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30 22:2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生个人读书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一.把构建学生阅读书目作为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抓手
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革命性的转变,仅仅通过课本里有限的五册课本中的五十多篇文章的阅读是远远不够的,要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构建学生三年的阅读书目,建立每个学生的阅读史,加强国学阅读量。有了广泛的阅读,语感的熏陶和培养,课本里的那几篇文章也就不在话下迎刃而解了。
巴金说:“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他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它可以给人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学生在阅读了那么多人类留下的优秀作品后,他会形成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尽管他长大后会看到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他会因此而分裂,会痛苦和怀疑,但他决不会陷入虚无主义。他会在痛苦的思考和怀疑之后,从原来那种幼稚的不自觉的和谐,过渡到更高的自觉的和谐,最终成为一个成熟的人。《新课标》也具体规定了各年龄阶段的阅读篇目,但那是宏观的,没能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我们语文教师应根据这些推荐篇目再结合学生以往的阅读史,考虑到地域、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给出阅读书目,并在课堂教学中引领、指导和落实。
二.从激发阅读兴趣入手,实施学生个人阅读计划
要实现语文广泛阅读,要从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入手。语文教师把“兴趣、喜欢”换成“需要”是一种切合实际的思路。这些需要主要是追求知识、解决问题、强化信念、安慰消遣等等。学生的阅读需要,无非产生于社会生活和个人成长的要求,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学生的阅读需要明确后就可以构建学生个人的阅读计划。
学生高一入学,每堂语文课前10分钟安排每个学生推荐一本对他成长最有影响的一本书介绍给同学,介绍自己的阅读经验,以生教生,生生互动交流,充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学期后, 针对大家阅读最多的一部名著组织学生进行阅读鉴赏交流讨论会,形式可以有同桌交流、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交流、互动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会使逐步形成的阅读兴趣向纵深发展变成一种需要,把读书看作人生一大乐事。一旦阅读成为学生的自我需要,就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教师可以充当“顾问”,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兴趣和成长需要,指导借阅和订阅书刊,构建学生个人阅读计划工程。
三.整体规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高一年级,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范文阅读和自己广泛的课外阅读来进行有效的分类积累。培养学生以下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1.多思考、勤动笔的习惯。培养学生养成做各种类型的读书摘抄的习惯,圈点批划、摘抄要点、制作读书卡片、写读书笔记等。2.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善读者善用工具书,指导学生在预习、自读过程中运用工具书,解决遇到的疑难问题。3.及时检查评比课外阅读的成绩。形式有: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字数、笔记、卡片等。4.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目的和水平,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指导方法。采取集体指导,个别指导等形式。一些由学生推荐的篇目,则由推荐者介绍,教师则以平等的身份参加讨论,形成师生切磋,即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
高中二三年级,随着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进一步增强,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养成深入思考、自主研析的习惯。同时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读物,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如精读、泛读、速读等。培养学生掌握苏霍母林斯基的“无声”阅读法,提高阅读速度,快速从读物中提取信息。依据阅读动机和读物性质的不同,还可以有探测性阅读、理解性阅读、评价性阅读、消遣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等阅读方法的指导。
四.处理好阅读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
篇2
经典育人,养成教育课程化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凌源市实验小学把《三字经》《弟子规》和《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古诗定为学生的必背内容,又从《论语》《老子》《中庸》等文化典籍中选取名篇名句编印了《小学生经典导读》教材,要求学生不仅会诵读,还要能熟背,并在此基础上推动“养成教育课程化”,即在学前班、小学一年级和二年级开设国学经典导读校本课程―国学课,每周授课两课时。经过反复探索,国学课已经形成了“分享引入―读诵理解―故事明理―演练导行―生活力行”五步教学模式。课堂通过故事、游戏、歌咏、表演等形式,让孩子们在乐中学、乐中解、乐中行,使养成教育空洞的说教成为学生内在素质的需要,使良好行为成为学生自觉的行动。
课题引领,养成教育校本化
2006年3月,学校启动了“经典诵读国学启蒙教育工程”,并以“国学启蒙为载体对学生实施做人教育”这一科研课题为切入点进行校本研究。课题组根据《中小学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三字经》《论语》《常礼举要》《朱子治家格言》等经典,编写了《好习惯伴我快乐成长》《实验小学师生文明礼仪常规》等校本教材,对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礼仪习惯进行明确规定,教材分“在校篇”“居家篇”“社会篇”三个篇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划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侧重,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家做好孩子、在校做好学生、在社会做好少年,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特色活动,养成教育多元化
学校不断探索和创新养成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开辟多种途径实施养成教育,把良好习惯的培养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之中。
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习惯。学校建设“以读书长知识,以读书树理想,以读书促养成”的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习惯已经成为凌源市实验小学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开展了快乐读书“六个一”、校园“读书节”等活动,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深受全体师生的喜爱。以活动促读书,以读书促学习,以学习促文化品位的提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读书习惯,而且夯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
