突然,难以应付。非传统风险主要有战乱风险、政权更迭风险、恐怖活动风险、宗教文化风险、法律与规则规范风险、金融风险等。

对于非传统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是在市场进入前期,分析判定当地的总体政治经济形势,避免涉足有战争威胁、政权不稳、恐怖活动频发、宗教矛盾突出的国家和地区。已进入有非传统风险隐患的地区,要做好应急及撤离预案,充分演练,加强日常管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冷静应对;二是在处理当地关系时,开放包容,不卑不亢,对当地宗教、文化和习俗保持尊重和理解,尽可能消除民族敏感性,,广交朋友;三是认真学习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努力提高掌握和运用规则的能力;四是利用货币选择、优化货币组合防范外汇风险,合同谈判阶段采取调整价格方式弥补潜在风险;五是加强人文关怀与健康管理工作,建立完善境外员工医疗保障制度,保证境外员工的身心建康。

社会公共安全风险。社会公共安全风险有的是非传统风险的衍生物。政权更迭、恐怖活动、暴乱、宗教文化;中突等造成社会秩序混乱,社会治安不力,刑事案件与暴力活动频发;有的是因为自然环境恶劣,致使传染病肆虐,特别是艾滋病、疟疾等传染疾病高发,同时地震、海啸等自然灾难也时有发生。社会公共安全风险不仅给工程建设带来极大挑战,还威胁着普通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

目前,由于中国水电八局承建的境外工程多为关系当地社会、经济和民生的重大项目,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旦风险防范不到位,不仅严重影响企业生存发展,还严重损害国家信誉形象。因此,必须系统全面地进行风险辨别和防范工作,有效管理和化解各种风险,实现国际业务持续健康发展。

完善流程。在国际化经营中,不断完善风险管理流程。

在项目履约中,把风险管理作为重要环节,纳入项目管理的日常管理中,并作为评定项目管理团队和责任人绩效考核重要指标。

风险描述。风险识别之后,可参照表对风险进行具体描述。

风险评估。对风险事件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管理的优选顺序。 是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二是风险管理的难度;三是风险的价值,或管理可能带来的收益;四是合法的需要;五是对企业技术准备、人力、资金的需求;六是利益相关人的要求。

量化分析。按高、中、低从风险发生的频率和烈度对风险进行量化。

应对方式。一是避免。不去进行某项经营行为,以避免其风险。二是自留。由企业自身承担。如在项目发生亏损后,利用企业内部资源调整,采取内部控制措施化解。三是控制与弱化。通过科学管理,降低风险发生的频率与烈度。四是转移。将风险及其可能造成的损失全部或部分转移给他人,例如采取工程保险和工程担保等方式。

建立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风险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制度可靠、措施有效。

一是风险源识别制度。建立经营风险源监控长效管理机制,对施工项目级经营风险源的监控工作进行验收、评价,并完成新开工项目经营风险源识别、评价工作。成立全面风险管理领导小组,子单位严格按照操作方案、步骤开展风险源的识别、评价或更新工作,统一填报或更新《施工项目经营风险清单》《项目经营风险评估成果表》《项目经营风险应对计划表》,并编写项目经营风险评估报告。

二是风险管理具体办法。印发了《中国水利水电第八工程局国际工程风险管理办法》,确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度、风险管理有效性标准,选择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转换、风险对冲、风险补偿、风险控制等适合的风险管理工具,并确定风险管理资源配置原则。

三是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印发了《风险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并注意可操作性,让境外各项目根据所在地特点因地制宜制定相关预案。

四是风险源排查办法。以文件形式下发风险源排查通知,要求境外项目填报《海外项目风险排查表》,定期组织风险源排查活动。

中国水电八局国际项目多处于经济较为落后、社会治安较为混乱的国家或地区。社会公共安全风险是国际化经营中发生频率最高、范围最广的风险。如何有效管理社会公共安全风险,中国水电八局总结出了一些经验。

加强安全培训。中国水电八局编制了《境外安全手册》,作为外派人员首次出国前的安全培训教材,确保每一位出境人员了解和掌握境外公共安全事件防范和应对常识。员工入场,由项目组织入场安全培训,培训内容除传统的项目施工安全教育外,还包括当地的文化习俗及项目周边的治安环境状况。新入场人员的入场安全培训,须考试合格并登记备案后才准许入职工作。

制定并演练应急预案。中国水电八局针对不同的社会公共安全风险,制定了不同的应急预案,并坚持演练,各项目至少半年进行一次演练,以检验预案的可行有效性,让员工常态保持高度警惕,取得了明显效果。

加强营地建设与工地管理.重视营地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完善营地生活与娱乐设施。设置营地、工地与外界的隔离带,加强营地与工地的保卫,有的项目聘请当地军队进行安保工作。

加强外出管理工作。严格控制员工非必需外出。实行员工外出申请审批制度;非工作和必需,不批准外出,批准的外出人员原则上不允许在外过夜,天黑前应返回营地;原则上不允许中方人员场外驾驶车辆;外出人员尽可能不要单一行动,不去政治或宗教聚会场所,不参与或评说当地的任何政治或宗教活动;外出人员不要理会当地人员的任何事项,不去偏僻危险之地;外出人员身上带一定数额当地现金,应对劫财突发事件,免除受到伤害;因工作必需经常外出的人员,车辆和路线要经常变更,在周边环境特危情况下外出,派专业保安护送;外出要保持通讯电话开启畅通。

正确对待当地员工。由于文化的不同,当地员工的排异性远大于亲和性,误会大于理解。与当地员工相处,工作上保持正常的上下级关系,不能过于亲昵,避免因误会导致争议纠纷。中方员工应不分国籍种族,平等和善对待,不卑不亢,相互尊重; 般情况下,仅保持工作关系,尽可能不进行其他交往;不在工作中或任何场合下,与当地人员开玩笑,并严禁肢体接触;对于违章违纪或工作不满意的当地员工批评或处罚,不可粗鲁行事,应严格依法,按项目相关规章制度和程序处理。

妥善处理当地事务。、当地事务包括各类劳资纠纷、海关税收、办理车辆和设备行驶各类证件手续、场内外交通事故场内仅涉及中方员工除外处理、各类案件报告及法庭应诉,跟当地供应商及工程分包商的相关争议等。中方人员由于不懂当地的相关法律法规、办事程序,直接处理这些涉及当地事务的事宜较为困难。应招聘资深当地律师,专门负责或协助处理当地事务。

实施本土化战略。一是经营管理本土化。运营方式采取当地行业的同行做法,了解当地法律、规范、标准,贴近当地市场。

二是人才本土化。尤其是人力资源方面,探索建立国际化用工制度,实现中外籍管理职员的高度融合,可以有效降低运营管理成本,也会极大降低遭遇突发事件的频率。

三是融洽当地关系。积极配合当地机构的工作,增进友谊往来,为其提供必要帮助,组织增进双方友谊的一些活动球赛、联谊会、节日活动邀请等。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事本地慈善活动,树立负责任的中国企业形象。

共享信息资源。我国有很多企业走出国门,彼此应加强交流,共享防范紧急事件的经验和信息,相互学习,相互支持,提高处置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

篇4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和谐。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实行阳光操作;坚持适量新增与整顿固有客运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创建协调、有序的市场环境;坚持总量控制与优化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有效地解决市民乘车需求,维护出租车行业的稳定和发展。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本次出租汽车新增运力投放工作的组织领导,特成立市城区出租汽车新增运力投放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名单如下: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三个工作专班。办公室设在市交通运输局,曲波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工作职责为:负责综合协调工作;负责中心城区出租车“迎节庆、树形象”、车容车貌、驾驶员服务质量、从业培训及车身广告的规范、整治工作;指导新增出租车辆的文明创建工作。

三个工作专班分别是:运力投放工作专班,曲波同志牵头负责,下陆区政府、铁山区政府、市城市管理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市交警支队、市出租车管理局相关负责人组成专班成员,主要负责制定运力投放工作方案和中心城区新增运力指标分配方案及具体实施,制定中心城区摩托车整治方案、异地出租车违规经营整治工作方案和“黑车”整治工作方案;维稳工作专班,陆保新同志牵头负责,市公安局、市局相关负责人组成专班成员,主要负责风险评估报告并制定运力投放过程中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做好上访人员宣传解释、疏导工作;配套政策工作专班,江进同志牵头负责,市财政局、市地税局、中石油昆仑城投燃气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组成专班成员,主要负责制定承包费的最高限额标准,确定出租汽车经营权有偿使用金额。

三、实施内容

(一)投放数量

本次新增出租车经营权指标200个。下陆、铁山区(区域经营)各投放50辆,中心城区投放100辆。

(二)区域经营投放方案

1.投放车型:东风雪铁龙新爱丽舍,发动机排量在1.6升以上;

2.投放方式:以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进行公开招投标;

3.投放对象:省范围内从事道路运输的独立法人企业;

4.经营年限:与企业签定经营权有偿使用合同之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止;

5.相关税费:与现有的出租车税费一致;

6.经营模式:实行公司化经营,员工化管理,驾驶员优先录用下陆、铁山区域常住人员特别是失业、下岗人员;

7.经营范围:实行区域经营,即在下陆和铁山区域内经营,出租车可送客到下陆和铁山区域外,但不得在区域外滞留兜客、揽客;

8.车辆颜色:与现有城区出租车企业车辆颜色有所区别;

9.基本运价:与现有中心城区出租车运价相同;

10.管理体制:市出租车管理局负责出租车业务的指导及行业管理和监督,下陆、铁山区政府应确定专兼职部门协助管理。

(三)中心城区投放方案

1.投放车型:东风雪铁龙新爱丽舍,发动机排量在1.6升以上;

2.投放方式:以奖励的形式分配投放指标;

3.投放对象:市中心城区8家出租车企业中服务质量信誉考核合格者;

4.经营年限:与企业签定经营权有偿使用合同之日起至2012年12月31日止;

5.相关税费:与现有出租车行业税费一致;

6.经营模式:实行公司化经营,员工化管理,驾驶员优先录用本市常住人员特别是失业、下岗人员;

7.车辆颜色:与现有城区出租车企业车辆颜色相同;

8.基本运价:与现有中心城区出租车运价相同。

四、实施步骤

实施时间从年4月10日至年10月31日,具体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制定方案,落实责任阶段

1.市交通运输局负责起草我市重新启用200台出租车经营权指标的请示,上报省交通运输厅客运出租车管理办公室批准。

2.市政法委负责制定风险评估报告;市公安局负责制定运力投放过程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3.市出租车管理局负责出租车行业的管理和监督,下陆、铁山区政府应确定专兼职部门协助管理。

