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教实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26 14:1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教实习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教实习计划

篇1

[关键词] 幼师 专业基础理论课 教学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卫生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三门课程是幼师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理论课,主要内容是关于幼儿教育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是幼师专业理论课程体系的核心,也是该专业生学习幼儿园“五领域”教学法的理论基础,对培养学生热爱幼儿的情感、帮助她们获得开展保教工作应具有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然而,多年来,种种原因造成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学生方面,偏爱艺体课,对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科态度消极;教师方面,对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目标的理解和认识模糊,面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学信心不足,缺乏有效的应对解决办法。过分依赖教材,缺乏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够强。这些问题已严重地影响了幼师专业的学科建设与发展,影响着幼师专业人才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二、幼师专业基础理论课教育教学优化策略

(一)转变学生学科态度

学科态度是指人们在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对某学科比较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它对一个人的行为起着支配和调节作用。学科态度一经形成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一种习惯性反应。要想转变学生对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科态度,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付出艰苦的努力。

1.帮助学生重新确立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学科价值观。学科价值观与学习者的需要紧密联系。只有当学生感觉到专业基础理论课中有许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东西,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真正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时,才会从内心产生一种学习需要,从而确认学科的价值。

2.组织学生参与教育实践活动,培养积极的学科态度。情、意是学科态度中最活跃的两个因素。倘若学生对学科产生积极的情、意倾向,就会产生积极的学科态度。教育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从理论学习中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发现理论学科的真正价值,教育实践活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愉悦,其热爱学科的感情也因之油然而生。

3.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是最具感染力和说服力的事实材料,也是赢得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的最有力的精神武器。要广泛吸收当代先进的幼儿教育教学经验,从中撷取有价值的东西充实自己的课堂教学。要深入调查研究,把当今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最具典型、最值得思考的教育案例引进课堂,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感受教育理论的真正价值,从而改变学科态度。

(二)强化专业基础理论课在幼师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艺体技能课历来受到重视。幼师生具备较强的艺体技能是十分必要的,但单纯的艺体技能训练,不结合幼教实际需要是不可取的。教师自身的艺体技能的高低并不能决定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教师的艺体教育技巧才是最影响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的直接因素。

因此,不应过分强化艺体技能类课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强化学生这样一种观念:幼儿专业教育才能与教师专业技能不是永远成正比的,也就是说教师专业技能越高,不等于她的幼儿专业教育才能就越高。当教师专业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后,决定其幼儿园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是其专业才能而是她的幼儿教育素养和技能。自身的艺术才能要转化成学生的艺术才能,离不开从专业基础理论课中习得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能力。

(三)明确教学目标

专业基础理论课是为解决具体的教育问题提供一般规律性的知识或科学原理的,和教育实践之间有一定距离。它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和调节作用是通过学科教学法及其中间环节来实现的,所以不能像要求学科教学法那样来要求专业基础理论课,期望通过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教学来提高学生具体的教育教学技能。同样,我们也不能把教育实践中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强加给幼师生,从而赋予专业基础理论课过重的教育责任。毕竟幼师生还是正在接受职前教育的缺乏实践经验的学生,她们更多的只是从书本上获得关于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方面的一些肤浅知识,对实际还缺乏了解,要成长为合格的教师还需要一个长时间的锻炼过程,所以,不能错把她们当作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按照幼儿园教师的素质标准来要求她们。

(四)加大教学投入

一方面,学校要增加物质上的投入。专业基础理论课内容与幼儿教育教学实践联系紧密,知识更新快,也容易老化。为了给理论学科教学注入新的活力,需要不断补充新的知识内容。所以,学校应购置多种幼儿教育方面的杂志、资料和多媒体设备;要鼓励和支持任课教师参加有重要价值的专业学术会议、脱产进修和教育培训等。

另一方面,教师要增加精神投入。专业基础理论课任课教师要不断坚持学习专业知识和更新教育观念,要经常深入基层幼儿园,与一线的幼儿教师一起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并把积累的幼教经验和先进理念及时地引进课堂,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素养。

(五)合理安排教学计划,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幼师专业培养的是从事一线教学的幼儿园教师。因此,如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幼师专业教育教学的核心任务。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应与学生的见(实)习活动紧密结合,加强对学生进行实际保教能力的培养。因此,建议在第一学年第一学期,结合《幼儿卫生学》和《幼儿心理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学生到幼儿园观察幼儿的一日活动和身心发展特点,实习保育员工作一周。 在第二学年第二学期,结合《幼儿教育学》课程的开设,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教育见习两周,并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尝试组织教学活动。

(六)多种组织形式灵活运用,改变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模式

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课堂教学也应以实践为核心,讲练结合。就以给学生上《幼儿教育学》这门课为例,教学时间按照5:3:2的比例分配,即50%的时间由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集中教学,30%的时间进行小组研讨,各组围绕选定的问题展开讨论并作小组总结报告,20%的时间则用来观看幼儿园教学视频资料。课堂教学应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要求学生将所学所思表现出来,而不是会说就行了,理论和观念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得到理解、内化,进而才能用以指导实践。教师不能光说不练,而要说练并重,既能讲理论做研究,又能下幼儿园带实习、并具有丰富的幼教实践经验。

参考文献:

[1]李莉.述评我国中等幼儿师范教育机构课程设置的演变历程.学前教育研究,2004,(01).

篇2

关键词: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教学模式;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58-02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权利与人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使幼儿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通过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的实施,将大量游戏活动引入到音乐教育中,能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是教育改革创新和质量提高的重要途径。多年来,天津市河北区第十幼儿园积极开展游戏化音乐教育的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工作,努力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原则

1.理念创新。游戏化音乐教育教学模式是将传统的单一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注重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幼儿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使幼儿在教育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以幼儿为主体”和“审美教育”的观念。

2.形式创新。教学形式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自由性,通过多种形式让幼儿感受音乐和艺术作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歌唱教学中,让幼儿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想象,鼓励启发幼儿即兴为歌曲创编动作;二是音律活动中,由幼儿集体共同创编、设计舞蹈动作和情节;三是舞蹈教学中,启发幼儿想象舞蹈动作,自由创编出千姿百态的动作;四是教学形式多样化,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特点设计教学方法组织活动,大胆的进行尝试和改革。

3.方法创新。游戏化音乐教学中,活动方法体现了游戏性。正确处理示范、模仿、练习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灵活地采用前示范、中示范、后示范。教学中可用设问、猜谜情境表演、角色扮演等手段和木偶、玩具、图书等,引导幼儿自觉自愿地按教师的指示去行动。[1]

二、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实践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设计,我们设计的模式主要是多元化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体验感悟模式、情感同构模式、抒情表现模式、支架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探索创造模式等教学模式的尝试。下面以体验感悟模式、情感同构模式和合作学习模式三种模式进行举例说明。[2]