“日行一善”,让美德成为习惯。学校在学生理解经典、背诵经典的基础上,开展了“日行一善”的践行经典活动。要求学生每天最少做一件好事,善大善小凭心而做,然后记录下自己认为值得记录的善行,在国学课上进行分享,班级每周评选一名“班级美德星”,年级组每月评选“年组美德星”,学校学期末评选“校园美德星”。“日行一善”活动通过“知善、行善、扬善、乐善”的过程,使学生懂得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让中华民族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逐渐融入学生的生活,并内化为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
阳光评价,养成教育常态化
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外化―内化―外化”的过程。为了使教育过程循序渐进又能持之以恒,学校创建了“红领巾好习惯银行”和“星级少年”评价体系,为每一名学生建立“快乐成长袋”,设立“坏习惯集中营”,促使学生按计划逐渐改掉不良习惯,养成好习惯。
“红领巾好习惯银行”的储户是全体学生,每名储户都有自己的小存折,学生个人储蓄由教师和班级小储蓄员负责,他们把学生每天在礼仪、纪律、卫生、大课间操和活动等方面的内容量化成分值,通过学生本人、小组同学、教师、家长四位一体的评价,存入学生个人的好习惯银行账户。依据好习惯存款情况,学校在德智体美劳多个方面设立奖项,引导学生将其在校园内的积极表现延伸到家庭和社会。设立“十佳学习标兵”“十佳礼仪标兵”“十佳纪律标兵”“十佳劳动标兵”“十佳小干部”“十佳父母好助手”等奖项,让每个学生都有奋斗目标,都有希望实现目标,形成以“十佳”带动“百名优秀”,以“百名优秀”带动“千名合格”的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鼓励学生不断走出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篇3
[关键词]读书明理;个人阅读;小组合作;探究性学习;读书报告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12-02
语文作为一门工具课,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语文学习离不开阅读,阅读不是静止的行为,而应是一种实践性和创造性相结合的探究活动。语文学习的功夫在课外。因此,在学习语文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由教材到生活过渡,由课堂向课外延伸,倡导阅读实践,多读书,读好书,进行“读书明理”探究性学习活动,是联系学生生活,开放课程资源,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一次有效尝试。
一、活动目标
1.知识能力训练点
(1)阅读好书,扩展语文学习空间,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特别是选择阅读经典,探究书中故事包含的社会现实和形象寄寓的事理意义等知识。
(2)学会阅读、鉴赏、评价和抒写读书体会,能够对文本内容、思想价值连同某种特色进行初步的评价和判断。
2.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点
(1)一本好书应该是一定的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艺术再现。学生通过感受书本刻画的社会画面或描写的艺术境界,辩驳假丑恶,弘扬真善美,砥砺思想,陶冶性情,完善人格。
(2)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究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发掘文本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和人生价值,形成符合文本要求的价值判断,并能够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见解。
3.美育教育点
品味和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感知和鉴赏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各种美好境界,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
二、实施步骤
1.组织与计划
高二(1)、(2)两个班共119名学生,大体按6人一组分为20个读书小组。公布书单,小组自选书目(每小组选读一本文学经典或传记类、励志类等书籍),按总体目标制订可行性计划,允许小组有一些变通。
2.形式与结果
6人小组同读一本好书,个人阅读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了解“一批心中得意之人”或“一批心中得意之事”,完成由“学生现实生活――书本生活现实――学生未来生活”的思考和认知,写出个体的阅读心得或小组的阅读报告,编辑修改并打印文本,以便共享交流。
3.探究与互动
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师生要加强联系和互动:一是教师要对学生探究中出现的问题分阶段及时解答,并选择代表性问题做全面指导;二是要求学生选择有意义的话题,特别是具有社会代表和典型生活的内容,写好体会或感言;三是教师对学生的文稿要及时审阅、修改或润色,个别不尽如人意的文稿还可进行二次或三次写作。
4.交流与共享
小组之间或班级成员之间交流共享读书成果,力求达到由活动小组成员阅读共享向校内或周边学生辐射的效果。
5.时间安排
大约两个月时间。个人读好一本书(一周);小组内部按各自计划阅读、互动、探究和写作(两周);师生与生生互动、交流,二次写作(两周);文稿编辑修改,打印成集(一周);共享和评价(两周)。
三、活动成果简析
经过两个月紧张愉悦的活动,20个小组按计划分工或协作,完成了关于文本原著介绍―内容梗概―作者简介、名言名句集锦(分角度归纳)、 链接思考(一批心中得意之事或一批心中得意之人)、精彩语段赏析、读后感言(思想内容或艺术特色等主要形式的探究),并根据各自小M书目的题材和内容,有所创造性地在形式和内容方面做了探究,撰写了别具特色的读书报告。所有报告经组内交流和修改后提交指导教师审阅及修改,然后经组内成员再次修正后打印成册。每个小组打印5份,总共100份,作为全体学生共享交流乃至全校共享交流的活动成果。
此次阅读探究活动所选书籍,主要是文学类、传记类等方面的书目,包含特定的现实世相、情感事理,都是一定历史或现实背景下的产物。对文本的阅读过程和对相关问题的探究过程,本身就包含着对事情和道理的感受或接纳。因为阅读是主观性很强的活动,有些潜在的东西就要靠阅读者的感悟来吸收和思考。
各读书小组针对本组所读书籍而做的各具特点的探究性阅读,也都是针对一些具体问题而展开的,其中包含着与作品(文本)故事情节或事理意义、人物性格发展或形象意义相关的问题,达到了由人物之“象” 到形象之“义”,由书本之“事”到事件意义之“理”的“读书明理”目的。
特别要提到的是,借助20个组的20本读书报告,活动成员乃至更多的学生会不同程度地了解20本书的内容和相关问题,扩大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认知能力,达到成员之间相互借鉴交流、资源共享的预期目的。这也许就是常说的开卷有益吧。
四、活动评价
1.选书和探究
读书小组所选书籍,大体是在教育部规定的中学生必读书目之列,每本书都是经过小组成员内部商量选定的。20个组的20本书,体现了书籍内容的多样化和交流效果的最大化,很多书都是经典类书籍。但由于部分文学类和文艺理论类书籍是外国作品,写作背景和故事距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如果不借助于网络或其他资料,阅读探究就存在困难。当然,有些探究停留在较浅层面,富有个性或创造性的东西还是少了一些。
如果将为时两个月的读书过程和20个小组的读书报告作一纵横比较,显然存在着时间和精力投入、阅读层次、小组内部成员之间和小组之间探究效果不等的诸多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也许是部分小组或小组部分成员缺乏广泛深入的静读和思考、质疑和辨析,当然,也与对读书探究活动不够重视有关。
同时,部分小组的读书报告有一些内容直接复制粘贴而来,而且在引用时没有注明出处,表明学生读书写作不够审慎,不了解学术规范与伦理教育的问题。作为活动的组织者,笔者对这些问题事先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活动形式及延伸
篇4
关键词:多读书;读好书;阅读;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234-02
作为个体的人不可能事事亲历,事事亲为,而有针对性的课外拓展延伸阅读恰可以弥补此不足。至于如何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如何有效的把阅读活动融入到我们生活中来,人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论表达很多。这里,笔者就课外阅读活动指导的话题略谈点滴心得,以期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一、了解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趋势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材料包括适合学生阅读的各类图书和报刊”。“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在当前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鉴于此,扩大初中学生课外阅读量已经是势在必行。
