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实习生实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4 19:5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实习生实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学教学 联系实际 简单化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并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学到数学。如何让学生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感受应用数学知识?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营造情境,激发兴趣
应用题源于生活,因此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解法。我们在应用题教学中一旦把应用题与生活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学习了“折扣”后,我向学生出示了这样一题:“某校五年级共有学生78人,在参加植树劳动。派一位同学去商店购买果汁,商店规定:单盒买每盒2元,买40盒装一箱9折优惠,买50盒装一箱8.8折优惠。问怎样购买才能既让每个同学都能喝到一盒果汁,并且又最省钱?”本题的答案不唯一,因此,我要求学生进行思考并进行讨论,学生经过讨论,得出了以下几种购买方法:
(1)买单盒79盒:2×79=158(元)
(2)买4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39盒:2×40×0.9+2×39=150(元)
(3)买50盒装一箱,再买单盒29盒:2×50×0.88+2×29=146(元)
(4)买40盒装两箱:2×40×0.9×2=144(元)
比较决策,买40盒装两箱,既能让每个同学喝一盒果汁还剩余2盒,又最省钱。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体会到了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精打细算。
二、让数学学习情境化
由于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操作是最好的显性活动。
如教了“元、角、分的认识”后,教师在每张座位上都布置了一个简易商品店,标上“一只书包31元,一只文具盒8元7角,一块橡皮5角,一支铅笔1角,一个削笔器28元3角”。并且每人手中都有一份换好的零钱,让同桌同学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买自己最想买的一件商品。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兴趣高涨。在学生对钱数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师问:“老师给你40元钱,谁能告诉老师最多可以买哪几样商品?”学生的想象得到了激发,定会争先恐后地为教师出谋划策。
三、还原生活本质,培养学生思维
在注重数学生活化的同时,我们每一个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生活化并不意味着数学知识的简单化,相反,还原数学以生活本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进行六年级数学复习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现在通讯公司推出了几项优惠方式,让大家选用:1、按照通常的话费标准计算,总话费优惠20%。2、基本月租费36元,打出每分钟0.30元,接听每分钟0.06元。3、免收基本月租费,打出和接听每分钟都是0.45元。如果李叔叔的手机每月接听和打出电话各在100分钟左右,请你为李叔叔选择一项最省钱的优惠方式,并展示出必要的计算。”
学生因为是第一次看到有关手机计费的习题,感到十分好奇,因此,均能进行认真的思考。经过合作讨论,最后求出了正确的答案。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如何较为合理地使用手机,同时,也收到了很好的复习效果。
四、在生活化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
篇2
关键词:阅读教学;教学反思;提高学习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240-01
一、任务型教学的理念
在语言教学理论的研究中有两种观点,即重视“过程”(process view)还是偏重“结果” (product view)。任务型教学重视做事的过程,把学习语言看作是做中学的过程。
二、具体操作
1、教学思路
阅读课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兼顾听说读写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他们的生平和主要贡献,学习他们勤奋钻研,献身科学的精神。
2、教学方法
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使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语言。
3、任务前阶段
首先,上课前(1)查阅学生所熟知的科学家的基本信息(2)查阅我国经济发展和科学家关系的基本信息
4、任务中阶段
Task1、(一)课件投影:
Show the materials before the class and exchange it with each other.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入本课学习内容.)
(简要实录:他们都很认真的进行,而且主动的帮助其他同学。)
Task2、(二)课件投影:a. Fast reading:Read the title quickly and quietly and guess what the passage is about.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来领悟文章主旨的能力,同时能激发起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兴趣。)
(简要实录:学生用两分钟的时间浏览完文章标题后各抒己见,交流自己的见解。)
(三)课件投影: b.Scanning and Skimming: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合作能力。老师应适当干预,避免出现讨论流于形式和话题转移的情况。)
(简要实录: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脉络。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大家一起交换不同意见。课堂气氛活跃)
文章的段落大意可以归纳如下:
Paragraph1:Yuan Longping is ..
Paragraph2: As a boy , ..
Paragraph3:As a young teacher..
Paragraph4:He discovered ..
Paragraph5:His discoveries..
Task3、(四)课件投影: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do some True or False.
1.China produces more rice than any other country.
2.Yuan Longping asked a lot of questions at school.
3.He developed a new kind of fast-growing rice'
(设计意图:有利地考察了学生正确把握和理解文章细节的能力,不仅要判断还要在文中找出依据,对课文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
(简要实录:学生形成一片抢答的热潮。)
三、任务后阶段
Task6、(七)课件投影: Write a short passage.
提示语,如:be born and brought up in ; be interested in; from an early age 等。
(设计意图:英语新课标建议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简要实录:先组内交换相互批阅、更改、补充,再组与组之间相互交换,最后,推出几篇优秀的文章用投影仪投到大屏幕上,供同学们参与、欣赏。)
四、课后反思
1、成功之处
这节课总体感觉课堂进程比较自然、顺利,始终处在主动参与和积极配合的状态中,达到了预期设想,体现了“学中用、用中学”的任务型语言教学理念。
2、不足之处
篇3
关键词 师生关系 危机化解 关怀 理解
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实践活动。师生关系是教育场域中一对最基本的关系,师生关系的良好与否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进而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成长。当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危机重重:情感隐匿、关怀缺失、伦理失常。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教育场域中的师生关系,探寻师生关系的理想状态。
一、师生关系危机与怪状的现实透视
1.情感隐匿致使师生关系成为单向度的传授关系
师生关系通常发生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而似乎亦停留在了教学活动中,诸如菲利普・杰克逊谈及的“非教学性质的”缺失在场。师生关系缩化为简单的传授关系,师生之间停留在表面的、冰冷的知识传授中,师生间的关系似乎没了知识就没有了存在的意义。教师与学生在控制与被控制的场域中生存,师生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灵魂对话缺失,雅斯贝尔斯所说的师生之间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成了可望不可及的愿景。
2.关怀缺场诱使师生之间冲突事故愈演愈烈
近期,校园暴力冲突事件频发,师生冲突成了高度聚焦热点,此类事件从一个侧面暴露出当下中小学师生关系中出现对立、紧张、冲突甚至畸形的问题。这冲突的背后是师生间关怀的缺失、爱的缺失。当前的师生冲突,一定程度上是教师缺少了父母般的关怀与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权威压制,课堂沦为教师不良情绪的宣泄场――“非现实性冲突不是由竞争性的目标引起的,而是由其中一方发泄紧张情绪的需要引起的”[1]。师生间关怀的缺失,导致师生之间越来越外在化与空心化,远离关怀生命的世界。
3.伦理失常加剧师生关系工具化、法律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师道尊严时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师生如父子的伦理规范在现代文明制度化、法律化的强大阵势面前,消失殆尽。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师生间的诸如程门立雪、爱生如子的美好佳话只停留在过去的岁月中。取而代之的是师生间过度工具化与过度契约法律化,师生间存在着简・罗兰・马丁提出的“对别人高度理性化的冷漠与无情”[2]。师生间冷漠的深处是科学技术带来的工具化凸显,我用你升学,你靠我升职。师生间的伦理温情丧失,教育走向冷漠的边缘。
二、师生危机背后深层次的病理把脉
教育场域中师生关系危机的背后是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与冲突。认清当下师生关系危机的本质,必须深入到当下的时代环境中。
1.现代社会工具理性主义的独霸
随着启蒙运动的兴起,理性这庞大机器碾压人间的温情,马克斯・韦伯提出,理性的发展造成人被理性所控制,理性成了奴役人的工具,即工具理性的在场与蔓延。
教育场域亦受到工具理性的侵染。师生关系在工具理性的控制下呈现典型的三大特征:知识化、对象化与工具化。工具理性主义的盛行,人谋求最大功效,人成了精确计算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进而造成了国家层面的功利主义与个人层面的功利主义。在工具理性的控制下,国家层面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时,教育的政治经济功能被首先提及,追求物质经济利益。而个人的精神、个性的发展被无情地忽略了。知识被异化为工具,对人本身的追求演化为对知识的无限崇拜,学校变成了知识加工厂,教育被物质、工具所遮蔽。
2.现代社会原子主义的放任肆行
原子化首先由齐美尔提出,他用原子化的个体来形容现代社会中的人,汉娜・阿伦特之后做了进一步论述:“人孤独、埋头于物质享受,完全私人化的个体”[3]。国内有学者结合中国特色国情提出社会原子化,社会中的个体处于孤独的、原子般无序互动状态。作为社会原子化进程中的人相互之间的联系弱化,情感疏离。当今中国正处于急剧转型中,原有的主流文化在社会转型中面临挑战,新的主流文化尚未确立,社会处于“真空”状态。现代社会原子主义肆虐妄行,个人成了自由的出发点与归宿点,个人从共同体中解放出来作为独立个体存在,各种社会制约失去了效力,自私自利的唯我主义之风在社会上蔓延展开。
原子主义亦造成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冲突,集中体现在师生关系的失衡上。原子主义的盛行,在社会真空状态中学生风暴式地接受各种信息,自我意识觉醒,自我空前解放,特别是“4+2+1”的家庭模式中,学生个体受到百般娇惯,个性极度张扬,张扬的同时意味着异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无视他人的存在,个人自由成了一切的出发点与归宿点,自由的无限制导致了校园师生间冲突频繁发生。
3.现代社会市场化、功利化的侵蚀
篇4
(一)注重课堂评价。教师在以“任务型”教学为主线的课堂教学中,以活动为主轴,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在最大范围内体现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实效性,并进行积极有效的教学评价。
1、学生动手、动口的评价。
新时期英语教学内容大都集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所以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做一做,亲身领会教学内容,对于今后的教学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教师,可利用积分制给学生进行听说训练方面的评价。当操练结束时,统计各组的成绩,并给获胜的小组进行奖励。这种多角度评价法,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心,使他们乐学、好学,同时和谐了师生关系,培养了兴趣,是一种寓学于乐的评价方式。
2、歌曲激励评价。
