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范文

时间:2023-04-03 00:1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抗美援朝精神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抗美援朝精神感悟

篇1

开始语:

经济发展不忘国防建设,

安居乐业不失国防观念,

关心国防就是关心自己,

建设国防就是建设家园。

在秋风炫过的草坪上,

在兵器林立的阵列中,

在旌旗猎猎的兰天下,

在戎装素裹的园区里。

国家国防教育基地,

抗美援朝纪念馆,

一次国防教育的洗礼就要开始,

一场军事拓展的竞赛大战在即。

让我们在军事体验中更准确地把握国防教育的深刻内涵,

在拓展培训中更深刻地感悟团队精神的魅力所在,

在竟技互动中更真实地感受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在推进文化丹东建设的伟大进程中释放无限的激情。

结束语:

一个没有硝烟的战斗已经鸣金收兵,

一次人生历练的积累开始催人奋进,

一幕团结拼搏的演练让人终身难忘,

一场国防教育的互动铸就了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精英队伍。

通过生龙活虎的团队竟技,

我们实现了适应、控制、应变、协作能力的综合打造,

通过意犹未尽的军事体验,

我们得到了体能、心理、人格、潜力素质的全面提升。

面对国际形势的新变化,

我们已经做好了捍卫国家主权的充分准备,

篇2

关键词:教学感悟;个性化阅读;抒感

执教《再见了,亲人》这一课时,从课题“亲人”一词入手,紧紧围绕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为“亲人”这个问题。采用读―找―悟―读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课堂开放而有活力。具体尝试如下:

一、抓题眼铺垫情感

首先,揭示课题时,让学生举例说说谁是你的亲人?引出两国人民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互相称为亲人?其次,注重资料的补充。通过视频短片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志愿军回国的场面,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为了朝鲜人民付出了血的代价,有的甚至是生命。”从而为感受“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友谊”做铺垫,同时,又激发学生走进课文的兴趣。

二、找事件感知情感

教师让学生自由感知全文前,给W生比较开放的提问,如:默读课文,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志愿军为什么称她们为亲人?她们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接着让学生自由读,把自己感动的情节画下来,重点体会,并作批注。汇报时,在交流和引导中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教师让学生在感知课文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情感,也了解了课文内容。

三、品词句体悟情感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和“唯一”,充分体现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憎恶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太多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学生品味、体悟,感受其感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由于课文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大娘做的哪些事深深地打动了你?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主要追述了两件事:一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大娘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二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在第一段的学习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五师小学的一名小男生,他说:“老师,我读老奶奶给志愿军洗衣、缝补衣裳时,突然想到了我们学过的一首诗《游子吟》。”抓住这一课堂生成,正好引导他们体会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第二、第三段的学习中,教师以引导他们运用第一段的阅读方法自学为主,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四、引导读抒感

即将结束课时,在背景音乐《送战友》的衬托下,我设计这样的引读:汽笛声响,他们手拉着手说:“再见了,亲人”;他们满含热泪手紧紧握着手说:“再见了,亲人”;列车徐徐开动,他们还挥舞着手说:“再见了,亲人”;列车渐渐远去,他们还在大声呼喊着:“再见了,亲人”。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此时,学生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学生的感情达到了。这样让他们在体会课文的基础上去感受当时的情景,以读代讲,此时学生心中蕴含的情感也自然而然通过读表现出来了。读出自己的感受和感悟。

新课标积极倡导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课堂做到了以读为本,在指导学生诵读时,注重进行个性化阅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1]吴怀义.个性化阅读及其教学环境构建[D].西南大学, 2006.

篇3

曾几何,一个名字叫魏魏的河南作家,还有一个群体叫中国人民志愿军,他们因为一场强加于我们的那场战争叫抗美援朝而闻名中外。今天的历史和现状,何曾相似,前有战疫情,后有战统一。我们的时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需要精神和信仰,需要关键时候的挺身而出,需要危难之际的舍身奉献,需要和平时的默默付出,需要战争时的流血献身,是他们糢糊了我的双眼,是他们爱的深沉,对每一个生命,每一寸土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最可爱的人!

