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感悟范文

时间:2023-03-27 03:57: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拓展感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拓展感悟

篇1

一、搭建诵读古诗词平台,提高诗词积累有效性

新课标重视古诗词的积累,明确提出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首。新课标所推荐的这75首古诗词,都是我国古诗词中的精华所在,每一首是古诗词都具有很强的经典型、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学生在小学阶段这个记忆的黄金时段,诵读这些古诗词,积累这些古诗词,对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得到有效的夯实,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文学底蕴。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古诗词的特点和学生学习古诗的情况,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搭建参与诵读古诗词的良好学习平台,促使学生有效进行古诗词的积累。在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了如下学习平台。

1.巧妙利用时间搭建古诗词诵读平台,进行古诗词诵读比赛。(1)充分利用预备铃响到上课铃之间几分钟,让学生在带读同学的组织下,轮流上台诵读两首古诗词。(2)完善诵读机制:每一周周一由学习委员推荐八首古诗词,让学生从中选择两首古诗词进行认真准备,然后在规定时间里轮流上台参加诵读比赛;每周周五再由全班同学进行投票选出10名古诗词诵读特别突出的“古诗词诵读金星”,同时也选出10名在古诗词诵读进步较快的“古诗词诵读亮星”,并把他们的名字分别公布在班级的黑板报的学习专栏中。这样,学生诵读古诗词具有针对性,知道要求诵读那些古诗词,而且学生在通过参与古诗词诵读的比赛中兴趣高涨,大家都争取被评为“古诗词诵读金星”或“古诗词诵读亮星”,诵读的效果特别好。通过一段时间的诵读古诗词竞赛,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而且对古诗词产生了喜爱之情,班级中诵读古诗词的氛围特别浓厚。

2.开辟诵读古诗词专门时间,确保古诗词积累落到实处。在六年级一学年,我采取每周五早读课诵读四句经典名句,每句都有作者和诗题,让学生利用时间周末自己找原诗,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首背下来,周一早读课请四名学生分别背诵四首诗,周一到周四每天读四句名句和其中一首古诗词,坚持一学年,积累百来首诗词不成问题。再加上六年来课本里学习的诗词,小学阶段积累的诗词总量超过200首。这样,学生在家中诵读古诗词,一到学校,也融入诵读古诗词良好的学习氛围之中。

二、优化古诗词教学策略,提高诗词感悟独特性

古诗词语言凝练,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体现诗人的情感,表现诗人所要创设的诗境。学生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还要用心来理解、感悟诗意、诗情、诗境,这样学生才能穿越时空,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在理解、感悟诗词方面,可以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逐步做到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改写诗词的方式,让学生在充分理解诗意,感悟诗人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改写古诗词,通过改写来更加深刻理解、感悟诗意、诗情、诗境。例如,教学张籍的《秋思》,我让学生把这首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通过刻画诗人寄家书时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从而理解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通过想象诗人创作过程理解诗文。又如,在教学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这首诗时,抓住诗人此诗“绿”字的锤炼被人称道,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利用课后资料袋的材料,再加上教师适当介绍背景和搜集的材料,想象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过程,既领悟了“绿”字的妙处,也感受诗人创作的严谨,帮助学生体会文字里面蕴含的意思。另外,归类学习也可以帮助理解、感悟古诗词,在常见的诗词中“诗仙”李白的诗占了很大的篇幅,把李白诗中家喻户晓的名句整理在一块学习。“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出了庐山瀑布色彩绚丽,气势雄壮;“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写出了长江的浩荡;“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黄河的不凡……通过朗读欣赏这些诗句,领悟李白用神奇的比喻,夸张来表达平常语言不足以表达的激情,纵情歌颂祖国壮丽山河,产生强烈心灵震撼,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和伟大现实意义所在。

三、创设古诗词学习拓展点,感受古诗词艺术魅力

学习古诗词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的学习,应当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巧妙的方式在课外学习古诗词,让古诗词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使古诗词的学习在课外得到拓展与延伸,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例如,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我利用诏安书画之乡这一优势,在每个周末布置学生把本周背诵的诗词用毛笔书写一遍,这样既巩固了诗词又练习了书法。在引导学生学习了写景的诗词之后,我鼓励有绘画基础的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根据诗句意思想象画面,然后用图画表达出诗意,再把图画贴在教室,引导学生欣赏讨论,品评优劣,找出优点,分析不足之处,学生既理解了诗句,还锻炼了理解力分析力。再如演唱古诗词谱写而成的歌曲。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将20首优秀的古诗词谱成歌曲,易于孩子们在优游的唱歌中既学到知识又培养了乐感。利用班队活动课,以古典诗词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诵比赛或知识竞赛。在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让学生搜集整理诗词,以诗集或手抄报的形式交流学习。通过这样的拓展延伸,学生便更加深入地学习古诗词,充分感悟古诗词所蕴含的艺术魅力,让学生在饶有兴趣之中夯实了文学素养。

篇2

【关键词】要写新话;善于观察;善于感受;挖掘出“新”