4.市财政局负责制定出租车经营权有偿使用金额,明确中心城区和区域经营的具体征收标准;市物价局根据市交通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负责制定承包费的最高限额标准;市地税局负责确定地方税收征收标准。

以上各项方案及标准应于年4月30日前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政策宣传,整治“黑车”阶段

1.组织开展对非法从事出租汽车客运行为进行专项整治。中心城区由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区由本区政府负责,确保运力投放前有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

2.市交警支队对中心城区组织开展摩托车专项整治活动,负责对出租车驾驶员进行安全、文明行车教育,负责整治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秩序;市城市管理局负责对占道经营的车辆进行专项整治工作。

3.由市出租车管理部门根据八家出租车企业的服务质量考核结果,制定中心城区出租车经营权的具体奖励分配方案,报领导小组批准后实施。

(三)有序投放,规范管理阶段

1.按照“适时、适量、积极、稳妥”的原则,实行分批投放。

2.中心城区新增出租车在今年5月15日前投放到位。对本次新增的下陆、铁山区出租车区域经营指标实行对外公开招投标,由市交通运输局联合下陆区政府、铁山区政府公开对外招标,确定中标者,今年9月30日前投放到位。

3.市交通运输局负责城区出租车车辆内外环境整治、出租车驾驶员培训以及文明优质服务教育,以良好的形象迎接“一节一会”。

4.规范企业经营行为,在全行业实行公司化承包经营、员工化管理。企业必须全额出资购买车辆,明晰产权和权责经营机制;规范合同、明白收费,企业与司机按规定签订经营合同示范文本,按照相关配套政策工作专班制定的承包费项目和承包费标准,向司机收取承包费;统一规范公司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良好的出租汽车运营市场秩序和环境,形成规模和品牌效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调配合,强化责任意识。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其工作专班要按照“政府负责、交通主管、部门联动”的原则,按照本方案明确的各自工作职责,加强沟通和协调,形成合力,确保新增出租汽车经营权投放工作顺利实施。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新增出租车的目的、意义、原则、方法等,为我市出租车运力的顺利投放提供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继续加大出租车运营市场管理力度,净化出租车营运市场,维护广大出租车企业和从业人员的合法利益,建立长效机制,严厉打击非法营运“黑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接待日制度、联系出租车驾驶员制度,构建政府部门与出租车驾驶员对话机制,畅通出租车驾驶员合理诉求渠道,及时帮助解决涉及业主利益的实际问题。

(三)继续清理涉及出租车驾驶员的收费项目,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努力减轻出租车驾驶员负担。

篇5

企业名称:广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生产许可证编号:联系人: 电话:;

企业地址: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塘美村大塱民营西二路七号远航科技园B2栋二、四楼 ;

自查时间:2021年4月14日8:00--17:30 ;

检查项

检查内容

检查方法

检查记录

结果判定

不符合报告编号

说明

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1

组织架构图,职责权限描述是否建立。

检查组织架构图,职责权限描述是否建立。

已经建立。

各个岗位是否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保证整个组织架构的良好运作。

检查整体组织架构,全面评价组织的各个岗位是否履行自己的职责,从而保证整个组织架构的良好运作。

各岗位已经履行各自的职责。

2

企业是否能保证产品质量的资源投入。

通过观察、核实对于保证产品质量的资源投入情况。

能保证。

企业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资源保证要点的实施。

综合评价,企业是否提供了足够的资源保证要点的实施。

有提供足够的资源。

质量负责人是否经授权。

检查质量负责人授权书或其他证明文件。

有授权。

组织架构图和实际运作,质量部门是否独立。

检查组织架构图和实际运作,质量部门是否独立。

运作正常,质量部门独立。

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是否专职。

询问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职责。

专职。

质量负责人是否同时兼任生产负责人。

询问质量负责人职责。

不是兼任。

3

是否建立人员档案。

现场抽查人员档案建立情况。

都有建立人员档案。

配备满足生产要求的管理和操作人员。

综合评价,人员的数量是否满足企业的生产运营、品质管理需要。

满足企业生产运营品质管理等

所有从事与本要点相关活动的人员应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能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

抽查不同岗位的员工,观察操作或询问如何开展工作,核对相应的作业文件要求。

相关活动人员能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

4

质量负责人是否应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学历或相应技术职称,具有三年以上化妆品生产相关质量管理经验。

检查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学历证书或职称证书及档案,是否具有相应资质及经验。

有相应资质及经验。

质量负责人是否明确规定质量负责人的职责。

检查是否明确规定质量负责人的职责。

有明确规定职责。

5

生产负责人应具有相应的生产知识和经验。

检查生产负责人的档案,是否具有相应的资历。

有相应的资历。

生产负责人是否明确规定生产负责人的职责。

检查是否明确规定生产负责人的职责。

有明确规定职责。

6

检验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质或经相应的专业技术培训,考核合格后上岗。

检查检验人员档案,微生物检验人员的资格证或培训证明,专业技术培训记录,核对开展工作的能力。

有资格证、专业技术培训记录、考核合格后上岗。

7

是否建立培训制度。

检查相应的制度

有建立。

是否按照培训制度规定实施

现场抽查3—5个人员,培训内容是否包含上述规定,保留相应的记录。

有按照培训制度规定实施。

是否定期收集员工的培训需求,更新培训计划,并落实。

检查培训需求记录

有培训和保留相应记录。

培训是否按计划进行,至少每年进行一次。

现场抽查3—5个与生产、质量相关人员,查是否有相应的培训和考核,保留相应的记录。

有定期培训和考核,保留相应的记录。

8

是否建立人员健康卫生管理制度

检查相应的制度

有建立制度。

是否建立人员健康档案,员工是否在入职前体检,是否在入职后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现场抽查3—5位直接接触生产的员工是否有有效的健康证明。

有健康证明。

企业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个人卫生,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人员不得佩戴饰物、手表等以及染指甲、留长指甲,不得化浓妆、喷洒香水,不得将个人生活用品、食物等带入生产车间,防止污染。

对生产车间进行检查。

按规定作业。

9

是否建立人员健康档案,直接接触产品的人员上岗前应接受健康检查,以后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抽查3—5位直接接触生产的员工。

有健康证明。

10

进入生产区的所有人员是否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更衣

检查现场人员更衣情况是否符合要求;工作服的选材、样式及穿戴是否与所在的生产环境要求相适应。

符合要求。

是否有外来人员进入车间的管理规定

检查相应的制度,检查外来人员进入车间的记录,进出车间有无登记。

有记录、有登记。

11

是否建立了文件化体系,且按照文件化体系有效运行,不断检查、改进系统。

检查相应的文件及记录。

有建立、有改进。

11

是否建立与生产规模和产品结构相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将化妆品生产和质量的要求贯彻到化妆品原料采购、生产、检验、储存和销售的全过程中,确保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检查相应的文件及记录。

有建立相应适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12

是否制定质量方针,质量方针应包括对满足要求和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承诺,且得到沟通。 是否制定符合质量管理要求的质量目标,质量目标应是可测量的,并且与质量方针保持一致,且分解到各个部门。 是否制定评审方针并定期检讨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保证质量目标的实现。

检查是否制定质量方针,是否涵盖要求;检查是否制定质量目标,是否涵盖要求;抽查部分管理层,检查是否了解质量方针以及企业的目标;检查质量方针是否定期评审;抽查1—2个目标,看是否定期检讨质量目标的完成情况。

有制定质量方针和目标已涵盖要求,有定期评审。

13

是否建立相应的质量管理制度。

检查相应的文件。

有建立。

14

是否建立必要的、系统的、有效的文件管理制度并确保执行。

检查是否有文件管理制度;现场检查,要求岗位提供作业文件。

有文件管理制度。

确保在使用处获得适用文件的有效版本,作废文件得到控制。

检查作废的文件是否有清晰标识;工作现场是否有作废的文件;作废文件是否按要求管理。

文件有清晰标识,现场无作废文件,已按要求管理

外来文件如化妆品法律法规应得到识别,并控制其分发。

检查外来文件清单。

有识别和控制。

15

企业与本要点有关的所有活动均应形成记录,包括但不限于:批生产记录、检验记录、不合格品处理记录、培训记录、检查记录、投诉记录、厂房设备设施使用维护保养记录等,并规定记录的保存期限。

检查有无批生产记录、检验记录、不合格品处理记录、培训记录、检查记录、投诉记录、厂房设备设施使用维护保养记录等。

都有相应记录。

15

每批产品均应有相应的批号和生产记录,并能反映整个生产过程,并保证样品的可追溯性。

抽查1—2批产品进行追溯。

生产的批次能追溯。

16

是否建立与生产规模和产品类型相适应的实验室,并具备相应的检验能力。

检查检验记录及现场提问,以了解是否有能力检测产品企业标准中规定的出厂检验指标。

有能力。

实验室应具备相应的检验场地、仪器、设备、设施和人员。

现场检查是否有符合要求的微生物和理化检验室及相应的仪器设备。

有符合要求。

是否建立实验室管理制度和检验管理制度。

检查是否建立实验室管理制度和检验管理制度。

有建立。

17

实验室应按检验需要建立相应的功能间,包括微生物检验室、理化检验室。微生物检验室的环境控制条件应能确保检测结果准确可靠。

检查实验室是否按检验需要设立相应的功能间。

有设立相应的功能间。

实验室应按检验需要建立相应的功能间,包括微生物检验室、理化检验室。

询问如何保证微生物实验室环境条件满足要求,进行评判。

有建立。

18

是否建立原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检验标准,按照相应质量标准对原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进行检验。

抽查3—5款原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和成品,检查是否建立标准;检查检验报告及原始记录,检查是否按质量标准的规定进行相应指标的检验。

有建立,按照规定进行检验。

19

检验过程应有详细的记录,检验记录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可追溯的样品信息;检验方法(可用文件编号表示);判定标准; 检验所用仪器设备。

抽查3—5款原料、检查检验报告及原始记录。

有理化检测原始记录且有编号。

20

是否按规定的方法取样。样品应标识清晰,避免混淆,并按规定的条件储存,应标识名称、批号、取样日期、取样数量、取样人等。

检查企业是否有取样管理规定,是否对抽样方法、取样数量、样品处理、频率等作出明确规定;现场检查作业人员取样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检查样品标识是否清晰完整,样品储存是否满足要求。

