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级对上级的情况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7 21:4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下级对上级的情况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逐级行文。
即下级机关仅向具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机关行文,是上行文最常用的方式。除特殊情况外,下级机关一般仅向其直接上级机关行文,以保持正常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
3、多级行文。
即下级机关在必要时,向具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机关和更高一级的上级机关行文。这种行文方式只在个别特殊情况下,如遇有重大问题时才可使用。
4、越级行文。
篇2
[关键词]审判监督;案件请示;发回重审;指导
[中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33-0170-02
1 当前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与指导情况分析
根据我国《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和三大诉讼法的规定,法院行使审判权是独立的,上下级法院之间的关系是审判上的监督关系、业务上的指导关系。当发现下级有不合法的行为,只能按照相应的程序进行纠正,而不是直接下指示。上级法院仅仅可以依职权就下级法院对某一具体案件的审判结果作出维持、变更或撤销的决定,至于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权和各级法院的指定管辖权,则是有关法律对上下级法院关系的特别规定。并没有权威法律对此进行进一步的规制,也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保障监督关系的实行,因此法院之间的关系受到了多方因素的干涉。
目前上下级法院审判监督关系存在以下问题:
案件请示的滥用和依赖破坏了正常的诉讼程序,不利于培养下级法院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疑难案件的能力,从外部来讲,也对审判监督和司法公信力造成了不良影响。动辄将疑难复杂案件拿到上级法院去请示报核,会限制下级法院业务素质水平的提高,也不符合法律对上下级审判机关的管辖权的分配。使两审终审制度流为一种形式,变相地剥夺了上诉人的上诉权。从案件经过请示报核到上级法院作出答复,往往需要一两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延长了案件的审限,也不利于及时保护当事人的诉权。如果错案是经过向上级请示后造成的,那么就很难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因为下级法院的案件承办人会以案件已经过“请示”为由而开脱责任,而上级法院的答复人也不会受到追究,他们往往会以自己不是案件的承办人、下级法院汇报案件情况不清为由推卸责任。
发回重审制度是上级法院针对下级法院的个案进行监督和指导的重要途径,而在发回重审实际操作中发现以下问题:首先是发回重审的标准模糊,范围不清晰。根据诉讼法的规定上级法院发现案件审判中在证据上或者程序上存在问题时可以发回重审,证据方面的问题阐述为“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在不同案件、不同事实、不同法官思维方式和认证能力的影响下,对案件事实清与不清,证据足与不足的标准也不同,而现行诉讼法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程序方面只有《刑事诉讼法》对违反法定诉讼程序的情形作了较为具体的规定,《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以“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这一模糊条件带过,“可能”二字造成有些法官“自由裁量”,有损诉讼程序的严肃性。其次是二审法院对发回重审的案件既可以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也可以在查清事实后改判。选择性程序规定,使诉讼程序缺乏统一性和稳定性,即在司法实践中当出现了发回重审的情由时,并不必然启动发回重审程序。这样在理论上既可能出现发回重审过度膨胀的状况,因为二审法官可以尽可能地选择发回重审程序;也有可能出现发回重审过度萎缩的状况,因为二审法官可以尽可能地不选择发回重审程序。这两种情况都会使发回重审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再次由于发回重审的次数未受到限制,在理论上就明显形成了一个无限循环、永无止境的诉讼怪圈,案件永远在一审与二审程序之间反复运作,案件永远无法结束,诉讼争议永远得不到解决。损害司法审判活动的严肃性,动摇了民众对审判权威的信仰心理,进而影响司法公信力。
2 加强监督和完善指导的途径
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规范上下级人民法院审判业务关系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于规范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的审判业务关系,明确监督指导的范围与程序,保障各级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应该保持在法律允许的监督范围内,而不是对所有的工作进行监督,不然就会破坏我国的司法体制;对下级法院的指导也务必控制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我国不同地区法院的业务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当遇到重大疑难的案件,而以下级法院的业务水平难以解决的,上级法院应给予适当的指导,避免出现错判或者误判,保护当事人的利益。
2.1 坚持独立审判
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监督和指导要在切实保障下级法院独立审判权的基础上进行,不能以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变相对下级法院进行干涉。上级法院对下级法院的具体问题或者某个具体的案件进行特别的监督和指导。对于具体问题、个别案件容易产生监督和指导的异化,上级法院不能对下级法院的在办理案件中的调查、法律适用问题等主动进行干涉,必须保证下级法院的独立审判权。
人民法院上下级之间是审级监督关系,各级法院以审级独立的方式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对本院有权管辖的案件依法独立公正地进行审判。上级法院依法不能干预下级法院的依法独立审判权,不能采用行政式的工作方法对下级法院审判案件行使“指挥权”,不能对下级法院所审理的个案的审判结果直接下结论。下级法院也无须就个案审判结果向上级法院请示汇报。但最高法院对某一法律或法律适用问题所作的司法解释,全国各级法院都应当执行;上级法院依法定程序对个案作出的审判结论,下级法院应当服从并执行,上级法院还要监督其服从和执行,这些都是依法定途径进行审判监督的必然要求。
2.2 特殊案件提级管辖
《意见》规定: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对于已经受理的下列第一审案件,必要时可以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书面报请上一级人民法院审理:重大、疑难、复杂案件;新类型案件;具有普遍法律适用意义的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不宜行使审判权的案件。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提出的移送审理请求,应当及时决定是否由自己审理,并下达同意移送决定书或者不同意移送决定书。上级人民法院认为下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案件,属于本意见第三条所列类型,有必要由自己审理的,可以决定提级管辖。
移送管辖、提级管辖的方式,改变了长期存在的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请示案件的做法,这样既坚持了审级独立、各负其责的原则,又以报送和提审的制度解决了某些重大、疑难、复杂和具有典型性的案件需要上级法院把关并作出指导性裁判的问题;既充分保障了当事人的诉权,又提高了司法透明度,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制度变革。
2.3 对发回重审制度进行改革
《意见》规定:第一审人民法院已经查清事实的案件,第二审人民法院原则上不得以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为由发回重审;二审人民法院作出发回重审裁定时,应当在裁定书中详细阐明发回重审的理由及法律依据;第二审人民法院因原审判决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将案件发回重审的,原则上只能发回重审一次。
发回重审是由诉讼法规定的一项诉讼程序,二审法院必须依照法律规定行使这项权力,若是以法律之外的理由,就是滥用权力,破坏正常的法律程序。当前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在认真总结司法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完全列举的方式确定违反法定程序可以适用发回重审的具体情形,以避免发回重审的随意性。建议取消“事实不清、证据不足”这一发回重审的事实证据上的标准和理由。对违反法定程序的案件应一律发回重审。如果发现一审判决违反了法定程序,无论是否会影响公正审理、正确判决,都应当通过启动发回重审程序确认其无效。应当在更大的范围内扩大发回重审裁定贯彻审判公开原则的空间,在裁定中明确指出发回重审的法律依据和理由,并具体指出原判决错误之处,以加强对案件重审的指导,也有利于当事人服判。二审法院审查发现一审判决存在发回重审的事由时,给予一审法院一次重审机会,一审法院就应当注意到问题的存在而加以纠正,因此对重审次数进行限定。
2.4 完善业务指导
《意见》规定: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审理案件、制定司法解释或者规范性文件、指导性案例、召开审判业务会议、组织法官培训等形式,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业务工作进行指导;高级人民法院通过审理案件、制定审判业务文件、参考性案例、召开审判业务会议、组织法官培训等形式,对辖区内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业务工作进行指导;高级人民法院制定审判业务文件,应当经审判委员会讨论通过。最高人民法院发现高级人民法院制定的审判业务文件与现行法律、司法解释相抵触的,应当责令其纠正;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审理案件、总结审判经验、组织法官培训等形式,对基层人民法院的审判业务工作进行指导。
对具体问题和具体案件的监督和指导主要体现在业务水平和工作方法上的指导。上级法院可以针对某一类案件的办案经验和办案技巧对下级法院进行实务或者理论上的指导,可以听取下级法院审判工作经验的汇报,交流研究某一法律的使用问题,讨论疑难案件等。
要坚持通过考评对下级法院的监督和指导。上级法院通过考评方案对下级法院进行组织建设、审判工作、司法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和指导。上级法院通过各项的考评指标可以掌握下级法院的工作情况,对下级法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上级法院可以通过考评监督的形式及时发现,这种监督效果是其他监督形式无法比拟的。通过监督,上级法院可以在具体工作问题上对下级法院提出指导意见,对下级法院的工作经验可以予以推广,但是这种意见没有强制执行性,否则就会异化为领导关系。
参考文献:
[1]胡曙光,杨以生.关于构建上下级法院审判业务协调机制的若干思考[J].法律适用,2007(3).
