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范文

时间:2023-03-26 20:00: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课课程收获和感悟

篇1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辅导教师,我就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总体构思要体现时代特点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年代,这就决定了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的来源已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延伸和拓展,他们不仅仅能在课堂上、书本上获取知识,在课外、校外,他们仍能以不同的方式积累知识、了解社会。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时联系社会生活,密切关注时代与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例如,青少年对网络的迷恋问题,成为现今教师和家长共同担忧的热点问题,为此,我设计了一节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何培养中学生的网络道德”。在这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们观看了一段录像片,内容是一位沉溺于网络暴力游戏的16岁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杀了人尚未自知,依然痴迷于游戏之中,直至被绳之以法方才醒悟,但为时已晚。触目惊心的事例,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了狂澜。我因势利导对学生们进行了“心理点津”,指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自觉培养网络道德是当代青少年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接着,在学生们热烈的讨论中,师生共同得出了“青少年应培养健康的网络心理品质、学会合理取舍网络信息、努力规范网络行为”等结论。这节心理活动课,通过正确的心理疏导,达到了趋利避害的目的,使中学生懂得了:只有理智地接触网络,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内容是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多种因素决定的。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以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内容,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需要和认知规律,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相应的活动目标,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我在讲解“如何与父母和谐相处”一课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先在初一年级进行了讲解,发现原本设计得很好的教学内容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而在初二年级进行了这节活动课后,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后果,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们几乎是全身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他们积极地感知、体验、参与讨论、发表意见……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使此课达到了非常理想的教学效果。这个实验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心理健康活动课内容的选择只有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从而促进其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

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教学过程的设计要体现活动性和实践性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要针对不同的活动主题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对初中学生来说,可通过小品表演、讲故事、讨论、辩论、自我评价、自我感悟等活动来培养和形成个性心理品质,活动中要重感受不重概念的传授、重引导不重教导、重口头教育不重书面收获。例如,我在设计初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做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一课时,就在开始时让学生表演了一个小品:两位好朋友一个要做几何题,一个要出去玩,结果在理解和宽容上没有达成和谐的统一,互相埋怨,直至扭打,严重伤害了彼此的感情,从此两人也不再是好友了。由于小品的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对学生的触动很大,学生们在对小品抱以热烈的掌声后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讨论。教师适时提出:你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不喜欢和什么样的人交往?经学生们讨论后师生共同归纳出了建立真诚的人际关系的基石:诚实守信、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友善热情。最后,我还让学生们举起右手进行宣誓,要求他们今后在人际交往时也这样去做,在假设情境中获得了真的感知。由于本节课创设和模拟了学生的生活情境,因而锻炼了学生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篇2

断过程评价。并从学习水平、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分析“学懂悟会”的内涵,提出“学懂悟会”的化育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学懂悟会;化育;教学模式;本真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21-06

[摘要]“学懂悟会”基于翻转课堂的课改视角,将“学懂知识”放在课前,“悟会内化”放在课堂,基于先学后教、化育的理论基础,基于三维课程目标,推行“学懂悟会”操作程序,践行多元支持和诊

断过程评价。并从学习水平、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分析“学懂悟会”的内涵,提出“学懂悟会”的化育意义。

[关键词]翻转课堂;学懂悟会;化育;教学模式;本真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5)02-0021-06

资讯科技的快速发展带来教育翻转,为深化教育改革提供了值得参考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把竞争教育变成共生教育,把量的教育变成质的教育,把有目的的教育变成有意义的教育[1]。“学懂悟会”教学模式正是基于翻转课堂的课改背景,分析“学懂悟会”五要素。以课前主动学懂知识,课内协同悟会的教学模式,追寻其共享资源、自主学习和化育的本真意义。本教学模式意欲从思维、思想方法、文化等方面入手,剖析“懂而不会”的内在原因,揭示“学懂悟会”的五问教学程序,揭示“学懂悟会”的感悟策略,结合具体案例陆续展开研讨,以期进行深化研究和推广验证。

1“学懂悟会”的学理分析

“学懂悟会”基于翻转课堂的课改视角,将“学懂知识”主要放在课前,“悟会内化”放在课堂,基于先学后教和化育的理论基础,基于三维课程目标,推行“学懂悟会”操作程序,践行多元支持和诊断过程评价。

1.1“学懂悟会”的课改视角――翻转课堂

虽然强调课堂教学要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但一直以来都不自觉地遵循着这样的课堂教学形式:其一,课堂主要以传授知识为主,让学生能够理解教学设计所要达成的知识目标;其二,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堂外内化吸收,将知识转化为题型,并通过一定的解题思路、方法,从而完成知识点的应用以及将课本知识

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技能。这种传统的教学惯性,曾无数次地产生了“辉煌”业绩,但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却十分差,如何撬动一下课堂教学的内外惯已刻不容缓。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云端和手机端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信息化环境,信息资源更加丰富,要求教师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通过微课程教学,适合教师借助技术实施个性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有自己的终端进行“一对一”学习,这必然给教育带来很大的影响,包括教育资源变化、课堂变化、课程变化、教学评价变化以及

教学方式变化。翻转课堂的重点不在于教师自制讲课视频来教学,而是能真正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运用课堂互动时间。第一阶段,教师作为知识领域的先行专家,可以将属于单向传授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部分知识录制成PPT数字化视频,学生借助于教材(可以引导开发学材)、网络视频、单知识结构习题自行学习,这一

阶段,称之为“学懂”阶段。这样就留出了更多面对面的课堂时间,有利于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协同解决个别问题,且更进一步地,用以发展学生的高层次认知能力、科学思维方法,这一阶段称之为“悟会”阶段。“学懂悟会”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课前学懂知识,课内悟会提升能力,教学过程是以知识为线索、能力为核心、情感为导向的过程。良好的自主态度是一切学习的根本,这正是翻转课堂带来的最大好处,也是“学懂悟会”教学模式的最佳阐述。

“翻转课堂”就是要颠覆传统教学流程,将“学懂知识”放在课前,将“内化”以及“作业”放在课堂,真正让课堂成为学生“悟会”的课堂,是知识动态的生成场,思维创新的展示场,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场,学生生命成长的发展场。