1.体验感悟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实施环节是“调动幼儿的兴趣?发幼儿的灵感―引导幼儿参与和表达”。调动幼儿的兴趣,这是体验的启动阶段,主要是先由教师创设与音乐意境相一致的故事或者情境,进而调动起幼儿的艺术吸引力和他们的审美期待,促使幼儿产生主动体验的意愿;激发幼儿的灵感,是将幼儿的艺术感知、想象和情感等多种心理过程相互交融、融会贯通的系列过程。引导幼儿参与和表达,则是在对前一阶段的理解与情感体验基础上进行表达与交流,运用音乐或非音乐的手段自由地、合理地表达个人与众不同的音乐体验,使得审美体验得以回味与反思、升华。

实例分析:以音乐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为例。(1)教师提前创设好池塘的意境,带领幼儿一起进入(提前让幼儿佩戴好鱼类、虾蟹、蝌蚪、鸭子、白鹅、青蛙等不同头饰)。(2)播放配音乐的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听完后,老师问:“池塘里多美呀,这里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他们在干什么?音乐里记录了一个故事,哪个小朋友能听出这个故事?”(3)幼儿听音乐和故事后进行自由的想象和讨论,并鼓励大家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自己的理解。(4)请部分幼儿向所有小朋友表达自己的发现(用语言或动作方式),小朋友们共同分享发现的快乐,教师给予鼓励,并不断提示和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和表达音乐内容。(5)再次播放音乐,由幼儿自由结伴进行游戏体验和感悟。

2.情感同构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实施环节是“引导幼儿感知体验―促使幼儿情感融合―鼓励幼儿艺术创造”。引导幼儿感知体验,就是教师引导幼儿尽最大可能去全身心的投入到音乐中进行感知和体验;促使幼儿情感融合,就是教师引导幼儿根据音乐中所表达出的各种情感进行有效的融合,帮助幼儿形成较为完整的审美形象;鼓励幼儿艺术创造,就是教师创设一定的环境,启发幼儿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自己的情感体验。

实例分析:以欣赏《摇篮曲》(舒伯特)为例。①创设恬静怡人的星夜背景,在静谧的情境中欣赏《摇篮曲》。教师与幼儿共同倾听。②欣赏乐曲,理解摇篮曲的特点。听了这首乐曲,娃娃睡了吗?(娃娃真的安静的睡着了)为什么她听了这首曲子会睡觉呢?你听了这首曲子感觉怎么样?(优美,好听)这首曲子很热闹还是很安静?这种很优美,很安静的音乐叫摇篮曲,摇篮曲是专门哄宝宝睡觉的曲子,你们小的时候,妈妈一定也唱着摇篮曲哄你们睡觉的。以音乐为背景,幼儿选择一个喜欢的娃娃,听音乐自由做动作。“刚才你的娃娃听了摇篮曲中的哪些话就睡着了呢?”(幼儿自由发言)。“我们再来听一遍,这一次我们边听边看妈妈是怎样唱着摇篮曲哄宝宝睡觉的,也可以跟着学一学,唱一唱。”③听音乐用肢体语言表演。师:还有许多的娃娃没睡觉,我们一起哄娃娃睡觉,好吗?

3.合作学习模式。该模式的主要实施阶段是“个人体验―分组探究―集体交流―合作表现”。个人体验阶段,是指教师引导幼儿自身去感受和体验音乐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并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分组探究阶段,是幼儿组成不同小组,以小组的形式探究每个人的不同感觉,同时,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小组意见的总结;集体交流是指各小组的代表在全班中交流小组的观点;合作表现是指各小组在听取其他小组的意见与建议后的基础上,修改方案,进行合作表现。

实例分析:以音乐欣赏《小鸟捉虫》为例。(l)教师创设好环境,并发给小朋友小鸟头饰,向大家初步介绍活动内容。(2)我来听一听:第一遍欣赏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初步去感受音乐速度的不同变化。欣赏后通过教师有效的发散性的提问:“听完这首音乐后,你觉得这首乐曲有什么变化?然后让幼儿尽情去想象,去说,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为下一次分段欣赏打下基础,引导幼儿完整倾听音乐。第一次体会音乐的情绪,第二次初步感受音乐的段落。(3)幼儿再次倾听音乐,将音乐活泼、欢快的部分和音乐舒缓、低沉的部分分为不同部分倾听,让幼儿充分感知音乐速度和节奏的不同。(4)在幼儿有了分段欣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提问:“你听完音乐,好像看到了小动物在干什么呢?”同时,教师将小鸟的头饰发给大家,并引导幼儿往“小鸟捉虫从飞出窝、去捉虫、高兴回家”三段进行想象。(5)将幼儿分成5组,进行自由交流和协商,每个小组形成自己的想法。(6)每个小组出代表向全体幼儿介绍本组的设想,其他幼儿也可以自由发表看法,教师进行归纳提升。(7)教师总结大家的意见后,进行统一安排的游戏,合作表演。

参考文献:

[1]陈淑琴.幼儿音乐教育游戏化[J].山东教育(幼教版),2000,(3):24-27.

篇3

关键词:信息技术;语言文字;学科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9-0226-02

信息技术,是指实现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再生和利用的技术,一般主要包括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四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功能巨大。在枯燥的语言文字教学中适时地引进信息技术,发挥其优势,可以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一、信息技术在语言文字学习中的优势

(一)提供丰富的语言教学信息

计算机惊人的存储能力使它在教学中能轻松地提供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各类型的教学资料,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不易解决的问题,也是投影、录像等传统电教媒体无法轻易实现的。比如像歇后语、成语类的语言综合实践活动课,要准备的材料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多媒体和网络却能完全能满足课堂学习的需要。

(二)实现方便的语言教学操作

信息技术智能化程度高,教学操作非常方便,所有的操作都集中于一个鼠标和一个键盘上,教师只要轻点鼠标,或者敲敲键既可实现各种操作。如果是引入了交互式白版,操作更简单,靠手指触摸或一支神奇的电子笔就行。如教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汉字真奇妙》,我试着建立了一个以“神奇的汉字”为专题的网站,将有关的汉字知识和各类趣味练习题做成网页,学生可以方便地点击阅读或做题。

(三)集成多样化的语言教学资源

计算机的处理能力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首先,计算机可以利用各种设备将传统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如采集的录像、录制的音频、课文的插图、等等。其次,在各种软件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自由地对影像、音频、照片、图片、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设计的要求,利用多媒体软件对所需要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制作成课件。

(四)开展交互式的语言教学

幻灯片、投影仪、录像机等电教媒体只能进行单向交流,即从发送者到接受者的单方面流动。计算机的交互功能实现了人机对话、双向交流,且突破了一般媒体的限制,使学习者和计算机之间能进行积极而频繁的信息交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新颖、高效、便利的教学和交流方式。如教师制作的交互性作业,在学生完成后立刻告知是对还是错;在阅读电子文章后,学生马上可以发表评论;在完成电子作业后,可以通过局域网和课堂上任何一个同学进行实时地交流和信息交换。