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在黑暗降临的时刻,在灾情突来的关口,他们就像一束光,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出无望和恐惧、盲目和偏见、病患和地狱,来到开阔而有序的光明地。

他们是亨利·基辛格口中,把大部分中国人保护得很好的少数勇敢的中国人。也是玛格丽特·米特笔下,可以改变世界的有思想、信念坚定的一小群人,更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都敬佩的那种人。但他们的学问智慧、素养修为、诚实勇敢,却构筑起人性中最美好的部分,足以击退任何魔鬼和凶险。

用知识和不忘初心武装起来的具有良知的科学家、院士和是最令人爱戴的,用双手创造财富的科技工作者和工人受人尊敬的,用巧手和大脑挽救人生命的医护工作者是受人托付的,还有……,他们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热爱并敬重的!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的年代,寰宇天下,人们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种信仰,曾经几何,我们是最幸运的,也是最幸福的人,因为我们有一种精神和信仰武装着,我们的朋友四海有宾朋天下,我们的国家五洲有友邦。 曾经几何,那种精神,那种信仰,漫漫地从我们麻木的头脑中淡去,渐渐地从我们简单的思微中离去,剩下了躯体和空壳的。虽然我们富有,但我们贫穷,虽然我们强大,但我们渺小。任何时候缺少了一种精神,放任各种思潮横行,我们就会积弱积贫,我们的家园就会被人偷窥,终将付出昂贵的代价。

我们需要一种精神,需要一种信仰,唯有那样社会才能呈现出正能量,人们才会和谐。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的化身。他们虽没有显贵明星们超多的收入、耀眼的光环和狂热的粉丝,但是他们是你我他孤单时的依靠,空虚时的慰藉,危险时伸出的双手,唯有他们才是值得托付的。

因为,没有人在狂风暴雨到来时,为我们撑伞庇护,就很难有天气放晴后的风和景明。没有人在灾难战争发生时,替我们负重前行,就很难谈什么但愿人长久的岁月静好。

篇4

【关键词】舞蹈编导;形象思维;捕捉;培养

中图分类号:J7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63-01

一、舞蹈形象思维的捕捉

(一)全面、细致观察生活。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来自于丰富的生活基础,成功的舞蹈作品与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如张继刚编导的《献给俺爹娘》和舞剧《黄河儿女情》,都是他在山西黄土高原生活了多年,对舞蹈形象的大量积累和生活感悟。这些独特的舞蹈形象都是编导的真实内心感受,也是在不断挖掘舞蹈形象过程中生活给予他们的馈赠。没有生活为基础的舞蹈作品是虚幻空洞、没有生命力的。

(二)对生活形象的模仿。在舞蹈学习过程中,初学者对老师的动作姿态进行模仿,以此来提高自身舞蹈学习的效率。模仿和被模仿对象在动作上具有一致性,可以增强我们的肢体触觉感受,丰富肢体语言。首先模仿静态对象,如敦煌石窟壁画《千手观音》《飞天》等作品;其次模仿动作形态、环境氛围,如对动作的姿态、习惯性动作、本能动作进行模仿,以及对模仿对像的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工作环境、、人际交往能力进行模仿;最后从模仿对象的心理特征入手,如模仿人物对象的性格,面对这件事情有怎样的解决方法,过程是怎样的?

二、舞蹈形象思维的培养方法

(一)形象思维在比拟中的培养。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文人墨客们创造了许多反映社会形态、刻画人物形象、赞美人间河山的艺术作品。比拟是带有人的感性色彩在里面,可以将动物比拟成人,也可以将人比拟成一种具体事物,使所刻画的事物栩栩如生,带有感彩。舞蹈编导应仔细观察身边的一景一物,善于分析和探究,培养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

例如,每逢年节时,各地百姓都要进行舞龙活动,保佑平安吉祥。龙舞则成为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中最丰富多彩的形象,给予了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另外在芭蕾舞《天鹅之死》中,巴甫洛娃化身一只垂死的白天鹅,“她”挣扎着,不停抖动着翅膀,缓缓碎步出场,人本来是没有翅膀的,但是巴甫洛娃轻轻抖动她的双臂,犹如在对生命的不停呼唤。舞蹈编导家福金通过天鹅来表现人类坚韧顽强的精神,也表现出了人类对生命的向往。这是舞蹈编导福金将自身的情感倾注到了天鹅的身上,从而使《天鹅之死》成为世界舞蹈的经典之作。