1.2“学懂悟会”的要素视角――五要素

教学模式一般有五个基本要素,即理论基础、目标取向、操作程序、支持系统和评价体系[2]。尝试提出和诠释“学懂悟会”的基本要素。

1) 理论基础――先学后教、化育。“学懂悟会”的理论基础首先是“先学后教”。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先学后教”已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从哲学层面看,“先学后教”中的“先学”是引导学生自己先去实践,从而形成初步认识;“后教”则让学生在已有实践与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实践的广度和加深认识的深度,体现了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从心理学角度看,“先学”彰显了学习主体的角色,尊重学生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充分释放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这些显然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积极倡导的;最后,从教育教学理论来看,“先学后教”则内蕴着“主体性教学”、“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教是为了不教”等思想理念。

“学懂悟会”的理论基础其次是“化育”[3]。化育的基础是人的内在固有力量,教师通过创设丰富的文化教育实践引发学生感悟,唤醒学生潜能,使学生获得自主、和谐、全面的发展。

2) 目标取向――三维课程目标。“目标取向”这一结构要素旨在反映教学模式的价值旨趣,主要以知识、能力、情感等为目标。对于“学懂悟会”教学模式而言,从学生被“教懂”,逐步引到学生“学懂”,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起点上去主动探索新知。“学懂悟会”更关心学生的自主学习状态、学生的知识缺陷、学

生的学习动力、学习策略与控制力。正因为要自己“学懂”,所以学生必须先“动”起来,先思考,去尝试着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这将十分有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而“悟会”主要是所有学生一起相互讨论学习,展示交流,进行悟会内化。教师则更多扮演的是组织、点拨、引导、促进等角色。学科德育的主要途径是浸润、感染、熏陶,可称之为化育;文化就像一个磁场,人处在怎样的文化场中就被磁(化)成怎样的磁性。既内化为学生思想、素养,又外化为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学科的德育与文化的化育,以情感陶冶、思想感化和行为养成的方式,实现化育的意义。由上述可见,“学懂悟会”教学模式,“学懂”是知识目标,“悟会”是能力目标,“化育”是情感目标。

3) 操作程序――学懂悟会。操作程序具体地规定了教学活动在时间维度上展开的线性逻辑步骤及其主要做法。“学懂悟会”教学模式推行的操作程序是:学(带问题学教材、学视频)懂(积累知识、练单知识结构习题)悟(问题情景、合作探究、倾听与对话)会(交流与展示、当堂多知识结构试题、重难点微课程巩固)。

(1)学生“学懂”阶段,在课前。教师需就待学内容在网络学习平台中提出相应问题,提供系统化的学习辅助材料,特别是教材(也包括校本开发知识拓展类课程)、网络视频课程。规定学生当天晚8点前在平台上完成单知识结构习题检测,教师及时批改并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准备备课工作。学懂(积累知识)阶段经

历的五问教学,见表1;(2)学生“悟会”阶段,在课堂。教师应该再次展示五问问题情景的例题,这个阶段教师抛出的问题不再局限于是什么的感性知识,而是为什么的理性知识,即知识系统化、运用与创新。把教师的“问题”转化为学生的“问题”,针对五问教学程序,确定5人组成“学习共同体”进行合作探究,形成组内倾听与对话。五问可由一个小组一位代表发言,组内补充,接着可由其他组完善,如果大家觉得已相对完美,可以不必重复回答;第四问学生个体反省,由一组内单知识结构习题错误最多的学生讲讲自己错的原因并提炼小组学习的结果,但第五问每个小组都得进行交流与展示,各位发言成员间要不断释问、抛问,并说说自己的感想、体会、观点、结构、经验。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发言与评价之后,最后由老师针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评价分析,师生共同归纳课堂收获并可以提炼一句话。课堂余下的时间,老师提供试题(区别于习题的功能,是多个知识关联题、思维能力提升题)并当堂互动校对分析。课外,针对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可以选择提供重难疑问的专题视频,并按层次及掌握水平自由选择试题再次巩固内化。教师则是调查学生单知识习题、提供的例题反馈、多知识关联试题等典型错例,并将师生共同提炼的经验共享至集体网络平台。有了自主学懂的经历,有了课堂自主交流的反应,一定会有不同程度的领悟,这也正是学生思维结构水平层次发展的规律。

设问章节设问程序知识水平

一问我看到了些什么?需要用到哪些旧知识?我了解新知识有哪些自己已知的信息?感性认识(前结构水平)

二问我想到了些什么?新知识的现象、概念、规律的表象描述分别是什么?理性认识(单一结构水平)

三问我还能想到些什么?知识的内涵是什么?我所理解的新旧知识如何联系、如何结合,因果关系、重难点知识是什么?联系概括(多元结构水平)

四问我能做些什么?我如何确定自己知道?知识的外延是什么?单知识结构习题掌握检测结果如何,请用自己的观点描述我已知的证据。知识的运用(关联结构水平)

五问我有没有可以替代的知识、方法?能否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到一些结论和对有关现象进行合理解释?总结出一些解题技巧,找到一些解题规律?本节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没有这节会如何?它为什么重要?说说自己获得的经验。知识的创新(拓展抽象结构水平)

4) 支持系统――多元支持。教学模式的有效运作,离不开一定的实施条件。多方面多元的实施条件构成了教学模式有效实施的支持系统,支持系统能促使教学模式最大化地发挥其运作效力。不同的教学模式,所需的条件支持系统往往也不尽相同。对于“学懂悟会”教学模式而言,也需要多方面条件的支撑,主要表现在

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空的设置等方面。譬如,在班额上面,因为要能体现更多学生主动参与、思考、发言,行政班也好,选课走班制也好,每班学生数量要控制在40人以内(分成8小组,每组5人,要注意基础、性别的合理搭配)。在教学内容方面,为了“学懂”的有效运作,往往要对教学内容事先进行校本“学化”处理,要给不同层级学生(比如物理A、B、C班)提供各种“学材”,如不同层级的网络视频、单知识结构习题等。而且网络资源的重组和校本化开发也是需要大力支持的系统。再如,在教学时间方面,“学懂悟会”教学模式要求大幅度削减教师讲授的时间。而在空间方面,为了“悟会”中的互助合作,“学懂悟会”教学模式常常会打破传统“秧田式”座位设置,学生可以用“马蹄式”的课桌排放方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课桌改成六边形大课桌,供5人学习小组设位。在教室里腾出更多的展示空间和组间距离,学生可以自由走动交流,比如黑板、投影、多媒体电子白板交互使用,并能即时演示师生的状况,即时反馈学生的数据信息,通过无线影音即时传输。要将课程“学懂知识”学习放在课前,看起来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其实就是早就提倡的“自学成才”,况且这里的“自学”是老师将事先制作好的课堂“微视频”以及“单知识结构习题”放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共享,然后让学生在课前通过现代技术支持先“自学”。这里对老师的要求比较高,也就是必须学会制作“微视频”以及必须进行教学内容的重组,更需要极强的课堂艺术,随时生成课堂教学智慧,帮助学生有更多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体验。