学生的课外阅读绝大多数是以个人方式进行的。因此,老师在指导自己的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正视学生的时代、年龄、生理、心理特点和需要,不仅允许,而且要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来制定个人的阅读计划,选择阅读作品、阅读形式,自由阅读,自由笔记。只有这样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在当前互联互通空前发达的社会条件下,面对海量的信息源进行正确的判断、收集、整合,同时做出应对策略是任何一个人所必须面对的。因此,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培养初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活用信息的能力就成为当前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课题。而且,教师在给学生课外阅读指导中不能只重视学生阅读量、阅读能力的提高,而忽视学生良好品德在阅读中的潜移默化。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不仅要考虑学生个人的自主性,更应该给予学生课外读物选择的引导。
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当然更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源,“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生只有有了阅读的兴趣,才能真正从内心的最深处产生阅读需要,进而主动去阅读,去涉猎自己的所需。所以,教师应该在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上下功夫,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需求,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始终将阅读与快乐相联系。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呢?我以为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教材或活动中的文章和故事来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利用其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或片段来创设情境与悬念,让学生产生刨根究底的冲动,来促进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一尝试。
1.以多样的形式向学生推荐好书。教师在熟悉当前国内广为大众喜欢的期刊、书目排行榜的基础上,进一步熟知图书内容,并身体力行地去涉猎,以加深对书的切身感受,“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而后根据要求和内容做到:(1)推荐的方式可以是某一期刊、具体的篇章和内容的介绍。如,在教学《傅雷家书》节选文时,适时给学生讲《傅雷家书》整部的主要内容以及另一部著名的家书《家书》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后拓展阅读此二书,课后,好多学生去阅读了这两本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课外阅读推荐须有的放矢,讲究技巧。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的论断,很好地说明了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老师对待书籍的好态度及个人的阅读技巧,往往会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2.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学生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往往目的性明确,既希求有所得,又期望自己的所得获得师长、同学的肯定与赞赏,从而实现成就感。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可举行如下活动。(1)我们可结合语文综合性学习,开展读书心得经验交流会、讲故事比赛等专题活动;(2)结合文言文教学,举行诗歌朗诵比赛、填写诗词名句竞赛等;(3)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国内外重大事件,指导学生到相关网站,点击相关文章或专著进行阅读,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并在此基础上,对所读知识制作手抄报进行展览,或举行专题报告会,提供舞台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所得。让学生在展示自己,体验成功中促进阅读的进一步展开。
三、培养、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按规律办事,讲究方法。读书亦然,初中学生各方面学力虽然比之小学生略强。但是,在开展阅读时同样会遇到阅历浅,分辨力弱,盲目性大等瓶颈。因此,为提高阅读质量计,指导读书方法,制定阅读计划就显得十分重要且必要。
1.指导学生选择积极、健康的课外读物。课外阅读好处多,可是如果盲目开卷未必有益。就像一盘菜因为适量的味精而成为美味,可是如果味精过多,不仅难以下咽,而且吃了可能中毒,所以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非常重要。因为“趣味”会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去读书,乐意去看书。
2.指导学生制定可行的阅读计划。“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这一俗语无不说明计划的重要性,要让还不是很成熟的初中学生自觉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是不易的,更何况人不论年龄大小都是有惰性的。所以,制定可行性计划,稳步推进阅读是必要的,大体可以从三个各方面来考虑:(1)由内而外,由课内的选文而看对应的作品集,再拓展延伸同题材、同主题作品的阅读,这样做的好处是既完成了教材基本知识学习,避免了原本相对枯燥的课堂学习,又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应有的提高;(2)从丛书书目考虑。“矛盾文学奖”、“年度最佳作品”等产生的书目,学生如能按图索骥加以阅读,肯定会获益匪浅。
3.指导学生阅读方法。阅读方法得当,在阅读中往往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生可以根据作品性质(名家名著,一般名著,消遣性、重要性、资料性)、特色及自己的时间、精力等不同情况,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往往收获奇效。即,品读法;通读法;略读法;跳读法;选读法,此五法学生可根据实际酌情采用。
篇5
关键词:学法指导 养成良好习惯 激发兴趣
数学学法指导是一个由非智力因素、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组成的动力系统、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反馈系统的整体,对其中任何一个系统的忽视,都会直接影响学法指导整体功能的发挥。因而,在教学中正确指导学生学习,使之“乐学、持学、会学”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及教学质量,也被知识经济赋予了更深远的历史意义。数学学科教育中的学习指导要结合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导向、养习、授法”的学习指导策略。
1.导向。就是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学习方向主要包括学习的兴趣、态度、动机、意志等有关学习情感方面的因素。其中动机是核心。明确的学习动机可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起定向、启动、助动、维持功能。动机源于需要,一些学生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学习观的影响,其学习需要是升学、就业、农转非等。但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的今天,社会人事制度、劳动分配制度发生了重大变革,这就形成了落后的学习需要与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更多的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学习意志消沉,动机不明。因此,可在教学中加强人文教育,逐步引导学生认清社会发展特点及未来社会的人才规格,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与成才、学习与成功的关系,建立起适合时代特点的学习需要,强化学习动力系统。