舞蹈编导要求对生活中人物的动作、姿态、节奏,以及自然景物的形态、动律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正是这种善于推敲的思维成就了舞蹈家,正是这种敏锐使舞蹈家捕捉到了平凡生活中不平凡的人物、事物、景物,进而创造出了美的舞蹈。[1]

(二)形象思维在图文艺术中的培养。图文艺术在整个艺术体系中和舞蹈艺术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两者都是以视觉为主要感官对作品进行欣赏。这里的图文是指摄影艺术、平面设计,以及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图文。在人的所有感官中,视觉是最复杂、精细、灵敏的,同时也是人类获取大量信息的重要来源。[2]

在舞蹈的编导过程中,对图文艺术加以观赏可以丰富和拓展人们的生活素材。面对色彩丰富或者线条流畅的美术作品时,觉冲击带给人们内心的感受。例如,油画作品《三千里江山》,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舞蹈形象的形成过程。油画展示的画面点燃了编导脑海中多年存在的形象思维,结合编导之前所经历的与朝鲜人民一起浴血奋战的情形,使形象思维在脑海中呈现出来,经过生活的不断积累和感悟,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时期,朝鲜妇女在战火中支援前线的形象就诞生了。由此可见,在面对具有强烈视觉冲击下的图文艺术可以直接震撼人的心灵。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地铁、公交车站、商场里,都有许多商家做的广告推广,在某些广告图文中,趣味性的形象设计可以加深人们的印象,舞蹈编导可以将这些元素引入舞蹈作品中,对我们形象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三、结语

舞蹈编导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必须将大脑中所感知到的虚幻概念,打磨成能与观众进行精神交流的共性概念,舞台舞蹈形象必须真实且打动观众的内心,这样才能使舞蹈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艺术魅力,提高创作能力,最终使作品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

篇5

--王崧舟

[设计理念]

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做到: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情意浓浓。新大纲也强调指出:要在读中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课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如何让学生通过读来体验课文情感,进而抒发自我情感、升华自我情感?

【设计特色】

以读感悟,读中熏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诵读课题,启动情感

用课件呈现题目及丰碑的画面,教师动情诉说:“同学们,这是一座为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千万万个为祖国、为朝鲜、为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在这些英灵当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

二、整体感知,体验情感

1.学生齐读后,教师引入:“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深深地打动了你,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请上来板书。”(估计多数学生会板书“纹丝不动”这个词。)

2.教师:“请大家再读课文,想一想,划一划,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这个词的。”学生快速默读,教师随机点拨,并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情。例如:

(l)“太阳渐渐爬上山头……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这是从原因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2)“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更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这是从表现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3)“但是这样一来……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这是从后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4)“为了整个班……没发出一声。”(这是从结果的角度读懂了“纹丝不动”的意思。)

三、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1.教师范读第7、8两段课文:“请同学们也像老师这样,怀着无比崇敬、无比悲壮的心情,深情地读读这两段课文。边读边体会,你觉得课文中的哪些描写深深地打动了你。把这些地方划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被感动。” 2.对第7自然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担心?我为什么只能盼望不可能出现的奇迹,难道就没有办法救出自己的战友吗?我为什么痛苦?烈火不难扑灭却不能会扑,自己明明能救却不能相救,看着朝夕相处、亲如手足的战友被烈火烧灼着、煎熬着、炙烤着,我怎能不悲痛欲绝啊!”

(2)“此时此刻,战友的紧张也就是我们的紧张,战友的担心也就是我们的担心,战友的矛盾也就是我们的矛盾,战友的痛苦也就是我们的痛苦。的生死抉择,牵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心,撩拨着我们每一个同学的情呀!” 3.对第8自然段中有关内容的点拨。

(l)“烈火中的与千斤巨石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对呀!和千斤巨石一样,他们都不怕烈火焚烧,都不会挪动一寸地方,都不会发出一声。但是,请同学们注意千斤巨石是没有生命的呀!而我们的,他是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啊!一个人在烈火烧身的时候,怎么能够忍受这样的痛苦啊?”(用课件播放电影片断《烈火中的》。学生观看。)