写作的素材源于生活,写作的灵感则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只有对生活有了感悟,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感受独特,文章才有新意;感受深刻,文章才有深度。这种感悟,就是对生活的观察与挖掘,善于从寻常生活中挖掘它的深意和新意,在寻常处发现“新”,这是使文章出“新”的一条途径。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新话,首先要有话可说,而学生最棘手的是无话可说,有人认为生活太平淡,也太单调了,日子是机械重复的,节奏是一成不变的,出了校门,又进了家门,天天如此,周而复始,又谈何“新意”呢?因此,在作文写作中,我发现我们的学生有一条不成规律的规律,也可以说是一个公式,如果题目是《我的老师》,十个学生有九个会写他自己病了,老师如何去给他补课,或是老师带病上课,或是老师家的灯彻夜通明,老师废寝忘食地为学生批改作业、备课等来突出老师对工作的鞠躬尽瘁的精神。如果题目是《我的母亲》,百分之九十的学生会写自己生病,而且还有一个特定的情境:爸爸外出打工,只有妈妈一个人在家,生病的时间大都是在晚上,且风雨交加,母亲艰难地顶风冒雨走十几里路把我背到医院,昼夜守护等等,用这种形式来表现无法抗拒的伟大的母爱。写这样的人物,你必须用生病的办法去考虑吗?如果不“生病”,就无法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吗?这反映W生缺少观察,更没有去感悟生活。实际上,不是因为生活单调,而是因为不善于观察,对身边的事物往往视而不见,无动于衷,至少是隙中望月般知之甚少,正所谓“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埋藏在地下的金子,不留心观察,不及时发现挖掘,是不可能采掘到的,为了让学生的话中带“新”,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特别是感悟生活,指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人、事、景物,做生活的有心人,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空间,开阔视野,感悟生活。

对此,我出了一道作文题《我最 (喜欢、讨厌、反感……)的(语文、数学、英语……)老师》,要求学生用一周的时间仔细观察自己的老师,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在本子上,观察的项目有:外貌特征、语言特色(包括语调、音量)、习惯性的动作、对待学生的方式、爱好兴趣等。一周后动笔写作,这个课外的情境,给学生很多启发,作文也有了改观,写外貌是栩栩如生;写语言动作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写性格特点更是有所长进。这次作文其实也反映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师生关系、对学生影响等等,最令人欣慰的是赞美好的老师,没有一个学生或老师“病倒”在作文中。这样的作文,学生把自己置身于生活中,知道要写什么,懂得如何去观察,去思考,去感受。

事实证明,善于观察,善于感受的同学,总能在平凡小事的背后挖掘出“新”来。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位同学的习作――

话 筒

从我家的隔壁又“风雨无阻”地传来了歌声,那不是在放磁带,也不是在听音乐,而是我家邻居在“OK”。

对他唱得好坏且不作评论,但你有没有发现,在现在的家庭中,有个卡拉OK已不算稀奇了吧。

记得在我上小学前,只有一些重要的领导干部讲话时才能用上话筒,等我上了小学,校长和教导主任也开始在话筒前为我们讲话了。

那时候,话筒只有大人物可以接触到,它能把声音扩大,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是个了不起的东西。

再后来,港台歌星风靡大陆,他们唱歌时,话筒总是少不了的。因此,又觉得这是大明星的东西,一般的人并没有资格用。直到几年前,不知从哪儿刮来了一阵卡拉OK风,大批的新设备涌入了千家的酒店、歌舞厅。但起先,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花上一些钱,去“潇洒走一回”。可见,它仍未能为大部分人所接受,可过了不久,卡拉OK就打入了工薪阶层,继而踏入了农民家庭。于是,管你唱得好听难听,管你唱得走调不走调,只要你愿意,有胆量,不怕出丑,这话筒就随你拿在手里怎么玩。

“提着昨日种种千辛万苦,向明天换一些美满和幸福……”邻居的歌声悠扬地飘来,这歌声,这话筒的变迁,不正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吗?

这并不是那种特别有文采的文章,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写的是话筒,笔墨却落在社会的变迁,祖国的变化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精神文化生活更高层次的追求。不是歌颂、赞美那卫星发射般的大事,而以一件寻寻常常的身边之事物,写尽了祖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新月异。设想一下,如果这位小作者没有一颗对生活敏感的心,就不会留心话筒地位的变化,也不会去思考这一现象所蕴含的深意。当然,她自然也不会想到以一个“话筒”来写人民生活的变化。

篇3

一、在“信任背摔”训练中,我体会到相互信任、同舟共济的重要

在训练中,大家各司其职,队长及时表扬每一个作出贡献的个人。做任何事情我们都要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团队的拓展训练中,我们都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团队所有的成员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完成目标,我们在努力地做好每一件事情。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要善于把一个大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小目标,高一年级尤其要注意学生的养成教育,在以后三年的高中学习中,甚至对学生的一生都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从来不爱学空洞内容,那么就联系实际,举例逐条剖析,将它们作为行动的纲领,找出改进的措施,就像吃饭放盐,没有人会直接吃干巴巴的盐。作为一位班主任,首先要对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充分的了解,然后选一批优秀的班干部,定好每个干部甚至每名学生的目标和责任制,并适时提出合理意见,并且让大家抽出时间积极参与,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展示才华。评价的时候不但看结果,还要看过程。对于优秀的学生,要指出其不足;对于成绩不是太理想的学生,更要发现其优点,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激励他们进步。