篇3
第二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和办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有权对养老保险基金、医疗保险基金、失业保险基金、工伤保险基金、生育保险基金收支、管理方面的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检举、控告。
公民、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就本条前款所列行为进行的检举、控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受理。
第四条、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的机构(以下简称监督机构)具体承办举报受理和办理工作。
负责受理、办理举报案件的工作人员必须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保守秘密。
第五条、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举报应当接受社会监督。举报人的合法权益依法受到保护。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拦、压制或打击报复举报人。
第六条、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开设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电话,向社会公布监督电话号码、传真号码、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和受理举报的范围,并为举报人提供其他便利条件。
第七条、监督机构受理当面举报,应当指定专人接待,做好笔录,必要时可以录音。笔录应由举报人签名或者盖章,但举报人可以不留姓名或拒绝录音。
受理电话举报,应当如实记录,在征得举报人同意后,可以录音。
受理电报、传真、信函和其他书面方式的举报,应当指定专人拆阅、登记。对内容不详的署名举报,应当及时约请举报人面谈或通过其他方式索取补充材料。
第八条、对涉及重大问题和紧急事项的举报,监督机构应当立即向有关领导报告,并在职责范围内依法采取必要措施。
第九条、对不属于本办法受理范围的举报,监督机构应当告知举报人向有处理权的单位反映,或者将举报材料及时移送有处理权的单位。
第十条、凡符合本办法受理范围的举报,监督机构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的可以适当延长,但最长不得超过60日。
第十一条、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交办的举报案件,应当及时办理,并向交办单位书面报告调查处理意见。
第十二条、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发现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举报案件的处理确有错误的,应当责成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重新处理,必要时也可以直接处理。
第十三条、举报人要求答复本人所举报案件办理结果的,监督机构应当负责将办理结果告知举报人。
第十四条、监督机构应当严格管理直接办理的举报材料和交办处理的举报材料,逐件登记举报人和被举报人、举报案件的主要内容和办理结果。
第十五条、举报材料和记录应当按国家保密规定列入密件管理。办结的举报案件,应当立卷归档。
第十六条、监督机构对举报案件应当每季度进行一次汇总分析,并于每季度结束后15日内将汇总情况报告上级监督机构。上级监督机构要求专门报告的,下级监督机构应当及时按照要求报告有关情况。
第十七条、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受理、办理举报案件时,应当遵守以下保密规定:
(一)不得私自摘抄、复制、扣押、销毁举报材料;
(二)严禁泄露举报人的姓名、单位、住址等情况;
(三)不得向被调查单位和被调查人出示举报材料;
(四)对匿名的举报材料不得鉴定笔迹;
(五)宣传报道和奖励举报有功人员,除征得举报人的同意外,不得公开举报人的姓名和单位等内容。
第十八条、举报受理、办理工作人员及其负责人,推诿、敷衍、拖延举报处理或徇私舞弊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给予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篇4
培训目的:使受训人员了解公文的基本特点和一般格式,掌握常用快速的写作方法及其变化提高日常公文的写作能力。
培训内容:
1、公文的概念
2、日常公文的分类
3、公文拟写的步骤与方法
4、电子公文
5、公文范例
6、尝试写作
课程长度:6时
培训方式:讲解法+范文欣赏+模拟练习
教材内容:
引言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竞争日趋激烈,人类社会快步走向信息时代的今天,公文在为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实施领导、处理公务、沟通信息、联系事务、传达企业决策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公文的写作也正在从旧模式中解放出来,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什么是公文?
所谓公文,它是公务文书的简称,它是国家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为处理公务而按规定格式制作的书面材料。公文的种类主要包括:命令、议案、决定、公告、通告、通报、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
在各类企业中,所指的公文一般为商务公文,主要分为介绍报告、请示、会议纪要、工作计划要点、公司及产品介绍、信函、讲话稿、可行性报告、工作总结、市场调查报告、说明等。
公文拟写的步骤与方法
公文拟写的步骤与方法大体同一般文章的写作方式相似,但是由于公文在性质、作用上及其写作要求上的不同,拟写时也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公文的拟写通常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 明确发文主旨
任何一份公文都是根据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来拟写的。因此,在动笔之前,首先要弄清楚 发文的主旨,即发文的主题与目的,包括以下几项内容:1
1、文件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比如相关工作的改善,主要提出目前情况怎样?存在哪些问题,解决方式、需协助事项;再如请求事项,拟请上级机关答复或解决问题等。
2、根据文件内容,准备采用什么文种?比如,汇报工作情况,是写专题报告还是写情况简报;针对下级来文所反映的问题,是写一个指示或复函,还是一个带规定 性质的通知等。
3、明确文件发送范围和阅读对象。比如,向上级汇报工作,还是向有关单位推广、介绍经验;是给领导、有关部门人员阅读,还是向全体人员进行传达。
4、明确发文的具体要求。例如,是要求对方了解,还是要求对方答复,是供收文机关贯彻执行,还是参照执行、研究参考、征求意见等。
总之,发文必须明确采取什么方式,主要阐述哪些问题,具体要达到什么目的,只有对这些问题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够落笔起草。
二、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
发文的目的和主题明确之后,就可以围绕这个主题搜集材料和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当然,这也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并不是拟写每一份公文都要进行这一步工作。例如,拟写一份简短的通知、公告,一般来说不需要专门做搜集材料和调查研究工作,在明确发文主旨之后,稍加考虑就可以提笔写作了。但对于问题较为复杂,还要进行具体的分析和归纳;如拟订篇幅较长的文件,拟订工作计划、进行工作总结、起草规章、条例、拟写工作指示等,往往都需要搜集有关材料和进行进一步调查研究工作。
怎样为拟写公文搜集材料和进行调查研究呢?一是收集和阅读有关的文字材料;二是到实际当中搜集活材料。例如,要草拟本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首先需要查阅去年的工作计划及工作总结,以及参考有关先进企业的同类工作计划等,还要研究本部门今年所面临的形势,今年的中心任务上级要求等。
总之,收集材料及调查研究,是一个酝酿的过程,是为了掌握全面的、大量的素材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然后经过分析思考产生一个认识的飞跃。
三、拟出提纲,安排结构
在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草拟出一个写作提纲。提纲是所要拟写的文件的内容要点,把它的主要框架勾画出来,以便正式动笔之前,对全篇做到通盘安排、胸有成竹,使写作进展顺利,尽量避免半途返工。
提纲的详略,可以根据文件的具体情况和个人的习惯、写作的熟练程度而定。篇幅不长的文件,可以大致安排一下文件的结构,先写什么问题,依次再写什么问题,主要分几层意思等。篇幅较长、比较重要的文件,往往需要拟出比较详细的提纲,包括文件共分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又分作几个问题,各个大小问题的 2
题目和要点及使用什么具体材料说明等。提纲的文字不需要很多,也不需要在文字上推敲。当然,需要集体讨论或送给领导审阅的提纲除外。
拟写提纲是一个很重要的构思过程,文件的基本观点,可以召集相关人员进行集体讨论研究和修改,使提纲日益完善。由两人以上分工合写的文件,更需要共同研究写作提纲,以免发生前后重复、脱节或相互矛盾的现象。
四、落笔起草、拟写正文
结构安排好后,要按照要求所列顺序,开宗明义、紧扣主题、拟写正文。写作中注意两点:
1、 要观点鲜明,用材得当。也就是说要用观点来统帅材料,使材料来为观点服务。运用材料要能说明问题,做到材料与观点统一。
在写作当中,要注意明确观点,用语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词不达意,似是而非。如果观点不明,令人不知所云。有些文件,只讲观点没有实际材料,就会使人感到抽象空洞、缺乏依据,不易信服。而只 罗列材料没有鲜明的观点,则会使人弄不清要说明什么问题,不了解发文的意图 ,特别是情况汇报、工作汇报介绍。
2、 要语句简练,交代清楚。拟写文件既要尽量节省用字、缩短篇幅、简洁通顺,又要注意交代的问题清楚明了。
五、反复检查,认真修改
初稿写出后,要认真进行修改。写文章,需要下功夫。自古以来,好文章都要经过反复修改的,写文件也同样,尤其是重要的文件,往往要经过几稿才能通过。
1、 关于主题的修改。看主题是否明确,主题论述是否集中,主题挖掘是否深刻。
2、 关于观点的修改。修改公文要考虑到观点是否正确,表达有无问题。
3、 关于材料的修改。材料是文件的基础,有了正确的观点,还要通过适当的材料表现出来。
4、 关于结构的修改。修改文件的结构,包括文件总体结构的修正,使全文更加严谨。
5、 关于语言的精练。主要是修改不通顺的语句,不规范的字及标点符号。修改工作要做到认真仔细,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几种常用的商务公文:
请示
请示是下级向上级请求决断、指示或批准事项所使用的呈批性公文。3
请示的特点
一、针对性。只有本单位权限范围内无法决定的重大事项,如重要决定、重要决策、人事安排等问题,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或克服不了的困难,才可用"请示"行文。请示上级给予指示、决断或答复、批准。因而"请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呈批性。请示是有针对性的上行文,上级领导对于呈报的请示事项,无论同意与否,都必须给予明确的"批复"回文。
三、单一性。请示应一文一事,一般只写一个受文领导,即使需要同时呈送其他领导,也只能用抄送形式。
