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感悟文章范文
时间:2023-03-26 23:17: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感悟文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阅读教学 体验 感悟
“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是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个教学目标,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是强调语文的人文性,注重文本内容中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熏陶感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元反应和独特体验。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正确、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体验学习,更好地落实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优化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由阅读材料引发联想
例1.(《藤野先生》)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解析】这是一道考察学生对小说主题的情感感悟,重要的是,既能联系课文内容实实在在地写出感想,又能结合自己的实践真真切切地写出感动。本题的题干已经明确告诉学生,“鲁迅的人生选择”是“弃医从文”,探究原因,就在于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感动你的就是爱国情。学生只要紧扣“爱国”二字,从鲁迅和自己两方面作答即可。
例2.(《我的母亲》)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亲的影响?回忆一下,并与同学交流,然后写一个片段。
【解析】注重让学生结合自我生活体验,深入理解相关话题,是新课标的一个突出特点。这样的题目,在解答时要注意:一是抓住题干的关键词,审清题意要求。本题的关键内容是:写“自己”的,不是作者的;写“母亲”的,不是写别人的;写“影响”方面的,不是仅仅教子方面的,还包含为人方面的;写“一个片段”,不是面面俱到。二是所选事情要真实,要有生活气息,不能太笼统或太虚伪。
二、根据情境展开想象
例3.(《藤野先生》)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象,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解析】这是一道想象探究表达题,要求将自己设想为文中的“鲁迅”,说出“鲁迅”想要对“恩师” 藤野先生所要说的话。20年来,学生对先生的“心迹”是“歉意”加“思念”,按照这样的思路去思考,就不会有大的偏离。
例4.(《我的第一本书》)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
【解析】这是开放阅读写作题,着重考查学生对文本、对生活的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解答本题,我们要在尊重文本内容和题目要求的基础上,力求答出个性化的答案来。比如,乔元贞,珍藏着一本“我”送的书,他父亲是穷私塾老师,据此,可以写乔元贞劳动之余读书自娱的故事;乔元贞,“一辈子挎着篮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据此,可以写乔元贞做小贩艰难谋生的故事。二黄毛,“他其实并不真傻”,后来打过很多仗,不怕死,流过很多血,村里好几代人都还记得他──说明他是个民族英雄,据此,可以写他参军、打日本鬼子的故事。“弄不成”,身为一个教师,却弄不到《算术》和《常识》,他会怎么想?一个班级,三个学生,一个成了“诗人”,一个成了“战斗英雄”,一个成了小贩,他会有所见所闻,据此,可以写“弄不成”的日记或者回忆录。
三、对文本内容进行评论
例5.(《我的母亲》)试对作者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作一点评论。
【解析】这是一道对人物形象的评价,要求对文中母亲的“为人、教子方式”进行评价。解答这道题,要从淡淡的文字下深深地体察出:作者母亲是个怎样的人?对她的为人之事,你赏不赏识?对她的教子方式,你赞不赞成?只要抓住要点、语言简洁即可。比如“教子方式”,母亲对“我”既严格又慈爱,而且就算教训“我”也会顾及“我”的自尊,我觉得她的教子方式挺有人文色彩的,我赏识。
例6.(《列夫・托尔斯泰》)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们一起讨论:托尔斯泰究竟幸福还是不幸?