“穿越电网”中,大家目标一致、互相信任、团结协作,完成团队项目,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团队的作用,相信团队,增进了自己对集体的参与意识与责任心。我们每个人都充当了不同的角色,有队长和政委组成的领导核心,有出谋划策的智囊团,有监督执行者,每个人都是团队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当你设定了一个目标,只要达到目标就要奖励一下自己,千万不要低估激励的作用。把任务分给不同的人分别管理,明确重要职责就显得非常重要。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各司其职,这样有利于明确团队任务,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既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又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二、在高中班级管理中,明确班级管理的目标很重要

管理目标是保证每位学生提高自觉性的前提,能使每位学生的行为都具有目标,这样既避免了管理行为的盲目性,又使学生养成了很好的行为习惯。如我在对班干部工作的分工上就非常明确,做到了班级的事情事事有人管,件件有人问,整个班级运行高效。大到班级活动、纪律卫生工作,小到关灯、擦讲桌,事事有人管,减少了班主任在其中的作用。高一新生入学,学校举行新生军训活动,在训练活动中,有的学生害怕吃苦受累,不能主动积极参加训练,在“先进”班级的目标的带动下,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了班集体荣誉的重要性,知道了每一位同学的表现对班级而言都很重要,缺少谁的努力都不可以。学生感到自我对集体的重要性,为了集体,他们再苦再累,都会将集体荣誉放在第一位。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班集体目标的完成使学生有了成就感,班级的凝聚力更强了。此时,再提出争当守纪律优胜班级、学习优胜班级,学生往往信心十足。

三、拓展训练是一种教师用整个身心去感受的训练

这种训练强调的是我们大家去“感受”学习,是走出课堂认真学习,而不是“春游”“秋游”。这是我从教练的讲解里领会的一种精神。作为教师,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接纳学生的差异,并利用这种差异,使学生在这种差异中相互学习,为大家塑造一个和谐的集体、完美的团队。在训练中有很多好的安排,都是先参与体验,再反思,然后分享,最后总结得失,探讨自己对团队活动作出的贡献,多表扬自己,教师给予充分肯定。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自己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做好这些事情,都需挖掘出自己的最大潜力,使我们不断成长。

四、感恩他人,感恩父母

“人生之旅”“坎坷人生路”,让人学会感恩,不要去伤害那些帮助我们、爱我们的人。这个游戏使得好多人泣不成声,也使我明白,要珍惜每一个我爱的和爱我的人,不要让自己的今天为自己的昨天后悔!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德育工作不可缺的一个环节。

篇4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的概念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现在对物联网的定义至少有几十种,都不同领域专家从不同领域定义的,我们取几种有代表性的供大家参考:

1.英语中“物联网”一词:InternetofThings,可译成物的互联网

2.2010年ITU关于物联网的定义:一个具有可识别,可定位的传感网络

3.经过与无线网络(也含固定网络)连接,使物体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和对话,人与物体之间实现沟通与对话能实现上述功能的网称为物联网

4.作者比较赞成一种基于泛网及其多制式、多系统、多终端等综合的物联网的定义——或称为广义物联网

二、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现状

从国际上看,欧盟、美国、日本等国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工作,并且已作了大量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如美国把它当成重振经济的法宝,所以非常重视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发展,它的核心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来改变美国未来产业发展模式和结构(金融、制造、消费和服务等),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的交互方式以提高效率、灵活性和响应速度按欧盟专家讲,欧盟发展物联网先于美国,确实欧盟围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作了不少创新性工作在北京全球物联网会议上,他们介绍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ofthings-urope)其目的也企图在“物联网”的发展上引领世界我国在“物联网”的启动和发展上与国际相比并不落后,我国中长期规划《新一代宽带移动无线通信网》中有重点专项研究开发“传感器及其网络”,国内不少城市和省份已大量采用传感网解决电力、交通、公安、农渔业中的“M2M”等信息通信技术的服务在温总理关于“感知中国”的讲话后我国“物联网”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工作进入了,江苏省无锡市一马当先率先提出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运营商、知名大学云集无锡共同协力发展我国的物联网。

三、传感器在物联网中的应用

一说到传感器,可能大家就会往小的方面想,在物联网的大概念下,一个泛在的物联网系统,随着参照物的不同,传感器可以一个“大”的“智能物件”,它可以一个机器人、一台机床、一列火车,甚至一个卫星或太空探测器物联网关注传感器的实际应用,下面按应用方式进行的分类

1.液位传感器:利用流体静力学原理测量液位,压力传感器的一项重要应用,适用于石油化工、冶金、电力、制药、供排水、环保等系统和行业的各种介质的液位测量

2.速度传感器:一种将非电量(如速度、压力)的变化转变为电量变化的传感器,适应于速度监测

3.加速度传感器:一种能够测量加速力的电子设备,可应用在控制、手柄振动和摇晃、仪器仪表、汽车制动启动检测、地震检测、报警系统、玩具、结构物、环境监视、工程测振、地质勘探、铁路、桥梁、大坝的振动测试与分析,以及鼠标,高层建筑结构动态特性和安全保卫振动侦察上

4.湿度传感器:分为电阻式和电容式两种,产品的基本形式都为在基片涂覆感湿材料形成感湿膜空气中的水蒸汽吸附于感湿材料后,元件的阻抗、介质常数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制成湿敏元件,适用于湿度监测