四、时效性。请示是针对本单位当前工作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求得上级单位指示、批准的公文,如能及时发出,就会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
请示的分类
根据内容、性质的不同,请示分为以下三种:
一、 请求指示性请示。
二、 请求批准性请示。
三、 请求批转性请示。
请示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请示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内容和写法如下:
一、 首部。主要包括标题和主送机关两个项目内容。
1、 标题。请示的标题一般有两种书写方式:一种是有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如《***组关于********的请示》;另一种是由事和文种构成,如《关于*******的请示》。
2、 受文领导。每份请示只能写一个受文领导,不能多头请示。
二、 正文,其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结语构成。
1、 开头。主要交代请示的理由。
2、 主题。主要说明请示事项,它是向上级机关提出的具体请求,这部分内容要单一,只宜请求一件事。
3、 结语。另起一段,其习惯用语有"当否,请批示"、"妥否、请批复"、"以上请示,请予审批"、"以上请示,呈请核准"或"以上请示如无不妥,请批转各部门予以执行"。
三、 尾部,其主要结构为落款与成文时间两部分。
请示应注意的问题
一、 一文一事的原则。
二、 材料真实,不要为得到领导批准而虚构情况。
三、 理由充分,请示事项明确。
四、 语气平实、恳切,以引起上级的重视。
报告
报告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意见或建议、答复询问的陈述性上行公文。
“报告”是陈述性文体。写作时要以真实材料为主要内容,以概括叙述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报告"是行政公文中的上行文种,撰写“报告”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上级掌握本单位的情况,了解本单位的工作状况及要求,使上级领导能及时给予支持,为上级机关处理问题,布置工作或作出某一决策提供依据。“下情上达”是制发报告的目的。所以报告的内容要求以摆事实为主,要客观的反映具体情况,不要过多的采用议论和说明,表达方式以概括为主,语气要委婉、谦和、不宜用指令性语言。
报告的特点:
一、报告的目的为了向上级汇报工作、情况、建议、答复等,它不直
接请求上级机关正面回答报告中的问题,所以不带请示事项,这是它与请示的重要区别之一。
二、报告中一般不提建议或意见。如果确实需要在某一领域或某些部门贯彻报告中提出的建议或意见,可建议上级机关批转到有关部门贯彻执行,报告一经批准,便作为批转文件的附件下发,其权威性依赖或附属于批转机关。
三、报告在内容上不像"请示"那样有"一文一事"的要求,它可在一件公文中综合报告几件事情,层次结构比较复杂。
四、报告广泛使用于下级向上级反馈信息,是沟通上下级机关纵向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向上级及时汇报工作、反映问题、提出建议,也是下级机关必须履行的一项工作制度。
报告的种类
报告从种类与内容上分主要有:汇报性报告、答复性报告、呈报性报告、例行工作报告。
写法
报告的结构一般由标题、受文领导、正文、落款、成文时间组成,下面介绍几种报告的写法
一、 汇报性报告
汇报性报告主要是下级向上级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的报告,一般分为两类:5
1、 综合报告。这种报告是本单位工作到一定的阶段,就工作的全面情况向上级写的汇报性报告。其内容大体包括工作进展情况,成绩或问题,经验或教训以及对今后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这种报告的特点全面、概括、精练。
2、 专题报告。这种报告是针对某项工作中的某个问题,向上级所写的汇报性报告。
二、 答复性报告
这种报告是针对上级或管理层所提出的问题或某些要求而写出的报告。这种报告要求问 什么答什么,不涉及询问以外的问题或情况。
三、 呈报性报告
呈报性报告主要用于下级向上级报送文件、物件随文呈报的一种报告。一般是一两句话说明报送文件或物件的根据或目的以及与文件、物件相关的事宜。
四、 例行工作报告
例行工作报告是下级向上级,因工作需要定期向上级所写的报告。如,财务报告、费用 支出报告等。
公告
公告是用于对企业内、外宣布重要事项的公文。
公告的写法
公告是一种严肃、庄重的公文,它内容较为单一,篇幅较短,表达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
一、 标题。
公告标题有三种:一种是完全标题,包括发文机关、事由、文种;二是发文机关和文种 以上两项,多用于政府机关;有的只有文种,如《公告》,标题之下,有时可依公告单独编号。
二、 正文
正文一般由主旨与说明构成。
主旨单独成段,用简短的一句话概括出此公告的主题内容。
说明写出公告依据、公告事项。结尾一般用"特此公告"作为结语。
三、 落款及日期
公告日期有的标注在标题下方,也可以注在公告结尾处。重要的公告落款处除注明发文单位外,还应标明发文地点。
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是一种记载、传达会议情况及议定事项的纪实性公文。它用于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召开的工作会议、座谈会、研讨会等重要会议。
6
会议纪要通过记载会议的基本情况、会议成果、会议议定事项,综合概括反映会议精神,以便使与会者统一认识,会后全面如实的进行传达组织开展工作的依据。同时"会议纪要"是可以多向行文,具有上报、下达以及同级单位进行交流的作用。
会议纪要的写法
会议纪要一般由首部、正文、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写作要求如下:
一、 首部。这部分的主要项目是标题。有的会议纪要的首部还有成文时间等项目内容。会议纪要的标题通常是由会议名称和文种构成的。如《*****公司******会议纪要》。
二、 正文。会议纪要正文结构由前言、主体两部分组成。
1、 前言。首先概括交代会议的名称、时间、地点、主持人、主要议程、参加人员、会议形式以及会议主要的成果。
2、 主体。它是会议机要的核心内容,主要记载会议情况和会议结果,写作时要注意紧紧围绕中心议题,把会议的基本精神,特别是会议形成的决定、决议准确的表达清楚。对于会议上有争议的问题和不同意见,必须如实予以反映。
三、 尾部。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项内容。
电子公文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公文通过E-mail的方式批阅使传统的办公模式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但现在国内缺少实现网上公文批阅的软件,文件容易被拷贝、篡改,企业的办公方式还无法真正实现无纸化。
电子公文的写法
电子公文主要由主题、事项或附件落款组成。
一、 收件单位/人
二、 抄送单位/人
三、 主题。相当与公文的标题,如《关于***请示》、《关于****报告》。
四、 事项。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发文目的,事项等(与日常公文协作方法一致),若提供相关文件或报告等,可以附件方式发送(注明)。
五、 落款。署名及成文时间
篇5
在山西长治钢铁集团,一名年轻有为的上司,当他发现一名工作认真的下属经常和自己“较真儿”时,心胸狭窄的他开始产生打击报复心理,竟然将一种剧毒药品悄悄投放在下属的鞋里。他本想给下属制造点痛苦,可谁想差点导致下属截肢,而他自己不仅断送了美好的职业生涯,等待他的还将是牢狱之灾!
突患怪病
今年33岁的赵振睿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治钢铁集团。由于业务能力突出,今年4月17日,赵振睿被提拔为集团下属的瑞昌水泥公司化验室主任,负责原料检验工作。
5月21日上午10点,赵振睿刚刚参加完公司调度会回到办公室,习惯性地到更衣处换上了工作时常穿的运动鞋。10分钟后,他突感双脚剧烈疼痛,随即整个脚掌也疼痛难忍,无法走路……
豆大的汗珠顺着赵振睿的脸往下滴,他似乎感觉脚底有千根锋利的尖针在不停地刺扎。同事见状,立即将其鞋袜脱去,并火速将他送到了长治钢铁集团职工医院。到了医院,赵振睿不仅感觉脚底的疼痛感在加剧,而且左脚脚趾也局部出现红斑,接诊医生起初判断是脚气,“可脚气不应该这么疼呀”?医生随即又否定了这个判断。
为查清病症,接诊的医生又给他做了心电图、B超等一系列检查,可检查的结果表明,身体各部位功能都很正常。这就奇怪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此时,距赵振睿脚上出现不适已经两个小时过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左脚脚趾部位由原来的局部红斑转为有红晕的白色水肿,继而变为淡青灰色坏死,而后又变成了黑色,罕见的症状令医生们束手无策。
眼看着赵振睿的左脚渐渐开始肿大,束手无策的医生只好建议他去长治一些大医院就诊。随后,赵振睿被同事立即送往长治医院进行救治。根据赵振睿的症状,医生初步诊断为脉管炎,并给他输上了消炎药。当天晚上,赵振睿的左脚脚趾部位变为淡青灰色,接着几个脚指甲逐渐变黑,疼痛加剧。由于病情怪异,次日一大早,医院召集医生,针对赵振睿的病情进行专门会诊,可在反复讨论后,谁也说不清赵振睿的脚到底是怎么了。“你的脚是不是接触过什么有害物啊?我们这里技术有限,你还是去北京查查吧。”主治医生说。
医生的话提醒了赵振睿,他突然想起自己的症状是否和昨天换穿的鞋子有关?!想到这里,赵振睿立即给同事打电话,让他们帮忙检查自己的运动鞋是否有什么问题。很快,同事就告诉他,他昨天穿的那双鞋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酸味,并且部分地方已开胶。“怎么会开胶呢?前两天还好好的呀!难道有人在我的鞋上做了手脚?”经常与化学品打交道的赵振睿觉得有些异常。
想到此,因为担心证据被毁,赵振睿立即让同事将那双鞋收了起来。同时,他立即在病床上拨通了警方的报警电话。
当办案民警在现场勘察了赵振睿所穿的那双鞋时,很快就定论这是一双有剧毒化学药品的毒鞋。那么,会有谁往赵振睿的鞋里投毒呢?
此时,躺在病床上的赵振睿更加百思不得其解了:第一,自己在单位工作谨慎,没得罪过人;第二,平常自己的鞋子都放在柜子里,除了自己有钥匙外,没有人能打开啊,而且,柜子的密码除了技术质量部部长王欣然持有外,没有第二个人知道。可王欣然是自己的顶头上司,他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呢?可除了他外,的确没人能打开自己的柜子啊!赵振睿虽然不相信王欣然会做出这种缺德、心胸狭窄之事,但为了查清投毒者,也为了更快地争取治疗契机,赵振睿还是立即将这一重要线索提供给了警方。
顶头上司是嫌疑
根据赵振睿提供的这一重要线索,警方立即展开了调查。更让警方怀疑的是,按照规定,每个星期二上午,长治钢铁集团技术质量部都要开例会,可22日上午,开会的时间到了,主持会议的技术质量部部长王欣然不知什么原因,迟迟没有来上班,警方拨打其手机,居然是关机状态。
警方经过综合分析,明确锁定赵振睿的顶头上司王欣然具有重大作案嫌疑,并在集团领导的配合下,分头行动,布网捉拿王欣然。上午10点多,单位的老总才打通了王欣然的电话,王欣然在电话里声称,自己正准备去医院看望赵振睿,老总以单位有要事为由让王欣然立即赶回。
20分钟后,当王欣然刚走进办公室,看见民警时,脸上顿时出现一阵慌乱表情,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面对民警的提问,他当即否认了赵振睿脚患怪病与自己有关。当民警出示了那双毒鞋,并说出单位除了他没人能打开柜子时,涔涔冷汗顺着他的脸颊往下流,他低下了头,并承认是自己在赵振睿的鞋子里放了剧毒化学药品。
王欣然是赵振睿的顶头上司,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又是知识分子的他为何要往下属的鞋里投毒呢?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深仇大恨?