按规定的方法取样。有明确规定样品标识清晰完整,储存能满足要求。

21

是否建立实验室仪器和设备的管理制度,包括校验、使用、清洁、保养等。校验后的仪器设备应有明显的标识。 检测仪器的使用环境应符合工作要求

现场抽查3—5款仪器,检查是否有明显的标识;检查核对是否有检验室仪器设备清单及周期检定计划;检查是否有校准/检定报告。现场检查仪器的使用环境是否符合文件的要求。

有明显的标识,有清单,有计划,有报告.环境符合文件要求。

22

是否根据以下规定对试剂、试液、培养基进行管理:应从合格供应商处采购,并按规定的条件储存;

检查实验室的试剂、试液、培养基购买记录,看是否从合格供应商处进行采购 ;检查试剂、试液、培养基的存储条件,看能否满足相关的要求。

合格供应商处采购,能满足存储条件。

已配制标准液和培养基应有明确的标识;

检查标准液和培养基的配制记录,现场检查配制好的标准液和培养基的标识信息是否符合要求。

有明确的标识,符合要求。

标准品、对照品应有适当的标识。

现场检查标准品、对照品的管理,其标识信息是否符合要求。

标识符合要求。

23

实验室应建立检验结果超标的管理制度,对超标结果进行分析、处理,并有相应记录。

检查超标管理制度,询问检验员检验结果超标如何处理。

有管理制度且执行。

24

委托检验的项目,须委托具有资质的检验机构进行检验,并签定委托检验协议。委托外部实验室进行检验的项目,应在检验报告中予以说明。

检查委托检验机构的清单,看是否都具有资质;检查是否与委托检验的机构签订检验协议;检查近三个月的委托外部检验实验室的检验情况。

有资质,有签协议。

25

质量管理部门应独立行使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放行权。是否严格执行物料放行制度,确保只有经放行的物料才能用于生产。

检查是否建立物料及产品放行制度;检查相关文件,看是否规定质量管理部门独立行使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放行权;抽查产品追溯,检查物料和产品的放行是否经过质量管理部门的批准。

有建立放行制度.质量管理部门有独立行使放行权。

成品放行前应确保检查相关的生产和质量活动记录。

抽查产品追溯,检查是否按照物料及产品放行制度执行。

有按制度执行。

26

是否建立不合格品管理制度,规定不合格品的处理、返工、报废等操作。

检查企业的不合格品管理制度,是否明确规定不合格品的处理、返工、报废等;现场检查是否有不合格品,询问不合格品应如何处理,反馈使用何种方式,是否有记录。

有建立不合格品管理制度,有明确规定。不合格的处理返工、报废等都有相关记录。

27

不合格的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的处理应经质量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是否建立专门的不合格品处理记录,应对不合格品进行相应的原因分析,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

检查不合格品处理记录是否有质量部门负责人批准;检查不合格品处理记录是否采取了原因分析,纠正及纠正措施。

有负责人批准,不合格品处理都有采取原因分析,纠正及纠正措施。

28

不合格的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应有清晰标识,并专区存放。

现场检查不合格的物料、中间产品和成品是否有清晰标识,是否有专区存放。

有清晰标识,专区存放。

对于不合格品应按照一定规则进行分类、统计,以便采取质量改进措施。

检查是否对不合格品进行分类统计。

有策划分类统计。

29

工厂应保留返工产品记录且记录表明返工产品符合成品质量要求,得到质量管理部门的放行。

抽查3—5位员工,询问何时需要返工,有无返工的情况发生;检查返工产品记录,放行前是否得到批准。

有记录、有批准。

30

是否建立从物料入库、验收、产品生产、销售等全过程的追溯管理制度,保证产品的可追溯性。

检查企业的追溯管理制度,看是否包括物料入库、验收、产品生产、销售等全过程。

有追溯管理制度、能追溯全过程。

31

是否实施质量风险管理,对物料、生产过程、储存等环节进行质量风险的评估。

检查企业是否建立质量风险管理制度。

符合相关要求。

是否根据质量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监控措施并保证实施。

质量风险评估是否包括物料、生产过程、储存等环节。

符合相关要求。

相应的风险评估记录应保留。

检查企业是否根据质量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监控措施,检查相关记录,看监控措施是否按照计划落实 。

符合相关要求。

应定期确认并更新风险评估。

检查是否定期确认更新风险评估(最少每年进行一次)。

符合相关要求。

32

是否制定内审制度,包括内审计划、内审检查表,规定内审的频率等。

检查企业是否有文件规定定期开展内部审核。

有文件规定定期开展。

是否定期对本要点的实施进行系统、全面的内部检查,确保本要点有效实施。

检查最近一次的内审实施情况,看是否按计划开展内部审核。

按计划开展内部审核。

33

内审员不应检查自己部门,内审人员应获得相应资格或者通过培训以及其他方式证实能胜任,知悉如何开展内审。

检查内审员是否审核自己部门,询问内审人员如何开展审核,是否胜任。

内审员设有审核自己部门,能胜任。

34

检查完成后应形成检查报告,报告内容包括检查过程、检查情况、检查结论等。内审结果应反馈到上层管理层。对内审不符合项应采取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

检查最近一次的内审报告,看不符合项是否都采取了必要的纠正和预防措施,纠正和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结果是否得到验证;审核的报告是否反馈到上层管理层。

有纠正和预防措施,结果验证有效报告有反馈到上层管理层。

35

厂房的选址、设计、建造和使用应最大限度保证对产品的保护,避免污染及混淆,便于清洁和维护。

检查厂区环境是否整洁,厂区地面、路面及运输等是否会对化妆品生产造成污染;检查生产、行政、生活和辅助区总体布局是否合理,是否相互妨碍;检查厂区周围是否有危及产品卫生的污染源,是否远离有害场所30米;厂房布局是否合理,各项生产操作是否相互妨碍;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有毒有害因素的生产车间,是否与居民区之间有不少于30米的卫生防护距离。

环境整洁,不会造成污染,总体布局合理。不会相互妨碍。厂区周围没有污染源,生产过程中没有有毒有害因素的生产车间。

36

厂房是否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并合理布局;

检查生产区是否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空间和面积,每条生产车间作业线的制作、灌装、包装间总面积不得小于100平方米。

有相适应的空间和面积。

应按生产工艺流程及环境控制要求设置功能间(包括制作间、灌装间、包装间等);

检查各功能间是否按工艺流程进行设置,空间和面积与生产规模是否相适应。

按工艺流程进行设置,空间面积与生产规模相适应。

应提供与生产工艺相适应的设施和场地;更衣室应配备衣柜、鞋柜等设施。

检查是否配备衣柜、鞋柜,私人物品与生产用品是否分开存放。

有配备私人物品与生产用品分开存放。

生产车间应配备足够的非手接触式流动水洗手及消毒设施。

检查是否设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洗手、消毒设施,均为非手接触式;检查洗手、消毒设施是否正常使用。

有相适应的洗手,消毒设施,均为非手接触式,各设施正常使用。

37

应规定物料、产品和人员在厂房内和厂房之间的流向,避免交叉污染。厕所不得建在车间内部。

检查是否有合理的人流、物流走向;检查厕所是否建在车间内部。

符合规定。

38

应规定清洁消毒的操作,制定相应的清洁消毒制度。

检查是否制定清洁消毒制度,检查现场的清洁效果;检查清洁工具是否专用并无纤维物脱落;检查消毒剂是否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并正确使用以保证灭菌效果;检查消毒剂是否建立台账妥善管理;空气和物表消毒应采取安全、有效的方法,如采用紫外线消毒的,使用中紫外线灯的辐照强度不小于70微瓦/平方厘米,并按照30瓦/10平方米设置。

有制度,效果良好,无纤维物脱落,消毒剂有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正确使用。有出账管理,空气和物表消毒安全有效,紫外灯按要求设置。

39

生产车间应按产品工艺环境控制需求分为清洁区、准清洁区和一般区。制定车间环境监控计划,定期监控。

检查是否按产品工艺合理划分清洁区、准清洁区和一般区; 检查环境监控计划,是否按计划实施;检查是否有有效的检测报告。

车间有按工艺合理划分区域环境监控计划有计划实施有有效的检测报告。

40

生产眼部用护肤类、婴儿和儿童用护肤类化妆品的灌装间、清洁容器存储间应达到30万级洁净要求。

查看生产车间空气检测报告,参考《GB 50457-2008 医药工业洁净厂房设计规范》30万级标准;检查生产区内是否设置指示压差的装置;

未生产眼部用护肤类、婴儿和儿童用护肤类化妆品

生产区之间应根据工艺质量保证要求保持相应的压差,清洁区与其他生产区保持一定的正压差。

清洁区与其他生产区保持一定的正压差;易产生粉尘的功能间与其他功能间保持一定的负压差。

已按工艺质量保证要求设置。

生产车间温度、相对湿度控制应满足产品工艺要求。

检查温度和湿度的控制要求、监控制度;检查监控制度的执行情况。

温度、湿度满足产品工艺要求。

41

易燃、易爆、有腐蚀性、易产生粉尘、不易清洁等工序,应使用单独的生产车间和专用生产设备,具备相应的卫生、安全措施。

检查易燃、易爆、有腐蚀性的工序是否设有相应的防护装置。

有卫生、安全措施。设有相应的防护装置。

易产生粉尘的生产操作岗位(如筛选、粉碎、混合等)应配备有效的除尘和排风设施。

检查易产生粉尘的工序是否设有独立的生产车间;检查不易清洁的工序是否设置专用生产设备;检查易产生粉尘的车间是否设有除尘装置,一般情况回风不利用,避免交叉污染,如循环使用,应检查是否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污染和交叉污染。

有除尘和排风设施

42

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废气、废弃物不得对产品造成污染。

检查废水、废气、废弃物的处理制度及处理情况,是否对产品、环境造成污染,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43

地板、墙壁和房顶结构、管道工程、通风、给水、排水口和渠道系统应便于清洁和维护。

检查清洁区的墙壁与地板、天花的交界处是否成弧形或采取其他措施便于清洁;现场检查管道是否通畅,易于清洁。

清洁区的墙壁与地板,天花的交界处成弧形,便于清洁,管道通畅,易于清洁。

管道安装应确保水滴或冷凝水不污染原料、产品、容器、设备表面。

现场检查是否有产生水滴、冷凝水的情况,是否对产品产生污染。

不会对产品产生污染。

44

应根据生产作业需求提供足够照明,安装符合各类操作的照明系统。

查看生产车间工作面混合照度检测报告:工作面混合照度不得小于220lx,检验场所工作面混合照度不得小于450lx;检查生产区的照度与生产要求是否相适应,厂房是否设有应急照明设施;检查照度检测记录