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语言文字的基本策略

(一)信息技术可以提供感性材料,化抽象为具体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知觉开始的”。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教学中应根据运用信息技术再现学生从未见过的物体,再现学生从未听过的声音,再现学生未曾见过的场景,让抽象的符号直观化,陌生的语言形象化,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鲜明可感的表象,可有效加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加快对语言文字的熟悉度,同时降低学习难度。这种基于直观的学习会让学生觉得比较轻松、愉快,甚至对学习新知识充满期待。以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为例,在指导学生学习 “张灯结彩、欢聚一堂、普天同庆、喜气洋洋”一组词语时,我在教会学生读的基础上,让他们说说看到这些词语想到了怎样的情景,接着播放有关录像和图片,呈现一些典型的场面,再出示相关的填空题,让学生用上其中的成语描述看到的场景。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欢乐气氛中,在人们喜悦的笑脸、奔放的舞蹈、愉悦的动作上,较好地理解了四个词语的意义,感觉到了词语的情感色彩,也弥补了因年龄小,阅历浅而造成的认识上的不足或缺失,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认识着世界。

(二)创设生动情景,化枯燥为有趣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信息技术与语言文字整合,正是为了创设适宜的情景,激活儿童的学习动机,使他们在情感的驱动下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信息技术创设的情景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用画面再现情景、用音乐渲染情景”,声、画、语言、文字等相互结合构建的立体情景,用动画软件制作的游戏性情景等,使单调、枯燥的语言学习成为富有吸引力的审美活动。如《瀑布》一课教学,首先让学生观看录象,明白“瀑布就是湍急的水流从陡峭的山崖上落下来所形成的水流。”学生初步感知了瀑布的雄伟壮丽,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再播放瀑布声音的录象,配以生动的朗读,学生理解了“浪涌岸滩,风吹松林”的意境。诗句最后说“如烟、如雾、如尘”,学生很难把瀑布眼“烟”、“雾”、“尘”联系起来,再看录象,一下子便感受到水珠被风吹散开来时,像烟那样的轻柔、像雾那样的朦胧、像尘那样的飘渺!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让声、光、色、同时并举,刺激感官、诱发思维、丰富想象,最后让学生用已学过的比喻句知识,用最美的语言描绘诗的意境。这样,既进行了思维能力的训练,又加强了语言能力培养。

(三)突破教学难点,化复杂为简单

在语言文字教学中,教师不时遭遇到无法讲解清楚,又苦于找不到合适媒体解决的尴尬情形。如今,教师依靠信息技术的支撑,突破了诸多语言文字教学的难点。举例来说,汉字的构造方式共六种,象形字是其中一种。学习这类字,比如“日”、“火”、“安”等字,要求学生能大体了解演变过程,了解祖国汉字的演变知识,感受象形字的韵味美。通常的教学是教师作一个静态的展示,而我在教学中则引入了信息技术,用Flash制作了一个动画短片,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象形字的演变全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破壳而出”等动态词语,由于学生在认知上的限制,教师用语言解释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在教学时,我试着播放一段小鸡顶裂蛋壳,探出脑袋的动画,在学生开心欣赏后要求用文中一个词语来描述,由此使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了该词语。

(四)构建自主学习环境,化被动为主动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功能特殊,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为个性化的自我学习提供了优良的平台。教师应根据其技术优势,结合语言学习内容的特点,灵活地构建新型的自主活动环境,解放自己,尽可能地把学习的时间、空间给予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教学谚语,我在课前制作一个简单的专题网,围绕谚语主题,分成“谚语的概念、谚语的种类、谚语小练习”等几个版块,让学生自主学习,读一读谚语的定义,说一说谚语的种类,做一做谚语的练习。而我则充当了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讨论活动,点拨不明白之处,理解偏差之处、疑惑之处等,让学生在充分的自主性学习中认识谚语的特点,积累尽量多的谚语,并能学会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熟练运用。

三、在语言文字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注意点

(一)体现信息技术运用的灵活性

用“活”信息技术技术至少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门学科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各门学科运用信息技术既有共性的地方,也独具个性之处。教师要根据语言文字的特点、规律,创造性地迁移各种信息技术,用好、用巧。二是信息技术纷繁复杂,且在不断发展,推陈出新,让我们不免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感觉。而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里的应用较之其他领域总是相对滞后。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视觉,密切关注新技术的出现,以及还未被引进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积极尝试,大胆研究,探索出信息技术和语言文字教学整合的新方式。

(二)把握信息技术运用的适切性

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参与到信息的接收中,有助于提高新知识的接受率和理解度,有助于学生自主性的学习,有助于课堂教学信息的有效调控和快速反馈。以上优势要得以充分体现,在运用过程中就必须关注适切性问题,包括整合的方式、选择的技术、运用的时机、把握用的“度”,等等。其中要注意的是不要滥用,良好语感的形成还有赖于比较、涵咏、想象等方法,过分依赖图片和影像,只会使得学生的语感停留在浅层。

(三)正确看待信息技术的优越性

信息技术不是一种单纯的教学媒体,它还是师生的交流工具、协作工具、学习的平台等,被人们视为教育领域的革命。扬其长,避其短,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语言文字的教学,达到“1+1>2”的效果,是信息技术与语言文字教学整合的追求,也是需要我们长期深入实践去探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我们既不要随意地夸大其功能,也不要漠视其作用,而是应科学地对待,积极地应用,在扎扎实实地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在严谨细致地理性分析中提高信息技术运用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李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堂教学问题析解.中国教育学刊,2009(09).

[2]李艺,殷雅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文化内化问题.教育研究, 2001(10).

[3]张雷龙.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对促进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S2).

篇4

关键词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

药学专业是一门实验学科,要求培养的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1-2];同时,伴随着医药产业的飞速发展,就业市场对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逐渐成为决定药学专业学生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的决定因素。有机化学实验作为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对于后续实验课程的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而原有的实验教学体系已经无法满足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要求,因此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