5) 评价体系――诊断评价与过程评价。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评价体系作为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评价的标准和方法。因为每个教学模式在理论基础、目标取向、操作程序和支持系统方面存在差异,所以评价体系自然有异。对于“学懂悟会”教学模式而言,其评价方法主要倾向诊断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学懂悟会”教学模式由于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差异存在,所以在评价原则与标准上,它更多体现评价的主体性与多元化,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即时评价和阶段性评价。在具体的操作策略上,它更倾向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些将有助于

促进学生自我反思意识与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

2“学懂悟会”内涵分析

2.1学习水平分析

常见学生学习过程常常是“首先听懂、而后记住、练习会用、逐渐熟练、熟能生巧、有所创新”这六个程序性知识学习层次。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分“懂、会、熟、巧”四个层次。在此模式中将熟、巧融入会中,简化为“懂、会”,并提出“学懂悟会”教学模式,在“学懂悟会”中达到化育的境界。“学懂悟会”,是从学懂、悟会到化育的过程。知识可以传授,而能力与智慧只能靠感悟。从知识、能力、情感角度出发,这是知识本位的双基观,强调学懂;这是可持续学习的生态观,强调悟会;这是以人为本的哲学观,强调化育,见图1。

2.2学习过程分析

“懂”是知识层面,“会”是能力层面。“懂”在于意义建构,知识有懂不懂,有听懂、看懂、学懂,有不同层次的懂。学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情,关注主动建构,关注自主学懂。这一阶段学生自行学懂的知识往往只是冰山一角,更多隐性知识却在海水中深藏,就得靠课内去解决。悟是解题回顾,找错因,找根源,能透过知识现象看本质,拥有智慧,悟在其中,悟在规律,悟出方法,悟出变化。会在于能力生成,关键是学会思维。获得自觉运用物理思维方式去分析、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学习过程是知识传递(积累)和知识内化(开悟)的过程。从“无知”到“有知”,是知识积累(量的积累)――学懂过程;从“有知”到“认知”是能力提升(质的飞跃)――悟会过程。学懂过程是知识吸收的过程,悟会过程是知识内化过程。

“悟会”更强调感性体悟与理性思考、理论滋养与实践生成等学习方式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不同意义。只要是学生亲自经历体验、整合所得、消化所有、感悟思想,即使他获取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有这样和那样的破绽,但它远比教师的完美呈现更有教育价值和成长意义。“学懂悟会”,就是从关注怎么讲好知识,到关注怎么“教”能让学生学好知识。通过教师的教,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学懂科学的事实、科学的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悟性”。

在越来越重视教师专业培训的今天,教师都有听专家做报告的经历。如果专家传达的知识是全新的,找不到头脑中已知的认知触点,至多用欣赏的态度“听听激动,想想感动,回去不动”,是不会有所悟、是不会有所改进的。如果头脑中对某一问题已经有所了解并心存疑惑时,专家的信息传达才能引起一定程度的认可与共鸣,才会内化为自己的认识并外化为一定的行动。如果自己去做一个报告,那么一定会针对听众基础,主动理清知识脉络,主动积累专题知识经验,并内化为自己的观点、经验,并以听众最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组织呈现出来。因此,当学生对问题有所了解并心存疑惑时,课堂内化才起作用,如果让学生进行交流展示,那么课堂才真正起作用。

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能力的形成,强的能力可以促使知识的进一步获取。素质是把从外在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化育于人的身心,通过质的提升以形成稳定的品质和素养,属于内核。知识、能力、素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素质处于核心的位置,见图2。

2.3学习方法分析

华罗庚教授把学习的过程归纳为“由薄到厚”与“由厚到薄”两个阶段。“由薄到厚”,是注释、积累、解题的过程,学生会在教材上注释,补充参考资料积累,通过视频、教材自行学习,通过单知识结构习题,在某个知识领域不断累积和深化,这就是“学懂”的过程,即为入模。“从厚到薄”,就是把已学懂的知识咀嚼、消化、组织整理、反复推敲、融汇贯通,感悟出关键性的问题来,悟出问题的来龙去脉,抓住要点,再和以往学过的比较,究竟添了些什么新内容、新方法。应该从习题、素材的积累,到教育教学规律、方法的积累,到教育思想的深化。一是抓本质,对知识进行提炼和消化,从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二是抓要点,排除次要或干扰因素,突显关键信息。三是讲迁移,抓要点后再比较究竟什么是新内容、新方法。这就是“悟会”的过程,即为出模过程。

知识积累过程容易学且受学生关注,但知识的本质、思维能力的提升往往是最困难的,需要在知识累积到一定熟练程度才能有所感悟。而传统教学恰恰却是课内教懂,课外习会,把知识内化成认知这一最困难阶段交给了课外,交给了大量的习题,用大量习题课、试题讲评课层层翻练。这就是传统课堂填压式的教学模式“教懂习会”。

上海、浙江实行高考新政,6选3和7选3,必修走班将是大趋势,网络支持下的课前学懂,分层走班课内悟会,将是一种比较合适的教学模式。

3“学懂悟会”的化育意义

将传统的课堂主要教知识的环节放在了课前,那么原先学生做作业等内化环节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放在课堂内进行。这种“学懂悟会”教学模式的有效转变,意义是多方面的。

首先,基于翻转课堂背景,具有共享资源意义。学生、教师、家长、网络等多方面教育资源互相依存、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就能制作出教学所需的精品视频课堂软件供广大师生共享。真正能够促进城乡校际之间的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其次,基于教学方式的改变,具有共同学习意义。学习是学生的高级本能,是无法教会的,教师过度包办滋养了学生过多的依赖。教师只有通过组织有效的、集体的、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学的本质),帮助学生先经历“独上高楼”、“衣带渐宽”之后,才能实现人的自觉自悟[4]。“学懂悟会”旨在通过改变教学中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教师转变为学习者、指导者和辅助者。教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学懂”和“悟会”更具针对性。

学生学习知识或学习技术过程往往先入门仿效,再自行感悟,因此“先学后悟”更符合学习规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生就像骑自行车,想保持平衡就得往前走。教育是一个“回头”(顿悟)的艺术,从自我的内部“引出”智慧的内核。因此,师生在知识积累和知识内化中,实现学懂悟会,具有自主学习发展的意义。

再者,基于三维课程目标,学懂悟会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能力的提升,更具有化育意义。知识与能力后天能够习得,但个性动机素养却要靠经历、反应、等待、领悟、升华,如同生命的姿态。“学习的动因”比“学习的方式内容”更重要,“学习的发生问题”比“学习的路径选择”更重要。如果学生的心灵没有被教

师感应到,一切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将离教育本真越来越远。让“学懂悟会”回归到化育的本真意义,见图3。

至此,意欲以“学懂悟会”为基本环节的教育模式替代以“讲背练考”为基本环节的应试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佐藤学.学习的革命[M].台湾:天下杂志,2013:25.