厂房设有应急照明设施。

照明设施应能防止破裂及其碎片造成污染,或者采取适当措施保护产品。

检查照明设施破裂是否会造成产品污染,或者采取加装灯罩等措施保证产品防护。

有采取加装灯罩措施不会造成产品污染。

45

是否建立成文的有效的虫害控制程序和控制计划。建立虫鼠害设施分布图。

检查是否有鼠虫害控制的管理制度,是否建立虫鼠害设施分布图。

有制度,有设施分布图。

生产车间应配备有效防止鼠虫害的进入、聚集和滋生的设施并及时监控。

检查是否有鼠虫害防治设施,是否及时监控。

成品仓没安装挡鼠板。

现场布置合理,工作状态良好,定期检查和清洁,并保留相应的记录。

检查是否有鼠虫害控制的记录。

有记录。

46

生产车间应不存在任何虫害、虫害设施或杀虫剂污染产品的实例,未有鼠、蚊、蝇等的孳生地。

检查是否有鼠、蚊蝇等的滋生地;检查是否在车间内部喷洒杀虫剂或者使用鼠药。

设鼠蚊蝇等的滋生地,没有喷洒杀虫剂和鼠药。

应保留杀虫剂使用清单并归档相关资料。

检查杀虫剂是否满足要求。

满足要求。

47

仓储区应有与生产规模相适应的面积和空间,应设置原料、包装材料、成品仓库(或区);

检查仓储区的面积和空间是否与生产规模相适应,并分区存放;仓储区内部摆放是否过于密集,是否有物料摆放在仓储区外面,库存的货物码放是否离地、离墙10厘米以上,离顶50厘米以上,避开采暖设备并留出通道。

均有离地摆放。

应设置合适的照明和通风、防鼠、防虫、防尘、防潮等设施。

检查仓储区的照度是否满足实际操作需要,是否有应急照明设施;检查是否有防鼠、防虫、防尘、防潮等设施,并保存检查记录;

照度能够满足,有应急照明设施,有防鼠、防虫、防尘、防潮等设施。

合格品与不合格品分区存放。

检查不合格或过期原料是否加注标志,避免误用,并及早处理;检查是否有不合格品或过期原料的处理记录。

有分区存存放、标识清晰。

48

对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等危险品应设置专门区域或设施储存。

检查易燃、易爆等危险品管理规定,是否有对验收、储存及领用的规定,是否建立入库领用台账;检查危险品是否专区存放,并专人上锁管理;检查有毒有害物品清单,抽查其中3种或以上有毒有害物质是否有安全数据,是否有使用记录,其储存是否定点、加锁、专人管理并做好标识。

有规定,有建立专区存放,有专人上锁管理,存管理数据、有使用记录,定点加锁,专人管理并有标识。

49

是否具备符合生产要求的生产设备和分析检测仪器或设备。

检查设备设计、选型等是否与工艺规程要求一致。

要求一致。

应建立并保存设备采购、安装、确认的文件和记录。

抽查3—5款设备查相应的记录。

有相应记录。

50

生产设备的设计及选型必须满足产品特性要求,不得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设备的设计与安装应易于操作,方便清洁消毒。

检查设计、生产等相关部门是否参与设备选型过程;检查设备的选型是否有评估报告。

有参与、部分设备无选型评估报告。

51

所有与原料、产品直接接触的设备、工器具、管道等的材质应得到确认,确保不带入化学污染、物理污染和微生物污染。

检查设备的材质是否具有易清洗、易消毒、耐腐蚀等特性。

材质易清洗、易消毒,耐腐蚀等特性。

与产品直接接触的生产设备(包括生产所需的辅助设备)表面应平整、光洁、无死角、易清洗、易消毒、耐腐蚀,

检查设备表面是否平整光洁,无死角。

平整光洁,无死角。

所选用的剂、清洁剂、消毒剂不得对产品或容器造成污染。

检查所使用的剂、清洁剂、消毒剂是否有污染的可能。

无污染的可能。

52

应根据化妆品生产工艺需求及车间布局要求,合理布置生产设备,设备摆放应避免物料和设备移动、人员走动对质量造成影响。

检查设备布局是否交叉,以减少操作人员活动的范围。

设备布局合理。

53

生产设备都应有明确的操作规程。

检查3—5款生产设备是否有明确的操作规程;

有部分生产设备没有操作规程

应按操作规程要求进行操作和记录。

是否按操作规程要求进行操作和记录。

有按操作规程操作。

54

应制定生产设备的清洁、消毒操作规程,规定清洁方法、清洁用具、清洁剂的名称与配制方法、已清洁(消毒)设备的有效期等。

检查是否制定清洁消毒制度,并规定了相应的要求。

有制度,有相应的要求。

设备的清洁消毒应保留记录。

检查投料前生产场所及设备设施是否按工艺规程要求进行清场或清洁消毒。

按工艺规程要求进行。

连续生产时,应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对设备进行清洁消毒。

连续生产时,是否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对设备进行清洁消毒。

在适当的时间间隔内消毒。

应能随时识别设备状态,如正在生产的产品及批次,已清洁,未清洁等。

检查有无设备状态标识。

设备状态标识。

55

已清洁(消毒)的生产设备,应按规定条件存放。

现场检测卫生状况,必要时作抽检;已清洁(消毒)的生产设备存放是否避免被污染。

按规定条件存放

56

是否根据国家相关计量管理要求、生产工艺要求对仪器仪表等制定合理的校验计划并执行。

检查是否有计量器具清单、周期检定计划及检定记录;检要的计量器具是否有唯一的编号,是否定期校验;现场随机记下3—5个计量器具编号,检查是否有相应的检定报告;其编号与周期检定计划或计量器具清单中是否一致。

有清单、有计划、有记录、有报告、清单一致。

当发现校验结果不符合要求时,应调查是否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适当措施。

当发现校验结果不符合要求时,是否调查对产品质量会否造成影响,并根据调查结果采取适当措施。

会采取适当措施。

57

是否制定生产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检查是否有生产设备维修保养制度。

有制度。

生产、检验设备均应有使用、保养、维修等记录。

现场抽查3—5个设备,检查生产设备维修保养记录。

有记录。

维修保养不得影响产品质量。

现场检查设备是否出现生锈等保养不当的情况。

无保养不当的情况。

58

水处理设备及输送系统的设计、安装、运行、维护应确保工艺用水达到质量标准要求。

综合判断;现场观察;检查是否制定水处理装置的维护、保养制度和计划;检查是否制定水处理系统的清洁消毒规定,并按要求执行。

有制度,有相应的要求。

59

水处理系统应定期清洗、消毒,并保留相应的记录。 是否确定所需要的工艺用水标准,制定工艺用水管理文件,规定取样点及取样的频率,取样点选择应合理。对水质定期监测,确保工艺用水符合生产质量要求。

生产用水的水质和水量应当满足生产要求,水质至少达到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pH值除外);检查水处理生产记录,水处理系统图及运行情况。

有制度,有相应的要求。

不同用途的生产用水的管道应有恰当的标识(包括热、冷、原水、浓水、纯水,清洁的水,冷却水,蒸汽或者其他)应标识水系统的取样点。

检查是否有工艺用水标准,并形成文件;检查近3个月的水质内部检验记录,核对标准;检查检验报告,核对标准。

有制度,有相应的检查记录。

60

物料和产品应符合相关强制性标准或其他有关法规。

检查是否定期进行合规性评价,及时进行分析、应对及跟进检讨,检查相关记录。

定期评价、及时分析、应对跟进检讨。

企业不得使用禁用物料及超标使用限用物料,并满足国家化妆品法规的其他要求。

检查物料清单。

无禁用物料及超标使用限用物料。满足国家化妆品法规。

61

应建立供应商筛选、评估、检查和管理制度以及物料采购制度,确保从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处采购物料。

检查是否有供应商管理制度;检查制度是否明确供应商的准入程序及管理的方式。

有制度并明确准入程序及管理的方式。

供应商的确定及变更应按照供应商的管理制度执行,并保存所有记录。

是否有变更物料、变更供应商的管理规定及相关评估记录(当物料或供应商发生变更时应对新的供应商进行质量评估;改变主要物料供应商的,还需要对产品进行相关的评估)。

部分供应商变更无评估记录。

62

供应商的选择:包括收集供应商相关资料;确认供应商的资料符合要求;验证供应商提供的样品符合产品要求;必要时企业需对供应商进行实地评估。

检查是否识别哪些供应商需要开展现场审核;是否对重点原辅料供应商开展现场审核,并有评估记录;检查供应商是否建立合格供应商清单并及时更新。

有相关记录。

供应商的管理:建立供应商档案,建立合格供应商清单,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检查。

现场抽查3—5家物料显示的供货商,核对是否在合格供应商清单中,是否建立了供应商的档案资料;是否定期对供应商档案信息进行更新,确保供应商档案处于最新状态;检查是否有相关供应商评估规定;检查是否有供应商评估记录。

有相关记录。

63

建立索证索票制度,认证查验供应商及相关质量安全的有效证明文件,留存相关票证文件或复印件备查,加强台账管理,如实记录购销信息。

采购原料必须按有关规定索取有效检验报告单;采购原料应保留法定票椐(或复印件)并存档,如采购发票等。

有相关报告。

对进口原料应有索证索票要求。

对存在质量安全风险原料,应定期索取供应商第三方检测报告或鉴定书。

有索取报告。

是否制定采购计划、采购清单、采购协议、采购合同等采购文件,并按采购文件进行采购。

记录台账中产品名称、批号、数据应与法定票据和检验报告一致;检查是否制定相应的采购计划等文件,是否按采购文件进行采购。

和报告一致、按采购文件进行采购。

64

应按照物料验收制度验收货物,确保到货物料符合质量要求:

检查是否有物料验收管理,对来货物料供应商名称、产品名称、数量、批号、生产日期与实物、订单的符合性进行检查。

有物料验收管理、符合规定。

来料时应核对物料品种、数量是否与采购订单一致,并查验和保存当批物料的出厂检验报告;

检查是否有对物料出厂检验报告进行收集、核对、存档。

有收集、核对、存档。

应检查物料包装密封性及运输工具的卫生情况,核查标签标识是否符合要求;