1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在改革前,教学团队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一项“你认为如何做,可以提高你的实验动手能力?”的问题,在收回的81份问卷中,有56.7的学生回答“需要改革实验开设内容”,由此可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迫切性和必要性[3-4]。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实验为72学时,于第二、第三学期开设,分别称为有机化学实验Ⅰ和有机化学实验Ⅱ,每学期均为36学时。改革前后实验开设内容及学时数如表1所示。改革后,在实验内容、顺序等方面都做了合理的调整和改变。有机化学实验Ⅰ(见表1序号1~8)侧重于基础实验。对比改革前后,删除了有机化学实验Ⅰ中的两个性质实验。多年来,常有学生反映性质实验效果很差,因为理论滞后于实验,即使预习了还是搞不懂反应原理,实验时“照方抓药”,学生“动手不动脑”,整个实验过程糊里糊涂;据此删除性质实验,将它放在理论讲解时视频观看。这种做法得到了师生的一致欢迎,既避免使用易挥发的醛、酮、醇、酚、醚等有机物,减轻了实验室的味道,也减少了这些有机物对环境的污染,加强了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绿色化”[5-6]。在实验顺序上,将“熔点测定”安排为第1个实验,紧随其后的第2个实验是“蒸馏和沸点测点”。实验2包括两个基础实验,可以利用它们进行有机物的沸点测定,“蒸馏”是常量法,“沸点测定”是微量法,学生可以做一个对比。前两个实验中,“熔点测点”和“沸点测定”所用装置一样,都需要提勒管,由于学生在第1个实验中已经学习了“熔点测点”,所以在做“沸点测定”时就能很快领悟。升华和萃取也是两个重要的基本操作,改革后在设置上进行了巧妙的安排;其中“萃取”实验安排在“水蒸气蒸馏和萃取”中,首先利用“水蒸气蒸馏”实验萃取中药徐长卿中的丹皮酚,因为是混合物,再利用“萃取”实验进行分离;而“升华”实验则安排在“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中,较之改革前升华粗碘的实验,环保安全了很多,体现了绿色化学的思想。改革前,“液体有机物常用物理常数的测定”实验包括了“沸点测定”和“折光率测定”两个基础实验,因为改革后“沸点测定”已经安排在第2个实验中,“折光率测定”则安排在“乙酸乙酯的合成”中,即合成出的乙酸乙酯进行提纯后,再测定其折光率并与文献值比较;将实验学时数从原来的6学时调整为时。这样的安排使学生对“升华和萃取”和“液体有机物常用物理常数的测定”这些基本实验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有机化学实验Ⅰ除了基础实验外,还安排了“乙酸乙酯的合成”和“从茶叶中提取咖啡因”这两个综合性实验,这是对前面常用基本操作的一个巩固。有机化学实验Ⅱ(见表1序号9~14)则完全是提高型和研究创新型实验,教学团队精选了不同的反应类型,如亲核取代反应、亲电取代反应、消除反应、氧化反应以及乙酰化反应等,将有机化学反应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也对基本操作技能进一步熟练强化。经过与同行教师反复讨论和同学生座谈等形式,现阶段有机化学实验内容的安排和顺序的设置既符合目前本校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又非常有利于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

2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同样,在多次学生问卷调差中,90的学生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关系民主、互动、融洽”,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参与教学的强烈愿望。基于此,在实验教学中,给出更多时间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验开始前,需要对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问题进行讲解,这个环节现在基本上以学生为主体来完成,即由学生自己讲解、教师补充引导、中间穿插提问讨论等。在这个环节的实践上,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认真准备,常常超出教师的期望。例如在实验装置的安装上,刚开始的“蒸馏”实验的安装由带教老师演示完成,告诉学生实验装置的安装一定要做到规范、准确、稳固和美观,并详细讲解其中操作技巧,以后实验课出现的实验装置均由学生来做示范安装,师生共同指出其优、缺点进行点评,经过两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们在基本操作的熟练性、规范性和正确性上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其创造性思维。例如在重结晶这个操作中,有些学生产品质量不好,我们就让学生自己来回答这个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对重结晶整个操作的分析,来帮助他们认识问题的存在,这样实践的结果,我们发现以前反复出现的错误,现在学生可以很快克服了。每次实验结束时,带教老师都要记录每位同学本次实验的结果,然后进行评比讨论,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班级学习风气。例如对于合成实验的最终产品,教师会让每组学生写上组号,摆放在一起,大家来评出产品的好坏。这时学生们情绪高昂,讨论热烈,做得好的学生开心自豪,做得差的学生也不服输,有些学生要求重做,我们都给予了满足。对于做得好的学生,在受到表扬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在下次课堂上将成功经验分享给大家。尤其对于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带教老师要抓住机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寻找到原因后,再批准学生重新开始实验。这种做法无疑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的能力。经过我们大家反复实践,上述这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对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7-11]。

3改革考核体系,客观评价学生实验成绩

篇5

关键词:兴趣;竞争气氛;和谐环境

一、培养学习兴趣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尤为重要,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英语,学习英语被认为是没有必要的,更谈不上学习兴趣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多把英语教学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一定的语境中学习英语。必修2 Module 3 Music一课中,涉及了不同的音乐风格和类别,如rock,jazz,the blues,rap,等等。授课前,可以先在课堂上播放一段旋律轻快且同学们也比较熟悉的英文歌,如:My Heart Will Go On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用简单的英语对其作一番评论,大多数同学都非常喜欢英语歌,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基础比较薄弱的同学也表现得非常有兴趣,他们查阅字典,向优生请教。讨论后,同学们踊跃举手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突然觉得英语在实际生活中也还是很有趣味的。

二、增强自主意识

1.帮助学生从成功的体验中获得自信

自信心是学习道路上成功的关键,有了自信心这一积极品质,无论学习道路多么坎坷,学习任务多么艰巨都不会退却。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到自信心重要性的同时也应帮助他们获得自信和提升自信。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又让学生感受到付出是有回报的。自信心与成功是相辅相成的,有了自信心容易获得成功,而获得成功又会增强自信心。古人云“失败是成功之母”,对孩子“成功是成功之母”。

2.帮助学生自主创新,合作学习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并应保持积极状态。如果教育使人“不是其所是”或“是其所不是”,学生就会丧失自身的独立性和积极性。自主性是学生能力、品质、特性等综合素养的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做到独立思考,自主完成作业,才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创造性思维做准备。开展“一帮一”“一帮几”“几帮一”小组活动,课堂上设置小组讨论环节,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三、在竞争中成长

充分利用竞争的积极作用,振奋精神、奋发进取,尽可能多地创造竞争机会,让学生在你追我赶的积极竞争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学习和成功的快乐。定期开展英语书法大赛、英语歌曲比赛、英语辩论会等,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热爱英语学习、学会学习的竞争氛围。在课堂上实施课堂记分,定期给予奖励,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会主动思考,积极发言。在活跃的气氛中既能学到知识,把握重点,又能学得牢固。

每位学生都可找一个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在紧张的竞争过程中,同学们不但发挥了自身的潜能,而且在胜利和失败的经验中,不断调整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在竞争中增强信心和友谊,调整目标和行为方式,为进一步取胜打好了基础。

四、构建和谐环境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学生能否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尽量多的知识信息,一堂课能否有好的效果,良好的课堂气氛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学习心境和情绪会随之变化。沉闷的课堂会使学生昏昏欲睡,注意力自然就很难集中,这样的课堂何谈效果。民主、和谐、积极的课堂气氛才是现代教育所真正需要的,这取决于教师的领导方式和领导艺术。课堂上,教师的情绪和教授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教师应努力做到情绪饱满、精力旺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2.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新时代的教师只站在讲台上授课是不能成为一名真正教师的,老师应该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积极主动地与学生交往,常和他们进行情感沟通,把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尊重他们,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关爱他们、去信任他们,才会随时洞察到他们生活和学习的动态,对不良行为习惯及时进行矫正,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综上所述,运用兴趣的作用,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法势在必行。由于教学过程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过程,因此在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上都应有所改进和提高。我们的教育要培养的不是单纯记忆的机器,而是要让学生自主、快乐、积极主动发自内心地爱上学习。

参考文献:

[1]夏茂林.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制度述源及变迁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2.