4.学生交流感受以后,教师引入:“同学们,能不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你此时此刻的感受和体会尽情地表达出来?你觉得怎么读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情,你就怎么读。”

四、延伸表达,抒感

1.学生齐读第8自然段后教师引入:“战斗结束了,的战友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用生前挖坑道时用过的铁锤和钢钎,在陡峭的‘391’高地的石壁上,刻写了一句纪念他的碑文。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是潜伏部队中的一员,你也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气壮山河的一幕,你会写一句怎样的碑文来纪念、来歌颂这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

2.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撰写的碑文。

3.学生交流以后,用课件呈现:“为整体、为胜利而自我牺牲的伟大战士同志永垂不朽!”教师引入:“同学们,这就是的战友在‘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这句碑文,是精神的生动写照,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让我们一起,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深情地朗读这句碑文!”(学生起立,齐读。)

4.教师高声总结:“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有了这种精神的民族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句碑文,一定会世代相传!这种精神,一定会永放光彩!”

【评点】由“纹丝不动”这个词语带动两段(第7、8段)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潜心感悟。教师的大胆取舍,为把课堂大部分时间还给学生创造了条件。只有这样让学生从心理上占据主动地位,才谈得上主动阅读、主动感悟和主动评判;语文课堂也才有真正的生命活力。结尾补充“391”高地上刻下的碑文,营造了情感,这种“超文本”的处理,大有情韵在胸、绕梁不散之感。

(周一贯 评点)

[作者简介] 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先进工作者、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人《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库》。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思考

一、引言

新课程改革作为新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生长点和突破口,备受人们的关注,它所体现出来的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同和实践。在教学中我们本着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发展,一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的目标,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双基为中心,考试为中心”的课堂结构,逐步树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生活为中心,三维为中心,全面评价为中心”的课堂模式。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高中历史教学,这是摆在广大高中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艰巨而又重大的任务。笔者结合短短的一年多的实践,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认识。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教学的思考

(一)转变观念,领会新课程理念。历史上每一次重大改革,首先是思想的变革。新一轮课程改革从课程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材内容的选取到知识的呈现方式,从课程结构到课程评价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全新价值观念。

新课程实施的重点在教师,教师实施新课程重点在观念上转变。教师要研读新课程相关的书籍,阅读专业杂志和上网浏览学习新知识,及时转变观念。新课程基本目标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其秉承着两个教育理念:使所有学生和学校实现双赢,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贯彻两个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体现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行四个举措: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知易行难,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就是要把新课程理念落实到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去,广大教师有意识地、主动地、不断地尝试尤为重要。

(二)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有其他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视、听、触,多感官结合同时并用,对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可以利用市面上能搜集的到的音像资料应用于教学。主要有课堂教学片、文献纪录片、科教片、专题片。如《河姆渡文化》《从到》《抗美援朝》等课堂教学片,它以收集到的各种历史文物、影视片、图片、绘画等形象资料构成历史画面,并配上解说、字幕、音响,制成类似文献纪录片的录像,这些真实的历史资料,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真实感受,非常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和历史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伴随着教师观念和角色的转变,学生的角色和学习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学生已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主动的学习知识。新课程理念强调打造全新的学习方式,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著名历史学家郑天挺先生对由小学至大学的历史教学该怎样提高,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小学是个点,初中是一个线,高中是个面,大学是立体。”所谓“面”,指的是对历史内在联系的揭示,有一定深度的分析与评价。唯有如此,大学历史教学才有可能拓宽和加深。

在教学中要注重运用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主体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创造性。教师应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要做好学生学习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探究的方式和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培养。

(四)更新教学评价机制。传统教学评价更多注重人才的选拔,更多注重终结性评价,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评价最主要的都是成绩。分数高低几乎成为评价一位教师或一位学生是优是劣的唯一标准。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为了“让每一个学生获得理想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充分调动教师教育教学积极性,必须转变教学评价机制。