[2] 屠锦红,李如密.“先学后教”教学模式:学理分析、价值透视及实践反思[J].

课程・教材・教法,2013,(3):24-29.

[3] 王飞.化育――德国教育学的核心概念[J].比较教育研究,2014,(10):30-36.

[4] 林格.教育的王道[J].青年教师,2011,(6):13-15.

Edifying Significance of Acquisition-Comprehension-Digestion-

Mastery Teaching Model in Flipped Classroom

YANG Ya-fang

(Zhuji NO.2 Senior High School,Zhuji,Zhejiang311800,China)

AbstractAcquisition-Comprehension-Digestion-Mastery(ACDM)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flipped class in curriculum

revolution.It forwards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 before class while placing the diges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in class.Guided

by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learning before teaching and edification and the aim of 3-Dimension course,we promote the practice of

ACDM and fulfill the judgmental task by multiple means of support and procedure-analysis.Meanwhile,we call analyze the con

篇3

2010年全省高中教师新课程培训即将结束,反思十几天的培训经历,用震荡心灵,醍醐灌顶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一、心动

我是一个内向的人,也是一个缺少激情的人。平素,恬淡地对待周围的人事,也就难有使自己激奋不已的事情。但7月13日,这一天这一次,却将我有些沉寂的心灵撞出些许火花。看着周围同仁、朋友们满怀激情,用翻飞的手指敲出流淌的文字;看着“我的班级”每个人名下那不断变化的数字:作业、文章、评论、关注度,我也有些心动了,确确实实的心动了。远程研修平台,一个网络空间的舞台,它给了每个人学习他人、展示自己的机会,尤其对于是真实世界中寂寞无闻的人来说。

培训室,与同事们一起观看视频,目不转睛得有些眼睛发直;电脑旁,也尝试着敲出属于自己的网络文字,为着自己的豆腐块而凝思;书桌前,重新翻开了已有些尘封的书卷,用他人的智慧填充自己有些空空的脑瓜。感谢这十几天的培训经历,让平淡若水的我又找到了心动的理由。

二、心惊

每天聆听着专家的讲座:中学生的阅读与写作,高中生的表达与交流,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选修课程的开设,如何专家型、学者型的教师,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积累与梳理。曾经,这些课题名称是那样的熟悉,要在脑海里搜出相关的讯息,却又是那样的艰难和无力。我真的心惊了,原来,我的知识储备是那样的肤浅,以至于肤浅到仅仅明了有些课题的名字而已。

走进自我,也就走进了围城。封闭在自我的围城之中,有时也许还有些许的自满:我还是读过一些书籍,我还是粗通一些新课程理念,我还是能暂时胜任自己的课堂教学。打开网络,登上研修平台,感悟了新思想,学得了新理念,见识了真功夫,阅读了美文章。我真的心惊了,原来,我的教学能力竟还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徘徊。于是走出去,走出自我的围城,前面是个希望的天,是个天外之天。

三、心悦

研修平台,精彩无限。

这里,碰撞着思想,“享受丰盛的精神套餐”,“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这里,开启着智慧,“枕着美丽入眠”,“在不问收获中收获”。这里,改变着理念,“把盏问酒话选修 ” ,孩子的需要很关键”。这里,放飞着希望,“留存记忆深处的意味”,“向着天空飞呀飞”。????

我的工作室,我的思考屋。

在这里,我真切地感悟到了阅读与写作,阅读永远是第一要务;在这里,我真切领悟到了选修课上,一桶水的知识储备与海量的知识需求的尴尬;在这里,我这切地感悟了教会学生表达交流、为文之道,出水作文要脱下那件马甲;在这里,我真切地领悟了迈向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艰辛,如果可能,哪怕成为一颗名不见经传的山桃。

篇4

一、积极研修,深刻感悟

在培训期间,我坚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在网上学习,通过这次研修学习,学了不少知识,为我营造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天地,使我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知识和方法。我觉得在理论的形成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在培训中有大量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阐明了理论,通过与专家,学员的在线互动交流,专家的真知灼见与精辟见解,以及同行的精彩点评,交流与感悟也让我意想不到的收获,专家的讲座,每一专题的各个观点及案例,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借鉴和启迪。

二、认真学习,联系实际

在培训中有大量的案例,深入浅出的阐明了理论,专家的讲座,各个观点及案例,很好地解决了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感到束手无策的问题,也得到了很好借鉴和启迪。我还阅读了大量的先进材料和记录了一些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并把这些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教学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网络学习不但学有所获,更重要的是一定要做到有所用。

三、反思课堂,提升自我

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我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努力将所学的新课程理念应用到课堂教学实践中,立足“终身学习”, 摒弃旧的教学方法,把先进的教学模式引入课堂。通过这次研修,在我的头脑中进一步确立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性,使自己坚信只要坚持搞好素质教育,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支撑,进一步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可以实现学生的素养发展和教学成绩的双赢。

四、深化研究,加强反思

篇5

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教育技术装备资源越来越丰富,尤其是电子书包的问世,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情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优化了教学方式,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效果。本文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追月之旅》,谈一下教育技术装备资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 确定主题,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在上课前,教师利用QQ群向学生《追月之旅》的自主阅读任务,从三个维度向学生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些与月亮有关的诗、词、文章,了解相关的优美歌曲、美好传说,知道与月亮相关的科技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使学生掌握收集、整理、积累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对古诗词的积累感悟能力,在相互交流中培养认真倾听和口语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起学生探究月球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 确定教学重难点,明确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要根据课题确定好教学重难点,确定哪个环节是教学的关键点,是教学的亮点,科学选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阅读教学,突破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积累有关诗词,获得相关知识;掌握收集整理、积累资料的方法。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整理资料,理解一些与月球相关的科技知识。