现在有很多学生越来越喜欢学习和演唱英文歌曲了,教师可在每周的教学中增加一首英文歌曲的学习,尽可能选择那些语言简洁,寓于韵律,琅琅上口的歌曲,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扩大他们的词汇量……一举多得,深受学生的欢迎!在形成性评价中加入歌曲,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会产生出其不意的效果 。谁在本节课表现突出或进步较大,谁就能赢得全班同学用歌声表达的赞赏。这种评价方式增进了学生间的友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
3、示范表演,互动操练,分层评价。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与学习目标,自主选择所要达到的目标等次,主要从示范表演和互动操练两方面来评价。 A 等次的同学,在新课示范表演这一环节上要踊跃参加,并且学完新课能创设情景,自编对话; B 等次的同学,在互相操练时要积极与 A 等次的同学配合,能仿照课文编简短的对话或熟读课文; C 等则只要读通课文就行了。月评时,根据不同等次的要求,评出班上的表现突出学生以示鼓励。这样,学生对教材感兴趣了,合作学习的意识增强了。实践证明,适宜的目标是刺激学生努力学习的最好动力。
4、实施任务型教学,倡导多元评价。
交际是语言的最本质的社会功能,学习语言的目的就是获取语言技能,以利于交际。实施任务型教学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学生围绕一个中心活动开展各种辅助活动。比如我们不要求背诵这些单词,而是创造一个自然的情境,学生在情景中发现学习目的。对于这种开放性任务,教师可采用等级进行评价。对于客观性的任务如单词听写,就可采用分数评价。每学期即将结束之时,则采用评语式评价,也可以在书上加盖小印章,肯定学生在完成任务中的每个亮点,学生会更加努力地坚持去做好。
(二)课余评价。
学生在课堂上的英语学习只占整个学习的一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课余多用英语,巩固英语知识,并运用多种方式,扩大自我评价的范围,让学生参与评价,体验成功。
1 、设立每日英语,学生自我反馈评价 。
素质教育的出发点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事,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所以,教学中改变只用教科书教书的观点,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与延伸非常重要。每日英语正顺应了这一需要。在教室较为显眼的地方,设置了每日一句或每日一词一句,并注重及时评价与反馈。实践证明,及时反馈是增强学生兴趣的有效策略,学生的口语在交流中得到加强,并且擅长用英语进行简单的对话。
2 、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实现自我评价的价值
歌德曾说过:“没有兴趣就没有记忆。”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有助于学生熟记所学内容,获得成就感。学生自编英语手抄报,收集、摘抄身边英语,汇编英语歌曲,韵律诗加上课本剧表演,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在自我评价中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实现自我评价的价值。
3、多方共同参与,优化评价模式。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利用网络学习越来越普遍,家庭的作用给孩子的影响越来越大。所以,应该充分调动家长的力量加强对学生学习英语的督促,鼓励学生用英语与家长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如按时检查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包括歌曲、诗歌、磁带录音、收看英语节目,还可以让学生录制家庭录影带,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播放,评选出最和谐家庭,最上镜家庭,最佳语音奖等,一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实现学生、家长、教师的一种共同评价机制,可以拟订家庭互动月评价表,形成家庭学校互动,真正落实家庭教育在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教师,首先要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有巨大的潜能。要将这种潜能发掘出来,变成现实的学习能力与创造力,需要教师具备创造精神及创造能力,适时地倡导和开展积极有效的评价模式并以此带动学生多元化的学习,一定能够取得教与学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篇5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表现方面;实现策略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经说过“数学从生活中来,回到生活中去”. 数学产生于人类的生活,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用结绳或是雕刻的方法来计数. 发展到现代,数学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而学习数学是为了让数学更好地应用于人类的生活中,方便人们的生活. 数学与人类生活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指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将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并且让学生学以致用,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做到真正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的表现方面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小学数学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也有了多次改动. 现代社会教育要求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具有趣味性,更能够体现时代气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在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科书中,教学内容正在逐渐地生活化,更多的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了一起.
(二)教学方法的生活化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 目前,很多教师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将更多新颖的、趣味性的、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方法应用于数学教学中. 教学方法跟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的学习更加形象,学生的学习就有趣、简单一些了.
(三)作业设计的生活化
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的设计是老师对学生巩固知识的设计,是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的过程. 所以,好的、精的作业对学生学习能起到非常大的帮助作用. 现在很多教师在作业设计的时候非常注意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布置的作业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学生通过作业,可以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联系在一起,并且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二、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的实现策略
(一)数学教材内容的构建要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材内容的选取上,要选择更多的贴近我们生活实际的内容. 要想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就要将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生活化”,将生活的真实信息注入到数学题目中去,将生活中的数学搬入课本教学.
例如小学数学算术应用题:有五只母鸡,两只公鸡,每只鸡一天下2个鸡蛋,五天一共下了多少个鸡蛋?一般情况下,学生会得出答案为70个,计算公式如下:(5 + 2) × 2 × 5 = 70(个).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因为学生没有结合生活实际情况,下蛋的只有母鸡,公鸡是不会下蛋的. 所以呢,这道题的正确计算公式是:5 × 2 × 5 = 50(个).
这道数学题结合了我们生活的实际,教会了学生算数的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了生活中的常识.
我们在选择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合理性、趣味性,在贴近实际生活的同时,也要能够使学生学习得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教材既要典型又要具有时代的气息,要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需要.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要创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正是教育培养的好时候,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使用新的、有趣味的、有生活气息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得教学具有趣味性,不再枯燥无味. 在实施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过程中,我们要求教师根据生活情境来开展实施教学,将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融于一体来进行教学,让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来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例如:我们在学习小学三年级数学《年、月、日》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来学习. 教师可以用问题“国庆节是哪天?”“你是哪年、哪月、哪日出生的?”来引起学生兴趣后,再来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同学们将事先准备好的日历拿出来,利用道具结合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 同时,用日历学习,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看到日历就可以自觉地去记、去想,将教学方法和生活联系在一起,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帮助更大.
(三)注重培养学生将数学教学内容应用于生活中,能够学有所用
虽然现在教育部门要求对于小学生不要布置家庭作业,但是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不成熟的原因,不能够自主的学习. 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布置适当的、具有启发性的作业来帮助学生学习. 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践来布置,让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当中去.
例如:我们在学习小学二年级数学《千克的初步认识》后,可以布置家庭作业:A.回家记录一下自己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问问爸爸妈妈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B.回家后找些水果或者是生活用品称一下,看看它们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这样的家庭作业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思考的过程,能够利用生活中的事物更好地理解课堂上的数学理论知识.
篇6
关键词: 地州师范院校 普通话学习 学习动机
一个国家的民族共同语的普及程度反映着该国现代教育的水准,而高等师范院校则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首要阵地。作为向社会输送“园丁”的摇篮,高等师范院校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普通话训练。在普通话的学习中,除了技巧性、知识性内容的掌握之外,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动机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普通话学习的效果。动机能对学习起到加强的作用,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相应的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而经典的语言学习社会心理研究认为,学习动机或取向主要有两大类,即“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前者是为了从语言学习活动本身获得愉快与满足,而后者则将此作为途径达到某一目标。”[1]除此之外,班级、教师、教材等,也会对学习产生影响,可称为“学习情境动机”。
笔者以曲靖师范学院为例,从地州师范院校大学生普通话学习动机入手,对目前地州师范院校大学生普通话学习的动机进行调查和分析,旨在为普通话教学和学习实践提供更有针对性的依据。
一、研究问题
笔者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之上,拟探讨以下问题:
1.目前地州师范院校大学生普通话学习的动机是什么?