1、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制度。对历史教师的评价要尽量做到全面客观和公正,要将教师教学工作与教师专业发展统一起来,可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以老师自评为主,充分发挥领导、同行、学生、家长的作用,采用自评与考评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评价促进教师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2、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在新课程实施中,要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高中学生评价方案。历史学科的评价可以从目标的多元性,方法的多样化,过程的发展性等角度,综合运用观察法、作品展示法,学生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在具体操作上,可由定量性评价的测验(可占60%)和定性评价为主的个人成长记录袋等(可占40%)组成,全面考察学生学业情况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健全人格,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历史新课程改革,实际上是教育史上的一场革命。作为21世纪的历史教师,必须抓住机遇,坚持与时俱进,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创造性地实施和推进历史新课程改革,与历史新课程一同成长,迎接中学历史教学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篇7

担任西部基层领导服务的作家、诗人立民,其诗心、孝心、民心,都透出“人”字最本质的魅力。“人”、“心”相联,或许正如他诗中所言:“面对迢迢千里的路程,静静沉淀出生命的精华,那样的灵魂才有魅力。”

怎样才能解读这样的灵魂呢?不,不能,只有感悟。惟有感悟,方有诗意的静谧;惟有感悟,才晓“人”字的厚重;惟有感悟,始得心灵拥抱大地的赤诚。

诗心真挚

翻开立民诗文选《心境如水》,一股淡雅的气息面而来。文如其名,诗境淡然,恬而质朴的诗风很是让人胫心动―

“山是一幅画,

一抹纯绿;

海也是一幅画,

一汪碧蓝;

天空更是一幅画,

云幻明耀而日光隐现。

在这山谷中高喊,

享受到一种单纯与无拘束的恬适。”

―《无名谷》

诗为心之画。画在眼里,画在心中,一事一物皆含情,一点一滴皆入画,心境高洁,殊为难得。立民说:“我没有做文人的愿望,只是有时在清冷中写一点感受,以便提醒自己要以健康的心态和人格直面人生。”

或许正是这无所求的写作心态,使他的诗境变得淡然而高远。在浩瀚的宇宙长河里,人的一生不过是沧海一粟,然而,一沙一世界,对于人类对于社会,个体的生命必得承担其应尽之责。知其渺小,才有平和之心;觉其责任,才有奋发之志。无愧于人生,无愧于心灵。或许正是这高远的人格追求,使他在工作之余,更多地埋首于浩繁的著述之中,用笔倾诉他的情思,从东北基层的森工企业到省直机关,从中央国家机关再到西部基层工作,心志始终如一。

浮躁的世界是因为一颗浮躁的心。在诗人心里,生命的感悟和生存的体验,显得如此真挚感人,朴实无华而透射出睿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严格地说来,立民并不是一个以诗歌为生命的人,但他的诗却是他心灵的歌唱,渗透着思想的光辉和人性的真诚。

“不要妄自菲薄,

才能找回人的价值与尊严;

避开世俗的诱惑,

在精神的世界里开拓,

才能在历史的河流中升华自己。”

―《升华》

在历史的河流中升华自己,并及时拾起那一串串宝贵的心灵火花,才会让生命沉淀为一种永恒的记忆,才能以升华的人格,照亮自己的前行。也正因此,当他忙于各类事物时自己的精神空间非但没有萎缩,反而愈加丰富和深刻了,他坚守住了自己善良的本性,同时为学术著述和执政为民传递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他常说:“我要求自己的行为要上不愧党,下不愧民。”

在他编著的《领导和执法管理》、《干部与效能》,个人学术专著《效能论》,以及诗集《感谢生命》、《梦中情怀》和散文集《领悟》之中,知识的跨度、学术的专深、思想的深刻和文学的魅力闪于字里行间,能够真实地让人感受出博大的胸怀深厚的生活底蕴。

立民的学术著作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001年,他被世界文化艺术中心聘为特约研究员。四季轮回,他心如直水,诗境不变,始终在灵魂和现实的沉浮中独立前行,并将二者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和谐互动,用心倾听大地的声音。

孝心淳厚

“无祖不成人,无师不成事。”没有谁是凭空来到世间的,亦没有谁是独自走完人生的。父亲不仅赋予自己生命,更教会自己做人做事的道理,问心无愧,心境坦然。

“眼睁睁看他飘向远方,

父亲一定很寂寞,

在冥冥的世界里,

选一块墓地,让他在苍茫中拥有一个村落,

等着母亲,还有我。”

―《祭》

“在这人世间,父亲是最懂我喜怒悲哀的人……感悟父亲的一生及对我的影响,我会认真地写好‘人’字两笔,更不会在风海人涛中丧失自己的本性。”