篇6

1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各高校遗传学实验教学中通常存在以下共性缺点:①各农业院校中各专业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均大同小异,将“验证遗传学基础理论”作为主要教学目的,以染色体操作实验以及经典的遗传学验证性实验为主,涉及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的内容相对较少;②学生基本不参与实验的前期准备工作,做实验时目的不明确,单纯为做实验而做验,对实验的全局设计思路缺乏思考;③缺乏系统训练学生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环节;④实验教学方法僵化、手段落后,很难激发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⑤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单一,不能很好的反映出教学效果;⑥实验室管理存在一定问题,有些实验资源不能很好地共享,实验室在开放时间上不能满足学生课余时间开展实验的需要。

2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的措施

遗传学实验教学体系优化途径见图1。

2.1遗传学实验教学内容重组与整和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首先针对原先设置的实验内容进行了重新调整,将实验划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研究创新型)实验3大类[8-9],针对农业院校不同专业先从实验内容上建立一个既能突出专业特点,又能提高学生实验技能,而且还能提升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

2.1.1精选基础性实验。基础性遗传学实验是综合性及研究设计性实验教学内容的基础,它的教学目标首先让学生熟练掌握实验中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突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基本实验内容主要包括离心、电泳、显微观察、细胞和组织培养等[10-11],在教学中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不同主要选择以下几个实验,如减数分裂涂抹制片、有丝分裂制片、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的诱导和观察、染色体显带处理及核型分析等验证性实验。在基础性实验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实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

2.1.2开好综合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也称为复合型实验,遗传学综合性实验教学目标重点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查阅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动手能力以及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2-14]。在此阶段,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综合地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去完成预定的实验内容,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加强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从而为下一步开展研究创新型实验奠定基础。在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开设的实验以模式生物性状遗传分析实验(如将果蝇的培养、性别的鉴定、唾腺染色体的制片和观察、杂交实验、性状的遗传分析等综合成一个系统的大实验)为主,同时也可针对不同的专业补充分子遗传学实验内容如基因功能的遗传分析(细菌的局限性转导、拟南芥突变体的筛选、转座子引起的插入突变)等内容。

2.1.3精心组织研究设计性(探究性)实验。研究设计性(探究性)实验最主要的特点是独立性,它是指独立于课程教学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创新性)实验。研究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实验原理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7]。遗传学研究设计性实验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实验技能的综合性,使实验内容、过程更具系统性和科学性。遗传学研究设计性实验有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从简单地对实验结果的追求引导到广阔的思维空间中来,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创新能力。在研究设计性实验教学中具体做法是:首先对学生进行动员和分组,每组3~4人,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特点、兴趣爱好、实验室条件选择题目(或指导教师拟定几个指导性题目供选择),学生自主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材料的选择和准备、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并撰写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要求学生将实验中遇到的疑难点进行整理、归纳、分析和总结,要求用简洁、准确的专业术语来表达自己的观点。研究设计性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高度概括实验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或设计)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研究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如生物进化遗传分析、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生物亲缘关系遗传分析等。

2.2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和创新

2.2.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实验教学手段。将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学手段像遗传学理论课程教学一样广泛应用于遗传学实验教学中,努力加大信息量,积极拓展课堂实验教学的有限空间,改变传统的“黑板+粉笔+嘴巴”的实验课理论教学模式[13-14]。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和过程生动形象地、直观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的听觉、视觉和触觉全面参与感知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15-16]。

2.2.2实验教学模式的改进。在遗传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的实验教学采用不同的模式[17-18],根据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设计性实验3类实验不同的实验目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①基础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学生对基本实验技能的熟练掌握,采取教师现场指导学生实验的教学方法;②综合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突出对学生查阅整理资料能力、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综合性实验教学主要采取教师实验现场授课指导与学生自主进行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方法;③研究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目标重点在于突出对学生独立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验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操作、独立创新,对于研究设计性实验教学采取以学生研究式自主实验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方法进行。

2.3实验室管理体制和实验教学考核方法改革

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在传统遗传学实验教学中,通常要求学生在固定时间、空间内完成预定的实验,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时间观念。但其实验内容的选择、实施禁锢在一个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了打破这种常规实验教学思维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因此必须采用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开展教学,而其所需仪器设备较多、时间较长且不固定,学生无法在固定的空间和预定的学时内完成实验内容,必须利用课余时间或其他的实验室来开展工作,这就对传统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19-21]。因此,为了顺应时展的潮流,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实验室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以“资源共享、统管共用”的理念建立公共的实验室大平台。同时,为了保证实验室尽可能全天候、开放式管理,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工作量补贴上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其改革前后的教学比较如表1所示。出研究的小课题,并通过查阅文献、调查访问等进行研究。

4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1不断完善知识结构除了精通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之外,应将自己的视野放宽,多懂得一些非该专业的知识,不断用新知识补充自己、完善自己,同时具备知识转化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还应有意识培养1~2项特长,不但提高自己的素养,还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4.2拥有娴熟的教学实践技能在昆虫学实践中,将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过程中能操作的教学策略与技能,通过对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指导的研究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4.3具备课题研究能力积极参与教育科研,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主动敏锐地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创造问题的基础上确立研究课题,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学,以课题研究促进教学改革,以课题研究促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探索出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

5丰富实践内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1参观考察实践

鼓励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到校外开展一些对社会热点问题、专业相关性知识的调查,加深对社会的直观感受,在感受社会、体验生活的同时,增强创造社会的实践意识。这一点与农业种植户密切相关,下团场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学习机会;同时,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利用学校的一切现有资源,如大学筹建的昆虫博物馆,既丰富了专业实践内容,又开阔了视野。

5.2劳动服务实践

组织学生在课外或假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农业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社区服务等社会实践,增长社会经验,掌握实践知识和技能;学习和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学会生活。

5.3组织管理实践

充分让学生参与学校和班级管理,自主开展团队活动,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

篇7

[论文摘要]数字化教育游戏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丰富的视听多媒体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和学习者同为游戏者。他们在精心设计的游戏中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游戏情节本身就是学习目标。数字化教育游戏还能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学习策略,教师或高水平的学习者还可以提供支架来帮助其他学习者。数字化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学习过程,需要适当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尤其是将教育游戏应用于具体领域时,需要对教学设计模式进行必要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如何构建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一种适合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设计模式。