2.“内在动机”、“外在动机”和“学习情境动机”在普通话学习中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对学习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二、研究方法
1.抽样情况
本次调查在曲靖师范学院2006、2007、2008级学生中进行。发出问卷25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48份。抽样情况如下:
表1 受试对象基本情况
2.调查方式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方式为自编问卷,采用了从“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的李克特(Likert)五级量表形式。问卷分为内在兴趣动机、成绩动机、学习情境动机、个人发展动机、师范技能动机五个方面,每个方面包括2到4个原始题。其中内在兴趣为“内在动机”的体现,成绩、个人发展和师范技能主要为“外在动机”的体现,而学习情境动机则相对独立。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1.内在动机的分析
表2 内在动机调查情况
从表2可以看出,在“内在兴趣动机”这一内容的调查中,对“喜欢普通话”和“爱好语言学习”持肯定态度的分别占57.9%和42.4%,持否定态度的则是21.0%和31.4%,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对普通话本身是抱着很大兴趣的。
2.外在动机的分析
表3 外在动机调查情况
从表3可以看出,“外在动机”对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影响和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尤其是“个人发展”和“师范技能”尤为突出。首先,从“个人发展”方面来看,对普通话对个人综合发展的作用,绝大多数学生是持肯定态度的。对选择“非常同意”和“同意”的比例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得到的结果是这样的:“普通话是个人素质和修养的体现”(90.0%)、“普通话是个人发展道路上的一项重要技能”(89.5%)、“学好普通话是为了更好与人交流”(88.7%)和“学好普通话是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78.7%)。
其次,从“师范技能”方面来看,96.3%的学生认为即使是非师范类的专业也应该学好普通话,83.5%的学生认为普通话是教师的一项重要技能,45.2%的学生学习普通话是为了获得教师资格证。值得注意的是,有45.5%的学生反对学习普通话是为了获得教师资格证,这其中有11%的为非师范专业学生,但即便如此,还是有34%左右的师范生并不赞同学习普通话是为了获得教师资格证。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可能是部分学生并没有把获得证书作为学习的动机,也可能是部分师范类学生并没有将来从事教师工作的打算。
最后,“成绩动机”因子的表现则呈现出一种相对对立的情况,赞成和反对“学习普通话是为了取得该课程的好成绩”的学生分别占36.2%和47.6%,赞成和反对“学习普通话是为了获得毕业证书”的分别占52.1%和39.1%,其他则选择了不确定。由此可见,在这两个问题上,并没有出现一边倒的情况,学生的选择在此出现了分化。而在“我学普通话是因为父母、学校要我学”一题中,92.8%的学生选择了“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的自主性特点在此表现得非常明显。
3.学习情景动机分析
表4 学习情境动机调查情况
由表4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劲头并不主要是来自学习情境这一外部力量,同意普通话课的质量、教材、教师对自己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起到作用的分别占32.4%、7.7%和10.1%,而持否定态度的学生则占到48.6%、80.2%和77.5%,其他则不太确定。由此可见,普通话课的教材、教师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积极性带来正面或负面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作用力相对较小。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地州师范院校大学生在普通话学习过程中,“学习情境动机”的影响相对较弱,而受“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的影响则较为明显,尤其是受“个人发展”这一外在动机的影响尤其突出。这说明,大学生充分了解并认识到普通话在个人素质及今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而并不只是单一地为了获得毕业证书或者教师资格证。在此方面因势利导,会对普通话教学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高一虹,赵媛,程英,周燕.中国大学本科生英语学习动机类型[J].现代外语,2003,(1):29.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存在紧密联系。本文拟就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下学生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的学习模式作一些探讨。
一、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识字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融合,特别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识字教学软件(课件),学生可以通过这些软件(课件)自主选择学习生字,通过人机交互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检查和自我提高。为此我们构建了“媒体激趣―自主识字―巩固运用―拓展延伸”识字学习模式。以《四季》的识字学习为例:
(1)媒体激趣:首先利用多媒体出示秋天美丽的图片,地里的庄稼就是禾,而成熟高粱的颜色红红火火合起来,就是秋字,学生欣赏着美丽的图片,在这种情景中记住了生字,学生识字的欲望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2)自主识字:为了使学生更好掌握汉字的结构,制作课件时要充分显示汉字的构字规律。如为了能更好地体现形声字偏旁表义的特点,制作课件时可把偏旁部分做成红色。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很快就能找出这些字的异同点,自己总结出记住的方法。这样,学生很容易地记住这些字,对识字就会越来越感兴趣,并逐渐学会运用这一规律自己去识字。
(3)巩固运用:学生识字以后,为加深学生的记忆,借助于多媒体把识字与学课文融为一体,在学课文中识字,在语境中进一步巩固、理解、运用所学的字词。有效的学习方法能大大地提高学习效率,信息技术辅助汉字教学,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多种识字方法,提高了识字能力。
(4)拓展延伸:学生认识了生字后,重要的是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本领,引导他们去阅读各类课外书籍,同时深化课内知识。利用有趣的儿童故事和朗朗上口的儿歌,让学生听一听,读一读,在听读中拓展了学习内容,识记了更多课外的汉字。
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阅读学习模式
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构建了“媒体展示―情境教学―自主学习―拓展延伸”的信息技术环境下阅读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创设情景―呈现目标―启发指导―激励求新;学生是:进入情景―自主探索―合作探究―交流反馈。以《富饶的西沙群岛》学习为例:
(1)媒体展示:在课堂上创设“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这样一个情境,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搜集有关西沙群岛的图片,“游览海底世界”,美丽的海水加之丰富的海域物产,唤起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的心灵与文本产生撞击,产生移情效应,情不自禁地关注、向往和投入。
(2)情境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提出的问题: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美丽富饶?西沙群岛一半是水,一半是鱼,为什么这样说?打开“质疑问难”窗口,再请学生说说你对这篇课文还有什么疑问?对疑问进行归纳整理,以学生的疑问为突破口组织教学。使学生目标明确,学有所向,学有所法。
(3)自主学习:教师运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以问题引导探究,以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利用BBS和其他同学、老师进行网上交流,最后再以个人和小组口头汇报加以补充。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将从网络资料库中了解到西沙群岛优美的风景图片和丰富的物产进行交流,既实现了第二次资源共享,又突破了三年级学生把话说具体的作文教学难点,使学生的学习实现“源于书本―跳出书本―回归书本”的理想境界。
(4)拓展延伸:设计“拓展延伸”这一环节,引导学生延伸探究,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学生设计了这样的一些问题:你想更多地了解西沙群岛吗?课后让学生读读有关海洋生物的资料。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想象:未来西沙群岛是什么样?在“我的留言”平台与同学、老师一起探讨,进行评价。
在这种模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以“目标”推动学习,以“目标”贯穿学习,这样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作文习作模式
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开发和应用,教师创设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极大地提高了作文习作效率,优化了作文教学结构,促进了师生创新精神的发扬。为此,我们构建了“信息导说―自主习作―媒体评改―存盘上传” 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个性化习作模式。以《找春天》教学为例:
(1)信息导说: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优美,让学生讨论春天的特征,准备写哪些景物,继而构思自己的习作。
(2)自主习作:课堂中老师播放优美的轻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意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灵巧的小手敲击着键盘,记录下自己的奇思妙想。
(3)媒体评改:学生完成习作后,老师指导学生欣赏体会、讨论修改等。并通过以不同颜色的修改,让学生进行改前改后的比较,体会将习作写具体的方法。