立民的父亲是抗美援朝的战斗英雄,著名作家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就有他父亲战斗事迹的缩影,至今家里还保存着作家的亲笔赠书。父亲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感染了他,也正是在父亲的指引下,他最终确立了人生的正确航向。无论面对怎样的得意和失意,父亲都能令他保持清醒的头脑,并成为他坚强的精神柱石。

有一段时间他因一些世俗的困扰,回到家乡后情绪低落,父亲便拿出珍藏了几十年的陈年老酒与儿子对饮,并深情地教育他:“人活着本就是毁誉兼有的,不要太看重别人的人云亦云。沧海横流,人间正道,只要问心无愧,就要善待自己!”在父亲深情目光的注视里,他浮躁的心渐渐归于平静。即使现今,父亲的目光也时常萦绕在他的心头,成为咽下的艰辛,保持善良的支点。

“无意争春,

也不计较随生随落,

淡然旷远,

也不在意谁来欣赏它的花朵,风的逸致,

更不想走进名人的画册里。”

―《山花》

淡然旷远,事业在胸怀里延伸,父亲对生活朴实的态度,对名利坦然的心境,成为他坦然心境的源泉。

父亲希望儿子春节能回家看看。每年春节立民都尽量回家,虽然呆的时间不长,但他非常珍惜这短暂的时刻,替父亲捶一捶那满身因战争创伤而瘦弱的脊背,替父亲洗一洗那已行走动不便的双腿,这对老人是一种无言的安慰。2001年父亲生日之际突然病倒,立民匆忙赶回家中。在病床前守侯多日,父亲病情刚一好转,便催他返京工作。立民故作轻松地说:“咱爷儿俩扳扳手腕,你赢了我就走。”不想老人真的伸出颤抖的双手,目光里透露出老人天真的兴奋。一刹那立民泪如泉涌。就在这小小的 床头上爷儿俩互相传递着掌温。

民心质朴

人生旅程,漫漫长路,会漂泊到哪儿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落地生根,始终与大地母亲紧紧相连,清楚自己该做什么。就像早年在东北大森林里锻炼了8年一样,他认为这是命运冥冥的安排,让他有机会了解苍茫的森林,亲近原始的大地,回归生命的本真,这是他生命中一笔宝贵的财富。

“大山就如母亲的眼睛一般,

被岁月的泪水映出了道道伤感;

大山就如同父亲的脸庞一般,

被岁月的磨难刻出了道道愁纹。”

―《山恋》

如今,走进西部,使他有机会亲近这片赤诚的土地,去感悟这群质朴的百姓。逢节假日,立民都会住进农户家,听农民讲故事。有家境困难的,他便与他们一起探求致富门路;有家境好一些的,他便要他们把致富经传给邻居们。他到基层时间不长,农民朋友却已经交了一大群。

“用根牢牢拥抱今天的风雨”,如何开垦这片炽热的土地,立民知道自己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

立民的座右铭是“写好‘人’字两笔”。“人”字鼎立,忠诚写在心间,质朴的民心体现在最朴实的工作中。在一次检查“非典”防治工作中,他看见检查站里没有电风扇,检查站同志在35℃高温中挥汗如雨,他心疼了,也生气了,转身对随行人员说:“你们坐在舒适的办公室里上班,而他们却在这么艰辛的条件下工作,你们是人,他们也是人啊!必须马上解决这个问题。”

在他看来,做人重要的是应该明白自己能够做些什么,并切实为老百姓做些什么,应该心胸豁达,把事业看得重一些,淡泊名利。这恰如他《体验》一诗的描写:

“少了浮躁,

少了功利,

在寂寞中独自静静地笑,

涂上自己的颜色生存,

清清淡淡在无声中逍遥,

黑与白之间不要刻意去描,

涤清风尘,

体验美妙。”

自立民到西部工作以来,一直得到他所在基层干部群众的敬重和拥戴,但他认为这不是自己为西部做出了多大的成绩,而是老百姓一种强烈的期望,对家乡发展的期望,对自己的期望,这是一份发自内心的信任,一份厚重的责任。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旅行,变换的是风景,磨砺的是灵魂,而同时作为一名有良知的学者和真诚的诗人,他更将之升华为一种人格的高贵。在《母亲》一诗中他如是写道:“别时时为命运忧伤,人格才是最高的学历。”