5.气敏传感器:一种检测特定气体的传感器,适用于一氧化碳气体、瓦斯气体、煤气、氟利昂(R11、R12)、呼气中乙醇、人体口腔口臭的检测等

6.压力传感器:工业实践中最为常用的一种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自控环境,涉及水利水电、铁路交通、智能建筑、生产自控、航空航天、军工、石化、油井、电力、船舶、机床、管道等众多行业

7.激光传感器:利用激光技术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

MS传感器:包含硅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和硅电容式压力传感器,两者都在硅片上生成的微机械电子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国防、生产、医学和非电测量等

9.红外线传感器:利用红外线的物理性质来进行测量的传感器,常用于无接触温度测量、气体成分分析和无损探伤,应用在医学、军事、空间技术和环境工程等

10.超声波传感器:利用超声波的特性研制而成的传感器,广泛应用在工业、国防、生物医学等

11.遥感传感器:测量和记录被探测物体的电磁波特性的工具,用在地表物质探测、遥感飞机上或人造卫星上

篇5

一、注重悟性思维的跳跃性特点

跳跃性思维是高层次的发散性思维,在日常学习中,悟性思维就会表现为跳跃性的特点,若在问题拓展方面合理地使用跳跃性思维,可以开阔思维空间,增加成功的机率。在写作活动中,若在成文时合理地使用跳跃性思维,可以增加文章的容量和跨度,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若不能合理使用,则会导致文思不畅。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培养悟性思维,需要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但是目前,孩子们在中国的教育环境里很难做到思维发散。有些学校,老师兢兢业业,讲解得非常精辟,但是他们鼓励学生拼命去挣高分,不给学生去思考时间和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思考的习惯,逐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然而,悟性中的这种“跳跃”,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跨越时间的限制,冲破空间的阻隔,跳出个别事物的束缚,摆脱类别的界限,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近的、相似的、相关的或相对的、相反的,甚至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事物,加以联结、沟通或组合,使之演化成另一种新事物。

二、语文阅读理解中的思维拓展

语文阅读是一种思维拓展的艺术。然而,学生在阅读中经常浅尝辄止,甚至鲜有自己的思维。如果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能够注重学生的思维拓展,将有利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不善思考的问题。如果学生对作品有一定深度的鉴赏与品味,就要把鉴赏眼光深入到课文深处,细细咀嚼、慢慢钻研,力求发现其深刻奇美之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不断地去探究各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大胆实践,勇于拓展,只有当学生具备了思维拓展能力,他在阅读时,才能读得深、读得透。

阅读中的思维拓展不仅是由此及彼的水平迁移,更是一种纵向的开掘,它不仅仅注重内容的拓展和语言的延伸,更注重思维训练的内涵,在拓展过程中,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提高学生思维的强度。在拓展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思维发展状况,准确判断,避免学生思维在同一层面踏步不前。当然,拓展的手段很多,其中多媒体技术使拓展内容更加直观,给课外学习资源引入语文课堂开辟了广阔前景。

三、抓住阅读亮点,激活思维悟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感悟承载了阅读教学中的首要职责。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整个地球。”显然,感悟是学生走进文本的一个支撑点。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提升语文素养,笔者在迷茫中发现可以用创设情境、链接生活、激活积累、强化阅读、放飞想象等教学方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其感悟能力。

篇6

一、适度拓展,可以突破时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多媒体课件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让学生看到、听到不易直接看到、听到的事物、现象和过程,从而大大丰富教材内容。如《詹天佑》一课描写的是清朝末年的事,距今已一百多年,和跨世纪的学生可谓是相隔甚远。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卫星准确发射太空、尖端技术层出不穷的现实,该如何用一条铁路发起当代小学生浓浓的爱国情怀呢?依据多媒体能够通过声、光、色把远的事物拉近、把抽象事物变实这一点,可以在教学中设计多媒体超文本的教学软件,向学生展示詹天佑修建铁路时的历史背景和详实资料,从而拉近学生与詹天佑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二、适度拓展,可以丰润文本,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每篇文章的背后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有时,作者因为特殊需要而含蓄表达甚至留白。如果在留白处进行拓展,既开拓了视野,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也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例如,在教学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时,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词“可爱”“易破碎”进行教学。多媒体演示:音乐声中,桂林山水的美、黄山的奇……一一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地球多美呀!再用多媒体演示:工业污染使环境受到破坏:河水浑浊,小鱼死亡;树林被乱砍滥伐,山上一片荒芜。我们要保护地球,因为地球太容易破碎。

三、适度拓展,可以品味语言,提升学生的感悟能力

教师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的同时,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如《翠鸟》的教学,在朗读感悟描述翠鸟外形的句段时,适时地展示翠鸟不同姿态的图片;在欣赏翠鸟捉鱼、低飞等生活场景时,适时补充介绍相关资料,使得拓展的内容与文本有机地融合,让学生真正感受翠鸟的美,感受课文描绘的意境美。

四、适度拓展,可以点化难点,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7

我们在教学中要通过对书上文本的拓展教学来促进对课文文本的深刻理解,扩张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扩大学生思维的广度,锻造学生思维的强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促进学生“人的发展”。