(4)存盘上传:学生根据例文评改,对照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定稿后让学生存盘并上传给教师,形成班级“习作集锦”。
在浓厚兴趣的指引下学习,学生学得轻松、自由,学生个性化学习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的整合给学生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
篇8
实现教学效果的更优化
永吉二中学
王闯
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是生物学世纪,诸如能量转换、信息处理等重大科学难题都得到生物界去寻求启示和答案,当今世界所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人口增长过快、粮食短缺、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生物科学的进步以及生物科学知识的普及。21世纪的生物科学将以人们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世界。这就意味着,21世纪将需要大量的生物科技人才,而这些人才将主要从今天的学生中产生。但是,现在的初中生物教学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生物课程设置遭到排挤和冷落,学生不愿意学,生物老师难当。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在目前的升学模式下,初中生物学科结业成绩根本不记入升学成绩,学生、家长、其它学科的教师甚至一些学校领导对生物学科教学的轻视溢于言表,要让学生自觉地学好生物是不可能的。作为生物教师,我们应该正视目前的生物教学困境,把精力放在提高自身素质,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上。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优化生物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上课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有句至理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的催化剂,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是提高生物学习效率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现将我的一些做法总结如下,仅供参考,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课堂教学选用何种方法要以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只有从实际出发,优选教学方法,才能满足中学生广泛而多变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开阔思维,为创造性学习提供条件。
(一)运用电教手段优化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初中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但初中生物实验课中有部分实验演示时的可见度较低,成功率较低,有的实验材料因地区限制很难采集或多次演示会耗费较多的材料费;有的实验只能看到实验的结果而看不到实验发生的微观过程。另外,学生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运动等动态过程以及在显微镜下不易观察到的微观结构等则更加难于理解和掌握。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优化生物课堂教学,做到愉快、轻负、高效。
1.运用电教手段优化情景示题。我利用学生想看、想做、想知道等心理活动,设计录制或剪辑录像片段或制作课件,其中蕴含着要研究实验的问题,创设一种学习的情景,使学生看后主动卷入到问题中来,迅速成为整个认识活动的主体。如讲《家鸽》一节,目的在于探究家鸽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录像所创设的“活”画面是:海鸥、丹顶鹤、家鸽等鸟类不停地扇动着翅膀在天空中飞翔,随后配音点出蕴含的要研究的问题:鸟为什么能飞?仅仅是因为它们有了翅膀吗?通过声像并茂的情境示题给学生留下悬念,激发了学生以家鸽为例去探索鸟类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索性学习,优化了新课的导入。
2.利用电教手段加强直观记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视听教育家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认为:电教媒于“经验之塔”的中上层,它们为学生提供较上层的视觉符号、言语符号和动画等更易于理解的经验。因此,电教媒体提供的经验,既容易向具体经验转化,又容易向抽象经验转化;既能使学生在学习的抽象概念时有具体经验支持,又有利于学生对获得的具体经验进行不同层次的抽象。我根据这个理论,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的特点,研制出具有色彩逼真、形象生动的图片、动画过程、文字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的教学辅助软件或投影片进行辅助教学,采取演、讲、练相结合的方法,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直观印象,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知识,降低了学习生物学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达到初中学生学习生物轻负担高质量的目的。例如:在讲《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一节时,学生对生活在澳大利亚的鸭嘴兽、袋鼠,昼伏夜出的鼠、蝙蝠,生活在水中的鲸等的形态、生活习性等了解得太少,没有什么印象。于是我收集了鸭嘴兽、袋鼠、鼠、蝙蝠、鲸、黑猩猩、大熊猫、虎等生活习性的影像文件或大量图片、背景音乐等,制作了蝙蝠回声定位的动画过程,利用Authorware多媒体创作工具制作了本节课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通过对辅助软件的播放,同学们看到画面中那嘴象鸭喙,脚象鸭脚,在水中滤食的鸭嘴兽;头小、眼小、前腿短、后肢发达,胸前兜个小宝宝在广阔的草原上一蹦几米远的袋鼠妈妈;呲牙咧嘴的老鼠;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等时,激动之情溢于言表。通对回声定位动画过程的观看,清楚直观的看到蝙蝠的喉发出的超声波在碰到物体时返回,由蝙蝠的双耳接受,经过大脑的分析判断物体的种类、性质等,并作出相应的反应。通过对课件的演播,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了哺乳动物种类的多样性、生活习性的多样性以及与此相适应的形态结构的多样性,加强了学生的直观记忆。
4.利用多媒体演播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对那些用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够表现或者表现效果较差的内容,适时、适量地用自制的或引入的CAI课件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对生物的微观结构、生理活动、生殖过程、生活过程等动态过程进行模拟演播,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的教学方法。每个课件中精选的习题和智能化设计,通过鼠标或键盘完成学生与计算机的人机对话,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进行及时的调控。充分体现了多媒体计算机这种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提高了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适时适量地应用电教手段辅助生物课堂教学,通过眼、耳、口、手、脑同时并用,优化了学生的视听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和谐的发展,综合素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目标分层教学
目标分层教学法就是在生物教学中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差异程度、接受能力等分为不同的层次,并依据教学大纲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相应的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主观努力,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使学习达到既定目标的教学方法。
了解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和确立目标。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验动手能力等情况将学生分成好、中、差(落后生和弱生)三个层次,并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同学定出不同的、适当的目标(适当的目标能激发人的巨大潜能)。对基础较差、能力不强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上进心,知识上基本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重点落在理解掌握知识点上,在期末考试中大多数能及格。对中等层次的学生使他们明白自己的价值和潜能,知识上达到大纲的基本要求,重点是培养能力,增加思维的变通性,在期末考试中成绩良好。对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要求其力争成为尖子生,冲刺生物竞赛,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重点培养创造力、自学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层次划分、目标确立之后,通过不同的方式通知学生,在能力上适当提高一个档次,在学习成绩上如实相告,分析其优势和弱点,确定竞争对象,使他们在充满信心的情况下,激发热情,积蓄力量。
落实目标。课堂教学立足于中等生,在展示目标时,给不同层次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例如:对叶芽的结构和功能要求理解,通过教学,使中等生能够理解,而让优生掌握叶芽的生长与枝条的关系,并要求思考有关的问题;对于落后生和弱生来说,只要求初步了解,课后能再现。在设置课堂提问时,根据难易程度设计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尽量让他们获得正确答案,增强自信心。另外,在布置作业时,分别使用探索性练习题、主体性练习题和基本练习题进行训练。