3)突破方法:情境教学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互动交流。

3 课前准备

1)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自由结组,利用三周时间阅读《宇宙之谜》《唐诗宋词三百首》《大众科学》《十万个为什么》等书籍,借助电视、广播、网络等途径搜索与月亮相关的资料,小组合作整理,确定汇报内容。

2)教师:搜集相关资料的文本和图片,电子书包,准备音乐等课件。

4 教学过程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和阅读有关“月”的资源,小组进行科学整理,形成知识结构,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在课上进行小组合作式学习,通过交流与互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综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4.1 成语激趣——寻月

上课之前,师生先来做个游戏:快速说出带有“月”字的成语或四字词语。学生自由回答,说出很多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教师及时激励:“这么多词语你们脱口而出,说明你们是一群会学习、善积累的孩子。我相信:历时三周的‘追月之旅’主题阅读,大家也一定收获很多。接下来就让我们尽情地交流一下自己的收获吧!”

4.2 合作交流——论月

学生分组交流汇报阅读收获,教师及时点拨释疑,升华情感,指导学法。

4.3 诗风词韵——品月

学生自由交流与月有关的唐诗、宋词、现代名篇等。学生介绍唐诗宋词中的代表作品,如李白的《月下独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王维的《山居秋暝》、王昌龄的《出塞》、苏轼的《水调歌头》、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寄远》等。介绍有关作者、背景及表情达意等知识。

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调出电子书包的内容,播放相关诗文的动画视频,引导学生诵读诗词,感悟诗词含义及写法,体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提示学生:“朗读是学习诗词的好方法,一读正其音,二读知其意,三读悟其情!让我们一起来用心诵读吧!”

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视频引领学生配乐朗读《荷塘月色》的精彩片段。之后,师生一起谈感受。教师要提醒学生:“同一轮明月,因为作者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所代表的意义不同、传达的情意不同,给读者的感受自然也不同,这就是情由境生、言为心声啊!”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展示自己的“百草集”,同时,教师给予方法的指导:“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把自己喜欢的诗词写下来,配图插画,图文共赏,这是积累资料的好方法!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仰望苍穹、凝视明月,或抒思乡之情,或表凌云之志,或展人情冷暖,或诉悲欢离合,写下了浩如烟海、脍炙人口的千古佳句,美景、美文、美读,怎能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啊!而一些书法家、画家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抒发着对月亮的喜爱之情,给人以另一种美的享受。”

4.4 书香画境——赏月

教师播放相关课件,学生汇报与月亮相关的书法、绘画作品,有的学生还把自己家里真实的绘画作品拿来,和大家一起欣赏。有效盘活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赏月能力。

4.5 经典旋律——怀月

教师播放《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还谱上曲,更引人低低吟唱,欲罢不能。播放完毕,教师提问:“你还知道哪些与月亮有关的歌曲?”学生积极发言。在视频的帮助下,深刻地表达了对月的情怀,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4.6 故事传说——咏月

教师引导:“从古至今,人们对月亮寄托了无限遐想,也因此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说,和大家分享一下吧!”学生自由汇报中、外不同国家关于月亮的传说,或不同民族与月亮相关的习俗,不同时代月亮的不同称号,等等。“在李白眼中,月亮是圆圆的玉盘;在苏轼眼中,月亮是美丽的婵娟。在你眼中,月亮又是什么呢?”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探究式学习,对月亮的理解达到了很深的程度,体会了作者当时“咏月”的情怀。

4.7 科技博览——探月

教师引导:“一轮明月,或阴或晴,或圆或缺,人们用动人的故事传颂它,用隽永的诗词描绘它,用悠扬的旋律吟唱它。如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月亮已经有了全新的认识,探月小组的同学赶快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收获吧!”

1)学生自由汇报与月球相关的科学知识,包括月球的年龄、构造、环境、重力等,教师引导其他小组学生向本组学生自由提问,进行月球知识抢答赛。

2)学生介绍我国探月工程,探月工程标识的图案及意义,借助网络展示搜索过程,介绍比较好的网址等。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渗透阅读途径及方法的指导。

3)“勇于探索,放飞梦想。因为有梦想,所以一路追寻;因为一路追寻,所以不断前进。让我们再来一起回顾那具有历史意义的精彩瞬间吧!”教师播放嫦娥和神舟系列火箭发射的相关视频资料,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勇于探索,积淀文化素养,提升科学知识底蕴,为将来实现梦想奠定基础。

4.7 笔吐心声——问月

“我国探月工程的飞速发展,令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和自豪。对月亮,我们怀着深深的情感,也有许多的疑惑,更怀着美好的梦想。面对这一轮明月,让我们尽情地写下自己的心声吧!”教师出示一模型,提示学生这是一艘“神舟n号”飞船:“就让它带着我们的疑问与梦想一飞冲天。相信,随着你们的不断探索,我们的疑惑会迎刃而解,我们的梦想会美梦成真。甚至可能有一天,我们中的某一位也能在月球上留下自己的那对脚印。”让学生自由书写心中疑问或美好梦想,之后用展台展示自己的梦想,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新能力。

4.8 八仙过海——赞月

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的追月之旅才刚刚开始。希望大家继续阅读有关资料,发挥自己的才智,利用图书,网络等课程资源,整理信息、积累资料,并把搜集、阅读和整理的信息做成手抄报、自编文集、电子相册,甚至在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下构建一个小型的追月网站,以便实现阅读成果的共享。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定能对‘月’有个全新的理解,大大丰富大家的情感,提高大家的阅读感悟能力。”