检查是否有对来货包装完整性进行检查的记录,发现有破损情况是否有特殊处理并形成记录。

有记录报告。

按抽样制度进行抽样,并按验收标准检验,保存相关检验记录。

检查是否有对物料运输的防护措施;检查是否有对采购物料标签进行核查,核查标签标识产品名称、数量、批号、生产日期是否与检测报告、实物、订单一致

有防护措施、采购物料标签、标示与实物订单一致。

65

应建立物料和产品储存制度,如物料应离墙离地摆放,应确保存货周转,定期盘点,任何重大的不符应被调查并采取纠正行动。

检查是否建立物料和产品储存制度。

有建立。

66

原辅材料、成品(半成品)及包装材料按批存放,定位定点摆放,并标示如下信息:供应商/代号、物料名称(INCI)/代号、批号、来料日期/生产日期、有效期(必要时)

现场检查,是否标识相应的内容。

有标识相应的内容。

67

对于人工管理的原料和包装材料应分区储存,确保物料之间无交叉污染,原料库内不得存放非化妆品原料。物料和产品应标识检验状态,将物料和产品按待检、合格、不合格三种状态区分。

现场检查,是否分区。

区域有划分。

易燃、易爆等危险化学品应按国家有关规定验收、储存和领用。

现场检查。

按国家有关规定验收储存和领用。

68

应明确物料和产品的储存条件,对温度、相对湿度或其他有特殊储存要求的物料和产品应按规定条件储存、监测并记录。

检查是否书面识别所有物料的储存要求;现场检查是否储存在适宜条件下;是否监测并记录。

有书面识别所有物料的储存要求条件适宜,有监测并记录。

69

是否制定产品保质期和物料的使用期限的制度,并建立重新评估的机制,保证合理性。

检查是否规定物料、中间产品使用期限;检查期限的规定是否准确核对标识,检查中间品暂存容器及贮存期限是否超出规定。

有规定使用期限,没有超出规定。

70

物料应按先进先出的原则和生产指令,根据领料单据发放,并保存相关记录。

检查是否具有生产指令及相应记录;检查物料发放是否按“先进先出”的原则操作。

有生产指令及相应记录,是按“先进先出”的原则操作。

领料人应检查所领用的物料包装完整性、标签等,核对领料单据和发放物料是否一致。

检查物料领用记录是否能够利于追溯;检查领料人是否核对领物料名称、批号、数量、包装完整性、标签等与领料单和实物的一致性;检查领料人是否核查所领物料是否有发霉、变质、生虫、变色等异常情况,并签名确认。

能够利于追溯、领料人有核对物料并签名确认。

71

生产结存物料退仓时,若确认可以退回仓库,应重新包装,包装应密封并做好标识,标识包括名称、批号、数量、日期等。

检查存疑物料退仓记录是否有质量人员确认质量状态;

有质量人员确认质量状态。

质量存疑物料退仓时,应由质量管理人员确认,并按规定处置。

检查生产结存物料退仓后是否密封包装,是否有明确标识。

符合。

仓库管理人员核对退料单据与退仓物料的名称、批号、数量是否一致。

检查退仓物料清单是否有仓管人员核对名称、数量、批号、质量状态、退仓日期等信息,是否与单据一致

符合。

72

产品的标签、说明书内容应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抽查产品标签,是否符合相关法规要求。

符合要求。

73

每批产品均应按规定留样;留样保存时间应至少超过产品保质期后6个月,按产品储存条件进行留样管理。

检查是否有留样规定并落实执行;留样保存条件是否符合产品保存要求条件;现场观察是否有专设的留样室,留样是否按品种、批号分类存放,标识明确。

按规定留样,符合保存条件,有专设的留样室,分类存放标识明确。

留样数量应至少满足产品质量检验需求的两倍。

检查各产品保质期前后及近期生产的产品批号,到留样室现场抽查3—10批,看是否都留样;抽查产品的留样跟踪检验记录,看保质期内是否都合格,如有不合格是否立即采取了有效的纠正措施。

都有留样。保质期内部合格。留样数量按规定要求。

74

应明确产品运输管理要求;应确保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可追溯性。

检查是否有产品运输管理要求;

有。

应清晰地记录发货,以表明货物在转交过程中已进行完全检查。

检查是否有出货记录;

有。

同时对运输的车辆进行卫生检查,并保留记录

检查是否有卫生检查记录。

有。

75

出厂后返回的产品应专区存放,经检验和评估,合格后方可放行;不合格的按规定处理并记录。

若有返厂的产品,核查是否对返厂产品进行检验,对检验不合格的是否按不合格品处理并记录。

有检验,按规定处理记录。

76

是否建立与生产相适应的生产管理制度。

检查是否有生产管理制度并切实可行。

有制度并切实可行。

生产条件(人员、环境、设备、物料等)应满足化妆品的生产质量要求。

综合判断,是否满足要求。

满足。

是否建立并严格执行生产工艺规程。

检查工艺规程文件是否齐全;工艺规程是否包括配方、称量、配制、灌装、包装过程等生产工艺操作要求及关键控制点。

文件齐全,包括配方、称量、罐装、包装过程等。

77

应建立产品批的定义,生产批次划分应确保同一批次产品质量和特征的均一性,并确保不同批次的产品能够得到有效识别。

检查生产现场是否有批生产指令。

有。

78

应建立生产区域清洁程序及清洁计划,生产区域应定期清洁、消毒。

现场检查生产区域的清洁是否按要求计划;现场检查记录是否有对生产区域清洁消毒操作。

有定期清洁消毒计划并操作。

是否根据生产计划制定生产指令;生产操作人员应根据生产指令进行检查。

抽查询问生产操作人员是否制定了生产指令,并进行了生产指令内容检查确认。

有制定并确认。

79

物料应经过物料通道进入车间。

检查车间人流物流通道是否有效分开。

是。

进入清洁区和准清洁区的物料应除去外包装或进行有效的清洁消毒。

物料进入车间是否按要求经过物流通道;现场检查和抽查记录是否在规定区域除去外包装或进行有效的清洁消毒。

按规定要求。

80

使用的内包装材料应经过清洁必要时经过消毒,应建立文件化的包材消毒方法,消毒的方法需经过验证并保留记录,如未对包材进行清洁消毒,需提供证据证实产品的符合性。

检查包材是否经过消毒。

有消毒。

81

生产使用的所有物料、中间产品应标识清晰。

现场检查是否符合要求。

符合。

82

配料、称量、打印批号等工序应经复核无误后方可进行生产,操作人和复核人应签名。

检查操作人员投料前是否复核了物料品名,批号,数量等;检查配料、称量、投料记录是否完整并复核签名确认。

复核了,记录完整并复核签名确认。

83

生产过程应严格按生产工艺规程和岗位操作规程实施和控制,及时填写生产记录。

检查生产记录是否及时填写。

及时填写。

产品应建立批记录,记录应完整。

批号打印记录是否与生产指令相符合;检查员工的生产操作与生产工艺的符合性。

相符合。

中间产品应规定储存条件和期限,并在规定的期限内使用。

检查中间产品是否规定了储存条件和期限。

规定了。

84

以下情况应特别注意防止混淆、差错、污染和交叉污染:

产生气体、蒸汽、喷雾物的产品或物料;

现场检查产气、蒸汽、喷雾的物料或产品是否有良好防护措施,以防止污染和交叉污染。

有良好防护措施。

生产过程使用敞口容器、设备、油;

敞口容器、设备、油应有效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有有效防护措施

流转过程中的物料、中间产品等;

现场检查储物区物料、中间产品、待检品的存放是否有能够防止差错和交叉污染的措施;

有能够防止差错和交叉污染的措施。

重复使用的设备和容器;

设备和容器连续使用时,是否定期进行消毒。

定期消毒。

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等。

现场检查生产废弃物的收集和排放是否有效防止产品被污染和交叉污染。

有效防止。

85

灌装作业前调机确认后,方可以进行正式生产。按照文件化的检查要求,进行首件检查,并保留检查记录。

现场检查。

有做着首件确认再正式生产。

86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按规定开展过程检验,应根据工艺规程的有关参数要求,对过程产品进行检验。作好检验记录,并对检验状态进行标识。(过程检验包括首件检验、巡回检验和完工检验)

现场检查,是否建立过程检验的制度,询问员工开展哪些检验活动,如何操作,核对与文件制度的一致性,检查相应的记录。

有过程检验的制度,首件制度巡回检验、完工检验。

87

每一生产阶段完成后应按规定进行清场,并填写清场记录。

检查清场记录。

有记录。

88

每批产品应进行物料平衡计算,确保物料平衡符合要求,若出现偏差,须查明原因,确认无质量风险后方可进入下道工序。

抽查批记录是否有进行物料平衡计算;物料平衡计算是否符合要求。如有不符,则进一步检查是否进行了原因分析和质量风险确认措施。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89

物料退仓前应重新包装、标识,标识包括名称、批号、数量、日期等。

仓库检查退仓物料标识。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0

是否建立验证管理组织,制定验证管理制度和验证计划,根据验证对象制定验证方案,并经批准。

检查是否有设定验证管理小组,各成员是否有工作职责,分工明确;检查是否有验证管理制度,对各项验证工作有明确规定;检查是否有制定验证计划,对各个具体验证对象制定可行的验证方案,并经审批。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1

验证应按照批准的方案实施,并形成验证报告,经检查后存档。

检查验证报告。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2

是否对空气净化系统、工艺用水系统、与产品直接接触的气体、关键生产设备及检验设备、生产工艺、清洁方法、检验方法及其他影响产品质量的操作等进行验证。

检查验证计划是否包括公用设施系统(空气净化系统、工艺用水,直接接触产品的气体),关键设备、关键工艺、清洁方法、检验方法等所有影响产品质量的环节;检查相关验证报告,是否与计划一致,是否按审批验证方案执行,验证结果是否符合预期要求,当超出预期时是否有调整措施;检查验证报告是否经负责人审批,并存档保存。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3

根据产品质量回顾分析是否进行再验证,关键的生产工艺、设备应定期是否进行再验证。

检查是否有针对质量回顾分析进行再验证计划和方案,如有,则检查验证报告;是否与质量回顾分析结论一致;如有不同,是否有分析原因及调整措施;检查是否有针对关键生产工艺、设备的再验证计划及方案,检查相关验证报告。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4

当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如生产工艺、主要物料、关键生产设备、清洁方法、质量控制方法等发生改变时,是否进行验证。

检查是否有关于质量影响因素变更的验证管理规定;检查相关验证报告,验证结论是否符合要求。当验证结论不符合时是否有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并重新进行验证。

推荐项,暂不列入检查范围。

96

产品销售是否有记录,记录是否包括产品名称、规格、批号、数量、发货日期、收货单位和地址。

检查相关文件及记录,检查记录是否包括所规定的内容。

有相关文件记录记录有规定的相关内容。

产品销售记录是否保存至产品保质期后一年。

抽查2—3个产品一年内的销售记录,检查是否按规定的期限进行保存。

是按规定的期限进行保存。

97

是否建立产品销售退货制度。

检查公司是否建立相关的退换货制度,并检查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有无实际操作和演练)。