一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基本原则

1 知识构建原则

实践表明,对学习持不同观点的教师将会直接影响其对各种多媒体学习系统的态度。由此,这些多媒体学习系统也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将学习看作是信息获取过程的教师往往会认为,将多媒体用于教学就是一个信息传播的过程。这在早期CAI课件系统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在这些系统中,知识点常以线性方式加以组织,教师的作用就是呈现信息,学习者的主要任务就是接受信息。这种观点将学习认为是学习者对信息的接受,信息是能够从计算机屏幕移入到学习者脑中的客观对象。因此,学习者的学习是被动的。与前者不同是,将学习看作是知识构建过程的教师,往往会将多媒体看作是一种辅的认知工具。知识是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学习者的主动认知加工能够帮助学习者理解材料,主动认知加工能够从所呈现的材料中建立起连贯一致的心理表征。

教师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持有上述所提到的两种学习观的哪一种,采用多媒体系统后的学习结果可能是意义学习,也可能是机械学习,甚至还有可能是无效学习。无效学习肯定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学习结果,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习者对知识主动构建的结果——意义学习。对此,奥苏贝尔有精辟的阐述。

通过以上论述,能为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教育游戏提供以下两点启示:

第一,要使学习者能够主动的建构知识,教师必须要积极引导学习者,使学习者能够产生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心理倾向。

第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能够为学习者即时搭建支架,让学习者能够在新信息与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

2 以学习者为中心原则

在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设计中,要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这实际上是知识构建原则的一个具体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教学媒体、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一定要注意克服以技术为中心的取向。从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无数的失败案例可以看出,多媒体技术先是受到极大的期望,然后就是太范围的应用,最后则是令人失望的结果。第二,在教育游戏的选择上,要以能否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为前提。纵观目前的教育游戏,其中有不少教育游戏软件无非是采用了游戏软件的一种外在形式对知识点进行了封装而已。当然,这些软件在知识点的组织上是非线性的,这是相对于传统CAI课件的先进之处。这类教育游戏在使用中基本上是需要学习者去适应游戏,只有这样学习者才能够进行学习。这样的教育游戏更多关注的是一种游戏技术的应用,而并未使游戏技术帮助学习者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二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构成要素

自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第一个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以来,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已有不下百种之余。尽管这些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不尽相同,但从其构成要素上来看,教学系统设计涉及到一个组织化的教学过程,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者、教学策略、教学媒体以及将这些基本要素整合为一个模型。其中,ADDIE(Analysis,Design,Development,Implement,Evaluation)教学设计模式包括教学的分析(Analysis)、设计(Design)、开发(Development)、实施(Implement)和评价(Evaluation)五个环节。

另外,由HeinichR等人(1989)开发的ASSURE(AnaIvzelearners,State objects,Select media and material,Utilize mediaandmaterial,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Evaluate and revise)教学设计模式则包括分析学习者特征(Analyze learners)、陈述目标(State objectives)、选择媒体和材料(Selectmediaandmaterial)、运用媒体和材料(Utilize mesa and material)、要求学习者参与(Requirelearnerparticipation)以及评价、修改(Evaluate and revise)六个环节。

三 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设计的目的

为什么要进行教学设计?显然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会有多种。对教学进行设计,其结果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就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而言,教学设计是对能产生成功教学目标的一种描述。对于设计能够支持数字化教育游戏教学系统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第一,促进个体学习者的学习。这里的个体并不是指学习者之间的组织形式,比如,以班级、学校为单位的学习者或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的单个远程学习者。这里的个体是为了强调学习是发生在每一个具体学习者身上的。

第二,促使教学能够分阶段实施。这说明教学是以系统化的方式进行计划与实施的,这样可以保证教学有效的发生。这些阶段既有短期的,也有长期的,它可以帮助教师减轻对教学过程中未知细节的考虑。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学事件在事先是很难预料到的,教师的每次课堂教学都要面临新的决定。

第三,明确学习者的位置。既然教学系统设计是要通过分阶段实施教学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那么学习者在教学中的地位就必须要首先明确。教学并不只是能够反映教师的知识,同时更要反映学习者是如何习得这些知识的。这将直接导致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倾向于教师还是倾向于学习者。

四 支持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模式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化的简约形式。教学系统设计模式是在教学系统设计的实践当中逐渐形成的一套程序化步骤,其作用是要指明说什么,怎样去做,而不是为什么要这样做。

对于教育游戏中的师生关系,我们认为教育游戏中的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是社会化学习的协作/合作者;教育游戏中的教师既是游戏的参与者,也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我们提出的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中,由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分析、两个教学分支以及评价、反馈构成。如图1所示,显示了该模式各组成部分及之间的关系。该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具有如下四个特点:

第一,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认知风格来决定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过程或部分过程使用教育游戏。

第二,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采用教育游戏意味着教师、学生具有同样的游戏者身份。这样的教学具有发现学习的特征,教学过程的实施需要依靠教育游戏所提供的完善的教学策略以及游戏者之间的交互行为来推进。

第三,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个阶段采用教育游戏意味着教育游戏不能够为教学的整个过程提供支持,教师既可以是游戏者也可以是游戏的引导者,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教学策略,如自主学习策略。

第四,对学习者进行学习结果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要使学习者能够灵活地运用知识,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因此要采取一些知识迁移策略来促进知识的迁移。

(1)教学目标分析

很多教学系统设计模式一般都包含教学目标分析这一环节,教学目标阐述的是学习者的学习结果。该模式的教学目标分析中除包含一般教学目标分析中的分类、表述和呈现外,还包含了分析使用教育游戏是否能够支持教学目标的实施,这体现出技术要服务于教学,而不是教学从属于技术的思想。

(2)学习者分析

教学目标分析能够明确学习者在教师与同伴的帮助下,利用资源和工具习得什么,而不是指教师教了什么,或者通过该课程教给学生什么。学习者分析的主要目的是要考察使用教育游戏是否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学习者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分析教育游戏软件运行的计算机软件环境、硬件环境和网络环境。如软件是运行在微软操作系统、苹果操作系统或是其他操作系统;软件是2D的还是3D的;是否需要高性能CPU和GPU软件是单机运行还是联机运行等。

第二,分析学习者是否具有使用教育游戏软件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教育游戏软件之前,除了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外,还要考虑学习者在游戏软件操作中的经验。实验表明,在开始阶段,游戏软件操作经验高的学习者的绩效水平要高于游戏软件操作经验低的学习者。

第三,分析学习者是否需要在呈现任务之前为学习者提供引导性的操作或练习。如果学习者在开始学习之前对教育游戏软件的使用和规则的理解存在困难,教师则需要引导学习者进行练习。 转贴于

第四,分析学习者对待教育游戏软件的态度。目前,在教学中引入教育游戏不仅在教学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阻碍;学生对此的接受态度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学生对待教育游戏的态度会直接影响软件使用后的学习结果。

(3)教学分支的选择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习者分析决定是在教学的全部过程采用教育游戏还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采用教育游戏,这体现了技术服务于教学,教学是以学习者为主体的重要思想。

(4)教育游戏的选择

教育游戏本质是一个软件,教育游戏的选择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第一,根据特定领域的特征选择教育游戏软件的类型,如即时策略、第一人称射击、角色扮演、动作等。