2.养习。就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学习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行为定型。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活动中起维护、支持功能,是学习活动的负载者,也是学生在未来社会中不断学习、发展自我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就不能保持其联系性和是持久性,学习就会半途而废。脱离学习实践,任何学习方法、学习愿望都是无意义的。养习教育使学生“持学”,是学习指导的保障,不建立在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指导也是纸上谈兵。由于受以往“应试教育”教学模式、学习观的影响,学生形成了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如重作业轻自学,抄作业应付老师;重书面作业轻口头作业;重做题轻读书、反思;重课上轻课下等。这些习惯严重制约了学生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因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习指导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初期,学生经常回出现“忘了学习或学习深度不够”的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我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的检查与验收,并给予量化评估,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集体荣誉感,激发其学习热情,通过群体学习的互动、互助、互控效应,规范其学习行为,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互相约束中学会了自我约束,让他们每个人都成为自己的老师、别人的老师,密切了生生交流,拓广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学习习惯的养成应从小做起,坚持不懈,还要在有规律的学习中去培养。在学习指导中,我帮助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按计划认真落实;开展“每日一刻钟”、“每日一题”的养习训练;组织一些有规律的课外活动,如让学生连续两个月统计自家船上海产品的产量及价格,指导他们分析数据,研究其中的规律性。这些都大大促进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努力,我所教的初二数学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较以前提高了30多分。
3.授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着重解决会不会学的问题,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落脚点,是学习指导的关键。学习方法是完成学习的得力工具,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定向、选择、助动、调节功能。学法指导既要遵循学习规律,又要符合学习者的特点。笔者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学习现状、知识水平,着眼于自主学习,采用了如下学法指导策略:
(1)教会学生读书。读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学会学习必须要学会读书。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设读书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把自己教学中总结出来的读书学习的方法传授给他们,如利用“比较――猜想――验证”探索式读书方法学习平行四边形;采用“读――思――练”方法阅读数学课外读物等。读法亦无定法,因人而异,因材而异。但在读书指导中,必须要指导学生做到“学”(眼)、“思”(脑)、“练”(手)相结合。读书是学习的形式,思考才是学习的实质,而练习是学习的保证。三者有机结合才能把书读活。
(2)让学生学会思考。任何所要学习的新知,只有通过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转化为认知者认知结构中的诸多旧知才会被理解建构。故在学法指导中要指导学生学会思考,引导他们多观察多实践,抓住知识间相同、相近、相异、互通、互逆等联系,选择合理的思维方法,去理解所学知识,把它建构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如在初二《代数》二次根式一节的学习指导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二次根式与算术平方根的相同之处,学生就很轻松地利用逻辑思维理解了二次根式的概念及二次根式中a≥o的原因。也得出了求二次根式中字母取值范围的方法,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较深刻地体味到思维的技巧、方法,提高了思维水平,认清了数学学习的实质。
篇6
[摘 要]: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挡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由于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课外阅读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思考
作为人类精神活动的重要方面,阅读活动以锐不可挡之势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然而,由于旧的教学观念和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课外阅读至今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一、研读《课标》,引领阅读方向
《新课程标准》提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首次把“丰富语言的积累”写进了教学目的,并用具体条款要求“注意积累语言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含课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教育资源。“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读书心得”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扩大课外阅读量势在必行。
学生的课外阅读大多数是以个体的形式来进行的,因此,教师应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开展课外阅读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读物,自由阅读,自由写笔记。而且,形式要不拘一格,不求统一,这样才能成功地激发起学生阅读动机。著名的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教授在谈到自己的成长经历时,说自己的成功要归功于随意性阅读。但目前,小学生从课外书籍中汲取的“营养”结构仍不够合理,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教师既要考虑学生的自主性,又要加强对课外读物选择的指导。
二、多种途径,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应该大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使他们在头脑中将阅读与乐趣相联系。那么如何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呢?我们常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简介要读的文章内容,以激发其阅读兴趣,也常利用故事中精彩、紧张、感人的情节创设悬念,让学生产生寻根究底的好奇心,以此激趣。但我们还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推荐图书要注重方式
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所以教师不光要熟知图书内容,更要加深对书的感受,这样在推荐书时才会游刃有余。当然教师绝不能忽视推荐方式的机动性,据其要求和内容而言:推荐方式可以有书刊的推荐、篇目推荐和内容的介绍。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
(1)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的收获明显,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开展读书心得交流会、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