一、拓展路上,领略第一道风景——“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使人心情愉悦,感知效率变高,认知心理、情性心理也会和谐共进。语文课堂中的拓展作为语文课堂的一部分,也必须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优化学生的阅读环境作为首位。拓展不仅具有知识性,更应该具有情感性。在拓展中,学生思维活跃、积极性高,那它就是锦上添花,反之就是画蛇添足。在拓展中,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选择合适的拓展材料和拓展方法。例如教学《沉香救母》一文时,我先从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动画片《宝莲灯》入手,让孩子们聊聊这部动画片中的人物和自己印象最深的环节,孩子们有了兴趣,一个个情绪激动。通过聊动画片,孩子们在情感和认知上已经投入到课文情境之中,在兴趣的指引下进入文本的学习和感悟。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有很多老师总是时间的吝啬者,他们甘愿在那里繁琐地分析课文,也不愿做个学生心灵的倾听者,不愿在激发学生兴趣的拓展上花时间,其实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学习知识更为重要,再好的拓展如果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它只能是课堂中一个多余的环节。我们语文教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一个愉快的语文学习氛围,拓展,首先应该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拓展路上,领略第二道风景——“实”

“实”指的是语文拓展的有效性。在拓展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文本的“留白”,引导学生去思考、想象,进行拓展练习。如在教学《秦兵马俑》第10自然段时,师配乐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兵马俑的姿态和神情,并试着摆一摆兵马俑的造型,接着请几位学生上台摆一摆。孩子们通过自己做,或是看同伴做,再用上“有的……好像……”模仿课文中语句练习说话,孩子们在形象的表演中触发了对秦兵马俑的感悟,把兵马俑描绘得惟妙惟肖:有的瞪圆双眼,射出复仇的火焰,不战胜敌人誓不罢休;有的摆开马步,咬紧牙关,好像随时准备向敌人出击……学生在拓展中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文本在学生的想象之中变得丰满,使文本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拓展活动真正落到了实处,达到了预定的目标。

三、拓展路上,领略第三道风景——“本”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形式的拓展充盈着我们的课堂,语文课堂甚至变得让我们不敢相认,任何与我们语文或文本不大匹配的活动都走进了语文课堂,学科间的融合扩展得无限大,放羊式的、风筝式的、梦游式的拓展将语文推向了忘本的深渊,使得语文课堂低效。因此在进行拓展中,我们要深刻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围绕语文的“本”来进行拓展,要深挖教材,紧扣课本,以教材、课本为中心,向四处辐射、发散,以教材,课本为基础,求高、求新、求深。例如《欢乐的泼水节》中:清水是吉祥如意的象征,谁身上泼的水多,就意味着谁得到的幸福多,怎么能不高兴呢?我就设计了一个“泼水送祝福”的游戏:如果是你,你最想把水泼到谁的身上?送出怎样的祝福?并让孩子们把自己的祝福写在一张预先发给他们的水滴形状的纸上贴到黑板上。这个游戏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用合适的语言对不同的人送祝福,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受到了与人相处的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我们语文学科所要培养的。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甚至出现丢弃根本、盲目追风的“忘本”现象,要时刻围绕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本质特征来展开教学。

四、拓展路上,领略第四道风景——“引”

篇8

但是,经典作品,其写作背景与当下生活常常相距甚远,其表达往往与当下语言表达习惯大相径庭。此时,适度拓展对于文本解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立足文本,适度拓展。关键在于我们该如何把握“拓展”之“适”呢?

一、文本为“主业”,拓展要适量

拓展,就是阅读教学中的资源开发与整合,可以使阅读内涵更丰富,阅读结构更优化,阅读视野更广阔,阅读层次更深入。拓展的材料很多,如文字型拓展、生活型拓展、音视频拓展、游戏拓展等。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拓展材料过量或缺失的两极化问题。

过量拓展,容易导致课堂教学失衡。过多引入阅读材料,势必挤占课内文本教学的主体篇幅;其次,过度解读拓展材料,势必会让师生忽视阅读文本本身的深度解读,进而缩略了课文的魅力,有舍本求末之嫌。

拓展缺失,容易导致文本学习过浅。在教学中,不少教师就课文教课文,缺失拓展,导致学生阅读视野狭隘,课内学习单调。比较阅读,作为重要的阅读和思维方式难以在语文课堂上得到训练,最终导致学生解读文本只能浅尝辄止,应该说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憾事。

课文是语文教学的“主业”,拓展务必适量。每篇文章的教学,一般而言,阅读拓展要控制在3次以内,每则材料的篇幅也应尽量简短。

二、教学是“主线”,拓展要适时

教学是由一个又一个活动环节有机组合而成的,它是流畅的,不是突兀的;它是讲逻辑关系的,不是混乱不堪的。因此,阅读教学中的拓展,要选择在合适的教学时机、于合适的教学环节进行。

现实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写作背景知识的介绍常常在上课伊始便进行着。试问,这时的背景链接于教学是否过于生硬?

那么,什么才是适合的教学时机呢?

第一,适合的时机,就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文本内涵的理解存在差距时。适切拓展,应以加深理解、感悟教材所蕴含的深刻含义为旨归。当学生认知出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地为突破重难点而拓展教学资源。

《紫藤萝瀑布》一文,若在教学中不引入相关写作背景介绍,那么,学生对开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和结尾“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不能深入理解,对“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中的“人”的“不幸”亦不够了解,就决不能真正读透文本,真正走进宗璞的内心世界。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设计这一背景知识的拓展时机呢?