【解析】这是一道拓展题,是从课文内容拓展开去,让学生较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人生追求及精神境界,并对人生进行思考,其答案不求统一。比如,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然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毅然离家出走,而客死于途中。托尔斯泰是不幸的。他能看清社会的黑暗、贵族的腐朽、沙皇的专制、人民的苦难,想尽自己的能力去改变,却事与愿违,这便是他的不幸与痛苦。
阅读教学强调体验感悟,凸显了语文感性化的一面,以纠正过于倚重理性分析的偏差,但不能完全否定理性和训练的作用。这里所谓的理性,既有理法知识,也有理性思考,包括理性的概括、分析、判断和推理。良好的阅读教学从来不曾让理性远离课堂,在语文课改的今天也不应让理性走开,它们与偏重感性的体验感悟完全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互动效应。而科学的语言训练,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经之路,在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东润 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篇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69。
[3]李洪君 “悟性”新说[J].理论探讨,2000,(2),35。
[4]童庆炳 现代心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54。
篇2
一、积累――生活的基础
积累与写作的关系非常密切,抓住了积累,也就抓住了基础。
1.材料的积累
黄麟生教授在讲学中提倡语文学习要注重写作材料的积累。这些材料有些来源于书本上的知识,有些直接来源于生活中的材料。这些材料相辅相成,互相相补充。书本上的材料,范围广泛,像名人事迹、历史故事、成语典故、笑话、寓言、童话,以及有关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知识等等都属于这类材料。要积累书本中的材料,自然就要求我们多读书。为了便于学生积累写作材料,我们每周增设了一节阅读课,利用图书馆单的阅读材料,全面打开学生的视野;此外,要求每人每周选两篇课外的小文章,写下两百字的文章;坚持常看两份报纸,两份杂志;常读四类书,至于生活中的材料积累,就必须到生活中去观察、感受,认识生活,从生活中积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写作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对生活要有热情,有品味,常关注周围的新鲜事物,体验,认识生活。
2.情感积累
要求学生运用五官,摄取各种外界信息,在心灵和外物互相作用的过程中,捕捉自己内心细腻、微妙的情绪和感情的波动,将对外物的观察化为自己思想情感上的体验。语文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赏读优秀作品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这些情感。
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积累,就会养成善感的心灵而有了这样的心灵,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即使是无情的山水,在他们的眼里也会充满情趣,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情真意切。有了善感的心灵,自然就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产生灵感和美感。
二、感悟――连接生活、阅读和写作的桥梁
1.生活中的感悟
观察要勤作记录,感受必须以观察为前提,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产生感受。我们要求学生用心观察周围的生活,从一件小事,一个自然景物,一个片段,甚至一句话,因为这些都能引起人的某种感受,进而使人领悟生活的真谛。对生活的感悟,应遵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这样,通过自己的分析、综合、比较,才会发现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或各种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2.阅读中的感悟
阅读中的感悟是由文学能指引所指的升华,是从表层意义到深层内涵的认识深化,是读者在已有的知识系统、情感体验、智力水平基础上对作品的感受和领悟、扩展和想象、提高与创新。感悟的方式是从局部到整体,从整体到局部,从整体到局部到整体。感悟要达到的目的是既能正确感受作品各部分的意义联系,又能领悟到语言、表达方式等的效果,最终从整体上把握文与质的和谐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
给学生读些什么书呢?笔者认为应选择恰当的读书内容。首先,教师有课文、读本,学生手头上有参考书,资料,但这远远不够。黄麟生教授说得好:“每天(周)看两份报纸、杂志,常读四类书”,学生受益匪浅,我们还引导学生欣赏一些高水平的书,如名著、剧本、诗歌、散文等,可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的人格更为高尚,更能明辨是非。“读”的书越多,知识面就越广。这单的“读”不是泛泛的读,而是要略读和精读相结合。
3.写作中的感悟
篇3
感悟即是面对生活去思考,在心灵上的那一份感动、感受和感慨,从中悟出人生的 意义、价值或道理。感悟是一个人的思想和智慧的体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时时刻刻都给了我们感触和思索的素材。实际上作文就是用恰当的文字来反映生活,来把你对生活的千番感悟流于笔尖。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先教会学生感悟生活,才能写出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呢?