(2)积淀文化经典。古诗词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璀璨明珠,深受人们喜爱。让学生诵读古诗词,不仅有利于发展语言,提高智力,而且能陶冶情操,培养文字鉴赏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积累多了,语感不断得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自然形成。
(3)我们还可以根据学校组织的活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自办手抄报和手抄小杂志。使学生在办报刊的过程中,提高选择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三、有效指导,提高阅读效益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方法,这样你才可能事半功倍。读书亦是如此。因此,指导学生读书的方法也很重要。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的课外读物
(l)思想健康。好书,以健康的思想教育人,以感人的事迹鼓舞人,以高尚的情操陶冶人,以科学的知识丰富人。我们要教育学生读好书,使他们从好书中认识真、善、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而受年龄、阅历、水平限制,小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所以我们不能低估不良读物给我们小学生带来的副作用。
(2)考虑学生的各方面差异。据有关方面调查,因学生年龄、学段、性别、性格、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其阅读兴趣也随之不同,所以教师可对学生的爱好进行了解,到介绍时就有的放矢了。
(3)有趣味性。知识的海洋对于少年儿童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宇宙的奥秘会引起他们认识世界的炽烈欲望。教师要有计划地帮助学生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程度的课外读物。
(4)注意阅读的广度。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告诫青少年:专看文学书不好,只看一个人的著作也不好。《教学大纲》要求六年制小学生课外阅读不少于150万字的分量,无疑是我们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只有广泛地阅读,才能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课本阅读的不足。
2.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合理地进行课外阅读
(1)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古人云:“世间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如今,社会生活高度开放,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不能局限在课堂、课本里,而应该构建开发的教学模式,拓宽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在各种阅读材料,特别是范围广泛的课外阅读,更是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没有边界的感受空间。
(2)从体裁考虑。低年级安排儿歌等浅显的儿童读物,中年级安排易懂的寓言、童话、科学知识短文,高年级安排有代表性的中、长篇小说等文学作品及报纸杂志。
(3)从时间上考虑。平时上课时间紧,安排篇幅小的文章、书报.寒暑假时间长安排篇幅较长读物。
3.指导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学会积累
语文学习的基本途径是积累与训练。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就认为 “学习的过程是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创造一切条件,帮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激发其读书兴趣,积累尽可能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积淀尽可能多的语感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心理词典”。我认为应该注意如下几点:
(1)培养读书的积极态度,认真投入,和作者想在一起。读书是把书的信息传给大脑,大脑进行创造性加工,人与书本产生的一种综合性效应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过程。只有在课外阅读中充分地调动自己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才能有深刻的印象,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
(2)学会做笔记。读到好文章,摘录好词佳句,记下心得体会,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这就是阅读的收获。
4.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创新精神
篇7
读书笔记阅读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教师教”“学生记”不同。这里的教,主要是教记笔记的方法和阅读重点的指导;在“学”的方面更注重自学和讨论,注重探索和创新。从所选群文来看是先学后教,教以学为基础,克服了教的主观性、盲目性。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一、规定性与灵活性结合
就读书笔记的内容看,它包括理解、揣摩、评议、识记、感悟等几个方面,具有规定性。学生按照这几个方面来做笔记,基本能有效避免无从下笔的尴尬。但也要充分发挥它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体到笔记内容,如个人质疑及心得等就要因人而异,更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和收获,从而实现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发现,最终达到主动学习的目的。
二、阅读与思考相结合
即要求学生养成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教师重在指导学生质疑并把自己的见解记录下来,或者把对同一本书在不同阶段的阅读收获记录下来。如阅读《西游记》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在笔记中记录自己在小学阶段和现在读这本书的不同感觉,深入阅读《水浒传》这部经典名著时对所谓的“梁山好汉”是否有新的认识。坚持下去,学生的阅读水平定会提高。
三、阅读与讨论相结合
自我阅读,独立思考,写出笔记,是自学;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意见,使学生的质疑在讨论中明确,教师还应对学生的疑惑之处加以点拨,对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收获加以鼓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笔记内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阅读与积累,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群文阅读所选文章大都是很优秀的范文或经典文章,选文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对学生知识的积累、思维的训练,要重点指导学生学会方法,促使其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这些内容如果只凭教师手把手地教或学生个人浅尝辄止地读是没有效果的,只有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感知、去思考、去再创造,让他们主动开展学习活动,养成持之以恒记笔记的习惯,其阅读、审美、写作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展现和锻炼,才更能凸显所选群文的自身价值。
五、读书笔记直接引入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读书笔记后,教师不能听之任之,只把任务交给学生了事,更要当好引路人。首先,许多学生并不懂读书笔记的写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布置写读书笔记时,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获得指导的学习欲望。那么,如果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现疑难问题急于求解时,教师对其进行启发指导,这样一来学生写读书笔记的熟练程度自然会得到提高。