阶段调整,激励进取。在阶段(可以半学期或一学期为一个阶段)考察、评价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层次调整。对进步显著的提高一个层次;对综合结果下降的可降低一个层次。对降低层次和低层次的学生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自信心以利于进步。对提高层次的同学进行表扬和鼓励。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保持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学有所获。使尽量多的学生朝前一个层次发展。通过这种良性循环,初中三年生物学习之后,学生层次的分布有很大的改观,落后生和弱生面不断减少,优生不断增多。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生物实验中,观察法是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常用方法,是对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生殖等的一种生动直观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是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动,并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进行的探索活动。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教会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生物实验教学常用的科学观察方法有:
1.顺序观察法
顺序观察法就是在生物实验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验内容,按照由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由整体局部,从外内、从左右、从上下等次序进行观察,以达到认识、掌握生物的形态结构特点的教学方法。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2.局部观察法即细微观察法
局部观察法就是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观察时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在形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和水稻花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进一步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3.对比观察法
对比观察法就是将事物进行纵横比较观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把握事物的本质,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有利于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感知、比较、鉴别、识记、理解、掌握和综合运用。例如:在观察植物茎的结构时,将单子叶植物(如甘蔗)的茎与双子叶植物(如椴树或南瓜)的茎进行对比观察认识单、双子叶植物茎在结构上的异同点;在观察双子叶植物的茎时,又将木本茎(如椴树)和草本茎(如南瓜)进行对比观察,认识和掌握双子叶植物木本茎和草本茎的异同点。
4.重复观察法
重复观察法就是为了保证生物实验观察结果的可靠性,可以进行多次重复的观察,区分偶然发生和一贯现象,即“观察、观察、再观察”。重复观察法揭示了观察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保证了实验结论的科学性。只有指导学生反复的观察,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例如:观察脊髓的反射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脊髓具有反射的功能,脊髓属于低级反射中枢。在实验中首先让学生把去脑的蛙进行多次翻身反射试验,确定脑是否除尽。在验证脊髓具有反射功能时,重复使用不同浓度硫酸来进行刺激,反复进行观察,最后使学生认识到在适宜的条件刺激下,脊髓能完成低级的反射功能。
三、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根据现代生物教学理论提出的两个结合(课内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结合实际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有其必要性和重大意义。组织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调动情感,激发学习兴趣。在生物活动中,我和我的同事们选择了符合学生年龄、身心特征和认知水平的活动方式。如选择具有新颖、知识性强、有趣味、科学性较强的课外活动项目,如褐云玛瑙螺、金鱼的饲养,番茄、辣椒等常见植物的栽培和管理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拓宽了生物学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在大自然中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更加激发了学生对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其他自然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
3.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活动中注意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如观察的方法、操作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和研究的方法等。要让每个学生动手动脑,勇于实践,这样才能在科技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在进行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中,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设计,根据设计进行观察、记载、系统掌握实验中的各种情况,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分析、判断,进行实验总结。以上整个活动过程就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
4.成功的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辅导学生将实验(调查)过程和结果进行总结,写出实验报告或调查报告,并将学生的活动进行总结。
总之,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它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还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好生物课外科技活动。
四、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正确的学习方法,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也能减轻学生的负担。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会学,我要求学生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听课
听课是相对于教师的讲授或启发而言的,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教师讲好,学生听好,只有二者互相配合好,才能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对于生物课的学习,学生课后不可能花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复习和消化,教会学生听课,把知识完全消化在课堂上。
1.要情绪饱满、精神集中地听课。上课时,情绪越饱满、精力越集中,就越能听出道理,就会越听越主动。
2.要抓住教师讲课的着重点,弄懂关键问题。教师在讲重点时往往加重语气、放慢语速,或演示生物模型、标本或多媒体课件,或借助于板书、重复、强调等形式。要求学生听课时要耳、目、脑并用,看、听、思结合;眼睛要正视讲课的教师,留心他的姿势、神态和表情;如果教师以教杆助讲课,还要注视教师的教杆,要特别注视教师的板书、板演、板画的内容等;如果教师运用生物模型、标本或多媒体课件等帮助讲课,要认真观察、思考,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加强直观记忆,以利于掌握教学内容,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力争当堂理解所讲知识,真正听懂这节课。听课时,还要注意联想,联想与讲课内容有关的旧知识,用学过的旧知识帮助理解新知识;联想与讲课内容有关的生物现象、生活知识等,以利于理解、消化听讲的内容。只有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动脑筋想、动手记,听课才会卓有成效。
3.要积极思考问题,敢于质疑问难。由于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提出的问题、组织的活动都是经过周密思考和认真准备的,所以上课时要跟上教师的思路,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如果有不同的见解或不理解的问题,要敢于发表意见,以免存留错误见解。另外,还要带着问题听课,带着问题,即带着新课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在课前预习时弄不懂的问题,有目的地认真听讲。为此上课前要认真预习,发现不明白的地方,在书上划下来,打个“?”,或记在笔记本上。课堂上,当教师讲到这些问题时,要加倍集中精力,认真思考,力争当堂找出的问题当堂消化。
4.要认真做好课堂笔记,并注意听取教师的总结,以利于课后复习和完成作业。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破笔头。人的记性再好,总是有限,因为记忆与遗忘是并存的,没有记忆就没有遗忘,没有遗忘也就不能更好地记忆。认真做好课堂笔记,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便于课后复习。同时,记笔记的过程,本身就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
做笔记的方法很多,在上新课时,我要求初二学生把笔记记在笔记本上。学生一边听老师讲课,一边将老师的板书和一些老师没有板书出来的重点知识记在笔记本上,这样的笔记条理清晰,重点突出,便于学生全面把握知识线索,便于复习,同时养成记笔记的良好习惯。对于初二、初三的学生在笔记本记录的基础上学会批注记录法,所谓批注记录法是指在教材上作批注而记课堂笔记的方法,是笔记本记录的一个补充。指导时,可让学生随着教师对教材的讲授,在教材的有关地方把教师讲的重点,或作的某种解释、某种说明加上自己的理解、体会,记在教材上。如果补充批注的内容较多时可以记在同一页的“天头”、“地头”,或添加的白纸上(注意将白纸粘贴好)。同时,指导学生用统一的记录符号在书上作注。如在重点的地方画上“·”,在重点词、关键词的下面画上“”,将生物学概念用“”框住,并在具体的概念解释下面画上“_______”,在不明白的地方加“?”将教师讲的番号直接标注在教材的相应位置等等。这种笔记法,能紧密结合教材,既能提高看书、记笔记的速度和效率,又便于查对,复习时还利于温故知新。但要注意,批注时要言简意赅,尽量节省字数,且不可掩盖住书本上的字,以免影响看教材。