有建立,按制度执行。

98

是否建立产品质量投诉管理制度,并指定人员负责处理产品质量投诉并记录。

检查是否有有关客户投诉的管理制度,看是否有记录和调查处理的规定。

有管理制度,有记录。

质量管理部门是否根据产品质量投诉内容,分析投诉产品质量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改进。

抽查产品质量投诉处理的相关资料,检查是否有指定的人员负责处理,是否落实执行,是否有记录;抽查近6个月的产品质量投诉内容,检查是否有相应的分析报告,是否有采取具体措施进行改进。

有指定人员负责、有执行,分析报告,有措施改进。

99

是否建立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制度,指定部门和人员负责。重大群体性化妆品不良反应应及时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化妆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

检查是否有程序和调查处理的规定。

有。

100

不良反应案例的记录内容是否包括投诉人或引起不良反应者的姓名、化妆品名称、化妆品批号、接触史和皮肤病医生的诊断意见。

检查近期的产品不良反应案例,检查是否按规定进行处理,处理措施是否落实有效,记录是否完整。

无不良案例。

101

是否制定产品召回制度。

检查是否有召回的相关制度。

有。

102

应建立召回紧急联系人名录,规定召回时的职责权限。

检查是否建立了紧急联系人名录,规定职责权限。

已建立。

103

当产品出现严重安全隐患或重大质量问题需要召回时,应按规定报告,并调查处理。

检查是否有产品出现严重安全隐患或重大质量问题需要召回的情况,是否按规定报告,并调查处理。

没有。

104

召回的实施过程应有记录,记录的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批号、发货数量、已召回数量等。

检查召回/模拟召回报告。

有模拟召回报告。

105

已召回的产品标注清晰,隔离存放;并对召回的产品进行检验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产品的处理,并形成报告。

如没有实际召回,检查文件的规定及模拟召回报告的描述。

按召回制度实施。

自查结果记录:

1,自查项目的总数:105项,违反一般项目5项,关键项目0项。

2,是否影响生产:是  ; 否 √

3,不合格项目情况说明:

篇6

石红高速公路技术等级高、质量要求严,加之工期紧,任务重,我公司继续发扬“团结奋进、艰苦创业、努力筑路、争创一流”的企业精神。举全公司之力,优质高效完成石红高速公路四合同段的施工任务。

1、质量控制措施

1.1质量方针及目标

质量是企业的信誉,是企业的生命,切实保证工程质量是我单位的宗旨,因此在本工程项目施工中,我单位严格按照招标文件中的质量保证要求,依据我单位ISO9002《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标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并针对本工程的特点,推行ISO90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标准,进行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积极消除质量隐患,努力争创全段优质工程。

(1) 我项目的质量方针是:坚持“用户至上、质量第一”的宗旨,科学管理、精心施工,为用户提供满意的路桥、隧道工程产品,以满足用户的需要和期望。

(2) 质量目标为:

①工程质量总评价优良。

②各类检测、试验资料齐全,混凝土、砂浆强度、开挖、填筑、砌体,防护的合格率达到100%。

③各分项工程一次检验合格率达到100%,优良率达到95%以上。

④公路、桥梁工程的工程质量达到《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中规定的优良。

⑤全部施工项目符合招标技术规范和设计要求,达到国家和部颁标准,争创省、部级优质工程。

⑥杜绝施工中重大质量事故。

1.2 开展质量教育,增强员工质量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1)公路建设成败的关键在于质量,质量体现企业的面貌,保证质量是企业的基本职业道德。因此,在全体员工中不断进行“质量第一”的教育,把质量的优劣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联系在一起,实行质量与奖金挂钩,认真进行奖惩兑现,增强全体员工的风险意识。各级领导和各职能部门处处重视质量工作,把保证质量渗透到施工过程的方方面面。做好工程质量交底工作,使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一开始就引起各施工单位的高度重视。在施工过程中,推广公司在其它公路施工中的成功经验,项目经理部每月召开施工生产分析会上,首先通报各施工队上月工程施工质量情况,使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做到长抓不懈、警钟长鸣。

(2)由项目总工程师及分管领导亲自抓技术交底和组织关键和特殊工序的作业人员进行经常性的技术学习,严格贯彻执行制定的施工控制程序和提高职工技术素质。

(3)按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作业,实行定人、定点、定岗位施工。做到奖优罚劣,确保一次达标。对不按施工程序和设计标准施工的班组和个人追究责任,并予以经济处罚。

1.3 制定施工技术管理办法及措施

(1) 建立以项目总工程师为首的技术管理系统,执行我单位通过IS09001标准体系《质量文件》中的《施工技术管理办法》中的有关规定。总结我单位公路、桥梁、隧道工程的施工经验和教训,结合本工程设计要求、地质情况及技术要求,制定和执行岗位责任制、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制定施工设计文件会审制、技术交底制、开竣工报告制、测量多级复核责任制及竣工文件编制办法。

(2) 对关键和特殊工序制定详细的并落实到人的施工过程控制程序和操作细则,并对技术人员实行专业分工负责责任制,专业技术人员既是该工序技术质量负责人,又是工序施工负责人,有效防止因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责任不清而导致的质量缺陷。

(3) 施工过程中严格技术把关,做到:“六不施工,三不接交”。“六不施工”是:不进行技术交底不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不清不施工;测量和资料未经审核不施工;材料无合格证或试验不合格不施工;隐蔽工程未经检查签证不施工;未经监理工程师认可或批准的工序不施工。“三不接交”是:无自检记录不接交;未经监理工程师或值班技术人验收不接交;施工记录不全不接交。

(4) 为切实加强施工质量管理,本项目施工技术管理及关键工序技术负责人均为从事过多个公路、桥梁工程项目施工的专业技术人员。

1.4 健立质量检查机构,加强质量监督检查

本合同段在项目部设质检科,质量检验技术人员10人,道路技术人员11人,桥梁技术人员13人,隧道技术人员5人,试验人员12人以上,组成项目质量监督机构,质检员在现场进行质量跟踪检查,加强对各道工序特别是关键部位或技术复杂部分的专职检查,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有关人员纠正,对重大问题立即向项目技术责任人报告。

1.5 施工过程严把“四关”

(1) 严把图纸关、首先组织技术人员对图纸进行认真复核,让所有技术人员彻底了解设计意图,其次严格按照图纸和规范要求组织实施,并层层组织技术交底。

(2) 严把测量关,由公司施测队对整个工程的设计控制数据进行复核,项目经理部施工测量组根据复核成果进行测量控制,负责施工测量放线。

(3) 严把材料质量及试验关,由中心试验室提供混凝土的配合比,对每批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等按规范要求进行质量检验,并按我单位IS09001质量保证体系进行管理,杜绝不合格的材料及半成品使用到工程中。

(4) 严把过程工序质量关,监督和指导施工严格按照技术图纸、规范及技术措施进行。施工中严格把好路基填方和“三背一部”压实关和砂浆、混凝土计量关,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自控检查,做到工前有技交底,工中有检查指导,工后有总结,开展自检、互检、交接检,每道工序完工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复检。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准下道工序施工,施工现场要做到有人施工就有人管理,有人监督,使各项工程的施工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任何一项工程的施工要做到使监理工程师满意,业主满意。

1.6 加强试验检验工作

加强检测工作是保证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产品质量的优劣是通过试验检测确定,因此,必须完善检验机构,建立现场试验室,并配备满足工程需要的各项试验检测仪器设备和检测人员,用试验数据指导施工。试验室主要工作范围为:

(1) 对工程中使用的钢筋、水泥、砂石骨料、装饰材料等所有原材料,在进场及使用前,及时按照《公路桥梁施工技术规范》、《公路工程水泥混凝土试验规程》、《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及本合同段《技术规范》以及相应的规程规定进行取样试验,经检验合格方可使用。主要试验项目有:砂石料强度、磨耗率、压碎值试验、金属材料品质检验等。

(2) 对施工中所需要的各种混凝土在施工前均根据各部位混凝土浇筑的施工方法及性能要求,进行混凝土和砂浆配合比设计试验,确定最优配合比;土壤击实试验及路床各层填料强度(CBR值)试验。

(3) 混凝土拌制过程中根据砂石骨料含水率的变化及时调整配合比,并按规范要求进行混凝土及砂浆现场取样检验,确保对混凝土和砂浆拌合质量的有效控制。

(4) 施工中对路基压实度及时进行检验。

截止12月15日,本项目共进行了原材料检测2068次,外委检测94次,砼(砂浆)强度检测37333组,压实度检测1191份,标准试验67次,弯沉检测2420点。

1.7 采用标准方法,实行规范化和标准化作业

本工程整个施工作业过程,贯穿工前交底、工中检查、工后验收的“一条龙”操作管理方法,推进施工工序作业程序化、标准化、规范化,采用标准方法,实行规范化作业,通过工序控制和工艺控制,杜绝各类质量通病,消除施工中的薄弱环节,把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运用到各项施工 生产中去,确保工程质量。施工中对以下关键工序的质量保证措施如下:

(1) 工程测量

采用已校验的GPS和全站仪布网及放样测量;采用已校验的水准仪进行全合同段加密水准点测设及工程放样测量。所有测量设备必须检验合格才能使用,测量作业由富有经验的专业人员进行测量放线、复测。各类测量精度均满足有关《规范》要求。

(2) 路基施工

路基施工首先处理好基底,按照试验路段取得的参数,根据不同的土质类别配备各类机械,并留有一定备用余地。路基施工机械配套,其能力和型号符合规定要求。通过试验确定路堤各层的松铺厚度、最佳含水量和压实遍数等参数,施工中以压实度为重点,以平整度为龙头,采用重型击实标准,作为路基和路面压实度检测的依据,保证每层各处均达到《规范》压实度标准。施工中按透水性大小分层填筑碾压,透水性小的层面留4%的双向排水坡,不合格填料不得用来充作填料。预加沉落度符合《规范》规定及冬季施工规定。

(3) 桥梁施工

按指挥部标准化统一安排,钢筋制作全部集中在钢筋加工棚进行,项目部设钢筋加工棚7个,其中桥梁下部构造钢筋加工棚2个,梁场钢筋加工棚5个。砼采用集中拌和,集中供应,项目部设大型拌和站2个,配备拌和机60型2台,90型2台,砼罐车30台,以保证工地所需。桥梁桩基采用人工挖孔桩、钻孔桩进行施工,桥梁下部构造根据墩柱的类型不同,采取不同的施工工艺,圆柱墩直接采用一次浇注成型,方柱墩、薄壁墩、实体墩等采用翻模施工,吊车和塔吊起吊。