篇8

关键词:展示设计空间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7)02-0062-02

展示设计所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设计对空间的应用能够成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沟通的窗口。展示设计在活动要求下以生动直观的形式,与参观者进行思想沟通,以不同的空间利用形式为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因此,对于展示设计特征、空间营造手法的研究,对于促进展示设计应用,深化展示设计艺术性方面具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一、展示设计的基本特征

在空间中的展示设计主要包含了人、展示环境、时间、展示物件四个重要的条件元素。展示设计在实际设计环节中重点关注的是人在展示设计中的感受,注重以人为本的原t。从展示设计的整体上分析。展示设计同时也是一项时空艺术设计。展示设计与一般的艺术设计相比具有明显的特征,如,综合性、科学性、思想性、体验参与性特征。

1.综合性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逐渐研发,展示设计能够通过对声、光、电、多媒体等新兴技术为人们营造出特定的空间氛围,该种空间设计形式能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感悟,实现二维、三维空间营造。在展示设计中所涉及的技术多种多样,如视觉传达技术、艺术审美、信息技术、环境心理学、营销策划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在应用了这些专业知识的基础上,使得展示设计符合美学、环境学、力学等要求,因此说展示设计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2.科学性

展示设计目标明确。是在清晰掌握了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设计材料进行科学的组织、管理、策划,与市场调研结果相互结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展示方案。同时展示设计的科学性还体现在其设计产品环节中所应用的技术手段上,如利用当期最为流行的设计材料、数字信息技术等。展示设计在空间的规划上,以工程学为基础,参考机械学、建筑学等基础理论,力求交互展品展示的有效性。

3.思想性

众所周知世博会是最为典型的展示艺术。其展示设计不仅能够体现出时展的方向,还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展示设计经过多年的演变与优化。逐渐成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形式上以及在思想表达上赋予了人们新的思想。

4.体验参与性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交互的频繁,展示艺术在博物馆、展览会上的应用。能够集中体现展品的艺术性。并且借助展示设计实现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互动。在交互式的展示设计环节中。观众能够借助展示操作方法接触展品。使得展品可听、可触、可尝。因此,展示设计具有较强的体验参与性。

二、展示设计的空间营造与处理手法

展示设计在空间中的应用,重点在于采取何种方式实现空间的营造,空间意境的表达,既可以借助实景进行表达,也可以借助虚景进行表达。并且在空间的实际营造方面,需要注重空间展示设计之间的相互渗透等。

1.实景空间

展示设计在空间中的应用,实景空间的展示,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画面场景的展示模拟。将场景中的状态完整地表达出来。如,在很多历史性质的展馆中,可见很多实景空间展示设计。该种设计既可以是当时历史的一瞬,也可以是多个历史瞬间的重叠。该种设计使得参观者能够从实景空间设计中感悟到故事情节,再加上相应的故事陈述,创造出一种时间穿梭意境。实景空间设计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真实,真实的画面最为质朴但是也最具有代表性,强化人情味和个性化,使得参观者能够触景生情,唤起人们心中美好的情感。锦州抗美援朝英雄纪念馆中,其空间背景就是战士奋勇杀敌的画面,画面栩栩如生,耐人寻味。雕塑背景以石雕为材料。一比一还原人物形象。使得前来参观的游客不禁肃然起敬。

2.借景空间

借景空间中的展示设计则与实景空间设计不同。借景空间设计手法在建筑、园林景观中的应用较多,由于借景的方法有很多,将其运用得当,能够在空间的展示上取得较好的效果。借景的手法通过物体之间相互借映,扩大观众的心理空间。如通过投影后者是虚幻意境。从不同的反射角度塑造出比较有趣的空间。使人的思想意识中产生“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感受。该种手法比较奇妙,在交互式展示设计中应用广泛。此外,开窗借景、开门借景、全透、掩映等手法,能够将空间信息展示出来,并且达到了空间渗透的效果。