篇6

要想完精神的教学目标,必须在课前精心预设教学活动,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1.仔细研读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及教材知识点背后的故事。梳理这些故事,精心预设课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介绍“信息技术”概念时,学生往往错误地认为现代社会才有信息技术。为此,笔者给学生播放人类历史上五次信息技术革命的视频,学生从中感悟到信息技术改变了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史简直就是人类文明的发展史。讲解“CPU”时,将中国的“龙芯”CPU相关资料推荐给学生阅读,还组织学生讨论“龙芯诞生的意义”“为什么目前市场上采用龙芯的产品很少”。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发展高新技术如果不想受制于人,就必须努力发明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这样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开展主题或专题形式的教学活动。设计活动既要迎合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特点,也要面向生活,关注实践探究,增加学生过程性体验。讲述“从因特网获取信息”时,让学生以本地的特色旅游项目设计一日游活动方案。学生通过反复查找信息,掌握了“关键字”的选取,了解了家乡的历史文化遗产,感受了家乡的美。在教学“健康上网”时,组织学生对百度贴吧里“爆照”“辱骂、攻击他人”的贴子展开讨论、交流,使得学生明白保护好个人及他人隐私的重要性,也明白网络上的不文明行为一样能对人造成伤害,在网络这个虚拟社会里同样要遵守道德与法律的约束。

二、创设合作探究的和谐课堂,渗透人文教育

信息技术课堂特别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精心设计的活动要求布置给学生,利用合适的学习支架,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与小组内同学探究合作。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会协调,学会交流,相互信赖,充分发挥个性,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营造创新、民主的气氛以及和谐的人际环境,师生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平等、真诚。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生情感的体验。为此,教师作为教育中的主导,不仅要有过硬的学科专业知识,也要有良好的人文修养。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在这种宽容的交往氛围中,每个学生都有自由探索新领域的权利,都有自由发表新见解的权利,都能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支持和鼓励,从而获得大胆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和谐的课堂上,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信息技术素养得到了提升,在富含人文情怀的学习活动中也感悟到了人文之美。例如,在教学“制作PPT作品”时,让学生以青春为主题,围绕班级、同学、老师,通过开展丰富的活动,展示学生的青春风采。小组内分工合作,有的负责收集素材,有的负责筛选PPT模板,有的为加工素材出力,有的精心设计自定义动画……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致高昂,感受到挥洒汗水的艰辛,也享受到获取成功的快乐,增强了班级凝聚力,还有利于学生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三、运用教学机智,捕获人文教育时机

做智慧型教师,拥有教学机智,是每个教师奋斗的目标。教师除了需要精深的专业知识,还要汲取各种知识,增加文化底蕴。要注重收集关于教学机智的案例,对自身课堂中教学机智的应用及时记录并反思总结。面对教学突况,要沉着冷静,找准切入点,因势利导,从中捕获人文教育时机。由被动转为主动,抓住教育良机,课堂才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次课上一名学生在翻箱倒柜地找练习册,笔者看到他的书柜乱极了,废纸片、卷曲的试卷、零食袋、书本、衣服等都混到一起,于是对他说:“你的学习生活状态可不能像这书柜一样哦!”他觉得不好意思,就赶忙收拾起来。当笔者再看到他的书柜时,干净整洁了许多,又对他说:“老师相信你以后的学习生活状态就跟现在的书柜一样!”他笑了,似乎悟到了某些东西。

四、完善信息技术教育评价,导引人文教育

篇7

一、 创设网络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话题,实现学习取向的个性化

在网络环境中开展阅读教学,可在网页课件中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研读,让他们因兴趣而投入,因投入而思索,因思索而理解,因理解而得益,从而展现自我,享受成功的快乐。如教学“长城”专题,学生初读文本后,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你最想了解有关长城的什么情况?”当学生争先恐后地提出问题后,老师引导学生进入“长城”专题网站,主页面上马上呈现出长城的雄姿及导航栏目―长城概况、长城音乐、长城雄姿、话说长城、长城精神、长城论坛等,学生迫不及待地浏览着,老师再引导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最想解决的、带有个性化的问题探究,使学习充满个性化。

二、 积极利用网络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实现学习内容的个性化

在网络环境中的阅读教学,既能实现语文新课程提出的“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理念,也能激扬学生个性,使阅读教学向着开放性、自主性、创新性方向发展。

如教学“长城”专题,教师利用专题网站和互联网的丰富资源,创设了课内探究性阅读和课外拓展性阅读的阅读平台。学生可听录音、看图片、下载好句、发表感受、配乐朗读等,让学生有充分的学习自;而在课外拓展性阅读中,学生可利用网络搜查有关“长城精神”或“长城故事”“长城诗歌”等材料,在网络空间中尽情浏览、感受、体验长城的精神,从而对长城产生独特的情感。

三、 大力借助网络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方法,实现学习方法的个性化

每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不同,学习习惯、方法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在网络环境中,教师可把课文制作成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的多元途径,鼓励学生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学习方法、最适宜的学习方式去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 教学“荷”专题,《爱莲说》的语句理解,可在网络上查找,再结合自己以前积累的文言知识,结合具体语境去推断语句意思;对于五首咏荷诗歌,可联系具体诗句,再联系作者的生平与思想去理解;当学生学习语言时,“荷”专题网站的电子阅读教材设置众多栏目,提供有关文章、作者简介以及文学常识、阅读方法、重点语句理解等内容,学生可自主选择运用,解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如学生想理解感悟荷的形象,点击“阅读文本”,通过网络中图像、动画、音频、视频、文本和符号等多种信息生动地再现纯洁高雅的荷的形象,让学生见其形、闻其声、临其境,产生情感共鸣,对荷产生了由衷的热爱,对古代文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操守产生了无限敬意。

四、 巧妙依托网络环境,让学生多元化交流阅读感受,实现学习心得的个性化

网络环境下的阅读教学是网络、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向信息交流,为学生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加深阅读的理解、感悟和体验,使阅读走进学生的心灵,体现了网络环境中的阅读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实用价值。

1.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对问题多角度发表看法

新课标强调: 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思考。如教学“长城”专题,老师提出: 对我国劳动人民建造的万里长城这“伟大的奇迹”你有什么看法?让学生在网络的留言板上直接发表意见,还可对其他人的看法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也可快速了解学情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发表具有个性的看法。因此,网络空间为学生创设的自主发展的天地是魅力无穷的。

2.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多种形式呈现阅读体验

在网络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功能,尊重选择,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以不同的方式多维度感悟、理解课文,表达不同的情感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如教学《端午日》,有的喜欢通过朗读表达自己的感悟,运用课件配乐朗读,在音、视、文的熏陶和感染之下读出合作争先的精神。有的喜欢通过网络进行表述,先制作“阅读成果文本”,然后发送到论坛上供全班交流。学生阅读成果文本可以有: 喜欢的语句、赛龙舟图片和对句子的理解、读后的感想等。这个过程是学生对课文的多元化解读,也是学生阅读体验的一次升华。