全段梁板根据工地情况共设置5个梁场进行生产,其中T梁梁场4个,空心板预制场1个。预制混凝土施工中精确制作好底台座,严格控制预拱度,做到预制一块梁即观测、调整底座一次,其次,预应力管道布设要准确放样,按设计要求使其均匀顺直,最大限度减少预应力损失,混凝土浇注时,逐层浇筑振捣密实,避免振坏预应力钢材,保证混凝土强度稳定。预应力张拉时,张拉设备先精确标定,送检测部门质检合格后,按设计要求,实行张拉应力和延伸量双控制,来保证张拉效果。

(4) 砂浆和混凝土施工

砂浆和混凝土使用的原材料强度必须满足设计要求。配合比采用监理工程师及业主批准的配合比。混凝土拌合时必须严格控制好水泥用量、水灰比和坍落度。混凝土质量检验程序见框图。模板应具有足够强度、刚度和稳定性。其表面应光洁平整,接缝严密,不漏浆,以保证混凝表面质。混凝土浇筑前,对模板轴线、支架、螺栓进行认真检查、复核,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混凝土浇筑完毕要及时养生。水泥砂浆要控制好稠度。

(5) 隧道工程的施工

大中山隧道群地质条件差,围岩类别以V级、IV级围岩为主,施工V级围岩段采用“管注浆超前、短进尺、少扰动,强支护,早成环、二次衬砌紧跟”,IV级围岩段采用“短进尺、弱爆破、少扰动,早喷锚、勤量测,紧封闭、强支撑、早成环”等技术措施,由于围岩较差,主要采用三台阶法,并预留核心土法进行施工。并根据监控量测结果及时调整开挖方法、分析情况、适当调整设计参数,以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1.8 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

层次分明,责、权、利相结合的质量责任制,认真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大力推行质量管理标准,把能量化的质量工作目标量化到负责工程项目的各职能部门和具体人员头上,基本做到质量重担人人挑,人人肩上有指标。同时紧紧抓住施工现场,对每个工程项目的施工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打好工程质量主要环节的攻坚战,消灭质量通病。

2、施工中工程质量的自检情况及工程质量问题的处理情况

2.1施工中工程质量的自检情况

工程质量的自检是项目部的日常工作,也是主要工作。施工中严格把好路基填方和“三背一部”压实关和砂浆、混凝土计量关,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自控检查,做到工前有技术交底,工中有检查指导,工后有总结,开展自检、互检、交接检,每道工序完工自检合格后报请监理工程师复检。上道工序不合格不准下道工序施工,施工现场要做到有人施工就有人管理,有人监督,使各项工程的施工质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检测试验工作是保证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产品质量的优劣是通过试验检测确定,完善检验机构,建立现场试验室,并配备满足工程需要的各项试验检测仪器设备和检测人员,用试验数据指导施工。质检员在现场进行质量跟踪检查,加强对各道工序特别是关键部位或技术复杂部分的专职检查,严格把关,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有关人员纠正。

2.2 工程质量问题的处理情况

我合同段施工中认真执行自检程序,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自检合格后再报请监理工程师。施工中未发现质量问题。

3、对完工质量的评价

石红高速公路自施工开始至完工,整个过程质量完全处于受控状态,未出现任何重大质量事故。工程总体质量优良,满足设计及施工规范的标准,达到了招标文件和合同条款的要求。

四、施工进度控制

开工前,根据工期的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施工计划,路基工程计划于2014年4月至2014年10月,桥梁工程计划于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隧道工程计划于2014年5月至2015年12月,路基附属工程计划于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但实际施工过程中,工期提前至2015年12月通车,因此项目部分别于2014年10月、2015年3月、2015年6月,2015年9月进行四次大的倒排工期,并采取各种措施,加大投入,确保按期完成目标任务。

1、路基工程:项目实际于2015年12月完成路基土石方及所有防护排水等附属工程;

2、桥梁工程:项目实际于2015年10月2日完成梁板预制,10月28日完成梁板的安装,11月30日完成所有桥面系施工;

3、隧道工程:项目实际于2015年11月2日完成所有隧道掘进,12月16日完成二衬施工。

4、项目经理部成立工期领导小组,在施工现场建立工程施工进度考核科,主要负责工程进度的管理。

5、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度、进度检查制度、工期奖惩制度等规章制度,同时与各施工队签定目标责任状,奖惩对等,提高各作业班组和民工队伍的施工积极性。

6、在施工过程中,领导小组根据资源配备的情况,结合公路工程的常规做法和材料机具供应实际,广泛征求技术人员和广大施工人员的意见,合理、可行地安排总体进度计划。另外,根据已完工程的进度快慢、施工人员的增减、业主要求的计划变更等诸多因素,不断调整进度计划,动态监控关键线路的变化,以适时调整人员分配和施工顺序,使施工生产持续有效地按计划正常进行,项目部共进行了4次大的倒排工期,使施工进度处于可控状态。

7、根据施工计划安排,增加人员和设备的投入,确保进度计划落到实处,据统计,项目部共投入梁场5个,大型拌和站2个,大型钢筋加工棚7个,架梁机5台,运梁炮车10台,塔吊15台,吊车13台,二衬台车10台,砼罐车30台,高峰期施工人员近2000人,保证了施工进度。

8、施工中尽可能采用先进、高效的施工机械和新工艺,提高劳动效率,加快施工进度,保证阶段性工期目标的实现。尽可能采用一些实用的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周密计划和不断调整工序搭配,避免或尽可能缩短工序之间的间隙时间。

二、施工安全与文明施工情况

为实现工程创优和合同工期的目标,施工全过程从始至终都坚持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在强化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具体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服从于安全。

1、施工安全

1.1安全生产目标

杜绝人身伤亡事故和重大交通、机械事故发生,施工负伤率低于行业标准。具体指标:

(1)员工工伤死亡率0;

(2)员工重伤率<0.5‰;

(3)员工职业病发病率<0.5‰;

(4)安全事故经济损失与完成建安投资的比例<0.5‰。

1.2施工安全保证体系

1.2.1建立健全安全生产保证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1)工程建立了安全生产保证体系,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组长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并领导本项目的安全生产工作。

(2)本项目实行安全生产三级管理,即一级管理由项目经理负责,项目经理是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二级管理由项目部专职安全员负责,三级管理由施工作业队班组长负责。

(3)按照颁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要求,落实各级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的安全生产负责制,全员承担安全生产责任,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一环不漏,人人做好本岗位的安全工作。

(4)开工前项目经理部组织有关人员编制实施性安全施工组织设计,对爆破、砼结构施工、机械施工、运输、脚手架、土石方外运等作业项目编制和实施专项安全措施设计,确保施工安全。

(5)实行逐级安全技术交底制,由项目经理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凡参加安全技术交底的人员要履行签字手续,并保存资料,项目部专职安全员对安全技术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作好记录。

(6)加强施工现场安全教育

①针对本工程特点,对所有从事管理和生产的人员,施工前进行全面的安全教育,重点对专职安全员、班组长、从事特殊作业的架子工、起重工、爆破工、电工、焊接工、机械化工、机动车辆驾驶员等进行培训教育。

②未经安全教育的施工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不准上岗,未进行三级教育的新工人不准上岗,变换工种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而没有进行培训的人员不准上岗。

③特种工种的操作人员的安全教育、考核、复验,严格按照《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技术考核管理规定》考核合格,获取操作证方能持证上岗。对已取得上岗证的特种作业人员要进行登记,按期复审,并要设专人管理。

④通过安全教育,增强职工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并提高职工遵守施工安全纪律的自觉性,认真执行安全检查操作规程,做到:不违章指挥,不违章操作,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达到提高职工整体安全防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7)认真执行安全检查制度

项目经理部要保证安全检查制度的落实,规定定期检查日期、参加检查人员,项目经理部每周进行一次,作业班每天进行一次,作定期检查。应视工程情况,如施工准备前、施工危险性大、采取新工艺、季节性变化、节假日前后等要进行检查,并要有项目部领导值班。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按照“三不放过”的原则立即制定整改措施,定人限期进行整改,保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落实。

1.2.2 确定安全管理目标和安全防范要点

(1)安全管理目标:“三无一杜绝”和“一创建”。三无即无工伤死亡事故,负伤率3‰以下,无交通死亡事故,无火灾、洪灾事故;一杜绝即杜绝重伤事故;“一创建”创建安全文明工地。

(2)安全防范重点

根据我单位以往施工经验,结合本工程特点,本工程施工安全防范重点是以下四个方面:

①防高处坠落及物体打击事故

②防触电事故

③防道路行车事故

④防机械设备伤害事故

1.2.3 主要施工项目安全技术措施

(1)所有工程在开工前都编制有安全措施的施工组织设计,技术复杂的专题方案必须严格审核批准手续、程序。并按照《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规定的安全规则进行施工。

(2)桥梁施工安全检查始终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遵守《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制订安全制度和采取安全措施,并负责检查实施情况,切实做到施工安全。

(3)在施工作业中采取各种有效的防护措施,做好防尘、防水、降温等、,保护环境卫生,保障施工人员的健康和生产安全。

(4)松软地层开挖边坡、仰坡时,宜随挖随支护,加强防护,随时监测、检查山坡稳定情况,确保施工安全。

(5)施工现场除应设置安全宣传标语牌外,危险地点还应挂符合有关《安全色》和有关《安全标志》规定的标牌,夜间有人经过的施工区等还应设红灯标警。现场道路应符合工厂企业厂内运输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

(6)现场的生产、生活区设置足够的消防水源和消防设施网点及消防器材,且经过地方政府消防部门检查认可,并使这些设施经常处于良好状态,随时都满足消防要求。

(7)建立消防组织机构,编制消防管理程序、防火检查等消防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

(8)消防器材应有专人管理,不能乱拿乱动,要组成一个由15~20人的义务消防队,所有施工人员和管理人员要熟悉并掌握消防设备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9)各类房屋、库棚、料场等的消防安全距离应符合公安部门的规定,室内不能堆放易燃品;严禁在易燃易爆物品附近吸烟,现场的易燃杂物,及时清除,严禁在有火种的场所或近旁堆放。

(10)爆破工程的施工及其材料(炸药、雷管、导火索等)的运输、贮放、发放、使用等均符合现行的《爆破安全规程》的规定。爆破器材设专人严格保管,严格领用手续。对器材定期进行检查,失效及不符合技术条件要求的,不再使用。