首先,体验生活找到写作的源泉。可谓“文学源于生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是写作素材取之不竭的源泉。在学校生活中、家庭中、社会生活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写作素材,这些是写作的直接素材,是直接的源泉。例如写值周班长的心得体会,经历了辛苦的一个星期,写起作文来才生动有感染力。确实是“有感而发”,可见体验生活、感悟生活的 重要性。古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行万里路”一要感知祖国的大好河山,二要感知五彩缤纷的社会。可鼓励学生走出校门,丰富自己。留意世态万象、街头趣闻,积累素材,为写作找到源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但是要把生活提炼成文字还是需要一双慧眼来捕捉,只有对生活能够认真的思考、领悟,才能真正的使世间万物成为写作的源 泉,下笔时“文思如泉涌”。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会让作文丰富而充实,不再受“无米之炊”的困扰。
篇4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感悟能力
课堂教学中的感悟就是紧扣语言,通过联想和想象,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参与文章的解读,以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所感触和领悟。而作家和诗人常常通过语言文字,借助人、事、物、景等形象,艺术地表现他们的感悟。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以课文为例,让学生剖析这种感悟,以达到训练和培养感悟能力的目的。例如:六年级第二学期所选课文内容多是感悟性很强的散文,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讲难度较大,我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学习,具体按“读、思、品、悟”四个步骤进行。前三步是悟的基础,工作做扎实了,学生自然就能够对作品有所悟,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积极参与到作品中,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领悟。这个过程不是学生准确客观地再现作者的创作本意,而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性地发现作品中的种种意义,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阅历、文化素养,吐故纳新,形成新的价值取向,完成阅读过程的感悟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们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例如我在教《白蝴蝶之恋》这篇课文时,就特别重视学生感悟能力的训练,为此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1)本文中对白蝴蝶高度赞美的语句是哪句?你是如何知道的?(2)你在困难面前你会怎样做?(3)通过白蝴蝶身上你感悟到了什么?通过思考,学生感悟到了:人在困难面前,要勇敢面对,在白蝴蝶身上,懂得要珍惜生命。通过几个问题的思考,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作者的创作本意,接下来就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实践,(1)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学生说道:通过养白蝴蝶,我认为生命非常珍贵,想到母亲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哺育自己成长,懂得应珍惜生命,这也是对母亲的一种报答吧!学生的思想火花在感悟了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不断地绽放。(2)白蝴蝶在暴雨之后还努力地寻找新的生活,在阳光照耀下和我的关爱中,正展翅飞翔,我们从中会得到什么启示呢?学生回答:在困难面前,要勇敢,不能退缩,这样才能面对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笔者认为已经超出了作者的创作本意,形成了学生自己的价值趋向。如果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这种能力的训练,何愁他们的感悟能力提不高呢,何愁激发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
二、在写作中培养感悟能力
生动、鲜活的社会生活不仅是学生解读课文的黏合剂,而且是学生
作文的推动剂。生活是创造之源,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块沃土。所以,平时就要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善于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去感受生活。”所以从一年级时我就让学生通过写日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记下来,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情往往是颇富哲理的,如果我们仔细观察,用心体悟,反复琢磨,便会慧眼独具,从中悟出值得阐述并给人以启迪的哲理。比如,面对潼关衰落的景象,张养浩发出“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感慨。再如,盲聋哑的海沦・凯勒在沙利文老师的精心教育下,领会到老师对她的真挚的爱。宗璞看到盛开的紫藤萝花动情地说道:“花和人一样,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作者的这些感悟都来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心灵的体验。所以平时就要求学生用心去观察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名胜古迹、虫鱼鸟兽、花草树木、春雨秋风等,要能心领神会,不能只是纯客观地搜集材料,而应该亲身加以体验,即陶冶、净化,融进自己的深切感受。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我们的感悟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甚至也能像名家那样写出不仅感动自己还能感动别人的文章。现在学生的日记和作文,内容不再是材料的堆砌了,稚嫩的笔下流淌出的是感悟生活的汩汩清流。例如有学生在描绘水时写道:“斜晖脉脉水悠悠,悠悠流水,一云不回,这本是自然现象,可流水无情,更更象流去的岁月即逝的时光,永不回头……”小作者的笔下流出的是对生活的感悟。
三、从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感悟能力
叶圣陶提出作文应“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可见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在课堂上,而应树立大语文观,通过课外阅读、语文实践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基于这一点,从一年级开始我就训练学生写日记、写周记,然后进行交流,通过这种语文实践活动,来调动他们创作的情感。到六年级时每位学生已整理成书,对于学生来说这是多么自豪的事啊!有一位学生在书中写道:“每次看自己的书,都有一份喜悦的心情,一种莫名的满足。或许我的文笔幼稚,或许我的条理欠通,但我相信,我的文章一定会给您带来欢乐。愿我的文章能使您暂且放下所有的烦恼,与蓝天白云一同享受这片刻的宁静。我不敢说她能使您难以忘怀,更不敢说能使您看后心旷神怡,我只愿您能满意这份小作,也希望您能给我提出不足之处。”这真是他们在用自己稚嫩的笔倾诉啊,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我都很感动。同时,我又利用每周二下午的课带领学生进行名家名篇的阅读,要求当堂写出读后感,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六年级下学期时我又让学生每月买两本《读者》在课外读,每周写两篇读后感上交,由老师批阅、讲评。通过这些形式的课外阅读,不仅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更使得学生的感悟能力得以锻炼和提高。
篇5
【关键词】中学作文 感悟 丰富 真情实感
当前,学生对作文普遍存在着畏惧情绪,视作文为畏途。在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在作文技巧上下功夫。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述作文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技巧,并将这些写作知识和技巧公式一样样地抛给学生,让他们死记硬背,套用现成的模式和材料。学生写作文时想得多的不是写什么内容,而是琢磨如何去写才能把文章写得别具一格,才能让老师读了耳目一新。近年来,市场上除了大量的写作辅导书外,又增添了所谓的“作文软件”之类的宝典,传授各种写作技巧。这种过高地强调布局谋篇的完美,模式化的僵化训练,忽视了中学生对社会及生活的洞察能力与兴趣的培养,结果必然窒息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导致他们丢掉了开启心灵的钥匙,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失去了自我。
另外,过早地关注作文的应试价值,也是当前作文教学的通病。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却过早地关注了考试这根“指挥棒”。许多老师乐于猜题目,根据应考的走向、语文课本的习作题型、参考书上的要求、甚至试卷命题特点,可能会考什么,这段时间就训练什么。至于学生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想写什么或不愿意写则是次要的。于是,学生感兴趣的或想写的东西没有机会去表达,学生不想写的却三天两头强迫学生去写。为了应付作文,学生就会胡编乱造,抄袭作文“宝典”糊弄老师。作文训练价值何在?我们学生的真情何在?