今年33岁的王欣然从大学化学系毕业后,被分配到长钢中学担任化学老师。2003年9月,长钢瑞昌水泥公司建成投产后,王欣然被调入该公司任化验室主任。2005年,长钢瑞昌水泥公司调整领导班子,原技术质量部部长离职,他被公司任命接替该职,并身兼化验室主任。三十刚出头便身兼两个重要职务的他,可谓年轻有为,让同事们羡慕不已。2007年4月,为了减轻王欣然肩膀上的重担,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公司领导在商量后决定让赵振睿担任化验室主任,但在业务上属技术质量部部长王欣然分管。
赵振睿主要负责公司的原材料质量关。原材料是否达标,对于一个年产量达百万吨的大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而且很多原材料的购买都得经过化验室同意。赵振睿的出现,无疑让心胸狭窄的王欣然心里颇为不悦,但又万般无奈。
赵振睿在工作上认真负责,一次业务讨论会,赵振睿的精彩发言让同事举手赞成,这让坐在一旁的王欣然内心颇为不悦。由于化验室和技术质量部都在一个大办公室办公,一次,王欣然外出回来,发现赵振睿和大家有说有笑,可当他进办公室后,大家突然变得沉默了。难道赵振睿在背着我搞小团体?王欣然心里开始敲起了小鼓。
赵振睿也是大学毕业,而且业务能力突出,他是否在发展势力,要借机取代我啊?想到此,王欣然开始十分痛恨这个下属,他觉得这个下属不但有点棘手,而且还不听话。
最终导致决裂的是一份有关石膏的化验报告。按照工作流程,技术质量部要对化验室的报告材料进行复检。
2007年5月20日,赵振睿发现王欣然擅自改动化验报告,将自己填写的“不合格”改成了“合格”。赵振睿认为,王欣然随意更改化验报告不仅是对自己劳动的不尊重,更是对工作的不负责,于是他向公司老总汇报了此事。
老总在得知后,将王欣然叫到办公室,对其严厉批评。王欣然一听赵振睿竟然越级汇报,还让自己挨了领导的批评,说不定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前途,他将所有这一切都归结为赵振睿在捣乱。
火冒三丈的王欣然一回到办公室,立即指责赵振睿的越级汇报,赵振睿反驳道:“我已多次提醒你了,可你却从不改变,这只能怪你咎由自取……”很快,两人就发生了激烈的口角争执,接着就厮打在一起,同事见状,赶紧将两人拉开。
赵振睿觉得自己做得并没错,却招致王欣然的殴打,随即,他又将此事汇报给了老总。王欣然再次被老总叫到办公室。“堂堂部长打人,成什么样子……”这次,老总没再客气,劈头盖脸一顿狠批,直说得王欣然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末了,老总要求他就打人事件作出书面检查。
此时,王欣然内心是恨透了赵振睿,他认为赵振睿三番五次在领导面前说自己坏话,根本没把自己这个领导放在眼里,也许,他早就在制造机会,目的就是要取代我,我得给他点苦头尝尝。他内心开始盘算着如何教训赵振睿一顿。思前想后,深谙化学品的他突然想到了一个稳妥的致人痛苦的方法,王欣然立刻骑上摩托车,直奔3公里外的一个小诊所,花1.5元买了个一次性注射器,随后他又匆匆回到了公司。
时值中午,员工们都去吃午饭了,除了机器声,公司里静悄悄的。王欣然打开公司存放剧毒物品的保险柜,在一个名为氢氟酸的化学试剂瓶中抽了一注射器液体。他走到更衣处,把注射器里的液体顺着鞋帮注入了赵振睿的运动鞋内。也许是因为紧张而用力过猛,注射完左鞋后,注射器里的液体已所剩不多,他把剩余液体推进了右鞋。
职场上下级间该如何相处
2007年5月22日上午,当王欣然听说赵振睿住院后,做贼心虚的他没去上班,而是打算到赵振睿所住的医院探听情况,结果被老总电话叫回了单位……
谜底已经揭开,警方立即电话通知医院对症下药。当赵振睿得知自己的顶头上司是作案凶手时,他怎么也不能相信:“我和他私下没有矛盾啊,只是在工作上我坚持了自己的观点,即便这样,他也不能置我于死地啊!”
而当医生得知赵振睿中毒的元凶是氢氟酸时,脸上顿时惊出了冷汗。原来,氢氟酸是一种剧毒化学药品,皮肤与氢氟酸接触后,容易造成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乃至肌层液化坏死,而人体摄入1.5g氢氟酸可致立即死亡。皮肤接触氢氟酸后应立即用大量流水做长时间彻底冲洗,这是最有效的措施、治疗的关键。
可赵振睿的脚在中毒后已过去24小时了,此时他的脚上由起初的红斑,变为淡青灰色坏死,他的左脚大拇指部位皮下组织已出现坏死。医生担心坏死会向上延伸,建议他截去这个脚指头。截肢后就是残疾人了,赵振睿说啥也不愿意。为了保留脚趾,医生只好将他的病情及脚部照片,用特快专递发送给了北京的专家。专家在会诊后,认为不必截肢,可按烧伤进行治疗,并给赵振睿制订了治疗方案。目前,他脚部的伤势正在逐步好转。氢氟酸究竟给他造成了多大伤害?还需等待警方的伤残鉴定。
一针氢氟酸虽发泄了愤怒,却断送了自己无量的前程,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污点。当天,王欣然以“涉嫌故意伤害”被刑拘。作为赵振睿的顶头上司,又在一个办公室工作,王欣然的行为让同事们大跌眼镜,颇为不解。
“注射到其他地方怕造成生命危险,投在鞋里面不易察觉,我的初衷只想给他增加点痛苦就行了,我不该擅自修改赵振睿的化验报告,更不该去投毒报复,我虽然是学化学的,但不知道后果会这么严重,都怪我心胸狭窄,我在遇事时不够冷静,缺乏与赵振睿进行有效的沟通,如果我能与赵振睿多点沟通,大度一点,也不会出现今天的后果。”面对警方的讯问,王欣然语无伦次地解释道。
对此,赵振睿认为:“我虽然工作认真负责,但在遇到问题时,没能和王欣然心平气和地商量,而是越级汇报,这样一来,王欣然认为我不听话,想表现自己,这也是导致王欣然投毒的直接原因,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多学习职场人际相处之道。”
王欣然和赵振睿都是大学本科生,都是业务精英,都年轻有为,但他们在处理职场关系时,都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在这场鱼死网破的职场PK中,没有赢家――一个心胸狭窄盲目报复,不仅断送了美好的前程,还将受牢狱之灾,也给自己的人生留下了无法冲刷的污点;一个虽心胸坦荡,却自负,差点造成脚趾截肢。显然,在现代职场中,业务好不一定就能获得成功,获得升迁,获得同事的认可,只有懂得为人处世的哲学,善于沟通,掌握化解矛盾的方法,善于避免和解决与上司、同事、下属之间的矛盾,才能游刃职场。
目前,此案仍在进一步审理之中,但此案所引发的话题,却值得职场中人深思……
在职场中,上下级间如何融洽相处?当上下级间出现了矛盾该如何正确处理?