执教前,笔者将课文第10段议论文字隐去,由学生根据自己对上文内容的理解,自行续写一段人生感悟。学生创作完成后,将自己的文字和作者的感悟比照,找出相似处和不同点。少数学生的感悟和作者相近,则表明他们对文本及作者内心世界的感受和理解比较到位。更多的学生的感悟与作者相去甚远,此时,学生就会自觉发问:作者为什么要说“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她是不是遇到了种种不幸?为何要提“生命”永无止境?她的生命之前怎么了?

正当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笔者穿插了宗璞的《哭小弟》《花朝节的纪念》等作品中的反映其生活不幸的语句。通过背景知识介绍,学生了解到,在十年“”中,作者的几位至亲相继离世不久,她的弟弟也罹患绝症,生命垂危。就在人生迷茫、徘徊之际,宗璞与这瀑布般的紫藤萝有了这一次的生命际遇。

课堂上,当让学生再次理解课文第10段时,很多学生的发言振聋发聩。如:

生:漫漫人生路,难免遇挫折,要像紫藤萝那样坚持不懈、永不言败,总还会有阳光明媚的日子。有希望就有明天,有希望就有怒放的机会。我们应该跟上激流勇进的时代,远航!

生:在不幸时,有人悲伤,有人愤怒。但,若像紫藤萝般,笑看一切,珍惜生命,人生不就更加美好了吗?让我们的生命之花一起盛放,共同创造一个更辉煌的社会新时代!

拓展时机是可以等来的,但更依赖教师的创造性设计。瞄准学生认知与文本内容的落差,进行适时的拓展,的确可以让教学难点的突破演绎得深刻而精彩。

第二,适当的时机,就在学生片面认知时。适当的拓展,应尽量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钱梦龙老师在教学《死海不死》一文时,他链接了汉语词典中关于死海特征的介绍性文字与课文原文进行比照,学生便能准确地体会出知识小品语言的趣味性。为了防止一些学生对知识小品的特征产生以偏概全的认识,钱老师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拓展研究,并大胆地明确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对知识小品来说,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它的本质属性,因为作者写作知识小品的根本目的就是向读者介绍科学知识,如果没有知识性和科学性,知识小品也就不存在了;趣味性则是它的重要属性,可以使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科学知识。

毋庸置疑,钱梦龙老师的这一拓展是必需的,是对上一“趣味性”教学环节的适当补充,让学生对知识小品的特点有了更全面、更准确的把握。

三、学生是“主体”,拓展要“适人”

在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我们的阅读教学拓展活动必须因材而定。教师应当基于学情,选择对应的拓展材料。如,同样是文言文的教学,因学生基础不同,城乡学校学生在文意疏通上耗时当然各异,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就应各有不同,因此,在拓展材料的使用上,也应该有所区分。

篇9

【摘要】百万税务大军是国家公务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聚财的光荣使命。对此,近年来国家也加大了税务干部培训的力度。作为对传统培训模式的一种有益补充, 税务培训机构将拓展训练这一体验式培训模式引进到教学课程中来,对税务组织的团队建设和自身领导力的提升有很大作用。但要想使得拓展训练在税务干部培训中的教育价值,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就必须对其课程要素进行不断的完善。

【关键词】税务培训; 拓展训练; 课程 ;要素

1 拓展训练在税务干部培训中的发展

税务培训作为实现税务组织发展战略的核心竞争策略, 我们可以这样概括其使命: 它可以使税务干部掌握知识和信息( 了解客观世界) 、改进工作方法以提高技能( 改造客观世界) 、改进领导方法以提高领导能力( 领导别人改造客观世界) 、改变思想方法以改变世界观、历史观、生活观、工作观( 改造主观世界)。

拓展训练作为一种新型的体验式培训模式,自1995年拓展训练传入我国后,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完善,适用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不仅被引入到众多高等院校的课程中,而且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成人培训院校青睐。21世纪初期,税务培训机构将拓展训练引入到培训课程中,首次是在司局长班应用, 获得的良好的培训效果,此后逐步向处级、科级等班级广泛推广, 成为税务培训中创新培训方式的一大亮点。近年来,湖南税专、大连税专、广西税校、重庆税校、安徽税校、税校等20多所税务培训施教机构,纷纷将拓展训练作为培训的特色项目隆重推出, 掀起了税务培训的体验式学习热潮。

2 拓展训练课程前期准备的要素分析

2.1 课程安排要贴合实际. 成人学习具有即用性的特点。成人学习的特色之一, 即在于即学即用, 希望通过学习而获得的知能能马上应用于日常实际生活中。成人会对有应用价值, 尤其是有立即应用价值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以致用”或“即学即用”, 为规划成人学习内容的重要原则。所以税务干部最善于学习那些与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经验有关的新知识和技能。拓展训练在课程安排时,应根据税务干部的年龄层次分布、性别比例、工作特点等因素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安排项目和内容,进而使课程的安排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比如,年龄层次较大的团队,应该尽量排除高空项目的安排,多选择危险性较低的场地类项目;男多女少的团队,应该尽量排除背摔、毕业墙等对体力要求较高的项目,多选择团队协作类项目;对于纳税服务大厅的工作人员,多选择沟通类项目;对于普通税务干部,多选择执行力类项目;对于中层干部,多选择协调类项目;对于高层干部,多选择决策力类项目。