纵观以上现象,造成学生畏难情绪的根本原因,不是学生没有生活,而是我们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积累和感悟”习惯的培养,造成学生的心灵太过粗糙,甚至荒芜。学生对生活缺少细致的观察和应有的感悟,很难在平凡的事物中寻找到应有的意义,很难在简单的生活中品味发现人生的智慧。
笔者认为,要想根本上帮助学生走出写作难的困境,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的习惯。
所谓“感悟”的习惯,恰如当代作家冯骥才所说:“每个人都有两个自己,一个是外在的,社会的,变形的;一个是内在的,本质的,真实的;真实的自己就是心灵丰富的自我。一旦面对它,你会感到这是一片易感的、深厚的、深情的、灵性而幽阔的世界。”现实的状况恰恰是学生由于缺乏一种直视心灵的“感悟”习惯,使自我丧失了一个真实、内在的自我,失却了一个“易感的、深厚的、深情的、灵性而幽阔的世界”。生活在他们的眼中也就变得狭小、很枯燥、很无聊。缺乏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根本无法唤起表达的欲望和激情。
作文教学训练应该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的“感悟”习惯,让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变得丰富起来、敏感起来。学生有了一颗感悟的心,他关注生活的意识就会越来越强烈,发现素材和积累素材的能力也就会越来越强烈,这样学生提笔写作就不再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养成了“感悟生活”的习惯,才会不断将外在的客观事件转化为内心独特的主观感受,学生对生活的感受才会不断丰富起来,而这种主观感受越丰富,表达的欲望就会越强烈,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有了生活这个不竭的源泉,难道还愁学生写不好作文么?
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看、去听、去感受生活的五彩缤纷和酸甜苦辣,学生敏锐的感觉会捕捉到许多写作的信息。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走进社会,走向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而然地映入学生的眼帘,学生一边在观察,一边在用心感受社会环境给他们带来的全新体验。生活中那一幕幕场景,都将成为学生截取的素材片段。
当然,“感悟”不能独立于语言文字之外抽象地进行,没有必要的语言积累,任何思想与情感的表达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两者是不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若要观察生活中的某个对象,并对此有所感悟,必须具备一些有关对象的知识,否则感悟无从谈起。
只有“感悟生活”,才能改变作文“假大空”的困境。要想改变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现实困境,教师必须澄清写作指导思想。作文不是耍花样、摆脸谱给别人看的,应该是我们自身生活的需要,是我们个体直抵心灵的表达,作文就是要把自己心中真实的思想与情感表达出来。凡是能够真切表达内心真情实感的文章就是好文章。同时,教师要改革作文的评价方式。应试作文过分注重立意要高远,思想要深刻和表达要富有文采等,导致学生普遍感到习作很难而不敢下笔。其实,有时尽管学生习作认识上有偏颇,思想上或许有偏差,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只要学生把他那个年龄真实的想法、内心的困惑与疑问真实地表达出来,这样的习作就是有生命的习作,所以,我们必须确信真实应该是习作走向“真善美”的第一步,我们必须相信只要学生的表达是真的,那么他就会不断向“善”与“美”逼近。
篇6
这是我从一本书看到之后,所引发的感悟,所以并写了这篇作文《感悟》是啊!感悟能悟出一种人生的启发、道理、并给人类带来帮助。感悟还能明白事实的真伪……。
感悟出怎样去把握、去珍惜、或走到尽头才发现自己丢失了可贵的机遇。感悟出怎样去把握、去珍惜、或走到尽头才发现自己丢失了可贵的机遇。
感悟还能对新鲜的感觉充满憧憬;或带着感情和想象去看待生活中的普通现象,但是,生活着位老师给人的教育从来不是滔滔不绝的说教和明白无误,他往往将现象、事实摆在那里,要你去会意、去感悟、去触类旁通、去联想提炼、因此要不断提高自己对生活的要求。
有某类事物引发的感悟,关键是要找准一个感悟的引发点,扣住这一种去想象、去感悟,去……。.