首先,上下级间应保持良好的沟通,当下级与上级产生矛盾后,最好能找上级进行沟通,如果是上级的失误,也不要抓住上级的缺点不放,而应当及时指出,使失误尽快得到纠正。否则,不仅不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还会增加摩擦和冲突。对上级的失误,还应该提倡“补台”精神,帮助上级弥补缺陷,不能站在旁边看笑话,甚至讽刺。这种消极的交往态度会使上下级关系紧张和冷漠。对上级工作如果有什么好的建议,要及时提出来,提建议时要防止使用胁迫性的口气和方式,胁迫上级接受往往会适得其反。作为上级,也总希望与下级处好关系,使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作为领导,不妨从以下几点要求自己:
一、不要迷醉于你的权力。只对权力津津乐道,动不动以权威压人,不体察下级,也不尊重事实,就会使下级在服从中滋长不满情绪,往往适得其反。
二、对下级要用其长。一个上级试图寻找一个尽善尽美的下级,他必然会毫无所得,自己筑起一堵墙,在情感上和下级隔绝起来。一个聪明的上级,在于使下级避免短处发展长处,无怨言而有积极性。
篇6
3 与上级或者下级沟通
在修理厂中,员工与上司的关系方面存在困扰的现象非常普遍,除了影响团队协调与合作外,严重的情况下会造成负面的冲突,甚至激烈的矛盾,影响团队的稳定。调查显示,员工离职的原因中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与上司的关系处理不好。其实员工与上司的关系处理不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员工与上司遇到问题没有沟通好,很多人不懂沟通技巧。这里的主要责任不在于员工,而应该在于管理者。作为管理者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只有自己良好的沟通,才有可能保持自己团队的稳定。
(1)沟通的原则
与下级沟通时,应做到:下达任务而不绝对命令、主动而不完全不信任。
(2)沟通的技巧
①企业信息要随时通过有效渠道向下
在你准备做一件事时,应提前向团队作好任务陈述。做事过程中不断地根据工作进展情况,将有利的信息向下传递,把不利的信息也向下传递,但是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你的工作已经取得了初步成绩时,把自己前一阶段的工作和下一步的打算作总结。
②如何进行口头汇报
内容比较简单时或上级急着要知道情况时,一般也采用口头报告的方式。口头报告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下级在汇报前对领导有可能提出的问题要做好准备,这颇似研究生的论文答辩。
应抓住中心问题,以简单明了、有条有理的语言,让领导了解到问题的实质,而不必事无巨细。
尽量避免“大概”、“也许”、“可能”、“估计”这一类词,要正确、准确、斩钉截铁,不能犹犹豫豫、含含糊糊。
汇报的问题要有顺序,轻重缓急有所侧重。一般原则是先讲最重要的事情,然后再讲次要的,先谈结论,然后补充论据。口头报告不仅是让上级了解你完成工作的情况,更为你提供了直接让上级了解你的机会,汇报者应该高度重视。
③怎样做好发言
作为管理者,不论是正式会议还是非正式会议都会有大量的发言,这也是群体沟通非常有效的一种方法。在发言中。有四个有效的道具:
手势。不要刻意去安排手的动作。手势的幅度根据听众的人数而定,人数多、幅度应大些:人数少,幅度要小。
表情。如果面带微笑,表情愉快、轻松,听众会有相关反应。发言人要利用他的活力去激发听众的热情。
目光接触。发言者要专心注意听众,交换目光。要找出他们所不确定的事物,然后给他们答复,可达到相互理解的效果。目光接触是赢得听众兴趣的一种方法。发言者通过与听众间的目光接触,可使他的魅力外向化。在进行目光接触时应注意:第一、目光接触持续时间应在1秒钟左右;第二、不要过长,这样只会引起听众的反感。
声音。说话的声音有四种主要指标。语速:说话的速度。快的一段后面应当是慢的一段,有快有慢。高低度:应在高低之间适度调整,重要的事情、情绪高昂时要声音高一些,情绪低落时声音要低一些。强度:声音的强度,遇到特别重要的一段应降低强度,它比提高强度有更意想不到的效果。停顿:利用停顿给听众时间去收集及消化你所说的话。四秒钟的停顿,其效果最佳。
④怎样说出不同的意见
与持不同观点的人沟通,往往容易陷入“是坚持真理,还是照顾别人面子”的怪圈。其实上司需要下属经常向他提出好的意见和建议,以便使工作有更好的思路。不能总是顺着领导说话,有好的工作思路和想法。要经常向上司建议。向上司提意见和建议,要注意方式方法。
要注意提议意见的方式。对于那些强力相谏的人,上司头疼的不是他提的意见,而是意见的提出方式。
“主任,您刚才说的方法根本行不通,我觉得那辆车就不是点火系统的原因,应该这样处理……”或者“主任,您的办法我不敢苟同,我以为……”这些方式首先否定了上级的意见,后面的观点让上司觉得脸上挂不住。
先认同,再提意见。如果能抓住上司意见中的某一处被你所认同的地方,加以大力肯定,而后提出不同的意见则容易被接纳。
例如:“主任说得对,这个车的点火系统确实是存在问题。我们应该先把点火问题排除之后再说,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之一,我认为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当对这个车的混合比进行检测。”后面提了观点,而后重点在于论证过程,说理、举例、指出不这样的后果,让上司意识到你的观点从实践上更加可行。
说明你的出发点。结束发言之时,别忘了强调你提出相反意见的出发点是为了公司的利益。坚持自我,但不坚持高姿态的发言方式,上司会明白你的苦心的。
⑤如何拒绝上级
每次下级对上级提出的议案都惟命是从,这样的下级绝不会得到上级的赞赏。但是为了避免和上级发生正面矛盾和冲突,对上级说“不”的时候要讲究技巧。
要等上司把话说完。要说服别人,总需要听清楚对方所说的话,这样才能找出说服对方的理由。
以问话的方式表示拒绝。如“从以后的发展或长远的观点来看,结果会如何呢?”退一步讲,用请教的方式表达拒绝可保住上司的脸面,上司或许就会渐渐向你的设想靠拢。
提出替代方案。对上司的计划提出替代方案,这说明你不是拒绝上司本人,并对上司的工作热忱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表示敬佩。因此,你提出这个替代方案只是为了使上司能把工作搞得更好。
⑥怎样赞美领导
对任何人都适应的“赞美三部曲”。第一、赞美与他有关的事实;第二、与他的学识、人品相结合;第三、跟着您工作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例如,知道李经理是从海尔调过来的管理者,可以这样赞美:“李经理,您在海尔的经验肯定有很多是我们修理行业以前没有的,跟您工作我一定能学到很多东西。”跟任何人接触都可套用此“赞美三部曲”公式。
要选择上级最喜欢或最欣赏的事和人加以赞美。切忌对无中生有的事加以赞美,不然会引起上司的反感。
赞美必须是发自内心的,虚情假意的恭维不仅收不到好效果,甚至会招惹麻烦。
要善于把握时机,该赞美时应及时赞美。
不要在赞美上级的同时赞美他人,除非是上级喜欢的人,即使你赞美他人也是给上级做铺垫,而且要适时适度。
赞美最好由第三者尤其是上级最信赖的人转达效果更佳,也显示了你对上级的尊敬。与此相反,背后的赞美却可以更深切地赢得对方的尊敬和信任。当然,背后的赞美应该和当面的表现一致。
⑦如何面对上级的批评
态度要诚恳。汽车维修管理者很多是从技术方面发展起来的具有一线实际经验的管理者,因此很多存在着自负的不好性格。当受到上级或同级的批评时,要表现出诚恳的态度,从批评中确实接受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最让上级恼火的就是他的批评被你当成了“耳边风”。这也是很多一线管理者不能够做到更高级别的原因之一。
要坦诚地面对指责。错误的批评也有可接受的东西,一定要虚心接受,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受到批评时,最忌当面顶撞。如果你在公共场合顶撞领导,你下不了台,反过来也会使领导下不了台。你能坦然大度地接
受其批评,他会在潜意识中产生歉疚之情或感激之情。
确有误解怎么办?可找一两次机会表白。下,点到为止。即使领导没有为你“昭雪”,也完全用不着纠缠不休。如果你“寸理不让”,试想一个把领导搞得筋疲力尽的人,又谈何晋升呢?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非常好的工具,而且这个工具还不需要额外支付成本。但是这个好的工具是一个双刃剑――“成也萧何败萧何”,这就是我们的这张嘴。良好的沟通是打开胜利之门的钥匙,但是如果钥匙用错了,无疑将会阻碍甚至截断管理者走向胜利之路。
(二)汽车维修管理者的五项修炼之二――创新能力
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不败者,奇正是也,几战者,以正和,以奇胜。
――《孙子兵法――势篇》
中国的汽车维修走过了50年,在这50年中,随着汽车走入家庭的速度加快,汽车维修服务竞争的速度也在加快,甚至出现了不盈利的可能。那么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如何才能够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呢?很多企业都打出了“创新”的招牌,但是实际情况却是:很少有实际意义的创新,从服务到管理,从技术到营销,很少有真正意义的创新。所以,汽车维修管理者的第二项修炼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企业经营中。出奇制胜很是关键,无奇不能先于人,无奇不可引其心,奇者,于企业应为标新立异,于众多相同产业之间,如龙入泥鳅潭,个性不落群性。把握先机切实做到二十个字的方针‘i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廉,人廉我转”。只有灵活多变的决策。才可以出奇制胜。同时,也要学孙子懂迂直之计,“能知迂直之计者胜,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企业在经营中充满着迂直之计,古代商贾,现代企业家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迂直经验,有人不争一时,放眼长远,还有一些商人为了企业的长足发展,宁愿今年少收益,也要来年结硕果。三分利吃利,七分利吃本。
在汽车维修企业中,到底有哪些创新呢?什么才是好的创新呢?创新,英文为innovation,词义解释为创新(innovate)行为、发明(invent)行为或者创造(create)某种新事物的行为,原有的东西加以改变或引入新的东西。管理学、经济学上的创新有其特定的意义:创新是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引进和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施。
创新就是新的组合,例如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组合,新技术与新生产过程的组合,新技术与新生产原料的组合,新技术与新市场的组合,新技术与新产业组织的组合等。总之,创新在经济管理学上的意义就是“新的组合”。创新的主体只能是企业家。
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的含意是:有系统地抛弃昨天;有系统地寻求创新机会,在市场的薄弱之处寻找机会,在新知识的萌芽期寻找机会,在市场的需求和短缺中寻找机会。以企业家精神来组织企业的创新活动,以开创一个新的工业为目标,而不是以发明一个新产品或是修改一个旧产品为目标。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任何使现有资源的财富创造潜力发生改变的行为,都可以称为创新。创新的目的是获取潜在的利润或收益。这个目的只能且必须通过市场,由创新的产品或劳务在市场上通过商业化才得以实现。市场的推动,即追求潜在利润或收益的动机,是创新的基本动力。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创新实质上就是要建立一种创造性的“生产要素集成系统”,以谋求最佳“系统组合效应”带来的经济效益。
1,要有创新意识
不管是在哪个层次管理者,都要接受周围环境在不停变化的这个事实,都必须意识到:竞争的加剧会导致你或者你所在的企业要么加速灭亡,要么加速成功。在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界,主要是创造力和创造性的竞争。
(1)永远不要满足
尽管汽车维修企业是个传统的服务行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随着车辆技术的变化、使用性质的变化和使用者的变化,一成不变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够满足于现状,必须要有超脱常人的方法,也就是要创新。
案例 与众不同的开业
一家修理厂经过几年的发展之后扩大再开业,在进行开业庆典的准备过程中,使用了独一无二的开业庆典。
开业设计有5大亮点:①每一个参与的旁听者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极有可能成为精品客户的准客户,以此增加到场新客户的比例;②每个员工推荐自己的5个常联系的车主来现场,均可享受长期8折优惠,以此积累长期优质客户;③把汽车知识和车主关心的知识融入现场观众抢答上,请来电台专业主持人来主持典礼;④设置不同类型的活动8个,将厂里的优势和特点都融在了活动里面;比如大力士比赛是将厂里有的数字显示的扭力扳手作为道具,通过选手(车主)拧动扳手来决定胜负,以此显示厂里设备的先进性(备注:这个工具设备是很多厂里不具备,但是车主认为对修车是有益处的;⑤开头用自编、自说、自演的“三句半”来吸引来宾。先用三句半作开场白,把所有的人员吸引来,抛弃那种抱着话筒喊“开会啦。开会啦”的习惯俗套做法,非常有新意。⑥撰写别人爱看的传单。
活动开始的三句半――今儿个真高兴
阳春三月百花香i大家一起来捧场;要问今日为啥忙;开张!!