因为成人学习具有自动自发性,一旦发现学习目标不能达成, 或学习需求不能满足时,就会选择离开。所以拓展训练课程的安排一定要贴合在税务干部的实际情况,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发挥拓展训练的教育功能,达到预期培训目的。

2.2 项目道具要准备充足.道具是项目操作的依托,是拓展训练顺利进行的保证。在前期准备环节,应根据课程的安排,将所有的项目进行逐一梳理,把需要的道具罗列成单,以防出现遗漏,然后再根据所列道具清单进行充足准备。在道具准备的环节中,应遵循备份原则。这主要是因为道具在使用过程中自身会有磨损,加上由于学员操作不当,也会造成道具的损坏。所以在道具准备时,对于一些容易损坏的,要多准备几份,以备及时之需。

拓展训练多在户外进行,会受到天气等客观环境的影响,所以备课时应考虑此类因素,准备一套课程的应急预案,相关道具也应该提前准备。此外还要准备一些防中暑和蚊虫叮咬以及治疗轻微擦伤的的药品。

2.3 拓展器材要检查细致. 拓展中的风险是指在拓展活动中存在或潜在造成伤害的可能性或概率。在拓展活动中的风险(R)= 伤害的程度(H)×发生的可能性(P)。正是因为风险的存在,才使得拓展训练更具魅力和吸引力。但是安全与不安全之间没有过渡,踏出安全一步就进入了不安全。

在拓展训练课程实施之前,一定要对拓展场地进行巡查,及时发现不安全因素,并予以排除。对拓展器材的检查更要细致,应健全高空项目器材定期检修制度,定期对高空拓展架的锈蚀度、各焊接点的开裂度以及周边土壤的松弛变化程度等情况进检查和维护。保护性器材与拓展训练的安全息息相关,所以在前期准备过程中,也应注重对保护性器材的检查。保护性器材都有其严格的使用标准、适用环境、保养维护方法和报废制度,对其检查,主要集中于对动力绳的磨损程度、安全绑带与扁带机械缝合口、各类锁具的损耗情况等方面的检查。安全是拓展训练的首要问题。而拓展器材是关乎安全问题的最重要因素。所以在拓展课程实施之前,对拓展器材的检查一定要细致,做到发现问题,不能抱有侥幸心理,应安按照相关标准或规定,进行维修或更换。专业的拓展器材不仅是将风险降至最低点,而且也会给税务干部在完成项目挑战带来信心和勇气。

3 拓展训练课程实施过程的要素分析

3.1 情境导入要与学员的工作实质相结合.情境导入是场景设置的重要环节。拓展训练强调学员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实践而获得具体体验,反思观察后获得的抽象概念最终也必须在具体情境中加以检验。通过情境导入,会使学员进入到项目中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这样加深了学员对项目内容和规则的理解,为下一步的体验环节做了很好的铺垫。

“情境”要根据学习的目标、内容以及学习者的特点进行设置,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模拟的,要根据学员学习方式的差异而灵活调整。但是,必须遵守的原则是:“情境”的设置一定要有利于学习者的学习,有利于引发他们的思考。最好能够引发学习者把在此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或技能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去,即能够达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所以情景导入要符合税务干部的工作实质和身份特征。

拓展训练起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其发展的历程中具有浓厚的军事色彩。加上很多学员对军旅生活的向往以及拓展训练某些环节的半军事化管理,使得很多项目的情境导入都采用军旅题材。这样的情境导入在税务干部培训中不太受用。所以对于税务干部的培训,情境导入应该结合税收工作的特点,模拟其工作的环境,设置符合税务干部身份特征的角色。

3.2 项目规则要清晰、准确.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凡事都是在一定的规则制约下进行的。项目是拓展训练得以不断发展的基础,是拓展训练发挥最大教育价值的载体。而规则则是项目顺利完成是保证,也是学员获得真实体验的重要保障。

从规则分析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是达成目标的一项重要途径。所以在拓展训练课程实施中,项目的规则一定要清晰,不能出现规则模棱两可或相互矛盾的现象。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收政策也是千变万化。要想顺利的完成年度税收任务,税务干部就会认真的分析每项税收制度的变化,梳理各种相关的政策法规,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征管模式。在学习活动税务干部中常常会使用类推思考, 举一反三,以收触类旁通之效。鉴于此拓展项目规则的制定一定要结合税收政策的变化趋势,制定相应的清晰、准确的项目规则。这样既能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也能保障学员从项目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和感悟。

3.3 操作环节的掌控要适度.项目操作过程是学员获得真实体验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学员获取高峰体验的基础,在拓展训练课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这个环节也是对培训师综合素质的考验。规则的制定是为了更好的保证项目的进行。但税务干部队伍的年龄层次趋于老化,这使其生理机能在逐渐衰退、反应速度减缓、机械识记能力下降,导致许多人对自己的学习能力评估过低,进而产生比较消极的学习动机。如果规则在执行过程中,过于死板,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实际能力,不但使项目很难完成,税务干部也无法获得项目体验带来的感悟,而且也有容易造成他们的逆反,导致场面混论,甚至无法收场。