在上复习课时,我让学生用“心得笔记法”,要求学生在上复习课之前将教师要复习的内容看完后写出复习心得。比如书中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是疑难点,这些内容的知识结构等,都可作为学习心得记录下来。等到教师上复习课时学生就会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地听课了。这样长期坚持,既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又可锻炼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的能力。
(二)阅读和讨论
我对教材中难度不太大的一些教学内容,如根的形态、花的种类和结构、鸟类的多样性、哺乳动物的多样性、人的身体等编写出阅读提纲,让学生根据我编写的阅读提纲,阅读教材内容,同学之间边阅读、边在书上勾画、边讨论,在明确重点、难点和疑点的同时又培养和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巡视,了解情况,并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具体的阅读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参加讨论,让学生学会阅读和讨论。在教师精讲点拨的启发和引导下,轻松愉快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疑点。
(三)记忆
记忆是过去识记、经历过的事物在我们头脑中的反映,它是由识记、保持、再忆和重现等几个基本环节组成的。其中“记”是外界信息在大脑中贮存、编码的过程,“忆”是在大脑中提取信息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生物学科的具体特点,主要的记忆方法有:
1.结构层次记忆法
这种方法是现行教材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在现行教材中生物的结构和相应的功能是重点知识,也是难点知识。学生往往对纷繁复杂的结构和功能记忆起来感到麻烦,在教学中我摸索出以下方法去记忆,就显得简单多了。
(1)层层剥离法:“天生我才必有用。”生物的每一结构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相应的功用(功能)。在教学生记忆一些器官的结构特点、功能时,遵循从外到内的结构顺序依次记忆,使复杂的结构不会记漏。如在记忆木本茎的结构时,从外到内依次是树皮,它的内层是韧皮部,其中有韧皮纤维和筛管,因此,树皮有保护、支持输导的功能。剥掉树皮是形成层,它是由几层细胞构成的,中间一层细胞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因此它的功能是不断地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剥掉形成层便是木质部,由于木质部是由木纤维和导管组成的,因此,木质部的功能是支持和输导的作用。剥掉木质部便剩下中间的髓(树心)了,由于它是由一些薄壁细胞构成的,因此,髓具有储存营养的功能。将刚才剥下的韧皮部、形成层和木质部放在一起就是木本植物茎的维管束了。这种方法还可以用在草本植物茎、花、叶片、动植物细胞等的结构和功能的记忆。
(2)层层包裹法:这是与层层剥离法相对的一种方法。在记忆时找出结构的中心所在,然后逐层包裹而成。如花的结构中心位置是雌蕊(产生胚珠),雌蕊外面包有雄蕊(产生花粉),雄蕊外面包有花冠(保护、招引昆虫),花冠外面包有花萼(保护),包好后放在一个“托盘”(花托)上,再在下面插根“杆”(花梗),这就是一朵花的基本结构了。
2.理解记忆法
理解记忆,顾名思义,是一种在积极思考、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的方法,它是有意记忆的一种。这种记忆方法的前提是理解,因而指导时要让学生对某种知识积极动脑,深入理解,对一些基础理论知识、一些基本原理,应采用这种记忆方法,否则很快会遗忘或记忆混淆。如在记忆细胞吸水的原理时,就必须先理解浓度、细胞液浓度、外界水溶液浓度、物质扩散等知识才能够牢固地记住细胞的吸水原理是在什么情况下吸水,什么情况下失水。又如在记忆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概念时,在理解了它们的过程后记忆就难以忘记了。
3.意义记忆法
这是一种利用知识本身的意义或赋予知识某种特殊的意义进行记忆的方法。如记根尖的结构时,根的顶端叫做根冠,冠者帽也,根冠的本身意义就是说它象一顶帽子一样戴在根尖的顶端,当然就有保护的作用了。对于根冠以上的结构我教学生这样记忆“冠(根冠)上(接着根冠的上面)生(分生区)长(伸长区)毛(根毛区,又叫成熟区)”。
4.字头记忆法
就是将一个内容中的词语的第一个字或第一个字的谐音记住,简化记忆内容,加强记忆。例如:学生在记忆自花传粉代表植物(小麦、水稻、豌豆、番茄)只需记忆“自(自花传粉)小(小麦)水(水稻)碗(豌豆)翻(番茄),也就是说从小装水的碗打翻了”、雌雄异株植物的代表植物(杨树、柳树、菠菜)时,教学生记“忆(雌雄异株)杨(杨树)柳(柳树)菠(菠菜)。”学生把字头当成顺口溜来记忆,就不会忘记那些难记的知识了。
5.系统记忆法
把动物和人的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的结构、功能和生理等知识放入系统中进行记忆,使零碎、难记的知识就容易记忆了。
6.直观形象记忆法
利用生物的形状、颜色、大小、气味、声音等直观形象或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形象直观的生物微观结构、生活习性、动态过程等来进行记忆的方法。将这些直观形象记在大脑中,既不容易遗忘,又容易再现。
7.归纳记忆法
把知识的某些相同属性进行归纳而记忆的方法。如在复习细菌、放线菌、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的生殖方式时,通过归纳总结,只有细菌是进行裂殖,其它的都能进行孢子生殖,另外酵母菌还能进行出芽生殖。又比如在复习脊椎动物五个纲的生殖方式时,归纳出只有哺乳动物是胎生的而其余四个纲的动物的生殖方式都是卵生。在生物复习课中,这种记忆方法举不胜举。
8.对比记忆法
篇9
关键词: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理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038(2014)06-0068-04
一、国内外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的现状和趋势
为提高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质量,我们需要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知名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现状和趋势,结合我国国情和学校校情取长补短。就世界范围而言,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分别为以欧美国家高校为代表的专业化、成熟型、菜单式管理模式:以港台地区高校为代表的专业化、成熟型、综合式管理模式;以中国内地高校为代表的掌控式、成熟中、综合式管理模式。
1.专业化、成熟型、菜单式管理模式
此模式以英国伯明翰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等欧美国家高校为代表。在中外高校类似的趋同化管理目标下,这些高校趋同化管理模式相对专业、发展程度相对成熟、人员相对精干。欧美国家高校一般在学校层面设有主管国际学生事务的机构,与其他职能部门协调处理学习、生活等事宜,虽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但尤为重视学业指导,英国伯明翰大学设置助教、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设置讲师专门对小规模学生进行指导,引导作用较为明显。但这种专业化、菜单式管理的先决条件是国际学生素质与本国学生的“同质化”以及学生较强的自主管理氛围。高校依靠专业化的管理、服务部门为国际学生提供服务即可,并不需要针对他们量身打造趋同化管理方案。
2.专业化、成熟型、综合式管理模式
香港大学、台湾大学等港台地区高校采用专业化、成熟型、综合式趋同管理模式。与欧美高校类似,港台地区高校也重视发挥学业指导的作用,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在重视发挥主管部门效用的同时还注重利用学生宿舍等基层组织开展趋同化管理。香港大学将本地学生、大陆学生与国际学生同住一起,在为每位学生配备“同伴”的同时,各个宿舍区围绕自身文化特色组织开展品牌活动。台湾大学每栋宿舍楼都有管理型辅导员负责楼宇日常运作及活动组织,为国际学生打造活动平台。
3.掌控式、改良式、综合式管理模式
与前两者相比,以北京语言大学、复旦大学等为代表的中国内地高校大多采用掌控式管理方式,通过辅导员(国际学生管理干部)将中国学生的学业辅导、心理咨询、职业规划、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诸多职能予以集中,整体“移植”到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一方面可能使得管理人员力不从心,另一方面可能造成管而不活、大而不细、泛而不精。这些高校都有统筹学校各方力量共同推进趋同化管理的强烈愿望,普遍高度重视国际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例如:北京语言大学为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提高服务效能,进行了校部机关大部制改革,将国际学生管理职能纳入学生处职能范围予以趋同管理、协同创新。复旦大学专门设立外国留学生工作处负责国际学生在校期间的管理服务工作。
二、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的理念创新和本土化思考
1.国际学生身份的“特殊”与“一般”
过去,“特殊化”管理理念普遍存在,造成同一校园中外学生之间的相互隔绝,不利于中外学生优势互补、共同成长。这种“特殊化”管理理念显然已无法适应当前形势下留学生数量和质量日益激增的需求。面对来华留学生生源多元化、去向多元化、目标多元化、文化多元化的特征,留学生事务管理亟须树立跨文化管理理念,探索趋同化管理模式。趋同不是无视文化差异性的简单统一化管理,而是要在管理中实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碰撞。在跨文化的趋同管理理念和模式下,留学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得到尊重,他们因此具备同等机会了解和学习异域文化,进而实现中外学生身份认同的同等性。
2.学校教育情境创设的“趋同化”和“双趋化”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较为短缺,教学硬件和软件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教育管理中多从学生角度出发,重服务和学生个性化的辅导;而我国正好相反,教育管理中多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重自上而下的教育和全体的正面教化,活动多以群体的讲座报告为主,而小群体的个性化服务很少,不受重视。在中外学生融通的学校教育情境下,“趋同化”并不意味着完全的“中国化”。即国际学生的教学、教育和管理完全趋同于中国学生,这样也不利于国际学生的跨文化学习和生活适应。坚持“双趋化”意味着中外学生的“双趋化”教学、教育和管理,即一方面国际学生的教学、管理和服务趋同于中国学生,同时中国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的水平也要提高,加强中外学生个性化的教学安排、管理和服务。
3.国际学生培养路径的“知性”与“情性”
从北美国际化教育组织的目标来看,他们国际化教育的目标是要在西方强势文化背景下.了解他国文化,培养将来领导全球化的人才。实际上这个目标既是他们的教育目标,同时也就是他们的政治战略目标。我国目前对国际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是“知华友华”的国际化人才,表面上看是通过汉语教育和中华文化的传播就能实现的目标,但这是显性的行为,只能达到认知上的接受。要想达到真正的知华友华,必须从情感上人手,从人才全面成长和发展出发培养知华友华的国际化人才。