其次,针对学生的读书笔记,教师要认真批阅,认真讲评。只有这样,教师对学生读书笔记中的优点、不足、重难点、质疑及遗漏等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更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指导,有必要时甚至可以直接以打出分数的形式直观地显示优劣。当然,教师也要注意学生的层次性,学生基础、能力、兴趣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其读书笔记质量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鼓励学生以自己为起点进行阅读,以他人为提高的参照或目标,从而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如在文学作品的鉴赏方面,有些同学可能谈得很肤浅,有的同学会有很深的感悟,教师在评价打分时既要考虑到差异优劣,又要注意不要刺伤学生的积极性,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即使有一点独到的见解,也要及时肯定,给出一定的高分。把读书笔记引入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很大的推M作用。
篇8
一、小学读书活动分析
在开展读书活动时,由于小学生对书籍的选择缺乏指导,易出现盲目性和随意性的特征。小学生选择阅读的篇目或内容往往是图好玩、图热闹,跟风追星,大多学生沉迷于卡通或动漫书中,只有少数小学生能相对理性、客观地选择阅读书籍。这是由小学生年龄、判断力、价值观的局限所决定的。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向,是小学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的责任。班主任作为班级管理的主导者,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小学生知识水平、自身理解能力的限制,不能很好地把握读书方法,这时就需要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纠正学生不合理的读书方法,从而保证学生读书的效率和质量。
小学生的读书活动还受一些片面因素影响。如不少家长教育孩子重视课本忽视课外读书,受追求考试分数的影响较为突出,这对学生的素质养成是极为不利的。
二、指导小学生读书的原则和宗旨
小学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在指导小学生读书活动中要把握正确的方向,那就是拓展知识,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自我进修能力及综合素质。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小学生中开展读书活动,存在一些不足和缺陷。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读书的需求及问题科学指导学生的读书方向,合理推荐阅读篇目和内容。
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在指导小学生开展读书活动时不能急于求成,要明白读书是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指导读书时,应正确引导学生制订合理的读书计划,一方面读书的内容上应先浅后深,由易到难,另一方面读书的进度要适度,不追求一口吃饱,也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此外,在指导小学生读书活动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不硬性追求学生读书内容、读书进度的整齐划一。小学生只有在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篇目时,才能全身心投入到读书中,对自己不喜欢的书籍学生会产生反感,读书的意愿就会被打压下去。每名学生的兴趣取向是不尽相同的,教师在正确引导的前提下应允许学生有个人的读书偏爱,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引导其多?x一些有益的篇目。
三、指导小学生读书活动的策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小学生感兴趣的书籍,学生心中才会产生读书的意愿,从而主动去阅读。所以,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活动时,要想方设法为学生营造出有趣的、轻松的读书环境,激发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教师设置一个与阅读篇目相关的情境,通过黑板、墙报、多媒体等展示与篇目内容相关联的图片、音乐或动画,还可在读书前采用启发式引导,给学生提出一个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到书中去找答案。
读书是有技巧和方法的,正确的读书方法会事半功倍,错误的读书方法会南辕北辙。小学生的读书能力不高,教师要认真指导,教给他们阅读方法。告诉学生,读书过程中应注意对点和面的把握,关注作者的中心意图,寻找文章中起承启、点睛作用的段落或内容。只有在读书过程中抓住重点、要点才能提高读书效率。
篇9
学与行政学专业学生读书培养模式首先,科学选定专业必读书目,制定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必读书制度。专业必读书目必须涉及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等多学科门类。重点涉及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应该读的蕴含政治理论及丰富的行政思想的中西方书籍。同时,不能忽视其他相关的专业综合类图书。由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是政治学、行政学、管理学等学科相互交叉的一门学科,因此,在选择书目时应扩大范围。大一新生一入校,专业教师就要给他们讲授专业书的重要性,介绍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必读书目,同时初步介绍专业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帮助他们进行专业阅读入门练习。有必要的话,可以把必读书制度列入到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当中。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班级的辅导员要和教研室的教学工作配合起来,规定各年级读书的数量与书目,并要求学生参与必读书阅读考核,把考核计入政治学读书报告训练总学分,以此来督促学生认真读书。其次,教师要加强引导,形成学生热爱阅读、勤于思考、争相讨论的读书氛围。专业教师在自己长期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阅读经验与知识,这对刚刚入门还在书海中苦苦挣扎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教师准确深入的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读书训练不但要重视学生个人读书的过程,而且更要注重学生群体读书中的互动交流。互动交流可以集思广益、质疑探讨,从而使学生阅读的内容融会升华,提高读书训练的教学价值。由此可见,专业读书训练必须与导师制和小组学习法相结合。最后,把政治学读书报告集中实践环节打造成学生一年来读书成果的展示会、宣传栏。小学期指导学生根据各自在一年中的读书情况分组,保证每组读书的相关性和补充性。然后,根据小组汇报活动,各组推选出优秀代表参加全班的读书报告会,指导老师随机组成现场指导小组进行现场指导和点评。在汇报结束后,评选出阅读明星,并给予表彰。
二、夯实学生学术创新的基石
加强学生文献综述写作训练文献综述一般要对研究现状进行客观的叙述和评论,以便预测发展、研究的趋势或寻求新的研究突破点。培养学生学术思考的问题意识,在对某个学术问题感兴趣的基础上开展文献综述训练,把文献综述与所要研究问题联系起来,文献综述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界研究现状的逻辑关系,更重要的在于,能够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的价值和方向。在学生进行文献综述撰写训练之前,经验丰富或有写作功底的教师要作专题课,讲授文献综述的基本写作要领,并结合学生情况点评一些范文,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文献综述好坏的差异,从中汲取经验。专题课结束前,老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有价值同时又适合学生学术水平的选题,让学生文献综述训练更有方向性。在训练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文献综述撰写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在小学期的两周中,每个文献综述训练小组开展2~3次,中期教师指导检查活动,对学生的撰写情况进行督促,解答出现的问题,纠正出现的错误,使学生的文献综述撰写训练的实效性更强。为检验效果开展学生互评、老师点评、现场提问、现场修改的文献综述的考核方式。
三、与实务部门联合共建开放式公文写作训练模式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 德育管理 阅读习惯培养