先说门口签到处;贵宾来了拇指竖;礼品不多有用处;有用!!
车坏半路最担心;不必急忙伤脑筋;这些问题问嘉宾;嘉宾!!
电瓶没电最常见;早换晚换都失算;其实只需一根线;合算!!
小小竹圈真好玩;轻轻一丢打个旋;套中奖品心里甜;不难!!
旁边演示用实料;好坏机油真奇妙;汽车血液不算多;重要!!
中心擂台人气旺;旁边特技耍花样;赞助表演是真唱;真棒!!
汽车最好你别坏;车坏半道就歇菜;常见原因弄明白;比赛!!
今天表演是关键;说得不好真抱歉;自吹自擂夸一句:有才!!
创新最简单的方法是:只要是在这件事情、这个行业、这个群体、这些地区没有使用过的或者使用比较少的,都可以称之为创新的方法,比如把电视比赛的方法移到汽车修理比赛。只要你认为非常雷同,也没有达到你办这件事情的目的时,就需要创新。创新意识意味着一种永不满足的追求,也就是说。现代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是同他极其强烈的成就欲望和事业心密切相联的。
(2)要有危机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说人在困境中因为容易激发奋斗的力量,反而容易生存;而在安乐的环境中,因为没有压力,容易懈怠,反而会为自己带来危难。这一句话也可以这么理解,一个人如果时刻都有忧患的意识,不敢懈怠,那么便能生存;如果一味追求逸乐,今朝有酒今朝醉,那就有可能自取灭亡!
【案例】
北京的三联汽修曾经是非常有名的综合类型修理厂。培养出众多的修理专家,在北京的修理业界可以排上前十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营每况愈下,最后不得不由“三联”变成“三分”。其关键原因之一就是一味地按照老的思路和修理模式经营,认为自己技术力量强大就不怕没车修,当别的企业都向4S店等模式转型和调整的时候还在墨守陈规,结果就出现了现在的局面。
一个人应如何在日常生活上具有“危机意识”呢?这里可从两方面来看:
篇7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审计项目计划,是指审计机关按年度对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预先作出的统一安排。
审计项目计划一般包含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项目、授权项目、领导交办项目和自行安排项目等。
第三条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制。审计署负责管理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和署本级审计项目计划,指导全国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分别负责本地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工作。
第四条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要依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和审计工作发展纲要,严格执行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法律法规和审计准则,确保履行法定职责。
第五条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要紧紧围绕政府工作中心,明确具体审计目标,合理选择审计重点,注重提高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
第六条编制审计项目计划,要根据审计资源状况,量力而行,留有余地,统筹协调,合理均衡地安排任务,避免重复,减少交叉。
第七条审计机关编制审计项目计划,除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外,应当在规定的审计管辖范围内安排。
第八条上级审计机关直接审计下级审计机关审计管辖范围内的重大审计事项,要列入本级审计项目计划,并及时通知有关地方审计机关。
第九条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计划,由署各专业审计司于每年11月提出安排意见,并填制统一印发的审计项目工作量测算报表,办公厅汇总提出计划草案,经审计长会议审定后下达。
署各专业审计司提出的审计项目计划安排意见,应在充分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地方审计机关和署各派出机构意见的基础上,对拟安排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重点内容、主要方法、实施时间、地域分布、所需审计人员数量和工作量等,进行详细说明和测算,科学、合理、均衡地安排全年工作任务。
省级审计机关根据审计署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授权审计项目和当地实际情况,编制本地区审计项目计划,于4月底前报审计署备案。
第十条审计项目计划下达后,审计机关应当及时编制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前,有关审计组应当依据审计工作方案,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审计实施方案。
审计署统一组织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由署有关专业审计司编制,经审计长会议审定后下达。
地方审计机关组织的审计项目的审计工作方案,经厅(局)长会议研究确定。
第十一条授权审计项目计划,由下级审计机关提出申请,报上级审计机关统一协调后依法审批。授权审计项目的确定,要从有效利用审计资源和有利于加强对上级所属基层单位的审计监督出发,注意上下结合,重点解决一些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不断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第十二条审计署对中央审计项目的授权,实行统一管理,一年一定的原则,一般在每年年初集中审批一次。省级审计机关应于每年1月底前向审计署提出授权审计的请示,同时抄送审计署有审计管辖权的派出机构。授权申请应说明审计或审计调查的目的、理由、范围和内容等。署办公厅负责汇总审核,统一征求有关部门意见,报审计长审定后,批复地方审计机关执行。
第十三条中央审计项目只授权给省级审计机关,由省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实施。省级审计机关应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审计质量责任制,严格按照审计法、审计准则以及授权审计通知的有关规定和要求执行,确保审计质量。
第十四条审计署授权项目审计结束后,省级审计机关要及时向审计署报送审计情况综合报告。审计署每年对上一年度授权审计工作情况进行通报。
第十五条审计署每年有重点地对中央授权项目的审计质量进行抽查。对未按规定认真履行职责,或审计质量未能达到要求的地方,予以通报批评,并暂停对其授权。凡因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工作失职、渎职等造成重大审计质量问题的,要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的责任。
第十六条地方审计机关授权审计项目计划的具体管理办法,由省级审计机关制定。
第十七条审计署派出机构在确保完成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的基础上,如确有余力,可在各自审计管辖范围内,向署申报自行安排审计项目计划。自行安排的审计项目必须有明确的审计目标,符合审计署确定的年度审计工作重点,并且从严加以控制。
第十八条审计项目计划一经下达,原则上必须确保完成,不得擅自变更。如确有必要调整,应当按照下列程序报批:
(一)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署有关专业审计司提出意见,送署办公厅协调办理,报署领导审批后,通知有关单位执行。
(二)授权地方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省级审计机关提出意见,报审计署审批。
(三)地方审计项目计划的调整,由下达计划的审计机关审批。
(四)领导交办项目及时报批、调整。
第十九条审计机关实行审计项目计划执行报告制度。
审计署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计划的执行情况,由审计署有关专业审计司和省级审计机关分别于每年7月和次年2月向审计署提出上半年及全年计划执行情况的综合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执行进度、审计的主要成果、计划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与建议等。
第二十条各级审计机关应当对审计项目计划执行及管理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检查和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计划编报及计划执行情况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计划安排的科学性、合理性,计划完成的质量和效果等。
第二十一条各级审计机关应当积极推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计划管理工作效率和水平。
篇8
以创新环境监管方式为抓手,以“整合管理资源、提升监管效能、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环境安全”为目标,以解决环境监管盲区死角为重点,形成“各村(社区)各负其责、辖区居民(村民)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实现环境监管工作的规范化、精细化、长效化,从源头减少环境安全隐患,提升我办生态环境质量。
二、目标任务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无缝对接、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以办事处,村(社区)为责任主体,明确各级环境保护职责,构建“任务明确、责任具体、考核公平、奖惩公平”的环境监管网格,确保全办环境监管工作不留死角、不留盲区、不留隐患。
三、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
(一)网格划分
以办事处为单元,划分二级环境监管网格,责任主体为办事处的主要领导,分管环保工作的领导及包村、包社区领导为环境监管网格的主要责任人,各村、社区主任为本村、社区环境监管网格的直接责任人。全办共划分网格36个,二级网格下划分三级网格。
(二)网格体系建设要求
1、实行“五定”。网格内部要实行“五定”。即:定区域、定人员、定职责、定任务、定奖惩,做到“网格边界清晰、责任主体明确、目标任务具体”并对上述情况进行信息公开。
2、建立责任制。网格﹝街道与村(社区)﹞之间要逐级签订责任状,按照联席会议、联合执法和移交移送制度,形成环境监管合力。
3、创新监管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建立全办统一的网格化环境监管平台,健全环境监管“一企一档”数据库,实现全办环境保护的动态管理;加快推进辖区重点行业、企业自动监控体系建设,逐步实现信息化网格监管。
(三)网格职责
一是制定辖区网格化管理方案并组织实施,落实包村人员的环境监管责任;二是组织对辖区内排污企业、建设项目、饮用水源地、河道沟道、焚烧秸秆(垃圾)等进行巡查监督,对发现的环境违法问题及时制止和处理;三是按要求上报辖区环境违法信息,并配合上级有关单位做好查处工作;四是完成上级交办的环境保护工作。
村(社区)主任环境监管职责:一是向辖区村(居)民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保障群众环境知情权;二是收集群众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向有关单位反映;三是定期开展巡查,对发现的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及环境安全隐患及时向上级有关单位报告,并配合做好处理处置工作;四是做好辖区秸秆(垃圾)禁烧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管理处置工作;五是完成上级交办的环境保护工作任务。
(四)网格运行
1、日常巡查。网格责任人要定期开展巡查,对发现的违法生产、违法排污、违规建设、非法开采、滥伐滥砍、焚烧秸秆(垃圾)、乱倒垃圾、乱排污水等环境违法行为立即制止和处理,不具备处理能力的要迅速报告,并协助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2、调查处理。网格责任主体及其各有关单位对巡查发现、下级网格报告和群众举报的环境违法问题要迅速组织查处;对涉及多个单位职责管辖的,要组织多个单位开展联合执法调查;对不属于本级或本单位管辖的,要及时向上级报告或按规定进行移交移送,并配合做好调查处理工作。
3、信息反馈。对环境违法行为的查处结果要按规定进行信息公开;对下级网格报告和群众举报环境案件的查处结果要及时告知下级网格责任主体或答复举报人。
4、评价考核。每半年对本级网格运行情况进行自评,考评结果要逐级上报。