我最喜欢写感悟的文章了,因为它包涵许多地感情的色彩和对事物的观点。
篇7
【关键词】套路 兴趣 感悟 升华 创新表达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3(b)-0086-01
当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很值得关注,有记者问“童话大王”郑渊洁:“您如何看待当今的作文教学?”郑回答:“挺摧残孩子们的。”是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大多一味迎合考评的基本标准,陷入了庸俗化的套路写作。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多灌输,少感染,多说教,少陶冶,结果学生的作文思维狭窄、题材雷同、语言无味,千人一腔,缺失了个性与真情。时代呼唤作文教学的创新!
我认为“创新作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思辩力、观察力、创造力,让学生写作不受约束,勇于创新,写出真实的生活,写出由衷的心声,写出充满亮色的个性。
1 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兴趣
基础教育作文教学改革在翻新花样上做足了文章,但创新精神严重阙失是不争的事实。重“结果”不重“过程”,难以收到实效。观察、思维能力的培养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新的发现,有所创造。我的一些做法是:
(1)想象作文:通过教学情景的层层设置,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
(2)活动作文:让学生学会观察。
(3)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不同立足点去观察,去思考,就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认识,就可能发现他人尚未发现的新特征、新性质等。
(4)逆向思维,反弹琵琶。逆向思维训练可以让学生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和呆滞,突破思维定势的羁绊。
2 体验生活,感悟人生,让生活成为作文源头活水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希望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能够设身处地地想象学生内部的意思和情感,然后选写学生能够作的题目给学生作。如果这样,教师出题目就等于唤起学生作文的动机。”那么怎样让学生体验生那活,感悟人生而唤醒其沉睡的心灵呢?
(1)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为写作增添素材。
罗丹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生活的绚丽多彩,来自于它的复杂组合与瞬息万变,抓住这些,是学会感悟的基础,而抓住的前提是认真细致的观察。
(2)深入思考,感悟生活,让作文升格。
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体验、咀嚼、顿悟。深入思考,才能不断问为什么,从而让小事情表现大主题,小人物也可以表现得很丰满,小角度可以展现全局,小细节可以尽显本质,也就是说洞察生活中潜在或显现的思想意义,从平凡的生活中看出不平凡的意义,悟出闪光点,悟出事物的内在价值。
(3)读写结合,激发灵性,利于创新
阅读所得是写作资源的另一重要来源。叶圣陶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曾玉芹说:“阅读是因文得义的心理过程,是以文会友的交往过程,是书面文化的消化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所以阅读也是一种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
我的一些做法是:
(1)摘抄重要、精彩部分,有助于欣赏水平、思辩能力的提高。
(2)指导学生剪录。有关报纸资料的积累,有助于积累材料。
(3)指导学生写、评、答,启发文思,锻炼写作。
(4)把握作家思存生活的方式、角度,提高综合素质。
(5)“关注自我”与“关注外部世界”同步,提升学生人生境界
创新作文重内在质量,轻外在模式,这是作文的一大进步!这样学生作文可以宣泄心中的苦闷,传达自己的渴望,可以驰骋想象,思接千载,情通万里。
3 真情表达,张扬个性。让学生作心灵的主人
好的文章是心灵之泉的自然流淌,而每一颗心灵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世界,所以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文章是心灵的放飞。我的一些做法是:
3.1运用特色语言,真情表达
(1)生动形象,富有立体感。
(2)凝练含蓄,意义丰富。
(3)多用修辞,富有变化。
3.2独树一帜,张扬个性
叶圣陶强调:“作文贵有新意”。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的作文,谁欣赏?只有充满个性魅力的作文,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3.3让心灵飞扬
传统作文训练环境压抑、沉闷,极大地防碍了学生的写作情绪,因此我们要让学生张扬个性,作心灵的飞翔。
4 创新作文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4.1教师自己要善于学习,更新教学理念,不能在教改风起云涌时无动于衷“任尔东南西北风”,甚至板着面孔给教改浇冷水。