(11)施工现场临时用电要都有方案设计,按《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设计、施工、验收和检查。临时用电还有安全技术交底及验收表,健全安全用电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档案。

(12)在各施工区、道路及生活区内设置足够的照明系统,在不利于采用电器照明的工作面,采用气灯或碳化灯进行照明。在凡可能漏电伤人或易受雷击的电器设备及建筑物均设置接地或避雷装置,并定期派专业人员检查这些装置的效果。

(13)施工现场实施机械安全管理及安装验收制度,机械安装按照规定的安全技术标准进行检测。所有操作人员持证上岗。使用期间定机定人,经常维修,保证设备完好率。

(14)各类脚手架的搭设都有图纸和计算,搭设完成验收合格后方才使用。作用中定人定期检查,定人负责维修并作好记录。

(15)对开挖爆破等技术复杂又涉及不安全因素较多的工程,开工前都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并经相关单位批准后方才开工。

(16)抓好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和现场设施管理,做到图物相符,井然有序,此外还做好环保、消防、材料、卫生、设备等文明施工管理工作。

(17)施工现场安全设施主要包括安全网、围护、洞口盖板、防护罩、护栏等,各种限制装置齐全、有效,不擅自移动。

(18)项目编制事故救灾、抢险预案,施工人员具备在紧急情况下应急和组织抢险的能力,能在施工过程中遇有特殊情况时及时进行正确处理。

(19)石方爆破均采取弱振爆破方法。进入爆破时,所有人员撤离至不受震动及飞石伤害的地点。

(20)外运车辆文明行驶,限制行车时速,不抢道,不违章。

(21)严禁无爆破操作证的人员装药爆破,严禁无机械操作证人员操作机械设备;特殊工种操作人员要建立档案,专人管理。

(22)高空作业戴安全帽、系安全绳并设置安全网。

(23)非专职电气人员不操作电气设备。检修、搬迁电气设备时切断电源,并悬挂“有人工作,不准送电”的警告牌,并派专人看护。

(24)操作高压电气设备主回路时,戴绝缘手套,穿电工绝缘靴并站在绝缘板上;手持式电气设备的操作手柄和工作中接触的部分,应有良好绝缘,使用前进行绝缘检查;低压电气设备宜加装触电检查。电气设备外露的传动和传动部分加装遮栏或防护罩。

(25)防爆电气设备,在安装前由有关人员进行检查,合格后方能安装。使用期间定期进行测试。

(26)36v以上的电气设备和由于绝缘损坏可能带有危险电压的金属外壳、构架等,均设置保护接地。压风机房、配电室等设有事故照明设备。

项目共建立了31项安全管理制度;编制29项安全专项方案;完善了10项安全技术措施;收集整理了28项安全操作规程;与各部签订了34份安全目标责任书;形成了7本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进行了46次大型的安全教育会议,37次专项安全生产分析会,80次安全技术交底;归档了67个文件盒。通过各部门的通力配合,本项目在云南省交通厅、质监局组织的四次平安工地考核中均取得“C”级评定,顺利通过考核和复查。

通过以上手段,使本段的安全一直处于受控状态,施工期间未发生安全死亡事故。

2、文明施工

根据本工程特点和所处环境位置,我单位采取以下文明施工措施:

(1)、在工程开工的同时,组建由项目经理直接领导、并亲自主抓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管理和监督机构,负责组织和监督本工程文明施工措施的落实。对现场文明施工的直接管理由分队负责,安全、环保、保通科负责监督检查。各作业队及生产班组安全员同时兼文明施工监督员,负责本队、本班的文明施工监督。

(2)、在制定安全、质量管理文件时,一并考虑文明施工的要求,将文明的精神融汇于安全、质量和管理工作中去。

(3)、由项目经理组织质量检验科、综合办公室、施工技术科有关人员制定文明施工的实施细则,层层加以贯彻落实,每周由管理监督机构按实施细则进行检查并把文明施工检查情况在生产调度会上向各有关单位及项目经理汇报,提出进一步的整改措施。

(4)、在施工中教育施工人员遵纪守法、爱护环境、尊重当地民风、民俗,尽量不影响当地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投入施工生产,与当地群众搞好关系。

(5)、按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实施布置管理,施工现场内所有临时设施均按平面布置图布置,使施工现场处于整齐有序状态。

(6)、合理安排施工顺序避免工序相互干扰,凡下道工序对上道工序会产生损伤或污染的,对上道工序采取保护或履盖措施。

(7)、现场的钢材、水泥等能入库的尽量入库,不能入库的进行遮盖、专垫、防雨淋、日晒等处理。

(8)、施工环境派专人经常清扫,施工道路由专人养护和洒水,保持现场干净,整洁的施工条件。

(9)、施工风、水、电管线路、按照规划布置,整齐有序地铺设,固定牢靠。

(10)、各施工生产活动严格按照有关的规程规范作业,杜绝野蛮施工和盲目施工,重要施工场地设操作规程、值班制度和安全标志。

(11)、施工现场所有施工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必须佩戴证明其身份的标识牌子,标识牌应标明姓名、头衔、身份编号。

(12)、项目部值班人员按时交接班,认真作好施工记录,不得与闲散人员玩耍。

(13)、主要施工干道经常保养维护,为文明施工创造必要的条件,施工设备严禁乱停乱放,在指定地点有序停放,保证施工场内外道路畅通,并对车辆设备经常冲洗擦拭,确保设备的车容车貌和完好率。

(14)、项目经理部对自检和监理单位组织的检查中查出文明施工中存在的问题,不但要立即纠正,而且要针对文明施工中的薄弱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使文明施工不断优化和提高。

(15)、工程完工后,按要求及时拆除所有工地围栏、安全防护设施和其它临时设施,并将工地及周围环境清理整洁,做到工完、料净、场地清。

三、环境保护与节约用地措施

保护环境是为当地人民,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施工中,我们加强环保意识,工程完工后不为当地留下任何后患。施工中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在全体职工中认真开展组织学习和贯彻国家《环境保护法》,结合许昌市近郊的环境特点,制订规章制度,认真落实环保法规,增强职工环保意识。

2、为减少环境污染,施工用的粉状材料采用袋装或其他密封方法运输,不得散装散卸,现场存放时,严密覆盖,防止尘埃飞扬。施工产生的垃圾和废弃物质,清理出场。施工运输道路,经常洒水除尘。

3、加强对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管理,清洗施工机械、设备及工具的废水、废油等有害物质以及生活垃圾集中储积处理,禁止乱堆、乱埋、乱流,影响环境卫生。

4、工程全部完工后,拆除不再使用的临时设施,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洁。

5、对边坡等破坏植被的地段,安排专来绿化公司进行边坡植草,点灌木,恢复原有植被。

6、对取弃土场,根据指挥部统一要求进行推平作复耕处理,或者绿化,作恢复植被处理。

7、对沿河弃土场,根据指挥部统一要求设置防冲刷的挡防工程,防止水土流失。

8、项目部驻地、拌和站驻地,民工驻地等实施推平,垃圾作深埋或焚烧处理,并进行复耕,或绿化处理。

节约用地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两点措施:

1、在保证路基填筑取土用地后,我们尽量做到不占用或少占用农耕地。我们的预制梁场设置在主线路基,二号拌合站及小型预制构件设置在撮科停车区内,施工便道尽量设置在永久征地内,这些都极大地减少了占用耕地。

2、在改路、改河、改沟“三改”工程中,我们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积极提出合理建议,在满足通行、通洪条件下,尽量减少征地。

四、施工中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情况

1、在陡斜坡地段桥梁桩基钢筋笼孔口制作及安装施工中,我们根据现场实际情况,现场搭设简易“井”字架和吊车配合,这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陡斜坡地段桩基施工按施工计划顺利完成。

2、桥梁最高墩柱达70米,采用了四川卓良模板厂的悬臂模板,该模板轻巧,施工方便,既可以提高了施工效率,也增加了安全系数。

3、引进先进的施工机械,如采取了山东泰安立远机械厂的高速液压夯实机,对“三背回填”进行补强夯实,既加快了“三背回填”的施工速度,也保证了填筑质量。

4、针对本段钢筋数量大的特点,项目部采取了数控弯曲机和数控弯箍机在钢筋加工棚进行制作,一方面提高了加工精度和加工质量,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施工效率。

5、本段桥梁众多,梁板数量较大,为保证梁板生产质量,项目采取了数控张拉设备和数控压浆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梁板的预应力施工质量,也提高施工效率。

6、针对隧道初期支护喷射砼,项目采取了自动上料设备,将喷射砼直接倾倒于自动上料机,输送至喷浆机完成喷射,一是节约了人工,二是提高了效率。

五、工程支付情况

截止2015年11月,本段共完成产值8.1亿元,计量金额6.8亿元,扣除质量保证金和安全保证金后业主对项目部的累计支付金额为6.25亿元,工程款全部支付到位,一切劳务、机械、材料等债务纠纷与建设单位无关。

六、施工体会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工程如期完成,我们觉得,一个工程要想干好,首先要有建设单位的正确领导,还要有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和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作为施工单位,只有在质量上高标准,严格要求,进度上,合理组织,确保合同工期,才能取得预期的收益。

1、树立科学观念,控制工程进度。在施工过程中,我们推行了进度责任到人,加强进度管理,从项目部到班组,从班组到个人层层分解落实;同时正确认识各分项工程之间相互制约、有机统一的关系,努力拓展工作面,增加“工、料、机”的投入,使本工程的施工按计划有效地进行。

2、严格工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建立健全质量检查制度,并在施工中切实履行,加强质量自检工作,做到每道工序自检合格报监理工程师复检合格后才能进入下道工序,使质量控制贯穿于施工的全阶段。

3、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作好安全生产。在施工中,落实安全责任制,经常组织施工人员进行安全知识学习,配备齐全安全防护用品,设置完善的安全标志、标牌,使本工程能够安全文明施工。

4、作为一个抢工期的项目,尤其到了后期,土建、路面、交安、机电、绿化等各家施工单位均集中在同一工地上,交叉作业、重叠作业,相互干扰非常严重,作为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必须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协调管理,相互配合,相互谦让,相互支持,方可同步完成。

5、由于本段地形条件险峻,地质条件破碎,线路处于半山腰,指挥部提供的主便道与各工点高差达100-150米,施工进出场条件极其艰难,前期必须要加强对施工便道的规划,尽量打通至每个工点的施工便道,打通纵向施工便道,确保各个工点全面开花,后期必须加强对便道的维护,确保雨季材料的及时到位,保证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