3.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进行互动交流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自由地表达、热烈地争议、多角度地评价,在自己的阅读体验和心理感受的基础上,共同探讨,互相交流,相互辩论,反复思考,不断调整与提升自己的阅读成果,深入挖掘课文的思想内涵,获得更深刻的阅读体验,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自我的个性发展和素养提升。如学习《老山界》后,学生对长征产生浓厚的兴趣,质疑了如“长征的领导人、长征的背景及路线、长征的过程、长征的故事、长征的意义、长征沿途的今天”等问题,分组分项搜集、下载有关的文字、图片和影音资料,在课堂上通过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交流探究,深刻领略到长征精神的伟大,并时刻受到激励。学生还通过论坛、聊天室、留言板、Email把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他人分享,充分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社校互动的形式,使学生实现学习收获的个性化,也能实现互惠互利的学习收获的共同化。

篇8

[关键词] 品德与生活;高效;课堂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从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有效开发课程资源,运用活动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有目的地交流与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教学取得高效的关键所在。

一、融入新理念,教师角色新定位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儿童的生活是品德与生活课的基础,活动是品德与生活课的主要形式。基于儿童喜欢游戏的特点及课程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启发、引领、鼓励儿童参与课堂活动。新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应有新的定位。

(一)师生互动的设计者

品德与生活课的课程内容主要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把教材内容转换成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并运用恰当的手段组织好活动是高效课堂的关键。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结合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捕捉活动主题,延展教材。同时,结合儿童天真活泼、思维活跃、敢说真话、积极性易于被调动等特点,把教材内容设计成有层次、环环相连的多项课堂活动。一些具体活动留给学生自主设计,以研究型为主,给学生以足够的活动空间,让学生有创意地活动。

辽海版一年级《神奇的种子》一课,可设计成大地丰收的景象,它们是怎么来的呢?可设计几项活动环节:种子的生长、认识各类种子、找水果种子、探究无籽水果等的来历(科学探索)、完成自己的发现(汇报展示)等各项活动,教学顺利完成活动目标。

(二)课堂活动的参与者

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教师要融入活动。教师以适当的角色参与其中,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仅增加情感,体现师生间的平等,而且活动中教师的眼神、手势、动作等肢体语言对儿童也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教师的微笑、鼓励的话语,会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师生一起分享感受、一起解决问题,道德教育就会“润物细无声”。

如辽师大版一年级《请跟我来》一课,教师和学生互相打招呼这一环节,可设计上学见到老师、校园见到老师、放学与老师分别、校外见到老师等几个不同的情景。师生共同在台上表演,通过学生评价,梳理出正确的行为标准。《邻里之间》一课,以师生间角色扮演的形式,设计串门、遇见、邻居有困难等几个情景,引导学生挖掘已有的生活认知,掌握新知识,使学生明白应该尊重长辈、懂礼貌、互相帮助,做邻里和谐的使者。

(三)活动进程的调控者

教师不仅仅是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更是活动的导演和调控者。教学中设计的活动应顺其自然,但又不能听之任之。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学生研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找出问题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从学生的课前准备到学生制作、交流、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应始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道德观点。如在教学《班级公约》时,学生分组活动后,教师了解各组活动情况:活动的规定、活动的效果、活动的体会、你觉得活动应该怎么做等。活动不到位时再重新活动。这样,教师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汇报,领悟到游戏的规则,最后大家集体梳理延伸,达成共识后形成“班级公约”,并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在集体中要有规则。

二、强化体验,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决定品德与生活课堂高效的重要因素。教师应从学生年龄、经验等实际出发,分析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指导他们学会学习。

(一)活动中提升观察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品德、自然、社会、劳动和生活等学科高度整合的综合性课程。儿童对自然和社会方面的知识和体会大多来自于观察。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能力,是品德生活课高效的教学重要保障。低年级儿童的观察,可以按照教师的指导,也可以立观察或小组观察。应重点指导观察方法,让学生养成带着问题去观察的习惯: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怎么观察?观察到了什么?观察得到的体会等。如在《冬去春来》《收获的季节》两课的教学中,教师课前可以给学生下发观察表或布置农民访谈,引导学生课上汇报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并指导学生归纳春秋季节的特色。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春天的美、收获的惬意等,给学生发挥和想象的空间。课堂教学时,鼓励学生的创意和思路,在展示、交流、评价中互学互鉴,提高学生的认知、感悟、辨别能力。

(二)实践中提升体验能力

游戏、实践是小学低年级活动的主要形式。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应该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实践中学。儿童在适合的空间活动和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体验,应该为学生提供活动空间。如一年级课程中《玩的规则》一课,就应该为学生开放活动空间,到室外真正实践。在游戏实践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怎样做才开心快乐?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规则和规则的重要性。一年级《突况怎么办》一课,可以设计实践,实践一:馒头、花生米、火腿肠等异物卡在喉咙里怎么办?实践二:体育课上怎么保护自己?摔破了、骨折了怎么办?教师应该安排学生分组来演示和实践,通过比较得出正确的体验。以《神奇的种子》一课为例,可以设计活动,活动一:首先观察大豆种子,了解发芽程度不同的种子的结构。活动二:学生观察后,教师运用动画方式演示大豆的成长过程,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和大豆的来历。

(三)交流中提升感悟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联想和发现,才会使学生有高层次的、深刻的领悟。教师应该因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课前收集信息的习惯,或带着问题思考,或分组活动、交流体会,倾听他人感悟。

如二年级《我看我自己》一课,可以引导学生交流上学一年多来,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有什么进步和提高,成长变化的原因,通过对比发现自己的特长和优点。教师可以随机安排比赛、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进取意识。

而《欢欢喜喜过个年》一课,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收集春节的相关信息,可以利用媒体创设情境,教师以“万事通”的身份去解答学生相关的知识提问。喜欢提问是一种好习惯,提问的过程是最重要的,问题的质量在其次。提问是创造思维的开端,应保护儿童的好奇心。

三、因“材”施教,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学习空间的开放和学习资源的开放。为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延展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必须要在课程资源开发上下一番功夫,让教材内容更加丰富,让课堂更加充实。

(一)优化现实生活资源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处处有道德教育内容,源于生活的实际活动才能引发学生的道德体验和道德感悟。从学生以往的经历、经验和体会中去挖掘和提炼活动方式。如《锻炼身体》一课,就可以把身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儿童作为例证,学生现身说法锻炼的意义和好处及体会。《快乐的我》一课,就要从快乐入手,寻找本人快乐的事情,包括助人为乐、孝亲敬长、成长进步、学习进步等事例。