4.2“创新”的“新”要有正确的观念指导,即维系着写作主体的正义感和良知感,体现着个体生命的鲜活灵动性。
篇8
一、意象感悟式
意象感悟式即是让学生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或具有特殊意义的象征物,来感悟全文的思想情感,达到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例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就应紧紧抓住父亲的“背影”这一象征性的意象,来引导学生感悟。学生联系全文内容,仔细体会感受“背影”:寒冬季节,萧索的车站,一个“肥胖的”“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背影”,显得那样醒目而凝重,它坚韧、真诚、执拗地向前走去。而爬月台的背影,更把背影的内在精神与力量具体化了。父亲已经衰老,但为了越过深而险的铁路,他手攀脚缩,倾尽全力,他自信自己还有力量,生活的希望总在前面。面对这样一个浓缩着历史沧桑、人生使命和自强不息精神的父亲的背影,谁能不怦然心动,潸然泪下呢?作者就是把代表父亲全部精神品格的背影,在创作中转化成一种意象,赋予它丰富的象征内涵。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反复体验,深刻感悟全文意蕴。
二、语言品悟式
语言品悟式即是学生用多种方式、方法感受和体味语言,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我们知道,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其意义会有所不同,所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和理解。
例如: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从语言文字上看,作者的描述朴实无华,自然亲切,准确生动,其中有不少动词用得极为精当。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动词。如写阿发下田后的动作是“往来的摸了一回”,这个“摸”字契合语境;归航途中,“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夜色如此,既然看不清豆,只能弯下腰去,用手来“摸”。
又如:“偷豆”这一片段中的“偷”字就很值得我们分析体味,这里的“偷”并非带有贬义,因为这不是把他人的东西占为己有,而是主动分享自家的东西,反映出农家子弟忠厚老实的性格和纯洁无私的品质。“偷”字起到了凸显主题的作用,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情意美、童趣美,读来令人陶醉,能给人莫大的精神享受。
三、联想创悟式
联想创悟式即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联想中结合课文主旨去大胆创新,从而进一步领悟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情感内涵。不少作品的结尾往往是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来感悟深刻的主题。
例如:笔者在教鲁迅的《孔乙己》时,曾让学生续写原作。不少学生都进行了大胆而有新意的想象。如有一学生想象本已落魄的孔乙己在离开酒店之后,又做了黄粱一梦,最终在饥寒中永远地睡去。通过续写,学生对文章主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然,这首先源于学生对文章的感悟。同样是学《孔乙己》一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笔者请学生将“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中的“范进”进行角色互换,然后进行合理的想象。因为两文都是批判科举制度的,在创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可以通过自己对两文的理解来作深入分析。这样,学生就会对课文有更加深刻的感触。
四、情感领悟式
散文是作者抒感的载体,作者的情感来源于生活。我们体会作者的情感时,也可借助自己的生活实践。学生从小生活在父母的身边,每天都沐浴在亲情之中,正因为距离太近,他们反而不知道这就是美。现在读中学了,来到了课堂,做教师的就必须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文时,启发他们去感知这种亲情美。
篇9
【关键词】作文教学;诱导;感悟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的地位已逐渐凸显;已占语文近半壁江山的作文,地位更为显要。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使学生立于不败之地?纵观中高考的高分作文,素材的选择和主旨的提炼大都来源于对生活的感悟,如何在作文教学中诱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使学生能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所谓“感悟”,就是让学生通过跟外界事物接触,引起思想情绪,从而获得启发与领悟。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笔者着力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训练,以诱导学生对生活的感悟。