第二,考虑教育游戏软件的技术的特征,如硬件要求、操作系统要求、游戏操作方式(是直接通过鼠标、键盘操作还是需要其他外设,如游戏手柄等)、网络接入等。

第三,构建学习环境,包括计算机位置的摆放、联网类游戏是否需要进行子网的划分等。

第四,不同的教育游戏软件特征将会影响的教学策略的设计,比如策略类游戏可以选择协作学习策略、角色扮演类游戏可以选择竞争学习策略,而有些模拟类的游戏则可以采用示范一模仿策略。

第五,确定教育游戏中,游戏任务的时间。在教育游戏中,有些任务的时间是需要在游戏开始之前进行设定的,而有些则是在游戏开发时就已经设定好了的。

(5)确定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是奥苏伯尔提出的一个概念。奥苏伯尔认为,促进学习和防止干扰的最有效策略就是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的和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这种引导性材料就是组织者。由于这些组织者通常是在教学内容呈现之前介绍的,目的在于利用它们来帮助确立意义学习心向,因此被称为先行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采用教育游戏时,需要利用先行组织者为学习者提供认知结构中的上位概念来同化新的知识,或者是提供一个能够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组织者来确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但如果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全部采用教育游戏是否就没有先行组织者呢?事实上,在这种情况下,先行组织者是包含在教育游戏中的任务开始或结束部分的。

(6)教学策略的选择

教育游戏环境是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者很容易产生迷失现象,学习者不能将注意力集中于学习任务上。教育游戏教学策略的设计是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一般采用合作,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和自我调节学习这样的教学策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学习者提供支架。同时,策略的设计还受到领域类型和教育游戏软件类型的制约。在教学的整个过程全部采用教育游戏时,教学策略是包含在教育游戏中的。

(7)教学过程的组织

第一,按照加涅的九事件教学安排学习活动并创设学习情境。教师应该熟悉学习者领域中的内容,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习者建立先行知识。

第二,指导学习者提高教育游戏软件使用的操作技能。

第三,观察学习者操作教育游戏软件时的学习活动,教师应在适当的时机通过教育游戏软件间接地或面对面直接地给予学习者干预和指导。

(8)学习结果的评价

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系统设计更加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而传统的标准化测验并不能完全检测出学习者的能力。替代性评价则避免了典型的多项选择测验中存在的问题,这些新的评价体系中所蕴涵的核心思想是要求学生自己展示自己的学习,或者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些实际工作,其目的就是要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示学习者自己的水平。

a 档案带评价 (portfolio assessment)

替代性评价的一种常见形式就是档案带评价,即搜集和评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作平样本(Hambleton,1996;Herbert&Schultz,1995;Rolheiser,Brower,&Stevahn,2000)。教师可以收集学生的作品、研究设计以及其他一些反映高级心理技能的作品,并以此作为评估学生进步程度的依据。[5]在教育游戏中档案袋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习者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或任务的完成情况。

b 表现性评价 (performance assessment)

表现性评价是在现实生活中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实际表现进行考察的测验。表现性评价的一个例子就是完成论文,完成论文不仅要求学生展现自己知道什么,还要表现出自己能做什么。汽车驾驶员和飞行员的驾照考试、医学上的临床测验等,都是表现性评价(Swanson,Norman,&Linn,1995)。在教育游戏中表现性评价主要体现在学习者与游戏的交互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行为。

c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

层次分析法由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本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的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在教育游戏中主要体现在教育游戏软件统计系统的设计上,通过将层次分析法转化为计算机程序代码,来计算学习者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从而生成统计结果来进行评价。

(9)知识迁移策略

学习者通过学习结果的评价并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要使学习者能够在真实情境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因此要采用知识迁移策略促进知识的迁移。采用先行组织者能够促进学习的迁移。

五 总结

数字化教育游戏具有传统面向娱乐领域内游戏吸引人的特质,同时还能够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对于这样的一种教学媒体,如何使其在教学中发挥作用,则是需要进行合理设计的。文章提出了一种能够将数字化教育游戏整合到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模式。该模式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指导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参考文献

[1](美)迈耶著,牛勇,邱香译,多媒体学习[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6

[2]何克抗,李文光编著,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63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9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实际 操作 优化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缥缈。

1 加强感知性操作,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操作不是单纯的身体动作,是与大脑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着的。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早期儿童是在动作中思考的,而且只能在动作中思考,不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所以早期儿童的思维是直观动作思维,也称作“用手思维”。到了学前期儿童进入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到了小学、中学以至成人逐步进入抽象逻辑思维阶段,仍有很多学习需要借助实际操作。正如心理学家所说,这种“用手思维”的形式并不会随着更高级的思维形式(即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消失。赞科夫也说过,有实际对象的活动(即指实际操作),不仅具有运动的技能和技巧本身的特点,其中也以一定方式反映出感觉、空间观念和思维活动。教学实践也表明,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然后进行抽象、概括。由于实际操作是在现代教学论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性知识,因此在发展学生思维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 亲自动手实践,寻找数学有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培养应用意识。比如学了行程问题之后,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的速度,测一下从家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再计算出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学了纳税之后,布置学生回家了解一下爸爸妈妈一个月或者一年要缴纳多少税款。学了利息的计算之后,布置学生把自己的零用钱存起来,看一年或几年之后能得到多少利息。学生经常吃的食品、饮料就是由厂商按一定的比例配制的。学生学了“比的应用”之后,可让学生自己动手按不同比例配制饮料。再尝尝不同的味道,觉得自己喜欢按哪一种比例配制出的味道。这样当生活实际中的情景再现时,学生就会再现所学知识时的情景来解决数学问题。

3 加强动手操作,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创造条件,让学生操作、演示。通过放手让学生操作,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并且操作要到位,人人参与,个个动手。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首先让学生猜一猜探索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在书本后面剪下来的三角形(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按课本三个层次要求分别拼图操作,并同桌讨论以下问题:从上面实验操作可以看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不论是哪一种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我们已学过的什么图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联系?通过操作,讨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边总结边板书)。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分别与三角形底和高相等,而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操作可加深理解公式中为什么“除以2”的道理。通过动手摆一摆,动脑去思考,动口说过程,使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获得圆满的成功。成功的喜悦,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数学的魅力,引发学生继续探索,不断创新。

4 动手操作积极验证所得出的结论

学生一旦在自己的活动中无意识发现了新的知识,就触及了他的精神需要,他就会有一种需要探究和满足的欲望,此时教师创设一种宽松的、开放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辨论、取长补短,尽情地分享发现后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9

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对于英语词汇的教学往往局限于机械地、反复地教学生读、记、背,而缺乏有效的学习指导,如词汇的主要特点、词的结构、怎样学以致用等。结果学生无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新旧联系、前后联系,学了新词忘记旧词,或者越学越混乱,造成学习的被动和低效。为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词汇教学观,巧妙地设计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词汇学习习惯,从而奠定英语学习的基础。