一、调查目的与方法
阅读习惯对小学生成长至关重要。阅读习惯的养成具有明显的德育功能,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孩子形成拼搏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力量;有助于形成互助的精神和奉献给与的品质;有助于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积极性。笔者发现,国内外对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研究大多是以学生为研究对象,或注重于兴趣培养,或侧重于方法指导,又或者是阅读媒介推荐。本文拟从学校层面对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从学校德育管理的维度探索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现实状况和改进策略。
为更好地提出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改进策略,本人参考已有文献资料和结合个人的工作与管理实践,编制了《番禺区农村小学德育管理之培养阅读习惯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调查问卷分为两大部分,共53道选择题。第一部分是对农村小学阅读习惯的现状进行调查,旨在了解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目的、阅读材料的内容和来源、阅读的时间和数量、阅读的方式和习惯、阅读的环境和障碍等方面。第二部分是对农村小学德育管理中的阅读习惯培养的现状进行调查,旨在调查学校对阅读习惯培养的组织与管理是否到位,其中包括物质资源、教师资源、阅读指导、活动推广和阅读评价等。本次问卷调查的对象是番禺区10所农村小学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88份,其中有效问卷953份,有效回收率为96%。
二、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
1.阅读功利性、娱乐化
相对学生而言,浓厚的兴趣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前提条件。本次调查显示,非常喜欢阅读的学生占41.3%,比较喜欢阅读的学生占55.3%,不喜欢的只有3.4%,这个结果是令人欣慰的。但是通过调查我们遗憾地发现,大多数小学生进行阅读以功利性、娱乐化为主。
表1 学生阅读的动机
小学生阅读的功利性、娱乐化还表现在所喜欢阅读的书籍中。表2显示,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是卡通、漫画、言情、武侠小说等浅层次的书籍,这些快餐式休闲类的书籍的确能为学生繁重的学习负担减压,但是这类阅读毫无思想深度,大多只需走马观花就能读懂,学生追求的不过是暂时的和愉悦,根本无法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学生阅读具有盲目性,功利性和娱乐化大行其道,学校与教师的引导和管理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表2 学生阅读书籍的类别
2.阅读时间短、数量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按照这样的规定,小学生每天应至少阅读半小时以上,每学年阅读三部以上名著才能保障国家教育部规定的阅读量。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生能够保证阅读时间平均每天达到半个小时以上的有26.7%,其余73.3%的学生阅读时间达不到半小时或无法保证阅读时间或根本不进行任何阅读活动,小学低年级“零阅读”的情况也普遍存在。有39.3%的学生一年阅读不到3本书,甚至有14.2%的学生一本书都没阅读。
3.阅读习惯差、效果低
良好的阅读习惯能让学生的阅读事半功倍。调查发现,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不良,主要表现为不懂得制定阅读计划、不会综合运用阅读方法、不主动做读书笔记等。
调查显示,只有22.3%的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候制定计划;只有17.5%的学生懂得综合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学生阅读时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的方式是均等的,一方面说明学生掌握了不同的阅读方式,但是另一方面也说明学生阅读的方式单一、内容浅薄。尤其是略读与浏览的比率都比较高,与前面小学生选择娱乐类的读物是吻合的;能够自觉坚持做好读书笔记的只有10.5%的学生,接近81%的学生不能持之以恒,更有8.4%的学生完全不做读书笔记。不良的阅读习惯必然导致课外阅读效果的低下与无效。
三、农村小学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四不”问题
1.硬件设施利用不到位
笔者调查了解,番禺区大部分农村小学对阅读设施利用不到位,大多数学校校内固有资源都未能很好地利用,如图书馆、班级读书角等,学生在校内进行课外阅读所受限制较多。
1.1校园整体读书氛围不浓郁
笔者走访了17所农村小学校,其中校园显眼位置悬挂永久性读书标语的只有4所,占24%;有专门的读书橱窗并配备桌椅的只有3所,只占18%,读书橱窗里大多张贴报纸,且报纸未能及时更新,有些橱窗只是张贴宣传喷画,只能作美化校园之用,没有具备供学生阅读的功能,直接导致德育管理中的培养阅读习惯的管理行为缺失。
1.2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利用率偏低
对于“图书馆在什么时候开放?”,调查显示,实行全天开放的只有6.5%,放学开放的有24.7%,课间开放却高达56.6%,也就是说教师上班时,图书管理者就上班,教师下班时图书管理者也跟着下班。课间十分钟学生根本无法完成借阅程序,学生放学时图书馆就关门了,学生也借书无门,所以导致借书率极低。更为严重的是,全番禺区122所农村小学(注:番禺区现有145所小学,部分学校位于市桥城区,不属于农村学校)居然没有一位专业的图书管理员,大多是教师兼任或者由工勤人员、后勤人员负责图书馆管理。
电子阅览室的使用情况更加不理想。开放时间短,可供阅读的书籍涉及面狭窄,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引是使用率低下的原因。电子阅览室往往被学校管理者看作是消耗人力物力的场所,既需要安排人员值班,又浪费了电力,计算机还要经常维护,所以大多数学校的电子阅览室都是处于半休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阅读也不再局限于书本阅读。信息技术高度发达,大部分学生都趋向于电脑阅读和手机阅读,他们直接从网上下载阅读资料,利用空闲时间进行阅读。但是从阅读内容来看,小学生喜欢阅读的大多是娱乐消遣类书籍,魔幻、灵异、穿越等是他们的喜好,这些书籍的知识性、教育性都不高,如果缺乏引导,学生容易白白浪费时间。学校网站大多建有读书网页,但几乎无人问津,据调查,70%以上的小学生不知道学校有没有创建书香校园网页,即使知道存在这一网页,也无法激起学生的登录欲望。
1.3课室读书角使用不理想
作为学校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的外延和补充的班级读书角应发挥一定作用。在读书角建设和使用方面,农村小学普遍不尽人意,小学低年级做得比较到位,一是家长支持,捐书热情比较高,二是孩子们自主意识比较弱,更容易听从教师的安排。但是据了解,目前番禺区很多学校都把阅读当作了管理学生的工具,随意挤占学生课余时间,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被利用起来,学生在憋闷中完成阅读任务,久而久之就会对阅读失去兴趣。有的班级图书馆只是一种摆设,书本数量少,阅读频率很低,未能发挥其育人功能。
2.阅读方法指导不到位
阅读方法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金钥匙。只有掌握了方法才能叩开阅读之门,才能发掘阅读宝藏。对于“老师经常对学生进行阅读的指导吗?”,反映教师对学生有进行阅读指导的只占32.9%,从不指导的占了67.1%,指导的力度相当不足。据笔者进一步了解,几乎所有的阅读方法指导都是由语文老师进行,有的是在阅读课中作零散的介绍,有的是在语文课中结合语文知识点的学习加以讲解。现实中,学生对阅读方法的心理需求非常强烈,但是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严重滞后,有些教师甚至漠视学生阅读,认为这是浪费时间的做法,学生更应该钻研课本知识,完成布置的作业,为考试做准备。因此,阅读方法指导乃至阅读的德育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从调查可以看出,教师读书的意识比较薄弱,阅读量偏少,阅读成为任务和装点门面的功夫,真正掌握和运用阅读方法的老师就屈指可数了。因此,教师队伍建设中加强阅读方法的学习应该成为教师培训的重点。
学生对教师推荐的书目产生厌恶感。调查显示,60%以上的教师会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但大多局限于上级教育部门推荐的数目,多以中外文学名著、名人传记等“正统文学”为主,鲜有推荐学生喜爱的读物。
3.阅读时间管理不到位