一、精心品读课文,借鉴别人的“感悟”
教材中选编的课文,都是作者通过对生活的深切感悟,提炼概括生活的典范之作,教师讲授课文不能忽视对其生活内涵的揭示,也不能忽视对其表现生活技法的点拨。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写出了父子送别时父亲对儿子依依惜别的情怀,道出了人间最美的亲情;鲁迅的《一件小事》通过一件小事却写出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歌颂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者的人性的光芒;《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和三味书屋单调枯燥生活的叙写,表现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等等。这些文章所写的内容多是现实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甚至我们学生自己都亲身经历过,但由于认识不深,辨别力不强,又加之没有认真去思考体悟,因而对这些生活现象感受很肤浅,或可以说是混沌一片。在教学中,我有意去让学生揭开这些生活的内涵,让他们去比照,在文本中寻找自己的影子,从而获得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又如教授的《回忆我的母亲》时,最后我让学生都回忆一下自己的母亲:她都有怎样的性格?从事何种工作?在家庭中扮演什么角色?对自己的关心教育怎样?生活中有无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这些我都要学生作一一介绍,然后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的母亲与的母亲比照一下,看有什么不同。经过比照学生发现,这似乎并无什么不同,她们都在为家庭奉献,都在为子女操劳;很平常,很微小。正是因为这些很平常很微小并司空见惯了的事情,才使我们没去在意,没去深究,但这其中却蕴含着人类最真最美的亲情。像这样坚持给学生指导,无论是解读文本,还是感悟生活练习写作,都有豁然开朗之感。
二、传授思维方法,用理论指导感悟
人的思维模式多呈固定性,对生活的认识不免狭隘。而学生的生活阅历浅,视野狭窄,对生活的认识会简单化,表面化。因而还需要教师作指导,交给学生思维方法。
要引导学生善于从多变的现象中辨别其本质和主流,找到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东西,以保持自身与社会的一致,这便是“求同思维”。要引导学生能够从流行的趋势中挣脱出来,寻找出与众不同的地方,发现别人所未发现的东西,这便是“求异思维”。要引导学生善于用历史的眼光,发展的角度去认识某些事物或某种生活现象,找出其前后一脉相承的地方,看出深度,这便是“纵向思维”。要引导学生善于将同类事物放在一起,从不同的侧面比较思考,以寻求对某一事物较全面的认识,看出广度,这便是“横向思维”。
教给学生这些思维方法,对他们辨析生活,并揣摩作文,是非常有价值的。
三、勤于写日记,录下对生活的感悟
生活中的人事都是不断变化的,生活的感受认识也是稍纵即逝的,如何把这些清晰地留下来,为将来的作文服务呢?写日记可算是最好的方法。写日记不仅可以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记录下来,为自己的作文积累生活素材;同时在记录的过程中,还可以在对粗糙的生活材料的初加工中,锻炼自己的思维,并练习自己的遣词造句的基本功,真可以说是“一箭双雕”。我在学生刚入中学校门时,就培养他们写日记的习惯,并一周一查,督促指导。一开始只要求能写就行,哪怕是流水帐;然后逐步要求能达到表达自己的认识,并加以联想评论;最后过渡到能就人就事连段成文。长时间坚持下来,学生自然就养成了对生活多个“心眼”的习惯,使“悟”进一步深入。
四、用心做启迪,架起感悟的桥梁
篇10
高中语文教材以容量大、视角新的特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每篇文章都释放着折射生活的色彩。但由于学生在感悟上存有差异,产生的效果就各不相同。如:诸多学生在观看同一景物时,有的灵感顿生,有的却一片茫然;在经历同一件事情时,有的百感交集,有的却无动于衷;在面临同一个问题时,有的思如泉涌,有的却木然无知……感悟能力强的人,耳聪目明,时时留心,处处在意,遇事敏感,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善于激发心中的情,写作富有“灵性”;感悟能力弱的人,听而不闻,视而不见,万事不感兴趣,一切无所用心,遇事迟钝,没有感慨,没有激情,没有见解,视写作为畏途。
感悟能力是由人的各种素质(如心理、文化、智力等等)综合而成的。在写作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身边的世界,从平平常常的小事到惊险奇特的大事,都能以一份好奇去体察和思考,以几分细腻去寻觅平凡生活的真善美,以多样情怀去挖掘生命的智慧和哲理。