(五)网格监督
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广大群众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利用黑板报、条幅、宣传页、网络等媒体宣传环保法律法规,不断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公开曝光环境违法行为。
对失职渎职和未履行或不正确履行环境监管责任的,纪检监察部门将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问责。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6年元月10日前)。办事处制定本辖区网格化环境监管实施方案,合理划分网格,明确各级网格职责,落实工作措施,做到职责到单位、责任到个人。
(二)体系建立阶段(2016年元月31日前)。各村(社区)根据实施方案,及时安排部署建立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工作,明确网格边界、责任人和工作职责,确定重点监管对象,划分监管等级,健全监管档案,完善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
(三)督查考核阶段(2016年2月)。各村(社区)负责组织对本辖区网格建设、运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办事处组织对各村(社区)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运行情况进行督查考核,督查考核情况将进行全办通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切实推进全办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建设,包社区领导为成员的乡级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办网格化环境监管的检查指导、督查考核等日常工作。各村(社区)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确保网格化环境监管工作顺利进行、任务全面落实。
篇9
客观上讲,这种双重领导机制建立以后,对整个国税系统的行风工作、源头治腐、查办案件、领导干部廉政自律、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等一系列工作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产生过一系列重大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的发展,各种外因的变化,这种体制的薄弱环节也逐渐显现出来:一是职责不明,这种体制虽然说是以上级领导为主,但实际工作中,上级纪检监察对下级纪检监察的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业务指导方面,对机构管理工作如人员编制,负责人的考察考核、选拔任用等方面几乎是空白,双重领导实际上变成了以本级党组为主的单独领导;二是地位不高,在似乎朗朗的乾坤下,大多数纪检监察机构,大部分时间内都可以说是清净无为,无为则无位。三是力量不强,从笔者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纪检监察机构,尤其是基层,都存在职数偏少、年龄偏老、学历偏低、素质偏差的情况。四是绩效不显,主要表现在:其一是办案主动性不高,所办案件大多数上级交办或纪委检察机关在查办其他案件时引发的案件或责办的案件,有的是事前不及早预防查办,等到纸包不住火了才勉为其难进行查办。其二是办案数量少,不善于挖眼找蛇打,平常疏忽跟踪监督,自侦案件少,在为数不多的案件中大多数是交办案件。其三是从所办案件的性质看大多数送上门来的“死老鼠”,一般为违反计生案,司法机关、检察院、纪委责成或移送的案子,涉及个人的多,涉及单位的少,涉及税收执法权的多,涉及行政事务权的少,缺乏全方位的监控。造成上述不足,其成因是交叉而复杂的,相对独立而又普遍联系着的,因此不能单就某个环节简单的讲,应该辩证对立统一的看待,综合起来说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运行体制的缺失不容忽视。双重领导下的纪检组长、监察室主任,实际上是本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党组成员和中层骨干。纪检监察干部也都是本地土生土长的,其工资福利、考核、编制和人事关系都在原单位。他们与被监督的对象实际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甚至难免形成“有福同享,有腐同败”的局面,如果单位领导强势,作为纪检组长未必有法实施监督,未必就能有效监督。从最近几年,国税系统出现的违法违纪案件不难看出这点。
二是思想认识模糊,工作中怕字作祟。作为与单位有血肉联系的一员,其一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反腐与发展的辩证关系,怕反腐会影响单位的发展,怕反腐会影响中心工作,怕单位有了违纪违规现象会影响争先创优,怕违纪违规曝光后受到追究,影响政绩,怕单位领导不高兴,影响班子团结,因此除非单位领导开口布置或上级有明确指示,一般无所作为,致使工作不主动,行使职责不充分。其二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反腐与保护干部的关系,以致于视偏袒为保护,视庇护为保护,怕揭发查处干部后担当恶人的名声。其三是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反腐与单位和谐的关系,怕反腐影响单位和谐,影响与同事的关系,怕在各方面的考核测评上对个人的政治、经济利益有损。
二、对策和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的现状及成因,我们建议当务之急是要变革现行纪检监察体制,其核心是改双重领导由上级统一派驻管理,即下级税务纪检监察部门收编为上级纪检监察部门的直接管辖单位进行派驻管理。其二是派驻负责人不再担任党组成员不参与驻在部门业务分工。其三派驻干部的工资、人事、编制与驻在单位彻底脱钩。其四是异地任职,定期轮换。
三、实施统一派驻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有雄厚的理论和政策依据。总书记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健全纪检监察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完善巡视制度,”同时指出:“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其中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就是要求将制度建设贯穿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各个环节。好的制度可以管住坏人,不好的制度可以带坏好人,因此,税务纪检监察体制改革迫在眉睫。
(二)有充足的实践经验可供借鉴。这种管理体制并非我们首创,自起全国有许多地方和行业就开始这种管理体制的试点工作,他们的实践至少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方面的成功经验。一是派驻机构领导干部不再担任部门党组成员和接受党组分工,这样既提高了派驻机构的独立性,又增强了派驻机构的权威性,对充分发挥派驻机构监督职能作用提供有力组织保障,实现监督主体和责任主体的分离。二是派驻干部人事关系、编制、考核收归上级统一管理,彻底解决了纪检监察干部的后顾之忧,增强了工作积极性的主动性。三是实行轮换制,可以摆脱地方复杂的人事关系,杜绝人情案和关系案的发生。
(三)先天的优势条件。国税系统属垂直部门,无复杂的人事编制、工资关系的束缚,为实行统一派驻管理提供了先天的优势条件。
四、实施派驻统一管理必须树立三种观念处理好三种关系
一是要树立大局观。派驻工作人员要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和把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党风廉政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与驻在单位的具体情况有机结合起来,为驻在单位的中心工作更好的保驾护航。
二是要树
立服务意识。要立足本职,参与驻在机关的重大业务活动,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开展业务,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服务,努力作为有作为,有威性,有地位。三是树立责任意识。消除顾虑,大胆工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事业心责任感,坚持原则,实事求是,排除干扰,秉公执纪,并以良好的形象和卓有成效的工作,嬴得驻在机关的领导和同志们的信赖。
要注意处理好如下三种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同上级纪检监察部门与驻在机关之间的关系,把两者一致起来。必须首先对上级纪检监察机关负责,加强与上级纪检监察的联系,及时请示,报告工作,同时又要主动与驻在机关党组多联系、多沟通,提出建议,当好参谋助手,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结合驻在机关的实际提出具体意见,协助驻在机关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篇10
〔论文摘要〕 教育督导是教育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决策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控制行为,是行政监督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特殊表现。要取得教育督导的成功,就必须正确认识教育督导行为的基本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处理好教育督导行为的分类关系和角色关系。
教育管理是确保教育目标的达成和教育质量的提高的基本实践活动,它是一系列管理行为的组合。教育督导是教育督导组织及其人员对下级政府、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和所属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所进行的检查、监督、评估及指导活动,使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达到遵循教育规律,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毫无疑问,教育督导是国家对教育工作实施有效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决策目标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控制行为,是行政监督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因此,加强对教育督导行为的研究,对于提高教育督导行为的科学性,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积极作用,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教育督导行为的基本特点
教育督导行为虽然也是一种教育行政行为,但是与教育行政决策、教育行政执行等管理行为相比,有许多显著不同的特点。
(一)教育督导行政的指导性
教育督导行政属指导性行政,而非指令性行政。它对被督导单位所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督导报告”提出评估、指导与督办意见和建议,而非直接行政处置。在教育督导的过程中,督导机构及督导人员只有检查、监督、评估、指导的权力,而无行政处置的权力。所以,教育督导行为要寓“督”于“导”之中,使“督”与“导”相结合,以“导”为主。这就要求教育督导人员应具有较高的素质水平,在德、识、才、学、体等方面比较突出。只有这样,才能胜任“指导角色”。
(二)教育督导范围的广泛性
教育督导是代表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属学校的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它不同于其他教育行政职能机构检查指导工作。其他教育行政职能机构只是就其主管的某一方面的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并可在检查、指导的同时采取行政措施,工作范围具有单一性。而教育督导则既可对政府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督导,又可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督导;既可对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进行宏观指导,又可对办学思想、教育教学工作、教育设施设备以及领导班子、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问题进行微观指导。督导工作范围之广泛是任何其他教育行政职能机构所无法相比的。这就要求督导人员应具有把握全局、综合运筹和具体指导工作的才能。