4.国际学生教育过程的“多元文化”与“一元主导”
目前,许多教育活动都将国际学生当作“文化载体”,希望他们承担传播中华文化的功能,而很少利用国际学生本身“文化资源”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现在,我们通过各种融合机制让国际学生“文化资源”自然地流露出来,形成多元文化传播的局面。中外学生融通后,彼此之间的交往增多,同堂上课的机会多了。作为宣传阵地的党团组织、辅导员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何开展?如何从增进国际学生对中国政治理念和体制理解的角度出发,正面加强中国法律法规、国情教育等?从北美国际化教育目标来看,他们国际化教育的目标是要在西方强势文化背景下,了解他国文化,培养将来领导全球化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结合中外学生特点,加强正面宣传,发挥党团组织、班级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特色,以国际学生接受的方式一如既往地进行,但要增加适合国际学生的内容。
5.国际学生服务的“制度创新”和“政策限定”
国际学生教育和管理是一项创新性工作。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对国际学生在华留学期间的身份认证及相关活动的规定还不甚详尽。比如国际学生能否加入中国学生会、国际学生能否在学校职能部门担任助管、国际学生能否在校内勤工助学和校外兼职工作等,相关法律法规还存在一些盲区甚至。国际学生教育和管理要想在以上这些方面有所突破.一方面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制度创新,另一方面更需要国家法律法规层面的政策限定,需要在二者之间寻求增长的空间。
三、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的实践模式和特色化探索
1.秉承特色化发展路径。使教育管理模式兼具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
目前,大陆高校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水平相对较低,主要表现为机构设置有待整合、人员分工有待加强、个人能力有待提升等。我们要正视差距、奋起直追。国际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不能完全脱离中国学生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思路,要充分借鉴中国学生管理中的特色经验,保持一定程度的中国特色。各高校应充分学习港台高校先进经验,加大对基层学生自治组织扶持力度,鼓励国际学生充分融入中国学生群体中。各高校还可不断完善国际学生辅导员队伍,选聘具有海外学习、生活经历,掌握较高语言技能、有志从事国际学生管理服务的人员专职从事国际学生辅导员.不断提升国际学生管理服务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2.坚持国际化发展路径,为国际学生提供专业化辅导和服务
目前,国际学生的成分以本科生为主。他们对社会、世界的认知能力低,作决定和自我管理的能力低,需要提供更全面具体的发展指导。比如在学业方面,随着国际学生的规模越来越大,中外学生同堂上课的学历生越来越多,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要求越来越高。但国际学生普遍存在汉语水平低,写作水平差,需要提供专门化的学业成功指导;在学生成长方面,学生年龄偏小,在成长成才过程中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尤其是跨文化心理适应问题。需要学校提供专业化的跨文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在职业发展方面,国际学生的留学期待或预期发生改变,以前他们考虑的仅仅是学习汉语、中华文化和接受专业教育。现在他们想在中国就业的问题日渐突出,学校需要提供就业信息和生涯辅导等相关服务。
3.发挥学生社团和自治组织优势,鼓励国际学生积极参与管理和服务
在欧美高校管理架构中,国际学生热衷于参与社团和自治组织教育、管理与服务,这使得学生之间便于沟通交流,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发挥国际学生社团与国际学生自治组织的优势,鼓励国际学生参与自身的学习与生活管理,可以将语言障碍尽量缩小,作为“跨文化交往”的参与者、“跨文化适应”的经历者、“跨文化教育”的接受者,他们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成为非常宝贵的资源。国际学生事务管理者要鼓励并支持国际学生社团与自治组织的建立,充分挖掘国际学生群体中的“语言”、“文化”、“跨文化经历”等优势资源,实现国际学生群体的资源共享.帮助其更快融入校园生活。国际学生的广泛参与,既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也使得学生事务服务机构能够持续关注其利益诉求。
4.搭建现代化网络教育平台和文化活动平台
当前,信息化、网络化、终端化已成为中外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重要学习形式.再加上国际学生校外住宿的居多,他们除了上课很少到学校来,如果有问题,大多需要立刻解决,因此指导国际学生发展和提供服务的方式方法需要改变。如何创新现代化网路教育平台手段、搭建文化活动平台,满足学生形式多样的学习和活动需求。是中外学生趋同化教育管理的必要技术支持和重要形式保障。
5.呼吁国家、学校加大国际教育的投入和国际学生服务经费的投入
目前,国际学生经济资助的需求增加,他们中普通民众的子女越来越多,且基本上是自费生,国外学习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打工挣钱,更少时间参与学校为他们组织的各项活动。这一方面要求国家、社会组织和学校增加各种奖学金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国际学生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增加对学生的资助,提高整个国际学生教育的水平。
篇10
一、 打造工作室内涵文化,形成工作室跟岗学习的核心价值观
在跟岗工作过程中,我们一直致力于精心打造工作室内涵文化,并致力于在带岗过程中帮助省骨干教师形成以下核心价值观:睿智明道、坚韧卓越,形成了工作室成员“JUST DO IT”的精神。
(一)创建工作室标识文化
主持人通过跟岗前的问卷调查、让跟岗教师提供个人简历等方式,了解各位跟岗教师的特点,并初步制定出工作室的文化标识。在跟岗教师入室跟岗学习的开办典礼上,通过沙龙研讨的方式,共同创建了工作室的标识文化。
1. 明确工作室室训、宗旨、定位和精神。工作室所有成员经过反复讨论,共同确定了“睿智明道、坚韧卓越”的室训,明确了工作室“服务·共赢”的宗旨。同时,在工作室定位方面达成了共识,即明确了工作室是一个提供研修的平台,是主持人与跟岗教师的学习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实践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另外,还统一了工作室“JUST DO IT”的精神。工作室的室训、宗旨、定位和精神一开始是通过印刷在《工作手册》、《学员手册》、《制度汇编》、室服以及发表在博客上,以外显的方式来强化跟岗教师的记忆。跟岗三周的研修文化渗透后,每一位跟岗教师都对室训、宗旨、定位和精神有了认同感,有了自己的理解,同时,付诸实践,形成了工作室跟岗学习的核心价值观。
2. 创作工作室室歌。经过跟岗教师的反复推敲,确定了《HAND IN HAND》为工作室的室歌,中英文混搭的歌词则由学员谭美婉老师写成。歌词摘录如下:“我们来自不同的城市,我们相聚在此。名师不是容易的事,我也常想我孩子,可我还是努力坚持。We get together from cities afar. With joy,we unit here. We often help each other,we really love each other. This is like a warm family.多年以后,当你再回首,能否想起我的脸?不管时光如何变,请把我记心间,我们走过了二十天。Whatever time may change,keep me in your heart,Keep me in your memory.”工作室的室歌《HAND IN HAND》唱出了每一位成员的坚韧,正是工作室室训“睿智明道、坚韧卓越”的最好诠释。
3. 设计工作室的LOGO。LOGO的主色调绿色代表着生命力的坚韧,中间的橙色握手图标洋溢着温暖,并彰显了工作室“合作共赢”的思想,而“JUST DO IT”正是工作室的精神所在。LOGO设计出来后,作为工作室的标识,放在了工作室博客的头像上、室刊简报上、工作室室服上、《学员手册》上、《工作手册》上,成为工作室最经常使用的独一无二的文化外显标识。
4. 设计制定工作室室服。全体工作室成员共同设计和制定了紫色优雅的工作室室服。在参加市、区的各种教研活动的时候,十一位工作室成员穿上室服齐刷刷出场的时候,成为活动现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工作室的室服,加强了工作室成员的凝聚力、向心力、团队意识和自豪感。
(二)创建工作室媒体文化
1. 设计和制作《江学英教师工作室跟岗学员手册》。《学员手册》前半部分提供了工作室成员的通讯录、工作室所在单位的办公室分布及号码一览表、作息时间表、课程表、工作室跟岗培训工作总计划、日程安排等。后半部分由跟岗教师自己填写,包括学员跟岗学习计划、跟岗听评课记录、参加学术讲座与区域教研活动记录、教学反思、读书笔记等,记录工作室的大事和各种活动,并对工作室跟岗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展望或提出建议等。
2. 设计制作《江学英教师工作室跟岗日志》。《跟岗日志》由跟岗教师每日填写,旨在让教师及时总结和反思每天的研修行为,然后在接下来的跟岗活动中,能有意识比照、调整自己的研修行为,增强研修的“内驱力”,强化研修的实效性。
3. 设计和制作《江学英教师工作室工作手册》。《工作手册》由主持人填写,分会议记录、培训记录、听评课记录、学术讲座与区域教研活动记录、与跟岗教师谈心记录等板块,及时记录工作室的动态。
4. 开设和及时更新工作室博客。江学英教师工作室博客(http://.cn/missjiang2007)分设了工作动态、带岗日志、研修天地、读书交流、他山之玉、英语沙龙、教育杂记、家校互动等栏目,由主持人和跟岗教师共同更新博客内容,利用网络媒体平台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工作室的辐射与引领作用。
5.定期出版工作室简报。工作室简报以周刊的方式,跟岗的三周已经出版了三期。具体栏目由班长和简报长组织全体成员进行讨论,稿件全部为工作室成员的原创。
(三)创建工作室制度文化
工作室在组建初期,经过全体成员在开班典礼的充分讨论后,制定了《江学英教师工作室章程》,讨论通过了《江学英教师工作室班委会职责》、《江学英教师工作室考勤管理制度》、《江学英教师工作室教研管理制度》、《江学英教师工作室博客管理制度》、《江学英教师工作室档案管理制度》、《江学英教师工作室学员考核制度》,并集成《江学英教师工作室制度汇编》,每个成员人手一册,由纪律委员组织工作室成员定期学习,形成了工作室的制度文化。正是有了制度文化的渗透,跟岗教师在三周的跟岗研修学习中,精神状态饱满,积极主动全程参与工作室的所有活动,确保了跟岗学习的纪律和质量。
(四)建立工作室组织文化
建设了强有力的班委体系,打造跟岗教师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与同伴互助提升的内涵发展文化。为加强工作室跟岗教师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与同伴互助提升,为营造工作室“人人是主人翁、人人参与管理”的和谐人际氛围,为更好地发挥跟岗教师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工作室搭建成为每一个成员的研修平台、促进每一个成员的专业成长,工作室通过自我推荐、全体举手表决的方式,成立了班委会。班委会设班长1名、文体委员1名、学习委员1名、纪律委员1名、生活委员1名、宣传委员1名、工作室简报编辑1名、博客管理员1名,基本上做到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达到了群策群力的目的。同时,明确了班委会的职责与分工。班委实行例会制,按日程表对工作室下一阶段的工作、活动进行组织和策划,分工协作,工作室成为了一个具有系统合力的紧密团结的有机整体,打造了跟岗教师的自我教育、自主管理与同伴互助提升的内涵发展文化。