一、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感悟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文学或学术工作通常总是渐渐使人离开那个所谓平淡无奇的社会方面的直接生活。可是这些方面却是生活的根本要素。一切灵感、道德、美感等等的生活根本在这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一点,有必要对高中生给予引导,使之领会。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基调清新明快,充满诗情画意。让人记忆犹深的是这样一段描写:“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一大片,她好象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隆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花香。”在这里,作者将单调枯燥的劳动给诗话了。这“女人”仿佛成了一位仙女,生活在充满诱人清香的玉宇琼阁之中,从而衬托出人物洁白无暇的心灵之美。很多同学对这段描述有异议,认为残酷的环境中怎么会有这样美的生活,这是否真实?为了帮助学生弄清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我在教学中引用了文艺理论中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论述,了解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写作原则,引导学生弄懂了孙犁的作品是以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对真实的抗日生活的描写。
这种“化平淡为神奇”的艺术手法使学生了解了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感悟生活的能力提高了,“美”的事物就从周记作文中表现了出来。从普通的同学交往中感悟出了友爱的珍贵;从不屑一顾的常规检查中感悟出了责任的意义;从师生磨擦的插曲中感悟出了“忘年交”的真诚……在组织“游津城”的活动中,同学们用发现美的眼睛重新去审视自己所生活的城市,竟油然而生出一种“恋”情。一位学生的作文这样写到:“清澈、碧绿的津河取代了龌龊、污黑的墙子河,墨带般地环绕在市区中,那么静,那么绿。像缎带轻绕连绵起伏的建筑物,正悠闲地欣赏着水中各自的倩影。若此时能乘一叶小舟,享受一下‘人在水中游’的情景该多好。想着想着,我不禁飘飘然起来,真有几分‘我欲乘风归去’的感受。”文章将自然与想象融洽地结合在一起,在真实的生活中感悟出一个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
二、生活矛盾与立意新颖的感悟
高中学生从哲学中知道世间万物中无不包含着矛盾。契可夫说过:“我为你把这生活真实的,也就是艺术的写出来,你就会在那里看见你早先没看见过、没有留意到的东西、生活的反常,生活的矛盾。”
引导学生去发现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写出这种矛盾,使文章避免平铺直叙,而能生动感人。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在观察和积累中增加思考和感悟的兴趣,调动起灵感思维,使文章立意新颖,且有深度;使中心主题高屋建瓴,发人深省。在一次叙写亲情内容的写作课上,大多数学生对至爱亲朋的关怀照顾,对身边无时无刻不享受到的关爱已有些麻木,甚至厌烦,因此觉得无从下笔。其实,琐碎的细节,家庭的冷暖正是构成生活矛盾的基本条件,平凡孕育着令人意外的惊异。有一位学生在文章中描述了一次晚自习后回到家中的情形:
“……今天的面条还放辣酱吗?”妈妈从厨房探出头来,关切的问。
“随便,随便。”正被电视里十强赛迷得神魂颠倒的我不耐烦地挥挥手中的遥控器。
“还要卧个鸡蛋吗?”厨房里又传来喊声。
“要,要,这样的事老问!”我不高兴地嘟囔着,厨房顿时安静下来。
“来了!”妈妈把一大碗面端了上来。我拿起筷子,挑了几下,夹起一挑塞进嘴里,便又转向电视。
“怎么样?好吃吗?你不让呛锅,我没敢弄,你看,清汤的,鸡蛋,你爱吃的那种,行吗?”
“超一流绝代无双。”我机械地甩出一句。
“这孩子,真这么好吃吗?”妈妈竟孩子般地笑起来。
我有些惊愕地抬起头,妈妈一边在围裙上使劲搓手,一边直直地望着我,我突然间有些感动,认真地吃了一大口说:“真的,不骗您!”
这篇文章的可贵之处在于以一件司空见惯的小事折射出当今望子成龙的父母鞠躬尽瘁的言行表现,反映出当代中学生在繁重的课业和升学的压力下难以解脱的无奈。当这篇文章作为范文在班上读完后,触动了大家的情怀,家人的形象在孩子们的眼里变得丰满了,高大了。这一例不但促进了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也促进了家庭代沟的弥合,还增加了学生为报亲恩而激发出的学习热情。作为老师,我也受到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悟到一点人文教育的真谛。
三、生活底蕴与情感态度的感悟
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指出:“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当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情绪达到了比较丰满的程度,心中的写作欲望便逐渐萌动和强化,在成熟到呼之欲出的时刻,受到教师的恰当点拨,就不可抑制地产生了通过文字倾泄心绪的写作冲动。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有一种宣泄的快乐和轻松,而不是外来压力下的额外负担与沉重。如此从胸中流淌出来的作文,必然神满气足,情韵生动,激荡人心,是血肉生命转移为另一种具有高品味的生命存在形式。传统的作文教学过于强调行文的基本规范,注重谋篇的应试技法,着力结构的模式套路,久而久之,隔膜了学生对生活的感情,钝化了学生萌发生活思维的“触角”,以致制造出来的作文缺少灵性的跳动,看不见个性的张扬,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偏离了真诚,无法观察到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