阅读就其本质而言是自主学习的过程,它是一种体现学生个性发展的途径。既然要崇尚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个人的独特感悟,就要给学生安排自主阅读的时间。按照规定,小学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应该控制在6小时以内,初中生控制在7小时以内,高中生控制在8小时以内。番禺区还提出了当天没有体育课的要进行课后锻炼一小时。按此安排,学校实在无法腾出时间安排学生进行阅读。
课堂阅读是自主阅读的最佳时段。40分钟对学生的阅读作用很大,一个安静和谐的阅读环境能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但据笔者调查、访谈获悉,阅读课的开展情况并不令人满意。调查显示,69.4%的小学生反映学校每周有开设阅读课,40.3%的学校仅开设1节,15.4%的学校开设2节,13.7%的学校开设2节以上。学校对于阅读课的监控也大多缺失,很少学校领导会拿着课表去巡视,只要看见有教师在上课就坦然了。这是阅读课程管理缺失的主要表现之一。
4.活动平台搭建不到位
活动是阅读的最佳载体。阅读属于活动课程范畴,学校要在硬件设施配置完善的前提下开展各种读书活动,例如征文比赛、诗歌创作大赛、读书心得交流会、校刊学报发行会、亲子共读报告会、读书成果沙龙、模拟书市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参赛、交流、展示中体验读书带来的乐趣和感受,也可以在校园形成良好的读书氛围。因此,活动平台的搭建显得势在必行。
据笔者调查,只有35%的学校能够定期开展各项阅读活动,活动具有明确的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农村小学学生对阅读活动的心理需求很大,因为他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地域,校外活动受到一定限制,转而把注意力投放到校园,他们参与活动的意愿非常强烈。但是,调查发现,番禺区农村学校的阅读活动开展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热烈。
笔者调查了解得知,很多学校开展阅读活动都存在这些问题:一是活动开展缺乏计划性,往往随意开展,没有完整的统筹安排,更没有写入到学期或学年工作计划;二是阅读活动缺乏主题,往往是为搞活动而搞活动,活动主题不鲜明导致活动内容杂乱;三是活动组织安排低档,大多由科组甚至几位老师承担,学校只是投入有限的财力物力,没有指导,也没有充分关注,活动成为小团体行为或者个人行为;四是阅读活动效果缺乏评价,只是注重活动的过程性成果,对结果缺乏评价、分析、反馈和激励。这些都是阅读活动管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 农村小学学生阅读习惯问题的“四缺”成因
面对农村小学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存在的种种问题以及对学生而言的开展课后阅读的巨大价值,学校很有必要重新审视学生阅读的重要作用以及本校开展的状况。课后阅读就是要崇尚人性,崇尚自由,臻于至善,促进人的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农村学校德育管理中的阅读习惯培养的现状不容乐观,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作为学校管理者完全有必要认识到德育管理中阅读习惯培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根据调查结果,笔者认为造成阅读习惯培养隐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观念缺失是阅读习惯培养滞后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管理观念缺失源于应试教育的阴霾。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师肩负着为考试“打稳地基”的局面,依然处于“争分夺秒”的境地,农村小学由于城区小学的挤压背负的压力更大。办学绩效评估、奖教奖学考评制度、阶段性学业考评等压得老师们直不起腰身。为了应付考试,学校不得不放弃很多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内容,转而狠抓教学成绩,把学生在校的非常有限的时间统一起来。
管理观念缺失的另一个表现是对课程定位的偏差。一直以来,学校管理者以及部分教师认为阅读习惯的培养是属于语文学科的范畴,与其他学科毫无关系。甚至有些科任老师把学生审题不清、答题语句不同、书写马虎等归因为语文老师的能力低下或者不作为。其实,阅读是综合课程,任何一位教师都有义务去实施、指导、监督和评价。而阅读习惯的培养更多的应该是德育管理的范畴,阅读属于教学管理,习惯培养属于德育管理。
观念的陈旧还表现学校管理者对书香校园建设认识不到位。书香校园建设不只是一个学校建设问题,是一个构建全民阅读社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问题,应该是国家层面的伟大举措。
2.管理指导缺失是阅读习惯培养失范的主要原因
德育管理是学校必不可少的构成元素,是学校文化的重要体现。学校要有明确的办学宗旨和先进的办学理念、科学的学校发展规划,办学理念才能落实到日常办学行为上,引领师生积极向上;在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前提下形成相对稳定的学校管理文化。
阅读习惯培养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内容之一,但不被重视。虽然阅读活动本身具有间断不连续性、方式不规则性、不完全可控性等特点,但是管理的基本要义依然不会脱离学校常规管理。然而据笔者专访了解,部分农村小学并没有把阅读管理纳入学校管理常规,在德育计划、德育总结等文献中都没有独立呈现,缺乏周全的整体规划。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很多农村学校并没有把学生阅读管理纳入学校德育管理体系中,对阅读习惯培养的管理缺乏规范化和系统化,没有明确学校的阅读目标和定位,也没有行之有效、持之以恒的阅读方案和计划,更没有阅读的监督检查评价体系。
3.管理方式缺失是阅读习惯培养低效的直接原因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农村小学阅读的开展相对常态化,但依然有不少管理上的漏洞和不足之处。根据市、区教育局的要求,不少学校把创建书香校园作为学校长远的规划和目标,但是缺乏具体实施的步骤和阶段性的定位,缺乏逐层深入、逐步深化的方案和计划,因此每学年的学生阅读开展,目标指向性并不强。目标的不明确必然导致管理的疏漏。
第一是课外阅读硬件投入不足。硬件投入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标语横幅数量少,更新慢;二是读书橱窗内容陈旧;三是图书馆开放时间短,使用率低。
第二是阅读时间缺乏保障。调查得知,学生在校阅读时间没有保障,按照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与阅读速度,折算出学生必须每天至少有30分钟的阅读时间才能完成阅读任务。但是很多学校的阅读课如同虚设,既没有提供足够的阅读素材,也没有制定阅读目标和指导阅读方法。
第三是阅读教师缺乏培训。教师是阅读习惯培养的直接参与者和引领者,学校阅读活动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培训。但是很多学校都忽略了这一要素,对教师的阅读没有作出合理引导,也没有组织与课外阅读相关的培训项目,教师在自身阅读中往往不得法,连略读、精读等的基本要求都没有掌握,更无法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4.管理评价缺失是阅读习惯培养缺位的终极原因
读评价是阅读习惯培养的终端管理要素,直接影响到管理过程的阶段性总结成果的生成。阅读教学是学校教学内容之一,因此对学生阅读的评价也是学业评价之一,其评价结果对学生而言非常重要。调查发现,目前农村小学阅读评价主体严重缺位,大多只是采取“教师评学生”这一单线评价形式,多数教师采用分数或等级方式,部分教师使用简单的评语,难以全面客观地对学生作出中肯的评价。
从上述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看出,农村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呈现阅读功利性、娱乐化,阅读时间短、数量少,阅读习惯差、效果低的特点,这说明小学生阅读水平较低,阅读习惯畸形,情况不容乐观。
阅读习惯培养因长期不被重视而存在着教育管理疏漏,课程改革标准以及现实教育实践都表明小学生阅读这一范畴不可轻视,它是关系到学校可持续发展和学生终身学习的大事,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学校应该根据存在问题,积极探索改进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的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 覃金玉.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外阅读问题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2] 秦光.新课程下农村小学如何开展课外阅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2(10).
[3] 崔素芹.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环境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