一、优化教学设计,保证词汇教学的最佳值

新课改后的英语课程词汇量大、词新,而且词汇的呈现不再像以往按课次一一出现。这些特点要求教师要结合词汇的系统性、规律性,优化教学设计,以取得教学的最佳效果。

1.词汇教学应分别呈现

英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学生对单词的学习就像一张白纸,教给什么便呈现什么,而且学得快,忘得也快。教师要提供规范、清晰、准确的读音,使学生获得正确的读音形象。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词汇的呈现不宜太多,不必要求教的输出量与学的输入量对等。如当教师输出十个单词时,学生能够输入五至六个就足够了,在今后的教学中只要注意学生的原始积累,同样能保证单词的学习效果。

2.词汇教学应分清主次

英语词汇中有一些常用词、基本词和根词,它们在英语总词汇比例虽然不大,但在构词、组词方面却起着主导作用。比如我们熟悉的合成词“classroom,blackboard”及派生词“quickly,retell”等,就是由一些根词依照相应规律构成。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生词时将重点放在它们身上,通过理解记忆、实际应用及扩大阅读量,不断增大这些词的库存,增加其重现率,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3.词汇教学应触类旁通

英语词汇中,大多数单词无论是音形,还是意义,都与其他词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就像整个英语词汇链中的一个个小扣环,紧密相连。因此,进行英语词汇教学不能只是孤立地讲解,孤立地传授知识,更不能像词典搬家。教师要抓住词在形音、意义、结构、用法等方面的联系,通过听、读、说、写帮助学生巩固记忆,形成词与词之间的连环使用,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例如,在学习不定代词everybody时,可以总结其构成的规律为:every-、some-、no-、any-与后缀为-thing构成的是指物,与后缀为-body或-one构成的是指人。

二、优化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语言熏陶

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突出了感性化的特点:图画、照片、表格以及彩体字等,使抽象的、枯燥的词汇变得有生命、有活力。而且教材内容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生活,富于时代感。教师要立足于教材,善于创设相应的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单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受到良好的语言熏陶。

1.巧用直观教具或设置情境教学单词

在教学中,教师呈现的教学内容若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对待英语的学习态度将会是积极的。对于一些形象、直观的单词,采用直观教学,如图片、实物,以及手势、动作、表情等,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例如,教师教学水果类、颜色类单词时,手拿相应的水果,apple,pear,orange,banana等词就会形象地印记在学生的脑海中。而利用情景教单词,是初中学生较喜欢的一种方法,它是学生可以真正参与的活动,也是他们所熟悉的。比如,学习电话用语时可以拿两部电话模拟,在交流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样,在学习购物、借物、问路和看病等时,也可以模拟真实的情景,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进来。这些活动可以极大地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情景思维,使他们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2.巧用英语释义

学习语言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多听、多读,向大脑输入大量的、可理解的语言材料,从而融会贯通形成语言规则。英语教学大纲也要求教师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教学。因此,教师要尽量用英语来解释单词、句子等,其做法是用简单的学生已熟悉的词汇来解释新单词,使学生掌握新的单词。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听力,而且对于旧词也能得到反复重现。学生能听懂老师讲的内容,又知道生词的意思,会增添他们学习的信心。如可以这样解释下列单词:(1) holiday:time off from work;(2) invite:ask someone to dinner or a party;(3) housework:work done around the home,当然在实施前,教师要事先做足收集工作,去查找最简单的词汇。

三、优化词汇记忆,形成词汇量的“滚雪球”效应

和遗忘作斗争是词汇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要教会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充分分析记忆的特点并结合词汇学习的规律,多层次、多样化地进行记忆,优化记忆流程,使单词记忆在不断巩固的同时,更像滚雪球一样,增加越来越多的原始积累。

首先,要注重音、形、义结合,综合记忆单词。记忆单词时,要同时记住单词的读音、拼写和词义,使三者之间建立起牢固的联系,才能记得牢固,避免遗忘。如,教单词“park”可采用以下步骤:

(1)教师出示公园彩色图画,用英语介绍:What's this? It's a park―park―park―park. Yes, it is a park.

(2)要求学生跟读生词park,将升调和降调、齐读与个别读结合起来,交错进行,确保学生发音正确。

(3)在句子中继续领读:park―a park. This is a park.Is this a park?Yes, it is .It's a park.帮助学生理解和应用。

(4)利用读音规则引出park的拼写形式: [a:] ar;[a:k] ark;[pa:k],park;要求学生闭眼想一下拼读规则并书写巩固。

通过以上四个步骤就能将单词读音、形、义结合起来,使学生综合记忆单词。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优化

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整合,更能很好地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突破教学内容的难点,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体现数学学科的“德育”价值。

一、用信息技术,引发学习动机。

情境教学在数学课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由于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对于小学生来 相当枯燥的,而利用计算机设计软件参与教学,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产生“我要学”的学习动机和愿望,极在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数学“有余数除法”时,一上课我在屏幕上显示了这样的画面:有10个苹果,如果每盘放两个,可以放几盘?怎样列式?学生回答后,软件演示摆放过程。列出算式:10/2 =5(盘)。如果放5个,可以放几盘?怎样列式?过程同上。学生获得了两次成功的喜悦,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我又问: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几盘?这时学生自己提出了问题:可以放3盘,但剩下的1个怎么办呢?在这时,进行了有余数除法的教学。学生兴趣高涨,理解了算理,掌握了算法,锻炼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用信息技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地运用原有的知识作基础,着眼于图形的内在联系进行转化,加以适时的软件展示,为学生建立丰富的表象,经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帮助学生自己推导各种公式,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

例如在“平行四边行面积的计算”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通过割补的方法,把它转化成的图形,思考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方法。然后请学生分别演示并表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选取有代表性的割补过程,进行软件展示。

软件所展示的两种不同的割补方法,都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传统教学中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就没有了。而利用计算机设计的软件在转化后保留了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便于学生进行观察,对比,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三角形、梯形、圆的面积等公式的推导过程中,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

三、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再创造”。

一些数学概念、原理的教学,也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创设一种虚拟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独立获取新知识。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掌握了知识的过程实质上是经历前人的发现过程,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是“再创造”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中,让学生从软件创设的日常生活和大自然的情景入手,发现一种特殊的图形对称图形,并把它与其他图形区分开来,产生一个新的概念(对称图形),再对具有类似特征的图形进行分析,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得到对称图形中有两种情况(即中心对称和轴对称),对已分类的图形做进一步地分析,根据其特征确定其概念及各部分名称,给“轴对称图形”下定义,按图形的特点探索出画图的方法。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是探究性地学习,每一位学生都是实践者,创造者。他们在真实的体验中探索和发现,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规律。

四、运用信息技术,体现德育价值。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因素,如,有对我国数学史代著名数学家故事的介绍;有以环保方面为题材的题目;有以我国各行各业发展为题材的题目等等,这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素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不但要注意结合学科特点,结合社会实践,结合学生实际,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更要引起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能潜移默化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