(三)教育督导任务的综合性
教育行政部门内的各职能机构,一般只担负某一方面的职能,唯有办公室和督导机构例外,是综合性的行政职能部门。办公室是行政领导的“内助”,教育督导机构则是行政领导的“外助”。教育督导机构既有检查监督、考核评价、指导帮助下级政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属学校工作的任务,又有向上级报告有关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条例、计划指令的执行情况,作出准确而有分析的“反馈”,做领导的“耳目”的任务。此外,还有为教育领导机关、有关行政职能部门进行科学决策当参谋、作咨询的任务。教育督导机构是多功能的综合性行政职能机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督导人员应具有视察、评价、指导、反馈、参谋、咨询等多方面的才能。
(四)教育督导作用的间接性
教育行政是“指令性行政”,它通过制定教育管理的强制性措施、行政决策命令等行政手段,直接指挥教育工作。而教育督导则属“指导性行政”,它对教育工作所进行的视察、监督、检查、评估、指导等督导行为,均非“行政指令”,都是通过科学的说理、论证,阐明正确的观点与方法,甚至进行示范性指导,使督导者心悦诚服,自觉接受,化为行动,改进工作。它向行政首长提供的“督导报告”只是作为一种反馈咨询意见,只有在被行政领导采纳,成为行政决策的内容并实施之后,才能发挥直接的行政作用。所以,教育督导行为所产生的是一种间接行政作用,督导人员应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协调沟通的才能。
(五)教育督导行为的自主性
教育督导机构虽设置在教育行政部门内,但其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督导机构和督导人员在教育督导中比较超脱,不直接听命于行政指令,也不直接处理行政事务,而是根据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独立地进行视察调研,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督办。如果发现被督导单位在工作中出现偏差,可要求其予以改正。如果发现上级决策失误,则可直言进谏,建议领导修正决策或追踪决策,以保证教育目标有效达成。因此,教育督导人员应具有高度的原则精神和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
教育督导行为的以上基本特征,决定了在教育督导的实践中,要取得教育督导的成功,推动教育的健康发展,就必须处理好教育督导行为的分类关系和角色关系。
二、教育督导行为的分类关系
(一)宏观督导与微观督导的关系
宏观督导强调的是对下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工作的督导,微观督导强调的是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的督导(也可直接称学校督导)。微观督导是宏观督导的基础,起着反映和印证宏观督导的作用;宏观督导是微观督导的科学综合,起着概括和指导微观督导的作用。因此,在督导工作中应树立宏观指导微观,微观体现宏观的思想,把宏观督导与微观督导有机地结合起来。但是,微观督导不是宏观督导的简单体现,宏观督导也不是微观督导的简单相加,它们各具有相对独立的特点。在教育督导工作中,既要重视宏观督导与微观督导的有机统一,又要根据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二)定期督导与临时督导的关系
定期督导是督导人员按计划规定的期限所进行的督导,临时督导是根据需要在督导计划以外临时进行的督导,多因主管部门或被督导单位工作需要而进行。定期督导是教育督导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要按照一定时期教育工作的需要,建立定期督导制度。教育督导机构可在一定年限内,对所辖地区的教育工作和学校工作完成一次全面督导,这就需要有计划地、定期地开展督导工作。临时督导也是教育督导制度建设不可缺少的部分,要根据教育发展的客观变化和实际需要,及时确立临时督导的内容,使之与定期督导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教育督导的作用。
(三)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的关系
综合督导是指督导人员对被督导单位的多项或全部工作进行的督导,其内容广泛,涉及面宽,指标具体、完整,时间较长,空间较广。专项督导是就某一项工作开展的督导,此种督导项目单一,问题集中,便于掌握情况。综合督导与专项督导的内容,既有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但又不是简单汇总和简单分割的关系。由于教育工作的复杂性,综合督导不应也不可能包括各项工作的所有内容,而应在宏观上有重点地确立督导内容。专项督导也不是每一项教育工作都要督导,而是根据当年教育工作的重点或比较薄弱的环节确定专项督导的项目。在教育督导工作中,既要抓综合督导,又要抓专项督导,并使这两方面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个人督导与组织督导的关系
个人督导一般是指督导人员只身前往被督导单位开展工作,多是为了掌握真实情况,事前不作通知,对各被督导单位进行的巡视、检查或暗访,这类督导掌握的信息一般较真实、客观。组织督导是根据工作需要而将专、兼职督导人员组织起来进行的督导,这类督导一般规模较大,时间较长,地域较广,常常需预先制定督导标准或指标体系,需要分组进行督导,再综合情况,得出较可靠的结论。为提高教育督导的实效性,在教育督导的实践中,应以组织督导为主,以个人督导为辅。
(五)全面督导与重点督导的关系
全面督导是对被督导单位各方面工作进行的督导,重点督导是根据不同时期的特殊情况而进行的督导。全面督导是综合督导的基础,因为只有通过全面督导才有可能对一个地区的工作概貌有一个整体认识,否则就容易产生片面性。但是,如果平均用力面面俱到地检查、评估,不仅会影响效率,而且容易对事物的认识限于表层,难以抓住本质的、要害性的东西。在教育督导实践中,有的督导部门在全面督导的基础上,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把政府当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务作为重点。例如,政府一直把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作为工作的首要重点,于是在督导每个地(市)、县(市)时,督导部门都坚持把它作为重点内容去检查。二是把本地全局性、倾向性的问题作为重点。例如,督导部门把部分地区德育工作不够切实到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较为突出的问题作为重点去检查。三是把被督导地区存在的薄弱环节或典型经验作为督导的重点。例如,督导部门发现某农村地区在学校管理上问题比较突出,于是在督导该地区时,就把它作为重点之一去检查。这样不拘泥于督导评估方案而结合实际情况,突出重点,下大气力把重点问题查深查透,有利于增强督导评估的力度,能够收到教育督导的实效。
三、教育督导行为的角色关系
(一)“督政”与“督学”的关系
督导工作包括“督政”和“督学”两大方面。“督政”即监督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履行教育工作职责,依法行政;“督学”即对所属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推动学校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从提出“督政”的时候起,“督政”就一直是教育督导工作的首要任务,无论是历次专项督导检查,还是“两基”评估验收,都主要是围绕“督政”来进行的。根据《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的规定,结合我国的实际,不仅“两基”主要是政府行为,而且“两全”目标的落实,素质教育的实施,也首先要靠政府。教育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也首先是政府行为。因此,不仅在对执行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的监督检查中应以“督政”为主,在落实“两全”的督导工作和其他教育督导工作中也要重视“督政”工作。但是,一个政府是否有效地发展了教育,还要具体地考察学校教育是否真正得到了发展,教育条件是否得到了改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是否得到了很好地建设,教育法规是否得到了贯彻落实等等。因此,“督政”不能代替“督学”,“督学”也不能代替“督政”,应把二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教育督导的目的。
(二)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获取高质量的督导结论固然重要,但取得督导对象对督导结论的认同也同样不能忽视。因为督导的终极目的不在于形成结论,而在于用结论去影响督导对象,进而使督导对象自觉执行结论中的意见,认真改进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督导者是为督导对象服务的。因此,督导对象在督导过程中是处于主体地位的。有鉴于此,在督导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督导者自身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尊重督导对象的主体地位,不能置他们于受审位置,而让他们充分地参与督导活动,消除其在价值标准上的分歧和对督导的心理障碍,以促成督导双方对督导结论的认同。
(三)督导机构与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
督导机构对下级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可行使督导权,但对本级政府和同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具有督导权,而是在他们的领导下进行工作。在我国,教育督导部门一般是人大通过决议成立或政府批准成立,代表政府进行督导工作的机构,但其工作离不开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和帮助。目前,我国各级教育督导机构一般都设在教育行政机构内,接受同级教育行政部门首长的领导。在督导工作中,若发现有与政府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有关的问题时,应及时反馈,如实反映情况,积极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使问题得到解决。这样做,不仅会引起领导部门对督导工作的重视,而且还会有力地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上下级督导机构之间的关系
就地方教育督导机构而言,由于各自管理范围的不同,其督导职责、任务也不同,在教育督导的实践中,它们之间应该是上级教育督导机构指导下级教育督导机构,下级教育督导机构对上级教育督导机构负责的关系。在信息的反馈处理方面,省级教育督导机构主要给国家教育督导机构提供情况,而地(市)、县(市)教育督导机构主要是给同级政府提供意见和信息。上级教育督导机构可给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下级教育督导机构以必要的指示,并要求他们必须执行。上级教育督导机构有权向下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下级督导机构负责人调阅有关材料、召集下级督学会议、制止对学校所下的不合法规的指示,可以提请主管部门撤换不称职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督学,可以建议给优秀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督学以奖励。下级教育督导机构要经常向上级教育督导机构汇报本地区、本部门督导工作的情况,特别是及时反映本地区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反映下级政府、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的意见、要求和建议。
〔参考文献〕
〔1〕李帅军,穆岚.教育督导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3.
〔2〕黄崴.现代教育督导引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黄云龙.现代教育管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
- 上一篇:上级部门整改情况报告
- 下一篇:知识竞赛开展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