要想获得最佳的培训效果,培训师的临场掌控一定要适度。首先,培训师对规则要弹性的利用;其次,操作过程中培训师的操作和保护,也是重要的一环。 协助和保护一般在拓展训练项目的操作过程中主要有两个维度: 一个是协助的时间, 包括协助持续的时间和协助的时机, 即什么时候协助; 另一个是协助的次数, 即协助出现数量。培训师应正确地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适当的协助和保护有利于培训效果的提升, 相反则会导致培训效果和学员感受不佳。

3.4

总结内容要深入.彼得?圣吉提出:只有当反思和归纳整合开始的时候,才是学习真正产生效果的时候。所以,总结环节是促使学员知识与能力得到提升的重要阶段。 在此环节中,培训师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总结的是否全面,是否准确,都会对学员的整个项目感悟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对学员挖掘拓展训练项目所蕴涵的特定功能与价值产生影响。所以培训师扮演了知识提升者,矛盾化解者和成长推动者的角色。

总结内容应从税务干部在项目体验过程中的表现入手,在他们分享感悟的基础上,加以归纳和整合。总结内容不宜泛泛而谈,应抓住学员在体验过程中的闪光点并联系其工作实质,进行深入挖掘。项目具备但学员在体验过程中没有表现出的其他分享点,可一带而过或不予讲授。这样才能促使税务干部体验后的感悟得到升华。如果总结内容过于广泛,不但难以突出项目的重点,而且也难以使得税务干部的自我感悟得到认可,培训效果也大打折扣。

4 总结

税务干部培训作为一种成人教育,具有其独特性。而拓展训练在某些环节非常符合成人学习的特点,并以其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在税务干部培训中得到不断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拓展训练课程的核心要素和价值理念是始终从个体体验出发, 重视个体的感悟,力求通过学员的自我实现达到自我满足。只有课程要素的不断完善,才能保证拓展训练的教育价值在税务干部培训中得到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袁遐 浅谈拓展训练在税务培训中的运用[J] 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4,9(4):56

[2] 黄瓅 霍玉文成人学习特点论略[J]职教通讯,2007,01:68

[3] 钱永健 拓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0

[4]

王国强 体验式学习理论及其对成人教育的启示[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23(3):6

篇1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阅读教学的建议”中提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语文“个性化阅读”正在逐步得到落实,传统的“教师以自己的心得强加于学生”或是“用教参的答案固定教学方向,限制学生的自由”或是“强调阅读技法,而忽略个体情感体验”等现象得到改变。

一、整体通读,个性化感知文本

在阅读课上,学生的第一要务是与文本对话,即通过自主的读书实践,与课文的作者交流,“通过阅读来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这一环节,一是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发动起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课文、提问题;二是要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不仅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还要求结合课后问题默读思考,在文本旁边写批注,通过勾、画、圈、点、注等各种方式,既培养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又体现了整体通读的个性化。

二、抓点品读,个性化理解文本

“点”一是指课文主题,即中心点;二是指体现课文主题的关键词语、句子或段落。抓点品读就是围绕主题结合具体语言精读、细读,理解文本内容。在抓点品读中如何落实个性化?我认为主要从以下两点入手:

1.设计主线问题

为避免“灌输式”教学,又克服“满堂问”的琐碎,在教学设计中,提出能牵动全文阅读的主线问题,用问题组织教学,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设计主线问题途径很多。按照课文体裁不同,方法也不同:写景状物篇——作者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怎样具体描写的?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写人篇——人物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请抓住人物的具体描写来体会;写事寓理篇——从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结合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具体谈谈。另外,还可以围绕中心词(句)设计主线问题。比如:《学棋》一文围绕“学”字提出:谁学?怎么学?学的结果怎样?对你有什么启发?学生带着主线问题研读文本,从不同角度谈自己的感受。

2.创设品读情境

为避免“单向分析”式教学,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

(1)音乐渲染法。对于情感丰富的文本,在品读中以音乐渲染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很快进入文本意境中加深体会。

(2)多媒体演示法。对于品读中的难点词句,则需要通过多媒体演示法引导学生品读。

(3)教师“独白语”法。记得区教研员越淑丽老师经常对教师说:“语文教师要带着丰富的情感走进课堂,以富有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因此,教师课堂中的“独自语”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创设品读情境方法。

三、入情朗读。个性化感悟文本

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表达的理解和感悟,都是通过读来完成的。既然我们承认学生的理解能力、朗读水平、感悟能力等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就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化朗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有很多,如,范读、引读、自由读、评价读。我认为“评价读”更利于体现个性化朗读。教师首先要耐心地听取他们各不相同的朗读,而不是马上纠正;耐心地听取他们这样朗读的原因,让大家评议,而不是教师直接做评断。

四、拓展阅读,个性化升华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阅读量有明确规定,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拓展阅读。拓展阅读是指以语文教材为核心,辐射到阅读相关作品的一种阅读。它要解决的是语文学习中的“多读”问题,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在小学阶段常见的阅读内容拓展方式有三种:

一是从节选的课文扩展到整篇文章或局部著作。一般应用于名篇名著的阅读教学上。

二是从课文拓展到同内容的作品。

三是从课文拓展到同主题的作品。

以上三种拓展阅读方法都是从教学内容方面不断输送新鲜“血液”,以此来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使学生个性化感悟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