(二)发掘本地课程资源

置换教材中不适合教学现实的场景和事例,更有利于教学。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独立或者分小组进行收集、访问、制作等,让学生充分挖掘身边环境中的课程资源。相信小学生的创意和智慧,收集资料的过程也是孩子感悟的过程,也在丰富和提升儿童的社会实践能力。教师课前了解学生的资料收集情况,不仅会使教学设计更加有的放矢,也会启发设计灵感。如《可爱的家乡》一课,课前可以布置家长陪孩子拍摄家乡的照片,如美丽的村庄、山水田园、绿树掩映的院落、街道、公园、小区、学校等景致,再收集旧照片进行对比,还可以查找家乡的历史资料等。

(三)查找媒体信息资源

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些事例或场景的应用,不能完全实现教学目标,为保证学生能听、能看、能思、能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师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充实课堂教学。如名山大川、文物古迹、城乡变化,特色产品、名人事迹、风土人情等。既增加儿童的兴趣,又能丰富儿童经验,提升道德感悟。如《祖国大家庭》一课,可以让学生从电脑、电视、图书、报刊中收集著名景点图片和信息介绍。像这样的课程,教师和学生必须共同收集相关资料,教学活动才会有丰富的内容。

有效开发课程资源,课堂活动才会充实,学生的兴趣才会浓厚,学生才会有更多印象和感悟,教学效果才会更好。教师敢于创造性使用教材、扬弃教材、超越教材,在拓展课程资源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儿童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选择、思考、创造,才会有所创新。

四、直观高效,多媒体为教学助力

作为教学辅助手段,现代化的多媒体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不可或缺。多媒w的优势在于它能创设适宜的环境气氛与相应的电化效果,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动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根据儿童喜欢动画、故事的特点,根据实际播放录像,制作PPT、动画片、配音故事,或运用实物投影演示、展示学生作品等,既形象直观,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引发学习兴趣。如利用电教媒体的声像直接切入新课,感染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探索氛围;把抽象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以形象、具体的画面呈现出来;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鉴别对、错、美、丑等。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当场收集信息,并演示、交流和说明。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还能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高效课堂源自教师对课程、对学生的认识,源自对教学方法的探究。品德与生活课也正逐步更新成道德与法治课,建设品德生活课高效课堂之路还需更有效地探索实践。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9

课改的本质是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因此,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势在必行。

何为“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就是学生以课文为学习探究的基本内容,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多渠道、多角度地获得相关信息,经过筛选、分析、整理、编制成学案,展示自己创造性学习成果的一种学习方式。

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的过程,在第一次独立学习阶段中,完成课文注悟与相关信息的收集,在此基础上进入互动学习阶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处理信息,交流领悟,力求对课文有深入的理解,进而产生新的问题,新的领悟。把上述学习的过程,独立整理成书面材料,制成一份书面材料,制成一份学案。

那么作为教师应如何面对这个学案式探究性语文学习呢?教师应转换角色,将自己的导演角色让位给学生,同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是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活动的学习者,合作者,课前教师阅读学生收集的资料。向学生学案前期准备的内容学习,同时在批注学习的资料时,与他们共同商讨,合作,深入领悟文本。其次,教师也是指导者。课前对学生收集的信息与课文的的注悟加以批阅整理并且要引导学生处理信息:概括归纳,择其要点,并与课文的理解相结合,加深领悟,使信息为学生所用。最后,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评价者,对网上发表的学案做评价。

篇10

关键词 阅读教学 创造性思维 教学模式

创造性思维发展有其特殊的规律。我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根据创造性思维发展规律,不断构建、选择、优化创新教学模式,对小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在教学实践中优化教学模式及时我的体会。

一、激趣融情模式

理论依据:创新过程既是激烈的智力活动过程,也是强烈的情感活动过程。“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本模式注重情感在阅读中的催化剂作用,使学生在趣味中学,在情境与体验中走进文本,自主阅读,发展思维,从而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操作程序:激趣引情、释题入境学中循法、读议悟情导在思维、导中激情创新表演、理解运用。

实施感悟:本模式注重导入的趣味性——情由趣发。采用情感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以有感情朗读、诵读、创新表演为主要教学方式,力求让学生在体验与理解中发展想象能力。应用此模式,教师必须重视鼓励的作用,使学生能品尝到学习与创新的愉快,实行创造性思维训练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的有机结合。

二、质疑研读模式

理论依据:自主研读模式是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即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必须相信学习者拥有发展的潜能,能达到自我实现。本模式力求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加强学生自主阅读的实践活动为特征。

操作程序:初读存疑、感知全文质疑研读、感悟探究品读积累、赏析表达 回读巩固、整体深化。

实施感悟:自主研读模式,顺应了语言文字表达思想的基本规律,展示了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思考、创新的过程,体现了以自学为主,以品读为本,以激疑促思为核心,以训练思维为主线的教学思路,使语言文字训练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有机结合,优化了教学过程。

三、先学后导模式

理论依据: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新旧知识相互作用过程。这与语文学科学习结构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学生学习新课文时,完全可以以其原有的“字、词、句、段、篇与听、说、读、写、背”构成的结构,去同化新的“字、词、句、段、篇” ,从而促其原有的听、说、读、写、背的能力达到一个新高度。本模式以构建理论为基础,遵循新旧知识的迁移规律。

操作程序:独立阅读、体会学程交流收获、质疑研讨小组品读、赏析积累强化训练、自悟学法。

实施感悟:本模式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以发展学生个性为核心。由于学生头脑中的知识量与知识结构会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学生所采用的自学方式以及最后形成的结果必然也会不同。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在实践中萌生出许多新想法、新创造。

四、电化教学辅助模式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电化教学手段通过创设情境、角色转化、心理揣摩,引导学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从而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联想,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操作程序: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入境品读、互动评价合作研讨、拓展思维内化运用、小结延伸。

实施感悟:电化教学的运用,加强了语文教学的直观性与完整性。它可以超越时空,是一些难以用语言解释的问题以更加清晰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生对典范文章的领悟能力,优化了语文教学过程,使语文教学艺术化、情感化,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智育、美育水融。同时,根据教学网络,随时改变和设计适合学生个性教育或个别教育的最佳方案,在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创新、自由表达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