二、通过课题引领,打造工作室科研文化,提升跟岗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一)开设讲座和专家讲学,清除科研障碍。为提升跟岗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笔者在跟岗第二天就给全体成员作了主题为《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课题》的讲座。同时,在跟岗第二周的周二下午,针对跟岗教师的实际情况和科研需求,召开了“江学英教师工作室子课题开题鉴定会”,邀请了珠海市教研中心王卫国主任就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命题”、“破题”和“开展研究”进行了专场讲学,清除了跟岗教师做科研课题的障碍。
(二)统一总课题,做好子课题的自选与申报工作。工作室以笔者获得珠海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第二批(2012年度)立项的《推行“ 讲练评思”模式 构建生态高效英语课堂的研究》(立项编号为【2012KTG07】)这一课题作为工作室的总课题,列举了十项子课题,由工作室成员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特长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自主挑选,做好子课题申报的前期工作。同时,工作室通过研究性知识与方法学习,在跟岗过程中引导教师自觉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进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总结,破解教学难题,提升自身专业水平。如:湛江市第一中学培才学校的詹福艳老师,根据自己常年带初三的实际教学情况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申报了《推行“ 讲练评思”模式 构建初三英语读写综合课堂的研究》这一子课题,准备在初三的阅读与写作课型模式上有所突破。又比如,来自中山市坦洲实验中学的周新花老师开展的是《初一语音词汇教学“讲练评思”模式的研究》,一方面调动全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是从自信心、学习方法、交际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语音词汇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教育。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工作室研修文化建设活动,促进跟岗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以及教育主张与教学风格的提炼与形成
工作室以“搭建研修平台、促教师专业成长”为主线,开展了形式丰富的工作室研修文化建设活动,充分利用学校、香洲区、珠海市的教研平台,促进了跟岗教师的专业精神生长。
(一)深入珠海八中英语教研组研讨,进行大量的“结对”听评课活动。跟岗初期,跟岗教师与工作室所在的珠海市第八中学英语教研组进行了见面会,开展了“结对子”活动,深入教研组进行调研,并进行了大量的听评课活动,为跟岗教师第二周开始的公开课和录像课进行了奠基。同时,八中英语教研组良好浓郁的教研氛围、规范的教研动作滋养着十位跟岗教师,她们很多人在跟岗结束的意见反馈中不约而同地写到了这一点。
(二)开展汇报展示课和优秀课例研发活动。经过跟岗第一周的大量“结对”听评课活动,从跟岗第二周开始,骨干教师们进行了汇报展示课和优秀课例研发活动。来自全省5大区域的十名跟岗教师,以自身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精湛的教学技艺,开展了汇报展示课和优秀课例研发活动共22次,不仅为工作室的跟岗同伴们,更为来自珠海市第八中学、香洲区、珠海市其他区的英语教学同行们展示了精彩纷呈的教学盛宴,提供了交流的大舞台,引发了“一节好的英语课是怎么样的”大讨论和深度思考。
(三)开展读书沙龙、读书分享会活动。为引领跟岗教师读书,获得精神层面的滋养,工作室除了每周举行读书沙龙、读书分享会的活动外,还特别邀请珠海八中周新桥副校长作主题为《与书牵手:教师精神生命的成长》的专题读书报告,引发全体工作室成员重新审视了读书对于教师精神生命成长的重要性。
(四)开展专题讲座、讲学活动,参与区域学术教研。根据工作室跟岗学员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在跟岗的三周里,工作室共开展了主题为《博客的管理与经营》、《厚积薄发 追求卓越》、《一线教师如何做科研课题》、《一线教师如何写论文》、《如何评课》等专题讲座。同时,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邀请专家入工作室进行讲学活动2次,跟岗教师“走出去”参与珠海市、香洲区的专题报告如《初中英语语音教学培训讲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题报告会》、《珠海市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现场会》、《容闳大讲坛》等4次。这些讲座与讲学等区域性学术研讨活动,拓宽了跟岗教师的教育教学视野,增长了见识。
(五)举办成长规划研讨沙龙。针对跟岗教师很多为省骨干教师,在当地已经有一定影响力,但却不知道下一步的职业规划和发展方向的瓶颈情况,工作室开展了跟岗教师成长规划研讨沙龙。沙龙上,每一位教师都谈到了自己的困惑,每一位教师都给自己的同伴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主持人在成员充分表达的基础上,谈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指导跟岗教师填写了未来三年的《成长规划书》。
(六)组织跨校际考察和工作室联动交流活动。跟岗的三周里,工作室先后走访了广东省鲍当洪教师工作室、孙新工作室,考察了珠海市香洲区谢燕枚英语工作室、张柳珍英语工作室,进行了英语教学、公开课、讲座的联动活动。除工作室所在的珠海市第八中学外,跟岗教师还考察了珠海市实验中学、珠海市第四中学、珠海市第九中学、珠海市立才学校、珠海市新世纪学校、珠海市容闳书院、珠海市拱北小学。通过这些工作室的联动与跨校际的考察活动,增进了跟岗教师对珠海本土的英语教育的了解,开拓了英语教学视野。
(七)参加珠中江(珠海、中山、江门)教研联盟学科教研活动。
1. 观摩2012年中山市直属学校初中英语比赛课。利用跟岗教师所在区域的资源,工作室全体成员到达了在中山市第一中学举办的中山市2012年初中英语市直属学校赛课的现场,观摩了四节比赛课,收获良多。
2. 考察中山坦洲实验中学。中山坦洲实验中学的考察之行,进一步帮助跟岗教师了解了中山英语教育的现状,开拓了眼界。
3. 参加珠中江教研联盟学科教研活动。工作室在2012年11月1日参与了珠中江教研联盟学科教研活动,笔者在中山市东区中学初中部为来自珠海、中山、江门三地的200多位英语教师上了展示课。课后三地热烈的点评课活动让工作室成员了解了三地英语教学的差异,受益匪浅。
(八)举办“我们的教育主张与教学风格研讨会”。通过跟岗两周半大容量、高频率的听评课、讲座、报告、沙龙研讨、考察等活动的参与和反思,跟岗教师已经开始自发地对自己的教育主张和教学风格进行思考。工作室在跟岗的第三周周三,举办了教育主张与教学风格研讨会,更是进一步引发了跟岗教师对自己教育主张和教学风格的思考和提炼。她们纷纷动笔,整理出了自己的思考,所写的《我的教育主张与教学风格》成为了工作室简报第三期的主要内容。
四、加强工作室人文关怀文化建设,形成工作室和谐温馨的“群体动力场”
工作室的跟岗研修学习强度是比较大的,加之跟岗教师都是来自省内各个城市,她们在整整三周的跟岗时间内,离开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场景,离开亲人、朋友、同事,无形中面临很多生活和心理的不适应。而这次跟岗的十位都是女老师,都是年轻的妈妈,对于孩子的牵挂,更是让她们难于安心学习。这时候,加强工作室的人文关怀文化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办法让工作室成为她们在珠海的家,让主持人成为她们在珠海的亲人。除了日常的嘘寒问暖和安排衣食住行,除了留心观察、照顾她们的情绪,更有效的是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跟岗教师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温暖。
(一)跟岗报到、开班典礼、结业典礼和纪念礼物。
1. 跟岗报到直接影响着跟岗教师对工作室主持人的第一印象。虽然是周日下午,当跟岗教师一到提前准备好的酒店大门的时候,发现主持人亲自在迎接,而且开口就能喊出自己和其他九个老师的名字的时候,所有的舟车劳顿都会化作感激和感动。这就给了跟岗工作一个良好的开端。
2. 开班典礼影响着跟岗教师对工作室及所在学校的首因印象和专业信服度。这个印象将持续影响着学员接下来的三周跟岗学习。所以,在开班典礼上的《珠海八中校情、香洲教育区情、珠海教育市情》简介就很有必要。这给了跟岗教师一个信心:工作室所在的区域是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示范区,工作室所在的学校教研氛围浓郁,领导很重视等等。而接下来的工作室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班委会建设讨论,更让跟岗教师感受到了工作室所做的大量的前期工作和主持人的用心。
3. 结业典礼和纪念礼物。结业典礼作为成果展示会也好,作为告别会也好,最重要的是,它给了工作室成员一个情感宣泄的出口。三个星期的同舟共济,三个星期的同甘共苦和三个星期的并肩作战,离别,已是依依不舍。结业典礼上有平日看不到的惜别和难舍难分。最没有想到的,是我们不约而同都准备了纪念礼物。在主持人打开刻有跟岗教师自己名字的纪念水晶镇纸的时候,所有人一片惊喜的欢呼声;而在主持人为跟岗学员一一颁发这份跟岗纪念品的时候,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含着眼泪,都过来合影和拥抱。主持人也没有想到班委会为学校、工作室和主持人都准备了纪念礼物。爱是爱的回报,这句话是最好的诠释。
(二)开展珠海本土文化考察活动。在周末,组织跟岗教师到珠海本土的风景名胜游赏,一来增进同伴的了解和友谊,二来增强工作室的凝聚力,最重要的是让她们在风情迥异的景观和多样的活动中,减轻对家人的思念之苦,感受到工作室的贴心和温暖。比如在跟岗的三周里,工作室组织了跟岗教师自行车环游珠海的绿道,参观了野狸岛、珠海渔女、情侣路、海滨公园、石景山公园、圆明新园、古元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联谊活动。除了本土文化考察活动,工作室还组织了很多联谊活动。比如说与鲍当洪工作室、孙新工作室的联谊工作餐,又比如说为庆祝子课题顺利开题的烛光晚餐,还有就是家庭做客也深受跟岗老师的欢迎。在跟岗第一周周末,主持人一家邀请跟岗教师一起到家里做客并到得月舫喝早茶。第二周周末,珠海本地的学员谭美婉老师邀请跟岗教师到家进行“零食会”。到中山听课的时候,中山坦洲的学员周新花老师邀请大家到家里做菜,共享大餐。跟岗开始的时候有欢迎晚宴,跟岗尾声的时候有珠海本地学员宴请外地学员的大餐,结业的时侯有毕业宴会……所有这些活动,加深了工作室成员的彼此了解,增强了工作室和谐温馨的人际氛围,形成了工作室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发展力,成了跟岗学员们结业视频的最温馨、最打动人心的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