3.共享与渗透空间

展示设计空间营造手法中。共享与渗透空间营造方式比较特殊,该种空间营造手法在大型的空间中应用比较多。借助对空间的调和、开敞、围闭等方式的矛盾处理,实现空间中的声音和光照。大型空间比较宽敞,在进行展示设计的造型上比较丰富,如通过造型的叠加、色彩渲染等产生大空间的展示效果。并且借助富有层次性的设计,使得展示空间的隔离不断,意境相连。同时经过共享与渗透的空间设计手法,使得空间借景具有较大的流动性,展示出“人看人,人看物”的心理诉求。

4.拟人空间

在展示设计中。当实物实景不能表达出空间的意境时。需要借助其他外在的物象进行空间含义表达。拟人的空间表达手法比较特殊,常见的拟人表达方式有:象征、隐喻、幽默、夸张等。如宇宙、生命体是空间环境中的参照系,金色代表着希望与美好、和平鸽和橄榄枝代表着和平。在空间设计中增加了这些设计后。其空间的营造将会更加生动。

三、展示设计在空间中的创意表达

展示设计在空间中的应用,实现其设计艺术含义的表达,关键在于创意手法,在展示设计应用中,应用感官的交错、空间信息的传达以及交互式的投影都能够实现展示设计创意表达。

1.感官交错

人对事物的了解并不是主要通过视觉来实现,还包含了听觉、触觉、嗅觉以及记忆等方式。一个失明的人,其听觉器官就会异于常人,对于声音比较敏感。失明人的听觉代替了眼睛观察事物,用耳朵去“看”。一个失去味觉的人,其在烹饪的时候,就会通过眼睛去观察用料,也就是用眼睛去“品尝”菜。这种基于感觉替代的方式,应用一种身体感官替代另一种身体感官去理解事物、了解情况,实际上也是想象力开拓的重要方式。借助该种感官交错,应用到展示设计当中,能够在原始的事物启发、暗示、诱导下,实现对形象的想象。

在2012年的科技艺术互动展会中。出展方应用全息影像、数字媒体以及声音恢复技术,对很多名画进行感官交错处理,使得这些名画中的人物穿梭时空,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走出画布。该种技术手段应用到展示设计中,使得二维图画转换为三维图画。实现了另类的展示设计对空间的应用。该种技术在展会中的应用取得了较大轰动,加深了参观者对于名画历史背景的了解。同时在该次展会设计中还发现一个惊人的秘密。研究人员应用xRF扫描技术分析伦勃朗画作《长胡子老人》时,惊奇地发现,在画作的最底层还有一幅未完成的伦勃朗自画像。而人眼是看不到该幅自画像的,借用该种技术,发掘出了另一幅大画作。

2.综合感官体验

展示设计在空间的应用需要充分地调动人的感官,如。既要包含视觉感官还需要包含听觉感官。要想营造出良好的交互展示体验,需要通过空间的合理性设计,使得参观者尽可能地接近展示物件。通过环境的营造来实现展示设计与参观者之间的良好互动。如,在一个服装展览会中,不仅需要陈列出五彩缤纷的服装,还需要通过灯光、文字等介绍,衬托出服装的优势。交互式展示设计不仅能够代表着社会形象的塑造,也是社会运转的油。展示设计对于空间的营造。能够借助变换的感官应用。提升展示的艺术性。

3.交互式投影

作为展示设计中的新技术,交互式投影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促进形象展示。交互式投影实际上是通过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以及投影现实技术,在特定的空间中,为用户营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关注用户的感受。目前,vR设备在演唱会、真人游戏等领域中应用广泛,该种设备就是一种交互式投影设备,能蚪虚拟与现实、奇幻与真实融合在一起,使得用户的肢体动作能够与空间进行互动。

四、展示设计在空间中的应用实践

展示设计在空间中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实现空间环境烘托。以旅顺市东鸡冠山“旅顺风云展览馆”的展示设计为例进行分析。该展览馆的空间设计属于一种交互式展示型博物馆,在展示设计上需要秉持着灵活创意、经济合理的原则,重点突出景观中的特色。该展馆共有四个核心主题,分别为:旅顺沿革、旅顺沧桑、凝固的记忆、日俄战争在旅顺口。不同核心展出板块结构设计不同,展示厅内部的组合需要各具特色,衬托出主题特色。展区空间的利用需要与立体展品结构相互结合,保障展示设计视觉上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